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北師大版《百分數的應用》教學反思

北師大版《百分數的應用》教學反思1

這一節百分數應用的重點是分析“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的數量關係。通過討論分析,學生髮現食品支出的百分比逐漸在減少,那麼是否代表錢在減少呢?學生在這方面能很清晰理解是:生活水平在提高,總支出不一樣,對於這個問題,學生的理解很模糊,我讓學生自學課本第29頁的“你知道嗎”,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我國的經濟不斷髮展,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北師大版《百分數的應用》教學反思

其實對於本節課,用方程來解,用線段圖來理解題意是最好的一種辦法。很多學生不喜歡去畫線段圖,也不喜歡用方程去解,覺得用方程解太麻煩,太煩瑣。所以教學之前我覺得應該有這樣的.想法:在新課的教學時儘量讓學生能自己理解每種方法,為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1.將解題重點放在學生對題目意思“增加百分之幾”的理解上。用線段圖去理解,用百分數的意義去理解。

2.找出數量關係

3.列方程或者除法算式(兩種方法讓學生自己去選擇)

尋找數量關係左邊的數量和右邊的數量必須是對應的,出示問題: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這個家庭的總支出是多少元嗎?提出要求:你會用線段圖表示數量關係並解答嗎?

引導學生畫線段圖表示題中的數量關係,探索並理解數量關係,列出方程並解答學生經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後,不難找到線段中的數量關係,我指名回答並板書:食品支出-其他支出=210並要求學生自己用方程解答,再指名上臺板演。

解:設這個家庭1985年的總支出是X元。

65%X-35%X=210

30%X=210

X=700

還有些學生用算術解算出,他們覺得只要找出單位“1”的已知與未知,就可以判斷乘法高還是除法。但我想新教材之所以更加註重對方程的解法,是為了中學數學學習的銜接,在中學方程的思想及方法是用得很頻繁的。所以平時也要加強對用方程來解決問題的教學,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方法,讓學生去選擇自己合適的方法。

北師大版《百分數的應用》教學反思2

1、教學設計首先要關注、瞭解教學的物件學生,瞭解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與要學習的新知識有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學會的知識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樣。只有準確瞭解學生的學習現狀,才能確定哪些知識應重點進行輔導,哪些知識可以略講或不講,從而抓準教學的真實起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環節。

2、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複雜多變的動態過程,每個教師在課前都不能預測課堂上學生的反映和突發的種種"意外"。而在實際教學中,經常遇到教師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如今天這節課,教師如果在課前能夠儘可能考慮出現的問題,就不會出現上課過程的尷尬。因此,教師在教學前不僅要廣泛的收集材料,精心設計出一套具體可行的教學方案,而且要在每個教學環節有多個方案,以便對付各種各樣的教學意外事件。各個教學環節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反映、課堂變化情況靈活調整,使教學路徑彈性可變,這樣,一旦在課堂上遇到"意外"也不至於束手無策。

3、加強學習,提高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教師必須根據個人不同情況,進行學習、補充、提高,不斷深入地提高綜合素質能力及知識水平,這是上好課的前提,也是教師應具備的最低素質要求。教師應全面不斷地深入學習,更新思維理念,改善知識結構,提高綜合應用能力,才能更有助於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北師大版《百分數的應用》教學反思3

本課教學的設計,是在建構主義理念指導下,結合學生具體實際情況進行的。從實施情況來看,整堂課學生情緒高漲、興趣盎然,一改往日應用題教學的枯燥、抽象之面貌,而是借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實際,有效地理解了這一類百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係和實用價值。

百分數應用題屬於分數應用題,基本內容也包括了三大類,一是求分率,二是求單位“1”的百分之幾是多少,三是求單位“1”的量。這三大類的學習,一要讓學生弄清每一類的數量關係以及三類之間的聯絡與區別,二要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並體會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運用是十分廣泛的。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本課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雜交水稻和普通水稻產量的比較,同時介紹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蹟。通過這一形式,一是讓學生感受到雜交水稻給人類帶來的好處,激起學生愛科學的情感;二是給學生提供思考的'具體事件,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廣泛性,激勵學生學好數學。

在本課中加強了基本型別分數應用題的複習。這節課的開始,我先出示4、5兩個數,讓學生提出純粹的數學問題,然後緊抓分數問題,再遷移到百分數問題,在此基礎上,出示上述水稻增產的情境。設計符合學生心理特徵的題目,目的是有效地在數學與生活之間架起一座橋樑,讓學生感受到學了數學就能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問題,體驗數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