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美術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1

高中一年級的美術課堂教學是以美術鑑賞為主要的內容,目的是來對高中學生的個性得到全面的發展。所以,美術鑑賞中的微課,教師鑑賞古今中外的著名的美術作品,還要深刻的瞭解作者以及作品的年代背景。既然這樣,所以美術鑑賞課的微課上課方式就和其他科目的上課方式採用的教學方法就不太一樣了。高中生已經不是小孩子了,他們有著自己的主張和已經形成自己比較獨立的個性,並且美術鑑賞課不是大學聯考科目,學生學與不學就看教師在課堂上的感染學生的程度決定了。“親其師,信其道”。所以作為高中的美術教師,上課要先抓住學生的心,學生接受我了,自然也就接受了我的美術鑑賞課。

在美術鑑賞的微課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十分重要。美術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經常提出問題,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讓他們在學習中學會主動發展,同時還要讓學生認識到不論是具體還是抽象都是美術家精心的構思並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感受,按照自己和時代審美理想創造出來的;同時,美術家創作一件美術作品除了通過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題之外,往往還有更深層的內涵和更隱敝的意蘊是一種文化精神層面要求和體現美術作品的最高價值所在,也是時代、社會、民族精神的寫照。如:青銅器和秦俑所體現中華民族精神;古希臘藝術所體現崇高理想與科學的精神;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中的人文主義理想;中國山水畫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識等,使學生對作品產生深刻理解,達到審美情感的昇華。

美術鑑賞課中的微課是最讓人愉悅的小視訊,它讓學生在接受藝術薰陶的同時也輕鬆地接收一些本學科外的知識,陶冶情操。可是美術,單一的欣賞內容,過分的知識化、理性化,學生的熱情不會堅持很久,部分學生或者浮躁,或者聽一會就不聽課了,看其他科目的書了。於是,一堂美術鑑賞微課就成了尷尬的自習課或休閒課。在提倡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今天,那單一的,枯燥的美術鑑賞微課教學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的學生。作為高中美術教師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根據學生自己的需要來設計美術課堂的教學,調動學生上美術課的熱情。從而使每一個高中生都在較好的情緒中通過豐富新奇的教學內容和方法等不斷獲取新知識。 比如說第一課《培養審美的眼睛》這一課,關於欣賞課本上的作品他們不感興趣,所以我用微課找到類似的美術作品讓學生分析比較,學生們來了興趣。達到了我預期中的效果,學生都很感興趣,聽的也特別認真。

除此之外,我的高中美術鑑賞課力求在一個輕鬆活躍的課堂氣氛中較好的完成,想要達到這個目的,課堂情況就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應變了,比如說:我所帶的高一年有十個班級,每個班的情況都不一樣,上課也不能千篇1律。一班的學生屬於過沉悶型別,所以課堂上要積極調動學生們的積極主動性,否則會嚴重跑題;十班班的學生又屬於過分淡定型,所以十班的課要時不時的幽默一下,調動他們的上課情緒。而有的班級是熱情高漲的,所以就要壓制一下。

接下來的美術教學中的微課,我會再接再厲,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激發和維持學生的興趣為主,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核心,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美術”,讓學生因為有“美術”而快樂。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2

《色彩心理》是選取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高階中學美術課本》(試用)第三章《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的部分內容。這一章包括形體、明暗、色彩、空間和肌理共五部分,我從中選取色彩這一節加以擴充套件,成為本節課的內容。本課從首先回顧色彩的基礎知識,然後通過遊戲,讓學生體會色彩心理的作用,並聯系生活去感受色彩心理。採用Authorware製作的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既加強了課堂的互動能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他們進行藝術薰陶。

本課通過美術基礎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學會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方法,進而培養學生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根據高中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

本課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在整個教學過程 中,教師只是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在傳統的美術欣賞課教學中,教師習慣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講典故、說故事、聊趣聞,逗得學生哈哈大笑。但學生終究處於被動灌輸的地位,他們不會主動去體會藝術作品的魅力、不能將課堂中學到的美術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一節課下來,除了大笑外,別無收穫。因此本節課的基本設計思路就是教學過程 中學生的自主探究知識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並通過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造慾望。本課的基本教學程式如下圖:

生 初步感知——樂中體驗——討論探究——知識擴充套件——情感昇華互動

師 引導觀察——情景創設——啟發點撥——彙總歸納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設計了兩個遊戲,讓學生通過遊戲來自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學生每參予一個遊戲,都會思考完成遊戲的辦法,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感受到色彩的魅力,然後在遊戲中體驗,在討論的環節中聯絡實際,自由發揮,對討論結果探究驗證,最後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知識擴充套件。教師從學生遇到的問題入手引出學習任務,然後啟發學生進行討論,對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者學生比較棘手的問題,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最後同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始終以學生的朋友身份出現,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與教師處於平等的地位。在設計遊戲時要注意遊戲的趣味性,節課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以遊戲驅動為主線,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中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勤於動手、敢於創新,課堂氣氛活躍;從教學效果看,知識目標完全達到,能力、發展和情感目標基本實現。以活躍課堂的氣氛。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3

針對我校高一美術新課程模組教學的一些現狀,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新課改對高中美術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是美術教學活動的主體,扮演的是文化傳遞者的角色,其條件是“聞道在先”,“術業有專攻”。國家普通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中,為了實現美術課程各模組的教學要求,對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提出了相應的更高要求,要求在高中擔任教學任務的教師必須具備能開設3個或3個以上模組的知識結構和教學能力。因此,作為美術教師就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廣泛的瞭解和接納來自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藝術流派的美術作品,形成一種建立於世界文化基礎上的審美文化態度。為了豐富教學內容,必須多種渠道接受美術資訊。

其次,新課改對美術課堂的要求。為了激發學生對美術欣賞課的興趣,調動課堂氣氛,使學生儘快地投入到藝術作品中去,我認為,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應有所突破,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動、構圖均衡穩定、色彩層次豐富 ”之類的老套數,學生們便會感到枯燥乏味,這樣的講解不但達不到教學目的,甚至可能會適得其反,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當然也就沒有任何欣賞的意義了,更激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鑑賞模組中,常常要作一些諸如作者介紹、時代背景、作品意義的闡述。這還不夠,還需要進行較深入的藝術分析,包括形式美要素和技藝處理方面的知識,只有學生感受和鑑賞美的能力得到實實在在的增強,才有可能更深刻的認識作品的內涵,只有使學生真正掌握了分析作品的方法才有可能從中受到啟發獲得感悟。應該鼓勵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使他們在參與中從體驗出發,運用比較的方法,積極開展對作品的評論,在活動中增強能力。

美術欣賞教育是以視覺欣賞為主,欣賞教學所需的範圖和音像質量要精美,缺少必要的裝置設施和輔助材料、資料,勢必使美術欣賞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我具體做法是:利用學校的幻燈機、投影儀、等現代化手段,通過對影象的欣賞,比較(橫向比、豎向比),提示、議論、提問,最後總結歸納。有的內容還可配放音樂。,如抽象畫蒙特裡安“百老匯的爵士樂”的欣賞等等。視聽結合,如臨其境,再輔以歷史背景,作者生平及創作指導思想的介紹,加深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和作品效果的體驗。

在雕塑模組的教學中,我結合具體情況開設了石膏雕塑,將教師講解、示範、啟發、引導和學生動手實踐、思維拓展結合起來,開課過程中,我和學生之間有了很好的互動,學生之間也獲得了充分的協作交流,模組結束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藝術教育不會在短期內看到效果,但卻是影響人一生的教育。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給學生的思想注入新的活力。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4

一、“點、線、面”策略模式提出的教學背景

隨著新課程改革正在我省如火如荼的展開,高中新課程美術鑑賞模組對課程目標新的調整,教學內容新的整合以及教學理念新的界定,這些變化終將通過課堂教學這一途徑得以體現,由此引發教學策略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變舊觀念,對傳統教學策略不斷傳承與創新,探究適應新課程理念的教學策略。

同時,我們農村高中的美術鑑賞教學,正遭遇著一種非常無奈的尷尬的現狀。教師在教學設計中缺少對教學策略的研究,致使美術教學課堂容量龐大,作品挖掘膚淺,課堂結構散亂,教學目標自然難於達成。學生對美術的學習反映冷漠,在作品描述中,很多時候大部分學生只能是以“很美”或者“漂亮”等字眼來回答或評價美術作品。這種教師對美術鑑賞教學策略研究的不足,致使課堂師生互動的缺失和學生對作品分析的膚淺,使得美術的審美教育流於形式。以筆者的調查,這種現象在農村中學裡是普遍存在的。

二、“點、線、面”策略模式的思考和建構

高中美術鑑賞教學的三維目標的達成,要求學生的學習是一個有一定的深度理解和深刻情感體驗的過程。基於此,我們構思以“點、線、面”策略展開教學活動,探討如何立足於美術的學科本體,開展有效課堂教學,探索挖掘作品深層內涵,以提升教學層次,真正而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點、線、面”教學策略是新課程理念下的對傳統教學策略的傳承和發展,要求在美術鑑賞課堂教學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教師要選擇並抓準一個“點”,使它貫穿教學始終,從而建構一條教學主“線”,並由此鋪開一個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並主動生成符合學生個體智慧優勢的知識“面”,有效改變高中美術傳統教學中教師唱“獨角戲”、“照本宣科”的尷尬現狀。

1、“點”和“點”的選擇

新課程美術鑑賞模組內容打破了傳統美術欣賞課程以美術類別或美術史為線索的編排方式,每一課都按照一個主題來進行概括,整合了更多的美術現象,更加貼近了生活,擴大了視野。作品型別涵蓋了中國畫、油畫、版畫以及建築、雕塑、工藝、民間美術、電腦美術等。教材內容的這種變化,使美術教學的課堂容量變的更加龐大,我們不可能在每一節課中都對教材的內容以及相關的知識一一羅列,要求我們有所選擇。正如德國教育家根舍因的範例教學論所描述:在現代知識量無限膨脹的背景下,要提倡“角落教學”,應該注意學生的心智特點,選擇一種具有共性,而且能激發學生興趣,能起到“以點帶面”作用的一種個案作為範例,使學生從典型範例中發現所屬知識的規律,獲得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尹少淳教授也認為國中美術是“走馬觀花”,而高中美術教學則是有選擇的“下馬賞花”,是一個由博返約的過程,是學生興趣相對集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有所選擇並較深入的進入個別典型範例知識的學習,才會對這一型別的美術作品或美術現象有更深的審美認識和情感體驗,才會關注與之相關的作品、風格以及藝術家,因而也才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利於學科本體的深入和教育功能的拓展。

那麼,選擇多少?選擇什麼?我們認為:只要選擇一個最具典型意義的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並對此展開深入的挖掘和理解。這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問題就是我們所界定的“點”。這個“點”可以是一件美術作品,也可以是一位畫家,可以是一句美術評論,可以是一種美術現象等等。當然,我們要讓學生掌握的不僅是該“點”本身,更重要的是挖掘該“點”的背後隱藏著的規律與本質。而這個規律與本質恰是我們教學要達成的目標,要突破的教學重點與難點。所以,我們選擇的“點”不僅是切入點,也要是教學的重難點的外在形式,對這個“點”的挖掘能直指教學目標並是突出重點和解決難點的關鍵。

2、“線”和“線”的建構

建構主義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知識既不是客觀的,也不是主觀的,而是個體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建構的結果。相應的,認識既不起源於主體,也不起源於客體,而是起源於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學習是在同化與順應之間的平衡過程中,調節個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引起認知結構的一種新建構的過程。著名教育學家布魯納認為:“認知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他強調:“教一個人某門學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結果記下來,而是要教他參與把知識建立起來的過程。”因此,在高中美術鑑賞課程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我們應當關注這種知識的建構過程,在同化與順應之間的平衡過程中,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鑑賞藝術美的能力,使得美術鑑賞活動成為是一個有深度的藝術行為。

在課堂教學中,從“點”切入,到展開,到深入,再提升,環環緊扣,層層挖掘,步步深入,從而達到對“點”問題本身的認識和對包藏在“點”其中的規律與本質的掌握的知識建構的過程與方法,這就是我們所界定的“線”。既是課堂教學活動鋪開的“教學鏈”,又是達成教學目標和解決教學重難點的一般思維,是體現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的一個互動的過程,是從“點”到“面”的一個具體行為。由於涉及到教師素質、學生基礎以及授課內容的不同,構建“線”的方式也隨教學的具體情境產生變化。所以,構建“線”是新課程美術鑑賞教學實施過程最為關鍵之所在,是最具不確定因素和創造性的過程。

3、“面”和“面”的生成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於1983在《智慧的結構》一書中提出的“多元智慧”理論認為,智慧至少包括:語言智慧、音樂智慧、邏輯數學智慧、空間智慧、身體運動智慧、人際智慧、自我認識智慧等七種智慧,它們同時並存,相互補充,統合運作。每一個正常人都具有上述的七種智慧,但由於遺傳與環境因素的差異,每個人在各種智慧領域的發展程度上有所不同,大部分的人都只能在一、二種智慧上表現出優越的能力,而且也會以不同的方法來統合其它智慧。教育應該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智慧特點,從不同的層面去看待每一位學生,促進學生優勢智慧的充分展示,促進學生優勢智慧向其他智慧領域的遷移。

多元智慧理論是新課程改革借鑑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美術鑑賞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同樣需要關注學生的這種差異性。這就要求我們積極的創設一種情境,要使學生能基於自己的智慧優勢特點,從自身體驗出發,有選擇的開展對不同美術現象或作品的比較、分析、評論,生成符合自己智慧優勢的美術知識系統,促進個性發展。所以,“面”的生成應當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其一是教師基於對學生學情的分析,實施教學而進行的預設,即針對教學目標的達成的知識“面”。學生是資訊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由於學生的個體智慧優勢的差異,對知識構建的方式不禁相同,即生成符合個體智慧優勢的知識“面”。這是我們界定的“面”的另一層含義。所以,“面”不僅是對關注全體性與基礎性的教學目標的達成,更是關注符合學生個體智慧優勢的差異性的知識體系的生成。“面”的生成是最終目的,是達到對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

三、“點、線、面”策略模式的教學實踐探索

1、課堂教學實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本課屬人教版《中國古代花鳥畫》的教學內容,教材通過對不同時代的花鳥畫的分析,闡述傳統花鳥畫以寫生為基礎,以借物抒情,託物言志為目的的獨特傳統,進而理解中國古代的繪畫審美觀。

“點”的選擇:以齊白石的名句“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作為教學的“點”。

“線”的建構:以作品的對比探究:要不要“似”?什麼是“似與不似之間”?為什麼說“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三個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問題,理解中國傳統花鳥畫緣物寄情的特徵和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審美理念。

“面”的生成:對中國傳統花鳥繪畫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並使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審美觀能衍射到對其他作品的認識。

本課於20xx年10月9日獲溫州市美術學科新課程優秀課堂教學實錄評比一等獎。

2、公開課《追尋美術家的視線——美術家表現世界的獨特方式》

教材通過四組作品的比較,要求:理解美術家獨特的審美眼光和表達方式;認識文化背景、藝術個性等因素在美術創作中的作用以及對美術家創作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從自己的審美角度出發看待世界和事物,並運用適當的手段,把自己對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達出來。

“點”的選擇:以校園裡樹的照片與具象(希施金《松樹林》)、意象(倪瓚《六君子圖》)、抽象(蒙德里安《開花的蘋果樹》)組圖進行對比。

“線”的建構:以自然的樹與藝術作品的樹比較描述:美術作品是美術家尋求適合“我”的方式來表現“物”的結果,欣賞的關鍵是追尋包藏在美術作品中的“我”;可以通過探究畫家表現的不同方式來追尋包藏在其中的“我”。

“面”的生成:不同文化背景、藝術個性等因素使美術家具有了獨特的審美眼光和不同表達方式。我們也應從自己的審美角度出發,用自己的方式欣賞作品。

本課於20xx年12月8日在泰順開展的溫州市第三屆高中美術學科青年骨幹教師研修班學員送教下鄉活動中執教。

3、公開課《地域的永恆魅力——地域風貌與藝術流派的關係》

教材通過對不同的地域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流派和風格;氣候、地形、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等對建築的影響等幾方面內容的分析,要求: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地理環境等因素對繪畫流派和建築風格產生的重要影響;瞭解在繪畫、建築等領域由於地域因素而產生的一些流派和較有代表性的作品。

“點”的選擇:與江南水鄉的建築接觸的機會多,相對比較熟悉,而且比較有感情,因此選擇江南水鄉民居建築為教學的“點”。

“線”的建構:以建築佈局、建築造型、建築材料、建築環境、建築色彩等不同側重點的問題,由學生討論並思考,教師由地域環境對建築的影響這一角度對學生髮散性思維的進行集中並引領挖掘。

“面”的生成:對江南水鄉民居建築能有比較深刻的情感體驗,()認識和理解地域文化、地理環境對建築風格的影響,並能從相應的角度,思考地域環境對徽州建築(地理環境)、天壇建築等(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影響,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現,培養對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和增強對不同地域文化的保護意識。

本課於20xx年12月23日在瑞安市六中開展的瑞安市送教下鄉活動中執教。

4、課例說課《構建 “點、線、面”模式的美術鑑賞教學策略》

以《託物寄情》一課為例,簡單描述為什麼進行“點、線、面”模式進行美術鑑賞教學和如何進行“點”的選擇、“線”的建構和“面”的生成的策略。本課例於20xx年3月7日在溫州市美術學科新課程高一(下)課前培訓活動中做公開交流。

四、“點、線、面”策略模式的反思

1、這種“點、線、面”模式的教學策略,對於理清教師的教學思路,構建課堂結構,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對解決現行美術教學中教師教學設計的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鍛鍊,以及教學實施過程中解決師生互動的缺失和對作品分析的膚淺等尷尬局面,挖掘作品深層次涵義,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2、需要知識與經驗的積累。如課例對朱耷與《荷花水禽圖》的探究過程,對荷葉出淤泥而不染聯想到畫家不與統治階級的合作態度,從荷葉的倒掛聯想到畫家的垂頭喪氣;學生通過肢體語言模仿兩隻水鳥的動態來揣摩畫家的情緒等都是在以往教學過程中受學生的啟發而帶來的靈感,恐怕在任何資料中,都沒有描述象學生這樣富有情感和創造力的審美表達方式。這些都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知識經驗。如《地域的永恆魅力》一課,學生從地理、歷史、哲學、語文等相關學科知識進行作品分析時,我們怎樣進行引領,也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更多的知識儲備。

3、只是一種策略和一種嘗試,並不適合所有課題和所有教師。如何更大程度的優化高中美術鑑賞課堂教學,仍然需要我們進行不斷的思考與實踐。電腦美術教學反思國中美術教學反思美術教學反思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5

本課程的主要特色:

1 、本課程探索性較強,探索研究版畫的外延,以及版畫語言形式。在教學方法上注重理論講授、作品賞析、藝術實踐與藝術創作、藝術展覽的相結合,形成了成熟的教學流程體系。

2 、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教學經驗。積極瞭解當代藝術發展規律,引導學生勇於實踐,強調學生創作思維能力的培養。

3、 本課程堅持理論聯絡實際帶動教學,注重實踐、注重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方法。在20××年全國普通高中美術模組教學研討會上作為展示課,受到同行的充分肯定,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本課程的改進方向:

存在不足:

1、相關裝置配置不夠齊全,版畫工作室未能配備版畫機機器及絲網版畫等相關裝置,提供給學生的學習種類不夠豐富,創作作品時可以選擇的題材受到限制。

2、今後要進一步加強課程網路教學資源的整合,使教學與實踐更多地融入地域文化的元素。

關於黑白木刻

任何藝術都是有侷限的,沒有完美的藝術,只有真誠的藝術,是藝術家情感的真誠。黑白木刻從最早、最原始的形態,作為文學作品的附屬品,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獨立的藝術表現形式,成為許許多多藝術家表達思想情感和藝術理念的理想方式,從丟勒、多雷到珂勒惠支、麥綏萊勒、肯特、瓦洛東、黑克爾、彼負施泰因以及蒙克、畢加索等等,都曾拿起過木刻刀。大師們的創作,為黑白木刻藝術語言的發展作出了創造性的貢獻,他們的創作成為黑白木刻藝術畫廊中的經典。他們中的有些人也許不能算作職業的版畫家,但他們首先是藝術家。黑白木刻對於以藝術養心的人,是一時抒發性情、傳達觀念的又一種語言方式。就如小說家也有詩興大發的時候,也會有逸情散文、小品或詩歌名作,作品甚或成為經典。黑白木刻是人類文化藝術資源的組成部分,伴隨著人類文化前進的潮流同時完善和發展著自身語言。各個時期的文化藝術思潮不斷在影響著黑白木刻的形式與風格。為了黑白木刻藝術語言的突破與拓展,在當代藝術語境與文化大背景中,對黑白木刻藝術本質意義的思考就顯得至關重要。

在教學上,除了讓學生掌握黑白木刻,還要知道種種知識,知道它的來源,知道它的藝術價值等,所以在每次上課,我都會跟學生講講關於黑白木刻的一些知識,以增加學生的見識,我覺得這對於學生的發展還是有一定的幫助。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6

美術課的形式多種多樣,有豐富多彩的設計課、有色彩很漂亮的水彩課、也有枯燥無味的欣賞課。美術課原本是最讓人心動的,但是美術鑑賞單一的欣賞內容,我們身為老師雖然力求“活”而有趣,但千變萬化始終是一個欣賞,過分的知識化、理性化,學生的熱情不會堅持很久,久而久之,部分學生的情緒就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對於鑑賞課他們也就開始走過場,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們上課,我行我素”。於是,一堂美術課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習課或休閒課。高中教學不同於國小和國中,又說又表演的教學方式不太適合,“表演”課自然是不會出現的,偶爾的“故事會”也不能多用,“快樂的大本營”到了超級大班,擁擠的空間會讓你窒悶得喘不過氣來。到了這個時候,學生不用意志來控制自己,美術課決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美術課課同樣需要學生的意志介入和意志投入。

從現階段來看,高中美術教材缺少讓學生“手動”的教學內容。如果能在欣賞內容的基礎上,多一部分實際操作的練習,教學內容活而豐富,這樣不但能滿足多數同學的學習需求,而且也能極大地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國小、國中有了動手實踐的內容,大學裡也有相關部分知識,而在高中階段卻出現“斷層”現象。實際技能訓練不是少部分參加藝術大學聯考學生的專利。教育普及既然是面向全體學生,這部分內容就不能空缺。因為真正的知識,它的本身內涵是豐富的,也是全面的。大綱鼓勵教師靈活機動,但這當中還得有一個“約定”尺度和綱要,否則又容易走形成“專業”課了。

當前,美術課正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不過它仍然是“調味”課,缺少不行,又不能將它提升到一定高度,教師在很多時候充當的是類似“變臉”一樣的角色,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創新意識不強。前幾年,地理、生物課也非應試科目,教學景況和美術課相差無幾,但自從加盟理科綜合考試科目起,成績上去了,地理、生物教師一下也搖身變成升學考試舉足輕重的顯赫人物了。美術課呢,還是那樣……更多時候只能服從教學需要,為主課讓路,在主課與主課的磨合中客串“潤滑劑”、點綴物。最終主課豐收了,藝術課也未能實現“叢中笑”的初衷。所以,只是新課改還不能有效的改變一些現在的課程現狀,我們廣大美術教師依然“任重而道遠”。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7

摘 要:在高中美術課程中的素描教學中,為了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素描技巧,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增加學生的鑑賞機會,提高學生的品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他們的觀察能力,促進個性發展,拓展他們的創新空間,從而推進高中美術教學質量的升級。關鍵詞:高中美術;素描;質量

美術是一門藝術性極強的學科,其與美學、建築學甚至醫學等有著密切的聯絡。高中階段的美術學習,主要以素描為主,如何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素描技巧,是高中美術教師關注的重點。尤其是一些藝術方面的學生,其為了順利地考取藝術院校更是要在素描方面下功夫,以促進自己美術成績的提升。鑑於此,本文主要就高中美術課程中的素描講解談談自己的看法,希望通過筆者的努力找出適宜高中美術課程中素描講解的技巧,推進高中美術教學質量的升級。

一、增加鑑賞機會,提高學生品位

素描作品帶有一定的寫實性,進行素描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對描述的物體有一個細緻全面的認識,才能更好地完成素描作品。一幅合格的素描作品,不僅要求學生的筆法到位,同時構圖的合理以及光影的搭配等也十分的重要,而這些都是要經過不斷地學習和積累才能掌握的。因此,高中美術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增加作品鑑賞的機會,通過帶領學生對素描作品進行賞析,提高學生的藝術品位,並且讓學生吸取更多的素描經驗。

傳統的高中美術教學展示的作品較少,並且圖片過小也不能讓學生真正地感受到作品的實際魅力。而帶領學生去美術館又受到了教學條件的限制,因此鑑賞課程很難展開。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現代多媒體教學的應用,使得美術鑑賞課程得以良性的發展,教師可以通過大螢幕向學生展示世界知名的美術作品,通過細節上的講解,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素描知識。例如,在觀賞達·芬奇的畫作《最後的晚餐》時,高中美術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學習達·芬奇的構圖,鼓勵學生探尋畫作背後的故事,對當時的歷史文化有一個概念性的瞭解。通過這樣的賞析,可以充分地讓學生意識到素描不僅是對事物的呈現,同時其還包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感情等多個方面的要素,為學生今後的創作打好基礎。

二、培養學習習慣,提升觀察能力

素描重在觀察,只有對事物有了全面的瞭解,才能付諸筆端,畫出理想的作品。因此,高中美術教師在進行素描技巧教學的過程中,應將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納入其中。通過向學生傳授觀察方法的方式,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對素描物件進行觀察與分析,找出最優的繪畫角度,並通過紙筆給予合理的呈現。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8

《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在發展學生的視知覺,獲得以視覺為主的審美體驗,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等方面,具有其他學科難以替代的作用。 著名藝術社會學家豪澤爾說過“人生來就是藝術家,但要成為鑑賞家卻必須經過教育”。高中美術鑑賞課的開設,正是要讓學生在面對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時,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美術作品的分析和評價,去理解藝術家的創作初衷和體悟美術作品中內在的精神涵義,從而提高藝術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啟迪智慧,擴大視野,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然而在長期的教育環境或基於傳統教育模式下,高中美術鑑賞課的教學現狀並不樂觀。

一、高中美術鑑賞課的現狀與反思

(一)、教師創新意識不強,課堂教學模式單一。

大多高中美術教師從高等院校接受的專業技能訓練多,美術史論、教學理論、藝術概論等知識方面則顯得比較薄弱,對其它相關學科知識的瞭解更顯潰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只能照本宣科,就教材論教材,畫下一個園,就跑那一個圈;此外,由於高中美術鑑賞課開設時間不長,對於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研究尚處於探索階段,可以借鑑的成功經驗比較少。因此,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自然就較多,普遍的現象就是大家熟知的“一言堂”,只注重教師的教法,忽視學生的學法;只注重書本知識的講授,忽視課堂教學技能、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尤其忽視了教學內容與學生髮展的關係。

(二)、學生對美術課的重要性缺乏應有的認識。

從當前的教育大環境來看,高中的應試教育還是大方向,其根基無法動搖,社會對學校升學率的關注和評價,家長對教學效果、學科成績的關注和評價,學生對教師能力、教學效果的關注和評價,無一例外的與大學聯考搭上線。結果是,非大學聯考內容的的高中美術學科,自然得不到社會、家長和學生的重視。反映在高中美術鑑賞課的課堂上,就是好學生總想利用該時間做其他學科的作業,學困生真的就成了“學困生”,——上課就犯困。

縱觀上述現狀,我覺得,高中美術教師應該面對現實,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提高教師自身素養入手,轉變教學觀念,挖掘學科潛能,努力培養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想方設法改變不利於教學的現狀。

二、高中美術鑑賞課的教學對策

(一)提升教學理念,師生共同發展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把學校視為自己學習的場所,把課堂看做提高能力的領地,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索中發展,不斷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從而,不拘一格的去豐富課堂教學,把每一節課看做是通向典範的起點。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總結的一點經驗,拿出來晒晒,願得到同仁的賜教。

我在上《外國近現代雕塑》這一課時,嘗試性的作了以下教學設計:1、讓學生在本課中選擇自己比較感興趣的作品,然後把興趣點一致的同學分到一組,這樣可以分成相應的若干組。2、由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各組鑑賞和討論。3、請學生表達個人的感受和見解,發表對作品的評價。4、教師作鼓勵性評價,對學生髮表的不足之處加以補充或改正。5、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並在全班進行探討。6、指導學生在課外蒐集資料進行更廣泛的鑑賞實踐。 在以上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建立一個支援性的、寬容的課堂氛圍,要鼓勵每一位學生大膽的表達。對於高中生來說,他們雖然已具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又有一定的生活經驗,而且善於思考,但由於他們的生活經驗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對於同一作品很可能產生各種不同的評價。又由於學生經驗和能力所限,看法也許是幼稚或不全面,但只要他們是認真的,真實的感受,教師就應給予尊重和認可。

其次,教師要把自己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既要組織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又要主動而坦誠的與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時也要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此外,還應該看到,隨著資訊科技的不斷普及,學生學習的渠道越來越廣泛,他們可以從網路上查詢到很多相關的學習資料,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去搜集資料,即可鍛鍊學生的學習能力,又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

(二)展示學科魅力,挖掘作品意蘊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作品不僅存在於藝術殿堂和博物館中,也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其中不僅有繪畫、雕塑等以觀賞性為主的美術,更有如建築、工藝設計等滲透到人類生活各個方面的實用性美術。因此,教師在教學之初,應讓學生對美術的範疇和功能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使學生充分的認識到美術與生活的密切關係,以及美術對自身素養、能力、心理乃至整個人生的重要影響,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美術鑑賞課的積極性。 另外,在鑑賞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認識到,不論是繪畫還是工藝,不論是具象還是抽象,都是美術家精心的構思並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感受,按照自己的和時代的審美理想創造出來的。同時,美術家創作一件美術作品,除了通過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題之外,往往還有其更深層的內涵和更深厚的意蘊,是一種文化、精神層面的要求與體現,是美術作品的最高價值所在,也是時代、社會、民族精神的寫照。如青銅器和秦俑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精神、古希臘藝術所體現的崇尚理想與科學的精神、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中的人文主義思想、中國山水畫中的意境和抒懷山河之美的情懷等,使學生對作品產生深刻的理解,達到審美情感的昇華。

(三)提高教學藝術,增強學科魅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師規則中明確指出:“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沒有興奮的情緒怎麼激勵人?沒有主動怎麼能喚醒沉睡的人?”日本教育家齋滕喜博稱提問為“教學的生命”。因此,有效的教學提問可以指明學生的思考方向,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如在鑑賞元代王冕的《墨梅圖》時,教師先設問:“畫中梅花與生活中的梅花有何不同?”然後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通過比較,初步認識到畫中梅花的藝術特色,——在畫幅中間橫斜出枝的一枝梅花,墨色點花,書法題詩。接著教師再用“畫家為什麼不用生活中所見的梅花的顏色,如紅色、粉色來畫呢?”、“畫中的題詩與畫中梅花有什麼關係?”等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逐步領悟畫家的創作意圖,感受作者的胸懷和理想。繼而再以“畫家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感和理想呢?”引導學生聯想元代的歷史背景,最終使學生領悟作品所體現的借物抒情、託物言志的藝術特色。

此外,好的藝術作品往往留有藝術遐想的空間,應當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的翅膀,自己去感受藝術的魅力。如在鑑賞外國現代繪畫夏加爾的《我和我的故鄉》時,就可以讓學生隨著作品中景象展開豐富的聯想,跟隨自己的想象,去感受那帶有童話色彩的寧靜而又祥和的夢幻氣息,去體驗那魂牽夢繞的思鄉之情。教師只需把作者的生平和經歷稍加提示即可。 利用多媒體資訊科技,也是現代教育教學中能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教學藝術手段。如在鑑賞《二十世紀外國繪畫》時,讓學生對二十世紀的時代背景有較全面的瞭解是很有必要的。為了能更快更全面的讓學生了解,採用多媒體技術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如把世界大戰影片片段、工業革命的成果等進行播放和展示,既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又可以創設課堂情境,為接下來開展學生的自主鑑賞奠定了基礎,無形中也加強了美術與歷史、政治等學科之間的聯絡。此外,人們常說藝術是相通的。在美術鑑賞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恰當的引入音樂,也可以起到調動情緒、豐富感受、創設氛圍的作用。如在鑑賞繪畫作品《百老匯的爵士音樂》時,讓學生鑑賞一段爵士樂;在鑑賞中國古代山水畫時,可以播放著古樂《高山流水》,使學生的視覺、聽覺乃至整個身心都得到美的感受和體驗,繼而能幫助鑑賞者對作品作出更準確的鑑賞和評價。

總之,要改變當前高中美術鑑賞課中尚存的不良現象,就應該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正確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勇於和善於挖掘學科中有益於學生健康發展的因素,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和強化學生對美術學科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積極地與教師一起遨遊於璀璨的藝術海洋裡,共同感受、探討和鑑賞,使美術鑑賞課成為學生與教師共同感受美、領悟美的一段又一段美妙的時光。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9

著名藝術社會學家豪澤爾說過:“人生來就是藝術家,但要成為鑑賞家卻必須經過教育。”高中階段專門開設美術欣賞課,其目的在於通過欣賞教學,啟迪智慧,陶冶情操,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觀,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然而在長期的教育環境或基於傳統教育模式下,加上美術欣賞課不是大學聯考科目,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均有輕視的傾向,作為一名多年從事教學的美術教師,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體會頗深:高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現狀並不樂觀。

一、高中美術欣賞課的現狀與反思

首先,教師專業知識不足,課堂教學模式單一。大多高中美術教師在學院中接受的專業技能訓練多,美術史論、教學理論等內容的掌握則相對薄弱,因此,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較多,比較普遍的是“講授式”教學,就是隻講作品本身,而沒有把作品放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缺乏知識的系統性。

其次,學生對美術課的重要性缺乏應有的認識。在一考定終身的壓力之下,非大學聯考科目自然得不到學生的重視,因此有的課堂上,就出現學生做其它學科的作業或打瞌睡的情況。

再次,課時得不到保證,教學課時量少。目前,藝術課程雖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但仍然是“小三門”。大部分高中美術課的開設安排,一般都為兩週一課時,由於所隔時間較長,知識得不到系統的識記和理解,也就不利於學生把知識整體化和系統化。

縱觀以上種種現狀,高中美術教師應該面對現實,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提高教師自身素養入手,轉變教學觀念,挖掘學科潛能,努力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想方設法改變不良現狀。

二、高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對策

(一)明確教學任務,增強美育意識

美術欣賞課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美術作品的分析和評

價,去理解藝術家的創作初衷,體悟美術作品內在的精神含義,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教師不僅要思考如何講解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學生來參與欣賞。

高中開設美術欣賞課是學校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美育是一種修養人性、提高人生質量、深含文化底蘊的教育,是一種培養和塑造完美人生的教育。國學大師王國維認為,教育分心育與體育兩大領域。心育又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三個方面。在我們看來,智育、德育和美育雖然相互區分,但相互聯絡,相互滲透,處於對立統一之中。所以,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不僅與智育、德育、體育相輔而行,而且還有自己獨特的功能和規律,在整個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說過:“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即樹人育人的初始和終極,都是美育的用武之地。換言之,美育,包括藝術教育,不但是人格修養的入門途徑,而且也是使它達到成熟的、高階的境界的必由之路。

(二)提升教學藝術,培養學生興趣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老畫師出了個“深山藏寺”的題目,令其弟子作畫。大弟子畫了一座山,山中有一座廟;二弟子也畫了一座山,樹木掩映下露出廟宇的屋頂,遠遠望去頗有點“藏”的味道;而三弟子思忖良久後,畫了一座山,一條河,一個和尚挑著水往山裡走。三者相比,顯然後者高人一籌,含蓄地體現了主題,餘味雋永,含不盡之意於畫外,自然得到老畫師的讚賞。這種言不盡意、意在畫外的無盡妙處給我們以非凡的啟示:藝術手段的精深微妙,可應用於教學藝術之中。“深山藏寺”給予我們的微妙領悟應用於美術欣賞教學實踐中,給學生留下思考的餘地,啟發學生的新思維,寓教育於藝術良方之中,寓教育於文化藝術之中,教學藝術因之而昇華,教學也因此富有個性魅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因此,激發學生對美術產生興趣是學好美術課的一個關鍵。首先,讓學生與教師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逐漸地把學生引導到學習美術的興趣上來。教師應該多瞭解學生,多跟學生談心,讓學生與教師之間建立一座橋樑,拉近距離,減少代溝。其次,教師可以向學生談談學好美術的社會用途和好處。再次,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陶冶學生的性情。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譬如講到色彩給人心理效應不一樣時,就列舉出服裝色彩與人體體形之間的相應關係的例子:太胖的人穿衣服可以選擇深色的,不要穿顏色太鮮豔的,橫紋的衣服也不宜穿,否則效果大打折扣;體形較瘦的人,不要穿豎條紋或顏色太重的,否則瘦上加瘦……學生聽了都頻頻點頭,樹立起信心,有興趣去學美術這門課。

綜上所述:雖然高中的美術欣賞教學在客觀上還存在諸多不利因素,但我們要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做更多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以便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10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

為一名美術教師,我認為首先要相信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關愛學生,要讓學生接受我,自然而然就接受了我的教學,並能主動的參與。國中的學生已經形成較為獨立的個性,有自己的主張,“親其師,信其道”。所以教師要努力改變“傳道、授業”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讓給學生。要以學生為中心,不要讓學生覺得上美術課是一種負擔,把完成美術作業看成一項艱鉅任務。教師應該把自己當學生中的一分子,和學生一起參與作品的完成和討論,拉近自己和學生之間的距離,營造愉快的學習氣氛,讓學生以輕鬆的心情去體驗學習過程中的樂趣,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以一份真誠的心與學生交流思想,把他們的藝術表現熱情培養起來,並留一個空間,讓學生的藝術個性體現出來。

上好美術課,是每個美術教師的追求,也是每個學生的期望。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課堂既活潑又生動呢?在思考的同時,我在一次次實踐的檢驗中尋找答案。一節課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學生興趣能提高,就須讓精彩紛呈的藝術有機的與課堂教學互相利用,使各類藝術互相滲化,保持課堂內容的新鮮感,如在上《雕塑》一課,這課的重點是教雕塑的用途,材料,以及如何製作圓雕。為了使學生在學之前能對課堂興趣,第一節課我用多媒體展示並介紹了“中國雕塑與外國雕塑”讓學生參與,通過欣賞,分析說明不同時代的雕塑的不同之處,再比較得出結論。課堂上同學們觀察很仔細,他們對老師出示的一些從來沒有看到過的雕塑很感興趣,學生的問題很多,有關心作者的,有關心年代的,甚至還有同學對它現在的處境很關心,課堂氣氛很好。因此我覺得像這樣的課前準備是很有必要的,它在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習的興趣。

也是《寫生素描》一課,寫生是這節課美術學習的關鍵,讓學生知道寫生是怎麼回事,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去校園寫生觀察花草植物,通過自己的觀察瞭解植物的結構,和寫生的取景構圖。最後從學生中找出幾位結構特徵較明顯的同學出來當模特,學生的興趣一下就提起來了,給模特擺好坐姿,坐好後,以真人為例講解繪畫要點,這時學生的興趣明顯上升,作業的質量也得到了保證。

美術作業是在課堂中完成的,教師在教學時一方面要下講臺對學生個別指導、指點。對學生的作業,給予一些讚揚,對繪畫中有創造性的學生給予肯定,這對提高學生的興趣起到一定的幫助。

一節優秀的美術課應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讓學生對美術知識技能的學習變成學生體驗情感、感受快樂的學習。特別在美術課上可以採用導向的問題,如:開課可以問“你喜歡什麼?”“你想不想做什麼”,或者是教師講故事創設情境氛圍。提問是組織教學、啟發學生思維的手段,能幫助我們探索並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教師應熟悉教材和學生,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提問。提問應有一定的導向性,如導向文化感,導向品格修養等,促進學生的思考。這樣的提問和由提問引出的討論就有利於學生思維素質和思想素質的養成。另外,美術教師應善於運用教學話題,提供一個討論中心,圍繞這一中心引出多個問題。這樣做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樣的提問應叫開放式提問,它沒有標準答案,不能用簡單的“是”“否”之類的詞來回答。它對學生的能力提出挑戰,激勵學生必須對繪畫進一步探究。開放式提問含有很大的容量,但決不是大得不著邊際,應在教師的引導下,緊貼作品,讓學生有開掘的天地,對繪畫作品做深入的、探究性的討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多向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與教學任務相去甚遠,教師應珍視學生的提問,保護學生的思考成果,真正的美術教學是應摒棄某種狹隘性的。

如今多媒體課件的設定,也把音樂的感情色彩很好地融入到美術的教學課堂上來。音樂是時間與視覺的藝術,他通過旋律、節奏、節拍、曲調、音色和音質、強度和力度等形式,形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在指導繪畫創作時,有選擇的播放一些音樂,用音樂的和諧美和去感染學生。在其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使學生的繪畫創作增強藝術效果。在匯入環節,靜態繪畫過程中都可以起到一定的調節學生情緒和促進繪畫熱情的積極作用。

以遊戲表演創設情境也同樣是一個常用但常新的教學手段。每個孩子都很有表演慾望,渴望展現自我。主動活潑的遊戲能吸引孩子們自覺參與又能為孩子們提供成功的機會。

每節美術課都需要大量的教學資源,其實,教學資源可取源於教師本身,取源於教材,取源於學生已有的資源和學生的原有經驗。充分的展示教具也是豐富美術課堂一個必備內容。美術是個直接的視覺刺激,教學內容採用直接立體的展示比較,再通過解說與感受,其教學內容比學生就一本教材的自看自畫來得更能打動人心。

美術的教學資源可以直接來源於生活,大自然,乃至教室或學校裡。往往最貼近學生的資源就最能使學生接受和親近,在身邊的小事物中感受美麗,創造美麗,會使學生有更多驚奇的探索和發現。 美術課中,學習形式可多種多樣,如學生的座位可採用四人圍坐,教師可把先進的教學裝置帶進課堂,如用相機留住學生瞬間開心的表情。這樣越來越多的小組合作形式也讓學生感受到了團結與合作的重要性,在教學課堂上出現“熱火朝天”的這樣一個互動的場面,並且在其中也嚐到了取長補短、各盡所長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這也除了是一個美術教學內容以外的一個集體情感的培養。

我認為在高效美術教學課堂中要簡化教學環節,優化教學設計,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主動的探究,在課上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係,並實現高效的學生主體性實踐及對學生的鼓勵性評價是上好一節高效的美術課的中心也是關鍵。美術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一堂好的美術課,應該是既傳授應掌握的美術知識,同時又培養學生一些良好的品德,及生活習慣。美術課教學既要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巧的訓練,也要培養國小生的創造能力與思維能力。兒童天生對任何事都有興趣,什麼都想去學一學、做一做,模仿一下,從他們對世界還只有淡淡認識的時候,他們就開始了塗鴉,然後隨著認識的提高,技能的增加,年齡的增長,這些興趣都會發生變化,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美術的熱情截然不同,對不同的學生,我們都要用心去感悟,從基礎、從學生的根本出發,讓他們的身心技能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發展。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11

一、教師轉變觀念,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創新教育要求教師轉變觀念,改變舊的“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法,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唯一主角的現象。

師生角色互換,把課堂還給學生,不要讓學生產生“上美術課是一種負擔,欣賞理解作品是一項任務”的錯覺。

教師可以走到學生當中去,作為其中的一份子參與討論,從形式上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放鬆心情,帶著輕鬆愉快的情緒去感覺,有利於學生創造思維的活躍和創造才能的發揮。

1.教師應該全面把握教材,靈活運用。

高中美術教學主要包括教師解說、學生討論、問答等幾種型別,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進行不同授課方式的變幻,讓課堂活躍,讓智慧飛揚。

我國擁有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形式,優秀的美學文化貫穿於每一個人的生活當中,只要能夠認真觀察,便會發現生活處處是美術。

在講授課程之前,教師應該做好備課教案,把重難點進行區分,從而在教學中把握好節奏,讓學生能夠更加充分地理解所講的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昇華和醞釀,培養學生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這才是美術教學的根本目的。

2.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

美學能夠開發人的智慧,能夠讓人感受到生活的希望。

藝術真正的美在於眼睛對美的捕捉和對心靈的感悟,運用美學價值較高的美學作品來引導學生學習美術、欣賞美術,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娛樂中喜歡美術、熱愛美術。

營造出一個活躍的課堂教學環境,學生可以多方面感覺美的東西給自己帶來的感受,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春天裡盛開的鮮花,夏日裡低垂的楊柳,秋天裡的片片楓葉,冬日裡皚皚的白雪,一切自然美的東西,它們就在我們的眼下,當我們有一天嘗試去發現它們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原來生活真的很美,就會理解生活處處是美。

二、擺正文化課和專業課的關係

針對美術特長生,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有不少學生表現出比較明顯的“重美輕文”。

針對這一傾向,我進行了調查和分析,發現造成這一現象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學生本身的原因:絕大多數美術特長生文化課基礎差,成績偏低,對專業學習表現出較為濃厚的興趣和自覺性。

但對文化基礎知識的學習態度,比之藝術專業的學習勁頭就顯得鬆鬆垮垮,熱情偏淡。

他們具有形象思維活躍和動手能力強的特點,但缺乏邏輯思維能力。

部分美術生在學習方法上存在較大問題,比如學習無計劃或無法堅持,課前無預習,上課聽講精神不集中,容易走神,不會做筆記,因怕難不願完成作業或抄襲別人答案,平時不刻苦、臨考抱佛腳,學習主動性不強,專業與文化、休息與學習時間配置不當等。

二是社會原因:由於近年大學聯考對藝術生的文化成績要求偏低,使不少學生家長、教師和學生本人錯誤地認為將來考藝術類高等院校,只要專業成績優秀就行了,在提高文化課成績上花那麼多力氣不值得。

針對以上情況,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轉變認識。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析藝術院校的招生形式。

如今藝術院校招生,文化課錄取分數呈逐年提高的趨勢,過分地強調專業而忽視文化課的學習,是不會有什麼發展的。

同時列舉學生身邊每年都有專業特別出色的學生只是因為文化課的原因被淘汰的例項,對學生進行說服教育,使他們轉變對文化課的認識,擺正專業課和文化課之間的關係。

2.跟學生一起分析,講明道理,使他們從理論上認識到二者之間的辯證關係。

雖然文化課與專業課在思維方式、課程能力上要求側重不同,但是二者之間並不矛盾,文化課與專業課之間是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相互制約的關係。

學好文化課會對專業課的學習起著一定的促進作用,不注重文化課的學習,美術專業的提高和發展就會受到侷限。

教師應讓學生明白:要想將來真正步入藝術殿堂,必須是“專業+文化=成功”,藝術必須有一定的文化作基礎,只有具備了較好的文化底蘊,才能讓自己的特長在藝術中放飛。

“光會畫畫只能是個畫匠,絕對不會成為傑出的藝術家。

”這樣就能提高學生學好文化課的意識,增強學好文化課的信心,通過專業課的學習帶動文化課成績的提高。

3.尋求專業課和文化課在教學方法上的統一,在專業教學中滲透文化課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我所帶的專業學生不但專業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而且文化課成績也都有了明顯進步。

三、美術教學應聯絡實際

美術教學首先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把握住大的方向,使課堂教學“活而不亂”。

在美術教學中,不應光念書本,因為這樣課堂氣氛就會很死板。

我採取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認識到,美術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應,它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生活是美術創作的源泉。

在畫寫生和記憶畫等課業中從選擇學習用具、玩具、水果等學生熟悉的物品入手;在創作畫課業中,圍繞校園生活、家庭生活及學生可能參與其中的`社會生活來進行命題;在藝術設計課業中,開展實用物品的模擬設計與製作,讓學生從小就有意識地為方便生活、美化生活而動手動腦。

另外,在工藝製作的用材上儘可能生活化,除紙工、泥工等手工常用材料外,還引導學生開發生活中的廢棄物品,鍛鍊學生從平凡之中發現美的本領,從而達到因材施藝、變廢為寶的目的。

聯絡生活實際,從生活中去培養學生的審美力,將眼、腦、手協調配合與珍愛美、崇尚美的心靈相結合,舉一反三,使學生既能很快地理解美術的真諦,又能從學習中得到樂趣。

從美術學習和創作中增強了審美、愛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意識和能力。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12

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在素描教學中,我只是單一強調基礎知識,認為將知識系統而完整地傳授給學生,學生便能聽懂,也能畫好,這應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然而,從學生的一次次畫面效果中,從教學中一路走來,我感觸頗深,學生怎樣來學,教師怎樣去教,並非我們想象中的那樣,許許多多的問題也“變”成了我在素描教學上進步的階梯。所以在素描教學中,關於素描的“教”、“學”及相關的經驗想法,教師與學生都完全有必要進行探究性的思考。

一、引導學生理解概念,把握特點

素描是運用單色的線條、體面來塑造物像的形體結構、明暗及空間關係的一種繪畫形式。每一個剛剛步入造型藝術大門的學子,總是先從素描學習入手。因為單色的素描繪畫,是研究造型的方法與規律的最直接有效的形式。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同時,素描也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優秀的素描作品並不遜色於任何一種繪畫藝術品,古今中外大師們的素描藝術成就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學生對於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上,這在寫生素描靜物中,很多學生機械的照抄光影這一錯誤的認識,表現得非常的明顯。從這一點來說,學生根本沒有理解概念其本質性的東西。

二、教學中注重自主性與靈活性

素描教學上,認為將鉛筆削得尖尖,從6B一直畫到6H,最後將畫紙畫得起毛,這才是主張素描的整體性。這樣的學生培養出來將缺乏自然的理解力與想像力。試想歷代大師的素描作品有哪張是面面俱到畫出來的呢?又有哪一件不是非常優秀呢?每一幅傑作都滲透出大師的智慧與靈感。審視我們的素描教學不應該過於單一、機械,一張好的素描習作應具有以下的品質:較好的構圖,流暢的線條,準確並較深入的形體結構,使人產生較強的直觀感覺而非細節吸引,既準確生動地描繪出物象,同時又不千篇一律,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表現力、想象力。關於材料的應用我們不須死板地讓學生先怎樣,再怎樣,一定要怎樣,只須告訴學生“B”與“H”標誌軟硬鉛的區別,及繪製產生的效果,由學生自己根據個人繪畫的內容及習慣去選擇,放開手腳大膽捕捉和追求。這樣可以提高學生感受美、發現美的能力;當選擇臨摹的範畫時可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自己來決定,石膏頭像的難易程度差不多就行,無論哪個角度,“萬變不離其宗”,這樣可以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繪畫中發揮自主性,這也是適度培養其“個性”的一個良好出發點。

在高中素描教學進度上,由於該階段要達到專業大學聯考的要求,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學完該內容,對於學生們來說,人頭像相對來說時間短一些,似乎不易上手,但歷年大學聯考素描頻率較高就屬人頭像,面對現實,試探在石膏頭像開設中穿叉人頭像的基本知識,讓學生有所接觸,一來緩解畫石膏頭像的枯燥情緒,二來可以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13

普通高中開設美術欣賞課,是加強學校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措施。高中美術欣賞教學為發展學生整體素質服務:以學生髮展為本,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終身受益。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創新教育隨之步入課堂。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轉變傳統思想觀念,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以及教學資源來適應新的課程改革標準。新的課程標準和以往的教學有了非常大的變化,這不僅表現在課本內容的編排上,更多的體現在教學的形式將打破舊的傳統模式,創新教學將粉墨登場。

高中美術鑑賞課是讓學生在面對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時,在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參與下,通過對美術作品的分析和評價,理解藝術家的創作初衷和體悟美術作品中內在的精神涵義。因為優秀的美術作品是時代精神的文化結晶,對美術作品的鑑賞關係到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所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真正起到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美術鑑賞意義深遠。美術鑑賞是用運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美術鑑賞模組教學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美術語言和鑑賞方法,瞭解美術學科各科的各個門類,通過鑑賞中外優秀美術作品,逐步提高審美能力,形成熱愛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態度。作為面向全體學生,以素質教育為宗旨的普通高中美術課程,審美能力的培養和人文修養的提高是其問題所在,因此,美術鑑賞的模組教學是高中美術整套教材的基礎和重心。

那麼,在教學中,怎樣才能使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對美術鑑賞課的興趣呢?我認為:高中美術鑑賞教學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潮流,使創新教育在美術課中得以充分體現。

一、創設課堂氛圍,改變教學方式,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作為教師,如果失去了讓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那在新課程已步入課堂的今天是不合格的。

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和課堂質量也往往是在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中產生。教授美術鑑賞我有這樣的體會:創設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會使學生產生良好的心情,有了好的心情就會使課堂變得活躍,必然就會讓學生積極的思考,師生之間的配合與互動油然而生。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如上教學效果呢?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句話大家都不陌生,為了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首先要動腦筋使得每一節課都會讓學生感到有新意。只要能做到畫面上有一個閃光點就是一幅好的繪畫作品。所以,努力使每一節課都讓學生感到老師的良苦用心,學生自然會為之所動。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上每一堂課的時候,在學生走進教室時聽到的都是高雅、優美的鋼琴曲,當然在上中國民間美術時換上了那純樸、高亢的陝北民歌。此舉雖然簡單,但效果明顯。創設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是挖掘學生的潛力、開發學生智力和創造能力的最佳途徑之一。再加上藝術課的自身魅力,定會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在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始終尊重學生的自主地位。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理想和個性,他們有著獨到的思想與見解。只要在輕鬆愉悅的教學環境中,在尊重學生自主地位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夠敢於質疑,敢於發言,敢於冒險,學生的潛力才能夠得到充分發揮。教師的一個微笑,學生的一份信心,課堂上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要做到與學生親切、和諧、主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營造一個和諧的、美的環境。在對教學內容進行認真分析中,研究並理解教材的主要目標,教學的重點、難點,將教師自身的知識和情感融入到教材的講授中,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創新能力。美術鑑賞是用運感知、聯想、比較、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內涵的美術活動。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以講解、討論、比較等方式展開教學活動。同時,鼓勵學生文字形式描述、表演來完成對美術作品的理解,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上網收集課程相關資料,加深對美術作品的理解。還可以組織學生到美術館、博物館和相關自然資源進行參觀、調查等多種學習形式。

以往,在我們的美術鑑賞教學中,許多學生喜歡被動的地聽老師講解、分析。在評價藝術作品時,也儘量尋求一種傳統的標準和說法,所以使得一些學生人云亦云,思想毫無創意。在美術鑑賞活動中,鼓勵學生交流,其實就是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這也正是新課程標準所大力提倡的。因此,我們教師在美術鑑賞活動中應改變過去傳統的被動接受式的教學方法,尋找一些教學策略,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地參與。新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研究性學習,這就是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幾種很好的學習方式。總之,我們教師要秉承新課程標準的精神,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遵循高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經驗出發,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習內容,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合作精神以及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儘可能為每一位學生提供終身學習和進一步發展的平臺。

二、不斷提升教師審美素養

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認為:對於“我們來說,沒有知識就沒有欣賞。如果有人說,某一件作品使他感到歡欣鼓舞,但卻認識不清楚這種情感到底是什麼,追求不出這種快感之所由來,那麼,這種人就是自欺欺人。為一部不能理解的藝術作品而引起的喜悅,是一種令人痛苦的喜悅”。可見,在美術鑑賞活動中,掌握一些基本的鑑賞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新教材和過去的教材相比較最大的區別是對鑑賞基礎知識的強調,這樣,會使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理論的基礎上學習美術鑑賞。學習美術鑑賞,首先要了解美術語言,它包括美術元素和組織原理。美術元素是美術中最基本的組成元素,憑藉這些元素,如:點、線條、形體、明暗、色彩、肌理、空間等,藝術家可以創作出各式各樣的美術作品。組織原理包括: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多樣與統一、比例與尺度、動感與靜感等,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要藉助這些組織原理來進行構圖和安排。

高中美術鑑賞第一課就是.美術作品的特徵。那麼,作為老師就應首先廣泛的涉獵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水平豐富自我。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如果我們教師自身在專業領域碌碌無為,那麼,怎樣為學生答疑。新課程標準不僅對老師專業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且與其相關的知識面也越來越寬,只有不間斷的學習才能適應並勝任高中美術教學,這是創新美術教學的一個大前提,也是終身教育的根本所在。馬克思主義認為,審美教育是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自身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審美教育對人的發展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社會的發展賦予我們教師新的時代氣息,看著那一個個渴求新知的眼神我們責無旁貸。

三、多元的評價方式

傳統的教學評價已經遠遠不適應現代的教育發展。新課程標準對評價的建議是:“具有開放性的、能促進學生髮展和改進教師教學的以及推進美術課程不斷髮展的評價體系”。教師的發展關係到教育的發展,這已經達成了共識。所以,教育要發展首先要對老師已經形成的傳統教學模式逐一改變,教師要以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正如評價建議中所說:“建立以美術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等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美術教師從多渠道獲得反饋資訊,不斷改進教學,促進自己不斷成長。”通過多元的評價,我們的教學才能夠發展,我們的工作才更有意義。比如,新課程開設以來,在新的評價體系下我校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競賽活動,參與聽課的面很廣有本學科專家、學校領導、本學科教師、其他學科教師,這樣一來多方面的反饋意見接踵而來。當然,在問題之初是覺得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可當認真的梳理過後可謂是撥雲見日,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在這裡徹底的體現出來。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了,老師在課堂上也比以往輕鬆了。

傳統的教學評價只有對美術作業的評價,是全部由我們教師實施的評價,而且整個過程都是由老師憑藉個人的教學經驗評判。對學生的成長而言處於一個即盲目又被動的地位,這顯然以遠遠不能適應新的課程評價標準體系,新的課程評價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標準,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是我們教學的核心。同樣,我們學科有其特殊性,和其它學科有著很大的不同。雖然也有量化評價,但基本上處於主觀、隨意和無序的狀態,所以提倡多元的、多主體的評價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認為,在多主體的評價方式中尤其要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評價的能力是學生學會學習、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誌。所以,必須重視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

四、利用多媒體電教裝置提高教學質量

在步入數字時代的今天,運用多種電教聲訊裝置進行教學,以加強視聽直觀效果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成為一種新的綜合性教學形式。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有幻燈,錄影,投影儀,實物投影等。多媒體教學把以往人們常用的直觀教具如掛圖等準確、逼真地通過螢幕反映出來。具有如下的特點:

1、形象直觀,聲畫合一。

2、簡捷靈活,動態感強。

3、資訊量大,傳遞迅速。

4、形式活潑,表現力強。

由於上述特點,和傳統教學手段相比,多媒體教學手段有如下優勢:

(1)節省課堂教學時間。

(2)對一些理論知識通過畫面可得到非常直觀的詮釋。

(3)為調動學生的思維創造條件。

(4)聲畫並用,充分刺激學生感官,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求知興趣。

教學追求最佳教學效果,正確利用多媒體裝置提高教學質量。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也存在一個最佳使用效果的問題。在教學中,影響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因素很多,根據知識特點合理運用多媒體。高中美術鑑賞教材中大部分內容都要仰仗多媒體教學手段的輔助才能輸送給學生,但各個知識點在內容和形式上就有各自的特點,這就決定了如何使用的問題。如繪畫鑑賞需靜態的影象,而建築鑑賞則更多的運用動態影象等。即使上述因素都考慮的很好,也不一定取得最佳教學效果,這裡還有一個使用的藝術問題。即何時用,怎樣用,尤其是用什麼樣的語言把直觀教具和正常教學連在一起,使其渾然一體。打破舊的教學模式需要在實踐中創新,時代賦予我們教師更高的要求和使命。

總之,高中美術教學要求教師要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激發和維持學生的興趣為主,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核心,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美術”,讓學生因為有“美術”而快樂。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14

時間匆匆,轉眼間離我剛踏上教師崗位已有半年之久。感謝峨眉一中領導和教師們的關心和幫助,讓我從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慢慢進入教師的角色。這學期收穫良多,無論是自己教學上,還是自己心理成長上都得到了很大提升。本學期一路走來,改變了我大學認為“教書很簡單”這種幼稚的想法。

在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本以為自己只要做好了上課的準備,上課的時候認真講解,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就可以了,但是沒想到課堂上還有這麼多的突發事件,有時候自己花費了很多心思備的課,也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隨著課堂的進行,慢慢的我發現自己的課堂存在很多的問題,在這裡進行一個總結性的反思。

第一,課堂中的教學用語有待提煉,語言組織能力有待提高。一堂課中肯定會出現很多常規性的知識點,在講解這些知識點的時候,過多的問一些“對不對?”“是不是?”之類的問題,容易讓學生形成思維惰性,以至於想都不想問題,隨口就亂回答。這樣的問題,經過在其他老師那裡學習經驗和自己的反思後,效果得以改觀。遇到這樣的情況,一般可以給學生選擇性的答案,讓他們先從中思考,然後在回答。幾秒鐘的思考回答時間,卻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語言方面,還發現自己的措詞也存在很大問題,邏輯性不強。這方面隨著自己對課堂的熟悉,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第二,課堂重點突出不明顯。

教材上面一節課的知識量非常大,很想給學生面面俱到,但到頭來總結課堂才發現,其實學生什麼都沒記住,像是看電影一般僅僅在頭腦中過了一遍,沒有值得他們引起重視的東西。後來經過多次和師傅陳老師討教得知,新教材雖然給出的資訊量很多,但新課標明確指出選取其中適合學生本身情況的知識進行重點賞析。這就說明教材中的內容不必面面俱到,交給學生的是賞析的方法,而不是教他們賞析每幅畫。

第三,課堂時間把握不夠嚴謹。

總的來說,還是自己安排時間的容錯率太低。有的課堂學生反應強烈,很有積極性,就容易過多的去拓展,導致時間不夠用。有的課堂中學生很睏乏,不願意聽老師所講,很多知識點講到位就過了,沒有去展開,甚至有時候受到學生的影響,本該深入的知識點,卻始終講不出該有的深度。陳老師也一直在強調,老師是課堂的導演,要把控整個課堂,訓練老師用自己情緒去感染學生的積極性。這條尤為重要,必須深入學習,貫徹落實。

第四,課堂管理不夠嚴格。

有的時候,看見學生實在很疲、很乏,抬著頭都能閉眼打瞌睡,實在不忍心再去打攪他、吼他,以至於到後來班上紀律顯得有些鬆散,有好幾個同學開始開小差。我認為這是這學期下半期一直困擾我的問題,我也找老師們請教過。首先,要端正自己的立場。作為一名合格的老師,必須具備一項“師能”,然而課堂的管理就正好體現一個老師的師能。如果連課堂中起碼的紀律都管理不好,談何行課。其次,建立課堂的規矩。比如:學生覺得睏乏,可以讓他自願起立站著聽,

如果不願意站,那就不能睡覺。最後,讓他們對美術課堂引起重視。並不是不大學聯考的科目就是豆芽科,就可以想怎樣就怎樣。美術雖不大學聯考,但它是培養我們審美情操,開拓眼界的必備課程,更是建立我們正確審美觀,人生觀最重要的課堂。

本學期發現的問題還有很多,最突出的就是以上四點。我很慶幸自己第一學期就能發現這麼多的問題,以便於我更快速的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再次感謝陳雪峰老師,對我耐心的指導,感謝學校領導對我的栽培。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15

高中美術教學以欣賞為主線,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它的這一特點決定了藝術課堂教學說採用的方法有別於其他學科。高中的學生已經形成較獨立的個性,有自己的主張。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十分重要。強調學生的“心到”、“眼到”,藝術教師在鑽研教材、備課,設計教學模式,尋求教學方法時可能花了不少功夫,到了課堂上,有的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感興趣,有的對那部分感興趣,如:中國古代繪畫,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和外國近代繪畫,學生對這些內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懸殊很大,而女同學喜歡服裝的多一些,到教學“現代服飾藝術”這部分內容時可能比較專注,學生對藝術課的學習態度大部分取決於教師。“親其師,信其道”所以作為教師,上課要先抓住學生的心,學生接受我了,自然也就接受了我的課。決定了最終的教學效果。

藝術課是最讓人心動的一門學科,它讓學生在接受藝術薰陶的同時也輕鬆地接收一些本學科外的知識。可是藝術課尤其是美術,單一的欣賞內容,過分的知識化、理性化,學生的熱情不會堅持很久,部分學生或者浮躁,或者我行我素。於是,一堂藝術課就成了尷尬的自習課或休閒課。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那單一的,枯燥的美術教學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的學生。作為美術教師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根據學生自己的需要來設計美術課堂的教學,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在良好的情緒中通過豐富新穎的教學內容、方法等不斷獲取新知識。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再接再厲,本著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主,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核心,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