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讀《孔乙己》有感

讀後感3.03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孔乙己》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孔乙己》有感

讀《孔乙己》有感1

這幾天我閱讀了魯迅先生所寫的《孔乙己》一文。《孔乙己》譯文描述了一個落魄的讀書人時常來咸亨酒店喝酒,在旁人看來是十分無用的知識他卻把它看作是一種本領、特長還感到很滿足卻也因此遭到其他人的嘲笑。孔乙己也最終因為沒有通過科舉考試,而去丁舉人家裡偷書被抓住打斷了雙腿,在極度的飢寒交迫的困苦環境中痛苦地死去。

魯迅先生生動形象的塑造了一位深受科舉制度荼毒因此而窮困潦倒的下層讀書人——孔乙己,而只有少數的讀書人可以通過困難重重的科舉考試爬上他們夢寐以求的統治階級地位。然而孔乙己“身材高大”,他完全有能力放棄科舉另謀出路,有能力去尋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可是他好高騖遠不願意去腳踏實地地一步一步幹起,從苦活累活幹起,他把所有的當官希望全部寄託於科舉考試,可是他並不知道科舉考試也是相當嚴苛的,范進幾十年如一日參加科舉考試直至54歲中進士,自己卻被過度的喜悅衝昏了頭腦變成了一個“瘋子(半瘋半癲)”的人。況且孔乙己也是一個“穿長衫的人”,他可以開一個私塾,“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教教孩子們讀書也可以養活自己,這一形象刻畫出他是一位“讀書人”,雖然貧窮但是放不下“讀書人”身份的`架子,不願和底層工人為伍,他看不起那些底層工人,但是他也無法往上攀登,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也因此以“孔乙己”為代表的“中層”讀書人成為了中國古代封建科舉制度的受害者,文中提到孔乙己興致勃勃的給“我”講授“回”的第四種用法,雖然“我”不以為然但是他卻講的津津有味,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待,這也是十分可笑的,一個十足的書呆子,現在誰還需要知道“回”的第四種用法呢?真是太可笑了。

孔乙己的下場是悲慘的:他名落孫山並未考中最低階的秀才,連替別人“抄書”的工作他也放棄了,日子過的是一天不如一天,最終迫不得已去丁舉人家裡偷書被抓打斷了腿,死在飢寒交迫與痛苦之中,這也看出當時的讀書人與讀書人之間是多麼冷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中國古代的封建科舉制度是一座無形的牢籠,一座恐怖的集中營,考中的讀書人抓住了僅有的“救命稻草”得以逃出生天,然而那些沒有考中的讀書人只得深受其害一輩子,只有死亡可以解脫。魯迅先生用一支筆描繪了一個深受科舉制迫害的讀書人——孔乙己,同時他也批判了科舉制的迂腐和落後,以及中國古代落後思想對人性的生靈塗炭。它使一個高大的男人迂腐可笑淪為了一個不會營生、好吃懶做的讀書人,封建專制的迂腐和可笑也通過孔乙己的不幸體現得淋漓盡致。

讀《孔乙己》有感2

今天無意中翻到九年級年紀的語文書,不知為何,我又打開了《孔乙己》的那一頁。作者是魯迅先生,“讀書人”孔乙己便是他筆下眾多的人物之一。

關於孔乙己的悲慘的故事,發生在封建統治階級時期的魯鎮。文章開篇便有一段形容孔乙己的文字: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臉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這便是文章主角——“讀書人”孔乙己。他“穿長衫”卻又“站著喝酒”,是死要面子,又自欺欺。這麼看來,他好像是一個可憐、可笑,又可悲的人。

孔乙己原也讀過書,後來卻只能替別人抄書來換得一碗飯吃。但他又好吃懶做,行偷竊之事。一屆讀書人,為何落得如此地步?在他仕途無望的時候,為什麼不做一些別的事來養活自己?

到底還是因為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人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裡,無數人家砸鍋賣鐵,只為家中能出個秀才;無數窮人家的孩子苦讀十年,也不過是為了那一個秀才的名頭;考到中年亦或是老年的也大有人在,范進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但孔乙己也講誠信,欠著的酒錢總會還上。在與孩子們分茴香豆時,五指罩住碟子,一邊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既善良又古板。

到後來,他死性不改,偷書被丁舉人打斷了腿。同是讀書人,為何差別這麼大?那時候的讀書人,讀的真的是一個“才”“德”嗎?到了酒館,眾人毫不顧忌地取笑他,他紅著臉說“不要取笑!”“是跌斷”,瞧瞧,還死要面子呢。

丁舉人的殘暴,眾人的麻木,社會的陰暗,最終造就了這樣一個可憐、可笑,又可悲的孔乙己。

再後來,書中寫到“我已經許久沒有再見孔乙己了”,或許他離開了魯鎮,或許他死在了街頭……總之,沒有個善終。那個時代太黑暗,若孔乙己生在現代,那定是被冠上“國學大師”之名的人物。生不逢時,便是他了。

讀《孔乙己》有感3

在魯迅先生的小說裡孔乙己讓我的印象最是深刻,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魯迅先生十二歲時在魯鎮的一家酒館裡管酒。孔乙己是店裡的常客,為人很逗。因沒有進學,為人抄抄書,可他好吃懶做,不到幾天便將別人的.書紙筆硯帶走了。吃酒的人只當他是笑柄。

可他卻從不拖欠酒錢,在一月內一定還清。在中秋前幾天老闆忽然說:“ 孔乙己已經很久沒來了,他還欠我十九個錢呢。”後來吃酒的人說他偷了丁舉人的東西打了大半夜,把腳打折了。

中秋過後,孔乙己用手走來了,要碗酒吃。吃完酒又在眾人的譏笑中走在手上走了。此後在沒見過他。

魯迅先生所關注的不僅是孔乙己遭到的迫害和不幸,他更重視的是人們對孔乙己的不幸的態度與反應。這裡的人扮演的便是“ 看客”,把孔乙己的遭遇當作場“ 戲”。孔乙己不在了,想他也只能是“ 看客”茶餘飯後的笑料而已,一笑而過,可有可無。

讀《孔乙己》有感4

今天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

孔乙己這個人物,是魯迅先生於“五四”前夕,繼《狂人日記》的又一篇短篇小說,也是《吶喊》的第二篇。以前曾經看過,可因為閱歷等原因,對於這篇小說的寓意不甚瞭解。最近,又重新翻了一遍,讀懂了一些生澀晦暗的東西。

這篇小說展現了一個小人物的悲慘命運,並通過對這個小人物悲慘命運的敘述展現了當時社會和人群對不幸者的冷漠和迫害。

孔乙己經常來店裡喝酒,讀了半輩子的書,但因為貧困不得以偷東西,最後還是可憐的`死了。孔乙己性格當中具有迂腐、懶惰、清高的特點。他讀了大半輩子的書,卻連一個秀才也沒有撈到;他出身貧賤,卻養成了滿腦子的上層士大夫的惡習;他窮苦潦倒,接近行氣,卻又自命不凡,好吃懶做。當時的生活環境是壓抑的:“掌櫃是一副凶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中,主人公孔乙己出場了:“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樣一個人物,難怪他走到哪裡都要受人嘲笑。魯迅先生把孔乙己塑造成一個可憐又可笑的模樣,但同時又賦予他真誠、善良的品質,比如寫他喜歡孩子。

孔乙己是不幸的,但他的不幸並沒有引起人們對他的同情,反而成為他們嘲弄的物件,他在社會和人們的心目中得不到作為一個人本應該得到的尊嚴。這樣一個人卻被同時讀書人的丁舉人打死,死得這樣無聲無息,沒有人知道他是怎麼死的。除了他因欠酒錢而被酒店老闆記起之外,再也沒有一個人提起過他,難道孔乙己的生命還不值十九文錢?作者通過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窮困潦倒而招引無休止的嘲笑以至最終慘死的結局,揭示了下層群眾愚昧麻木的精神。

讀《孔乙己》有感5

讀完全文,我便草草合上了書,草草回顧了一下,草草地想學下一課。因為不忍,因為同情,因為難過,因為憤怒,使我終於讀不下去了。如果我是魯迅的話,我真想改寫它,因為像我們這樣富有同情心的中學生,最不願意看的,就是這種人間慘劇。如果我是孔乙己的一把梳子,我真想理順他的生活,他的思想,他的一切。絕不會袖手旁觀,不予理睬的。

第一次讀到他時,我才上學。那時的評價是:可憐。看他衣著邋遢,鬍子拉碴,還經常受人家欺負,心裡總是很難過,就想象自己是魯鎮上的一戶富貴人家的主人,總喜歡施捨、打抱不平,幫他找了一份工作,請人為他做衣服、剃鬍子,免費供他吃。就是這麼想,沒什麼顧慮。

第二次讀到他時,是前天。評價就深多了:可悲。我想我這樣評價有一些惋惜在裡面,惋惜他受到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惋惜他死要面子,惋惜他不能成為社會名流。同情是有的,而諷刺也多了一點,誰叫他這麼迂腐、頑固、死板呢?受點罪也是應該的,小偷小摸的行為也是不能諒解的。反正覺得他即該諷刺也該同情。

今天再讀到他時,評價就多了,可憐、可悲、活該、自作自受……他總喜歡炫耀自己的無用之處,卻好吃懶做,明明當時的手藝人賣力氣的是受大家所尊敬的,但他仍不悔改,這應該是很可恨的。不過還有一部分責任來源於其它取笑孔乙己的人。人家都這樣了,還拿他來開玩笑,在他們看來,孔乙己的命還不如19文錢重要,就像土匪將人拿來1毛錢1斤賣一樣,真讓人咬牙切齒,這些人真像喜歡象鼻子插蔥的動物,不,連他們都不如。

而現在的我們,似乎身上有了孔乙己的影子。我們那麼的懶惰,那麼的好吃懶做,那麼的固守我們的錯誤……90後的我們,死守著自己的思想,就像舊時的中國,不肯放開自己。

要面子。這點在中學生中尤為突出。愛攀比,別人有李寧,我就要有Nike;別人有MP3,我就要有MP4;別人有學習機,我就要有掌上電腦……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去買它們。還常為一些有的.沒的爭得面紅耳赤,為的就倆字——面子。

好吃懶做。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長捧在手心裡的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於是一個不好的習慣誕生了——好吃懶做。明明有能力,卻不去做,給家長也添了不少負擔。我們應該為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總是坐享其成。這樣,你永遠也長不大。

死讀書。可以把這種人稱為書呆子。拼命讀,拼命讀,埋頭苦幹,本以為這樣就能把書讀好,但事實卻恰恰相反。這樣偏偏會使自己成為一個只會讀書而不會做任何事的書呆子。在這個資訊科技發達的時代,我們不能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專讀聖賢書”了。偶爾關心關心國家大事,還是很重要的。

可悲的孔乙己啊,請你不要再回到21世紀了!

讀《孔乙己》有感6

寒假裡,我纏著媽媽陪我去新華書店買書,媽媽告訴我,現在村裡也有一個農家書屋。我半信半疑,順著媽媽的指點來到了農家書屋。出現在眼前的是一間不大的房子,有些老舊,心裡不由得埋怨起媽媽來:這麼又小又舊的書屋裡怎麼可能有好書?在書屋裡坐著的一位老爺爺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慮,笑眯眯地說:“孩子,進來吧。你別看房子不怎麼好,裡邊可有好貨哩!”聽到這,我不由得邁著大步走了進去。到了屋裡,果然是讓我目瞪口呆:房子裡擺滿了一排排的書架,書架上放著整整齊齊的書籍:有舊的,也有嶄新的,各類繁多:有文學類,有家庭教育類,有休閒娛樂類……我迫不及待地找了起來。

看著看著,腦海中忽然浮現出“孔乙己”三個字,這名字是我從姐姐口中得知。而“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也是從姐姐半開著玩笑的話中領略的。於是就一排排地搜尋著魯迅先生《吶喊》。”

找到了!我急忙從琳琅滿目的書中抽出一本薄薄的書本。書的封面是是一個有五旬開外的老爺爺給眾多孩子分東西,這是誰呢?不容我多想,我的手已經翻起了書。找到《孔乙己》便讀起來。第一遍讀得囫圇吞棗,瞭解了孔乙己這人。第三遍讀得讓我疑惑不解。第五遍,我開始同情孔乙己。第八遍,我才真正被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給深深震撼了。

我佩服你,孔乙己。你有我們常人沒有的讀書的上進心態。場景一:孔乙己被人揭發偷書時,爭辯道:“竊書不算偷。”此時的你已經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場景二:有人問孔乙己:“你怎麼連半個秀才都撈不到呢?”這是,你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場景三:孔乙己還是偷書,而被丁舉人打折了腿。當掌櫃取笑他時,他並沒有爭辯,而是露出懇求的眼色。場景四:當你心血來潮,來考“我”茴字時,“我”置之不理,也一味地不耐煩,而你還是熱心地教“我”,直至“我”有意遠離你,你才罷休,便唉了口氣。

從爭辯“竊書”到懇求別提這事。從一個秀才都撈不上的人到熱心教“我”字。孔乙己,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呀。維護自己是“讀書人”的面子而到橫遭摧殘後那種畏縮、害怕、絕望無靠的心境。卻依然掩埋不了一個讀書人對讀書的熱愛,只是被那封建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給毒害與摧殘,而顯得迂腐而麻木的性格罷了。

孔乙己,一個沒有魯迅偉大,更沒有毛主席知名的普通人,卻有了別樣的熱切之情。所以我佩服你,孔乙己。

不知不覺到了吃晚飯的時間,我甜甜地對老爺爺說:“爺爺,再見!我明天還來。”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農家書屋。

讀《孔乙己》有感7

大家都讀過魯迅的《孔乙己》吧。魯迅以這位受封建教育毒害很深的人物反應了他對封建社會主義的厭惡與深深的控訴。

孔乙己雖然讀過書,寫了一手好字,但是好吃懶做,也就做不了什麼工作,最後只好去人家家裡偷書,有時還會被抓住,被人打得遍體鱗傷,皮開肉綻。由此反映出封建教育對他產生的負面影響。

孔乙己去魯迅工作的酒館裡吃飯時,他是唯一一個穿著長衫又站著吃飯的人,人家問他關於他偷書看的.事時,他滿口都是類似“君子固窮”的半懂不懂的話,他想讓人通過這些特殊的語言,知道自己讀書之多。這種滿口的之乎者也正顯示了他死讀書、要面子、迂腐的性格,這種自以為清高的人,可憐、可鄙、可笑、可悲。

但是孔乙已也並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他也有慈祥的一面——分給孩子吃茴香豆。從這點可以看出雖然孔乙己的思想迂腐,可是他還是有一顆善良的心。他覺得成人社會冷酷無情,轉而向兒童世界尋求安慰。

說了孔乙已,再說說嘲笑他的人們。這些人處於社會的最底層,也受到封建社會的剝削和毒害,反而去嘲笑孔乙己身上散發出的腐朽氣息,可以看出他們是如何地麻木、愚昧無知。

魯迅用這生動的文筆以一個性格、思想迂腐的孔乙己來隱喻可惡的封建思想。他希望這削去人們正確思想的封建教育能夠消失,不再毒害人類。

讀《孔乙己》有感8

“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

——酒客們在嘲笑孔乙己。

“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

“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

——孔乙己在無力的辯駁著。

孔乙己每每來店裡喝酒時,總要一邊喝酒,一邊“接受”其他酒客們為孔乙己“定製”的恥辱和嘲笑。反倒他來不像是喝酒,像是給酒客們找樂子的。孔乙己也在那些人的嘲笑聲和辱罵聲中,忍辱偷生。是的,從壯志滿懷到如今這般落魄,孔乙己落魄甚至悲慘,他自己也常常搖搖頭,好像和別人一樣,也在嘲笑“孔乙己”這個人。

在魯迅筆下的那個時代,還沒有現在先進的教育體系,依然沿用著古代四書五經的科舉考試製度,大部分人因為出身貧寒,上不了學,但在上的了學的部分人裡,又只能止步於科舉,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因為沒有考上秀才,加上好喝懶做,不肯通過自己的雙手勞動而維持自己的生計,從而臭名遠揚,成了魯鎮的一個笑柄,常常被人調侃。孔乙己也並不是他的真名,但久而久之被人也叫習慣就默認了這個名字。但是,在他的心裡,是很看重自己那麼多年來自己努力的成果的,只是沒有一個人能體會他這種心情。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科舉制度深深的毒害了一代又一代人。但在孔乙己看來,他自己卻是有”很深的學問“,有時他也以此為傲,展示給別人看。但那些看客卻不買賬。這裡的看客便是那些沒有接受過教育,無法體會別人心情的的人,不僅如此,他們還無盡的嘲笑別人,他們對孔乙己說話絲毫不留情面,讓孔乙己一次又一次在眾人面前抬不起頭。但這好像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由上面這些我們似乎可以看出百年前的的.教育體系和現在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然而,這一百多年來,教育體系改革了多少,升級了多少,但又缺失了多少,確實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現如今,雖然成才的路子多了些,但是還是擺脫不了應試的影子。應試這兩個字,成全了多少人的夢想,又斷送了多少人的未來?什麼時候,中國的教育既可以讓學生們快快樂樂的成長,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又可以讓他們在個性特長能夠得到尊重的前提下較為輕鬆的實現自己的夢想呢?什麼時候,孔乙己的悲劇才會不再重演呢?

讀《孔乙己》有感9

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是國中的一篇課文,現在還隱約記得老師摳字眼給我們講某個字所表達出來的感情,當時為魯迅寫出的精闢的字句所震撼,如今再讀,更多的,是對這篇文章所架構出來的舊中國社會的悲哀所感嘆。整篇文章都充斥著對舊中國社會和舊教育制度的控訴,如同成千上萬個人透過這篇文章吶喊一般,驚醒人們……最先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孔乙己,是一個邋遢的人,卻身著象徵富貴的長衫和那些貧困的短衫幫一起站在酒店喝酒,那象徵這富貴的長衫卻也破破爛爛,還要在喝酒的時候結結巴巴地反駁掌櫃和短衫幫的取笑。

明明就是窮人,卻固守闊綽的姿態,連給錢也要做作地“排”出,表現表現出人炫耀的心態,孔乙己拼命地想與短衫幫劃清界線,故以讀書人自居,但實際上,孔乙己自始自終都沒有逃脫貧窮的命運,孔乙己是封建教育的一個犧牲品,本應被人同情,卻被眾人嘲笑,足以說明當時社會的陰暗,故事就以此開始,我可以理解孔乙己的心情,讀破萬卷書,卻無法獲得官位,到最後甚至因此被人所嘲笑,不禁自問:我讀了數十年的`書,連讀書是對是錯都分不清楚,幾十年枯燥的日子到最後什麼都沒有換來,剩下的,只有禁不住內心拷問的心。這就是當時的教育所致,所以,孔乙己從頭到尾都是以一個犧牲品的角色空虛地活著……

之後被人嘲笑的孔乙己,嘴中念著什麼“之乎者”之類的話語,他人聽不懂,只是不停地取笑他,甚至越加的厲害,更顯出孔乙己被教育所禁錮、毒害的心,孔乙己好吃懶做,以至於弄到討飯、偷竊維持生計的地步,有怪得他人?孔乙己好心教我“茴”字的寫法,卻被“我”置之不理,嘆了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那無用的知識,原以為還可以教小孩子。但連小孩都不願學,又一次加深了對封建教育的批判……最後被丁舉人打到殘了條腿,掌櫃和酒客之間用漠不關心、事不關己的語氣談到被暴政壓迫的孔乙己,讓我感受到深深的悲哀,在熟悉的酒店卻得不到應有的打抱不平和關心,丁舉人的暴行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制裁,周圍的人們如同習慣了這類事情的發生一般,然我感到寒心……

當孔乙己用手艱難爬到酒店要酒喝時,掌櫃依然向他要欠下的錢,如同被錢矇蔽了眼睛一般,而之後掌櫃又用平常一樣的調侃的語氣笑著說道:“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孔乙己卻沒有像平時那樣辯駁,卻如同用盡了全身力氣一般說道:“不要取笑!”緊接著掌櫃說道:“取笑?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孔乙己則輕聲說道:“跌,跌……”掌櫃不願意給一點點的關心,卻還要抹殺掉孔乙己僅有的一點尊嚴……從這些,魯迅深刻地表現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謝謝大家......

讀《孔乙己》有感10

魯迅筆下的人物多是畸形的,無論是思想上還是在體格上。尤其是在思想上。孔乙己則當仁不讓了——自然不例外!

世態炎涼,回到現實社會中放眼觀看,我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的遠見卓識了。——某些人似乎生來就是被眾人取笑的,直至死亡都不會得到哪怕沒有任何毫無作用的憐憫了!

現實生活中,被人取笑的人非常的憤恨,漫罵取笑自己的人後卻又轉而取笑其他所謂“更值得取笑的人”,以此來填平心中的溝壑。轉而復始,始而復燃,便也都是孔乙己了!於是乎,我們將魯迅先生所萬分鄙夷的精神發揚光大了!

由此便也想起了自己。我是不是孔乙己一類的人呢?

也許吧!我不否認自己會被別人嘲笑取樂,亦或是自我解嘲。可那又能怎樣呢?我的心態是平衡的,我的內心是明淨的!因為我堅信自己不是孔乙己。

因為我沒有象他那樣讀書卻做苟且之事,象他那樣去賣弄自己的看似輝煌實則無稽的“高深學問”。我的所作所為無愧於世人,便也就無愧於自己了。

相反,我卻為那些嘲笑我的人感到無奈!因為他們在忠貞不二的吞噬著自己的靈魂!他們在昧著良心嘲笑著本不應該被嘲笑的人或事。其實他們的內心是脆弱的,經不起打擊的!我鄙視他們!

我期待著眾人都能夠釋然的活著,不掙太多名和利,為了自己而活著!我更期望那些被嘲笑到抬不起頭來的人們能夠堅持下去,只要自己認為是正確的!

對孔乙己語言的描寫,一方面突出了孔乙己的性格,揭示了孔乙己的命運;一方面與其它的“暗線”(如長衫、臉色、捱打)互相照應,互相推進,成功地反映出一個社會的問題、弊病。我們不是孔乙己,我們無愧於世人。

五年級《孔乙己》閱讀收穫5

魯迅先生通過諸多正、側面細節描寫突出了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悲慘遭遇,在這之中少不了對他語言上的精細勾勒。

“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孔乙己夾在長衫幫、短衣幫中間,既貧困潦倒又要與短衣幫劃清界限,賣弄學識,因此滿口文言詞句,充分體現了一個自卑又虛榮的小人物的心理,悄然為他的悲慘命運埋下伏筆。

孔乙己進入咸亨酒店,是因為他嗜酒。“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溫一碗酒”前後兩處看似平淡無奇的“要酒”話語,可以推測出他由一開始境遇尚可到後來命運悲涼的.變化,也與前後虛榮地“排”和頹唐的面容照應。

教小夥計認字一節,懇切的語言和熱心的態度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有善心但十分迂腐的讀書人。魯迅設定的“回”字四樣寫法令人回味悠長。中國古代科技發達,而近代則遠遠落後於西方,正是因為知識分子一味“咬文嚼字”,不重實用。

與小孩分豆吃,一樣可見孔乙己的童真與迂。來之不易的茴香豆與小孩分吃,之後“直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便是賣弄學問的體現。

尤為精彩的是孔乙己與看客辯解時。先時是:“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對自己的自欺欺人偷竊行為辯解;然後是:“這回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用這種方式自詡清高又逃避他不能進學這一事實;最後一次他出場,頹敗不堪並且放棄了讀書人的最後一點固執和尊嚴:“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跌斷,跌,跌……‘”。孔乙己到最後褪下長衫,改換神情時,語言也不再著意“讀書人”這一身份……

讀《孔乙己》有感11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收錄在小說集《吶喊》中的一篇小說,這篇小說寫出了清朝末年的一位書生的事。

一位名叫孔乙己的書生,他沒有進鄉試,別的書生穿的長袍是十分潔淨整齊的,唯獨他的長袍破破爛爛,像是許多年沒有洗和補一樣。孔乙己雖也識字,但不是秀才,滿口“之乎者也……”之類的話。後來因偷丁舉人家的書打折了腿,可他卻自欺欺人地說:“跌斷。跌斷。再說了,竊書不算偷!!!”

讀了這一篇小說,我的心頭一顫,清朝的科舉制度怎麼有這麼大的威力,能把一個勤苦勞作的樸實的老百姓逼上絕路。孔乙己這樣的人,就是社會的末路徒,更是舊社會人民的`一個縮影。那時的社會,天空是黑暗的,染黑了人們的心靈,。如今想來,我真正體會到了自己生活的時代是多麼美好!同時我想:人不能低頭,不能讓科舉制度阻礙了人們前進的步伐!

讀《孔乙己》有感12

人們說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主人公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魯迅說:“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在人們眼裡,悲劇一般是催人淚下的,可是當你讀了《孔乙己》之後,眼淚不會奪眶而出,而是內心感到一陣陣的痛楚,這究竟是命運的悲劇;主人公性格的悲劇;還是整個社會的悲劇呢?

要我來說,這應當是社會的悲劇。孔乙己讀過書卻未能“進學”,雖然不能當上官,但是卻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一腦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落後思想,死守讀書人的“清高”。他“身材很高大”卻不願脫下作為讀書人標誌的長衫,不願與“短衣幫”為伍,滿口之乎者也……這些都足以體現孔乙己既窮且酸,迂腐可笑,好吃懶做的性格。但是,真正導致孔乙己這種變態性格的產生是來自於社會根源,來自於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毒害。

孔乙己命運的悲劇也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冷漠。孔乙己這樣一個不幸的人卻成了眾人取樂嘲笑的物件。掌櫃嘲笑他;“短衣幫”嘲笑他,甚至連小孩也取笑他。孔乙己被打折腿後,眾人不但不同情他,僅而愈加取笑他,掌櫃惦記的不是他的.生死,而是他欠的十九文錢。這些都能很好地反映當時人與人之間冷漠的關係,然而這正是統治階級殘酷壓迫勞動人民,用封建思想對人民由於當時社會的腐朽與黑暗所引起的。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很好得表明了孔乙己在那個社會的必然結局。當時,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無力求生,可見孔乙己的命運是那樣的悲慘。

然而事實上,真正悲哀的不僅僅是孔乙己個人,而是當時那個腐朽的社會,那個冷漠社會。

讀《孔乙己》有感13

追溯歷史,我回到了魯迅筆下孔乙己所生活的那個黑暗的年代。此刻我站在一家名為“咸亨酒店”的門外,我前面站著一個正在喝酒而穿長衫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這時一鼓臭味撲鼻而來,大概他那件又髒又破的長衫已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

看著他的窘樣我不免又多添幾分憂傷。我不僅為他悲嘆,也為那些同樣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讀書人鳴不平。孔乙己是封建知識分子的典型,他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一心追求功名利祿,但到頭來卻是受盡欺凌而死。面對現實,他為什麼不另謀生路而偏要四體不勤、無怨無悔地皓首窮經呢?他為什麼即將淪落到乞丐還自命清高並以他的長衫為傲呢?他為什麼偷了書盡還會爭辯到:“竊書不能算偷……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看到他的可笑、可憐、可鄙與可恨,我們就看到了封建社會成千上萬的讀書人。

罪惡的統治設下了科舉這張恐怖的大網,囚禁了成千上萬的讀書人。“八股”這根鎖鏈禁錮讀書人的頭腦,束縛知識分子的思想,使那些有才華的人統統變成死讀書,讀書死,最後讀書死,心甘情願地充當統治階級的俘虜。那個年代裡范進大概是個幸運兒吧,可一個只會作八股文章而百無一能的書生,也不可能幹出任何政績,受封建科舉的毒害,難道他會兢兢業業、宵衣旰食;不,范進只不過又是封建統治剝削人民血汗的一把利刀。

詩曰:“太守皇帝真長策,賺的英雄盡白頭。”中國多少滿腹經綸的人,多少滿腔熱血的人,多少中國的脊樑,他們卻被科舉摧殘,被科舉抹殺,消滅於黑暗之中,最終得到個白頭無作為,整個國家也由此開始走向衰亡。

由於統治的'黑暗,階級的腐敗,社會也如一潭死水,讓人噁心。市井之民也都麻木不仁,他們嫌窮敬富,毫無憐憫之心,都是些庸俗淺薄的小市民,任人宰割,他們活著的目的大概連他們也不清楚,機械的生活就是他們的一生,和讀書人一樣,也成了封建統治的犧牲品。太平天國運動難道是人們思想的覺醒嗎?錯,廣大將士參加革命的目的並不明確,大多是迫於生計,希望改變貧窮的經濟地位罷了。可見當時的每一箇中國人幾乎都受到封建制度的侵蝕。然而孔乙己之類的人所謂的寒窗苦讀十年書,不過是為了爬上統治階級地位,升官發財,騎到人民的頭上,作威作福。

在蕭瑟的秋風中,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孔乙己坐著用他滿是泥的手慢慢走去了,慢慢走向了死亡。千千萬萬的讀書人也慢慢消逝了。但中國人長久的努力沒有白費,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一種制度的即將消亡,也表示一種新的制度即將開始,希望的曙光必將衝破籠罩人民的黑暗。

讀《孔乙己》有感14

彷彿又是魯鎮的酒樓,那個穿著破爛長衫的身材高大的孔乙己倚在臺邊,品著溫酒,嚼著茴香豆。

雖沒有進學,但孔乙己也是天天“之乎者也”著,炫耀著他似有非有的文化。幾個小孩向他要茴香豆,他看了看豆,慢吞吞拿起幾顆,一顆一顆給,所剩無幾時,孩子還想要,他便慌忙用手遮住豆,打發走孩子,暗自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矣。”後來,他在丁舉人家偷了東西,被打斷了腿,拖著殘疾的身軀,一頓一頓地用手爬來,青得發黑的臉,破破爛爛的長衫,他向掌櫃買了酒,用沾滿泥土的雙手輕輕接下,一飲而盡。就是這樣的一個酸腐文人,最後也只是落得了“大約的.確是死了”的名。

彷彿又是孔乙己,帶著充滿著舊社會迂腐氣息的他,活活被劇毒封建的科舉制度吞噬。可是,孔乙己“大約的確是死了”,封建社會的毒害沒有死,一個孔乙己被吃掉,還有千千萬萬“孔乙己”會被吃掉。

但是,孔乙己也有善良的一面,他教小孩認字,他分了茴香豆給小孩吃。相比那些坐在店中的人,誰不比孔乙己闊綽?誰有分給了小孩茴香豆?

還是那個孔乙己,難以讀懂的孔乙己,也只能用“彷彿”的語言態度來看他了。

讀《孔乙己》有感15

英國詩人拜倫曾經說過:“一滴墨水可以引發千萬人的思考,一本好書可以改變無數人的命運。”選擇一本好書,不僅可以品味一時,更可以受益一生。不錯,這句話說得很對!近來,我看了世界十大文豪之一,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先生寫的一篇小說《孔乙己》,我看了之後,感觸良多。

這篇小說第一次看,我只感到了輕鬆和幽默。可是,我又看了幾遍後,心情不禁開始變得沉重起來,首先,便是那個孔乙己了。孔乙己,他是一個科舉制度的殉葬者。年輕時,他傾家蕩產地讀書,只為了考取功名。假如他如願以償,考中了,那倒也沒什麼。可一旦他沒有考中,那麼他死讀書的弊端便顯露出來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又不會什麼營生,成了一個一無是處的廢人。而且,他還養成了好吃懶做的.壞習慣,只能是日子愈過愈窮,最後不得不偶爾盜竊來維持生活。堂堂一個讀書人,卻靠著小偷小摸、雞鳴狗盜為生,真可悲!

可是,更令我氣憤的,是當時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那種冷漠無情的關係。如,孔乙己每一次到酒店中,眾人便會一齊去諷刺他,嘲笑他讀書卻考不上功名,還常常說他偷東西,揭他的短,並且哈哈大笑,以此為樂。儘管作者寫的是“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可我卻從中感到了眾人對孔乙己的不屑一顧,這才是真正讓我心情沉重的原因。

但是,今日,儘管社會進步了,可那種不屑一顧,嘲諷卻沒有停止。如,學校中,有些人不太尊重那些學習不好的同學;社會上,一些所謂的“有錢人”瞧不起窮人……

因此,我呼籲大家,從現在就行動起來,別再對他人報以冷漠的態度,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為和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