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命若琴絃讀後感10篇

讀後感2.67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命若琴絃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命若琴絃讀後感10篇

命若琴絃讀後感1

琴絃是有兩個端點,一頭連著一端,唯有兩端拉緊了,才可以在上面彈奏出美妙的曲子。說是命若琴絃,或許正是因為人的整個生命歷程也是由這麼兩個端點組成的吧。一個是盡頭——目的地,另一個則是為之而出生的追求過程。

無論是老盲人還是小盲人,儘管生命有了殘缺,但也正是新添了一個追求與目的:老盲人要說斷一千根琴絃,好釀成藥引子去討“藥方”,睜眼看一回這個世界;小盲人希望在說書中與年輕姑娘構成關係,可是最後,無論彈斷的琴絃再多,無論電匣子能帶給兩個青年人再多的歡樂,它終是沒能抵過一張“無字藥方”,和一份“無果的.感情”。故事的高潮與寓意便也在這浮出水面了。

其實,故事在揭曉結果之前,我是猜到了結局。但彼時的自己不希望結局是這樣,因為如果我的作者,我一定無措該如何安排盲人的命運,不知他們的路該如何走下去。可我敬佩史鐵生的構思。我欽佩老盲人的做法,他不僅讓自己走出這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而且一心掛念著小盲人,當時,他理解小盲人的處境、心境。或者應該說,正是因為還有小盲人這麼一人物在這世上讓他擔心著、掛念著,才得以不讓自己過度沉迷於自己的悲慟之中。人的一生就是這般迴圈往復,“正如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人生沒有所謂的終極目標。

命若琴絃讀後感2

讀了現代作家史鐵生的作品集《命若琴絃》,它講的是七十歲的老瞎子帶著十七歲的小瞎子走鄉穿寨,跋山涉水,不辭辛苦地說書賣唱,三絃琴上的琴絃斷了一個又一根。原來五十年前,老瞎子的師傅說過:只有彈過的琴絃到了一千根,用它們做藥引子,那個讓眼復明的藥方才管用。老瞎子抱著“要看看世界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信念,彈親賣藝為生,不知不覺終於湊夠一千根了,他興沖沖地照方拿藥,可是誰都說他拿的是一張白紙。他驚呆了!在藥鋪前的臺階上坐了幾天幾夜,想起了師傅臨終時說的話:“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老瞎子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死期將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原來當他們經過一個小山村時,小瞎子情竇初開,喜歡上一個姑娘,老瞎子勸他不要想得太好,因為他比誰“看”得都清楚。果然,老瞎子趕回時,正是小瞎子痛不欲生之時,因為來他心愛的姑娘已經嫁人了。等到小瞎子緩過勁來,問老瞎子:“我們為什麼是瞎子呢?我也要看看世界的模樣。”老瞎子說:“要想復明,必須彈斷一千二百根琴絃,然後用藥才有效。我記錯了,所以眼睛沒法治了,你還小,一定好好彈下去。”於是,他們又像往常一樣走街串巷了。

作家對於讀者,呈現於文字背後而見,清晰而又模糊。對於史鐵生,我更多了一份猜想。

命若琴絃讀後感3

一口氣讀完《命若琴絃》似乎周身的每一個毛孔都透著說不出的哀嘆,卻久久沉澱不出一個完整的思緒。餘華說:“活著就是為了活著”。活著不需要任何目的,不需要任何理由,“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然而生活不會是一路陽光燦爛,當地獄般的黑暗猝不及防來襲時,活著的理由就是那根救命的稻草。經歷了愛的渴望與宿命的'絕境的老瞎子正是抓住了師傅的那句“彈斷一千根琴絃,你就能夠看得見了,藥方封在琴槽裡。”作為救命的稻草,重新燃起了生的期望,用生命彈著三絃琴,彈著活著的理由。只是命運總是那般的捉弄人,殘缺的生命,註定是杯具的,而杯具的資料又是何其相似。當這個杯具以喜劇的開始在小瞎子身上重演時,老瞎子的勸告,在小瞎子是師傅不懂箇中滋味的淡然一笑。

張愛玲說,“路需要自我走過,才知對與錯,哪怕是繞了一個可笑的大彎子,仍會回到父母勸告的起點,作為孩子仍舊願意去走那個讓自我吃盡苦頭的彎路。”小瞎子何嘗不是如此?當初的老瞎子又何嘗不是如此?

當老瞎子最後彈斷了一千根琴絃,最後能夠抓到這麼多年活著的理由的光芒時,才發現自我生命奔赴的理由竟然是一張白紙,竟然是虛無的,瞬間生命黯淡了所有的光芒。但是這個虛無的理由這個彌天大謊卻需要他繼續傳遞,繼續傳遞著謊言,甚至要加大能夠解開它為謊言的籌碼。這個善意的謊言,只是為了在虛無的生命裡找到其存在的理由。無奈的生命的韌度需要這個謊言的支撐。“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象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殘缺的生命在這個謊言中繼續輪迴。

命若琴絃讀後感4

我們不曾遭遇過那樣的打擊,我們亦萬萬不會有這樣的思考。生命中很多沉思的機會,都被我們放過。在最困難的時候,是什麼支撐著他們活下去?

是彈斷一千根弦的藥引子,加上一張白紙的藥方。

這樣老瞎子覺得他可以看一看這個世界,不枉此生。這樣小瞎子就可以娶蘭秀兒了。

就是那一千根弦,為了一千根弦,他們彈過此生。

一千根。

我也學琴,初學是也彈斷過琴絃,還是因為上弦時方法不對所致。後來就再沒有把琴絃彈斷的經歷了。一千根弦,學琴的我甚至不敢想象有多少個孤寂的夜晚,老瞎子獨自一人撫琴,他彈出的是希望,他為的是能夠看一看這個世界。

可老瞎子何嘗不知,世上不可能有這樣的`藥方,就算有,一千根,他早已過了古稀之年,又有什麼意義?

老瞎子說:“人的生命就像這根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我們普通人的一生,大抵也是如此。

心裡似乎總是有一團火,總是在不停地追逐著人也好,物也罷。結果無非是兩個,達到或達不到。於是你得到了答案,但接下去呢?失去的方向你要如何挽回?回首過去,那些充斥著喜悅或悲傷的日子,都是滿滿當當、充實而快樂的。但如今,前路一片空虛,我們也都已麻木不仁。

“二胡為什麼這麼悲,因為它只有兩根弦,相依為命。”最後可能什麼也沒有了。但生命的價值正在於彈撥的過程。我們要大笑,要做夢,要與眾不同,人生就是一場偉大的冒險。彈好了就夠了,那個遙遙無期的願望實不實現都無所謂了。

命若琴絃。生命因此,便有了彈不斷的美麗。

命若琴絃讀後感5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讀了史鐵生的《命若琴絃》。故事講的是: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兩個瞎子,每人帶一把三絃琴,穿山越嶺,懷揣著美好的願望,說書為生。老瞎子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夠彈斷1000根琴絃,然後取出師傅留下的藥方去治癒自己的眼睛,好親眼看看明亮的世界。小瞎子期盼著愛情降臨到自己的身上,和心愛的姑娘幸福的在一起。

當老瞎子真正彈斷1000根琴絃,拿著師傅留下的藥方取藥的時候,才知道那所謂的藥方原來只是一張白紙,瞬間,老瞎子的心絃斷了。吸引著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東西驟然間消失乾淨。就像一根不能拉緊的琴絃,再難彈出賞心悅耳的曲子。此時的小瞎子也正因心愛的姑娘遠嫁他鄉而痛不欲生。失去愛情的小瞎子渴望獲得光明,為了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氣,老瞎子用師傅的'方式將藥方封進琴槽,並告知只要他彈斷1200根琴絃,就可取出藥方治病。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這句年幼時師傅臨終說的一句話,老瞎子在這一瞬間才深深的領悟,目標只是虛設,但卻是祖孫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動力。

800-1000-1200根斷絃支撐著一代又一代瞎子藝人的希望,支撐著他們的夢想,正因為有了這個夢想,所以他們一路走來,便會懷戀起過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興致勃勃的翻山、趕路、彈琴,乃至心焦、憂慮都是多麼的歡樂!那時有個東西把心絃扯緊,雖然那東西原是虛設。

現實生活中,我們何嘗不是這樣,我們努力奮鬥著、拼搏著,也是為了我們心中設立的目標。一根琴絃需要兩個點才能拉緊。心絃也要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讓我們永遠扯緊歡跳的琴絃,不必去看那張無字的白紙……

命若琴絃讀後感6

近日讀了現代作家史鐵生的作品集《命若琴絃》,最能引人深思的當數《命若琴絃》這篇小說了。它講的是七十歲的老瞎子帶著十七歲的小瞎子走鄉穿寨,跋山涉水,不辭辛苦地說書賣唱,三絃琴上的琴絃斷了一個又一根。原來五十年前,老瞎子的師傅說過:只有彈過的琴絃到了一千根,用它們做藥引子,那個讓眼復明的藥方才管用。老瞎子抱著“要看看世界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信念,彈親賣藝為生,不知不覺終於湊夠一千根了,他興沖沖地照方拿藥,可是誰都說他拿的是一張白紙。他驚呆了!在藥鋪前的臺階上坐了幾天幾夜,想起了師傅臨終時說的話:“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老瞎子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死期將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原來當他們經過一個小山村時,小瞎子情竇初開,喜歡上一個姑娘,老瞎子勸他不要想得太好,因為他比誰“看”得都清楚。果然,老瞎子趕回時,正是小瞎子痛不欲生之時,因為來他心愛的`姑娘已經嫁人了。等到小瞎子緩過勁來,問老瞎子:“我們為什麼是瞎子呢?我也要看看世界的模樣。”老瞎子說:“要想復明,必須彈斷一千二百根琴絃,然後用藥才有效。我記錯了,所以眼睛沒法治了,你還小,一定好好彈下去。”於是,他們又像往常一樣走街串巷了。

人活一口氣,誰也不是漫無目的地活著,許多人之所以活得很充實,是因為他們有永恆的信念。對於人生而言,不時調整自己的狀態固然重要,但比這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堅韌不拔的信念。要心中永存夢想、希望和信念。因為大量的事實證明,人的老化不是始於肉體,而是始於精神。看來,信念是一個人生存的理由,沒有信念的人即使活著也就如一具行屍走肉。

命若琴絃讀後感7

一口氣讀完《命若琴絃》似乎周身的每一個毛孔都透著說不出的哀嘆,卻久久沉澱不出一個完整的思緒。餘華說:“活著就是為了活著”。活著不需要任何目的,不需要任何理由,“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然而生活不會是一路陽光燦爛,當地獄般的黑暗猝不及防來襲時,活著的理由就是那根救命的稻草。經歷了愛的渴望與宿命的`絕境的老瞎子正是抓住了師傅的那句“彈斷一千根琴絃,你就能夠看得見了,藥方封在琴槽裡?”作為救命的稻草,重新燃起了生的期望,用生命彈著三絃琴,彈著活著的理由。只是命運總是那般的捉弄人,殘缺的生命,註定是杯具的,而杯具的資料又是何其相似。當這個杯具以喜劇的開始在小瞎子身上重演時,老瞎子的勸告,在小瞎子是師傅不懂箇中滋味的淡然一笑?

張愛玲說,“路需要自我走過,才知對與錯,哪怕是繞了一個可笑的大彎子,仍會回到父母勸告的起點,作為孩子仍舊願意去走那個讓自我吃盡苦頭的彎路”小瞎子何嘗不是如此?當初的老瞎子又何嘗不是如此?

當老瞎子最後彈斷了一千根琴絃,最後能夠抓到這麼多年活著的理由的光芒時,才發現自我生命奔赴的理由竟然是一張白紙,竟然是虛無的,瞬間生命黯淡了所有的光芒但是這個虛無的理由這個彌天大謊卻需要他繼續傳遞,繼續傳遞著謊言,甚至要加大能夠解開它為謊言的籌碼。這個善意的謊言,只是為了在虛無的生命裡找到其存在的理由無奈的生命的韌度需要這個謊言的支撐。“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象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殘缺的生命在這個謊言中繼續輪迴。

命若琴絃讀後感8

一口氣讀完《命若琴絃》似乎周身的每一個毛孔都透著說不出的哀嘆,卻久久沉澱不出一個完整的思緒。

餘華說:“活著就是為了活著”。活著不需要任何目的,不需要任何理由,“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然而生活不會是一路陽光燦爛,當地獄般的黑暗猝不及防來襲時,活著的理由就是那根救命的稻草。經歷了愛的渴望與宿命的絕境的老瞎子正是抓住了師傅的那句“彈斷一千根琴絃,你就可以看得見了,藥方封在琴槽裡??”作為救命的稻草,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用生命彈著三絃琴,彈著活著的理由。只是命運總是那般的捉弄人,殘缺的生命,註定是悲劇的,而悲劇的內容又是何其相似。當這個悲劇以喜劇的'開始在小瞎子身上重演時,老瞎子的勸告,在小瞎子是師傅不懂箇中滋味的淡然一笑

張愛玲說,“路需要自己走過,才知對與錯,哪怕是繞了一個可笑的大彎子,仍會回到父母勸告的起點,作為孩子仍舊願意去走那個讓自己吃盡苦頭的彎路。”小瞎子何嘗不是如此?當初的老瞎子又何嘗不是如此?

當老瞎子終於彈斷了一千根琴絃,終於能夠抓到這麼多年活著的理由的光芒時,才發現自己生命奔赴的理由竟然是一張白紙,竟然是虛無的,瞬間生命黯淡了所有的光芒??但是這個虛無的理由這個彌天大謊卻需要他繼續傳遞,繼續傳遞著謊言,甚至要加大能夠解開它為謊言的籌碼。這個善意的謊言,只是為了在虛無的生命裡找到其存

在的理由無奈的生命的韌度需要這個謊言的支撐。 “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象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殘缺的生命在這個謊言中繼續輪迴。

命若琴絃讀後感9

一曲一亡魂,一弦一情深。

一人一世界,一念一乾坤。

莽莽群山走來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說書為生,為一千根斷絃換得的藥方。小瞎子歷了情劫,老瞎子渡了心劫,絃斷了,人走了,一切都回到了原點。莽莽群山走來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說書為生,只為一千兩百根斷絃換來的藥方…………

活脫脫的一場悲劇啊。小瞎子動了情,蘭秀兒卻走了;老瞎子大半輩子的苦苦追尋,藥方卻是一張白紙。悲劇而又現實,人生十九不如意,事與願違才是常態。若既已知無可挽回,就不要自怨自艾,當一切塵埃落定,當一切歸於平靜,我們才會真正懂得放棄其實也是另一種美麗的收穫,往昔皆須盡,接納現在便已足矣。

“他本來能彈夠一千根,可他記成了八百。”“是一千二。我沒彈夠,我記成了一千。”一代又一代善意的謊言,支撐了一代又一代說書人的生命,帶著信念扯緊心裡的那根線,才能奏成叮叮噹噹的生命樂章。代代說書人把命附在琴絃上,翻山,走路,說書……興奮而又憧憬,最終也只會在死去的一剎感嘆沒有得到藥方的遺憾。虛無的藥方只是一張白紙,但他卻能給說書人帶來斑斕的一生。這就是目的和信念的力量。我們心中都該有一條心絃,自追求而起,以目的'為止,悸動著我們的一切努力和追尋。人生宛若皚皚雪山,我們是攢動的小黑點,唯有目標能在這漫天風雪中開出一條生路;人生宛若碧海波瀾,我們是無帆的船,唯有目標能帶我們迎風啟航;人生……

他們回到了原點,卻再次踏上征程,他們彈斷了琴絃,卻再次繃緊了心絃。終是瞎子斷了弦,既是恩賜也是劫。終是心中有了弦,煙海無涯也向前。

命若琴絃讀後感10

史鐵生是經常能給我們以驚異的那種作家。也許因為他特殊的身體狀況給了他人所不及的感悟力。

史鐵生的出語驚人並不表現為壯懷激烈與慷慨陳詞,他總是很平靜甚至很低調地寫一些平實的文字,然後讓你大吃一驚。這有點像有人用近乎耳語的聲音,宣佈與大夥性命相關的訊息,並不因為其音量小而被忽視。比如,他在《我與地壇》裡對我們說:“死是一件無須乎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史鐵生的苦難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因為他有一具殘疾的身體,更因為他有一副健全過人的大腦。這麼多年了,他在輪椅上年復一年地沉思默想,度過絕望而狂躁的青年時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思想本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一切思想必定是憂鬱的,何況如史鐵生這樣,從第一天得知自己將永遠不能再站立起來的時候起,就一刻也不能停頓地冥思苦想著的人。

這時候,我們忘了,在人的生命活動中,惟沉思的時刻,才是敏銳、富有,也是最強大的時刻。這大約是我們每個人都能體驗到的,只是由於肢體的完整,由於行動的.靈便,由於俗務的糾纏,更由於慾望的循循善誘,沉思的機會於我們正變得越來越稀少。史鐵生不然,他有的是機會讓自己強大,儘管他被迫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惟其強大,才可能這樣平實地談論死亡,既不誇張對它的嚮往,也不迴避它的到來,就像一個操心家務的農夫,安排驚蟄開犁清明下種的農事,也預告秋季的收成一樣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