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論語》讀後感集錦[14篇]

讀後感2.05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讀後感集錦[14篇]

《論語》讀後感 篇1

多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于丹教授編寫的《論語》感悟這部書走進了我的精神世界。我們從小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朗讀中長大,但是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非常膚淺的。讀完于丹的這本《論語》感悟後,我才明白先人聖賢為什麼說“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也懂得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子的《論語》並不是遙不可及,這位聖人的思想,穿越歷史的滄桑,延續到今天,依然使我們受益匪淺,讓我們感到溫暖倍至。

于丹說:“《論語》告訴大家的道理,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我們,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

在我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高山上一棵高不可攀的勁鬆。于丹教授把孔子的思想經過自己高超廚藝的加工,把一道美味佳餚擺放在我們面前,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我們許多人生哲理和處世做人的道理。

"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愛之道”的七個章節細細品讀後,何為“孝敬”、何為“大智慧”、何為“誠信”……會讓你有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于丹教授筆下的孔聖人,沒有聖賢的架勢,他只是一個平易近人的傳道者,時時為我們傳遞著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

于丹教授對《論語》的感悟是快樂的、豐富的、給人啟發的。通過本書的閱讀,我學會了如何修養身性,如何品味人生,只有以淡泊的襟懷、豁達的心胸去面對人生,才能獲得內心的那份安靜,正如孔子教導我們的那樣:快樂地生活!

《論語》讀後感 篇2

作文我好似在做夢,那雨聲不聽的在我腦海裡迴盪著&mdash?450字作文我在離媽媽接我的地方很遠就開始尋找媽媽的身影,可是卻找不到。我回來時,就會給他蓋上一層小被兒。"這句話就詮釋了平凡可以理解為富貴,詮釋了平凡不是富裕與貧窮的防線,也不是富裕與貧窮的過度線?就在餓狼快追上他時,他見到前面有口不知有多深的井,不顧一切跳了進去。

課間隨意翻閱書本,不覺被裡面的內容牢牢吸引了,這本書不像我想象的那麼枯燥難懂,論語中的經典話語加上一個個小故事,變得生動形象,從中可以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每當夜晚難以入眠時,我便捧著它細細品味,細讀之中,也讀出了一點點自己的心得.

為人之道,貴在真誠.自懂事以來就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有些人處世圓滑,左右逢緣;有些人巧舌如簧,善於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樸實;有些人刻苦兢業,舍已為公;有些人無為頹廢,胸無大志.這些型別,我覺得都和自己對不上號,我自己卻是挺喜歡真實,不太會耍弄心機,也不善於推卸任務,也許源於老師對我的教導:做一個真誠的人.真誠是搞好人際關係的良方,與人交往,不虛偽,不矯飾,真誠地面對每一個人,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我想他人也會熱情地接受你.

這本書還一直放在我的'床頭,有些故事我還沒有細細地讀完,不過我想我會擠出時間去細品的,看著書櫃里長年作為裝飾品的書籍,我很慚愧,沒把書當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會重新去認識它們,就像《論語》裡說的,為人之道,貴在真誠。

《論語》,可謂我國文學史的一大瑰寶,如果有時間,可要記得研究一下哦!

《論語》讀後感 篇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同學們,這裡說了“知”的三種境界,知,好,樂。這三種境界,

為知而知境界最低。功利性學習,的確不能保持學習的持久動力。就像有些高中生,只要一畢業,就開始賣教材一樣。學習是為了考學,不是為了其中的樂趣,更沒有高遠的志向。這個境界的學習,勢必不能讓人走遠。

好之,境界高了一層。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做引領,會把學習帶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但是,興趣要保持很難。只有興趣,是肯定達不到顏回那種“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層次的。

於是,樂之在之前兩個層次的襯托之下閃亮登場。以學習為樂,這真是個高境界。他需要人自覺的“學而時習之”“學思結合之”“日日三省之”“溫故知新之”……總之,道路漫長,坎坷不斷。孔子說自己到七十也只是“不逾矩”的程度,可見,學無止境,如果沒有持久動力,那是難有作為的。

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取法乎下,不得法矣。因此,請同學們端正學習態度,以學習為樂,自覺、努力、堅持去學、去品、去收穫,如此才能行穩致遠。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同學們,這則論語中,你能找到孔子表揚顏回的原因。你看,孔子吃的不太好,喝的不太好,睡得也不太好。可他依然有快樂。他的樂是什麼?是學而時習之?是有朋遠方來?抑或是溫故而知新。總之,有發現,有收穫,有進步,就足可樂。這不是“樂之”境界的.最好體現嗎?這不是和安貧樂道境界的最好體現嗎?比顏回層次還高的在於:孔子不僅有崇高的學習觀,更有崇高的財貨觀,也就是價值觀。“飯疏食飲水”的境況對任何人都是一種考驗,可面對不義之財,孔子只當他是浮雲。多麼的清高,多麼的瀟灑。不為財累,才樂得貨真價實,超然物外。

孔子說的“樂”,不僅境界高,而且是讓人獲得真自由的不二法門。值得我們深思。

《論語》讀後感 篇4

《論語》是我二年級課外閱讀讀中選擇的第一本古典名著。這本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的。書中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它是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作。

《論語》中有許多人們都耳熟能詳的名言:“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中讓我受益匪淺的當屬“學而不思則忙,思而不學則殆。”意思大概是:只學習,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當初讀《論語》,只是咿咿呀呀地背誦《論語》裡的句子,至於是什麼意思,完全沒有思考過。

到了六年級,對《論語》的理解能力大大提升。在一節數學課上,楊老師給我們講了一道有難度的題。我認真地聽著,卻一直不明白這道題的道理。問了幾個學霸,他們也是一知半解的。下課後單獨找楊老師,楊老師又給我講了一遍,還是沒搞懂,因為上課鈴馬上要響了,這道題也被我暫時儲存在我的行動硬碟——大腦裡了。

回到家後,懶洋洋地趴在沙發上的我,還是對那題沒有靈感。眼睛的餘光落在了躺在桌上的`《論語》上,隨手翻了起來。

書上了一句話吸引了我:學而不思則忙,思而不學則殆。我在想:自始至終我都沒認真地思考這個題,只是死板的糾結老師上課說的內容,當然理解不了。根據這句話,我拿起了紙和筆把題從頭到尾推上了幾遍,花了兩個時辰,終於推算出了和老師一樣的答案,我高興極了,畢竟這是我自己思考的結果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讓人明白,“學”與思“是”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兩者缺一不可。

《論語》中像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很多,哪怕你只踐行了其中的一句話,你也可能會終生受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要將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這不單單是一個口號,我們要去實踐它!讓更多人們喜歡上它!

《論語》讀後感 篇5

《論語》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言論,它就像一座寶藏等著我們挖掘,懷著敬畏之心我打開了這本偉大的著作。品味《論語》的墨香,細細咀嚼聖人之意,我不禁陷入沉思……

孔子推崇“仁者愛人”的思想,推己及人,仁愛待人,不正是我們的中國小生日常行為準則嗎?文質彬彬、學思結合、學而不厭、以德報怨、以直報怨等等這些教誨不正是我的老師常常教育我們的嗎?讀完論語,我忽然覺得孔子就像一個慈祥的長輩,時常在我們耳邊言辭懇切地教誨。讀著《論語》,我感覺觸控到了聖人。讀《論語》不僅可以聆聽聖賢的聲音,還可以跟著孔子學做人。

學做一個快樂的人。孔子有三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快樂是什麼?孔子告訴我們的答案似乎很簡單,學習知識並按時溫習,與高人結交學習他們的學識品德,樂觀面對生活、面對小人。

學做一個有敬畏感的人。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在國家是國運,在個人則是命運。畏大人,是要我們尊敬長輩,敬畏是“敬而近之”而不是敬而遠之。畏聖人之言,是要我們遵守準則,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那麼不聽聖人言,吃虧在後面。

學做一個反躬自省的.人。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要多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有錯。

學做一個有溫情的人。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孔子不僅對學生有愛心對朋友更是有情義。

學做一個好學的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學問,聖賢都如此謙虛向學何況是我們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更要做一個謙虛好學的人。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句子曰益終生。聆聽聖賢,跟著聖賢學做人。

《論語》讀後感 篇6

時而不得不感嘆孔老夫子的偉大,從時間維度上來看,千百年來儒學依然歷久彌新,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從空間維度來看,儒學從中國傳播到亞洲,甚至世界各地。《論語》作為記錄孔子和學生言行的一本著作,總有幾句讓人過目不忘:“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則是孔夫子求學精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首先是孔子的這種謙遜的態度難能可貴,孔子的學問遠遠高於常人之上,然而對待學問仍然虛心以待之,不驕不躁,踏實向他人求學。如今,我們很容易學到一些知識,遂便沾沾自喜,便不再繼續深入鑽研了,所以對知識的理解更容易處於冰山一角的階段,成為不了大學者,大科學家又能怪誰呢?要不然,也有這樣的一群人,學到一點知識就四處誇耀,掌握這些皮毛知識變成了自己炫耀的資本,殊不知自己所炫的.學問早已成為陳年俗套,真理已經變成了謬誤,經常成為人們的茶餘飯後的笑料。可笑乎,這種求學的態度實則不端啊!

其二,求學的途中需要用辯證的思維進行有效的選擇。對於善的內容,用進行摘取加以學習;對於不善的內容,自己要自我剔除。知識作為一箇中性詞,自然要對知識採用一個辯證的思維去對待,而不是一味地盲目學習。在如今資訊大爆炸的時代,每天有數以億計的資訊在網際網路傳播,質量也是良莠不齊,謹慎選擇,辯證對待,從中汲取營養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能力。

其三,師從何人?曰:善人也。顯而易見,孔子是嚮往善的,這裡所屬的善當然不僅僅侷限於善良,而是指一切積極美好向上的人。換言之,這種人是沒有年齡,性別,地區差異,社會階級等等之分的。只要他/她有好的一面,我就理應謙虛求學。這點與韓愈“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不謀而合,隱約可以窺見孔子在求學方面的平等思想。

故而,求學要謙之,辨之,善之。

《論語》讀後感 篇7

《論語》作為孔子思想的精華,中華文庫璀璨的書籍,給人們帶來了許許多多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閱讀《論語》不僅使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精神的可貴,而且領悟到了了孔子精神在現實生活中的延續。

《論語》中記載的瞬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則是這樣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樣的樂趣是最純真的,最自然的。相比於我們現實生活,那些玩遊戲後的.熱愛,卻是非常的不自然的,不純真的,他們帶給人只是一種暫時精神上的快樂,而這種全身心的根源,卻是最本真的樂趣所在!

而且還有一則: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使我們不僅體會到這他的堅強樂觀,而且體會到對生活的熱愛、渴望和激情,從而使得他最後的成為孔子最得意的門徒之一,這樣的高尚品質又怎能不令我們學習呢?想想我們現在在衣食豐厚的社會裡,卻經常抱怨著各種各樣的不滿足,比比閆慧,這樣的樂觀,這樣的曠達大度,這樣的能把自己的胸襟籠罩世間的萬物,這種精神我們又怎能不學習呢?

閱讀《論語》,還是我還發現了許許多多在自己的不足。因為《論語》中孔老夫子對許多的生活中許多的“惡”,以及許多社會的不美好的一面都作了抨擊。比如: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所以,我以後也一定要最好遵守這些品質,成為一個高尚的有道德的良好的公民。收斂自己的不正當的行為,端正自己的思想,像孔夫子精神光芒發揚到我的生活中和學習中去。

這次閱讀《論語》的體驗,帶給我的不僅僅是一種精神震撼,而且是道德品質的提高,以及是各種各樣美好品質在我思想上的延續。

《論語》讀後感 篇8

《論語》是我國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是智慧的詮釋,在古代,人們把《論語》視為兒童的啟蒙讀物。裡面有許多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經典語句,使我讀了之後,感觸頗多,其中有一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使我受益匪淺。

這是孔老夫子給他一位學生所說的話,意思就是;“我教給你的這些知識,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要實事求是,這就是智慧啊!”再進一步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長到老,學到老,不懂就問。是啊,如果我們平時學習不懂裝懂的話,那麼,我們永遠不知道什麼是對與錯。即使你身居高位,學位再高,也有不知的事情,如果你對一個事物似懂非懂,有了錯誤的見解而不去請教糾正,那麼你最後還是個無知可憐的人。就像有些人,明明知道是錯的,可礙於面子不去討教,每天生存在這個不懂裝懂的虛度裡,所以他永遠是個弱智人。

生活中像這類的事情太多了,我就有一例。比如;有一次剛學的一個英語單詞忘了怎麼發音,怕人笑話,為了面子也沒請教老師和同學,自己想當然拼了一個音。可笑的是當同學來問我這個單詞怎麼念時,我沒有說不會念,居然面不改色的而且振振有詞的給他發了一個我獨創的發音,結果是考試我們考砸了,這就是不懂裝懂的後果,後來問了老師才更正過來。讀了《論語》這句話後才知道,不懂就問是智慧,不懂裝懂是愚昧。

《論語》的真諦,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獲取心靈的快樂,曠達的心胸,謙虛的態度,找到自己學習中的樂趣和內心的安寧,經典的作品令我們回味無窮。讓我們一起記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經典語句,並徹底悟徹這句話的含義吧!它會叫你受益終生的哦!

《論語》讀後感 篇9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裡行間。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鬥”,都體現了君子的優良品質。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在孔子眼中一個可以稱為君子的人一定要有一顆寬容待人的心。藺相如以寬容之心對待廉頗的刁難,展現了君子的博大胸懷。“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由古至今的名人雅士,那些品德高尚、學識淵博的君子們哪一個是沒有寬容坦蕩的胸懷呢?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並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毛澤東說過:“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見君子的物質生活是那麼的悲慘!

君子還應講求誠信。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沒有信用的人,在社會生活是很難立足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治理國家也應該講求誠信。季布“一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可見,講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還能給人們帶來福運。

當然,作為君子還應當有很多別的品質,比如善於反省,敏而好學,虛心求學,不恥下問。還要胸懷天下,以天下為己任。要注重禮儀,不做違法亂紀的事等等。儘管並非孔子的所有思想觀念都與我們現代社會相符合,但是在《論語》一書中所講的做人道理值得我們去反思,去學習。

《論語》讀後感 篇10

《論語》是我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精華思想。以前未曾學過《論語》,對它知之甚少。自9月份以來,由李華老師引領我們學習《論語》後,才瞭解到,悠悠華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源頭竟然是《論語》。

孔子是一位中國文化的傳承者,也是一位無法被歲月所磨滅的精神巨匠。他用最銳利的智慧,打開了一道為時光所塵封的門,使仁愛之心溢滿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語,鋪展起一條充滿哲理芳香的坦途,讓子孫後代奏響了成功的凱歌;他用最簡單樸素的教誨,鑄造了一把堅韌的利斧,在廣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讀《論語》是一種享受。猶如靜心獨坐於清泉碧水邊上,細細品茗。彷彿《論語》的字字精華,便沉澱在綠葉清茶中,喝一口,它就順著舌尖流入體內,純化了身心,頓覺一陣清香盪漾胸懷,足以洗滌沖刷你靈魂中的一切慾念。

讀《論語》是一次旅行。彌留在充滿油墨芳香的字裡行間,感受儒家思想與仁義之道的巨大魅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包容與豁達以及“仁”是做君子的根本。《論語》所充盈的儒家氣息是如此的濃厚而深邃,不失為一次精神旅行。

讀《論語》是一種學習。在品讀間,學習為人處事之道,在“仁"的`思維薰陶下,感悟人心之偉岸,讓仁義之花盛開在每一位賢士心中。於感悟中,學習修身治學之法,那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讀《論語》是一場精神洗禮。讓原本枯燥的心靈得儒學的甘霖以滋養,讓原來疲乏的思維得精妙的哲語以啟迪。那一句句循循善誘的言語,那一段段平易樸實的文字,震醒了你我,也澆溼了被快節奏生活帶動下,一顆顆騷動的心靈。

總而言之,讀《論語》讓我感受到的是古文化的濃郁芳香,品味到的是精神的點滴精華,領悟到的是聖賢思想的深刻內涵。

讀《論語》,於心靈間,盪漾起一片純淨……

《論語》讀後感 篇11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經典,是孔子弟子及後學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這部書大約最後編定於戰國初期。因其成於眾手,具體作者已難考定,但它是一部最集中地記載孔子思想的著作。

《論語》的`原文都是文言文讀起來很吃力,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我只讀懂了一些。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一句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曾子殺豬的故事。這個故事講了:孔子有個學生叫曾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兒子哭鬧著要跟著去,妻子就哄他說:“你在家等我,回來給你殺豬燉肉吃。”妻子回來,見曾子正磨刀霍霍準備殺豬,趕忙阻攔說;“你怎麼,你真的要殺豬給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子認真地說:“我們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影響,我們說話不算數,孩子以後就不會聽我們的話了。”他果真把豬殺了。這個故事中的曾子很誠信,雖然兒子可能忘了,但是也要說話算話,不能撒謊。

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像曾子學習,誠實守信。有一次,我答應吳彥容下星期一給她一些紙,一回到家,我就把這些紙放到包裡,以防忘記。星期一,當我把一些紙給她是,她說:“哦喲!我已經忘了,你還記得啊!”我說:“當然!我答應過你,就一定要做到!”

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要努力成為一位講誠信、說話算話的人!

《論語》讀後感 篇12

孔子說:“學習和了解習之不是很愉快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難道不是一個人們不認識也不生氣的紳士嗎?”這句話來自哪本書?答對了,它來自《論語》。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寫的,記載了孔子的言行。這本書裡的每一個字都包含著深刻的真理。

孔子說:“如果你通過溫習過去來學習新事物,你就可以成為一名教師。”這句話告訴我們,當我們學習新知識時,我們也應該複習舊知識。如果我們有新發現和新經歷,我們就能成為老師。這種學習方法應該牢牢記住並在日常生活中應用。

孔子說:“李仁很漂亮。他沒有選擇其他人。他怎麼會知道?”這句話告訴我們,與仁慈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明智的。如果你和沒有愛心的人生活在一起,你怎麼說自己是聰明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應該和有愛心的人交朋友,和有愛心的人做鄰居。它要求全社會倡導和實施仁愛。

兒子想住在九邑,或者說,“陋居,這是什麼?”孔子說:“為什麼紳士有這麼卑微的地方?”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覺得簡單粗暴,不要住在那裡。如果你在一個簡單而簡陋的地方傳播文明,那麼這個簡單而簡陋的地方就不應該是簡陋的。我們應該傳播文明,說文明的話,做文明的事情,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是一個充滿文明與和諧的美麗社會。

這本書不僅有意義,而且故事也很好。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金玉的.故事。它主要講述一個水果小販。它的果實總是和剛剛採摘的一樣。一個人買了一個柑橘類水果,回家看看。裡面像棉花一樣。這個故事是用來描述那些只有華麗外表卻沒有實際技能的人,或者那些外表好但沒有實際內容的人。

《論語》給了我們很多理由。有機會的話,你必須仔細閱讀。

《論語》讀後感 篇13

我在寒假的時候看了《論語》這本書,知道了很多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書。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仍然能成為現代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建立和諧社會的有力思想勸導。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論語》是孔子在教學生的時候片片斷斷,留下來的課堂筆記,他的學生把這些給編起來,後來就成了論語。

看了《論語》後,我從中悟到學習應腳踏實地外,還從中得到不少的學習方法。比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我們經常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就會從中領會更多的新知識。“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卻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嗎?它告訴了我們學習的態度和為人的'態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的意思就是:幾個人走路,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在其中,選取他們的長處來學習,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句話也告訴了我們無論我們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段話的意思是:我每次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過了呢?這些話都告訴了我們要重視品德的修養。

讀完了《論語》的我,從書中收穫的人生哲理,將會在我今後的生活中不斷的自我吸收和體會,它將伴隨著我成長,成為我人生的指路標。

《論語》讀後感 篇14

在這個充滿歡天喜地的寒假裡,我閱讀了眾多名家名作,在這眾多名家名作中裡我最流連忘返的肯定非《論語》莫屬了。《論語》中的每一句話都讓我意解難分,每一句理解都讓我知足了,還有每一句名言警句也都讓我精神飽滿了。

《論語》中的每一個故事都讓我流連忘返,每一句的理解都讓我彷彿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論語》的主要內容是圍繞政治和學習創作的。

曾子和孔子是兩位古代名人,都一直是主張積極參與政治的。他曾說過:“讀書不可以不堅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而路途遙遠。把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奮鬥到死才罷休,不是很遙遠嗎?他還說:“可以把幼小的君主託付給他,可以把一個國家的命運委託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卻不動搖不屈服。這樣的人才是君子嗎?是君子啊!孔子之後,曾子勇敢地擔負起推行仁德的重任。”

讀完這本名家名作,我懂得了一個令我終身難忘的道理:“在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之間都要講究一個‘禮’字,在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間講了一個‘仁’字,在守實守信的人叫做“君子”。只有在人與人之間相互照顧,互相幫助,那我們的社會就會變成一個文明社會,甚至是一座城市,一個世界,都將會是和睦和平的,世界就不會再爆發出一次有一次的戰爭了,每次戰爭後,每個國家的士兵都會有所傷亡,是地球母親創造給我們的,所以我們再也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發動戰爭,讓我們的世界成為一個文明世界吧,讓我們從現就開始努力吧!”

我要再回顧一下這本書,一起和孔子各代歷史偉人去書的海洋裡遨遊,一探隨其中的奧祕之處,品味其中的樂趣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