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合集八篇

說課稿2.15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說課稿合集八篇

說課稿 篇1

人教版四下第十八課《永生的眼睛》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感人肺腑、催人淚下。記敘了琳達的母親去世後,父親將她的眼睛角膜捐贈給了盲人,琳達感到不理解,在父親的勸慰下,她的態度有了轉變,而且在父親與世長辭後,親自捐獻了父親的眼睛角膜,14歲的溫迪為外公的舉動而感到驕傲,並決定自己死後也要捐贈眼角膜。課文讚揚了為別人的健康、幸福而無私獻身的崇高精神。上學期,學生已在學習《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時候初步感受到器官移植的重要性,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學生一定能樹立對器官捐獻的正確觀念,進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體會人性的真善美,給學生以高尚情操的薰陶、高尚行為的指引。

根據教學預案,說說設計的意圖: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1、出示開頭,體會我痛失母親的心情。

2、出示警官的話,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配樂朗讀,展現琳達痛失慈母后的悲痛情緒,從而調動學生情感,促使其“移情”考慮問題。逝者已去,作為女兒此時最應做的莫過於讓母親靜靜離去,而一位警官的突然造訪,卻使得事情的發展顯得撲朔迷離。故事講到這兒,戛然而止,要求學生去讀文字,有效地激起學生的讀書慾望,也為“父親同意角膜捐贈,我反對角膜捐贈”的衝突做好了鋪墊。

二、初讀課文,體會“我”對角膜捐贈的反對

自由讀文,找出能夠體會“我和父親”態度的語句並交流。

設計意圖:採用一個“欲擒故縱”的教學策略,在此處將父親對器官捐贈的態度與我的態度進行對比,突出了我對捐贈事件的強烈反對,從而預設衝突,激發學生求知慾望,為本課的後續教學設作好鋪墊。

三、快讀課文,感受“我”態度的轉變

1、找出體現我同意“角膜捐贈”的語句。出示:父親與世長辭後,我遵從他的遺願捐贈了他的眼睛角膜。

2、引導質疑,梳理主問題:是什麼感動了我,讓我同意角膜捐贈?

設計意圖:找到恰當的教學切入口是組織好通篇教學的關節點,更是學生深入解讀文字的“索引和文眼”。在本課的教案中,緊抓“我”對“捐贈器官”一事的態度為線索,前一環節充分渲染“我”的反對態度,本環節展現“我遵從父親遺願”捐贈角膜,這樣就製造出最大的心理衝突,此時將我的態度作一前後比較,引導學生質疑,“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梳理出本課研究的主問題“是什麼讓我接受了器官捐贈?”這樣學生的探究就展開了。

四、精讀課文,探究“我態度轉變”的原因

1、默讀5至8自然段,劃出有關的語句,想想是什麼感動了我,讓我同意角膜捐贈?

2、交流體會。

句子一:“琳達,”爸爸坐到我身邊,平靜地說,“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於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後的身體能有助於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抓住“平靜”、“最珍貴”、“有意義”等體會爸爸關愛他人的品質令我感動。

設計意圖:父親的話說給誰聽?父親為什麼要說這樣的話?父親的話是緣於“我”對父親要捐贈死去母親的眼角膜的不解和痛苦,“我”的不明白被父親的話釋然,“我”的痛苦難忍被父親的平靜和真誠所撫慰。這一環節,使學生能最終領悟琳達情感轉變的精神力量的來源,還會對你、我以及溫迪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深遠的影響。

▲句子二:“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並像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麼美妙!”父親接著說:“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

通過資料補充、聯想、多元朗讀等體會爸爸給予他人的幸福、快樂、自豪,令我感動。

▲句子三:孩子熱淚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邊,緊緊地擁抱他。

抓住“熱淚盈眶”、“緊緊地擁抱”等,通過朗讀、拓展想象體會溫迪的感動,感受父親對“我”的影響。

3、小結。出示:在這一刻——我真正領悟到了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

理解父親還留下了什麼。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進入了探究與體驗相結合的階段。在“心理衝突”的推動之下,學生要在本環節中完成對“是什麼讓我接受了器官捐贈”這個問題的探究,但本文是一篇人文性比較強的文章,僅採用“探究的方式”來解讀顯然是不夠的,應當在探究的過程中展開體驗式學習,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成學生對文字內涵的深層解讀和對人文思想的深度領悟。新課程關注的不只是學習結果,更關注的是學習過程,也就是說一定要探究學生是怎麼學習的,學習的過程中,表現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如何。本環節,或許讓學生找到體現“我態度轉變原因”的語句並不難,但他們在尋找過程中所經歷的“思維、感悟”過程,卻是我們必須關注的,也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教師必須引領學生“鑽到文本里面去”,也必

須引領學生將“所得”傾吐於自己的表達之中。教師緊抓“是什麼讓我接受了‘器官捐贈’”這個主問題,學生就會順著問題追究下去。學生尋找理由,教師從旁引導,以移情體驗的形式展開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到新鮮,同時也很樂意參與。通過讀句子、說體驗等活動,促使學生能多元化地理解文字、進行想像和表達,體悟文字的人文內涵。

五、出示結尾,抒寫真情

設計意圖:文章以母親為女兒驕傲而戛然而止,留下了許多懸念:溫迪後來真的做到了嗎?她離開人世後,誰為她辦理捐贈手續呢?她的女兒還是……?呈現原文結尾,還故事以完整,更震憾人心的莫過於此,這是一個悲壯而美麗的結局。這樣設計安排,旨在激發學生的強烈情感,在對溫迪一家尤其是對溫迪的深深敬佩之餘,獲得對自我人生價值的追憶!通過抒寫交流“我”的內心世界,真切體會到琳達當時痛並幸福著的感受,使人物更加真是豐滿,情感更加真切感人。

六、迴歸課題,昇華情感

親人的生命終止了,但他們的眼睛仍在世上煥發著生命的光彩。所以說他們的眼睛就是永生的眼睛,還是愛的永生,是奉獻精神的永生,飽含著濃濃的愛意再讀課題。設計意圖:課文為什麼以《永生的眼睛》為題?學完課文後,須畫龍點睛。通過溫迪和外公的事實,加入相關資料的連結,讓每個學生懂得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正確對待死亡,自願死後捐贈器官,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同時,培養學生努力實現自己生命價值的意識,和熱心幫助他們延續生命的態度。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人教版國小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中的通分第一課時。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分數的意義、性質、公因數、公倍數,本節課是學習分數的加減、分數大小比較的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學情

國小五年級的學生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處於快速發展階段,但還比較低階。他們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愛發表自己的見解,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注意運用直觀教學法,利用生動的生活經驗進行引入,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抓住他們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創造讓學生髮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對學情的把握,我設立了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通分的概念,能夠利用通過比較異分母的大小。

【過程與方法】

經歷異分母大小比較的過程,提高類比遷移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經歷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的過程,發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提高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熱情。

四、說重點難點

在教學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我抓住主要矛盾和關鍵因素,設立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

掌握異分母分數通分。

【難點】

掌握異分母分數通分。

五、說教學方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一切教學活動都鬚鬚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徵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針對本節課我採用講授法、啟發法、小組討論法等教學方法。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主線,問題的設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實踐活動中來。

六、說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教學過稱是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為使得教學過程有序、有效地進行,針對本節課,我設定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匯入新課

情境匯入,提出三個問題,啟發學生思考。

問題一:有一桶水,分裝了7個瓶子。熊大喝了其中的兩瓶,熊二喝了其中的三瓶。誰喝的多呢?你能用分數表示出來這一多少關係嗎?

問題二:熊大和熊二各有同樣多的一桶礦泉水。熊大把自己的水正好裝滿了7個大瓶子,喝了其中的三瓶。熊二把自己的水正好裝滿了13個小瓶子,也喝了其中的三瓶。問,誰喝的水多呢?你能用分數表示出來這一不等關係嗎?

問題三:熊大和熊二各有同樣多的一桶礦泉水。熊大把自己的水正好裝滿了7個大瓶子,喝了其中的2瓶。熊二把自己的水正好裝滿了13個小瓶子,也喝了其中的4瓶。你能判斷誰喝的多嗎?

前兩個問題,可以分別化為同分母比較大小和同分子比較大小,學生可以利用直觀常識直接得出結論。第三個問題,分子分母各不相同,導致判斷困難。讓學生思考不能比較大小的原因,進而引出新課。新課的匯入,貼近生活實際。問題匯入層層遞進。利用啟發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為本節課的順利進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探索新知

在探究環節,根據匯入環節的三個問題,我設定以下三個探究活動

探究一,同分母比較大小的探究。

師:問題一能比較大小的原因是什麼?

生:裝水的瓶子大小相同,亦即單位相同。

師:所對應的分數能比較大小的原因呢?

生:分數單位相同。

師:由此可以得出同分母分數比較大小的規則是什麼?

生:同分母比較大小看分子,分子大的數大,分子小的數小。

教師板書

探究二,同分子比較大小的探究。

師:問題二能比較大小的原因是什麼?

生:瓶子的數量相同,大小不同。

師:所對應的分數能比較大小的原因是什麼?

生:分子相同,分數單位不同。

師:可不可以由此得出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的規則呢?

生:同分子比較大小看分母,分母大的數反而小,分母小的數反而大。

教師板書

探究三,異分母分數比較大小

師:我們學習了同分母的大小的比較。那麼異分母的分數的大小該怎麼比較呢?下面請各小組的小組長帶領大家進行小組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注意利用我們已經掌握的分數比較大小的知識。

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進行巡視和點撥。此探究過程的關鍵有兩個:第一,想到把異分母分數轉化為同分母分數進行比較;第二,異分母分數等價轉化為同分母的理論基礎,亦即分數的性質。在學生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探究的實際,可以給出進一步的提示。比如,異分母比較大小有困難,那麼我們會比較什麼樣的分數呢?他們之間有何關聯呢?不動聲色的進行啟發引導。

探究結束,學生分享探究結果。老師在關鍵點上予以澄清和強調,並板書。並在此時給出通分的概念,強調通分的目的是把異分母的分數轉化為相同分數單位。

把形象直觀的生活問題,轉化為較為抽象的數學問題。啟發學生用數學語言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描述,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知探究。體現了從直觀到抽象,從易到難的層次教學理念。整個探究過程以凸顯了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學生的學習主體的角色分工。

(三)鞏固提高

活動1

以小組競賽的方式進行鞏固練習,比賽規則,第一個多部正確的小組在當月的英雄積分榜上積3分,第二個多部正確的小組在當月的.英雄積分榜上積2分;第三個多部正確的小組在當月的英雄積分榜上積1分。其餘小組不積分。競賽題目如下。

比較一下分數的大小。

(1) 3/7與4/7

(2) 8/19與8/21

(3) 4/5與3/4

(4) 3/8與5/6

(5) 4/6與7/9

活動2

同桌之間互相出題。一個扮演老師出題,一個扮演學生答題。在規定的時間內答題成功,老師給學生揉揉肩、捶捶背。反之學生給揉揉肩、捶捶背。

活動3

智力闖關,PPT上出示如下題目,要求學生用不等號依次填空,第一次出錯的地方即為學生所闖關數。在規定的時間內,看誰闖關最多,誰能通關。

3/4 ○ 4/4 ○ 4/5 ○ 5/6 ○ 7/9 ○ 10/12 ○ 21/24

在鞏固提高環節,我注重多種形式的練習的思路,從易到難,把新知的鞏固分散在三個活動中。多種比較新穎的練習形式,除了讓同學們動腦之外,還讓同學們多身心的進行互動。體現了國小階段要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的教學理念。

(四)小結作業

小結環節,我採用如下一問一答的形式,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核心內容進行回顧總結。並設定課後練習題第1題和第2題為課後作業,並讓同學們在作業中把今天所學的內容通過作業與父母一起分享。

七、說板書設計

通分

比較同分母分數的大小,分子大的分數較大。

比較同分子分數的大小,分母小的分數較大。

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先把它們化成同分母分數,再進行比較。

2/7=26/91 4/13=28/91 因為28/91>26/91 所以4/13>2/7

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和原來分數相等的同分母分數,叫做通分。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二次函式的影象與性質》是北師大版九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在學生已經學習過一次函式(包括正比例函式)、反比例函式的影象與性質,以及會建立二次函式模型和理解二次函式的有關概念的基礎上進行的,它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應用、拓展,是對前面所學一次函式、反比例函式影象與性質的一次昇華,又是今後學習《確定二次函式的表示式》《二次函式的應用》、《二次函式與一元二次方程》的預備知識,又是學生高中階段數學學習的基礎知識,它在教材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本節課最大特點,是結合圖形來研究二次函式的性質,這充分體現了一個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數形結合數學思想。因此,這一節課,無論是在知識上,還是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分析

通過分析,我們知道,《二次函式的影象與性質》在整個教材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有著廣泛的應用。我認為這節課的重點是:作出函式=ax2+c的圖象,比較函式=ax2和函式=ax2+c的異同,瞭解它們的性質;函式=ax2+c的圖象與性質的理解,掌握拋物線的上下平移規律是本節課的難點。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會做函式=ax2和=ax2+c的圖象,並能比較它們的異同;理解a,c對二次函式圖象的影響,能正確說出兩函式的開口方向,對稱軸和頂點座標;

(2) 瞭解拋物線=ax2上下平移規律。

過程與方法目標

本節課,過程是由抽象到直觀,再由直觀到抽象(既二次函式=ax2+c的關係式——作出影象——說出二次函式=ax2+c的影象與性質),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觀察、探討、分析、分類討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養成全面看問題、分類討論的學習習慣,通過直觀多媒體演示和學生動手作圖、分析,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三、教學結構設計

建立以“實施主體性教學,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為主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學教結合式。讓學生先自己動手畫圖,然後由老師來演示,這樣從直觀的看圖觀察,思考,提問,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學教結合”為模式的課堂結構設計為“三個階段”:

①準備階段 教師先從回憶函式=ax2圖象與性質,從而匯入二次函式=ax2+c的影象與性質,進而帶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②參與階段 學生圍繞目標自我表現,相互交流,啟發理解。

③應用與昇華階段 這一階段是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的昇華。延伸階段要做到“三化”,一是知識的深化,二是知識向能力、技能的轉化,三是學習方法的固化,即演練鞏固,牢固掌握其方法。

說課稿 篇4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必修二《元素週期表及其應用》的一輪複習課。

我通過對教學指導思想以及教學背景的分析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以此設計了教學方法以及教學過程,最後並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了效果分析。

一、 教學指導思想

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倡導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化學大學聯考說明中強調:要藉助本部分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學會應用一定的化學思想方法;並適當鍛鍊學生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

二、 教學背景

學情分析:到目前為止,學生對元素化合物的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並熟練掌握了有關原子結構的知識,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此時引導學生再次認識元素性質和原子結構的關係以及元素週期律,可以更好的加深學生對元素週期律週期表的理解和應用。

教材分析: 週期表是週期律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學生複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重要工具,元素週期表及其應用是每年大學聯考的熱點,學生通過本節課的一輪複習,可以深刻的理解位——構——性的關係,體會元素週期表、週期律在指導生產實踐中的意義。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接下來我根據教學理念和大學聯考說明以及教材分析,從學生的實情出發,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熟練掌握元素週期表的結構。

2。理解週期表與原子結構的關係,掌握原子半徑、化合價、金屬性和非金屬性遞變規律,會用元素週期表去推測和判斷相關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學生討論,使學生學會分析與綜合、演繹與歸納的學習方法。

2。 讓學生體會結構決定性質、量變到質變、一般與特殊的學科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元素週期表的應用,感悟科學理論對科學實踐和學習的指導意義。

2、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嚴謹求實、樂於創新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元素週期表的結構

教學難點:元素週期表的應用

四、 教法和學法分析

為了落實本節課的三維目標,突破重難點,本節課主要採用提出問題———小組討論———總結歸納的教學方法。

五、 教學過程

下面我重點闡述一下自己的教學過程設計,本節課的教學主要設計了三個環節,通過知識線、素材線、能力線、活動線四條主線穿插在三個教學環節中來落實本節課的三維目標,突破重難點。

環節一:複習課的引入

通過大螢幕向學生展示不同時期的元素週期表,提出問題:“科學家們為什麼要研究週期表的編排呢?”,這樣設計,可以藉助鮮活的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入週期表結構及應用的複習種,讓學生感悟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同時落實本節課的情感目標。

環節二:週期表的結構

此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通過提出問題—小組討論———歸納總結—教師點撥—反饋練習五步完成。首先提出問題一,其中的第一小問主要藉助氧元素考察週期表中一個小格的具體結構,後兩問主要考察學生對元素週期表結構的整體把握。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藉助已有的知識儲備,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分析,學生不難歸納總結出元素週期表的結構,其中包括週期的種類及每個週期的元素種數,族的種類及每族在週期表中的具體位置。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掌握分析綜合與歸納的學習方法,落實本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學生討論結果的基礎上,教師要適當的點撥和強調:同主族原子序數的差值和同週期第ⅡA族和ⅢA族原子序數的差值,各族的排列順序,以及鑭系錒系出現的位置,這個時候問題一也就迎刃而解了。緊接著由反饋練習進行落實,三個題分別考察了週期元素種數,族的排列順序,週期表的結構,針對性強,在落實學科主幹知識的同時,還有助於加深學生對週期表結構的理解。

環節三:元素週期表的應用

此部分是本節課的難點,通過提出問題—小組討論—學生總結—教師歸納——遷移應用—反饋練習六步完成。首先提出問題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討論元素在週期表中的位置與原子半徑、元素化合價變化的關係,學生很容易總結出元素化合價的遞變規律以及原子半徑的遞變規律,在此基礎上教師趁熱打鐵,以週期表中左下角和右上角為兩個主方向,總結出得失電子能力、金屬性、非金屬性如何隨著原子半徑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元素週期律,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親自參與討論體會結構決定性質,量變到質變,一般到特殊的化學思想方法。之後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元素金屬性和非金屬性的判斷依據。接下來第五步,遷移應用。從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元素性質總是呈現週期性的變化,這為研究物質結構,發現新元素,合成新物質,尋找新材料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指導。引導學生遷移應用,在第四副族到第六副族之間尋找耐高溫材料,在過渡元素中尋找優良的催化劑,在金屬非金屬的交界處尋找半導體材料,此外,人們還利用週期表尋找合適的超導材料、磁性材料。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元素週期表對工農業生產的指導作用,培養學生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最後是反饋練習,通過對製冷劑相關性質的考察,讓學生學會應用元素週期律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體現元素週期表的社會價值。

六:效果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的自主複習為主,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大量的教學素材,通過四條線穿插在三個環節中來落實本節課的三維目標和學科思想方法的滲透,通過課後檢測來看,達到了很好的複習效果。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後進生對這種複習方式有些吃力,還需要在課下加以輔導。

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你們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準備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三個部分完成說課。

一、說教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概念和麵積單位,以及認識了平行四邊形,清楚了其特徵及底和高的概念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能為以後學習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打下基礎。為了更好地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通過學習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理解與內容的分析,按照新課程標準中掌握4~6學段空間與圖形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能應用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能力目標:理解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能力,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為:

能應用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定為: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並能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新課程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我準備採用以下幾種教法和學法:

1、教學中,我將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引發學生學

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思維的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

2、動手實踐、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學的原則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現已有的表象,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觀察、分析、比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

3、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通過靈活多樣的練習,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4、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通過創設情境:小兔樂樂想從三快草地中,找一塊麵積最大的草地去吃草,卻不知道怎麼計算哪塊土地的面積最大,請同學們幫助解決。學生利用以前的知識能夠計算出其中正方形和長方形草地的面積,不能計算出平行四邊形草地的面積。

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複習了舊知識,還體現出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環節:活動探究,獲取新知。

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嘗試用不同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根據這些方法,展開其中的割補法,通過轉化—找關係—推導這一過程,讓學生經歷操作、觀察、分析、比較、推理、交流,自己根據長方形面積公式概括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這一環節的設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第三環節:練習應用,鞏固提高。

課後練習和一些變式的習題。

緊扣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設計多種形式的數學練習,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第四環節:聯絡生活,深化應用。

讓學生做應用題。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用學到的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

作業:

自編一道有關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應用題。富有實踐性和應用性,鼓勵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總結:

總結內容主要讓學生清楚: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板書設計: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拾豆豆》是國小音樂課本第五冊第七課的歌曲,它是一首由山西名歌改編的兒童歌曲,它具有濃厚的民歌風格,歌曲活潑而富有情趣,以詼諧的音樂語言及民謠式的歌詞,描繪了農村的孩子們在田間拾豆豆時那頑皮、愉快而又樸實的形象。是較典型的起承轉合的一段體,六聲徵調式。為了幫助學生熟練地、有表情地演唱這首歌曲,我設計了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複習四二拍的節奏特點──強弱規律,學習山西民歌的音調特點,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民歌的興趣。

2、技能目標:學生能用活潑地、天真地、詼諧和地方風格的情緒,清晰的吐字,演唱歌曲《拾豆豆》。

  3、思想目標:通過活潑地、天真地、歡快地音樂形象,使學生受到濃烈的鄉土氣息的感染和熱愛勞動,勤儉樸素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四二拍的節奏特點,以及山西民歌的音調特點,唱準附點八分音符,每句尾字都帶有兒話音的句子。

教具準備:電子琴、歌篇、膠片、錄音機、磁帶。

二、說教法:

1、通過啟發引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兩姐妹手拉手在遼闊的田野上邊走邊唱邊拾豆豆,這樣一個畫面加上旋律的作用,領悟主題,感受作品精神,通過討論分析讓學生探索創新。

2、我還採用聽唱教學法,讓學生分句聽唱,帶有附點音符,滑音的旋律,兒話的句子重點指導,然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視唱全曲。

3、指導學生用詼諧地、天真地情緒,清晰的吐字,咬字及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鼓勵鼓勵學生髮揮想象,創新活潑形象的動作,讓部分同學根據自己創編的動作進行表演,部分同學演唱。

三、說學法

根據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教學原則,教會學生以下學法:

1、如何瞭解歌曲內容。

2、通過聽、唱、看、想,總結廣東民歌的音調特點。

3、根據歌曲的內容,鼓勵學生髮揮想象,創編活潑形象的動作。

四、說教學程式

1、組織教學

師生禮儀,檢查坐姿。

2、基本訓練

(1)發聲練習:為唱歌作準備(要求口腔開啟,吐字清晰)。

(2)視唱練習。

(3)節奏練習:通過節奏練習,讓學生掌握四二拍常用的節奏型,為旋律創作打下基礎。

3、匯入新課

這一程式是通向新知識的橋樑。通過對歌曲《拾豆豆》的內容介紹,激發學生學習本歌曲的興趣。

4、聽錄音範唱,這樣對歌曲有個大概印象。

5、曲譜分析

通過曲譜分析,使學生掌握了一些音樂知識四二拍的節奏特點,附點音符,滑音,總結出了廣東民歌的音調特點。

6、學歌譜 學生聽老師唱一句,跟著唱一句,然後跟琴唱,最後視唱全曲,難點反覆練習。

7、學唱歌曲 生齊讀歌詞,教師唱譜,學生填詞,教師直接教唱歌詞,然後跟琴哼唱,輕聲唱,齊唱。

8、歌曲處理

(1)引導學生用愉快的情緒,清晰的吐字、咬字及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

(2)師生共同演唱歌曲。

9、表演歌曲

(1)鼓勵學生髮揮想象,創編活潑形象的動作。

(2)讓部分同學根據自己創編的動作進行表演,部分同學演唱。

10、總結,討論收穫。

11、師生再見曲,結束這節課。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是在學生已經系統地掌握了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內容。它既是對前面已經學習過的20以內退位減法知識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又是今後學習多位數退位減法的最直接的基礎。教材採用了買玩具的場景,通過求相差數的實際問題,提煉出計算題。教材在教學內容的編排上主要體現了三個層次:第一、以實際情景提供計算題,並呈現演算法的多樣化。第二、讓學生動手操作、理解、掌握演算法;第三、脫離直觀手段,讓學生思考演算法。通過這樣的教學內容的安排,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歷了由直觀操作、依靠實物思考到脫離實物思考的過程,遵循了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有利於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為進一步提高計算速度、培養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打基礎。這樣的安排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掌握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更好的理解退位減法和不退位減法之間的聯絡和區別,是今後進一步學習兩位數減兩位數最直接的基礎。

二。說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

1、指向策略:

在已有的兩位數減一位數不退位減法經驗上,再用原來的辦法就絕不了了,強調“6—8不夠減了,怎麼辦?”

2、過程教學。

讓學生參與和經歷整節課的思維過程,充分體現知識發生、形成的過程,充分發揮解題的思維價值,突出體現“自主性+思維性”。

本節課讓學生主動體驗擺小棒的過程,在其中感悟退位減法的算理,有助於形成清晰的口算思維。

3、方法滲透。

數學不僅是一種知識,而且具有豐富的思想和方法。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分析(此處要明白退位減法的算理),才能把數學講懂、講活、講深,才能使學生頭腦形成一個具有“活性”的數學知識結構,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

4、問題解決。

把問題作為數學教學的出發點,是現代教育的又一原則,注意設定問題情境,讓數學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數學的思維”。

(二)學法

1、遷移、推理。數學知識的積累是“堆積——壓縮”的過程,是在紛繁的數學知識中抽取精華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從而靈活的應用、解決實際的問題。在20以內退位減法和兩位數減一位數不退位減法基礎上,有了更大數的概念,積累了“不夠減怎麼辦”的經驗,從而推想出兩位數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與過程。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學生的探索能動性。

2、自主操作、探究、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學法是新教育理念一直倡導的,也是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方法與策略,是對學生的一個更高層次的要求,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需要幾個先決的條件,如:

(1)激起學生興趣的情境,活躍思維,創造參與的全體性。

(2)活動本身必需的物質材料。

(3)展示機會。

(4)及時鼓勵和評價。

兩位數的退位減法是計算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在已有知識基上,通過形象的動手操作,清晰退位減的過程,突破重點難點,獲得新的知識。

( 5)說教學準備:白板、、小棒。

三、說設計理念: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3部分第二課時。本課作為計算的一種型別,屬於《新課標》四個領域之一“數與代數”的知識體系中。 數學的學習是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所以有效的學習更能促進學生的發展。維果茨基認為:“只有教師走在發展的前面,這才是好的教學。”其實質就是——教學要把那些正在或將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進。我們要樹立新的教學觀——從重視認識向重視發展轉變,而促進學生的發展必須關注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尊重學生髮展的差異性,強調學生髮展中的體驗與交流的過程,使他們成為發展與變化的主題,教師要在萬變中“扶植”課堂進行順暢,以變應變。

以下幾點體現了“發展”的教學觀:

1、充分了解學生的經驗。

布魯姆說:“對教學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在講述新的計算型別之前,要正確且充分了解學生的水平。對於這點的處理,可以在提問的環節不壓抑學生的問題。不僅可以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認真思考,還可以順勢複習舊知,有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2、倡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式學習

“自主探究”是一個活動過程也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師將大家帶入一個學生喜歡的情境,學生髮現矛盾“6減8不夠減了”,探究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新課標》明確指出:“要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學習數學的過程不僅僅是計算的過程,還要能在推理和思考過程中學會交流和傾聽,進行體驗,激發更多的思維,有助於創新能力的培養。

3、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是新教學理念積極倡導的,也是我們正在進行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瞬間迸發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提供給學生創新的機會。比如在這節課的設計中,計算36—8時可以生成很多的演算法,是一個方法創新的好機會。另外創新是在活動中生成的,要提供給學生活動的充足條件,這是創新的物質基礎與可能性的前提。

四、說教學流程:

【一】複習準備

16-8= 36-4= 66-6=

這三道口算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是學生“自主探究”新知識的基礎,為知識的有效遷移、正確推理做好充分的準備。

【創新點:注意“66-6=”,這是很有新意的設計。上一節課學習的兩位數減一位數(不退位)是個位與個位相減都有剩的,而要過渡到不夠減,跨越一個正好夠的特殊情況,也是我們之前學習過的“幾十幾減幾”的問題。此處的埋筆不僅將知識層次化、系統化,還可以隱藏後面探討的演算法的多樣化。這樣有利於突出教材內容的前後聯絡,有利於新舊知識的遷移,又為兩位數退位減法計算中的“退位”做好準備。】

【二】情境匯入

1、引出問題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對前面學習的減法計算掌握得這麼好!【舉起雙手的大拇指,這不僅僅是對學生的一種簡單評價,更重要的是給學生一種心理暗示,增加信心。】老師想請你們幫小明解決一個數學難題,你們願意嗎?(出示主題圖)請看上來!他遇到什麼難題了?(個別學生說、齊讀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你知道怎樣列算式嗎?

2、出示算式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在黑板上板書:36-8=

師:36表示什麼?8表示什麼?

學生:36表示一輛賽車36元,8表示小明有8元錢。要從36元裡面去掉8元,還剩多少元?就是小明還要再攢的錢,所以列式:36-8

3、引導學生探索計算方法。

(1)教師指導學生擺小棒。

師:怎麼算呢?6減8不夠減怎麼辦?【創新點:指向策略,引出矛盾,激發學生思維。】

請你們用小棒來擺一擺,想想你是怎樣算的,與同桌說說你的方法。準備好了嗎?請動手擺吧!(教師巡視)

(2)師:現在請一個同學說一說,你是怎麼擺的?

師:這個同學的方法,你聽懂了嗎?他很聰明,從30裡面拿出一個10,把6變成16, 16-8夠減嗎?請看黑板。(白板演示擺小棒。)【給學生充分多的時間去思考,去動手實踐;另外還要為學生營造一個思考的氛圍和展示的平臺。通過擺小棒方式來理解算理,而不是就小棒說小棒,而是利用擺小棒來理解算理,使“直觀圖”與“演算法過程”相連,這樣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水平,完成了“感知(動作)表象符號”的思維過程。】

(3)引導學生總結計算方法。

師:現在不擺小棒,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學生:計算36-8,可以把36分成20和16,先用16去減8得8,再把8和20加起來就是36-8的差。

學生:個位上的6減8不夠減,把36分成20和16,先用16去減8得8,再算8加20等於28。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演算法一: 16-8=8,20+8=28。【給多學生表現說算理的機會,個別說、男女賽說、齊說。】

(4)引導學生探索另外的演算法。

教師:還有其他的演算法嗎?

學生:也可以把36分成26和10,10減8得2,再用26加2得28。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演算法二:10-8=2,26+2=28。

演算法三:6和8差2,8-6=2,30-2=28。

演算法四:從30裡拿出2和6合成8,30-2=28。

演算法五:從30根裡拿出8根還剩22根,22+6=28。

【創新點:在彙報方法上的創新。請有想法的學生先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後用“心有靈犀”找知心朋友的方式接著補充想法,完成合作。這樣的設計首先可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參與度;其次,找朋友是低年級孩子比較喜歡的形式,學生們很高興去幫助自己的朋友來完成任務,在激趣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最後,可以彌補剛剛思考的不足,在大家都思考的氛圍下,帶著另一部分人去思考。】

4、小結:(出示課題)

教師:同學們真聰明,腦袋一轉,就想出這麼多好方法!在計算時,只要你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算得又對又快就可以了。(指著複習題)前面學習的兩位數減一位數,計算時都能直接在個位減,而36—8,被減數的個位不能直接減一位數,像這樣的減法算式就是我們今天學的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板書: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創新點:方法創新。提倡演算法多樣化,以及學生的自主選擇的意識。】

【三】練習反饋。

教師:感謝你們幫助小明解決了難題。現在老師將帶你們去闖關,有信心嗎?

1、第一關:()完成68頁做一做第2題。出示32—5學生在練習本上做後請一名上臺展示並說說理。齊說、個別說。

2、第二關:祝賀你們順利通過第一關,敢挑戰第二關嗎?()完成69頁完成練習十二第5題。咱們一起去釣魚吧!算對了你就釣到魚了。(搶答)

3、第三關:實際應用()看到同學們表現得這麼棒!老師想請你們用今天學習的本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願意嗎?

【四】小結:今天,你們幫助小明解決了數學難題,又順利地闖過3關。高興嗎?說說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有什麼收穫?

【五】板書

36 – 8 = 28 36 – 8 = 28

26 10 20 16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金色的草地》這篇課文意境優美,語言生動活潑,富有童真童趣。課文不僅為我們再現了俄羅斯鄉下金色草地的神奇和美麗,讓我們體會到大自然帶給孩子們生活的快樂,而且還向孩子們滲透了觀察、瞭解自然的意識和方法。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由於本課是第一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學習主題是“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 學生剛升入三年級,已經具備了一些對課文內容初步的感悟能力,遇到疑問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據這樣的學情和課標對本學段的具體要求,我預設了以下的學習目標:

1、認讀“釣、攏兩個生字,識記、會寫“耍、裝”等13個生字。結合語境和生活實際理解“一本正經、使勁、引人注目、觀察”等14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體會課文中一些詞語表情達意的作用。

3、感受課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帶給孩子們生活的快樂。增強孩子們觀察自然,瞭解自然的意識。

鑑於以上教材特點和教學目標的設定,我認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受草地之美,體會草地之趣,探究自然之謎。

另外,小男孩通過仔細觀察發現了草地變色的奧妙,但對於國小生來說,特別是未見過蒲公英開放,合攏的學生來說不易理解,也難體會到發現的樂趣。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難點為:通過讀課文,與文中小男孩一起去發現草地顏色變化的原因。

三、說教法

1、美讀感悟法:

文章語言優美,讀起來琅琅上口,因此,“美讀”是本課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實踐。”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更不必過多的講解分析,最主要讓學生多讀,同時教師要巧妙地藉助課件,藉助對學生讀書的評價,幫助學生在讀中去感受,領悟,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描述的事物與情景的關注,入境入情,促進學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薰陶,激起觀察自然的興趣。

2、多媒體情景法:

因為國小生生活經驗少,但好奇心強,容易激發興趣,因此,我運用電教手段,創設多種情景,展示課文相關圖片,使學生在完全置身於課文所描繪的情景的同時,輕鬆、愉快、積極、主動的學習。同時,形象直觀的課件展示,有助於學生讀懂課文,感悟到語言文字帶來的美,體驗到發現的樂趣,也有助於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3、質疑問難法: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課堂教學中,運用恰當的手段,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能激發濃厚的思考興趣和創新思維。

四、說學法

語文學習教無定法,重在得法,貴在用法,施教之功,貴在導學,因此,語文學習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求知,讓學生學會學習方法,變“我學會”為“我會學”。結合本課語言優美,情境奇特的特點,我引導學生用“自讀自悟、美讀交流、入景體驗,昇華情感”等學習方法來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體驗探究自然之樂。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喚起閱讀期待。

期待在學習上表現為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只有讓學生產生與文字對話的期待,學生才會主動走進文字,和作者進行心靈溝通。因此我將這樣匯入新課:在教學開始,我先問孩子:“你們喜歡郊遊嗎?好,今天我就帶你們去郊遊。”然後引導他們回憶過去郊遊的情景。並且出示一張孩子們在草地上嬉戲的圖片,板書:( )的草地,結合圖片問“你見過怎樣的草地?誰來說?”在學生各抒己見之後,板書完整的課題——《金色的草地》,並且問“你見過金色的草地嗎?”藉此引起學生對本課的閱讀期待,對下面的學習打好了鋪墊。。

(二)、初讀課文,檢查生字詞。

本課生字較多,在初讀課文之後,我問學生:“你們想去見見金色的草地嗎?但總不能兩手空空啊,那我們就帶上生字寶寶作為禮物去看看。看看誰能拿到去金色草地的入場券。”然後出示生字詞,通過各種形式如開火車讀、指名領讀、同桌互讀檢測、齊讀等方式,檢測學生認讀情況。並重點區分“耍”和“要”、“釣”和“鉤”的字形,進行書寫指導。並且出示幾句帶有生字比較難讀的句子來讀一讀。通過這樣的環節,學生初步朗讀了課文,自己疏通了課文詞句。在自學檢查反饋中,我還相機進行生字詞的正音和難讀句子的突破。突出了語文教學“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特點。

(三)再讀課文,初窺課文大意。

讀而不死則罔,讀中有思,才是高質量的讀,才是有意義的讀。本篇課文文字和內容都比較前線,學生通過自讀,大體上能理解課文的內容。請學生邊讀邊思考課文講了哪兩件事情?用自己的話簡單地來說一說,並且將兩件事概括為:一是哥倆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的絨毛;二是“我”發現了草地會變顏色及變色的原因。鍛鍊了學生從文字中提取重要資訊的能力。

(四)趣為主線,生成教學過程

在瞭解了課文大意之後,我準備抓住課文最後一段“多麼可愛的草地!多麼有趣的蒲公英!”這句話展開教學,以“趣”為切入口,讓學生說說“你感覺課文哪裡寫出了草地和蒲公英的有趣?”由此展開一條清晰的教學主線。由於學生回答的不確定性,我預設了以下兩塊的教學:

1、抓住第2段體會草地的“美”和“可愛”。

這段話寫的是“哥倆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的絨毛”的事。當學生說到“蒲公英”一詞時,我引導學生回顧一年級下冊的《植物媽媽有辦法》裡關於“蒲公英”的內容,並結合詞語手冊裡“蒲公英”的插圖和說明文字,先引導學生了解蒲公英的情況。這段話裡面充滿了哥倆的對話和他們有趣的神情、動作,我首先讓學生通過朗讀,說說自己的感受。學生這時可能會說“我感到謝廖沙哥倆在這片開滿了蒲公英花的草地上玩得非常快樂。”然後我就讓學生說說從哪些詞句當中能看出蒲公英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快樂呢?引導學生抓住哥倆的神情“裝著一本正經”、“使勁一吹”、“假裝打哈欠”等重點詞語體會互相吹絨毛的有趣。並且指導朗讀出愉快的心情。再抓住該段的最後一句話,引導學生聯絡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說說“引人注目”一詞的意思,並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在什麼情況下,有什麼東西很引人注目。再回到課文,理解蒲公英開在草地上,本是再平常不過的,可是課文為什麼說“這些並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快樂”?在熟讀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再鼓勵幾個學生髮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不拘一格地表演一下課文當中的這段內容。讓學生在朗讀和表演中仔細揣摩哥哥假裝一本正經的叫和弟弟假裝打哈欠的用意,體會孩子在遊戲中表現的智慧和為對方上了自己的當而開心得意的神態。讓那種真正屬於孩子之間的樂趣,在課堂上通過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得以再現。

2、抓住第3段“發現草地變色,以及變色的原因。”體會蒲公英的“有趣”。

學到這裡,我用語言進一步激發學生去發現蒲公英的有趣:“可愛的小男孩發現草地在變魔術,他多想快點找到答案。於是,他迫不及待地來到草地上,找到一朵蒲公英仔細觀察起來,請大家自由讀這一段,看看小男孩又有什麼新的發現?”學生讀後很快就能找出小男孩的發現。

學生可能會說“草地會變色”很有趣。那麼我就出示課文第3段,這一段“草地變色的原因”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我首先引導學生讀一讀課文內容,劃一劃草地早晨、中午、傍晚各是什麼顏色的。再出示思考題:“草地怎麼會變色”?並提供填空題,提示幫助學生理解。即——

“我知道草地的顏色會變,這是因為:蒲公英的花就像( ),可以( )、( )。早晨,花朵( ),草地就是( );中午,花朵( ),它是( ),草地就( );傍晚,花朵又( ),草地就( )。

首先是同桌間互相說一說,在指名彙報交流之後,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誰能不看提示,自己把草地變色這個奧祕說清楚?”在齊讀該段之後,體會“我”發現了這一有趣的現象後,對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了什麼變化?以引入最後一段的學習。

最後用“一起……一起……”的句式造句。

在上述教學環節的展開過程中,我還將隨機引導學生去體會個別詞語在文中表情達意的作用。例如這句話:“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釣魚,發現草地並不是金色的,而是綠色的。”怎麼讓學生體會“起得很早”的用意呢?我想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小朋友,為什麼以前我沒有發現草地的顏色會變呢?”學生通過聯絡上下文便豁然開朗,原來,以前我從沒有起這麼早過,所以一直誤以為開滿蒲公英花的草地是金色的。那麼“並”在這裡又有什麼含義呢?為了讓學生自主感悟,我想可以先把“並”字去掉來讀這一句,再加上“並”字讀這一句,讓學生在對比中體會到,用上“並”這個字,給人的感覺是“我”過去一直認為草地是金色的,直到今天才明白原來那種想法是錯的。然後讓學生再通過自己的朗讀去體會這些詞語表情達意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指向生活實踐

課後,我還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

1、摘錄描寫鮮花的詞語。

2、平時你一定見過許多美麗的鮮花,你能向大家介紹一種你最喜歡的花嗎?介紹的時候要說清楚花的形狀、顏色等,並說說你為什麼喜歡它。

這樣的練習,由摘錄寫鮮花的詞語到介紹鮮花,體現了一定的梯度。將語文學習的平臺延伸到了課外,加強了語文與生活的緊密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