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地理說課稿集錦八篇

說課稿1.03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理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地理說課稿集錦八篇

地理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八年級地理上冊第四章第一節《農業》,首先,我對本節教材做如下分析:

一、說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農業》是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本次課的主要內容有:讓“土地奉獻”的產業、中國農業的發展、主要農作物的分佈、畜牧業分佈。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中國的土地資源,這為過度到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課題的理論、知識是學好以後課題的基礎,它在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作用。(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農業的五個部門。

2、通過了解農業發展的成就,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3、瞭解種植業是我國最重要的農業部門,並掌握我國主要糧食作物與商品糧基地的分佈,初步學會分析農業生產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精心創設情境,帶領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啟發性和趣味性,增強教材的實踐性和探索性,著力體現課改綱要中的“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這一理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愛國主義教育。

2、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觀教育,使其樹立初步的環境觀和樸素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教學重難點

主要糧食作物的.分佈、商品糧基地的分佈及分析農業生產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二、說教法

本節課內容不多,但比較枯燥。如何做到高效?並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激發學生興趣,本節課主要採用了競賽法和情境激趣法。

競賽法:在教學手段上加以變化,就會賦予地理課堂更高的生命力。針對學科現狀及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競賽這種形式容易激發學生鬥志,讓學生主動積極參於,而且會讓學生的注意力更為持久。情境激趣法:生活中處處有地理,生活、自然就是活著的教材,將地理問題生活化,更能走到學生的心靈深處,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時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望。體現“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這一基本理念。

三、說學法

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說過:未來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滲透學法:

1、學會析圖: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影象中獲取地理資訊、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2、學會探究:讓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3、學會合作:通過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四、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喜歡猜謎語嗎?猜謎語可以陶冶我們的性情,豐富我們的生活,更能增長我們的知識,現在,就讓我們體驗一次猜謎語的快樂!

謎頭謎底(缺衣少食)謎頭(風衣足食)謎底

教師啟迪學生認識“衣”和“食”都是農業生產的物件,進而匯入農業的學習。

設計意圖:

從謎語中提煉地理有關的知識,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初步感知我國農業的現實性,進而匯入新課。

(二)競賽鬥智搶答競賽題目

判斷:以下農業產品屬於廣義農業的哪一種?

1、羊肉2、木桌子3、油炸大蝦4、編花籃5、撮箕6、牛奶7、米飯8、糟辣魚9、豆腐

設計意圖:

這部分內容由競賽形式呈現,旨在化枯燥為生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是為了高效。為新知識學習打基礎。

(三)情境設計,問題探究,認識我國農業總量多但,人均佔有量少的原因

情境:假設你父母每天只能拿出5元錢,作為子女的零用錢。

如果你有5兄妹,每人能分多少?如果就只有你一個呢?

設計意圖:

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感知地理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產生了對地理知識的渴求,讓學生體會到學有所用,也知道我們要走人口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四)圖解圖練,記憶我國九大商品糧基地具體環節:

1、展示九大商品糧基地分佈圖

2、競賽記圖: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裡記下來

3、填圖設計意圖:

充分利用地圖的功能,講練結合,識圖比賽旨在喚起學生的無意識記憶,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達到更高的記憶效果。

(五)知識技能運用

A、探究我國農業取得成就的條件、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具體環節:

1、出示我國農業的成就圖

2、看到這些成果有什麼樣的感想?

3、你想過取得這些成就的條件嗎?

4、取得發展的同時會不會存在一些問題呢?比如:

5、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B、探究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的分佈具體環節:

1、展示米飯圖面食圖小麥、水稻分佈圖

2、米飯的原料是什麼?種在什麼耕地型別中?

3、麵食的原料是什麼?種在什麼耕地型別中?

4、旱地水田的分佈是?

地理說課稿 篇2

一、分析教材

本節教材屬於世界地理分割槽部分。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條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本課題教材內容是在學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與人口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已有的氣候知識,來分析水旱災害頻繁與西南季風的關係;接著講述了印度農業生產的巨大變化,教材還安排了南亞季風圖與印度年降水量、農作物及礦產分佈圖以及三處學生課堂活動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節其用意在於使學生避免死記硬背,而是能夠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佈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教材的這種安排,也從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農作物的分佈與自然條件的關係、工業生產佈局與原料產地的關係等方面體現了環境──資源──人口這一主線,正確地闡明瞭人地關係。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地形、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係,理解有關人地關係、生產佈局的基本知識。

能力目標:達到能夠利用孟買氣溫、降水統計圖說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理解南亞季風與水旱災害的關係。

情感目標:通過對治理印度水旱的討論,激發學生了解自然,適應自然的情感,培養人地關係協調發展觀。

教學重點難點我是這樣確定的:根據教學大綱及教學目標要求,確定印度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的關係為教學重點,印度的農作物分佈與地形和降水量的關係既是教學重點亦為教學難點,因為學生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確定印度的農作物分佈與地形和降水量的關係為教學難點。

綜上所述,我把本課教學設計成一課時,關於印度的水旱災害首先通過媒體報道,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災害的無情,接著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小組討論分析南亞季風對降水的影響。關於印度農業部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通過課件演示,形象直觀的對比印度的年降水量與農業帶的.分佈等,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方法上,我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教學演示與講解更為直觀,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主要通過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讓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分組討論,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佈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三、教學方法

1.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為會學;

2.分析講解法:對地理原理和難點,教師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3.比較教學法:通過與已知的地理知識的縱向、橫向比較,開拓學生的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地理說課稿 篇3

一、 說教材

1、教材內容:

《地球自轉及其意義》是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教科書(人教版)《地理》第一冊第一章第二節第一框的課文,本節教材的內容有:地球自轉和其產生的地理現象;與以往的教學大綱相比,新課程標準大大降低了難度,並且具有很大的彈性。我是這樣來理解新課程標準的:第一:地球自轉的週期、方向等知識看作學生已初步具備的知識,因為學生在國小已經學過了;第二:不要學生系統理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只要瞭解“地理現象”;第三:不是要求學生被動的接受,而是要求學生能用事實說明。

本節內容較簡單,為了使學生能獲得感性知識,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轉的小實驗和一段閱讀材料“是地轉還是天轉?”引出了人類研究地球運動的歷史,讓學生理解了一個簡單的現象是靠人類不斷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學生提高了對科學知識的重視性。

2、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使學生掌握地球自轉的含義、方向和週期。

(2)理解地球上的晝夜交替現象,能用地球儀科學地解釋晝夜更替現象。

(3)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鍛鍊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學活動中學到的知識和實際相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初步瞭解地球是不斷運動著的,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限於七年級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學生對地球自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理解較為困難,所以把地球自轉和其產生的地理現象作為本節重點.採用播放地球自轉視訊的方法使學生直觀地觀察.

教學難點:

由晝夜更替而產生不同地方的時間差異。這是地球自轉的另一個事實。但是學生受活動範圍的限制,對不同地方時間差異較為困難,為解決這一問題,採用學生自己動手做演示的方法,以便於學生系統的理解.

二、說教法

1、對於本課的基礎知識,以學生的自學為主。

2、本課內容比較抽象,限於七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十分喜愛的網路,生動有效地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例如播放地球自轉視訊使學生更直觀地觀察地球自轉運動情況,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

3、對於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要採用學生自己動手做演示、教師指導、課件播放、練習體會等綜合方法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

三、說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

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

到學習的目的。

3、做:使學生自己動手作演示實驗,從現實實驗中獲得感知。

4、記:即學生在初步瞭解本節知識的基礎上,識記本節重點知識。五、教學程式

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我把教學過程分成了四個環節:情景匯入、探究新知、活動應用、鞏固小結。

(一)情景匯入

創設“是天轉還是地轉?”的問題情景匯入新課。

(二)探究新知

由討論得知太陽的東昇西落是地球在運動,那麼怎麼說明地球在運動呢?讓學生分組討論,鼓勵學生從身邊有關現象入手去思考.學生也許會討論多個方案,我原本計劃就案說案,可為了突出地球自轉方向,所以準備結合學生案例,準備二個例子:

(1)當你坐車快速向前行使時,看到路旁的樹、房子是怎樣運動的?

(2)當你坐船快速向前行使時,看到船外的風景是怎樣運動的?

(3)當看到外界景物使靜止的,說明了什麼?

從而引出太陽的東昇西落是地球在自西向東運動。看外界靜止只能說明二種:一:二者都沒運動:二:二者同步運動。從而也讓學生明白了為什麼地球在運動而我們卻觀察不到。

為了更加直觀的理解地球自轉,讓學生觀看地球自轉視訊,在觀看視訊的過程中,提示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地球自轉情況,主要從三個方位:正方位(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逆時針),從南極上空(順時針)。為鞏固學生所學知識,讓學生轉動自己手中的地球儀,做以下練習(播放課件)。

地球自轉產生晝夜更替現象是本節的一個重點,且具有一定難度,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我讓學生利用自己手中地球儀和小手電筒演示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更替現象。

(三)活動應用

創設生活情景:同一時刻,在美國的姨媽和在中國的暢暢的問候。應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這樣在解決本節重點的同時也解決了本節的難點時間差異的問題。

該活動還意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不在把知識技能視為僅供記憶和儲存的定論,而認為知識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培養他們獨立判斷、自主選擇的能力和品質。從而真正實現教育向學生生活的世界迴歸。

(四)鞏固小結

最後學生以比賽的形式歸納本節主要內容,教師總結,以板書形式列到黑板上,重、難點內容用彩筆重點表出,以鞏固本節知識。

我的說課結束,謝謝!

地理說課稿 篇4

一、本課題提出的思路

此次出課正趕上高一地理總複習期間,第二輪綜合複習基本,馬上就要會考了,在會考考綱中有明顯的規定,讀圖分析題佔30分,以中等難度為主,屬於知識的靈活運用。有必要將學生掌握得並不太好的內容綜合複習一下,特制定了本課題。知識點涉及地圖的定向、等值線圖的判讀、日照圖的判讀、氣候型別圖的判讀等。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直觀手段進行教學,不但容量大,而且效果好。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本節課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讀圖,地圖的定向屬於國中地理的內容,但有不少學生並沒有完全掌握,另外這部分知識也是地理學科學習的基礎知識,有必要進行復習,日照圖的判讀,是高中地理上冊中難度較大的部分,也是每次考試必有的內容,可以充分考察學生對第一單元的掌握情況。會考大綱中要求學生能判讀等壓線圖,在圖上判斷高、低壓中心;空氣運動方向;風力大小;天氣狀況等。氣候型別圖的判讀也是會考的考點之一。因此,我將日照圖的判讀和等值線圖的判讀及氣候型別圖的判讀定為本課的重點;將等壓線圖的判讀和日照圖的判讀定為本課的難點。

三、教學過程與方法

由於是專題複習課,應多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要說的話留給學生說,教師在此過程中起“導”的作用,並且要把學生的話概括起來,形成方法。通過練習,及時鞏固,加深印象。

(一)地圖的定向

採用三個練習題,讓學生總地圖定向的方法,教師及時總,概括出地圖定向的基本方法:一般地圖,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要根據指向標定向;有經緯網的地圖,要根據經緯網定向,同一條經線表示南北方向,同一條緯線表示東西方法。

(二)日照圖的判讀

是地理教學中的難點,利用本人依自己思路製作的課件,講清日照圖的型別,然後讓學生判斷各種日照圖中的晨昏線、地方時、正午太陽高度、晝長情況,最後總出日照圖的讀圖要點:晨昏線的判斷依地球自轉而定,地方時的判斷應在赤道上進行(日出6時,日落18時),正午太陽高度的判定應掌握計算的方法。晝長情況應看該點緯線的晝夜分佈狀況。通過練習及時鞏固,提高效率。

(三)等值線圖的判讀

從等高線入手,帶出等壓線,重點落在等壓線圖的判讀上,引導學生判斷高、低壓中心、天氣狀況、風向和風力的大小;溫帶氣旋中鋒面的判斷及鋒面天氣的判斷。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已有的基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多參與,多說多寫多做。

(四)氣候型別圖的判讀

氣候型別圖的判讀應抓住基礎知識,氣候型別的分類和特點。具體區分時應掌握依據氣溫和降水兩個要素。教學中先引導學生判斷,然後總方法,輔以練習。

四、題外話

這是一節現代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研究課,我覺得應該通過一節課的教學,及時將素材積累起來,形成備課素材庫,以備後用。同一學科應制作本學科的網頁,收集各單元、各章節的素材,積累起來,形成一種共享資源。同時,為本課題的題做好準備工作。

地理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上(下)午好,我是來自xx,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地球的自轉

本節課選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地球的自轉及其意義。教學物件為高中一年級的學生。

學生國中的科學已經學習了地球的運動的基本原理,比如自轉角速度、線速度。高中生的好奇心強、觀察敏銳,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插入學生自己動手的小實驗模擬地球的自轉。

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是:分析地球自轉的意義

根據新課標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學生能夠模擬地球的自轉

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話概括出自轉的意義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在教學中我突出直觀教學,主要採用演示法和情境法。利用地球儀等教具動手演示,將難以觀測和想像的地理過程模擬出來,既激發學生興趣,又形象生動;通過合理創設一些情境,設計恰當的問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

我的整個教學過程可以分為:設問質疑,匯入新課——類比情景,剖析問題——創設情景,總結歸納三個環節,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環節:

設問質疑,匯入新課——

在課堂上我會這樣問同學們: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形的球體)為什麼不是正球形?“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該怎樣解釋?從而匯入新課。 類比情景,剖析問題—— 對於第一部分,我將從方向、週期和速度三方面來講述地球自轉特點。通過讓學生撥動地球儀來得出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的,然後我邊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邊提問:從北極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方向怎樣。這樣做能使學生全面認識地球自轉方向,為能分析各種地球運轉示意圖打好基礎。

在講述自轉週期時,涉及到恆星日和太陽日的.差別,由於這個問題較抽象,所以我採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說明。學生觀看完課間後我提出問題:假如今晚八時在某有一位置看到某顆恆星,明晚要在同一位置看到同一顆星,應在什麼時刻去看?以這樣一個貼近生活的問題檢測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多設計一些比較貼近學生生活的,有親合力的話題,讓學生展開討論,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引發共鳴,由已知引出未知。

在講解地球自轉速度時,通過介紹自轉的概念,由學生自己計算得出角速度大小,這樣可加深理解。在介紹線速度概念後,顯示線速度示意圖,由學生得出線速度隨緯度變化的規律。此時可迴應匯入新課時提出的問題。最後通過提問兩極角速度和線速度怎樣,加以鞏固。 至此,可通過列表的方式,由學生自己歸納,從上述三方面來對地球自轉特點作一小結。

創設情境,總結歸納——

我將創設情境進入新課第二部分,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通過情境一—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時間,得出意義一: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通過情境二,炮彈偏離目標來說明第二大意義:水平運動物體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作用;情境三賓館裡的時鐘顯示不同時刻,得出第三個意義:同一時刻,不同經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時。通過這三個貼近生活的情境,使學生此時強烈的學習願望,主動探索問題的實質。

為了驗證自轉的存在,我會讓同學們自己動腦建立可以證明自轉存在的試驗,比如 先用一隻臉盆裝滿水,放在水平且不易振動的地方,待水靜止後,輕輕放下一根木質細牙籤,並在牙籤的一端做一個記號,記住牙籤的位置,過幾個小時後再去看時你就會發現,牙籤已經轉動了一定角度。

。從學生日常的生活和平時感興趣的話題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節為完成上面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模組,從“是什麼”到“為什麼”,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將其與學生的求知慾望緊密結合在一起,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是學生的助學者,任務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完成任務的監督者,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夥伴”,實現教與學的互動,教師引導學生,學生啟發教師,最終實現教學相長。

我的說課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地理說課稿 篇6

各位領導、各位前輩,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湘教版國中地理八年級上冊中國的氣候第一課時:氣溫。我將從教材解讀,教學目標,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五個環節來進行。如能得到各位專家、前輩的指點,不勝感激!

教材解讀:

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紹中國的自然環境特徵:地形、氣候、河流;本節主要介紹中國的氣候特徵--氣候型別複雜多樣,季風性氣候顯著,多特殊天氣。認識我國的氣溫的分佈特點是學習瞭解我國氣候特徵及探討其影響因素的的重要基礎,湘教版教材在這節內容的結構組織上,主要是分為四個部分:正文(即對我國冬夏氣溫的一個概括: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南方溫暖,而越往北氣溫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溫。)、氣溫圖(一月份和七月份平均氣溫圖)、兩個活動題(氣溫圖的判讀和討論夏季南北溫差小的原因)和一段閱讀材料(探討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教材對於能力的訓練是有計劃有步驟的和具有較大的開放性的。

根據新課程標準:"能夠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影響因素"。因此,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引導學生通過已有的氣溫資料地圖來認識我國氣溫分佈規律,近一步探究影響我國氣溫分佈規律的主要因素。

學生始終是教學的主體是新的課程標準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認知規律等實際出發,在這裡我就學生現狀作一些分析:

學情分析

針對學生在七年級已經學習了世界的氣候,知道氣溫和降水是反映氣候特徵的兩個主要因素。具備瞭解氣候相應的初步基礎知識,擁有一定的氣候圖判讀能力以及從地圖中提取,分析,歸納地理資訊的能力;但是,由於學生在七年級學習的是大尺度空間的氣候分佈,學生能夠從生活周圍體驗到的感性認識還不直觀。

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於教材的整合和學生實際情況的分析,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我國冬夏兩季的氣溫分佈特點。本節的教學難點則是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的主要因素;結合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基於對課程標準理念的落實及教學內容等實際情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三維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從實際生活出發,通過閱讀等溫線分佈圖,概括出我國冬,夏氣溫分佈特點,瞭解氣溫對於生活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掌握閱讀和分析等溫線分佈圖的方法,培養學生獲得和處理地圖資訊的能力。通過新舊知識間的相互聯絡,學會利用已有資料和知識簡單分析地理現象。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態度。

教學方法

為了使教學更能貼近學生的實際,更好地實現以上教學目標;在學習本節內容時抓住"指導學生學法,重視學習過程"這個核心來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讀圖比較法,集體討論法,自主探究法等教法;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則採取了合作學習法和總結反思法。

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和學生實際,我選擇了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通過多媒體的展示可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效率。

根據以上對於課程標準的把握和教材結構、學生特點、教學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將教學目標實現,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如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課採用情景匯入法。

寒假了,許多同學打算利用假期的時間到全國各地遊覽一番,領略一下祖國各地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有的同學想到有這北極村之稱的漠河鎮去。有的同學想想著飛到天涯海角海南省,感受一下三亞的碧海藍天,沙灘椰林還有五指山區的黎村苗寨民族風情

聽說漠河和海南的氣溫和孝感都不一樣,有的同學說冬季的時候漠河比孝感要冷的多,而海南比孝感要溫暖。同學們在準備行李的時候犯愁了:該準備那些衣物合適呢?

學生在此會和情景產生共鳴:那裡的氣溫究竟和孝感有哪些區別呢?又該準備那些衣物合適?

設計思路:通過引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外出旅遊時該如何選擇衣物"來創設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景。營造出活潑、愉快的課堂氛圍,同時為後面的教學設定一個懸念,學生帶著懸念來探討、分析我國的氣溫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是基於新課程 "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的課程理念。

(二)、讀圖比較,認識規律

指導學生讀圖分析圖2-14,並且用多媒體展示出一月份平均氣溫圖的投影,同時在投影上標出漠河和海口的位置,配上兩地同一時間的景觀圖片,引導學生讀一月份氣溫圖探討其特點並完成以下幾個問題:

① 一月份0°C等溫線主要穿過了那些地區?(指導學生動手在地圖冊上將0攝氏度等溫線畫出來,以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加深印象)

② 一月份,我國黑龍江省北端的漠河鎮氣溫是多少攝氏度?

③ 一月份,我國海南海口市氣溫是多少攝氏度?

④ 計算一月份的時候漠河和海口的氣溫相差多少攝氏度?

學生通過讀圖分析、計算:

一月份我國0°C等溫線和秦嶺--淮河一線重合,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北,氣溫在0攝氏度一下。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氣溫在0攝氏度以上。黑龍江漠河鎮的氣溫在零下三十二攝氏度一下,而海南省海口市的氣溫在十六攝氏度以上。南北氣溫相差四十多攝氏度,逐步在老師的指導下總結出我國冬季氣溫的分佈特點: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南方溫暖,而越往北氣溫越低。

學生掌握冬季氣溫分佈規律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夏季的氣溫分佈規律,通過對於我國7月份平均氣溫圖的判讀分析,掌握我國夏季氣溫分佈特點:南北普遍高溫。並且最低氣溫在青藏高原。

設計思路:

通過多媒體的展示,加強學生的對我國南北氣溫差異的的感性認識,也激發了學生探究我國南北氣溫差異的興趣,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1月等溫線分佈圖,使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目標更加明確,通過問題驅動試的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意識,分析夏季氣溫分佈特點時,則突出了學習的遞進式;而對於冬夏兩季影響氣溫分佈特點的因素分析是本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是通過讀圖探究形式來引導學生。

(三)、主動探究、合作學習

首先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相互探討,每一位小組指定一位學生最後總結概述討論的結果,在討論的通過多媒體展示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必要的`素材: "①冬至日太陽光照圖,②冬至日三地太陽高度、晝長時間表",逐步地提出這樣幾個問題:"①三地的緯度有什麼不同?②隨著緯度的變化太陽高度和晝長是怎樣變化的?③太陽高度的大小和白晝的長短對於我國氣溫有何影響?"然後讓學生簡單的列出一個冬至日三地太陽高度、白晝時長資料表格:

學生通過分析討論,老師將各小組分析的觀點進行加工,概括使學生對於導致我國冬季氣溫南北差異大的原因理解更趨於合理:

① 冬至日的時候,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那麼北半球緯度越高,太陽高度角就越小,吸收的熱量也越少。② 緯度越高,晝長越短,吸收的熱量也越少。

老師繼續引導學生:導致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南方溫暖北方寒冷除了緯度位置以外,還有其它的因素嗎?冬季的時候,我們在聽CCTV天氣預報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來自某某地方的冷空氣?

學生會不約而同地回答:西伯利亞

老師展示出冬季風示意圖,學生讀圖:

① 冬季風影響我國的先後順序是這麼樣?

② 冬季風在往南移動的過程中會受到那些因素的阻擋?(在冬季風示意圖上重疊中國的地形圖)

學生可以進行分析討論:影響我國的冬季風主要來自西伯利亞地區,我國北方地區更加臨近冬季風的源地,寒冷的冬季風加劇了我國北方地區的嚴寒,而冬季風在翻越了重重山嶺南下時,風力不斷減弱,所以冬季我國黑龍江北部低溫可以可達零下三十攝氏度甚至零下四十多攝氏度。而海南一月份平均氣溫則在16攝氏度左右。

設計思路:

通過學生的主動合作試學習,分析了我國冬夏兩季的氣溫分佈規律,學生對於我國的氣溫分佈規律有一個較為客觀的認識,體驗到了通過主動合作學習獲取知識的樂趣、成就感,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主動提出問題--為什麼冬季南北差異氣溫大,而夏季全國普遍高溫呢?老師在此因勢利導--讓學生自主探究其原因。由於在探討原因的時候,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理解時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合作探究的同時,正確地引導學生的討論方向,提出的思考問題遵循遞進式的原則,逐步深入。

地理說課稿 篇7

一 教材分析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習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多層次的天體系統基礎上,從地球在宇宙天體系統中的地位和行星特點這兩個角度去認識地球的普通性,而地球的特殊性表現在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質,生命物質存在的條件是三個“金鎖鏈條件”。

二 學情分析

城市的學生通過電視、電影等科幻影片瞭解到一些有關宇宙的零碎知識,甚至對一些科幻情節(像外星人阿凡達)信以為真,他們對有關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形式和條件等知識充滿了幻想、好奇、渴望,本節課我將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探究為什麼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利用資料證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閱讀“太陽系模式圖”,歸納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共同特點來佐證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2。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從溫度、水、大氣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並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尋找外星人的依據。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樹立宇宙是物質的科學宇宙觀。破除迷信,反對邪教。

○2。通過科幻影片中外星人的探討活動,一方面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體驗自主、合作、創新探究過程和團隊意識。另一方面,培育珍惜、愛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只有一個地球”的意識,增強關注人類未來生存空間的責任感。

○3。通過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確立任何事物發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觀點。

(教師過渡: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根據教材和授課物件的特點,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難點為)

4。教學重點: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及原因。

5。 教學難點: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師過渡:那麼運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夠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內容呢?接下來我說說教法選擇及學法指導)

四 說教法和學法

1。 說教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本節課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通過五個學習活動揭示地球上生命物質存在的“金鎖鏈條件”以及日地距離、地球體積質量大小、公轉自轉的週期的長短對“金鎖鏈條件”形成的影響。

(2)、情境教學法:展示太陽系運動示意圖,讓學生從地球的形狀、運動特徵分析得出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2、 說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圖表探究:學生通過閱讀“太陽系的行星基本資料”和“太陽系示意圖”分析 “金鎖鏈條件”的形成。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影象中獲取地理資訊的能力。

(2)、合作探究:課前收集有關行星的基本資料、環境特徵以及地球的相關資料,上課時分小組討論,進一步加深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及原因。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教師過渡:下面我將重點說說具體的教學過程)

五 教學過程

我直接切入主題進入新課的學習

活動一:多媒體展示太陽系八大行星自轉公轉的運動示意圖(上堂課已經閱讀過),讓學生進一步思考行星的形狀、運動特徵,能否發光發熱,分析歸納地球與其他行星的共同特徵,從而得出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這樣,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絡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一、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活動二:展示美國科幻片《阿凡達》當中有關的圖片,設疑:真的有生命出現在地球之外的潘多拉星球嗎?

生命物質存在需要哪些基本的條件呢?展示南北兩極白雪皚皚的景觀圖片、高大雪山的圖片、熱帶沙漠地區乾旱的景觀圖片、中緯度溼潤的沿海平原景觀,前面三張圖片與中緯度溼潤的沿海平原景觀相比較,同學們覺得造成景觀迥異的自然條件是什麼?通過觀察、讀圖分析比較,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得出三個“金鎖鏈條件”的結論。

活動三:展示地球宇宙環境中太陽的穩定性、安全性的材料以及地球與其他行星執行軌道特點,讓學生共同討論:

○1、假如太陽光照變得不穩定或者太陽突然消失,地球上將會出現怎樣的情形?並對你的答案做出解釋。

○2、太陽系行星的公轉運動有什麼特點?對地球上生命形成有什麼影響?

通過學生的合作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語言組織能力,歸納得出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外部條件是穩定的太陽輻射和地球安全的執行軌道。

活動四:閱讀太陽系行星基本資料表,小組通過資料對比討論分析:

○1、地球的體積和質量(與水星、金星相比)對“金鎖鏈條件”的形成有什麼影響?

○2、 如果日地距離太遠或太近(與水星金星、天王星海王星相比),情況會怎麼樣?

○3、地球上有適宜的溫度,除日地距離外還有什麼原因(提示:從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週期、大氣層等角度分析)?

○4、如果地球人要“移民”到其它行星,你認為哪顆行星最合適?說明理由。(我先收集有關太陽系中最有可能適宜生命存在的行星或衛星)

通過合作學習、問題探究和資料的收集分析,強化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揭示了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條件的形成原因。

二、地球是一顆特殊的行星

活動五:展示大氣汙染圖片、水汙染圖片、全球變暖導致的氣候惡化的圖片(如洪澇、乾旱等),同學們思考來之不易的“金鎖鏈條件”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

師生共同歸納提高 :引導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地球上生命物質存在的“金鎖鏈條件”即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翻開地球生命物質孕育發展的進化史,人們不難發現從時間的角度看地球有悠久的過去,生物的出現和進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類歷史更是短暫的一瞬,地球上還有漫長的未來,現今適應生物生存的條件在若干千年、萬年後將走向何方?還將由許多目前人類還無法確定的因素所決定,但有一點肯定是無疑的,那就是人為原因造成的環境惡化將是人類生存環境受嚴重威脅,處理不當,導致地球生命物質存在條件的缺失或消失,直至生物從地球上消失。讓我們一起更加珍惜和保護來之不易的”金鎖鏈條件”。

作業佈置:閱讀關於火星人的科幻小說,參考深空探測活動的新聞報道,說明火星人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

地理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美國》是國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章的主題是西半球的國家。西半球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一般把加拿大和美國叫做北美,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因為通用語言都屬於拉丁語,被稱為拉丁美洲。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之一,學習這部分知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說學情

國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學生邏輯思維迅速發展。國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要抓住學生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夠指出其領土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土部分。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夠運用地圖和資料,比較美國傳統工業與新興工業的基 本特點,理解美國在工業化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與教訓。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學生提升了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美國的領土組成和傳統工業與新興工業的 比較。

難點:分析美國在工業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教訓。

五、教法和學法

說教法:根據教學內容目標和地理科教學特點以及有關的教學規律,主要採取了讀圖法,直觀教學法和討論式教學法。

說學法:地理新課標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必須是課堂的引導者,創造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情趣動機,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求索反思。

六、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採用直接匯入法匯入本課:出示美國國旗,設問:“這是哪個國家的國旗?”繼續提問:同學們對美國知道多少呢?今天開始,我們將踏上西半球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

(二)新課講授

1讓學生自讀課文內容,把自認為重點的知識劃下來。然後讓同學們學生回答美國國旗的名稱、星區和條紋區的含義。

小結:美國領土由本土48個州和1個特區、2個海外構成。

2學生自讀教材內容,通過讀統計圖分析、討論、總結的方式思考:美國的經濟發展狀況是怎麼樣?可以從工農業生產總值和對外貿易的角度進行思考。

學生歸納自己的觀點,教師補充:美國的經濟概況部分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國內的工農業總產值,二是對外貿易。三個要點:一是工農業總產值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二是對外貿易工農業產品最多、出口貿易額 最大的國家,三是世界上進口 小汽車、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

3通過教師講解,瞭解美國的工業特點

一方面是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術的研製與開發居世界領先地位。這說明美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經濟實力和技術力量最強的國家。介紹美國“夕陽工業”與新興工業的競爭狀態,指出美國的三大工業區。

(三)小結和作業

本堂課主要學習了美國的農業和工業情況,並對美國的地理位置進行了瞭解。請同學們課後蒐集美國的相關資料,結合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想一想,為什麼美國是世界上的經濟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