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慶曆四年秋》讀後感

讀後感2.34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慶曆四年秋》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慶曆四年秋》讀後感

《慶曆四年秋》讀後感1

長篇散文式的筆觸,作者執筆遊走於文學和史學之間,真的很散,更像是街頭巷尾端著茶缸的大爺在講故事。故事從慶曆四年秋蘇舜欽秋賽酬神開始,先後引出了慶曆新政中關鍵的一系列人物,呂夷簡,晏殊,范仲淹,富弼,歐陽修,梅堯臣,夏竦,滕宗諒,王拱辰等等,結尾處進奏院案的判決,印象最深的就是關於“朋黨”以及仁宗的“制衡”手段等一系列事件。

有時候我甚至猜想,祖廟的三誓碑實在是妙,如果士大夫不知道其存在,一方面可以廣開言路,言所欲言(理想情況下),另一方面又不會有恃無恐,無所顧忌。

作者總是試圖用現代人的方式去揣摩分析北宋年代的事情,尤其是關於新政推行受阻以及官員事務處理上,很多事情的處理,包括遇到的層層阻礙還有繁瑣複雜的人事關係,古今無異。

“自昔小人多為朋黨,亦有君子之黨乎?”

其實真的很難把北宋慶曆年間的政壇人物簡單粗暴的劃分到兩個陣營,有些人只是出於私心,有目的的、恰好的、暫時處在一方而已,而有的人也只是部分的否定,所以不能算盤接受而已。

政壇多風雨,變革之艱難,王朝就像一輛笨拙的牛車行駛在坎坷泥濘的古道上,想要推一把都不容易,何況想要改道。

尤其“君子黨”人面對政敵的彈劾,要如何應對?若是互相施以援手,剛好坐實“膠固朋黨,遞相提挈”,若是坐視不管,則人氣盡失,樹倒猢猻散。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還好那個時代,即便是政治上失敗被排擠,也能夠憑藉詩文的影響力“東山再起”。面對命運之不公,這些士大夫作為受難者,同時也是享樂者,既有苦痛怨尤,也有超然閒適。行見江山且吟詠,不因遷謫豈能來?

文末寫到:

北宋初年承五代舊習,士大夫寡廉鮮恥,唯利益之所趨,少道義之所存。宋代帝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士風盛衰,乃王朝命脈所繫。因此,新王朝定鼎之初,除了軍事統一南北,恢復國內經濟,重建國家制度等要務而外,弘揚士德、轉變士風也成為當務之急。一種風氣的轉變絕非一蹴而就的功業,也不像開國帝王揮劍決浮雲那樣痛快。宋太祖立“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誓碑,其意也在於鼓勵士大夫正直敢言,不苟同時俗。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從君王到士大夫都致力於轉變士風。至仁宗朝,這一轉變大致完成。范仲淹這樣的人物走上歷史前臺,出將入相,成為當時知識分子的精神領袖,無疑是這一轉變完成的'重要標誌,而他在《岳陽樓記》中所表達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先憂後樂”的精神,則成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精神境界的最高寫照,也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史上的千古豐碑。

“有的文章,你在人生的某個階段一見鍾情,如痴如迷,可是等到時過境遷,再看時就覺得很一般甚至不好了。也有的文章,你任何時候看了都會心旌搖盪,由衷歎服。”

《滄浪亭記》如是,《醉翁亭記》如是,《岳陽樓記》如是,而後的《赤壁賦》亦如是。

昨晚看完的時候就隱隱覺得胸中有些洶湧,這回整理筆記這種感覺又來了…沃然有得,笑閔萬古。上回去蘇州沒去滄浪亭真的太遺憾了!

《慶曆四年秋》讀後感2

讀這本書完全是因為排名太高了,而且評論都不錯。在剛開始讀的時候覺得挺枯燥,前面用了大量的篇幅在描寫兒童時候的作者和哈桑在一起的細節,為了未來故事的鋪墊。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情節越來越吸引人,直到“我”重返阿富汗整個情節進入高潮階段。峰迴路轉,內容動人。但有一些情節我覺得還是有些牽強,比如哈桑的兒子在得知“我”為了把他弄回美國而要暫時把他送到孤兒院的.時候他竟然選擇了自殺!我無法想象一個曾經歷過集中營般煉獄生活的孩子在逃脫了魔爪之後會選擇這條道路,即使是孤兒院也遠比之前的處境要好得多。

當然,也許這個孩子更看重的是“我”對他的承諾吧,每人角度不同,我無法感同身受。當然,或許我過於糾結細節。這本書講的是勇氣、責任、信任,還有愛情、友情、親情,穿插在阿富汗一個動盪不安的歷史週期。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