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談談我對數學學習的理解及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談談我對數學學習的理解及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談談我對數學學習的理解及教學反思

自九七年開始成為一名數學教師,我有將近二十四年在課堂上和學生在一起。

應該說我對教育理論也學習的不少。大的包括反射、認知、建構、人本、多元智慧等等,代表人物馬斯洛、布魯姆、霍華德等大家無數,學術術語如:注意、感知、記憶、理解、思維品質、遷移、同化、順應、反應鏈、人的需要、綜合、分析等等,不勝列舉。這一切都說明,學習對人類是一個涉及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領域。所有的這些專業術語都是為從事教育的專業人士提供的專業知識、技術,但它不是每一個受教育者都必須學習的知識。同時,它能不能起作用,還在於使用者是否能把它放到一個實際情景中,加以綜合運用。我這裡想說一說在理解這些理論的基礎上,以我自己的體會和角度來談一談如何認識學生的學習。

不同的人的學習是不同的,除個別天才和弱智之外,絕大多數人學會與學不會都可以歸到:和這一學科知識親密接觸的時間夠不夠的問題。

首先,學會與學不會是一種心理感受。比如大學聯考成績,都是上一個本科,北京市狀元700分,相當於總分750(裸分)93%,上三本的有380分,相當於總分750分的50%。那你能說上三本的同學學不會嗎?顯然是不能這麼說,都是從事數學工作,國小數學教師、高中數學教師、大學數學教師、數學家、工程師都在以數學這門學科謀生,那麼他們的數學水平明顯是不同的,但是我們絕沒有因為這些不同而看不上誰,這就是學習的程度的夠用原則,或經濟原則。所以,一個學生學會和學不會只是他內心的感受,老師只能評價他的分數高低。如果他覺得學的有意思,就算分數低,他也能學下去。如果,他自己認為自己學不會,就算分數高,他也會放棄這一學科的學習。這就解釋了,我們不能單純的用分數去區別孩子的學習程度,這種解釋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這能把孩子逼到放棄學習的路上去。

其次,每門學科既可以說是來自生產和生活的實踐,同時它又是很多大師的心力創造,他必有自己一套相對獨立的概念系統和關係系統。也可以說是一個個小的模型構成全體,而每個小的模型都可過通過模仿和比較,把它和已有的知識進行嫁接或重建(對照同化和順應)。每一個人只要重複的次數夠多,當然是想要重複的和有意義重複的才是有效地,他就能把別人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所以,有時我也主張把暫時不理解的先強行把思路記下了,有一天就會融會貫通。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要足夠長時間的親密接觸才能解決學習的問題。

不同的學科之間的學習是相互影響的,大部分人都是一好都好,究其原因不是他擅長所有學科的學習,而是他能運用自己的成功學習經驗來克服其他學科的學習困難,從而保證對其他學科學習的熱情和堅持。這就是我想談的第三個問題,如何判斷學生的學習的程度?我認為是學生思維的抽象性和對複雜程度的駕馭能力來分層的?比如我們們同時能照應三件事,那麼當要求我們關照四件事時,我們就有顧此失彼之嫌。這說明我們的水平就是三,所以我們作相同複雜的事時,我們都是三的水平。但是當我們長時間的訓練我們能夠得心應手的駕馭四件事,那我們的水平就就進入了四時代。所以進入四時代只需在一門課上即可,其他的課就能夠順利的遷移了。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一些孩子很努力了,但是成績不高,這說明他還沒有上到更高的層次。還能解釋為什麼試卷的那個難度一大,大家的分數就拉平了的道理。

不同的學習內容對應不同的學習

有一種把知識分成:陳述性知識、程式性知識和技能性知識。很明顯陳述性知識是概念體系,他需要從具體的例項中歸納共性,然後用概念去判斷哪些事物屬於這個概念,用正反例子去辨析它。程式性知識就需要按步驟重複來感悟和掌握,技能性知識就需要反覆實踐從而獲得技能。還有一種分法,把學習分成三種模仿:形式模仿、實質模仿、創造性模仿。還有一種把學習分為三種狀態:熱烈而激動、平和而隨意、沉悶而壓抑。這三種狀態分別對應學習簡單、複雜、超難度的內容。這些都說明由於所學內容的差異,人們的學習狀態、方法和形式都是有差異的,所以,我們要能指導學生在不同情境下的學習。同時,不同的學習對人的作用也不同,如課堂思辨、實驗探究、社會實踐對人的培養是綜合的發揮作用的。

總之,學習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但是,每個人都有學習的經歷,所以,都有權利對學習進行說三道四。我也就湊一個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