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集合八篇

說課稿8.06K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集合八篇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24時計時法”是在學生認識了時、分、秒,年、月、日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先編排了“認識24時計時法和探索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之間的關係”,再編排“認識時間和時刻的區別和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24時計時法在郵電、交通、廣播等部門有著廣泛應用,但由於三年級的學生對普通計時法中表示時間的詞語知之甚少,再加上平時很少使用24時計時法,因此用24時計時法表示下午幾時或上午幾時時,學生往往感到不太習慣。

由於概念不能簡單植入學生的頭腦,學生要將概念內化,才能成為他們自己的,才能使數學結構與學生的認知結構對接。課堂上將採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在直觀演示、動手操作中,加強對鐘面認識;在發現規律、總結規律中探索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關係;在應用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建立時間觀念,為後繼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學習目標及重、難點:

基於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1、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瞭解24時計時法的特徵,會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並能正確進行兩種計時法的互換。

2、學生經歷認識、收集、應用24時計時法的過程,體會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

3、學生在探索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互換中,促進思維發展。

為了實現學習目標,我把運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定為學習重點,把探索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關係定為學習難點。

三、學習過程及設計意圖

為了突出本課的重點,突破難點,促進學生髮展,我設計瞭如下的學習活動。

(一)創設情景,質疑自探

1、創設生活情景,形成探究問題

課件出示:安陽市新華書店門口牌子上寫著:營業時間冬9:00——19:00、夏9:00——20:00,如果你想去書店買書,你可以幾點到書店呢?為什麼?

學生可能會說到:上午10時,上午11時,下午1時,下午2時……,可能有的同學會說到:因為20時就是晚上8時,所以只要在晚上8時之前到都可以。

我首先肯定個別同學的生活經驗很豐富,同時揭示出:像我們平常說的上午幾時、下午幾時或者晚上幾時,這是普通計時法,也叫12時計時法,而像19時、20時是一種新的計時法,叫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經常會用這兩種計時法的互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24時計時法。

(設計意圖:利用現實生活素材,創設開放的問題情景,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說出上午幾時、下午幾時,或者晚上幾時,為揭示12時計時法或普通計時法提供物質基礎。而學生在思考“為什麼”過程中,引出“19時、20時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幾時”的數學問題。問題是數學的心臟,這樣匯入新課,不僅可以啟用學生的問題意識,形成探索任務,而且符合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課程理念)

2、交流資訊,激發濃厚的探究興趣

師:“課前同學們收集了用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間,哪位同學先來與大家交流一下。”

學生可能會收集到:手機上、電腦上、電視上、電子錶上的時間;火車票上、公共汽車站牌上的發車時間;超市門口、藥店門口的營業時間;電視報上節目播出時間等等。學生邊交流,教師邊有選擇的進行板書,並提問學生:“想一想這個時間你會在做什麼呢?這些時間你能用普通計時法表示出來嗎?”

(設計意圖:數學教育要給學生一雙能用數學視角觀察世界的眼睛,給學生一個能用數學思維思考世界的頭腦。在生活這個大課堂中,學生經歷了收集24時計時法表示時間的過程,瞭解了這一全新的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感悟到數學的應用價值。課上學生通過交流與思考,不僅加深了對24時計時法的認識,而且嘗試了兩種計時法的互換,激發了濃厚的探究興趣)

(二)小組學習,合作交流

1、動手操作,促進感知

師: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請鐘錶來幫忙,好嗎?一天有24個小時,而鐘面上卻只有12個大格,如果讓你來設計一個能表示24小時的鐘面,你會設計成什麼樣子呢?下面就以小組為單位,先說說你的想法,然後設計一個鐘面。

(設計意圖: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充分利用“一日有24小時,而鐘面上卻只有12個大格”這一顯性矛盾,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激起學生動手設計的強烈慾望。紙上得來

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創設輕鬆、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自己動手繪製鐘面,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性,使學生初步感悟到兩種計時法的對應關係)

2、交流討論,優化方法

師:“哪個小組願意把你們組設計的鐘面介紹給大家呢?”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一是圓形或類似於圓形的大鐘面,上面標有24個大格,從1到24;二是仍是12個大格的鐘面,不過有兩圈,內圈是從1到12,外圈是從13到24;三是其他畫法。

師:“比較一下,哪種設計方法比較好?好在哪?”

學生會發現大圓鐘面可以明確看出一日有24小時,但看著鐘面要想說出下午幾時,或者晚上幾時,比較困難;而雙圈鐘面上能突出兩種計時法的對應關係,利用這個鐘面很快找到黑板上的24時計時法所對應的普通計時法的時間。

(設計意圖:知識因交流而增值,思維因交流而碰撞,情感因交流而互融。學生在相互欣賞、相互評價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的'學習體驗;在比較、分析鐘面的特點時,經歷了深層次的思考,體驗到數學的優化思想;最後依託鐘面的對應關係,把24時計時法換成普通計時法,積累了直觀轉化的數學經驗。)

(三)精講點撥,鞏固訓練

1、課件展示,強化兩種計時法的對應。

師:請同學們邊看邊思考,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播放課件:時針從0時開始,慢慢走動2圈,第一圈,依次從數字1到12,第二圈在外圈上依次出現13到24。配合演示相應時間的動畫畫面。

(設計意圖:撥開雲霧見天日。在學生自主探究後,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動態演示兩種計時法的對應關係,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過程,提高了學習效率)

2、探究兩種計時法的互換方法

師問:“同學們看著鐘面,能很快找到了兩種計時法對應的時間,那沒有了鐘面,你能發現他們之間互換方法嗎?”

同學們通過觀察發現普通計時法前面都有表示時間的詞語,比如上午、下午、晚上,而24時計時法卻沒有這些;經過思考總結出由普通計時法向24時計時法轉化時要去掉表示時間的詞語,中午12時之後要加上12,中午12時之前不用加,反之由24時計時法向普通計時法轉化時,要加上表示時間的詞語,中午12時之後要減去12,中午12時之前不用減。

(設計意圖:數學因抽象、概括而被賦於了簡約美的化身。學生脫離了鐘面這一形象、具體的實物載體後,對兩種計時法的互換關係進入了“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不得”的憤悱狀態,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概括,總結出兩種計時法的互換規律,使學生思維達到一次質的飛躍)

3、鞏固訓練

1)、填空

(1)一天有()時,從鐘面上看,時針正好走()圈。

(2)17時是下午()時,21時40分,晚上()時()分

(3)晚上12時是今天的()時,也是第二天的()時。

2)、連線:

3:408:20xx:3017:0015:40

下午5:00下午3:40凌晨3:40上午8:20晚上8:20

3)、師生互問

(1)教師聯絡生活實際,說出不同的計時法的時刻,讓學生說出相應的計時法。

(2)由學生寫在黑板上一個時刻,讓教師寫出相應的計時法。

(設計意圖:教之功有限,習之功無限。為了鞏固本課新知,我設計填空、連線、師生互問三個練習題。在練習中有意讓學生認識多種表

示時間的詞語,增強對普通計時法的認識。讓學生出題考老師,不僅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徵,而且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參與性)

(四)當堂檢測,拓展應用

1、課堂總結:“同學們,這節課上你有哪些收穫呢?”

(設計意圖:在下課前引導學生從三維目標的達成進行本課的小結。不僅是一個回顧的過程,也是一個提升的過程)

2、當堂檢測

1)判斷下列時間用24時計時法,還是12時計時法。

下午6:0623:38凌晨18:06

取信時間:

第一次:8:00

第二次:14:00

第三次:18:30

中午12:301:20

2)第二次取信時間是下午()時,

第三次取信是晚上()時()分。

3)把下列時刻改寫為12時計時法。

18:0023:0010:005:30

4)用24時記法表示下面的時刻

小明早晨6時30分起床:()

中午12時用餐:()

下午2時10分上課:()

下午4時50分放學:()

下午6時看動畫片:()

晚上7時30分做作業:()

晚上9時睡覺:()

5)把下列時刻按一日裡的先後進行排序

(1)上午10時0時下午1時30分18時13時

(2)傍晚凌晨中午上午深夜下午

(設計意圖:為了更體現“學以致用”的課程理念,依據本課的學習重點,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5道不同層次檢測題目,以期達到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3、拓展運用(二選一)

1)課外查閱:鐘錶發明發前,人們是怎樣計時的?

2)用24時計時法記錄自己或家人一天的作息時間。

(設計意圖:好的一節課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回家,讓學習從課上延伸到課後,在拓展運用中我設計了二選一的題目,達到“課雖止而意猶存”的效應)

四、板書設計及意圖

最後,我簡單說明一下我的板書設計。

(設計意圖:課題是課堂的眼睛,板書是課堂的靚相。採用數學化的板書方式,以簡明、整潔的節奏,體現出數學知識的本質屬性——符號化、對稱化、比較化、分類化和過程化)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說教材分析:

本單元學習除法的豎式計算,買新書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連除和乘除的混合運算,是本學期學習解決問題的一個難點。教學時應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並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我知道解析應用題的核心是分析數量關係。因此在教學中用三個環節處理這個問題,首先採用看圖找資訊、根據資訊提問、讀題、找關鍵句子等過程讓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採用了讓學生彙報思路想法,教師點撥的方式,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學習過很多有關應用題的問題,如:比多比少問題、連乘法問題等;也曾學習了兩位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有關計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難不是計算的問題,而是分析數量關係。學生學習數學時能正確分析把握數量關係一直是個難點。需要對加、減、乘、除的意義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從實際生活事件中進行抽象。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乘加、乘減、除加、除減、連乘等兩步運算,而對於連除法數量關係是第一次接觸。面對這種實際情況,要達到預期的目標要求,就需要藉助一些直觀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學生由於個性的影響,遇到解決問題的題型,個別學生沒有搞清題意就著急動手計算;再有部分學生不分析數量關係,因此理解題意不夠準確。

教學目標:

1、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2、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經過獨立分析,合作交流的過程獲得良好的情感的體驗,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教學難點: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講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這節課我們主要來學習運用以前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問題一:管理圖書室的劉老師在整理圖書時,遇到了一個數學問題,板書:學校圖書室買來200本書,放在2個書架上,每個書架有4層。你能根據這幾個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嗎?

1、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師適時板書。

2、我們先來解決平均每層放多少本書?這個問題。

3、師:誰能把這些資訊和剛才的問題完整的描述一遍。

(先指名讀,然後全班齊讀題目。)

4、師:同學們思考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有思路的同學把手舉起來,試著在練習本上列出算式。)

5、彙報:找不同的寫法到黑板板書。

(1)20xx=100(本);1004=25(本)。

師:這樣列式你是怎麼想的呢?請結合這道題的資訊,給大家講講。

(2)20024=1004=25(本)。

師:這樣列算式解決問題的想法和(1)這種想法一樣嗎?

(學生仔細觀察兩種算式的寫法,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

師:這種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叫第一種方法(一)。

師:觀察這個綜合算式,有哪些運算?運算順序是怎樣的?(連除的運算,按順序進行計算。)

(3)24=8(層);20xx =25(本)。

師:這樣列式的同學請起立。你們又是怎麼想的呢?(指名說說解題思路。)

(4)200(24)=20xx =25(本)

師:觀察綜合算式,思考:為什麼要加小括號?(必須先算2個書架有多少層,如果不加小括號,就要先算除法再算乘法,就不符合題意。)運算順序是怎樣的?(乘除混合運算,有括號要先算括號裡的。)

師:這兩種算式的思路也是一樣的,就叫第二種方法(二)。

師:這兩種解決問題的思路一樣不一樣,分別先求什麼?

師:觀察兩種思路解決問題的算式,你還發現了什麼?

[在此環節採用讓同學互問辯論的方式,激發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思路,提煉解決問題的辦法,澄清模糊的認識,進而達到解決的目的`。]

師: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用乘法、除法解決問題。

6、練一練:1題

要求學生先說說運算順序,再計算。指名板演,集體交流反饋。

問題二:看完書我們得運動運動了。(練一練2題)

1、學生自己讀題目,理解題意。

2、這道題中,哪句話你不明白?(請理解題意的學生講講他自己的理解。)

3、師:那你能不能解決?把算式列在練習本上吧。(學生嘗試獨立完成。)

4、彙報:寫完的同學可以在小組內說說自己的想法。

師:說說你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想法,這樣想怎麼列算式?

師:誰和他的思路不一樣,你是怎麼想的?這樣想怎麼列算式?

三、小結:學完這節課,你有什麼問題?有什麼收穫?

四、習題設計

在亞東會來臨之際,學校把做240朵花的任務,交給了三年級的2個班,每個班有4個小組,每個小組要做多少朵花?

本道題的安排可以使學生鞏固剛剛學過的用乘法、除法解決實際的問題,怎樣來分析數量關係,並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教學反思:

在整個教學中,時間安排較適中,教學目標很明確。我在教學時,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分析數量關係。學生在課堂上會分析有關連除法問題的數量關係,能獨立解決現實的問題。知識點比較全面,豐富了課堂的內容,學生也能學以智用。

在教學環節中,採用多種彙報的形式,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性,學生自己講解每個算式的意義,記憶非常深刻。從而觀察這兩種方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後學生之間進行交流。這樣進一步對比兩種思路的異同點,學生會更加深刻的理解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想法。

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也是比較流暢的,教學中我很關注對學生的評價,親近學生。能夠看出,學生對所學的解決問題掌握的比較好,並能夠通過用自己的話解釋題中的內容。可以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類似的實際應用問題。

在本節課教學方式中,採用了同學之間交流互動的方式,激發了學生反思解決問題的思路。使學生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自己能夠及時的解開疑問,從而使學生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能夠針對不同的算式,提出不同的有針對性的問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內容是萬以內數的連加計算,學生已經在一、二年級學習了百以內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在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學習了萬以內數(三位數)的加減法,本節課是在此基礎上安排的。學習本節課可以使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得到充實和發展,為一位數乘除三位數的學習奠定基礎。

2、教材的編排意圖:

教材注重結合生活實際,用圖表形式呈現兩所國小捐書情況,創設“捐書活動”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然後抓住兩步計算的問題展開教學,教材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較大的思考空間,未計算前先要求學生估計結果和大致範圍,在此基礎上進行計算。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索連加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進行計算。難點是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

二、說學情

學生在二年級下冊已經掌握了列豎式計算三位數加減法的法則。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計算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但三位數連加的數目比較大,計算時容易發生錯誤,因此,本節課學生要通過探索活動熟知算理,提高計算正確率。再次培養學生估算意識和認真細心的計算習慣也是本節課的`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情況,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探索並掌握三位數連加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發展從表格中獲得資訊,提出問題及估算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會連加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運用連加等有關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四、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用講授法、談話法、練習法等利用教材提供的資訊,讓學生在感知生活的同時,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學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鋪墊:在計算三位數加減法時注意什麼?

一個簡單的問題引起了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回憶,同時也為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做了鋪墊。

(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獲取數學資訊,並提出數學問題。然後通過自主探究、彙報交流的方式來解決三個問題:1。哪個年級捐的多一些?2。三年級一共捐書多少本?3。四年級一共捐書多少本?

(三)達標檢測

這一環節設計了兩個題(“練一練”第1、2題),促使學生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四)拓展延伸、回顧整理。

這一環節中先設計了課後的第3題,可以讓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靈活性。然後讓學生通過回憶本節所學內容,對知識進行了梳理、總結。

六、說教學效果。

1、提出數學問題環節學生可能出現誰比誰多或少的問題。

2、本節課容量較大,學生計算量及數字大,可能會完不成學習任務。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加深了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說課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64-65頁的教學內容。

【教材簡析】

學生認識分數,是從三年級(上冊)開始的,已經認識了一個物體(或圖形)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本課是系統研究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用幾分之一表示其中一份,學好本課知識,有利於學生對分數的產生和發展有進一步的認識,同時為下面學習幾分之幾,解決求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是多少個物體的實際問題奠定了基礎。教材首先創設小猴分桃的現實情境,根據4只小猴平均分4個桃,提出每隻小猴分得這些桃是幾分之幾的問題。這裡是每份1個桃的情況,讓學生從分數的角度來研究和認識每份佔整體的幾分之幾,學生通過具體情境的感知,可以利用已有的經驗,理解把4個桃看做一個整體,這樣的一份也可以用“1/4”來表示。“想一想”把4個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在集合圖的幫助下,讓學生說出每隻猴分得“這盤桃”的1/2。通過例題和“想一想”的教學,學生初步體會到把一些物體作為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也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想想做做著重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加深對剛才學習的幾分之一的認識,進一步體會、理解幾分之一的實際意義。

【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知識經驗,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知道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進一步認識分數。

2、能力目標:通過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經歷探索、發現和認識用分數表示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的知識獲取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具體的數學活動,體悟和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

【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和發現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的思想方法,認識幾分之一,能正確表示出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

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理解幾分之一表示的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紙桃片、小棒。

二、說教法

國小數學教學法指出,教學法的選擇和運用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特點,這樣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本課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本課教學我主要採用了直觀演示法,情境教學法,引導歸納法等進行教學。我充分利用農遠資源,製作課件進行教學,通過形象生動的演示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的過程。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凝聚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直觀形象體會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加深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突破重點,化解難點,以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還利用農遠資源中的圖片創設小猴分桃的情境貫穿整個新課的教學,使原來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有趣,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從而積極參與數學學習。

三、說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為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節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讓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真正經歷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的過程。

四、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我通過上網查閱,瀏覽網上資源,充分利用遠端教育的案例資源吸收別人好的教學方法,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整合出適合本班學生學習的教學案例)

第一環節:複習鋪墊,匯入新課

(1)情境:老師帶來了一個桃子,準備把它分給2個同學,怎樣分才公平呢?(平均分)

根據學生的回答用課件演示,並適時複習分數各部份的名稱及各部份表示的意義。

(2)課件出示複習題1:用分數表示紅色部分。(請個別學生說說想法)

(3)課件出示複習題2:請學生用分數表示紅色部分(說說想法)

此題主要複習一個物體的1/4,為下面學習一些物體的1/4做好鋪墊。

小結: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是這個物體的幾分之一,是我們以前學過的知識。今天我們繼續研究分數。(揭示課題)

(複習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使學生對已學過的分數勾起回憶,感知平均分在分數中的'意義,為下面學習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埋下伏筆,使新舊知識自然銜接。)

第二環節:操作交流,探索新知

這一環節的教學就是要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為新知的學習找到相關的理論基礎。讓學生學會遷移。我主要創設三個情境,分三步進行教學:

1、初步體會(課件出示例題情境圖)

情境:孫悟空給小猴們準備了一盤桃,要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幾分之一? 你知道嗎?請你拿出4個紙桃片片幫小猴分一分!

我先引導學生運用紙桃片片分一分,同學之間互相交流,估計學生通過動手分一分,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很快會得出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1/4,再運用課件演示:把這盤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我們可以把這盤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每隻小猴分得4份中的1分,可以用1/4來表示。

(設計意圖:使學生初步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初步體會分數幾分之一也可以表示1個物體。)

2、加深理解。(課件出示“想一想”題圖)

(1)提問:如果把這盤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為什麼?

(2)先讓學生拿出學具紙桃片分一分,交流,說說自己的想法。學生可能出現1/2和2/4兩種情況。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使學生髮現用1/2表示更符合題意

再用課件演示:把這盤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是要把這盤桃平均分成2份,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1/2.

(3)對比1/4和1/2.(課件出示4個桃的1/4和4個桃的1/2)

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知道同樣是把4個桃平均分,分成的份數不同,表示的分數也不同。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比較中進一步感知幾分之一的含義,進一步感知幾分之一可以是多個物體)

2、 加深體會:(課件出示情境圖)

提問:如果把6個桃平均分給3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些桃的幾分之幾?

(學生交流,指名回答,教師演示)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教學,利用課件生動形象的演示:把一盤桃平均分成若干份,不管每份多少個都佔整體的整體的幾分之一。“無論每份是多少個都佔整體的幾分之一”,對學生來說,是一個知識點上的跨越,為了讓學生順利地實現這個跨越,我為學生提供合理的臺階,讓他們通過觀察演示,動手操作,討論交流來獲得具體的感性認識,並且通過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從而抽象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無論每份是多少個都佔整體的幾分之一”,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幾分之一的意義。)

第三環節:看書質疑,解答疑問

愛因斯坦提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在學習中提出來的每個問題,如此來了解他們在學習中的疑點並及時給予解答,使學生在課堂上消化、理解教學難點,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第四環節: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環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結合本課的知識,我設計了以下幾組練習:

1、基礎練習

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

(1)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完成填空,然後說說自己的想法。

(2)比一比,說一說,第一行的兩幅圖表示的平均分和第二行兩幅圖表示的平均分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嗎?(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小結:這兩行的兩幅圖都是把一個整體平均分,第一行每份是一個的情況,第二行每份是幾個的情況,每份都是整體的幾分之一。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充分的比較,討論,加上我的概括歸納,學生能更好地感知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有利於形成清晰的表象:把一個整體平均分後,不管每份是多少個,每份都是整體的幾分之一。)

2、比較練習

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

讓學生自己觀察填寫,填完後再交流,指名回答。

交流時重點讓學生體會:這2副圖雖然都是12個小方塊,但平均分成的份數不一樣,表示的分數也不一樣。

3、操作練習

(1)、塗色練習: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題圖

教師指導學生先根據分數的含義確定平均分成幾份,說說是怎麼知道的。再把其中的一份塗色,塗好後看看這一份有幾個,然後課件演示訂正。

(2)、小棒遊戲

拿出12根小棒的1/2和1/3你還能拿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一嗎?

學生之間分一分,拿一拿,猜一猜,說一說。

(設計意圖:通過猜一猜的活動,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可以培養學生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第五環節:總結評價,拓展延伸

1、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分數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呢?

總結:今天我們進一步學習了分數,知道不僅是一個物體,一些物體也能看作一個整體,只要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能用幾分之一來表示。

2、拓展延伸:你還能用分數來說說我們身邊的一些生活現象嗎?使學生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五、說板書設計

以下是我的板書:

這樣的板書設計,力求體現知識性和簡潔性,便於學生歸納小結,突出教學重點。

以上說課,僅是我對現代遠端教育資源輔助教學的一些粗淺的理解和做法。如何在資訊

化的今天把遠端教育資源運用到農村國小數學課堂中,還有待於我們農村教師進一步學習和探討。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認識分米和毫米》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對於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通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課程標準的根本目的在於為個體的發展服務。個性的和諧,理性的培養,情操的陶冶,身心發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課標所追求的目標。基於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這個知識目標外,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記憶體聯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說教法:

1、教學分米的認識時採用自主、合作、分層的教學策略。先測量吸管的長度,再通過牛奶盒的吸管,知道10釐米長的線段可以用分米來表示,10釐米是1分米,20釐米是2分米。然後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里面有幾個1釐米,揭示1分米=10釐米。再讓學生用手比劃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長的長度,緊接著讓學生畫出一分米的線段,最後說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是1分米。

2、教學毫米認識時利用直觀操作,採用導學法進行教學。先讓學生測量卡的厚度,硬幣的厚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髮現問題,需要引進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在體驗1毫米時,讓學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幣或磁卡,感覺1毫米的厚度,然後用心體會。最後,教師讓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單位的實物來。

3、教學單位進率時採用引導發現法進行教學,如教學1釐米=10毫米時,讓學生觀察學生尺,引導學生知道1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再數一數有幾小格,從而得出結論。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早上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觀察物體》的第一課時《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本節課的教學我打算分如下幾個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課前談話。

今天,有這麼多的老師來聽課,哪位小朋友願意來作一下自我介紹?(由學生自願上臺介紹)

這時師肯定:面對大家,落落大方,真不錯!我們跟人打招呼就應該這樣正面對著別人。還有哪位小朋友願意上來作一下自我介紹?(再請一位學生上臺自我介紹)

師再次肯定:非常自信的正面對著大家,真是一個好孩子。這時老師站在一側說:你能轉過身來讓老師認識一下嗎?並問其他學生:現在你們看到的是他的哪面。 (側面)。

這一課前談話的設計,不僅能消除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而且能讓學生對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有一個初步的感知,為新課的學習埋下伏筆。

第二步.匯入新課。

首先談話:以前上課都是一個老師在講,今天這節課我們改變一下方式,老師準備請張老師跟我一起來和同學們上課,大家歡迎嗎?(歡迎)那麼請看錄象,從而引出張老師上課的匯入片段:美術上畫同一物體楊桃,卻得到了不同的畫面,你能解釋這種現象嗎?引導學生複習舊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物體時會得到不同的答案,這是我們以前學習的觀察物體,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觀察物體,從而匯入新課。

第三步.探究新知。

1、認識書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錄象,由張老師帶領學生觀察教室的書櫃。提問:你能指出書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嗎?接著我組織學生觀察教室裡的書櫃並討論哪裡是正面,哪裡是側面,哪裡是上面。最後,再由張老師總結:一般情況下,有門的是正面,左右的面叫側面,櫃頂上的一面叫上面。

(從學生熟悉的教室場景入手,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練習

播放錄象:生活中有許多類似圖書櫃的物體,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哪裡是他的正面,哪裡是他的側面,哪裡是他的上面。下面我們就來看想想做做一,你能指出洗衣機和冰箱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嗎?接著由我組織學生討論完成並談談是如何思考的。最後再由張老師總結,拼出圖形。

(這樣的演示既清晰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體現了從直觀逐步抽象過度的過程,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3、認識長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錄象:由張老師丟擲疑問洗衣機,冰箱的上正面、側面和上面是相對固定的,不受位置的改變而改變,那麼長方體模型我們該如何確定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呢?接著組織學生同桌討論交流,由於觀察的方法不同,學生會得到不同的答案,需要對其進行觀察的指導。我就適時請出張老師對學生進行觀察的示範、指導,並完成想想做做3你能說出下面正方體、長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嗎?再次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交流。接著由張老師作出總結並提問:桌上這個長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又各是什麼顏色的嗎?改變它的位置你還能說出來嗎?最後再由張老師來總結:觀察者的位置不變,改變物體的位置,觀察到的圖象也會發生改變。

4、練習

首先播放錄象:出示圖書櫃圖,問:這兩幅圖分別時誰看到的?各看到了幾個面?

學生判斷,並在小組裡說說理由後組織學生下位觀察驗證自己的想法。

最後由張老師總結:觀察者站的高矮不同,觀察到物體的面也會不同。老師的個子高,她站的位置可以看到圖書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而學生個子矮,她只能看到圖書櫃的正面和側面,看不到圖書櫃的上面。

(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猜想、驗證,得出結論,不但解決了本課的.一大難點,同時也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5、活動。

(1)觀察文具盒。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文具盒,先坐著觀察,再站著觀察,然後下位從不同方位觀察並思考:在什麼位置只能看到一個面?在什麼位置只能看到兩個面?在什麼位置能同時看到三個面?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先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再讓學生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想法。最後總結:因為正方體、長方體每兩個是相對的,看到了上面就看不到下面,看到了正面就看不到後面,看到了左面就看不到右面,所以最多隻能看到3個面。

(2)觀察正方體。

觀察正方體,從它的正面看,看到的是什麼圖形?從它的側面看呢?上面呢?為了能準確的研究,先請張老師進行觀察前的指導然後再組織學生按老師示範的方法觀察、活動。最後還是由張老師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從正方體的每一個面觀察得到的圖形都是正方形。

(3)觀察兩個正方體。

同桌兩人合作,用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橫著擺成一個長方體,再從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看一看。說說分別看到的是什麼樣的圖形。同桌兩人討論,說說你是怎麼思考的?然後由張老師總結。

(4)遊戲拍照片。

首先播放錄象:由張老師提出拍照片的要求:(1)只拍到粉筆盒的正面;(2)只拍到粉筆盒的正面和右側面;(3)粉筆盒的正面和左側面和上面都要拍到。緊接著組織學生討論:你覺得該站在粉筆盒的哪面拍呢?說說你的想法。然後再組織學生活動驗證。

第四步.全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觀察了物體,你有些什麼收穫?請大家課後找一些物體,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觀察,看看各能看到幾個面,說給別人聽一聽。說到這裡老師想到了一首詩《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古詩是什麼意思呢?聯絡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想一想,也可以請教你 的爸爸媽媽。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思考,敬請各位評委批評指導。謝謝!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68、69頁例1。《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是在學生掌握了表內乘法和萬以內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教材在編排上注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相結合,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兒童的年齡特點,創設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到口算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從數學角度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實用價值,並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注重演算法多樣化與演算法最優化的運用,尊重每一名學生的獨特感受,同時也讓每一名學生都獲得不同的成功體驗。本課內容的一個知識生長點就是表內乘法,將整十、整百、整千數和一位數相乘轉化成表內乘法來進行計算,以此來滲透轉化的學習方法。為學習乘法估算和筆算乘法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使學生經歷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過程,理解算理,學會口算方法。

(2)、在數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3)、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提出乘法計算問題,解決問題,感覺數學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4)、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算理,掌握演算法。

教學難點:由算理想演算法。

二、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的教學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本著體現計算教學新理念的原則,重視學生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過程,為學生搭建平臺,逐步地去感悟哪種口算方法最優化,逐步熟練地運用口算方法並能有效地進行遷移。本節課教學的主要思路是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多位數乘一位數問題,並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會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法,通過觀察、比較、類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本節課的教學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設計。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屬於計算教學,計算教學往往枯燥乏味,而機械的訓練更使學生厭煩,導致學生對學習數學失去興趣。首先創設遊樂園這個熟悉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關注、更積極地參與下面的教學活動;然後提出多位數乘一位數的數學問題,鍛鍊學生的提問及解答問題的能力,情景圖是和兒童生活緊密聯絡的,學生的學習素材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性的,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蘊藏著許多數學知識,激發了學生良好的學習願望。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學生根據主題圖提出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所以解決同一問題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因此,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給他們充分的時間空間思考、交流,在交流中探索10乘幾的口算方法,肯定鼓勵學生的獨特想法,保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3、遷移類推,發現規律。

學生在9乘幾的基礎上計算10乘幾,再由10乘幾推出幾十、幾百的'數乘一位數,使學生自己能夠發現並得出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計算規律,再呈現一組有規律的乘法算式,通過觀察、比較、類推出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簡便演算法,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為後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4、課堂反饋,檢查效果。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我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練習:(1)基本練習;(2)解決問題,這些練習既重視基本訓練,又注意了綜合性訓練,層次比較鮮明,這樣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練習設計,體現了練習的坡度,把握了練習的難度,使得絕大部分學生能當堂達成目標。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 觀察主題圖,提出數學問題

1、匯入:師:大家喜歡去遊樂場玩嗎?現在我們一起去遊樂園玩一玩。

出示主題圖:

2、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從圖中你得到哪些數學資訊?

3、大家看到小精靈聰聰的話了嗎?一起讀。(生提出問題時,讓2名學生說出算式)

第二、解決問題,探究算理。

(一)探究10乘幾的算理

師:小精靈聰聰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出示例1的第(1)題:坐旋轉木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錢?10人要多少錢?(問題寫在紙上,用幻燈放映)

2、學生獨立思考進行計算。(齊讀題目,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再解決第二個問題)

生彙報,老師板書:2×9=18(元)(你是怎樣想的?)

2×10=20(元)

3、探究10乘幾的算理

師:2×10沒有乘法口訣,你是怎樣想的?(前後桌四人為一組說一說你的想法,看看哪一組想到的的方法最多)

學生的回答中,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9個2的和是18,再加上一個2是20。(2×9=18,18+2=20)

(2)看成10個2相加來計算 (2+2+2+2+2+2+2+2+2+2=20)

(3)2×10表示2個10相加,所以是20。(10+10=20)

(4)用1乘2等於2,再在2的後面添上一個0。(板書:1個十×2=2個十 )

老師把4種演算法都板出來

4、你最喜歡哪一種?說說理由。(優化演算法)

師:在後面的學習中,我們可以再試試,看看哪種方法最簡便。

5、練習(每人一張答題卡)

3×10 5×10 10×8 6×10 4×10 10×7

展示,並讓2名學生說演算法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加深學生對10乘幾的算理演算法的理解。

(二)探究20乘幾的算理

1、出示例1的第(2)題:坐碰碰車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錢?

2、學生齊讀題,自己解答,彙報,老師板書:20×3=60(元)

3、探究20乘幾的算理

師:你是怎樣想的?同桌互相說一說。

學生的回答中,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將20×3看成2×3=6,再添上一個0,就是60了。(即2個十×3=6個十 )

(2)因為10個3是30,所以20個3是60 (20個3相加)

(3)20×3表示3個20相加,(20+20+20=60。)

把演算法板出來

4、你最喜歡哪一種?說說理由。

(三)口算練習,小結演算法。

1、口算400×5=

師:我們來看這個算式,看誰的反應最快。老師板出題目,生說演算法。(讓幾名學生說演算法)生彙報,老師板答案。

2、做一做:看誰算得又快又準。

師:有沒有信心接著下面的挑戰。

30×9= 300×9= 3000×9= (寫在紙卡上放映)學生說答案,老師在題卡上寫出答案。

師:大家是用什麼方法算得又對又快?

讓學生在體驗中,優化自己的口算方法。

3、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板課題:口算乘法)我們通常把這類題目轉化為表內乘法來計算,先把題目看作表內乘法,計算出積後,再看因數末尾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4、質疑。

師:請同學們把書開啟69頁,認真看一看。有不明白的嗎?

5、請同學們看課本68頁的主題圖,誰能用今天學到的知識提出一個用乘法計算的問題?(3名學生說)

第三、鞏固練習,掌握應用。

1、做練習十五第一題

師:請同學們把書翻到71頁,練習十五第一題,自己把得數寫在課本上,看看誰寫得又對又快。

先全班獨立口算,在課本上寫得數。展示一名學生答案,並讓學生說出3個算式的想法。

2、做遊戲:我出你答。

師:現在我們做個“我出你答”的 遊戲好嗎?老師說算式,你們說答案。(師說兩個)

師:誰來說個算式大家答?(2-3名學生說)

同桌兩人玩遊戲,每人說兩個算式。

3.做練習十五第2題、第3題。(先讓學生觀察圖中的數學資訊,再解答)

(1)讀題後,獨立計算。

(2)學生彙報。

(3)你是怎麼想的?

第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請說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嗎?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設計理念: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我以小朋友熟知的《西遊記》為藍本,創設了“齊天大聖孫悟空回老家花果山”這樣一個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具體的情境中去感受數學的價值。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展。在這節課中,主要強調學生的參與性與實踐性,讓學生人人蔘與教學全過程,在感知的基礎上親身體驗,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教材分析:

《淘氣的猴子》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教材創設了“樹上一個桃子也沒有了”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 0”這一規律,學習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時就要用到這一規律。教學時,利用這一情景,組織學生討論,每隻猴子分到幾個桃子,再擴充套件到如果有更多的猴子來到這裡,能分到桃子嗎?從而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這一結論。在把結論應用到計算當中。

學生分析:

在計算方面,學生已經掌握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多種計算方法,對於多樣化的計算方法已經有一些體驗和積累。三年級的學生處在抽象的邏輯思維開始形成的階段,因而運用影象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在真實、有趣的情境中活躍思維,可以增強學習興趣。此外,在解決問題的活動體驗中,可以採用小組交流、全班展示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教學目標:

1、在情境中瞭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意義。

2、探索並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時,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3、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感受探究與合作學習的愉悅。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意義以及“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進行計算。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播放音樂《猴哥》,創設一個寬鬆的氛圍。

二、故事匯入

師:小朋友都看過《西遊記》吧!喜歡齊天大聖孫悟空嗎?大聖又回到它的老家花果山,看,花果山滿山遍野都是仙桃。(出示課件)它想把這些桃子拿回去給它的猴子猴孫們吃,於是,大聖的手一揮,桃子就全進了它的手心裡。

三、共同探討

1、探究“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

師:看,樹上現在還有沒有桃?什麼也沒有可以用哪個數來表示?

板書:0

師:現在有4只小猴玩累了,來摘桃子吃。(出示課件),看到這個圖你能提出一個什麼數學問題?

板書:淘氣的猴子

生:每隻小猴能平均分到幾個桃子?

師:你能列出算式嗎?結果是多少?為什麼?

0÷4(板書)

生:每隻猴子沒有分到一個桃子,所以0÷4=0;(你是根據故事理解的。)

生:因為0×4=0,所以0÷4=0。

師:你說的很有道理,做除法想乘法。

師:看,(出示課件)猴小五來了,它笑哥哥姐姐好笨哦!它以為它來了就會有桃子分了,小朋友們,有桃子分嗎?可怎樣寫算式?結果呢?

0÷5=?(板書)

師:如果有6只猴子,10只猴子呢?有桃子分嗎?你還能說出幾個類似這樣的算式嗎?

師:從這些算式中,你有什麼發現?

生: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學生:(板書)

師:“這真是一個偉大的發現!”還有什麼補充嗎?

師:強調“為什麼要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

拋算式: 0÷0= 5÷0=

假設0÷0=?因為0乘任何數都得0;所以0÷0的答案不確定,可以是1、2、……這個除法算式也就沒有意義;0做除數無意義。5÷0=?0乘任何數都不等於5,這個算式沒有答案,所以0不能做除數,0做除數無意義。

評價:(這是一個十歲孩子的想法嗎,太令人驚奇了!不錯。)

0÷100呢?0÷16呢?得結論:放課件。(師:齊讀一遍我們的發現)

2、探討“商中間有0的除法”

師:剛才5只小猴子沒有分到桃子,悶悶不樂的回家了,一回家可高興壞了,原來桃子都被它們的老祖宗孫悟空已經摘回來準備開蟠桃宴呢?(出示圖)

孫悟空有話說:猴兒們,我採了408個桃子,每張桌上平均放4個,可以放幾桌?

師:小朋友們,你們能幫助小猴子解決這個問題嗎?誰來說說怎樣列算式

408÷4=

師:先來估一估它的結果是多少?是幾位數?現在來試著用你喜歡的方法算一算;(說估算方法:把408估計成400,用400÷4=100。)

生獨立做,再小組交流:抽一名學生板演

師:你們在小組內說說你們的計算方法,也可交流一下在計算中發現了什麼?你是怎樣解決的?

生彙報

生:口算:408可以分成400+8,400÷4=100,8÷4=2,最後算100+2=102

師:你的思路很清晰!

生:列豎式。師:你能把你的想法給大家說說嗎?學生講列豎式的過程。

師強調: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先用百位上的4去除以4,4個百除以4,商1個百,除到十位時,十位上是0,表示0個十,0個十除以4得0,商0個十,商0要寫在十位上,0和4相乘得0,0減0得0,接下來再用個位上的8去除以4,商2要寫在個位上。

師抽生評價同學:你覺得他說的怎麼樣?

①說的很清楚,我聽明白了!②聲音很哄亮!

師:我也很欣賞你,因為你不僅用以前學過的舊知識大膽嘗試,解決新問題,還能勇敢的走上講臺,發表自己的見解;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誰還有不同的做法?(用虛線框起來突出簡便演算法。)

對比發現:當百位上正好分完,沒有餘數,而十位上的數字又為0時,可在十位上直接商0,不用再拉下來繼續除;這樣簡便一些!

師強調:咱們看看結果和估算的商的位數一樣麼?看來估算是可以檢驗我們計算結果正確性的。

再強調:商中間的0可不可以不寫?為什麼?(放課件)

①必須寫,起佔位作用。②不寫就是12,不是102了!

師:同桌看著豎式互相說一說做這道題的方法。

試做:606÷3

交流反饋

師:這兩道算式與我們以前學的算式商有什麼不同?

得出:商中間有0的除法

師:觀察真仔細!

3、探討:“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師:謝謝小朋友們幫小猴解決了問題,孫大聖高興的宣佈“宴會開始。”可美猴王的宴會上怎麼少得了美酒呢?

師:看,一共有720瓶酒,每個桌上放6瓶,可以放幾桌?

生列算式:720÷6=

先估算商是幾位數,再在練習本上算一算。

抽生在班上交流。

明確:為什麼商的個位要添上0?(因為除到被除數的十位上的數剛好除盡,而被除數的個位上是0,0÷6得0,所以直接在商的個位上寫0。)

師問有無其他方法?

師:強調簡便方法。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所以末尾的0除以除數,不要寫計算過程,直接寫商,這樣簡便一些。

師:這道題和上道題相比商有什麼不同?

得出:商末尾有0的除法;

做書上的840÷6,抽生說方法。要求學生把掌聲主動送給他。

通過計算這幾道題,能說說在計算過程中要注意什麼嗎?

⑴ 檢查商0是否忘寫; ⑵注意估算:商是幾位數?大約是多少?(3)用乘法驗算。

師:小朋友們總結的很好,一定要注意哦!

四、鞏固練習

師:齊天大聖孫悟空看到我們小朋友這麼聰明,觀察時認真,計算時仔細,有點不服氣了,想考考大家,願意接受挑戰嗎?

那我們就去它的聰明宮去看看吧!(出示圖)

1、是是非非請判斷

小朋友們都知道孫悟空的絕招是七十二變,幾個小猴子想學一學,咱們看看他們變得對麼?

2、神機妙算對又巧

師:小朋友們可真是有火眼金睛啊!來看第二關,做這兩道題,你們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樣的錯誤!

309÷3 650÷5

同桌檢查,做對的用你喜歡的方式誇誇對方,不對的幫它改正;

3、生活處處用數學

李阿姨不小心把購貨發票弄髒了,你能幫她算出每臺電風扇多少元錢嗎?

4、昇華延伸你能行

在8□8÷8這個除法算式中,要使商中間是0,□裡可以填幾?

師:這個題其實除填0以外,還可填1——7這幾個數字,當我們學了下節課的知識,相信聰明的你一定會明白的。

五、課堂小結

1、引導學生回顧本課學習內容,說一說,學到了哪些知識,是怎樣學的。(把今天學到的知識回去講給爸爸媽媽聽)

2、師強調在計算除法時,要注意商中間和末尾的0不要丟掉。

3、師:孫大聖對大家今天的表現相當滿意,我也很敬佩你們的好學精神,最後孫大聖送大家一句話:只要你們勤思考,多動腦,常練習,你們也一定會越來越聰明的!(放課件)

板書設計:

淘氣的猴子

0÷4=0 0÷5=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