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中學物理說課稿

說課稿5.39K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學物理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學物理說課稿

中學物理說課稿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電》的第三課《簡單電路》,它是在前面階段,學生已經可以自己建立使小燈泡亮起來的簡單電路基礎上,來獲得更多建立電路的經驗。從單元結構來看屬於承上啟下的一課,上好了既是對前面內容的延伸總結,又能啟發學生探究電路的興趣,給後面課程的學習鋪好路。

根據新課程要求及本課特點,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1、一個簡單電路需要一個能持續提供電能的裝置——電池。2、電從電池的一端經過導線和用電器返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電路。3、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線方法。

過程與方法: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點亮更多的小燈泡。2、觀察、描述和記錄有關的實驗現象。3、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對電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1、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線方法。2、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教學難點: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點亮更多的小燈泡。

教學準備:每小組小燈座2個、小燈泡2個、電池盒1個、1號電池1節、導線4根、記錄紙若干,記號筆1支。

教學理念: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關於簡單電路,學生已經在前面學會了多種點亮小燈泡的方法,並且有的同學早就知道用燈座、電池盒連線電路,這很容易使學生降低繼續探究的興趣。

那麼如何激發學生興趣,進一步提高電路經驗,既讓學生形成科學概念,又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我想:給孩子一杯水,不如讓孩子自己去尋找水源。在教學中,我主要設計為動手操作、探究發現為主,適當講解、情境激勵為輔。為了讓探究活動更有趣、更透徹、更紮實,我將教材上的兩個探究活動細分為三個探究活動:玩一玩——連線一個帶燈座、電池盒的簡單電路;畫一畫——學生設計電路符號,並畫出簡單電路圖;賽一賽——讓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圍繞:"在活動情境中發現問題,在實踐探索中研究問題,在交流辯論中解決問題"這樣一個思路來展開教學。

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情匯入,引出問題

著名教育家於漪說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 新課開始,我先播放燈景視訊給學生欣賞,再讓學生連線電路(預設問題:這些燈光美嗎?我們想不想將小燈泡點亮?那先請你們用1分鐘的時間點亮了小燈泡,並畫出電路圖!)。引導學生髮現見過的燈泡沒有用手握住!自 己連線的小燈泡不能鬆手,於是學生經過思考,聯絡到必須要將燈泡、電池固定好, 才能鬆手。設此情境,很自然地就將學生帶入到簡單電路。

二、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為進一步提高學生探究的積極性,我設計為認識新的電路元件和三個探究活動,以此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集體討論新的電路元件的結構、使用方法。(趣味預設:因為今天我們要進行連電路比賽,所以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小幫手小燈座、電池盒——出示燈座、電池盒圖,有誰知道小燈座、電池盒的結構是怎樣的?並請一學生上臺安裝連線?)活動一:玩一玩(連線一個帶燈座、電池盒的簡單電路)趣味預設:電路小幫手請到了,你們想不想玩一玩有小燈座、電池盒的電路?但老師要求畫出電路圖!學生連線電路會發現非常簡單、方便,可畫電路圖變得麻煩了。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問題,併為下一活動目的做好鋪墊。

活動二:畫一畫(學生設計電路符號,並畫出簡單電路圖)這個活動是教學重點之一,教材安排是畫一個簡單的電路圖,為了讓學生充分認識電路符號的實用性、重要性和最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整合教材要讓學生設計電路符號。先引導學生畫複雜的電路圖,讓學生聯絡到會遇見的種種困難,由此使學生迫切希望知道用簡單的方法畫電路圖,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解決問題。(趣味預設:剛剛你們連線電路很快,老師對於你們畫電路圖的速度還不服氣,你們敢不敢挑戰畫有5個燈泡的複雜的電路,你們遇到了什麼樣的情況?根據這些出現的情況,你們覺得最好用什麼方法來畫電路圖?接下來,比一比哪一組設計的電路符號最簡單、最方便。)在實驗彙報,以學生討論的形式進行,對於畫電路圖活動涉及到多條導線重合、電池盒、燈座是否要畫出來等問題著重討論,比較出設計最合理的電路符號。同時,必須根據學生設計的情況,介紹用簡單符號畫電路圖的方法。這是符合中年級學生思維特點的,可以在這樣一個開放性的學習平臺中展現自我。

活動三:賽一賽(讓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

這個活動是教學重點之二,教材安排是連線串聯、並聯電路,是為了讓學生充分認識這兩種電路,並做到科學學習起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迴歸於生活。

首先,先讓學生畫出電路圖,再動手操作,完成一個"從想到做"的過程,實驗彙報以交流的.形式,在此讓學生髮現、認識串聯和並聯電路及其各自特點。(趣味預設:你們將一個燈泡能點亮,你們敢不敢比一比同時點亮兩個燈泡,看看誰的方法最多,先將要連線電路畫下來,再進行連線!比比兩種電路圖有什麼不同?)再次,讓學生聯絡到生活中的路燈設計,利用串聯、並聯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發現生活電路中隱含的科學技術。(預設:根據我們讓更多小燈泡亮起來的方法,你們能不能科學地設計一個有3個路燈的電路圖。實驗彙報再次以交流的形式進行,各自介紹用的什麼電路連線方法,為什麼選用這種方法?)三、拓展延伸思考:如果這些路燈一直亮下去,又會怎樣?怎樣才能輕鬆地控制電路燈泡的亮與不亮?為下一課"做一個小開關"設思維的起點。

最後鄭重提醒學生:記住我們今天研究用的是電池,它的電流很小,不會對人造成傷害,千萬不能從插座接電。那樣做非常危險,甚至會造成火災和人員死亡。

綜合上述,我在這堂課的教學設計中注重突出以下兩點:1、創設趣味情境,營造開放性的探究空間。2、把關鍵問題設計為活動,促進學生探究活動的層層推進和思維的捲入。

總而言之,科學不是簡單的陳述概念和揭示自然規律,更為重要的是教會學生自己學習,找到研究自然現象、發現自然規律的方法和途徑,帶領他們去發現、探索、體驗、感悟科學學習的魅力!

中學物理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簡單電路》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本課雖然只是用電池和基本器件連線成簡單電路,進行電學的初始研究和學習,卻為學生打開了新的領域之門,在這一課中,他們將要學會使用新的裝置-----燈泡,電池盒,用導線連線成完整的電路,在使用這些裝置建立電路和探索使更多小燈泡亮起來的過程中,學生將獲得更多的建立電路的經驗,為以後學習和研究電學打下了基礎。

二、教學目標:

A 知識技能:

1.知道一個簡單的電路是由電池、燈泡、開關、導線四部分組成的。

2.培養學生實驗能力:能夠連線基本電路,並畫出電路圖。

3 知道開關的作用並能用開關控制電流。

4 知道不能用交流電做實驗。

B、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在探究的過程中養成團結合作、認真觀察、及時記錄的行為習慣,並表現出不怕失敗、大膽探究、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重點:學習連線一個簡單電路。

四、教學難點:畫簡單的電路圖。

五、教學方法:

探究發現法: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學生像科學家那樣經歷探究過程,獲取科學知識,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

六、學法指導。

1、實驗操作的.指導:

鼓勵學生認真觀察,勤于思考,不怕失敗,勇於實踐。

2、合作探究法的指導:

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要善於合作,注意向小夥伴們學習。使學生體會到只有有效溝通,相互配合才能更順利的完成共同的研究任務。

七、教學準備

1.音樂卡片、電池盒、小燈座、燈泡、開關、導線、電池、電視機等分組實驗材料八、教學過程引入:拿出一張音樂賀卡,展示給學生,讓其發出聲音。然後解釋,卡片之所以能發出聲音,是因為卡片內部有個完整電路。接下來,讓學生分小組組裝簡單電路。

實驗探究

1 把裝有一隻電池一隻小燈泡和兩根導線的紙盒發給學生,要求學生用這些材料把小燈泡發亮,方法越多越好,並把連線的方法用圖記錄下來。

2 學生彙報接亮小燈泡的方法。讓學生到黑板上畫連線方法,教師提供電池和小燈泡的模型卡片,學生把它們擺放在黑板上,用粉筆連線。並指出小燈泡和電池的簡易畫法。

3歸納接亮的方法。讓學生對著黑板上的電路圖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即電池的正負極和小燈泡的上下兩個接線點都連線起來,小燈泡就亮了。()再提出問題這樣連線起來後小燈泡為什麼就亮了呢?然後用圖片介紹電池和小燈泡的基本結構,並解釋小燈泡的發光原理。電池兩極的電勢不同,電荷由高電勢流向低電勢,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了電流,有電流通過的用導線連線的用電器就會工作,從而小燈泡就發光了。電池的正負極就像山頂和山底,電荷就像是小溪的水,而小溪從山頂到山底的路徑就相當於導線,小溪兩旁的花草樹木就相當於用電器。

4連線其他用電器,瞭解所有用電器的通用連線方法。讓每組的組長把小電機連線在電路上使它轉動起來,使學生感受各種用電器連線方法的一致。

5談話設疑:這個小電機一直轉著,電會不會用光?怎樣才能輕鬆地控制它,要它轉就轉,不要它轉就不轉?學生根據生活中的經驗自然能說出加個開關。我將給每組一個開關,讓學生合作把開關加到電路中,控制小電機的轉動。必要時,給予一定的指導。

教師談話:同學們已經能夠用開關控制小電機了,如果電路中不僅有一個小電機還有一個小燈泡,我想讓他們燈亮電機就不轉,燈不亮電機就不轉,應像十字路口的紅綠燈一樣,紅燈亮綠燈就不亮,綠燈亮紅燈就不亮,又該怎麼設計電路呢?課後請大家思考,可以畫圖研究一下。(並聯電路)最後鄭重提醒學生:記住我們今天的研究用的是電池,它的電流很小,不會對人造成傷害,千萬不能從插座接電。那樣做非常危險,甚至會造成火災和人員死亡。能承受的安全電壓是不高於36V,而插座中的電壓是220v.

中學物理說課稿3

課題:人教版國中物理第一冊第九章第四節《摩擦力》

本節課我從下面三個方面談一談教學的構思。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中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知識的具體應用,通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提高了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係;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數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地是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體驗自然科學的價值,體驗知識來源於實踐而又作用於實踐的辯證關係。

3、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對於教材中的知識點,學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探究能力培養和探究過程體驗方面,通過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各種因素的實驗探究,突出“猜想與假設”這個環節,同時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變數控制”的意義和方法。

二、教法和學法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引導轉化作用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簡單的把"啟發式教學"看作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要運用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去指導教學。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採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三、教學程式的設計

依據本節教材編排的順序,依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式和相應的具體操作:

(一)創設情境,實驗引入:

今天上課之前,我帶了幾個小玻璃球準備和同學們一起進行科學研究。但在來學校的路上,小玻璃球變髒了。老師給他們洗乾淨了。現在,請兩個同學把玻璃球請出來。(請兩個同學上臺20秒夾球)提出問題:玻璃球為什麼不好夾?——學生討論回答

你認為摩擦力是一種什麼樣的力?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摩擦力。

(二)新課學習

1、認識什麼叫摩擦力

先請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來做幾個動手實驗。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進而引入摩擦力的定義及種類。並進一步指出,在靜摩擦、滑動摩擦、滾動摩擦中,滑動摩擦是國中學習的重點,自動匯入到本節第二個環節"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學習。

2、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1)探究活動的第一步是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後,我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有的學生思維受教材的`影響,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對於這部分同學注意對他們進行鼓勵,讓他們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不侷限於書本,而會提出其它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並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後,可以問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想呢?”在各種猜想均列出後,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和制約因素都很複雜,對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四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是否與物體運動的方向有關?是否於表面積的大小有關?並將全班分為四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2)探究活動的第二步是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怎樣證明學生自己的猜想?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他們交流討論,然後有針對性地請了一位同學來說說他們組討論的探究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點撥,啟發學生,問他們“大家贊同他的方案嗎?其他同學還有沒有更好的實驗方案?”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我們這組的同學是要研究壓力的變化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那我們應如何設計實驗才能知道滑動摩擦力的變化是由這個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過學生的思考、交流和討論、老師的點撥,學生都會制定出正確的探究計劃。

(3)探究活動的第三步是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資料,分析論證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前,提醒同學們注意實驗器材的選擇,提醒學生如果想讓彈簧測力計上的示數等於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該讓木塊在長木板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這裡運用了什麼知識?(二力平衡知識)。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巡視各實驗小組,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實驗結束後,四個實驗小組的代表公佈自己的實驗資料,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時鼓勵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課後繼續探索滑動摩擦力是否與其他因素有關。

在得到實驗結論後,繼續引導學生們總結實驗中採用的方法:如果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我們在研究某一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時,應控制其它與該物理量有關的因素不變,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做“變數控制法”。接著再講述:“變數控制法”是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方法,它適用於多因素問題的研究。它不僅僅適用於研究物理問題,也適用於其他科學領域問題的研究,在今後的學習和探究中,我們還要經常使用這個方法。

3、如何增大和減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學生們所熟悉的,而且學生們已經通過實驗獲得了滑動摩擦的有關知識,所以對於這個問題組織學生自己進行討論,還鼓勵他們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減小摩擦的事例,讓他們自己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這些有關摩擦的現象,並總結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只適當地進行引導和點撥。

4、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從上面的討論中,學生已經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並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繼續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麼樣呢?並讓學生在課後完成“迷你小實驗”,並將討論的內容以“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接著順帶提問:我們觀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車、汽車、火車都裝有輪子,這是採用什麼方法來減小摩擦?而現在有一種新型交通工具——磁懸浮列車,它是沒有輪子的,但它的時速可達到500公里以上,是當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運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麼途徑來減小摩擦的呢?

5、以分組搶答形式完成一些課堂反饋題:

6、請一位同學朗讀下面小文章,加深對摩擦力的認識。

7、課後作業:

(1)以"假如沒有摩擦"為題,寫一篇科幻小文章。

(2)觀察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

中學物理說課稿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學習測斜面的機械效率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測量斜面的機械效率的過程、通過參與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的活動,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探究活動,進行充分的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會測斜面的機械效率

教學難點:

機械效率的影響因素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分析歸納法

教學用具: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刻度尺、彈簧測力計、斜面、木塊、細繩。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學生預習測斜面的機械效率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1、本次實驗的名稱和目的;

2、為得出斜面的機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總功,為此需要測出哪些物理量?每個量怎樣測量?

3、斜面的機械效率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二、進行新課:

1、提出問題:光滑程度一樣的'斜面,當它的傾斜程度不同時,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否相同?

2、學生猜想並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3、師生共同研究決定實驗方案並進行實驗。

4、做好實驗的幾點說明。

(1)木塊的重由彈簧測力計測出。

(2)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木塊G升高。注意“勻速拉動”。拉力f的大小由彈簧測力計上的示數讀出。

(3)木塊上升的高度(h),可用豎直放置在斜面旁的刻度尺讀出。

(4)細繩自由端通過的距離(s)的測定,用刻度尺沿斜面量出。

(5)實驗要嚴肅認真參照課本實驗按要求去做。要實事求是地記錄所測得的資料,將資料記錄在課本上的表格中。不能湊數,更不允許自己不動手實驗,不記資料而抄襲他人實驗資料和結果。

(6)實驗完畢,要整理好儀器,放回原處。

5、學生實驗,教師巡迴指導,發現問題及時在全班講解。

6、學生實驗完畢,由幾組報告實驗結果。

7、根據實驗資料,進行討論、分析,歸納總結出實驗結論:當斜面光滑程度和物體重力相同時,斜面傾斜程度越陡機械效率越高。

8、回想實驗的過程,影響實驗的誤差是什麼?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三、小結

四、佈置作業:

寫出測斜面的機械效率實驗報告。實驗報告的內容包括實驗名稱、實驗目的、器材、步驟、記錄有實驗資料的表格、實驗結果(參照課本實驗內容)。

中學物理說課稿5

教學過程

一、 課題匯入

師:同學們,看,這是一個手電筒,我們先通過一條新聞重新認識一下手電筒吧。

(電子白板展示手電筒,在從資源庫中插入新聞視訊)師:你對手電筒有了什麼樣新的認識呢?

生:能求救。

師:對了。在危險的情況下我們都要學會自救。今天我們就來揭開手電筒裡小電珠發亮的祕密。

二、認識電池、燈泡、導線

(電子白板展示手電筒的剖面圖)

師:你知道手電筒有哪些部件組成的嗎?

生:電池,小燈泡,電線等。

(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電子白板的資源庫中找到對應的資源拖出放在白板上)師:我們再一起來仔細觀察一下,電池有哪些特徵?(用電子白板的聚光燈功能,聚焦在電池上。)生:電池一頭突出來了,另一頭是平的;兩頭分別有"+""-"號師:"+"表示電池的正極,"-"號表示電池的負極,這兩極都是是用金屬材料做成的。電池是提供電能的,所以我們也把它叫做電源。(最好能實現3D的翻轉效果)(白板聚關燈功能展示小燈泡)師:同學們再仔細觀察一下這個小燈泡,有什麼特點?

生:上面有個玻璃做的玻璃泡。有兩根豎著的金屬架,中間有燈絲,當有電通過它的時候,它就會發光、發熱了,還有一個金屬外殼,底部還一個突出的金屬觸點。

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它有兩個金屬部位裸露在外面:一個是側面的金屬外殼,一個是底部的金屬觸點。還有一樣很重要的部件:導線。(白板聚關燈功能展示導線)生:它是外層裹著一層橡膠的金屬線。

師:導線有很多種,根據不同的需要用各種材料做成,有鐵的,有銅的,有鋁的等等。導線的作用就是讓電通過。

三、連線簡單電路

師:同學們能不能點亮這個小燈泡呢?可以移動小燈泡和電池的位置,用筆劃線代替導線,有哪位同學想來挑戰一下?

生:(移動燈泡和電池,畫連線方式。)

師:這位同學畫的連線方式到底能不能點亮小燈泡呢,還要請他來試一試。

生:(在老師的幫助下,連線好電路。)

師:(在幫助學生連線電路時還要進行指導)在把導線和電池接觸的時候,老師可以透露給你們一個小竅門,把導線彎成很小的一個小圈圈,再按在電池的一頭上,友情提醒,一定要按緊羅。

生:(仔細聽老師的提醒,觀察小燈泡的亮滅)師:這種連線方式不能點亮(或能點亮小燈泡),我給它個哭(或笑)臉。(用電子白板把這種連線方式連同評價一起移動到白板一角)師:還有同學想上來試試的嗎?

生:(再畫一種連線方式)

師:再請你來試一試,你的這種方法能不能點亮它。

生:(在老師幫助下獨立完成實驗)

師:到底還有那些連線方式呢?它們能不能點亮小燈泡呢?下面就是大家的實驗時間了。在做實驗前,老師要特別強調幾點實驗要求。

(白板展示實驗要求:

1. 小組成員共同討論,分工明確,合作連線。

2. 先在記錄紙"方法一"的方格中畫出連線方式,再按這種方法合作連線。如果小燈泡被點亮了,就在"方法一"上貼一個笑臉;否則貼一個哭臉。

3. 然後用同樣的方式完成"方法二""方法三"等。有幾種方法就完成幾種。

4. 在用導線連線小燈泡或者電池時,一定要接觸金屬部位,並且按緊。

5. 愛護實驗器材;實驗結束後,整理實驗器材。

6. 限時6分鐘。)

(白板插入計時器,播放音樂)(認真巡視,找合作得最好的組,還要找有點亮也有點不亮組的代表性地連線方式)師:在剛才實驗過程中,有個組井然有序,各司其職,他們得到了老師5分的獎勵。現在請哪個小組上來展示一下你們的實驗成果?(找剛才巡視認定的`組,開啟白板上的展臺功能。)生:(小組成員把記錄紙在鏡頭前展示出來)我們小組嘗試了四種方法,有兩種方法是亮的,有兩種方法是不亮的。

師:(學生在講和驗證連線的時候,老師用白板展臺的拍照功能拍下有代表性的連線方式並移動到合適的位置)師:非常棒,表達流暢,並且通過實驗有了自己的發現。你們的優秀為你們組贏得了5分。

還有哪個組也想來show一下的?

(重複上述過程)

四、認識電流,瞭解電路

師:有的組發現了小燈泡點亮的祕密,有的小組還沒有發現。我們一起來找一找。

(白板展示亮和不亮的連線方式,不亮的排成右邊一豎排,亮的排成左邊一豎排,用白板的幕布功能把不亮的一豎排擋起來)師:同學們,仔細看看,這幾種連線方式都有什麼共同特徵?

生:小燈泡的兩個金屬部位都用上了,電池的兩個金屬部位也用上了。

師:眼光非常獨到!這就告訴我們想要讓小燈泡亮起來,必須把小燈泡的兩個金屬部位和電池的兩個金屬部位分別連線起來,可以直接接觸,也可以用導線把他們連線起來。

師:為什麼要這樣連線小燈泡才能亮呢?這就要揭示小燈泡內部的祕密了。

(白板插入"點亮小燈泡"的flash動畫)

師:兩根豎著的金屬架一根連著裸露在外面的金屬外殼上,另一根連著最下面的金屬觸點。正確連線以後,電池裡的電就會從正極順著導線流動了,我們把它叫做電流。當電流通過燈絲以後,又順著導線回到了電池的負極,這樣電流就會源源不斷地把電能提供給小燈泡了,小燈泡就會亮了。電流經過的線路,我們就把它叫做電路,(在白板上用)只有電路暢通,並通過燈絲的時候,小燈泡才會亮。

師:現在我們能不能把這些不能點亮小燈泡的電路修一修?用筆劃線代替導線。(白板的幕布從右邊縮小到中間)生:(舉手,嘗試修改電路,並驗證修改以後確實能點亮小燈泡)師:我們終於揭開了手電筒裡小電珠發光的祕密了。(白板資源庫中點"完整電路"flash動畫)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手電筒裡的電路和電流的流動。

五、拓展

師:手電筒裡和點亮這個小燈泡的電路中,我們用到的電源是這種電池,它叫乾電池。生活中還有很多不同的電池?有同學見過嗎?

生:鈕釦電池、鉛蓄電池……(教師用白板點選資源各種電池)師:每種電池都要用在合適的地方,可不能亂用,否則會出現安全問題。這個電路中的小燈泡叫做用電器,還有許多其他的用電器也和小燈泡一樣連入電路進行工作的。比如小電機、小風扇。

(教師用白板點選資源小電機、小風扇)

師:在剛才的實驗中,同學們有沒有感到有什麼不方便的地方?

生:手按住不方便……

師:老師介紹兩個新朋友給你們認識,解放大家的雙手。它叫電池盒,它叫小燈座,有了它們我們的連線就方便多了(白板展示電池盒,小燈座),(下節課)用它們再來連線一下剛才的電路,好嗎?

生:……

師:先好好認識一下這兩個朋友,要怎麼用他們?

生:……

師:現在就請大家在兩個新朋友的幫助下重新點亮小燈泡吧。

生:(實驗)

師:你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學的電路知識設計一個電路玩具呢?課後去試一試吧。要注意,不要用家裡插座裡的電作為電源,注意用電安全。

中學物理說課稿6

一、說教材和學情

本 節課內容在老教材中為選學內容,只要求學生聯絡日常生活實際,常識性的瞭解本節知識。新教材顯得比較活潑,富於變化,多了學生的參與活動,變枯燥為生動形 象。本節教材的編寫體現了兩個特點:一是突出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二是強調了研究自然現象的基本方法---觀察和實驗。學 生對於顏色有初步的瞭解,對於七種顏色,學生嘴上說的是呱呱叫,“赤、橙、黃、綠、青、藍、紫”,這種說法不但錯誤,而且很少有同學真正觀察過七種顏色, 所以白光的色散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生通過前面聲現象和光現象的學習,已經有了初步的探索新知的能力,但由於個體間的差異,仍會有部分學生無法設計出科學合 理的實驗來,因此色散現象的探究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瞭解色散現象。物體的顏色是由什麼因素決定的。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顏料的三原色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探究光的色散和顏料的混合,體驗探究的過程與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探究性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樂於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三、說教學資源

教師用:多媒體、電視機、投影儀

學生用:三稜鏡、肥皂水、吸管、水槽、水、平面鏡、白屏、各色的透明膠片、各色的彩紙、放大鏡

四、說設計理念

本節課是按照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實驗探究解決問題、梳理反思深化問題、應用練習反饋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授課過程注重了以下兩點:

1.注重自然科學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從自然科學論的高度來指導教學活動,堅持運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動手、動腦,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2.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放手讓學生通過團體的協作來完成整個的探究過程,努力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

五、說教學過程

首先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幅畫面---藍天、綠樹、紅花,創設多彩的情景,然後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對於顏色,同學們都瞭解哪些呢?你還想知道什麼呢?這裡我們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將與本節課相關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之後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解決這些問題。

對於“光的色散”我是這樣啟發學生設計實驗的。首先在大螢幕上出示以下三個問題:

1.在漆黑的夜晚,你還能看到物體這些漂亮的顏色嗎?

2.是誰把世界打扮的.如此五彩斑斕?

3.看看窗外的太陽,太陽光是五顏六色的嗎?那你見到過太陽光出五顏六色的光嗎?

緊 接著多媒體展示彩虹圖片。向學生解釋陽光透過雨滴時發生了多次的折射而產生了這種美妙的現象。而後引導學生根據彩虹的形成道理,利用桌上的器材,也找到類 似彩虹的彩色條紋,並觀察是哪幾種顏色。在實驗中,可能有的小組會直接地用吸管吹出肥皂泡,要引導學生比較哪種方案現象更穩定和便於觀察。最後歸納總結得 出光的色散。這裡要對學生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的描述予以糾正。

中學物理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本課是國中第二冊第一章中的重要部分,是通過使用預設動畫、自定義動畫為幻燈片中的各個物件設定動畫效果,通過設定幻燈片的切換效果,使幻燈片之間的切換像切換電影鏡頭一樣,過渡自然。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章是圍繞製作多媒體作品展開的,前面已經學習了建立幻燈片和美化幻燈片,本節課是對前面兩節知識的延伸,是在靜態幻燈片的基礎上新增動畫效果。同時它也是為後面學習超級連結和給幻燈片新增多媒體奠定基礎。

本節課的重點:使用預設動畫和自定義動畫、設定幻燈片的切換效果。確定的依據是因為“預設動畫”功能可以方便、快捷地給幻燈片加上“動人”的效果,而自定義動畫可以讓使用者在設定動畫時有更多的選擇,使動畫效果更豐富、有個性;而切換效果的新增可以使幻燈片切換自然。它們是讓幻燈片動起來的三個主要元素,所以我將它們定為本節課的重點。

本節課的難點:自定義動畫靈活、合理的運用。確定的依據是自定義動畫涉及的物件一般比較多,設定也比較複雜,八年級年級的學生對於幻燈片的整體規劃和合理運用的能力有限,往往會給幻燈片的各個物件設定很豐富的效果,結果造成整體效果雜亂無章,使人眼花瞭亂。所以我將它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學生分析

知識和能力方面:通過前面兩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熟悉了PowerPoint編輯環境,掌握了建立幻燈片、播放幻燈片和美化幻燈片的操作,這節課的知識對於學生來說比較容上手。但是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在教學中我適當地採取分層教學,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我將放手讓他們自學,而對於能力較弱的學生,讓他們在同學和老師的引導、示範講解下完成任務。

生理和心理方面:八年級的學生對於製作動畫效果的興趣比較濃厚,但是青少年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學中我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能熟練掌握:使用預設動畫給幻燈片中的文字或圖片設定動畫;使用自定義動畫設定動畫物件的動態效果和動畫順序;設定幻燈片放映時的切換效果。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任務驅動,引導學生根據“學著做”完成任務,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分組協作設定有個性的動畫效果,培養學生的協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鼓勵學生大膽演示、展示作品,培養學生自我表現的能力;通過對幻燈片動畫效果的合理、靈活的運用,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資訊素養。

四、教學方法

本節課採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來組織教學,讓學生根據“學著做”自主學習,在學生學習的過程我給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作為導線,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並將學生操作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來共同探討,讓學生在探究與實踐中解決問題。對於教學中的難點問題:自定義動畫靈活、合理的運用,我通過展示優秀作品,讓學生評析它為什麼好,好在什麼地方,使學生在評價與交流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在教學中我採取適當的分層教學,並及時給予揚長性的評價,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慾望。

中學物理說課稿8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冊第七章第二節“功”,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功”這一節在力學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它的地位具有雙重性。其一,它屬於初高中知識的結合點:我們應該以國中知識為起點,以教材內容為線索,展開科學方法教育與思維能力培養;其二,它屬於能量和力的結合點:闡明瞭能量和力的關係,是進一步學習能量部分以及解決力學問題的理論基礎,結合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功的概念,做功的要素,功的計算公式以及能夠理解正負功的意義,並要求會用兩種方法求多個力做功。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並學會物理學常用的通過特殊性得出普遍性的研究方法,進而學會對各種問題的分析解決。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課前的活動,激發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和愛科學學科學的熱情。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通過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地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閱讀法、討論法,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由於本節課教學是概念課,分析、推理成份居多,所以依據新課程的要求,在本節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電腦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推理,總結得出結論。這樣把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學主導”的教學模式。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新課引入:

由唐朝詩人李白的詩《望廬山瀑布》中瀑布下落過程中重力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化現象,引出功的概念,然後結合教材中的三幅圖片,請同學們思考圖片中都有什麼形式的能量發生了相互轉化,同時在能量的轉化過程中有什麼共性,歸納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即力的作用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發生的位移,由兩個必要因素總結出做功其實就是力對物體在空間上的積累效果,使同學們更好的理解了功的概念。這樣引入功的概念,兼顧到了學科間的綜合。從教學心理角度來看,這種講法有助於消除學生因學習新課帶來的懈怠感。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幾點:談到做功要明確是什麼力做功?對什麼物體做功?在什麼過程做功?

環節2、講解功的計算公式:

通過複習國中已學過的知識基礎上提出問題,力的方向跟運動方向成某一夾角α時,做功應如何計算?這樣設問可以調動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完全符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啟發學生通過分析、推理得出W=F l cosα、教材上的方法是採取力的分解。在教學中為了活躍學生的思路,還可以介紹另一種方法,即把位移l分解,同樣可以得出W=F l cosα,不要小看這短短一筆,它能更好的開闊學生思路,正是體現素質教育的好素材。在公式中,F—力的大小,l—位移的大小,α—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夾角。由於公式中都是數值的乘積,所以可以直接得出功是標量。功的單位:焦耳。公式其實也不是普遍適用的,它只適用於恆力做功,這一點教材上沒有提及,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向學生簡單介紹,針對變力做功今後要開專題講解。在討論公式時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cosα可能取到的值,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力對物體做功的三種形式,作為教師只要注意更好的點撥正負功的.意義,重在讓學生理解透徹就可以了,這樣做可以大大的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活動的和諧統一。

環節3、多個力做功的求法

以教材例題為例講解第一種方法,而第二種方法就讓學生自主探究,藉此機會可以讓學生自己複習一下合力的求法,然後由老師給出結論。

環節4、本章小結

最後讓學生以搶答的方式總結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記憶的深度。

環節5、習題設計和作業佈置

物理學科講究學以致用,所以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安排一些適當難度的課上習題。然後佈置一些開放性的課後作業,讓學生課後查閱資料解釋生活周圍做功伴隨能量轉化的現象,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研究式學習習慣。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理清文章脈絡,突出重點難點,我的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達到提綱挈領的效果。

為了更好的體現新課程,本節課我將學生分成兩組,在相互競爭中去完成本節課的學習,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活動的和諧統一,教法和學法的和諧統一,知識傳授和智慧開發的和諧統一,德育和智育的和諧統一。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以上說課定有不當之處,懇請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中學物理說課稿9

本課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是北師大版物理第七章第三節的內容,也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內容。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它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基礎的地位。

教學目標

根據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應達到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道什麼叫重力,瞭解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會用公式G=g計算重力或質量

(3)理解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3.教學重點和難點由於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過實驗來研究的,其研究問題的方法對今後進一步學習有指導意義,所以列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能運用重力計算公式解決相關問題及時重點又是難點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用

根據本節課的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和講解法。 引導發現法屬於啟發式教學,本課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直觀演示法就是通過插圖、演示實驗、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知識由具體感知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兩種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確的講解,嚴密的推理,將達到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

學法指導要點

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是當前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本節課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主動去觀察思考、動手實驗,初步掌握研究常見力的方法。通過例項分析,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程式設計

由於八年級學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礎知識來研究常見力的,所以本節課將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按照教材的編排,設計如下的教學程式: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首先以提問的方式複習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測量工具,為學習本節新課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 然後利用媒體展示圖片,引入新課由於學生在國小時就知道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們對這幅圖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水從高處向低處流、蘋果或衣服上的水滴降落地面是由於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利用這幾幅插圖引入新課很自然。

(二)新課教學分析

1.什麼叫重力 引入新課後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產生的原因和施力物體,使學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提高自學能力。

2.重力的大小這個內容在本章第二節的力的測量實驗中已經探究過,現改為學生總結實驗。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對實驗資訊的收集及分析處理,從而培養學生處理資訊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過歸納總結出重力計算公式,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運用。分析例題,書寫演算過程,同時強調解題時應注意的問題,最後讓學生練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重力的方向 這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教學時先做演示實驗 ,讓學生觀察粉筆由靜止開始自由下落的方向以及懸掛物體靜止時細線的方向。通過交流討論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掌握重錘線的應用。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圖片展示)重心在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跟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向學生出示圓形薄板和方形薄板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上(演示),作出重力的示意圖。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的概念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知道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個點上;利用這個重心的平衡特點,(演示找粉筆重心)還能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的重心。

5.課堂小結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三)課堂檢測與評價 通過課堂練習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既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還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對問題分析、解決,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中學物理說課稿10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下午好!

我叫尹國聖,來自吉安縣二中,我說課的題目是《勻速圓周運動》。《勻速圓周運動》選自高中物理第一冊第五章。它是學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線運動的規律後,接觸到的一個較為複雜的曲線運動,本節內容作為該部分的起始章節,主要要向學生介紹圓周運動的幾個基本概念,為後繼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根據本節課學要求和特點,我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點: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麼是勻速圓周運動

2、理解什麼是線速度、角速度和週期

3、理解線速度、角速度和週期之間的關係

二、能力目標:

能夠勻速圓周運動的有關公式分析和解決有關問題。再學習過程中能用資訊科技手段為物理學習服務。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識感性化;複雜的概念,簡單化。

三、德育目標:

通過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對於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側面進行研究,認識事物的複雜性,多面性。

教學重點:

1、理解線速度、角速度和週期

2、什麼是勻速圓周運動

3、線速度、角速度及週期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對勻速圓周運動是變速運動的理解

教學方法:

講授、推理歸納法、討論,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主動的去探究知識,激發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教學步驟:

為了達成上述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對一些主要教學環節,有以下構想:

一、匯入新課

(1)物體的運動軌跡是圓周,這樣的運動是很常見的,同學們能舉幾個例子嗎?(例:轉動的電風扇上各點的運動,地球和各個行星繞太陽的運動等)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最簡單的圓周運動勻速圓周運動

二、新課教學

1、勻速圓周運動

(1)用通過放錄影讓學生感知衛星做圓周運動,在相等的時間裡通過相等的弧長。

(2)並出示定義:質點沿圓周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裡通過的圓弧長度相同棗這種運動就叫勻速圓周運動。

2、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1)線速度

a:分析:物體在做勻速圓周運動時,運動的時間t增大幾倍,通過的弧長也增大幾倍,所以對於某一勻速圓周運動而言,s與t的比值越大,物體運動得越快。

b:線速度

1)線速度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瞬時速度。

2)線速度是向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3)線速度的大小

4)線速度的方向在圓周各點的切線方向上

5)討論:勻速圓周運動的線速度是不變的嗎?

6)得到:勻速圓周運動是一種非勻速運動,因為線速度的方向在時刻改變。

中學物理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一)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固體、液體、氣體的壓強的基礎上,使學生對“壓強”的知識有了更豐富的瞭解,本節知識與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聯絡密切,能使學生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發展對科學探索的興趣,產生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從而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

(二)教學目標的制定

1.知識與技能:知道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係,並能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知識被發現的過程,學會從簡單的物理現象中歸納出物理規律,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學習方法和科學的思維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增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體會科學技術的力量,關注科技的兩面性,加強安全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從教材的安排及教學目標的要求上看,理解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係,應是本節課的重點。因該知識在日常生活生產中有較廣泛的應用,且較為抽象,所以教材中有關它的應用──機翼升力產生的原因是本節的難點。

二、說學情

國中生的思維正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的過渡期。他們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對直觀現象比較感興趣,喜歡動手,但欠缺對問題深入的思考及理性的研究。因此本節課主要採用從直觀現象入手,通過探究活動,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降低學生學習難度。

三、說教法學法

教法:這節課綜合採用合作探究、討論交流、比較歸納並輔以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方法,注重創設情境,倡導合作探究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提高課堂效率,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

學法:把學生置身於大量的'物理情景之中,引導他們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提高應用知識的能力。問題意識是學生探究、學習的原動力,學生學習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產生問題、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1、秋天樹葉散落在馬路邊上,當一輛高速行駛的汽車駛過路面時,樹葉將( )(從路邊飛向路兩旁 / 從路旁飛向汽車 )

2、為什麼我國海軍艦艇赴亞丁灣護航時,護航編隊一般採用前後護航形式,而不採用“並排”護航?

3、幾十噸甚至上百噸重的飛機為什麼能騰空而起,在空中飛行呢?

(二)展示學習目標

(三)新課教學

1.流體概念的教學

直接引出流體的概念──有流動性的氣體、液體統稱為流體。

2.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的教學

先由液體和氣體靜止時內部壓強的特點輕鬆過渡到液體和氣體流動時的壓強。再利用簡單的小實驗“吹紙條”為猜想提供事實依據。最後利用三個小實驗驗證猜想。

實驗探究1:對著兩張自然下垂平行拿著的紙向中間吹氣,看見了什麼現象?

實驗探究2:將一枚輕鋁質硬幣放在離桌邊3cm~5cm處,在硬幣前10cm處用直尺或鋼筆架高約2cm,使嘴巴靠在桌邊,沿著與桌面平行的方向吹氣(不準吹硬幣)。看硬幣會如何運動?

實驗探究3:將事先準備好的兩個乒乓球,放入臉盆內,然後用礦泉水瓶當水管向球中間的水域沖水,兩球如何運動?

先探究氣體,再探究液體。探究完“氣體流動時壓強與流速的關係”後,先回頭分析“吹紙條看到的現象”,以驗證猜想,然後再進行液體流動時壓強的探究。實驗完成後,教師對同學們的表現給予肯定。

此時,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內容基本解決,而且課前設下的懸疑也已撥雲見日,即將被揭開。

然後回到課前提出的幾個問題,並引出飛機升力產生的原因,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現場模擬,自己選擇器材,自己設計實驗,自己進行分析,找到飛機能夠在天空飛行的奧祕。

在模擬實驗過程中,同學們設計出了很多合理的方法,請看視訊(視訊展示)。通過這些實驗,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把抽象問題直觀化,利於同學們成功找到產生現象的根本原因,並感嘆人類的不遵循自然的規律必遭大自然的懲罰。並知道了不能跨越安全線,不能靠近高速行駛的列車,不能讓兩船並列行使,由此潛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了安全教育,增強了安全意識。

另外,我把“危害”放前,“應用”置後,有兩個用意:一是為課前的懸疑服務,為解決這個懸疑,必須把兩個事故放在前面,以迎合學生們急以解決疑問的好奇心理,提高課堂效率。二是符合人類認識大自然,戰勝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科學發展的真實歷程。 教學過程中以“提出問題──建立事實──形成假說──設計實驗──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實踐應用”為主線的思維程式讓學生自主探究,利於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這樣第一個設疑已經解決,再創設下一個懸疑。

3.飛機的升力的教學

(1)比一比,誰是大力士?

首先引導學生做了一個遊戲性的競賽,漏斗口朝上,放入乒乓球,從下方使勁吹氣,看誰能把乒乓球吹出去。其結果肯定是吹不起來,然後再口朝下的吹。同學們會發現還是吹不下來,但不吹的時候反而卻掉下來了。

這個活動把課堂推入一個小高潮。

選用這個學生活動的目的:一是為了學以致用,用學過的知識解釋身邊的現象,對知識加以鞏固深化;二是體會身邊的物理給我們帶來的無窮樂趣,增加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和慾望;三是為飛機升力的教學埋下伏筆,承上啟下。

然後欣賞飛鳥與飛機的視訊,再次設疑:向下吹乒乓球時,由於乒乓球受到了向上的壓力差克服了自身重力而沒有掉下來,“小鳥和飛機為什麼也能在空中飛翔而不掉下來呢?”。

(2)飛機的升力

首先讓學生回顧視訊中飛機起飛的情景,並提問:飛機起飛之前為什麼要在長長的跑道上加速?

然後進行現場模擬。先把長方體機翼的飛機放在跑道上,用電扇使空氣相對飛機發生相對運動,通過檔位的控制以改變空氣流動的速度模擬飛機的加速,結果飛不起來。此時可

不失時機地進行情感價值觀教育:科學的創新和發展是曲折的、艱辛的、嚴謹的,是需要失敗的。再把流線型機翼的飛機放在跑道上,結果飛起來了。通過兩架飛機的對比實驗,讓學生真實直觀的認識到上凸下平的機翼形狀是飛機飛起來的關鍵。這是一次實驗的對比,一次科學的跨越,一次思維的碰撞,一次火花的迸發,引發學生產生思維衝突,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究慾望,將課堂帶入另一個高潮。

③這種形狀機翼的飛機為什麼就能飛起來呢?而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還得解決機翼上下空氣流速大小的問題,怎樣讓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的流動非常形象地展現在同學眼前呢?只有靠課件。

在突破難點知識的過程中,還原了人們認識發現物理規律的歷程和科學探究的曲折道路,使教材變得更加立體生動,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豐富有趣。學生在興趣盎然中親歷探究,在動手動腦中形成知識,在應用知識中享受快樂,切身感受物理學科學習的特點,課堂教學的功能得到了進一步深化。

4.知識的應用

有關這一知識的應用我又選擇了三個素材:汽車尾翼板、噴霧器,實際上是利用情景設疑讓學生猜想,讓學生的思維產生衝突,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感嘆大自然的神奇。汽車尾翼板又都是對飛機機翼倒置的應用,具有相似性。噴霧器的原理,讓學生品嚐物理的魅力和神奇,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以滿足學生的慾望。

素材是課堂的靈魂,只有好的素材,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啟發學生思維的靈感。在本節課中採用了大量的情景,利用情境引入、情景設疑、情境探究、情境觀察、情境分析和情境應用等環節環環相扣,既體現出知識的呈現規律,又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特點,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為學生創設了可以觸控的學習研究情景,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拓展了思維空間,體現出情景教學的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也正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

(五)課堂小結

與以往不同的是,採取了一種誘惑式的方式。因為到此為止,這節課的內容已基本完成,但學生的思維已經有所疲乏和倦怠,利用同學們想了解香蕉球產生的慾望激勵同學們必須達到老師的要求──回答“你這節課的收穫是什麼”。通過對知識進行重現,讓學生明確本節所學的主要知識,給新知識的授課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六)鞏固練習

通過進一步習題的練習,達到鞏固知識,檢測學生掌握知識情況,及時進行反饋。並要求同學們在辨析中靈活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的辨析能力。讓學生感到物理無處不在,讓自然的神奇帶給學生無盡的探究慾望!

(七)家庭作業

這些習題的設定有助於把興趣延伸到課外,並通過課外的拓展實踐,促進技能的遷移創新。

(八)教學反思

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液體壓強和氣體壓強知識的基礎上,瞭解液體壓強、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它是第一單元的結束,也是液體壓強和氣體壓強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教材內容分為兩大部分:實驗探究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飛機的升力是如何產生的。 通過“想想做做”引入課題,經過探究實驗得到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再利用手工製作的飛機機翼模型探究飛機的升力是如何產生的,也就是結論在生活中的應用。

可以採用比賽的方法進行“想想做做”中的活動,教師也要參與其中,併為學生提供成功的演示,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分析現象,引出探究的問題。

實驗探究較簡單,可為學生提供充足的隨手而來的器材,完全放手給學生。在學生得到 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後,通過演示,將結論延伸到液體中,從而認識到氣體和液體共有的 規律。現實生活中的相關現象和應用,學生可能想不到,可以練習的形式給出,讓學生去分 析。飛機升力的獲得也是探究實驗結論的應用。機翼模型的製作可留作課下作業,製作竹蜻蜓或飛去來器,學生更感興趣。流體壓強與流速關係在球類運動中應用廣泛,如果時間充 足,學生接受能力較高的話可作適當解釋。

教學過程力求氣氛寬鬆,師生互動活動融洽,讓學生通過有趣的活動,在“玩”中學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