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平均分反思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我們該怎麼去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級數學平均分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平均分反思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平均分反思1

在《平均分》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注重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

在教學中,我創設了分糖果的情境,讓學生自由地分,學生,老師板書展示出了好幾種不同的分法。為了從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個問題:你們最喜歡哪種分法呢?為什麼?很多學生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來了。學生說了自己的理由,與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遠,我馬上用比較規範的語言歸納出了平均分的概念。然後,讓生再次觀察黑板上的分法,彙報交流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

2.注重知識的二次利用。

學生經過一次實際操作,對“平均分”有了初步的理解,再進行“分橘子”,大多數已能獨立完成這一任務,學生提出了很多平均分的方法,需要師生共同探究方法的最優化。在後面的闖關遊戲、鞏固練習中,通過讓學生說一說,把不是平均分的改成平均分,通過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明確“平均分”與“不是平均分”的區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滲透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在闖關遊戲、鞏固練習時,我設計了四關,通過“判一判”、“填一填”、“畫一畫”、“圈一圈,分一分”形式多樣的習題,既考查學生對平均分的掌握程度,滲透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又培養孩子多方位思考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本節課我給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活動空間,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物的過程,把物體平均分現象展示給學生,把生活和數學相聯絡,在學生感受“同樣多”的基礎上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為認識“除法”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認識除法,才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平均分反思2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中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第一節課的內容。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平均分》又是學生學習表內除法的基礎。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對於“平均分”這個概念每個學生並不是一張“白紙”,如何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基礎上主動建構知識呢?

教材設計了各種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通過觀察瞭解“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再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分各種實物,讓學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多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並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表象,為學生認識除法打好基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生活化情境中,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多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在知識“再創造”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自信心。

教材設計的兩個例題,例1讓學生認識平均分,在例1的教學中,我先創設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讓學生自由的分,學生分出了好幾種不同的分法。為了從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個問題,這幾種分法有什麼不一樣,你能把它們分分類嗎?問題一下去,五花八門的答案都出來了,為了引出平均分,還頗花了點時間。因此在第二個班級上的時候,我直接問學生,你們認為這幾種分法,哪幾種分法最公平啊,很多學生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幾種分法找出來了,我馬上追問:為什麼這幾種分法是公平的呢?學生七七八八地說了自己的理由,與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遠,我馬上用比較規範的語言歸納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學生獲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接著的試一試,在動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過程中,鞏固對平均分含義的理解。

我認為本教學設計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背讀知識,而是創設情境並通過多次實踐操作,在學生分完梨後,讓他們給“每份分得同樣多”的這種分法取個名字,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造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注重分法的多樣化。讓學生用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的。如“把15支粉筆、15根圓珠筆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你會怎麼分?”學生有很多種分法。但是在這一環節時,學生沒有完全展示出各種分法了,基本是5個5個的'分,因為他們從結果來考慮的。接下來的環節分撲克牌的設計我覺得很有必要。在學生們不知道總數的情況下,同學們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種分法,有一張一張的分,有2張2張的分等等。充分體現了分法多樣化。

3、注重從多角度讓學生通過比較來認識“平均分”的含義這是認識問題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單一地看問題。如課的開始,讓學生分梨,學生都十分一致的進行了平均分,沒有出現不是平均分的情況。每份分的不是同樣多,就是沒有平均分,這也是現實生活中常有的情況,這一設計讓學生認識平均分的同時,也用不平均分來對比學習,對了解這一概念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我在處理這一環節時沒有充分體現這一點,當引出平均分之後,我沒有好

好利用分梨這一教學資源,就這樣進行下一個環節了。其實可以再次回到開始,問問除了每份2只,還有其他的分法嗎?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嗎?這樣就更能幫助學生理解平均分的含義了。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平均分反思3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時內容。本節教材只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首先用準備春遊食品的活動,提供素材,為認識平均分做準備。例1用為小朋友準備春遊食品的活動,由“應該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讓學生認識“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接著,通過例2、例3,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除法概念比較抽象,不易被學生所理解。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為此,教學時藉助教材設計,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活動機會。“認識來源於實踐”。在生活中國小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乏平均分物的實踐經驗。

教學時,由分物品的具體情境引入“平均分”之後,要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擺擺、分分、看看、圈圈等平均分物的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物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就為認識“除法”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知識。在此基礎上,再去認識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節課在設計時,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入手,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關注學生動手操作,變知識傳授為學生動手探究思考的過程。採取讓每個學生動手“分一分”,這是一個充分感知的過程,是認知的第一手素材,必須留給學生充分時間。在集體展示時引導學生進行“分類”,以眾多學生合理分類中,提煉出“每份同樣多”——“平均分”,再讓學生聯絡生活舉例,體現知識來源生活及運用於生活,整個學習活動充滿主動探索,有利於學生知識的合理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