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合集8篇

說課稿2.13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合集8篇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等量代換”是指一個量用與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數學中一種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數思想方法的基礎。通過蹺蹺板平衡的原理,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使學生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以後學習簡單的代數知識做準備,等量代換的理論是比較系統的、抽象的思想方法,在這節課中只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初步體會這種思想方法,為後繼學習打下基礎。

說學生:

由於“等量代換”需要抽象地想象替換,對還處在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三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應邊引導邊讓學生在經歷中感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驗什麼是等量,等量可以怎樣代換,讓學生親歷解決問題的整個探究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感知、體驗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

說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學會根據已知資訊尋找事物間的等量關係,能解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簡單問題。

2、通過觀察、猜測、操作、交流、驗證等活動,能用一個相等的量去代換另一個量,初步體驗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3、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4、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等量代換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及應用價值;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

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難點:能應用等量代換的思想解決問題。

設計理念:

三個大的環節。一是,結合典故,引出等量代換的思想;二是,創設情境,將等量代換不同型別的三種情況,融入到三個不同的情境中,使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逐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三是,圖形之間的代換,從實物過渡到圖形。

說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結合歷史故事,引出等量代換的思想。讓學生回顧我國古代非常聰明的孩子曹衝,他稱象的故事。讓學生簡要的概括曹衝稱象的過程,通過大象的質量和石頭質量相等的這個關係,引出數學中重要的思想“等量代換”,由此引入新課,並激勵學生在生活中能像曹衝那樣敢於挑戰生活中類似的難題,初步讓學生感受到等量代換在解決問題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創設情境,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這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創設了三個不同的情境,一是動物園中小動物們的水果交換大會,在同學們的幫助下小動物們成為好朋友,高興地相約到遊樂園裡玩耍,玩的種類很多,通過過聚光燈的'效果聚焦在了玩蹺蹺板的兩個小動物身上,自然地過渡到第二個情境,蹺蹺板遊戲;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中午時分,小動物們戀戀不捨的離開遊樂園去餐廳去吃漢堡、薯條和可樂去了,從而引出第三個情境,快樂的餐廳。三個情境串聯了起來,讓學生在小動物們快樂的氛圍中,逐步地學習新知。

三個情境,前水果交換大會和蹺蹺板遊戲突出了等質的兩個量之間的交換,而快樂的餐廳則是等價的兩個量之間的交換。在教學中側重點不同,下面做具體的說明。

情境一:水果交換大會。三個層次,首先換的是菠蘿和蘋果,體會天平平衡時,兩個量之間相等的關係,體會只有兩個量相等才能代換,得到“1個菠蘿的質量和3個蘋果的質量相等”,形成第一個條件;第二次換的是蘋果和香蕉,得到第二個條件“1個蘋果的質量和2根香蕉的質量相等”;這兩次交換都是可以直接換的,第三次是用菠蘿換香蕉,讓學生體會到它們之間必須通過中間量“蘋果”進行代換,並要求小組合作在作業紙上畫一畫、圈一圈,清楚地體現出代換的過程,彙報交流時,利用視訊臺展示學生的成果,交流換水果的方法。並利用白板在演示中的強大的互動優勢,讓學生在白板上自由的拖拽,演示把蘋果換成香蕉的過程,學生邊說邊演示,不僅形象的再現了替換的過程,而且鍛鍊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互動交流,形象的再現,是白板賦予了課堂以生機和活力。另外,通過對比換前圖中有蘋果和換後圖形中只剩下了菠蘿和香蕉,讓學生明顯的感受到蘋果這個中間量在前後代換中所起的作用,

總之,在換不同水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體會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同時強化了“質量相等,可以代換”的思想,而且讓學生在換的過程中想一想、畫一畫、圈一圈,利用白板的互動作用,體會中間量的作用,逐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方法。

情境二:蹺蹺板遊戲。首先,是兔子和猴子玩蹺蹺板,蹺蹺板平衡,得到2只兔子的質量和1只猴子的質量,然後,直接引出問題:2只熊貓要和幾隻兔子玩才能使蹺蹺板平衡?在這裡故意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明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缺少條件,也就是熊貓和猴子的關係。接著教師隨著學生提出的建議,補充條件“4只小猴子的質量和1只熊貓的質量相等”,讓學生小組合作在作業紙上,用比較簡捷的方式,體現等量代換的過程,在視訊展示學生做法後,仍然藉助白板讓學生演示代換的過程,清晰明瞭,並標註算式,將演示過程抽象出算式,指導今後的學習。

總之,在蹺蹺板遊戲的過程中,一是重點突出,讓學生尋找、補充缺失的條件,感受要找到必要的等量關係才能進行代換,體會中間量在等量代換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二是學生經過獨立思考,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代換的全過程,從不同等量關係入手進行等量代換,展示出學生靈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重視語言表達、推理說明,通過語言,將操作逐步內化為學生的認知,為建構完整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體系打下基礎。

情境三:快樂的餐廳。重點是讓學生運用“推理聯想”的方法,解決等量代換的問題。當課件呈現了“4個漢堡的價錢等於8份薯條,3份薯條的價錢等於6杯可樂”兩個條件時,讓學生展開聯想,為解決下面的問題創設條件,使問題趨於簡單化,由於有聯想作為基礎,學生很快的解決了“1個漢堡,3個漢堡可以換成幾杯可樂”的問題,

最後小結:“中間量”就像是一座橋,它溝通了兩個量之間的關係。

第三部分:鞏固應用,提升等量代換思想的現實意義。通過圖形代換,貓,狗,雞玩蹺蹺板的遊戲,以及古人換物。設計意圖:用現代生活和古人換物的不同事例,對比出等量代換思想的重要性,體現其現實意義,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部分:回顧總結,交流提升認識。讓學生說一說學習的收穫,明確今天所學的“等量代換”中的“等量”,可以是同等質量,也可以是同等價錢、同等數量……,我們可以用這種方法解決更多的問題。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小數學第六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千米》。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和毫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既能讓學生感知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又為以後學習單位間的換算打好基礎。教材例題首先提供現實情境,讓學生整體感知千米的含義,並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然後通過看一看、走一走、算一算等豐富的實踐活動來理解和體會千米,認識1千米=1000米,真正體驗和感悟千米的實際長度。隨後的想想做做讓學生通過畫一畫、算一算、填一填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在運用中感受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長度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與米之間的簡單換算,並能熟練地應用於生活情境中。

能力目標:經歷探索運用千米來描述事物長度的過程,建立初步的數感,發展抽象思維;在簡單的單位換算練習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深刻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與米之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難點:

建立1千米長度的概念,進一步培養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

(為了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能力得到提高,興趣得到培養,我主要通過以下三個環節來引導學生開展本課的探究)

二、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複習引入。

組織學生回憶:我們已經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並引導學生比劃出1毫米、1釐米、1分米、1米的長度,引出並板書課題,通過複習,啟用學生的學習經驗,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

第二環節:實踐體驗,構建概念。

我打算分三個層次來組織學生探索新知。

第1個層次:初步體驗生活中的千米。通過媒體播放蒐集到的圖片,讓學生說說從中瞭解了哪些資訊?然後組織學生交流:你還在哪裡聽過或看過“千米”?使學生在交流中明確:千米是一個長度單位,常用來計量比較長的路程。從現實情境引入,讓學生體會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第2個層次:教學“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

教師設疑:1千米到底有多長?組織學生在100米的跑道上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讓學生體會100米的'長度。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交流:你覺得走100米的路長嗎?那走10個100米該有多長呢?使學生在交流中明確10個100米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然後引導學生想一想:“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從而引導學生得出1千米=1000米。通過引導學生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動,使學生深刻理解1千米有多長,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第3個層次:感知、體會1千米。提出問題:學校跑道一圈是200米,幾圈是1千米?然後組織學生交流:在你熟悉的路段中,從哪裡到哪裡可能是1千米?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聯絡生活實際,進一步理解1千米的長度。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深化應用。

我打算分兩個層次設計練習:基礎練習:第1、2、3、4題。通過引導學生畫一畫、算一算、填一填,既加深了對千米的認識,又鞏固了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

綜合練習:第5、6題。通過運用千米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探索新知,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發揮想象,親身體驗和感悟,讓他們用自己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人教版國小三年級數學《口算乘法》是在學生掌握了表內乘法和萬以內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教材在編排上注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相結合,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兒童的年齡特點,創設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到口算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從數學角度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實用價值,並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注重演算法多樣化與演算法最優化的運用,尊重每一名學生的獨特感受,同時也讓每一名學生都獲得不同的成功體驗。本課內容的一個知識生長點就是表內乘法,將整十、整百、整千數和一位數相乘轉化成表內乘法來進行計算,以此來滲透轉化的學習方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本節課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使學生經歷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過程,理解算理,學會口算方法。

2、在數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3、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提出乘法計算問題,解決問題,感覺數學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4、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算理,掌握演算法,能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教學難點:由算理想演算法,培養學生類推的能力和創新思維。

三、說教法學法

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本著體現計算教學新理念的原則,重視學生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過程,為學生搭建平臺,逐步地去感悟哪種口算方法最優化,逐步熟練地運用口算方法並能有效地進行遷移。本節課教學的`主要思路是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多位數乘一位數問題,並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會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法,通過觀察、比較、類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設計進行: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屬於計算教學範疇,以往計算教學機械枯燥乏味,而機械的訓練更使學生厭煩,導致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我先創設遊樂園這個熟悉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關注、更積極地參與下面的教學活動;然後提出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乘法問題,鍛鍊學生的提問及解答問題的能力,情景圖是和兒童生活緊密聯絡的,學生的學習素材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性的,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蘊藏著許多數學知識,激發了學生良好的學習願望。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學生根據主題圖提出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所以解決同一問題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因此,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給他們充分的時間空間思考、交流,在交流中探索10乘幾的口算方法,肯定鼓勵學生的獨特想法,保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3、遷移類推,發現規律。

學生在9乘幾的基礎上計算10乘幾,再由10乘幾推出幾十、幾百的數乘一位數,使學生自己能夠發現並得出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計算規律。

4、課堂反饋,檢查效果。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我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設計了練習題,使絕大部分學生能當堂達成目標。

以上是我教學這節課的設計思路,由於水平有限,講得不好,請各位原諒,但我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虛心學習,所以敬請各位批評指正,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揚長避短,爭取更大的進步!

謝謝!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教學內容】:20xx年新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書第60—63面。

【教材分析】:面積和麵積單位”是在學生初步學習了長度、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的計算的基礎上編排的。是本單元知識展開的基礎。是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的突變和飛躍。教材的編寫,一方面是讓學生充分感知面積的含義,主動探索建立面積的表象,熟練應用面積單位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是為本單元后面的而積計算作充分的知識鋪墊。

【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己經建立了長度、長度單位的概念。但是由“長度”概念到“面積”概念。由“長度單位”到“面積單位”知識跨度大,難度高,抽象性也比較強。根據國小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國小中年級學生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思維往往要藉助於形象的事物或親自參與活動作為認識的基礎)。本節課設計了直觀演示、動手操作、觀察比較等一系列教學活動。從學生己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教學活動。通過讓學生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自身體驗等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充分感知認識的基礎上逐漸向抽象思維過渡。突出重點(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面積單位大小的表象),突破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並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觀念)。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理解面積的含義,在主動探究應用中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觀念。學習選用觀察、重疊、數面積單位,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理解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

二、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經歷在熟悉的事物中由初步感知到抽象概括出面積的意義。體驗知識建立形成的過程。

2. 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及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選擇學生身邊的可視可觸控的物體,使學生的感性認識生動形象。體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2.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操作、表述參與數學活動。體驗自主、合作學習知識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重點:面積含義的理解和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概念的形成。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

【教具準備】:數學書;練習本;要比較面積大小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卡紙(綠色22.5c*9c,紅色13.5c*13.5c),拼擺測量用的正方形卡紙(白色4.5c*4.5c)、圓形卡紙(藍色直徑4.5c)、三角形卡紙(白色:底4.5c*高4.5c)若干;教學1平方釐米和1平方分米用的:紫色1c*1c,紫色10c*10c;學生2人小組合作用的練習紙(上面有與上吻合的長方形、心形、三角形和圓形圖樣);1平方米的正方形花布一塊。

【學具準備】:數學書;練習本;水彩筆;尺子;4人用的大學俱袋裝有:要比較面積大小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卡紙(綠色22.5c*9c,紅色13.5c*13.5c),拼擺測量用的正方形卡紙(白色4.5c*4.5c)、圓形卡紙(藍色直徑4.5c)、三角形卡紙(白色:底4.5c*高4.5c)若干;每人用的國小俱袋裝有;紫色1c*1c,紫色10c*10c;2人小組合作用的練習紙(上面有與上吻合的長方形、心形、三角形和圓形圖樣)。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匯入:

同學們,今天鄔老師第一次來給大家上課,作為三年級的小主人,應該用熱烈的掌聲表示一下對我的歡迎吧!謝謝,大家的掌聲很響亮,你們個個都是好客的小主人。

二、合作探究,講授新課。

1. 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積的大小。

今天的學習就從大家鼓掌的小手開始。我們拍手的時候,兩隻手碰擊的地方就是手掌面,同學們,這是鄔老師的手掌面,請你像老師這樣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誰願意舉起你的手掌面和鄔老師的比一比?這麼多同學都願意呀!同學們看仔細,請問鄔老師的手掌面和剛才幾位同學的手掌面相比,哪個手掌面大,哪個手掌面小?(師至少點2名同學回答)同學們,你們都是這樣認為嗎?

現在請同學們拿出數學書,像老師這樣有序地摸一摸數學書封面,感受一下數學書封面的大小。請再像老師一樣摸一摸數學書的側面,感受一下數學書側面的大小。摸好了嗎?請再快速地摸一摸你練習本的封面,請問同學們,我們摸的3個面中,哪個面比哪個面大,哪個面比哪個面小?(師邊演示邊讓同學們摸,至少點2名同學回答)

現在請同學們用你亮晶晶的小眼睛觀察一下這塊黑板的表面,再看一看教室的地面,請問哪個面大,哪個面小?(師點名回答)

那課桌面與大螢幕面相比呢?(師點名回答)

2.揭示物體的面積概念。

師:剛才我們通過摸和看,比較了許多物體的表面,知道了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們就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他們的面積。(師指著黑板表面)像這裡,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積,手掌面的大小是手掌面的面積,那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叫什麼?(點名說)你還能像這樣說說其它物體表面的面積嗎?(點名學生說)

師:老師帶來了一個臍橙,它的表面面積在哪呢?哪位同學願意上來摸給大家看?(點名學生上臺摸)

師追問:什麼叫臍橙的表面面積?(點名說)

3.揭示封閉圖形的面積,區分面積和周長。

師: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的大小是他們的面積,還有什麼有面積呢?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平面圖形?(點名說)同學們知道的圖形真多!

老師這收集了幾個平面圖形,你能看出這裡的長方形和心形相比,誰大誰小嗎?(學生回答)同不同意?

那三角形和圓相比,誰大誰小呢?(學生回答)

通過比較,原來這些周圍封閉的圖形也是有大小的。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這裡可以說,長方形的面積比心形的面積小,心形面積比長方形面積大。那三角形的面積比圓的面積呢?

前面我們知道物體表面的大小是它們的面積,我們又知道了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認識的面積。(師板書:面積)

那這些圖形的面積具體指哪裡呢?你能塗色表示他們的面積嗎?下面兩人小組合作,請拿出練習紙,兩人同時快速地塗色表示圖形的面積,看哪組同學塗得又對又快!

師巡視並收集每種圖形的塗色作品,全班講評。

師首先展示長方形和心形面積的塗色表示圖:我們來看看這組同學塗色表示的圖形面積,這組同學把這整個長方形和心形都塗上了顏色表示他們的面積,跟他們一樣塗色的請舉手!看看這組同學的,三角形和圓整個圖形也都塗上了顏色表示他們的面積?跟他們一樣塗色的請舉手!老師也同意這兩組同學的塗法。請看大螢幕,(然後師在上展示。)老師給這些圖形塗上了綠色表示他們的面積,再請同學們仔細看到這些圖形,老師用紅色線條表示的是這些圖形的什麼?(點名回答)對,是周長,它是圖形一週的長度。看來同學們能夠區分圖形的面積和周長了!

4.用觀察法、重疊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師:請同學們再次觀察這些圖形,(師手指大螢幕),他們中誰的面積最大?(三角形的面積最大,師多點2到3名同學說)?你們其它同學呢?哦,大家都一致認為三角形面積最大。看來面積相差比較大時可以直接觀察出面積的大小。

那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兩張圖形(出示紅色和黃色兩個面積相差不大的長方形),你覺得哪個面積大?點名學生回答。大家意見不一致,看來,光用眼睛觀察是確定不出來的。到底哪個面積大,誰想到了好辦法?(點名回答,演示重疊法。)師引出:這位同學很勤於動腦,想到了用這樣的重疊方法來比較面積相差不大的圖形,是不是所有圖形面積的大小都可以直接觀察或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出來呢?

師:(師舉起綠色卡紙和紅色卡紙)這兩個圖形誰能一眼能看出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那鄔老師用重疊的方法試一試(師演示重疊法),能比出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嗎?

5.小組合作,用測量法(數面積單位)比較面積的`大小,引出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用這些方法都不能很確定地比較出他們面積的大小,(有的同學還想到了重疊後切割多餘的部分,再重疊比較的方法,在這確實可行,你很會開動動腦,有沒有不破壞原有圖形,更形象、更直觀的方法呢?)老師這有一些學具(師提袋出示):白色正方形、白色三角形和藍色圓形紙片,如果利用這些圖形學具來擺一擺,拼一拼,能否檢驗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呢?哪位同學想到怎樣擺嗎?(師點名說)這位同學說選用一種正方形學具,這張上擺正方形,這張上也擺正方形,再數出擺的個數多的面積就大,有不同意見嗎?(點名說)你認為選兩種學具,這張上擺三角形,另一張上擺正方形,再數出擺的個數多的面積就大!到底哪種能比較出正確結果呢,選一種還是選兩種呢,下面進行4人小組討論併合作,看哪組能很快討論合作出正確結果,彆著急,討論合作之前請看清合作要求(師出示合作要求,點一名同學讀要求)

小組合作要求:

1.從學具袋中拿出要比較面積的紅色和綠色長方形卡紙,再拿出三種學具:白色正方形、白色三角形和藍色圓形紙片。

2.小組4人商量選定用哪種學具擺,把不用的學具放回學具袋中。

3.分工:每2人擺一個圖形,以最快速度擺好。

4.思考討論出結果:我們這組選用了( )形學具,綠色卡紙上擺了( )個,紅色卡紙上擺了( )個,所以( )色卡紙面積大。

同學們,看清要求了嗎?好,開始吧!

看哪組擺得又好又快,能很快得出正確結果!

師巡視小組探究情況,並做指導!

師問:哪組同學願意根據大螢幕上第四條要求說一說自己組是怎樣擺的,結果是誰的面積大?

師根據彙報結果貼出擺的圖形。

(用正方形測量的:綠色卡紙擺了10個正方形,紅色卡紙上擺了9個正方形,所以綠色卡紙面積大。用圓形測量的:綠色卡紙大約擺了10個圓形,紅色卡紙上大約擺了9個圓形,所以大致比較出綠色卡紙面積大。用三方形測量的:綠色卡紙可以擺20個正方形,紅色卡紙可以擺18個正方形,所以綠色卡紙面積大。)

師問:有哪組同學選用兩種學具擺的?像這樣,紅色卡紙上可以擺18個三角形,綠色卡紙上擺10個正方形,得出結果是可以擺18個三角形的紅色卡紙面積大,你們同意嗎?請你說說為什麼?

生回答原因後師追問:在選用學具測量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時,我們要注意什麼?

生得出:要選用一樣的學具來擺,這樣才能比較出兩個圖形的大小。

師再請同學們看到大螢幕(出示圖):大家想一想,是拼擺了6個正方形的圖形面積大嗎?(師點名回答)得出正確結果:不能,因為選用拼擺的正方形學具大小不同。

師再次追問:像這樣都用大小不一樣的正方形拼擺的,不能得出正確結果,那在選用學具比較測量兩個圖形面積大小時,我們要注意什麼?

(點名回答得出):必須要用大小一樣的學具,也就是面積要一樣的學具進行測量拼擺。

師:我們知道了測量時必須要用大小一樣的學具,也就是指要用統一的標準。這裡統一的標準就是指統一的面積單位,像剛剛用到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都表示一個面積單位。同學們在測量這張卡紙面積的時候擺了10個正方形,說明這張卡紙的面積就是10個這樣的面積單位,測量這張卡紙可以擺18個三角形,說明這張卡紙的面積就是18個這樣的面積單位。這裡擺的正方形、三角形、圓形所表示的面積單位是鄔老師給定的,當然還可以定大一些的或小一些,或其它形狀,那請問通過剛才的拼擺,如果要準確地測量圖形面積的大小,你們認為哪種形狀最適合做面積單位?為什麼?(點名學生回答。)

討論得出:圓形沒鋪滿,有空缺部分;三角形擺時受方向限制,很不方面,也有空缺;而正方形不管橫著擺還是豎著擺都不受限制,最適合做面積單位。

現在請同學們以最快的速度把剛剛擺的學具和兩個比較面積的卡紙放回學具袋中。

6.學習3個常用面積單位

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知道正方形最適合做面積單位,國際上就是規定用正方形作面積的單位的,為了方便測量和比較,規定了3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同時出示,師板書: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同學們,這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請同學們從你的學具裡找出最小的紫色小紙片,舉起來,讓老師看一看,對,就是這一個,(師舉起紙片)這就是1平方釐米,抓緊時間用尺子量一下它的四條邊的長度各是多少?量完後請舉手!

生:邊長是1釐米。

師:每條邊長都是1釐米嗎?(是)

師:說明這是什麼形狀的?(正方形)

師:也就是說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師板書並貼上學具)

現在用你這個1平方釐米量一下,你的哪個指甲蓋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釐米。抓緊時間量一量,有的同學已經量出來了。(至少點2名學生說)。每個同學指甲蓋面積大小有差異,其實同學們每個指甲蓋面積都很接近1平方釐米。

誰來說一說,生活裡面你見過哪些物體的表面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的?(師講解並出示圖:小獎貼,電腦按鍵,田字格等)

剛才我們認識了1平方釐米有多大,下面我們再來認識一下1平方分米,請同學們拿出這張紫色學具:對!這就是1平方分米,誰知道它的邊長是多少?

點名學生說:10釐米,也就是1分米。

師:那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師板書貼上學具)

請同學們用你的手掌面和這個1平方分米的學具比一比,手掌面大約多少平方分米?

現在請同學們觀察一下老師手裡數學練習本的封面,估計一下大約有幾個平方分米。看出來的請舉手。點名學生說!

到底是多少平方分米?請用你的1平方分米的學具量一量。誰來邊演示邊說你是怎樣測量的!3平方分米,和你們測量的結果一樣嗎?(一樣)

我們知道了邊長是1釐米、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分別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那怎樣的面積是1平方米呢?誰來說說看。點名說。

師引導:邊長是多少,什麼形狀的面積是1平方米?生得出: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師板書)

請同學們張開手臂,請問你兩個手臂張開的長度大約是幾米?(師請4位同學伸直手臂並圍成近似的正方形)那這四個同學張開手臂圍成的圖形面積大約就是1平方米。再請同學們們看到老師手裡的這塊布,它就是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平方米,大不大?先估計一下:如果老師請同學站到1平方米麵積的布上,大約能站下幾個?點名說。到底能站下幾名同學呢?咱們就按同學們說的站一下。師點一小組(8個)同學上去站,不夠就再點。

我們來數一數站下了幾名同學。(大約12個同學)

師對估計的情況作評價。

7.新課小結:

師小結:通過剛剛地學習,我們知道了什麼是面積,而且還了解了三個常用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面積和麵積單位。(師完善板書)

三、拓展應用。

同學們,你能用所學的三個常用面積單位解決大螢幕上的問題嗎?誰來回答第一個:

出示檢測練習:

一.填上合適的面積單位名稱。

1.一塊橡皮的面積大約是4( )。

2.一張課桌面的面積是24( )。

3.一個教室地面的面積大約是50( )。

4.昌北二小足球場的面積大約是7000( )。

四、歸納提升。

師:三個常用面積單位同學們都填對了,下面再來個難點的,願意接受挑戰嗎?(願意)那請問: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這三個常用面積單位分別用於測量怎樣不同的物體表面面積呢?請同學們看到大螢幕(師出示讓同學填空),點名學生說。

三個面積單位分別用於測量不同的物體面積:

1.測量較小物體的面積,如測量郵票、橡皮檫的面積等,用( )做單位。

2.測量較大物體的面積,如測量黑板、教室、操場的面積等,用( )做單位。

3.測量一般大小物體的面積,如測量手帕、課桌面的面積等,用( )做單位。

五、全課小結。

接連幾個問題都沒有難道大家,看來同學們學已經和這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成為好朋友了!那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收穫的是什麼,學到了什麼呢?(點名學生說)

同學們這節課學得還真不少,今天學習的內容就在數學書第60至63面,課後請同學們溫習並完成書上相應的練習,希望今後的學習同學們能積極動腦,深入思考探究,我相信你們將收穫更多的知識。這節課就上到這,下課!

【板書】

面積和麵積單位

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

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年月日》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量單位,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過與他們生活比較接近的時間單位時、分、秒。隨著年齡增長,生活經驗的增多,年、月、日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了形成較長的時間觀念的基礎。因而教材注意聯絡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瞭解年、月、日的有關知識。

二、本課教學目標

1、在觀察年曆卡的活動中,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個月,分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能記住一年中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知道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在年曆上查詢、交流一些有紀念意義的日子,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開展觀察、操作、遊戲、計算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學習重點: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三、設計理念

雖然年月日時間單位是個抽象的概念,但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孩子們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所以在設計課時考慮到這一點,先了解學生已知的內容,自主探究,以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為指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學生活中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為基本理念。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發揮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創新的精神,通過學生的蒐集、彙報、展示、交流,教師及時引導學生驗證、推理、提升,在師生互動的動態生成中共同推進學習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設情境匯入新課

1、你知道自己出生的日子嗎?

2、你還知道哪些特殊的日子?

3、這裡有哪幾個時間單位呢?對,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比時分秒更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板書課題:年月日

二、新課探究

1、你們知道哪些關於年月日的`知識?

2、分析年月日的產生。

3、引導探索:(1)出示年曆卡,說說通過年曆卡,你已經知道哪些知識?(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的年曆卡,分組觀察,討論找出年曆卡中有關年月日的知識,我們比一比,看看哪個小組發現的祕密多?

(2)小組討論(3)生交流。師:誰來說說你們的發現?

(4)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逐步完善板書:

大月(31天)1、3、5、7、8、10、12

一年有12個月

小月(30天)4、6、9、11

特殊月二月平年28天

閏年29天

對比xxxx年的日曆看看有什麼發現?(二月天數不同,我們把二月是28天的年份叫平年,把二月是29天的月份叫閏年。)關於平年和閏年的有關知識我們下一節課研究。

數一數:一年中有幾個大月、幾個小月、幾個特殊月?

4、教學記憶大小月的方法

師:(1)你有什麼好的方法記住每個月的天數呢?

a、歌訣法b、拳頭記憶法。(出示拳頭,師:這是什麼?你們有嗎?它能幫我們記住每月的天數,怎樣幫呢?自學課本P48)

(2)你還有其它的方法嗎?你喜歡哪一種就用哪一種。

(3)師生共同玩遊戲:大月男生起立,小月女生起立。(二月為什麼沒人起立,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5、結合實際進一步認識年月日

(1)剛才同學們通過研究年曆卡,學到這麼多的知識,你們真了不起。現在請你們在20xx年的年曆卡上找到國慶節這一天,你是怎樣找到這一天的?在找出兒童節、教師節、勞動節。你們知道媽媽的生日嗎?找出自己的生日

(2)請你想一想今年有哪些讓你高興、難忘、或值得慶祝的日子?在今年的年曆卡上圈出來。(學生交流,並說出為什麼?)

(3)同學們已經學會了看年曆卡,而且通過年曆卡知道了有關年月日的知識。現在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際想一想,從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經過的時間是一年?一月?一日?舉例說明。

三、鞏固練習

四、課堂總結

教學反思

平均數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它也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謝老師通過教學讓學生明白平均數是怎麼產生的,使學生認識到它並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而是一個虛擬的數,使學生理解平均數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本節課有許多亮點。

一、創設情景、引起興趣

本節課謝老師通過聯絡學生自己身邊的事,在人數不同的情況下參賽比較,“這樣比公不公平”引發學生思維的衝突,讓學生感到數學就發生在自己身邊,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解決問題的慾望,從而引出求平均數的問題,認知的“不平衡”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好奇心。教學有了這個過程,學生對平均數的統計意義以及作用才有比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臨相類似問題時,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數作為一組資料的代表,去進行比較和分析。

二、注重思想方法的培養

謝老師在教學中能通過直面的課件演示讓學生體驗這種方法,並啟發學生髮現移動前和移動後什麼變了?什麼沒有變?在此,初步小結:什麼是平均數?通過例題的深入研究,學生進一步感知平均數的取值範圍。幫著學生理解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它表示的是一組資料的整體情況,從而使學生對“平均數”的認識逐步清晰。

三、學會運用平均數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謝老師注意從生活例項入手,通過練習設計,讓學生藉助於具體問題、具體資料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性質,豐富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將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判斷能力。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24時記時法”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在學生認識普通計時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時間與日常生活的聯絡,創設了較為豐富的、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24時計時法的含義。對於怎樣理解與運用24時計時法,其教學應把握兩點:(1)要利用時間的變化過程,讓學生明白24時計時法是怎樣得來的;(2)能讓學生利用多種方法計算經過的時間。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基礎,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瞭解24時記時法,並會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樂於和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

3、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瞭解24時記時法,明確兩種記時法的異同。由於學生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用12時記時法表示時刻,因此正確地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和進行記時法之間的互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有所悟,在問題情境中學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學有所樂。

2、直觀教學法。“百聞不如一見”。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表象資訊,激發學習慾望,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實踐探索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他們內在的潛力,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利於學生積極思考,張揚個性,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實現資源共享,獲得成功體驗。

四、說教學程式

設計理念:有位科學家說“喜歡和好奇心比什麼都重要。”數學教學活動應該努力成為學生喜歡和好奇的源泉。要實現這一目標,數學教學就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體驗開始,從直觀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問題出發。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出發,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比一比、說一說、議一議的活動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本課教學的設計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準確把握教學的起點,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組織教學活動,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

鑑於對以上的認識,我力求以學生為主體,在活動中建構,設計以下五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師: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瞧瞧。(課件出示課本52頁圖)

2.誰來告訴大家百貨的營業時間?(出示:早上9:00—晚上9:30)

這兩種計時的方法都能表示出重慶百貨的營業時間。(指早上9:00—晚上9:30)是我們平時習慣的說法,用了“早上、晚上”表示時間的詞,這是普通計時法。

(指9:00—21:00)是用什麼方法計時的?你們還在哪些地方見過這種計時方法?(請學生說說。)

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那為什麼要採用24時計時法來計時呢?24時計時法又有什麼優越性呢?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研究和學習24時計時法。(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利用鐘面來認識24時計時法。

二、新課

1.學生動手撥鍾感受一日裡鐘錶上的時針正好走2圈,一天是24小時。

(1)你知道一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什麼時候結束的?(引起一天的開始是1:00和夜裡12:00兩種答案的爭論)

(2)出示倒計時的場面:見過這個場面嗎?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一起倒計時,當我們倒數到1的那一瞬間,鐘面上的時針、分針、秒針都指到了幾?這個時刻意味著什麼?(舊的一天結束了,新的一天開始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3)現在該知道一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什麼時候結束的了吧?深夜12時也叫做0時。0時是白天還是夜晚?

(4)咱們一起將時針、分針撥到0時,聽清老師的要求,第一:請在鐘面上撥出你一天的作息時間,並說說什麼時候你在做什麼;第二:請思考:時針在一天裡走幾圈,一天共多少小時?另外:撥鍾時只撥時針,分針不動。(學生撥鍾,師巡視)

(5)一天裡時針走了幾圈?第一圈是從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第二圈呢?誰來撥給大家看看?請你撥給大家看看,說說哪個時刻你在幹什麼。

(6)對,一天裡時針走了兩圈,一天共是多少小時?那你能在鐘面上把24小時數出來嗎?(請一生上來撥、數。)

2.課件演示和老師講解一日裡鐘錶上的時針正好走2圈,一天是24小時。

(1)咱們也來數一數。(課件演示一日裡時

針走動的情況,同時師生共同數出一天有24小時。)

(2)一天一共是24小時,我們把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板書: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

3.研究兩圈數的關係,得出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的方法。

(1)孩子們通過撥鍾知道了一天裡,時針正好走兩圈,共24小時,那仔細觀察,外圈的數表示什麼?它和內圈的數有什麼關係?先獨立思考,再四人小組交流交流。

(2)抽生彙報。(鐘面外圈的數字表示中午12時到夜裡的24時,是時針走第二圈時對應的時刻。問:第二圈的數具體表示什麼?你能找一個數舉例嗎?(時針從0時起共走了幾小時)

外圈的數和內圈的數相差12。相差12是什麼意思?(外圈比內圈多12)

(3)在實際生活中,鐘面上只有第一圈的數,咱們又怎樣利用剛才找到的兩圈的關係用24時計時法來表示時刻呢?(出示一個9時的鐘面):這是什麼時候?(學生引起爭論:上午9時和晚上9時)師:這個時刻既可以表示上午9時,也可以表示晚上9時。板書(上午9時晚上9時)。

(4)上午9時和晚上9時用24時計時法怎樣表示?(抽生回答,求證:你們也這樣認為嗎?怎麼想的?)(板書答案)

(課件演示)上午9時是時針時走第一圈所指的時刻,表示一天過去了9小時,所以用24時計時法表示就直接說9時。(板書:9時)

(課件演示):晚上9時是時針走第二圈的時刻,從0時起,時針走過了中午的12時,進入了第二圈後又走了9小時,所以用9加上第一圈走了的12小時就等於21小時,表示一天過去了21小時,所以,用24時計時法表示是21時。

(6)討論、提煉方法:我們用24時計時法表示了上午9時,晚上9時,還用不用說上午幾時,晚上幾時?(就直接說幾時)。那麼怎樣用24時計時法準確表示時針走第一圈的時刻和第二圈的時刻?(學生討論)

請學生回答。

師小結: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針走第一圈的時刻時,鐘面上時針指幾就是幾時,表示時針走第二圈的時刻時,鐘面上時針所指的數加上12就是24時計時法的時刻。

(7)下午5時用24時計時法表示幾時?怎樣算的?(板書)

師小結: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時,這個時刻從0時起過了幾小時,就直接說幾時。

4.(1)P53的“做一做”:認識了用24時計時法計時的方法,現在咱們就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請你連一連。

學生翻書第P53頁,先獨立完成,再講評:15時30分用普通計時法怎麼說?怎麼知道的?23時呢?

(2)書P54第1題

5.教學24時計時法的優越性。

(1)今天老師還為你們帶來了一個小節目呢:(視訊:大風車),是什麼時候播出?對於這個節目的播出時間有兩個小朋友發生了爭論:(課件出示)誰說得對?誰又不對呢?學生判斷。再出示第三個用24時計時法的,這樣說對嗎?他也沒說是上午還是下午啊?

(2)師:孩子們想一想,24時計時法的優點在哪一點?(簡潔,不易出錯)所以,生活中好多地方都用24時計時法來計時。(課件出示)24時計時法的簡潔、不易出錯的特點使它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它是國際通用的一種計時法。

6.教學P53、例3(計算經過的時間)

(1)我們工作室的老師們今天下午2時40分乘列車從北京出發,離開咱們在16時45分正點就能到達三石家莊。(出示兩個鐘面),算一算,乘列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

(2)要求乘乘列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就是求什麼?你打算怎樣解決?(讓學生思考一下)同桌的孩子討論討論。(板書:下午2時40分------19時45分)

(3)誰來說說你怎樣解決?

(3)學生回答,師:對,你的方法可以用圖來表示:(出示線段圖)。師線上段圖上說詳細點:出發時刻是14時40分,到達時刻是16時45分,要求乘乘列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就是求14時40分到16時45分中間這一段經過的時間,就用結束時刻減開始時刻。

(4)你能算出百貨商場全天的營業時間嗎?

三、鞏固練習

四、全課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知道了些什麼?有些什麼收穫?

(課的最後讓學生說說收穫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反思自己學習方式的習慣,通過評價激勵,激發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學習中去。)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說教材:

一、本單元的內容結構及其地位作用

本單元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第六冊第六單元。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四部分:面積和麵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這部分內容的結構如下:

這些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國小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後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二、教材處理

本單元概念較多,也較重要。另外還有四個例題,分7課時進行教學。教學中注意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以達到活用教材的目的。

1.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

在數學概念學習中,機械學習是指學生僅能記住數學概念的描述、符號,卻不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更不理解與有關概念的聯絡。有意義學習是指學生不僅能記住所學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瞭解與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絡。通俗地說,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概念。

2.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於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應加強動手操作活動,發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特別是通過動手實驗,在做中學,有利於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3.讓學生探究,主動獲取結論。

為了改變以往教學中,過於強調單純的接受學習,而且是以被動接受為主的傾向,有必要選擇適當的內容,提供一定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4.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

估測儘管是一種粗略的測量方法,但在實際生活中有著比較廣泛的應用。人們平時對面積進行估測的機會常常比精確測量更多。因此本單元的教學中要重視對面積的估測如“估計本班教室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估計課本封面的面積,在小組中交流估計的方法。”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也有助於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說教學目標:

1.結合例項使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頃,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表象;熟悉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使學生探究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會應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正確理解面積的含義,初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

2、比較面積單位的大小,及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教學難點;

1恰當選擇面積單位,估計物體面積的大小。

2、給學生留有探究的空間,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探究中體驗。

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過程教學,這是一個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此,設計科學、合理、有序的教學過程,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臺,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機會,使數學學習從“文字學習”走向“體驗學習”,就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本單元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法:

1、情景教學法。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 例如:在教學“面積和麵積單位”的匯入新課時,讓學生說說多媒體教室和你的房間比較一下誰大一些?並問學生想不想知道多媒體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的房間大多少?從而順其自然的匯入新課。這一環節的設計,創設了生活情景,體現了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課的所學的內容與學生的認知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2. 直觀演示法

充分藉助形象直觀,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教學面積單位的進率時,利用媒體直觀演示把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劃分成100個邊長1釐米的小正方形,幫助學生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說學法: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力求突破傳統的以教師講解與示範為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廣泛參與操作實踐,使學生的數學能力與數學情感得到發展。

(1)操作實驗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

作和多種感官參與來激發學習興趣。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例如在認識“面積”這一概念時,首先讓學生通過用手摸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課桌的桌面,看電腦中的兩個鏡框的畫面,來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接著讓學生畫平面圖形,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說,給他們的大小起個名字,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面積定義,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入手,通過眼看、手摸、口述、用腦思考等多種感觀參與到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在實踐操作中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在學習用單位面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時,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去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並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2).自主探究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注重讓學生親身經歷規律發現的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實驗,自主探究的方法來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讓學生先用1cm2小正方形拼圖形,在拼的過程中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和它的長、寬有關係,再推匯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不僅有助於理解面積的含義,面積公式的來源,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3)合作交流法

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時,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小組合作,說說各自用邊長1釐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面積是多少,並作好記錄。小組彙報拼擺結果,觀察統計的資料,小組交流討論自己的拼擺收穫:通過擺一擺,你們有什麼發現?猜一猜: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小組合作進行操作,驗證猜想,討論小結出長方形面計算的公式,在此基礎上通過典型和有意義的材料,把一個長7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漸變成長5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邊長5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大膽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在活動中拼擺、觀察、猜測、驗證總結。這樣,即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的拼擺——猜測——驗證,讓學生經歷從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到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再創造,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

教學建議

本單元的概念較多,也較重要。為幫助學生建立概念,展現概念的形成過程,形成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強化概念的比較辨析,說說我的教學建議: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面積與面積單位。

教學目標:讓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初步形成這些單位的實際大小概念,學歷運用各種估測方法比較面積大小。

教學重點難點:從物體表面大小和平面圖形的大小兩方面理解面積的大小。瞭解統一面積單位是必要性。

教學策略:面積的概念可以從比較物體表面積的大小和比較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引入。前者從學生身邊的物體尋找直觀比較的物件,如課桌桌面,課本封面,黑板大小,練習本封面等等,從中還能比較自然地引出兩種直接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封閉圖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觀察比較,二是重疊比較。一般來說,當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大小差異明顯時,可以觀察比較;當大小相差不大難以觀察得出結論,而物體又便於疊合時,則可以採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大小。

學習面積單位,先由第教材70頁比較兩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創設問題情境,設計了一系列矛盾衝突。讓學生理解引入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再介紹常用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規定,並通過多種活動:“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釐米?”“用手比劃1平方分米的大小。”“試一試,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幾個同學?”讓學生感知這些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面積和麵積單位》。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方法等環節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今天我所要講的是人教版國小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面積與面積單位》這部分的內容。

2、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掌握了計算它們周長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中從學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通過現實生活來體驗面積的含義並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來形成對幾個面積單位的初步感知。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培養能夠使用適當的參照物比較圖形面積的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數學思考

初步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增強動手操作、歸納與進行合理選擇的能力。

解決問題

學會根據物體的大小合理選擇測量單位,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情感與態度

在有趣的學習活動中“樂學”,在實踐操作中感知與體驗面的大小,讓學生積累學習感情,享受在求知過程中的成功體驗。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材的特點,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難點分別是:

重點: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

難點:初步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並對統一面積單位必要性的感悟。

本節課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有三方面:

1、理解物體表面的這個“面”與它們的大小叫做面積的這個“面積”。

2、面積單位統一的必要性。

3、使學生從“線”的認識到“面”的空間飛躍,形成正確的表象。

三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學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他們具體形象思維也正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我以學生自己已有的空間知覺為基礎,在教學中安排了大量的觀察、比較、測量、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歷這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真正落實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

二、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上我主要採用的是活動教學與啟發式教學,學生進行學習的方法、方式就比較綜合了,有觀察、分析、操作、合作交流等,這些在教學過程中都會有所體現。

根據以上各方面的特點,我從以下個環節來進行教學。

三、說教學程式

(一)激情導趣,匯入新課。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課一開始我儘量讓絕大多數的學生能夠參與進來。我用一把米尺與一把卷尺,讓學生各抒己見說一說這兩樣東西的用途,學生已經學過長度單位,所以無論哪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把心去動起來(板書:長度單位)這時再分別出示32開、16開、8開三張白紙,讓學生說一說,這三張紙你來選一張,你將用來幹什麼?為什麼?引出大小。(板書:大小)這時學生還沒有一種表面的意識,再讓學生摸摸身邊的數學書、文具盒、桌子的表面並說一說自己的感覺,讓學生親自感知什麼是物體的表面。(板書:物體的表面)為大家的這個發現起個名字吧,匯出“面積”。(板書:叫做它們的面積)以上是我教學的第一個環節。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

學生通過觀察可以很快的分出數學書面、文具盒的面、桌子的面的大小來,這時出示兩個難以一下了分出面的大小的圖形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此時課堂中定會起爭議,小組裡商量一下,用你們討論出來的方法來比較一下這兩個圖形面的大小。正所謂“學起于思,思起於疑”,這時學生的求知慾強、興趣濃。學生會用剪一剪、拼一拼來比較;或用圓片;或用三角形;或是畫格子來比較,這時就會出現有的用大格子的,有的用小格子的。這時學生對這兩個圖形的大小已經心中有數,彙報後教師故意不同意他們的意見,拿不同的兩個組裡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來比較,引出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並讓學生選出一種最簡便好用的形狀來做為測量單位。這時學生已經明白不同大小的格子來比較物體面的大小是不正確的',所以要找出一些測量面積的單位來請學生們自己設計一些看,引出的1平方釐米。這時就可以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大約1平方釐米大小的東西,這些都是學生熟悉的、能親身體會到的,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表象。如果大的物體也用1平方釐米來量是很麻煩的,學生就會想著去找更大的面積來測量,就會發現還有1平方分米與1平方米,又用類似的方法讓所有的學生對1平方分米與1平方米有個認識。所有的這些活動都是以學生主動參與為主,做到師生互動、學生主動。這是我進行教學的第二個環節。

(三)觀察比較,促進遷移

通過上面的活動,學生對面積與面積單位有了一定的認識,學生們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如果此時安排適當難度的習題,讓學生在富有挑戰性的活動中層層深入,能使學生對所學印象更加深刻。正所謂“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就是這個道理。對面積這一概念的強化中可以出示幾個簡單的圖形,並有些是不封口的,讓學生比較大小,這時學生就會明白只有圍成的平面圖形才能比較大小,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在面積單位的強化上,讓學生比一比1分米和1平方分米,學生經過討論得出這根本無法比較或者是每小組用同樣長的繩子圍出一個圖來,各組一比較就發現周長相等的不同形狀的圖形面積卻不相同等等,這些不但發展了智力、形成了技能,還能讓學生的學習變得生動活潑起來。使學生能從“線”到“面”的真正飛躍,很好的突破了本課的難點。這是我設計教學的第三個環節。

(四)分層練習,鞏固所學

這個教學環節可以安排得很靈活,教師可以使用課本中已有的課後練習,讓學生做些選擇題或是填空題。其間教師可以進行巡堂,瞭解學生掌握情況,對學生進行一個大概的評價。全班交流時也可以適當地引導後進的學生。還可以在這裡滲透良好的學習習慣教育。

(五)全課總結

這個總結可以讓學生來進行,不但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也可以從中瞭解學生這節課都學到了什麼。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我的課就說到這兒,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