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推薦】地理說課稿合集8篇

說課稿2.89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理說課稿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地理說課稿合集8篇

地理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國地圖出版社七年級下冊“地方文化特色與旅遊”一章中第一節《自然環境對地方文化影響》第一課時。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說起、闡述我的教學觀和教學設計。

首先我對本課時教學內容分析:

中國幅員遼闊,地區間的自然、經濟、文化差異較大,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下,各地區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俗。傳統地域文化包括很多方面,教材選取了民居、服飾、飲食三種,因為它們既可以代表地方文化特色,又能給學生直觀感受,同是時又能聯絡學生生活實際。自然環境深深影響著文化的起源和興衰。這一部分知識是前面知識的延伸和歸結,又是學習區域特徵和差異的基礎。

根據課標要求、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我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知道我國主要的民居形式;瞭解主要少數主要少數民族服飾特點;瞭解我國主要地方菜系。

過程與方法:運用地圖、圖片資料、多媒體課件說出我國不同地區民居和服飾、飲食的特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我國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了解,培養學生理解和尊重地方文化傳統和生活習俗。

依據課標和本課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說出我國不同地區民居和服飾、飲食的特色。

由於七年級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有待進一步培養,將各種地理要素綜合在一起分析得出結論比較困難。學生的空間觀念有待進一步培養,所以理解我國不同地區民居和服飾、飲食的特色的原因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教學目標呢?

那就要採用相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教無定法,以學定法”,“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能力,本課學生宜採用地理觀察法、分析綜合法、對比分析、讀圖思考法,自主探究來進行學習。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這需要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新課程倡導改變學生學習地理的方式,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如何在本課中滲透學法呢?

第一,運用地理影象

地理影象是地理資訊重要載體。閱讀使用地理影象,培養學生用地理的眼光觀察地理事物,對地理影象、地理事物進行理解、想像、分析,利用景觀圖片理解我國不同地區民居和服飾、飲食的特色.

第二,在合作中相互啟發。通過對主要民居形式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的分析。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相互啟發,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競爭中學習。

第三,在探究中掌握學習方法。通過對我國不同地區民居和服飾、飲食的特色的探究學習,讓學生掌握地理觀察,地理比較,分析綜合等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和體驗出發,激發們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引導和鼓勵他們獨立思考,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根據學生的認識方法,需要有大量豐富、生動、形象的感性材料,實用、直觀的教學手段,我選取的主要教學手段有:利用課本景觀圖、地理圖冊有關景觀圖、地理填充圖冊、師生收集的資料和與教材配套的多媒體課件,作適當修改後為我所用。

多媒體課件集文字、聲音、影象於一體,能將我國不同地區民居和服飾、飲食的特色顯示在螢幕上,利用豐富的資料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分析理解地理問題。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觀到抽象,符合國中學生的認知特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是充分挖掘這些地理影象圖表資料的功能和內涵,靈活選取和利用,服務於教學過程,有利於學生學習,體現地理教學特色。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是在已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主動構建知識。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現代啟發式教學思想指出,在學生困惑與思維的障礙處予以啟發,在學生思維困頓與卡殼處相機點撥,正如孔子所言“不憤不悱,不啟不發”,“憤啟悱發,舉一反三”。

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根據學生的認識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需要,在本課中,我將採用影象導學、問題啟發、合作討論等相結合的教法,以合作討論為主,一法為主,多法配合,根據教學資訊的反饋及時調整教法。

學法、教學手段、教法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學法是核心,是基礎,教法、教學手段是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服務的。

下面敘述我設計的一個教學片斷:

學習民居活動設計

1、播放有關我國主要民居形式的視訊和景觀圖片,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

2、閱讀教材和地圖冊上主要民居形式的景觀圖片,結合文字,小組討論:這些民居有什麼特色?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如何?

3、小組彙報,全班交流,讓學生要展示圖片,可以表演,可以舉出例子,重點要求說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4、教師小結,利用課件補充學生未講到的,豐富學生的感性材料。

教學過程是一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學習的開放過程。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培養健康情感,在探究中形成科學態度,在思考中掌握學習方法,在應用中獲得實踐能力,在交流中展現個性才能,在聯絡中拓寬知識領域。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真正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落實到每一堂課,每一個教學環節,讓我們的地理課堂教學煥發出青春,煥發出活力!

地理說課稿 篇2

一、課程標準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是“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此要求是這節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依據。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緊緊圍繞地球運動及其所產生的地理意義進行學習,而晝夜交替則是地球運動的重要地理意義之一。它對我們以後學習時差和晝夜長短起到了鋪墊作用。並且,學生對晝夜交替的學習有利於透過一些自然現象認識到事物本質規律和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者統一以及地理知識分層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對教材的分解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夠解釋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想象。

(2)能夠讀圖判讀晨昏線,並能夠運用晨昏線的特徵解決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教學掛圖解釋晝夜現象,運用地球儀演示晝夜交替現象,運用教學掛圖分析晨昏線的特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世界的物質性及物質運動規律性本質性的價值觀。

(三)重、難點分析

1。重點:晨昏線的判讀和特徵及運用。

2。難點:晨昏線的判別和特點。

3。重點、難點確立依據這個知識點比較抽象,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及讀圖分析能力要求很高,晨昏線特徵的運用是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運用之一。

三、教法分析

根據本節內容對空間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特點,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以讀圖分析法為主,通過地球儀演示,讓學生根據演示來分析、歸納、比較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現象的'形成,運用教學掛圖,指導學生分析歸納晨昏線的特徵,同時輔以情景創設,採用設問式教學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主動去理解知識,運用學習成果。

四、學法指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故教學中運用地球儀,地圖演示等生動、形象的現代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出一些小問題 (如在同一時間裡,為什麼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地思考,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熱情,變被動為主動。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程教學我將從匯入、新課教學、兩個環節進行。

我的時間分配如下,新課匯入三分鐘,新課教學十九分鐘,總結一分鐘。

(一)貼近生活,匯入新課

由於本節內容與生活現象聯絡緊密,因此我通過生活中的白天黑夜引出晝夜現象,再指出日復一日白天黑夜往復交替的事實,從而引出晝夜交替現象。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新課教學

1。創設情境,明確關係

在引入新課的基礎上,首先要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晝夜現象呢?),為了實現學生由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到從空間上進行地理規律的分析的思維角度轉變,我寫一副對聯(人間豪傑立地頂天,天外來客俯視星河)來對學生作出引導,通過教學掛圖讓學生從宇宙空間角度來認識晝夜現象,點出晝半球和夜半球的概念,並明確這是由太陽和地球雙方的特性決定的。接下來通過地球儀來演示地球自轉引起的晝夜交替現象。再指出相對於靜態的晝夜現象,晝夜交替則是動態的,讓學生明確晝夜交替是在晝夜現象的而基礎上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

2。步步引導,合理過度

在上面知道了晝夜交替的原因,通過生活中日復一日的晝夜交替現象我們可以得出晝夜交替的週期為一日,這裡的一日是指太陽日(24小時),在這裡要強調我們的研究物件為地球和太陽,是以太陽作為參考點,所以週期為一個太陽日。

再指出晝夜交替影響著人類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陽日被用來作為基本的時間單位。

3。圖文結合,突破難點

讓學生觀察教學掛圖,指出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晨昏線(圈),在這裡學生可以通過教學掛圖形象直觀的出分界線在空間上表現為一個圈。再指出,晨昏線由晨線和昏線構成的,通過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黃昏日落的自然下現象引匯出晨昏線的判讀方法,即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夜半球進入晝半球經過的分界線是晨線,由晝半球進入夜半球經過的分界線為昏線。在這裡要強調順著地球自轉方向這個前提條件。接下來,通過教學掛圖來分析晨昏線的特徵,針對晨昏線是過地心的大圓的這個特點,以赤道為例補充說明球體上大圓的知識點。在特點中重點強調晨昏線平分赤道,晨線與赤道的交點的地方時為六點,昏線赤道的交點的地方時為十八點,並指出這點在以後知識學習中的重要性。對於太陽光線垂直於晨昏線,以及將經過的緯線分割為晝弧和夜弧指導學生讀圖分析即可得出,作簡要解釋即可。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的是綱目式板書,比較簡略,易於突出重點,有利與學生對重點知識把握,也有助於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

地理說課稿 篇3

大家好,我是趙玉倩,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日本》,本節內容選自湘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章走進國家第一節日本第一課時"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學內容。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編寫由"大洲----地區----國家"組成,層層遞減。本節是在認識大洲,瞭解地區這後走進的第一個國家。因此,本課從內容上是前面知識的延伸與應用,學好它又為今後學習其他國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能說出日本的位置與領土組成。

B、瞭解日本的地形特徵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特徵。

(2)過程與方法:

A、運用地圖和資料,瞭解自然地理特徵,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的能力。

B、運用板快構造學說,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學會描述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並會分析一個國家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使學生樹立"事物是聯絡的,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日本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徵。

(2)教學難點:氣候型別及形成原因。

二、說學情

七年級學生正處於思維邏輯發展的關鍵時期,邏輯能力尚不夠強,但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慾強,好勝心切,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樂於接觸有趣的感性知識,因此,在講授日本時要多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多以圖片展示,並儘量聯絡實際,以增強學生印象。

三、說教法:

針對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本節課教材特點,根據教學基本原則和規律,為實現上述目標,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我準備採取以下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A、在教學形式上力求突破"為了學地理而學習地理"的思想瓶頸,關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話題或生活常見現象,設定問題情境,創設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B比較分析法,通過對照得出區域地理特徵。

C 運用多媒體教學將一些靜態的資訊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資訊,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喚起求知慾,強調重點,攻破點。

四、說學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獲得必需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本節課將對學生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1)探究能力指導:

學生對日本較為熟悉,因此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經過思考、討論來解決問題,重在參與積極思考的這一過程,以培養自我的學習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導學生髮現、分析周圍的地理事物,從生活中學習地理,也把地理理論知識用到生活中去,兩者要相結合,相促進。

(3)重視地圖的作用: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應該引導學生注重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養成從圖中提取資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五、說教學程式:

通過一系列學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觀,創設一個生動、誘人情境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輕鬆愉快地進入新課的學習當中。

以前我們已經學習了大洲、地區兩種範圍大小不同的區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圖判讀一個區域的位置、範圍呢?今天我們用{觀察地圖}要求學生自習觀察地圖,通過地圖中瞭解日本的位置,領土組成。

.

以小組分組討論計算的方式讓學生動手計算日本人口密度,並與中國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得出日本地狹人稠的特點。

展示日本富士山圖片,因富士山為活火山,匯出日本這個國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問思考"日本為什麼多火山地震"演示日本由於處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因而多地震、火山。這樣圖片匯入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

聯絡實際,學生分組討論遇到地震時,我們該怎麼辦?聯絡實際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及利用日本的兩個象徵之一"櫻花"引入氣候的教學,過程中結合視訊,利用其直觀的視覺效果及豐富的內容讓學生對氣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氣候型別圖

為了體現日本氣候的海洋性特徵,把其氣溫、降水以柱狀圖形式體現與北京進行對比,得出"與亞洲同緯度相比,夏季較涼爽,冬季較溫暖,全年降水量較多"的特徵。

為了鞏固課堂學習我佈置了一下練習:

1、課本66—67活動題。

2.蒐集日本風俗民情材料,使學生更全面瞭解國家。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這篇七年級地理說課稿:《日本》說課稿就介紹到這裡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地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中國地形》是國中八年級地理(湘教版)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一節的內容。

地形是組成地理環境的主要因素,由於地形與氣候、河流、湖泊之間關係十分密切。因此,認識我國的地形特徵,將為學生學習以後相關章節知識墊定堅實的基礎。

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識記我國地勢的分佈特點及各級階梯的分界線、主要地形區和按走向分為五種型別的山脈。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閱讀和運用地圖的能力。

情感目標:對我國壯麗山河的學習,激發學生的自豪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教學重難點:山脈的走向和分佈。

二、說教法

本堂課我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利用遠教資源的地圖和景觀圖片,使學生通過讀圖,直觀獲取有關的知識。充分運用新建構學習理論和新課程標準精神,開展討論、對比、練習等一系列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感知理解。注重理論聯絡實際,體現“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新的課程教育理念。

三、說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由於其年齡特徵決定了具有好動、好奇、好表現的個性,同時具有注意力分散,愛發表見解等特點。

針對學生以上情況,我在教學活動中採用以下策略:充分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儘量使課堂顯得形象生動,增強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時創設討論氛圍,讓大多數學生都能充分發表自已的見解和獲得表現的機會。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和快樂感。

在學法指導上,我引導學生採用觀察法、討論法、綜合分析法進行學習。通過觀察、思考,讓學生分組討論,充分發表各自的意見,然後綜合和小組的意見進一步綜合分析,得出結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四、說遠教資源的分析和採用

中央電化教育管資源中人教課標版中八年級地理第三章《中國地形》中的媒體展示中的中國地形及中國地形剖面圖的flah動畫及中國地形山脈等十幾幅圖片形象生動,典型例題中的例子有助學生加深對新知識的鞏固理解。其中flah製作的動畫<古詩欣賞>更是生動有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我利用以上資源進行組合、連結、補充製成PPT課件。並充分運用多媒體的形、聲及動畫效果,圖文並茂,聲形並茂展示給學生。增強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五、說教學過程

我將以下四個環節穿插在本節課的三部分(1、中國的地勢特徵 2、山脈縱橫交錯 3、中國的名山)內容中。

一 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二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三 建構體系,拓展創新

四 課堂活動,觀點討論

我首先出示幻燈片,提出問題:我國是個多民族,多人口的國家, 這麼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呢?引出課題:中國的地形。

1、中國的地勢特徵

我給學生展示FLAH動畫〈古詩欣賞〉,通過欣賞古詩《虞美人》,提出問題:為什麼我國的大江,大河會向東流?引出對中國地勢特徵的學習。然後,我給學生展示中國地形概況圖、中國三梯階梯示意圖、中國地勢剖面圖,讓學自主觀察、合作探究,分組討論:這樣的地勢會對我國的河流、氣候與交通產生怎樣的影響?然後,出示遠教資源中的拓展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2、山脈縱橫交錯

在教學活動中,我給學生展示幻燈片:中國主要山脈圖,分析各種走向的山脈,將其歸納為三橫、三豎、三撇、兩捺、一弧形。之後,我及時展示遠教資源中的拓展訓練:展示圖片,提出問題:一、“你能寫出這些主要山脈的名稱嗎?試試看,你能行的!”二、山脈是地形的骨架,學習中國地形,重要的是掌握山脈的分佈。讀圖2-2和2-9,請填出下列山脈兩側的地形區。

3、中國名山

我給學生展示中華五嶽、天山、崑崙山、雪峰山等十多幅景觀圖片,讓學生欣賞。然後讓學展示課前收集的名山大川圖片、詩歌、散文等。讓學生體驗成就感、自豪感。

六、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的板書主要體現目標教學模式,做到本課的知識脈絡簡明扼要,精煉概括。直觀醒目,圖文並茂。

地理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中國的河流》是湘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節,該單元以“中國的河流”為主題展開。著重講了長江、黃河和塔里木河。

《中國的河流》旨在介紹我國河流的概況及其水文、水系特徵,以我國內流區和外流區以及主要的內流河和外流河為引線,著重介紹了長江、黃河和塔里木河的特徵,表達了中國地大物博,意在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掌握我國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劃分和分佈,中國主要的外流河和內流河、主要湖泊;

2.瞭解塔里木河、長江和黃河的概況及其水文特徵;

3.知道長江和黃河的資源現狀,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4、知道中國是多山多河的國家,長江長度世界第三,亞洲第一,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由於長江和黃河的重要性,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長江和黃河的發源地、注入海洋,流經省區、流經地形區、主要支流和上中下游的劃分;以及長江的開發利用和黃河的治理。

因為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長江和黃河的識記內容。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嘗試法。嘗試法是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堂,在各組相互的討論中,得出問題的答案,從而獲取知識。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讓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並且在知識的`總結方面,讓學生將自己的體會總結出來,配合教師的點撥,識記口訣和教具、掛圖,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三、說教學過程

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 第三節 中國的河流學案第二課時滾滾長江

學習目標:

1.能夠說出長江的源流概況、長江各河段特徵。

2.能夠說出長江的幹流和支流。 3.知道長江開發利用現狀及綜合治理。

4.通過學習長江瞭解我國的地大物博,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節。 重點與難點: 長江的源流概況、各河段特徵和水能開發利用現狀。

【目標導引】

以科技小製作的形式匯入新課:上課之前先將任務佈置下去,要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用彩燈製作一箇中國河流的展示圖,通過作品的好壞評獎加分以資鼓勵。並將最好的作品在各個班展示。

【教學策略】

首先,按我校地理組現行校本教研:問題教學法。按照循序漸進,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順序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

然後,讓學生自學課本,相互討論,自主問答上述問題。(討論交流)

然後,以小組pk的方式,每個組自主派個代表來問答,每組回答一題。(自我展示)

再次,讓學生自己改錯,發現錯誤的學生舉手上臺,修改正確的可以獲得老師的獎勵(包括加分或是一些小小的實物獎勵如:棒棒糖等)(學生糾錯)

最後,教師總結,對學生錯誤的地方進行分析,對完成的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加分。(教師糾錯)

【教師總結】

在講述長江源頭的時候,講清楚它跟黃河都都發源於青海省,便於前後知識的聯絡和連續性。在講述長江干流的時候,講清楚它的形狀是“v”和“w”兩個字母組成。(講黃河時講清它是“幾”字形)。在講述長江支流的時候,用口訣來講“農民家舞,想汗幹”----只要在農民家裡跳舞,想身上的汗幹了。來講解長江的七條支流。便於學生記憶。

【跟蹤練習1】 ⑴長江的源頭所在地是 ( ) A.金沙江 B.沱沱河 C.唐古拉山 D.青藏高原 ⑵長江干流流經的直轄市共有 ( ) A.2個 B.3個 C.4個 D.5個 ⑶長江干流流經的地形區的代號:①長江中下游平原 ②青藏高原 ③四川盆地 ④橫斷山區,按先後流經的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⑷兼跨長江中、上游的省區是( ) A.湖北省 B.江蘇省 C.江西省 D.湖南省 ⑸下列湖泊中,位於長江干流以南的是 ( ) A.青海湖 B.鄱陽湖 C.巢湖 D.洪澤湖

(跟蹤練習可以同樣用小組pk的方式,舉手搶答,回答問題最多並且全部正確的,給予適當獎勵;回答最少的,給予懲罰如:輕唱兩句歌,或是地理課上小組負責擦黑板等)

知識點二、長江的開發利用現狀及綜合治理

【合作探究】 長江水能的開發利用 長江水能資源蘊藏量佔全國的____,其中可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佔到全國的1/2。第1頁圖中字母所代表的主要水電站a______,b_______,c_____,d_____。長江三峽由____、____、____組成,位於___省和___省的交界處,長江的__遊段。三峽壩址在___省,長江干流__遊段,位於我國地勢的第__、__級階梯交界處,其最主要任務是______。這些水電站主要位於_____________處,原因是:__________。 思考:水能資源是否豐富,需要考慮哪些因素?__________________。

【知識拓展運用】

1、長江的航運 長江自古以來就有“黃金水道”的美譽。原因:

⑴長江干流橫貫東西,江闊水深,終年不凍,宜賓以下可四季通航,干支流通航里程長。

⑵航運價值大:

①長江航線與鐵路運輸相比,具有運量大,投資省,成本低的優點。

②長江流域資源、農產豐富,人口和城市眾多,運輸需求量大。

③幹流航線與京廣、京九、京滬、焦柳、寶成--成昆五大鐵路縱線和京杭運河相交,既溝通了內地和沿海,又聯絡了南北廣大地區。

2、長江洪澇的原因

⑴流域面積廣,支流多,夏季降水多且集中,所有支流同時來水,幹流水量大,汛期長。

⑵中上游植被遭到破壞,蓄水滯水能力下降;中游泥沙淤積加劇,加上圍湖造田使湖泊調蓄能力減弱;中下游地勢低平,泥沙淤積,洩洪不暢。

⑶荊江河段特別彎曲,水流不暢。(“萬里長江,險在荊江”)

3、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是防洪,主要的措施為:

①加固江防大提,興建分洪、蓄洪水利工程,並重點治理荊江河段。

②退耕還林、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③退耕還湖、疏浚河道。

【跟蹤練習2】

⑴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夏秋季節洪澇災害頻繁,其原因有( ) A.降水集中於夏秋季節 B.圍湖造田,湖泊蓄水調洪能力降低 C.落差大,水流急 D.人工裁彎取直河道

⑵長江被稱為“水能寶庫”,其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三峽

⑶“萬里長江,險在荊江"的主要原因是 ( ) A.支流多 B.流域廣 C.無湖泊調節洪水 D.河段特別彎曲

⑷位於長江中游對長江水量起重要作用的湖泊是 ( ) A.洪澤湖、太湖 B.洞庭湖、鄱陽湖 C.巢湖、鄱陽湖 D.洪澤湖、洞庭湖

⑸人們把長江譽為“黃金水道”,其主要原因是 ( ) A.年徑流量大 B.水能資源豐富 C.航運價值高 D.流域內礦產豐富

【教學策略】

方式與知識一相似,只是知識點不同。

地理說課稿 篇6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要說課的課題是“宇宙中的地球”,選自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第一節的內容。下面我將從課程標準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指導、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內容。

一、課程標準分析。

課標要求: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就是要讓學生明白宇宙是什麼?宇宙中有什麼?地球為什麼是普通而特殊的行星。“說明”是要說出理由,要體現理解的思維過程。“運用資料”則是對認知過程要求從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認識,這些資料如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資料、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圖、地球本身的條件等,中間自然要有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的過程。

二、教材分析。

(一)內容和地位。

本課時內容主要包括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三個部分,屬於自然地理的範圍。

本節教材內容位於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單元第一節,是高中地理的開篇,具有激發興趣、奠定基礎的作用。本節課上得好壞與否將會影響到學生對整個高中地理的學習興趣,是整個地理課程中至關重要的一課。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以及要求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為了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在分析了教材內容之後,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辨別不同型別的天體。

(2)以示意圖的方法從天體系統的層次表示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運用太陽系中八大行星的相關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4)根據地球的相關資料說明地球中存在生命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太陽模式圖、行星軌道傾角與偏心率表等圖表資料,培養從圖表中讀取、分析、歸納資訊的能力。

(2)通過分析圖文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進而初步掌握比較地理事物,分析和綜合出地理特徵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宇宙的物質性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樹立正確的宇宙觀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能用唯物辯證的思維去看待事物。

(2)通過地球中存在生命的條件分析,認識到在太陽系中地球是唯一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行星,建立起要珍愛生命保護地球的情感態度。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依據課標要求,結合本節課知識的特點,我將天體系統的層次和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條件作為本節課的重點。

2、教學難點:

由於學生剛剛進入高中,邏輯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還不夠成熟,對圖表資料的分析歸納

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將運用資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作為本節課的難點。

三、教法分析:

根據多元智慧理論(多樣的教學方法、小組合作等),結合本節課的特點,在對宇宙物質性的知識將採用講授法、談話法等教法;為落實重點採用板書筆記法、讀書指導法等教法;為突破難點採用發現教學法、綱要訊號法等教法,以加深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四、學法指導: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知識是建構的過程),為使所學知識能較好的納入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的智慧發展,本節課中採用協作探究法和讀圖分析法,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地理的學習思維。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用康德的墓誌銘(這世界唯有兩樣東西能使我們的心靈受到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準則。——康德)引入,並讓學生回想天空中所能看到的常見天體。以激發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考,有利於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情境。

2、導學結合講授新課。

引導學生回想睛朗夜空並結合插圖比較天空中星體的形狀、亮度、是否閃爍、運動、是否本身發光等,提問它們分別是哪種天體?學生回答後,老師點評、歸納出天體及天體的型別。既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又達到了學習新知識點的目的。在瞭解天體的種類之後,提出“天體並不雜無章的分佈,而是有規律的運動著的”來引出天體系統的的知識。把天體系統的層次性作為對地球的定位,並板書天體結構層次圖,使學生形成地理空間層次觀念。並適當補充天體軌道傾角、偏心率、天文單位、光年等相關天文知識,既擴充了學生知識面,也為之後講解地球運動特稱的普通性埋下伏筆。

3、深入探究引發思考。

在學習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這一框題內容之後,繼續深入探究,引發學生對地球所處環境的思考。首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4頁圖1.4 太陽模式圖,找出太陽系中天體,並寫下按照與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的各個行星,然後總結學生的答案,並點出各行星的公轉方的至西向東向和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有小行星帶。根據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原則,分析表

1.1行星軌道傾角與偏心率和圖1.5太陽系其他行星與地球的質量比和體積比,使學生回答各行星的質量、體積、公轉軌道傾角、軌道偏心率等資料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來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出行星運動特徵的普通性和結構特徵的普通性。結合教師講解,總結歸納出“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的結論。

4、分組討論交流提升。

在學生理解了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之後繼續深入學習、分析地球的特殊性。先是請學生就“為什麼地球是特殊的”發表自己的觀點,並對學生所答進行概括總結,得出地球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顆存在生命的行星。接著教師以談話的形式與學生進行交流,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存在生命的一般條件有哪些,地球又是通過何種方式來滿足生命存在的條件的,並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概括、補充,點出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包括外部的穩定的宇宙環境和地球自身的條件。在談話交流的過程中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地理自信心,提高教學效果,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5、課堂總結理清框架。

為了幫助學生理清本節課的知識框架,我將在新課最後,結合板書對本節課進行小結,重點強調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6、提升情感昇華主題。

通過對宇宙浩渺的瞭解和地球生命存在的不易,來指出同學們應該珍愛生命、保護地球。

7、作業佈置。

我了進一步落實重點和難點、鞏固本節課所學內容,我將佈置以下作業:

如果你承擔了尋找外星人的任務,怎樣的恆星系統行和星系統才可能孕育生命? 你將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確定尋找外星人的方向?

六、板書設計。

由於本節課內容較為繁多複雜,但內部邏輯關係性較強,故我採用了以結構式板書為主的方式,以理清知識結構,明確知識內容,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具體板書內容如下: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體和星際物質:星雲、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氣體和塵埃

2、天體系統:總星系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銀河系 其他恆星系 河外星系 太陽系 地月系其他行星系

2、公轉運動特徵:近圓性、同向性、共面性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安全的執行軌道外因

地球宇宙環境穩定的太陽光照

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日地距離適中——適宜的溫度 分類: 特徵: 類地行星 質量小、體積小 巨行星 質量大、體積大 遠日行星 質量、體積居中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行星

地球自身條件體積質量適中——大氣層的存在內因

具有液態水——生命的搖籃

地理說課稿 篇7

大家好,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東南亞,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東南亞》是(魯教版)《地理》下冊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第二節的內容。教材的內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山河相間與城市分佈;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

2.本課地位:

它是新課程下國中會考要求掌握的五個地區之一,尤其是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和山河相間與城市分佈方面的分析題目較多。由於它是我們相鄰,為此容易與我國西南地區融合在一塊進行考察,加大了它的難度。

3.教學目標:

(1)、能說出東南亞的位置和範圍

(2)、能說出東南亞“十字路口”的含義和重要性

(3)、能說出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4)、能說出東南亞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以及山河分佈規律

4.教學重、難點:

重點:東南亞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東南亞的氣候及其對農業的影響;農作物及分佈

難點: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氣候與農業的關係;農作物的分佈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說教法

根據地理教學的一般特點和國中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以下兩種主要教法:

學案導學:提前發學案,讓學生提前預習,可以做到重點和難點提前感知,有助於優生的培養。

自學討論法:通過教師提出的自學討論提綱,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主動的學習中獲取知識,變學會為會學。

圖導圖練法;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動眼識圖、動腦析圖、動口說圖和動手繪圖等多項措施的訓練過程,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培養用圖習慣和發展地理智慧。

教學用具:多媒體或使用東南亞地形圖、世界地圖

三、說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圖文結合讀。

2.思:即思考,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3.議:即討論,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圍繞教師的置疑,互相討論,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即“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聯絡實際安排教學內容。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基礎上,在教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地理教學法,師生交談法、影象訊號法、問答法、地理課堂討論法,引導學生根據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及收集到的地理資訊(感性材料)來理解課文中的理論知識。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的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地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慧,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

地理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工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它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多種原材料、能源、生產工具和技術裝備。本節是繼農業之後又一節密切聯絡生產實際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教材。所以讓學生了解我國工業的基本狀況,既是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學生應知道的基本常識。本節教材分三部分內容,彼此前後聯絡,形成一個整體。貫穿的一條主線是發展工業的重要性、我國工業的分佈現狀、工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第一部分“工業及其重要性”,形象的介紹了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型別,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係,使學生對工業生產有一個概括的瞭解。第二部分“我國工業的分佈”,採取了由面到點的呈現方法。首先介紹我國分佈大勢,然後以例項分析工業分佈的型別及特點。這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第三部分“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通過介紹概念、特點及分佈等,讓學生認識到高新技術產業代表了我國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滲透了思想教育。

2、課程標準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工業的地理分佈。用例項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3、教學目標知識和技能目標:瞭解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係,認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工業的分佈,瞭解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讀圖分析我國工業分佈的特點,分析工業基地的形成和發展條件。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各類工業產品、工業基地、工業區和景觀圖片以及文字說明,進行抽象概括,形成工業的地理概念和工業的系統知識。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通過學習我國工業的發展變化,使學生認識到要實現國富民強,必須大力發展工業生產,充分認識到發展工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

4、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我國工業的分佈;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教學難點:工業基地和工業地區的形成和發展條件5。課時安排本節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講“工業及其重要性”,第二課時講“我國工業的分佈”,第三課時講“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

二、說教法

成功的教師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據於此,本課採取的教學法是:情境教學法——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過程探究化。

三、說學生

學生已經學習了有關交通和農業的內容,對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的知識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但是對這類內容來說,學生普遍感覺較為枯燥和遙遠。時代需要我們教師樹立“學教並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本課學法為: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舉一反三,構建學習知識的基本方法;從圖文資料中提取資訊、整合資訊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由於本課是三課時的內容,因而我的說課將會以塊狀知識為框架來展示我的設計思路。第一塊“工業及其重要性”我採用以下知識結構進行教學:

對《生產過程和工業的概念》的處理:一提到工業,學生們普遍感覺枯燥、乏味和遙遠。為了讓學生輕鬆進入本課的.學習,我採取了隱形匯入課處理。

將所學問題以問題情境化來展示:要求學生們觀察教材圖4。23和投影片,讓學生歸納汽車的生產過程和工業的概念。對《工業的分類》的處理:結合圖4。23和教材110頁活動第二題,讓學生歸納。對《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的處理:這一部分,我採用了角色扮演的活動形式。將枯燥的說教式的內容變成讓學生通過自身體驗式的活動教學。讓學生們在快樂的氛圍中主動探討,合作交流,學會自覓知識,自得方法。

具體做法是:根據教材108—109頁四個角色,要求學生們任選一種身份,結合學生對該行業的瞭解,從各自的行業角度尋找與工業生產的聯絡。通過學生自身參與活動探究來體會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對於《工業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處理:我採用生活情境化來處理,讓學生結合教材109頁活動第一題,回憶自家有哪些工業產品並“追根尋源”,通過以上途徑來感受工業產品跟我們生活的密切。

然後在展示我國奧運會和廣州亞運會的開幕式盛況的短暫視訊,燃起學生的熱情。最後出示一些設施、裝備、及特技效果,來讓學生感受到科技興國、工業興國的觀念。調動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第二塊“工業的分佈”我採用以下知識結構進行教學:對於《我國工業的分佈大勢》的處理:[出示課件提問]對照“我國工業的分佈”,說出我國工業分佈的大勢。(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學生搶答]——京廣、京滬、哈大等鐵路沿線,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國意義的工業基地;——黃河流域是能源開發的重要工業帶;——長江沿線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城市為中心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帶;——沿海地區集中了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等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地區。

關於《區域發展條件對工業分佈的影響》的處理:指導學生讀圖4。26“遼中南地區”、圖4。27“滬寧杭地區”,先了解位置,然後根據圖例熟悉圖中的礦產資源分佈、工業城市工業部門的構成、交通路線,最後根據活動1。2的要求組織學生討論,重點探究區域條件對工業分佈的影響。(學生對工業部門餅狀圖接觸不多,教師應讓學生在充分熟悉圖例的基礎上分析工業分佈的特點;學生在瞭解了我國工業分佈的大勢後,對於這部分割槽域工業分佈的教學,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分析,從中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掌握地理學習的科學方法。)

[師生小結](學會知識歸納的方法。)

其他影響條件如政策、環境、勞動力等。(結合教材112頁活動第3、4題並聯系汾湖開發區和吳江經濟開發區,解決問題,體驗進步,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關於《合理分佈工業》的處理,我主要是利用課本112頁活動題第4題來完成,《發展鄉鎮企業的好處》(——工業分佈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增加農民收入,脫貧致富;縮小城鄉差別;能使分佈工業更加均衡;促進農業的發展,有利於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再結合汾湖開發區。第三塊“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我採用以下知識結構進行教學:結合課件和教材圖片“北京高新技術園區”,介紹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條件是什麼?什麼是高新技術產業?[學生回答]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新興產業,是以電子和資訊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科技含量高。產品具有“高、精、尖”的特點。通過觀看中關村的視訊材料,與傳統工業相比,高新技術產業有什麼特點呢?

專案高新技術產業傳統工業科技人員比例 產品增加值 生產增長速度 產品更新換代週期 投入的研究開發費用 (加深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及特點的理解。)對照教材圖4。30並結合本地開發區,說出高新技術開發區分佈的特點。(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學生回答]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於大城市,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佈特點。我國高新技術開發區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開發重點。沿海、沿邊、內地地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的重點有什麼不同?要求學生教材115頁知識後回答——沿海地區以智力資源和技術力量為依託,側重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沿邊地區以國家的開放政策和沿邊的地理優勢,開發以貿易導向型的產業;——內地以優勢資源和工業基礎,多發展與軍工有密切關係的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的發展會起到怎樣的作用呢?請學生閱讀P115活動1的三則短文,然後回答活動2的(1)(2)(3)小題。

五、談個人特色:

努力體現以“活”為宗旨的地理課堂。這個“活”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課程理念方面,既體現“迴歸生活,關注生活”的理念。其次是活動建構方面,改變原有的死板的,表演的,老師為絕對主角的課堂環節設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凸現活動建構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利用活動組織實現智慧傳遞和生成。再次是課堂效果方面,“活”力四射,學生能夠心動大於行動。發散的、多維度的、積極的思維令學生們張揚個性,充滿靈性。將地理學習的空間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客觀世界,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初步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