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孔乙己讀後感[優選12篇]

讀後感2.93W

孔乙己讀後感[優選12篇]

孔乙己讀後感 篇1

魯迅的小說,我讀過不少,但給我的印象最深的要數《孔乙己》了。這篇小說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透過文字,我彷彿看到悲劇正一步步上演,孔乙己正一步步走向死亡,我不禁產生無限悲涼之感。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場悲劇,他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有著特殊的經歷,他受著科舉制度的殘害,但是,在那時候,這卻是人們想要得到榮華富貴的必經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對他的不求上進,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時對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殘又略帶同情。事與願違,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慘遭遇,在人們心目中他沒有地位,是個可有可無、可笑可憐的多餘人。

但如果把孔乙己悲劇形成的原因完全歸罪於不健全的封建科舉制度,我認為是錯誤的,或者至少說是不全面的。如果說封建科舉制度使孔乙己完全喪失生活能力,那麼殘酷的社會世態則直接把孔乙己推進死亡的深淵。試想,孔乙己在完全喪失勞動能力之後,如果人與人之間還有關愛的話,有些人家就有可能收留孔乙己,如果這樣,孔乙己就可以在人們的憐憫接濟中度過餘生。或者退一步想,即使沒人收留孔乙己,孔乙己也完全可能沿街乞討而生存下來。但是,事實卻恰恰相反,孔乙己只是冷酷社會裡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他的傷疤人人都可以揭,就連小孩也不把他放在眼裡。在這樣一個社會裡,可以說,等待孔乙己的只能也只有一個歸宿,那就是死亡。

而魯迅著意揭出這一“病苦”,正說明要“療救”的`不只是一個孔乙己,而是整個社會。揭示不幸人們的“病苦”,目的在喚醒他們的覺悟。

再來說說現在。照理,時代發展到今天,“科考”應是十分公平了。但是,重蹈覆轍的現象仍是層出不窮。會考,大學聯考,這場場考試,都是獨木橋。成千上萬的學生要從這裡經過,沒有真正的本領,抑或是沒有充分的準備,只得被迫跌進河底,甚至今生永遠都爬不起來。即使如此,也比孔乙己那時好的太多太多。我慶幸我生在21世紀,這是一個人性的時代,是一個充滿愛的時代。

孔乙己讀後感 篇2

為什麼你總甩不掉那破舊的長衫、甩不掉滿口的“之乎者也”呢?是你愛慕虛榮?好逸惡勞?還是環境所迫?經過作者魯迅的眼光,你的身影,總在我心中縈繞,揮之不去……

我無法理解你,你總是想把自我“包裝”起來,讓別人承認你是一位“讀書人”但你是否明白,你其實是在欺騙自我,既然是“讀書人”那為什麼學不到“自食其力”的道理呢?為什麼要捨棄謀生的機會而去“偷”呢?又為什麼要為自我的“偷”而找藉口呢?你確實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但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卻得不到提高,就連“我”小時候都向你投去鄙夷的目光,試問,你還有什麼理由墮落下去呢?我忘不了你乞求“掌櫃”時的眼神,更忘不了你悽慘的.結局,世態的炎涼,你的路,也更是難走。

我同情你,當我明白你是怎樣一個人的時候,我沒理由同情你,卻又無法不一樣情你,“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你為了追求功名而讀了大半輩子的書,卻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是上天對你的不滿,還是你命運早就註定?若時光能夠倒流,我會對你說:“其實是科舉考試害了你。”可是,你,一個愚蠢的舊社會的潦倒讀書人,能相信我嗎?能擺脫功名利祿的誘惑而去相信我嗎?我同情你,可你什麼時候能清醒過來,擺脫科舉對你的殘害?

可是,我同樣敬佩你、尊重你,當別人拿你取笑、消遣你的時候,你沒有逃避,而任由他們去說、去笑,儘管那使你難堪,難道應對這些不需要勇氣嗎?難道這份勇氣不值得我去敬佩嗎?你向孩子們分發茴香豆的那份善良,想教“我”識字的那份誠懇,以及被打折腿後活下來的那份堅持、那份勇氣都值得我去敬佩、尊重,然而,你的路,卻走到了盡頭。

“年關”已過,又一年端午的時候,粉板上的“十九個大錢”依然還在,這意味著你走了,在世的時候,受盡了生活的困苦,世人的奚落、嘲笑,以及社會對你深深的折磨。願你走得安息,來世的時候,也期望你能永遠脫下那破舊的“長衫”,做一回真正的自我。

文章到此,我的內心深受感觸,彷彿遺憾什麼、惋惜什麼、又彷彿虧欠孔乙己什麼。在作者魯迅的“神筆”之下,我認識到了一位悽慘的人,更認識到一個世態炎涼、人性醜陋的社會。

孔乙己讀後感 篇3

孔乙己的一生是一場悲劇。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運用了大量的細節為讀者再現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的典型形象——孔乙己一生的悲慘遭遇。

讓我覺得此文尤為精妙之處是把孔乙己身上的封建教育——科舉制度的毒害放在笑聲中進行辛辣的批判,“笑”伴隨文章的高潮和結尾。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首先可以看到的,是在一個酒館當中,有一群身穿華麗長衫的人圍坐在桌前,吃著飯菜,品著酒香,嘴裡還在談論這什麼,而堂前有一群滿頭大汗且面色勞累的短衣幫。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一個雖然身著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且站著喝酒的人,他的身材很高大,面色青白,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而就是這一人物,剛踏進店內,那些人竟都看著他笑了起來,那些身著華麗長衫的人也都停止了開始的`話題,開始“笑”他新的傷疤,“笑”他各種不堪,他沒有絲毫要反擊的意思,反倒是叫店家拿了酒。你想想,只有到了孔乙己到店中,店中的酒客們才可以笑幾聲。在這些冷酷的笑聲中孔乙己出場了。出場後的孔乙已承受著酒客們的揭短——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來找樂子,而當肉體和精神倍受摧殘的孔乙己也是在笑聲中,在颯颯西風中走完他悲涼的一生,故事更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冷酷,同時批判了群眾的麻木不仁。孔乙已在笑聲中出場,又在笑聲鋪就的路上走滅亡。可又能如何,便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罷了。

至此,我已不忍再想、再寫下去了,我想引用魯迅先生的兩段文字來結束我的文章:

造化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孔乙己讀後感 篇4

這篇小說通過孔乙己悲慘一生的描寫,即反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下層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判,有力的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跟著重的表現了當時一般群眾的冷漠麻木。從更深的意義上,暴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與腐朽。

文中、以短衣幫站著喝酒與穿長衫的坐著要酒要菜形成鮮明的對比。可孔乙己他卻穿著破舊的長衫,站著喝酒唯一的人。說明當時社會的剝削者的悠閒闊綽,孔乙己生活貧困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底下。從中還可知人們總是含蓄輕視勞動人民,羨慕上層階級,硬裝做讀書人。孔乙己經常會在酒店喝酒時受到別人的侮辱,反映了當時的社會人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來取樂,構畫了麻木不仁。其實,他們對孔乙己的笑聲裡蘊藏著一股悲涼的意味。孔乙己有時還有點手腳不乾淨,被打了還爭辯說沒偷,偷書不能算偷竊,還說什麼“者呼”之類。他說的`這些話雖不爭氣,且尚知羞辱,而顯得十分可笑,孔乙己最大的侮辱不是被人嘲笑而是沒有進學。不過,孔乙己也有本性的一面。她很善良誠實,從不拖欠錢,如果欠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還有一點,他會教小夥計認字,和孩子們說話。表明了孔乙己靜溢的清涼和心靈的寂寞。孔乙己為了生存去偷丁舉人人家的東西,要求寫服辯和被人打斷腿。後來他已經不成樣子,寫出了統治者和階級制度的凶殘直至最後,掌櫃沒有關心孔乙己卻關心孔乙己欠他的九個錢,寫出了當時社會的事態炎涼……

人世間親情,友情……是最珍貴的。我們不應該與文中旁人一樣世態炎涼,不該與丁舉人一樣凶狠殘暴;不應該把別人的痛苦建設在自己的快樂之上;更不應該與孔乙己一樣喪失做人的尊嚴。

人與人之間應該相親相愛,互相幫助。

愛人者,人恆愛之。所以為自己也為了別人,不要互相傷害。“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會變成美好得人間”只有這樣,社會充滿祥和,人性才飄逸芬芳。

孔乙己讀後感 篇5

從孔乙己這一面看,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從民眾這一面看,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通過對外形的整體描寫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的人。”這一外形的整體描寫,集中而簡練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

肖像描寫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鬍子”。活畫出一個窮困不得志,又經常捱打的老書生的形象。斷腿前後肖像的對照,更顯出他遭遇的.悲慘。

通過服飾的細節描寫揭示了孔乙己懶惰而又死愛面子的特徵。“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又髒又破,長期不洗不補,既說明孔乙己很窮;只此一件長衫,又說明他很懶,連洗衣服都不肯動手。不肯脫下這麼一件長衫,是唯恐失去他讀書人的身份。作者通過一件破長衫的描寫,把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讓我想到當時社會的惡劣。

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的性格。多次寫他滿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書”“五經”中的所謂“聖言”為自己辯解,連偷書也說成“竊書不能算偷”。這些性格化的語言極能表現人物鮮明的個性。

通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顯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小孩子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表現了他善良的心地。

放眼21世紀這個社會,不正之風無時無處地不在如傳染病似地肆意傳播。而這一類的“病人”也有著很多。

因此,全社會更應該聯合起來,掃除一切不正之風,排除一切隱患,淨化空氣,淨化人類的心靈。

既來之,則安之。來到世界上就要奮鬥,奮鬥就要精彩,精彩了才會感到幸福。人生道路何其漫長,而又何其短暫,時有“飛來橫禍”阻擋大道,而成功了,也就是奮鬥向前了,爭氣了,心中的夢想也就觸手可及了。

總的來說,孔乙己在我心中是一個光明正大,心直口快的人,他不會被當時社會而弄巧成拙,反而更討厭封建文化,是魯迅筆下的一個優秀人物。

孔乙己讀後感 篇6

“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

——酒客們在嘲笑孔乙己。

“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

“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

——孔乙己在無力的辯駁著。

孔乙己每每來店裡喝酒時,總要一邊喝酒,一邊“接受”其他酒客們為孔乙己“定製”的恥辱和嘲笑。反倒他來不像是喝酒,像是給酒客們找樂子的。孔乙己也在那些人的嘲笑聲和辱罵聲中,忍辱偷生。是的,從壯志滿懷到如今這般落魄,孔乙己落魄甚至悲慘,他自己也常常搖搖頭,好像和別人一樣,也在嘲笑“孔乙己”這個人。

在魯迅筆下的那個時代,還沒有現在先進的教育體系,依然沿用著古代四書五經的科舉考試製度,大部分人因為出身貧寒,上不了學,但在上的了學的部分人裡,又只能止步於科舉,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因為沒有考上秀才,加上好喝懶做,不肯通過自己的`雙手勞動而維持自己的生計,從而臭名遠揚,成了魯鎮的一個笑柄,常常被人調侃。孔乙己也並不是他的真名,但久而久之被人也叫習慣就默認了這個名字。但是,在他的心裡,是很看重自己那麼多年來自己努力的成果的,只是沒有一個人能體會他這種心情。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科舉制度深深的毒害了一代又一代人。但在孔乙己看來,他自己卻是有”很深的學問“,有時他也以此為傲,展示給別人看。但那些看客卻不買賬。這裡的看客便是那些沒有接受過教育,無法體會別人心情的的人,不僅如此,他們還無盡的嘲笑別人,他們對孔乙己說話絲毫不留情面,讓孔乙己一次又一次在眾人面前抬不起頭。但這好像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由上面這些我們似乎可以看出百年前的的教育體系和現在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然而,這一百多年來,教育體系改革了多少,升級了多少,但又缺失了多少,確實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現如今,雖然成才的路子多了些,但是還是擺脫不了應試的影子。應試這兩個字,成全了多少人的夢想,又斷送了多少人的未來?什麼時候,中國的教育既可以讓學生們快快樂樂的成長,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又可以讓他們在個性特長能夠得到尊重的前提下較為輕鬆的實現自己的夢想呢?什麼時候,孔乙己的悲劇才會不再重演呢?

孔乙己讀後感 篇7

今天無意中翻到九年級年紀的語文書,不知為何,我又打開了《孔乙己》的那一頁。作者是魯迅先生,“讀書人”孔乙己便是他筆下眾多的人物之一。

關於孔乙己的悲慘的故事,發生在封建統治階級時期的魯鎮。文章開篇便有一段形容孔乙己的文字: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臉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這便是文章主角——“讀書人”孔乙己。他“穿長衫”卻又“站著喝酒”,是死要面子,又自欺欺。這麼看來,他好像是一個可憐、可笑,又可悲的人。

孔乙己原也讀過書,後來卻只能替別人抄書來換得一碗飯吃。但他又好吃懶做,行偷竊之事。一屆讀書人,為何落得如此地步?在他仕途無望的時候,為什麼不做一些別的事來養活自己?

到底還是因為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人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裡,無數人家砸鍋賣鐵,只為家中能出個秀才;無數窮人家的孩子苦讀十年,也不過是為了那一個秀才的.名頭;考到中年亦或是老年的也大有人在,范進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但孔乙己也講誠信,欠著的酒錢總會還上。在與孩子們分茴香豆時,五指罩住碟子,一邊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既善良又古板。

到後來,他死性不改,偷書被丁舉人打斷了腿。同是讀書人,為何差別這麼大?那時候的讀書人,讀的真的是一個“才”“德”嗎?到了酒館,眾人毫不顧忌地取笑他,他紅著臉說“不要取笑!”“是跌斷”,瞧瞧,還死要面子呢。

丁舉人的殘暴,眾人的麻木,社會的陰暗,最終造就了這樣一個可憐、可笑,又可悲的孔乙己。

再後來,書中寫到“我已經許久沒有再見孔乙己了”,或許他離開了魯鎮,或許他死在了街頭……總之,沒有個善終。那個時代太黑暗,若孔乙己生在現代,那定是被冠上“國學大師”之名的人物。生不逢時,便是他了。

孔乙己讀後感 篇8

除了上次說道的敘事人選擇的特殊,魯迅使用了小夥計的角度,這樣就略去了很多關於孔乙己的介紹,以及他的悲慘命運的瞭解,就在這小夥計的眼中,也沒有對於孔乙己的出場做面面俱到的描述。在表現方法上,《孔乙己》沒有描述,沒有渲染,僅有平淡的敘述,這一點和魯迅的其他名篇是很有些不一樣的。

在表現方式上,《孔乙己》一文中沒有渲染,僅有平淡的敘述。文中寫到“沒有他,人們也一樣快活”那裡後,小說之後寫在酒店裡,人們發現,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

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樣回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櫃說,“哦!”“他總是仍舊偷。這一回,是自我發昏,竟偷到了丁舉人家裡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麼?”“之後怎樣樣?”“怎樣樣?先寫服辯,之後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之後呢?”“之後打折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掌櫃也不再問,仍然慢慢地算他的帳。

從字面上看,好像並沒有任何文字直接寫到人們的“快活”。然而從對話的語調中,仍然能夠看出那個供給訊息者的心態。對於丁舉人打折了孔乙己的腿這樣野蠻的人身傷害,說話者沒有半點保留,相反給人一種理所當然、津津樂道的感覺。異常是,傳孔乙己可能已經死了的時候,說話的和聽話的都沒有震驚。“掌櫃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對於一個給酒店帶來歡笑的人的厄運,居然一點反應也沒有。這就充分顯示出魯迅在對話描述中潛在量的巨大——有意不去直接點明說話者那種津津樂道的神態甚至以訊息的傳播者為榮的情緒,把想象的空間留給讀者。

唯其平靜、平常、平淡,才顯得諸如此類的殘酷無情,由於司空見慣,而沒有感覺,沒有痛苦,而魯迅的筆墨,就是要揭示這種無形的精神虐殺的可怕。

孔乙己讀後感 篇9

媽媽下午給我講了孔乙己的故事,很是讓我感動。於是我自己又把故事讀了一遍,我深深的為故事裡的人物和情節所吸引,它主要講述的是發生在南方一個叫魯鎮的小鎮上的故事。魯鎮的酒店的格局和別處不同,做工的人,傍晚散了工,喜歡花點銅錢,買上一碗酒,加一些茴香豆或者小菜,慢慢品嚐。文章裡就喝酒的氣氛還有這樣的描述:穿短衣的顧客站門邊,幾下就喝完了酒,而穿長衫的,才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裡,慢慢坐喝。看了這樣的文字我就想,為什麼會這樣呢,讀了後面的文字,才知道這就是當時社會階層的真實寫照,穿短衣的多是些窮苦的下層人,穿長衫的多是一些有錢人。孔乙己就是這樣的人,迂腐而窮困。雖然他還是一個秀才,但考了很多次狀元,都沒能考上,最後把自己考得窮困潦倒。儘管如此他卻是站著喝酒的唯一穿長衫的人,雖然他的長衫很破舊,但他始終覺得自己就是以前有點錢,現在落魄的讀書人。孔乙己有一筆好字,替人家抄抄書,勉強餬口。可他有一壞習慣,好喝懶做。

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帶書以及紙筆墨硯,一起失蹤。如是幾次叫他抄書的人也沒有了。故事最後對孔乙己的結局有了這樣的敘述:中秋節前兩三天,掌櫃正在慢慢結賬,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銅錢呢!”。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麼會來?他被打折了腿了。”這以後就再沒有看見孔乙己了,他大約的確死了。孔乙己讓我感到可憐可笑,但他悲涼的一生、悲慘的結局,無疑是當時社會的那種弱肉強食、冷漠無情、愚昧封建的舊社會的真實寫照,而我們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用他精闢的語言、犀利的筆鋒對當時社會的醜惡現象,進行鞭打和諷刺。讓我們瞭解了當時的社會現狀,也激勵著我們祖國的新一代勿忘國恥,好好學習,建設強大的祖國。

孔乙己讀後感 篇10

讀罷《孔已己》,對當時的歷史背景大致瞭解後,也就有感而發,試著談一談對科舉制度的看法。

魯迅先生是在科學制度廢除後才寫的這篇文章,而科舉制度在明清時候廢除才顯得更加合乎情理。因為明清的科舉中,必須使用八股文這種文章體裁。在三場考試中,首場考試便是八股文。因此,八股文被看作是成功的敲門磚,在科舉考試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由於八股文寫出後,每個人的文體、格式都大同小異,減少了考官的工作量,,所以就一直被後者沿用。但久而久之,也會出現些“格格不入”的人,即不滿以八股為重頭戲的科舉制度。於是,他們試著創新,把帶有自己獨創見解的新事新物帶到考場上。可是,這些新概念的文章,新概念的人才終究被埋進泥沙。一個人的“後來”,或達觀貴人,或窮苦百姓,都由考官一人一錘定音。那麼,這樣做公平嗎?八股文能發揮出一個人的水平?一錘定音式的評判是否合理?考官不是全能的,他的審美觀念不能夠全權代表一個時代需要的.人才型別。況且,有誰又能保證,考官是個清廉之士呢?朝政,不是靠一支毛筆理出來的;江山,也不是紙上談兵就能夠輕鬆擁有。三場考試,三篇八股式的文章,就能薦出一個文武雙全的人才?!

再來說說現在。照理,時代發展到今天,“科考”應是十分公平了。但是,重蹈覆轍的現象仍是層出不窮。會考,大學聯考,這場場考試,都是獨木橋。成千上萬的學生要從這裡經過,沒有真正的本領,抑或是沒有充分的準備,只得被迫跌進河底,甚至今生永遠都爬不起來。這種一杆子打死人的制度何為公平?至少我不以為然。在如此嚴峻的形式下,一系列的“不公”又躍躍欲試了。每逢重要的考試來臨,幾乎每個學生都會去翻閱《作文範例》、《考場作文通》種種之類的書籍。文章,原本就是自己對事物的看法。說是“自己的看法”,那範例又從何而來?

科考制度沒有100%的公平公正,凡事都是沒有絕對的。但是,“高分取人”裡總伴有那麼一點雜質。

我們在期待!我們呼喚一個更為合理的空間!

孔乙己讀後感 篇11

《孔乙己》這篇文章真實地反映了清朝末年最底層平民的生活。在那個時代,有很多像孔乙己一樣的窮人,他們受封建社會的剝削壓迫卻不敢反抗,命運十分悲慘。我覺得魯迅先生文中表達了對他們的同情,同時對腐敗的清政府進行了批判。

魯迅先生的文章都很深奧,這篇文章我也不是很懂。不過有的描寫我覺得還不錯,我多讀幾遍就能慢慢理解一些了。大家也可以試一試,讀一讀。這篇文章是看了好幾遍了,這印象卻是不可磨滅的。一位衣髒不洗,滿口“之乎者也”的酒鬼—孔乙己,就是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其形象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他身無分文,卻長衫終日,這是要面子,還是自欺欺人,是地位低下,還是自命清高。他在人們的諷笑中度過了那昏暗的時光。在人們的眼中,他是一個可悲、可笑、可憐、可氣、可有、可無的人。

作為當代中學生,一名青少年,應該從這裡去吸取教訓,不能碌碌無為而終生,更不可見他人之不幸,而成自己的樂活。孔乙己被科舉制而迫害,成為當時社會的犧牲品。在現在這個社會中,中學生正是最容易接受那些新事物的時候,而社會卻又如此的複雜。中學生—稚氣未脫而又渴望長大。在這個社會中,更得有一雙慧眼,去尋找正義與前進,也就是要在接受資訊時,控制好心靈小窗的'敞開大小,理性選擇資訊,取其精華而又要棄其糟粕。

放眼21世紀這個社會,不正之風無時無處地不在如傳染病似地肆意傳播。而這一類的“病人”也有著很多。因此,全社會更應該聯合起來,掃除一切不正之風,排除一切隱患,淨化空氣,淨化人類的心靈。既來之,則安之。來到世界上就要奮鬥,奮鬥就要精彩,精彩了才會感到幸福。人生道路何其漫長,而又何其短暫,時有“飛來橫禍”阻擋大道,而成功了,也就是奮鬥向前了,爭氣了,心中的夢想也就觸手可及了。

讀了一遍又一遍,不會再為孔乙己的身世而悲哀,也不再為孔乙己的不爭氣而憤怒。現在,卻是要看向未來。會考即將臨近,教室裡的倒計時板每天都在更換著新的數字,並且越來越小。我們是九年級的學生,要的是奮鬥,是拼搏,更是要大聲喊出:“我一定要贏!”

孔乙己讀後感 篇12

讀過那麼多的文學作品,《吶喊》文集卻讓人讀過後蕩氣迴腸,久久不能忘懷。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幾千年來抹殺了多少有識之士,磨去多少個性的稜角,它所塑造的是無數條沒有思想的,滿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為了那四書五經竭盡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傑為了功名盡折腰。《孔乙己》是繼《狂人日記》後第二篇評擊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因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這是多麼諷刺!孔乙己的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悲劇,他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有著特殊的經歷,他受著科舉制度的殘害,在他的心會考上科舉是他一生的追求,在我們看來這是再幼稚不過的事情了。但是,在那時候,這卻是人們想要得到榮華富貴的必經之路,孔乙己自認為自己有點文化基礎,與其他的勞動苦工不同,以此來偽裝自己,顯示出一副不上不下、與眾不同的“姿態”。但只有在酒店中他才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因為平常他都是替別人抄書,跟比自己有錢有勢的人在一起,所以只有到魯鎮的酒店裡去他才能感到滿足,得到一種虛榮心的滿足。

通過對外形的整體描寫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通過服飾的'細節描寫揭示了孔乙己懶惰而又死愛面子的特徵。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通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顯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文章擷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顯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運的情節濃縮在幾個場面,這樣寫便使故事情節集中而凝練。作者通過小夥計的眼光,用了幾個特寫鏡頭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輕視和奚落的情狀表現出來,然後轉入對孔乙己遭受殘害即將死亡的描寫。簡簡單單的故事情節依據作者精巧的藝術構思表現出極其深刻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