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八年級物理說課稿

說課稿2.7K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物理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物理說課稿

八年級物理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環節一,地位與作用。

地位: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個力學中的基礎。如果我們把所有力學現象看作一座大廈,那麼牛頓三大定律則是這個大廈的奠基石,牛頓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頓第一定律定義的慣性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牛頓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頓第一定律基礎上。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礎的基礎,是否領會這一物理規律,不僅影響學生對這一章的學習,而且會影響整個物理課程中力學部分的學習。

作用:前面我們學習了簡單的運動,又知道力學一些簡單知識,牛頓第一定律正是基於此基礎上將運動和力聯絡起來的一條紐帶一座橋樑,是進一步分析和處理直線運動和力學問題的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冊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本節、本章的重點。

環節一:學習狀況分析:牛頓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實驗結果,部分外推假設、部分定義所構成的一個複合體,就其定義本身的表述學生不難記住,但八年級學生由於接觸物理時間比較短,學生平均年齡比較低,抽象思維能力及認知結構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頓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難度,怎樣形成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及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認識由直觀的感覺上升到科學理性認識則是本節的難點。

環節二、目標、重點、難點確定: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教材和大綱。

本節重點:牛頓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要求,確定本節教學目標、難點:瞭解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方法。

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德育目標。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實驗定律,而是在大量經驗事實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概括,推理總結出的一條規律。

(2)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3)瞭解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的方法。

牛頓第一定律是一節物理規律教學課。

2、德:培養學生以事實為基礎,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學習方法,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的思維

3、情感目標:注意師生間溝通,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知識目標上針對本節特點對學生提出,瞭解、理解、知道三個層次,以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脈絡,把握重點部分。以往教學實踐中證明,物理規律是物理基礎知識部分比較難學的部分,學生往往只注意背定義、記公式、做習題而忽視了對物理概念及規律的理解,以至於豐富的物理含義被形形色色的數學符號所淹沒。面對這一現象在這一節教學中突破重點上我主要採取瞭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題上創設情境,以毛主席詩詞“坐地是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為開端,引導學生從巨集觀上覆習運動現象,故而知新,提供新舊知識聯絡的支點,使學生感到新知識並不陌生,便於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識結構中,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有利於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

(2)通過物理實驗進行啟發誘導

A:做課本中小車演示實驗,讓學生對此實驗進行認真、仔細觀察以獲得足夠的感性材料。

每次實驗前向學生交代清楚實驗的條件和做法,使學生找出實驗中哪些條件不變,變化的是什麼條件,不變:同一小車、同一斜面、讓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變化:三種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針對實驗結果,提出問題,讓學生運用滲透比較,分析綜合等研究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引導起變化的原因,使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動腦筋思考問題,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得越遠”為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過上面的演示實驗,簡單介紹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結論。突出他的理想化實驗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實驗雖然不能實現,但都有可靠的事實基礎,因而推理是合理的。

c:在此基礎指出牛頓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以事實為依據總結出一條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一條真理,牛頓第一定律。

3:在教學突出重點中,對定律中關鍵詞語進行說明,各種易犯的錯誤進行分析,糾正學生頭腦中原有的錯誤生活觀念以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由於牛頓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實驗和觀察基礎上大膽而合理的確良外推,它只是一種基礎假設,由於不存在絕對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因此這條定律無法直接用實驗來證明,它的正確性在於它推得結果與客觀事實相吻合,形成對比知道知識的發展過程由錯誤正確完善學生一目瞭然地看清其框架,把握重點和關鍵。投影牛頓第一定律

一、沒有力的作用,運動物體就要靜止下來(錯誤)

二、運動物體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將保持不變,永遠運動下去。(正確)

三、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完善)

環節五:難點突破

牛頓第一定律雖已建立,但學生對其建立過程仍比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徹,形成難點針對此現象採取了,實驗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使直觀實驗與抽象受力分析相結合的起來,這樣做到了使其難點先簡後繁,先定性,後定量;先具體後抽象;先特殊後一般的解決方法,使其難點被逐步得以解決,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這樣有利於培養其思維能力和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方法。

二、程式安排:

本節課在程式安排上針對學生特點主要採取瞭如下程安排:

1、引題,創新情境,複習提問匯入新課。形成新舊知識互相聯絡、互相滲透。

2、重視物理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猜想,推導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3、重視各種變成恰當的應用,對其定律中學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關鍵詞語進行解釋,使牛頓第一定律得以鞏固,理解定義、特定的含義。

4、在此引導說明,對其進行加深,從而形成深刻印象,通過不同層次聯絡,加強基礎與習題的配備,能夠及時反饋學生認知情況,從而調整教學加經改進,體現以學生為主、教師為主導的作用。

5、歸納總結。由學生回憶本節學到了什麼為主線,使學生對所學的新知識更加清晰,明確、系統,從知識結構上把握新內容,達到鞏固和提高的目的,經過這一回顧,讓學生會用科學方法去研究問題,從而進一步發展了思維能力設計。

6、定量作用:讓學有餘力的同學進一步提高,學習困難的同學加深對本節特點及基礎知識理解認識,為之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進行如下設計。

(1)明確目標,激發動機(在複習運動和力基礎上)

(2)新舊聯絡,指引注意。

(3)創設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實物、小車實驗)

(4)討論分析形成結論。如果物體不受摩擦力作用,那麼物體運動情況又會怎樣呢?讓學生思考,講座得出結論,從而養成學生動口,動手的能力。

八年級物理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電功"對於國中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電功公式是掌握層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開首篇,足見這節的重要性,在力學中,物體做功必須具備兩個必要因素。而在電學中,不但物體在電磁力作用下移動算做功,電流通過用電器使其發熱、發光、發聲等現象都是電流做功的表現。這就擴充套件了力學中功的概念,為學生理解電能與其它形式能的轉化打下了基礎。後面學習電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電功公式匯出。所以本節在國中物理知識結構中具有綜合、擴充套件和承先啟後的重要作用。

2、知識目標

A層次:1.知道電流可以做功和常見和做功形式

2.會計算一個用電器的電功。

B層次:由公式W=UIT求U、I 。

C層次,運用串、並聯電路特點及公式計算電功。

3、能力目標

1.學會控制變數研究問題的方法。

2.會讀電能表的示數。

4、思想教育

通過介紹一度電的用途,對學生進行節約用電的教育。

5、教學關鍵

做好電流做功的多少跟什麼因素有關的演示實驗。

6、準備教具

課本圖9-1所用儀器(將鉤碼換成小車),秒錶、電能表、投影儀改幻燈機。

二、教法和學法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採用面向全體、師生間相互反饋的層次教學法和傳統的五環教學法。學法是討論歸納法和感知探索法。

三、教學程式

分五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複習提問。提出與本堂課有關的易中難三個問題,分別叫ABC三個層次學生回答,為本堂課的教學奠定知識基礎。三個問題是:1.水流能做功嗎?

2.功的表示式如何?3.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麼?

第二個環節:引入新課,水流能做功,電流能做功嗎?演示圖9-1實驗後,問:是什麼原因小車被提起的呢?是因為有了電流。即電流對小車做了功。

第三個環節:探索新知。電流所做的功叫電功。這節我們就學習電功。(板書課題)

1.建立概念

電流做功形式很多,如電流通過收音機做功,我們聽到聲音,電流通過電視機……讓學生再舉電流做功的例項分析,引導學生概括出電流做功的實質是電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實現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2.電流做功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讓學生猜想,有的說與電壓、電流和時間有關,我們用實驗來研究。讓學生看書圖9-1,畫出電路圖,目的瞭解實物的連線方法,……當一個量隨著幾個量變化時,我們用什麼方法研究呢?引導學生掌握控制變數的研究方法,讓ABC層次學生各一名,在教師引導下計時讀電流表、電壓表示數。讓全體學生觀察小車上升的高度,在時間相同的條件下,改變電壓值,電流值做兩次實驗。分析實驗結果第二次小車為什麼升的高呢?學生答:電流表、電壓表示數大。教師講解:電流對電動機做的功近似看成等於電動機對小車做的功。小車上升的高,說明電流做的功多。由此得出什麼結論呢?引導學生回答:通電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電壓越大,電流越大,電流做的功越多。讓學生推想,保持電壓、電流值不變,延長通電時間,小車上升更高。結論:保持電壓、電流不變,通電時間越長,電流做功越多。通過上面實驗得出定性結論:電流所做的功跟電壓、電流和通電時間成正比。告訴學生科學家經過精確測量出了計算電功的公式W=Uit,講清W、U、I、t所表示的物理量,引導學生說出公式的物理意義。為了讓學生對電功的單位焦耳有一個具體認識,告訴學生在力學中將兩個小雞蛋舉高1米(勻速),做功約1焦。在電學中每秒鐘通過普通電燈的電流所做的功是幾十焦,每秒鐘通過洗衣機的電流做的功約為200焦左右,使學生認識到這個單位在電學使用中顯得很小,生活中用起來很不方便,常用度做單位。1度=3.6×106焦。生活中用什麼來測電功呢?用電能表。

3.電能表

講清讀數方法和計算某段時間內用電度數,看書上圖9-4,讓學生了解一度電的作用,滲透節約用電教育,教師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第四環節:讓學生小結,把這堂課知識形成體系。

第五環節:鞏固練習,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具有穩定性,實現正遷移,為此我設計了具有一定梯度的練習題,檢測不同層次學生達標情況,面向全體,激勵內化,填空題,採用自查形式,選擇題,用答題卡,判斷題用手勢出示。這樣,教師一目瞭解地掌握了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情況。實現了雙重反饋。

四、說板書

採用橫向板書。一什麼是電功。二、怎樣計算電功。三、用什麼儀器測電功。使教學具有流暢性,同時學法一目瞭然。難點:討論歸納法。重點:感知探索法。

五、說時間

複習提問約4分鐘,引入新課約1分鐘,新課教學約24分鐘,小結1分鐘,鞏固練習約14分鐘,作業約1分鐘。這樣做到三快一慢,匯入新課快,進入重點快,訓練節奏快,突破重點、難點慢。

附:(練習題)

一、填空題:採用自選自查形式

A層次:1.電流所做的功叫()。國際單位是()。

2.電流做功的過程實質是()能轉化成()能的過程。通電的電動機將砝碼提起()能轉化為()能。

3.實驗研究表明:電流所做的功跟這段電路兩端的()()()和()成正比。計算公式是()。式中各物理量的單位是()()()和(

)。生活中常用()做電功的單位。

4.用來測定電流做的儀表是()

5.某戶電錶月初示數:123 4 0月末示數12962,本月用電()

B層次:6.有一用電器通過它的電流是0.5安,在2分鐘內電流做了900焦的功,那麼加在用電器兩端的電壓是()伏

C層次:7.兩隻電阻R1:R2=4:3,串聯接入電路R1與R2兩端電壓之比U1:U2=(),若t相同W1:W2=(

),並聯執著入電路,I1:I2=(),在相同的時間內W1:W2=()

二、選擇題(出示答題卡,對3個為A層次,4個為B層次,對5個為C層次)

1.以1安的電流通過5歐電阻,在1分鐘內,電流所做的功是()焦

A300 B1800 C720 D360內

2.兩個阻值相等的定值電阻,分別並、串聯在同一電路中,在相同時間內,總電功W1和W2之比為()

A2:1 B1:2 C1:4 D4:1

3.一隻燈泡兩端電壓減小為原來的一半,在相同時間內,它消耗的電功為原來的()倍。 A B2 C D4

4.電能表測()A電功B電壓C電流D消耗電能

5.屬於電功的單位有()A度B焦C伏·秒

三、判斷題:(用手勢,出示左拇指和食指為對號,兩食指交叉為錯號,對3個為A層次,即3A,同理:5B,6C

1. 1度電錶示電流能做功3.6×106焦耳

2.電阻是484歐,兩端電壓220伏,通電一分鐘消耗電能是6000焦耳3.導體兩端電壓越長,通過電流越大,做功越多。

4.導體中通過電流越大,通電時間越長,電流在這段導體中做功就越大。

5. 1焦=1伏·庫=1伏·安·秒

6.某導體電阻為4歐,每秒鐘內有5庫電量通過,電流做的功為100焦。

電功

《電功》教案

(一)教學目的

1.掌握電功的概念:知道電流做功的常見形式是推動機式做功,使導體發熱發光等;理解電功的公式(W=UIt)和單位(焦);能綜合歐姆定律和電功公式計算用電器(只限於一個)的電功。

2.知道電度表的用途和讀數方法

(二)教具

1.課本上電流做功砝碼提起來的實驗裝置;電鍵一隻

2.電動玩具汽車一隻

3.帶燈座的小燈泡(或電阻絲)一隻

4.電度表掛圖(或實物)

(三)教學過程

引言

在前幾章中,我們學習了電路的連線方法,引入了反映電路工作狀態的幾個物理量-電流、電壓和電阻,以及這些量的相互關係-歐姆定律。這些,都是電學的基礎知識,在第一冊中我們研究了力對物體做功的問題,那麼,電流能做功嗎?顯然,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大量的工作是由電流做功來完成的,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電流做功有哪些特點。怎樣計算電流做的功。

(板書:第九章電功和電功率)、

首先學習電流做功問題

(板書:電功)

1.複習提問

(1)過去學過力可以做功,怎樣才算力對物體做了功?

(答:力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一段距離,就算力對物體做了功)

(2)你能舉出日常見到的做功的例子嗎?

(教師引導學生答:水流推動水輪機做功,汽車、電車的牽引力帶動車輛行駛做功等)

2.講授新課

(1)電流可以做功:電車的牽引力實際是由電動機產生的,電動機是通了電流才工作的,所以,電車行駛,實際上是電流做功的結果。

(演示:玩具電動汽車的行駛)

(2)電流做功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電流通過電動機可以做功,那麼電流通過電燈時發光,電流通過電爐時發熱,算不算做功呢?

在這裡我們應把"功"的概念加以擴大。用電動機移動物體或使機械轉化,是電流做功的一種表現。電流使導體發熱、發光,是電流做的又一種表現,總之,電流做功的現象很多,例如電流通過電鈴發聲,電子錶顯示數字,電視機顯示影象等,都是電流做功的.表現。

(3)電流做功多少跟什麼有關係?

演示課本圖9-1的實驗時,電流和電壓應採用大型的示教電錶來顯示,實驗分兩步:

①用變阻器改變電流和電壓,觀察在相同時間內做功的多少。

首先指明:砝碼被提升越高,表示電流做功越多。

先將變阻器滑片移至某位置(使接入電阻較大),閉合電鍵,觀察砝碼上升的時間和高度(通電時間電鍵控制),並記下電流、電壓值。

再將變阻器滑片移至另一位置(使接入電阻較小),閉合電鍵,觀察相同時間砝碼上升的高度,並記下電壓、電流值。

比較兩次實驗,得出:

在相同時間內,電壓和電流越大,電流做功越大。

②保持電壓和電流不變,通電時間越長,電流做功越多。

(這一步可以不做實驗,直接推出)

指出:上述實驗,所得出的電功與電壓、電流和通電時間的關係,是定性關係,如果把實驗做到精確些,可以得出:電功跟電流、電壓、通電時間都是正比關係,如果電壓U的伏做單位,電流I的單位用安,時間t的單位用秒,電功W的單位用焦,則有W=UIt

應當提醒學生注意兩點:一是公式中的W、U、I均指電路中同一段電路(即某個用電器)而言,二是W、U、I、t必須統一採用國際單位制。

(4)電功的計算

(把課本圖9-1的實驗裝置中的電動機換成小燈泡,做兩次改變電壓(取整數)電流的實驗,通電時間都取10秒鐘,讓學生觀察燈光的亮度,並根據實驗資料計算兩次電流做的大小)

提問:把重為1牛的物體舉高1米所做的功是多少?(答:1焦)這些功如果由電動機完成,那麼,電流所做的功是不是1焦呢?

(引導學生分析:電流做功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電流通過電動機時,除了提舉重物做功外,電流也會發熱做功,因此電流的功為這兩部分功的和,這就是課本圖9-1的實驗不定量的原因,因此在選用電動機時,發熱愈小的效率愈高)

列舉常用電器工作時,1分鐘能做的功:如手電燈泡為幾千焦,照明燈泡為幾百至幾千焦,洗衣機為幾萬焦。

由於焦這個單位很小,生活中常用"度"作電功的單位:

1度=3.6×106焦

(5)電能表(俗稱電度表)

出示電度表掛圖(或實物),讓學生觀察並讀出讀數。

指出電流做功時,表的轉盤就轉動(盤的邊緣有個紅點顯示轉動),每轉3000轉,耗電1度,表面上最後的數字是小數點後的一位數。

最後結合課本圖9-4介紹1度電的作用,對學生進行節約用電的教育。

3.鞏固練習

(1)電流做功有哪些表現?(列舉常見的例項來說明)電功的大小由什麼決定?

(2)把同一個燈泡先後接到220伏和110伏的電路中,則電流在相同時間內所做的電功之比:

A2:1 B1:2 C4:1 D1:4

(3)一盞電燈所用的電壓是36伏,電流是1.5安,通電50分鐘,電流做了多少功?

(4)一個電爐通電4小時耗電6度,所用的電壓是200伏,通過電爐絲的電流是多少?

這四道題應預先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和計算,學生回答第2題,可能有爭議,有的選A,有的選C,教師可讓選C的學生說明理由,然後提問:對同一個用電器保改變電壓,而不改變電流是否可能?對不同阻阻用電器,電壓相同時電流是否相同?引導學生用電功公式結合歐姆定律分析問題;對同一用電器I∞U,因此U增2倍,I亦增2倍,故W增4倍,對不同R的電熱器,U相同時,I與R成反比,故W亦與R成正比)

4.家庭作業

如果鞏固練習第3、4題在課堂上沒有時間完成,可留為作業,課本習題-第1題也可留做作業。

5.板書設計

第九章電功和電功率

電功

電流做功的各種表現:

電動機牽引物體或帶動機器轉動

電爐發熱

電燈發光

凡是通過電流引起的任何變化,都是電流做功的表現

電功大不上與什麼有關?

電功公式W=Uit

注意:公式中各個量是對同一段電路而言

各個量應統一採用國際單位制單位

電功單位:焦

常用單位:度

1度=3.6×106焦

電度表用來測定電功的一種儀表

八年級物理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滬科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第三節“空氣的力量”,下面我就從以下七個方面來說明。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滬科版九年義務教育八年級物理八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壓強的概念、壓強的公式和單位、液體壓強的特點和規律以及液體內部壓強的公式之後,學習的又一壓強方面的知識。這節課主要講的是關於氣體壓強中大氣壓強的初步知識,與前面所學的固體壓強,液體壓強一起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教材通過事例、實驗引入課題,教材的編排符合國中生的學習特點,重視定性分析和實際應用,強調實驗探究。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理解大氣壓強的存在和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會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象,並且知道托裡拆利實驗說明了什麼,知道大氣壓強的大小.學好本節課,對學生理解大氣壓的成因、大小及其應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對進一步認識“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科學研究方法具有指導意義。本節課的內容本人覺得安排二個課時,當然實際操作時不能被課時所左右,應以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二、教學目標:

根據物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本課的編排特點,結合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擬定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

(1)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能說出幾個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象。

(2)知道托裡拆利實驗和標準大氣壓的大小。

(3)知道大氣壓強隨高度增加而減小,大氣壓強的大小可以用氣壓計來測量 。

(4)知道沸點隨氣壓減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能力目標

(1)進一步提高實驗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夠把所學知識與生活、生產實際相結合。

(3)培養物理科學實驗探究研究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學會與人合作,共同學習。

(2)重視理論聯絡實際,學以致用。

三、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經過一個多學期的物理學習,對這門學科有了簡單的瞭解,物理觀察、實驗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親身體驗到了物理知識與人們生活、生產的`密切聯絡,對物理有了一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他們希望教師能滿足他們對新知識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師的引導下獲得鍛鍊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機會,同時更希望品嚐到成功學習的快樂。教學中應注意設計好問題,引導學生的同時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勇氣,教會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讓學生成為探究式學習的主角。

四、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選擇生動、趣味性強、直觀的實驗,不但有力地說明大氣壓的存在,降低教學難度,同時還激發學生的學習物理的興趣。

2、觀察托裡拆利實驗,說明原理和變化

3、大氣壓的變化的理解和應用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一)、說學法

當今資訊時代,實施素質教育,施行新課程改革,改變教育理念,現代教育所面臨的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老師應引導好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帶著強烈的求知慾積極主動地投身於探究活動,聯絡實際,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合作的精神,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八年級學生有學好物理的*望,但顯得比較吃力,本人結合學生實際,主要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去學習:

1、課先預習為學習新知識作好充分的準備。

2、學會思考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

3、結合自己的觀點學會提出問題。

4、通過動手實驗,檢驗問題。

5、通過多練,鞏固知識、解決問題。

6、交流與合作,共享成果。

(二)、說教法

為了更好地體現新課程的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根據本單元特點,本節課可採用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和實踐探究的方法。

1、小組合作:全班可分為多個學習小組,好的學生與需要幫助的學生搭配組合,互幫互讓,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2、自主學習:課前佈置好習任務,提出思考問題,提供必要的參考資料如實驗設想、相關網站等,讓學生懷有極大的興趣嘗試解決問題。同時更進一步激發他們探求下一個答案的樂趣,提高解題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3、實踐探究:由各個學習小組展示各自準備的能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實驗或事例,教師通過演示或利用網頁動畫課件設定懸念,用虛擬實驗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判斷真假。在後面“大氣壓強有多大”的學習中,主要由教師通過實驗演示結合課件講解分析,對教材的重點難點逐個突破。最後出示相關問題進一步拓展研究,達到鞏固深化學習的目的。主要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複習引入-問題-猜想-分析討論-結論-驗證-理解、應用-延展擴寬-新的問題

六、主要教學程式設計:

(一)複習提問:

1、如圖(多媒體展示)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液體對它的壓強?(受)

2、液體內部向什麼方向有壓強?(各個方向)

3、液體內部壓強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液體受重力,具有流動性)

(二)引入新課:

問題: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周圍被厚厚的空氣層所包圍,即大氣層,也有流動性,地球上的物體(包括人)都浸在其中。 那麼大氣對浸它裡面的物體是否有壓強呢?說說你的猜想並用你日常所見一些現象來支援你的猜想。

引導學生根據日常所見一些現象來支援他的猜想。

如:(1)把一個小小的塑料掛衣鉤緊貼在很平的牆上,就能用它掛衣服而掛衣鉤卻不掉下來(2)只有一個小孔時,飲料罐裡的飲料不易倒出(3)吸飲料時,飲料罐紙盒會變扁

(三)新課教學:

1、大氣壓強:

通過分析討論得出結論:從以上的現象,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大氣對我們應該是有壓強的。

但是,靠討論出的結論是否完全正確呢?所以我們還得從科學實驗探究中驗證是否有大氣壓強。科學實驗探究:請用給出的儀器,設計一~二個驗證是否有大氣壓強的實驗,並解釋現象:

實驗1、拉開“皮碗”,用力擠出皮碗中的空氣,兩個皮碗還容易拉開嗎?

實驗2、“覆杯”實驗,在杯中裝滿水,蓋上硬紙片,倒置過來,水是否會流出來?

實驗3、馬德堡半球實驗---它第一次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得出結論:由以上的眾多實驗證明,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大氣對我們確確實實有壓強。

那麼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解釋原因: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星球,地球周圍被厚厚的氣體包圍著。地球周圍被厚厚的氣體包圍著,這厚厚的氣體人們通常稱之為大氣層。大氣層的厚度大約有幾百千米,主要由氮氣、氧氣等多種氣體組成。其中,大部分氣體分佈在距離地球表面幾十千米厚度的範圍內。

交流與討論:空氣有質量嗎?我們在上一章裡已經知道空氣的密度是1.29kg/m3 ,可見空氣是有質量的,空氣體積很大時,其質量也是相當大的。同學們試計算充滿我們這間教室的空氣的質量有多大。

計算: v=10m×6m×4m=240m3

∵ρ=m/v

∴m=ρv =1.29 kg /m3 × 240 m3 = 309.6 kg

得到原因:我們周圍的大氣既有質量,同時又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具有流動性。

2、大氣壓強的測量:

(1)托裡拆利實驗

根據馬德堡半球實驗,不僅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還表明大氣壓強是很大的。那麼大氣壓強有多大呢?

我們先看看,歷史上人們是怎樣測量大氣壓強的?1644年,伽利略的學生托裡拆利及其同伴通過實驗第一次測出了大氣壓強的大小。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托裡拆利是怎樣測出大氣壓強的?

①介紹托裡拆利實驗裝置

②演示:托裡拆利實驗(課件演示)

③分析:玻璃管內水銀面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銀面受到大氣壓強,正是大氣壓強支援著管內760mm高的水銀柱,就是大氣壓強跟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相等。p=ρgh=13.6×103kg/m3×10N/kg×0.76m=1.013×105Pa

④思考:

玻璃管的上方不是真空會怎樣?

玻璃管傾斜一定的角度管內外水銀柱的高度差如何變?

玻璃管的粗細會影響水銀柱的高度差嗎?

玻璃管的頂端破裂了水銀柱的高度差如何變?

水能代替水銀做實驗嗎?若能,水柱有多高?

⑤應用:人的頭頂面積約為0.02m2,請計算大氣壓對頭頂的壓力為多少?

(2)測量大氣壓強的工具:

①水銀氣壓計: 優點:精確 缺點:不方便攜帶

②金屬盒氣壓計:優點:使用方便 缺點:不精確

3、大氣壓強的變化:

(1)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氣壓強不斷減小。

海拔3000M以內,每上升10M,大氣壓強減小100Pa。

(2)1個標準大氣壓= 760mm高水銀柱所產生的壓強。

4、大氣壓強與液體沸點的關係:

(1)氣壓越大,液體的沸點越高。

(2)應用:高壓鍋。

5、思考:

(1)、本節後,你對馬德堡半球實驗,有什麼新的推論?

(2)、抽水機是靠大氣壓把水壓上去的,抽水機能否一次把水從地面抽到高樓大廈的樓頂?

(四)、歸納小結:

讓學生總結本節所學的內容(結合板書用多媒體給出)

1、體驗了大氣壓強的存在

2、討論了大氣壓強的特點

3、探究了大氣壓強的測定

4、應用了大氣壓強的知識

(五)、佈置作業:

1、複習課文,預習第四節——壓強與流速的關係

2、課本第159頁,作業1、2、3。

七、板書設計:

板書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體現所講知識的順序性、條理性,便於學生進一步理解鞏固所知識。本人採用如下板書設計:

第三節 空氣的力量

1、 大氣壓強:

①生活現象:紙片託水、可樂罐變形、掛鉤吸牆上。

②驗證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

③產生原因:氣體受重力,具有流動性。

④解釋現象:鋼筆吸墨水、抽水機抽水。

2、 大氣壓強的測量:

①測定實驗:托裡拆利實驗

實驗注意事項:

②大氣壓值:1.013×105Pa

③測量工具:金屬盒氣壓計、水銀氣壓計。

3、 大氣壓強的變化:

①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氣壓強不斷減小。

②標準大氣壓:1.013×105Pa

或760mm高水銀柱所產生的壓強。

4、 大氣壓強與液體沸點的關係:

①大氣壓強越大,液體沸點越高。

②應用:高壓鍋。

八年級物理說課稿4

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我們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學習。小編準備了最新八年級物理說課稿物體的質量,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是教材的第六章第一節,著重加深了對物質世界的探索,物體的質量是國中物理力學中的基本量之一,既十分抽象又十分重要,是今後學習力學知識的重要鋪墊。

2、教學目標

理解質量的概念;學會正確使用托盤天平;通過實驗探究出質量是物體的物理屬性。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①知識和技能

知道質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單位。

通過實驗操作,學會正確使用托盤天平。

通過探究活動,在瞭解物體的形狀、物質的狀態以及地理位置與物體質量大小無關的基礎上,理解質量是物體自身的屬性;

②過程與方法

經歷“質量是物體的屬性”的探究過程,學習實驗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天平的實際操作過程中總結規律,熟悉使用方法。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質量是物體的屬性”中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發現”成功的喜悅。

通過閱讀天平的使用說明書,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

通過天平使用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作精神。

3、重點與難點

本節的重點是質量的概念與單位,以及學會使用天平測量質量。

本節的難點是“質量是物體的屬性”的探究。

根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在教學中,我準備充分利用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課本入手,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將天平的構造,使用方法,讀數的方法等進行演示。通過測量身邊的學習用品的質量,既學到天平的使用,又體驗到物理的實用性。

結合神六、嫦娥一號的發射成功,冰與水的轉化,橡皮泥的捏成小物品等探究出質量是物體的基本屬性。

二、學生的學情分析

現階段學生的能力發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思維發展水平不高。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物體的質量是有一定了解的,只不過對其概念的理解不夠具體,學生能知道自己的體重是多少;某個物體有多重,只是不知道他們所說的“有多重”指的其實就是物體的質量。同時八年級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雖然不高,但動手的慾望是非常強的,他們很樂於參與實驗,在本節課概念教學時,將通過自主、實驗、探究、分析、總結和訓練,強化學生對質量概念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及理論依據

物理概念的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避免物理概念直接灌輸強加給學生,依據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和教學心理學原理,在質量概念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充分利用學生已有概念的形成,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小組討論中學到新的物理知識,教師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幫助者。為此本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科學探究、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

四、教學程式設計

一、認識質量

1、區別物體與物質的概念

首先請大家思考:課桌是用哪些材料製成的?————課桌是用木材製成的。

塑料桶是用哪些材料製成的?————塑料桶是用塑料製成的。

自行車是用哪些材料製成?————自行車是由鋼、鐵、橡膠等構成的。

一般地,我們把木材、塑料、鋼、鐵、橡膠等稱為物質。也就是說,課桌這個物體是由木材這種物質組成的;凳子也是由木材製成的;自行車是由鋼、鐵、橡膠等物質組成的。我們身邊的一切物體都是由各種不同的物質組成的……

你能再舉些身邊的例子嗎?

2、引入質量的概念

一根鐵釘比一枚大頭釘含有的鐵多;一幢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樓房比同樣大小的木結構樓房含有的物質多,製作一張課桌比製作一把椅子所需要的木材多。一般來說,不同物體含有物質的多少不一定相同。我們把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做物體的質量。

3、質量的單位

在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是千克,符號為kg。常用的質量單位還有克(g)、毫克(mg)和噸(t)。它們之間的換算關係是:

在螢幕上出示一組練習,使學生初步建立正確估算某一物體質量的能力。

你知道嗎:介紹地球、太陽、月亮等宇宙天體的質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質量的測量工具

1、實驗室裡常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引入測量質量的工具,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資訊快遞中的托盤天平的結構和使用方法。讀完後,請同學對照實物給大家介紹一下托盤天平的構造以及使用方法。

觀察學生的`閱讀情況,可先請學生同桌相互介紹,然後再請學生代表回答,這樣可使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檢查學習成果的機會。

2、學生通過討論總結出天平使用的基本方法:

①使用天平時,應將天平放在水平工作臺面上。

②調節平衡螺母應遵循以下規律:指標左偏就向右調;右偏向左調。

③天平調節平衡後,左右盤不能對調,平衡螺母不能再動。

④測量物體質量時,應將物體放在天平的左盤,砝碼放在天平的右盤;取砝碼時一定要用鑷子。

⑤往盤裡加砝碼應先估計被測物的質量,再從大到小加砝碼;當加到最小一個砝碼時超過待測物重,則應改用移遊碼。

⑥遊碼的讀數是讀遊碼的左邊所對標尺的刻度值。

天平使用注意事項:

①不能超過最大稱量(天平的最大稱量=所配砝碼總質量+標尺最大讀數)。

②取砝碼要用鑷子,不能用手直接取砝碼;並輕拿輕放。

③保持天平乾燥、清潔;不能把潮溼的物品或化學藥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盤裡。

被測物質量=所用砝碼總質量+遊碼指示的刻度值

3、請同學到講臺演示測某一物體的質量,及時予以適當的評價

學生分組在座位上練習使用托盤天平測量橡皮泥的質量。

三、探究物體的形狀、物質的狀態以及位置的變化對其質量的影響

將橡皮泥捏成小動物或你喜歡的一件物品;然後再稱一稱橡皮泥的質量。問:你有什麼發現?得出物體的質量並不隨物體形狀的改變而改變。

把一塊冰放入裝有熱水的燒杯中,然後把燒杯放在天平上稱量。當冰熔化成水後,它們的質量會變嗎?由於條件限制,準備冰塊有一定困難,在課堂上播放一段視訊,得出物體的質量並不隨物體狀態的改變而改變。

將桌子從講臺一邊搬到另一邊,問:桌子的質量變了嗎?

得出物體的位置變化,質量不變。

我國航天事業取得偉大成就,神舟六號宇宙飛船帶著費俊龍和聶海勝從太空返航。我們欣賞一下航天員在太空的照片。

科學家研究發現,地球上的物體被航天員帶到太空後,質量不變。

以上事實說明:當物體的形狀狀態位置發生改變時,他的質量不改變,所以質量是物體的物理屬性。

四、練習

螢幕出示練習,對本節課的內容加以鞏固。

五、自主歸納,評價小結

引導學生進行本課知識的歸納,反思和回顧學到了什麼。在知識歸納的基礎上進行學法小結,總結出本節課利用了“自主學習、實驗探究、小組討論”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六、板書設計

物體的質量

一、物體的質量及單位

二、質量的測量工具正確使用托盤天平

三、質量是物體的物理屬性

上面就是為大家準備的最新八年級物理說課稿物體的質量,希望同學們認真瀏覽,希望同學們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

八年級物理說課稿5

一、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對自然界中的很多物理現象充滿了好奇,充分的利用這一點,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好動手,但能力不強。他們剛學物理不久,對科學探究的基本步驟掌握欠缺,要求他們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有一定的難度。

二、教材分析

1、地位與作用

本課是國中物理第一冊第四章《物質的形態及變化》第二節內容。汽化與液化在生活中最為常見,與生活聯絡緊密。與內能熱量、分子運動論的學習也有聯絡;研究方法是很多探究的模式;能解釋很多有關汽化和液化的熱現象。所以本節是本章的一個教學重點。

2、教學目標

根據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和新課程標準要求,我確定本節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能區別物質三種物態:固態、液態、氣態。知道汽化與液化及對應的吸放熱。

知道蒸發和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

知道沸騰現象、沸騰的特點和沸點。進一步熟悉溫度計的使用。

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識解釋有關熱現象。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水的沸騰的實驗探究過程,觀察液體沸騰時的現象和特點。

經歷用影象描述水沸騰前後溫度隨時間變化的過程。(物理中常用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促使學生樂於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識。

3、重點、難點與關鍵

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確定:

(1)重點:通過探究活動了解液體沸騰的特點。(讓事實說話)

(2)難點:有影象來處理實驗資料。(學生的數學知識決定)

(3)關鍵:做好水的沸騰實驗。

三、選用的教具及裝置(根據實驗需要選擇)

酒精、水、溫度計、燒杯、酒精燈、石棉網、鐵架臺、打火機、平底燒瓶、水槽、玻璃導管、停表、課件。

四、教材處理

本節內容安排兩個課時連堂上,用實驗匯入,創設情景,從身邊的物理現象入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晒衣、晒農作物來歸納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做好沸騰實驗,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讓事實說出沸騰的特點;通過身邊事例匯出液化放熱,汽化吸熱;資訊瀏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從物理走向社會)

五、教學過程

1、物質的三態

直接問學生水有哪三態?別的物質是否也有這三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其他物質在不同溫度時的狀態,老師總結:固態、液態、氣態是自然界物質常見的三種狀態(歸納法)

2、汽化的一種方式——蒸發

用酒精在黑板上寫出“液體”兩個字,老師抓緊時間把盛有少量酒精的燒杯繞教室走一圈。問學生黑板上的字哪兒去了?你們聞到了什麼氣味?學生回答問題後再給出汽化的概念。紅薯,蘿蔔切開後哪兒易幹?(創設情景)再定義蒸發:只在液體表面進行的汽化現象。池塘中的水蒸發不論在什麼溫度下都可以。

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的教學:通過晒衣服和農作物(如稻子、花生、豆子、棉花等)的做法來歸納:蒸發快慢與液體溫度高低、液體表面積大小和液體表面附近的空氣流通快慢有關。通過討論課本92頁的問題的進一步熟悉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知道節約用水。

3、探究汽化的另一種方式——沸騰

(1)提出問題

家裡燒開水你們都看過,你能描述一下當時的現象嗎?學生們試著說,然後師生共同歸納出:要進一步研究沸騰現象,還要通過實驗仔細觀察:溫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氣泡的生成和變化情況。(明確實驗目的,儘可能多的學生說)

(2)制定計劃和設計實驗

按照課本圖4-15裝置好實驗裝置。(水量適量、火焰要大水溫不能太低,固給水先加熱,燒杯加蓋,加熱時取下蓋,讓學生看蓋有什麼,以備後用)

(3)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請同學幫忙記時間和資料,特別提醒同學注意觀察氣泡的產生、變化和沸騰後的溫度變化。繼續加熱觀察溫度變化情況,移開燈看水是否繼續沸騰。根據資料學生在紙上畫出影象,老師指導畫。因為對學生來說這一步不易。讓學生觀察後討論:加熱前水中有氣泡嗎?氣泡是哪來的?氣泡為什麼會有實驗中的變化?沸騰後繼續加熱,水的溫度如何?酒精燈移開後水是否繼續沸騰?說明什麼問題?水蒸氣肉眼能直接看見嗎?

師生共同總結沸騰特點:

沸騰是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進行的劇烈的汽化現象。沸騰時,繼續加熱,液體的溫度不變。

給出沸騰和沸點的定義,討論蒸發和沸騰的異同點,以加深理解。通過在不同環境中選用溫度計來了解多種液體的沸點,進一步強化沸點概念。

4、液化

(1)由前面的蓋上的水,再引入液化概念:物理學中把物質由氣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做液化。

(2)觀察課本94頁圖4—17及前面的實驗結果:水蒸氣遇冷,降低到一定溫度時就會液化。溫度高氣體就不易液化,如醫生用金屬鏡子檢查病人牙齒時,要烤小鏡子,避免口腔中的水蒸氣液化而使鏡子模糊了。

(3)學生儘可能的列舉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現象,看誰知道得多。

除了課本上的例子外老師幫助列舉如:露水,霧,夏天自來水管壁有時出汗,冰箱冷凍室門上出“汗”。(調動積極性,擴大知識面,生活中處處有物理)

(4)降溫可以使氣體液體,加壓可以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想到液化氣液化的方法,從而歸納液化的方法:降溫或加壓或者兩者兼用及壓縮的好處

5、汽化吸熱、液化放熱

(1)讓學生回憶打針時,身上塗上酒精時的感覺及前面做水沸騰時,水要加熱的實驗事實。讓學生得出:液化吸熱。

討論

秋天同學們下水洗澡時,上岸時覺得冷,而在水中反而不冷,說明什麼?該過程發生在液體表面還是內部?

夏天狗,牛等動物的嘴巴張開並伸出舌頭,有何用?人運動時,出大量的汗有何用?(生活走向物理)

(2)讓同學們猜煮飯時,是上面的先熟還是下面的先熟?學生很少有這種生活經驗,老師幫助解釋。再結合我校用蒸氣煮飯燒開水,天要下雨時特別悶熱等例子來幫助學生來知道液化放熱。(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6、課堂練習

課本96頁1、2、3、4、5

第1題是考察對實驗的觀察,第2、3、4題是考察影響蒸發快慢因素的,其中第2題注意節水意識的培養,第3、4題觀察生活。第5題是液化放熱,注意安全保護自己。

7、師生小結

本節內容:(不求知識全面,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但望人人想說、敢說。)

物質的三態:固態、液態、氣態。

汽化、液化的概念及其吸放熱的情況。

影響液體蒸發快慢的三個因素。

汽化和液化的特點。

利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識解釋有關的熱現象。

8、課後作業

1、作業本中的填空題和選擇題及簡答題目。

2、試做課本97頁的課外活動。

六、板書設計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點

(1)、物質的三態:固態、液態、氣態。

(2)、汽化:把物質由液態變為氣態的現象蒸發:只在液體表面進行的汽化現象

(3)、汽化

(4)、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

沸騰:把液體的內部和表面同時進行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1、此略

2 、此略

3、此略

(5)、沸騰的特點(此略)

(6)、液化的概念(此略)

(7)、汽化吸熱、液化放熱。

八年級物理說課稿6

尊敬的各位專家、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物質的物理屬性》,下面,我將通過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四個部分來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這節課是蘇科版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五節的內容,是新課程實施後增加的一節內容,知識相對獨立,內容對應於物理課程標準中物質(一級主題)的一個二級主題,本主題所涉及的科學內容,與日常生活和自然現象密切相關,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前沿有重要聯絡。學習這些內容能讓學生在國小科學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物質世界。

教材首先通過讓學生觀察圖片,自主的發現物質的一些屬性,如:密度、透光性、彈性、導電性等,目的是希望強調物質屬性的多樣性。接著將硬度作為一個比較突出的屬性,通過探究活動的形式對物體的硬度進行比較排序,在比較的時候用到了刻劃法。最後談到對物體屬性的深入研究,促進了材料學的發展,催生了新技術和新器件等。教材整體內容特點是知識比較淺,但內容可以鋪的很開,教師設計的空間大,同時能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2.學情分析

從心理特徵來說,處於八年級下學期的學生,思維已逐步從經驗型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著迅速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隨時發表見解。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實驗,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自由的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物質的密度,對鑑別、區分物質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於物質物理屬性的理解(由於其概念抽象程度較高,)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情分析,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我制訂了以下三個維度的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密度、硬度、導電性、彈性、磁性等都是物質的物理屬性,會描述物質的這些屬性。

②會根據物質的物理屬性對物質進行分類,嘗試將物質的一些物理屬性與生活中物質的用途聯絡起來。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物質導熱性、導電性、硬度等屬性的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歸納的能力,並體會比較的研究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知識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能保持對科學研究的熱情。在實驗中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愛護公物的意識。

4.教學重難點分析:

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瞭解物質常見的屬性,會根據物質的物理屬性對物質進行分類。難點確定為:如何通過實驗發現和認識物質的物理屬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打算在實驗中突出重點,在討論中突破難點。

5.實驗器材:

保險絲,回形針,塑料勺,金屬勺,鉗子,火柴,牙籤,肥皂,鋼針,乾電池,小燈泡等,學生自帶物品。

二、說教法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行為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主要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實驗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將課堂交給學生。在實驗中,既能滿足國中學生的操作慾望和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有效的體會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在討論中,既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又能展現個性,學會交流,促進學生自由、充分、全面的`發展。讓學生在啟發、觀察、實驗、討論中,眼手共用學動手,手腦共用學動腦,在動手動腦中完成對知識的自主構建,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說學法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技能的獲得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學出來的,因此指導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是教育追求的目標之一。因此,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本節課我主要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思”,手腦共動,通過觀察、實驗、思考、討論、體驗等,瞭解物質的物理屬性,體會這些屬性在生活中的應用,讓知識和方法隨著課堂的進展逐步滲透到學生的頭腦中。

四、說教學過程(教學環節設定、教學評價、板書設計)

1.說教學環節設定

物理的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為了有序、有效地進行教與學的活動,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環節1.設定情境,引入新課

發現問題是學習的開始,提出問題是探究的開端,所以我設計了以實驗引入,讓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中,自然進入本節的主題。

實驗一:兩個不同的回形針(買來的回形針,用保險絲做成的回形針),分別進行開啟拉直、拉斷、用火柴燒斷、燒不斷用鉗子夾斷等實驗過程,體會硬度、韌性、熔點等屬性的不同,在對比中讓學生髮現不同,從而自然引入對物體屬性的研究。

環節2.新課教學

“一、多種多樣的物質,按屬性分類,便於研究和應用

二、物質的物理屬性:密度、熔點、硬度、導電性、導熱性等

1.硬度

問題討論:怎樣比較硬度,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並進行評價(多種方法對比優劣,其中經驗不可靠)。

實驗二:牙籤刻肥皂、刻木塊,鐵釘刻木塊,全體學生用牙籤刻粉筆等,引導學生得出判斷硬度的方法:刻劃法(有缺陷性,注意告訴學生要愛護公物),再比較得出圖片中物體硬度的排序。

問題討論:為什麼銅鑰匙越來越少見?

觀察:自己的各種鉛筆,說明硬度不同,用途不同。(對知識的應用)

2.導熱性

實驗三:放在熱水中的兩個湯勺,手摸感知溫度的不同。(導熱性)

討論應用:劃火柴說明空氣、木頭都是熱的不良導體,羽絨服保暖,鍋各部分材料等。

3.導電性

實驗四:觀察小燈泡的發光情況,換用不同材料接入電路,包括實驗一用到的金屬絲(說明一種物質有多種屬性)

討論:以上材料的特點,解釋電線的材料選擇理由

4.其它屬性:

觀察:第一組圖片,你還能發現什麼屬性,填寫書上的空格。

小練習:說說下面物質的一到多種屬性(橡皮、刻度尺、瓶子、水等,儘量選取隨手可得的物品)。

轉承:對物體屬性的深入研究,促進了材料學的發展,催生了新技術和新器件,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應用和發展

愛迪生對耐高溫材料的研究,使電力照明走進千家萬戶;科學家對半導體導電性的研究,導致了電晶體的誕生,開創了人類社會是資訊化時代

閱讀:生活物理社會(航天飛行器的特殊“外衣”)

思考交流:新型陶瓷有哪些物理屬性?燒蝕材料有什麼特點?”

環節3.反饋練習(與環節二融合,小迴圈反饋,更能及時查缺,有效調整教學)

環節4.小結(學生小結,培養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形成整體印象)

環節5.作業佈置:

(1)設計標籤:調查生產、生活中的一些材料,為其中一種材料設計標籤。

(2)製作一個保溫盒。

多樣化、操作性強的作業,能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2.說教學評價

新課程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學生學習評價,適度、恰當的評價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學生對自然探索的興趣,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將評價融於過程,利用課堂觀察、課堂練習等方式,對學生的興趣、參與度、能力水平、合作意識等方面進行多維度評價,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通過評價及時瞭解自己在那些方面獲得了提高,還有什麼潛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得到充分的發展。同時,注意將教師評價、學生自價、學生互評等結合起來,努力構建多元化、發展性的評價體系,以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的發展和物理教學的改進。

3.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教學內容的濃縮,便於學生記錄、記憶、理解,形成整體印象,心理學實驗表明,進入人腦並被記憶的資訊有80%以上來自眼睛,因此,適量的板書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本節板書三個標題,第二個標題是重點,黑板分左右兩部分,分別為主副板書,書寫中注意彩色粉筆的應用。

八年級物理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內容力圖展現光學是有用的。在光的傳播規律學習之後,通過感性認識的豐富,表現光學知識是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光即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光學知識與電子技術相結合誕生了電視機,光學知識與顏料混合的知識結合展現出七彩世界。教材安排了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體驗獲得生動的事實材料,感悟實驗對物理學習的重要性,使學生在各種形式的學習中成長。

【教材重難點】光的色散現象、色光的三原色、物體的顏色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前面已經學過了光的折射,本節課的內容貼近生活實際,學生也比較熟悉,感興趣且容易接受,色光和顏料的混合學生探究的價值不大。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色散現象,知道是白光由色光組成的;

②知道透明體的顏色是由透過它的色光決定,不透明體的顏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

③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顏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光的色散實驗,讓學生體驗實驗是研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

②通過教師演示和學生自主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顏料的混合,使學生獲得有關的知識,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體會現實世界的絢麗多彩和美好,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熱愛世界、熱愛科學

②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③通過親身的體驗,使學生感悟實驗方法對學習物理的重要性。

④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於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四、【方法手段】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通過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的例項情境,逐步引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從而順利實現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解決。通過聯絡前一節光的折射內容並模仿偉大科學家牛頓發現光的色散現象的實驗,讓親身經歷探究學習和思考,使學生意識到觀察、質疑、實驗探究活動是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所以在學法上採取:觀察法、實驗探究、歸納法。以豐富的實驗用具及裝置作為教學手段,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和拓寬了知識的廣度,而且使教學過程從抽象到形象。

五、【教學程式】

1、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對比:在太陽光下,我們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各種物體。然而,在漆黑無光、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場所裡,我們卻什麼也看不見。如果有燈光的照射,則光照到哪裡,我們就能看到那裡的物體及其色彩。這一現象說明我們所看到的物體的顏色與什麼有關?

追問:白天我們看到的光從何而來?太陽光是什麼顏色的?

引入:以前人們一直認為白色是最單純的顏色,白光是最單純的光,不能分解,到17世紀英國的`科學家牛頓通過一個實驗發現了一種極為奇妙的現象,讓人們對於上面的問題有了明確的認識。那麼大家想知道他的實驗是怎麼做的嗎,白光到底能不能分解呢?

這樣設計給了基礎差的學生一定提示,使其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利用學生對科學家的崇拜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便於學生更新已有經驗,接受新知識,誘導學習動機,豐富感知。

2、新課教學

(1)光的色散現象

①介紹三稜鏡,引出光的折射,將三稜鏡放在太陽光下,調節位置,讓學生觀察現象並描述現象

思考:我們看到的現象說明了什麼?

1、白光不是最單純的光

2、白光是由七種色光混合而成

②列舉生活中所見到的色散現象,解釋彩虹是怎麼形成的。

過渡:瞭解了什麼是色散現象後,我們再來關注這樣一個問題:能看見其它顏色的物體,說明有色光是進入我們的眼睛,進入我們眼睛的色光是不是隻有七種?那麼這些顏色又是怎麼產生的?

2、色光的三原色及色光的混合

學生不能對提出的問題提出合理的猜想和驗證,引導學生去觀察電視機,通過研究電視機的畫面發現光的三原色及各種色光的產生原因。

學生觀察之後能夠發現,電視機的畫面上只有三種顏色的色光存在,其它顏色的光是光的三原色混合而成的。

過渡:電視機能產生各種色光,因為電視

機能夠發光,那麼大家現在觀察一下我們周圍的物體,如大家的衣服,桌椅,它們有顏色,但它們能自身發光嗎?它們為什麼能夠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3、物體的顏色

指導學生朗讀,診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提問:通過閱讀,我們知道了當光照到物體上時,物體對光有哪幾種作用?

(1)實驗演示:透明物體的顏色

強調透明塑料片的顏色,觀察透明物體的顏色與什麼有關

①將紅色塑料片放在光譜前,透過去的是什麼光?(紅光)

②將綠色塑料片放在光譜前,透過去的是什麼光?(綠光)

③將藍色塑料片放在光譜前,透過去的是什麼光?(藍光)

④無色透明玻璃片放在白光前,透過去的是什麼光?(七種顏色)

學生思考反饋:

塑料片呈現不同顏色的原因是什麼?

(2)實驗演示:不透明物體的顏色

觀察白紙上的光譜的顏色,反射的是什麼顏色的光?(七種顏色)

思考:紅花,綠葉在太陽光之所以呈現紅色、綠色是因為什麼原因?

4、顏料的三原色

提問:大家在畫水彩畫時,是怎麼得到水彩盒裡沒有的色彩的?

介紹:色光三原色

八年級物理說課稿8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是學生接觸國中物理的第一節,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後的物理教學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感悟到物理學的美,激發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和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就成為這節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難點,落實新課標的精神,我在教學策略上努力實現三個轉變:

(1)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

(2)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總之,通過本節課將努力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美的薰陶中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2.教學內容及教材特點:《聲現象》這一章主要是通過對生活、生產中豐富多彩的聲現象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聲音有哪些特性?人們是怎樣利用和控制聲音的?本章特別注意使學生了解聲音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等方面的應用和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絡。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初步的實驗操作技能,使學生初步學會有目的的觀察;

(2)使學生能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象,收集有效的資訊並根據資訊歸納科學規律;

(3)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用語言表達物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好與有趣,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知識。

(2)通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用不同的實驗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互動,營造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共同嘗試的民主融洽的教學氛圍;並通過學生的探索實驗,培養同學間相互合作、探討交流、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教學重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聲音產生的`原理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因為只有瞭解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原理,才能從本質上理解對它的控制與應用,這是進一步學習本章其它內容的前提,這個前提的掌握與否是本章後續學習的關鍵,是實現本章教學目標的基礎。

教學難點

本節課教學的難點是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因為僅僅依靠學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難認識到這一點,只有藉助於實驗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學生剛剛接觸物理知識,認知能力相對薄弱,易於形成難點。

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教學屬於知識探究性教學。本節課擬採用誘思探究→實驗論證的教學方法。在教師的導控下創設教學情境,提出探究的問題,學生邊觀察、邊思考,並通過親自動手及分組實驗來進行論證,通過小組交流進行歸納總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以上這些,可以概括為:創設情景→匯入目標→自主探索→實驗論證→表達交流→總結歸納。

八年級物理說課稿9

我是來自南八家國中的田富,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一章第三節《運動的快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生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效果這幾方面對本節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上一節講述的是“運動的描述”,通過這一節學生知道了“什麼是運動”,而本節課教材通過“想想議議”欄目提出問題(“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引入課題,並且學生討論總結後直接得出速度的定義及計算公式,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在國小數學課中,學生學習過計算速度和路程的問題,對這些知識並不陌生,國中物理從簡單的運動開始,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來逐步展開對物理的學習。

二、學生分析

中學生對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瞭解,但是學生對本節課還是喜歡物理又害怕難,喜歡的是以前接觸過速度的計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決速度問題還是第一次,特別是數學底子薄的學生。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加強自信顯得特別的重要。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喜歡看鮮明、生動、不平常的現象的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目標: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4、粗略研究變速直線運動,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線運動的快慢

四、重點難點

重點: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方法。

難點:應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五、教學方法

1、觀察比較法:通過對生活當中實際事例的比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

2、練習法:通過學生練習,學會應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和速度單位的換算。

六、教學程式設計

(一)課題引入

通過多媒體展示“2004年奧運會上劉翔奪冠”的實錄引入課題。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具體事例匯入課題,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議議”引入更好。

教師提問:劉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們想知道他有多麼快嗎?

(二)新授課程

1、首先學生看教材“想想議議”欄目中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充分討論。教師也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以啟發學生的思路。

蝸牛在地面沿直線爬行、自行車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飛機在空中沿直線飛行,他們的運動情況有何區別?

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他們運動的快慢不一樣”。然後讓學生繼續討論:生活中怎樣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待充分討論後,師生共同歸納出幾個辦法。

(1)相同時間內,通過路程遠的運動的快。如,二人同時同地出發,走在前面的運動的快。

(2)相同的路程,所用時間短的運動得快。如,百米賽跑,先到終點的運動的快。

(3)時間、路程都不相同時,1s內通過路程遠的運動的快。

從而引入速度的概念,引入時應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學生對速度的認識:

(1)物理意義

(2)定義

(3)公式

(4)國際單位、常用單位

然後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圖1.3-2,認識汽車的速度表。讓學生閱讀小資料,瞭解一些物體運動的速度。並讓學生進行單位換算練習,如:

1m/s=_____km/h;5m/s=_____km/h;72km/h=_____m/s

2、在生活中,做機械運動的物體的運動情況相同嗎?機械運動時怎樣分類的?哪類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想想議議”,學生會發現,甲圖中的汽車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都相等,運動的路線是直線,乙圖中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運動的路線也是直線。在此基礎上,引出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還應讓學生了解,物體做直線運動時,若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這樣的運動叫變速直線運動,可以用公式v=s/t計算出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平均速度。

3、講解教材中的例題,學會使用公式v=s/t及變形公式s=vt、t=s/v解決簡單的問題。在練習過程中,應規範學生的解題過程。養成先分析,在解題的良好習慣。

4.小結:新授課後,組織學生討論“是否還有疑點?”,並對本節課做簡單的總結。

5、完成達標測試,展示答案,集體糾正。

6、作業佈置

動手動腦學物理

七、板書設計

運動的快慢

一速度二勻速直線運動

1物理意義1概念

2定義2變速直線運動

3公式:v=s/t3平均速度

4單位:1m/s=3.6km/h

八、教學效果

本節通過教材及身邊的例項,科學、規範的引入速度的概念。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素的概念,同時也提高了運用數學工具處理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領悟了建立速度概念的思想方法。對於速度的公式進行計算大部分學生能完成並掌握,但解題時過程不規範還應課下加強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