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

說課稿1.07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球的運動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1

從容說課

基於前兩節的,學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環境,本節開始讓學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討地球的運動。

鑑於教材把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內容前後列放,可用列表比較的方式板書,從定義、方向、速度、週期等幾個方面分別講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特徵。學生在國中曾學過一些地球運動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可讓學生把“地球自轉的方向”知識進行拓展,想象在兩極的上空看地球的自轉方向,建立地球順時針和逆時針自轉的概念,為以後學習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打下基礎。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學生在學習恆星日和太陽日的概念時非常困難。在老師的詳細講解下也很難看懂書中的圖1.15“恆星日和太陽日”。有條件的製作課件可以改善圖示,拉長地球與恆星之間的相對距離,日地距離可以更靠近一些,把恆星只畫成一個,輔以直觀的動畫效果,最大可能地還原真實,應該能更好地突破教學難點。講解地球公轉的時候,要強調近日點和遠日點的含義、地球到達該點時的時間及地球公轉速度的快慢。

地球自轉與時差的教學涉及到晝夜、晝夜交替、時差產生和計算等問題,它們相互關聯,在歷年的大學聯考中佔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中應通過演示說明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的本質區別,強調太陽光線與晨昏線垂直關係,晨線與昏線的區別及判斷方法。通過演示講解地方時差的產生及規律,引導學生對書中“讀圖思考”進行探究,強調時區和區時、區時和地方時的區別,講解東加西減的計算方法和總結配套的解題方法,多加練習鞏固,並需反覆訂正和講解,才能完成此教學任務。教材沒有對“地轉偏向力”作要求,但後面第二章第二節的“氣壓帶和風帶”中有所涉及,因此教學中可略講一二,為後續教學作好鋪墊。

地球公轉與季節的教學內容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首先要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認清地軸、赤道平面、黃道平面之間的關係,知道黃赤交角23°26′的含義,分析黃赤交角的影響、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規律,為分析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變化打下基礎,講解中還要把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所處的時間和位置與遠日點、近日點地球所處的時間和位置進行比較,找出區別,並練習加以鞏固。書中的“活動”要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以另一種方式解讀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軌跡,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培養探究能力。日常生活中,學生有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高低變化及太陽輻射強弱變化的體會,這些是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帶來的結果。引導學生分析書中圖1.25,以資料歸納得出結論,具有季節性的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使太陽輻射也呈現有規律的季節變化,從而匯出天文四季和統計四季的定義。再聯絡學校所在地的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輔以學生的生活體會進行舉例教學或設計練習,滲透學以致用的思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和提高學習興趣。

地球自轉和公轉是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兩種運動,是學習和掌握高中地理知識的基礎,但是該部分內容空間性強又比較抽象,如何運用多媒體教學,通過電腦動畫演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講清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係、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在整個高中地理教材中具有深遠影響。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及一些基本資料:週期、速度、公轉的軌道、黃赤交角。

2.理解由於地球自轉運動造成的晝夜交替、地方時差,掌握時間的有關換算,能正確判斷晨昏線。

3.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係,理解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的過程及其原因,並能演示其運動規律。

4.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及緯度變化。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現象,學生能夠準確地畫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2.能根據“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分析全球各地的晝夜長短狀況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分析同緯度地區不同季節和不同緯度地區相同季節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科學的宇宙觀。

2.培養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絡的、發展變化的。

教學重點

1.自轉和公轉的特徵,黃赤交角的產生及其引起的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2.晨昏線的判斷、地方時的計算、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3.四季的劃分方法及劃分依據。

教學難點

1.晨昏線的判斷、地方時的計算。

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原因分析。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下面就來回顧一下。

(投影表格)

概念成因特點所處位置

黑子太陽光球上的暗黑的斑點它的溫度比太陽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顯得暗一些太陽活動的主要標誌;活動週期為11年光球

耀斑太陽色球有時出現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塊太陽短時間內釋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耀斑爆發是太陽活動的最激烈的顯示色球

太陽風(簡單介紹)日冕

師請大家看錶格,哪個同學能在空白處填上合適的內容?

生(三個學生看圖分別回答,師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評講和補充。)

師答得很棒。(師逐步投影答案的內容)

前邊兩節課我們瞭解了地球的宇宙環境,現在讓我們立足地球本身,探討地球的運動。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板書)

推進新課

師在國中時我們曾學過一些地球運動的知識,那麼你知道地球的運動有哪兩種形式呢?

生自轉和公轉。

師非常正確。

(投影表格)

地球運動

圍繞中心運動方向運動週期運動速度

地球自轉

地球公轉

師我們首先一起來探討地球自轉的規律。

(板書)一、地球的`自轉

(演示地球儀,讓其自西向東旋轉)

師地球儀在繞著什麼中心轉動呢?

生地軸

師很好。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師地軸就是地球的自轉軸,它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這麼一根軸嗎?

生沒有。

師正確。地軸是人們假想出來的,地球的內部實際上沒有這麼一根軸。我們把地球繞其自轉軸的旋轉運動叫做??地球自轉。那麼,地球的自轉方向是怎樣的呢?

生自西向東旋轉。

師(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所以,我們看到日月星辰都是東昇西落。下面從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轉。

(從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儀的自轉)請同學描述地球自西向東轉。

生(學生觀察、思考後得出結論)

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轉動。

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方向轉動。

側面北極在上,自西向東旋轉。

師(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投影練習)

甲圖中心是北極還是南極?

乙圖中心是北極還是南極?

生甲圖中心是北極,乙圖中心是南極。

師非常好。地球自轉一週需要多長時間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轉週期是多長呢?

生一天。

師由於在計算自轉週期時,選定的參考點不同,一日的時間長度和名稱略有差別。

(多媒體動畫演示)恆星日與太陽日:拉長投影中地球與恆星之間的相對距離,日地距離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恆星、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注:“三點共線”是指地面上某點位於地心與恆星的連線上)的時間間隔為一個恆星日。太陽、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的時間間隔為一個太陽日。

(利用課件中的動畫進行分步顯示講述,學生一目瞭然)

師恆星日是以遙遠的“恆”星為參照物的,遙遠的恆星相對於地球而言是不動的,此時地球的公轉過程將會忽略不計。某一恆星、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的時間間隔為一個恆星日。

(多媒體動畫演示)

圖1 圖2

圖3

如圖1電腦顯示動畫:假設遙遠的恆星(小圓)和太陽(S)同時對著地球上的一點P,設地球只自轉而不公轉,那麼地球在E1處自轉一週(電腦顯示P點繞圓運動一週)。

師(多媒體動畫演示)

如圖2先以恆星作參照,動畫顯示恆星日的長度。

動畫的過程是:地球一邊自轉(即P點繞圓心運動),一邊由E1向E2運動(公轉),當地球到達E2點停止,此時P點剛好對著恆星。

師此時地球是否自轉了一週,自轉的角度是多少,以什麼作參照?

生(學生準確回答)

師很好!

(點選滑鼠,電腦畫出SE2的連線和E2與恆星的連線,標出“恆星日”)從E1到E2,地球自轉了360°。而因為以恆星作為參照,地球從E1到E2的時間間隔就是“恆星日”,時長23時56分4秒,是地球自轉的真正週期。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師圖3以太陽作參照。

在圖2中可看出,地球在E2處時,P點還未兩次對著太陽,即以太陽作參照時,地球自轉還不到一週360°。

(演示動畫)地球繼續自轉(即P點繼續繞圓運動),但地球同時繞太陽公轉到E3處時,動畫暫停,P點兩次對著太陽。

從E1到E3,相對太陽來說,地球是否自轉了一週,自轉角度是多少?

生自轉了一週多。

師觀察得很仔細。(點選滑鼠顯示連線和“太陽日”)太陽、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注:“三點共線”是指地面上某點位於地心與太陽的連線上)的時間間隔為一個太陽日。從E1到E3的時間間隔稱一個太陽日,長24小時,其自轉的角度是360°59′。

師(過渡)任何一種圓周運動,總離不開角速度和線速度。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什麼是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呢?

生地球在單位時間內自轉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轉的角速度。

師很好!根據地球自轉的週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大約是多少?

生15°/小時。

自轉角速度和線速度

師非常正確。地球表面除南、北兩極點外,任何地點的自轉角速度都一樣。根據360°/24小時推算,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大約是15°/小時,1°/4分鐘,1′/4秒。但南、北極點無角速度,即南、北極點的角速度為零。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我們再看看地球自轉的線速度是怎樣的。地球自轉時,某點在單位時間內轉過的距離(弧長),叫做該點的自轉線速度。

(投影)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和角速度圖

師大家一起探討地球自轉線速度有什麼分佈規律。

生地球自轉線速度的大小因緯度而異(離地軸的距離即圓周運動的半徑不同,半徑越大,線速度越大),赤道處最大(1670千米/小時),自赤道向兩極漸小,兩極的線速度為零。在南北緯60°處,自轉線速度為赤道處的一半。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地球運動圍繞中心運動方向運動週期運動速度

地球自轉地軸由西向東

北極看:逆時針;南極看:順時針23時56分4秒地球自轉的真正週期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南、北兩極點為零,其他任何地點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時地球自轉的線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極點逐漸減小,至60°N、S處減小為赤道的一半;兩極點處為零

地球公轉

師請大家歸納一下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的共同規律。

生在南北兩極點,角速度和線速度均為零。

師非常好。下面閱讀教材P14地球自轉的證明。

生(閱讀)

師(過渡)我們已經探討了地球自轉的規律。而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在繞日公轉。那麼地球公轉又有什麼樣的規律呢?

(板書)二、地球的公轉

(演示)地球公轉運動

師什麼是地球的公轉?

生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叫做地球的公轉。

師那麼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描述地球公轉的規律呢?

生可從地球公轉的軌道、方向、週期和速度等方面來說明地球公轉的規律。

師很好!地球公轉的路線叫做公轉軌道,又叫黃道。它是近似正圓的橢圓軌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投影公轉軌道圖)

師仔細觀察,地球公轉的方向是怎樣的?

(以下內容同時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生由西向東。

師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還是逆時針轉?

生逆時針轉。

師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還是逆時針轉?

生順時針轉。

師我們再來看看地球公轉的週期是怎樣的?

生1個迴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師迴歸指的是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往返運動。大家看書圖1.18,地球公轉的速度有什麼特點?

生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

師由於太陽略微偏離地球公轉軌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離不斷隨地球公轉而發生細微的變化,地球公轉速度也相應有一些變化。根據開普勒第三宇宙定律,行星執行在單位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因此,近日點執行速度快,角速度是61′/d,線速度是 30.3 km/s。而遠日點慢,角速度是57′/d,線速度是29.3 km/s。平均角速度:約1°/日,平均線速度:30 km/s。

課堂小結

本節課內容較多,主要是關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兩種基本形式的對比。

(投影下面的表格)分別對地球自轉和公轉進行總結。

地球運動圍繞中心運動方向運動週期運動速度

地球自轉地軸由西向東北極看:逆時針;南極看:順時針23時56分4秒地球自轉的真正週期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南、北兩極點為零,其他任何地點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時地球自轉的線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極點逐漸減小,至60°N、S處減小為赤道的一半;兩極點處為零

地球公轉太陽由西向東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逆時針轉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1個迴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平均角速度:約1°/日,平均線速度:30 km/s。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

板書設計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

二、地球的公轉

(見“課堂小結”)

活動與探究

探究課題:瞭解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探究內容:

(1)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2)填表比較分析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規律。

(3)利用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來解釋兩個自然現象。

探究辦法、過程:

演示、討論、競賽的方法。

(活動)我們一起學習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下面來做一個活動。先找兩個同學來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生(用地球儀演示)

師都很好。說明大家基本掌握了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請同學們填寫教材“活動”中的表格。

生(填表:比較分析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規律)

師活動3要求我們同學能解釋兩個現象,分成小組討論,看哪一個小組能先解釋第一個現象?

生(小組代表搶答)恆星被看做是固定不動的。照片上的恆星會出現圓弧狀軌跡,是由於地球自轉,照相機也跟隨轉動,其結果是恆星看起來運動起來了。

師答案非常準確。哪一個小組能解釋第二個現象?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2

一、 說教材

1、 教材內容:

《地球的運動》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人教版)《地理》第一冊第一章第二節的課文,本節教材的內容有:①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②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③五帶的劃分及選學課文“四季的形成”。課文安排了三處“想一想”,兩處“讀一讀”,一處“做一做”,還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運動和五帶劃分的圖片。教參建議上3課時,本節課為第1課時,講授教材①②部分內容。

2、編排意圖和前後聯絡

這節內容是繼第1節“地球和地球儀”之後編排的,此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的形狀、大小等知識,並且國小自然課中也學過了“太陽高度”、“晝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識。現在,對地球運動進行學習,為將來進一步學習地理知識打下了基礎。

教材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把課文分為地球自轉和地球公轉分別進述。應該指出的是地球繞軸自轉和繞日公轉是不能分割的,分開來講是為了教學上的方便。

“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一段課文,內容較簡單,為了使學生能獲得感性知識,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轉的小實驗和一段閱讀材料。“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一段課文,涉及的地球基礎知識是比較多的,但這裡抓住了一點,即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夾角,且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地軸的傾斜方向始終不變,然後從現象入手,得出規律。

3、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①使學生掌握地球自轉的含義、方向和週期,理解地球上的晝夜交替現象。

②使學生掌握地球公轉的含義、方向和週期,記住地軸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

球上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情況,晝夜長短的週年變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2) 能力目標:①使學生學會用地球儀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轉。

②使學生初步學會畫一幅簡單的地球公轉示意圖。

(3) 德育目標:使學生初步瞭解地球是不斷運動著的, 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 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基本特點,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教學難點:地球上的季節變化。

5、練習安排:

第14頁選做複習題1-3題,這兩道題是突出本節重點知識和重點插圖而安排的,第1題的目的在於考察學生是否掌握了地球上晝夜交替和季節變化現象的原因,第3題的目的在於考察學生是否掌握了兩分兩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的位置。

二、說教法

1、 對於本課的基礎知識,以學生的自學為主。

2、 本課內容比較抽象,限於七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要認真貫徹加強直觀性的原則。認真製作多媒體課件,變抽象為直觀,變不可視為可視。在課件的使用中,給學生提出問題,以發現法鞏固知識。

3、對於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要採用學生演示、課件播放、指導目標、教師講述、練習體會等綜合方法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4、教具準備:投影儀、多媒體計算機、地球儀、自制課件等。

三、說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目的。

3.記:即學生在初步瞭解本節知識的基礎上,識記本節重點知識。

四、說教學程式

(一)匯入新課

通過學生日常生活觀察到的日夜交替和季節變化提問,這些是自然現象還是有神靈在主宰,引出本課內容,要求學生自學。

(二)講授新課:

1.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

(1)地球自轉含義、方向、週期:通過觀察地球自轉動畫得出 結論。

(2)提問假定地球不自轉,太陽照在地球表面會出現什麼現象?(晝半球、夜半球)

(3)要求學生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觀察地球表面不同地點晝夜交替的情況。

(4)想一想:當我國北京午夜時,美國華盛頓是白天還是夜晚?當日本東京午夜時,英國倫敦是白天還是夜晚?

(5)讀一讀:我們為什麼感覺不到地球在轉動。

2、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1)地球公轉含義、方向、週期:通過觀察地球公轉動畫得出結論。

(2)通過觀察地球公轉時的姿態的動畫,得出地球公轉的重要特徵: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是保持66.50的夾角,而且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

(3)演示講解:地軸與地球公轉軌道面的交角。

(4)演示講解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的移動,得出四季變化的規律,填寫表格。

(5)想一想:①學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正午太陽高度一樣嗎?什麼時候較高,什麼時候較低?②學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白晝時間一樣長嗎?什麼時候較長,什麼時候較短?

(三)總結新課:

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其方向是自西向東,週期為24小時,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方向也是自西向東,週期為一年,產生了季節變化的現象。

(四)佈置作業:

1、地球上晝夜交替現象和季節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2、對照課文中圖1.17,在圖1.24中標出地球公轉的

方向,畫出太陽直射的緯線,並填注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完成一幅簡略的地球公轉示意圖。

五、說板書設計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自轉 二、地球公轉

1.繞地軸運動 1.繞太陽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2.方向:自西向東

3 .週期:24小時 3.週期:一年

4.產生現象:晝夜交替 4.產生現象:季節變化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3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地球的運動”,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五個方面來解析我的課堂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分析

“地球的運動”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包括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三個部分。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通過課堂教學達到分析地球運動地理意義的目的,在知識層面要求明顯高於本章其他教學內容描述地球宇宙環境、說出地球圈層結構等教學要求,我認為本節課應該是第一章“行星地球”的中心內容。我們都知道“談天是為了說地”,在簡單瞭解地球的宇宙環境的基礎上,我們從地球運動這一內容入手來向學生描述整個地球的一般特徵,迴歸“說地”這一地理學的本質要求。

由於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教學要求高,教材在本節課中知識量極大,安排了很多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這對教師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將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對於剛剛進入高中的學生而言,很多學生對地理學習有非常濃厚的興趣,這對於解決這一教學過程中的難點有很大的好處;但是由於高一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還不夠完善,對地球運動相關知識的理解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同時也與在學生心裡形成地理課就是簡單瞭解世界各地的風俗民情的地理學習觀念形成很大的衝突。因而如何將本節課的複雜的知識簡單化、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說理的知識生活化,把知識量極大的教材轉化為學生能夠理解的模組,讓學生在現有的知識構架下完成相關知識的重構與理解,完成相關教學要求,而不至於讓本節知識成為學生地理課程學習面前難以逾越的障礙,喪失地理學習的興趣將是教師的重要任務。

二、說教學目標

參考課程標準和對教材的基本內容的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說出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運動的方向、週期、速度等一般特點,識記太陽日、恆星日、恆星年、迴歸年、國際日期變更線等基本概念

(2)通過讀圖理解地球自轉線速度,角速度的變化特點和地球公轉的軌道以及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狀況

(3)理解黃赤交角的含義和由黃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能夠闡述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過程

(4)理解由於地球運動造成的晝夜交替現象和由此產生的地方時和時差現象

(5)學會運用地方時和區時概念進行簡單的地方時和區時的計算

(6)理解由於地轉偏向力的存在而導致的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7)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現象及其變化規律

(8)學會分析由於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形成的全球範圍和不同季節之間太陽輻射的分佈不均的機制和由此導致的五帶和季節變化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速度和週期相關演示活動的學習,比較並概括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異同

(2)通過小組討論活動,動手描繪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軌跡,理解太陽直射點的運動過程

(3)通過對不同區域水平運動物體受地轉偏向力影響而發生偏移現象的影象的感知,理解地轉偏向力及其作用特點

(5)通過對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變化的演示動畫和日照圖的判讀,以小組活動的

形式完成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總結,闡述全球範圍和不同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的學習,能夠解釋生活中的與之有關的例如晝夜交替、四季變化等自然現象,形成科學的宇宙觀和世界觀

三、說教學重難點

參考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和對教材內容的分析並結合高一學生的認知狀況,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1 教學重點

(1)地球自轉與公轉的異同

(2)黃赤交角與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3)晝夜交替和地方時

(4)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5)四季更替和五帶

2. 教學難點

(1)恆星日和太陽日的區別

(2) 遠日點和近日點的比較

(3) 黃赤交角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4)地方時和區時含義和計算

(5)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6)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四、說教學方法

由於本節內容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多元化而且只是目標的層次要求較高,加上教學內容說理性較強,是整個自然地理教學內容中的典型代表和教學難點,同時學生還未形成成熟的空間思維認知模式,需要教師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採用合理的教學方法來完成教學內容。再次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講解法:由於本節知識說理性質較強,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主要知識點給以準確的解讀,幫助學生理解一些難度較大的知識概念,進而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

2、演示教學法:由於本節課知識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要求高,因而需要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和教具演示的形式對地球運動的方向,太陽直射點的南北迴歸運動以及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等地理規律性知識進行演示教學,以協助學生構建空間思維的概念。 3、分組討論法和案例分析法:雖然知識的說理性強,但是我們也不能用講授法進行滿堂灌,而應該發動學生積極參與到知識框架的建構過程中來,對一些地理規律的運用發現教學法進行分組討論。 五、說教學過程

由於本節內容知識量大,需要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內容多,學生學習的難度大,因而將本節內容安排在三個課時內完成,第一課時完成“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的內容,第二課時完成“晝夜交替和時差”和“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相關內容,第三課時完成“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四季更替和五帶”的相關內容。

第二課時: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一) 1.匯入新課

情景匯入:16世紀時,“太陽中心說”的創始人哥白尼曾依據相對運動原理提出了地球自轉的理論,可從他提出這一理論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一理論只能停留在讓人們從主觀上接受的水平,直到19世紀才被法國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學家,用他自己設計的一項

實驗所證實,這就是著名的傅科擺實驗。這裡我們不再對傅科擺實驗作深入的研究,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閱相關資料,在課外進行探討,今天我們主要來討論一下到底地球自轉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呢?通過日常生活的積累和國中的地理的學習,大家能舉例說明一下是有哪些現象是受地球自轉引起的嗎?(3分鐘)

(設計意圖:通過向學生講授一個關於地球自轉的證明的例子一方面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知道傅科擺及其作用;另一方面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入地球自轉的影響包括哪幾個方面,通過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以及教師的補充,讓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能夠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了解本節主要的教學內容是什麼) 2.新課講授:

通過對學生答案的綜合,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即地球自轉引起的晝夜交替、地方時和沿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三個內容拋給學生,採用總—分—總的模式進行新課教學,帶領學生逐一探討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的三部分內容,以便於更好地完成教學內容。

(1)晝夜交替現象 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觀察晝夜交替現象以及並讓其思考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指出一方面一個不透明不發光的球體,因而有晝夜現象;另一方面因為地球的自轉,在地球上任意地點會出現晝夜交替的現象。這裡採用多媒體演示不同原因形成的現象是不一樣,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晝夜交替現象的成因。然後逐一向學生講述晝夜交替現象中需要逐一地知識和內容,幫助他們理解晨昏線(圈)、晝(夜)弧、晝(夜)長的.區別和聯絡,理解太陽日的意義,由於很多內容和知識概念對於學生來說比較新,在這裡主要採用講授法,通過學生觀看日照圖和對不同的知識概念進行判讀的形式完成教學活動。(15分鐘)

(2)地方時

地方時的講解是地球自轉意義中最為困難的一個環節,因而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用2012年倫敦奧運會比賽時間安排(以當時間進行安排)的例項承轉進入本節內容的學習,指出不同地方的時間是不同的,通過這個例項講解地方時、區時的含義和計算的相關內容,最後提問學生自己喜歡的奧運會節目是什麼,最後分小組對各自喜歡專案的比賽時間表進行時間換算,制定一個以北京時間為基準的時間表,從而完成教學活動。由於地方時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很多學生無法理解為什麼不同地方的時間不一樣,因而需要採用講述法的形式讓學生理解地方時的第一是在同一緯度上,由於東邊的地點比西邊的地點先看到日出和日落,因而在人們的心中就形成時間早遲的區別,所以我們把同一時刻不同經線具有的不同的時間稱做地方時。同時結合多媒體演示來講解不同的經線地方時不同這一概念,進而引出地方時的計算公式,讓學生計算不同經線的地方時。然後指出地方時使用不方便引入區時的概念,和區時的計算,並指出一些地區主要的分割槽計時方式與區時的區別與聯絡。最後結合例子分組討論完成案例教學活動的內容。(20分鐘)

具體的教學模式如下:

教學例項

由來:地方時使用不方便 解決例項的問題

定義和計算

區時

地方時:定義和計算

幾個重要概念的梳理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通過一段視訊資料瞭解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全球不同地區的事物發生偏移的現象,借視訊之口向學生講述偏移這種現象,進而帶領學生總結沿水平運動的物體的偏移規律,然

後讓學生完成不同地區物體偏移的練習,熟悉這一方面的內容。(5分鐘) 3.課後小結:

再次總結由地球自轉運動引起的晝夜交替、地方時和沿水平運動的物體的偏移三種現象,讓學生網上查閱資料,瞭解其他由於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提供給學生具體的網址)。 六、板書設計 成因

晝夜交替 晨昏線(圈)

太陽日

地球自轉 地方時:定義和計算 時區和區時 地方時 時區和區時 區時的計算 特殊的計時方法:北京時間等 沿水平運動的物體的偏移:偏移規律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4

●○教學目標

①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並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律。

②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夜的形成,並用例項解釋時差現象,說明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具備時差的知識。

③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時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並用圖說明五帶的界限和各自的特點。

④使學生初步瞭解地球是不斷運動的,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從而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地球自轉、公轉運動的基本特點及所產生的地理現象。

教學難點

用地球自轉的基本知識解釋一些自然地理現象;四季的形成。

●○教學準備

大地球儀1個,小地球儀10個,晝夜形成演示儀,手電筒11個,《地球自轉歌訣》投影片,地球公轉執行儀,皮球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匯入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自然現象,可能沒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為什麼會有日出日落?為什麼日出自東,日落向西?

(因為地球的自轉運動)

從身邊的自然現象入手,讓學生感覺學習地理有用,同時又教育學生要養成觀察的`習慣。

教學新課

板書一、地球的運動

大家知道這些現象是地球的自轉運動引起的,那麼地球是怎樣進行自轉運動的?自轉運動又是怎樣產生白天、黑夜的?我們這兒準備有手電筒和地球儀,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轉運動嗎?你能通過演示來解釋這些現象嗎?

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容易激起學生們的探究慾望。問題一出,學生立即會躍躍欲試。

學生四人一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有人拿手電筒,有人轉動地球儀,有人觀察並做好記錄,教師巡視指導,注意學生旋轉地球儀時的方向,演示完畢後,小組討論下面這幾個問題:

讓學生自己動手,既能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又能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①地球上為什麼會有日出回落現象?(因為地球的自轉)

②為什麼日出自東、日落向西?(自轉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東)

③日出日落產生了什麼現象?(白天黑夜)學生回答完畢後,請學生進一步思考下列問題:

④晝夜的產生只是因為地球在自轉嗎?

若問題4學生回答不出來,教師用一較大的玻璃地球儀進行演示,讓學生觀察、思考後回答。(還因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

通過設定這幾個問題,在探究自轉運動的過程中,由現象到本質,將難懂的、抽象的知識變的簡單、具體。

搭建一知識臺階,幫助學生理解。低臺階、高密度。

教師作進一步的解釋:由於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在任何時刻,太陽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白晝,我們叫它晝半球;未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們叫它夜半球(如教材圖1.15晝與夜示意圖)。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各地晝夜也就不斷更替,而且總是自東方迎來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黃昏的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