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的數學說課稿錦集八篇

說課稿1.85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的數學說課稿錦集八篇

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算術平方根》是人教20xx版七年級數學第六章實數的第一節內容。本節課學習第一個課時----算術平方根,是學習實數的準備知識,為學習二次根式作鋪墊,提供知識積累。

二、說教學目標

結合著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讓學生理解算術平方根的概念,正確的讀寫有關算術平方根的式子,會用平方運算求完全平方數的算術平方根。

2.讓學生經歷從實際例子歸納出算術平方根概念的過程,理解概念的本質。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算術平方根的概念

教學難點:掌握算術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質、能正確求出完全平方數的算術平方根及利用雙重非負性解決問題

四、說學情

1、學生現有基礎:學生在上學期時已學過了乘方的運算,有助於本節的學習活動。

2、學習的現狀:此階段的學生對新鮮事物或新內容特別感興趣,但缺乏學習的方法。

五、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以前學生雖然學過乘方運算,但由於間隔時間過長,他們會有不同程度的遺忘,甚至有些概念已沒了印象,同時也為了實現新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接軌,結合本課特點,我採取以下教學方法:(1)情境教學法:(2)對比教學法:把二次方與算術平方根的概念,計算過程等對比起來進行教學,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

學法:小組交流合作法和自主學習法.把過程還給學生,讓過程與結果並重。

六、教學程式:

本節課的主要流程為:

預習新知、激趣引入→新知探究、合作交流→鞏固練習、強化認識

(一)、預習新知、激趣引入

由畫布問題引出算術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個正數的平方等於a,即2=a,那麼這個正數x就叫做a的算術平方根。這樣的設計,其目的是通過表格填空,與正數的平方比較引出算術平方根的概念,溝通二者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二)、新知探究合作交流

這一環節是整節課的重點環節,引導學生對算術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質進行了探究,在此基礎上掌握a的算術平方根的表示方法及被開方數a的限制。

(三)、鞏固練習、強化認識

由於學生還不熟算術平方根的表示方法,所以在書寫時儘量規範。對算術平方根的讀記練習,讓學生通過具體的事例明白各式所()表示意義,親自操作,進而總結歸納,共享經驗,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對本節課進行歸納總結時重點圍繞以下問題:1、什麼是一個非負數的算術平方根?2、正數、0的算術平方根有什麼規律?3、怎麼樣求一個數的算術平方根?正數a的算術平方根怎麼表示?

(四)、板書設計

6.1算術平方根

投影課文畫布問題及表格

1、算術平方根的'概念例1學生

2、算術平方根的表示方法例2演板

3、算術平方根的性質例3

七、設計說明:

11、指導思想:

依據學生已有的基礎及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注意數學思想方法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2、關於教法和學法採用啟發式教學法及情感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激發學生興趣,調節學習情緒,讓學生在乘方和算術平方根的性質法則的比較中發現問題;在練習訓練中提高解題能力,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同時,採用媒體輔助教學,增大教學密度,提高教學效率。

3、關於教學程式的設計

在教學程式設計上,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突出以下幾個注重:

①面向全體學生,啟發式與探究式教學。

②注重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③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方法,靈活運用。

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學內容:

1.知道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3.會應用公式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二、教學過程:

師:我們已經學過面積和麵積單位。現在複習,什麼叫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生: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師:什麼是1平方釐米?

生: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

師: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

生: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邊長是1分米。

師:[掛出小黑板,上面畫有一個長方形。教師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這個長方形的面積]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生:6平方分米。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用面積單位直接量出來的。

師:假如有一個很大的正方形的操場,要想知道它的面積,用面積單位一個一個地量麻煩嗎?

生:麻煩。

師:假如有一個長方形的養魚池,要想知道它的佔地面積,能把面積單位擺到水面上去量嗎?[邊說邊用抽拉幻燈片演示水面波動的養魚池]

生:不能。

師:這說明用面積單位直接量的方法,不是最好的方法,不僅麻煩,而且在很多情況下,無法用面積單位直接量。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學一種計算面積的好方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種好方法,愛學嗎?

生:愛學!

[出示課題: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師:我們首先研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請同學們從學具袋中拿出長方形紙板,這是一個長5釐米,寬3釐米的長方形紙板。請你們用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擺一擺,看看它的面積是多少?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

師:[學生操作完畢]為了讓同學們看得清楚,我把這個長方形放大了[貼在黑板上]。

師:這個長方形長5釐米,沿著長邊一排可以擺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生:沿著長邊一排可以擺5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學生說,教師擺]

師:寬3釐米,沿著寬邊可以擺這樣的幾排?

生:沿著寬邊可以擺這樣的3排。

[學生回答,教師演示](見圖14)

師:很好!想一想,一排擺5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擺了這樣的3排,一共有多少平方釐米呢?

生:一共有15平方釐米。

師:你是怎樣算的?

生:5×3=15(平方釐米)師:對,它的面積是15平方釐米。

[教師又出示一個長方形](見圖15)

師:[看圖]誰知道沿著長邊一排可以擺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生:沿著長邊一排可以擺6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師:你沒有擺,怎麼知道能擺6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呢?

生:因為這個長方形的長是6釐米。

師:對!

師:沿著寬邊可以擺這樣的幾排?

生:沿著寬邊可以擺這樣的兩排。

師:你沒有擺,怎麼知道能擺兩排呢?

生:因為寬是2釐米。

師:對!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怎樣列式?

生:面積是12平方釐米。6×2=12(平方釐米)

師:很好!誰發現了長方形的面積和它的什麼有關係?

生:長方形的面積和它的.長、寬有關係。

師:下面我們就來研究長方形的面積和它的長、寬有什麼樣的關係。

師:[指著第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所含的平方釐米數是多少?

生:是15。

師:它的長所含的釐米數是幾?寬所含的釐米數是幾?

五年級數學長方形面積教學說課稿,標籤:五年級數學說課稿,國小數學說課稿,

生:長所含的釐米數是5,寬所含的釐米數是3。

師:對![再指著第二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所含的平方釐米數是多少?

生:是12。

師:它的長和寬所含的釐米數各是多少?

生:長所含的釐米數是6,寬所含的釐米數是2。

[補充板書如下]

師:誰發現了長方形所含的平方釐米數,與長方形的長和寬所含釐米數有什麼關係?

生:長方形所含的平方釐米數,正好等於長方形的長和寬所含釐米數的乘積。

師:對!想一想長方形的面積等於什麼?

生: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擦去上面板書中的算式,只留下公式]

師: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個公式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計算長方形面積的好方法。

[出示教學目標]

師:請同學們看書第146頁倒數第三行和第147頁上面。[齊讀]

師:請同學們看卡片口答,看誰回答得最好。

[出示卡片]

生: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以寬。

師:[出示卡片]

生:面積是48平方分米。

師:集體說出算式。

生:8乘以6等於48平方分米。

師:[出示卡片]生:面積是36平方釐米。

師:[出示卡片]

生:面積是50平方米。

師:很好!從上面的題,我們可以看出求長方形的面積必須要知道什麼?

生:必須要知道長和寬。

師:知道了長和寬,怎樣求長方形的面積?

生:用長乘以寬就能求出長方形的面積。

師:注意,求面積要用什麼單位?

生:求面積要用面積單位。

師:很好!

師:下面我們進行達標練習。

[兩人板演,其他同學做在練習本上]

(1)求下面圖形的面積。(見圖16)

(2)有一個長方形的養魚池,長25米,寬20米,它佔地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生:[板演]13×7=91(平方分米)

答:它的面積是91平方分米。

25×20=500(平方米)

答:佔地面積是500平方米。

[做完後訂正]

師:同學們做得都很好,都能應用公式計算出長方形的面積。個別同學單位名稱寫錯了,要注意計算面積就要用面積單位。下面請同學們看幻燈。

五年級數學長方形面積教學說課稿,標籤:五年級數學說課稿,國小數學說課稿,

每一個小方格表示1平方分米(見圖17)。

師:塗色部分是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分米?面積是多少?

生:長5分米,寬2分米。面積是10平方分米。

師:[將幻燈片抽拉為下面的圖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面積是多少?(見圖18)

生:長4分米,寬2分米,面積是8平方分米。

師:[將幻燈片再抽拉成下面的圖形]這個圖形(見圖19)(塗色部分)的長和寬各是多少?面積是多少?怎樣列式?

生:長是2分米,寬是2分米,它的面積是4平方分米。2×2=4(平方分米)

師:長和寬都是2分米,這是什麼形?

生:正方形。

師:正方形四條邊相等,就不分長和寬了,都叫什麼?

生:叫邊長。

[指著算式2×2=4(平方分米)]

師:這個“2”是什麼?這個“2”是什麼?“4”是什麼?

生:這個“2”是正方形的邊長,這個“2”也是正方形的邊長,4是正方形的面積。

師:誰知道怎樣求正方形的面積?

生:正方形的面積等於邊長乘以邊長。

師:同學們總結得真好!這就是求正方形面積的公式。

[教師板書公式: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生:[齊讀公式]

師:從上面的推導過程,我們可以看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道理是相同的。

[出示教學目標]

師:請同學們看卡片口答。

生:正方形的面積等於邊長乘邊長。

師:[出示卡片]

生:面積是49分米。

生:不對,面積是49平方分米。師:一定要注意求面積要用面積單位。

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課程標準強調《統計》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低年級要求:讓學生經歷簡單的資料統計過程,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來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個過程,從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統計知識和方法。教材選取的例題給我們很好地提供了一個如何去使用教材,設計教學過程的資訊。

二說學情:

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分類,能正確進行計數,所以填寫統計表不會太困難,關鍵在於引導學生學會收集資訊,整理資料,畫統計圖,能利用統計圖表中的資料作出簡單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體會統計的作用。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本課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藉助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感受到統計活動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

2、在情景中初步掌握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經歷統計的過程。

3、初步感知簡單條形統計圖及統計表,能將統計結果填入表內,會在格子紙上畫簡單的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和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4、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觀察交流等方式感受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初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加深對數學的喜愛之情。

四、教學重點:

經歷收集和整理資料的過程,初步認識統計圖和統計表,正確填寫統計圖表。

五、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驗資料的收集和整理過程,能看懂圖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資料,進行簡單分析,感受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六、說教學理念與教法:

低年級兒童活潑好動,所以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將整堂課的設計分成“創設情景------收集、整理資料------操作實踐------拓展深化”四個層次,我以教材為基礎,本著數學來源於生活這一事實,力求從實際出發,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親近感,使學生樂學、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圍繞教學目標,我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時,力求體現以下理念:

1、在生活中學數學

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的要求。所以“統計”這節課我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從學生喜歡看動畫片引入,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探究慾望。其次結合本校“播種習慣責任樹,人人為樹添果實”的活動,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學習,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在活動中學數學

讓學生學習動態的數學是新課程的要求。使學生形成統計觀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其真正投入到統計活動的過程中,所以我設計運用投票表決的活動,來確定最喜歡看的是哪部動畫片,從中讓學生初步體驗統計的.過程,也就是經歷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過程,學會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學生在經歷“動態建構運動”之後,再讓他們獨立觀察教材提供的靜止的畫面上採集資訊、分析、整理資料,進行填寫統計表、繪製統計圖、說說統計作用。

一方面鞏固剛剛建構的統計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

另一方面進行“間接思維” 訓練,既錘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統計紅、黃、藍蘋果個數的活動中,不僅讓學生學會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還讓學生感悟到一個方格表示2人,那麼1人可以用半格來表示,為後續學習打下能力基礎。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通過實踐操作,體驗到了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也認識了統計及其作用,獲得了數學知識,發展了能力。

3、在問題中學數學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中,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探討感受到,要解決老師提的問題必須調查統計,在調查統計後,學會思考,能根據資料回答和提出簡單的問題,深化對統計意義的理解,同時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人人都得到發展

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理解和體驗了統計的過程,體會到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同時結合“習慣責任樹”,進行德育教育,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說學法

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3、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等方式,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的學法。

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認識鐘錶”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數學第二冊教學內容。鐘錶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時間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離不開,學生每天起床、吃飯、上課、下課都要按一定的時間進行,儘早讓學生了解有關時間的知識,能夠方便學生的生活。本節課要求學生認識整時,雖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但學生對本節課所要掌握的知識並不陌生,日常生活中學生已潛移默化的感知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在教學的同時,我注重對學生愛惜時間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認識鐘錶的時針和分針,學會看整時,學會兩種表示時間的方法。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精神。

3、情感目標: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引導學生通過所學知識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做時間的主人。

二、說教法教學

1、現代資訊科技教學法:充分利用學具和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受官參與學習。

2、情境教學法:教學中注意創設情境,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使數學學習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3、實踐探索學習法:教學中我設定了許多有趣的實踐活動,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發展,增強了數學學習的趣味性,開放性,強調了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

4、合作學習法:整個教學過程中,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現的,老師決不包辦代替,學生和學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見解,做到了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一)提問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教師提問:誰來說說今天你是什麼時候起床的?

通過讓學生說自己起床的'時間,教師瞭解了學生收集時間資訊的情況,學生更明確了時間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興奮感,營造了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氣氛。

出示主題圖,教師提問:這個小朋友是什麼時候起床的?你怎麼知道的?

學生回答後,教師提示課題:是的,鬧鐘可以告訴我們時間,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時間的知識。

(二)動手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認識鐘面

設計這一環節時,我注重給學生提供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空間,注重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機會。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

先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小鬧鐘,看看鐘面上有些什麼,然後在小組內交流。學生彙報觀察結果。[教師板書]:時針分針12個數。在彙報觀察結果的時候學生通常會說到秒針,當學生說到秒針的時候教師應肯定學生觀察得很仔細,同時教師說明秒針走一圈才一分鐘,我們在看時間的時候通常只看時針和分針就可以了,有關秒針的知識我們以後再學習。引導學生觀察時針、分針走的方向,通過觀察學生髮現時針和分針是按照從數字1到12這樣的順序走的。再讓學生沿著這個方向撥一撥鬧鐘。

2、教學整時

這一環節在教學形式上應重視學生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因此,課堂中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於自己的思維拓展空間。

出示2時的鐘面,讓學生說說表示的是什麼時刻?你是怎麼知道的?再出示4時、8時讓學生說說是什麼時刻,然後提問:你能用一句話說說看整時刻的方法嗎?小組討論看整時刻的方法,通過討論發現學生個性化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在自己的小鬧鐘上撥出3時、6時,通過撥規定的時刻進一步鞏固看整時的方法。

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乘法估算》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50頁的教學內容,這是在三年級上冊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估算的基礎上來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是通過把兩位數看成整十數來計算的。教材把乘法估算編排在口算整十乘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後面,這樣的安排既能夠使學生提高口算能力,又能夠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乘法估算方法。

估算是《標準》中要加強的計算教學內容。估算在實際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是學生應當掌握的一種重要的計算技能,估算活動對於開拓學生的思維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教材把估算方法的應用設定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還列舉了多種估算方法,切實體現了“提倡演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改革理念。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我準備從知識、技能和情感三個方面說一說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在積極參與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進行乘法的估算,並且能夠說明估算的思路。

2、能運用乘法估算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3、給學生創設主動探索估算知識的空間,培養估算意識提高估算能力。

4、學生體會到估算的必要,增強學生學好估算的信心。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乘法估算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

過渡語:如何把教材的內容以生動活潑、清楚明瞭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是重中之重。這涉及到教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教法和學法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三、說教法和學法教法:

《課標》中指出,第一學段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應當選擇符合兒童心理特徵的素材。例如選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選用圖文並茂、生動有趣的素材內容,相信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應該創設運用估算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體會估算的意義,形成和掌握估算的技能。在教學中,還要鼓勵學生探索和嘗試不同的估算方法,發展學生靈活運用不同計算策略來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要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鼓勵學生開拓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法:學生在輕鬆、開放的課堂氣氛紅,積極參與到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自主探索適合自己的估算方法,開展組員間的合作學習和交流,實現智慧的碰撞,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能夠在思考和探究中學習到估算的不同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互相交流中共同進步。教師的“教”將要做到:創設情景、激發興趣、鼓勵探索、引導發現;學生的“學”才能做到:勇於嘗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絡時,學生對學習才會產生興趣。因此,本節課在探索新知識之前,創設了去超級市場購物的情境。同學們,下午我們將會舉行一個聯歡會,我們還要買很多很多水果,讓我們一起去超市購物吧!今天特價:柚子每個3元。假如要買21個,大約要花多少元錢?

這是學生以往學過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是把兩位數看成整十數來進行估算的。這個環節不僅使學生對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知識點進行了複習,也為新知識做了很好的鋪墊,還讓學生熱情地投入到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積極參與問題的解決,從而順理成章地過渡到新知識的探索。假如有350名同學參加聯歡會,這個小禮堂能坐得下嗎?在實際生活當中,像這樣的問題我們也不需要它的實際資料,可以運用估算的方法算出它的大概資料就行了。現在就讓我們估一估350名同學能不能坐得下?這樣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估算的必要性。

(二)探索新知。

葉聖陶先生說過:“當教師就像幫助小孩走路一樣,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因此,我在教學中只在關鍵處啟發、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已有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經驗會把兩位數看成整十數進行估算,我估計學生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不成問題,我運用知識遷移這個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在積極主動參與中領悟到乘法估算的方法。

1、獨立思考,想一想你會怎樣估算?

2、然後小組交流自己的估算策略。

鄭毓信教授曾經這麼說過:“沒有經過個體深思而匆忙展開的討論如無源之水,表達的見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備深度,更談不上個性和創見。”我們的課堂需要靜思默想,表面的熱鬧只會掩蓋學生的思維,學生有自己想才會有交流的慾望。因此,合作交流必須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

3、讓學生彙報估算方法,並引導說出估算思路。(一邊展示演算法,一邊小結估算方法。)

我估計學生會出現這樣的幾種估算方法:把兩個因數看作與他們接近的整十數,再用口算確定他們積的範圍。

①18×22≈400(個),20,20把其中一個因數看作與他們接近的整十數,再用口算確定他們積的範圍。

②18×22≈440(個),20。

③18×22≈360(個),20。

當學生說出估算思路時,老師可以及時適當進行賞識性的表揚。與此同時,教師對各種估算方法都不急於評價,而是積極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演算法。在劉兼教授的訪談錄中,曾經有這麼一句話:在提倡演算法多樣性的同時,老師要不要提出一種最好的解法呢?所謂最好的方法,要和學生的個性結合起來,沒有適合全體學生的方法。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都是獨特的,我們要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不能以一個或一批學生的思維準則來規定全體學生必須採用的所謂最好的方法。因此,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你喜歡用哪一種方法?並說說你喜歡的理由。這樣不僅尊重了學生個性的思維方法,還培養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探究新知後,我安排有層次性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估算方法,培養估算意識,增強估算信心。

(三)鞏固提高。

1、基本練習“學以致用”,學習新知識後的練習是學生內化知識的主要環節,也是學生鞏固估算方法的環節。出示“做一做”,教材第59頁。

A、看圖並獨立完成,選用自己喜歡的估算方法。

B、完成後請與同桌互相說說估算策略。讓學生將所學的新知識及時反饋,鞏固了估算方法。

2、提高練習如果脫離了豐富多彩的背景材料,學習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基本練習後我把提高練習設定在情境之中,讓學生在具體生活情景中靈活運用乘法估算,提高估算能力。(教材第61頁,7、8題)用生動活潑的動物園圖片把學生帶進動物園,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進行估算,再在小組內進行介紹。在這道練習中,學生可能會遇到這樣的難點:“1分鐘”與所給條件的單位名稱不一致,老師在這關鍵處應及時提醒學生。第8題的練習比第7題更深一個層次,文字中沒有把數學資訊列舉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圖中找數學資訊。培養了學生蒐集數學資訊的能力,還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愛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設定“玩”的環節是針對兒童這一特點及教學目的所考慮的。學生在遊戲競賽中表現自己,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同時估算技能得到提高。估算搶答比賽,以組為單位,答對一題獎一個蘋果,答錯一題倒扣一個蘋果。通過遊戲,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寓練習於遊戲之中,學生將會帶著激情參與活動,估算能力得到再一次的提高。

3、開放練習。

開放性的問題有利於學生髮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給學生一個更廣闊的能力展現的空間,更能照顧到全班每一個學生。乘法估算在實際生活中經常使用,而且呀!估算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現在就請同學們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編一道乘法估算的應用題。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感到“課雖盡,而意無窮。”有助於學生繼續保持學生的興趣,增強估算意識,感受到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自我評價。

這節課你學得高興嗎?你有什麼收穫?讓學生參與總結,既便於瞭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能使學生學會自我評價,享受成功的喜悅。

(五)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寫一篇與乘法估算有關的數學日記。小結本節課創設情景,讓學生充分認識估算的意義,掌握乘法估算的多種方法,並能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喜歡了估算。在培養學生估算能力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充分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習興趣高漲,積極投入到探索之中,在合作交流中獲得共同發展。課堂就像廣闊的天空,每個學生能在這片天空中領略乘法估算的無窮奧妙。

數學說課稿 篇6

本節課是高中數學第二冊第七章《曲線和圓的方程》第五節《曲線和方程》,這是一節教學研討課,是在大力提倡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效益、開發學生智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前提下開設的,目的是努力尋求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讓資訊科技和數學課本知識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讓學生知道,學習數學,不僅僅是做題目,而且是研究題目,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教材分析

《平面動點的軌跡》這部分內容從理論上揭示了幾何中的“形”與代數中的“數”相統一的關係,為“作形判數”與“就數論形”的相互轉化開闢了途徑,同時也體現解析幾何的基本思想。軌跡問題具有深厚的生活背景,求平面動點的軌跡方程涉及集合、方程、三角平面幾何等基礎知識,其中滲透著運動與變化、數形結合的等思想,是中學數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歷年大學聯考數學考查的重點之一。

二、對數學目標的闡述

“以知識為載體,注重學生的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質及合作學習精神的培養”是本教學設計中貫穿始終的一個重要教學理念。為此本課的知識目標設定為三條:

(1)瞭解解析幾何的基本思想、明確它所研究的基本問題

(2)瞭解用座標法研究幾何問題的有關知識和觀點

(3)初步掌握根據已知條件求曲線方程的方法,同時進一步加深理解“曲線的方程、方程的曲線”的概念。

三、對學生能力目標的培養

本節課的設計著眼點是讓學生集體參與、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鼓勵多向思維、積極活動、勇於探索。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提高是同步的,從本課的設計不難看出對學生能力目標是:通過自我思考、同桌交流、師生互議、實際探究等課堂活動,獲取知識。同時,培養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強化數形結合、化歸與轉化等數學思想,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對學生個性品質和情感教育的培養

設計者試圖利用動畫演示軌跡的形成過程,使課堂氣氛活躍,讓學生感受動點軌跡的動態美,使課堂教學內容形象化,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教學的信心。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於探索,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樹立競爭意識與合作精神,感受合作交流帶來的成功感,樹立自信心,激發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勇氣則是本節課要達成的個性品質和情感目標。

五、關於教學方法與教學法手段的選用

新課程強調教師要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教師要由傳統意義上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的管理者,改變成為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基於此,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採用的是引導發現法和計算機軟體——《幾何畫板》實驗輔助教學。

六、、關於教學程式的設計

1、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平面解析幾何的核心是“座標法”,用代數的方法研究幾何圖的性質。主要包括兩個部分:求曲線的方程;通過研究方程研究曲線的性質。在傳統的教學中,動點並不動。《幾何畫板》的特點是“動”。可以在動態中觀察數學現象,探究幾何圖形的性質。在《幾何畫板》支援下,“動點”真的動起來了。在動態中觀察,觀察變動中不變的規律觸及到問題的本質,可以更好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讓學生動手操作,發現數學規律。

例 1、已知點P是圓上的一個動點,點A是X軸上的定點,座標是(12、0)當點P在圓上運動時,線段PA的中點M的軌跡是什麼?

第一步:讓學生藉助畫板動手探究軌跡

第二步:要求學生求出軌跡方程、驗證軌跡

解法一:設M(x,y)則,由點p是圓上的點得,,化簡得:

2、問題提出,引入新課

例2、已知B是定圓A內一定點,C是圓上的動點,L是線段BC的垂直平分線。交點為P,M為L與直徑CD的交點,當點C在圓上運動時,探索直線L上哪個點的執行時橢圓?

設計意圖:藉助數學實驗,把原本屬於教師行為的設疑激趣還原於學生,讓學生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發現疑問,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促使他們主動發現、主動學習。

第一步:分解動作,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

問題1:當點C在圓上運動時,直線 圍成一個橢圓,上哪個點在這個橢圓上?(為什麼)注意觀察點P與點M

問題2:CD是圓A的直徑,直線L與CD交於M,求M的軌跡方程。

問題3、改變點B的位置,當點B在圓外時,你的結論該做怎樣的修改呢?

學生活動:第一步:利用網路平臺展示學生得到的軌跡(教師有意識的整合在一起)

第二步:課堂完成學生歸納出來的問題1,問題2和3課後完成。

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四個統一:既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實踐的統一、書本學習與現代資訊科技學習的統一、書本知識與資源拓展的統一、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的統一。本節課學生精神飽滿、興趣濃厚、合作積極,與教師保持良好的互動,還不時產生一些爭執,給我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折射出我不足的方面,促進了我的進步與提高,師生間的教與學就像一面鏡子,互相折射,共同進步。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動點軌跡的求法,而且通過作圖掌握了《幾何畫板》這個軟體,通過方程的推導,更加熟悉了動點軌跡的求法,而且通過作圖掌握了幾何的基本思想“以數論形,數形結合”,提高了運用數形結合、等價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思路的探索和軌跡方程的推導,學生的思維品質得以優化,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享受了數學的美。

數學說課稿 篇7

我在設計和執教《青蛙吃害蟲》一課時,本著追求實效,以學生為主體,運用多種方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為根本,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

首先,我來介紹一下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為了在課的開頭就能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抓住一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活潑好動、思維靈活,所以就從學生喜歡的猜謎語活動匯入,我先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說:“今天老師這就有一個謎語,看誰呀能很快猜出是什麼?大家可要認真聽呀!”孩子們馬上各個興致勃勃,用期待的目光看著我,當我把謎語剛剛說完時,孩子們就紛紛舉手,爭先恐後地說出謎底“青蛙”。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為學生營造出輕鬆、活潑、感興趣的教學情境。

對於教材中的情境圖我做了一個小改動,就是為這兩隻小青蛙起了名字“青青”和“蛙蛙”,目的是將兩隻小青蛙有所區別,這樣,在後面環節“提出數學問題” 時,孩子們表述起來就比較方便了。同時也拉近了學生與所學知識的距離,增強了教學內容的趣味性,使孩子們更加感興趣。對於情境圖中的兩條數學資訊,我是這樣處理的。我沒有把資訊直接呈現給孩子們,讓他們找一找,說一說,因為孩子們對這種教學模式已經再熟悉不過,幾乎成了一個定式,如果我此時改變一下策略,必然會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引起學生的興趣。經過思考以後,我把這節課要用到的數學資訊提煉出來,通過我的表述讓學生獲取資訊。所以我就以兩隻小青蛙的口氣說出“青青吃的害蟲的只數是一個兩位數,十位上是5,個位上是6。”和“蛙蛙吃的害蟲的只數是一個在10至50之間的整十數。”讓學生進行猜想,孩子們都舉起小手搶著回答,“青青吃了56只害蟲。”在猜測蛙蛙吃的害蟲的只數時,學生不能一下子說準,我就用“多了”或“少了”這樣的詞語來提示學生,所以孩子們也順利的猜出是30只害蟲。這樣設計的目的一方面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起他們的挑戰意識,另一方面也是對前面知識進行復習,喚起那些注意力,還沒有集中到課堂上的,學生的,學習意識。

經過課堂教學實踐,學生在這一環節表現得非常積極,參與熱情很高,很快進入到學習狀態。但這還是我的一個嘗試,在新課匯入環節中還有那些好的方式方法,同樣能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呢?希望聽到各位老師寶貴的經驗,謝謝大家。

第二個環節“根據數學資訊,提出問題”

這一環節,是培養學生利用數學資訊提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我採用了把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激發學生的興趣的教學方法。一定要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就是課堂的主人,學生當上主人後,自然就有了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學生在提問題時,由於是一年級學生,分析數量關係的能力還不強,所以提出的問題有的時候是不合理的,比如,有的同學就提出了“青青比蛙蛙少吃了多少隻害蟲?”這樣的問題其實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容易出現的,尤其是思維能力稍弱的學生更容易出現,所以在教學時,我在這裡沒有怕浪費時間,而是用了一些時間引發學生思考 ,究竟應該怎樣提出問題,到底是多多少還是少多少?在學生互相交流中讓提出錯誤問題的學生明確,根據數量的大小,和比較的關係,來確定誰比誰多,誰比誰少,這樣就使部分學困生得到了關注。經過引導學生提出了三個問題:“青青和蛙蛙一共吃了多少隻害蟲?”“青青比蛙蛙多吃了多少隻害蟲?”和“蛙蛙比青青少吃了多少隻害蟲?” 在孩子們提出問題後,我原本的設計是讓他們從中自由選擇一個問題,師生一起解決,這也是為了體現教師尊重學生,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但我在網上看到了一位老師給我提出的一個疑問:當學生對解決哪個問題的意見不統一時,怎麼辦?在教學實踐中我也感覺到了,40多個孩子,意見不可能一致,為了統一意見,在這個地方也的確浪費了不少教學時間,為了優化教育資源,莫不如改為在老師的引領下,將問題逐一解決,在這裡,很感謝這位老師的建議。

另外在教學時我還有意識地在一個同學提出問題以後,讓其他學生大聲把前面同學提出的問題進行復述,目的一方面是加深學生對即將解決的數學問題的印象,另一方面讓學生養成認真傾聽別人說話的好習慣。

接下來是“探索兩位數加整十數”環節。本節課雖然是一節新課,但對學生來說,所學知識未必是新知,因為我們班學生基本上都有較好的學前教育基礎。所以在解決第一個問題“青青和蛙蛙一共吃了多少隻害蟲?”時,學生脫口而出“56+30=86”,學生不但列出算式,還把結果都一併說出來。當時我就想:學生已經會了,還有什麼興趣?我要怎樣做才能讓學生再次燃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將計就計,我只能順著孩子的思路,將結果板書出來。計算的結果固然重要,但計算方法的研究才是本節課的重點!我只能用老師質疑,請學生當“小老師”的辦法,來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於是我就一臉糊塗的樣子說:“可是老師卻不明白 56+30為什麼會等於86,你能想出好方法說服我嗎?請大家先獨立想好說服我的方法,然後把你的好方法與同桌說一說。”聽老師這麼一說,孩子們果然又來了精神,學習熱情再次被激起。孩子們紛紛的把各自的演算法說給同桌聽。在孩子們的交流過程中,我有意識的巡視,瞭解到孩子們大致有四種不同的演算法,所以在全班交流時,孩子們都成了我的小老師,我也自然成了學生,不懂就問,學生學習熱情空前高漲。

孩子們的第一種演算法是用豎式計算,我請這位學生進行板演並講解計算過程,我聽出學生表達上的一個錯誤“5加3等於8”,這個問題很有普遍性。為了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並沒有直接提出來,而是用請教的口氣提出疑問,經過我的“不恥下問”孩子們理解了本課的重點,同時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學習的信心。抓住這個興奮點,我又問:“用豎式計算時還要注意什麼?誰能提醒大家?”孩子們總結的“數位要對齊”,“橫線要用直尺”,“加號要寫在左下方”,“要從個位加起”,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真的很全面。

學生的第二種演算法是利用計數器計算,我用期待的目光,認真的傾聽,孩子講解起來信心十足,學習的主動性充分得以調動。當我肯定了這個學生的方法後,問到其他同學們是否聽懂了的時候,另一個孩子舉手問到:“為什麼要在十位上撥3個珠子而不在個位上撥3個珠子呢?”這真是個有價值的好問題,在我的預設中,如果學生不問,我也是要問問的。抓住機會,引發孩子們的思考,使學生們思維火花得以碰撞。學生的第三種演算法是口算的方法,“50+30=80,80+6=86”,學生很巧妙的把新知識轉化成前面學過的“整十數相加”和“兩位數加一位數”等知識,來解決問題。學生的第四種演算法是利用小棒來計算,我還是請學生做“小老師”到實物投影前邊擺邊講,儘量的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

在學生給我當老師的過程中,我有意識地提出質疑,讓他們來解決,這樣,我把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學習效果很好。

在確認學生沒有其它演算法後,我先是對孩子們出色的表現予以表揚,以增強孩子們的學習信心,又讓學生對演算法進行了比較,選擇自己喜歡的演算法,並提醒他們計算時一定要認真。

在提出問題環節,我用把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解決問題環節,我用裝糊塗質疑,請學生當老師的方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還可以怎樣做,同樣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呢?很想從各位老師處得到借鑑。謝謝大家!

接下來是探索兩位數減整十數。對於學生提出的另外兩個問題,我想如果再按部就班的讓學生列式解答的話,課堂形式就顯得過於單調,再加上此時時間過半,孩子們的注意力已經慢慢的開始分散了,為了再一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就直接將機靈狗所列的算式“56-30”引入情境中,問:“大家看這個算式,能解決我們剛才提出的哪個問題?”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討論最終得出,可以解決“青青比蛙蛙多吃多少隻害蟲?”和“蛙蛙比青青少吃多少隻害蟲?”兩個問題。經常變換教學策略,孩子們新鮮,學習興趣自然上來。

我又問孩子們:“你們會計算56 — 30嗎?誰能像解決第一個問題那樣把你的好辦法說一說?”在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後,孩子們也是說出四種演算法:口算的方法,50-30=20,20+6=26;豎式方法;擺小棒方法;用計數器計算。

接著我為孩子們安排了一個他們非常喜歡的課間律動,讓他們隨著音樂邊唱邊跳,給孩子一個大腦休息的時間和空間,以提高後面的學習效率。

在教學兩位數減整十數這一教學環節中,因為學生已經有了兩位數加整十數的計算經歷,所以,我沒有再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只給了獨立思考的時間,沒有給學生同桌互相交流的.時間,經過課堂教學實踐,學生也都會說,而且說的時候有了前面要求說完整話的鋪墊,這裡學生說得都很好。

計算教學真的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因為演算法總是那麼幾種,重複地敘述,必然會讓學生覺得乏味,可是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呢?我很希望得到大家的幫助。謝謝大家。

第四個環節“鞏固練習”

在練習之前我先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56+30”和“56-30” 兩個算式的特點進行觀察,盡而明確本節課所學的就是兩位數加減整十數,並在板書中體現。在練習題的安排上,由於前面讓學生經歷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就用去了大量的教學時間,所剩時間真的很有限了,我只安排了兩道練習題。

練習第一題我先讓學生在書上計算,並寫出計算結果,再用開火車的形式集體訂正。為什麼要選擇這樣一道再普通不過的練習題呢?我的想法是,本節課用了大量的時間來讓學生探索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體驗演算法多樣化,在這其中,我儘量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整節課學生說的很多,在練習環節當然也可以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讓學生參與,進而達到鞏固新知的效果,但我的設計目的是想讓學生在此時靜下心來,在自己的頭腦中將各種演算法進行再一次的梳理,並落在筆頭上,我認為,這是一個十分必要的由想到做的過程。

練習第二題是利用“50、20、16、86、46、10、76”七個數寫出得數是66的算式,的確有一定的難度,我的設計目的就是為了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孩子們的思維得到發散。再有這一型別的題目對學生來說比較新鮮,趣味性強,學生對感興趣的問題自然就會積極思考,尋求答案。這個時候學生的學習興趣再一次得到了激發,老師心目中認為的難題,就有可能成為孩子們感興趣的題目了。為了面向全體學生,使全班學生都得到發展、得到提升,我在後面又安排了一個環節,讓學生任意說出得數是66的算式。在後面談收穫的環節,雖然是一年級的孩子,說的很多,有說自己學會了什麼的,也有說自己本節課的表現,

為了更好的將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後,在作業的設計上,我為學生設計了三種圖案不同,難易程度不同的題卡,分層次發給孩子們來完成,目的是將趣味性融入到枯燥的計算中,作為教師,不但要在課堂上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更要在平時的一點一滴中注意調動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這是我和孩子們共同學習的一節課,我和孩子們共同進步、共同成長的一節課。

數學說課稿 篇8

各位專家:

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第二冊《認識時間》。下面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談這堂課運用資訊科技的想法和做法.

一、整合的必要性。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看整時和半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讓學生學會讀寫鐘面上整5分的時間,知道1時=60分,為學習1分1分讀寫時間打下基礎。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雖然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對時間的知識有所接觸,但是他們缺乏觀察鐘面動態演變的實踐經歷,也缺少乘法知識基礎。第一次教學時,我採用教具鍾與學具鍾來展開教學,在課後的反饋中學生普遍感覺這節課枯燥乏味、對1時=60分等內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資訊科技的介入,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第二次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啟用學生的思維。利用網路平臺,提高練習的有效性,拓展課堂教學內容。

基於以上考慮,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動畫演示,使學生學會讀寫鐘面上整5分的時間,知道1時=60分。

(2)藉助網路學習,經歷時、分進率的探索過程,感悟1時與60分之間的關係,掌握 5分5分數的技能。

(3)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

認讀鐘面上整5分的時間

學習難點:

認讀接近整時的時間

理解1時=60分

二、整合的過程。

本堂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1、故事匯入,激發興趣

這節課我以龜兔賽跑的故事引入,並告訴學生在鐘面上,時針和分針也一直進行著這樣的龜兔賽跑。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後面教學1時=60分打下了基礎。

2、合作交流、探索發現

建立大格數與小格數之間的對應關係,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教學時,我先讓學生知道每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在學生自主發現、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又通過動態演示教學大格數與小格數之間的對應關係。

時和分之間的進率比較抽象,我先告訴學生:時針、分針兩兄弟要賽跑啦!這時利用課件演示,使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到他們間的內在聯絡:時針走一大格,分針剛好走一圈,從而推匯出1時=60分。

認讀接近整時的時間是本節課的難點。教學中我讓學生認讀7:55學生出現了8:55、7:55兩種答案。在組織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觀察鐘面從7:00到7:55再到8:55的動態過程。在這個環節,學生經歷了充分的體驗,積極的反思,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規律。雖然在這裡花費了一定的時間只認清了一個“7:55”,卻實現了更大價值的遷移,其效果在接下去認讀另外三個接近整時的時間時得到了驗證。

3、實踐運用、有效提高

傳統的授課方式,由於各種原因教師很難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及時地反饋。資訊科技的融入就可以彌補這方面的漏洞,提高教學效率。我利用網路平臺將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設計成了闖關遊戲 。“我會認”,選取了班裡一位同學陽陽的四張生活照,“我會連”讓學生把鐘面與相對應的書寫方法連起來。當學生輸入答案後,計算機會作出相應提示。 “我會撥”先讓學生在FLASH課件中撥出時間,再通過網路對典型鐘面進行點評。網路平臺不僅滿足了學生展現自己的需要,也有利於教師把握課堂上生成的教學資源,更靈動地展開教學。

4、課堂總結、延伸拓展

“教”是為了“不教”, 為了培養學生上網收集資訊的能力。我引導學生課後瀏覽“時間科普網”,查詢與時間相關的資料,最後,在《時間像小馬車》的音樂聲中結束,讓學生體會珍惜時間的重要性,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整合的效果

與第一次教學相比有三點成效最為明顯:

1、課堂表現上:利用資訊科技,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討論熱烈。

2、目標達成上: 利用資訊科技,展示了時針、分針動態演變的過程,學生清晰地理解了時、分之間的關係。從課後的書面作業來看,90%以上的學生能正確讀寫整5分的時間。將課堂從課內引向課外,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3、教學效率上:利用資訊科技,優化了練習的形式,學情得以及時反饋,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紮實。

當然,資訊科技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選擇教學手段並不是越高階越好。選準信息技術運用與數學教學的最佳結合點,就會起到“動一子而全盤皆活”的作用。

最後,請允許我向各位專家表示敬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