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六年級反比例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反比例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反比例教學反思

六年級反比例教學反思1

反比例的意義的教學,考慮到前面正比例的教學,所以在教學上就採用了正比例這樣的教學程式。通過逐層深化的方法慢慢幫助學生建立反比例的正確意義。由具體資料和表格式的例題的教學到具體數量之間的關係的判斷。然後再到一些比較特別的例子的判斷,從而慢慢形成反比例的正確理解。

因為反比例的意義這一部分內容的編排跟正比例的'意義比較相似,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以學生學習正比例的意義為基礎,採取了放手的形式,通過開始教師引導後就直接把研究和討論的要求交給了學生,在學生之間創設了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的關係,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去觀察、分析、概括、發現規律,這樣不僅僅是教會了學生學習的內容,還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本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學習反比例,由於學生有了前面學習正比例的基礎,加上正比例與反比例在意義上研究的時候存在著一定的共性,因此學生在整堂課的思維上與前面學習的正比例相比有明顯的提高。但是這一節課還是出現一些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的情況。同時在教學中由於小組合作的關係,個別學困生沒有做到較好的參與。

六年級反比例教學反思2

反比例關係是一種重成反比例的量要的數量關係,它滲透了初步的函式思想。所以本節課體現了以下2點:

1、溫故知新,滲透難點。

本節課《成反比例的量》中重點和難點都是學生理解“成反比例”這個概念,而這個概念的得出要從研究數量關係入手,實質上是對數量之間關係一種新的定義,一種新的內在揭示。對於學生來說,數量關係並不陌生,在以前的應用題學習中是反覆強調過的,本節課的教學並不僅僅停留在數量關係上,而是要從一個新的數學角度來加以研究,用一種新的數學思想來加以理解,用一種新的數學語言來加以定義。“成反比例的量”與數量關係是有本質聯絡的,都是研究兩種數量之間的關係,而且是兩種數量之間相乘的關係,因此在複習題中我讓學生大量的複習了常見的乘法數量關係,並且聯絡教材複習了教材及練習中涉及到的一些數量關係,滲透了難點。

2、重概念的形成過程,加強思維訓練。

學習數學概念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於實際,去靈活解決實際問題,而實現這個目標歸根結底依賴於對概念的本質理解。成功的概念教學是要在得出概念之前下功夫,要設計多種教學環節,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充分體驗得出概念的思維過程,先做到對概念本質的理解,再順理成章的引出概念的物質外殼---即用語句表達。

例如我在教學《成反比例的量》時,我通過複習常見的數量關係,從生活事例中引出數量關係,然後給這種數量關係一種新的理解,將這種數量關係重新定義為成反比例關係,給具備這種數量關係的數量重新定義為成反比例的量,沿著這條線索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體驗了概念形成的過程。為幫助學生建構“反比例”的意義,課堂流程重點設計兩大板塊。其一是“選擇材料、主體解讀”的“原型體驗”板塊。在這一板塊中,藉助三則具體材料讓學生經歷商量選擇、獨立解讀、交流互評和推薦典型等數學活動,積累了較多的與反比例有關的資訊和感性認識;其二是交流思維、點化引領的數學化生成板塊。在這一板塊中,學生立足小組間的交流和思維共享,藉助教師適時介入的'適度點撥,生成了“反比例”數學概念,並通過回饋材料的概念解釋促進了理解的深入。並能利用概念準確的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成反比例的量教學反思

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首先通過複習,鞏固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然後選擇了讓12位同學上臺站一站,看“每行站幾人,可以站幾行?”這一素材組織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引入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這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激起了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自主探究新知創造了現實背景並激發了積極的情感態度。因為反比例的意義這一部分的內容的編排跟正比例的意義比較相似,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以學生學習的正比例的意義為基礎,在學生之間創設了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的關係,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去觀察、分析、概括、發現規律,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完例4後,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而是讓學生按照學習例4的方法學習例5,接著對例4和例5進行比較,得出它們的相同點,在此基礎上來揭示反比例的意義,就顯得水道渠成了。然後,再對例4和例5中兩種相關聯的量進行判斷,以加深學生對反比例意義的理解。最後,通過學生對正反比例意義的對比,加強了知識的內在聯絡,通過區別不同的概念,鞏固了知識。並通過練習,使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課後反思]

教師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將教材中的例題進行再創造,改成了學生熟悉的事例,問題導向明確,學生對熟悉的事情或操作性強的事例感覺親切、貼近生活,易於理解,在觀察中思考,在操作中體驗,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在填一填、拿一拿、猜一猜的活動中,自然而然地體會了反比例的變化規律,為抽象概括反比例的意義奠定基礎,同進也使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但其中有一道題學生的爭議很大,即華榮做12道數學題,做完的題和沒有做的題。全班還有許多同學認為是成反比例的量,這些同學忽略了兩種相關聯的量一定要乘積一定的時候,這兩種量才是成反比例的量。這也暴露了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思考的過程還不夠靈活和全面。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思維深刻性和全面性的培養。

六年級反比例教學反思3

我們發現教材把比的認識放到了六年級的上學期,學完了百分數之後就認識了比,而刪除了比例的意義和性質、解比例以及應用正反比應用題。而只研究正反比例(圖片),加入了變化的量(圖片),、畫一畫(圖片)、探究與發現(圖片),等內容。

為什麼加變化的量、畫一畫、探究與發現等內容?

由困惑引發了我們的思考。通過學習和實踐我們有了下面的答案。

其一在《課標》中,更強調了通過繪圖、估計值、找例項交流等不同於以往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體會、理解兩個變數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豐富了關於變數的經歷,為以後念打下基礎。學生繪圖的過程可以說是他親身體驗的過程,是他“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只有親身的經歷和體驗,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體會、理解兩個變數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豐富了關於變數的`經歷,加深了對函式的認識。多種研究也表明,為了有助於學生對函式思想的理解,應使他們對函式的多種表示———數值表示(表格)、影象表示、解析表示(關係式),有豐富的經歷。在正比例、反比例的學習中,應十分重視三種方式的結合。函式影象更有利於學生直觀的理解變數的變化關係,並且利用規律解決問題,更好的進行函式思想的滲透。這一點可以從課堂和課後的作業中找到答案。

北師大六年級下冊二單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學反思

更多資源

其二為今後對函式進一步的學習做準備我們再來看一看函式課程的發展鏈。

國小:數的認識,圖形數量找規律,數的計算,圖形周長和麵積,字母表示數—變數,統計—變數,商不變的性質—常函式,正反比例—函式。

國中:一次函式,二次函式,正反比例函式,函式概念的初步認識。

高中:函式概念的對映定義。一些具體函式模型—簡單冪函式及其拓展,實際函式的模型——分段函式,指數函式,對數函式,三角函式,數列,函式思想的廣泛應用。

到了大學還在繼續著對函式的學習,可以看出國小階段的只是對函式的最初級的最淺顯的認識,但卻影響著孩子今後對函式的學習。從多方面理解變化的量,打破了思維的侷限,利於今後函式概念正確的建立。

六年級反比例教學反思4

反比例關係是一種重要的數量關係,是六年級數學教學的一個重點,它不僅滲透了初步的函式思想,還為中學數學的反比例函式奠定基礎,。但由於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難懂,歷來都是學生怕學、教師怕教的內容。怎樣化解這一教學難點,使學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這一重點內容呢?我在本課的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

我從身邊的現實生活中發掘素材,組織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引入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這就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起了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自主探究新知創設好了情境。在教學中,我又不失時機地組織學生合作學習,討論、分析例3,因而取得滿意的效果:學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兩種量之間的數量關係,初步認識了反比例的含義。我考慮到做一做和例3相仿,必須注意學習方式不能雷同。所以採取請學生當“老師”的方式,進一步把自主權交給學生,營造了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因而對做一做的學習探索取得更深一層的`效果。然後通過例3、做一做的比較,歸納出成反比例的兩種量的特點,再和正比例的意義作比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義。最後經過讀書驗證,得出反比例的意義和關係式。既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又培養了學生的推理的能力。

六年級反比例教學反思5

本課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我是在教學完《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設計教學的,通過教學,本人有以下幾點體會:

第一: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數學與生活相結合,通過生活中的三個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反比例,讓學生容易掌握也容易判斷兩個變數是否成反比例。

第二:通過複習,鞏固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學生從中發現第3小題不成正比例,那麼它成不成比例呢?又會成什麼比例?引入課題。通過設疑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激起了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習新知作鋪墊,也為自主探究新知創造了條件並激發了積極的情感態度

第三:注意首尾呼應,在學生掌握了反比例的特點之後,讓學生切實去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理論用於實際,然後再回顧課前所呈現的兩個表,和是12的加法表和積是12的乘法表,讓學生去判斷這兩個表中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讓學生有一個首尾呼應的感覺,使課堂條理清晰一氣呵成。

不足之處有:

1、在教學中,我覺得讓學生動腦思考的.時間還是不夠,沒有給足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跟著老師走,感覺沒有完全放開。

2、在提問方面,過多照顧了學習較好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對學困生知識的拓展訓練太少,要更多的關注全班學生。

在今後的學習中,力求讓學生自己來設計問題,讓學生互相提問題,編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提問,自己去發現,這樣的教學才是更深層次的教學,更專業的境界。所以,在現在的教學思路上,教學模式上,再來一些革新,更加放手讓學生去做,去想,效果一定會更好。

六年級反比例教學反思6

本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學習反比例,由於學生有了前面學習正比例的基礎,加上正比例與反比例在意義上研究的時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學生在整堂課的思維上與前面學習的正比例相比有明顯的提高。

在課堂上講解完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成反比例後,想到三角形的底和高學生是否也能正確的解答,於是就補充了:三角形的面積一定,它的底與相應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為什麼?從學生的回答情況來看,在書寫數量關係的時候,呈現了這樣兩種情況:

1、底×高÷2=面積(一定)

2、底×高=面積×2(一定)

課堂課堂上出現的這樣兩種書寫方法,到底哪種正確,同學比較明顯就指出贊同第二種,但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的提出,使我對於為什麼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為什麼要用字母表示,現在看來,字母的標識其實是最能用數學語言來判斷是不是成反比例,只有書寫成x×y=k(一定)形式的數量關係的兩種量才成反比例,這樣學生在書寫數量關係的.時候思維方法就顯得更明確。所以課後在做習題“長方形的周長一定,它的長和寬是不是成反比例?為什麼?”的時候,就有學生寫出了這樣的數量關係:長﹢寬=周長÷2(一定),因為是長加寬的和一定,而不是積一定,所以不成反比例,比原先在理解上有了提高。緊接著,我又丟擲一個問題:圓周長一定,圓周率和直徑是否成反比例?為什麼?從而讓學生進一步知道,只有兩個變數才會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關係。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我知道深入分析教材,弄懂教材對教學來說是多麼重要。如果老師能夠很好的駕馭教材,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年級反比例教學反思7

今天用《反比例的意義》作為校內的研究課,這節課是上週六臨時決定的,本來是要用複習單元《量的計量》來上的,但是擔心畢業班後面的時間會很緊,所以臨時決定提前。不過,我想不管什麼的課,只要教師的素質高,一樣能上出精彩,不能因為內容好上而選來作為公開課,相反,越是難上的課就越要拿出來研究研究,因為研究課就是供大家來討論研究的,這樣,以後上到同樣的內容時就不會不知所措了,再者,越是難上才越能體現功底,並且這樣的課上過之後,其他內容的課就會顯得不是很難了,因為在信心上佔有了優勢。

週六決定了這節課後,我便整理了一份草案請師傅過目,在和師傅及其他幾位老師研究過後,大家的意見是: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多,要上好不容易,以往上到這個內容時是最麻煩的,因為這個內容十分抽象,所以,這節課的容量不宜太大。我雖然沒有教過六年級,但是看過教材之後,也覺得這部分內容容量比較大,其實也不能說是容量大,就是比較抽象,如果學生學不好、說不出來其中的道理,就比較麻煩,就會影響到這節課能否上完。所以,在修改教案時,我十分注意容量問題,能精簡的精簡,儘量不在碎小的地方拌足。下面是我設計的思路。

首先簡單回顧正比例的概念知識,然後給出單價、總價、數量,問:怎樣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接著小結:“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學生說:反比例)引出課題《反比例》,引出課題後,我讓學生先根據正比例的意義猜一猜什麼是反比例,或者說,你認為什麼是反比例。通過猜想,先初步的感知反比例,不管學生猜的對與錯,最起碼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質疑心理,為後面的學習先奠定一定的基礎。因為,後面我們要通過學習來驗證猜想的對不對,通過驗證後,之前猜對的學生在情感體驗上就會得到滿足,同時也培養了估計的能力,這也符合《課程標準》培養估計能力和推理的.要求。在初步的猜想之後,用了一段小動畫來直觀的經歷、感受反比例的建構過程(這個動畫我做錯了,後來經大家的提醒,我把這個動畫作了修改),這個動畫是這樣的:有一堆黃沙,先用載重量大一些的貨車運,然後換成載重量小一些的貨車運,接著再換一輛載重量還要小的貨車運,並提問:從動畫中能想到什麼?讓學生知道,每次運的越少,運的次數就越多,每次運的越多,運的次數就越少,初步經歷、感受反比例的建構過程。有了這樣的一個基礎,接下來出示例4和例5並按要求回答,然後把例4和例5放在一起比較,尋找這兩道例題的共同點: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都是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兩種量裡對應數值的乘積一定。找出共同點之後,分步出示反比例的意義,然後用反比例的意義在回去解釋例4,接著要求學生用這一知識解釋例5,然後學會用字母x、y和k來表示它們之間的關係,接著實際運用,做練一練第1題和練習八的第4題,到這裡我都是教要用一句話來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接下來出示例6,跟學生說明,我們也可以列數量關係式來判斷,如果要列數量關係式判斷的話,它們的乘積就要一定。至此,課的內容已經基本上完,後面就做了兩組相關的練習,一組是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其中有一題不成比例,有一題成正比例,有兩題成反比例,另外一組題目是先把數量關係式填寫完整,然後根據數量關係式回答問題。最後總結本課內容,總結時,學生提到了和正比例的區別的聯絡,這是我備課時所沒有想到的,而正好時間又多(因為擔心不能上完,所以一直趕著上的),我就順著學生的思路,要大家比較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絡,由於前面學的比較好,學生很清楚地找出了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絡,其中有個學生說到了它們之間的聯絡時是這樣說的:它們相同點都是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如果要講具體怎麼變化的就有區別了。為學生的精彩回答而感到高興,看來他們今天學的比較好。同時,我也暗自為自己慶幸,不是慶幸上的好,而是慶幸課的內容按預計的上完了,也改掉了一直伴隨我的老毛病

六年級反比例教學反思8

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首先簡單回顧正比例的概念知識,然後給出單價、總價、數量,問:怎樣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接著小結:“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學生說:反比例)引出課題《反比例》,引對與錯,最起碼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質疑心理,為後面的學習先奠定一定的基礎。接下來出示例4和例5並按要求回答,然後把例4和例5放在一起比較,尋找這兩道例題的共同點: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都是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兩種量裡對應數值的乘積一定。找出共同點之後,分步出示反比例的意義,然後用反比例的意義在回去解釋例4,接著要求學生用這一知識解釋例5,然後學會用字母X、Y和K來表示它們之間的關係,在學生之間創設了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的關係,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去觀察、分析、概括、發現規律,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完例4後,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接著實際運用,做練一練第1題和練習八的第4題,到這裡我都是教要用一句話來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接下來出示例6,跟學生說明,我們也可以列數量關係式來判斷,如果要列數量關係式判斷的話,它們的乘積就要一定。至此,課的內容已經基本上完,後面就做了兩組相關的練習,一組是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其中有一題不成比例,有一題成正比例,有兩題成反比例,另外一組題目是先把數量關係式填寫完整,然後根據數量關係式回答問題,最後總結本課內容。總結時,學生提到了和正比例的區別的聯絡,這是我備課時所沒有想到的,而正好時間又多,我就順著學生的思路,要大家比較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絡,由於前面學的比較好,學生很清楚地找出了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絡,其中有個學生說到了它們之間的聯絡時是這樣說的:它們相同點都是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如果要講具體怎麼變化的就有區別了。為學生的精彩回答而感到高興,看來他們今天學的比較好。同時,我也暗自為自己慶幸,不是慶幸上的好,而是慶幸課的內容按預計的上完了,也改掉了一直伴隨我的老毛病——課堂上羅羅嗦嗦。

不足之處,在教學中,我覺得讓學生動腦思考的時間環節還是不夠,沒有給足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跟著老師走,感覺有點放不開。

在提問方面,過多照顧了學困生對知識的掌握,而對學習較好的學生知識的拓展訓練太少。

所以在今後的學習中要讓學生自己來設計問題,讓學生互相提問題,編問題,讓學生己去探索,自己去提問,自己去發現,這樣的教學才是更深一個層次的教學,更專業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現在的教學思路,在教學模式上,再來一些革新,更加放手讓學生去做,我想效果一定會更好。

六年級反比例教學反思9

《反比例》教學反思 本課六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我是在教學《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設計教學的,通過教學本人有以下幾點體會: 第一: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生活與實際相結合,通過生活中的四個情景引導學生理解反比例。讓學生容易上手也容易判斷。 第二:在引入反比例時,引用語文知識的“反義詞”引導,讓過渡自然,學生興趣濃厚。 第三:注意首尾呼應,在學生掌握了反比例的特點之後,讓學生切實去判斷兩重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理論用於實際,然後再回顧課前所圈的兩個表,和是幾的`表和積是幾的表,讓學生去判斷這兩個表中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讓學生有一個首尾呼應的感覺,使課堂條理清晰一氣呵成。 下面說說不足之處: 1、在教學中,我覺得讓學生動手思考的時間環節還是不夠,沒有給足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師傅這走,感覺有點放不開。 2、 再提問方面,兼顧了前面的學生,沒有全面考慮後面的學生。 所以在今後的學習中讓學生自己來設計問題,讓學生互相提問題,編問題,讓學生己去探索,自己去提問,自己去發現,這樣的教學才是更深一個層次的教學,更專業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現在的教學思路,在教學模式上,再來一些革新,更加放手讓學生去做,我想效果一定會更好。

六年級反比例教學反思10

(1)對教材內容安排的思考

本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學習反比例,由於學生有了前面學習正比例的基礎,加上正比例與反比例在意義上研究的時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學生在整堂課的學習上與前面學習的正比例相比有明顯的提高,而且在課時的安排上,在學習正比例的安排了2個課時,這裡只是安排了1個課時,緊隨著課之後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較、綜合的一堂課,對學生在出現正反比例有點模糊的時候就及時地加以糾正。

(2)對練習題型、題量的思考

第一堂課在教學的'時候,對於課本上的練一練沒有進行選擇,要求學生全部解答,結果發現學生化的時間比較多,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別的理想。課間的時候就對著這幾個小題進行了比較,發現5、6題的數量關係的本質上與前面的1、3題雷同,而且第7小題比較簡單,而第4小題倒是一個不錯的習題。有了上次的經驗,教師做適當的補充和引導,在第二節課的時候,學生的完成情況就比較理想,時間不多效率也高。

另外,對於課本上練一練5,由於在課始的匯入環節中的未知每本頁數與裝訂的本書的求解就已經知道求解方法,所遇課堂學生就沒有刻意的去講解,結果從課後的練習第二題來看,學生的掌握情況不是很好,雖然有些同學已經利用的了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後來想想本堂課學習的是反比例,既然已經學習了反比例,對於課後安排的這樣的習題就不應該還只是利用上節課的方法去解答,應該很好的把這堂課所學習到的知識利用起來,一來是學生進一步理解反比例,二來可以為後面學生學習利用反比例解答應用題留下伏筆。

(3)對正、反比例數量關係的書寫的一點思考

在課堂上講解: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這道題是,想到三角形是否學生也能正確的解答,於是就補充了:三角形的面積一定,它的底與相應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為什麼?

這個問題的提出,使我對於為什麼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為什麼要用字母表示,現在想想,字母的標識其實是最能用數學語言來判斷是不是成反比例,所以可以寫成ah=s(一定)來說明底和高成反比例。這樣學生在書寫數量關係的時候,思維方法就會更明確。

六年級反比例教學反思11

《成反比例的量》是在學習《成正比例的量》之後學習的。為了吸取上次課的教學經驗,我改變了教學方法,目是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知。

上課時,以已學過的正比例的意義為切入點,讓學生們先說一說成正比例的量的意義,並要求說出它的特徵來;讓學生們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再說說你是如何來判斷這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這樣既複習了舊知,又為學習新的知識做好了一定的鋪墊。再出示課題:成反比例的量。讓學生們自己提出疑問:如成正比例的量是一個量增加,另一個量也增加,一個量減少,另一個量減少,那成反比例的量是不是一個增加,另一個量就減少呢?成正比例的兩個量是比值一定,那成反比例的量是什麼一定呢?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有了一些疑問,相信學生們會急著想要解決呢!我就順勢提出讓學生們自己看書來尋找這些答案,然後再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對別人的發言及時補充和發表自己看法,這樣既學會了思考,又培養了學生學會傾聽的學習習慣。接著對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進行比較,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與區別。在整個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很好地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遷移,理解了反比例的意義,不僅讓學生獲得了數學知識,還增強了自主學習數學的信心,同時還培養了學生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這課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都很高,學習效果較好,為了鼓勵學生學習的積極和主動性,一是人人能自主積極參加新知的探索與學習;二是大家能充分合作,發揮出了各自的能力;三是大家學會了如何利用舊知識來學習新知識的方法;四是很多同學通過自主學習獲得知識後,有一種快樂感和成就感。

本節課內容比較抽象、難懂,學生掌握有一定得困難。怎樣化解這一教學難點,使學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這一重點內容呢?我在本課的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

一、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慾望。

我從學生身邊發掘素材,組織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引入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這就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起了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自主探究新知較好的創設了現實背景。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義

在演示的基礎上,我又不失時機地組織學生合作學習,討論、分析,因而取得滿意的效果:學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兩種量之間的數量關係,初步認識了反比例的涵義,體驗了探索新知、發現規律的樂趣。

三、比較猜想,歸納規律

我考慮到例題比較相近,因此要注意學習方式必須加以改變。因此我採取把自主權交給學生方式,營造了民主、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因而對例題的學習探索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然後通過例題與例題進行比較,歸納出成反比例的兩種量的幾個特點,再以此和正比例的意義作比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義。最後經過驗證,得出反比例的意義和關係式。既達成了本課的知識目標,又培養了推理的能力。

六年級反比例教學反思12

結合學校開展的有效教學模式的探究,本節課主要是根據有效教學的流程來開展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有學生自學、小組合作、學生合作展示、師生概括、鞏固練習等。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在學生自學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能根據自學思考題閱讀課本,並找出答案。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輪流發言,認真傾聽,遇到不會的互相討論解決問題,小組合作學習效果是理想的。平時訓練學生如何發言,如何講述題目較多,在學生展示方面,學生上來會先讀題目,然後進行分析,再講解答過程,雖然對反比例的概念仍不太熟悉,不過整體來看,表達還算流利、清晰。整節課學生全面參與課堂,在課堂上能突出重難點,通過觀察和鞏固練習,可以看出學習效果是良好的。但需要改進的地方如下:

一、課堂氣氛不活躍

課堂氣氛是學生是否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重要體現之一。活躍的課堂氣氛可以帶動學生積極思考,參與課堂的討論與發言。沉悶的課堂讓學生思維受限,不能充分地進行討論與思考,對學習要掌握的內容會產生恐懼,影響學習效果。活躍的課堂氣氛較容易形成輕鬆的課堂,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與掌握程度。本節課的課堂氣氛顯得很不活躍,跟平時的課堂相差甚遠。上學期也曾上過公開課,課堂氣氛一樣不活躍。經過反思和詢問學生原因有二,首先教師不善於表揚學生,沒有大力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在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後,就請學生來回答,學生回答對或不對,教師沒有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學生找不到成功感,對舉手發言積極性不高。其次,本節課的內容較抽象,概念性強,部分學生的表達能力有限,而有老師聽課,學生怕說錯或說漏,有一定的心理壓力,在沒有完全把握的情況下就不敢舉手了。以後在平常課上就需要多表揚學生,讓學生有成功感,體會到教師的肯定,並培養學生敢於發言,爭相上臺發言的意識。在課堂上不怕浪費時間,一個問題讓學生講,講到沒有學生有不同的意見為止,鼓勵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鍛鍊膽量。

二、問題設計不到位

在學校開展的有效教學探究中,最主要是教師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特別是導學案的準備。導學案既能體現教師的設計,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這節課的主要內容與學習目標。在導學案中,最難的就是自學思考題,自學思考題是根據書本的內容進行設計的,在設計時需要結合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而且表達需要清晰易懂,讓學生能在自學的過程中基本找到答案。本節課的內容概念性,較抽象,而課本上的內容較少,圖表較多,沒有什麼概念性的內容。學生從書本中能夠獲得的資訊就是反比例的例子、影象、簡要的介紹,在設計問題時基本是根據書本上的內容進行設計的,其中第一個問題(書本上第一個圖與第二個圖的影象表示什麼,有什麼不同?)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了解到反比例影象是一條曲線,但是在課堂上只有個別學生找到答案了,大部分學生都不知道答案在哪裡。其實答案就是認真看那兩個圖的同時把上面的幾行字看一下。但是學生連問題理解都有困難。後來想想,首先是問題設計的不是很好,說的只是第一個圖與第二個圖,有明顯的導向性,讓學生只去圖中找答案,忽視了看文字。其次就是學生的自學課本知識還不到位,沒有仔細閱讀課本的習慣,大部分學生只是根據老師出的思考題來看問題,完全沒有真正先把書本看一遍然後再看問題,或者帶著問題去看書本。學生的預習方面的培養仍有待加強。

三、重難點講述不到位

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就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找出反比例的意義,並學會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從練習的效果來看,只有部分學生掌握了本節課重難點,還有部分學生對反比例的意義是瞭解了,但是不會運用反比例的意義去解答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講例題時,沒有講清楚步驟與解答方法。如例1,王伯從家到長城的速度與時間如下表,請先填寫完整,再回答問題。表格的正確答案是速度快時間就少,路程是一定的。大部分學生都會填寫表格,但有個別學生是不會填寫的,把表格填寫成正比例關係,速度慢時間也減小。這個例子也是學生上臺展示的一部分,學生從分析題目至如何填寫表格,最後說明問題都講到了。學生上臺展示主要是針對大部分已經做對的學生,會做的學生聽的是很清楚,但不會做的學生完全聽不懂。特別是中下層生,講一遍是完全不夠的,他們還是理解不了。教師在學生展示完後,應該及時再補充說明一下,表格是如何填寫的,每個資料是如何算出來的,為什麼路程是一定的。再次的強化對中下層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沒有學會,以後再補就難了。學生在做練習時,如果例子沒有聽明白,那就不會做了,起碼方法是沒有掌握到。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遇到較難理解的問題,教師一定要再重複,讓學生清清楚楚地瞭解到為什麼是這樣?這個問題應該如何解答.

四、練習設計不夠合理

練習是檢查教學效果最直接的方法。在本節課的練習環節中,學生完成情況不太理想,大部分學生只做到練習題的第二題,總共還有三個題目沒有完成。雖然練習的設計上,基本遵循課本上練習的要求來出的,層次較分明,但是仍存在不合理性。練習設計的題目要說明的太多,對於學生來說文字表達都是比較慢的,特別是新學習的概念,如果每道題都要求學生把概念從頭到尾寫一遍難度是很大的。而練習上前面兩個就是這樣的題目,一下子就難住了學生。而後面的直接判斷題放的較後,應該提前一些,放到第二個題目,這樣可以考察學生對反比例應用的掌握情況。因為在以後的練習中,大多數是直接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而較少需要一字一句去寫出原因的。

五、時間把握不好

整節課教學是很緊湊的,但明顯的看出練習時間不夠,最後學生上臺展示時只展示了一個題目就下課了。本節課內容較難,教師可自學的內容放到課前,事先把問題發給學生,讓學生課前就把要思考的問題先看一看,一來學生看書的時間會多一些,二來課堂上可以多留點時間做練習。在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留的時間有點多,可以適當減少一些,因為討論完後,大部分學生其實是忙著把答案寫上去,而不是在討論了,這時需要靈活處理。舉手發言的只是部分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只要小組長做適當記錄就可以了,不必要每個學生都寫。在導學搞設計上,應該不要留那麼多空位。只有各個環節的時間都把握好了,我們的教學效果才能得以體現。

不斷的實踐中,不斷的反思自己,這是教學能力提高的最直接的方法。反比例這節課雖然內容較抽象,但作為一次公開課來上,也是一種嘗試。希望以後的課堂上,能吸取這節課的教訓,在以上各方面不斷改進,爭取有更大的進步。

六年級反比例教學反思13

本節複習課,目的是通過整理複習,使學生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識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使所學知識結構化,系統化。由於學生已是高年級,應該能夠自主對知識進行整理,形成系統,因此在整理與回顧時我儘量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將本單元所學內容進行回顧整理,再深入各學習小組巡迴指導,適當進行點撥。在這個過程中,我為學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識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方法之間的密切聯絡。並注重發展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回顧、整理、鞏固、應用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再次經歷重要概念和方法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不斷積累活動經驗,體會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

從前幾次學生的作業和考試情況來看,學生在用比例來解決問題的時候,有部分學生之所以沒有完全掌握還是沒有理解正、反比例的判斷,所以我在複習正、反比例的應用的時候應注重數量關係的分析,並且在分析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對生活經驗加以深化和理解。通過本節課的`複習,使學生再次掌握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並使學生再一次的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成代數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事物之間的聯絡和區別。在練習題的設計中我注重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儘量選擇離學生的生活接近的例子,培養學生在實際中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六年級反比例教學反思14

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首先是聯絡舊知、滲透難點。因為反比例的意義這一部分的內容的編排跟正比例的意義比較相似,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以學生學習的正比例的意義為基礎,提出自主學習“要求”,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去觀察、分析、概括、發現規律。

對於學生來說,數量關係並不陌生,在以前的應用題學習中是反覆強調過的,因此,學生觀察、分析、概括起來是較為輕鬆的。當學完例1時,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而是讓學生按照學習例1的方法學習試一試,接著對例1和試一試進行比較,得出它們的相同點,在此基礎上來揭示反比例的意義,就顯得水道渠成了。

然後,再通過說一說,讓學生對兩種相關聯的量進行判斷,以加深學生對反比例意義的.理解。最後,通過學生對正反比例意義的對比,加強了知識的內在聯絡,通過區別不同的概念,鞏固了知識。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要上好一節數學課很難,要上好每一節數學課就更難,原因多多……這節課課前我雖做了充分的準備,但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練習題安排難易不到位。由於學生剛接觸反比例的意義,應多練習學生接觸較多的題目,使學生的基礎得到鞏固,不能讓難題把學生剛建立起的知識結構衝跨。

六年級反比例教學反思15

本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學習反比例,由於學生有了前面學習正比例的基礎,加上正比例與反比例在意義上研究的時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學生在整堂課的學習上與前面學習的正比例相比有明顯的提高,而且在課時的安排上,在學習正比例的安排了2個課時,這裡只是安排了1個課時,緊隨著課之後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較、綜合的一堂課,對學生在出現正反比例有點模糊的時候就及時地加以糾正。

反比例關係和正比例關係一樣,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關係,學生理解並掌握了這種數量關係,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並能應用它解決一些簡單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實際問題。同時通過反比例的教學,可以進一步滲透函式思想,為學生今後學習中學數學和物理、化學打下基礎。反比例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並掌握比和比例的意義、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概念比較抽象,學習難度比較大,是六年級教學內容的一個教學重點也是一個教學難點。

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首先通過複習,鞏固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然後安排準備題正比例的判斷,從中發現第3小題不成正比例,從而引入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這通過複習、比較,不成正比例,那麼它成不成比例呢?又會成什麼比例?通過設疑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激起了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自主探究新知創造了條件並激發了積極的情感態度。因為反比例的`意義這一部分的內容的編排跟正比例的意義比較相似,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以學生學習的正比例的意義為基礎,在學生之間創設了一種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關係,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去觀察、分析、概括、發現規律,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學完例3後,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而是讓學生按照學習例3的方法學習試一試,接著對例3和試一試進行比較,得出它們的相同點,在此基礎上來揭示反比例的意義,就顯得水道渠成了。然後,再通過“想一想”中兩種相關聯的量進行判斷,以加深學生對反比例意義的理解。最後,通過學生對正反比例意義的對比,加強了知識的內在聯絡,通過區別不同的概念,鞏固了知識。並通過練習,使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深深的體會到要上一堂數學課難,上好一堂數學課更難,課前雖做了充分的準備,但還是存在不少問題。比如練習題安排難易不到位。由於學生剛接觸反比例的意義,應多練習學生接觸較多的題目,使學生的基礎得到鞏固,不能讓難題把學生剛建立起的知識結構衝跨。參與學生的探究不夠。親其師信其道,那麼親其生知其道不為過,真正融入學生才能體會學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實教學新理念。

當然,教學過程中還或多或少存在其它的問題,但有問題就有收穫,在以後的教學中,認真反思,仔細分析,查詢根源尋求對策,在教學的道路上不斷攀登。

----------------------

上完課後,雖然看了聽課老師給我的評價,但我一直在思考,學生是怎麼評價的呢?在學生眼裡,到底哪個地方出問題了呢?突然,靈機一動,乾脆和學生一起交流一下吧,也許效果還更好呢?通過與學生交談,讓大家一起再次回顧本節課,找一找優點和不足,學生的回答很是讓我驚奇,現摘錄如下:

優點:

1、課堂匯入新穎、有趣、有效,結尾有所創新,改變了以前“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家有什麼收穫呢?”等傳統方式,從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學、樂學;

2、老師講的詳細,特別是講授兩種相關聯的量,用通俗、簡單的語言讓大家一聽就明白了,並且很快就可以判斷出是否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3、題目與現實生活聯絡緊密,讓大家感覺學習數學很有用;

4、課堂上學生討論的時間充足,參與度較高,且時效性較強;

5、課堂調控能力較強,有自己的教學風格;

6、板書明確、清晰,一目瞭然;

7、設計合理,處理偶發事件的能力較強。

缺點:

1、課堂氣氛沒有以前活躍;

2、知識量太大,難度較大,很少有不經過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來的問題;

3、小組合作時,沒有分好工,導致在計算相對應的每組數的和、差、積、商時,每個同學都在計算,因而用的時間較多,如果四人小組分好工,沒人計算一種運算,時間就會節約一半。

4、對學生的鼓勵性語言欠缺;

5、板書中的字型不太規範,要加強基本功的訓練;

針對聽課老師和學生的評價,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發揚優點、克服不足,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