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高矮》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矮》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矮》教學反思

《高矮》教學反思1

《高矮》是國小數學一年級的內容,高矮在實際的生活中學生接觸的比較多,而且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高矮的經驗,一般他們都會進行直接判斷。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組織遊戲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學生熟悉的遊戲情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學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增加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一些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鬆學習。

本課教材所呈現的情境由兩個活動組成,第一幅情境圖安排的內容是通過觀察比較高矮;第二幅情境圖是兩個孩子比高矮,引出研究比較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把兩幅情境圖交換了順序,以遊戲的形式,先讓孩子和我比高矮,又請了兩位高矮相差不明顯的孩子比高矮,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我通過比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我讓兩個孩子分別站在講臺的兩邊,學生一眼就能看出來這樣不好比,從而想辦法讓他們兩個背靠背的比,讓一個孩子上倆當小老師幫他們比出高矮,可是我在中間又偷偷告訴稍矮的學生掂起腳尖(不公平比較),下面的孩子一眼就看出來這樣比不公平,因為有了之前的比較,所以學生對這個結論很有意見。接著我讓學生之間組內互相比一比,自己總結出了比較高矮的基本方法:背靠背比高矮時,不能掂腳尖、必須脫鞋等。然後我幫他們總結出:兩個物體比較,需要在同一個起點下進行。緊接著讓學生自己分組在教室中開展比高矮的模擬活動,在比的過程中,讓學生一邊比一邊說“誰比誰高,或者是誰比誰矮”,讓每個學生更進一步的體會到比較高矮要在同一起點下才能進行。之後又讓孩子們四人一組通過想一想、試一試、比一比。讓他們自己去探索比高矮的其他方法:用尺子、靠牆、一拃一拃的量等,孩子們都很積極,這一環節很順利的解決了。

二、放手讓學生探索,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教學中,我把探索比長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務”交給學生來完成,充分相信學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們在遊戲後積極討論,然後向全班同學介紹,雖然有的學生說的不完整,但是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剛才直觀的活動,大概說出比高矮(長短)的方法。在交流各組研究成果之中,學生不斷體驗成功,欣賞自己的發現,感到“我能行”,這樣,有助於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體驗成功的喜悅,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還注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同時還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的空間,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供了方向。

三、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在課堂上學生進行比賽時,我適時地給他們獎勵小紅花、小紅旗等,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這樣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使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從而增強學生的勇氣。

不足之處:在比較高矮的遊戲時,由於放的太開了,以至於課堂紀律有點亂,而且所花的時間過多了一點,沒有給出一定的時間傾聽學生的彙報發言。另外我出示第一幅情境圖太晚。由於前面耽誤的時間太長所以沒能讓孩子們找一找身邊的比長短、高矮、厚薄的例子。所以在時間安排上不合理,導致了有些練習題無法當堂解決。

《高矮》教學反思2

《高矮》是國小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比較”一個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是:

1、讓學生初步感受兩個物體之間的高矮關係,體會高矮的相對性。

2、在比較過程中體會高矮的正確方法。

3、滲透幫助他人的思想教育。

針對以上幾個教學目標,我在課堂上是這樣設計的:

突破目標一:

將班級中個頭最高的呂澤偉同學留下來,跟老師比一比,提出問題:“我們兩人誰個子高、誰個子矮?”。學生一下喊出:“老師高,呂澤偉矮!”。這時老師就故意質疑:“你們真奇怪,剛才說呂澤偉高,現在又說呂澤偉矮,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啊?”

突破目標二:

在匯入新課時,設計了以下兩個情景:

1、請兩個看起來差不多高的同學,站到臺前來,然後偷偷地讓其中一個同學在兩人背靠背比一比的時候,踮起腳尖。老師同樣提問:“誰的個子高、誰的個子矮?”學生們又炸開了鍋:“某某同學踮起腳尖了,不算、不算,不公平!”

2、請全班個頭最高(呂澤偉同學)和最矮(王南同學)的兩個同學上臺來做一個“比一比”的小遊戲(讓最矮的同學站在椅子上,讓最高的同學站在地上,然後提出問題“誰的個子高、誰的個子矮”?)孩子們一下子炸開了鍋,有人喊“呂澤偉”、有人喊“王南”、還有人喊“不公平”。

——這時,老師趁勢引導學生小結比較高矮的正確方法:比個頭高矮時,要背對背,特別要注意公平,所以兩人應站在相同的起點,而且不能踮起腳尖。

——通過這個情景,引導學生體會高矮的相對性。

突破目標三:

結合情景圖中:淘氣和笑笑攙扶老奶奶過馬路,以及兩輛汽車有序地停在斑馬線外等候。

——向學生滲透尊敬老人、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等的思想教育。

《高矮》教學反思3

注意讓學生親身經歷比較的過程,引導學生聯絡日常生活實際,比較物體的高矮和長短.教學時,教師自創情境,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兩名同學比高矮,小組內互相比高矮,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感知兩個或三個物體之間的高矮關係,體驗高矮的相對性,同時,也能從中感悟到比較高矮的具體方法.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在這節課上也得到了較好的體現,在讓學生親歷比較兩根毛線長短的過程中悟出比較長短的具體方法,學生邊比較邊總結方法,積極參與活動與討論,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之,教師能給學生提供具體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學習數學。

《高矮》教學反思4

《比高矮、比長短》是北師大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時,在實際生活中,長短、高矮聯絡較為緊密,而且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高矮的經驗,一般他們都會進行直接判斷。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組織了一個個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主要體現在如下兩方面:

一、以遊戲激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教材所呈現的情境由兩個活動組成,第一幅情境圖安排的內容是通過觀察比較高矮;第二幅情境圖是通過笑笑和淘氣比高矮,引出研究比較的方法。在處理教材的過程中,我把兩幅情境圖交換了順序,以遊戲的形式,請上兩位同學代替笑笑和淘氣比高矮,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後來,我以公平(兩人在同一高度比)和不公平(一人站在椅子上,一人站在地上比)的遊戲,讓孩子們自己總結出了比較高矮的基本方法(兩個物體比較,需要在同一個起點下進行)。緊接著在教室中組織學生開展比高矮的模擬活動,在比的過程中,讓學生一邊比一邊說“誰比誰高,或者是誰比誰矮”,讓每個學生更進一步的體會到比較高矮要在同一起點下才能進行。於是,我就趁熱打鐵,出示第一幅情境圖,由於學生已經掌握了比較的方法,再加上生活中積累了一些高矮的經驗,這一環節很順利的解決了。在學生探尋到比的方法之後,結合教材和教室中的情境,安排學生比高矮(長短)的遊戲,讓學生“自由結合,想比什麼就比什麼,願意比什麼就比什麼”,這使學生感到新奇,“老師讓我們自己玩”,學生活動的興趣高,主動積極地選擇各種比的物件,全力投入比一比的活動中,並認真比出高矮(長短),體會嘗試成功的快樂。最後,引導學生用完整的話來敘述兩樣物體進行高矮(或長短)的比較方法。

二、放手探索,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教學中,我把探索比長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務”交給各組來完成,充分相信學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們積極動手操作、討論。然後,向全班同學介紹,展示本組的研究成果。雖然有的孩子的語言還很稚嫩,還有點結巴,但是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剛才直觀的活動,說出比高矮(長短)的方法,小組合作的方式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在交流各組研究成果之中,學生不斷體驗成功,欣賞自己的發現,感到“我行”,欣賞本組、全班的成果,感到“我們全班同學都很聰明”。這樣,有助於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體驗成功的喜悅,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還注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有意識培養和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同時還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的空間,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供了方向。

不足:在利用教材和教室的情境做遊戲的時候,完全放手了,沒有給出一定的時間和範圍讓學生操作,為了肯定每個小組的發現,要耐心、認真的傾聽孩子們的發言,所以在時間安排上不合理,導致了部分練習題沒有當堂解決。 無處不在的精品-

《高矮》教學反思5

在這次活動中我設計的是中班數學活動 “比高矮”, 中班幼兒對物體的辨別和區分意識很差,但是比較物體的高矮和孩子們每天排隊都涉及到高矮排序。因此,我設計了這節教學活動。

在活動中以情感、能力、知識三個維度的目標出發:1、培養幼兒比高矮的興趣,體驗與同伴合作探索的樂趣;2、學會簡單的比較方法,具備簡單的觀察力和比較判斷力。3、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對關係,能目測物體的高矮。

活動圍繞幼兒的興趣愛好和生活實際進行開展,整個教學過程能夠完成預設的目標。孩子們在歡樂的氣氛中掌握了比較高矮的方法,教學環節自然過渡,適宜幼兒接受。孩子們在觀察、比較、思考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樂趣的所在。

本節課在講到幼兒對比高矮時,我把一名幼兒抱到椅子上進行比較,既提升了幼兒的興奮點又使難點輕鬆的突破。還有在孩子親手為物體排序這一環節,幼兒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提升了動手的能力。

物體的高矮、大小、輕重、厚薄等連續量,都具有不變性和相對性,幼兒感知這些特點,一般來說比較困難。活動下來,我也是一片茫然,總覺得自己也被高矮繞暈了,更何況幼兒。仔細想想,此次活動雖然有情境設定、有操作環節,但是因為在情境設定環節,只請了

部分幼兒上臺參與顯得有些抽象。其實生活中到處都是比較之處,融入到平時的生活中去完成教育目標,是再好不過了。

在活動中我認為效果達成不是很理想,由於我的教學經驗少,本學期是任教以來第一次接觸這麼小的孩子,他們三到四歲。幼兒本學期剛剛入園,還有上週心入園的幼兒,第一次看到這麼多聽課教師,人多孩子們就特別興奮。在我講的時候孩子只顧著好奇的回頭看或是傻笑,我多次強調也未能讓孩子做好,導致我在課上有些緊張。孩子們在課上敘述誰高誰矮時,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我應該多注重讓幼兒去說,提升他們的口語表達的能力,以及幼兒養成能力的培養,提高自身駕馭課堂的能力,提升自身素質,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更好的成長。

以上就是我對本次教學活動的反思,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謝謝!

《高矮》教學反思6

對於比較明顯的長短與高矮學生掌握得挺好。自己在備課時,過分重視了長短的比較,比方說如何數格子比長短,直線曲線比較直線最短,數邊長比長短在課堂上都有滲及,但缺少明確的要求。比方說數格子,沒有要求學生將數出來的格子數寫在邊上,同理數邊長也一樣。正如今天校長所說,對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可以說是每一位老師應該而且必須是最重視的,可是我在這方面做得欠佳!

幾天下來,自己對於課堂時間把握得不夠,花太多時間在探討上,以致於每次的課堂作業都是勿勿而過,忘卻瞭如今的學生還是才入學不到一個月的新生。所以後序的訂正工作煩重而雜亂。留給學生獨立觀察,審題的時間太少太少,我的主導地位太過於明顯。

唯一值得慶幸地是自己在開始就有意識地讓學生接觸正方形,所以在數格子教學中比較容易。對於天天伴我學中,哪隻猴子先吃到桃子,感覺學生接受得並不是很好,不知道哪位有好方法?

《高矮》教學反思7

今天是9月14日,早上上了一一班關於《高矮》的課程,感覺已經達到了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思路很清晰,教學流程完整,學生活動多樣化,師生之間互動也做得非常好。能夠調動學生的激情,發散學生思維,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能很快想到比較高矮的幾種方法,以及在比較時應該注意的細節。學生活動能做到由簡單到難,由小到大。每個環節的活動目標清晰明瞭。能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到知識,在學習時感受到數學所帶來的樂趣。在控制課堂方法多樣,如數數,遊戲,小法寶等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能讓學生面向全體。

以上,是這節課另自己比較滿意的地方,當然不足的地方也不少。小組排隊之前,沒有組織小組成員之間相互溝通,錯過了小組合作的機會,使得這環節進行得不是很順利,效果不是很好。雖然控制課堂方法多樣,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到最後幾分中,課堂紀律有點亂。不夠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對於舉手回答的學生沒有及時表揚或鼓勵。學生語言表達鍛鍊比較少,還有活動環節照顧到全體學生,使得有些學生因為沒有事課做,而做別的小動作。學生活動多了,而忽略了練習,學生學了新課知道了比較方法沒有得到很好的運用與鞏固。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應該注意幾點:教學活動面向全體,儘量照顧到每一位學生;抓好課堂紀律,注重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善於傾聽的習慣。教學活動與練習安排得當,讓學生審題、讀題吸引學生注意力,從中養成良好的課堂紀律。 `

《高矮》教學反思8

《比高矮、比長短》是人教新標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時,在實際生活中,長短、高矮聯絡較為緊密,而且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高矮的經驗,一般他們都會進行直接判斷。本著這一認識,我在日常的教學中善於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進行大膽處理,創造性的設計教學過程。實踐證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是我的教學反思。

一、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組織了一個個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

主要體現在如下兩方面:選孩子喜歡的活動,給孩子質疑的空間,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國小生學習的動力。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以活動方式激發學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動手、動腦、動口參與學習。如:當學生已經會用誰比誰長誰比誰短來形容物體長短時,我故意拿出兩支長短不同的粉筆,錯開用手捏住一端,讓學生猜一猜誰比誰長。孩子都喜歡猜一猜,一下來了興趣,大部分學生脫口而出,說長出的那支長。但會仔細觀察的孩子,卻說不一定。我趁機讓他說為什麼,然後給大家看結果。在同學們看到結果與想象不一樣的時刻,也就明白了那個學生為什麼說不一定的道理。以此引出沒有一頭對齊的物體,不能直接判斷誰長誰短,要讓人一眼看出誰比誰長,最好一頭對齊比。學生這時便會真正心服口服,以後比長短時不自然的就會用一頭對齊的方法。

二、聯絡實際生活,探索比的方法,鞏固比的技能。

當學生學會了比長短、高矮後,聯絡生活經驗,說說、比比身邊的事物,以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展開,合作交流。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並在交流成果中,學生不斷地體嘗成功,欣賞自己的發現,感到“我行”,欣賞本組的發現,感到我們小組棒,看到全班的發現,又會意識到全班同學都很聰明。這樣既有助於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又能增強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體驗成功的喜悅。

三、曾經讀到過這樣一句話,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興趣是作為人的一種內部活動動機。

為此,如何讓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是學好數學的先決條件。本節課學習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輕重,學習這部分內容的基礎是小朋友在生活中已經積累的一些直接經驗。這是學生入學後的第二節課,小朋友對國小學習生活還不熟悉,依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從老師和學生比身高著手進行教學,我創設老師和學生比身高的情境,學生聯絡實際生活經驗可以直觀比較出結果,激發學生比較的興趣,明確在日常生活中比較的需要。接著我準備藉助多媒體出示校園生活的情境,組織學生觀察、交流蒐集到的資訊,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使學生感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起學生比較的慾望。藉此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之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比一比,通過小組的合作與交流,體會比較方法,感受長短、高矮、輕重都是比較的結果,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在這節課中,我著重訓練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能用一句話準確地概括出比較的結果,有的學生明白結果,但要能正確地表達出來,一部分學生還要加強數學語言方面的訓練。

四、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以活動方式激發學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動手、動腦、動口參與學習。

如:當學生已經會用誰比誰長誰比誰短來形容物體長短時,我故意拿出兩支長短不同的粉筆,錯開用手捏住一端,讓學生猜一猜誰比誰長。孩子都喜歡猜一猜,一下來了興趣,大部分學生脫口而出,說長出的那支長。但會仔細觀察的.孩子,卻說不一定。我趁機讓他說為什麼,然後給大家看結果。在同學們看到結果與想象不一樣的時刻,也就明白了那個學生為什麼說不一定的道理。以此引出沒有一頭對齊的物體,不能直接判斷誰長誰短,要讓人一眼看出誰比誰長,最好一頭對齊比。學生這時便會真正心服口服,以後比長短時不自然的就會用一頭對齊的方法。

本節課不足的地方:

1、在學生反饋時所作的點評,反覆用同一種方式表達,顯得不夠生動也缺少啟發性。

2、課堂中的提問不夠精煉。有些問題我反覆問,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只要目標達到了,下面的該做只是鞏固和提高,而不是反覆在同一層次上反覆練習。因此我意識到課堂中提問應儘量簡練,儘量與教學目標相結合,難易合適而富有啟發性。不應該提過於簡單零碎的問題,這對於學生的思維深度沒有促進提升的作用。

3、還應該注意的是,同學們剛升入一年級,有的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在教學中還應加強紀律管理。

《高矮》教學反思9

對於比較明顯的長短與高矮學生掌握得挺好.自己在備課時,過分重視了長短的比較,比方說如何數格子比長短,直線曲線比較直線最短,數邊長比長短在課堂上都有滲及,但缺少明確的要求.比方說數格子,沒有要求學生將數出來的格子數寫在邊上,同理數邊長也一樣.正如今天校長所說,對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可以說是每一位老師應該而且必須是最重視的,可是我在這方面做得欠佳!

幾天下來,自己對於課堂時間把握得不夠,花太多時間在探討上,以致於每次的課堂作業都是勿勿而過,忘卻瞭如今的學生還是才入學不到一個月的新生.所以後序的訂正工作煩重而雜亂.留給學生獨立觀察,審題的時間太少太少,我的主導地位太過於明顯.

唯一值得慶幸地是自己在開始就有意識地讓學生接觸正方形,所以在數格子教學中比較容易.對於天天伴我學中,哪隻猴子先吃到桃子,感覺學生接受得並不是很好,不知道哪位有好方法?

《高矮》教學反思10

在這次活動中我設計的是中班數學活動 “比高矮”,教學目標主要有二點1、通過幼兒自主的探索活動認識高矮、高矮的相對性以及高矮排序。2、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形、時空和空間等現象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在活動開始時,我選擇兩位高矮有明顯差異的孩子從小鈴下走過,通過一位幼兒走過小鈴沒有碰到,而另一位幼兒碰到了小鈴發出聲響這一直觀現象來引起幼兒的興趣,引出高矮;然後通過兩兩比較高矮得出比較的正確方法,即站在一個水平線上直立比較;最後,通過圖片比較印證上一步得出的結論。

我認為本次活動設計比較好的是在幼兒分組操作時,第一組:兩兩比較,分出高矮。第二組:在一組物體中找出最高和最矮的物體。第三組:按高矮排序。第四組:目測物體高矮。這樣操作的目的性比較明確,層次清晰,由易到難的讓幼兒能根據自身情況多層次的選擇操作。最後,我通過遊戲《找朋友比高矮》讓幼兒理解物體高或矮的相當性。

活動結束後,我認為幼兒都能正確分辨物體的高矮;能找出一組物體中最高和最矮的物體;能將物體按高矮排序;能正確運用高、矮、一樣高的詞語。但我在活動設計上沒有突出比較高矮的正確方法,雖然也有要求幼兒兩兩比較、感知高矮。可由於要求幼兒站在地上比較,沒有為他們提供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比較的機會,僅僅通過教師小結性的語言將概念灌輸給幼兒,反而使幼兒對於物體比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線上直立進行的概念理解不深。雖然在設計時希望通過下一步圖片比較來印證概念,可由於上一步的薄弱,使得圖片比較得不到預期的效果。

通過上課、反思,我覺得應該調整課的流程,增設材料。如:在幼兒兩兩比較高矮時為幼兒提供一些大型積木、椅子等,讓幼兒有機會站在不同水平面比較,能自己尋找出比較高矮的正確方法。同時將高矮的相對性引出,使層次與層次之間過渡自然

《高矮》教學反思11

《比高矮》為生活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比較(一)中的內容。本單元是學生初步接觸比較的概念,並嘗試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物品進行比較。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比長短》和《比大小》初步建立了比較的概念。在確定本次教學內容之後,我積極與教研組溝通,考慮到智力障礙孩子的認知特點,想讓孩子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理解高和矮,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掌握比較的方法,並在活動中感知高矮的對應關係。確定教學主線,我開始認真設計教學活動方案。而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根據學生的現有水平預想到,讓學生理解物體有高有矮可能並不難,但是,比較高矮的方法講解就起來比較困難,講太深學生可能不但不理解,反而越講越糊塗,但又不能不講。通過與組長的多次溝通,最終決定,把比高矮的方法作為了解的部分,要求學生知道即可。於是,在教學設計上我把重點放在了學生對高和矮的認識,要求學生能夠通過觀察判斷出誰高、誰矮,並對部分學生拔高要求:夠說出高矮的對應關係,即××比××高;××比××矮。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兩兩學生之間的比較,學生基本能夠判斷出兩個人的高矮,並用完整的話說出來,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對高矮的認識掌握情況較好。但在這一環節,由於我忽略了對比高矮方法的鋪墊,以至於在後面“發現比高矮的方法”這一環節,學生不能主動發現,加上老師引導上的欠缺,學生基本不理解“在同一個平面”的意思,對比較方法的掌握情況不理想。隨後的操作環節中,由於我對操作要求講解的不清楚,有的學生不知道如何操作,有的學生在老師輔導其他同學的時候無事可做,課堂秩序較混亂,沒有很好的照顧到每一個學生。

總體來說我存在的比較明顯的幾點問題:第一,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的欠缺。不能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需求,靈活調整教學設計,並在各個教學活動中的視事進行語言引導和引領。第二,在課堂中容易顧此失彼,照顧不全面,差異目標的落實不到位。第三,趕進度,總想把學生拉向自己的預設的方向,而缺少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發展的空間。第四,平時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較少,學生動手能力欠缺。

通過以上反思,我又進一步認識了自己,也進一步認識了自己的學生,相信每一次課都是成長的機會。

《高矮》教學反思12

細節描述:過了暑假,孩子們從小班升入中班,都長高了。本次活動是讓幼兒學習5以內的高矮排序,能感知物體的高矮,學習用準確的方法比較高矮。 比較高矮的活動既幫助孩子瞭解自己長高了,又幫助孩子瞭解到兩個物體間的高矮關係,感受高矮的相對性。

第一環節,在活動的開始我簡單的講述了故事《高朋友矮朋友》,並用動作進行簡單的演示。然後我請兩個高矮不同的孩子上來比較,說出兩個孩子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讓孩子對高、矮有一定的認識。能分辨出哪個高,哪個矮。比較高矮的方法演示讓幼兒的知識和能力進了一步。但是在活動中我發現,高矮和高低這兩個名詞幼兒一開始總是很混淆,所以在活動中在請幼兒猜高矮時的語言用詞一定要準確,要把高和矮說清楚。這對於幼兒辨別高矮很有幫助。

第二環節,在幼兒分清楚高矮關係後,我又請來三名高矮不同的幼兒,讓幼兒給五位幼兒排序,並用1、2、3、4、5表示。在講述的過程中用誰比誰高、誰比誰矮的詞語。

第三環節,出示活動材料,引導幼兒觀察並進行操作。

評價分析:在活動中幼兒都熱情高漲,尤其是在學說故事裡的對話和做動作時小朋友都非常棒,參與非常積極,我們班的孩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好動、好奇心強。我也針對這一點,給孩子們一些自我表現的機會。 通過此次活動,幼兒都能正確分辨物體的高矮,能找出一組物體中最高和最矮的物體,能將物體按高矮排序,能正確運用高、矮、誰比誰高、誰比誰矮的詞語。

所思所悟:在活動中孩子們表現的都很積極,但是孩子的操作活動不理想,在師生一起看操作材料的時候,小朋友對物體的高矮是理解的,知道哪個物體最高,哪個物體最矮,接著是誰高了,誰矮了都能夠說出來。但是要他們在下面的括號裡用圓點表示最高或最矮的,他們不會,他們只會按順序從1-5來表示。雖然他們心裡清楚誰是最高的物體,誰是最矮的物體,知道逐漸排隊,在實際表示的時候就無法來表示了。另外,我在上課方面的細節做得還不夠好,課前準備不充分,有些突發狀況還不能處理好,還有在時間把握上還有些不夠清楚,孩子們隱性等待的時間比較長,課堂時間浪費計較嚴重。

《高矮》教學反思13

一、活動目標:

1.體驗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排列順序。

2.大膽地用語言表述排列的結果。

二、活動準備:

1. 三個高矮明顯的小動物,爸爸媽媽和我照片幾張。

2.《幼兒畫冊》(第三冊P7)。

三、活動過程:

(一)與幼兒談話,引入活動。

師:用小客人方式匯入,(出示小客人)引起幼兒注意。

(二) 遊戲:比高矮。

1.把三個小動物排在同一個地方,讓幼兒看一看,比一比,三個小動物中誰最高?誰最矮?引導幼兒學說“高的、矮的、最矮的”。

2.請兩位小朋友和老師進行比較,三人誰最高?誰最矮?引導幼兒學說“高的、矮的、最矮的”。

3.請三位小朋友比較高矮,按照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順序給三個人排隊。

4.請小朋友站起來和旁邊小朋友再次比高矮。

5.出示照片,讓幼兒區分高矮。

(三)幼兒做相關練習。

1.請幼兒翻開《幼兒畫冊》,仔細觀察圖中小動物的高矮,然後看清排列的標記,從不乾膠紙上揭下小動物,貼在相應的位置上。

2.鼓勵幼兒相互檢查,與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經驗。

延伸:

提供四種高矮不一的物體,鼓勵幼兒比一比,說一說。

教學反思:

今天的活動我將活動準備1中請爸爸媽媽來園改為老師、小朋友,另外再準備三個高矮不同的小動物玩具和幾張三口之家的照片。之所以這樣我主要是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選擇貼近日常生活中幼兒喜愛的小動物、老師、小朋友、爸爸媽媽的照片,這些教具取材方面,而且又直觀形象。活動開始用小客人的方式吸引了幼兒,讓幼兒自己區分三個娃娃中誰最高,誰最矮,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接著,我又選擇了有明顯差異的兩位小朋友和老師來比一比,誰最高,誰最矮。再讓小朋友站起來,和旁邊小朋友比一比,誰高誰矮。最後讓幼兒進行操作,完成小動物高矮貼紙練習,整個活動中給幼兒創設了親自體驗的機會,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體。總之,用直觀的實物教具比用圖片觀察的方法幼兒興趣更高,教學效果更好。

《高矮》教學反思14

一、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2、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及比較判斷的能力。

3、引導幼兒學習比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過比較而來的,學習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比較高矮,並能按高矮給物體排序。

二、活動準備

1、每人一套操作材料(大礦泉水瓶、小礦泉水瓶、椰奶瓶、旺仔牛奶瓶)。

2、事先設定好表演情境。

三、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學習在同一平面上比較兩個物體的高矮。

設定表演情境。請兩個小朋友比高矮,甲站在地板上,乙站在椅子上,問:他們倆究竟誰高,誰矮呢?“文章.出自大.考.吧幼.師網."這樣能比出高矮來嗎?為什麼?鼓勵幼兒充分討論。

教師小結:比較高矮時,倆人必須都站在同一平面、同一高度上,這樣才能比較出誰高誰矮。

幼兒示範正確的比高矮方法。

2、引導幼兒發現高矮是通過比較而來的。

請一個比前面二個小朋友更矮的小朋友上來與他們比高矮,問:怎麼一會兒說這個小朋友矮,一會兒又說這個小朋友高,到底他是矮還是高呢?

引導幼兒觀察、思考得出結論:說一個人是高還是矮要看他和誰比。

3、引導幼兒不受物體大小、形狀的影響,按高矮給物體排序。

指導語:一天,幾隻瓶子在一起吵吵嚷嚷,它們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該怎麼排隊,現在請小朋友都來幫它們排排隊,排好以後要說說你們是怎麼給它們排的隊。

4、幼兒通過自身參與,進一步體驗物體的高矮是比較出來的。

玩遊戲《比高矮》:將幼兒分成幾個小組,選出每組最高的小朋友,再派出來比賽,選出全班最高的小朋友,頒發獎牌,並鼓勵小朋友,多吃飯菜、多運動,才長得高。

四、活動延伸

帶領幼兒觀察幼兒園的房屋、樹木、運動器械等,並比較它們的高矮。

活動反思:

我認為本次活動設計是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先請兩個幼兒上臺比較高矮,讓幼兒作為活動的主體,比起圖片來更直觀,先讓幼兒自己來比較,更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再來觀察圖片比較高矮,最後進行排序。幼兒學起來是層層遞進的,對高矮概念掌握的較好,完成原先設立的目標。

《高矮》教學反思15

“高矮”一課是在學生學會了比較事物的多少、長短之後,讓學生學習比較高矮。另外,一年級的學生對高矮已有了初步的感受,能說什麼比什麼高,什麼比什麼矮,只不過對於正確的比較方法還比較模糊。因此,本節課的設計在關注知識性學習的同時,更關注的是如何設計更多的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探究、體驗、比較的方法,培養 仔細觀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層次。

以淘氣和笑笑這兩個被學生所喜愛的人物到街上玩,遇到盲人過馬路,他們兩人上前攙扶,從而引發出問題,他們三人誰最高,誰最矮,讓學生討論,接著又請兩名學生上講臺和老師進行比較,為學生提供三次體驗比較高矮的機會,掀起本節課的高潮,通過學生獨立思考,與鄰近同學商量,小組合作等不同形式,從產生需求到尋求解決方法,從尋找規律到實際應用,使學生充分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教學,我感到用淘氣和笑笑貫穿始終,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使學生很快地融入到課堂中去,同時對學生進行做好事教育來幫助學生在行為方面的提高,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此外,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自己還應注意一些問題,即學生討論的氛圍不夠激烈,小組合作的意識不夠強,學生分小組活動討論時,有的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夠,缺乏與他人合作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