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地理說課稿七篇

說課稿2.3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地理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地理說課稿七篇

地理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

今天我為大家說課的內容是八年級中國地理《土地資源》我將從以下幾點說起。

一、說教材:

(一)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上教版八年級《中國地理》土地資源一節教學的第二課時,其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我國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場、沙漠的分佈,理解我國土地的基本國策。教材在地形、氣候、陸地水之後安排土地資源,主要是考慮到地形、氣候是促進和影響土地資源形成與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環境要素,而土地資源的利用受人類長期的生產活動與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是人類經濟活動(農業、工業、交通運輸等)的物質基礎,因此本課時教學內容有明顯的承上啟下、前後關聯的特徵。對生活在城市中的國中低年齡學生而言,土地資源利用過程中的問題,較先前水資源、氣候資源距離遠,具有認識上的間接性。

(二) 重點與難點:

重點:我國土地資源基本國策。學生通過學習應理解為什麼制定這一國策,其重要性如何,最終產生自覺意識,形成合適的心理態度與價值觀。

難點:探究我國各類土地利用型別的分佈及原因,土地生產力高低的分佈。

二、說學法:

(一)說學生:

1、 學生原有知識基礎:五年級時,地理由外聘代課教師教授,紀律較差,地理基礎知識不紮實。現為我校六年級,年齡較外校同進度學生小兩歲,社會閱歷較淺。

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較簡單,以背為主。

本學期已知道中國地形知識與有關氣候知識。

2、 該班學生認知特點:思維活躍,該年齡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漸在向抽象思維發展。 該班學生學習能力差異較大,部分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常常搭便車。

表現力強,好動不好靜,知識面較寬,對地理學習有較濃厚興趣。

(二)說學法:

1、 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通過讀圖分析,小組討論,自主探究,進而推測結果,並與實際比較,體會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複雜性的特徵。教師通過新型小組合作方式的推行,做到面向全體與關注個別相結合。(詳見教法設計第二點)

2、 學會分析不同形式的資料。

3、 小組合作展示,學會將地理課堂所學知識、形成態度運用於生活,從而將教學目標內化為行動。

4、 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合作精神,提高創造能力。

三、說教法:

(一)確定教學目標:

1、通過推測知道我國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地、難以利用的土地分佈。(知識目標)

2、體會自然要素相互聯絡的特徵,實踐地理學習的基本方法。(能力目標)

3、能說出目前我國土地利用過程中的幾個突出問題,並有尋求解決問題的積極態度與建議。(知識目標)

4、體會我國土地國策的現實意義,產生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保護土地資源的責任心,並有積極付諸行動的願望。(情意目標)

5、體驗課堂合作學習方式,增強團隊意識,提高合作學習效果。(情意目標)

(二)選擇教法的原則和依據:

1、 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象,通過知覺領悟與邏輯方法的並用,形成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相結合的思維習慣,主動建構知識體系。

2、 根據二期課改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原先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將注意力集中在指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著眼培養學生綜合性、發展性學力。

3、 在課堂中為學生搭建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才能的舞臺。

4、 遵循六年級學生認知基礎與認知規律。

(三)教法設計:歸納為以下四點

1、 突出前後知識關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地形、氣候是影響土地資源形成與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按常規教學方法,該教學內容淺顯,主要是讓學生在我國《土地資源利用型別圖》上認圖識記,學生思維量小,且無法體現本節教材的前後文關聯特徵。因此,教師在設計中,打破常規,舍易求難,即不讓學生在書本、地圖冊上找現成答案,以培養和訓練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為歸宿,通過小組自主探究,利用已有的氣候、地形分佈的知識,推測(探究)我國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場、沙漠的分佈,並說明理由。整個過程運用相鄰發展區的原則,既是對前知識的複習與綜合,讓學生體驗地理學習方法,又完成新課教學目標,且印象更深。教師則對學生整個探究過程加以適當提示、點撥、深入。點撥中滲透學習方法的引導,特別須指出以下問題:耕地適合的地形;形成草地而未形成水田與旱地的原因;水田與旱地的大致分界;東部地區山脈、丘陵的土地利用型別;東西部、南北的土地生產力。要求學生綜合考慮地形與氣候條件、人類經濟活動因素。

2、 探索學生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關注學生差異,提高學習效果。本課教學安排兩部分學生合作學習內容,在第一部分中,教師安排四人合作學習是基於該內容對六年級學生而言綜合性強,有較大難度,合作學習有利於討論,觀點碰撞,引發思考,得出結論。教師給予合作學習的要求是:在討論的基礎上共同繪製中國土地利用型別簡圖,且安排兩人上臺展示,而兩人的分配為教師點名一位,小組推薦一位,並提出任何一名小組成員的表現都代表全小組,這種安排改變以前後進學生沒有課堂表現的資格與可能(因為小組推薦代表往往上臺的是優生),也有利於小組討論時優生毫無保留地提出觀點,幫助後進學生,後進學生則利於提高自身責任感,明白個人應對小組作出貢獻,知道與他人在一起工作時不能搭便車,調動學習積極性。最終實現每一個學習個體在達成自身學習目標的同時,成為其他個體教學目標達成的促進者。第二部分小組合作是學生對課堂內容理解後的綜合展示,有利於學生在團隊合作中內化課堂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創造力與小組智慧,培養創新精神,分享小組合作成果,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堂組織形式,也適合該年齡孩子身心特點。

3、 利用小道具活躍課堂氣氛,實現課堂承轉。看似與地理教學毫無關係的回形針在合理運用後起到以下作用:夾書是因為本課的`探究是以對中國土地利用型別圖未知為基礎,若在找大量圖表依據時(翻閱地圖冊),偶然所得,也將失去探究的價值;課前猜測回形針便於讓學生輕鬆進入課堂角色,也為引出推測這一關鍵詞埋下伏筆,在比照中瞭解問題解決的方法;用回形針上臺作投票便於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考,引發課堂爭論。

4、 以形象的漫畫設定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土地資源較巨集觀,本課內容又側重農業用地,相對生活在城市中的國中低年齡學生而言,較先前的水資源、氣候資源距離遠,認識上有間接性。為使課堂可接受性更強,並引發學生共鳴,本課設計以漫畫評論作為探究土地利用問題的切入口,優勢明顯:漫畫諷刺性強,富於思考,能將大尺度空間與時間的問題濃縮到方寸之間,較照片、錄象更綜合、直觀,有趣味,資訊量大。如父與子一則,簡單的兩幅畫,將人為的森林破壞,最終引起沙漠化,使子孫更貧困這樣一個深刻的主題揭示,遠比枯燥的文字表達得形象、深刻,對學生有震撼。對漫畫的分析理解過程將促進學生思考問題、進入自主學習與自我教育狀態。

5、 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優勢,真正體現形式服務於內容,手段服務於理念。恰倒好處地使用電腦多媒體,能使課堂增色,效率提高。本課課件力求簡潔,主體內容突出,強化對學生的學習指導,避免使用現代化媒體產生弱化學生思考的反作用,相反設疑引思,如土地生產力的變化規律,以圖片引發學生思考;土地利用問題,以漫畫渲染課堂氣氛,拉近與學生的認識距離;人均耕地減少問題,以動畫強化課堂情緒;全課以多種連結呼叫各種資源,回顧舊知。恰倒好處的多媒體運用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進一步深化,付諸實際。

四、教學流程:

(一) 複習舊課: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

(二) 引入新課:

1、土地資源地區差異

(1)提出研究問題:推測我國土地利用型別的大致分佈

(2)給予提示:推測的依據應考慮哪些因素?

(3)小組合作討論:繪製我國土地利用型別分佈簡圖,完成地形區推測,並說明理由(教師提供兩個地形區,學生自由選擇兩到三地形區以說明

(4)小組展示,他組學生質疑:引出地形、氣候、人為活動為主的多因素制約土地利用分佈。

(5)深入探究:土地生產能力高低及影響因素

(6)自我評價:瞭解現實地理問題的複雜性。

2、土地資源問題:

(1)提出問題:出示文字、漫畫資料,哪個保護更重要:林地?耕地?草地?

(2)展開討論,深入分析:學生談感受歸納、爭論、總結,得出我國土地利用國策

(3)學生自我總結:保護土地資源,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可作為回家作業)

五、其他:

1、 以學生探究為主的教學設計,教師無法知道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所有問題,因此須根據學生反應調整課堂程序,在多媒體課件中預設學生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做到進退自如。

2、 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髮展性學力為歸宿的教學指導思想是本課成功的保障。

學生課堂作業:

1、我國土地利用型別分佈簡圖(略)

2、請根據小組的推測完成下表,至少完成四個地形區:

地形區名稱 我推測的主要

土地利用型別 推 測 理 由

東北平原

橫斷山區

地理說課稿 篇2

一、課標要求

1.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並說明秦嶺一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2.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範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

二、教材分析

本章內容是中國地理總論部分和中國地理區域部分的銜接點。地球表面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它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佈的不均一性,即差異性。學生通過八年級上冊的學習,已經瞭解了中國地理的概況,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的一般特徵。對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已經有了感性的認識,但對於學生來說,對區域和區域劃分的認識還沒有上升到理性的程度。本章的教學就是要把學生對區域差異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程度,理解區域劃分的作用,掌握區域劃分的基本方法,學會通過比較的方式瞭解我國的巨集觀區域差異。第一節教材的內容主要有兩方面。首先是“認識不同的地理區域”;其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從巨集觀的角度認識“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作為中國區域地理學習的開篇部分,要注意其承上啟下的作用。“認識不同的地理區域”,可從生活例項出發,認識區域劃分的方法,並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第二部分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是重點。

學情分析

1、經過多半學期的學習,八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對我國的區域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且學生興趣較濃,求知慾較強,為本節課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

2、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瞭解了秦嶺和淮河及秦淮一線的地理意義,學生能結合生活例項感受較多,為本節課學習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基礎。

3、通過多半學期的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讀圖能力,析圖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習本節課提供了能力基礎。

三、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理解區域劃分的不同原因及相應的地理區域的型別;結合生活體驗,以某一型別的區域為例,舉例說出不同尺度、不同級別的區域。

2、初步學會在簡單的地圖上進行區域劃分的方法。

3、閱讀“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圖”,能夠在地圖上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的位置和範圍;通過對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界線的分析,知道我國四大區域劃分的自然、人文綜合原因,初步瞭解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並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過程與方法:

1、鞏固聯絡舊知獲得新知的學習方法。

2、學會分析區域內各要素的相互聯絡,構建知識鏈、知識網,從而

形成知識體系的學習方法。

3、學會獲取地理資訊、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發現地理問題

解決地理問題、表達與交流成果。

情感與價值觀:

感受人與自然間的和諧之美,學會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四、學習重點: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範圍及劃分依據。

五、學習難點:結合地圖,比較四大地理區域的差異。

六、學習方法

自學指導法、讀圖法、討論分析法、聯絡實際法、多媒體輔助學習法

七、學具準備

多媒體。

八、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

1、由於是新學期的開始,可以請學生從談論外出見聞,引出對不同區域差異的認識(展示中國地圖作為學生談論不同區域的背景)。

2、分別展示新疆高山牧區的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的景觀圖、表現長江三角洲農業及工業的景觀圖和反映東南沿海經濟特區的工業生產流水線景觀圖,請四位學生模擬來自上述四個區域的人,介紹“自己”家鄉的情況,讓學生直觀感知不同區域的差異。

3、既然存在差異,自然就會劃分出一個個的區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中的第一節《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二)、出示學習目標

1、初步學會在簡單的地圖上進行區域劃分的方法。

2、通過閱讀地圖,指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區的位置範圍。

3、理解秦嶺—淮河的.地理意義。

4、感受人與自然間的和諧之美,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三)、自學質疑

自學指導一

1、以上同學的描述,說出了許多不同型別的地理區域:如政區、經濟特區、氣候區、旅遊區、農業區、工業區等。想一想: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地理區域呢?

2、一個地區只能屬於一個地理區域嗎,它只能有一種“身份”嗎?

3、同一型別的區域,還可以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想一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區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呢?

自學指導二

多媒體出示四大區域劃分的區劃圖及四個區域的景觀圖。提問:

(1)四大區域的名稱

(2)四大區域劃分的界線

(3)聯絡生活實際討論:

①四大區域各自的特點

②四大區域所包括的範圍

自學指導三

多媒體出示四大地理區域小結表格。請大家完成小結表格內容,並自評互評。

(四)反饋矯正

1.根據我國地理區域劃分,填出圖中四個區域的名稱: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2.① ② 兩個區域的界線A其東段是________,西段是________。

3.聯絡所學過的農業地理知識回答:

①②兩個地區的農業型別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④兩個地區內有哪些牧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把下列地區與相應的民居連線起來:

北方地區 四合院

南方地區 竹樓

西北地區 碉房

青藏地區 蒙古包

(五)反思與總結

1.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總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課堂檢測

探究題

1、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依據有哪些?其中在不同的區域之間界線都突出了哪些主導因素?

2、嘗試說出秦嶺與淮河的主要地理意義。

板書設計

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名稱位置範圍主要省區劃分依據

北方地區大體位於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黃海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肅省東南部和江蘇、安徽的北部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北部地我,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北

南方地區位於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南部臨東海、南海包括長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區)是我國季風氣候我的南部地區,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南

西北地區大體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崑崙-阿爾金山以北包括內蒙古、新疆、寧夏和甘肅西北部非季風氣候區,深居內陸,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西

青藏地區位於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崑崙山和阿爾金山以南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海拔高,氣候寒冷

學後記:

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的不同型別的區域。同一地理區域,可能同時兼有多種“身份”。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我國可以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西北地區四大地理區域。關於區域地理方面的知識,由於學生剛剛接觸,在學習方法和學習思路上還比較陌生,因此在課堂上,不僅讓學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區域型別,還要注意學習方法的培養。讓學生能夠讀圖分析四大地理位置、範圍、地形、氣候、植被等方面的特點,最終達到愛學地理、會學地理、活學地理的教學目的。

讀圖5.4“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首先要通過界線A、界線B、界線C的具體分佈,明確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界線A是西北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界線B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把界線C說為青藏地區與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效果會更好,學生對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更加明瞭清晰。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對教學內容選擇的要求,同時也是對教學方法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學生就會有學習興趣,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積極充當學生的“嚮導” ——把學生引向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的嚮導,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在主動學習中,學生自能樂學、善學。在教學中,對於西北和青藏地區的自然特色、氣候特色、產業特色、人文特色及資源特色這些基礎知識,我改變了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的做法,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找,一方面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地理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關於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這個結論,學生已經瞭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佈的不平衡,分析為什麼存在這麼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本章從人地關係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陸地和海洋》以及《天氣和氣候》兩章的內容,這為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後面章節《世界的語言和宗教》以及《人類的居住地》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為今後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人口增長、分佈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狀況。通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問題,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並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的特點;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教學難點: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人口問題及對策。

二、說學情

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基本地理知識已有了一定積累,但是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人文方面的知識,有可能激發學習興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門。人口問題是現在社會上出現頻率較高的話題,各國、社會各界對人口問題的關注有助於學生的理解,但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儘量多采用直觀方法。

三、說教法

1。讀圖分析法:教學中採取讀圖分析的方法,幫助學生回憶、總結、提高。對於地理原理和教學重難點,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2。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為會學;

以"讀圖+練習"的教學方式為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創設情境、啟發,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另外本節內容主要運用FLASH課件來講述,集錄像、圖表於一身,。

四、說學法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課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學法如下:

1。圖導圖練法。引導學生識圖、析圖、說圖、填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鞏固地理知識,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讀圖能力和地理空間概念。

2。收集資料法。指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如:報刊雜誌、因特網等蒐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學習。通過引導學生讀、思、議,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讀: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習慣和能力;思: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議:學生圍繞教師的質疑,展開討論,進一步理解知識。

通過以上方法的運用,使學生能夠從量到質地認識和理解世界人口狀況。

五、說教學程式

(一)匯入部分

用(視訊)《復活節島》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內容為:戰爭使人們忘記了自己的文明,忘記了自己的傳統,在征服與被征服、吃人與被吃的不斷迴圈中,這些創造過輝煌文明的島人完全退化,終於又自食惡果地退回到極度原始的狀態中。通過視訊匯入的方式從感觀上吸引學生,激發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理。

看完視訊後,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問題如下:這只是世界的一個角落的故事,那麼,整個世界的.人口狀況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長特點及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

(1)播放嬰兒的啼哭聲,引導學生說一說這聲音意味著什麼?通過直觀展示聲音的方式,讓學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長

(2)請兩名同學以播音員的語氣播報以下兩則新聞。

資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報》記載:本報薩格勒布7月11日電7月11日上午8時35分,從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彼特洛瓦醫院的產房裡傳出了今天第一聲嬰兒啼哭的聲音,南斯拉夫一個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億個人誕生在地球上。

資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報》記載:據新華社薩格勒布10月12日電波黑時間12日凌晨零時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嬰在波黑首都薩拉熱窩的一家醫院誕生,成為地球上的第六十億位居民。

引導學生思考:世界人口從50億增加到60億用了多少年?同時以動畫形式呈現世界人口增長曲線,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從感觀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總結能力。

通過讀圖,引導學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長特點是先慢後快。引導學生思考人口增長速度的快慢應如何表示?從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並得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導學生完成課本p65練習題,使學生認識到不同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是不一樣的,從而加深學生對人口增長的瞭解,在完成習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地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人是一切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關於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的這個結論,學生已瞭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佈的不平衡,分析為什麼存在這麼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本章從人地關係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為今後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人口的增長、分佈及人口問題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識,也是學習本章各部分知識的基礎。

1、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理解人口增長、分佈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學生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狀況。通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問題,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並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 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的特點。

(2)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教學難點:

(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3)人口問題及對策。

二、說教法。

以"讀圖+練習"的教學方式為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創設情境、啟發,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另外本節內容主要運用FLASH課件來講述,集錄像、圖表於一身,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更易於接受。

三、說學法。

讀圖分析、推理、比較、討論、辯論,從量到質地認識和理解世界人口狀況。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六個環節,分別是:問題——設疑、討論——辨析、歸納——總結、演繹——鞏固、遷移——深化、昇華——結束。

第一環節:我用(視訊)《復活節島》的故事引入,從感觀上吸引學生,激發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理。

第二環節:從認讀數字6500000000入手,通過以下活動了解世界人口。

(一)資料分析。

培養學生運用文字材料,分析問題、總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計算討論。

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從感觀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並培養他們分析、總結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長給人類帶來的種種問題。

(四)換位思考。

讓學生換位成國家人口政策的宣傳員,設計宣傳語和宣傳畫。這樣培養了他們創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繪畫能力。

(五)讀圖分析。

培養學生利用地圖綜合地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第三環節:我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和感想。

第四環節:為了激發學生的答題興趣我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用競賽的方式進行練習,並對答對的同學進行獎勵。

第五環節:我安排了兩項作業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鄉的人口分佈情況調查

以達到理論聯絡實際的目的。

最後我用激情和語言結束全課,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並播放動畫《夢》,呼籲希望這個可怕的夢不會成為現實!

地理說課稿 篇5

一、教學設計說明:

本課內容選自湘教版七年級第三章第一節《日本》第一課時:“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學內容。

二、授課型別:新授課

三、教材分析:

1、編者思路:

(1)教材前後聯絡:

湘教版教材編寫由“大洲-地區-國家”組成,層層遞進。“日本”這節內容,是國中世界地理部分中第一次單獨講授一個國家的教材。因此,這一節教材具有國家地理起始課的功能,應起到說明國家地理學習目的和方法的作用。日本是東亞乃至世界的一個經濟大國,與我國經濟貿易聯絡密切。由於種種關係,學生對於日本較為熟悉也興趣較大,對日本有很強的認識願望。學習這一節在當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日本”一節自然地理部分,包括東亞島國、多山的地形、溫溼的氣候等內容。這部分知識,可解釋一些生活現象及問題,能較好的調動學生積極性,可為進一步學習日本的經濟打下基礎。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學生在認識大洲,瞭解地區之後走進的第一個國家。因此,本課從內容上是前面知識的延伸與應用,學好它又為今後學習其它國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能說出日本的位置與領土組成。

B、瞭解日本的地形特徵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特徵。

(2)過程與方法:

A、運用地圖和資料,瞭解自然地理特徵,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的能力。

B、運用板快構造學說,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通過對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的學習,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樹立“事物是聯絡的,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A、日本位置、領土組成。

B、地形特徵。

C、氣候特徵。

(2)教學難點:

A、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

B、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絡 .

C、學會學習國家的一般方法 .

四、說教法:

針對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本節課教材特點,根據教學基本原則和規律,為實現上述目標,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我準備採取以下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A、在教學形式上力求突破“為了學地理而學習地理”的思想瓶頸,關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話題或生活常見現象,設定問題情境,創設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B、利用學生對日本的熟悉,引導其自主探究,關鍵問題“引而不發”,不用成熟的結論來代替學生的思考,問題解決得完美與否並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教學就是有意義的。

C、比較分析法,通過對照得出區域地理特徵。

五、說學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獲得必需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本節課將對學生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1)探究能力指導:

學生對日本較為熟悉,因此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經過思考、討論來解決問題,重在參與積極思考的這一過程,以培養自我的學習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導學生髮現、分析周圍的地理事物,從生活中學習地理,也把地理理論知識用到生活中去,兩者要相結合,相促進。

(3)重視地圖的作用: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應該引導學生注重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養成從圖中提取資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六、說教學程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前準備] 教學前要求學生先去搜集有關日本的資料,事先對日本有一定的印象。

[日本映象]

教師通過一系列學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觀,創設一個生動、誘人情境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輕鬆愉快地進入新課的學習當中。 課前蒐集資料

傾聽、感受、思想

培養學生獨立積極蒐集資料,探究學習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習興趣及學習效率。

創設情景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及思維,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過渡講述]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日本”瞭解一下這個國家自然環境。出示日本自然地理結構圖。

[講述]

以前我們已經學習了大洲、地區兩種範圍大小不同的區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圖判讀一個區域的位置、範圍呢?今天我們用同樣的方法來了解一下日本的位置、領土組成。

[情境創設]

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設問:某國試飛導彈出現故障,一下子墜落在30N-45N、140E-145E的海域,哪個國家會提出抗議?

利用日本地形圖找出的海陸位置及領土組成

日本是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領土由______島、_____島、__ ___島、___ _ __島等四大島嶼以及附近的小島組成,東臨 洋,西臨 海。

日本的緯度位置是

你會自己分析英國的.地理位置嗎?

[組織學生交流]

以“牛刀小試”的形式讓學生動手計算日本人口密度,並與中國進行比較,通過設問:“結合日本國土形狀,你能從上面的表格用簡短語言概括日本的特點嗎?”引導學生得出日本地狹人稠的特點。

強調日本是一個面積狹小的島國,人口密度大。

[過渡]日本這個國家經常聽說地震、火山現象,們來看一下。提供日本的地震、火山視訊及資料

設問:“有人認為:火山、地震是上天對日本人發動二戰的報應,對嗎?”

演示日本由於處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因而多地震、火山。

出示地形示意圖讓學生有個形象的瞭解,然後讓學生讀圖,完成相應的練習

設問:“日本的河流短小湍急,你能解釋其中的原因嗎?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及利用日本的兩個象徵之一“櫻花”引入氣候的教學,過程中結合視訊,利用其直觀的視覺效果及豐富的內容讓學生對氣候有心理感受。

[設情境,學生討論]

在冬季,北京的什剎海的湖面到處是歡快的溜冰的人群,而在日本東京的公園卻有人在划船,這是為什麼?

出示日本氣候型別圖

為了體現日本氣候的海洋性特徵,把其氣溫、降水以柱狀圖形式體現與北京進行對比,得出“與亞洲同緯度相比,夏季較涼爽,冬季較溫暖,全年降水量較多”的特徵

學生比較 “大陸性特徵和海洋性特徵的含義?”

[複習小結]

出示本課思路分析結構圖

[練習鞏固]

課本:

P66-67活動題

調查身邊的日本事物

思考:假如你是日本首相,依據日本自然條件你會如何發展日本的經濟?

地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是:《臺灣省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是國中地理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二課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北京市的城市特徵與建設成就》的內容,具備一定的分析省級區域特徵的基礎,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在國中地理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培養愛國熱情的重要素材。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讀圖瞭解臺灣省的位置、範圍組成和居民概況,並能在地圖上填寫臺灣省的各種地理事物。

2、瞭解臺灣島的主要氣候型別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能初步說明自然條件與物產、資源之間的因果關係。

3、識記臺灣主要城市,並瞭解其職能。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創設情境,以文字、圖片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2、運用地圖和資料,描述臺灣省地理概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進一步認識到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實現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統一,是海峽兩岸人民共同的願望。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民族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說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

(一)教學重點

1、臺灣的位置範圍;臺灣的自然環境、“多山”的地形及臺灣島豐富的資源。2.臺灣“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特點。

依據:由於地理位置是分析自然地理特徵的關鍵,而自然地理特徵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是本節課學生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二)教學難點

掌握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方法。

依據: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之間,以及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關係錯綜複雜,不僅是學生學習上的難點,也是教師在進行授課時的一個難點。

三、說學情:

前幾章的學習讓學生掌握了中國地理概論的相關知識,而對區域地理特徵,學生尚有較強的好奇心與積極性。另外,通過一個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掌握了利用圖形圖表分析問題的能力。因此,這就需要老師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用自己已掌握的分析方法來思考問題。

四、說教法:

為了突出教學重難點、實現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採用“讀(看)——議——講”結合法、讀圖討論法等。

五、說學法:

本課中,我大體從以下兩方面來滲透學法:首先,針對國中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這一生理特點,我以活動教學的形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其中,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學習新知識。其次,鼓勵學生從圖書館和網際網路查閱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六、說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先利用多媒體以阿里山圖片為背景,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提問)阿里山在什麼地方?(答)臺灣

(講述)阿里山只是臺灣省眾多美麗風景中一個,臺灣省還有更多美麗的風景,豐富的資源,被稱為我國的寶島,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臺灣,一起學習臺灣省的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

依據:《阿里山的姑娘》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歌曲,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也能利用美麗的阿里山引入臺灣,便於開展教學。

整個教學類容安排以四個方面來進行

一、明確臺灣省的地理位置與範圍:

1、投影“臺灣省的位置與範圍”圖,通過對地圖的觀察,完成在圖中找出:臺灣島、澎湖列島、東海、臺灣海峽、太平洋、南海。

2、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臺灣省的地理位置與範圍

緯度位置:________穿過中南部,地跨_____帶和___帶

海陸位置位於我國_________,北臨____,東臨_______,南臨_____,西隔________與________相望。

範圍主體是臺灣島,此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00多個島嶼,陸地面積3.6萬平方千米。

3、投影“臺灣——中國神聖領土”閱讀材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4、計算基隆-福州,高雄-廈門各相距多少公里?

二、自然地理環境

1、採用的學習模式是投影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地圖,由學生先自主學習,再小組討論,總結自然地理環境分佈特點。

2、教師對難點問題設問,引起學生思考重視,如地形對氣候分佈的影響。

3、穿插“阿里山”與“玉山”等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情操。

地形:以____為主,平原主要分佈在__部,地勢__低__高地殼運動較活躍,多_____。

氣候:型別:____帶和___帶____氣候。氣象災害:________________

河流:河流水流,____豐富。最大河流是_______最大湖泊是_____

自然資源:深林資源、農作物、礦產、水產和海鹽。

三、發展中的經濟

這一部分主要有學生自主完成,所以由學生閱讀P81-82,再小組討論總結臺灣省的經濟有哪些特點?(農業、工業、交通、旅遊業)

(合作探究)讀“臺灣島交通及主要工業中心分佈圖”,思考:1、說出臺灣島主要工業中心和鐵路線的分佈特點。2、臺灣經濟以“進口-加工-出口”為基本特色,試從地理位置加以分析。通過合作探究深入分析地形、地理位置對臺灣經濟發展的影響,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人口與城市

這一部分內容簡單,直接由學生自主學習完成任務。

五、小結

由於時間問題,主要由教師引導學生口述知識結構,對重點問題進行復述。

地理說課稿 篇7

一.地位與作用:

本課教材選自人教版國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三節。

水孕育和維持著地球上的全部生命,沒有水地球上將不會有生命的存在,水資源是相當的重要。而當今世界,水資源的問題卻十分嚴重,缺水、水汙染和浪費是世界許多國家和城市面臨的問題,因此,讓學生了解中國的水資源,認識水問題,從小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水資源是有限的,知道我國水資源的現狀,掌握我國水資源的分佈規律和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措施。

能力目標:繼續培養學生使用地圖和相關圖表、材料及利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情感價值觀目標:使學生認識珍惜水資源的重要性,初步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並從自己的實際生活出發,節約用水,有意識的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保護有限的水資源。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①水資源時空分佈的特點。

②樹立正確的節約用水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難點:

①分析我國水資源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措施。

②樹立正確的節約用水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教法運用

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為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

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採用講練結合的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合作討論法和利用圖形圖表展示直觀教學法。我採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點: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象,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二是根據“課改”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的圖形圖表表現出來,

變難為易,學生更容易理解。

學法指導:

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基於以上考慮,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其次藉助多媒體,網路輔助教學,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協作精神。

教學流程

(一)新課匯入

以關於水的謎語匯入本節課。

(設計意圖:由提問匯入,揭示課題。通過提問學生,讓學生身臨其境,回憶與水有關的生活,引發學生課堂對話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講授新課

(提問)水對人類這麼重要,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水又是怎樣分佈的呢?(多媒體動畫顯示地球上水體的比例)

(設計意圖:使學生認識到水資源的有限性,對水資源的緊缺有了深刻的認識。) (承轉)在我們剛剛進入的這個新世紀,水資源短缺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有專家預言,水資源短缺將成為人類21世紀面臨的最嚴重的資源問題。請同學們閱讀課本75頁下面一段話,討論全球水資源短缺的原因。

(設計意圖:使學生了解到水資源短缺的原因,樹立水資源危機意識。) (承轉)有專家預言,水資源短缺將成為人類21世紀面臨的最嚴重的資源問題。我國的水資源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

(課件展示)資料1:圖片“我國大部分城市供水不足”

資料2:我國水資源總量和人均水資源狀況。水資源總量大小居世界前幾位的國家依次是:巴西、俄羅斯、 加拿大 、美國、 印度尼西亞 、中國。從人均水資源狀況來看,中國人均水資源是巴西的1/16 ,俄羅斯的1/10,加拿大的1/50,美國的1/5,印度尼西亞的1/7。

(提問)資料反映我國水資源存在什麼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地理資料的分析,培養學生從資料中獲取資訊的能力和對問題的具體分析評價能力。)

(引導)造成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原因,除了我國水資源人均量不足外,還有哪些?

(課件顯示)漫畫就地取“材”

提問:這幅漫畫反映了什麼問題?

(設計意圖:引起學生的思考和求知慾望。)

(播放視訊)“水資源汙染”

(提問)結合漫畫和錄影,請你說出造成水資源汙染的原因有哪些?

(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情境中受到薰陶。)

(教師承轉)除此以外,造成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原因還有哪些呢?

(課件展示)漫畫“熟視無睹”

(提問)這幅漫畫反映了一個什麼問題呢?

(設計意圖:引發學生思考,樹立節約意識)

(提問)在我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現象發生呢?對此現象我們應該怎麼做呢?(生答)

(活動)請結合我們身邊浪費水資源的現象也畫一幅漫畫。

(幫助學生樹立節約水資源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

(承轉)我國水資源的時間和空間分佈不均也是導致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原因之一。

(投影展示)圖片: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四個城市的降水量柱狀圖 (提問)你從圖上讀出了什麼資訊?我國的降水在時間分佈上有什麼特點?它對河流的水量和汛期有什麼影響?

(設計意圖:使學生理解降水分佈與水資源分佈之間的聯絡。)

(提問)水資源時間上分佈不均會造成什麼影響?

(引導)針對這種情況,應採取哪些措施呢?

(投影:三峽水庫風景圖)讓學生結合收集到的資料,簡要介紹三峽的功能。 (設計意圖:聯絡實際加深水利設施在水資源利用中的重要性的認識。) (承轉)水資源在時間上分佈不均,在空間上又是如何分佈的呢?

(課件展示)水資源空間分佈圖

(提問)從這幅圖上,你能讀出什麼資訊?

(設計意圖:通過讀圖分析總結出我國水資源分佈的狀況及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從而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引導)針對這種情況,應採取什麼措施呢?

(投影)“南水北調工程示意圖”,介紹有關南水北調工程的情況。

(設計意圖:從工程的決策、投資、功能、意義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承轉)針對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課件展示)“節水標誌”(問題)請同學們說說它的含義。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樹立節約水資源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教師總結)面對如此寶貴而又緊缺的水資源,我們只有像愛惜掌上明珠一樣愛惜它,人類才可能繼續生存發展。

(學生活動)下面請同學們以節水惜水為立意,設計公益廣告用語,提醒大家珍惜水資源。

(幫助學生樹立節約水資源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本課小節。

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和維持著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面對如此寶貴而又緊缺的

資源,我們只有做到合理利用,並且注意保護和培育,才能夠實現永續利用。

(四)、作業:地理填充圖冊

板書:

第三節 水資源

水是寶貴的資源

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

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

空間上:南多北少。

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設計意圖:板書是課文最精彩的概括,又能體現文章的靈魂。“水是寶貴的資源”用彩色表現出來,是想體現水的寶貴。而“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用紅色表現出來,意在樹立學生節約水資源和培養學生保護水資源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