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旋轉》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旋轉》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旋轉》的教學反思

《旋轉》的教學反思1

平移、旋轉和軸對稱是最基本的三種變換,一個圖形不改變它的形狀和大小,從一個位置變換到另一個位置,不外乎經過這三種變換。這三種變換隻要教會學生每一種變換的要素即可。

平移的要素要有三個:

1.基本圖形——是什麼圖形發生了平移?

2.方向:向什麼方向發生了平移;

3.距離:平移了多遠?

旋轉的要素要有四個:

1.基本圖形——是什麼圖形發生了旋轉?

2.旋轉中心——是繞哪個點旋轉的;

3.方向:向什麼方向發生了旋轉,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

4.角度:旋轉了多大的角度?(一般旋轉90度和180度)如下圖中的圖形是繞點O,順時針依次旋轉了90度。

軸對稱的要素要有二個:

1.基本圖形——是以什麼圖形為基本圖形進行變換?

2.對稱軸——以哪條線為對稱軸作變換?

無論平移還是旋轉運動,我們關注的是其運動過程,也就是說要看這個圖形是經過一個什麼樣的過程變換到另一個位置的'。

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變換中的要素,一是要藉助於操作將思考與操作結合起來,如:多讓學生思考,操作並記錄學習過程,然後彙報交流總結經驗。在操作時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按照“想一想、做一做、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在想一想”的過程進行研究,在進行小組交流活動,教師進行隨堂觀察指導有困難的學生,最後聽學生自己小結的時候,注意學生用語言來表達時的完整性,及時糾正錯誤的說法。從而使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鍛鍊。二要藉助於方格紙進行操作和學習。方格紙呈現了平行和垂直的網路線,即可以看出變換的方向,又可以看出變換的角度和距離,直觀方便,便於學生理解圖中的各種關係。

《旋轉》的教學反思2

旋轉是生活中處處可見的現象。在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使學生感知和初步認識平移和旋轉,並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還要使學生初步認識平移和旋轉的實質,並會在方格紙上畫出簡移後的圖形。據此,在教學中,教師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感知出發。通過大量的情景設定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積極的探究活動來激發學生的思維,並注意到佈置學生的課後實踐,引導學生把學習過的數學知識迴歸到現實生活中去,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興趣。

教師開始從學生感興趣的遊戲入手,來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同時在兩種遊戲的比較中初步的感知“旋轉”,並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分三個層次,環環相扣,由感知到認知、由線入深、由表及裡的去引導學生探究和思考,並引導學生充分進行討論,從而突破重點、突破難點。

教師讓學生對旋轉的理解並沒有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旋轉的現象,溝通了教學與生活的聯絡,使學生與生活一體化。教師能夠引導學生用行為或學具表示旋轉,充分調動學生手、腦、眼、口等多種器官直接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不僅解決了教學知識的高度抽象和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對旋轉有了深刻理解。

教師將問題情景化、興趣化,很自然地把學生引向深層次的`探索。當學生面對一些數學現象或一個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進,都會產生猜想。有時雖然是錯誤的,但他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顯現,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裡,教師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猜測,並引導其進行驗證,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的學習過程,在學會知識的同時,也學會了數學的探索方法。

《旋轉》的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一開始為了讓學生認識關於“順時針”和“逆時針”這兩個概念,我藉助了時鐘,這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對於中面上的指標旋轉的方式學生也是有生活經驗的,因此關於這兩個概念的教學比較順利。

在教學三角尺旋轉90度時,我先讓學生在空白的格子圖上畫,許多學生知道要從“順時針”和“逆時針”兩個方面考慮,但是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就無從下手,於是,我就出示一塊三角尺,讓學生在掛圖上演示,通過動手操作感受旋轉的過程,然後觀察每一條邊是怎樣運動的,從而總結出:旋轉一個圖形,可以先考慮圖形中一些邊旋轉以後的位置,然後再連成線。話雖簡單,但是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限,類似於這樣的習題錯誤很多,在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題時,大部分同學能畫出拼成後的長方形,但是隻想到了一種,殊不知將另一個圖形拼過來也行,所以我花了一些時間讓學生剪了這三個圖形,然後去動手去拼去感受。我想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一定要建立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之上,然後再逐步過渡到想象。

1、一段題外話:先入為主

家裡有個放玩具的箱子。小老鼠總會說:把箱子拿下來,我要玩。慢慢地,他就會說:我有一箱子玩具呢。一箱子,好多呀!

小老鼠和老鼠洞在田野裡玩。春天的田野真好呀!可是,天空中總有些小蟲子在飛舞著。小老鼠就大叫著:“老鼠洞,一箱子蚊子呀!”

先入為主的一箱子呀,不管大花貓怎麼糾正是一大群蚊子,小老鼠還是堅持著一箱子。

2、說說今天的旋轉。

昨天晚上作了預習,題目很簡單。找找生活中一些旋轉的例子,再讀讀書的文字。

今天我第一個問題就是:通過昨天的預習,你知道了什麼?學生馬上就說;知道了什麼是順時針旋轉,什麼是逆時針旋轉?然後我就引出了了這兩個概念,並讓學生看著教室後面的時鐘來明確順時針旋轉與逆時針旋轉的方向,並讓學生試著用圖形來表示。這一部分的內容解決得很輕鬆。也留下了遺憾,讓學生觀察時鐘的時候應該再用語言明確一點:是從12到1、2這樣轉過去。逆時針是從21、11、10倒著轉。

這樣可能一些困難學生對順時針旋轉和逆時針旋轉分辨得更加清楚一些。

二是旋轉的作圖。

預料到有問題,但沒有預料到問題會這麼嚴重。探究題是畫直角三角形的旋轉圖,正旋轉和逆旋轉都行。我先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直角三角形順時針旋轉和逆時針旋轉的圖形。就這麼畫只有少數幾個學生能畫出來,儘管前面我讓他們用直尺操作過,但真正在方格紙上旋轉學生就不會了。

這兒讓會的學生介紹了經驗,又作了示範。接下來是想想做做的第2題,倒是還可以,小旗圖大部分學生都弄對了。我想就可以了。一到補充習題上旋轉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梯形,又開始發昏了。

好吧,對事物的認識總是有一個反覆的過程的,有了昨天自己給自己打的底,今天也不動氣了。錯就錯吧,沒有錯誤哪兒來失敗。今天堅持了一個原則,我給時間,你去試,你去想,你去畫,畫對了就行了。果然,經過書上的直角三角形圖,經過了小旗圖,長方形和梯形圖,學生在錯誤中累積了經驗,也稍稍地摸索到了畫一些旋轉圖的方法,今天的一課一練上畫圖的錯誤出現得比較少。

圖形的旋轉一課教與學要相對難一些,課前佈置學生製作一個有時針、分針的鐘面,觀察家裡的時鐘的分針、時針的運動方向。課始學生交流、操作了鐘面上時針、分針的運動方向,大多數學生能知道時針、分針的運動方式是繞著鐘面的中心點在旋轉,還知道旋轉的`度數。在此教學了順時針方向與逆時針方向的概念,便讓學生運用手勢表演了順時針、逆時針運動。學生經過實際觀察、操作、表演對兩種運動方向掌握得很好。這對後面的實際操作做了鋪墊。學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題沒有學生出現錯誤。在把三角尺繞點A旋轉90度時,學生因為是用實際的三角尺實際操作的也沒有問題,再提問:為什麼你認為這樣是把三角尺繞A點旋轉了90度?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的差異就體現出來了。會操作但不會表述操作發放及理由。在實物投影上根據學生的表述特別強調了抓住過點A的兩條邊旋轉後分別與原來的邊互相垂直。但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原三角形與旋轉後的圖形時學生出現錯誤了。會用語言的描述操作過程方法卻又不會實際操作。這種兩分離的現象影響了學生數學的學習質量。事實亦是如此,在後面的練習、作業中出現錯誤的學生在個別輔導時我一一提問,先旋轉哪條邊?再旋轉哪條邊?怎麼知道是旋轉了90度?他們反而能慢慢的做對。細想緣由,學生在例題探究、師生分析交流時並未真正理解分別旋轉經過所繞點的幾條邊的實際意義,沒懂旋轉度數是怎麼來確定的。還有就是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存在很大的差異,我們班有一學生平時總在幾個邊緣徘徊,但圖形的旋轉他基本不會出錯。的卻學生學習數學也要講一點自身學習數學的能力的。而我們的教學不僅僅是教給學生數學知識,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也要注重研究怎樣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旋轉》的教學反思4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遵循以上教學理念,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力求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開展觀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系列活動,在活動中幫助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探索性學習。同時,我還注重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出發,大膽地引導學生在想象、比劃、探索、驗證、交流中學習數學。這一設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積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教學伊始,組織學生欣賞幾組經過旋轉的美麗圖案,然後提問:“你知道這些圖案是怎麼設計出來的嗎?”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新知的興趣。這一活動的設計,極大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動手實踐、讓學生親身經歷新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還沒有上《圖形的旋轉》這個單元時,我就對本單元的'內容提前進行了瞭解,讓學生提前把書上所涉及的學具準備好,並進行檢查。在引入新課後,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十字架”,親自給學生演示怎麼樣旋轉90度,讓學生明確以哪個點為旋轉中心,旋轉的方向(可分為順時針、逆時針兩種)。然後留給學生較多的活動空間,讓他們把自己事先準備的學具拿出來同位之間相互操作,在操作中體會、交流旋轉的角度。而且在後面的作業中,我都是讓學生自己去實際操作,然後全班交流。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改變教師從支配者的權威地位,向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轉變。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旋轉的三要素:旋轉的中心點、旋轉的方向(可分為順時針、逆時針兩種)和旋轉的角度描述物體的旋轉,藉助學具的旋轉畫旋轉圖形。不僅如此,我還讓學生在熟練中拓寬自己的思維空間。在處理57的第3題時,我提前把圖規規矩矩地畫在黑板上,讓學生試著獨立完成,全班交流時教師適當地進行點撥、指導。交流中我得到了意外地驚喜,學生們的答案各種各樣,為了驗證其正確性,我親自讓他們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同學們在交流中終於找到了成就感,更知道了解答一個問題可以有多種途徑,那流淌在心底的高興只有他們自己才能體會。

3、注意數學和其它學科的整合

教材中有些練習看起來微不足道,考試時一般都不會出現,但是這些邊緣內容卻能體現一個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比如教材58頁的4題和5題。在教學第4題時我讓學生同桌先進行交流,然後全班交流,真正讓他們體會這些圖形既可以通過旋轉也可以通過平移得來。在教學第5題時,我讓學生自己準備一個模型,然後確定旋轉的中心點和旋轉方向,以備在不明白時借用。結果,好多學生都綜合利用我們學過的平移和旋轉知識畫出了一個個美麗的圖案,讓我從內心深處感到高興。在這個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及審美意識,真正領悟數學知識和圖案之美就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之中的道理,又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動手操作能力、提高了他們的思維能力,也讓他們探索到了這美麗圖案的神祕性。讓學生明白在學習中要做個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人,還要在生活中做個會觀察、會思考、會學習、會創造的有心人。

4、充分運用遠端教育資源。

新課的引入、生活中旋轉現象的舉例及新課中平面圖形是怎麼旋轉的,都使用了多媒體的手段,把多媒體課件和學具有機結合,不僅幫助學生清楚地瞭解了圖形旋轉的三個要素(中心點、方向、角度)和基本圖形旋轉的過程,還擴充套件了學生的思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實現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在教學中我通過操作讓學生看到了圖形旋轉的角度,也介紹了找圖形旋轉角度的方法就是看圖形中一條邊旋轉的角度。但少部分同學不理解這種抽象的理論,還是從直觀表象入手,憑感覺判斷,我想,這隻能讓學生在課後多練習,教師多指導。

《旋轉》的教學反思5

圖形的旋轉是在第一學段學習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充套件和提高。在二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旋轉現象,本課在此基礎學習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旋轉90度後的圖形。講完課後我對這節課進行了反思,學生們不能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旋轉變換,在畫三角形順時針旋轉90度時,出現了很多把平移當旋轉的情況以及不會畫或無從下手的.情況。學生們沒有觀察旋轉的特徵:兩條對應線段的夾角就是旋轉的角度,來驗證所畫旋轉圖形是否符合條件,特別是遇到更復雜的圖形就更手足無措了。

在本節課的上課伊始,我由一個鐘面引入, 從鐘錶的指標旋轉開始,讓學生體驗了線段的旋轉,瞭解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然後再讓學生觀察並說一說風車的旋轉,體驗了整個圖形的旋轉現象。對於動態演示的旋轉過程,學生們看的很清楚,只是單純的觀察來說,好像感覺很簡單,都能看明白,但動手畫旋轉圖形時,卻發現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甚至一些好學生對於整個圖形的旋轉還是一知半解,不知道該怎樣去畫。現在回憶起來我感覺自己在課堂上對於畫法交代的挺清楚的,先找與中心點連線的線段,然後將這些線段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90度,連線其他的線段,整個圖形也就旋轉了90度。可學生們畫出來的圖可謂是五花八門,什麼樣的都有,真感覺這節課上的很失敗。

本就知道旋轉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上課時已經很注意,放慢速度盡最大的可能講清楚,多演示,增強直觀性,沒成想效果還是這樣。反思其原因,我認為在課堂上只重視了自己講得清楚,不停地講,不停地比劃,但是學生們卻坐在下面被動的接受,他們一節課下來真正能記住的又有幾句呢?是不是應該讓他們多多參與其中,說一說,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和方法,動手去旋轉一下試一試,看一看,這樣自己總結出的方法印象,會不會比我的傳授更深刻一些,效果更好一些。從中還反映出一些問題,孩子們的想象能力,抽象能力,空間觀念太差,亟待進一步加強,完全不知道旋轉是怎樣一回事,甚至不知道這節課是幹什麼呢?不能想象到圖形旋轉之後會到達哪個位置,是怎樣的?這都不利於學生準確畫出圖形。

這節課對於我,對於每次教五年級的我都是一個困惑,不知該怎樣才能達到好的學習效果。望賜教。

《旋轉》的教學反思6

1、通過讓學生觀看動態的課件,初步感受平移與旋轉的不同,再讓學生把八幅圖進行分類,明確像火車、升國旗等的移動是平移現象,像風車、時鐘等的轉動是旋轉現象。引導學生觀察、模仿它們的運動方式,設計表示平移和旋轉的手勢。再通過辨析生活中各種物體運動的運動方式,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這兩種運動現象的認識,體會平移和旋轉這兩種運動的'不同特徵,感受它們的普遍存在。然後說說自己生活中見到過的平移和旋轉現象,然後全班交流。最後明確平移與旋轉之間的不同之處。

2、平移與旋轉教學中,平移多少格總是難點,不易突破。先讓學生觀察小樹、鴨子、房子的平移動態圖,看它們移動了多少格,然後由學生彙報結果,彙報過程中出現了不同觀點,通過讓學生髮表觀點,引起衝突後,教師指導方法:(1)、先找對應點或邊,後數格數。(2)、看一個圖形移動多少,只需看這個圖形上某一個點移動多少就可以了。並總結了方法。通過練習後,再觀察平移前後的圖形,得出平移前後的圖形的形狀、大小都不會改變,只有位置改變了而已這一平移的特點。

3、利用上面總結的“看一個圖形移動多少格,只需數圖形上某組對應點移動了多少格” 這個方法和“平移前後的圖形的形狀、大小都不會改變,只有位置改變”這個特點畫出一個圖形平移後的位置。

通過上課以後,我也發現了這節課中的不足之處:

1、教學節奏還不夠緊湊,在各環節的時間分配上,前2個環節的時間過長,使得在教學第三個環節時過於倉促了,學生沒有得到充分地練習。

2、數格子移動圖形是難點,儘管總結出了方法,但學生還是有錯誤出現。

3、準備不夠充分,使用課件出現了錯誤。

4、學生學習不太積極,學習氣氛不夠濃厚,口頭表達能力差,要加強訓練。

5、學生答非所問,以後要培養學生認真聽的良好習慣,積極開動腦筋。

《旋轉》的教學反思7

《圖形的旋轉》是在繼平移、軸對稱之後的又一種圖形的全等變換,隱含著重要的變換思想,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樹立運動變化觀點的好素材。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力求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開展觀察、比較、操作等系列活動。在活動中幫助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探索性學習。同時,我還注重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出發,大膽地引導學生在猜測、探索、驗證、交流中學習數學。這一設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本節課上的比較成功的地方是:

1、積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我以“豐富的生活中的旋轉”作為情境引入,這一活動的設計,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接著,讓學生說出它們的共同點,再讓學生舉一些旋轉的例子,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新知的興趣。並由圖形平移的定義引導學生自己說出圖形旋轉的定義,大膽地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去同化和引入當前要學的新知識,再從概念中尋找出旋轉的三要素:旋轉中心、旋轉角、和旋轉的方向(可分為順時針、逆時針兩種)。

2、運用現代資訊科技,實現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實現現代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新課引入時生活中旋轉現象的舉例及紫荊花至少旋轉多少度能與原先的圖案重合,旋轉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等,都使用了多媒體的手段。特別是在研究圖形旋轉的性質時,旋轉中心在圖形外的圖形的旋轉過程,用多媒體制作的運動過程能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旋轉的特點和性質。

3、知識板塊清晰,課堂語言科學規範,板書清楚。本節課的板塊分為圖形旋轉的定義,性質,應用,聽課老師均反映課堂板塊很清楚,板塊之間銜接自然,在進行旋轉性質的探索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猜測,動手測量,驗證,這一系列的活動,培養學生參與的能力和應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

1、教師在提問時需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考、分析習慣。

2、圖形旋轉的方向有順時針和逆時針,但書上的.定義並沒有說到方向,學生在考慮問題時一般也不會想到兩個方向,所以在作圖時老師可以故意不提“順時針,逆時針”,就讓學生自由作圖,再把學生的練習投影給大家看,讓學生評,此時學生的思想上就會產生衝突,加深對旋轉方向的印象。

3、如何將“創設情境”有機地與教學結合起來,更有效地為教學服務。問題情境的創設不能流於形式,而應更多的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多從學生的角度來設計、創造。

4、還應大膽對教材進行重新組合,設計,安排更合理的教學環節,來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主動建構。

5、教師的教學語言,尤其是激勵學生的語言還應更豐富些,以便更好地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從更高層次上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學習數學知識的信心,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以上是“圖形的旋轉”這節課的教學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銳意創新,更加深入地學習課程標準,領會課改精神,力求把新的課程理念更好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

《旋轉》的教學反思8

圖形的旋轉是在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平移和旋轉現象基礎上學習的內容。它屬於“圖形與幾何”領域的一個內容,通過簡單圖形的變換操作,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增強,同時也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形象思維能力。

我認真解讀了教材,發現圖形的旋轉是指圖形上所有的點都繞著一個固定的中心點轉動相等的角度。在初讀教材後,發現圖形旋轉要有三個關鍵要素:一是旋轉的中心,即繞著哪一個點旋轉;二是旋轉的方向,按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方向旋轉;三是旋轉的角度。為了突破學生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90°這個難點,我思考能否將靜止的方格圖形在學生手中活動起來,讓學生看清楚它的完整旋轉過程?再用“探究驗證”法來檢測自己的學習成果。在“操作——驗證”這樣的'過程中逐步建構圖形旋轉的方法和關鍵點。基於以上思考,進行了以下探索與實踐。

一、迴歸生活本原——再現生活場景,感受數學魅力

旋轉現象在生活中是司空見慣的。藉助“鐘面上時針轉動”、“風扇葉轉動”、“地球的轉動”、“風車轉動”等生活現象讓學生初步感知旋轉及其基本特徵。利用學生熟知的生活場景中蘊含的數學知識來打動學生,讓學生感到數學好玩,以提高他們的興趣水平,使之更持久、更強烈。為了讓學生能初步體驗圖形旋轉的三個關鍵要素:旋轉中心、旋轉方向、旋轉角度。再次利用生活中收費站道口的轉杆運動場景,讓學生觀察“開啟”、“關閉”轉杆的運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在豐富的生活經驗背景支撐下,進行了充分的比較和發現。

二、預留教學空間——親歷操作體驗,激起思維火花

為了突破學生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90°這個難點,我先讓學生想像一下旋轉後的三角形會在什麼位置,再拿出三角形紙片轉一轉,擺一擺,驗證一下自己的自己擺的位置和想象的位置是否一致,然後在畫出旋轉後的圖形,為後面整個圖形的旋轉作好鋪墊。課本中的旋轉長方形,為學生準備了長方形模型作為學生學習的操作材料,讓學生根據要求先嚐試操作,再根據操作過程把圖試著畫出來。給學生留下了思維的空間,學生親歷了操作體驗的過程。

三、智慧延伸——體驗策略優化,感受應用價值

教學圖形的旋轉畫圖以後,告訴學生圖形的旋轉在我們生活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一個簡單的圖形經過幾次旋轉後,會變成一幅優美的圖案,進而啟發學生運用知識自己設計一朵美麗的小花,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開啟了學生智慧的火花,本課結束在音樂聲中展示了幾幅優美的圖案,充分感受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旋轉》的教學反思9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旋轉90度。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第一步我讓學生明確旋轉的含義。讓學生觀察鐘錶的指標,獨立思考如何描述出指標怎樣旋轉的.。使學生弄清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的含義,明確要想表述清楚指標的旋轉,一定要說清“指標是繞哪個 點旋轉”“是向什麼方向旋轉”“轉動了多少度”這三點。第二步再來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

在這節課中的教學中,我認為自己在以下幾方面處理的比較到位:

1、以遊戲的方式引入課題,學生的興趣很高。

2、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題,學情把握充分,引導學生髮現旋轉的三要素,增加了學生的成功感。

3、讓學生始終以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投入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的高效,學得深入,學得興奮。

4、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與點播,注重引領學生認識和體會數學內在的美感。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激發了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慾望。但課後覺得還是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部分學生不能夠很好的畫出旋轉後的圖形,對順時針逆時針的理解還是很模糊,需要下來做個別輔導。其次教學語言不夠規範,尤其是激勵學生的語言還應更豐富些,以便更好地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

《旋轉》的教學反思10

《圖形的旋轉》是第一單元的第三課時,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生活中的旋轉現象後,第一次教學旋轉的方向和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本課的教學要使學生明確圖形旋轉的三個關鍵要素:一是旋轉的中心,即圍繞哪一個點旋轉;二是旋轉的方向,是按順時針方向還是逆時針方向旋轉;三是旋轉的角度。

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第一步我讓學生明確旋轉的含義。讓學生伸出手臂,自己感受兩種不同的旋轉方式,使學生弄清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的含義,同時,讓學生起立後做一個旋轉90°方向的小遊戲,使學生實際感受旋轉的意義。第二步再來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旋轉後的三角形的形狀、大小都沒有發生變化,只是位置變了。第三步通過小組合作完成畫一畫在方格紙上把一個圖形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90度。一開始學生有點束手無策,經過提示學生明白了,只要找到與中心相關的幾個關鍵邊,把它們一次進行旋轉,找到對應點,再連線,最後畫上小弧和箭頭就可以了。讓學生在想一想、猜一猜、說一說、畫一畫等充滿童趣的情景中玩數學、學數學,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課上完後,雖然學生在畫圖形的旋轉圖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糟糕,但自己覺得上得很“累”,特別是引導學生的過程有點“累”。

課後我也詳細地分析了一下原因:就是缺少對旋轉意義的深入研究。學生對圖形旋轉的三要素掌握得比較好,也體會到了旋轉後位置變了,形狀和大小沒有變,但課堂教學中並沒有進行一步深入研究,特別是對圖形旋轉後的圖形上的每一個點都相應地旋轉了這一知識點,學生無論在直觀上沒有形象地感受,思維更沒有得到提升,感覺到這節課學生對於旋轉的理解比較淺顯,作業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雖然本節課已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從課內大部分學生學習的情況來看,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旋轉的意義是可行的,而且是很必要的。

《旋轉》的教學反思11

《圖形的旋轉》教學反思《圖形的旋轉》是在繼平移、軸對稱之後的又一種圖形的全等變換,隱含著重要的變換思想,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樹立運動變化觀點的好素材。本節課的設計本著以觀察為起點,以問題為主線,以培養能力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力求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開展觀察、比較、操作等系列活動,在活動中幫助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探索性學習。同時,我還注重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出發,大膽地引導學生在探索、驗證、交流中學習數學。這一設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這節課上完之後,我感覺成功之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創設情境,引人入勝我首先以有趣的問題引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接著播放了一組學生熟悉的有關旋轉的畫面,極大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引入課題,最後讓學生列舉身邊有關旋轉的例子,並說出它們的共同點,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為新課的開展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同時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思考問題的能力。

2.過程凸現,緊扣重點旋轉概念的形成過程及旋轉性質的得到過程是本節的重點,所以本節突出概念形成過程和性質探究過程的教學。通過列舉學生熟悉的例子,從生活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本質,引領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然後提出應該注意問題,幫助學生把握概念的本質特徵,再引導學生運用概念解決問題並及時反饋。同時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並引導學生從運動的、變化的角度看問題,向學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合作交流,激發興趣《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使學生能夠積極參加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並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在本節課的教學片段中,我設計的一系列問題串給予小組這樣一個爭辯活動,目的在於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辯論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因此,當學生的思維向更深層次發展並且趨於一致時,及時表揚了學生,由於大家都參與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因此所有的學生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4.動態顯現,化難為易在匯入新課時,引入生活中的旋轉現象及旋轉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我都使用了多媒體手段,特別是在探究圖形旋轉的性質時,在學生經歷了實踐、觀察、總結後,再通過多媒體反覆動動態演示,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旋轉的性質並加深印象。這樣,在教學活動中利用有聲、有色、有動感的畫面,不僅扣開學生思維之門,也打開了他們心靈之窗,使他們在欣賞、享受中,在美的薰陶中主動地、輕鬆地、愉快地獲得新知。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於:在教學語言方面,尤其是激勵學生的語言還應該更豐富些,以便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以上是我對“圖形的旋轉”這節課的教學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查漏補缺、銳意創新,更加深入地學習課程標準,領會課改精神,力求把新的課程理念更好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

《旋轉》的教學反思12

《圖形的旋轉》是在繼平移、軸對稱之後的又一種圖形的全等變換,隱含著重要的變換思想,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樹立運動變化觀點的好素材。我充分發揮了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功能,力求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開展觀察、比較、操作、分析、推理、交流、反饋等系列活動,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新知。如:讓學生了解圖形的旋轉要具備些什麼條件,即基本圖形、旋轉的中心點、旋轉的方向、旋轉的角度;讓學生了解什麼叫順時針和逆時針,規範數學上習慣用語及用手勢比劃順時針和逆時針;讓學生學會看圖判斷旋轉的角度等基本知識點。

反思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在本課教學中,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課件,使現代教育技術與數學學科融合,將教學內容以多媒體的`形式,形象、生動地呈現出來,提高了教學效果和效率,使本節課基本達到我預設的目標。具體表現在:

1、應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興趣,營造文化氛圍。

課始,我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組織學生欣賞幾組經過旋轉的情景圖,如在多媒體上呈現飛機螺旋槳旋轉、摩天輪旋轉、開關門窗等動態現象,從生活中的例項引入旋轉現象,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並用手勢比畫各種遊樂專案的運動的畫面,並說說它們的運動現象,是怎樣轉動的,讓學生真實感知旋轉現象,給學生更為直觀,更為生動的體驗,從而形成表象,引出課題。

2、應用多媒體課件,把握知識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課中,我充分發揮了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功能,力求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開展觀察、比較、操作、分析、推理、交流、反饋等系列活動,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新知。如:讓學生了解圖形的旋轉要具備些什麼條件,即基本圖形、旋轉的中心點、、旋轉的方向、旋轉的角度;讓學生了解什麼叫順時針和逆時針,規範數學上習慣用語及用手勢比劃順時針和逆時針;讓學生學會看圖判斷旋轉的角度等基本知識點。在判斷旋轉角度是多少的教學中,我選擇先讓學生猜旋轉角,然後一起來利於課件來嘗試,探討出確定角度的最佳方法,即看基本圖形的多少。這一環節,不僅讓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下結論的學習過程,也讓學生的嘗試的過程中,欣賞了不同的旋轉角度所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奇妙和數學的美,學生很是開心。最後是根據圖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來畫旋轉圖形,剛開始學生有點束手無策,我就從畫圖的工具,畫圖的步驟詳細地進行指導,經過我的講解與示範,學生基本上能夠畫出來。

3、應用多媒體課件,實現數形結合,滲透數學思想。

在匯入新課時,引入生活中的旋轉現象及旋轉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我都使用了多媒體手段,特別是在探究圖形旋轉的性質時,在學生經歷了實踐、觀察、總結後,再通過多媒體反覆動動態演示,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旋轉的性質並加深印象。這樣,在教學活動中利用有聲、有色、有動感的畫面,不僅扣開學生思維之門,也打開了他們心靈之窗,使他們在欣賞、享受中,在美的薰陶中主動地、輕鬆地、愉快地獲得新知。

當然,課堂是千變萬化的。因此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所有表現形式只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還需要教師靈活調控。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查漏補缺、銳意創新,更加深入地學習課程標準,領會課改精神,力求把新的課程理念更好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

《旋轉》的教學反思13

《平移和旋轉》是數學課程標準《空間和圖形》這一模組中的一個內容,這是一個新的內容,吳正憲是第一次執教,我也是第一次觀看。當我聽說在這次“第二屆吳正憲、潘小明教學藝術研討會”上,吳正憲這次展示的課,除了有我原來觀看過的“平均數”以外,還有一堂新的展示課——《平移和旋轉》時,我感到興奮。同時也直覺地感覺到吳正憲確實是踏著時代的步伐在前進。今天,在實施課程標準的實踐中,她沒有停留在理念上的學習,而是把內化了的理念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活動外化出來.展示出來。我認為一個人深刻的學習在於把學習到的理念體現在外化行為中。吳正憲不僅把原來她展示過多次的課在今天以課程標準“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學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法重新加以設計,而且勇於選擇過去沒有展示過、又是課程標準新增加的內容來作新的探索。我內心為她這種勇於不斷作出新的嘗試、新的實踐的精神而喝彩。在過去的10年中。她不斷地學習、實踐、反思、再實踐,她能把國小數學教研員這一平凡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這就使得這10年不平凡了。

就《平移和旋轉》這一節課的設計和教學過程來看,我的思考是:

首先,教學目標的定位準確。平移和旋轉,應該說,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從兒童空間知覺的認知發展來說。則是從靜態的.前後、左右的空間知覺進人感悟平移和旋轉這一動態的空間知覺。這是培養空間觀念的基礎,而空間觀念是創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沒有空間觀念。就幾乎談不上任何發明創造。平移和旋轉,在現實生活中,學生也都經歷過,也應該有一種切實的感覺,只是不知道這兩個專門術語。在國小階段,課程標準也只要求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有一個初步的感受就可以了。因此吳正憲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在通過學生對生活中平移和旋轉現象的再現和在教學中的活動和分類,讓學生感受平移和旋轉,在此基礎上,促使學生能正確區分平移和旋轉,體驗平移和旋轉的價值。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這個目標既符合兒童空間知覺認知發展的特點。又符合課程標準的目標。

其次,她創設了有效教學的情境和策略。科學的教學策略是達到教學目標的手段。在本節課中,吳正憲以多元智慧理論作指導,在課堂情境上,一方面採用了個人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另一方面,讓學生充分應用多種感知通道來感晤平移和旋轉的特點,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平移和旋轉現象,觀看遊樂場中的活動場面,生動、直觀地感悟平移和旋轉,進而又通過動手操作和活動進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轉。這裡特別要提出的是,教師呈現一幅帶格的平面圖,兩位小朋友分別在不同位置,學校處在中間,讓學生想像兩位小朋友如何到達學校。這是一個促使學生應用智慧的設計,因為通過學生在方格紙上數出平移的格數,實際上是讓學生更直觀地強化了對平移的感知;另一方面,在到學校的途中還要有旋轉(轉個方向),再平移,這兩個概念在同一情境中呈現,又很符合實際情況,在對比中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平移和旋轉的特徵。在這個環節中,如果再增加一些不同顏色的圖形,讓學生通過平移和旋轉來組成有趣的圖形,則會更有童趣。課的最後,教師設計了“樓房會搬家嗎?”、“聰明的設計家”、“巧算長度”等解決問題的題材,又讓學生在初步應用新知中感悟數學與生活的關係。總之。整個情境的創設體現了生活實踐數學化、數學概念實踐化這樣兩個轉化,即學生在一堂課中初步完成了個體在認識上從感性到理性又從理性回到感性這樣兩次飛躍。這也是當今以人的發展為本的科學教育發展觀的理念的體現。

再次,本節課也體現了吳正憲一貫的教學風格——尊重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喜歡教師,喜歡數學課。總之,師生是在民主、友好的氛圍中,通過課堂教學的人際多邊互動活動,高高興興地感悟數學的魅力和價值的。

最後,我想說的是,在吳正憲身上體現了以下這個一、二、三。一是她總有一個目標——明天比今天更美好。在達到這個目標上,她把握明天比今天更美好的前提是,抓住今天,腳踏實地地過好今天。二是兩個翅膀、兩本書。她具備一個人成功的兩個翅膀——“愛”和“會”。她愛生活,愛教師職業,愛數學學科,愛每一個學生。她也會生活,會當教師,會教數學學科,會愛每一個學生。“愛”和“會”的良性迴圈就促使她總是那麼充滿青春活力和追求。另外,她讀好了兒童需要這本書,同時也用她模範的言行寫好了以身作則這本書。三是三“天”、三個“我”和三句話。三“天”是指她能求實地反思昨天,自信地面對今天,理智地展望明天;三個“我”是理想中的我、現實中的我、別人心目中的我。這三個“我”,對吳正憲來說,有相當大的吻合度;三句話是: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幹的,我是快樂的。我想這個一、二、三將伴隨著她的人生足跡,讓她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紮實、更光彩——用她的成功去換取年輕教師和學生們比她更成功。

《平移和旋轉》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結合生活經驗和事例,學生感知平移與旋轉現象,並會直觀地區別這兩種常見的現象及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從而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本課設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通過對生活中運動物體的運動方式進行分類,感知平移和旋轉,在頭腦中初步形成這兩種運動的表象。學生對平移、旋轉的理解沒有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是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平移、旋轉現象,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使數學學習生活化。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直觀區別平移、旋轉這兩種現象,培養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其中在方格紙上數出平移距離及畫出平移後的圖形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下面我就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把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絡起來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在教學中我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我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尋找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經驗的聯絡,選取學生熟悉的、豐富有趣的生活例項——走路、轉圈直觀地匯入平移與旋轉。同時,選取能讓學生感知平移與旋轉的直觀材料,通過對這些材料的觀察,讓學生初步理解平移與旋轉的特點。我引導學生用手勢、動作、學具表示平移、旋轉,充分調動學生頭、腦、手、口。

等多種感觀直接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活動化的情境中學習,不僅解決了數學知識的高度抽象和兒童思維發展的具體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從而對平移、旋轉有較深刻的理解。接著,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運用感知的經驗,說一說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的具體例項,並判斷日常日常生活中物體平移與旋轉現象,以加深對平移及旋轉的理解。學習完這一環節,學生會發現數學就是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學會數學地看問題和解決數學問題。從而也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二、教學中巧妙突破平移距離的難點

平移距離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在教學平移距離時,從建構主義觀看,學生很難想到要數一個圖形平移的格數,只要去數某個點移動的格數.因此,我注意將問題情境化、童趣化,激發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設計時,我設計了小兔搬家的故事情節,引出認知難點——小房子到底平移了幾格?這樣的預設,有效地激起學生的思維碰撞,引起學生的討論。教師適當進行點撥,引起學生的重新思考。但欠缺的是怎麼樣很自然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圖形上點或線的移動.當學生面對一些數學現象或一個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時,都會產生猜想,有時雖然是錯誤的,但它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顯現,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猜測後,再引導小組合作討論、探究,最後進行驗證,讓學生經歷“猜想——探究——驗證”的學習過程,在學會知識的同時,也學會了數學探究的方法。我想這樣能更好的突破這一難點。

三、讓數學知識“活”起來,讓數學學習“動”起來。

這是一節概念教學課,為了讓學生清晰、準確地理解“平移和旋轉”的數學概念,我設計了“用手勢或姿體語言表達自己對平移和旋轉的理解”、“創新”。

造符號表示平移和旋轉”、“利用方格紙數平移格數”等操作性強的活動環節,讓學生深刻地建立起平移和旋轉的數學表象,從而真正使枯燥的數學知識“活”起來,讓學生的數學學習“動”起來。

四、通過反思發現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在最後教學畫出平移後的圖形這一環節中,沒能深入的思考怎樣學生才能很好的掌握畫法。由於這個內容比較抽象,又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空間觀念,很多孩子學習這個內容有難度。為了讓學生掌握在方格紙上將圖形進行平移,在教學中我應該讓學生討論要知道平移幾格,你是看的哪裡?怎麼確定的?通過多個圖形的練習讓孩子們感受到要確定平移幾格,應該先在要平移的圖形中確定一個點或者一條線。再在平移後的圖形中找到相應的點和線,數出對應的點或線中的方格。如果要畫平移圖形,也是先找到對應的點和線,畫出點或線後,再畫出整個圖形。雖然學生在集體練習時都能較好的回答出平移的方法,正確數出方格數,但是通過測試,我發現平移仍然是難點。還需要通過不斷的練習才能讓學生熟練掌握。當時能夠只提一些引導性的語言讓學生說說準備畫的想法,或者教師畫一步學生跟一步。也許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畫法。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深刻地體會到,要上好一堂課是很不容易的,必須深入鑽研教材,準確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還要根據班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再重新組織教材,重新建構教學過程。在重點難點的突破中還要多下功夫,一堂好課還是需要多研,多磨!

《旋轉》的教學反思14

三班與二班

上課之始,我增加了兩個書上要求的角色,一是小鳥,除了新增角色外,還將角色名稱改為相關的名稱。二是太陽,也是更改了名稱。然後說明今天的任務,就是讓小貓來回走動,再讓小鳥在空中飛舞。這個任務在三班是分三次進行的,先是讓小貓移動,對於這一點,上節課做了一次,但那個移動不是連續的,所以今天加了重複執行的命令,做完後讓學生練習,然後再做旋轉的命令。最後再做小鳥跳舞的'命令。但在二班,將前兩個步驟合併起來了。做的時候,跟學生強調注意選擇角色,學生自己的練習還可以,在二班做的時候,我還將學生做的東西轉播給其他學生看。

一班

本課的主要任務是在舞臺上設定三個角色,並且將後兩個改名,然後再讓小貓來回走動,在此基礎上,再學習上小鳥飛翔。至於第三個角色太陽,似乎沒有多大作用了在匯入角色時,想找學生上來做,但後來也沒有找學生,而是自己導了一下,接著便改名字,讓學生注意改名字的位置,在給小貓編寫指令碼時,我忘了變換角色,結果天上的太陽動起來了,我在這裡提醒了他們一下,然後繼續來做,指令碼完成後,讓小貓走動時,學生卻笑起來了,我找了一個人問他笑的原因,他說是因為小貓回頭時是倒立的,我再來說明修改的方法,這裡用到了旋轉的命令,把三個命令都展示縱他們看了一下,演示完畢後,讓他們自己操作,在這期間,我將學生做的不時轉播給大家看了看。不一會兒,又將小鳥飛翔的指令碼編寫給大家看,這裡讓學生注意的有兩點,一是不再按綠旗啟用角色;二是讓小鳥對著滑鼠。最後小鳥便飛了起來,最後讓學生操作,也把一部分轉給大家看了一下。

《旋轉》的教學反思15

國小數學《旋轉與平移》按排了關於物體的兩種簡單的運動方式的知識內容。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認識有關的物體旋轉與平移運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過程主要結合例項,感知平移、旋轉現象,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的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轉給生活帶來的方便,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1.用課件,直觀匯入

遊樂場是學生最熟悉、最喜歡的場景,在匯入新課時,我就利用課件出示遊樂場的場景,在這一場景中有旋轉的風車、有向前行的火車等旋轉與平移的例項,使學生髮現兩種運動方式的不同,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為新課的教學做好鋪墊。

2.做動作,加深體會

課堂上,我鼓勵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如何用肢體動作來表達"旋轉"與"平移"。學生們在興致勃勃地互相探討、研究的過程中,體驗到兩種運動方式的特徵。

3.想象中,擴充套件延伸

學生們之間不斷地交流,不斷體驗,使他們靈活地掌握了知識點。在這節課最後,我鼓勵學生們回想、並大量例舉生活中的旋轉與平移的例項,這樣不僅使本節課的知識融合到生活中,同時培養學生的興趣,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通過這節課使我深深體會到,教學不僅僅是"告訴",更需要"經歷"。教師應該是一個引導者。要不斷引導學生的興趣、熱情和理想。僅僅教授一些知識和技能是遠遠不行的,課堂上要有數學思想方法,引導學生們把數學知識更好地服務於生活,同是用生活中的經驗幫助理解數知識,二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