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論語

讀《論語》有感(集錦14篇)

論語9.01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論語》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論語》有感(集錦14篇)

讀《論語》有感 篇1

人的生命是一個過程。人從出生到衰亡,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身體和心理經歷著不間斷的由低階向高階、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在人生髮展的不同時段內,其身心的表現具有不同的特點。這種“在人生髮展的不同時段內”所表現出來的身心上的不同特點,就反映出了人生的階段性。比如你十歲了,就不再是嬰幼兒了。階段性是一個客觀存在,是人的生命“由低階向高階、由量變到質變”的結果。所以,古往今來的教育家、哲學家研究人生,也往往對人生階段有所思考,並劃分出不同的人生階段。在我國,最早劃分人生階段並對各個階段進行科學、系統論述的人,就是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孔子在《論語》中兩次劃分人生階段:

第一次是: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這裡,孔子把人生分為三個階段,即少年、壯年、老年。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情要避免,要戒絕。他以人的血氣盈虛為依據,指出一個人在這三個階段上容易出現的問題,提出“三戒”,即“戒之在色”、“戒之在鬥”、“戒之在得”。

先說“戒之在色”。古人結婚較早,差不多十四五、十六七歲就完婚了。比如《孔雀東南飛》“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這樣的記載非常之多。在這個年齡段,男女的身心發育都還不健全。此時男歡女愛,好色縱慾,必傷身體,危及性命。歷代皇帝大多不長壽,這與他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肯定是有關係的。

再說“戒之在鬥”。人到中年,“血氣方剛”,常常會爭強好勝,會鬥起來。如果是鬥字當頭,不論怎麼鬥,其結果都不美妙:你鬥贏了,就多了一個或幾個對手;不輸不贏,就兩敗俱傷;你鬥輸了,就會更慘。所以,孔子說人在壯年,戒之在鬥,確實是金玉良言。“鬥”的反面是“和”。孔子提倡“和為貴”,這是應當遵守的金科玉律。

最後說“戒之在得”。過了壯年,人很快就老了。這時,有些人就心裡不平衡,覺得此生不划算,於是沒有得到的想得到,已經得到的不想失去。得則喜,失則悲。這就給人生帶來了極大的負擔,輕則心情鬱悶,重則生病住院,再重就要了性命。所以孔子說老年“戒得”,切中要害。“得”的反面是“舍”。舍是一種生活態度,撒得開,放得下,不患得患失,不斤斤計較。這樣才能度過一個平常、平安、平靜的老年。

孔子立足於人生的三個階段而提出來的“三戒”,是他對無數人的生命精密觀察、深入研究的結果,也是對自己一生經歷審慎思考、認真總結的結果,對每一個人都具有巨大的指導價值。

第二次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這裡,孔子現身說法,敘述自己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所達到的不同境界。李澤厚《論語今讀》說:“由年歲來描述個體成熟的不同階段,是很有意思的。”一般文章據此把人生分為六個階段,其實十五歲以前也應當算一個階段。

十五歲以前。古者八歲入國小,學習的內容為禮(禮儀)、樂(歌舞)、射(射箭)、御(駕車)、書(語文)、數(算術),學制是七年。這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國小階段。經過七年的學習,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就已經具有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基本的知識儲備,開始對人生有所思考了。所以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那時不設中學,國小畢業,有的人就進入大學(即太學)。大學的學制是九年。大學沒有具體課目,只提考核要求,大致是離經辨志,廣博學習,尊師樂友,通達知識類別,立場堅強穩定等。能這樣,就叫做“大成”。大學畢業,人就二十四歲了,就完全地進入社會了。

“十有五而志於學”。什麼是“志”?《說文》雲“心之所之也”,意思是心向往的地方。志,不是空穴來風,不是心血來潮,是經過認真思考而定下來的人生目標。“志於學”,就是有志於學問。既然“志於學”,那就要多讀書,多請教,多思考,多研究。讀書筆記摘抄,這些,孔子都做到了。孔子年輕時就博覽群書、博學多聞,各國的國君、大夫、學者常常向孔子問政、問仁、問孝、問禮等。有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也來問孔子。《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季桓子挖井得一物,像羊,問孔子時卻故意說“得狗”。孔子說,這是土裡的怪物,應該叫做“墳羊”。孔子的學問博大精深,晚年整理古代文獻,刪定《詩經》、作《春秋》《書傳》《禮記》《易·序卦》等。這都是他“十有五而志於學”的結果。

“三十而立”,是說三十歲的時候,能夠在社會上站穩腳跟。一個人到了三十歲,人格成熟了,確立了自己的品格和修養;有了比較固定的職業和賴以生存的技能;有了自己的家庭。三十歲的人,已經完全融入社會,社會和家庭的.責任已經擔在肩上,應當踏著穩健的步伐,積極去進取美好的人生。

“四十而不惑”,是說四十歲的時候,遇事不迷惑。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已經經歷了許多的人物和事件、經歷了許多的坦途和坎坷、經歷了許多的勝利和失敗,已經品嚐了人生的甘美和苦澀。有了這樣的經歷,他就會更理智地觀察社會和人生,少了些激情,多了些沉靜,遇事沉穩,三思而行。四十歲,人生過半,不能也不應該出現重大的失誤和過錯了。

孔子很重視“四十”這個年齡。對這個年齡,他還有論述:

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陽貨》)

後生可畏,焉知來之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孔子的意思是,一個人到了四十歲還被人憎惡,還沒有一點名望,這輩子也就算完了。

“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五十歲的時候,就知道天命了。古人認為上天有意志,一個人的壽夭、窮通是上天安排的。那種在冥冥之中決定著人生走向和結局的東西,通常被認為是“命”或“天命”。其實,天命是沒有的。所謂命運,那是一個人通過無數次的選擇、無數次的作為而編定的。俗話說,種豆得豆,種瓜得瓜。你前面有什麼樣的作為,後面就會有什麼樣的結果。自己的人生,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不能怨天,不能尤人。人到五十歲,就能明白這個道理了。

“六十而耳順”,是說六十歲的時候,順耳的話、逆耳的話就都能聽得進去了。人活到這個歲數,成功者的輝煌,失敗者的落魄,已然成為事實。因此,聽了讚美的話不再歡欣,聽了批評的話也不再憤怒,都能恬然面對,安之若素。六十歲,是人生的夕陽,是一段美好的時光。喬羽的歌說,“最美不過夕陽紅”啊。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說七十歲的時候,能隨心所欲,又不逾越法度。七十歲,百鍊鋼化為繞指柔,個人的修養和社會的規則已經合而為一了,所以無論怎樣行動都合情合理合法,都不會逾越法度。“人生七十古來稀”。人能活到這個歲數已屬不易,那就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吧。

論語讀後感:以上是孔子根據自己所處時代的人的壽命而劃分的人生階段。現代人的壽命要長得多,所謂“七十小弟弟,八十笑嘻嘻,九十不稀奇,百歲亦可期”。孔子對人生階段的劃分,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代人。但是,孔子這樣的劃分,對研究社會、研究人生具有重大意義。我們學習這些論述,正確認識人生的階段性,並且在不同的階段合理安排適當的任務、有效管控人生,那一定會使每個人的人生少走彎路、不走邪路,一定會使每個人的人生更有意義、更加輝煌。文/吳慶峰

讀《論語》有感 篇2

《論語》一書,讓我知道了學習的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蘊涵著多麼深刻的道理呀!高爾基說得好:“人的知識愈廣,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學習是公正的裁判:它獻給勤者的,是一條條成功的大道;留給懶惰者的`,是一個個失敗的泥潭!

說起學習,我真感到羞愧。放學回家,我經常是東跑跑、西逛逛,直到晚上8點才著急地寫作業,考試成績也自然不理想,聽到這次考試第一竟然是別人,我的心裡真不是滋味。心想:他們成績好不就是晚上拼命看書嗎!我要是多花點時間,肯定也能考好。其實,他們比我多的不只是分數,而是一天天的日積月累和刻苦努力呀!高士其說得好:“知識猶如人體的血液一樣寶貴。”要想考出好成績,就必須要有知識來充實。

人生不能虛度。生命的精彩與否,是靠我們自己來把握的。而知識則是人生精彩程度的關鍵,把握知識就是把握人生。要讓人生如花朵般綻放,就必須用知識來充實自己。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論語》一書告訴我們要用知識充實自己,這樣才能讓今天更精彩,讓明天更美好

讀《論語》有感 篇3

這學期,我們背誦了聞名中外的《論語》。這本書主要記錄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裡面的許多話,都讓人受益匪淺。

其中,讓我深受啟發的'是曾子說的一句話:“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說,我一天中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夠不夠盡心呢?與朋友交往夠不夠誠實呢?老師教的知識夠不夠熟練呢?

背了這句話,我想到了自己。在老家的時候,佳志哥哥把乒乓球打到門上面去了,他怎麼也弄不下來。我見了,對他說:“我來幫你。”我想了一會兒,便拿起掃帚,可是,弄了半天,球不但沒弄下來,反倒把握自己給弄得頭暈眼花。我想:做什麼事不能靠蠻力,要動腦筋想辦法。站在地上太低,站在樓梯上不就高了嗎?於是,我站在樓梯上。果真一下子就把球給弄下來了。

我不僅能盡心盡力地幫助別人,還很講誠信。二年級的時候,我揹著媽媽,偷偷拿了一塊錢,買了個筆。我想:要是被媽媽發現,那不是得挨一頓嚷嗎?而直接對媽媽承認錯誤,媽媽一定會原諒我,並告訴我以後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所以,我選擇了主動承認錯誤,果然和我的想的一樣,媽媽原諒了我。

以後,我要每天反省兩次,這樣,我就會更優秀。

讀《論語》有感 篇4

子曰: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孔子說,君子不器。於是“不器”二字便猶如珠穆朗瑪峰頂的星星,從古至今的人們思考著它,仰望著它,為它作注,設法踐行,那些在我們耳中那些頂頂大名的賢者們無一不以自己的方式解讀著它,而更加無一例外的是,每一個身體裡流淌著黃河的血脈的中華兒女都堅定地向著它,像每天從不會遲到的越過地平線的第一縷陽光一樣堅定地向著它,向著東方。

第一《易經》有言:“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未成形的抽象的叫做“道”,已成形的具體的叫做“器”。是以“不器”的意思就是君子不拘泥於教條,不僅僅有一技之所用,他要去領略萬物之道,追求道器不離之境。萬物之道是個極廣泛而抽象的概念,而孔子說要去其中有所參透的人是君子,從這裡來看,儒家中所強調的社會責任感便滲透了出來,君子是讀書人,有仁有德的人,這樣的人長於世便要去領略萬物,要去感懷天地,所以這樣看來君子是自由的不拘泥於形式的,但也是束縛的有著清晰地道路的與方向的。這似乎便與我們今日所談的新青年,新思想有著不謀而合的地方,以自由的靈魂駛向堅定地遠方。

第二,古代的“器”,專門指具有某種功能事物。於是從這個維度來看,“君子不器”便有了另一層意思,君子不像器具那樣,有著侷限的.用途。君子該是廣博的,君子的才華該是海納百川的,這好比是我們如今所說的短暫的生命與綿延的厚度,君子當以其生命之有限丈量真理之無限。

第三,而“器”又有刀劍武器之意,所以這樣看來,又有了第三層意思,君子當智慧清明,心中堅定有規,不成為小人的工具,不為任何人所利用。而若以此為意,其另一重要思想“中庸”也似乎也在此得以體現。

第四,“器”也有氣量之意,若以此延伸,便有君子心懷天下,氣量沒有固定的度,包容四海之意。古時君子多為有知識的階級或更有統治階級,他們是人民的牧羊人,當以容恕之道福澤天下,庇護萬民。而今之君子更當以仁之心,恕之方,向著道。

綜上所述四點,謂之“君子不器”。

讀《論語》有感 篇5

在此之中,最重要的是講道義,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敬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怨而友其人"對呀!人沒有了道義,還會有朋友嗎?孔子最看中精神價值。他說:"見利思義"把"義"放在"利"上,把精神放在物慾之上。又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把對道的追求,看成人生最重要的目標。他以救世為己任,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他認為"人能弘道",為了行道,他堅韌不拔。"知其不可而為之",甚至不惜"殺身以成仁"

人不但要講道義還要講仁愛。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是"仁".他對"仁"的解釋是"愛人",這是"仁"的重要內涵之一.他認為一個人的愛心應當從小就開始培養,年少時在家中救應該愛父母兄弟;長大了進入社會要愛他人,"仁"的最高境界則是愛廣大人民"泛愛眾,博施於民而能濟".

<<論語>>一本教會我做人的書,它將伴隨我走向人生的每一步.

讀《論語》有感 篇6

近讀于丹《〈論語〉心得》,感覺如一摯友,用輕鬆的語氣、自然的語言,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等向你娓娓道來,不經意間讓智慧得到增長,讓心靈得到淨化,讓品性得到昇華……作為一名組工幹部,細細讀來,又有些許新的啟發和思考。

勤學立本

《論語》開篇即講學習:“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縱觀全書,對學習有著較為深入的闡述。關於學習態度,孔子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關於學習內容,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關於學習目的,孔子認為,“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 同樣,對組工幹部來說,學習力也是一項核心競爭力。組織工作是一項與時俱進、常幹常新的工作,需要主動加強學習,及時關注和學習最前沿的理論知識,自覺用先進理論武裝頭腦,並廣泛涉獵、汲取各學科有利於組織工作發展的先進知識,不斷拓寬視野和眼界,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眼界最寬、思想最新、知識最豐富的幹部。

實幹立功

對待工作,孔子認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從另一個角度說,也就是“在其位,要謀其政”, 每個人不管幹什麼首先要幹好自己分內的工作。工作中,要講求原則,一切按照本崗位的要求合法合規地處理日常事務,處理問題對事不對人,即所謂“君子之於天下也,無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工作的方式上,要“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即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這樣才能多一些成功,少一些遺憾。當前組織工作的各項任務非常繁重,工作要求越來越高,需要組工幹部具備創先爭優的意識、爭先進位的激情和勇於開拓的'魄力。要始終明確自身的崗位職責和要求,牢記使命,恪盡職守,勤奮工作,高標準地完成工作任務。要堅持原則,規範嚴謹,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和程式規定辦事,努力做到細緻、周全、穩妥,確保各項工作沒有漏洞。要經常深入第一線創新思、辦新事,善於把握組織工作的新形勢,發現新問題,探詢新思路,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

修身立德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兩萬多字的《論語》,“君子”這個詞出現了一百多次。孔子說,“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在他看來,君子不僅是個好人,還要是偉大和高尚的人,要胸懷天下,奮發有為。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即是說做人要正直磊落。在他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孔子還提醒我們,要結交益友,就是對我們有用的人,所謂“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而對組工幹部來說,就要胸懷大志,始終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實現黨的偉大事業、服務人民群眾作為自己一生不懈努力和奮鬥方向,孜孜以求、無怨無悔。要始終保持一身正氣,對上尊而不諛,辦事公而不偏,與人交往做到言談有據、舉止有度、自信從容。要多交事業、工作和生活上的益友,提倡積極、健康的友誼,遠離庸俗、低階的關係,時刻展示組工幹部的良好形象。

讀《論語》有感 篇7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傳統文化》的書,其中我覺得最有道理的是孔子的《論語》八則。

《論語》中的每一句話,都讓我回味深刻。其中,我記憶最深的有這兩句是:其中一句是,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意思是:孔子說,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裡,不斷地積累知識;勤奮學習,從不自滿;教導別人,從不厭倦。這些我是否都做到了呢?

我認為孔子這句話說得十分有道理,別人來請教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要謙虛,要耐心的教給別人,不能厭煩,這一點,我覺得我做的不是很好,因為有時候朋友來問我問題時,我因為自己的一些私人的'事情,會拒絕他們,我以後一定要改正。我們學習是永遠不會學完的,所以我們不要對學習輕易滿足,我覺著這一點,我做到了。我看到有的同學比我學習好,我會把他看做我的榜樣,去追趕他。追上後,我還是不會滿足,我會再去追趕更好的同學。

另一句話是: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思為下矣。意思是: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通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才學習的人,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也不學習的人,是最下等的人。

背過這句話以後,我想:我是第幾等人呢?我不是生來就知道的人,也不是遇到困難才學習的人,更不是遇到困難也不學習的人呀!那我應該就是通過學習才知道的人啦。這正像《論語》八則中孔子說的那樣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民以求之者也。我想,我就是這樣的人吧!

通過讀《論語》八則,我懂的了更多的道理,使我改變了很多,我會把我的缺點儘量的改正,把我的優點發揚。使自己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好少年。

讀《論語》有感 篇8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民殷王室的後裔武王滅殷後封殷宗室微子啟於宋其遠祖遂成為宋國貴族孔子出生於魯國地位亦由公卿下降而為士。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學無常師尤其留意於周代的禮儀制度以恢復周初的“德政”為自己的理想並很早便以博學知禮而名聞遐邇。

“儒”在甲骨文中作“”象形字本義是沐浴儒身指那些以為人相禮祭祖祀神為本質的人。因相禮前他們必須沐浴齋戒故稱之為“儒”。

說到了儒家經典就自然要提到《論語》。“論語”二字的解釋有很多。《漢書·藝文志》曰:“《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即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說法有很多很多現代人一般皆從《漢書》之說將其理解為語言的論纂用現代漢語說就是語錄是孔子弟子及其後學對孔子言行的追記也有一些是對孔子弟子言行的記錄是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

《論語》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私人著書的.開始它所表現的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潛在我們的生命中熔鑄成我們民族的個性。

《論語》一書集中闡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涵——仁。此中“仁”出現過109次它是一切理論的中心。

說到為人處世孔子提倡的是自愛和愛人,說到為政治國孔子重視民生疾苦呼喚仁政。

總之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仁”統帥著忠恕孝悌寬恭信敏惠智、勇剛毅等諸多道德規範。

當然《論語》中也有一些思想是與歷史的潮流相背離的如政治上的復古傾向對等級秩序的過分強調對婦女、勞動的輕視等但瑕不掩瑜祖先具有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讓我們為之驕傲的。

讀《論語》有感 篇9

《論語·學而》中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應該就是行仁的根本吧!我的理解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友愛同學是每一個當代學生必須做到的事。

國中的我們,逐漸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見,有了自己的小祕密,也慢慢進入到青春叛逆期。我們在慢慢長大的同時,也要明白父母也在慢慢變老。如果沒有“孝弟”思想,就不能做到理解、體貼父母,與父母就會產生隔閡,我自己就有這樣的親身經歷。

我的老爸每次喝完酒回家,美曰其名就會找我“談心”。但在我眼裡,老爸和我講的都是“廢話”,我很反感,所以每次都很不耐煩不想聽。

學了這則《學而》後我開始反思自己對爸爸的態度,也常常思考:老爸為什麼喝酒?為什麼要喝完酒回來和我講“廢話”。漸漸地我明白了老爸在外喝酒,有他們成年人的`無奈,其實是為了工作和這個家。之所以和我“談心”,是因為他平時不善於表達對我的愛,只有喝了酒才吐真言於我。但我卻覺得這是“廢話”,覺得老爸的“談心”讓我煩燥。那是我不理解父親,不懂父親深沉的愛呀!

什麼是“孝弟”,怎麼盡孝道?看似很深奧的話題,其實都源於我們生活中的小事,我們應該以“孝弟”為標尺,回到家主動跟父母問聲好,掛電話之前跟父母說再見,在外面玩提前告知父母,不讓父母擔心……記得爸爸和我說過,一個人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一家人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在我看來,只有好好孝順父母,尊師重兄才是一家人快樂的根本。

讀《論語》有感 篇10

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論語》裡的古文,裡面有教人們做人的道理。比如: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著,鮮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有子說:"他(她)做人孝順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歡冒犯長輩的人是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而喜歡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定做人的道理.孝順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卻沒有做到孝順父母.

父母們總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絕了,他(她)們叫我去買東西,我也拒絕了.只要是父母們叫我去幹的事情,我都沒有完成.

有一次,母親叫我去買麵包,我沒答應,這次她生氣了:"只會吃,不會做,真是一個窩囊廢."說完,還打了我.母親從不打我,從不罵我,從不生我的氣,這次她是真的發怒了.我傷心極了,躲到被子裡去哭.

從這學期學了《論語》後,我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學了《論語》對人是非常有用的!會讓人體會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偉大!雖然父親有時候讓我乾的`活比較重,但是他們是為了讓我體會到勞動的收穫!雖然我犯錯時被他們批評了,但是我不怨恨他們,因為我知道:他們表面是在批評,但暗中卻是在教育著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一種愛,這種愛是別人感受不到的愛!

讀《論語》有感 篇11

《論語》一書是五千年文明史中歷代仁人志士千錘百煉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它的中華文化充實了我的生活;它的傳統美德感召了我的思想;它的前賢哲理薰陶了我的情操,所以,我十分喜歡《論語》這本書。

讀完《論語》後,我受益匪淺。我懂得了求學必須按時溫習,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我懂得了待人要真誠,不要花言巧語;我懂得了孝敬父母,尊敬兄長是一種美德;我懂得了君子追求真理,不是追求物質享受。

s

而在《論語》中,我最喜歡是這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它告訴我學無止境,要溫習學過的知識,就會有新的體會和發現,這樣就可以為人師表了。而蘇軾就是一個溫故知新的人,養成親手抄書、經常溫習的習慣。因此他便三抄《漢書》,但並不是譁眾取寵,而是帶著明確的目的'去思考和研究問題,所以他是我學習的榜樣。當然,從三四年級到現在,我也有養成抄書的好習慣,一到六年級語文課本中的日積月累、資料袋、詩歌等一些知識被我抄到一個本子上,因為我知道這樣又便於我複習,而且邊抄邊想,不僅可以溫習以前的知識,還能有不同的體會和發現。有時,一本書我會看上三遍或更多,這樣這本書就會被我完全理解了,剛好印證了這句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正是我讀書學習的切身體會。

在讀《論語》這本書時,我感受自己就像一直在只是天空中展翅翱翔的雛鷹,是快樂的,是興奮的,享受著知識帶給我的樂趣。希望大家有機會也去看看《論語》這本書,讓你們都養成一個個良好的習慣,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論語》有感 篇12

一、孔子始終把德育放在首位

對同學進行仁、義、禮、智、信、直、勇等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培養同學的道德感和責任感,將人格培養放在第一位,然後才考慮傳授知識。

二、 孔子善於因材施教,善於使用啟發式的教學法

在教學實踐中,孔子把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因事而教,因教啟事,收到了相當好的效果。

孔子深知,人的個性和資智有著很大區別。他曾說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智力在中等以上,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習;假如智力在中等以下,那就不必了。同是問“孝”,孔子給子游、子夏、孟武伯和孟懿子的答案就各不相同;同是問“仁”,孔子對子貢、子張顏淵與樊遲的回答也不一樣。他的不同,是解釋的方式、舉例的深淺因人而異,最終目的是要使每個同學循序漸進,直達中心。

孔子善於巧妙地啟發同學,隨時隨地都能把死教材靈活應用。他強調必需重視同學的求知慾望,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他主張激發同學求知的主動性,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也。至於如何啟發,在於老師的隨機應變,因勢利導。

三、 孔子是“言傳身教”的第一個倡議者和實踐者

孔子認為自身的行為能夠成為他人的典範,這比說多少道理都有用,也更有意義,因此他時刻提倡“身正”。孔子一生中,幾乎天天都有弟子跟隨左右,處處以行動和人格感召,使同學不知不覺中受到他的感染。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應該記住“身教重於言教嗎”?

四、 對於學習態度和方法,孔子也有明確的論述。

他教同學學問,一要學思並重,二要下學上達,三要由博而約。學就是讀書,單讀書而不用思想,就成了死讀書;單用思想而不讀書,就是胡思亂想。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以要一面讀書一面想,一面想一面讀書,這樣功夫與靈感併到,才幹獲得真實的`學問,才不會盲從或想入非非,才不會對事理妄加揣度,亂下判斷或一味主觀、固執己見。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毋意、毋必、毋故、毋我”。做學問要從基礎著手,一步步往高處走。做學問沒有捷徑,最高明的道理也是從最低淺處得來,每個人都要從事事物物的日常生活了解宇宙之大道。這就叫“下學而上達”。學問通達到一個廣大的範圍,就要選擇其中一點,作高深的研究,這就叫“由博而約”。能由博而約,才幹獲得學問上獨到的造詣。

孔子還是堅持師生平等、教學相長的典範。他與同學平等相處,親密和諧。子路對他拜見南子很不滿,他一邊解釋一邊發誓,而不擺老師的架子。他的同學經常與他爭辯,他也不認為是對師長不敬,反而認為同學這樣做可以使道理越辯越明。同學們仰慕他的博學多聞,崇敬他的完美人格,眷戀他的和藹可親,所以有些弟子在孔子一生不得志的情況下始終追隨著他。

孔子晚年,許多同學奔赴各國去從事政治、軍事、外交、文化教育、學術研究、商業貿易等各種活動其中有許多人成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教育家、學者、富商,有的甚至成為王者之師。這自然與孔子科學的教育思想有直接的關係。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啊!

在施教的過程中,孔子為後人留下不少至理名言,諸如“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三人行必有我師”、“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這些指導人生的格言警句,將永遠流傳後世。

作為一個教育家,孔子的貢獻在於他打破了保守固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觀念。他的教育方針、教學思想一直影響著後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同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同學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同學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等新課程理念不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延續和發展嗎?與孔子相比,我是那麼渺小,但我願把他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運用到自身的工作中,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讀《論語》有感 篇13

讀了論語這本書後,我似乎領略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盛宴,懂得了許多知識,知道了怎樣做個謙謙君子。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的是隻有在學習中才能不斷成長,才能成為知書達理地君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說的是在生活中自然會結交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對待他們要講究誠信,即使他們埋怨我,我也不會生氣,對他人仍然寬容,別人也會深受感動。

現在的兒童個個都是嬌生慣養的小王子、小公主,爺爺奶奶更是對他們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燙了。只要他們輕微傷了一下就亂喊亂叫,大聲哭鬧,甚至還亂扔東西。這樣下去,他們就會脾氣任性、驕橫傲慢、無理取鬧。相反,文明、高尚、彬彬有禮的人會越來越少。我在此建議他們多看看論語,論語像悄無聲息的.甘露,流淌在乾枯地心田,讓心靈純潔、高尚,讓任性、暴躁的性格隨風散去。她帶給我們的是雪的寧靜,雪的純潔……

論語又像部指南針,當我們在努力中失敗時,她會激勵我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再接再厲,永不放棄。”當我想偷懶時,論語又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能因為一點困難,而一曝十寒,每當我驕傲得意忘形時,論語又會嚴格地告誡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凡事都不能驕傲,你有你的的短處,別人有別人的長處,正所謂“尺短寸長”。

“論語”是中華傳統地瑰寶,她帶給我們不僅是心靈的洗禮,更讓我們的品行有了很大地變化,我喜歡論語這部好書,它將會伴隨我共同成長!

讀《論語》有感 篇14

想必大家都聽過《濫竽充數》這個成語故事吧!南郭先生明明不會吹竽,卻不懂裝懂,混在隊伍裡充數。最後事情敗露,只好逃跑了。在《論語》中,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條道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就是說: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我也當過一次“南郭先生”。

記得在我8歲的時候,媽媽要下地幹活,臨走時,吩咐我中午做稀飯,並教我做稀飯的方法。我一心想去看電視,便不耐煩地說:“好了好了,我平常看你做稀飯都學會了,你還是快去幹活吧!”我一邊說著,一邊推著媽媽向門口走去。媽媽拗不過我,只好搖搖頭,無奈地說:“那好吧,記住,米要淘3遍,水要淹到電飯鍋裡第二條線的位置,要留意鍋裡的情況,不要讓稀飯漫出來……”“知道了……”

好不容易送走了媽媽,我又撲到電視機前,專心致志地看起了動畫片。不知不覺,到了12點。我伸了個懶腰,該去做稀飯了。

來到廚房,我又犯了難,剛才說“我會做稀飯”,只不過是哄走媽媽的一個藉口。現在到了“真槍實彈”的地方,我卻大腦一片空白。算了,現在去向別人請教實在難為情,還是我來吧!

可是到底應該放多少米呢?我又犯了難。這時,我想到:我和媽媽一共要吃兩碗飯,那就倒兩碗米吧!倒完米後,接下來的一切就順利了很多:淘米,加水,蒸飯……幹完這一切,我又兩眼不聞天下事地看起了電視。

過了一會,我隱隱聽到“嘶嘶”的聲音從廚房那邊傳來,心裡一個咯噔:啊,慘了慘了,忘記掀鍋蓋了。這下完蛋了,媽媽會罵死我的。我連忙跑到廚房,發現米湯濺得桌子上到處都是,開啟鍋蓋,一股焦味撲面而來,嗆得我喘不過氣來。好不容易睜開眼睛,發現鍋裡的稀飯成了一團漿糊,顯然是缺水造成的。我急忙舀了幾舀子水倒進鍋裡,鍋裡的情況才好轉了了一些。可這四濺的米湯,這溢位的米粒,這燒焦的糊味……我該怎麼收拾這爛攤子啊!?要是開始我專心聽媽媽的教導,知道放多少米,淘幾遍米,倒多少水,隔幾分鐘過來看一下……或許,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可是已經晚了,世界上沒有後悔藥可買,我也不能改變現狀了。

結果呢,我自然是吃了一頓“皮帶炒肉”。不過呢,這卻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什麼事都不能不懂裝懂。遇到自己不會的事,要虛心請教那些會做的人,學習他們的經驗,豐富自己的頭腦,這樣才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不懂不要裝懂,人人都不要做“南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