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華】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合8篇

說課稿8.95K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合8篇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毫米的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節。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釐米、米以及怎樣測量物體長度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會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學習的重要基礎,也能為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條件。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本節課可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實際測量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

2、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認真細心的學習習慣。

3、使學生感悟到知識源於生活。

教學重點: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釐米=10毫米。

教學難點: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

二、說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新大綱也明確指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因此為了全面、準確地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將注意: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知識產生了興趣,就會主動探索、積極學習。在教學中,我抓住了國小生好勝心強的特點,課堂開始,就設計了猜一猜老師手中兩本書哪本比較厚,哪本比較薄這一活動,一下子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學生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和探究中。

2、給學生充分的空間

傳統的教學老師包辦過多,恨不得把許多知識瞬間都灌注給學生,留給孩子時間和空間過少,不利於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節課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動手測量的基礎上,感受到1毫米有多長,通過觀察找到毫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這一切,都需要給學生留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感官,運用自己的智慧去發現和獲取知識,享受成功的喜悅。

3、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聯絡生活創設問題是新課程精神的體現。在教學中設計了聯絡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大約是1毫米的物體;在練習中設計了改一改小馬虎的日記,使學生覺得數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建立了一定的生活常識,從而培養他們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

三、說學法

我們常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達爾文也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論的知識。”這些至理名言充分說明了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性。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並努力做到“授人以漁”,我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學習方法:

1、合作交流法

國小生天真爛漫,愛說愛動。合作學習首先滿足了他們“說”的需要,在同一時間裡,每個小組都有人在說,課堂成了說的海洋。學生在自己的“小天地”裡感到自由、輕鬆,樂於大膽討論、質疑,有利於學生積極思維、注意傾聽,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創造力有明顯的作用。

2、動手操作法

俗話說:“手是腦的老師”、“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見,手的動作對於人的智力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在本節課中,我讓學生通過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量一量等多種活動獲取新知,使學生整節課都處於主動積極的狀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還使學生養成了善於思考、樂於動腦的好習慣。

四、說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景,設疑匯入。

首先創設猜一猜老師手中兩本書哪本比較厚,哪本比較薄這一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讓學生想一想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並用手勢表示一下,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動手錶示的過程中,溫故舊知。再從毫米產生的兩個維度出發:一是所學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時產生的需要,二是所學長度單位測量物體不夠精確時產生的需要,設定測量學生身邊的數學課本的長度、寬度、厚度這樣的情境(數學課本的長度、寬度不是整釐米的,厚度不到1釐米),從而激起學生探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的強烈願望,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課。

(二)、自主探索,發現新知

1、認識毫米

先讓學生自主觀察尺子,再交流你看到了什麼?結合學生的回答電腦演示說明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2、體會1毫米的長度

先讓學生動手摸一摸1分硬幣的厚度,再與尺子上面的小格比一比,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由此讓學生感知1毫米的厚度,再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的長度,請學生扮演毫米,跟其他同學說一說毫米的特點,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或哪些地方的長度或厚度接近1毫米。

3、操作作演示,引導學生推理得出1釐米=10毫米

先讓學生猜想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再讓學生觀察、動手運算元一數尺子上1釐米裡面有多少個1毫米,多媒體演示1釐米裡面有10個1毫米,從而驗證得出結論1釐米=10毫米。

這一環節教學時,讓學生自已去觀察,在觀察中發現新知,在交流中歸納新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學生的觀察、動手實踐等多種學習方式,使學生了解1毫米的概念,從而建立起1毫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這樣很好的突出了重點,分散了難點,教師再充分運用知識的遷移作用,讓學生去猜想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再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驗證結論,使學生主動地進行有意義的數學活動。

(三)、鞏固練習,培養能力

1、在尺子上指一指10、20、15、24、48毫米在哪兒?在這個過程中注意指導學生髮現5毫米的位置,幫助學生快速找到幾毫米的位置。

2、完成課本上的做一做。

3、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厚度、長度、寬度。

4、填一填,填上合適的單位。

5、改一改,小馬虎的數學日記。

這個環節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供一些具有綜合性的題目,對知識進行鞏固,使學生覺得數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從而培養他們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

(四)、全課總結,學生說自己的收穫。

五、教學效果預估

整堂課,充分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等新理念。學生願學、樂學,教學重難點突出,課堂氣氛輕鬆、愉悅,學生從中獲得了大量的知識資訊,提高了各種能力。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是針對本年級組提出的"如何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專題研究而設計的。設計的過程中力圖體現出本專題的研究成果,把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各種方法融入了教學當中。同時在本節課設計中,我也考慮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形式上採用多種形式交替變換,注重趣味性,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另外,我在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同時,也沒有忽視素質教育,一方面注重各學科間的滲透和聯絡,另一方面注意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的薰陶。

二、說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設計是以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練習為依託,通過對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鞏固練習,把本年級的研究結果——培養計算能力的方法孕育其中,本節課我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針對實際情況和素質教育的要求,設計了一些有趣味、有時代科氣息的練習,但實際並沒有改變知識內容和結構。下面我對本節課知識點做了簡單分析:

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是本冊的重點內容。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先是從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開始的,然後是接近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估算,接著是由淺入深的學習二、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不進位、不連續進位、連續進位的乘法,使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計算方法。本節課的教學安排既是對前面知識的鞏固和熟練,也是為學生進一步學習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和一個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做好鋪墊,又是為以後學習多位數乘多位數計算打好基礎。在這節課中學生在鞏固練習的同時,我把提高計算能力的方法:培養計算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加強口算、掌握演算法,理解算理等方法融入整個教學中,使學生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也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增強計算速度,提高計算的準確率。

基於以上認識,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教學目標:

使學生較熟練地掌握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的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使學生初步理解提高計算能力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體會成功的快樂。

初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

2、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並熟練地計算。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計算的準確率。

難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說教法、學法

從素質教育著眼點來看,要貫徹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的原則,不僅要使學生學會知識,更要使學生會學、樂學、主動去學。

為了更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能夠自主學習,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方法上,採用談話激趣、回憶交流、討論歸納、強化練習等教學方法,循循誘導,讓學生在比賽、遊戲、練習、合作中自主學習,鞏固和拓展所學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這種設計理念出發,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計算能力得到真正發展,我對本節課設計如下幾個環節:

(一)、激趣匯入。

同學們,這幾天我們一直在學習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知識,你們想不想知道我們今天要學習什麼知識?想一想。學生可能會根據教材說學習新知。是啊,從課本的內容看這節我們要學習一個因數中間有0乘法,但是老師想讓大家看看最近幾次的作業,拿幾本錯多的作業給學生看看但是老師想問問:這幾天我們學的知識,你們都熟練了嗎?作業得怎麼樣?(可以拿幾本錯多的作業給學生看看)引導學生說一些學生還不太懂,應該再練習。……那就鞏固複習一下,使我們計算能力再有所提高,計算的準確度也能提高一些,可以嗎?師板書課題。

(這樣設計匯入主要是讓學生覺得我們是有必要上這節課,明確學習目標,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最大的發揮)

(二)回憶交流,討論歸納,明確演算法,理清算理。

1、回憶交流

師:好,那回憶一下,我們這幾天都學習了哪些內容?……

師:對,這段時間我們就是學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那每天學習都一樣嗎?……

請學生想一想都學了哪幾種情況的乘法,同桌之間先互相說一說,然後請學生在全班上說一說。

2、討論歸納,明確演算法,理清算理

師:你會計算這幾種乘法題嗎?你能說一說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嗎?小組內互相說說,師巡視指導。

每個小組選一名代表彙報。師據學生彙報板書計算方法。

師小結:同學們說得不錯,雖然有些還說不完整,但已有一些進步了。

師生一起來說演算法,並理解算理。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2.能力目標:能正確計算正方形的周長。能運用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情感目標:採用身邊的實物來探究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啟發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

能正確計算正方形的周長。

教學難點:

能運用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出示一些精美的圖案,如:裝飾圖案,裝飾後的地板等。

2.在這些圖案上,都有正方形。同學們,你們還在什麼地方見過正方形嗎?

3.我們教室的地面就是由一塊塊正方形地磚拼成的。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研究地磚的周長。提示課題:地磚的周長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測量地磚的邊長。

教室裡有很多的地磚,我們可以隨便選取一塊。如果想知道它的周長,怎樣才能算出來呢?必須先測量它的邊長。要測量幾條邊呢?

請你用測量工具測量出你需要的資料。

說一說你是怎樣測量的。注意如果學生手中的尺子不夠長,可以多測量幾次。

2.計算地磚的周長。

我們已經測量出我們需要的資料。你能算出這塊地磚的周長嗎?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看看你能不能完成這個任務。

方法1:把四條邊的長度加起來。60+60+60+60=240(釐米)

方法2:用邊長乘以4。

方法3:先把兩條邊長加起來,再乘以2。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1.獨立完成教材第48頁做一做。要求獨立完成,再與同伴交流方法。

2.討論計算正方形的周長的方法有幾種?哪一種最簡單?你能用一句話來說一說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嗎?

3.用你剛才選擇的最簡單方法完成教材第48頁做一做。

第2題求籬笆的長度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長。

四、總結反思,拓展昇華

1.說一說今天的數學課你有什麼收穫?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會用上你學會的知識?舉例說一說。

五、佈置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設計理念: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我以小朋友熟知的《西遊記》為藍本,創設了“齊天大聖孫悟空回老家花果山”這樣一個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具體的情境中去感受數學的價值。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展。在這節課中,主要強調學生的參與性與實踐性,讓學生人人蔘與教學全過程,在感知的基礎上親身體驗,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教材分析:

《淘氣的猴子》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教材創設了“樹上一個桃子也沒有了”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 0”這一規律,學習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時就要用到這一規律。教學時,利用這一情景,組織學生討論,每隻猴子分到幾個桃子,再擴充套件到如果有更多的猴子來到這裡,能分到桃子嗎?從而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這一結論。在把結論應用到計算當中。

學生分析:

在計算方面,學生已經掌握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多種計算方法,對於多樣化的計算方法已經有一些體驗和積累。三年級的學生處在抽象的邏輯思維開始形成的階段,因而運用影象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在真實、有趣的情境中活躍思維,可以增強學習興趣。此外,在解決問題的活動體驗中,可以採用小組交流、全班展示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教學目標:

1、在情境中瞭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意義。

2、探索並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時,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3、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感受探究與合作學習的愉悅。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意義以及“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進行計算。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播放音樂《猴哥》,創設一個寬鬆的氛圍。

二、故事匯入

師:小朋友都看過《西遊記》吧!喜歡齊天大聖孫悟空嗎?大聖又回到它的老家花果山,看,花果山滿山遍野都是仙桃。(出示課件)它想把這些桃子拿回去給它的猴子猴孫們吃,於是,大聖的手一揮,桃子就全進了它的手心裡。

三、共同探討

1、探究“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

師:看,樹上現在還有沒有桃?什麼也沒有可以用哪個數來表示?

板書:0

師:現在有4只小猴玩累了,來摘桃子吃。(出示課件),看到這個圖你能提出一個什麼數學問題?

板書:淘氣的猴子

生:每隻小猴能平均分到幾個桃子?

師:你能列出算式嗎?結果是多少?為什麼?

0÷4(板書)

生:每隻猴子沒有分到一個桃子,所以0÷4=0;(你是根據故事理解的。)

生:因為0×4=0,所以0÷4=0。

師:你說的很有道理,做除法想乘法。

師:看,(出示課件)猴小五來了,它笑哥哥姐姐好笨哦!它以為它來了就會有桃子分了,小朋友們,有桃子分嗎?可怎樣寫算式?結果呢?

0÷5=?(板書)

師:如果有6只猴子,10只猴子呢?有桃子分嗎?你還能說出幾個類似這樣的算式嗎?

師:從這些算式中,你有什麼發現?

生: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學生:(板書)

師:“這真是一個偉大的發現!”還有什麼補充嗎?

師:強調“為什麼要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

拋算式: 0÷0= 5÷0=

假設0÷0=?因為0乘任何數都得0;所以0÷0的答案不確定,可以是1、2、……這個除法算式也就沒有意義;0做除數無意義。5÷0=?0乘任何數都不等於5,這個算式沒有答案,所以0不能做除數,0做除數無意義。

評價:(這是一個十歲孩子的想法嗎,太令人驚奇了!不錯。)

0÷100呢?0÷16呢?得結論:放課件。(師:齊讀一遍我們的發現)

2、探討“商中間有0的除法”

師:剛才5只小猴子沒有分到桃子,悶悶不樂的回家了,一回家可高興壞了,原來桃子都被它們的老祖宗孫悟空已經摘回來準備開蟠桃宴呢?(出示圖)

孫悟空有話說:猴兒們,我採了408個桃子,每張桌上平均放4個,可以放幾桌?

師:小朋友們,你們能幫助小猴子解決這個問題嗎?誰來說說怎樣列算式

408÷4=

師:先來估一估它的結果是多少?是幾位數?現在來試著用你喜歡的方法算一算;(說估算方法:把408估計成400,用400÷4=100。)

生獨立做,再小組交流:抽一名學生板演

師:你們在小組內說說你們的計算方法,也可交流一下在計算中發現了什麼?你是怎樣解決的?

生彙報

生:口算:408可以分成400+8,400÷4=100,8÷4=2,最後算100+2=102

師:你的思路很清晰!

生:列豎式。師:你能把你的想法給大家說說嗎?學生講列豎式的過程。

師強調: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先用百位上的4去除以4,4個百除以4,商1個百,除到十位時,十位上是0,表示0個十,0個十除以4得0,商0個十,商0要寫在十位上,0和4相乘得0,0減0得0,接下來再用個位上的8去除以4,商2要寫在個位上。

師抽生評價同學:你覺得他說的怎麼樣?

①說的很清楚,我聽明白了!②聲音很哄亮!

師:我也很欣賞你,因為你不僅用以前學過的舊知識大膽嘗試,解決新問題,還能勇敢的走上講臺,發表自己的見解;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誰還有不同的做法?(用虛線框起來突出簡便演算法。)

對比發現:當百位上正好分完,沒有餘數,而十位上的數字又為0時,可在十位上直接商0,不用再拉下來繼續除;這樣簡便一些!

師強調:咱們看看結果和估算的商的位數一樣麼?看來估算是可以檢驗我們計算結果正確性的。

再強調:商中間的0可不可以不寫?為什麼?(放課件)

①必須寫,起佔位作用。②不寫就是12,不是102了!

師:同桌看著豎式互相說一說做這道題的方法。

試做:606÷3

交流反饋

師:這兩道算式與我們以前學的算式商有什麼不同?

得出:商中間有0的除法

師:觀察真仔細!

3、探討:“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師:謝謝小朋友們幫小猴解決了問題,孫大聖高興的宣佈“宴會開始。”可美猴王的宴會上怎麼少得了美酒呢?

師:看,一共有720瓶酒,每個桌上放6瓶,可以放幾桌?

生列算式:720÷6=

先估算商是幾位數,再在練習本上算一算。

抽生在班上交流。

明確:為什麼商的個位要添上0?(因為除到被除數的十位上的數剛好除盡,而被除數的個位上是0,0÷6得0,所以直接在商的個位上寫0。)

師問有無其他方法?

師:強調簡便方法。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所以末尾的0除以除數,不要寫計算過程,直接寫商,這樣簡便一些。

師:這道題和上道題相比商有什麼不同?

得出:商末尾有0的除法;

做書上的840÷6,抽生說方法。要求學生把掌聲主動送給他。

通過計算這幾道題,能說說在計算過程中要注意什麼嗎?

⑴ 檢查商0是否忘寫; ⑵注意估算:商是幾位數?大約是多少?(3)用乘法驗算。

師:小朋友們總結的很好,一定要注意哦!

四、鞏固練習

師:齊天大聖孫悟空看到我們小朋友這麼聰明,觀察時認真,計算時仔細,有點不服氣了,想考考大家,願意接受挑戰嗎?

那我們就去它的聰明宮去看看吧!(出示圖)

1、是是非非請判斷

小朋友們都知道孫悟空的絕招是七十二變,幾個小猴子想學一學,咱們看看他們變得對麼?

2、神機妙算對又巧

師:小朋友們可真是有火眼金睛啊!來看第二關,做這兩道題,你們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樣的錯誤!

309÷3 650÷5

同桌檢查,做對的用你喜歡的方式誇誇對方,不對的幫它改正;

3、生活處處用數學

李阿姨不小心把購貨發票弄髒了,你能幫她算出每臺電風扇多少元錢嗎?

4、昇華延伸你能行

在8□8÷8這個除法算式中,要使商中間是0,□裡可以填幾?

師:這個題其實除填0以外,還可填1——7這幾個數字,當我們學了下節課的知識,相信聰明的你一定會明白的。

五、課堂小結

1、引導學生回顧本課學習內容,說一說,學到了哪些知識,是怎樣學的。(把今天學到的知識回去講給爸爸媽媽聽)

2、師強調在計算除法時,要注意商中間和末尾的0不要丟掉。

3、師:孫大聖對大家今天的表現相當滿意,我也很敬佩你們的好學精神,最後孫大聖送大家一句話:只要你們勤思考,多動腦,常練習,你們也一定會越來越聰明的!(放課件)

板書設計:

淘氣的猴子

0÷4=0 0÷5=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一、說教材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這個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二節的內容,本單元共有兩個內容,包括《小數的認識》和《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這個內容是在以前學習的整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安排的。

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會正確計算一位小數加減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重點難點:總結並理解算理

教學用具:

二、說學情

三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已經認識了小數,瞭解了小數中各個數位的含義,並且學習了整數的加減法,很清楚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所以對於這個知識的學習並不會感到困難。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我區的教學實際設計如下內容

1、教學模式:三段一思

2、教學方法:因為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有內在的聯絡所以採用遷移類比法引入,並根據這個教學內容的特點所以採用問題引導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四、說教學程式

一段:學什麼

1、複習匯入:出示兩道整數加減法計算題83+59 83-59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整數加減法,你能準確又快速的計算出得數嗎?

(1)學生用豎式計算

(2)你是怎樣計算的?(說算理)

師匯入:今天我們來學習《小數加減法》師板書

2、出示學習目標:

(1)通過計算探索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能正確地列豎式計算。

方法:自己讀後指名讀,這樣目標就清楚了。

二段:我來學:

1、用情境匯入法出示——購物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說說知道了那些數學資訊。

2、出示:文具超市裡的三種文具學生說出名稱和價格:

卷筆刀:0.8元,橡皮鉛筆:1.2元,綠鉛筆:0.6元。

3、出示學習提示:

(1)根據已有資訊提出一個加法問題和一個減法問題。(口頭提出問題)

(2)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先獨立計算,再同座互查。

(3)小組討論:列豎式時要注意什麼?試著總結出計算方法。

(4)時間為10分鐘左右。

設計理由是:首先培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的能力,然後先獨立學習,再同伴互助然後小組交流。

4、學習後一個或兩個小組板前展示,老師針對共性問題進行點撥和強調。

三段:我來用

因為本課內容需在計算的基礎上總結計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練習、典型的錯例分析練習、解決問題練習等系列練習活動。

1、填空:列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將( )對齊,也就是( ),再從( )位算起,得數裡的小數點要和橫線上的小數點( )。(先自讀再自己填完整,然後齊讀。)

2、下面的計算正確嗎?把錯誤的改正過來。

5+2.4=2.9 7.5+1.5=8.0 3.2-1.6=2.6(給出豎式,判斷)然後列出正確的豎式。(先獨做再小組檢查)指名說說每道題錯哪了,應該怎麼做。

3、列豎式計算

98頁3題選4道題(同桌互查後說出結果,錯的改過來)

4、解決問題:《動腦筋》6.8元 《童話故事選》3.4元。

(1)《動腦筋》和《童話故事選》一共多少元?

(2)《動腦筋》比《童話故事選》便宜多少元?

先獨立完成再小組內互查。投影展示講評,各組長檢查一下有錯的嗎?如果有改正過來。

5、根據實際提出數學問題並解答(學生要認真讀題目選擇合適的條件)

一件上衣:27.9 元 一條裙子:54.6元 一條褲子:38.7元

四段:我來思

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和自己的學習情況談談本節課的收穫。

板書:板書: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小數點對齊 ,從末位算起。

學生板演 學生板演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經歷面積單位間進率的推導過程,並能夠進行簡單的換算。

2、數學思考: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

3、解決問題: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來源與用途,初步學會在解決數學問題的實踐活動中應用數學。

4、情感與態度: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絡,激發學習興趣和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1、課標解讀

根據《標準》精神,國小數學教學應該讓學生經歷知識產生和形成的過程,發揮他們在學習上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以往教材相比,這部分知識在結構上與義務教材大體相同,但突出的變化是加強了探索性,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本課在討論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時,應注意給學生留下適當的探究空間,使他們能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得探究的體驗。

2、內容分析

本內容是教科書的第82~83頁例4及練習二十的相關習題。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建立了面積的概念並掌握了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探究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應該說國小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從學習長度單位的進率到學習面積單位的進率,是認識發展的一次突破。學好本課內容,不僅能鞏固前幾節課知識,還能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並且為以後學習立體圖形打下基礎。由於相鄰長度單位的進率是10,受負遷移影響,學生計算面積進率時容易出錯。例4教材採用由舊引新的方式,提出學習課題,即相鄰兩個常用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那麼,相鄰兩個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呢?教材採用1∶1的比例畫出了1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並在正方形內用虛線畫出了1平方釐米的小方格,然後引導學生根據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推算出邊長1分米即邊長10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至於1平方米與1平方分米之間的關係,則由學生自己依次類推。

教學重點是掌握相鄰面積單位間的進率,能夠進行簡單的換算。教學難點是面積單位的換算。教學關鍵是讓學生切實參與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的推導過程。

三、教法、學法

1、由於學生在以往生活、學習中較頻繁接觸周長等一些進率為10的單位,受相鄰長度單位進率為10的影響,學生容易產生相鄰單位進率都是10的錯誤遷移。再加上三年級學生思維分配力較弱,有時在計算中會顧此失彼,出現錯誤。因此,要加強對比,尋找規律,使學生體會到相鄰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它們的進率是有聯絡但又不同的。

由於學生還沒學過用100乘、除,所以只要求學生口頭推算。如要求8平方分米=()平方釐米,可以這樣想:因為1平方分米里面有100個平方釐米,8個平方分米就有8個100平方釐米,也就是800平方釐米。又如要求300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可以這樣想:因為每100平方釐米是1平方分米,300裡面有3個100,就是3平方分米。

2、學法點撥

(1)面積單位進率的推導與直觀圖象相結合。

(2)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結論讓學生自己得出。如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圖片中讓學生用1平方釐米的小方塊擺,或畫、或算來得出1平方分米=1000平方釐米的結論。

(3)要充分暴露學生思維過程。面積單位換算時,老師要注重學生想的過程,多問幾個“你是怎麼想的”。

(4)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推導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84頁。公頃和平方千米是兩個較大的面積單位,一般用於計量大面積的土地。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這些單位比較適用於計量物體表面、平面圖形以及小塊土地的面積。如果用於計量面積很大的土地,則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頃和平方千米。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對數學有較濃的興趣,思維較活躍,好動,想像豐富,善於發表個人觀點,敢於創新。所以我在教學中,根據他們的`特點,我主要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探索、交流,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學習目標的確定:

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通過實際觀察和推算,體會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應用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和有關面積單位換算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相互合作學習的能力。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教學難點:體會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

四、說教法和學法

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巧設懸念,以現實生活為基點,層層深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國小生的認知特點是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讓學生在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擺一擺,數一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的位置,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國小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突破和發展。數學課堂應是一個多向互動的環境,重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創設情境和組織學生合作與討論,豐富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在集體中進行知識和經驗碰撞,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思維更活躍、更發散。

五、說教學流程

恰當的目標,科學的方法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到實處,關鍵還在於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儘可能把實踐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成為一個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這樣的教學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一)、口算訓練:(3分鐘)

300×20= 100×10= 13×100= 20×500=

40×200= 3×400=50×70=600×30=

700×10= 800×20= 15×20=30×14=

(二)、複習舊知,揭示課題(3分鐘)

1、說出學過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2、指名完成下列單位換算,並說出換算的方法。

7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900平方釐米=( )平方分米

3、(出示84頁主題圖)

談話引入:同學們剛才看了這麼多圖片,體育場、森林、首都北京的面積都很大,測量這種較大的土地面積時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兩位新朋友。(板書課題)

(三)、以標導學,探究新知:

1、自學提示:(2分鐘)

①自學課本84頁,劃出重要的句子

②認識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及單位之間的進率。

③閱讀“生活中的數學”,感受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

2、學生自學(7分鐘)

師:自學時想不明白的問題可以小組合作進行探究,每個知識點可用橫線劃出,疑難問題要記錄下來。

教師巡迴指導,參與學生自學過程,掌握學生自學資訊。

3、自學反饋(8分鐘)

彙報自學成果:

① 測量土地面積時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

② 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公頃,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平方千米。(同學們想象一下)

師:認識了 1公頃、1平方千米。你想到了什麼?(讓學生展開想象,加深記憶,幫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

③教師引導學生感受1公頃、1平方千米有多大。

我們的一間教室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想一想多少個這樣的教室和起來面積約是1公頃?(200個) 空曠的足球場的面積約7000平方米,140個足球場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千米。

④問:你知道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之間的關係嗎?(引導學生推算。)

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

4、教師總結:(2分鐘)

這節課學習了測量土地面積時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

還學習了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這些知識要牢記在心,才能正確運用。

(四)、鞏固練習:(8分鐘)

1、課本85頁第1、2題

2、填空:

4公頃=()平方米20000平方米=()公頃

5平方千米=()公頃80公頃=()平方米

3平方米=()平方分米900平方米=()公頃

(五)、課堂檢測:(7分鐘)

1、填空:

8平方千米=()公頃6公頃=()平方米

40000平方米=()公頃100公頃=()平方千米

700公頃=()平方千米

北京世界公園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微縮景觀公園,面積約47()。

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 )平方米,也就是( )公頃。

面積是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它的邊長是()米。

2、在○填上“>”、“ <”或“=” 。

3公頃○3000平方米

500公頃○5平方千米

70000平方米○7平方千米

6公頃○600平方米

3、某農場有一塊長方形的水稻田,長是800米,寬是400米。這快水稻田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頃?

板書設計:

公頃、平方千米

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公頃。

邊長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

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

六、教學建議: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2、鼓勵學生自主探究,主動獲取知識。

3、強化概念的比較辨析。

4、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

5、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第70-76頁內容。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掌握了計算它們周長的基礎上學習的,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面積的意義,形成對幾個面積單位的初步感知。運用學生原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體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現實的情境中感悟新知,靈活運用。學好這部分內容,為以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等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提供思維基礎。教材中從學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通過現實生活來體驗面積的含義並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來形成對幾個面積單位的初步感知,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每個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

(三)、教學目標的確定:

學習目標:

1、通過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畫一畫等活動使學生認識

面積的含義。

2、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

必要性,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形成表象。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面積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的區別。

二、說教法學法:

直觀操作法: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提供認知是起點,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

自學輔導法: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學生探究,我放手讓孩子帶著問題自學,迅速瞭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再通過各種活動充分認識他們,並形成表象。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藉助形象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直觀的學生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方法,培養數學思維。

三、說教學流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教學流程:

一、激趣定標

二、學生自主活動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第一個環節是激趣定標

我首先提出問題,匯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面積單位”,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麼呢?

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今天的數學活動中來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匯入時,我直接點出課題然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慾。緊接著展示目標讓學生齊讀目標、瞭解本課的學習目標。

第二環節是學生自主活動

在這環節我分成三個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是探索麵積的含義,我首先讓學生找一找、並用手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課桌的桌面,看黑板的面及電視機的螢幕,來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接著讓學生畫一畫平面圖形,然後同桌互相比一比圖形的大小,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說,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面積含義,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入手,通過眼看、手摸、口述、用腦思考等多種感官參與到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豐富了學生的表象。我還及時捕捉學生的反饋資訊,引導學生概括出面積的概念。

第二步,比較面積的大小探索麵積單位。引出面積的單位首先讓學生知道正確比較面積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標準,我藉助多媒體先出示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學生用觀察法比較,會有三種答案,用疊起來的方法比較(試一試),還是不能確定大小,我根據學生的兩次資訊反饋,鼓勵同學們大膽創新,有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接著我再演示,在兩個圖形上分別畫上同樣大的小方格,通過數小方格的數量,學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積就大。在學生已經知道用數格法來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前提下,運用遊戲的方法來比較同樣一個圖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從而產生了矛盾,達到了學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經過師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確地比較兩個面積的大小,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接著我巧妙引出面積單位這一概念。測量長度要用長度單位,測量面積要用什麼單位?並告訴學生今天先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板書: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積單位還有別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個面積單位。以上環節的教學,學生的思維在師生共同提出問題、產生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一直處在積極探索之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第三步、自學課本,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首先,我先讓學生自學課本。其次是分層次來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1平方釐米”的教學以“教”為主;具體環節如下:找,從自己備的學具中找出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想:看著1平方釐米並把它印到腦子裡。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個指甲大約是1平方釐米。畫,畫一個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約是多少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教學以“扶”為主;“1平方米”的教學以“放”為主。以上利用多種方法的教學,促使學生鞏固了面積單位,發展其空間觀念。最後是用單位面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為此,在教學中都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去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並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拓展延伸主要設有填空題和操作題。目的讓學生明白

(1)正確運用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滲透長度和麵積的區別,為下節課做好鋪墊。並且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四、說板書設計:

面積和麵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

或叫做它們的面積。

封面圖形的大小

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這個環節:面積的概念和常見的面積單位,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這樣板書不僅突出教學重點,更有利於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