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推薦】說課稿集合8篇

說課稿1.25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推薦】說課稿集合8篇

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班綜合活動《有趣的蘿蔔》,這是我園園本課程——農村綜合主題教育“蔬菜營養好”主題活動中的一個活動。

一、說教材。

1、教材來源:此活動選材來源於生活。我們都知道,蘿蔔是幼兒比較熟悉的蔬菜之一,在秋天這個豐收的季節,蘿蔔在農村菜場等地隨處可見,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種非常豐富,有白蘿蔔、胡蘿蔔、卞蘿蔔等,其中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不同;它營養豐富,吃法繁多,可煮湯、可涼拌、可紅燒、可醃著吃,有的還可生吃呢!民間還有“十月蘿蔔小人蔘”的美稱。然而幼兒雖然知道蘿蔔,但對蘿蔔的種類、用途、營養價值等還不太瞭解,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現幼兒不愛吃蘿蔔的現象。因此,有必要使幼兒形成對蘿蔔正確的認識,加深對蘿蔔的特徵、用途等的理解,激發幼兒愛蘿蔔的情感。我們認為,選擇此教材有一定的季節性、必要性,就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

目標為:(1)幼兒在感知蘿蔔的基礎上,能表達蘿蔔的特徵及用途,並能按蘿蔔的特徵進行分類。

(2)在遊戲中瞭解蘿蔔的生長過程,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

(3)幼兒樂於探索,能大膽表述,在活動中感受蘿蔔的有趣,產生愛蘿蔔的情感。

根據目標,我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感知蘿蔔的有趣,主要是蘿蔔的特徵、用途及生長過程。通過探索發現、多媒體課件、歌曲引路、遊戲體驗及品嚐蘿蔔製品,使活動得到深化。

活動的難點是:根據蘿蔔的不同特徵進行分類,主要通過小組商量自主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意識到分類標準及分類結果,提高幼兒的分類能力。通過集體評價,使幼兒的分類經驗得到整理。

總之,我們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標運作程式。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遊戲之中。

為此,我們作了如下活動準備:1、空間準備:操作檯6張呈半圓形擺佈在前面和側面,便於操作評價。

2、物質準備:兔子絨玩具、各種蘿蔔、籃子每桌一套、創編歌曲、多媒體課件、蘿蔔食品、輕音樂。

3、經驗準備:幼兒對蔬菜有一定的經驗(吃過或看過)全方位的準備為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可能。

二、說教法。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教師除了以可愛、推拙的形象、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以自己的形態感染幼兒外,還挖掘此綜合活動價值,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

採用的教法有:1、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後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蘿蔔的趣味性、多樣性,讓幼兒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獲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是對蘿蔔進行分類。幼兒分類是指幼兒把具有一個或幾個共同特徵的物體聚集在一起的活動,分類活動是觀察活動的延伸和應用。

2、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本次活動的第三環節中,我就引導幼兒扮演蘿蔔籽,共同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由於我利用了節奏快的旋律巧填歌詞,編成了一首《蘿蔔歌》,這給遊戲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孩子在表演的過程中不僅理解了蘿蔔的生長過程,更是創造了一個個可愛的蘿蔔形象。教師的適時賞識,把幼兒的創造之花點燃,顯示了無窮的力量。

3、演示法:是指教師通過講解談話,把實物或教具陳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動中的演示法是通過製作多媒體動畫“蘿蔔的生長過程”,讓幼兒對蘿蔔生長有全新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4、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形象,為主體的生動活動提供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態度體驗,使孩子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本次活動的全過程,我就引入了幼兒喜歡的兔子形象,結合秋收,引發幼兒融入到看蘿蔔、分蘿蔔、品嚐蘿蔔的情境中,使幼兒主動探究,積極思維,達到科學素質的提高與個性發展的統一。此外,我們還適時採用了交流討論法、賞識激勵法、審美薰陶法對活動加以整合,使幼兒獲得對蘿蔔多樣性的理解和體驗,達到了科學性、藝術性、健康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三、說學法。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

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分一分、嘗一嘗、學一學、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蘿蔔發生了興趣。

2、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第二次操作活動中我們就鼓勵幼兒分蘿蔔,引導幼兒按蘿蔔的特徵進行分類。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通過商量、合作、嘗試著不同的分法。當然,幼兒不一定一次就能分成功,他們不斷以動作調節自己的分類標準。伴隨著動作,幼兒的思維就會靈動起來,因而就有了更豐富、多樣化的`分法。通過介紹性評價,又把大家的經驗作一匯合,深化了各自的認識,拓展了分類面。

3、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為了讓幼兒對蘿蔔的生長過程有更深的印象,我們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在唱唱演演中引導幼兒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與此同時,我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著各自的豐富、多樣性的認識,體現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理念。

四、說教學程式。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式,活動流程為:激發興趣——自由探索——操作分類——遊戲體驗——品嚐交流——審美延伸(一)激發興趣(情境:小兔的蘿蔔豐收了)“興趣是最好的教師”。

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利用幼兒熟悉的小兔形象,為幼兒創設了“小兔蘿蔔豐收”的語言情境和物質(蘿蔔)情境,引發幼兒觀察蘿蔔的興趣。在以下的環節中,我都是以小兔作為情節發展主線,從形式上,內容實質上深深吸引孩子。

(二)自由探索(看小兔的蘿蔔)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運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在第二環節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我們為每組提供了充足的蘿蔔,供幼兒觀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輕音樂播放的輕鬆氛圍中,幼兒比比、摸摸、說說各自看到的蘿蔔的特徵。在這一過程中,孩子獲得經驗是零碎的,那怎樣進行加工整理呢?為此,在自由探索後我們就通過幼兒介紹,集體講評的方式,對幼兒獲取蘿蔔的經驗進行整理。由於材料的投放在孩子的視線前面,故講評時可結合實物進行,避免了空洞性。為了拓寬幼兒對蘿蔔的認識,教師還結合收集到的圖片和實物蘿蔔作了一個概括,點到了課題中蘿蔔有趣的含義。

(三)操作分類(情節:幫小兔分蘿蔔)分類活動是前一次觀察探索活動的應用,而幼兒分類往往根據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進行,分類標準(依據)也在不斷改變。因此,我們要求幼兒通過說一說、分一分、在嘗試和自我糾正中完善各組的分類。這裡主要是按蘿蔔的自然屬性——形狀、大小、顏色等進行分類。由於中班幼兒還不具備多維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故分類要求不是十分嚴格標準。我們允許產生錯誤和爭論,引導幼兒在多次操作、反覆嘗試中積極思考,自己修正,學習到科學的態度和精神。因此,只要幼兒分得有理,他們就完成了幫小兔整理蘿蔔的任務,就可以把分好的蘿蔔送到小兔家,這樣幼兒就有了成功的體驗。在第二、第三個環節中,就完成了感知特徵和操作分類的目標(目標1),同時目標三也得到了一定的體現,主要是探索態度和樂於表達方面。

(四)遊戲體驗(體驗蘿蔔的生長過程)幼兒感受知蘿蔔的特徵後,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其生長過程。因此,及時設問“你們知道蘿蔔是怎麼長大的嗎?幼兒通過聯絡實際經驗的交流,結合多媒體課件,幼兒真切地理解蘿蔔怎樣由一粒蘿蔔籽慢慢長大的過程,其動感使孩子感知生命的力量,替代了圖片死扳不動的傳統方法。為了使幼兒的興奮點上升,全體幼兒又在一曲《粉刷匠》旋律中自編自演了《蘿蔔歌》,在輕鬆的氛圍中體驗了成長過程的快樂。教師適時賞識又給每個孩子體驗到創造的樂趣。此環節較好地將藝術融入了科學,達到比較完美的統一。這一環節落實了目標2。

(五)品嚐交流(情節:小兔請大家品嚐蘿蔔食品)在討論交流蘿蔔的用途後,大家一定很想品嚐了,為了滿足孩子嘴饞、控制能力弱等特點,我就及時安排了小兔請大家品嚐蘿蔔的情節,,很自然地引導幼兒進行品嚐交流蘿蔔的吃法,我們在每組提供的食品有:(生吃的、醃製的、紅燒的、炒的、涼拌的)。大家吃吃講講,在興奮的狀態之中,幼兒也逐步意識到多吃蘿蔔(蔬菜)營養好的道理,從而自覺地做到不挑食,讓身體吸收更多營養,使身體長得更捧。在這一過程中蘿蔔的吃法也全面體會,幼兒在輕鬆的氛圍中結束活動。到這環節,目標3就自然完成了。

(六)審美延伸(蘿蔔小製作展示)活動結束,我們不能馬上告一段落,關鍵是引導幼兒持續不斷地對蘿蔔產生興趣。小朋友知道了蘿蔔不僅有趣,它還有很多吃法,接著以加工製作玩具,使幼兒在審美心理、創作慾望上得到滿足。教師通過幾件小製作,引發幼兒對蘿蔔的創作慾望,使審美心理得到愉悅,進而為孩子有意願投入下一個非正規性的自主活動奠定基礎。同時,請幼兒把小兔和蘿蔔帶走,既是為兔子幫忙的表現,又是為可能進行的製作創造條件,相信孩子會對蘿蔔產生持續的興趣,或許還可以從中生成更有價值的活動。

說課稿 篇2

一、內容主題分析

1、內容主題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節課上課的內容主題是體育與健身課程新教材預初年級單槓—跳上成支撐—前翻下。在這個時期,學生學習這項內容,可以增強上肢、肩帶和腰腹部的肌肉力量,發展他們的柔韌性、靈敏性、協調性和平衡能力。學好跳上成支撐—前翻下,有助於發展學生上肢力量及身體平衡能力。跳上成支撐—前翻下作為單槓學習內容之一,學會此動作也為學習單槓組合動作奠定了基礎。

2、教學內容編排的特點與重點、難點

本單元學習內容安排以循序漸進為原則,先學習跳上成支撐,然後學習跳上成支撐—前翻下,再學習跳上成支撐(手不離槓)後襬下,最後學習跳上成支撐後襬下。

從本課內容的整體安排來看,教材充分體現了由易到難、有“虛”到“實”、由抽象到形象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本課內容的重點:支撐頂肩,直臂支撐。

本課內容的難點:前倒收腹貼槓。

二、學習目標

1、瞭解跳上成支撐—前翻下動作過程,提高支撐平衡的控制能力。

2、發展上肢及腰腹肌力量。

3、培養果斷、頑強及抗挫折能力,關注同伴、愛護生命、養成保護與幫助的習慣。

三、學情分析

預初年級男生正處於身體素質快速發展時期,他們靈敏素質好,好奇心強,接受能力快,大膽好動的年齡特徵對學習單槓上的動作技術有很大的幫助,學習興趣容易得到激發。但是這個時期的學生上肢力量較弱,教師在學生學練中,要有相應的手段做好保護措施,避免出現不應有的損傷。

通過上節課“跳上成支撐”的學習,這個班的學生已經進行過各種槓上懸垂的體驗及瞭解跳上成支撐的動作,具有一定的身體平衡能力,具備了一定的練習基礎。單槓上的學習內容對他們有很強的吸引力、挑戰力,並且這個班的學習氛圍好,學生間討論積極,合作氛圍良好,這為新技能的學習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四、教學程式

合理的教學程式更有利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並更能刺激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積極性。因此,安排教學程序時,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教具學具準備

因為本課的學習內容是單槓教學,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教師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顯得尤為重要。課前教師檢查好單槓是否牢固,安全,並在單槓周圍適當的地方放置好海綿墊,以防學生在下單槓時受到傷害,影響正常的體育學習和文化學習。同時教師要準備好錄影、掛圖等教學資源,通過直觀展示讓學生對技術動作有個清楚的瞭解。

2、設計思路

本課的設計是在學生已掌握一些單槓知識和槓上支撐動作的基礎上,抓住學生對單槓練習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變簡單被動模仿的學習為主動參與學練,形成互助學習的能力。

本課相關問題的創設,也重在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嘗試、體

驗,在相互觀察交流、自主探索中歸納動作的要領;同時藉助學習小組的形式自我設計練習,變個體學習為合作交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自主的學練都有所進步,從而讓每一個學生得到發展。因此在本課的教學實施中,教師多次提供了學生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小組學習中發表自己的觀點,在完成本課內容學習的同時,也懂得關注同伴、愛護生命,養成保護與幫助的習慣。

3、教學流程

教師依據體育與健身學科的獨特性,在課前及時的讓學生知道學習的內容,使學生對今天學習的內容有著大致的瞭解。根據學生們的特點合理的安排好學習小組,鼓勵學生進行合作交流,並加強安全教育,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匯入與熱身:教師運用佇列的三面轉法和隊形的變換引導學生集中思想和注意力,運用音伴操帶領學生針對性的進行身體的準備,讓學生意識到充分活動開各關節有利於避免上槓後產生不必要的傷害。

實踐與體驗:

1、學習跳上成支撐—前翻下,依據學習內容的科學性和連貫性,合理的分割學習內容,由易到難,由個體到系統,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於提高學生克服困難、戰勝自我的勇氣;有利於提高動作技能掌握的程度。

根據學習步驟,教師首先設定了“膽量與信任”練習,兩人一組,一人閉著眼進行前倒、後倒,一人給予幫助,而後調換練習。讓學生意識到同伴間依靠與被依靠的重要性,練習的目的是學生挑戰自己的膽量和培養與他人的誠信意識,引導學生在每一個練習過程中要加強保護與幫助且得到同伴的信任。

接著複習跳上成支撐,先由教師示範跳上成支撐移動重心,然後讓學生分組練習。在練習時,教師適時的提出問題,“左右移動時如何控制身體重心?”,使學生帶著問題邊思考邊體驗,最後師生一起歸納要點。而後進行支撐練習和支撐撐時比賽,鞏固學生在槓上的支撐能力和控制身體平衡能力,並通過比賽的形式來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新知識的學習作好鋪墊。

最後學習跳上成支撐—前翻下,在這一內容學習中,教師依據由易到難的順序,先讓學生進行原地徒手練習(支撐低頭——上體前倒——翻腕抬體成支撐練習),目的是讓學生感悟形象的動作,做好上槓練習的準備。再學習跳上成支撐屈體前翻下和直體前翻下,這種動作的學習有一定的難度,教師這時需要通過直觀教學法,做好講解和示範,讓學生了解正確的動作過程和方法;同時做好保護和幫助的指導和練習,使學生克服恐懼心理,以便更好地在槓上進行練習。學生自主學練時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使每位學生都更好地掌握。

2、綜合體能。“火災求生”是一種場景教學。為了能讓學生懂得生命的重要,以及生命的可貴。本課運用已學的動作,創設了火災救生的學習情景,在火情下如何自救,用什麼樣的方法進行自救?教師通過翻、爬、下蹲走(鑽)各種動作技能的有機結合,恰如其分的在學科中滲透生命安全教育,讓學生在以後的社會生活中懂得遇到火災時如何進行自救和幫助他人。

教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並講解練習的方法。遊戲開始先是學生在單槓上前翻下,接著用爬的動作模擬通過一段有危險的地帶,最後學生捂住鼻子蹲著走過一段有煙霧的地方脫離危險。每組學生通過接力的形式讓所有的學生都嘗試脫離危險區域。同時,教師讓各小組進行比賽,提高學生學練的積極性,把學習氣氛推到高潮。

整理放鬆:在舒緩的音樂伴奏下師生站成同心圓一起放鬆,充分發揮音樂帶給人的一種輕鬆效果。最後師生共同點評本節課的學習情況與教學重點,讓學生在輕鬆、歡快的氣氛中愉悅的結束本堂課。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簡析

歌曲《理髮師》是人教版國小音樂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首歌曲,它以熱情、歡快的旋律,生動地表現了理髮師認真踏實的工作態度,把理髮師工作時的愉快心情表現得栩栩如生。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探究與體驗的過程中能準確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理髮師》,通過創編表演活動,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

2、過程與方法:在互動式教學方法理念的指導下,啟發學生積極自主的體驗音樂,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與創造活動。

3、情感態度:使學生領悟“勞動最光榮”的道理,樹立“愛勞動,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這首歌曲旋律十分簡單,學生學唱很容易,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應放在為歌曲創編動作並表演上。

四、教法、學法

在這節課,我將互動式教學這一理念滲透於每個教學環節之中,在體驗歌曲中互動,引導學生產生質疑,通過師生、生生討論,解決問題;在合作創編歌表演中互動,引導學生想像情境,創編動作,培養學生的想象和創新能力。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破冰引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的開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先播放了樂曲《在鐘錶店裡》,讓學生在歡快的樂曲中自由地做著優美的動作,將孩子們置身於熱鬧的街市之中,然後教師提問同學們還能說出街市上還有哪些店,學生們說出了好幾種店名,教師根據學生理髮店的回答,揭示出課題《理髮師》。這樣的開頭,使學生在快樂、輕鬆、熟悉的氛圍中開始了音樂的學習。

2、探究節奏,奠定基礎。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先出示兩種理髮店中出現的象聲詞:咔嚓、沙沙。通過引導學生創編節奏,師生共同總結出創編節奏的規律:即音樂的節奏來源於生活。接著,教師提問:“理髮店裡還有哪些聲音?用這些聲音你能創編出更動聽的節奏嗎?”這樣的設計,意在使學生運用上邊總結出的規律自主創編出更多的節奏,將課堂中的主動權由教師向學生實現動態轉移。

3、師生互動,學習歌曲。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這就決定了音樂藝術必須從“聽”入手,在聽的基礎上進行,所以,在學唱歌曲時,我採用聽唱法,初步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旋律、意境之後,教師提問:“對這首歌曲你有什麼感受?”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隨後教師引導學生對歌曲的旋律、節奏進行質疑,讓學生帶著問題跟隨錄音小聲哼唱歌曲,讓學生在歌曲的體驗中,在與同伴的討論中將問題逐一解決。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與同伴討論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探究與合作能力。在對歌曲進行藝術處理的教學中,我沒有硬性規定學生用什麼樣的情緒去演唱,而是通過引導學生對歌詞的理解,來體會這首歌曲的演唱風格。

4、拓展延伸,創編表演。當學生掌握了歌曲的.演唱技巧之後,為了加深學生對歌曲的理解和體驗,我設計瞭如下活動:首先,我用充滿誘惑力的語言問學生:“你們想不想當一名理髮師?”在學生的歡呼聲中學生提出佈置理髮店的設想,設想很多:有的說起一個好聽的名字;有的說用打擊樂器為理髮工具配音;還有的學生自告奮勇扮演理髮店中的人物……根據學生的設想,我把學生分成了幾個小組,有配樂組、表演組、演唱組……接著學生分組準備,然後全班合作表演,表演之後學生互相評價。為了使學生得到更多的表演機會,我又讓學生互換角色表演。就這樣,在學生精彩的表演中、快樂的體驗中結束了這節課。

六、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改變了過去音樂課中教師教唱學生學唱的教學模式,以互動式學習方式為指導思想,讓師生、生生在相互交流中體驗歌曲,探究旋律、合作創編,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上運用互動式學習方式,把學生作為互動學習和解決問題的主體,鼓勵學生親身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並獲得感悟與體驗。強調學生個個欲試、人人蔘與、主動發展的個性,施展自己的才能,讓學生主動去學,主動去動,主動去玩,主動去聽,主動去唱,激發學習的熱情,提高其音樂素養,成為學習音樂,駕馭音樂的主人,體驗到“互動”這種學習方式帶來的成功,從而鼓舞他們繼續在音樂的海洋裡遨遊。

說課稿 篇4

《景陽崗》是我國明代著名的長篇小說。它主要記敘了武松在陽谷縣的一家酒店暢飲十八碗酒後,景陽岡上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我以前教此文,更多是重視知識的教學,這期我教這篇課文時把它分為四大版塊來講。在講課文之前先讓學生認真預習,瞭解故事的時代背景。上課前看錄影《水滸傳》中武松打虎片段。讓學生對武松這個人物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後,再講課文學生就有話可說了。

在教學時我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學習積累語言,並且體現讓學生自主選材,主動積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做到因人而異。課文重點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自瀆自悟,整體感知和理解課文,還學生自主性。因此,在教《景陽岡》一文教學中,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讓課堂上多姿多彩,結合學習新課標的體會。聯絡課堂實際,談談對《景陽岡》一課的教學構想。

我在設計這篇課文教案時是抓住人物的特點講的,其四部分分別是:

一、打虎前寫喝酒,抓語言見特點。我教課文描寫武松打虎前的內容,先讓同學們快速默讀這一部分,並畫出武松的語言。通過武松的語言,體會武松有什麼特點。同學們默讀後很快就舉手回答:通過武松的語言,我體會到武松具有倔強的特點。通過武松的語言,我體會到武松這個人比較豪爽。我覺得武松很勇敢。我還覺得武松有點愛面子。……我根據同學們的口述板書豪爽、倔強、勇敢、酒量驚人、膽量過人。然後我趁熱打鐵追問,你是通過哪些句子體會到武松具有這些特點?學生各個舉手發言,非常踴躍。

1、豪爽“這酒真有氣力”。

2、倔強⑴、“原來這樣。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別胡說!難道

不付你錢!再篩三碗來”體會出武松的。

⑵、武松在酒店喝酒,喝完了三碗,店家勸他別喝了,因為他家的酒叫“透瓶香”又叫“出門倒”,剛喝時只覺得好喝,一會兒就醉倒了。但凡來他家喝酒的只喝上三碗,就都醉倒了,過不了山岡,過往的客人都知道,所以,往往只喝三碗就不再要了。可是武松偏偏不信,叫道:“別胡說!難道不付你錢!再篩三碗來!”。

3、勇敢⑴、“就有大蟲,我也不怕”。⑵、“這是店家的詭計,嚇唬

那些膽小的人到他家裡去歇。我怕什麼!”。

4、酒量驚人。“武松前後共吃了十八碗。”“但凡客人來我店,吃了

三碗的,就醉了,過不得前面的山風。”

5、膽量過人。⑴、武松笑道:“……你別說這樣的話來嚇我。就有

大蟲,我也不怕。”

⑵、武松看了看笑道:“……我怕什麼!”

⑶、細想了一會,說道:“怕什麼,只管上去,看看怎

麼樣。”

⑷、武松自言自語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最後我小結,的確,店家好心好意勸他別喝了,可是他就是不信,還說:“別胡說!難道不付你錢!再篩三碗來!”這個武松真是倔強。剛才這同學體會得挺好。他們之所以體會得這麼好,就是因為他們抓住了這句話,這就是通過語言體會人物特點的方法。

二、景陽岡上打虎時,抓動作見特點教這部分時我抓住武松和老虎的動作進行教學。

提問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是通過他的什麼來寫的?(動作)扳書力量超人機敏勝人

(1)、力量超人。“武松雙手掄起哨棒,……把那樹連枝帶葉打了下來。……把那條哨棒折成兩截……”“……揪……按……提……打……”

⑵、機敏勝人。從武松三次“閃”突出武松的“機智”或“機敏”。然後我點撥,三“閃”’這個動作字跟哪些字比較接近?“閃”與“躲”在這裡哪個字用得更好?用 “閃”對錶現武松的形象好在哪裡?老虎的動作讓學生通過讀課文來體會,學生找出動詞為“一撲……一掀……一剪”通過學生的回答我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老師高興地看到,同學們不僅能夠根據人物的語言、動作體會人物的特點。在今後的閱讀中,希望同學們能夠根據人物的語言、動作準確把握人物的特點。在你寫作時,也要為你筆下的人物設計出符合他的特點的語言、動作,這樣,你筆下的人物就會栩栩如生,你的文章就會更加具有感染力

三、打虎後速下岡,抓心理見特點教學這段時我讓學生反覆讀課文,理解作者寫這段的用意提問:假如武松在下岡途中又碰上老虎,是老虎被武松“制服”,還是武松被老虎“制服”?引導學生讀書,尋找相關資訊,提出自己的觀點,說說理由四、課外小問題,課內大辯論這是一篇閱讀課文,可外延伸很重要,於是我抓住:提出有爭議的'問題:有的同學說:“現在要保護老虎,武松打虎這樣的故事不該再讀了,你同意嗎?”

1.小組討論交流,大家暢所欲言。

2.集體交流,根據同學們的意見,分成正反兩方,進行小組辯論賽。學生進行了熱烈的辯論,

然後教師小結:同學們各抒已見,都有各自的觀點。但我們應該認識到在古代,人類還不能主宰自然,老虎猛獸會傷害到人的性命。人為了保護自己,除了打虎,沒有其他的辦法,當然,現在人類有了主宰自然的能力,而且老虎也瀕臨滅絕,為了保護生態平衡,必須保護老虎。當然,我們學習這一課,並不是要學習武松機智、勇敢的精神。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精神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教學中只有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去體驗,這樣才能加深對課文重點的理解。才能體會作者餓寫作匠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做到“盡職而不越位,出手而不牽手。”鼓勵學生進行有創意的表達

說課稿 篇5

一、設計理念

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因此,新時代人們對教育的要求不再是以獲取知識為重點,開始轉向追求個體的自由。人們要求教育提供個體發展的廣闊空間,高效率的認知新事物、獲取新知識的方法,科學的思維方式,有效地改進學習方式和工作方式的途徑,使他們達到能在終身學習中不斷認識自我、調整自我、提高自我、拓展自我,從而適應並推動社會發展的目標。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成為當今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

國小語文作為基礎教育一門重要學科,其聽說讀寫領域中含有大量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培養的因素,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挖掘這些因素,進行系統訓練,不但有利於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而且還有利於培養學生勇於質疑、探索的品質。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綜合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創造力呢?20xx年頒佈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實行語文課程改革以來,筆者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學生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在積極開發課外資源的同時,也充分挖掘、利用“書本知識”及“現代網路技術”,溝通課堂內外,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黃山奇石》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所設計出來的一次由“書本知識”走向“綜合性學習”的典型課例,力求體現綜合性學習的四大特點:開放性、自主性、實踐性和探究性。所以,在實施過程中,可充分藉助網路,讓兒童參與收集資料、發現問題、主動學習和思考、獨立判斷,養成主動性地、創造性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並開始學會思考自己生活的意義,在學生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二、設計思路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內容也是為學生服務的,所以我在課前就讓學生與我一起去搜集資料,並整理歸類。這樣既是一種能力的培養,也激發了孩子們參與的.興趣。由於學生沒有彙編的能力,在網路教材中也想設計一些新穎的東西,所以第一次由學生們邀請計算機老師協助。

2、問題是綜合性學習的核心,是凝聚、彙集、啟用學生知識技能的“觸發點”。問題的產生,依賴於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悟、把握和理解。語文學科的有些課文內容不是學生能直接面對的現實生活,這就需要我們充分利用網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

在本文中,學生在提問階段便可通過閱讀網路教材,在腦海中再現黃山的真實場景,通過網路技術,把課文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絡起來。從而創造出足以讓學生提出問題的情境。

說課稿 篇6

一、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

1、本課在教材、新課標中的地位

《楊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節選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本文敘述的是魏蜀漢中爭奪戰最後階段,曹操部隊撤退前的情況,本文從不同側面展開了曹操和楊修的矛盾衝突,生動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單元是古代白話小說單元,所選課文均為古典小說名著,從設計意圖看,絕對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課文中所涉及的內容。而是讓學生“窺一斑而知全豹”,培養學生品讀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調動他們閱讀的興趣。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通過人物的言行,結合人物所處的具體環境,把握人物的個性特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而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傾向,能聯絡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

2、本課知識點與前後知識點的聯絡

《楊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話小說,語言表達上有較強的文言色彩,而內容上又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語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課的重點,這裡不再贅述。就小說閱讀課而言,要求學生在瞭解背景的基礎上,通過梳理情節,概括內容,歸納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這是小說閱讀的一種基本模式。這節課也將採用這一方法。這既是對前面所學小說閱讀方法的鞏固,也是對今後小說閱讀教學的延伸。

3、對教材的處理

作為名著中的名篇,《楊修之死》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為時已久,在學習這篇老課文時,怎樣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進行了一些不夠成熟的嘗試。

因為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對於課文中存在的較多文言語句,要求學生在早讀課時充分預習,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不理解處教師及時點撥明確,課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詞句的講解。幾乎將所有時間都用在對文章的理解分析與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對於小說的內容把握,《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藝術性很強的'小說,學生本身就具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本課中對楊修死因的爭論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學生往往會有一些富有個性化的獨特見解。(教師課前要求學生結合課後習題一對文章內容進行了充分的預習。)這又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感悟到語文課堂學習的樂趣。因此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積極發揮“導演”的作用,靈活挖掘教材內容,設定課堂情節,讓學生圍繞有價值的問題深入探討,從而使學生真正從被動接受的物件轉化為主動學習的主人。

至於教學環節的安排中,是先概括曹操、楊修的人物形象,再探討楊修的死因,還是先探討楊修的死因,再概括曹操、楊修的人物形象?我的考慮是,在學生充分探討楊修死因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提煉人物形象,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若先概括形象,則學生在探討死因時就不太容易形成不同的看法。

最後的拓展遷移部分,實際上是希望學生從楊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啟示,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引導,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說課稿 篇7

感謝市教培研中心和學校領導,讓我有機會參加了太倉市級教研活動。這是十多年以來,我頭一次參加類似等級的活動,既興奮,又倍感壓力。這次,我執教的是蘇教版(國標本)第11冊國小課文《詹天佑》一課。雖然有很多的缺憾,但通過活動,我在一次一次地否定中得到了鍛鍊,在一層一層地思考中得到了提升,也算是收穫多多吧!

總體來看,這堂課能比較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能使學生較好地體會到詹天佑傑出的才幹和愛國的精神。

1.以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為主線,貫穿整堂課。在教學中,緊扣傑出和愛國兩個點,通過反覆朗讀中心句,層層深入,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

2.我採用了畫示意圖、Flash課件輔助等方法,幫助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創新精神,使學生對詹天佑在開鑿隧道時,能根據不同的地形特點採取不同的方法,對青龍橋附近人字形鐵路的設計嘖嘖讚歎,對詹天佑的傑出才幹敬佩不已。

3.注重學生語言的積累。例如在讓學生讀白天,他攀山越嶺,勘測線路;晚上,他就在油燈下繪圖、計算。這句話時,我啟發學生用相關的詞語送給詹天佑。於是孩子們妙語連珠似的說出了一連串的詞,如夜以繼日、廢寢忘食、不分晝夜、起早貪黑等。積累就是為了運用,這樣的訓練,較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4.注重對學生進行寫的訓練。在學生充分體會詹天佑的傑出和愛國之後,我把全文提煉成一首小詩,配樂朗誦,把全課推向高潮。然後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了不同難度的要求:或續寫這首詩,或寫幾句給詹天佑的心裡話,或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從學生的練習反饋來看,學生聲情並茂的朗誦、富有創意的詩文、發自肺腑的心裡話可以充分證明,這個訓練是有效的,一方面檢驗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體會,一方面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朗讀與寫作能力。

然而,由於詹天佑所處的時代已經久遠,所處的特殊的歷史背景學生難以理解,因此大大削弱了學生對詹天佑愛國精神的深刻體會。在教學過程中,我自我感覺沒能讓詹天佑走入學生的心裡,有些教學設計只是浮於表面,沒能讓學生髮自內心地崇拜詹天佑是個愛國的工程師。這一點讓我深感憾,同時也非常困惑。課後,教研員以及兄弟學校的老師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見和建議,也有不少老師提到了這一點。這段日子以來,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但始終沒有解決的良策,讓我很是苦惱,並一度在潛意識裡很抗拒詹天佑,甚至有了消極放棄的念頭。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12月31日,我校邀請了蘇州市名教師、常熟實小的洪溜老師來上示範課。她上的是蘇教版(國標本)第十冊《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我被她對教材的深刻理解所打動,被她的詩情畫意所吸引,被她的精妙點撥所折服,被她的激情朗讀所震撼。課後的閒聊,竟讓我茅塞頓開

洪榴老師告訴我,她剛開始備課時,毫無頭緒與思路可言。頭一回試上,被人全盤否定。在難過之餘,不服輸的性格支撐著她堅持下去。她苦苦鑽研教材,還從網上搜索《呼蘭河傳》細細閱讀,想在書中尋找突破口。

洪榴老師又接下去說:我終於知道我要給予學生的是什麼了!課堂上,在一段悽婉又悠揚的音樂聲中,教師激情朗誦。我感覺洪老師不僅是在讀課文,更是在讀蕭紅,在讀蕭紅坎坷的一生;不僅是在教課文,更是在用課文教學生怎樣閱讀,怎樣品詞析句,怎樣面對人生洪老師的朗讀,使蕭紅的形象以及她的人生態度牢牢地刻在每個人的心坎裡。

洪榴老師對教材的正確把握,以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我深深地折服。作家蕭紅坎坷的'人生經歷,以及她所處的動盪的社會環境,都是現在的學生所難以理解的。但洪老師通過引進《呼蘭河傳》的片段、剪輯切合主題的音樂等方法,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作者的世界,走進她和祖父共有的園子,走進作者與祖父的愛與歡樂中。如此,課文的難點,也就不攻自破了。

反思我在備課時,僅僅侷限於文字、教參,我對詹天佑的瞭解也僅僅是課文中的描寫,對詹天佑的愛國精神與傑出才幹知之甚少。試想,如果教師都沒有深刻地理解把握教材,又怎能讓學生深入地感悟品味人物呢?如果現在再讓我重新備課,我會利用一切資源,通過多種渠道,去真正認識詹天佑,瞭解詹天佑的生平事蹟,從他在接受修築鐵路任務時的義無反顧,去感受他的愛國精神;從他在勘測線路中的一絲不苟、親歷親為,去體會詹天佑的愛國熱情;從他在修築過程中克服困難的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中,品味詹天佑的傑出和偉大的愛國情結。我深深地明白了:教師只有自己被打動,才有可能讓學生受感動。我想:在課堂上,可以通過補充一兩個真實的、感人的故事,讓學生更深入地感受到詹天佑的崇高品質,讓學生真正動之以情。此時,洪溜老師的話又索繞在我的耳畔:多少次啊,我在電腦前熱淚長流,蕭紅坎坷的人生經歷深深打動了我。她一生久經磨難,但在她的文字當中,卻洋溢著幸福與快樂,充滿了愛與親情。根本找不到絲毫的悲傷與憤世嫉俗。她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怎麼不值得我們學習?我想用這種思想,來感染我的孩子們,這一定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不錯,在課堂上,學生們禁不住熱淚盈眶,這正是深深打動他們的地方。

洪溜老師鑽研教材的狠勁讓我深受啟發,給我指名了前進的方向:只有深入地鑽研教材,才是上好課的唯一出路。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蠶姑娘》這篇課文形象地描寫了蠶由“蠶卵→蠶→蛹”的生長變化過程的相關知識:從蠶卵裡孵化出來,四次蠶眠,蛻皮,上蠶山,吐絲結繭,變成蛾。

全文結構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後貫通,易於學生閱讀把握。特別是文章採用了擬人化的手法和惟妙惟肖的插圖,傳達了有如孩子般的喜愛之情。如此充滿情趣的課文,孩子們樂學、愛學。

1。課題分析

題目是文章的視窗,抓住題目,就能引領出整篇文章的思路。課題為什麼稱蠶為姑娘,它含有親切的意味。把蠶看成美麗能幹的姑娘,表達了作者對蠶的喜愛之情。這樣的課題也告訴了我們,文章採用了擬人化的手法,來介紹蠶的相關知識。

2。課文分析

課文共有7個自然段,分為三個部份。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講春暖時節,蠶從卵裡孵化出來。

第二部份(第二—五自然段):具體描寫了蠶的生長變化過程。

第一次蛻皮,從又黑又小變成黃姑娘。

第二次蛻皮,從又黃又瘦變成白姑娘。

第三次蛻皮,從又白又嫩變成胖姑娘。

第四次蛻皮,從又白又胖變成亮姑娘。

第三部份(第六、七自然段):講蠶吐絲結繭,最後變成蛾姑娘的情況。

3。教材的重、難點:

低段教學以識字為主,因此本課的重點:

①還應是掌握10個生字,做到會讀、會寫、會用。會認識4個二類識字。通過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②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牢記課文的內容,最後能進行背誦。

本課的難點:我認為是要學生通過學習課文,瞭解蠶的生長、變化過程,激發學生對昆蟲的研究興趣。因為生在城市的孩子,有的根本就沒有見過蠶,多數學生缺乏對蠶的感性認識。但由於童心,他們會對新鮮的東西感興趣,所以激發學生對昆蟲強烈的研究興趣,應作為本課的難點。

二、說學生

二年級的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在教學這一課時,通過課文中那些形象、生

動的語句,有趣的生長變化過程,前後貫通的文章結構,是學生學習本課最有利的因素,也很容易激發出學生對學習本課的極大興趣。

三、說教、學方法

1。教法

在教學生字詞時,用猜謎法:15天是半個月“胖”;24小時是1天“舊”;上面的羊沒尾,下面的血沒撇“蓋”。再用部件法學習“蠶”天蟲;“姑”女古;“娘”女良;“床”廣木;“響”口向,“桑”三“又”加一“木”。這些內容安排在第一課時完成。

在學習課文時,用情境教學法,導讀法。一些較難理解的句子,用講解的方法。以上的內容安排在第二課時完成。

利用板書,指導學生背誦課文,安排在第三課時完成。

2。學法

學生預習課文時採用自學法。學習課文內容時,採用讀讀、想想、劃劃、寫寫的方法。在鞏固時採用練習法。

我把學習生字安排在第一課時,這樣有利於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瞭解,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四、說教學過程

1。板書課題,引起懸念

首先板書“蠶”,請學習齊聲讀(cán),檢查學生是否能準確讀準平舌音。然後提問:同學們,你們見過蠶嗎?這時學生的回答可能有好幾種。最後出示“姑娘”兩個字,學生齊讀“蠶姑娘”。向學生提出蠶是昆蟲,姑娘是小女子,為什麼要把這種昆蟲叫做蠶姑娘呢?我們學了這篇課文,就知道為什麼了。

我這樣做,是用課題,來引起同學們的好奇,激發他們學習課文,瞭解蠶的慾望。

2。學習生字

要求讀準字音, 分析字形,找出部首,準確書空筆畫。

3。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

課文共有四幅圖畫,通過觀察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又能使學生增加對蠶的感性認識。 現在我們學習課文,看看課文是怎樣表現圖畫意思的,蠶究竟是怎樣生長變化的。

4。學習課文的第一部份

讓學生知道蠶的生長季節,蠶是怎樣出生的。

5。學習課文的第二、三部份

我把這部份的教法主要用在解答問題上:如蠶的一生要睡幾次?是怎樣進行變化的?蠶最後是變成了什麼樣的?還有讓學生自己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讓大家來解答。這樣能使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自己去找出課文中有關的答案。自己不明白,在聽了別人的解答後,也有了明確的認識。這種解問的方法,可以使多數的學生都動腦想想。

6。閱讀

在閱讀上,重點指導學生的閱讀情感,語氣。如“春天天氣暖洋洋,蠶卵裡鑽出蠶姑娘。”讓學生在讀的時候,把春天來了和小蠶出生時的`喜悅語氣讀出來。在讀“睡了四回的蠶姑娘,吃了幾天桑葉,就爬到蠶山上,吐出絲來,要蓋新的房。”這是蠶姑娘的最後變化,要把蠶快要完成它一生的歷史使命和就要結束蠶姑娘的日子,那種充滿激情的語氣讀出來。

這樣讀,能加深同學們對句子的理解,特別是老師對閱讀情感與語氣的指導,能使學生融情於文中。我把閱讀穿插在理解課文中進行。

7。理解詞語

在對詞語的理解上,我採用劃的方法,把一些重點詞語勾畫下來。如脫下、醒了、又黑又小、又黃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爬到、絲兒、繭子、開了窗、蛾姑娘,學生們能記住這些詞,也就基本記住了蠶的生長變化過程。對背誦這篇課文,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礎。我讓學生邊理解內容,邊勾畫詞語。

8。總結

在總結中,我抓住一些擬人化的詞語,把為什麼叫蠶姑娘的問題揭示出來。特別是通過對課文中反覆出現的“變成”,黑姑娘變成黃姑娘,變成白姑娘,變成胖姑娘,變成蛾姑娘這些活潑生動的句子,讓學生掌握了蠶的生長知識。明確為什麼把蠶當作人來寫。

五、說板書設計

為了幫助學生熟記住蠶的生長過程,我採用瞭如下的板書。

蠶姑娘

春 蠶卵 鑽

又黑又小 (不吃不動) 變 黃

又黃又瘦 變 白

又白又嫩 變 胖

又白又胖 變 亮

吐絲結繭 開窗 變 蛾

標籤: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