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地理說課稿

說課稿2.16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理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地理說課稿

地理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河流與湖泊》是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共分為三課時。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在本節中,佔據非常重要的承前啟後的地位。所謂承前,是要在我國地勢、地形、氣候等知識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本節課內容。所謂啟後,我國的河流與湖泊的概況,為學習黃河長江的水文特徵做重要的鋪墊,乃至也會為其他學科和今後高中的地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育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掌握外流區與內流區的位置、界線;外流河與內流河的水文特徵;主要湖泊的名稱和分佈。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京杭運河及航運意義。

(二)能力目標

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能夠運用地圖和統計資料說明中國河、湖的基本概況,培養學生歸納地理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分析河流水文特徵及成因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藉助知識學習,知道我國河湖眾多,京杭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運河等知識,使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更加熱愛我國的美麗山河。這是我的德育目標。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地理學科的特點,並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培養學生讀圖識圖能力的角度出發,來確定本課中的重點是:我國主要河流湖泊的名稱、分佈狀況,外流區和內流區,外流河和內流河的水文特徵。

但由於學生年齡小、經歷少,綜合思維能力較為薄弱,學生們比較難懂之處肯定是為什麼河流與湖泊的分佈、流量、長度等水文特徵會是這樣呢?河流與湖泊與地形、氣候等自然要素間有著怎麼的影響關係呢?因此把我國內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徵及與地形、氣候的'關係定為難點。

二、說教法

主要採用講練結合的啟發誘導式教學方法和利用多媒體演示的直觀教學法。

採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

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在逐漸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這就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

二是根據“課改”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

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的圖形圖表,表現出來,變難為易,學生更容易理解。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教學課堂效率。三、說學法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中終生學習的目標。基於以上考慮,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滲透學法:

首先,合作學習。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其次,自學學習。有效利用網際網路和圖書館知識量豐富、資源共享這些優點,我鼓勵學生從網際網路和圖書館中獲取知識,向學生介紹一些網站,搜尋引擎和關鍵詞,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四、說教學程式設計1.匯入新課(2-3分鐘)

2.講授新課(30分鐘)

3.學生小結(1-2分鐘)

4.評價測試(1-2分鐘)猜一猜?

三、說學法

1.匯入新課

2.講授新課

(1)如何認識我國的主要河流呢?

黑龍江海河黃河淮河長江珠江怒江雅魯藏布江額爾齊斯河太平洋塔里木河北冰洋內流區外流區印度洋內流河是最終沒有流入海洋的河流,所在區域稱為內流區。流入海洋的河流為外流河,所在區域為外流區。外流區約佔陸地總面積的2/3,水量超過95%。我國的主要湖泊我國外流河與內流河還有哪些差異呢?為什麼呢?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2/31/3超過95%少於5%2.講授新課

(2)怎麼來認識外河流的共同的水文特徵呢?

四、說教學程式設計

1.講授新課外流河水文特徵共同點及成因

2.講授新課

(3)怎麼來發現外流河的水文特徵的差異性呢?

我設計通過兩組對比分析來完成。第一組我國東部主要河流流量年變化曲線1.看圖2.29,這四條河流,是我國東部地區非常典型的外流河,他們的地理位置上有什麼差異啊?(兩條秦嶺淮河以北,兩條以南)

2.從水量流量來看,誰呢?(長江)汛期最長的呢?(珠江)

3.從圖中可以看出,各條河流的汛期不相同,有什麼規律呢?

比較分析(2)珠江從長度、和流域上都小於黃河,但珠江的年徑流量為什麼還比黃河多呢?(1)松花江的長度和流域也都小於黃河,為什麼年徑流量也大於黃河呢?這又是什麼原因呢?第二組合作探究比較外流河水文特徵差異小無長豐富短大短較小長小較長較大內流河的水文特徵內流河的水文特徵分佈地區主要特徵河流西北地區水源補給:

季節性河流:

流程:我國的內流河:

塔里木河7-9月為汛期;10月以後水量大減高山冰雪融水夏季為豐水期,其他

季節水量少,甚至斷流不長(蒸發.下滲.灌溉用水多)海河錢塘江三、京杭大運河京杭運河自北向南貫穿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最長的外流河流:

的內流河:

汛期最長的河流:

冰期最長的河流:

的湖泊(鹹水湖):

的淡水湖:

世界含沙量的河流:

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

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注入印度洋的兩條河流:

長江塔里木河黑龍江珠江黃河青海湖鄱陽湖京杭運河額爾齊斯河怒江和雅魯贊布江想一想我國河流之最長江塔里木河珠江黑龍_海湖鄱陽湖黃河京杭運河額爾齊斯河怒江雅魯藏布江一、單項選擇

1、我國河流大多分佈()

A、東南部外流區內B、東北部外流區內

C、西北部內流區D、西南部外流區內

2.我國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是()

A、黑龍江B、額爾齊斯河

C、瀾滄江D、雅魯藏布江

3.汛期最長的河流是()

A、珠江B、長江C、黃河D、淮江

4、下列河流與其水文特徵的組合,正確的一組是()

A、珠江——我國水量的河流。

B、黃河——世界含沙量的河流。

C、長江——我國汛期最長的河流。

D、淮河——我國結冰期最長的河流。評價檢測:

ABAB5、塔里木河的豐水期出現在夏季是因為()

A、夏季地下水補給豐富B、流域內夏季降水豐富

C、夏季氣溫高,冰雪融水量多D、夏季湖泊水補給豐富

6、下圖是長江、珠江、黃河、松花江四條河流的年徑流量變化圖。代表長江的是()

ABCD

7、我國的湖泊是____________。

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是__________。

我國的內流河是______________。

五、說教學反思

評價檢測:cc青海湖京杭運河塔里木河五、課後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體會到採取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法,使學生在課堂上動眼、動耳、動筆、動腦,調動多種感官來主動學習,從而實現快樂學習、有效學習,使課堂真正成為和諧的生命課堂。但在教學過程中,仍有部分學生不能從相關圖表材料中提取有用的資訊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需加強訓練。謝謝!

地理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中亞是學生在區域地理中接觸到的一個重要的地理區域。介紹了中亞地理中具有突出特點的一些內容,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即通過閱讀和思考培養分析原因、總結規律等地理思維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利用地圖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因此本區不但涉及到知識的掌握,更關係到學習方法的養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較重要。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中亞範圍和位置; 瞭解中亞的自然環境——以丘陵和平原為主的地形,大陸性氣候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過程和方法:本節課通過大量圖片,引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學習興趣,並以此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及自己收集到的相關知識,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認識水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生分析地形與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引導學生用聯絡的眼光分析問題,並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地理環境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中亞的地理位置,理解中亞在溝通亞歐之間交通上的重要作用。

理解中亞在自然環境方面的特徵與地理位置的關係及自然條件對經

濟的影響。

教學難點:中亞乾旱、半乾旱氣候對一系列地理要素的影響。

二、說教法和學法

(一)說教法:

1.圖導圖練法: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動眼識圖、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培養用圖習慣和發展地理智慧.

2.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為會學;

3.分析講解法:對地理原理和難點,教師運用多媒體及圖、分析講解

(二)說學法:

1、學習探究:學生已經學過幾節的世界區域地理知識,在知識含量上應該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因此在課堂上把儘量多的知識教給學生自己去學習探究。

2、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方法培養自己的分析能力、實踐能力和自學能力等。

三、說教具媒體:多媒體課件,課堂案。

四、說教學設計和過程

首先中亞的範圍和位置

利用地圖講解中亞包括哪些國家?他們的首都分別在哪裡?在這些國家中與我國相鄰的分別是哪幾個?(圖---文---圖文結合,完成了地理位置範圍國家這部分知識點的學習.)

其次講解自然環境

中亞地形以何種地形為主?地勢哪邊高哪邊低?請同學們在圖中找到中亞重要的地形區:帕米爾高原、天山、圖蘭平原(引導學生進行填圖練習)

(啟發式提問)中亞大部分地區為乾旱、半乾旱氣候,降水稀少,冬冷夏熱,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大面積的森林能不能生長,為什麼?中亞的植被應以什麼為主?

請大家在圖中找出中亞主要的河流及湖泊。

(教師總結)總的來看,在遠離海洋及乾旱氣候的影響下,中亞地區內流區域面積廣大。

中亞人民在不斷適應自然、利用自然來發展生產。

最後經濟

(課件展示)中亞主要礦產和農作物分佈圖(提問)

1、中亞主要的農作物有哪些?主要分佈在哪裡?中亞都發展了哪些農業部門? (突出介紹中亞的棉花生產,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美國的第三大產棉地,尤其是烏茲別克盛產棉花,被稱為“白金之國”,中亞生產的小麥、棉花和畜產品可供出口。)

分組討論:中亞地區棉花生長的有利自然條件,結合前面所學的氣候地形水資源等等來解決問題問題

2、(引導學生利用地圖分析問題)中亞的工業分佈接近原料產地。 (探究)中哈石油管道的意義,討論,同學上講臺書寫觀點

(新課結束,複習反饋)

板書設計 :

中亞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環境

三、經濟

地理說課稿3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口增長。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人口增長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節《人口增長模式》中第一部分的知識,主要介紹世界人口數量的增長,同時對於增長快慢的原因進行了探究。本節內容的教學是對後續人口增長模式的奠基,讓學生通過對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等概念的學習,理解人口增長模式是處在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態下產生的情形。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高一的學生經過一學期自然地理的學習,已經具備高中地理的思維能力,但是,這是高一學生第一次接觸到高中人文地理,需要教師適時多舉一些生活中的案例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同時,本階段的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暢所欲言,老師要做好主導作用,及時的引導學生思考。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能夠說出世界人口增長的特點及影響因素,人口自然增長率與人口增速的關係。

2.通過對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增速的分析,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探究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提高探究問題的能力。

3.開展探究討論活動,增強探究意識;瞭解世界人口增長的特點,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絡,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為:

【重點】

人口自然增長率、世界人口增長特點及影響因素。

【難點】

人口自然增長率。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地圖法、小組合作法、講授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我會創設情境,播放對應的新聞報道:據BBC中文網訊息,聯合國釋出的最新報告說,印度將在20xx年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報告預計,到20xx年時,中印兩國都大約將有14.5億人口。但是20xx年之後,印度人口將繼續增長一直到20xx年左右,而中國人口則會緩慢下降。目前全球人口70億多一點,預計在20xx年以前增加為96億。

併發出疑問:世界人口到底具體是怎樣增長的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進而匯入新課。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進行匯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帶入課堂中。

環節二:新課講授

1.人口增長

對於世界人口增長這部分內容,是相對比較簡單的部分,在這部分教學中,我會展示“世界人口增長圖”,請學生說一下世界人口增長的特點。學生通過讀圖能夠回答出:世界人口在波動增長。我會繼續追問學生:什麼時候人口增長快?什麼時候人口增長慢?學生觀察圖得出:在現代社會開始之前,世界人口增長比較緩慢,在進入現代社會之後,人口增長加速。

在學生回答完之後,我會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世界人口數量整體而言是增加的.。人口增長呈“J”型曲線增長。人口緩慢增長轉變為快速增長,開始於工業革命。

【設計意圖】通過地圖法的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世界人口的增長在不同時期速度是不一樣的,人口自然增長的快慢和人口自然增長率有關。通過這一過渡進入本節課的難點進行教學。

2.人口自然增長率

對於人口自然增長率這部分內容,我採用的是講授法進行。我會給學生講解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和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以及人口自然增長率大小和人口增速的關係。

人口自然增長率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在一定時期內人口自然增長數與同期平均總人口數之比。計算公式為: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出生的存活嬰兒在該國或地區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死亡率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死亡人數在該國或該地區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同時會讓學生理解自然增長率高,相應的人口自然增長就快;自然增長率低,人口自然增長就慢。

之後,我會展示日本和埃及兩國的人口統計資料,請學生計算日本和埃及兩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並判斷哪個國家人口增長比較快?

學生經過計算能夠算出,該年份埃及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85%,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12%。埃及的人口增長比較快。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講解,能夠快速的、系統的傳授知識給學生,後面的練習,也是對知識的及時鞏固,及時達到學以致用。

3.影響因素

對於這部分內容進行教學的時候,我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影響一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速度快慢的因素都有哪些?

學生通過討論能夠回答出:經濟發展水平、醫療衛生條件、戰爭、自然災害、政策等。

我會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適時的補充總結:人口自然增長的快慢會受到諸多方面的影響,但是歸根到底取決於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力變化,會引起自然、社會、經濟等方面的變化,進而引起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從而影響人口的自然增長的快慢。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探究問題的能力。

環節三:鞏固拓展

我會學生請閱讀課本P3活動題的材料,試著分析一下,為什麼發達國家自然增長率低?為什麼發展中國家自然增長率高?

學生回答後進行總結:發達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低的原因——受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本區經濟發達,進一步發展主要靠提高科學技術和勞動生產率,單純追求勞動者數量時代已經結束;受生育觀念的影響,因社會風氣、倫理觀念等原因,本區各國的居民不願多生育孩子,人口的出生率很低;受人口老齡化的影響,本區許多國家的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死亡率高。因此發達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低。

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高的原因——生產力水平比較低,商品經濟不發達,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自然經濟佔有重要的地理,引起人們的生育觀念改變的經濟和文化基礎都比較薄弱,多生仍然是人們的主要生育意願;城市化水平低,婦女缺少受教育和工作的機會,婦女的社會地位低下,基本上扮演者家庭主婦的角色,保持了較高的生育水平;許多發展中國家由於社會制度不同,政府和人們對人口問題認識不同,採取的國家政策也不同。因此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高。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有助於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作業:你認為哪些因素影響你家鄉的人口增長?

【設計意圖】使學習和實際生活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使理論運用於實踐。

七、說板書設計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我採用的是綱目式的板書,它能夠體現我的教學意圖、落實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老師!

地理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本單元的第一部分,也是本單元教學的前奏和基礎,它與後面的大氣熱力狀況、大氣運動以及許多天氣、氣候氣象知識都有直接聯絡,如:臭氧對紫外線的吸收,二氧化碳的保溫作用,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等。考慮到本校學生起點較高和需要開發較多的思維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既顧及了知識的整體性,又考慮了知識的層次性,為了讓學生下一步瞭解和學習大氣打下基礎,要在原有課文的知識基礎上適當延伸知識和聯絡實際,本節課教學效果如何將直接影響後面幾節課的教學。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大氣的組成及其作用;理解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主要層次的主要特點。

(2)能力目標:培養讀圖、閱讀和概括能力;運用因果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3)德育目標:理解大氣的存在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尤其是對流層和平流層、電離層與人類活動的關係,樹立人類與環境相互協調、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觀念和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大氣主要成分對環境生命活動的影響;大氣各層的特點和人類活動與各層大氣的關係

難點:大氣各層的氣溫垂直變化原因,大氣運動方向和天氣變化狀況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因果聯絡。

4、教材處理可分兩部分:一是大氣環境和大氣的組成這一部分可設計表格或簡單的設問讓學生閱讀並小結,教師可以將大氣的作用知識適當的延伸,如與物理化學的聯絡、大氣熱力作用聯絡等。二是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這部分是教材的重點難點,知識前後因果關係密切,如大氣成分與大氣溫度的垂直變化密切相關、大氣溫度的垂直變化與大氣運動的聯絡、大氣運動與天氣變化狀況的關係、天氣變化與人類活動的關係等。學習本部分內容時重點從溫度的垂直變化特點入手,由因導果,層層深入,大氣各層的`特點就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對於我校的學生可以將這一部分知識與第一章和下一節大氣運動適當聯絡,為學好下一章打下良好基礎。

二、說教法。

1、教學及依據:因果分析方法、讀圖分析法、開放式教學法。

“以學生參與為標誌,以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是本節教學法的主要目標。雖然本課抽象內容較多,但一方面對於重點中學生對本章有一點知識基礎,另一方面經過本章節學習希望能提高學生的分折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時設定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分析,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參與意識,主體意識、創新意識和能力;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2、教學手段及依據: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圖、色、聲、像”功能,形象生動直觀地層現相關地理事物、現象和提供資料,幫助理解和記憶。

三、說學法指導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節知識結構,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學法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具備學習地理的興趣。

本節知識點多且學習知識難度較大,我在講授時通過精心設問來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指導學生掌握識圖、讀圖、分折地圖的方法。本節許多知識都內含於大氣的垂直分層圖中,如大氣各層的人類活動、地理現象等,本節可用多媒體和設問幫助理解和記憶。

3、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各種地理事物的規律,都是通過分折和比較而得出的,學生學會在適應的時候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本節中我通過設計表格和對比分折得出大氣垂直分層各地理要素之間的因果關係。

地理說課稿5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四節《俄羅斯》,我的說課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談談我對這節課的構思和設想。

一、教材分析。

1、按照課標要求,國中地理教材中區域地理“1—5—5—5”(即一個大洲,五個地區,五個國家以及我國的五個地區)的安排,俄羅斯是5個國家中的一個。

2、俄羅斯地跨亞歐兩大洲,是通向世界的橋樑,是前面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今後的學習具有良好的鋪墊作用。本節第一課時課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氣候等自然特徵。這延續了區域地理的一般規律和方法, 有助於學生進一步加深認識區域的方法和步驟,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地跨亞歐兩大洲的歐洲國家。

2、過程和方法:

(1)分析俄羅斯地形地勢的特徵。

(2)通過資料的對比,分析了溫帶大陸性氣候在不同地區產生差異的原因理資訊的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貝加爾湖文化的內涵,幫助學生了解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神產物,是協調人地關係重要組成部分,進而樹立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指出俄羅斯的地理位置,認識俄羅斯地形、河流、氣候等自然環境的特點。

2、難點:探究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徵及成因,以及分析溫帶大陸性氣候對其它地理要素的影響。

四、教學方法、學習方法。

(一)教法選擇。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解決“怎樣教”和“為什麼這樣教”

1、學案導學法:通過學案中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去讀書、思考,以層層深入、循序漸進的方式由淺到深的突破重點與難點。

2、演示法:通過學生自制教具(俄羅斯地形圖)演示,使學生直觀的認識俄羅斯地形區。

3、歸納總結法:學生做完一個知識點,教師及時總結,並強調獲取知識的關鍵點和注意事項。

(二)學法指導。

1、自主學習法。

複習回顧,自主看書,完成自主學習測試,勾畫重難點。

2、合作探究法。

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又能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

五、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通過平時和學生的接觸,我發現好多學生都是軍事迷,因此,我選用一段俄羅斯閱兵式的視訊,作為匯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順利的帶領學生走進俄羅斯。

趁熱打鐵:提問位於符拉迪沃斯託克的小朋友乘坐火車到莫斯科觀看閱兵式,你能指出他們經過的地形區,跨越河流嗎?這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了。

2、自主學習:

學生通過學案的引導,完成自主學習內容。自主學習部分多是基礎知識,通過讀書,看圖,學生能夠在10分鐘之內完成,正確率達到近90%。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採用了競賽的學習方法,給前10名速度快、正確率高的學生給予加操行分的獎勵。自主學習完成後,學生兩兩互相批閱,查漏補缺,指出對方的不足之處,並且要求批閱者簽名。這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肯定,也是二次學習的過程,批閱之後的簽名,又是一種責任心的體現。

3、學生展示交流學生成果、突破教學重點。

為了檢測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培養學生地理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我們設計了以下“學生展示環節”。

(1)請看學生指圖講解俄羅斯的地理位置。

(2)拼圖遊戲。

俄羅斯四大地形區的自西向東呈塊磚分佈,各地形區間有河流、山脈作為分界線,學生很容易製作出各地形區的輪廓圖,掌握地形區、河流的分佈狀況,再根據不同海拔範圍,給自己製作的地形圖填充顏色,一幅簡單的俄羅斯分層設色地形圖就完成了。學生根據分層設色地圖的讀圖方法,總結出俄羅斯地形、地勢、河流的特徵,突破了教學重點。這樣做既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也符合學生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更重要的使學生從知識的根源入手,一步一步的區思考、理解、獲取所需的資訊。

在突破教學重點的同時,我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作為俄羅斯最具有地理特徵的貝加爾湖,同時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他的美麗傳說孕育了著名的芭蕾舞劇《天鵝湖》。通過材料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神產物,闡述了自然要素中的文化內涵是協調人地關係的重要部分,滲透德育目標。通過地理位置、地形的學習,學生認識到了俄羅斯是一個國土遼闊的國家。體現俄羅斯的第一個特點“大”。

為了緩解的課堂氣氛,引出下文,我學生講了一個“腦筋急轉彎”。一個俄羅斯的.大嫂圍著3米長的圍巾,在沒有船的情況下要過4米寬的河流,請問她是怎麼過去的?——(划過去的) 通過這個故事讓學生體會到俄羅斯的又一特點——“冷”從而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學習。

4、合作探究、突破難點。

為了分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徵,以及該氣候在不同區域降水和氣溫差異的原因,我採用了學生合作探究的方式來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探究一:

通過讀雅庫茨克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圖,讀出最熱月、最冷月氣溫的資料、氣溫在0度以下的月份,以及年降水量得資料,分析出俄羅斯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徵。學生對4個數據的分析,如能正確得出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徵教師給予即時鼓勵,如果回答不全面教師耐心的給予引導、鼓勵。

探究二:

學生雖然對影響氣候分佈的因素有所瞭解,但是要用在實踐的分析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加上等溫線、等降水量線在國中教材中出現較少,學生理解難度大。因此,根據距海遠近及緯度高低等因素,我在圖7。46中找到三個點(莫斯科、貝加爾湖、雅庫茨克)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填出相應的資料,最後,根據資料的對比,讓學生認識到溫帶大陸性氣候在不同區域受緯度、地形 、海陸等因素的影響,氣候的特徵存在差異,較好地突破了難點。

探究三:

疊加地形圖與氣候型別圖,思考奧伊米亞康為什麼成為北半球的寒極?通過疊加城市分佈圖與氣候型別圖,思考俄羅斯城市分佈與氣候有什麼關係?

不僅僅是一個探究活動,更是一種評價手段,學生通過小組互助學習,感受、分析事物各要素之間的因果聯絡,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兩有用地理的思想”即學對習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5、在小結的過程中,我回到了導課時丟擲的問題:指出“符拉迪沃斯託克的小朋友經過的地形區,跨越的河流?”學生回答、教師補充,使整節課首尾呼應,水到渠成。

6、課堂練習,從基礎練習、讀圖判讀、最後到分析論述、層層深入的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把不同層次的學生多能照顧到位,而且為學生的發展留下了空間。教師充分把握學生的“脈搏”,較好的把握教學進度。

六、板書設計。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我的板書圖文結合、簡單明瞭、突出重點。

地理說課稿6

一、說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印度》是國中地理第二冊第十章南亞的第二節課文。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從古至今南亞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以及對外交往的中心。因此,印度是南亞8個國家中,要求學生掌握突出地理特徵的唯一國家,也是國中階段要求掌握的8個國家之一。本節課是在學習了世界地理總論之後,繼第一冊日本之後,又一個在世界上佔重要地位的國家。而且本節課文為了避免與前一節南亞概述內容重複,著重從人文地理特徵和人地關係方面來闡述印度的地理特徵,從而為後面學習國家地理提供了模式。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為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知道印度是當今世界人口位居第二,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b.理解印度發展農業的有利與不利條件,並知道印度主要的農作物種類及其分佈。

(2)能力目標:

通過對印度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的分析以及印度農作物與自然條件關係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科學的邏輯思維方法,認識和評價地理事物的能力。

(3)德育目標:

a.通過對印度歷史發展的簡介,使學生樹立反對殖民主義的觀念。

b.通過講述印度的人口和農業發展情況,使學生認識到人口的增長一定要與經濟的增長相適應,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從而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印度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農業物種類豐富,糧食在正常年份基本自給,但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影響顯著,人口給農業生產造成的壓力很大,因此把農業發展和人口壓力作為本節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是存在於教學重點之中的自然條件對農作物分佈的'影響,只有通過講解不同農作物的習性和分佈與氣候、地形的關係,步步啟發,層層突破,從而達到解除難點,突出重點之目的。

4.教材處理:

本節教材的內容有:

(1)世界文明古國

(2)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除文字外,還安排了四幅人文景觀圖和印度年降水量分佈圖,以及兩處"讀一讀"和一處讀圖練習。

教材的第一部分內容略講,主要通過看人文景觀圖和有關錄相以及自讀課文,瞭解印度是一個世界文明古國。

教材的第二部分內容是本節重點及難點所在,所以要詳講,主要通過讀圖析圖,歸納總結從而達到解除難點,突出重點之目的,當然在講述"人口壓力"這部分內容時,由於課文較簡單,還須補充材料,列舉事實,說明人口增長過快不僅給農業造成很大壓力而且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二、說教法

由於第一:中學地理是一門包括自然地理知識和人文地理知識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由於地理物件的廣闊性,地理空間的遙遠性與學生視野、見聞的侷限性之矛盾,所以要求學習地理必須經常藉助地圖,以小見大。

第二:中學生國中階段心理特點是直接經驗少,理解能力差,習慣機械記憶,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所以對具體形象的事物比較感興趣,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對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往往用死記硬背的辦法業進行機械記憶。

因此:根據地理教學的一般特點和國中學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以下兩種主要教法:

1.讀圖分析法: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動眼識圖,動腦析圖,動口說圖和動手繪圖等多項措施的訓練過程,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培養用圖習慣和發展地理智慧。

2."引導--探索"啟發式教學法:由教師提出問題並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主動的學習中獲到知識,變學會為會學,從而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在採用以上兩種主要教法的同時,針對本節課有較多的提問而採取小級競賽的方法來達到調動學生積極性,集中學生注意力,培養學生競爭意識之目的,也使得課堂活動形成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教具:南亞地形掛圖,有關印度年降水量分佈圖及印度農作物分佈圖的電腦課件,印度舞蹈錄相片(約2分鐘),若干景觀圖。

三、說學法

1.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技能

地圖和地理學的關係十分密切,這是地理學科本身特點所決定的。地圖和地理是"骨"和"肉"的關係,地圖猶如"骨架",只有讓學生把地理知識附在這副"骨架"上,才能容易記住,並引起一系列聯想,從而獲得豐富的地理知識。因此,地理教學必須重視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基本技能,而且閱讀地圖不能只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表面。

本節課通過教師設問,啟發學生運用相地理知識、地理圖表來分析問題、判斷問題、經過推理解答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四、說教學程式

(一)匯入新課:

大家先盾一段錄相,看完後請回答,說出這是哪個國家的舞蹈?(板書課題:第二節印度)

這樣匯入新課,比較生動形象,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使學生愉快地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

1.世界文明古國(板書)

學生自學"世界文明古國"課文,並看"讀一讀"材料,"泰姬陵"彩圖等。

思考並討論:

(1)為什麼說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

(2)簡述印度從文明古國→殖民地→獨立的歷史。

學生思考,討論問題,教師巡迴輔導,最後學生回答問題。

小結:印度是南亞最大的國家,人口8億多,僅次於中國,居世界第二位,公元前200多年前印度就形成統一的國家,古代印度人發展了農業,建造了城市,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18世紀,印度為英國的殖民地,長期遭受英國的殖民統治,1947年印度宣佈獨立,1950年成立共和國。

2.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板書)

讓學生根據第一節南亞概述中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印度地形可分為哪三個主要部分?

2.看地圖冊第一頁《南亞地形圖》對照高度表,讀出德干高原的海拔大約是多少米?

3.印度大部分地區屬什麼氣候?

4.讀課本P7印度降水量分佈圖,思考:

(1)印度大部分地區降水量約為多少毫業?

(2)從西南到東北降水有什麼變化規律?

5.從印度的地形、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來看,發展農業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條件?

地理說課稿7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國的土地資源》,這一課選自湘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的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第三節《中國的土地資源》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中國的土地資源》是湘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中國的土地資源》是對《中國的自然資源》的細化,它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人類的生活、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最寶貴的自然資源。這一節內容它是學習中國自然資源的基礎,又是學習地理所必備的知識,無論是在知識體系上還是在內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啟下,統領全域性的作用。

2、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①瞭解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 ②知道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型別及其分佈狀況。 ③理解為什麼要珍惜每一寸土地。

過程與方法:①通過對三種基本型別的比較,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比較能力。②通過組織學生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精神以及培養學生通過地圖獲取地理資訊的`能力。 ③通過聯絡前面的氣候、地形知識進行讀圖分析的過程,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並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讓學生了解我國土地資源在利用中出現的問題及其對策,使學生正確認識土地資源與人類的關係,以及治理、開發、利用與保護土地資源的意義,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人地關係觀點、地區差異觀點、因地制宜觀點以及正確的資源觀。

3、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節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教材的重難點確定為:

教學重點: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型別、構成特點;三種土地資源型別的空間分佈與質量差異;當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採取的措施。

教學難點:三種土地資源型別的空間分佈與質量差異。

二、說教法

新教材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學生的實際,因此我根據本節教材的特點和學生情況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教學法:

1.講授法:資訊量大 ,靈活性大,適應性強 ,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

2.讀圖提問法:教學中採取讀圖提問的方式,可幫助學生回憶、總結、提高,使在有限的課時內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對教學重點和難點,運用多媒體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讀圖方法的掌握對以後的學習至關重要。

3.討論法: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方式,如觀察思考、探究訓練、資訊查詢、閱讀討論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從而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說學法

新型的地理教學模式,不僅要學生學會知識,更主要的是讓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因此,地理教師師應充當地理學習方法的指導者。

1.自主探究學習:儘量從感性入手,用問題引導,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結合,充分注意教學的啟發性,努力使學生成為積極主動的思考性學習者,而非被動的聽眾。

2.結構記憶法:把所學地理知識形成結構體系,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

3.溫故----知新法:讓學生聯絡前面所學的地形氣候的知識,闡述我國土地資源質量的差異。鍛鍊了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四、說教學流程

【匯入】

利用古語“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源”這句話說明農業是一個國家農業生產的基礎,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資源,進而引入新課。

利用古語俗語匯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又緊扣教學內容,為後面學習珍惜和保護每一寸土地相聯絡。

3、土地荒漠化面積增加

4、過度放牧、草場超載

5、亂砍濫伐、森林減少

6、土地汙染……

解決措施

地理說課稿8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課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節——城市化。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課程標準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是“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此要求是這節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依據。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遷移,而城市的大規模發展又對後面工、農、交通等區位選擇產生重大影響,在整個模組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兩節從靜態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間結構與服務功能的特徵之後,本節教材主要是從時間這個維度探討了城市的一個發展歷程及今後的趨勢,可以理解為對一、二節的呼應和昇華,本節的城市化對一個城市而言是城鎮等級升級的過程,對一個地區而言是城市等級體系形成的過程,城市化不僅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態和不同的空間結構,城市化也深刻影響著地理環境,所以本課在本章中起著提煉與昇華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者統一以及地理知識分層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對教材的分解和對學生的瞭解,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說出城市化的主要標誌,及其推動因素;

(3)說出城市化的三個主要階段及其特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圖片對比分析出一個區域城市化發展的證據,再結合材料判斷一個區域城市化的階段;

(2)通過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帶來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科學城市發展觀,尊重人地和諧發展。

(三)重、難點分析

1.重點: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標誌;

(2)不同城市化階段的特點。

2.難點:

(1)根據城市化不同階段的特徵判斷一個地區城市化的水平

3.重點、難點確立依據:

根據課標的要求將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標誌、不同城市化階段的特點作為本節的重點內容。而城市化是一個連續漸進的變化發展過程。各個階段之間區別明顯,但在過渡階段卻兼有兩個階段的特點,所以給學生具體分析判斷一個地區的城市化水平時帶來了一些困難。

三、教法分析

根據本節內容的特點,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以講授法為主,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根據課文來分析、歸納、比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階段的發展特徵;同時藉助多媒體動畫,採用設問式教學和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主動去理解知識,運用學習成果。

四、學法指導

城市化發生在我們身邊,前面又學習了一系列城市特徵,學生有了對城市的基礎知識,但學生沒有接觸過“城市化”這個專用名詞,對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徵仍存在較大的疑惑。針對上述實際情況,本課採用結合鄉土材料,案例呈現,通過分析圖表等資料,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進行層層引導剖析,聯絡生活,激發學生興趣,探究地理問題。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程教學我將從匯入、新課教學、作業小結三個環節進行。時間分配如下:匯入環節3分鐘,新課教學35分鐘,作業小結7分鐘,一共45分鐘。

(一)聯絡生活,設問匯入

由於學生對於“城市化”這個名詞比較陌生,但前兩節已經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礎知識的具體情況,再加上本節內容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所以我採用結合具體時事熱點材料,引入本課的學習。首先讓學生回憶20xx年5月1日開幕的上海世博會,從這屆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出發,談談人們的生產生活已經離不開城市,城市的發展給我們生活帶了很大的影響,再把城市發展與地理結合,引出“城市化”這個地理專有名詞,最後設問:城市化是什麼呢? 它經歷了哪些過程?在不同的階段它有些什麼特徵呢?由此進入新課——城市化。

(二)新課教學

1.理例結合,明確概念

在引入新名詞“城市化”後,首先讓學生觀察對比分析——圖2.16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發展,從1985年發展到20xx年有些什麼區別,並根據這些變化試著提煉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後再結合書上給出的概念加深記憶。要強調概念中的四個關鍵詞:過程、人口、農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個過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不斷進行的。在這個過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參與元素,人口在農村與城市間的遷移活動,引起了城市化。

2.常識回憶,層層遞進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後,要剖析城市化發展的動因。要從現象觀察到本質提煉,用兩個城市化發展的現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華唱的《春天的故事》這首歌裡有這樣的歌詞“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奇蹟般的崛起座座城”,這兩句歌詞反映改革開放對我國城市化發展帶來了動力啊,這就是政策的影響。第二、湖南的株洲,以前只是一個規模很小的城市,但自從成為鐵路交通樞紐之後,發展非常迅速,這是交通對城市化的影響。但是無論是政策還是交通最終都是引起人口遷移來帶動城市化的,那麼我們從人口遷移的角度來談談城市化發展的動因。提出問題:為什麼絕大部分人想在城市裡生活,希望在城市裡安家?請學生回答,回答後結合

圖2.17進行講解。

3.角色扮演,激發興趣

華西村的發展是城市化的一個典型例項,改革前的華西村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村子,經過改革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成為了我國城市化程序的典型。它的面積由原來的0.96平方公里擴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來的20xx多人增加到3萬多人。20xx年,華西村人均工資收入12.26萬元。同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華西人的收入是全國農民的41.76倍、城鎮居民的13.01倍。讓學生扮演不同時期的華西村村民,說明城市化給自己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帶來的巨大改變。

4.科際聯絡,圖文結合

在講解第二個知識點“世界城市化的程序”時,要充分結合書上的兩幅圖,聯絡歷史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先講世界城市化發展的走勢,看圖2.18——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先為學生講解圖上註釋、標記的意思,然後提出疑問:為什麼發達國家在1800年進入了城市化發展的高速時期,而發展中國家直到二十世紀中葉才出現了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讓學生結合歷史知識進行思考,激發他們濃厚的興趣。再講到城市化的'階段這個重點的時候要將圖2.19——城市化程序示意與案例4——英國的城市化程序結合起來講解,用示意圖來說明案例,用案例來論證示意圖,加深學生對世界城市化的發展階段以及各個階段出現的特徵的理解,還能提高學生的看圖能力以及材料分析能力。

5.例項剖析,鞏固理解

運用三個新聞材料,用今天所學的課堂知識對其進行辨析,加深學生對本節課堂知識的理解。新聞內容為:

一、在中國人口流動最頻繁區域之一的東部沿海浙江省,戶籍管理部門調查發現,全省“農轉非”數量從20xx年時的57.7萬人降到去年的18.9萬人,降幅高達67%。不願意進城落戶,甚至把戶口從城市中反遷回農村。

二、幾個月前,杭州市濱江區戶籍官員遇到頭疼事:馬湖村20餘名大學生強烈要求把戶口遷回農村。

三、在中國東部一個經濟發達的縣,出現了幾十名政府公務員把戶口遷往農村的現象。於是,有人開始高呼,中國城市發展開始“逆城市化”了。讓學生說明這個觀點的對錯,並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判斷的理由。

(三)佈置作業

1.填表

城市化階段

水平

發展速度

地域擴充套件趨勢

常見的問題

初期階段

中期階段

後期階段

2.讀圖答題

(1)到20xx年我國的城市化水平處於什麼階段?

(2)分析圖示,我國的城市化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分別處在哪個時間段?

(3)按照世界城市化的程序,我國現在處在哪個階段?有些什麼特點?

這兩個思考題基本包含了本節課的重點,可以引導學生課後複習與鞏固。

六、板書設計

第三節 城市化

一、什麼是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聚集、範圍、過程

(二)衡量標準:城市人口/總人口*100%

(三)城市化的發展因素

農村人口增長過快,對土地壓力 就業機會多

推力 自然災害 拉力 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

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 文化設施齊全

交通方便

(四)意義

二、世界城市化的程序

(一)初期階段

(二)中期階段

(三)後期階段

七,課後反思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圖片豐富,形象直觀,對比鮮明,突出了重難點知識。通過讓學生觀察分析圖,從圖中總結答案,培養了學生閱讀地圖和分析地圖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多留時間給與學生思考和活動的時間,例如:講到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時,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城市環境問題的表現和危害。在這塊內容裡,教師留給學生討論和交流的時間。在課堂上交流,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不足之處在於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上給學生思考的機會和時間還有些少。再就是教師對地理圖表的引導講述的時候還不夠深入和到位,比較膚淺,不能深層次剖析課本重難點知識。以後應該多與同行交流,共同學習進步!

地理說課稿9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美國》,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中的第九章第一節,適用於七年級學生學習使用。

說教材

作為區域地理的內容,第九章開門見山地說明西半球的國家。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它在經濟、科技、軍事等許多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因此,美國具有極強的學習和研究價值。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本課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使學生知道美國是移民國家,並明確它的範圍和地理位置。

2、過程與方法 學會運用圖片、文字資料說明美國的民族、種族構成。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了解有色人種在美國社會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認識種族歧視與貧富懸殊是資本主義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學生感受到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

根據新課標對學生認識水平的要求確定:美國的位置和種族構成情況為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七年級學生的認識觀和世界觀還沒形成,如何讓他們正確對待種族歧視問題,形成正確的觀念成為了本課難點。

對教材我是這樣處理的,教材精選了極具代表性的四部分內容:移民國家,農業地區專業化,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資源消耗大國。第一課時主要安排移民國家內容的學習。日常生活中,這部分知識學生有所涉獵,但不深,面也不廣。怎樣才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引導他們關注生活,關注時事呢?在教學中,採用課前小組合作準備,課堂上角色扮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活動的學習。

說教法學法

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教師是學生潛能的挖掘者。新課標要求教師轉變傳統觀念,創造性地用教材,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

在教學方法上,我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教學演示與講解更為直觀,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角色扮演開展教學活動,給學生展示的舞臺,突破教學難點。

綜上所述我將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教學過程

運用多媒體課件 感知西半球國家

讓學生欣賞西半球的自然風光,初步瞭解西半球的經濟和人們生活。課件停留在美國的畫面上,引入新課:讓我們隨著攝像機的鏡頭進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進世界超級大國--------美國。

一、認識美國的位置

多媒體出示問題:

1、 查美國在世界中的位置圖找出它的組成範圍。(教師點評後補充資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 美國臨近哪些海洋和國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 按照大洲劃分,美國屬於哪個大洲?(補充拉丁美洲的劃分方法)

4、按照半球來看,又屬於什麼半球?

學生自學,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講臺指圖回答,教師鼓勵學生並適時點撥。在點評結束後,教師利用板書在黑板上用畫知識樹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從哪些方面認識區域的位置。樹幹標有"位置",每個樹杈標有"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對位置".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二、分角色體驗,訴說移民國家的特色。

1、多媒體展示"美國城市街頭人們忙碌的身影",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人種多,隨後根據人種構成餅狀圖知道白種人居多。他們不是匆匆過客,大多是美國永久居民。邊解說教師邊播放世界不同膚色的人種向美國移動動畫。深刻直觀地體會到美國是移民國家。即:國內大多數人口為移民。而移民則是由於各種原因離開自己的家鄉遷移到其他國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該國國籍的人。補充說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來讓學生按照課前準備開展"說一說,你從哪裡來?比一比,誰的貢獻大"的活動。

課前: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大組,分別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華人、白種人、黑人。每組有兩位學生髮言代表坐前面,課前組織本組收集資料等。後面的.學生是智囊團協助代表收集資料。學生準備資料如唐人街的故事,華人創辦的企業,李小龍截拳道功夫的傳播,美國的土著人印第安人。華盛頓總統,飛人喬丹等圖片、文字資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相信學生,給學生展示的空間。)

課上:學生利用生活中的裝飾品把自己裝扮成不同人的裝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也可以利用課件邊展示邊解說。(角色的扮演體驗了不同的人種為美國社會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基於上面比比貢獻大的活動,此時學生融入了角色,感覺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貢獻,自信,情緒高漲。教師趁勢展示另外一組資料。如印第安人被趕到山區"保留地"內居住。黑人被無理要求讓座位給白人。華人和狗不準進入。講個笑話"在美國的黑人".設問:反映美國什麼社會現象?你有何感想?(喚起學生對美國人權的正確認識。)

基於以上情感,最後設計了一個虛擬的活動,主題為反對種族歧視的活動,知識陷阱搶答,搶答成功可以虛擬籌集資金。

三、拓展延伸 感受不同制度的優劣

課後收集我國政府對各民族政策資料,比較中美兩國人權狀況。

上面就是為大家準備的最新七年級地理說課稿美國,希望同學們認真瀏覽,希望同學們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

地理說課稿10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我是xxxxx中的XXX,我說課的題目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第一課時。我認為,根據新課程理念,說課應當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談:一是教材分析,二是教法分析和學法指導,第三是設計思路,第四是教學過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選自晉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二節,是在學生對中國的區域地理有了一番瞭解的基礎上的進一步學習的。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跨省區域並能夠舉例說明某區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使學生認識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係,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學好本節能為今後學習高中地理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運用地圖,說出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範圍。

2.瞭解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3.讓學生識別黃土高原特有的地表形態。

4.讓學生認識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並能說說治理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

2.通過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並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的後果。進一步培養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及歸納整理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節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區域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辨證關係,培養學生辨證思考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逐步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3.重點、難點的確立:

針對八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和分析歸納能力,探究知識的熱情高漲。思維深度、發散思維、需要加深的情況下,確定了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為本課的重點。學生對於黃土高原的形成,很難把握,確立了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法分析和學法指導

本節課主要運用powerpoint課件和相關視訊資料,採用多媒體教學法,化難為易,讓學生易於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

我本著提供給學生有用的地理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目標,以學生情況為依據,以教學內容為基礎,以培養能力為目的來選擇,主要採用合作探究式,給學生相對寬鬆的活動空間,發揮學生主動性。讓學生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

三、設計思路

這節課以"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引為主軸"的思路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又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通過問題探究的方法理解黃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徵,並學習治理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加強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的措施,體驗學習的過程和樂趣。

1、教法設計

本節課中主要採用提問的方法為主,輔以讀圖法、直觀教學法、討論法。

2、學法設計

在教學中我注意創設問題情境,多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探究問題;進行師生互動,多一些討論的空間,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四、教學過程

1、教學結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三)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四)課堂小結鞏固提高

2、教學程式

教學內容

【引入新課】展示關於黃土高原的圖片,提出問題,以此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和興趣。

在強烈的求知慾望中匯入新課。

黃土鋪就的高原

【新課教學】

1.黃土高原的位置與範圍

引導學生讀黃土高原的位置圖,在地圖上找到答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黃土高原的形成黃土高原成因的介紹是通過一段動畫來進行的,通過看動畫的方式解答問題,比老師直接的講述來的更直觀,更有趣。

“黃土高原地區的地形及成因”這段內容的教學不僅是讓學生了解黃土高原的地形特點,更是為“黃土高原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這段內容的教學做一個鋪墊。“黃土高原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這段內容是教學的重點所在,是本節課最主要的一部分,在時間安排上也是最多的。在教學時,將課程內容的順序做了一些調整,以便讓教學過程更為流暢。對於重點、難點的處理主要做了以下幾點:

1、教學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夠比較透徹地理解黃土高原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通過一系列逐步深入的提問來達到這樣的目的:“為什麼黃土高原會形成這樣的地形特點呢?(水土流失)”“又是什麼原因造成這個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呢?”“水土流失會帶來哪些危害?”

2、對於難點問題“造成這個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討論、交流來得出結論,讓他們結合已學過的.知識來探討新的問題,將知識有機的融合起來;老師在最後進行歸納總結,幫助學生理解人地關係相互作用的過程,提出人與自然需要和諧共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3、黃土高原的治理,則是創設情境問題:“如果你是一位專家,你會提出哪些治理措施來?”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讓學生結合現實、發揮想象,討論並交流自己的想法。這樣不僅激發學生的興趣,還會引入許多課外的知識,同時也營造一個寬鬆、互動的教學氛圍。

小結:本節課,我們一起了解了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傷痕累累的黃土高原,但是它也有讓我們為之驕傲的地方,它被稱為“烏金高原”,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

【板書設計】:

第一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

一、黃土鋪就的高原

1.地理位置和範圍

2.黃土高原成因

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水土流失造成的嚴重後果

三、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1.生物措施2.工程措施3.農業措施

對於作業的佈置,我覺得國中生,本身的課業負擔就很重,地理課沒有必要給學生加重負擔,當堂課就能完成教學任務,所以我沒有給學生留作業。

這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不足之處,請老師多指教,謝謝。

地理說課稿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2、使學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劃分。

能力目標:

會畫圖表示並說明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重點】

1、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2、閱讀和畫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教學難點】

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過程】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自轉與公轉兩種運動的疊加

自轉產生的赤道平面與公轉產生的黃道平面形成的夾角(目前:23°26′),即黃赤交角。

2、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

①範圍:23°26′N―23°26′S。

②週期:一個迴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③過程:利用數學的正弦圖來直觀展示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過程,並抓住二分二至關鍵點。這樣可以判斷任意日期太陽直射點所處緯度及移動方向(向南或向北),並舉例說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後;夏至日,6月22日前後,秋分日,9月23日前後;冬至日,12月12日前後。

⑤易混淆的'概念:迴歸年與恆星年(比較法)。

3、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晝夜平分(或等長)、

②直射點在哪個(南或北)半球,哪個半球就晝長夜短,另一半球晝短夜長、(歸納演繹法)

即:

(1)若直射點在北半球,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2)若直射點在南半球,越往南,晝越長,夜越短,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3)夏至日,直射點在北迴歸線上,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4)冬至日,直射點在南迴歸線上,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南極圈以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

(1)全球各地晝夜平分(或等長);

(2)晨昏線經過南北兩極,並與經線圈重合、

4、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①太陽高度,即太陽高度角,就是太陽光線與地平線(或面)的夾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陽離頭頂有多高)其取值範圍:0°≤H≤90°、正午太陽高度,即某地正午時的太陽高度,一天中的太陽高度,主要用它來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陽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陽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陽高度一定比這還小。

②規律:

(1)空間變化規律: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方)遞減、比如:假如太陽直射點在3°N,那麼正午太陽高度的分佈就是由3°N向南北兩側(方)遞減、

(2)時間變化規律: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因為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往返運動,所以它的空間變化規律也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歸納演繹法)

③H對地表影響:(利用人教版地圖冊P16右下圖,並解說)

(1)太陽高度(H)越大,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溫度就越高;

(2)太陽高度(H)越小,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溫度就越低、

5、四季的劃分

①天文四季:

(1)夏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多的季節;

(2)冬季,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少的季節;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

②北溫帶國家(氣候統計)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

夏季:6、7、8月份;

秋季:9、10、11月份;

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節、節氣與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與夏至日,冬季、冬至與冬至日等等、(比較法)

6、五帶的劃分

①以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為分界線,把地球分成五個溫度帶自北向南分別為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②學生討論:

(1)若黃赤交角變小,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小;南溫帶,北溫帶變大、

(2)若黃赤交角變大,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大;南溫帶,、北溫帶變小、

③易混淆的資料:五帶的劃分的分界線的緯度23°26′和66°34′,與低緯、中緯、高緯度的分界線的緯度30°和60°、(比較法)

地理說課稿1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國中地理《澳大利亞》。

一、指導思想

新課程標準下的地理教學要求“改變地理學習方式,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自主、合作、探究;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拓寬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構建基於現代資訊科技的地理課程,為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創造適宜的環境”,“轉變教師角色,教師應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設計者、輔導者”。基於這些理念,對“澳大利亞”一節我是這樣處理的,在擬定課程目標後,重組教學內容,從網上搜索圖片、設計並製作了“澳大利亞” 幻燈片課件 。為學生提供較完備的知識系統,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和探究協作交流的機會 ,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澳大利亞”一節是在學生學習了多個國家和地區之後的又一個區域地理的學習內容。教材沒有直接介紹澳大利亞地理特徵,而是選取了幾個形象的標題,如 “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來突出澳大利亞國家特有的自然環境特徵及經濟發展特點。澳大利亞的地理特徵都隱含在形象的標題中,因而吸引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慾望。同時為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了空間。

就本節課的教學實際來看,課堂需消化的知識容量大,新課中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點較多,所以如澳大利亞的城市、工業部門等只作簡單介紹,而將重點放在獨有動物的形成、探究其養羊業的分佈以及礦產品的分佈上,其目的是突破難點,讓學生真正弄懂。

2、課程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運用地圖和資料,說明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佈特點,並能夠在地圖上指出澳大利亞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據地圖和資料,說出澳大利亞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

並簡單分析說明其特有自然現象的形成原因。

3、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說明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對其農牧業和工礦業發展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合作的學習過程,運用已獲得的地理知識和方法,對地理資訊進行分析,做出判斷。通過閱讀有關地圖,知道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通過觀察澳大利亞豐富而古老的動物物種特徵,瞭解其進化緩慢的原因。通過閱讀有關地圖,學習分析澳大利亞自然環境對其農業、經濟等的影響。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澳大利亞的自然環境特徵及經濟發展特點,來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發展的關係,懂得人地關係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

2、理解澳大利亞利用資源與自然條件優勢,因地制宜快速發展經濟。

3、重點難點

重點:

1、澳大利亞特有的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環境。

2、澳大利亞經濟發展特點。

難點:

1、澳大利亞農牧業分佈與地形、氣候的關係。

2、澳大利亞工礦業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三、學法和教法分析

在課前充分蒐集有關“澳大利亞”的資料,採用資訊科技,將蒐集到的重要資訊製作成學習課件。為學生對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創設有意義的學習情境;設定一些富有啟發性的探究性問題;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圖片,來獲取地理知識。

(一)說教法

根據地理教學的一般特點和國中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以下兩種主要教法:

自學討論法:通過教師提出的自學提綱,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主動的學習中獲取知識,變學會為會學,填寫知識結構建立知識結構體系。

圖導圖練法;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動眼識圖、動腦析圖、動口說圖和動手繪圖等多項措施的訓練過程,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培養用圖習慣和發展地理智慧。

(二)說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圖文結合讀。

2、思:即思考,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3、議:即討論,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圍繞教師的置疑,互相討論,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4、填:填寫知識機構提綱,在頭腦中形成知識體系。

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即“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聯絡實際安排教學內容。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基礎上,在教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地理教學法,師生交談法、影象訊號法、問答法、地理課堂討論法,引導學生根據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及收集到的地理資訊(感性材料)來理解課文中的理論知識。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的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地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慧,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

四、部分教學程式設計:

①“袋鼠之鄉”:主要內容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環境。這個內容是澳大利亞在自然環境上與其他國家最大的差別。從學生感興趣的動物圖片入手,讓學生對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提出探究性問題“為什麼只有在澳大利亞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為了較好地引導學生完成對此問題的探究過程,幫助學生利用大陸漂移的內容探究此問題,結合教材內容設計了三個問題(具體見課件或教案),讓學生充分利用學習資源,合作學習。學生通過逐步探究,從而認識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達到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②“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主要介紹澳大利亞的農牧業。具體程式如下:首先了解澳大利亞農牧業發展成就,簡介其牧業的發展歷史,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進行探究活動。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瞭解養羊業的分佈,引導學生藉助地圖所提供的有用資訊,分別探究瞭解澳大利亞地形、氣候特徵對農牧業分佈特點的影響 ,並引導學生分析自然條件與農牧業之間有何內在聯絡。從而對澳大利亞因地制宜發展農牧業有一定認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③ 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入探究地形和氣候對人口分佈的影響,很容易得出結論:即人口主要集中在東南部。然後簡單介紹澳大利亞的三大著名城市。

④ “坐在礦車上的國家”:設計了 2 個活動,通過閱讀材料和讀圖查詢礦產資源分佈特點,瞭解澳大利亞工礦業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係(即充分利用本國的資源優勢)。在完成活動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樹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價值觀念。

通過以上設計的活動 ,希望引起學生對澳大利亞地理現象或地理事物的探究興趣,積極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並通過探究性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讀取資訊、分析資訊、運用比較和綜合的方法,概括總結某種地理事物規律的能力,判讀和分析地圖的能力,通過知識遷移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價值觀念。

地理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1. 教材內容

本節的內容是這樣安排的:首先展示大量不同地形區的景觀圖片,並設計了認識山脈網格中地形區位置分佈的活動幫助學生總結“地形複雜多樣”的特徵;最後通過學生閱讀扇形統計圖表,計算得出“山區面積廣大”。 接著通過活動來認識“地勢呈階梯狀分佈”的特點,學生從地形剖面圖上可以形象地看出來;符合學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認知規律,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本節的知識點有三個:分別是地形種類與分佈,地形特點及影響,地勢特點及影響。

2.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國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 第一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我國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區劃、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國情。在這個基礎上學習本章中國的自然環境就順理成章了,教材把本節作為中國自然環境這一章的第一節來講,充分體現了本節的重要性。它是學習第二節氣候、第三節河流的基礎。同時為今後學習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礎。

3.三維目標

知識技能:

(1)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分析總結我國地勢特徵。

(2)嘗試分析說明我國地勢對氣候、河流、交通的影響。

(3)學會運用地形圖總結我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分析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4)閱讀統計圖表,總結我國山區面積廣大的地形特徵,分析山區開發、利用有利和不利條件。

過程與方法:

(1)增強通過地圖提取有用地理資訊,並對資訊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過討論地勢特徵對氣候、河流、交通以及對生產生活影響的過程。初步掌握評價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分析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初步樹立因地制宜的觀念。

(2)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基本觀念;

(3)通過認知地勢、地形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加強辯證唯物主義觀念。

4.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運用地形圖分析總結我國地勢、地形特點。

2、認識不同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不同影響,以及人類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環境。

難點:

1、地形剖面圖的判讀;

2、地勢、地形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

二、說教法

我的設計指導思想是:創設一個民主輕鬆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協作、動手、動腦,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努力培養學習地理的基本技能。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我教學的策略是:

1、以問題情景為主線,豐富的學生活動為主體。這樣做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積極參與,引導學生在交流合作中學習。

2、多媒體教學法。利用多媒體可以展示更多資料,使教學更生動更直觀。

3、注重地圖教學。

三、說學情、學法

因為八年級學生年齡偏小,對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經歷的現象不能很好的與理論知識相連線,因此對於這些問題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從而讓學生能夠總結出來。學生需要課前收集資料,課上有動手、思考、合作、競爭、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參與體驗學習過程的機會,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有效性。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材及課程標準,我設計本節的內容分三課時教學:第一課時為地形呈階梯狀分佈,第二課時為地形複雜多樣,第三課時為山區面積廣大。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進行說明

1、情境匯入;首先在導課上,我採用的是過渡法。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中國多民族、多人口),這麼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呢?用這樣一句話,從我國的人文環境學習匯入到自然環境的學習上。引發學生思考中國地形地勢到底有何特徵?對人們生產、生活會產生哪些影響?從而順利匯入新課。

2、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我國的地勢特徵,是本節課的重點,如何突出重點呢?我主要運用了四步:

第一步:引出地勢的概念,讓學生明白地勢的內涵。

第二步:基於感性認識是認知的基礎,我從學生耳熟能詳的古詩“一江春水向東流”入手,提出問題:為什麼大江、大河水會“向東流”?這些詩學生都會背,只是從文學的角度去欣賞,沒有從地理的角度去深入想過,經過學生的思考、討論,他們就能得出結論:我國地勢是西高東低。

這只是從經驗上得到出的結論,那麼我國的地勢是否就是西高東低呢?

第三步:用地理的手法去求證。這是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10-11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提出“你能參照陸高海深表總結中國地勢的特徵嗎?”接著讓學生參照課本圖2.1我國沿北緯32°地形剖面圖,(以上兩個圖老師利用投影進行比較)幫助學生建立地勢西高東低的模型。這種由形象、直觀的顏色到地勢高低,由平面到立體的認知過程設計完全符合國中學生認知心理特點。

這是我國地勢的第一個特徵,還有一個“呈階梯狀分佈”如何引出呢?

第四步:我採用的是圖示對比法。用課本圖2.9和圖2.10兩張我國地勢變化示意圖,讓學生通過討論判斷,得出結論:呈三級階梯分佈。

三個階梯有哪些不同的特徵呢?這是本節的難點,如何突破呢?我採用多媒體投影(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圖)並結合列表比較法。通過對三個階梯的範圍、海拔、地形的對比,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標明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分別是什麼?讓學生動手完成課本28頁的活動第一題,並且要求邊做邊記憶,把知識落實到地圖上,培養學生的識圖、用圖能力。

3、知識拓展應用

我根據課本第28頁活動2、3二道題,讓學生就我國的地勢展開討論,分析我國地勢的利弊,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精神,又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自然環境,熟悉國情。

最後,根據泉州的地形、地勢具體情況,讓學生討論對泉州氣候和河流有什麼影響?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從自己身邊的事物出發,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4、鞏固小結

通過多媒體對整節內容的知識網路進行小結

總之這節課中,我是以“什麼是地勢——我國地勢的特徵——我國地勢的劃分——我國地勢的利弊——如何利用地勢”這一主線展開的。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想”、“說”、“做”自己得出結論。並把所學知識內化為能力,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問題。

地理說課稿14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日本》。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日本”是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共包括三個部分:多火山、地震的島國,與世界聯絡密切的工業,東西相容的文化。“多火山地震的島國”這一內容,是對七年級上冊“板塊構造學”的一個具體案例的詮釋,是學生理解火山地震的發生與板塊運動有關,對今後學習相關的內容起到學以致用的作用。

二、說學情

我所帶的是七年級的學生,這個學齡段的學生好動,好奇,愛表現,但是,對於地理資訊的獲取,分析,處理以及探究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需要教師因勢利導,在學生表現的同時,引導思考,培養學生歸納、遷移的地理思維。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以上對教材分析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能借助地圖,準確說出日本的地理位置及領土組成;能結合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日本多地震與火山的原因,能說出常用的防震措施。

2.通過學習,學生能夠了解認識一個國家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方法,並且初步嘗試運用這種方法去學習其他國家。

3.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防震意識,能夠利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事物。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課的重難點是:

【重點】

1.認識日本的自然環境;

2.培養學生的防震意識和能力。

【難點】

學生自己讀圖總結日本的自然環境,掌握學習一個地區或國家的基本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成教學目標,這節課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講授法、小組討論法、地圖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主要談談對本節課教學過程的設計。我將從匯入新課,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和小結作業四部分加以說明。

環節一:匯入新課

首先是匯入新課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我將採用圖片匯入的方法,在課件中播放關於日本的圖片:富士山、櫻花、穿著和服的日本女人、豐田汽車的標誌等圖片。並解說:這是一個亞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並且位於我國東方,是我國的鄰邦——日本。提問學生對日本的瞭解,通過學生的簡單回答之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設計意圖】之所以採用圖片匯入的方法,是因為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同時,還能將本節課所要學習的部分內容以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更加形象,進而也能自然地引出新課。

環節二:新課教學

接下來是新課教學環節,在這一環節我將採用講授法、小組討論法、地圖法的教學方法。

1.首先,讀圖7.1日本在世界的位置,並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

(1)日本瀕臨的海洋有哪些?日本屬於哪一大洲?在該洲的什麼部位?

(2)說出日本的緯度範圍。

【學生活動】學生讀圖之後,讓學生回答所找到的瀕臨的海洋,學生可能說不全所瀕臨的海洋,而是隨意說幾個,針對這種情況,我會引導學生總結:日本瀕臨的海洋:太平洋、東海、黃海、日本海。之後師生一起總結日本屬於亞洲,位於亞洲東部以及日本大致位於北緯30°到北緯45°之間。

【設計意圖】以上的地圖法可以鍛鍊學生讀圖的能力,從圖中獲取資訊的能力。

2.小組合作,讀圖7.2日本的地形,探究下列問題:(1)找出日本的四大島;(2)觀察日本的海岸線有什麼特點?這對日本的哪些方面有利?(3)在圖上指出重要的城市名稱,並分析城市分佈在沿海的原因。在學生討論時,我會巡視並適當點撥。

【教師總結】(1)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組成;

(2)日本的海岸線曲折,有利於發展漁業、造船業、海上運輸業和對外經濟聯絡;

(3)日本大部分地形是山地和丘陵,僅沿海分佈著狹窄的平原,因此許多大城市都分佈在沿海平原。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提高學生交流、總結的能力。

3.播放日本富士山的宣傳視訊,2011年3月日本發生地震及引發的.海嘯視訊;展示圖7.7日本及附近地區的火山、地震帶及圖7.8傳統民居;圖7.9防震演習。思考:

(1)日本為什麼多火山和地震呢?運用板塊構造學說,分析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2)應對地震,日本採取了哪些措施?

(3)我國也是多地震的國家,應該向日本學習什麼?

【學生活動】(1)因為日本處於地震帶上,所以多火山地震;

(2)日本注重對國民進行防震減災訓練;

(3)建立防災教育中心;定期舉行防震演習。

學生們總結可能不全面,在學生總結完之後,我會進行補充,日本處在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活躍,所以多火山地震;

應對地震,日本除過對國民進行防震減災訓練,在傳統民居上,採用質地較輕的建築材料,以減輕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建立地震預警資訊系統等;我們還可以在家中的傢俱安裝固定裝置等。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樣的安排,是通過在視訊中,在圖片中學習的形式讓學生能更深刻的體會。

環節三:鞏固提高

用七字詩的形式鞏固本節課知識要點:

亞東太西北東半,四大島嶼海洋圈,

海岸曲折多港灣,七大城市在海邊,

地形多山少平原,火山地震板塊部。

【設計意圖】這樣安排,能夠很流利的記住本節課的知識要點,比逐條記憶更有趣,體現了樂學的教育理念。

環節四:小結作業

課堂學習的結束,並不是地理學習的結束,應該以此為起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讓學生在課後,利用網路資源蒐集火山的利弊,下節課進行關於火山利弊的小型辯論賽。

七、說板書設計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地理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第一部分的內容——山嶽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嶽的形成和內力作用關係密切,然後對褶皺山、斷塊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態特徵和規模進行分析。由於褶皺山和斷塊山是形成於一定的地質構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講述這兩種山嶽的形成時,都先從褶皺和斷層這兩種最基本的地質構造開始講起,並且教材還配以閱讀材料和活動題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這部分內容。第二部分的內容——山嶽對交通的影響,教材主要分析了山嶽對交通三方面的影響:對運輸線路結構、對線路分佈格局和線路延伸方向的影響,並且設計了相應的活動題幫助學生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褶皺的概念和基本形態,掌握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皺山的概念。

2.瞭解斷層的概念,掌握斷層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理解斷塊山的概念。

3.瞭解火山的形成過程,掌握火山的組成。

4.理解山嶽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2.通過讀圖分析地質構造的基本型別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培養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分析各種山地的成因,培養讀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使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解釋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學生認識到地殼的變遷是有規律可尋的、是可以被認識的。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皺山的概念。

2.掌握斷層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理解斷塊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1.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

2.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二、說學情

高一的學生在國中階段識記了大量的中外名山,而且也瞭解了“大陸漂移假說”及“板塊構造學說”,特別是本章的第一節學習了內力作用的有關理論,本節“山嶽的形成”是具體的案例運用與拓展,因此學生對此部分知識已有所瞭解,但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難以親眼看到,所以需要學生進行地理的理性思維,才能正確判斷背斜構造和向斜構造,進而運用到現實的生產生活中,所以學習本節內容有一定的難度。遵循高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本節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熟悉的案例或藉助模擬演示、動畫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概念並運用原理到實際的生產生活中,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讓學生體驗到探索知識的樂趣,並感受“學習有用的地理”的學習理念。

三、說教法

啟發式教學:本節教材難度較大,理論性較強,需要學生進行資訊的收集,對圖的理解與分析。因此,採用在學生讀圖分析、課堂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點撥為主的方法進行教學。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多媒體以其形象觀的畫面,優美動聽的音樂,生動感人的解說,增加了真實性、趣味性。在短時間內使大量無法直接觀察的感性材料呈現在眼前,激發聯想,有利於課堂教學。

四、說學法

可用討論法,通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討論,各抒己見,互相啟發,利於學生理解、鞏固所學知識。同時,也可以調動全體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使更多的學生有交流、發言的機會,其正體現學習共同體中“平等的首席”。

五、說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