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大的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

《最大的“書”》這篇課文主要是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顯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它以人物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字裡行間充滿著兒童對在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通過課文的學習以此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

顏老師用我班的孩子執教了本課,師生配合默契,老師引導有效,評價有針對性,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效果良好。

一、落實識字寫字教學目標

低段的語文教學,主要是字詞的教學。顏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牢牢抓住了低段語文教學的目標,緊扣字、詞,紮紮實實地進行基礎知識的訓練。例如:在檢查生字詞時,生字詞分組出現,先是一組前鼻音,接著是一組多音字,再接著是一個專有名詞和一個難讀成語,再是簡單的短語,再到演示字的演變指導識記生字,最後通過猜謎語識記生字。這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本課的生字比較多,要求會寫的字就有十二個,其中帶豎撇的字有五個,如何正確地書寫同一類的生字,也就是本課寫字教學環節的主要任務。在教學中,顏老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質、厚、底”的筆順,引導孩子們觀察第一筆與第二筆的不同,用紅字進行標註,逐筆的書寫,逐筆的比較,多媒體教學手段與識字、寫字教學的有機結合,引發了孩子們識字寫字的興趣,使孩子們迅速有效地掌握了歸類寫字的方法。

二、通過對話,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本課是人物對話的形式呈現的.,這正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的好素材。在學習前兩次對話時,顏老師通過學習叔叔說的話“岩石就是書呀!你看這岩石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冊厚厚的書嗎?”抓標點符號(!、?、……)、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從而激起國小生對自然科學的濃厚興趣,激起學生研究、探索自然的願望。在進行口語交際的時候,為學生搭建了一個交際的平臺,引導學生在回答別人的問題的時候,要有明確的回答,而且還要有理有據,然後運用“讀課外書有什麼用?”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交際,學生說的都很到位,培養了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達到了預設的目標。

三、利用課後資料,加深對文字的理解

課後的“我知道”的內容是為我們課文服務的。應該在備課的時候把它背進去。顏老師做到了這一點。在處理課文的5-8自然段中,顏老師讓學生自己讀文,然後提出這樣的一個主要問題“最大的岩石書裡都有什麼”。讓學生在書上勾畫然後再到小組去交流。學生通過探究知道岩石書裡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礦物。岩石書裡有畫。畫是樹葉、貝殼和小魚。然後隨之問學生這樣的字和畫和我們平時見到的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讀文,再來分角色人物對話。學生明顯讀的非常有興趣。隨之學生們再來彙報。書裡面告訴我們這些字和畫怎麼來的。我讓學生再來讀86頁的“我知道”的內容。學生們通過讀“我知道”。更加深入的瞭解了這些奇妙的字和畫是如何來的了。相信一定會讓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徹。

總之,顏老師的講授很清晰,目標達成度高,評價多樣,有針對性,值得我學習。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2

在教學中我抓住課文中的小主人公“刨根問底”這個詞展開教學,全文始終圍繞“川川是怎樣刨根問底的?”這個主問題展開教學,川川刨根問底中瞭解岩石就是一本書;川川在刨根問底中知道岩石書上有字有畫,岩石書能說明地殼運動的漫長過程;川川繼續刨根問底,瞭解“書”的作用,在回味整課對話中,讓學生再次感受“刨根問底”的意思。每一部分的內容都是以對話展開,根據這一特點,我採用多種教學方式,比如採用分角色對讀,男女生對讀,師生合作讀,一生與全班學生對讀來感受這一課對話的特點,在朗讀中感悟課文內容。

這是一篇帶有科普味道的課文,怎樣讓課文充滿語文味?在這堂課裡我採用多種方式讓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運用,其中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及加入自己大量的想象就是其方法之一。

在上課初始,我讓學生從課題開始,探究課題與以往學過的課題有什麼不同?學生髮現“書”加上了雙引號,而別的課題卻沒有,於是,我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讀課文,思考原因,從而明白,課題的書並不是我們見到的用紙做成的我們所讀過的書,而是把岩石比作書。學習岩石“書”的內容時,我採用了想象和拓展說話,比如讓學生想象雨痕、波痕的'樣子,通過一番想象,並出示圖片配合學生的想像,讓學生區分“雨痕、波痕、礦物”就水到渠成,然後運用書上的語言介紹這些“字”,讓教學始終圍繞語言文字展開教學,又如讓學生欣賞岩石“書”上還有哪些畫,在孩子們的好奇的猜測中,進而讓學生圍繞這些圖片進行拓展說話“你看,這兒有(),有(),還有()哩!然後我還跟學生、學生與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把對話練習進行到底!整堂課呈現出生氣勃勃的精神狀態,思維活躍,情理交融,師生互動,興趣盎然。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3

最大的“書“一課涉及的自然科學知識,我認為不必作過細的講解,只要引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慾望就可以了。本文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說方式,因此,我把朗讀的重點放在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上。

教學前,我認為學生對本文內容的興趣可能興趣不大 ,沒想到,課堂上,當我由談話匯入課題時,孩子們的興趣特濃厚,我說:“課文中最大的書是指什麼?快讀文找一找。”孩子們馬上行動起來,很快,小手舉起來了,。孩子在念書上的句子,“岩石就是書呀!你看這岩石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冊厚厚的書嗎?”“那麼書上的字是什麼?”我說。孩子們馬上找到了書上的句子“你看,這是雨點留下的痕跡,叫雨痕。這是波浪的足跡,叫波痕。還有些透明閃光的,是礦物。它們都是字呀!” “那麼書上的畫又是什麼?”我說。“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呢!”。孩子們說著,我引導他們讀著,交流著,孩子們明白了最大的書就是指岩石,書上的.字和畫都是大自然創造的 ,接著,我請孩子們和同桌一起把課文再讀,這回讀,讓他們自己選擇人物,或者當川川,或者當叔叔,兩個人就這麼對讀。孩子練習讀後,開始,請我們的男孩女孩分開讀。我讀敘述部分,女孩讀川川的話,男孩讀叔叔的話。孩子就這樣分角色讀起了課文。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喚起了對大自然探究的興趣。教學結束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4

今天在教《最大的“書”》一文時,我問學生:這本岩石之“書”,“書”中真的有字嗎?很多學生說沒有,也有學生說有。我說其實這本岩石之“書”,“書”上是沒字的,之不過地質學家叔叔能從中看出很多有關發生在這塊岩石上的事,及它經歷的年代或其他相關的事,對我們研究很早很早以前人類及自然的活動很有意義。

學生便開始發問,我給他們講了化石以及很多很多我知道的這方面的知識,可學生的.刨根問底,足足問了我一節課,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我一一做答。但最後還是讓我這個自認為知識不少的老師也黔驢技窮。當時真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識裝進自己的腦袋,只能讓他們自己有空上網查資料了。

以後看來除了語文方面的知識要加強,其他方面的也要加強啊!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5

《最大的“書”》一課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學的知識,講述了在地質勘探員的眼裡,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那上面有雨點留下的腳印

有波浪奔騰的足跡,有豐富的礦藏,還有由樹葉、貝殼、小魚組成的圖畫……歷史的變遷,大陸的沉浮,都寫在這本最大的書裡。同時也塑造了一個愛刨根問底的'孩子川川。

課堂上,我以學生的自主發展為主要目標設計了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主要路線。當我出示課題時,為了引起學生對課題中引號的注意,我故意將其漏寫,然後就讓學生順著這條思路去提出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有的說:“我想知道最大的書是什麼書。” 有的說“書,為什麼要加引號呢?”還有的說:“最大的書到底有多大?”

學生學會了提出自己的見解。接下來就要讓學生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活學活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答案。地質的變遷這一部分,地質的演變對孩子來說很陌生,理解會比較困難。我就用簡筆畫的形式,把這一地質的演變過程展現在學生面前,寥寥數筆就理清了學生的思路,這樣一來,學生對文字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

要診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教學中,儘管我沒有過多的講解,但是,學生們對“岩石”這本最大的書已經有了相當的瞭解,而且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慾望。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6

《最大的“書”》這篇課文是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

本篇課文語言簡潔,字裡行間充滿著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通過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

為了讓學生紮紮實實地學語文,紮紮實實地理解詞語,這一課中,我採用了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首先讓孩子們在讀課文的同時,畫出難以理解的詞語,然後在課文的學習中自然地理解詞語的意思。在質疑時,我讓學生說出不懂的詞語,不少學生提出“刨根問底”這個詞的意思,我讓學生思考:誰總愛刨根問底?他怎麼刨根問底?孩子們已對課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脫口而出:川川總是在問問題。我接著問:問的問題多嗎?問了哪些問題?面對川川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孩子們就自然地明白了,原來把事情問明白,問到底就是“刨根問底”。這樣的教學預設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發揮了教師的有效引領作用,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7

教學前,我認為學生對本文的內容可能興趣不大,沒想到,課堂上,我剛出示課題《最大的“書”》,同學們就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問題。當讓大家說一說你想知道什麼或者你想到了什麼時,小朋友們爭先恐後地舉起了手,有的說:“我想知道最大的書是什麼書。”有的說“書,為什麼要加引號呢?”還有的說:“最大的書到底有多大?”有一個小朋友說:“我知道書加上引號是因為它跟我們平時看的書不同。”學生學會了提出自己的見解,還能幫助其他小朋友解答問題,我禁不住鼓起掌來。教師要讓學生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活學活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答案,或者學生自己學會了學習的方法,那我們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學習課文時,我說:“課文中最大的`書是指什麼?快讀文找一找。”孩子們馬上行動起來,很快,小手舉起來了,孩子在念書上的句子,“岩石就是書呀!你看這岩石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厚厚的書嗎?”“那麼書上的字是什麼?”我說。孩子們馬上找到了書上的句子“你看,這是雨點留下的痕跡,叫雨痕。這是波浪的足跡,叫波痕。還有些透明閃光的,是礦物。它們都是字呀!”“那麼書上的畫又是什麼?”我說。

“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呢!”孩子們說著,我引導他們讀著,交流著,孩子們明白了最大的書就是指岩石,書上的字和畫都是大自然創造的,接著,我請孩子們和同桌一起把課文再讀,這回讀,讓他們自己選擇人物,或者當川川,或者當叔叔,兩個人就這麼對讀。孩子練習讀後,又請我們的男孩女孩分開讀。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喚起了對大自然探究的興趣。

課後,我在部落格中給學生們寫道: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在地質勘探隊員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那上面有雨點留下的腳印,有波浪奔騰的足跡,有豐富的礦藏,還有由樹葉、貝殼、小魚組成的圖畫......歷史的變遷,大陸的沉浮,都寫在這本最大的“書”裡。小朋友們,為豐富你們的課外閱讀,拓展知識面。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8

這篇課文是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揭示了神氣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本篇課文語言簡潔,以對話貫穿全文,將地質知識融於課文之中,字裡行間充滿著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通過課文的學習以此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因此我在教學中著力加強對學生朗讀課文的指導,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通過抓標點符號(!、?、……)、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讓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願望。教過之後反思如下:

一、以“刨根問底”展開有序教學。

在這一課時中我把教學目標定位成: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2、激發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在教學中我抓住“刨根問底”展開教學,全文始終圍繞“川川是怎樣刨根問底的?”這個主問題展開教學,第一大塊川川刨根問底中瞭解岩石就是一本書;第二大塊川川刨根問底中知道岩石書上有字有畫,岩石書能說明地殼運動的漫長過程;第三大塊川川繼續刨根問底,瞭解“書”的作用,在回味整課對話中,讓學生再次感受“刨根問底”的意思。每一大塊的內容都是以對話展開,讓同學們通過對話體會其中情感。

二、讓課堂教學始終充滿語文味。

這是一篇帶有科普味道的課文,怎樣讓這樣的課文充滿語文味?在這堂課裡我採用圖片展示的方法,讓學生探究岩石“書”的內容時,想象雨痕、波痕的樣子,通過一番想象,學生區分“雨痕、波痕、礦物”就水到渠成。然後運用書上的語言介紹這些“字”,讓教學始終圍繞語言文字展開教學,又如讓學生欣賞岩石“書”上還有哪些畫,在孩子們的好奇的猜測中,進而讓學生圍繞這些圖片進行拓展說話“你看,這兒有( ),有( ),還有( )哩!整堂課氣氛還是比較好的。

三、唯材”適“用,讓課堂更加充實。

在這堂課裡,我選擇了適合課文內容的.相關資料進行拓展,有對岩石”書“中還有哪些畫進行拓展,有對大自然中還有哪些書進行拓展,特別是對大自然中的書進行拓展,我選擇了”動植物化石、岩石“等圖片,從不同層次進行拓展,在欣賞中學生充滿了驚訝,輕輕地低呼著”這也是書呀?“在我的徐徐地敘述中,孩子們的視野更開闊,他們明白了生活中存在著很多書,都需要孩子們細細去讀,從而激發他們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

這堂課裡,我們班的學生學得比較投入,對課文比較感興趣。儘管整堂課也是落實了重難點,但是我發現自己在教學中的教學機智還有待於提高,對於學生隨機生成的問題沒有及時的引導,錯過了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機會,要是讓學生閱讀文字後自己找出問題,同學之間相互解答,最後老師點明重點就更好了。我想這就是課堂的機智還不夠,這都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努力。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9

記得崔巒老師曾經說過:每堂語文課都應該讓學生寫寫字,這一說法,我是十分贊同的。尤其是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識字、寫字更是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最大的書》這節課的教學中,識字、寫字環節也成為這節課的重點。在寫字方面我讓學生自主觀察。讓學生自己發現哪個筆畫重要。需要提醒同學寫好哪一筆才會讓字更美觀。這種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他們把本節課的7個生字任務順利的完成了。在此環節的教學我還是很滿意。

我讓學生自己讀文,然後提出這樣的一個主要問題“最大的岩石書裡都有什麼”。讓學生在書上勾畫然後再到小組去交流。學生通過探究知道岩石書裡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礦物。岩石書裡有畫。畫是樹葉、貝殼和小魚。然後隨之問學生這樣的字和畫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感受讀文。之後讓學生看老師準備的岩石書。學生們驚詫不已。之後再來分角色讀文。學生明顯讀的非常有興趣。隨之學生們再來彙報。書裡面告訴我們這些字和畫怎麼來的。我讓學生再來讀86頁的我知道的內容。學生們通過讀“我知道”。更加深入的`瞭解了這些奇妙的字和畫是如何來的了。這點設計我認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再教學當中,經常忽略我知道的內容。這回的深入備課讓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內容是為我們課文服務的。應該在備課的時候把它背進去。相信一定會讓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徹。教研員聽完我的課後給予一定的肯定。但是同時也指出,我在結尾的地方應該有擴充套件性訓練。比如讓學生說說大自然中還有什麼巧妙的地方。。。讓學生在思想情感價值觀方面有更好的指引。一堂課,給了我很多啟示,相信我在不斷的反思中更會不斷的成長。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0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

3、激發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

【重點難點】

1、重點:認字、寫字、朗讀課文。

2、難點:入角色朗讀,讀好人物的語氣。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識字、小組合作檢查、分角色朗讀感悟。

【教學準備】

投影儀、生字卡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1、出示課題:最大的“書”。

2、生讀課題,質疑。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認識的字問問下面的小魚。

2、勾畫喜歡的詞語、不懂的字詞。

3、學習生字:

⑴ 和同伴說說你已經認識了哪個字,是怎樣認識的'?

⑵ 全班交流。

⑶ 遊戲識字。

⑷ 和同桌合作朗讀課文,爭取把帶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讀正確、讀流利。

⑸ 說說自己幫同桌糾正了哪個音,全班對這些音節再讀一讀。

三、寫字指導

半包圍結構的字:“厚”字上下都無點,而“底”字上下都有點。“寶”字下邊是“玉”不是“五”。“印”字右邊是單耳,不能寫成雙耳。“埋”字左邊是土字旁,要與“理”區分字形。還可以引導學生記住“有土才能埋”。

四、質疑

讀了課文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嗎?或者提出問題考考大家?

對於學生提出的字詞。可以當場叫學生補充理解。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認讀詞語

認真 奇怪 閃光 透明 寶藏 足跡 創根問底

二、朗讀感悟

1、針對上堂課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在讀中悟,在交流互動中有所得:

⑴ 自由讀。你在文中能解決同學們的哪些問題。

⑵ 小組交流。

⑶ 全班交流,互相補充,教師相機點撥。

2、演中悟:

⑴ 同桌合作演一演。角色選定。熟讀對話。分角色朗讀,熟悉人物的語言特點。創編動作。

⑵ 朗讀展示。

3、猜中想:

你能猜出川川長大以後想幹什麼嗎?說說你的根據。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樣獲得這些知識的嗎?你想學他嗎?

三、積累運用

1、看看課後“我會填”中紅花裡的字,你發現規律了嗎?你會填嗎?

如:寶石──石頭 化石──石英 高山──山嶺

大山──山川 大地──地球 土地──地圖

2、問句:

⑴ 哪裡有書啊?

⑵ 這岩石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厚厚的書嗎?

⑶ 這能說明什麼呢?

3、感嘆句:

⑴ 它們都是字呀!

⑵ 太好了,太好了!

⑶ 你看,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哩!

四、實踐活動

課文中的學習夥伴讀到“岩石就是書啊”這句話時,深有感觸地說:“真沒想到!”實際上,讓我們“真沒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課外讀一讀《自然百科全書》一類的書籍,辦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

【課後反思】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這篇課文內容對學生極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選擇上,採用了質疑,小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課堂氣氛活躍、高潮迭起。但令人擔憂的是在小組合作中,很多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不會欣賞別人。當我叫一名學生回答問題時,就會有很多學生失望的叫喊聲,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時指正,就勢必一節課由著性子隨心所欲,“小皇帝”的本色表現無遺!看來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狠抓“ 學會聆聽、學會寬容、欣賞他人”的良好學習習慣。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1

《最大的“書” 》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一篇閱讀課文。全文以對話的方式介紹了岩石這本耐人尋味的“書”,激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的興趣。

現在,我將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的本課設計中想體現的教學思想:

一、創設教學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新課程中指出: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放在首位。要讓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享受,這樣,學生樂學,便會積極投入其中。於是,我努力創設了愉悅的氛圍,上課伊始,我板書課題,故意把“書”字的雙引號漏寫。學生髮現了,馬上指出我的錯誤。我順勢問:“這個‘書’字為什麼要加上雙引號呢?你們想知道有關這本‘書’的什麼知識?”從疑問引出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讀書的慾望。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觀察思維能力。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是探究者,體驗者,發現者。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我努力讓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過程,成為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我的引導和啟發,讓學生有所發現和收穫,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運用直觀形象的課件進行識字教學。先通過學生自主識字來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的'能力,識字過程體現循序漸進。我先讓學生認讀帶有本課生字(生字有注音)的句子,再認讀不帶拼音的生詞,接著,認讀不帶拼音的生字。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識字記字方法,學生體驗了成功帶來的喜悅,同時識字能力進一步提高。

三、在朗讀指導,以讀為本中,使學生積累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可通過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尊重獨特感受。整個讀書過程為弘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靈性服務。我努力將以上思想運用教學實踐中。

1、讀書方式多樣,激趣學文:課文教學中,我力求把讀放首位,通過自讀,評讀,比賽讀,分角色讀等方式,使學生喜歡讀書,並把課文讀準,讀流利,到有感情。

2、在讀中落實重點詞句,感悟課文內容。在細讀課文時,我對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你對“岩石就是書啊!”這句話有什麼疑問?學生讀出問題來了,有的學生提出:“我覺得很奇怪,怎麼岩石是書呢?”有的學生問:“這本書有什麼作用?”有的學生問:“書上有什麼字,有什麼圖畫呢?”有的問“這本書有什麼用呀?”我認為,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我根據他們提出的問題,讓他們通過讀書,在書上找答案。這樣,更好地發揮學生自主學習。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儘管我非常投入地走進課堂,但是細細回味課堂中的每一環節,許多疏漏和處理不當的地方便呈現出來。這節課學習的內容涉及到科學知識很多,但我考慮到自己撐握有關的知識很有限。因此,我沒有放手讓學生就課文內容質疑。課後,我又想:如果我課前肯花時間查閱大量有關的資料,做到“心中有數”,再讓他們質疑,我相信學生此時此刻不僅僅只有隻侷限像川川這些疑問,他們一定有很多問題想解答。學生們會暢所欲言,交流自己課外閱讀獲得的知識。相信學生學習的熱情一定會更高,收穫一定會更大!可見,課前準備真的要做到充分!再充分啊!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2

《最大的“書”》一課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學的知識,講述了在地質勘探員的眼裡,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那上面有雨點留下的腳印,有波浪奔騰的足跡,有豐富的礦藏,還有由樹葉、貝殼、小魚組成的圖畫……教學前,我認為學生對本文的內容可能興趣不大,沒想到,課堂上,我剛出示課題《最大的“書”》,同學們就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問題。當讓大家說一說你想知道什麼或者你想到了什麼時,小朋友們爭先恐後地舉起了手,有的說:“我想知道最大的書是什麼書。”有的說“書,為什麼要加引號呢?”還有的說:“最大的書到底有多大?”有一個小朋友說:“我知道書加上引號是因為它跟我們平時看的書不同。”學生學會了提出自己的見解,還能幫助其他小朋友解答問題,我禁不住鼓起掌來。教師要讓學生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活學活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答案,或者學生自己學會了學習的方法,那我們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學習課文時,我說:“課文中最大的書是指什麼?快讀文找一找。”孩子們馬上行動起來,很快,小手舉起來了,孩子在念書上的句子,“岩石就是書呀!你看這岩石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厚厚的書嗎?”“那麼書上的字是什麼?”我說。孩子們馬上找到了書上的句子“你看,這是雨點留下的痕跡,叫雨痕。這是波浪的足跡,叫波痕。還有些透明閃光的,是礦物。它們都是字呀!”“那麼書上的畫又是什麼?”我說。“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呢!”孩子們說著,我引導他們讀著,交流著,孩子們明白了最大的書就是指岩石,書上的字和畫都是大自然創造的,接著,我請孩子們和同桌一起把課文再讀,這回讀,讓他們自己選擇人物,或者當川川,或者當叔叔,兩個人就這麼對讀。孩子練習讀後,又請我們的男孩女孩分開讀。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喚起了對大自然探究的興趣。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要診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教學中,儘管老師沒有過多的講解,但是,學生們對“岩石”這本最大的書已經有了相當的瞭解,而且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慾望。

《最大的“書”》是人教版新課標本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四組的.一篇課文。寫的是川川和爸爸在爬山時巧遇地質勘探員,在地質勘探員的介紹下認識最大的“書”——岩石的故事。

根據以往的慣例,我是打算第一課時主要以領著學生學習生字新詞,識字寫字,整體地把握課文為主。可是當我說完匯入語,板書完課題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孩子高高地舉起了他們的小手。一開始,我還以為是自己板書的課題出了問題。等我叫起一個舉手的孩子的時候,我才知道,這些孩子是主動要求提問的。

真是一群聰明的孩子!我一板書完課題他們就發現了課題《最大的“書”》和我們以往學習的課文不一樣,多了一個“引號”而這個引號就引起了孩子們廣泛的疑問。為什麼課題裡有個引號啊?引號裡的“書”是什麼意思呢?最大的“書”是什麼書啊?最大的“書”裡寫了些什麼呢?這些有價值的問題彷彿印在了孩子們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裡。而我的心裡,卻開始了糾結。

關於課題的疑問,我本來是安排在明天上第二課時的時候解決的。於是我開始了篩選問題:“孩子們,最大的“書”是什麼書?最大的“書”裡寫了什麼呢?這兩個問題讓我們開啟書,聽老師讀課文思考。看看誰能找到答案。而關於課題引號的問題,我們存到問題銀行,下節課再解決好嗎?孩子們嘴上雖然答“好”。可是眼睛裡分明暗淡了一下。這些,我都看在眼裡。開始思考是不是自己應該調整教學思路,先解決孩子們的這些問題?也許是出於對自己掌控課堂能力的不自信,也許是出於怕改了課堂預設會比較麻煩的“惰性”。教學還是按照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了下去。可是,當孩子們識記了生字,再一次自由讀完課文,我正打算進入教學寫字的教學環節的時候。又有幾雙小手舉了起來。“老師,第二自然段裡為什麼引號只有一半呀?”“為什麼第二自然段的‘書’用上了只有一半的引號,而第三自然段裡的‘書’卻沒有引號呢?小小的引號,讓這些孩子們燃起了高昂的好奇心。

孩子們的眼睛裡,重新燃燒起了熊熊的求知慾。我想,如果我這個時候再提出“問題銀行”孩子們一定會很失望的。作為一名從教多年的語文老師,我深知保護孩子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是多麼重要。如果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讓不滿足孩子的求知慾的話,很有可能造成孩子們今後不再願意提問了。

所以,我毅然決定停下教寫生字的步驟,從課題的引號開始解決孩子們的問題。引導孩子們理解課文,嘗試打破慣例把閱讀教學放到寫字教學的前面。

問題解決了,孩子們通過自己讀課文,仔細和同伴研討自己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而下課的時間也隨之到了。

反思這節課,我沒有完成自己預設的教學目標。但是看著孩子們眼底洋溢的幸福和滿足,回想孩子們課堂上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我還是覺得這節課很棒!真心實意地尊重學生,當然也包括為學生調整自己的教學預設呀!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3

今天上午,我講完了本學期的評估課,我選擇的課文是第19課《最大的“書”》,這篇課文是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揭示了神氣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本篇課文語言簡潔,以對話貫穿全文,將地質知識融於課文之中,字裡行間充滿著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通過課文的學習以此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在設計本篇課文的時候,我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朗讀對話上,讓學生通過讀來獲取岩石的相關知識,通過讀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此外,我還適當穿插了對生字詞的認識,以及部分生字的書寫指導。講課結束後,我對課前的準備、本節課的設計、課堂表現等方面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課前準備不夠充分。

由於上課在實驗樓的錄播教室,上課用的道具都提前準備好了。我是第二節課,第一節我還去聽課,中間回到教室領學生,三班的學生走後,我一邊領著學生到指定位置坐好,一邊忙著把課件拷到電腦上。結果部分學生做錯了位置,我的優盤也無法顯示。本來將評估課就緊張,面對如此境地,那顆心不覺跳得更快樂,真是有點手忙腳亂。趕緊拿出電話找多媒體管理員解決,終於在上課後一會開啟後蓋插上了優盤。為了方便在教室裡走動,本打算講課的時候用翻頁筆的,可是翻頁筆也無法顯示,心情真是鬱悶到極點。這隻能怪自己,沒能提前除錯一下,在上第一節課前我就該把準備好工作做好。以後的課堂,課前準備還是要多加重視的。

二、部分地方的設計不夠合理。

在設計教學時,我以談話的方式瞭解學生都讀過哪些書?通過學生的交流引出本課的課題《最大的“書”》。在交流讀書的環節中,我發現學生曲解了我的初衷。我想要學生交流的是書名,很多學生把讀書的型別分享給了大家,比如有的學生說故事書、有的學生說科技書等。在進一步強調後,學生才按照我的初衷是交流,所以在這個環節中整體表現並不理想。可能是我沒有把自己的問題表達清楚,讓學生產生了誤解。

另外,指導學生書寫的環節有點脫節,導致在講課的時候沒有連貫起來,當翻到課件時才想起來。從這裡,我感覺我在備課時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銜接做得還不到位。其實讀完生字詞再進行書寫指導是很自然的事情,由於後面的問題一直在耳邊響起,竟然漏掉了,再回頭補充的時候就明顯地顯出了環節設計的不協調。

三、課堂氛圍低沉,沒有激起學生的興趣。

這篇課文是川川和叔叔的對話,應該很容易走進去的。可是通過學生的表現,我感覺課堂低沉,沒有一點活力。提出的問題我感覺並不難,在課文中就能找到答案,可是漫長的等待後還是得由我說出來。對於這點,我很是失望。週二在三班試講,雖然學生有點差距,但是不應該是這樣的大,根據三班學生的課堂表現我已經調整了自己的教案,可效果還是不夠理想。也許是學生換了新的地方上課有點緊張,也許是學生對新的教室很好奇,每個人的眼睛總是在遊離不定,無法落到講課的內容上。學生如此的表現,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平時的課堂管理或許也有很大關係。學生的表現,讓我對自己的教學方法及課堂管理又有了新的.思考:怎樣才能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課堂上來?我現在的答案是走到學生中去,瞭解他們真實的想法。

四、課堂秩序有始無終,是導致講課不夠理想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於開始上課時就已經打過上課鈴了,所以鈴聲已經不能作為課堂結束的標誌。無論如何我也要把整節課的內容講完。可是,當我講到:同學們,今天的課我們就講到這裡,課後同學們探索一下大自然還有哪些祕密,下節課的時候再交流。這句話我還沒有講完,有幾個男孩拿著書本就想往外跑,其中一個已經走到了教室的中間。此時,我停止了說話,把目光投向了那一片,那些想出去的學生立刻就回去了。我繼續我的總結:下課的時候同學們要做到文明遊戲不打鬧,下課!“下課”這個詞還沒說完,那幾個孩子又要往外跑,連最起碼的文明禮儀都沒有了。這時候聽課的老師還沒動呢!我無法抑制內心的怒火,大聲把學生喊了回來。無論我說什麼,都已無法挽回了,我總感覺,這節課無論開始、過程還是結束,我做得都很失敗,我得不到學生最起碼的尊重,此時的我真像昨天我誤打了彥淞一樣,眼淚止不住就要往下流。此時,我才知道,我的這節課真是徹底失敗了。給學生上一節文明禮儀課迫在眉睫。

這節課從準備到上課,也確實下了不少功夫。可是教學的效果讓我明白,我的功夫沒有做到點子上:教學準備不充分,教學設計缺乏合理性,學生管理也有很大的問題。一節小小的課,反映出了我語文教學上的不足,同時也反映出了我的班主任工作做得還不夠。

這是一節失敗的課,失敗雖然讓我很傷心,但是課後我努力反思,找到了失敗的原因。有了原因我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前進的動力。

一節好課,不但要有好的教學設計,流利的語言表達,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參與其中,真正在課堂上有所學、有所獲。

就讓這本《最大的“書”》給我提個醒吧,讓我時刻記住,哪裡失敗了,哪裡需要努力。這樣在以後的課堂上我才能有更好的表現。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4

記得崔巒老師曾經說過:每堂語文課都應該讓學生寫寫字,這一說法,我是十分贊同的。尤其是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識字、寫字更是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最大的書》這節課的教學中,識字、寫字環節也成為這節課的重點。

《最大的書》一課的生字比較多,要求會寫的字就有十二個,其中帶豎撇的字有五個,如何正確地書寫豎撇這一筆畫,也就是本課識字、寫字教學環節的主要任務。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對識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就能自覺地去學習並掌握生字。只有提高孩子們對識字的興趣,才能使孩子們對枯燥的`生字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並且增強識字的能力。在教學中,我沒有用常用的在黑板上書寫生字的方法,而是利用課件展示“質”的筆順,引導孩子們觀察第一筆與第二筆的不同,那不同於平時的白底紅字,明顯放大的筆畫,逐筆的書寫,逐筆的比較,多媒體教學手段與識字、寫字教學的有機結合,引發了孩子們識字寫字的興趣,使孩子們迅速有效地掌握了豎撇的正確寫法。

為了讓學生紮紮實實地學語文,紮紮實實地理解詞語,這節課中,我採用了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首先讓孩子們在讀課文的同時,畫出難以理解的詞語,然後在課文的學習中自然地理解詞語的意思。如理解“刨根問底”,先問孩子們:文中的川川總是在幹什麼?孩子們在讀了幾遍課文後,已對課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脫口而出:他總是在問問題。我接著問:問的問題多嗎?問了哪些問題?面對川川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孩子們就自然地明白了,原來把事情問明白,問到底就是“刨根問底”。這樣的教學預設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發揮了教師的有效引領作用。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內容涉及的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點較多,由於我的教學經驗的缺乏,以至於後半節課的理解課文環節顯得急追猛趕,朗讀訓練的時間明顯不足,並且孩子們雖然理解了課文內容,但缺乏消化反芻的過程,這一點在拓展環節中體現尤為明顯。當我問出:你知道大自然中還有哪些是書?孩子們正在思考,我就迫不及待丟擲《綠色情報員》一文,阻礙了孩子們自己的思考,犯了越俎代庖的錯誤。

在以後的教學研究中,我將針對自己的不足,有效地學習,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中對動態生成的有效引領作用。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5

【課前透視】

本文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課文語言簡潔,以對話貫穿全文,融地質知識於課文之中,字裡行間充滿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

對國小生來講,這篇課文的內容極富吸引力,同時以人物對話為主要敘說方式也是課文的一個顯著特點。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朗讀課文的指導,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引導學生在對話中發現,體會,在對話的朗讀中引發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願望。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

3、體會川川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培養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興趣和意識。

【教學重點】

認字寫字,有感情地讀好人物的對話。

【資訊資料】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關地殼變遷、化石等相關知識的文字、圖片資料。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依題激疑:你們讀過書嗎?你們知道最大的書是什麼樣嗎?(板題)課題中的“書”為什麼加上引號?你們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呢?

2、展示激趣:教師出示化石標本或相關的圖片資料,啟發: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它們究竟是怎樣得來的呢?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本“書”,看看這本“書”是怎樣介紹的!(板題)

〖對話平臺

一、初讀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讀順,識字生字。

出示“我會認”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識字交流,可以採取組內交流的形式,說說自己已經認識了哪些字,是怎樣認識的?同時交流記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近字換偏旁、組詞語以及學生個性化的記字方法。同時把自己不懂的詞語作一標記與組內的同學進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檢查識字情況。分段合作讀文,互相檢查讀文情況。教師巡視吸收反饋。

3、教師出示生字卡片,開火車讀,相機引導學生交流識記重點字的方法。同時,教師強調重點字讀音、字形等相關內容。如:“冊”是平舌音;“質”讀第四聲;“巖”和“印”的聲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識字能力是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有意識地去組織引導學生交流識字經驗,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二、寫字

1、出示“我會寫”中的“巖、冊、寶、刨、痕、質”。

2、引導學生從筆劃、結構等方面觀察這些字的'特點。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教師相機強調。

如:“厚”字上下都無點,“寶”字下邊是“玉”不是“五”,“印”字右邊是單耳,不能寫成雙耳。

3、“挑戰難點字”。啟發學生到板前書寫大家認為不好寫的字,師生評議。

4、學生臨寫,教師巡視指導,同桌互相評議。展示優秀的作品。

觀察、交流是寫好字的一個重要前提,引導學生到板前範寫難點字,激發學生寫字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大膽嘗試,向困難挑戰的精神。相互交流與評議,促進了學生欣賞水平的提高。

三、質疑

1、快速讀文,思考: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嗎?或者提出問題考考大家?

2、組織交流,解決疑難。

這一環節,可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讀書能力。解決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地瞭解了學生對於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但要注意字詞等方面的內容可以當場解決,其他涉及課文內容的問題,可以簡略處理,為下節課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