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

這節課設計的數學學習活動,通過觀察、猜想、估測、操作等活動,在多次的比較中,使學生逐步清晰對面積的認識。

一、讓學生經歷體驗的過程 。

動手操作有利於學生感知並形成表象。動手操作也是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有力保證。這節課每個人都鋪了樹葉和硬幣,給他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記憶非常久遠。

二、讓學生在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有任務感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只是用幾個簡單的故事,動畫來吸引學生已經不奏效了,更多的學生需要的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一種解決問題的.責任。這一節課的問題就是:怎樣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經歷直接看比大小,重疊後比大小,鋪紙條比大小,鋪正方形比大小等,正是在比大小的過程中理解了面積的意義。

三、為學生提供探索和研究的空間

在比較一塊長方形和一塊正方形面積的大小時,給了學生充分探索和研究的空間和時間,最初學生想出很多辦法但比較麻煩,這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挑戰,接下來他們就思考和實踐更好的方法,這個過程正是他們探索和研究的過程,由於每一次鋪完都有新的發現他們探索的興趣也就更高了。

四、讓學生感悟和體會由不嚴謹到嚴謹,由近似到精確的過程。

在學生感知面積大小時,讓學生動手操作,開始用不規則圖形——樹葉鋪,到後來用規則圖形——正方形來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歷了一個由近似到準確的比出面積大小的過程,感受到數學學習也是一個由不嚴謹到嚴謹,由近似到精確的過程,由模糊到清楚的過程。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2

《24時計時法》這節課,是學生在學完時分秒後學習的,因為時間方面的知識比較抽象,是“時間”這部分知識的一個難點。“24時計時法”,是一個比較接近實際生活而又有趣的教材。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於普通的計時法比較熟練,而“24時計時法”是交通,運輸等部門通用的時間。教學的起點是培養學生以數學眼光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1.利用生活情境,讓數學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上課開始我讓學生“猜猜昨天老師7:00在做什麼?”由此引出爭議,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先引出普通計時法,然後用學生非常感興趣的電視節目預告表,引導學生說出在生活中還會用到另一種計時方法,即24時計時法。與生活的聯絡及形象的展示使得學生初步對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互換有了很好的掌握。

2.注重直觀教學,突破教學難點。

24時計時法作為記時法,學生在生活中已有所瞭解,但出現在課程的教學內容中還是第一次。對學生來說,時間的知識概念比較抽象,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比如:一天中時針在鐘面上轉兩圈,一晝夜共有24個小時,初步感知24時計時法;然後在演示過程中一半學生說普通計時法,一半學生數24時計時法,直觀的演示加深了對24時時時法的理解,也降低了對兩種記時法互換上的難度,變得更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充分體驗“一日有24小時”。

在學生了解了24時計時法後,為了讓學生更充分地理解24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24時的過程:讓我們一起來度過這一天吧。0時,夜靜悄悄的,同學們這時都早已經進入了甜蜜的`夢鄉。(時針繼續移動)天漸漸的亮了,這時我們也該起床上學了。……這樣邊演示邊講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24時(一天)的過程,而且讓學生更深的理解了什麼是24時計時法。

4.走進生活,讓孩子感受成功與喜悅。

在練習上我採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如:火車票上的時間,銀行門上的營業時間,公路上小汽車的禁止通行時間等,讓學生知道數學無處不在,處處要用到數學。。

5.不足之處:

練習太少,有些練習沒有當堂完成,反饋不及時。今後教學時,要調控好時間,當堂及時反饋。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3

今天教學了《面積單位》一課,這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這部分知識,為以後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及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提供了思維基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取得進步和發展。” 為了體現這一理念,本節課,我通過聯絡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引入,到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在教學時注重展現概念的生成過程,不僅讓學生學習數學的一些現成結果,還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一節課下來,收穫很多,現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寫下來。

1、聯絡生活、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參與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這節課的教學中,為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表象,我讓學生找找自己身邊哪個物體的表面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身體哪個部位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顯而易見,這樣的教學設計,激發了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反饋熱情空前高漲,他們學習、探索知識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答案層出不窮。學生不僅在腦海裡建立了面積單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鞏固了面積的概念。這樣的學習緊密聯絡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

2、關注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交流中構建知識。

1平方釐米的.教學,我採用有效引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拿出學具中的小正方形,引導學生認識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並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說說哪些物體的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計量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時可以用平方釐米。

通過平方釐米的教學,我引導學生從平方釐米的名稱中,通過個人獨立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創造出平方分米、平方釐米等面積單位,並類推出它們的意義。這樣教學是一個大膽的實踐,運用相關舊知去促進新知的學習,所有學生都主動參與到了學習過程中,在這一主動探究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積極遷移的學習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引導學生經歷應用數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享受成功的樂趣。本課中,我設計了“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測量你感興趣的物體表面的面積”這一開放性活動。孩子們對這個活動充滿了興趣,他們不僅會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還會主動和他人合作,從中掌握了測量的技巧。

下課了,我的心情難以平靜。我還沉浸在孩子們興奮、快樂的活動中,課堂上他們高舉小手、活躍激動的表情讓我難忘。我在思考如何上好數學課,尤其是怎樣體現“做數學”、 如何儘可能使每個活動更充分、有效。這些都值得自己要好好的思考。

我想,每一位教師都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的基礎上,結合新課標,課堂上,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多給學生一些自主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些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悅!這樣的教學才是紮實有效的教學!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4

一、 以遊戲教學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玩是國小生的天性,學是國小生的天職。南宋朱熹說過 “ 教人未見趣,必不樂學。 ”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也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新的數學課程改革標準中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已成為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而遊戲是學生生活離不開的`一部分 ,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把一些教學知識用遊戲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有助於學生在遊戲過程中學習鞏固新知識。本人在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教學中,一開始就運用猜謎遊戲刺激學生的大腦皮層,使他們興奮起來。在遊戲裡滲透解決應用題的兩要素“兩條件,一問題”,為例題教學做了鋪墊。

二、以 “生活情境”的匯入,引出數學問題。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師要善於捕捉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讓數學貼近生活,要儘量地去創設一些生活情境,從中引出數學問題,並以此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問題的存在,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

三、 以“生活經驗”的藉助,思考數學問題 一切科學知識都來自生活,受生活的啟迪。國小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生活經驗是否豐富,將影響著學習的效果。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注重聯絡學生實際,藉助他們頭腦中已經積累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去學會思考數學問題,從而強化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上下車問題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小孩子同樣也有上下車的經驗,當生活經驗被挖掘時,學生會發現“數學就在我身邊”。 在國小數學教育教學中走生活化道路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任務,所以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生活實際的情境中體驗數學問題,讓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把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有意識地貫穿於教學的始終,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真正的提高。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5

面積和麵積單位的初步認識,主要是要求學生知道面積的含義,認識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概念。學生對於長度、面積、體積三種單位極易混淆,而且學生的思維能力也相當薄弱。糾其原因,學生沒有形成準確鮮明的表象可能是根源之一,有些是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定義,公式。讓學生背熟也是原因之一。其實這遠遠不夠,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面積

學生學習了1平方釐米的形狀和大小,並能度量較小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後,我有意讓學生用1平方釐米去量課桌的表面的面積,學生在實踐中發現了1平方釐米這個單位太小,這時我安排了學生看書自學平方分米,學過了一平方分米並用1平方分米量了相應的表面積之後,我讓學生用1平方分米量幹牆面的面積,學生又發現1平方分米不適合量牆面,我再次讓學生看書學習平方米。

二、創造單位,猜想獲新

在學習平方米時,我明顯感受到學生看書的積極性不像學習平方分米時積極主動,回憶教學過程,我已第二次使用自學看書的'方法,學生的熱情自然不會很高,那麼這一環節可不可以進行改進呢? 經過和同事的探討,他們認為猜想的效果好。 因為學生具備的舊知識通過努力是可以達到新知的彼岸的,學生已學過了平方釐米、平方分米、這兩個單位,老師再次用看書自學的方法讓學生學習平方米,學生當然覺得索然無味,採用猜想創造就不一樣了。教師可以說:“平方分米不適合量牆面,那個適合量牆面的面積單位可能是什麼呢?猜一猜?” 這樣,有意撩撥一定會點燃學生求知的慾望,學生也會在推斷中獲得數學猜想的成功與快樂。

三、思想滲透

思想教育應滲透到各個學科之中,相對於語文來說,數學可能離思想遠一些,但我認為這並不影響我們對學生的教育,如這節課中,我的話雖不多,遵守紀律和刻苦學習的精神和集體主義思想卻悄悄地潛入到了學生幼小的心裡。這比空洞的說教,牽強的附會的效果要好得多。 思想滲透一定要把握好時機,以數學教學過程為載體,結合教學內容,符合學生年齡的特徵。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6

一直以來,“計算”就是教師佈置給學生的任務,學生不知道為什麼要去計算,計算課是“枯燥乏味”、“機械重複”的代名詞。而計算在國小數學教材中佔的比重又相當大,這就要促使我們改革計算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計...

一直以來,“計算”就是教師佈置給學生的任務,學生不知道為什麼要去計算,計算課是“枯燥乏味”、“機械重複”的代名詞。而計算在國小數學教材中佔的比重又相當大,這就要促使我們改革計算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計算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現實背景下感受和體驗數學,探索數學模型應當成為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計算教學的功能發生了轉變,計算不僅僅是計演算法則的掌握,計算技能的訓練,同時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

一、創設真實生活情境,以用引算。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援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的“要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就是要通過現實生活的情境使學生體驗、感受和理解數與運算的意義,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進而引到計算方法上,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將所學的計算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聯絡在一起,從而明確了所學知識的現實意義。

二、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以用促算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既然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那麼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來設計練習,讓自己所學的知識能運用到實踐中去,使學生感到數學不再是空洞的理論,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計算的問題嗎?”使學生處於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生的問題分別列出不同的算式,這些算式都需要用計算來解決,進而引出了口算方法的教學。在口算方法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展示不同的算理並出示演算法。學生理解了算理和演算法,就可以用之解決問題了。這樣不僅讓學生經歷了口算知識的形成過程,也讓學生經歷了應用口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學生在這種有目的的學習中主動建構知識,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同時也獲得用數學的成功體驗。算用結合,以用促算,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三、加強計算應用能力,以算激用

美國數學家波利亞曾說:“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可見,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其實在生活中處處有計算問題,如生活中的乘車、乘船、買東西等等都要用到計算,讓生活問題數學化,使學生廣泛地有意識地接觸到現實生活,更細緻地觀察現實生活,培養他們運用數學的意識,增強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絡,即數學來自生活實際,數學又應用於生活,服務於生活。計算教學已經不再是單純為了計算而計算,而要把它和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避免計算的單一性、枯燥性,從而逐步形成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數學應用的意識,增強實踐應用的能力。

由此可見,有效地進行“算用”結合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技能共同發展,使學生學得輕鬆,練習得紮實,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體驗到學習計算的重要性,促進課堂教學師生和諧發展並收到紮實的效果。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7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我採用的是“自學、互學、導學、拓學”四環節教學法,由舊知引入新知,可以很好地理解算理。首先結合教材情境圖,讓學生提出問題並列出算式,再通過學生探究互動、合作交流,總結出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教學時,充分利用情境圖,激發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計算,同時,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合作交流空間,由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歸納,並通過鞏固練習,使學生理解並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算理。學生在經歷一系列的計算練習後,感悟多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步驟,並能比較熟練的進行計算。同時,在合做交流中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學會傾聽,並從中體驗探究的樂趣。為了有助於學生更好的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算理,在拓展練習的設定上,從具體的嘗試練習上升到抽象的算理,促進學生計算技能的.發展。整個設計體現的思路是“探索中體驗——反思中提煉——遷移中應用”。

在學習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方法後,緊接著學習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因為有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基礎,所以本節課以學生的自主探索,教師適時指導為主要學習手段,大部分學生能積極進行學習活動並獲得了成功體驗,讓他們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有一個平時成績較落後的學生回答問題非常積極,而且連續上黑板做了三道題(分別是二、三、四位數除以一位數),計算格式和結果都完全正確。全班同學給了他鼓勵的掌聲,他樹立了對自己的信心,相信這一次的成功體驗必將激起他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這位學生的作業也完成得非常出色,真希望他能以此為動力,不斷地進步,當然這也與老師的持續關注和鼓勵分不開)。

教學是要面向全體的學生,我們不僅要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必須的數學,而且還要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基於這樣的要求,我想教師的教學設計,更應該照顧到不同孩子的接受能力,只有這樣每一個孩子才可能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8

【背景分析】

《比大小》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分數》中的一部分。分數大小比較的學習分為兩個階段,三年級要學習的《比大小》主要是同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和同分子分數(分子是1)大小之間的比較。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比較大小,要到五年級才能系統學習。

本節課教材要求分三步進行教學:用分數表示圖中陰影部分——比較陰影部分大小——比較分數大小。這樣安排的目的是將數與形結合起來,學生在比較分數大小時,可以聯想到圖形的大小,這對學生理解分數大小的關係將會有較大的幫助。

由於是初次學習分數大小的比較,所以本課要求學生藉助直觀的圖形,動手操作,通過“折一折”“擺一擺”“塗一塗”等活動,使學生直觀地理解分數大小的關係,讓學生感受到比較簡單分數大小的過程,積累一些初步的經驗。

【教學實錄】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首先,從班上的人數比較入手:“孩子們,我們1班有多少人哪?”

“40人。”“二班有45人,45和40誰大呢?”“當然是45大哦!”

“45>40,這是兩個整數的比大小。”

“你們的數學書本是多少錢?誰能說出一個小數和6。14比大小?”

“5。5<6。14”“6。2>6。14”……

“整數能夠比較大小,小數能夠比較大小,你們說,分數能夠比較大小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分數的比大小。”

由整數、小數比較大小引入課題,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分數怎麼比較大小呢。

二、建構模型,解釋應用

(一)、看圖比大小,建立“形象比較”的模式

●比較分母相同的分數大小、

先出示:3/4和1/4誰大呢?讓學生猜測,學生有的說3/4大,有的說1/4大,還有的學生默默無聲。於是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正方形自己動手摺一折,先分4份,再分別塗上顏色,同桌之間比一比大小。折完後,再請學生來說誰大。“3/4和誰大呢?你怎麼知道的?可以用什麼符號連線?”

學生1:(拿著摺好的圓形紙片邊比劃邊說)把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比3份少,所以1/4<3/4。

學生2:3/4裡有3個1/4,3個1/4要比1個1/4大,所以3/4>1/4。

學生3:我用長方形折的3/4和1/4,兩個圖形對比,1/4<3/4。

及時肯定學生的比較方法及解釋,出示一組同分母的分數比較大小鞏固。

●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太好了,同學們會比較分數的大小了,現在老師有道難題想請同學們幫老師想想,淘氣和笑笑在爭執1/4和1/2誰大?你們來說一說。”

請學生個別答,記住猜錯的學生。

請學生動手摺一折、塗一塗再比一比,在組內先驗證自己的結論,然後每組派一名代表上前演示。

“你們比較出的結果是什麼?”(有意識請猜錯的學生說)

(二)、理解分數,建立“意義比較”的模式

●做“試一試”第(2)題

1、演示課件

2、學生獨立做題,師巡。

3、指名學生彙報答案,引導學生說出每個圖形各塗幾格和比較的理由。

●探索比大小的兩個分數的特點,進行分類

1、演示課件,出現六組分數和對應的圖

2、那這些分數有什麼特點?大家討論一下。

3、組織小組發言,歸納出比大小的兩個分數可以分為兩類:有分母相同的,還有分子都是1的。

(三)、解釋應用

1、演示課件,出示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數比大小歸類編排題

2、組織學生做題,師巡視。

3、同桌交流比大小的方法和答案。

4、用開火車的方式進行全班反饋。

(四)、發現竅門,建立“法則比大小”的模式

1、你們能不能不塗色直接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呢?讓我們邊做題邊尋找答案。

2、演示課件,出示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數比大小混排題。

3、這麼多題,要比比誰最細心,老師巡視。

4、小組彙報答案。引導學生說出“分母相同時就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數就大,分子小的分數就小”和“分子相同時就比分母,分母大的分數小,分母小的分數大”。(課件出示)

5、用你們的'方法來比比1/2、1/8和2/7、2/5

6、課件演示驗證。

(五)遊戲:

拿小棒:老師拿了全部的3/10,老師拿了幾根?你要拿得比我少,應該怎麼拿?同桌兩人玩一玩。要說出拿出了全部的幾分之幾?說一說,你們是怎麼拿的?

三、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們有什麼收穫?

【課後反思】

在本課分數大小比較主要包括兩部分的內容:一是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比較(分母小於10);二是幾分之一的兩個分數大小的比較。

由於分數的大小比較這一知識是建立在分數的意義和分數單位的概念初步認識的基礎上的。通過比大小這一課,進一步初步認識分數。本課時分數大小比較主要藉助直觀圖形,讓學生通過看圖,直觀地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從而讓他們感受比較簡單分數大小的過程,積累一些初步的經驗。其實,在本課的教學中蘊涵著三種分數比較的方法,即三種比較模式。

1、看圖比較大小,建立“形象比較”的模式。

在這種模式中,我採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進行。整個的模式中包含三個比較環節:用分數表示圖中陰影部分——比較陰影部分的大小——比較分數大小,教材給出的教學情景的目的也是將數與形結合起來,學生在比較時,可以聯想到圖形的大小。所以我把例題交給學生自主探究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我把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在組內把自己看到的圖形,想到的理由進行交流。

2、理解分數,建立“意義比較”模式。

在這種模式的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說出填分數的理由和比較分數大小想法,再引導學生說出每個圖形各塗幾格和比較理由,然後根據分數的概念得出結論。在探究比較中,注意比大小的兩個分數的特點,進行分類:同分母和分子都是1的分數。這一部分不是由老師教給學生,而是由教師引導、激勵,啟發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推理,歸納。

3、發現竅門,建立“法則比較”的模式

在這裡,應特別重視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和推理,最後歸納出:分母相同,比較分子,分子越大,分數越小;分子是1(分母相同),比較分母,分母越大,分數反而越小的法則。

總之,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我們老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給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要變聽數學、看數學為做數學,關注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關注孩子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關注孩子對學習過程的經歷和體驗。教師要關注孩子知識技能的學習,更要關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給孩子以富有個性的評價,激勵孩子學習數學的信心。這樣我們的數學將不再枯燥,讓我們的數字會跳躍,圖形會唱歌,我們的數學從此富有生機,充滿樂趣。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9

準備這節課時,自己總覺得不知道該把教材挖多深,老教材中的這節課有小數的讀法和寫法的介紹及小數意義的介紹,而新教材中卻把讀法和寫法給“模糊”教學了,難度降低了許多,只要求學生能口頭會讀,也沒特別地指導寫法,還要求小數的意義不能脫離現實背景(主要以價格和長度單位)抽象地去學小數。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差不多按照教學書中的過程來進行教學,也沒有多少創意。

課上完後感覺在教學小數的讀寫、找生活中的小數(課外資料)、小數在價格表示中的含義,這幾個環節,學生學得還比較紮實。但在教學長度單位中的小數含義時,設計比較牽強,學生對分數與小數的關係理解也不夠透徹,以至於在找一位小數與分數的關係及後來的兩位小數與分數的關係時,學生不容易講出。課後想想,是否可以這樣設計:把元角分和長度融合在一起,在價格中就安排分數與小數的關係教學,然後針對發現的規律,讓學生思考,為什麼在長度單位中可以這樣或者為什麼應該這樣?引起學生的思考,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其利用以前學過的`分數知識幫助解釋,到達認識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的目的。

在設計時,還針對分數與小數的關係還安排了相對應的練習,如果這個練習做過後,我想對本節課難點的突出,肯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時間不夠,沒來得及做。

另外本節課讓我覺得可以設計兩張表格,在孩子們自學好以後填表,把整分米、整釐米的數先寫成分數,在寫成小數。然後讓孩子觀察表格中的小數,它們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怎樣的分數可以寫成一位小數,怎樣的分數可寫成兩位小數,通過表格的對比,孩子們可能馬上就能回答出來。我覺得為了讓孩子知道十分之幾的分數可寫成一位小數,百分之幾的分數可寫成兩位小數,表格設計會更利於讓孩子們比較、體會。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0

《計算經過時間》

因為學生每天都和時間打交道,比如睡眠的時間,飛機飛行的時間,營業的時間等。所以上課多以引導,以生活事例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和計算經過的`時間。如:老師上班是7時05分出家門,7時45分到校。問老師從家到學校用了多長時間呢?教材中也安排了簡單的求經過的時間的例題,難度並不大,書上呈現的例題是通過線上段圖,和鐘面上直接數,非常直觀的得出結論。但在後面的練習中,就涉及到用數學方法去解決問題,把所有時間轉化為24時計時法,用結束的時間減去開始的時間。但在計算過程中,學生容易跟多位數加減的退位搞錯。另一類睡覺問題又另很多學生摸不著頭腦。因為這裡涉及到跨天的計算,比較複雜。可以用線段圖來表示,這兩個時刻是在兩天中出現的,應當分天計算,這樣的'教學學生在後面的練習中就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教學中我還發現學生在時刻與時間的概念上比較模糊。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如5時指的就是5:00,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5點,這是一個時刻,而平時生活中所說的5小時指的就是經過了5個小時,這是一段時間。

隨著學生認識和理解的深入,加強練習,相信學生對於這樣的問題會更有經驗,讓時間真正深入學生的生活,也讓學生們能真正瞭解時間。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1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近期初步認識一位小數含義和以前熟練掌握萬以內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並只涉及到一位小數的加減(小數的性質到五年級上學期再學,所以整數減小數、得數末尾是0的計算都不涉及)。

在課前對5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了解時,全部學生都能說出0.3+0.9等於多少,並能列出正確的豎式。可見學生能把整數加減計算的演算法遷移到小數加減計算中,對一位小數的加減計算算理與演算法都能比較容易理解掌握。

根據對教學內容與學情的分析,在本課教學中,我做了以下的嘗試:

1.拓展例題功能,滲透搭配規律。

例題是點心店買點心的情境。四種點心及其價格分別是饅頭- 0.5元、豆漿 -0.7元、餛飩-1.8元、麵條-2.4元,通過提出問題求其中兩種點心的總價和價格差引出一位小數的加減法。教學內容的相對簡單也提供了可拓展的空間。在教學完例題後,我讓學生思考“任意選兩種食品,求它們單價的和與單價的差,一共有幾種不同的情況?”再讓學生同桌合作,列出算式計算。在這一過程中滲透搭配規律,培養學生有序的思維方法。

2.精心設計,提升計算練習的功能。

計算課往往給人枯燥乏味之感,其中計算練習單一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本課學習內容簡單,所以我力求在練習設計上有所突破,希望在計算練習中也能讓學生的思維有所提升。而書上的五道練習中,第1、2題是純粹的計算練習,第3、4 題是解決實際問題,第5題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能力,總體來說都比較簡單。經過思考,我合併簡化了1、2兩題,因為在課堂上大量練習豎式計算會讓學生感到枯燥;捨棄瞭解決實際問題,考慮到本課的重點是計算,而且像第3題“水中插竹竿”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理解題意並進行變式練習,可以在下節練習課進行。同時重新設計了兩個練習:

設計的目的在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估算意識,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的良好習慣,滲透加減計算的一般規律,發展學生思維。

3.創造一個有規律的數列。

讓學生在找規律中既能練習小數的加減法,又能發展數學思維,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

在實際教學中,第一個練習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第二個練習在第2小題填中間數時對學生有一定的思維難度,這也是我自認為獨具匠心的設計,但導師卻指出,這樣的數列很容易產生歧義。像第1小題的兩個數列,即使再多給幾個數,答案也是不唯一的。為了更嚴密些,可以儘量多給幾個數或後面加個數進行驗證。而第2小題填中間數,答案更是不唯一,在學生還沒有“等差數列”概念之前,做這樣的題目要“小心”。曾經聽曹老師做過有關數學教師本體性知識缺失的講座,這一刻自己對此有了更深感受。數學是嚴謹的科學,對所教知識沒有準確的認識和把握,再巧妙的設計也會弄巧成拙。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2

《數學課程標準解讀》指出:“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充滿了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

在學生認識發生、發展的規律來看,傳統的數學學習中,教師講授、學生練習的單一學習方式已不能適應學生髮展的需求了,注重學習發展的數學學習應該提供多樣化的活動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

。在數學學習中通過學生主動的活動,包括觀察、描述、操作、猜想、實驗、思考、交流和應用等等,讓學生親眼目睹數學過程形象而生動的性質,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如何實現數學的“再創造”,並從中感受到數學的力量,促進數學的學習。

在這節《面積和麵積單位》的'教學中,我非常注重的是學生的猜想?感知?體驗活動。每一個環節都是學生的主動活動為主,在活動中深刻感受“做數學”的樂趣。

在本節課的三個重要環節:理解面積的意義、比較面積的大小、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我分別通過活動體驗、觀察比較和猜想這三種主要的數學活動來學習這三方面的內容,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新理念。

但這節課在實施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1平方釐米的教學中,在學生猜想1平方釐米有多大後,我出示了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並快速地出示課件中“邊長為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接著馬上就讓學生想象用1平方釐米去測量桌面有什麼感覺?學生是也可以馬上想到1平方分米,但對於1平方分米的理解,學生還是憑著感覺在講,而沒有用對1平方釐米的感知來認識1平方分米,這就是我在出示“邊長為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時,沒有加以說明,沒有讓學生有一個消化的過程,使學生沒有建立起“邊長為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回想試教《面積和麵積單位》時,由於對1平方釐米講得比較清楚,學生就能很快得出:“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在多次試教與正式上課後,我深刻體會到學生是“活”的。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3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乘法的含義、兩位數乘兩位數、能初步用乘法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從不同角度分析資訊、尋找方法及解決問題,逐步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我繼續嘗試用導學案教學。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複習兩道有聯絡的一步解決的乘法問題,不僅喚起學生對乘法意義的記憶,更為後面的兩步解題做好準備。

在探究新知時,我設計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研究新知,鼓勵他們開動腦筋、認真思考、找出不同解題方法。學生們在交流碰撞中很快就找出了三種不同的解題方法。即:

方法一:先求出每個方陣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的人數。

算式:10×8=80(人)80×3=240(人)或10×8×3=240(人)

方法二:先求出3個方陣一行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8行的人數。

算式:3×10=30(人) 30×8=240(人)或 3×10×8=240(人)

方法三:先求出3個方陣一列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10列的人數。

算式:3×8=24(人) 24×10=240(人) 或 3×8×10=240(人)

在學生重點彙報完幾種不同方法以後,我並沒有急於結束此題的教學,而是讓學生思考:通過剛才的研究,你有什麼新發現?問題一出,原本熱鬧的教室立刻變得安靜下來,學生們都在思索。很快就有學生髮現:同樣是一道題目,由於我們開始選擇的資訊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這對於以後用多種方法解題是多大的一個啟示啊!

從課題效果看,我發現多數學生在敘述完解題思路後的答題更清楚、正確。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4

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量單位。低年級的國小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與他們的實際生活最為接近的時間單位,如時、分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才能逐步理解離他們較遠的較大的時間單位,如年、月等。而理解一年或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需要藉助一定的想像力。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選取了和學生生活密切聯絡的素材,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感受時間。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較長的時間單位,教學時,我把教材上提供的幾幅有意義的日子的圖片製成投影片,一張一張給學生出示,先讓學生觀察,再說一說呈現的什麼情景,這些情景發生的什麼時間。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申奧成功、植樹節、兒童節等有意義的日子,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了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保護環境的`意識。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置於實際生活的背景之下,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2、為學生創設自主建構知識的活動和思考空間。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瞭解年、月、日之間的關係,教學中,我注意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平臺。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和組織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如觀察年曆時,讓學生思考“一年有幾個月”等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來了解年、月、日之間的關係。

3、重視直觀教學,充分發揮鐘錶模型等教具、學具和身邊的教育資源的作用。

在教學24時記時法表示下午或晚上幾時時,學生往往感到不習慣。教師充分使用鐘錶模型和課件演示或學具,加強了對鐘面的觀察操作,體會鐘面外圈與內圈的關係讓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表象,從而理解了24時記時法。

總之,通過這節課的教學,絕大部分學生對年、月、日知識有了充分的理解,學習興趣也很高。但反思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學生在觀察、操作、合作交流過程中教師組織不夠,少數學生沒有準備一張年曆,教師也沒有準備,只是課件出示了年曆,學生觀察不清,稍有些混亂,今後要加以改進。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5

核心提示:這學期的時間特別短,教學任務又比較繁重。本學期想根據教學內容打算打破常規來教學。在簡單分析了第一單元混合運算的教材內容和教學重點後,我理出了這樣的思路,不從教材提供的情景入手,單純的把計算題提取出來,在掌握了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後再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這學期的時間特別短,教學任務又比較繁重。本學期想根據教學內容打算打破常規來教學。在簡單分析了第一單元混合運算的教材內容和教學重點後,我理出了這樣的思路,不從教材提供的情景入手,單純的把計算題提取出來,在掌握了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後再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月4日是孩子們報道的日子,沒有多少事情可幹,離放學的時間還有很長。在詢問孩子們是否在假期進行過簡單複習後,利用三、四節課的時間進行了順序的練習。因為我知道,計算雖然在上一學期“關注細節”的要求下很多孩子的學習習慣有了可喜的變化和進步,但是經過一個假期的放鬆和嬉鬧指望今天一下把他們拉回來,還是需要時間的。在課堂上,我們先一起做了幾個簡單的兩步計算的題目,孩子們先嚐試,然後讓學生起來講解怎麼做,確定“順序”是最重要的。雖然沒有給他們分類,但是第一層的練習題是同級運算的,在做題時讓學生慢慢體會這種型別的題目該怎麼去做,先學會方法再去追求正確率。在做題過程中,我還時時表揚那些算完知道驗算檢查習慣好的同學的做法,以便帶動更多的孩子儘快地適應學校生活。

在進行了基本的練習後,慢慢的加大難度。在含有兩級運算的時候該怎麼辦?還是通過實戰來進行練習,接下來是解決後面的帶有小括號的應該怎麼做。兩節課的時間,我們學完了課本第一單元所包括的三種類型的混合運算,絕大多數孩子都能知道計算順序,孩子們的學習狀態也在慢慢的回升。

開學來第一節課,先是嘗試了幾個簡單的混合運算,然後和大家一起來看書,解決書上的應用題。課堂上儘量讓孩子多說,把自己的思路表達出來。解決實際問題是班上孩子的弱點,本學期要作為重點。從計算效果上來看,絕大多數孩子能夠會做,錯誤的原因主要包括:運算順序不清晰、計算粗心等。在後面的練習中要加強。

(二)

本節課的新知孩子們在之前就已經接觸過,並且多數孩子已經掌握了計算方法,開始先是採用我讀題孩子們獨立進行計算再集體訂正的方式。從孩子們做的情況開看,順序已經比較明確,粗心計算的問題仍然讓人頭痛。有的孩子寧願絞盡腦汁的口算、心算,也絕對不拿起筆來列豎式算算,看來培養孩子良好的計算習慣並非一日之功。

根據上學期孩子們應用題出錯較多的情況,這學期安排學生準備了練習題本子,主要把課本上的應用題抄到本子上,然後用鉛筆進行計算。我覺得形式還是不錯,關鍵是老師的指導一定要到位。一天一節的數學課怎樣讓孩子“輕負擔高質量”還要下大力氣。

(三)

這節課的主題是關於括號的`問題。很多孩子已經明確在有括號的情況下怎樣進行計算,順序已經非常的明確。但對於括號的作用理解得並不深刻。經常出現這樣的錯誤,如:(32×15)—(32÷4)。其實在這個題目所加的括號並沒有改變運算順序,並沒有必要加。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口號的作用,我們練習了幾個題目,像如課本第14頁的第4題,我先把數讀出來,在告訴孩子先算什麼後算什麼,根據老師的表述看看括號需不需要加,加到哪裡。此題練習完後,孩子對括號的認識更加深刻。效果比較好。

(四)

關於0的運算孩子們平常還是接觸挺多也比較熟悉,看似簡單卻包含很多知識,特別是對於本節課的重難點“0不能做除數”要做到充分的理解不是很容易。在聽取了高主任的課後,我又作了部分梳理,尤其是在板書上進行了規整。黑板的左半邊是0在加法、減法、乘法中的特性,單獨留出黑板的右邊解決除法的問題,板書也進行了簡化。如:

0+5=0 0+任何數=任何數

在處理本節課的難點時,先請孩子根據“0÷5=0”說說0在除法中的特性,有的孩子就提到“0除以任何數都得0”,接著就有孩子提出了反對意見,學生講完後,我把他們的意見進行了總結和歸納,並板書“找不到商、確定不了商”來解釋為何“0不能做除數”。學生看似明白了,做題也能作對,不過我感覺還有部分孩子不是很理解

(五)

本單元的整理複習我班的主要目的就是查缺補漏,並沒有把所有的知識進行統一的整理和複習,而是根據平常學生掌握的情況,尤其是作業中出錯較多的題目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練習。看似簡單的一個題目,孩子們因為計算速度不一致的原因導致容量較小,但是同時培養了孩子認真檢查驗算的習慣。尤其是當有的孩子很快做完,但是老師要求的時間還沒有到,空閒的時間幹什麼,那就是檢查,不停的用筆在打草紙上進行驗算。計算是我們複習的重點,特別是運算順序、括號的使用。適當的複習了應用題,分析了數量關係。

上課兩週了,最大的感覺就是孩子們的水平參差不齊,怎樣有效的利用好40分鐘,讓不同水平的孩子在上課的時間內得到最大限度的數學滿足,在後面的課堂中思考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