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如何“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就是教師該孜孜以求的問題,下面就結合我上的《年月日》一課,談談我的些許思考。

一、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幾乎天天接觸年、月、日的有關知識,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但需要關注的是,不同的學生在這方面的積累是有差異的。而且,學生關於年、月、日的知識應該也是非系統的,模糊的、甚至也可能有錯誤的理解,但是都為他們學習年、月、日打下了基礎。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時,我首先安排時間讓學生自己觀察年曆片,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讓同學們交流自己瞭解的有關年、月、日的知識,啟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進一步學習年、月、日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二、尊重學生的獨立思維,讓學生體驗研究的樂趣。

在教學如何記住大、小月的時候我不是把方法直接教給學生而是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通過交流會的同學就教給不會的同學。這樣做,既尊重了學生的認知基礎,又使知識豐富的學生感受到成功的體驗。讓學生有相互交流中獲得了知識。我既讓學生自己尋找熟記大小月的方法,又讓學生學習課本中熟記大小月的方法;既為學生提供了思維發散的空間,又為學生提供了統一認識的依據;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又培養了學生尊重科學的精神。老師要儘可能的為學生提供思考、交流、實踐、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經歷感悟、體驗的過程,使教學充滿無窮的可能性,洋溢生命的活力。

三、給學生更大的探究空間。

我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改變了這種指令式的教學,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作為教學的根本出發點,設計了具有較大探究空間的問題—”你發現了什麼?“來組織學習活動。學生觀察年曆卡,根據自己所發現的知識暢所欲言,發現什麼就說什麼。怎樣觀察?發現什麼?按怎樣的順序反饋?還有什麼問題?這些教師都不越俎代庖、硬性規定,而是留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力

四、重視參透德育教育:

而對於主題圖所意圖要滲透的思想教育我安排在了後面的環節,利用課程資源的有機整合,把抽象的時間和具體事件聯絡起來,體現對學生態度情感、價值觀的關注,又加深對年月日的感性認識。本節課我結合教學內容滲透了這方面的思想教育,力求做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而且說一說生活中有意義或不尋常的日子活動環節,無不體現了愛國思想教育和孝敬父母等一些思想教育,這種思想方面的教育能夠在一節數學課中達到了很好的結合,還是挺有成就感的。

當然,本課還存在一些問題。我認為自己在處理一些細節甚至在對學生“自主探索”時,有些地方放的不夠,如學生在教記大小月方法時,教師不應過多的指導,只要在學生說錯時給於糾正就可以了。在以後教學中,還應相信學生,大膽放手,以順應課改精神,取得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2

練習是一種有目的、有步驟、有指導的教學活動。在設計安排練習題時,悉心鑽研教材,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精心安排,在設計練習時必須明確每一道題的練習意義,確保一步一個腳印,步步到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練習的優化。

這是一堂計算課,目標是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對法則及算理的認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計算能力,並培養學生認真計算、書寫工整的良好學習習慣。因此在探索檢驗過程中我一共安排了4道題:31×1223×1341×2134×12前兩題主要是為理解算理服務的`,後兩題是為了鞏固部分積的對位問題。計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引導學生能應用知識解決生活裡相關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逐步樹立應用數學的意識,從而從“有用性”的外在角度刺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更積極主動更有興趣的來學習今後的計算課。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滲透一種數學策略,掌握一種數學方法,使今後學生面對沒出現過的題目、型別或其他生活中的問題,不再驚慌不已、束手無措也是我本節課要傳達給學生的:原來新問題也不可怕,也只不過是舊知識的重新建構。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如課堂提問的策略問題,面對學生的突發問題,不知道怎樣去引導。在今天第二部分積“0”問題的處理上,相同數位的對位上,花費了不少時間,因而導致課堂時間短缺,並且出現了很多重複教學的情況。我想有了失敗,才會去找原因,才會去思索,才會不斷去實踐,在反思中不斷磨練自己。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3

《面積和麵積單位》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在空間形式上經歷“從線到面”的一個飛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學生對於本節課的內容先前知識是抽象的、陌生的。教學本課後,一些學生對面積的意義、面積的單位有了粗淺的認識。

國小生的認知特點是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組織了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本節課我認為對於“面積”這個概念的揭示還是比較成功,學生在一系列用手摸身邊熟悉物體的表面及體驗封閉圖形(與不封閉圖形的對比)的活動中,已經建立了“面積”的表象。在教學面積單位定義為何種形狀、尺寸的圖形時,我依據教材提示的思路,一步一步展開。但是在提出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任務後,沒有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採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在面積單位的教學中,為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表象,我讓學生找找自己身邊哪個物體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身體哪個部位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哪個部位又是1平方分米,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顯而易見。但是學生的反饋熱情並沒有我預計的`那麼高漲,這也許是和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有關。在教學中我應儘量把“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聯絡生活實際,通過直觀形象的實物表面的大小的認識,增加學生的`形象記憶,使學生對各個面積單位形成表象認識。同時也可讓學生估算一下生活中物體的面積的大小,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面積單位的理解。但是我在我在教學中沒有體現這一環節,沒有使得學生在腦海裡建立了面積單位的表象,鞏固了面積的概念。

總而言之,這節課還是有許多不足的。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是不夠大膽的放手給學生髮現問題和探究解決問題。希望能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改進。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4

《24時計時法》這節課,是學生在學完時分秒後學習的,因為時間方面的知識比較抽象,是“時間”這部分知識的一個難點。“24時計時法”,是一個比較接近實際生活而又有趣的教材。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於普通的計時法比較熟練,而“24時計時法”是交通,運輸等部門通用的時間。教學的.起點是培養學生以數學眼光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1.利用生活情境,讓數學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上課開始我讓學生“猜猜昨天老師7:00在做什麼?”由此引出爭議,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先引出普通計時法,然後用學生非常感興趣的電視節目預告表,引導學生說出在生活中還會用到另一種計時方法,即24時計時法。與生活的聯絡及形象的展示使得學生初步對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互換有了很好的掌握。

2.注重直觀教學,突破教學難點。

24時計時法作為記時法,學生在生活中已有所瞭解,但出現在課程的教學內容中還是第一次。對學生來說,時間的知識概念比較抽象,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比如:一天中時針在鐘面上轉兩圈,一晝夜共有24個小時,初步感知24時計時法;然後在演示過程中一半學生說普通計時法,一半學生數24時計時法,直觀的演示加深了對24時時時法的理解,也降低了對兩種記時法互換上的難度,變得更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充分體驗“一日有24小時”。

在學生了解了24時計時法後,為了讓學生更充分地理解24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24時的過程:讓我們一起來度過這一天吧。0時,夜靜悄悄的,同學們這時都早已經進入了甜蜜的夢鄉。(時針繼續移動)天漸漸的亮了,這時我們也該起床上學了。……這樣邊演示邊講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24時(一天)的過程,而且讓學生更深的理解了什麼是24時計時法。

4.走進生活,讓孩子感受成功與喜悅。

在練習上我採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如:火車票上的時間,銀行門上的營業時間,公路上小汽車的禁止通行時間等,讓學生知道數學無處不在,處處要用到數學。。

5.不足之處:

練習太少,有些練習沒有當堂完成,反饋不及時。今後教學時,要調控好時間,當堂及時反饋。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5

面積和麵積單位的初步認識,主要是要求學生知道面積的含義,認識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概念。學生對於長度、面積、體積三種單位極易混淆,而且學生的思維能力也相當薄弱。糾其原因,學生沒有形成準確鮮明的表象可能是根源之一,有些是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定義,公式。讓學生背熟也是原因之一。其實這遠遠不夠,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面積

學生學習了1平方釐米的形狀和大小,並能度量較小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後,我有意讓學生用1平方釐米去量課桌的.表面的面積,學生在實踐中發現了1平方釐米這個單位太小,這時我安排了學生看書自學平方分米,學過了一平方分米並用1平方分米量了相應的表面積之後,我讓學生用1平方分米量幹牆面的面積,學生又發現1平方分米不適合量牆面,我再次讓學生看書學習平方米。

二、創造單位,猜想獲新

在學習平方米時,我明顯感受到學生看書的積極性不像學習平方分米時積極主動,回憶教學過程,我已第二次使用自學看書的方法,學生的熱情自然不會很高,那麼這一環節可不可以進行改進呢? 經過和同事的探討,他們認為猜想的效果好。 因為學生具備的舊知識通過努力是可以達到新知的彼岸的,學生已學過了平方釐米、平方分米、這兩個單位,老師再次用看書自學的方法讓學生學習平方米,學生當然覺得索然無味,採用猜想創造就不一樣了。教師可以說:“平方分米不適合量牆面,那個適合量牆面的面積單位可能是什麼呢?猜一猜?” 這樣,有意撩撥一定會點燃學生求知的慾望,學生也會在推斷中獲得數學猜想的成功與快樂。

三、思想滲透

思想教育應滲透到各個學科之中,相對於語文來說,數學可能離思想遠一些,但我認為這並不影響我們對學生的教育,如這節課中,我的話雖不多,遵守紀律和刻苦學習的精神和集體主義思想卻悄悄地潛入到了學生幼小的心裡。這比空洞的說教,牽強的附會的效果要好得多。 思想滲透一定要把握好時機,以數學教學過程為載體,結合教學內容,符合學生年齡的特徵。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6

1、引導學生進行分工合作,學會交流

在實踐活動中除了讓學生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還要學會合作與交流。在小組製作年曆的活動中,教師注意對各個小組進行指導,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長進行分工合作,如教材上展示的“誰設計花邊”“誰寫每一月份的日期”“誰標重要節”等。另外,在製作活動完成之後還進行了製作成果的展示與交流,在展示中,學生既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又可以欣賞、借鑑別人的優點,培養了承認他人、向他人學習的意識。

2、注意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體驗了年曆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通過教師的.提問“你們的年曆還能做什麼”,引起學生的討論與思考。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7

準備這節課時,自己總覺得不知道該把教材挖多深,老教材中的這節課有小數的讀法和寫法的介紹及小數意義的介紹,而新教材中卻把讀法和寫法給“模糊”教學了,難度降低了許多,只要求學生能口頭會讀,也沒特別地指導寫法,還要求小數的意義不能脫離現實背景(主要以價格和長度單位)抽象地去學小數。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差不多按照教學書中的過程來進行教學,也沒有多少創意。

課上完後感覺在教學小數的讀寫、找生活中的小數(課外資料)、小數在價格表示中的含義,這幾個環節,學生學得還比較紮實。但在教學長度單位中的'小數含義時,設計比較牽強,學生對分數與小數的關係理解也不夠透徹,以至於在找一位小數與分數的關係及後來的兩位小數與分數的關係時,學生不容易講出。課後想想,是否可以這樣設計:把元角分和長度融合在一起,在價格中就安排分數與小數的關係教學,然後針對發現的規律,讓學生思考,為什麼在長度單位中可以這樣或者為什麼應該這樣?引起學生的思考,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其利用以前學過的分數知識幫助解釋,到達認識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的目的。

在設計時,還針對分數與小數的關係還安排了相對應的練習,如果這個練習做過後,我想對本節課難點的突出,肯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時間不夠,沒來得及做。

另外本節課讓我覺得可以設計兩張表格,在孩子們自學好以後填表,把整分米、整釐米的數先寫成分數,在寫成小數。然後讓孩子觀察表格中的小數,它們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怎樣的分數可以寫成一位小數,怎樣的分數可寫成兩位小數,通過表格的對比,孩子們可能馬上就能回答出來。我覺得為了讓孩子知道十分之幾的分數可寫成一位小數,百分之幾的分數可寫成兩位小數,表格設計會更利於讓孩子們比較、體會。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8

本節課是教學“除數是一位數除法”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表內乘法和相應的除法、掌握了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僅在生活中應用廣泛,更是下節課“除法估算”和後面“筆算除法”教學的基礎,因此這一內容對於學生來說非常重要。

本節課教學內容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掌握一位數除整十數和整百數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由於學生前面已經有一位數乘整十數與整百數口算的基礎,多數學生應用知識的正遷移已經知道了口算除法的方法,因此本節課我主要是採取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學習的方法進行教學——把課堂還給學生。

從學生彙報的結果看,多數學生都是應用的.“添0法”,還有少數學生則應用的“做除法想乘法”的方法。從課堂效果看,學生都是從簡單的演算法上想方法計算,沒有想到利用除法的意義來理解算理。因此在教學中我則增加了利用教具進行展示,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

由於本節課教學內容較簡單,在後面的練習設計中,我則採取了不同形式的連續,如:記時比賽、奪紅旗、……,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達到了鞏固練習的訓練要求。

總之,從《課堂作業》的反饋情況看,學生口算正確率在98%以上,只有少數個別學生存在錯誤。在後面的教學中,我更關注的是在保證口算正確率的基礎上提高速度,即口算練習常抓不懈。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9

一、優點:

1.口算中乘除法交替出現,鍛鍊了學生對運算子號的準確把握。

2.口算一道一道出現比一齊出現好、螢幕出現比卡片出現好

3.看圖提問題提得充分

4.除法豎式一步一步地出現計算過程好

5.整節課給人的感覺非常流暢。

二、值得研討的地方:

1.老師應注意學生對數學課堂上出現的學生不好理解的詞語做一解釋,如:本節課中有一資訊中出現了“果脯”一詞,有學生小聲嘀咕“啥叫果脯啊?”諸如此類的,如果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聽課,效果可想而知。

2.在解決“8小時生產多少千克果脯?”時,老師先問“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先算出什麼?”學生“先算出1小時生產多少千克?”

其實,還可以“先算出8小時裡面有幾個2小時?”

聽到這裡,我們開始反思:在本節課上,按照第一種“先算出1小時生產的”恰巧符合了本節課的“商中間有零的除法”,然而,第二種“先算出8小時生產的”也可以,只不過離開了新課的內容,所以老師沒做處理。不過,有一個學生提出來了。老師也做了簡單的處理。

3.整節課,豎式計算的板書基本上都是學生板書的,學生板書過後,應該讓學生自己講還是老師講合理。

4.0佔位,如果反問一句“不要0行不行?”是不是會好一些。

三、不足:忽略了估算。

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小細節問題,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不過在今後的講課中,我會繼續努力,爭取把課上得更好。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0

回頭看以住教學“四則運算”,一般是直奔主題,告訴同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然後讓同學進行模仿,機械訓練,使同學達到計算的準確、熟練。但練習中忘記運算順序的情況常會出現。單純的機械訓練,同學只會覺得數學枯燥無趣,感受不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嘗試給同學提供探索的機會,讓同學經歷發明的過程,從中體會運算順序的合理性和小括號的意義。在探索過程中,同學的思維是自主的,同學的選擇是開放的,同學的表述也是多樣的。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教學的勝利之處有以下幾方面:

1. 注重同學的自主活動,讓同學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數學課程規範指出:同學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要為同學提供充沛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協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本單元中,我將探求解題思路過程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 讓同學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混合運算順序規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運算的順序。因此,教學時,要充沛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動情境,放手讓同學獨立考慮,自主探索,並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形成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先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再求什麼?又用什麼方法計算?最後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使解題的步驟與運算的順序結合起來。當同學列出綜合算式後,還要追問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據和表示的實際意義,促進同學正確地概括出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我們改變了以往計算題的出現形式,創設一定的情境,使內容生活化,並注意了開放性,即問題情境開放、條件開放、解題的戰略也開放,同學可以選擇自身喜歡的資訊解答問題。這些滿足了不同層次同學的需要,真正體現了不同的同學學不同的數學。在課堂中,老師為同學創設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同學充沛的時間與空間,在情境中探索新符號,並掌握了計算方法。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同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使同學樂想、善思、敢說,自由地考慮、實踐、計算。

2.給予同學發展思維的空間,交給同學考慮的主動權。

現代數學教學理論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數學教學自身,就是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以和這個過程的分析。建構主義認為,同學的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同學進行單向的知識傳送,而是同學主動建構自身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資訊接受者,而是一個主動探究、發現知識的研究者。教師傳授知識技能,只有充沛發揮同學積極性,引導同學自身動腦、動口、動手,才幹變成同學自身的財富。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同學,要把考慮的主動權交給同學。要讓同學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放心地讓同學去想、去做。要讓同學有進行深入考慮的機會、自我體驗的機會,使每個人的思維能力都得到發展。當然,由於知識經驗的缺乏,有時會得出錯誤的答案,但這些“錯誤答案”閃爍著同學智慧的火花,是小朋友同學們最樸實的思想、經驗最真實的暴露,是同學真實的思維過程,反映出同學建構知識時的障礙。面對錯誤進行更深層次的考慮,在考慮中感悟,獲得新的啟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識體系。

3.協助同學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戰略。

本單元混合運算的順序是結合解決問題進行的,其中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戰略又是重點和難點之一。教學時,要注意加強數量關係的分析,在敘述解題思路時,要引導同學透過數看到量,用量的關係來描述解題思路。如,可引導同學這樣描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計算6天接待多少人”。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 6”的描述方式上。可能開始時同學不習慣,但要逐步培養這種分析方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時深入,數學課堂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面前。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交往,相互研討的互動過程。在這樣的課堂中,同學不再是知識的容器。充沛發揮同學的主體作用,讓同學在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中學習數學。讓同學在自主探索中不時地發展!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1

一、 以遊戲教學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玩是國小生的天性,學是國小生的天職。南宋朱熹說過 “ 教人未見趣,必不樂學。 ”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也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新的數學課程改革標準中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已成為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而遊戲是學生生活離不開的一部分 ,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把一些教學知識用遊戲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有助於學生在遊戲過程中學習鞏固新知識。本人在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教學中,一開始就運用猜謎遊戲刺激學生的大腦皮層,使他們興奮起來。在遊戲裡滲透解決應用題的兩要素“兩條件,一問題”,為例題教學做了鋪墊。

二、以 “生活情境”的匯入,引出數學問題。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師要善於捕捉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讓數學貼近生活,要儘量地去創設一些生活情境,從中引出數學問題,並以此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問題的存在,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

三、 以“生活經驗”的藉助,思考數學問題 一切科學知識都來自生活,受生活的啟迪。國小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生活經驗是否豐富,將影響著學習的效果。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注重聯絡學生實際,藉助他們頭腦中已經積累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去學會思考數學問題,從而強化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上下車問題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小孩子同樣也有上下車的經驗,當生活經驗被挖掘時,學生會發現“數學就在我身邊”。 在國小數學教育教學中走生活化道路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任務,所以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生活實際的情境中體驗數學問題,讓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把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有意識地貫穿於教學的始終,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真正的提高。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2

《數學課程標準解讀》指出:“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充滿了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

在學生認識發生、發展的規律來看,傳統的數學學習中,教師講授、學生練習的單一學習方式已不能適應學生髮展的需求了,注重學習發展的數學學習應該提供多樣化的活動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

。在數學學習中通過學生主動的活動,包括觀察、描述、操作、猜想、實驗、思考、交流和應用等等,讓學生親眼目睹數學過程形象而生動的性質,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如何實現數學的“再創造”,並從中感受到數學的力量,促進數學的學習。

在這節《面積和麵積單位》的教學中,我非常注重的是學生的猜想?感知?體驗活動。每一個環節都是學生的主動活動為主,在活動中深刻感受“做數學”的樂趣。

在本節課的三個重要環節:理解面積的意義、比較面積的大小、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我分別通過活動體驗、觀察比較和猜想這三種主要的.數學活動來學習這三方面的內容,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新理念。

但這節課在實施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1平方釐米的教學中,在學生猜想1平方釐米有多大後,我出示了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並快速地出示課件中“邊長為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接著馬上就讓學生想象用1平方釐米去測量桌面有什麼感覺?學生是也可以馬上想到1平方分米,但對於1平方分米的理解,學生還是憑著感覺在講,而沒有用對1平方釐米的感知來認識1平方分米,這就是我在出示“邊長為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時,沒有加以說明,沒有讓學生有一個消化的過程,使學生沒有建立起“邊長為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回想試教《面積和麵積單位》時,由於對1平方釐米講得比較清楚,學生就能很快得出:“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在多次試教與正式上課後,我深刻體會到學生是“活”的。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3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簡便的、粗略的計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存在問題:學生估算意識淡薄。學生的生活經驗匱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機會,所以普遍覺得估算沒什麼作用,所以他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下要用估算。為此,只有明確要求估算時,他們才進行估算,沒要求時一律精算,他們覺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簡言之,就是因為缺乏在具體情境中的估算體驗,所以造成估算意識的淡薄,當然估算意識的培養非一時而蹙的`,需要有長期的體驗,才能逐漸培養起學生的估算意識。

1。從生活實際匯入,創設了問題情景,突出估算教學的重點。

2。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給學生創設思考與交流的空間。

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加強估算,鼓勵演算法多樣化”。創設情景,感受估算的簡便,引導學生親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估算方法的探索,並能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題目:激流勇進票價6元,我們全班(56人)玩,大約付多少錢?選擇並說明理由:

學生在嘗試中發現A。6×56,56看成60,6×56≈360(元);而6看成10,6×56≈560(元),多看了4個56,估算得太大不合理。

學生通過認真的思考與合作交流漸漸得出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探索估算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體會了計算的用處,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課堂中上不足之處:對那些內向不喜歡發言的同學關注不夠,在合作交流中,參與的深度就遠遠不及活潑開朗的孩子,這就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當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進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4

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麵積單位》的整個教學過程,我在教學中主要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臺,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主要體現在:

(一)營造寬鬆環境,給學生學習的“安全感”。

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交流的雙邊活動過程。師生以什麼樣的心境進入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並取得教學效果的前提。在課前匯入中,我就以拍手遊戲告訴學生:拍手需要左手和右手的合作,課堂也需要合作,有相互間的合作才能有成功。民主、和諧、寬鬆、自由的教學氛圍,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種“安全感”,限度的發揮了他們的主體性。

(二)創設情景,舉例生活化,感悟知識。

新課標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造作的機會”。而這節課是學生從線過渡到面,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過渡,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因此在教學中我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蓋面、課桌面、操場的面等出發,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體的表面,感知“物體的表面”隨處可見,初步建立面的表象,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面積這一概念。在面積單位的教學中,為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表象,我讓學生找找自己。

身邊哪個物體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身體哪個部位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顯而易見,學生的反饋熱情空前高漲,學習、探索知識主動積極,答案層出不窮。學生不僅在腦海裡建立了面積單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鞏固了面積的概念。

(三)任務驅動,啟用思維,培養主動探索的意識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又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任務驅動的設定,可以使學生迅速的由抑制到興奮,而且還會使學生把知識的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引發學生內部認知矛盾的衝突,使學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斷激起學生的慾望。在學習面積單位時,我把兩張紙藏起來,告訴孩子們一張有4個格,一張有8個格,讓他們猜哪個面積大?學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說4個格的大,有的說8個格的大,還有的孩子認為格子一樣大的話,有8個格的面積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樣的話,哪一張大就不一定了。怎麼辦?我引導學生分析矛盾,主動探索解決矛盾,從而認識到規定統一標準進行的必要性。

(四)重操作,強化學生感知。

“面積”含義的理解,“面積單位”的認識,都應通過學生觀察實物、操作測量,在具體感知的基礎上實現。我圍繞學生的學習目標,組織學生:摸一摸物體的表面,比比物體的面積,找一找1平方釐米,剪一剪1平方分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通過這些操作活動,不僅強化了學生對面積、面積單位的感知,而且讓學生學會了選擇身邊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們的操作技能。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5

核心提示:這學期的時間特別短,教學任務又比較繁重。本學期想根據教學內容打算打破常規來教學。在簡單分析了第一單元混合運算的教材內容和教學重點後,我理出了這樣的思路,不從教材提供的情景入手,單純的把計算題提取出來,在掌握了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後再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這學期的時間特別短,教學任務又比較繁重。本學期想根據教學內容打算打破常規來教學。在簡單分析了第一單元混合運算的教材內容和教學重點後,我理出了這樣的思路,不從教材提供的情景入手,單純的把計算題提取出來,在掌握了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後再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月4日是孩子們報道的日子,沒有多少事情可幹,離放學的時間還有很長。在詢問孩子們是否在假期進行過簡單複習後,利用三、四節課的時間進行了順序的練習。因為我知道,計算雖然在上一學期“關注細節”的要求下很多孩子的學習習慣有了可喜的變化和進步,但是經過一個假期的放鬆和嬉鬧指望今天一下把他們拉回來,還是需要時間的。在課堂上,我們先一起做了幾個簡單的兩步計算的題目,孩子們先嚐試,然後讓學生起來講解怎麼做,確定“順序”是最重要的。雖然沒有給他們分類,但是第一層的練習題是同級運算的,在做題時讓學生慢慢體會這種型別的題目該怎麼去做,先學會方法再去追求正確率。在做題過程中,我還時時表揚那些算完知道驗算檢查習慣好的同學的做法,以便帶動更多的孩子儘快地適應學校生活。

在進行了基本的練習後,慢慢的加大難度。在含有兩級運算的.時候該怎麼辦?還是通過實戰來進行練習,接下來是解決後面的帶有小括號的應該怎麼做。兩節課的時間,我們學完了課本第一單元所包括的三種類型的混合運算,絕大多數孩子都能知道計算順序,孩子們的學習狀態也在慢慢的回升。

開學來第一節課,先是嘗試了幾個簡單的混合運算,然後和大家一起來看書,解決書上的應用題。課堂上儘量讓孩子多說,把自己的思路表達出來。解決實際問題是班上孩子的弱點,本學期要作為重點。從計算效果上來看,絕大多數孩子能夠會做,錯誤的原因主要包括:運算順序不清晰、計算粗心等。在後面的練習中要加強。

(二)

本節課的新知孩子們在之前就已經接觸過,並且多數孩子已經掌握了計算方法,開始先是採用我讀題孩子們獨立進行計算再集體訂正的方式。從孩子們做的情況開看,順序已經比較明確,粗心計算的問題仍然讓人頭痛。有的孩子寧願絞盡腦汁的口算、心算,也絕對不拿起筆來列豎式算算,看來培養孩子良好的計算習慣並非一日之功。

根據上學期孩子們應用題出錯較多的情況,這學期安排學生準備了練習題本子,主要把課本上的應用題抄到本子上,然後用鉛筆進行計算。我覺得形式還是不錯,關鍵是老師的指導一定要到位。一天一節的數學課怎樣讓孩子“輕負擔高質量”還要下大力氣。

(三)

這節課的主題是關於括號的問題。很多孩子已經明確在有括號的情況下怎樣進行計算,順序已經非常的明確。但對於括號的作用理解得並不深刻。經常出現這樣的錯誤,如:(32×15)—(32÷4)。其實在這個題目所加的括號並沒有改變運算順序,並沒有必要加。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口號的作用,我們練習了幾個題目,像如課本第14頁的第4題,我先把數讀出來,在告訴孩子先算什麼後算什麼,根據老師的表述看看括號需不需要加,加到哪裡。此題練習完後,孩子對括號的認識更加深刻。效果比較好。

(四)

關於0的運算孩子們平常還是接觸挺多也比較熟悉,看似簡單卻包含很多知識,特別是對於本節課的重難點“0不能做除數”要做到充分的理解不是很容易。在聽取了高主任的課後,我又作了部分梳理,尤其是在板書上進行了規整。黑板的左半邊是0在加法、減法、乘法中的特性,單獨留出黑板的右邊解決除法的問題,板書也進行了簡化。如:

0+5=0 0+任何數=任何數

在處理本節課的難點時,先請孩子根據“0÷5=0”說說0在除法中的特性,有的孩子就提到“0除以任何數都得0”,接著就有孩子提出了反對意見,學生講完後,我把他們的意見進行了總結和歸納,並板書“找不到商、確定不了商”來解釋為何“0不能做除數”。學生看似明白了,做題也能作對,不過我感覺還有部分孩子不是很理解

(五)

本單元的整理複習我班的主要目的就是查缺補漏,並沒有把所有的知識進行統一的整理和複習,而是根據平常學生掌握的情況,尤其是作業中出錯較多的題目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練習。看似簡單的一個題目,孩子們因為計算速度不一致的原因導致容量較小,但是同時培養了孩子認真檢查驗算的習慣。尤其是當有的孩子很快做完,但是老師要求的時間還沒有到,空閒的時間幹什麼,那就是檢查,不停的用筆在打草紙上進行驗算。計算是我們複習的重點,特別是運算順序、括號的使用。適當的複習了應用題,分析了數量關係。

上課兩週了,最大的感覺就是孩子們的水平參差不齊,怎樣有效的利用好40分鐘,讓不同水平的孩子在上課的時間內得到最大限度的數學滿足,在後面的課堂中思考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