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國中物理說課稿

說課稿1.53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中物理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中物理說課稿

國中物理說課稿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平衡狀態是指物體處於靜止或勻速有直線運動狀態。

②知道物體處於平衡狀態時所受的力將為平衡力,最簡單的平衡情況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條件。

④能利用平衡條件解決簡單的平衡問題。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演於實驗(或實驗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培養學生對資訊的收集、處理能力。

②通過運用知識分析例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③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平衡、初步領略自然現象中美妙與和諧培養對大自然的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

二、教學過程設計

1、觀看錄影片段:

①在平直軌道上勻速行駛的火車,②勻速步行的學生。③勻速下落的跳傘運動員。④靜止在地面上的汽車⑤矗立在地面上的高樓。⑥奔騰駿馬的雕像。

2、教師提出問題:

①上述物體分別處於什麼狀態?

②由學生分析出它們處於:

a、勻速直線運動狀態。b、靜止狀態。

③教師直接給出平衡狀態的概念,

板書: 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叫做平衡。

平衡的物體所受的力叫做平衡力。

如果物體只受兩個力而處於平衡狀態,這種情況叫做二力平衡。

3、教師提出問題:

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什麼條件下才能使物體平衡呢?

4、我們用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

①展示實驗器材

②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與記錄

a、在細線的兩端懸掛質量的物鉤碼,塑料板是否靜止,板受到的兩個拉力的大小有什麼關係?(用鐳射筆沿線的方向照射)方向有什麼特點?

b、把紙板扭轉一下(用小鉤勾住一小孔)使兩個力的作用線不在同一直線上,板是否靜止?重新平衡後,兩個力的方向有什麼特點?()(用鐳射筆沿線的方向照射)

c、換用不同位置進行以上實驗

d、在細線的兩端懸掛質量不相等的鉤碼,板是否靜止。

e、在紙板上任選其他兩上孔系線重複上述實驗。

5、引導學生根據觀察結果自己得出結論。

注意提醒學生研究二力平衡的前提條件是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根據力的合成知識,彼此平衡的,兩個力的合力是多少(問學生),學生答:(為零)。

最後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向,且作用;在一同直線上,即合力為零。

6、生活中二力平衡的例子很多

①靜止的砝碼。②二人推門,二人拉門。③塔吊勻速吊起工件。④勻速下落的跳傘運動員。⑤水上漂浮的`船隻。⑥勻速拉動的木塊。⑦懸空的陀螺。⑧懸空靜止的磁環。

7、分析開始錄影片段的6種情況,二力平衡在其中的利用,找學生分別進行分析。

8、想想議議:

①為什麼將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等於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

②在甲乙兩人拔河比賽的過程中,甲給乙的拉力為F1,乙給甲的拉力為F2,已知F1=F2,那麼,這兩個力屬於平衡力嗎?為什麼?

二、小結

三、課堂練習

四、佈置作業

國中物理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一章講述動量的概念,並結合牛頓定律推匯出《動量定理》和《動量守恆定律》。《動量定理》體現了力在時間上的累積效果。為解決力學問題開闢了新的途徑,尤其是打擊和碰撞的問題。這一章可視為牛頓力學的進一步展開,為力學的重點章。

《動量定理》為本章第二節,是第一節《動量和衝量》的延續,同時又為第三節《動量守恆定律》奠定了基礎,在本章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同時《動量定理》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2.本節教學重點

(1)動量定理的推導和對動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一維情況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學難點

動量定理的向量性,在實際問題中的正確應用

4.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從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匯出動量定理的表示式。

(2)理解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知道動量定理適用於變力。

(3)會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處理有關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動量定理規律的學習過程,瞭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物理模型和感測器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2)通過學習用動量定理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提高質疑、資訊蒐集和處理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有將物理知識應用於生活和生產實踐的意識,勇於探索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物理問題。

(2)瞭解並體會物理學對社會發展的貢獻,關注並思考與物理學相關的`熱點問題,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3)關心國內、國外科技發展現狀與趨勢,有振興中華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有將科學服務於人類的意識。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

補充錄影資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實驗、模擬建築工人安全帶的演示實驗

錄影:排球擊球動作要快、鑄鐵打磨時速度要快;籃球接球手臂後縮、跳高運動員落地墊厚墊子、體操運動員落地都要屈膝,

圖片:"勇氣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過程的一組圖片,易碎品運輸過程。

三、教學方法

應用實驗匯入法、啟發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討論來探究動量定理。

四、教學程式

本節課分為四個環節,演示實驗創設問題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定性和定量應用動量定理。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

為了保證建築工人高空作業時人身安全,我們選用什麼樣的安全帶比較好。結實的鋼繩還是結實的彈性繩?

演示實驗:模擬建築工人從高空墜落分別系彈性繩和無彈性繩的對比演示實驗(要挑選軟度合適的橡皮泥做實驗)

(兩次物體都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兩次繩長相同)

實驗現象:用彈性繩的那次橡皮泥完好無損,另一次橡皮泥被鐵絲切成兩半,斷面非常整齊,學生嘗試解釋現象。

第二環節:建立模型推導動量定理

此時,學生有了對力、時間、動量、衝量的初步感性認識,需要在老師的幫助下提高到理性認識。

引導學生建立模型,物體的運動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物體自由下落同樣的高度,獲得同樣的動量,第二階段,經過一定的時間動量減為零

討論第二階段過程中,力的衝量和物體動量變化之間的關係

結論:動量變化相同時,時間長,力小

推廣,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杯子落到水泥地上碎,落到地毯上就不碎;從高處落地都要屈膝;跳遠前要鬆沙坑……

這些說明動量和衝量之間一定是有聯絡的,你能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麼?

設一個物體以速度v1在光滑水平地面上運動,在同方向水平恆力F作用下,經過時間t,速度變為v2,由牛頓第二定律可得:Ft=mv2-mv1.變力作用下動量定理還成立嗎?

利用感測力和速度感測器當場測資料,

讓小車在光滑水平軌道上向固定的力感測器運動,測出小車撞擊感測過程中小車受到外力-時間影象,速度感測器測出次過程中的速度-時間影象。

分析資料發現:碰撞過程中外力的總衝量與碰撞前後動量的變化幾乎一樣。

所以,變力作用下,動量定理也成立。

第三環節:定性應用

為了培養學生在物理學中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的研究方法。鼓勵學生將學習到的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生產技術聯絡起來。首先圍繞定理Ft=△P分情況進行討論。

我們經常用雞蛋碰石頭來形容自不量力,你有沒有辦法讓雞蛋不碎嗎?

演示實驗:瓦碎蛋全(也可以放錄影)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例子說明,動量變化相同時,時間短,力大;時間長,力小。

如:圖片(圖5)中的現象

鐵錘釘釘子,衝床衝壓鋼板

第四環節:定量應用

例:一高空作業的工人體重600N,系一條長為L=5m的安全帶,若工人不慎跌跌落時安全帶的緩衝時間t=1s,則安全帶的受的衝力是多大?(g取10m/s2)

【分析與解答】依題意作圖,如圖所示,人跌落時為自由下落,設剛要拉緊安全帶時的速度為v1,則v12=2gL,即v1=經緩衝時間t=1s後速度變為0,取向下為正方向,對人由動量定理知,人受兩個力作用,即拉力廠和重力mg,所以(mg-F)t=0- mv1,將數值代人得:F=(600 600)N=1200N,所以,人給安全帶的衝力F ′為1200N,方向豎直向下。

國中物理說課稿3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溫度的概念,能說出生活和自然環境中常見得溫度值。能用溫度術語描述生活中的“熱”現象。

2.瞭解體溫計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溫度計的過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並學會攝氏溫度的讀法和寫法。

3.知道溫度的常用單位和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

過程與方法

養成使用儀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習慣,體驗學會使用一種新儀器的愉悅心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探究,使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2.體會對溫度進行準確測量的必要性,養成採集準確資料的好習慣。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4.鼓勵學生自己查詢資料,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2重點難點

1.重點 溫度計的使用。

2.難點 溫度計的使用。

3教學過程 3.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匯入】溫度

五、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熱現象是指與物體的冷熱程度有關的物理現象。

我們生活中都用哪些詞來形容物體的冷熱程度。(學生思考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冷、熱、溫、涼、燙等有限的形容詞來形容物體的冷熱程度。這樣是否就能準確區分物體的冷熱程度呢?

學生議論。

教師講述:這樣的形容非常的粗糙。如:開水和燒紅的鐵塊都很燙,但它們燙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區別(認同所研究的問題)。所以,在物理學中,為了準確地描述物體的冷熱程度,我們引入了溫度這一概念。用溫度的數值比較準確區分物體冷熱程度。

【新課教學】

一、溫度與溫度計

1.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在生活與生產中常用攝氏度(℃)作為溫度的單位。

在科學研究中使用熱力學溫度,有關熱力學的溫度,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中“加油站”的內容。

2.單位:

①常用單位:攝氏度(℃)

②SI單位:開爾文(K)

3.熱力學溫度(T)與攝氏溫度(t)的換算關係:T=273+t

教師講述:溫度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如:地球平均氣溫的升高使人們看到環境的汙染導致“溫室效應”;“SARS”傳播期間,發病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體溫升高;許多食品、藥品的保鮮、保質都要在一定的冷藏、冷凍溫度範圍內;氣溫的變化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農業生產、工業生產、科學研究的許多都要在一定溫度環境下進行……因此,我們需要了解有關溫度和溫度測量的知識。

教師講述:自然界中的物體,溫度高低相差很懸殊。請大家讀出圖各種物體溫度值,要求大家能說出生活中和自然環境中常見的溫度值,並能用溫度術語描述生活中的“熱”現象。

說明:引導學生參與探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教師講述:我們對於溫度高低的判斷往往用面板的感覺。現在請同學們來做個實驗探究。三隻燒杯中分別裝有熱水、溫水和冷水,現請一位同學將左手食指伸入熱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時間後,將兩個食指同時放入溫水中。

說明:一名同學上前面來操作,同學們認真觀察,比較兩手指的感覺,說明了什麼?

教師講述:憑感覺來判斷物體的溫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準確地判斷就必須進行測量,要進行測量就要選擇科學的測量工具—溫度計。

二、測量工具──溫度計

教師講述: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已經使用溫度計測量過溫度。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一些溫度計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師出示常用溫度計(實驗室溫度計、寒暑表、體溫表)實物掛圖讓學生觀察,並讓用手捏住溫度計使它升溫,放手使之降溫,引導同學們思考溫度計的原理。

提問:溫度計中液體上升和下降跟溫度的變化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有這樣的關係?

學生討論、交流後並回答,老師給予適當的點評和引導。

學生意見統一後,教師予以概括總結並用板書。

1.液體溫度計的工作原理:根據( )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製成的。

提問:前面我們已經觀察過溫度計的實物和掛圖,都知道溫度計上都標有刻度,你們知道溫度計是怎樣刻度的嗎?

(引導學生找到溫度計刻度的方法)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作適當的啟發: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多少?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為多少?

學生討論後回答。

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100℃。

講述:攝氏溫度就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

教師進一步提出問:1℃如何刻度呢?

學生思考,討論,形成正確的觀點後彙報,在0℃到100℃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教師板書

2.攝氏溫度的規定

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在0℃到100℃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教師向學生介紹桌上的溫度計是常用的溫度計,分別是實驗室用的溫度計、寒暑表、體溫表。

教師讓學生再仔細看一看桌上實驗室用的溫度計、寒暑表、體溫計的量程有何不同,想想溫度計中的液體有何不同。

(提示:常用溫度計的測溫物質應處於液態,才能正常使用。根據用途不同,實驗室用的溫度計、寒暑表、體溫計的量程不同。參考值:實驗室用的溫度計:-20℃~110C;寒暑表:-20℃~50℃;體溫計:35℃~42℃;固態汞熔點:-39℃;液態汞沸點:357℃;固態煤油熔點:低於-30℃;液態煤油沸點:150℃;固態酒精熔點:-117℃;液態酒精沸點:78℃。)

※工作液體的選擇原則:一是液體存在的溫度範圍要寬,即凝固點要低,沸點要高;二是液體的膨脹係數要大;三是液體要純淨,不沾汙玻璃,不侵潤玻璃。

3.常用溫度計的種類:

(1)實驗室溫度計

(2)寒暑表

(3)體溫表

①特殊結構:縮口

教師講述體溫計盛水銀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細的縮口,測體溫時水銀膨脹能通過縮口回升到上面玻璃管裡,讀體溫計時體溫計離開人體,水銀變冷收縮,水銀柱來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縮口處斷開,仍然指示原來的溫度。所以體溫計離開人體後還能表示人體的溫度。要使已經升上去的水銀再回到玻璃泡裡,可以拿著體溫計上端用力向下甩(不是體溫計的普通溫度計不能甩)。

②液體—水銀 量程:35℃~42℃ 分度值:0.1℃

體溫度計的使用規則:

①不能用常用溫度計直接測量火焰的溫度,原因之一是火焰的溫度超過了常用溫度計的測量範圍,另外火焰還可能使玻璃熔化或使溫度計中的液體沸騰;

②寒暑表的測量範圍的上限不會超過50℃,而沸騰的水面上,水蒸氣的溫度會達到近100℃,所以不能用寒暑表測量沸水及沸水面上的溫度;

③測量液體溫度時,如果溫度計的玻璃泡沒有放在液體的中間部分,而是靠在了容器的側壁,而側壁因液體與外界發生熱傳遞,其溫度會低於或高於液體平均溫度,使測量不準確。容器的底部也會因為加熱,溫度高於中間部位的液體溫度。所以,應該將溫度計的玻璃泡放在液體的中間部位進行測量。

請同學們在綜合第十一章有關溫度計使用注意事項,總結如何正確使用常用溫度計。教師予以適當的指導。

說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怎樣正確使用溫度計,正確的予以肯定。

學生意見統一後,教師予以概括總結並用投影出示。(小黑板展示)

4.液體溫度計的正確使用

(1)使用溫度計前:①選擇量程合格的溫度計,若待測溫度高於溫度計的最高溫度,溫度計會脹破;若待測溫度低於溫度計的最低溫度,則測不出溫度值。②認清溫度計的分度值,以便測量時能準確讀數。③確定零刻線。

(2)使用溫度計時:①應將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②溫度計的玻璃泡浸入待測液體中要稍候一會兒,待示數穩定後再讀數。③讀數時玻璃泡不能離開被測液體,否則示數會降低。同時,視線要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若斜視會產生誤差。

國中物理說課稿4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旺蒼縣雙匯鎮雙河中學的八年級物理教師熊婷婷,我說課的題目是《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是人教版的八年級物理下冊第十章第三節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實驗教學目標、實驗內容設計、實驗方法設計、教學過程設計、實驗評價五個方面來說這節實驗課。

一、實驗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⑴知道物體的沉浮條件,會根據沉浮條件判斷物體的浮沉。 ⑵知道通過改變物體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控制物體上浮或下沉。⑶能應用沉浮條件解釋簡單的物理現象。

2.過程與方法:觀察、分析輪船是怎樣浮在水面上。通過親手製作浮沉子和課堂上的實驗探究,加深對物體浮沉條件的理解和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有關情景的創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體驗探究活動中,提升樂於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強化協作、探究問題的意識,感悟浮力應用的社會意義與價值。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

二、實驗內容設計

從知識儲備上看,學生已經學習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等相關知識。雖然他們在生活中已經對常見的物體的浮沉現象有了大致瞭解,但是畢竟沒有經過系統學習,難免會有一些潛在的模糊的甚至是錯誤的意識,比如:物體的浮沉狀態究竟有哪些?物體浮沉條件是怎樣的?是不是重的物體就一定會下沉,而輕的物體就一定會上浮等等。而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就會一直困擾著學生。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較多的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實驗活動,如:讓他們多動手實驗,通過親手製作浮沉子和課堂上的實驗探究,加深對物體浮沉條件的理解和認識。再通過觀察老師演示的兩個小實驗(水中的乒乓球和鹽水中的雞蛋)引出物體浮沉現象觀察實驗探究,留給他們足夠多的時間去思考,真正幫助學生糾正認知上的錯誤,理解他們所學的知識。引出本節課的'內容: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

三、實驗方法設計

1、創設情景,以引導學生體驗探究為主進行教學

雖然本節內容教材上沒有設定學生小組實驗,但這節內容卻是這學期的一個重點和難點,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我便通過實驗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物體浮沉條件”。

2、採取讓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總之,實驗主要運用直觀法(演示實驗、多媒體課件)、作圖分析法、討論法歸納法。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學習,探究新知------內化提高,實際應用------感悟收穫,課堂小結------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新課匯入:指導學生課前製作浮沉子。讓他們觀察吸管(浮沉子)在水瓶中的浮沉情況。觀察到什麼現象?

記錄:吸管(浮沉子)原來處於什麼狀態,你採取了什麼方法,從而改變了它的浮沉。讓學生觀察實驗,提出問題,設定懸念,引出課題。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探究過程一:做一個演示實驗,把三個乒乓球放在水中,(要求一隻下沉、一隻懸浮、一隻上浮)

探究過程二:請同學們想辦法改變它們的沉浮,並嘗試思考你是通過什麼方法來改變它們原來的浮沉情況的?

在學生的探究活動記錄上,可以引導幫助學生總結出在物體體積不變的情況下,物體越重越容易下沉;通過活動,可提高學生共同參與程度,培養學生間相互協作的精神,同時,學生通過實驗、觀察現象、提出問題,然後自己解決問題,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結論:物體通過改變自身的重力可以實現上浮或下沉

探究過程三:探究物體在什麼情況下會下沉、懸浮或上浮,即探究物體的沉浮條件

將雞蛋放入水中,逐漸加入食鹽,使雞蛋在鹽水中(下沉—懸浮—上浮)。分析雞蛋在鹽水中(下沉—懸浮—上浮)的受力情況。對於實心物體,根據F浮=G排=m排g=ρ液gV排,G物=m物g=ρ物gV物,可以通過比較物體和液體的密度來判斷、(板書)

浮沉條件

(1)下沉F浮

(2)懸浮F浮=G V排=V物∴ρ液=ρ物(3)上浮F浮>G V排=V物∴ρ液>ρ物

(4)漂浮F浮=G V排ρ物

然後在回過頭分析,我上課開始時做的三個乒乓球在水中的實驗,可以知道,我所用的三個乒乓球裡肯定有問題,然後通過解釋知道三個乒乓球居然質量是完全不一樣的(一隻是空心的,另外兩隻均裝有不同量的沙子)。

第三環節: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引入:對貼近生活的例項“鹽水選種”進行解釋

應用一:輪船。輪船的工作原理、排水量、漂浮、浮力大小不變且等於重力

應用二:潛水艇。多媒體演示潛水艇工作的動畫,讓學生分析它的工作原理:“潛水艇是怎樣實現下沉和上浮的呢?”結論:潛水艇——潛水艇的下潛和上浮是靠改變自身重來實現的。

應用三:熱氣球。學生討論分析熱氣球工作的原理。結論:氣球是靠通過改變自身的體積,從而改變浮力來實現升降的。

第四環節: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浮沉條件(1)下沉F浮G V排=V物∴ρ液>ρ物(4)漂浮F浮=G V排ρ物應用

農業——鹽水選種軍事——潛水艇氣象——熱氣球其他——密度計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1、利用多媒體展示課堂習題——引導學生做輪船的排水量例題。在強調規範做題中落實物體的浮沉條件在實際生活應用中的知識面。

2、佈置學生獨立完成課後練習“動手動腦學物理”。五、實驗評價與自我反思: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營造了濃厚的探究氛圍,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考和探究活動中。

但由於本節課內容比較多,在時間分配上不好把握,需要控制好活動時間。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國中物理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得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七章第三節得教學內容,“重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得一種力,重力得知識對學習壓力、支援力、浮力等知識得學習非常重要,又是學習壓強、功得基礎。“重力”是“力學”中得基礎,在力學學習中有著廣泛得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得運動有無影響。本節課由“重力得大小”“重力得方向”“重心”“重力得由來”四部分內容構成,分別從力得概念和力得三要素兩條線來認識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舉足輕重得地位。

2、教材處理

在授課中本人認為把“重力得由來”由最後學習內容調整為首先進行學習再學習重力得概念比較符合知識得認知邏輯順序。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具有強烈得求知慾和好奇心,學生對重力得現象比較熟悉,有一定得認識基礎。農場孩子,純樸上進,通過半年得物理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得實驗探究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得能力。但他們缺乏一定得探索問題得能力。

根據20xx版物理課程標準對重力學習要求,學生得情況以及教學內容我確定本節得教學目標為: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萬有引力而產生得。

2、瞭解重力得作用效果,會由質量計算重力大小。

3、認識重力得方向,理解“重心”得含義。

過程與方法:

1、瞭解牛頓關於“地球吸引月球”得理論思想,知道萬有引力得存在。

2、通過實驗探究“重力得大小與質量得關係”認識並掌握求重力得公式。

3、通過“重錘實驗”“找重心實驗”理解並感受重力得方向與作用點---重心。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實驗認識“質量”與“重力”關係。

2、通過對重力產生得原因得探究,瞭解牛頓得貢獻,激發學生向科學家學習得意識,樹立探索太空奧祕得理想和信念。

根據教學目標和我校學生得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得重點、難點為:

重點:掌握重力得“三要素”;能進行重力大小得計算。

難點:重力得方向;重心得含義。 為更好完成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得實際情況,我採用得教學方法是: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採用直觀演示法、引導發現法、讀書自學和講解法等,多種方法配合使用,運用多媒體直觀展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加上教師講解,將達到“教”與“學”得優化組合。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得教學理念。

1、選擇教具依據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得科學,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得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得重要途徑。教學用具及裝置選取得當有利於使教學過程從抽象到形象。使學生在生動形象得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質量得關係。還能激發學生們得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得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有效性得目得。

為此,我選擇以下得教具及裝置:

2、教具:下落物體視訊、多媒體課件、鐵架臺、彈簧測力計、重錘線、鉤碼、三角板、座標紙、鉛筆、細線、橡皮

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採取循序漸進得教學原則,我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教學

1、導學內容:

播放視訊: 石往山下滾,水往低處流,雨從空中下落,月球圍繞地球轉,拋物下落。演示繫繩橡皮圓周運動,撒手後運動情況。

問題:以上現象發生得原因是什麼?什麼是萬有引力?誰發現萬有引

力?什麼是重力,用什麼表示?物體只要在什麼附近就會受到重力?

2、學生活動:

學生觀看視訊,引發思考;閱讀教材,p9導讀與p12重力由來,回答問題。

3、設計意圖:

從生活情境中尋求規律,形成理論,樹立探索太空得理想,激發向科學家學習意識,讓學生自然進入課題。

(二)實驗探究,尋求規律

1、導學內容:

托起不同得鉤碼,感受它對手得壓力,提出問題,猜想質量與重力之間有何聯絡?分組實驗,用測力計和鉤碼探究質量與重力之間遵循什麼規律,總結結論。設計,填寫表格。

以m為橫軸,G為縱軸建立平面直角座標系,描點繪影象,計算G/m,小結g=9.8N/kg.總結重力公式。

2、學生活動:

學生感受後回答,質量大得鉤碼對手得壓力越大,說明重力越大。學生分組實驗,利用測力計測量相應鉤碼重力,利用直尺鉛筆描點、作圖,分析規律;填入表格並計算比值,總結G = mg 。(一次函式型別)

3、設計意圖:

通過實踐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學生學會正確得探究規律、方法、步驟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導學生建立理論來源於實踐,規律就在身邊得認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分析歸納,理解應用

1、導學內容:

P11,先閱讀後例題解析,分析小結整理過程;重力得方向;解決用什麼工具確定豎直向下得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國與美國重力得方向是同向嗎?有何規律?p12,重心,質量分佈均勻,形狀規則物體重心在哪裡?

2、學生活動:

學生即時解答例題,板書解析;學生閱讀重力方向與重心部分內容,回答問題,學生小組討論重力得方向應用及規律。學生尋找規則物體重心。

3、設計意圖:

熟悉公式,規範解題步驟;理解力與重力關係,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學生閱讀學習能力,體驗物理來源於生活,從物理走向社會。

(四)課堂訓練 鞏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確得?

A.物體被丟擲後總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得結果

B.籃球拍到地板上有彈起,是重力作用得結果

C.地球上各地得重力方向都是相同得,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飛船離開地球很遠後,可認為不受地球得重力了。

2、關於物體重心,下述正確得是?

A.物體上各部分受到得重力,都作用在物體得重心上

B.一個均勻鐵環,它沒有重心

C.籃球打足氣後,它得重心也在球心處

D.向一個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得重心會越來越高。

3、某同學用彈簧秤稱一盒牛奶,示數如圖,則這盒牛奶

得質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學得“體重”(質量)為50kg,則他得重力是多少牛頓?當他乘坐飛船,離地球較遠時,質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設計意圖:檢測從基礎鞏固、能力提高、發展思維三個層次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強化訓練。使不同層次得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得快樂。

(五)課堂小結 感悟新知

關於重力

(一)重力產生得原因——萬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得方向和作用點: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是重心

設計意圖:讓學生談收穫,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得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得理解又可以在學生得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得整體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形成情況,教師根據情況再進行小結。

(六)課下作業 鞏固昇華:

p14,動手動腦學物理 1----5.

設計意圖:1-3題考查重力公式得應用,訓練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注意公式、運算過程和結果得規範與準確。4、5題考查學生是否知道重力得方向總是豎

設計意圖:簡明扼要呈現本節課重點內容,便於學生系統掌握本節知識。

國中物理說課稿6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壓強是自然科學的重要概念,在科學技術和生產中都經常用到。這一節內容著重學習的是固體的壓強。本節共有三個段標,分別是"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什麼叫壓強""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作為一個較為完整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獲取相關的知識。在探究活動中允許學生另選器材,給學生的探究活動留有較大的空間,以期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時為壓強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鋪墊。"什麼叫壓強"是本節的主要知識點,教材根據九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計算能力,編寫了應用壓強的變形公式進行計算的例題,這樣簡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則是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壓強的概念,瞭解壓強的應用,教材以"活動"的形式呈現,引導學生根據壓強公式討論例項、進行歸納,得出結論,知道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最後,用"sts"欄目呈現《貨車超載,國道不堪重負》一文和圖片,旨在教育學生關注社會,同時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社會之間存在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這一節內容又是國中自然科學中有關力學知識的一次較大的綜合,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和學習科學方法的重要環節。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本身特點,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⑴認知目標:理解壓力的概念,瞭解靜置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大小與物重的關係,掌握壓強的概念,瞭解壓強的單位。

⑵技能目標: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⑶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3、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是固體壓強概念的建立、應用壓強公式或變形公式進行計算。

難點:壓力和重力的區別聯絡以及壓強概念的形成。

二、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本節課教材特點以及九年級學生年齡特點,採取啟發式教學法、探究實驗、問題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在具體教學過程,學生不但要注重知識的獲得,更要注重獲得知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應儘量讓學生主動參與實驗,參與討論,充分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自主學習,獲得知識,並培養了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學情分析: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並學習了兩個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這些知識都是本節內容學習的認知基礎。國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於本節內容所學習的壓力,已有了壓力作用效果明顯的思維定勢,這也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難點所在。

四、說課堂教學設計

㈠引入新課

演示實驗:將小鉤碼放在水平放置的橡皮膜上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凹凸情況,並思考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現象?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壓力和壓強)

通過演示實驗引入課題,形象直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並能激發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

㈡講授新課

1、通過以上的橡皮膜引出壓力的概念。

問題:

(1)人站在地面上,地面上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大小如何?

(2)壓力是否一定由物體的'重力產生?壓力的方向是否與重力的方向一致呢?

教師提供一枚圖釘,請學生設計一個小實驗解決以上第二個問題。

學生操作後得出結論:壓力不一定由重力產生,方向也不一定同重力方向相同,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舉出其他例子。通過學生的舉例,能大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的興趣。

對壓力和重力教師再從三要素進行比較分析,明確壓力與重力是不同的兩種力,並強調只有在水平面時,壓力大小與重力相等。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

a、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b、提出假設:學生進行大膽猜測

c、設計實驗:教師根據教材圖10-3提供的實驗器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想自選器材,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該實驗提供的儀器較多,因此設計實驗方案比較複雜,設計方案時要圍繞怎樣改變壓力、怎樣改變受力面積、如何觀察和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形變)等來設計。

d、驗證假設: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並觀察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在這個實驗探究過程中,通過操作、設計,自覺主動地去挖掘知識,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在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環節中,要求學生在方框內寫出實驗操作步驟和觀察到的現象等內容。例如:選用小方桌模型、細沙、磚塊進行實驗時,實驗過程應寫出如下內容:

(a)將小方桌的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觀察桌腳陷人沙面的深度並測量;

(b)仍使小方桌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磚塊,觀察桌腳陷人沙面的深度並測量;

(c)將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觀察桌腳陷人的深度並測量;

(d)仍使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與

(b)中同樣的磚塊,觀察沙面下陷的深度並測量。

e、得出結論: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相同受力面積下,壓力越大效果越明顯;相同壓力下,受力面積越小,效果越明顯)

3、什麼叫壓強

在以上結論基礎上教師設疑:那麼如何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導啟發學生回憶密度、速度概念的學習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積上所受壓力來比較,一般是取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

結論:物體在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通過層層深入地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分析、歸納中充分體現了主動性,從而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繼續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推理方法得出壓強的計算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然後組織學生討論:根據計算公式可知決定壓強大小的條件?

在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強越大;

在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強越大。

結合壓強計算公式,仍採用數學推理,得出壓強的單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並說明1牛/米2的意義。讓學生討論教材中的圖10-4一些物體的壓強,知道帕是一個很小的單位。

4、怎樣增大或減小壓強

這個活動安排在壓強公式形成以後,先引導學生根據壓強公式進行分析歸納。

增大壓強的方法有⑴當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大壓力:⑵當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

積;⑶在增大壓力的同時減小受力面積。

減小壓強的方法有⑴當受力面積一定時,減小壓力;⑵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⑶在減小壓力的同時增大受力面積。

在上述基礎上再組織學生討論教材圖10-5,明辨哪些屬於增大壓強,哪些屬於減小壓強,進而由學生舉出增大或減小壓強的其他事例。由於教材圖10-6中的三幅圖都是與受力面積有關的事例,如果先討論這三幅圖,容易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勢。會認為只有改變受力面積才能增大或減小壓強。

㈢小結:

根據板書小結,並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探究實驗應注重探究過程,而不能注重結果,並明確探究的五個步驟。同時對課堂中學生想法與實驗設計加以肯定和表揚。

㈣佈置作業

請學生回去設計與課本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不同的方案,並與同學交流。這樣的作業設計可讓學生在課後能將所學知識加以消化,同時又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

㈤板書設計

本節板書我採用提綱挈領式的板書,板書簡單明瞭,重點突出明確。

國中物理說課稿7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在今天我要說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級物理_____(上或下)冊第_____章第_____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內容。

先說一下我對本節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節中的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識的基礎上引入的一節_______________課(概念課、規律課或實驗探究課),本節內容同時又是學生學習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後續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章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__________知識,瞭解研究物理問題的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變數法、轉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實驗法、類比法等),初步學會運用_____知識解決_____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__________能力。

2.教學目標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其中知識與技能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為本節課的知識點)

關於過程與方法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讀圖分析能力,收集處理資訊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對科學家生平的介紹,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勇於探索真理的精神,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或者是通過學習什麼知識,培養學生的什麼意識和品質等)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本節教材實際,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對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識,限於學生的認知水平,可能無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學法)

1.對於教法的選擇:

教法一:現代素質教學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行為是由動機引起的,學習動機對於學生的學習可以發揮明顯的推動作用。要有效地進行長期的有意義學習,動機是必不可少的。本課採用演示實驗,巧設物理情景引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由學生的分組實驗,激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後再通過例題深化動機,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教法二:為貫徹生本教育,落實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教育理念,結合教材實際,本節課準備採取啟發誘導、點撥釋疑、合作學習,兵教兵的教學方法。

2.學法指導:

作為教師來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其能力是物理教學的落腳點。因此這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的兵幫兵學習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資料提取資訊的能力。

三、教學程式及設想

1.複習舊知、匯入新課(2分鐘)

為了順利得出本節_____________概念(或規律),同時讓學生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採用類比法設計複習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壓強、功率的引入要類比速度)

為更好的落實“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匯入本節新課時,採取故事匯入(或生活現象匯入或演示實驗匯入)的方式,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現象是……或演示實驗是……)

2.任務驅動、自主預習及展示(5分鐘)

學生閱讀課本px頁~py頁,獨立完成下發的學案上的自主預習題。為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最基本的自學能力、提取資訊的能力,結合教材實際和已確定的目標,本節課設計的預習題如下:

相關問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間問題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內問題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節的預習題可設計為: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當它所受的浮力大於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的浮力小於所受的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的浮力與所受的重力相等時,物體_______在液體中,或_______在液麵上。2、一個 50g的雞蛋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g=10N/kg)3、採用_______的辦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現代化得輪船,也保持著這種古老的辦法。4、排水量是1000t的輪船在河水中航行,滿載時船及所裝的貨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N.船從河水中駛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開水的體積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5、潛水艇靠改變_______實現上浮和下沉的?6、氣球和飛艇能漂浮在空中,氣球和飛艇裡充的是_______。)

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後,教師採取投影學生學案、學生補充完善學案的方式順利完成此環節。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鐘)

同學們針對學案中設計的探究問題,分小組先討論解決後再上黑板分別進行板演,為展示交流做準備。然後本小組講解,其餘小組聆聽並發現其不足之處,加以完善。此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注意歸納思路、滲透學科理念。

本環節設計的合作探究題和處理的方法為:

(以《浮力》一節為例:

問題(一):把體積相等、質量不等的三個小球a、b、c放入同種液體中,靜止後的位置如圖所示,它們所受的浮力分別為Fa、Fb、Fc,則這三個力大小關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的密度最大。

問題(二):將同一鐵塊分別放入水和水銀中,比較鐵塊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銀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兩種液體中受到的浮力一樣大 D.不知道鐵塊形狀,無法確定

問題(一):學生自學時,能夠判斷出三個球受到浮力大小關係,而在解決三個球的密度問題時,找不到問題的切入點。

教師點撥:根據前面學過的質量、體積和密度的關係,在這裡三個球的密度沒法比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他們都在同一種液體中,只是處於不同的狀態,所以我們可以試著與液體的`密度相聯絡,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即物體的重力和液體的浮力的關係入手,進而找到密度的關係。

問題(二):學生的在分析物體在液體中最終所處的狀態時,根據生活中的木塊、鐵塊、水的關係,進而去理解其他的物體,找不到解決這類問題的規律。

關於教師點撥:在這個問題中,從力和運動的關係入手,當物體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時,這時物體就處於靜止的狀態,如果物體受到的力不平衡時,物體將處於運動的狀態,向力大的那個方向運動。在這裡我們只要比較物體受到的浮力和物體重力的大小關係(或實心物體密度和液體密度大小關係),就可以判斷出物體將處於的狀態。

4.課堂小結,構建體系(5分鐘)

其中對應本節課的目標,讓學生敘述這節課的收穫,包括知識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穫,然後師生共同構建本節課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整體的把握,也有機體現了學科知識建構的思想。構建體系時以螢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當堂檢測、鞏固昇華(10分鐘)

學生獨立完成學案上的檢測題後,教師投影答案,對出錯和疑問較多的地方,通過兵教兵和師教兵的方式解決。

6.學後反思(3分鐘)

學生針對所學內容和本節的目標,在學案上自己構建本節的知識樹。

四、板書設計

最後說一下本節課的板書設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給學生展示用的,所以教師的板書內容不宜過多,基本包括標題和簡單的知識樹即可,並告訴評委這樣設計的道理:以生為本,凸顯學生學的地位等等)

國中物理說課稿8

第四部分:學情分析

案例1:《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過渡語:接下來,我要說的是第四個方面——學情分析。

四、學情分析

1.學生已具備的前置認知基礎:學生已經知道在生活中有聲音這一物理現象的存在,但不是很瞭解。

2.學生已具備的前置技能基礎:因為學生才剛剛開始學習物理知識,所以他們對物理現象的觀察、探究和分析能力都非常的薄弱,幾乎沒有什麼前置技能可言,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這方面的引導。

3.學生的思維障礙:剛開始學習物理知識的學生,對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很難理解,如:真空、聲波以及聲速。這些概念對他們的思維構成了一定的障礙,所以在講解這些概念時,要特別注意引導方法。

案例2:《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過渡語:第一個方面我要說的是——學情分析。

一、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對自然界中很多現象充滿好奇,動手能力較強。但剛學習物理不久,對科學探究的基本要素掌握欠佳,在他們的邏輯思維上還需要經驗支援。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案例3:《熔化和凝固》

過渡語:進行學情分析是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必然要求,是落實學生主體性的必由之路,是優化教學設計的必要前提,是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有效保障。因此,我的說課就從學情分析開始。

一、學情分析

通過國小自然的學習以及生活經驗的積累,學生已經知道寒冬臘月滴水成冰,春暖花開冰雪消融等現象,是由於物質狀態發生了改變,對物質在固、液兩態發生的轉化跟溫度的變化有關有模糊的認識;但不清楚晶體和非晶體在熔化和凝固時的特點。雖然在前面幾章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歷了探究性學習,但探究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更缺乏根據實驗結果畫出曲線,從中得出規律等探究技能。為了引導學生以探究的方式學習,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情,經歷科學探究過程,體驗科學發現的樂趣,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創設實驗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驗設計、探究、分析和總結;在課外,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注意觀察身邊事物發生的變化,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從生活中去感悟科學,應用科學。

案例4:《電流的磁場》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是國中的畢業年級。學生的心智較為成熟,認知水平比起剛接觸物理時有了很大提高,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加進步。

但是一分為二去看待,九年級學生往往是不愛發言,不主動表現自我,課堂氣氛比起七年級八年級的學生沉悶,需要教師積極、靈動地調動。

案例5:《牛頓第一定律》

過渡語:接下來我要說的是學生的學習狀況分析。

二、學情分析

牛頓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實驗結果、部分外推假設、部分定義所構成的一個複合體,就其定義本身的表述學生不難記住,但由於八年級學生接觸物理時間比較短,學生平均年齡比較低,抽象思維能力及認知結構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經驗的影響,不少學生認為靜止的物體有慣性、運動的物體沒有慣性;固體有慣性、氣液體沒有慣性。因此在接受牛頓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難度,怎樣形成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及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認識由直觀上升到科學理性認識則是本節的難點。

案例6:《二力平衡》

過渡語:下面我要說的第二個方面是——學情分析。

二、學情分析

二力平衡是學生感受較多,生活經驗也較豐富的知識段。對於二力平衡條件中的部分內容,一方面絕大多數學生憑經驗就能正確說明(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另一方面學生也不會去深究經驗中是否有漏洞。對於我所面對的學生就是要求他去研究,大部分學生也無法科學地展開研究,因此課堂教學中就應明確定義,指導研究,提升學生的生活經驗到理論體系中去,然後是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案例7:《大氣壓強》

過渡語:接下來我要說的第二個方面是——學情分析。

二、學情分析

國中學生的人是感性多於理性,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大多來自他們的興趣;而物理教學又以實驗為基礎,實驗幾乎始終伴隨著整個教學過程,所以,實際教學中,在注重知識邏輯的同時,應重視學生的個人經驗和心理特點,把學生對生活中物理現象的認識與掌握物理知識結合起來,加強學生的直接經驗和親身體驗。

案例8:《浮力》

過渡語:繼“教材分析、教學目標之後,我要說的第三個方面是——學情分析。

三、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級屬重點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國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想抽象思維過度,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依託,可以藉助實驗或多媒體電教手段,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案例9:《電與熱》

過渡語:繼“教材分析、教學目標之後,我要說的第三個方面是——學情分析。

三、學情分析

知識技能方面,學生在第七章中以學習了歐姆定律,通過本章前兩節的教學,學生對電能、電功率知識已有了一定的瞭解,對於一些探究性問題,學生已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識,同時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心理方面,八年級學生對很多科學問題總是有很濃的興趣,很想探究這些問題,但卻不知從何下手,實驗設計能力有待提高。

國中物理說課稿9

一、教材分析

《電功率》是新版物理九年級第十八章第二節內容,是繼電流、電阻、電壓、電能之後學生學習又一個電學基本概念。本節內容,既是對電能知識學習深化和具體化,又為本章第三節實驗"測量小燈泡電功率"學習作理論上準備,而且它是生活中用電器銘牌上一個重要指標,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也有廣泛應用,對學生今後體驗生活意義重大。本節具有承前啟後重要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過部分電學知識,電流和電路,電阻及其影響因素,掌握一些解決電學問題基本方法(如控制變數法),具有一定電學基礎,學生感性思維能力較強,同時通過對前面功率學習,也有一定抽象思維能力,但單本節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也相對較難。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電功率定義、公式、單位,會用電功率公式P=w/t進行簡單計算,能初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電功率問題。

2.過程和方法:觀察體驗電能表鋁盤轉動快慢跟用電器電功率關係,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細心觀察周圍事物能力,使學生懂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關心日常生活中各種用電器功率大小,形成節約用電意識和習慣。

四、教學準備

電風扇(有銘牌),電吹風,學校用電子計時器,空調機銘牌圖片、燈泡。

五、教法分析

教學流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合作探究,學習新知→例題講解,鞏固體驗→學生總結,體驗心得→佈置作業,鞏固提高

教法學法

教法:談話法、講解法

學法:觀察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本環節教學大約5分鐘)

引導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鼓勵學生髮現問題。

讓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電能錶轉動快慢情況,發現電能表上鋁盤轉動有時急匆匆,有時慢悠悠。細心同學可能會發現,在使用一隻普通燈泡時,鋁盤轉慢,而使用大功率燈泡時,鋁盤轉得快!讓學生交流,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用演示實驗引起學生注意,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鑄就良好開端。)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學習新知(本環節教學大約25分鐘)

活動一:自主討論,認識定義

1、通過看課本討論和引導學生得出電功率定義和公式及單位進率:

板書:電功率是表示用電器消耗電能快慢物理量。

啟發:如何來比較不同用電器做功快慢呢?(應引導學生得出:可以讓時間相等,看消耗電能多少;或者讓其消耗電能相等,看所用時間多少;只要說出大體意思即可,關鍵是讓學生真正理解使用控制變數法。)

得出:電功率大小等於用電器在1秒時間內所消耗電能。(類比於功率定義)

2、提問:如何計算電功率大小?

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總結,各小組推薦同學回答,由學生匯出電功率計算公式。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歸納能力。)

活動二:解決問題。

板書: 消耗功率100W中100就是電功率是100W,它意義是此燈

泡在1s內消耗電能是100J.學生回答25W意義。

談話:正是因為100W燈泡比25W燈泡在相同時間內消耗電能

多,所以轉化為內能(光能)能量也就多,這就是為什麼100W燈泡比25W燈泡亮原因。

(設計意圖:使學生感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活動三:閱讀資料,理解概念

讓學生看書本上92頁小資料,並觀察教師帶來用電器上銘牌,請

學生讀出某個用電器功率,並回答:①各家用電器電功率相同嗎?②誰電功率最小?③誰電功率最大?引匯出單位 千瓦(KW)指出 1kW=103W

(設計意圖:從現象中認識意義,討論問題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初學者常常會認為電功率大用電器消耗電能一定多,這樣設計可讓學生在糾正錯誤中深刻理解電功率概念。併為下面千瓦時學習做鋪墊。)

活動四:單位比較,明確概念

<討論>:(1)功率為1千瓦電熱水壺,正常工作1小時,它消耗電

能是多少?

(2)如果P用千瓦作單位,t用小時作單位,則W單位是什麼?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推導能力,理順各單位關係,有利於知識掌握。並且明確所求是W電能!)

引導得出:"千瓦時" 來歷

活動五:自主學習,教師引導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P.95電功率測量。教師歸納總結

第三環節:典例剖析,歸納總結 (本環節教學大約7分鐘) 板書典型例題,學生分析剖析,教師分析講解並總結。

第四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提高(本環節教學大約3分鐘)

在完成第四個環節教學後,本節課新課教學任務基本完成。學生可以根據小習題練習檢查本節課收穫,體驗學習快樂。之後老師動員學生收集家裡電冰箱、 電熨斗、 電視機、 電風扇、 微波爐、 洗衣機等用電器銘牌,解它們額定電壓和額定功率(STS活動),再一次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附:板書設計

電功率

1.電功率:電流在單位時間內所做功叫做電功率。

2.計算公式:P=UI P= 匯出公式:P=U2/R,P=I2R.

3.功率單位:國際制單位:瓦(W),常用還有千瓦(KW),1KW=103W.

4.電功率表示意義:用來表示電流做功快慢物理量。

5.額定電壓與額定功率

U實

U實>U額時,P實>P額,用電器容易被大電流燒燬

U實=U額時,P實=P額,用電器發揮其額定功率

燈炮亮度由燈泡消耗實際電功率決定,燈泡亮度越大,消耗功率越大。

6.電功率測量

國中物理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壓強是物理學的重要概念。壓強知識既是對前面所學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續,又為後面整個章節奠定了基礎,是學好液體壓強、大氣壓強和浮力的重要保證。本節內容又是國中物理有關力學知識的一次較大的綜合,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和學習科學方法的重要環節。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本身的特點,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知道壓力的概念,理解壓強的概念,知道壓強的單位,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知道改變壓強的方法,瞭解壓強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

⑵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進一步學習使用控制變數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及歸納、實驗能力;通過對壓強概念的學習,進一步理解比值定義法;通過對日常生活、生產中壓強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簡單現象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實驗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學生認識科學方法的重要性;通過對日常生活中壓強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物理學原理精神和將物理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生產的意識。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壓強的概念,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壓強的概念貫穿全章,起著統領全章的作用)

教學難點:壓強概念的形成。(如何通過概括實驗結論而引匯出壓強的概念為本課的難點。)

4、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有了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和觀察能力,對如何用控制變數法探究自然規律有了一定的認識,也具備了基本的觀察、分析和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通過實驗現象尋找規律的能力還比較薄弱。對於一些抽象的概念,最好通過形象直觀的實驗,讓他們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獲得。

二、教法與學法

教法: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依據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提倡探究式學習的教育理念。這節課我主要採用探究式教學法和啟發式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來發現自然規律。

學法:根據以上教法以及我班學生的特點,這節課我主要採用的學法為:觀察法,實驗法,對比法,歸納法,比值定義法,數學推理法。

三、 教學過程

1.讓學生用吸管插入酸奶杯,體驗插入的難易程度引入新課;

2.複習彈力引入壓力,詳細講解概念、方向、作用點

先讓學生畫壓力示意圖,再畫重力示意圖,分析壓力與重力的關係

大小(通過鋼尺、砝碼實驗,讓學生明確壓力的.大小與重力的區別),

通過力的三要素可以影響力的作用效果,引出也有作用效果:

人站在泥潭裡,單腳站立和雙腳站立,陷入泥潭的難易程度,進行分析(三要素完全一致)。

氣球、鉛筆實驗讓學生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那些因素有關?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怎樣來探究呢?(控制變數)

演示實驗,完善資料,得出實驗結論;

3.為了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壓強,讓學生明白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學生對所提供的三組情況比較壓強大小,從而引出壓強定義式;分析單位,得出國際單位帕斯卡,對生活中的報紙對摺展開壓強的大小進行介紹;

4.典型例題解題過程學生練習並分析、講解;

現實生活中要增大(減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舉例(切菜、切肉(磨刀、大刀))

5.讓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存在壓強的例項(打地基、沙發舒服,沙發變形增大受力面積、注射器),並說出是增大還是減小壓強,讓學生根據公式分析具體的方法,並把圖片拖至各種方法邊,一一對應;

6.鞏固練習;課堂小結

四.教學反思

本課成功之處:

1.充分利用實驗,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讓學生利用身邊的物體做實驗,這是後進生的強項,讓他們展示了自已的能力,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克服了畏難心理,照顧了學生的差異。

3.在分析講解壓強的概念、公式時,用類比法步步深入,讓學生很自然的接受並理解壓強的概念,從而更好的突破了難點。

4.在增大和減小壓強方法的學習中,從公式、現象出發,並結合例項分析,不僅鞏固了壓強的知識,還進一步落實了“生活——物理——社會”的教育理念。

本課需要改進之處:

1.時間的控制需要加強。

2.課件做得再靈活簡潔一些,可以隨時應對可能發生的問題。所以我會加強課件製作的學習,將多媒體技術更好的應用在物理教學中。

由於水平有限,可能有些細節把握的還不夠好,有待進一步改進和提高。當然我會繼續努力,懇請您的指導!謝謝!

國中物理說課稿11

各位老師,上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功》,《功》是國中物理九年級上冊第十一章第三節的內容。現就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這節課教學的一些設想和體會: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功的概念比較複雜、抽象,學生常常容易會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與物理學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沒有做功,是哪個力在做功,因此本節內容是國中物理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難”點。這節課是在前兩節所學簡單機械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力與運動關係等知識來展開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知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可以說是前面所學的知識的延伸,又為以後學習功率、機械效率、機械能等知識奠定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並且功的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較大的現實意義。

另外教材中的情景圖片,貼近學生的生活,增加了學生對物理的親切感和興趣,體現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新課程理念。這節課需要用1課時來完成 。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機械功的概念、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⑵知道功的公式,會對有關功的問題進行行簡單的計算。

⑶知道功的單位(J),瞭解1J的功大約有多大。

2、過程與與方法

⑴通過觀察、分析和實驗瞭解功的物理意義。

⑵通過對例項的分析,會判斷物體有沒有做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歷史,進一步增強學習物理的興趣,逐步形成獻身科學的意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功的計算是即將學習的功率、機械效率的基礎,在會考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把利用W=FS進行簡單的計算作為本節的重點。

【教學難點】

學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與物理學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沒有做功,是哪個力在做功,因此,我把判斷一個力有沒有做功作為本節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物理,物理教學論壇,物 15歲左右的國中生抽象思維還不成熟,在學習過程仍需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託,因此在教學中可以藉助實驗和例項分析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本節之前學生還沒有學習關於能的知識,在沒有能的轉化的知識的情況下,功的定義是很難下的;但學生已有一定的力學基礎知識,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認知水平來構建“功”的概念。

三、教法和學法

根據本節課特點,儘量使用身邊常見的實物進行探究活動和例項分析,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科學和日常生活的關係。

國中物理因此這節課可綜合應用學生體驗、講授和分組討論並輔以講練結合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國中物理說課稿12

一、設計理念:

《透鏡》一節是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三章第一節,這一節是在前面學完了《光的折射》後,要求學生進一步的學習透鏡的基本知識,為後面學習透鏡成像規律,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奠定基礎,可以說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兩種透鏡及對光的作用。通過學生動手實驗探究,學生會養成良好的實驗探究習慣,學會方法,增強學習興趣。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什麼是凸透鏡、什麼是凹透鏡;瞭解透鏡的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瞭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觀察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象的美好與和諧。

(二)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1.重點:探究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

2.難點:引導學生從真實的複雜的物理實驗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而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三、學情分析:學生在上一章學過《光的折射》基礎上,已經對光的折射規律有了深入的瞭解,對於生活中很多光學儀器中用到的透鏡的學習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四、方法運用:整節課運用實驗——分析、歸納,實驗——分析、歸納——設定疑問——猜想——實驗——分析論證這些探究方法。學生在實驗探究中學習實驗法、觀察法、分析歸納法、比較法等學習方法

五、教具:眼鏡、凸透鏡、凹透鏡、紙、筆、支架盒、平行光源、課件

六、教學過程設計:

1.新課引課:教師:南極大陸冰天雪地,四季如冬,在有陽光充足的時候,小企鵝們經常會躲到一些特殊形狀的大冰柱後面來取暖,為什麼這樣就不會冷呢?同學們要想明白其中的道理,那麼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三章第一節《透鏡》。近視眼鏡、遠視眼鏡(花鏡)就是生活中常見的透鏡。

2.新授內容:

(1)教師:近視眼鏡、遠視眼鏡(花鏡)就是生活中常見的透鏡。我看到很多同學跟老師一樣都戴近視眼鏡,大家互相觀察一下近視眼鏡、桌上放的花鏡,它形狀上有什麼特點?學生:~~~~~~~~~,師:用我們物理上的話來說——就是中間薄、邊緣厚;中間厚、邊緣薄。學生分組實驗,師:下面大家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師給的兩個透鏡,它們形狀上有什麼特點呢?生:~~~~~~,師:透鏡分兩種:一種是中間厚,邊緣薄,叫凸透鏡;一種是中間薄,邊緣厚,叫凹透鏡。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光學儀器都用到透鏡,你們知道這些光學儀器的名稱麼?生:~~~~~。

(2)師:我們離不開透鏡,透鏡也離不開我們。下面我們來看片段演示:瞭解主光軸(透鏡上通過兩個球心的直線)、光心(大致在透鏡的中心處)。(課件)

師:我們來做個遊戲,正常眼睛的同學戴一下近視眼鏡,近視眼睛戴一下遠視眼鏡。生:談談感受?師:剛才的遊戲說明透鏡對光有作用,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究透鏡對光的作用。

(3)師:組織學生分組做實驗:分別讓平行主光軸的`光入射到凸透鏡、凹透鏡上,觀察折射光線的路徑,最後用筆畫出入射、折射光線的路徑(教師強調該實驗中的現象就是一種光的折射現象,透鏡是薄透鏡,發生兩次折射看作是一次折射)。生:分析透鏡對光的作用: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課件》。師:在該實驗中,我們發現平行主光軸的入射光線被凸透鏡折射後,折射光線都經過主光軸上一點,該點叫凸透鏡的焦點(f),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焦距(f);平行主光軸的入射光線被凹透鏡折射後,折射光線的延長線都經過主光軸上一點,該點叫凹透鏡的焦點(f),該點到光心的距離叫焦距(f).《課件》

(4)師:不知道同學們注意到沒有,在剛才的實驗中,入射光線、折射光線有沒有什麼特點呢?生:~~~~~~~~~~。師:這樣我們就得到關於透鏡的

第一條特殊光線:入射光線平行主光軸,折射光線過焦點。

師:請同學們繼續觀察,在三條很有特點的入射光線中,其中有一條入射光線比其它兩條入射光線更有特點?這條更有特點的入射光線還有一個相當明顯的特點?並且通過透鏡後其傳播方向?生:~~~~。師:這樣的話,我們是不是可以提出這樣的一個探究問題:凡是通過光心的入射光線,其傳播方向都不變?生:猜想。(課件)師: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驗證這個問題。

(5)生:分組實驗驗證猜想

師: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又得到

第二條特殊光線:入射光線過光心,傳播方向不變。(課件)

師:我們都知道在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也就是說如果入射光線逆著反射折射光線射入介面上,那麼折射光線將逆著原來入射光線的方向射出。根據這個道理我們能不能提出另一個探究問題?生:如果入射光線逆著折射光線的方向入射到透鏡上,折射光線是否逆著原來入射光線的方向射出?生:猜想

(6)生:分組實驗驗證猜想,師:我們來觀察一下入射光下,折射光線有什麼特點?生:~~~~~~,我們又通過實驗得到一條關於透鏡的

第三條特殊光線:入射光線過焦點,折射光線平行主光軸。(課件)

3.練習:課件

4.小結:學生小結,教師最後強調。(板書)(課件)

5.作業:老師建議大家回去做一做課後的《動手電腦學物理》以及咱們定的《導航》。

國中物理說課稿13

尊敬的各位評委:

你們好,我是南三德威中學物理教師:**,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物理第一冊(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節 浮力(P176~P178),下面,我將從教材、學生分析、教學方法、教學工具、教學程式五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國小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並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麼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絡,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國中生側重於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國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託,可以藉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資料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工具

1、學生器材:

對於每個實驗小組,準備了相同的實驗器材:一個燒杯、一個彈簧稱、一塊石頭、一根細線、適量水,物理教案《《浮力》說課稿 —— 國中物理第二冊教案》。

2、演示器材:

一個小鐵釘、一個木塊、一個乒乓球、一個空心金屬球

五、教學程式

教學中要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匯入新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採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託的力,這裡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託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裡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學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後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係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係,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麵,最後漂浮在液麵。並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於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麵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箇舊實驗:六個面紮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後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絡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係,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於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後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 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 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並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瞭。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後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後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後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餘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4、板書設計:

第一節:浮力

1、 什麼是浮力

2、物體的浮沉(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懸浮:F浮=G

(4)漂浮:F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3、浮力產生的原因

5、佈置作業:P178 1、2、3、4、5

國中物理說課稿14

一、說教學觀

由於本節課是基於活動教學觀而進行的教學設計,下面我將簡單介紹一下活動教學觀。活動教學觀以“以活動促發展”為教學的指導思想,認為“活動”是“發展”的必由之路。教學過程就是一個特殊的活動過程,教學的關鍵就在於構建學生的主體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完成對知識、技能、策略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

活動教學觀是以在教學過程中構建具有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徵,以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綜合發展為核心,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根本目的的教學觀。活動教學觀具有以下三個特點:突出學生對知識主動探索發現的學習,強調學生獨立探索與合作交流相結合,重視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概括和系統化。

在活動教學觀的指導下,通過對教材以及學生分析,得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目標進而組織教學活動,具體的教學過程分為: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問題解決、引導知識整理、指導練習應用、提供反饋評價。首先,我來說一下我對教材的分析。

二、說教材分析

魯科版《化學反應原理》一共由三章組成,即:化學反應與能量轉化,化學反應的方向、限度與速率,物質在水溶液中的行為。第三章又分為水溶液,弱電解質的電離 鹽類的水解,沉澱溶解平衡,離子反應四節內容,而處於第二節第二大塊的鹽類的水解知識在高中化學學習中起到一個承前啟後的作用,因為鹽類水解的學習可以加深對強弱電解質,離子反應和離子反應方程式等知識更深的理解,同時對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行為進一步認識。並且鹽類水解是繼弱酸、弱鹼及水的電離平衡體系之後的又一個電解質溶液的平衡體系,有利於學生形成完整的電解質溶液的平衡體系。鹽類水解的相關知識還可以進一步指導高三有關電解和物質的檢測等知識的學習。

三、說學生分析

結合之前所學的化學平衡的原理,化學平衡的'移動,水的電離平衡以及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等知識,學生具備了分析溶液中各種離子水解平衡的能力。另外,學生經過高中兩年的化學學習,其獨立學習的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理性認識能力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四、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確定為:

1. 知識與技能:

a.理解鹽類水解的本質,能判斷各類鹽的水溶液的酸鹼性,會解釋鹽類物質的水溶液顯酸性或顯鹼性的原因

b.初步掌握鹽類水解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2.過程與方法:

a. 通過參與實驗探究,學會控制變數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b. 通過師生交流討論,學會分析和歸納,體驗邏輯推理和綜合歸納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通過實驗,培養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

b.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認識酸鹼中和反應和鹽類水解反應

五、說教學過程

1. 首先呈現問題:酸溶液顯酸性,鹼溶液顯鹼性,鹽溶液呢?是否一定顯中性?通過問題激發學生思考,使學生帶著因疑惑引發的激情和想要解決問題的迫切心情參與課堂活動。

2. 緊接著,進行分組實驗。當學生們發現實驗結果與其想象的鹽溶液的酸鹼性不同時,就引起了認知衝突,為後續的學習做鋪墊,並讓學生獲得鹽的水溶液不一定顯中性的感性認識。

3. 在實驗之後,自然會得出三個問題:為什麼有的鹽溶液會顯酸性或鹼性?鹽溶液顯酸、鹼性有何規律?我們如何表示鹽溶液顯酸鹼性的過程?而這正是本節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整個教學環節一,都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和預期,明確任務。

4. 接下來進行教學環節二,首先,教師提出問題:向水中加入醋酸鈉固體,溶液中會發生哪些變化?於是,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溶液中,水可以電離出……醋酸鈉可以電離出……再依據碰撞理論,學生可以順利想到溶液中將形成弱電解質CH3COOH,再考慮到CH3COOH的生成使溶液中C(H+)減少,水的電離平衡向右移動,致使溶液中C(OH-)>C(H+),於是溶液顯鹼性。

5. 在問題2解決後,再讓學生自己分析氯化銨、氯化鈉固體加入水中後,溶液所發生的變化。由於在教師與學生共同交流與合作分析出醋酸鈉溶液顯鹼性的原因之後,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分析鹽類在水溶液中的行為的能力。此時問題3的提出有利於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應用,促進新知識的掌握。

6. 經過以上的教學活動,學生對鹽類水解有了自己的認識,可以讓學生嘗試給出鹽類水解的定義。再經過師生共同分析,得出鹽類水解的本質。

7. 然後提出問題4鹽類水解有何規律?學生根據鹽類水解的定義和本質,再回扣分組實驗的結果,總結出鹽類水解的規律,即有弱才水解,無弱不水解,誰強顯誰性。

8. 接著讓學生思考如何用方程式來表示鹽的水解,以及多元弱酸的鹽和多元弱鹼的鹽如何書寫其水解方程式?

9. 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知道鹽加入水中有些會水解而有些不會。此時,應該趁熱打鐵,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概括和系統化。加深學生對鹽類水解的本質、定義以及水解方程式書寫的印象。該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實現知識的整合與建構。

10.為了檢測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否正確,靜態的知識結構是否轉化為動態的程式性知識,並形成有利於問題解決的活動經驗結構,需要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相應的練習,通過練習獲得有關知識理解的反饋資訊,促進知識的遷移,使知識轉化為能力。為此,我精選了嘗試性練習和創新應用性練習兩種型別的習題。嘗試性練習幫助學生知識再現,創新應用性練習幫助學生將不同的知識技能結構進行重新組塊。

11. 通過課下對作業的批改和與學生的交流討論,瞭解學生對該節課內容的掌握情況,並提供反饋和評價。此環節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檢驗教學目標達成情況。

12. 再根據提供的反饋評價對教學設計進行改組優化。

13.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國中物理說課稿15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功》是人教版國中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功的定義,二是功的計算。功在國中物理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國中物理《課程標準》的三大主題之一,本節內容不僅是本章內容的基礎,而且是為以後學習“能量”做好了鋪墊

1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知道力學中做功的含義。能說出做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並能判斷出力是否對物體做功。

2. 明確計算功的大小的表示式,以及表示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含義和單位。

3. 能應用公式W=FS進行簡單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思考和討論,判斷在什麼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麼情況下沒有做功? 2.學會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簡單的物理規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有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2.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教學重點

明確力學中功的含義。

教學難點

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計算。

四、適合的教學物件:

上課沒有聽講的學生,物理零基礎 並且對物理沒有興趣的學生,或者可以作為預習課來講。

本班學生反應較快,但思維深度不夠、準確性欠缺,抽象思維還不成熟,功的概念比較複雜、抽象。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出具體的動態例項,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有利於學生的理解與認識,也提高了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活動2【講授】新課

一、力學中的功

1、做功的含義

課件展示:(1)叉車把貨物舉起;(2)小孩拉動小狗;(3)錘子把釘子敲擊進入木塊中。

教師提問:(1)物體是否受到力的作用?(2)在力的作用下物體是否移動了距離?(3)物體移動的方向與力的方向有什麼關係?(4)物體所受的力對物體的移動是否有貢獻?逐個例項進行分析。

學生思考並回答。

教師學生總結:物理學中的功的含義: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並且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裡面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2、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結合以上三個例項,學生閱讀課文總結出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

3、三種不做功的情況

學生活動:討論以下情況是否做功?

課件展示:

A 組:1、運動員用力將槓鈴向上舉起的過程,舉力是否做功?

2、汽車的牽引力使汽車水平前進,牽引力是否對汽車做功?

B 組:1. 人用力推一輛陷在雪地裡的汽車但沒推動,人對汽車是否做功?

2. 人搬一塊大石頭但沒有搬動,人對石頭是否做功?

C 組:1、物體在光滑的冰面上勻速直線滑行是否有力做功?

2、運動員踢足球,球離開腳後飛出10米遠的過程, 運動員是否對球做功?

D 組:人搬著物體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的支援力是否對物體做功?

通過上面的幾組例子你能總結出物體在什麼情況下不做功嗎?引導學生思考歸納,教師總結:(1)有力無距離(s=0,勞而無功) ; (2)有距離無力(F=0,不勞無功) ;(3)力和通過的距離方向相垂直(距離不在力的方向上) 。

課件展示:下列情況中,人有沒有對皮箱做功:

(1)人用力提地上的皮箱,但沒有提起;

(2)人再一次用力把箱子提起 ;

(3)人用力提著皮箱在原地不動;

(4)人提著箱子在水平路面上走了50米;

(5)人提著箱子站在水平勻速行使的汽車上;

(6)人提著皮箱在電梯中上升。

學生思考回答。

二、功的計算

教師引導:通過以上的'學習,知道了做功不能離開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種情況下不做功,那麼力有大小之分,距離有長短之別,功如何計算?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總結出功的計算方法。 力學裡規定,功等於力和物體沿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功的計算公式:功=力×距離

表示式:W=Fs

公式中符號的意義及單位:

W ──功──焦耳(J )

F ──力──牛頓(N )

S ──距離──米(m )

1焦=1牛. 米(1J=1N.m)

多媒體課件出示課本例題,引導學生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學生明確,物體的運動方向是水平的,馬的拉力與物體運動方向一致,因此馬的拉力對物體做功。計算功的大小時應該利用拉力大小800N 與水平運動的距離3000m 。

學生活動,課件展示課堂習題。

1、某同學要把重為60N 的水桶緩慢勻速的提起0.5m 的高度, 他需要做多少功?

2、重為10N 的物體沿著長為2m ,高為1m 的光滑斜面自頂端滑下,求重力做功。

3. 張明用50N 的水平推力在冰上推動重100N 的箱子,前進了10米,撤去推力後,箱子又繼續前進了2m ,他做了多少功?如果把這個箱子勻速舉高1.5m ,他又做了多少功?

學生思考計算,教師巡查點撥。

五、教學反思

本節只有兩個考點,即力有沒有做功,和功的計算。該節是本章以後的基礎所以一定要事後進行加強訓練,以增強提高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