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解方程》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解方程》教學反思 ,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方程》教學反思

《解方程》教學反思 1

本節課中學生學習等式的性質是沒有多大的難度的,在運用等式的性質進行解方程時,難度也不是很大。課本安排了不少解方程的題目,學生都能一一解決。仔細觀察課本,其實會發現課本上在慢慢增加根據具體情境列出方程並解方程的題目。這是本單元的難點,這就需要讓學生根據題目中的等量關係來寫出方程。將等量關係寫出方程和學生之前根據等量關係解答是不同的。

學生不太習慣,導致列的方程奇形怪狀。這裡有必要深入探究方程的含義。根據上節課的學習學生知道:方程是從等式演變而來。含有字母的等式才叫作方程。換言之,方程其實是一種含有未知量的等量關係的一種表示式。我們只需要將等量關係找到再將其表達成方程即可。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是以往大部分的解題經驗所寫出的等量關係是從結果出發來寫的.,一切為結果服務這樣一種逆向的思維過程。而現在寫出題目中的等量關係卻是從條件出發的一種正向思維。

雖然在三年級時,我們學習了從條件出發和問題出發兩種不同的解題策略,但這離幫助學生形成這兩種思維還是遠遠不夠的。通過這樣的分析,那我們在引導孩子列方程時,就要從條件出發,找等量關係來列方程了。先要幫助學生找出等量關係,在引導孩子根據等量關係表達出相應的方程。這一點的學習時必須的。

《解方程》教學反思 2

教學《解方程》這部分內容時,我一開始就有些擔心學生不容易學好。因為方程的思維方式和原來的解決問題思考方式完全不同,而學生已經著慣了原來的思考模式,恐怕很難接受新的方法,即使這種方法的思維含量更少,完全不用拐彎抹角地思考,不用逆向思維。學生對於新的東西,總是因為不熟悉而否定它的簡便好用,因為對他們來說用起來不熟練就是不方便的。其次是解方程、驗算、用方程解決問題等都需要固定的格式,學生要花時間適應這種格式記住這種格式,並熟練地應用也是一大難點。

在上課時,我是先按照書上例子展開教學。然後我說明,列方程解決問題就是把實際情況最直接地表示出來,比如天平左邊是杯子和水,水的質量是x 克,就寫100+x ,右邊是砝碼250 克,左右平衡,用等號連線,列成的方程就是100+x=250 。

接著教學怎麼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我讓學生自己來求x 等於多少,學生都能解決。書上介紹的方法是兩邊同時減去同一個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但是學生的方法都是根據加法算式中各數的關係來求的。即使有些學生說不清自己是用什麼方法,我也能看得出來是用這種方法。我肯定了學生的方法,再從天平的原理出發介紹了書上的方法,然後問學生:你們喜歡哪種方法?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肯定了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說,那我們就用自己用得好的方法來求方程中的未知數,。同時, 介紹了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方程的解,求出方程的解的過程叫解方程。認識了概念後,要及時加以鞏固。我出了兩道題幫助學生鞏固概念。

二是讓學生來解方程。學生很快能算出來,我告訴學生解方程的寫法跟我們以前的計算寫法不同,它有特定的格式,我一邊講解格式一邊板書。要求學生讀一讀解方程的過程,看是否理解,再在自己的本子上寫出過程。然後重新做了一道加以鞏固。接下來的難點是驗算。我先講解怎麼驗算,再請學生來說驗算過程,然後把驗算過程也按照特定格式寫下來。

學生作業反饋時,有幾個問題:一、用方程表示題目中的數量關係很多都用老方法;二、解方程的格式寫法容易出錯;三、方程的解的.驗算過程不是很理解,經常出錯。

作業講評時我們一起糾正了錯誤,概括了錯誤型別,要求學生避免這些錯誤,然而一些學生依然在重複原來的錯誤。這是數學教學中常有的現象,有些題目第一次用了錯誤的方法,往往糾正很多次還是著慣用錯誤的方法。

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也有幾點想法:

一、用方程來表示數量關係學生出現困難,是通過我的幫助列出方程,我並沒有及時讓學生鞏固方法。

二、解方程、驗算的過程和格式的教學以我的講解為主,而那時我沒有想辦法很好的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學生練著時丟三落四較多。

三、我的講解過多,學生自己的思考過少,類似於灌輸,學生學著較被動,到最後模仿解法和格式為主,卻沒有理解為什麼這樣寫,因此學生有時正確,有時出錯,沒有掌握好。

四、這個教學內容對我們的學生來說,難點較多,而我並沒有為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減負思考,一股腦地把所有新的東西都倒給學生,造成學生超負荷。

《解方程》教學反思 3

本節課的學生學習的重難點是掌握較複雜方程的解法,會正確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係;學習目標是進一步掌握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一小節內容是在前面初步學會列方程解比較容易的應用題的基礎上,教學解答稍複雜的兩步計算應用題。例1若用算術方法解,需逆思考,思維難度大,學生容易出現先除後減的錯誤,用方程解,思路比較順,體現了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優越性。

一、從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入手,降低問題的難度。

解稍複雜的方程這部分內容煩瑣乏味,解答例1這類應用題的關鍵是找題裡數量間的相等關係。為了幫助學生找準題量的等量關係。我從學生喜歡的事物入手,引出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又為學習新知識做了很多的鋪墊。

二、放手讓學生思考、解答,選擇解題最佳方案。

讓學生當小老師,從問題中找出數量之間的關係,弄清解決問題的思路,展示講解自己的思考過程和結果,這樣既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然後,我大膽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學過的方法來解答例1,最後老師讓學生把各種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讓學生分析哪種解法合理,再從中選擇最佳解題方案。這樣既突出了最佳解題思路,又強化了列方程解題的優越性和解題的關鍵,促進了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

三、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比教會知識更重要。

應用題的教學,關鍵是理清思路,教給方法,啟迪思維,提高解題能力。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敢於大膽放手,讓學生觀察圖畫,瞭解畫面資訊,白色多少塊,黑色多少塊,白色比黑色少多少等資訊,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再在練習本上畫線段圖,然後指導學生根據線段圖,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去。所以在應用題的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分析應用題的解題方法,一句話,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比教會知識更重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

《解方程》教學反思 4

1、教材的編排上難度下降。有意避開了,形如:7.8—X=2.6,12÷X=1.2等型別的題目。把用等式解決的方法單一化了,這和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又有了矛盾。儘管老師一再強呼叫等式的性質解,還是有多數學生用原來的方法解答。

2、強調書寫格式得有層次。告訴學生利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熟練以後特別快。同時強調書寫格式。通過教學,學生利用等式的性質學生能解決簡單的方程,如果有過程,方程中的等號不易上下對齊,這點問題不大。到熟練之後省去過程時再強調格式。

3、內容看似少實際教得多。難度下降後,看起來教師要教的內容變得少了,()可以實際上反而是多了。教師要給他們補充X在後面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們列方程時怎麼避免X在後面這樣方程的出現等等。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較熟練地利用等式的方法來解方程,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方程之後,書本中不再出現X做減數,除數的方程題了,但學生在列方程解實際應用時,學生列出的方程中還有這樣的題目,但不會解答,這時我們又要強調演算法多樣化,我們會讓他們嘗試接受——解答X在後面這類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號二邊同時加上X,再左右換位置,再二邊減一個數,真有點麻煩了。而且有的.學生還很難掌握這樣方法。有的學生又不得不用除、減法各部分間的關係做題。在實際的方程應用中,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很顯然這存在著目前的侷限性了。因此教學中我還是對學生說盡量用方程的性質解,若遇到用等式的性質解決不了時,可以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解答。認識方程教學反思解方程教學反思方程教學反思

《解方程》教學反思 5

縱觀整節課教學,我認為已經基本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在講解“方程的解”定義時,能從驗算例子答案出發,讓學生體會到“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特徵,從而能更好地理解“方程的解”的定義。

在講授“解方程”定義概念時,我主要從教材思想出發,通過讓學生說出採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求解方程的解,讓學生明白“解方程的各種方法,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求出解,但不同的方法有自身不同的求解過程”著重讓學生理解“求解過程”。

在這基礎上,讓學生討論發現兩個概念定義之間的區別。

在講授“解方程:X+7=13”例題時,我安排一個成績中等的學生上來解答(因為是新課,學生還沒有接觸過正確規範的書寫格式,學生的求解方法和過程步驟,能代表整個班級的情況。況且學生的求解過程能起到反例的'作用,為下面比較教學——從對比中認識正確的求解過程做好鋪墊)

板書正確書寫格式後,讓學生通過比較發現該如何正確規範地求解方程的解。

整節課教學存在幾點不足:

1、學生課堂練習量少。這與定義的教學花費太多時間有關。

2、對學生新課之前的求解方程的解的方法缺少關注。解方程是可以有很多方法的,需要鼓勵學生的多向發散思維。

3、教師課堂上雖然提到“對於一個X的值,它究竟是不是方程的解呢?為什麼?”,但還是缺乏相關練習,因為這一內容對理解“方程的解”有極強的意義。

《方程的意義》這節課與學生的生活有密切聯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總結概括出數學概念的過程。讓學生初步瞭解方程的意義,理解方程的概念,感受方程思想。使學生經歷從生活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立過程,培養學生觀察、猜想、驗證、分類、抽象、概括、應用等能力。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用直觀手法向抽象過渡,用遞進形式層層推進,讓學生經歷一個知識形成的過程,並儘可能讓他們用語言表達描述出自己對學習過程中的理解,最後形成新的知識脈絡。下面就結合這節課,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一、複習匯入,激趣揭題

該環節主要複習與新知識有間接聯絡的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鋪墊搭橋,以舊引新,方程是表達實際問題數量關係的一種數學模型,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的,因此開課伊始我結合與學生有關的一些生活現象出示了一組題,要求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來。這些題的出現即能讓學生複習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現象都能用式子表示出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開課很實際,很乾脆,也很有用。

二、實踐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1.用天平創設情境直觀形象,有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個數學概念。如果離開現實背景出現都是已知陣列成的等式,雖然可以通過計算體會相等,但枯躁乏味,學生不會感興趣。如果離開現實情境出現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學生很難體會等式的具體含義。天平是計量物體質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過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斷出兩個物體的質量是否相等,天平圖創設情境,利用鮮明的直觀形象寫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題圖。

2、自主操作,提高能力,激發興趣

在探究方程的意義時我特意給學生提供操作天平平衡的不同材料,讓學生分組實踐,通過操作、觀察天平的狀態得到許多不同的式子,由於材料不同,每個組所得的式子也不同,有的全是已知數的式子,有的是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多種多樣的式子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激發學生觀察興趣。

三、實際運用,昇華提高

在練習設計中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使學生的思維不斷髮展,使學生對於方程意義的理解更為深刻,特別使讓學生自由創作方程這一練習題,既讓學生應用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本課時教學設計,改變了傳統學習方式,利用課本的靜態資源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數學情景動態化,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獨立思考,不斷歸納,把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為自己探究,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在學習中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情感態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發展。當然這節課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對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突出得不夠,讀學生“說”的訓練不夠,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表述的機會。

《解方程》教學反思 6

本節主要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通過結合具體實際問題的分析與解決,匯出形如ax±b=c和ax±bx=c形式的方程,並結合原有舊知——等式的性質推匯出解法步驟,同時利用這些方程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豐富學生的解題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幾課時的教學與練習,學生在掌握方程解法上沒有問題,說明學生對等式的性質掌握的比較紮實。但在運用方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時,部分學生表現出缺少一定的分析習慣和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造成在解決問題(特別是一些例題的變式題)時產生較多錯誤。

通過前後練習的比較、觀察,發現產生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在於學生在練習時偏重模仿和記憶,缺少具體分析的意識。從而造成在碰到一些變式題時就明顯缺少解題策略,學生在讀題後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思考題中有怎樣的數量關係,而是在記憶中極力搜尋“這個問題以前有沒有講過?或跟哪個問題是一樣的?”等舊痕跡。然而這些變式題的解答難就難在它與例題有密切的聯絡,但又有區別。如果學生不能找到其中的區別和練習,光靠模仿和記憶,那就很難正確解答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學生重模仿輕分析的學習方式,在練習中要加強數量關係的分析,注重學生對解題思路的表述。教師要強調學生讀題後先分析並寫出等量關係,每個實際問題的解答過程中都要設計等量關係的分析與交流,從潛意識中使學生重視起對問題的分析與判斷。一開始學生可能在分析、判斷等量關係時還會模仿例題的形式,因此在學生對基本型別有了一定的感悟後,要有針對性的出現變式題讓學生來解決,使其在認知衝突中進一步感悟先分析、判斷等量關係的重要性。但同時教師也要十分清楚的認識到尋找等量關係對於課改後的六年級學生來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缺少一定的意識外,更重要的是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

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在新教材的編排中,在六年級前很少涉及甚至沒有安排過等量關係尋找的內容。正是由於教材中忽視了這方面內容的安排,也就引起了第二個原因——教師和學生都忽視了尋找等量關係能力的培養。等到六年級要大量具體涉及到時,就發現學生很不適應了。如何提高學生尋找題目中等量關係的能力,就成了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為了提高學生等量關係的分析能力,除了如前所述要加強意識培養外,還應在具體方法上加以指導。而用線段圖來表示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提升學生分析、判斷等量關係的方法,教材在例題分析中就先借助了線段圖來分析,從而幫助學生找出題中的等量關係。在實際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畫線段圖來表示條件和問題,從而形象的'表示出等量關係的有效性。同時,在教學中不能因為問題簡單或趕進度而忽視畫線段圖表示條件和問題的環節。一開始學生可能由於以前缺少一定的訓練而顯得有些不適應,但經過幾次的努力後,學生就能很快提高作圖能力,從而有助於等量關係的尋找。

綜上所述,在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注意學生學習方式的培養,從偏重模仿和記憶中逐步糾正過來,逐步建立具體分析的意識。其次是要培養學生用線段圖表示題目中條件和問題的能力,藉助線段圖的表示形象的表現出相關的等量關係,提高學生尋找等量關係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解方程》教學反思 7

今天上了解方程(二)的內容,感覺沒什麼明顯的精彩地方。學生由於有了關於加減的等式的性質的`瞭解,在通過例題中兩組方程的觀察,適當提醒學生聯絡前面學習的等式的性質,很自然的就能得出有關乘除的等式的性質。

只是在讓學生舉例的時候,沒有學生能想到同時除以0,結果是怎樣的。只能由自己向學生提出問題,簡單討論後,很快想到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因而得出同時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的範圍。

計算中有較多的問題,特別是很多學生對於小數的乘除法計算,有很多的錯誤,需要加強鞏固訓練。

《解方程》教學反思 8

《解方程練習課》教學反思在過去教學解方程,沒有規定一定要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可以根據方程形式選擇利用逆運算關係求未知數。學習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學生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這樣學生對算理的理解也容易,學生也能很快求出方程的解。根據20xx版《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新教材要求以等式的基本性質為基礎匯出解方程的方法,不再講解利用逆運算關係求未知數。說是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象,有利於改善和加強中國小數學的銜接。由於有了前面的教學經驗,在初次接觸新教材時總覺得只限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比較麻煩。為了轉變自己的教學思想,更新教學觀念,我深入的研究了教材。

在教學中通過天平直觀演示天平兩邊同時放上或拿掉相同重量的東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引導學生髮現、小結出等式的性質。不斷對孩子們進行潛移默化地滲透,促使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能靈活地運用此性質來解方程。通過教學發現國小生對以天平為直觀形象載體的等式性質,感到新奇,有趣,樂意接受,也易理解。利用天平這樣的'事物原形來揭示等式的性質,把抽象的解方程的過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現出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過程是一個等式的恆等變形。困惑的是在教學中運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發現學生對解形如:x+a=b、x-a=bax=b、x÷a=b的方程做得很好,而且很樂意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但對形如:a-x=ba÷x=b這樣的方程,在依據等式的性質進行變形時,學生容易出錯,感到麻煩,部分學生感到困難。但是用減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解答就比較簡單,所以個人感覺這種方法存在著侷限性。

在計算教學中一直都倡導演算法多樣化,因為要改善和加強中國小數學的銜接在這卻避開了演算法多樣化。要不就把形如a-x=ba÷x=b這樣的方程放到中學再學。雖然對新教材內容的編排有困惑,但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與掌握解方程的方法,我還是下了功夫研究教學方法,並在課後做了大量的輔導工作,接下來也會一邊學習新內容,一邊複習解方程相關知識。

《解方程》教學反思 9

方程是應用非常廣泛的數學工具,它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中佔重要地位。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簡單、最基本的代數方程,它不僅在實際中有廣泛的應用,而且是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等等知識的基礎。解方程既是本章的重點,也為今後學習其他方程、不等式及函式有重要基礎作用。為了使學生牢固掌握解方程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一個有效的數學模型,產生學習解方程的慾望,教材設定了新穎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從具體的情境中獲取資訊,列方程,然後嘗試主動探究方程的解法。並通過練習歸納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驟和技能。

本節課的整體過程是這樣的:先利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從而引出了移項的概念,然後讓學生利用移項的方法來解方程,第一次接觸這部分內容,所以在方程的選擇上,都是移項後,同類項的合併比較簡單,與前一節內容相比較,可輕易感受到這種解法的簡潔性;講解完成後,進一步給出了練一練的兩個方程,讓學生動手去做;仔細觀察學生的練習過程,出現了很多困難。

總結一下,大致有以下幾種比較常見的情況:①含未知數的項不知道如何處理;②移項沒有變號;③沒移動的項也改變了符號;針對以上情況,利用課堂時間,先讓有困難的.學生說一下自己在解題過程中出現的困難,讓其他同學幫助他找出錯誤並加以解決,這樣更能促進同學間的相互進步。由於時間的關係,本節課這一點做得還不夠完善,可從學生的課堂練習中反應出來。再讓學生總結注意點,教師進行點撥。最後的學生小結並不是一種形式,通過小結教師能很好地看出學生的知識形成和掌握情況。

總的來說,雖然課堂上同學們總結錯誤點總結得不錯,但學生對解方程的掌握仍浮於表面,練習少了,課後作業中的問題也就出來了;第一,解題中部分同學仍採用原來的等式性質進行;第二,移項時符號還是一個大問題;所以總的說來,這課堂效率不高,沒有完成基本的課堂任務;學生一節課下來還是少了練習的機會,看來對求解的題目,課堂上需要更多的練習,從題目中去反饋會顯得更加適合。在新教材的講解中,有時還是要借鑑老教材的一些好的方法。另外,本節課沒完成的任務,希望能在下面的時間裡儘快進行補充,讓學生能及時對知識進行掌握。

我始終遵照“堅持啟發式,反對注入式”的教學原則。即在課堂上,凡是學生自己努力能解的方程都應由學生自己解決完成。

解方程是重點,要求人人過關。通過實驗教學,達到預期滿意效果。不僅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更有利於教師的發展。

《解方程》教學反思 10

五年級上冊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一直困擾著老師們,因為類似a-x=b的方程,則比較麻煩,因此許多老師就避開等式的性質,轉而用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進行教學,這樣以來勢必會削弱學生對等式的性質的理解和掌握。我教學中是這樣做的:第一節課時教學學習等式的.性質和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在書寫上要求學生按這樣的格式書寫如:

x+100=250

解:x-100+100-100=250-100

X=150

強調我們解方程的根據是等式的性質,即把等式的兩邊同時減去100,等式左右兩邊仍然相等,通過練習使學生達到熟練程度。

第二課時教學時,引入類似a-x=b的方程,例如10.5-x=7.5這樣的方程,讓學生討論,這樣的方程我們如何解呢?有的學生想到了運用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來解方程,即除數等於被除數除以商,也有一部分同學運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先將方程的左右兩邊同時加上x,,即10.5-x+x=7.5+x:方程變成了x+7.5=10.5,再把方程左右兩邊同時減去7.5,求出x的值;然後引導學生觀察在運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時,方程左邊加一個數又減一這個數,可以相互抵消,因此在書寫時,可以省略不寫,如:15+x=85,15+x-15=85-15,左邊可以將加15和減15省略不寫,學生很快學會了這種方法。最後引導學生把我們所學習的加減法方程的樣式及解法可以歸納如下:

x+a=b

x=b-a(根據:把方程的左右兩邊同時減去a,等式仍然成立;

或者是想: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

x-a=b

x=b+a(根據:把方程的左右兩邊同時加a,等式仍然成立;

或者想:被減數=減數+差)

a-x=b

x=a-b(根據:把方程的左右兩邊同時加x,再把方程左右兩邊同時減去b等式仍然成立;或者想:減數=被減數-差)

通過以上幾個步驟的教學,我班學生對於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或是運用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係解方程,都能運用自如,並能在後面學習了乘除法的方程後能夠自覺進行整理,概括方程的樣式和解方程的根據,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解方程》教學反思 11

有昨天加減法方程作鋪墊,今天乘除法方程的解答可以說是順水推舟,毫不費力。學生完全能夠通過遷移自主探索出解法。但令我頭痛的是如何引導學生會解形如a-x=b及a÷x=b方程。

本以為按新課標教材這兩類方程國小階段不用掌握,但在學期初教材分析會上教研員明確指明:這兩類方程教師必須作為例題向學生補充講解,且屬於學生必會、考試必考內容。原因如下:1、在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時,學生中往往會出現以上兩種型別方程,教師難以迴避。2、如果教師有意迴避,會使學生產生等式的基本性質只適用於部分方程的錯誤理解。

基於上述原因,我今天在教學完例2後為學生補充了相應內容,但教學效果較差。雖然許多學生能根據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推匯出X的值,但當要求他們根據等式的'性質來解答時,嘗試成功。通過指導,全班也只有50%左右的學生基本掌握解答的方法。分析此次教學失敗的原因可能是安排的時機還不夠成熟。因為學生剛接觸解方程沒多久,還須一段時間鞏固教材中最基本的常見方程型別,而今天補充的兩種型別雖然與例題一樣,都是根據等式的基本性質,但在解答第一步時不再是思考“怎樣才能使天平左邊只剩X,而保持天平平衡”的問題了。學困生聽完拓展練習後,作業中出現明顯混淆的現象。如5X=1.5本應根據等式的性質直接將等號兩邊同時除以5求解的,可卻有學生先將等式兩邊同時除以X,變成了“1.5÷X=5”, 這可真是越變越複雜。

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必須兩教a-x=b及a÷x=b兩類方程,你們覺得是按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教好呢,還是按等式的性質教學好呢?

《解方程》教學反思 12

這節課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探索並理解“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二是應用等式的性質解只含有加法和減法運算的簡便方程。解方程是學生剛接觸的新鮮知識,學生在知識經驗的儲備上明顯不足,因此數學中老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引領學生經歷將現實、具體的問題加以數學化,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分析和比較,由具體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質,並應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理解並掌握等式的性質應是解決一系列問題的關鍵。

一、讓學生在操作中發現

課開始,老師出示天平並在兩邊各放一個50克的砝碼,“你能用式子表示出兩邊的關係嗎?”學生寫出 50=50;老師在天平的一邊增加一個20克砝碼,“這時的關係怎麼表示?”學生寫出50+20>50,“這時天平的'兩邊不相等,怎樣才能讓天平兩邊相等?”學生交流得出在天平的另一邊增加同樣重量的砝碼;“你有什麼發現嗎?”“自己寫幾個等式看一看。”通過具體的操作為學生探究問題,尋找結論提供了真實的情境,輔以啟發性、引領性的問題,讓學生經歷瞭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在問題的解決中發現並獲得知識。

二、讓學生在發現中操作

引入了等式的性質,其目的就是讓學生應用這一性質去解方程,第一次學生解方程,學生心理上難免會有些準備不足,為了幫助學生應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教者先利用天平所顯示的數量關係,引導學生髮現“在方程的兩邊都減去100,使方程的左邊只剩下x”,通過這樣有步驟的練習,幫助學生逐漸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解方程》教學反思 13

教學解方程共5個例題,以前的教法是利用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解;新教材使用的方法是利用等式的性質,應該說這種方法不用怎樣理解,方程兩邊同時加減乘除一個數,方程兩邊依然相等。而利用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解,學生由於因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混亂容易出錯,而國中的教學也是利用了等式的性質,於是和本組老師討論了一下,確定利用等式的性質進行教學,最後學生掌握方法之後,再利用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講解一遍。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可是跟設想的不一樣,利用等式的性質進行教學時,有些地方學生還是不好理解,我分析了一下,覺得存在這樣的問題。

1、如32-X=45,6÷x=3這樣的方程,X在裡面,學生不好理解為什麼方程兩邊同時加X或同時乘X,我和學生又從天平開始,講解,如果兩邊同時減32,或同時除以6,依然算不出X,我們如果同時加X或同時乘X,然後變成a+X=b或ax=b的形式,再利用所學的.方法進行解方程就可以了,可是依然有部分學生沒有掌握起來。

2、書寫問題,利用等式的性質進行解方程時,書寫比較繁瑣,學生在比較之後,還是覺得用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解題時,書寫簡單一些。

所以,鑑於存在的問題,應該讓兩種方法同時並存,讓學生根據自己情況,靈活選擇解方程的方法。

《解方程》教學反思 14

《解方程》這部分內容,是數與代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代數”教學的起始單元,對於滲透與發展學生的代數思想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開課時,通過複習哪些是方程,鞏固方程的含義,為後面教學作鋪墊。

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說出推想過程,一邊板書,一邊指出解題的想法,然後著重講解檢驗的方法及書寫格式,並在後面的鞏固練習當中加入口答檢驗,根據課本上的“注意”強調說明雖然不要求每題都寫出檢驗,但都要口算進行檢驗,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出示概念時,先讓學生自學了概念。自學完概念後,應讓學生對兩概念講講自己的理解,自己勾畫出重點字,然後才是教師對概念重點的強調,這樣更能區分兩概念不同的含義,對難點的突破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將易混易錯的地方,清楚理解後,明確兩概念的區別,這點在課上忽略了。

在後面的反饋練習時,因前面例題的`格式講的還不夠明確,所以練習時有點反覆,但在後面的練習中學生已完全掌握。鞏固練習的層次很好,由易到難,對學生的學習有突破,學生完成的正確率也很高。

這節課整體來說我比較滿意,對於細節上的處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意,使教學更加嚴謹,也會更注意教材的研讀,爭取上一節完美的好課。

《解方程》教學反思 15

本節課是在認識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解方程教學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

教學中我先利用板書演示了天平兩端同時加上或減去同樣的重量,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倍數,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讓學生直觀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為學生遷移類推到方程中打基礎。然後出示例 1 ,讓學生列出方程 x+3=9 ,用課件演示 x+3 個方塊 =9 個方塊,提問: “ 如果要稱出 x 有多塊,怎麼辦? ” ,引導學生思考,只要將天平兩端同時減去 3 個方塊,天平仍平衡,得到一個 x 相當於 6 個方塊,從而得到 x=6 。你能把稱的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嗎?大部分學生快速的寫出了我想要的答案: x+3-3=9-3 ,於是我問:為什麼方程兩邊要同時減去 3 ,而不減去其它數呢?學生沉默,有學生說, “ 為了得到一個 x 得多少 ” ,我又強調了一遍,我求一個 x 的多少,所以要把多餘的 3 減去。接下來教學例 2 ,同樣我利用天平原理幫助學生理解,在學生說出要把天平兩端平均分成 3 分,得到每份是 6 的基礎上,我用板演演示了分的過程,讓學生把演示過程寫出來,從而解出方程。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總結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質:方程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數,除以或乘上同一個不為 0 的數,方程兩邊仍然相等。

按理說,只要稍加類推,學生應該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來的練著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數成績較好的學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幾乎不會做,甚至動不了筆。問題出在哪裡?經過認真反思總結如下:

一是從天平過渡到方程,類推的過程學生理解不透,天平兩端同時減去 3 個方塊,就相當於方程兩邊同時減去 3 ,這個過程寫下來時,要強調左右兩邊原來狀態保持不變,要原樣寫下來,如果這樣的話就不會造成有的學生不會格式;

二是對為什麼要減去 3 討論不夠,雖然有學生回答上來了,我應該能覺察出學生理解有困難,課件和天平能讓學生懂得方程兩邊要同時減去相同的數,至於為什麼這裡要減去 3 卻還似懂非懂,如果當時舉例說明也許很有效果,比如: x-3=6 ,我們該怎麼辦呢?學生通過對比討論,就會發現我們要求出一個 x 是多少,就要根據方程的具體情況,若比 x 多餘的就要減去,不足 x 的就要補足,這樣效果肯定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