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熱】《悲慘世界》讀後感

讀後感7.8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悲慘世界》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熱】《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讀後感1

讀了《悲慘世界》,掩書沉思,這本書把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盡收眼底,讓我不禁感嘆人性的微妙。

當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著囚犯的身份,飽受嫌棄與鄙視時,善良的主教伸出了援助之手。但是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主教不僅僅沒有怪罪冉阿讓,反而將一對銀製燭臺送給了他並囑咐道:“答應我必須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我過得好。”主教的.舉動感動了冉阿讓,讓他在善與惡的徘徊中毅然選取了善。我最後相信,人是能夠改變人的,正如主教以寬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給了他無限的期望,讓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之後,冉阿讓因樂於助人,得到了市民的愛戴,也得到了一個與“囚犯”有著天壤之別的稱號——市長。這時,我既感動又欣喜,畢竟好心有好報啊。這一切,無疑讓我們想到了那書中德納第與他的妻子,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令人厭惡,他們為了錢財不惜一切進行詐騙。小女孩柯賽特受盡了他們的欺凌,他們待柯塞特很不好,整天叫她做這做那,還不給她穿好吃飽,並且一個勁地向柯塞特的母親要錢。母親本身就很貧苦,但是她為了女兒能過好日子,儘量滿足德納第夫婦的要求。

這是人性多麼鮮明的比較啊,一種人總是刻意偽裝,但都將會識破,因為虛偽不可能永久。而另一種人在無論什麼狀況都能永保光明、善良、正義、寬容的高尚情操。願我們身邊多一些光明使者,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

《悲慘世界》讀後感2

《悲慘世界》是一部震撼人心的鴻篇鉅製,一部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傳世佳作!作品以冉阿讓的悲慘遭遇和被感化後所做的感人事蹟為主線,展示了法國大革命期間法國近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輝煌畫卷!

作者介紹:維克多·雨果,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寒假時,我讀了一本書:《悲慘世界》,它的作者是:維克多·雨果(法國),看完這本書後,它令我受益匪淺。

故事講述了:《悲慘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讓,在他25歲時,因為家庭貧窮、沒有吃的,他就去了一家麵包店,偷了一個麵包,結果被店主驚醒了,他被警察抓走,判了5年的苦役,卻因為幾次逃獄,而被判了19年的苦役。

冉阿讓出獄後,來到海濱蒙特勒伊市,因為他的才能,樸實和善良,他被提拔為市長,化名:馬德蘭。他得知一位叫芳汀的女人的悲慘遭遇時,決定幫助她,所以就收養了她的女兒:珂賽特,他把珂賽特當成自己的女兒一樣來照顧她,給她溫暖。

我覺得這個社會上,在這個世界上,最需要像冉阿讓這樣的人。他有愛心、他雖然有錢但不張揚、他喜歡幫助別人,他希望讓別人擺脫困境,通過自己的努力,想讓這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從一個囚犯成為市長,這中間需要付出多麼大的努力、多麼大的艱辛呀!如若是我們每個人都想冉阿讓學習的話,我相信,這個世界將是另外一個模樣!

讀了這本書,我的收益是巨大的,它讓我明白了許多,更讓我找到了榜樣!!!

《悲慘世界》讀後感3

近來我讀了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文中的情節讓我感動了好一會兒。

書中以主人公冉阿讓傳奇式的一生為主要線索,塑造了許多人物。主要內容是:失業工冉阿讓因偷竊一塊麵包被判刑,經歷了十九年的苦役生活。出獄後,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靈魂得到了昇華,一心為善,關心窮人。其間,他與警察沙威發生了數次衝突。但是,冉阿讓始終未能見容於統治者,幾遭困厄、受到法律的迫害,最後在孤獨中死去。

悲慘世界這本書反映了當時法國下層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我可以想象出來,那真的是一個“悲慘世界”啊!那裡擁有眾多像冉阿讓、芳汀、珂賽特等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的不幸的人。

為什麼當時法國人民的生活會如此苦,為什麼百姓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還不是戰爭害的!當時正值拿破崙失敗,整個法國一直在鬧,一直在進行戰爭。戰爭永遠沒有勝利者,受苦受難的都是平民百姓。戰爭啊,你還想害死多少無辜的人?

另一方面是因為官員的腐敗,因為法國一直在打仗,讓許多官鑽了空子,那些官員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剝削百姓,我叫你幹什麼你就要幹什麼,想抗命?掉腦袋!

我很佩服冉阿讓,他曾是一個具有冷酷的心的人,在卞福汝主教的感化下,戰勝自我,達到了那種捨己為人、自我犧牲的不平凡的精神境界。不是任何人都能達到這種崇高的境界的`。他由“猛獸”上升為“天使”,心靈純潔了,他的死是光榮的,至少不會受到良心的譴責。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其實就是:我們要學習冉阿讓,戰勝自我,其實你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

《悲慘世界》讀後感4

法國作家雨果的曠世鉅著《悲慘世界》,是他醞釀構思三十餘年而創作出來的稀世珍品,被稱為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這部卷帙浩繁的長篇小說,讚頌了真善美,揭露了假惡醜。這部作品是作者用三十餘年的心血凝結成的,其間充滿了精闢的思想、閃光的智慧。書中精緻、巧妙、睿智的語句比比皆是,就像散落在沙灘上的.顆顆珍珠和美麗的貝殼,拾取一個,你就獲得一份快樂。

冉阿,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於他往往出門時口袋裡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麵包送給捱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於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對芳町與珂賽特母女的關愛。為了實現芳町臨死前能見一面自己親生女兒的願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獄(而這一次越獄,對他來說則是終身苦役犯的代價)。雖然最後芳町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就死去了,可他卻始終堅持不渝地完成他對芳町——一個毫不相干的死人的諾言……

最終他救出了珂賽特。並用畢生的精力把她當作自己女兒一樣細心地照顧著。

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去對那麼多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呢?因為他已經把這個世上所有貧苦、可憐的人都看作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以“父親”的義務與責任感去照顧每一個“子女”。這種愛才是至高無上的,才是博愛!

《悲慘世界》讀後感5

當我合上《悲慘世界》這本書時,強烈的感動在心中油然而生。是什麼讓冉阿讓從一個苦役犯變成品德高尚的人?是愛吧,偉大而無私的愛。

主人公冉阿讓幫助窮苦的姐姐撫養七個孩子。一年冬天,飢寒交迫,冉阿讓實在找不到工作,為了不讓孩子們捱餓,他偷了一塊麵包,從此便開始了19年的苦役犯生涯。在冉阿讓陷入絕望的情緒時,卞福汝主教向身處黑暗的冉阿讓伸出了援助之手,用他的仁慈改變了一切。他送給冉阿讓的兩個燭臺,不僅照亮了冉阿讓前方的路,更照進了冉阿讓的'心裡,讓冉阿讓堅硬的心第一次感受到溫暖與光明。

受到感化的冉阿讓踏上了救贖的路。他隱姓埋名,開設工廠,幫助一個個人找到工作,擺脫貧困;他奮不顧身,抬起馬車,將被壓在馬車下的割風救出;他接待重病的芳汀入院治療,將珂賽特救出魔爪;他悉心照料珂賽特,孤身撫養她長大成人;他釋放一直敵視自己的沙威,用寬容、仁慈感化他冷硬的心……儘管行善的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儘管遭受種種的誤解與惡意的揣測,但他仍用最真摯的心對待每一個人,用愛溫暖每個人的心。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冉阿讓通過自己無私的愛以及崇高的靈魂,喚回生活在那個悲慘世界裡的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這展現了作者以及當時的勞動人民對未來的堅定信念,對美好的嚮往,傳遞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也許,我們很難改變這個世界,但可以讓自己的心中充滿陽光。用心對待每一個人,用愛溫暖他們的生命。用愛與寬容帶給世界最美好的祝福。

《悲慘世界》讀後感6

讀罷《悲慘世界》,掩卷長思,法國作家雨果在這本書中鞭撻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讓人唏噓不已

冉阿讓生性沉靜,但並不憂鬱。他只因偷一塊麵包,卻被判了19年刑,經過主教的感化,他變成了好人,當上了市長,辦起了公司,為社會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救助了孤女柯賽特。然而,即使他為社會做了很多慈善事業,法律同樣容不下他,他最後仍在孤寂中走向生命的盡頭。

這不得不讓我感嘆社會的黑暗,人性的虛偽,人們爾虞我詐的陰險。也讓我為冉阿讓這類平凡而普通的人民而憤憤不平。人們是可愛的,故事是悲慘的.。它向我們揭示的種種真實,是這部恢弘而偉大的鉅著精彩之處,也是我為之鼓舞的地方。

冉阿讓曾經是一個心中沒有愛的逃亡者,但他經主教地感化以後,棄惡從善,對5他毫無血緣的芳河之女一一柯賽特進行無微不至地照顧,這便是他人性的善良。但是,這個社會的黑暗與醜陋,使他再一次落入了法律的魔爪之中,但此時他的心已經變了,變為了一顆善良的心。他懂得愛,懂得了寬恕,他原諒了一切,有了大愛。但誰又能想象得到他曾經是一個苦役犯呢?

《悲慘世界》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看到了人性的善惡,並且時而為之感動。

《悲慘世界》寫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最底層人民的痛苦。這本書中,真、善、美與假、醜、惡形成了鮮明對比,不能不說這本《悲慘世界》是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

《悲慘世界》讀後感7

冉阿讓因為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被判處了5年苦役,但是又因為屢次越獄加刑了15年,他在獄中受盡折磨,開始仇視人類對他不公。在刑滿釋放時,沒有人接納他,只有主教接納了他,同意讓他留宿,但是他非但沒有感激主教還偷了他的銀器,主教寬容了他,用他知道了要做一個誠實的人,後來因為功績出眾被任命為海濱蒙特伊市長,因為“尚馬秋事件”自首歸案,並被判處了終身苦役。後來又巧妙地逃脫了,他又按照芳汀的請求,接回了珂賽特,把珂賽特撫養成人,後來珂賽特又和馬呂斯結婚,而冉阿讓也揭發了自身的罪行。

然而這篇文章為什麼叫做《悲慘世界》呢?我認為1、這篇文章寫了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的艱苦,而冉阿讓也是那個時代窮苦人的縮影——即使自身再努力勞動,也得不到足夠的食物,讓人有一種飽一頓餓兩頓的感覺,那時一項資料表明:倫敦一天會發生5起盜竊案,其中有4起是因為飢餓直接引起的,這可以看出那時候的人一定是忍飢挨餓的;2、這篇文章不僅寫人們忍飢挨餓的.而且寫了社會的昏暗;3、這篇文章中芳汀是那個時代未婚先孕母親的縮影,她把女兒放在德納第夫婦家,而且每個月寄錢過去,但是她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女兒不僅沒有過上好日子,還被德納第夫婦當做奴隸使用,後來芳汀被開除工作,慘死在醫院裡。

《悲慘世界》讀後感8

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叫《悲催世界》,看完之後,我深有感觸。

這本書以冉阿讓為線索,反應了不同階級人們的悲催遭遇,真實的再現了窮苦人民的生活。該書以拿破崙滑鐵盧戰役、波旁王朝復辟、七月王朝建立和覆滅以及共和黨人起義這一系列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為背景。《悲慘世界》的作者—雨果是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他幾乎經歷了十九世紀法國所有的重大事件。

《悲慘世界》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作為一個母親芳汀每天辛苦勞作,只是想讓女兒過上幸福的`生活。但由於種種壓力,她迫不得已將自己心愛的女兒託付給德納第夫婦。但這對夫婦卻只把芳汀的女兒當作騙取錢財的工具,芳汀的女兒珂賽特在德納第家庭度過了苦難的童年生活,芳汀由於生活的壓力最後去世了,她連女兒的最後一面都沒見到。這樣一段故事告訴了我們苦難只是暫時的,要相信光明最終能夠驅散黑暗。同時,也讓人們看到了母性的光輝是任何時代都泯滅不了的印記。小說對社會下層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真摯的同情。描寫了黑暗的監獄、陰森的修道院、保皇派的沙龍和淒涼的貧民窟,塑造了眾多的人物,上至拿破崙、將軍、紳士,下至乞丐、妓女,幾乎包括了各個階層的代表,組成了一副法國社會的縮影。

書中不同人物相互對比,人物性格鮮明突出,這種“美醜對照”讓我印象十分深刻,對我以後的為人處事有很大影響。

《悲慘世界》讀後感9

相信大家一定都有看過很多書籍,也一定有自己喜歡的書中人物。而,我最喜歡的書中人物是雨果筆下悲慘世界的米歇爾主教。

尚萬強,是一個罪犯。他剛出獄時每個人都怕他,有些調皮的小孩還拿石頭砸他,有個大人甚至拿槍瞄啄他說你再不滾別怪我不客氣了,他其實只是偷了麵包而被捉了起來,又因為兩次逃獄而被判了十九年。後來一位中年婦女看他可憐就叫他去米歇爾主教那兒,那時米歇爾正和他的女僕在談論尚萬強的事,尚萬強一踏進屋內,女僕嚇得渾身發抖,但主教冷靜地說請先生在這兒做好等等和我們功進晚餐吧並在這過一夜吧,尚萬強看啄銀碟子和銀燭臺和其他屋內的其他物品,吃完飯尚萬強就睡了,他睡著前時心裡念念不忘那些碟子,於是他就起來把碟子偷走,但不一會兒就被警方抓了起來,他被押到了主教家警察對主教:說這傢伙搶了你的碟子,還說這是你送他的。主教:回答說這的確是是我送他的。啊對了為什麼你沒把銀燭臺一起拿走呢?並叫女僕到一些水給警察喝。主教認認真的跟尚萬強說:我已經用這些銀製品買下你的靈魂,你的靈魂不再屬於惡魔了,而是屬於上帝。尚萬強離開後化名為馬德廉,變賣了銀器開了工廠,為貧窮的'人提供就業機會,對於需要幫助的人總是義不容辭,成為人人口中的大善人,甚至大家都推舉他當市長。

經由這個故事讓我們知道一個好人的舉動可以影響壞人的一生,所以我們也一定要像米歇爾主教一樣只要看到有人需要幫助就一定要伸出援手幫助他人。

《悲慘世界》讀後感10

讀完雨果的《悲慘世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不知是被書中冉阿讓那種博大的胸襟所感動,還是對沙威的認識有了一種質的飛躍,又或者是對米里艾主教一心為主,一心為民著想的精神,感到震撼。

我認為,冉阿讓自始至終一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人。他為了姐姐的孩子不捱餓,冒著坐牢的危險去偷麵包。四次入獄,都顯示了他善良的品質,即使後來他偷走了主教的盤子,我認為這也不足為過,這十幾年的牢獄之苦,可不是說著玩兒的。當時的法國,社會秩序的混亂,人們的冷酷與貪婪,促使他憎恨一切,直到米里艾主教的出現。

米里艾主教用他自己的寬容和大度,溫暖了冉阿讓。主教曾認真地對冉阿讓說:“冉阿讓先生,你的靈魂已被我洗淨,你是好人。”正是這句話激勵著冉阿讓一心向善,不做傷天害理之事。

與冉阿讓相比,我捫心自問,我每天在做什麼?為我的同學,為我的班級,我的學校做過什麼?奉獻過什麼?我實在不及冉阿讓的'萬分之一。一張紙,一塊果皮,難道我就不能撿起?一句“您好”,一聲“抱歉”,難道我就不能說出口?不是,是我太過自我,根本不顧身邊的人和事,這種想法令我恐懼,說不定幾十年後的我們會像書裡的人一樣冷酷無情,沒有一絲一毫的溫暖。

幻想中的冉阿讓應該是個高個兒男子漢,寬寬的肩膀十分結實,穿上雖舊但洗得乾乾淨淨的衣裳,拄著一根柺杖,眼神裡透出一絲堅強,一絲溫柔和一絲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稍稍捲曲的頭髮,戴著頂灰色的禮帽。一旁乖巧的柯賽特挽著他的臂彎,慢慢地在夕陽下散步。

《悲慘世界》讀後感11

“他活著,儘管命運離奇多磨難;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閤眼。生來死去,是人生自然的規律;晝去夜來,也同樣是這種道理。”

這四句詩是《悲慘世界》的附錄,“他”指的就是文中的主人公——冉阿讓。冉阿讓生在布里地區的貧苦農家裡,因飢餓偷麵包而成為苦役犯,被判五年苦役。後因多次越獄,在苦役場呆了十九年才刑滿釋放。因為持黃色通行證,所以沒有旅店敢留他過夜。後來,他遇上了好心的主教,受到了主教的感化立志從善。他化名為馬德蘭,為黑玻璃製造業取得了大進步,又當上了市長,經常幫助一些窮人。後因種種原因,他成為了珂賽特的父親,又因曾經犯下的罪四處躲藏。

珂賽特長大了,認識了馬呂斯。最後他們結了婚。因為冉阿讓告知了馬呂斯他的真實身份,冉阿讓只能從此離開珂賽特。卑鄙下流的德納第企圖告發冉阿讓,卻剛好成全了冉阿讓的高大形象。知道真相後,珂賽特和馬呂斯急切看望冉阿讓,卻成了最後的`見面。

這本書看完後,我哭了。是冉阿讓感動了我。原來,人是那麼偉大、勇敢、寬容、堅強。居然在那麼黑暗的社會裡,有如此善良的人。

人的本性並不壞,只是因為所處的環境與接觸的人的不同罷了。其實,人並沒有好壞之分,難道可以因為冉阿讓偷了一塊兒麵包就說他是壞人嗎?不對,這不是他的錯,只因當時社會的黑暗。難道可以因為德納第救了彭邁西上校就說他是好人嗎?不對,德納第是自私的,只因搜尋死人身上的財物,碰巧救了彭邁西上校。

冉阿讓,他是一個偉大的人,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永遠都不會磨滅。冉阿讓,他是一個真實的人,他叫彼埃爾莫。

《悲慘世界》讀後感12

在小孩的眼中,世界是美好的,是童真的,是五彩繽紛的。然而,雨果筆下卻描寫了一個悲慘的世界。

主人公冉阿讓因飢餓偷了一塊麵包度過了整整 9年的苦役犯生活。在這漫長的 9中,冉阿讓就像是掉進了大海里的船員一般,孤立無援,在他身邊的只有無盡的黑暗……他開始變得粗暴、冷漠。然而讓他改過自新的卻是這個天使般的人物——卞福汝主教。他真誠地招待冉阿讓,使冉阿讓的心靈感到了溫暖和光明。在灰暗心靈的促使下,冉阿讓還是偷了主教的銀器。主教並沒有懲罰他,而是主動將兩個銀燭臺也全部送給了他。當燭臺射出光芒時,愛的燭光也射進了冉阿讓的心裡,他從此隱姓埋名,開始了自己新的歷程……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冉阿讓和卞福汝主教了,我從他們身邊還受到了不少的啟發呢!

冉阿讓雖然一開始粗暴冷漠,但他後來改過自新,用善意的眼光看待世界,熱心幫助每一個人,懂得用自己的行動來報答卞福汝主教,並將感恩之情儲存在心靈深處,再用它們來溫暖世界。這都讓我倍受感動,我從冉阿讓身上學到了:用一顆愛心來對待世界,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

卞福汝更是一個天使般的人物。因為他懂得人人都有善良的'一面,要抓住人的內心,用愛的力量來感化他,再凶惡的人也會變得善良。從卞福汝身上我意識到了:人之初,性本善,再壞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我們不能去排擠他,要用自己的愛去感化他。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悲慘世界》讀後感13

《悲慘世界》最終要旨落在了靈魂的救贖。雨果在書裡曾經寫到,人生是有三個層次的,即物質的,精神的,靈魂的,《悲慘世界》在這三個層次中縱橫貫穿,冉阿讓,芳汀,小珂賽特,甚至是德納弟,沙威,一眾悲慘的'人啊,無不由物質而累。雨果雖在間隙中和我們討論了民主,自由,戰爭等精神意義的上的討論。但書的最終要義卻要探索靈魂的救贖,雨果曾寫到,為了宗教,而更要反對形式主義的僧侶制度,他提倡的就是我們靈魂存在的真正意義。

《悲慘世界》謳歌革命的熱情,謳歌愛情,謳歌自由民主的思想,但最終是要引向上帝,靈魂的救贖,他在書明確提出“此刻讀者手邊的書,中間不論有怎麼的間斷,例外或缺欠,從頭到尾,從整本到細節都是從惡走向善,從不公正到公正,從假到真,從黑夜到天明,從慾望到良心,從腐化到生活,從獸行到責任,從地獄到天堂,從虛無到上帝。它的出發點是物質,終止處是心靈,它由七頭蛇開始,以天使告終”。

當閱讀到革命起義演講辯論的章節的時候,我是激動著的,但當看到冉阿讓那一次次的救贖,受到卞福汝主教的感召,放棄馬德蘭市長的身份,向馬呂斯的坦白以及最終的魂歸上帝,我是泣不成聲的,我在雨果情歸處,看到了冉阿讓的靈魂,看到了雨果的靈魂,那一刻,我分明穿越時空,望到了他們.

《悲慘世界》讀後感14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書——《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於十八世紀所著。書中的主人公名叫冉阿讓,他的一生的確十分悲慘。

冉阿讓小的時候因為偷了一塊麵包而被判了五年的刑,然而,他卻四次越獄,但四次被捕,最終在牢裡呆了十九年。出來後的他不再信任法律,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好人。但是,當他遇上了卞福汝主教後,他的`觀點改變了。他偷了主教的銀器後,主教不僅沒怪他,更是將銀器送給了他,使他很是感動,下定決心做一個好人。於是他改了名字——馬德蘭,並當上了市長。但是好景不長,他為了拯救一個無辜的人,主動承認了自己就是冉阿讓的事實。逃脫後,他將芳汀的女兒珂賽特養大成人並找到了她的歸宿——革命青年馬洛斯。最終,冉阿讓安詳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上總有兩種人,一種是貪婪醜陋之人,就如書中的德納第夫婦一般,無論怎麼掩飾也無法掩蓋他們那張醜惡的嘴臉,為了錢財,他們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另一種人便是聖潔光明的人,就如書中的主教和後來的冉阿讓一般,仁慈,寬容,原諒別人的一起過錯,總是散發著神聖的光輝,給人以寬厚和氣之感。

這本書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敗與不堪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我應當寬容一些,不應當那麼小氣,同時也應該做一個真實的自己,丟掉那些虛偽,做一個真真正正的自己。

《悲慘世界》讀後感15

開啟了今年第一部長篇小說《悲慘世界》le monde miserable。

到42章為止,算得上是故事到由一個小高潮到小結尾。開始閱讀之時,這些章節都叫:芳汀,會覺得很奇怪,不像一般小說的章節名。

伴隨著閱讀開始,由卞福汝主教的生平事蹟慢慢展開,詳細徹底地鋪寫了主教的性格特點、行事作風。

再從不經意地一個開篇,加入了冉阿讓的故事,並徐徐展開冉阿讓被主教“淨化”的故事。(如果可以把這稱為對冉阿讓的心靈淨化)

再切入到181幾年社會的面貌裡4對平凡普通的`“情侶”的事情,終於揭開了章節名“芳汀”的意義!它是其中一個女生的名字。再借芳汀被拋棄,生下孩子,託付孩子,回家鄉謀生活,描述出了她可悲的短暫的後半生。

再將冉阿讓的,不如說是馬德蘭先生的故事線和芳汀連到一起。

芳汀作為一個女性,沒有家人,又有私生子,更有人性的黑暗和殘酷無情不公的法律將她快速殺死。

普遍大多數人迂腐,少數理智有人性的人殘存。

馬德蘭用7年時間把那座濱海小城用產業和愛心重新建設得欣欣向榮,承認是冉阿讓之後,這一切又迅速坍塌,人們對他的敬愛也於一夜之間消失。雖然又逃走,但是他會後悔嗎,會後悔挽救一個商讓第,讓千千萬萬個窮人又墜入苦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