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推薦】三年級數學說課稿4篇

說課稿3.35K

作為一名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三年級數學說課稿4篇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1、教學內容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它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為後面學習乘數數位更多位的筆算乘法墊定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經歷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過程,會筆算兩位

數乘兩位數,會用交換乘數位置的方法驗算乘法。

能力目標:培養觀察力、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的信心。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難點:理解乘的順序及第二部分積的`書寫方法。

二、說教法、學法:針對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在教法上,我個人認為,在教學中應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啟發、引導、設疑等教學手段

及方法進行教學。

在學法指導上,讓學生掌握觀察、比較、發現、交流、合作等學

習方法。

三、教學過程: 《一》、問題匯入

1、呈現下圍棋的畫面,介紹有關圍棋賽的事例

2、放大棋盤學生觀察結構。(明確棋盤面由縱橫19道線交叉組成)

3、把棋子放在縱橫線的交叉點上,引出問題:“棋盤上一共有多少個交叉點?”

4、生說一說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列出算式19×19。

匯入板書課題。

《二》、探究體驗

1、各組討論:怎樣計算19×19。把想出的計算方法寫在紙上。

2、全班組織交流。

3、師生評議。

(1)請學生說一說,喜歡哪種方法?為什麼?

(2)教師對學生髮表的意見作以肯定或補充。使學生了解每一種演算法的特點和適用範圍。

(3)重點評議筆算。

用檢查豎式每一步計算的方式,再現筆算過程。在此基礎上,誇讚學生:能用剛學過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解決今天的新問題。並且,能正確解決乘的過程中的進位問題,你們真棒!

《三》、實踐應用

1、用豎式計算第65頁“做一做”中的4道題。完成計算後,組織交流。說出筆算的過程,加深學生對筆算過程的瞭解。

2、完成練習十六第1題。獨立計算,集體訂正。根據班上出現錯題的情況,和學生一起討論錯誤的原因,請學生訂正錯題。請學生注意:計算時要認真仔細。

3、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六第3、4題。完成後,請學生向全班說一說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四》、總結

1、請學生討論筆算乘法時要注意什麼問題,並交流。

2、教師強調:用豎式計算時,每次乘得的數的末位應該和那一位對齊。還要注意記住進位數,正確處理進位問題。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面積和麵積單位》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本課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國小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為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我藉助農遠資源輔助教學,並結合學生熟識的事物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指面、摸面,比面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

[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通過合作探究,體驗成功的快樂。

3、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以上三維目標,我將本課教學重點定為: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

教學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二、說教法、學法

由於三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抽象思維過程仍然需要具體形象的支援。因此,在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直觀演示和創設矛盾情境,使學習的主要內容以問題的形式間接呈現出來,再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學習,然後將發現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結構的一部分。這樣,不僅可以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說教學程式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了三個環節進行教學。

(環節一)媒體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呈現動畫:聰聰在擦課桌,明明在擦黑板)引出話題:

聰聰和明明在做什麼?

他們擦的速度是差不多的,怎麼聰聰一會兒就擦完了呢?

『設計意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學一開始,通過農遠資源中的動畫創設情境,引發課堂互動,使學生在生動的動畫中初步感知物體表面有大小之分,為理解面積意義做鋪墊。』

(環節二)動態演示、合作探究,突破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下面的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1、操作感受,認識面積:

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在面積意義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摸一摸課本的封面、課桌的面,觀察黑板的面、窗戶玻璃的面,直觀體會和發現物體的表面有大小之分,在獲得多種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揭示面積概念的第一層含義: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並進行板書)。

在教學第二層含義時,讓學生回顧學過的封閉圖形,通過課件展示封閉圖形的“面”,並引導學生比較出它們的大小,使學生充分體會“封閉圖形也有大小”,從而揭示面積概念的第二層含義: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封閉圖形)。

『設計意圖:通過實踐、觀察,可以使客觀事物在學生的頭腦中產生感覺形象,並依賴感知覺進行思維,形成抽象概念,使學生順利理解面積的概念』

2、製造矛盾,引出面積單位。

課件出示兩組圖形:一個小圓形和一個大三角形;一個長方形(2×4)和一個正方形(3×3)。讓學生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學生通過觀察能夠很快的比較出第一組圖形面積的大小,卻發現無法用眼睛

準確的比較出第二組圖形面積的大小,激發學生的認知衝突。然後我再問:如何正確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隨後安排小組合作,讓學生藉助提供的學具(兩個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片各一張,長方形、圓片、正方形、三角形紙片若干),動手擺一擺,量一量,數一數,合作探究。

這一環節是整節課教學的難點,這裡我巧妙的運用農遠資源媒體制造矛盾,再放手讓學生充分自由發揮。通過合作探究,使學生感悟到用正方形擺的優勢。我繼續播放課件再次創造矛盾情境:兩個平面圖形都用了4個正方形擺,為什麼面積大小卻不同呢?引出要有統一的測量標準——面積單位。

『設計意圖:多次感知和矛盾的衝突,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能力。』

此時,學生的思維活動處於最活躍、最興奮的狀態,我提出新的問題:常用的面積有哪些呢?引入面積單位的學習。

3、媒體演示,形成面積單位表象。

三個面積單位,我將平方釐米作為教學重點,運用農遠資源課件演示,把圖象、聲音、文字等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直觀理解1平方釐米。再結合學具,引導學生量一量1平方釐米正方形的邊長,摸一摸它的大小,閉眼想一想1平方釐米有多大,找一找面積與它相近的物體。整個過程,有觀察、有想象、有聯絡實際、有動手操作,讓學生充分經歷了概念的形成過程並建立正確的表象。

教學平方分米、平方米時,則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在找、看、估等輕鬆的活動中,建立正確的面積單位表象。

『設計意圖:以上利用多種方法教學,由直觀演示到抽象概括,促使學生掌握了面積單位的有關知識,發展其空間觀念,並強化了思維能力的訓練。』

(環節三)小組競賽,反饋練習,感悟收穫。(多媒體課件展示)

1、基礎練習

①課本76頁練習十八第1題

②在括號裡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一枚郵票的面積是4()

一塊手帕的面積是4()

一塊黑板長4()

一塊黑板的面積是4()

教室的面積大約是50()

2、創意大賽

用6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你喜歡的圖形。想一想,拼出的圖形面積是多大?

『設計意圖: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將農遠資源練習庫中的習題以競賽的形式呈現,既滿足了學生的遊戲需要,又在不知不覺中鞏固了學生的新知。這樣設計,目的是為學生營造新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新鮮、愉快的氛圍中得到了自我表現和發展的機會,享受到做數學的樂趣。』

3、感悟收穫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關於面積和麵積單位,你還想知道什麼?

『設計意圖:全課小結時採用總結式,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讓學生對這節課有完整的認識,並加以延伸。』

四、說板書設計

面積和麵積單位

物體表面

或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封閉圖形

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設計意圖:面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積單位,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這樣板書不僅突出教學重點,更有利於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概念。』

五、農遠的應用及教學預測

有了優質的資源,不等於就有了高質量的教學,關鍵還在於能夠把優質的資源有效地用於課堂教學中。我根據實際需要,對遠教資源中的課件素材進行加工、製作,片段擷取、格式轉換,精心製作成本課教學需要的多媒體課件。直觀的動畫成功地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幫助學生進行思維遷移,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順利理解面積的含義並建立了常用的面積單位表象。探究活動是一個動態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需要教師關注到學生的情緒狀態,設法維持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讓學生的思維不斷的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的解讀

1、對教材的理解(“解決問題”)

低段要求:學會從圖、文中發現資訊,並提出問題,藉助加、減、乘、除法的意義,(常用綜合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中段要求:能選擇相關的資訊資料,用乘除兩步計算來解決問題,從中滲透分析法。

三年級“解決問題”的教學,將為今後學習較複雜的解決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現在的學習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例題的定位

從例2表面呈現的形式來看:左邊呈現的是分步計算;右邊呈現的是綜合計算。在教學時,不能定位為“單純”地教學由分步到綜合,也不能定位為“單純”地教學“解題方法的多樣化”,這節課的教學應該定位是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來解決實際問題。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知識:

①有一定的整理資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

②知道乘、除法的意義

③會用表內乘法、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一、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2、本課任務:

找準問題,收集並選擇相關的資訊,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來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1、會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讓學生經歷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3、通過解決具體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在猜想與驗證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會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在解決問題中說清算理。

四、研究過程的打磨

1、(複習學生已有知識對新課的學習有一定作用)課前是否複習?

最初設計:

用補充資訊或補充問題的方式,複習用乘法或除法一步計算解決問題。

問題:

學生感覺枯燥;與例1的聯絡不夠緊密。

解決辦法:

1、繼續創設運動會的場景,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突出了例1與例2的連續性,讓學生感受知識間的聯絡。

2、把舊知的複習揉合到新課中,既省時又讓學生清晰感受到新舊知識間的區別。

如:①一共有多少個小圈?②每個大圈有多少人?這2題的解決是舊知,同時也是新知學習的思維步驟,是為解決“③每個小圈有多少人?”作鋪墊。

2、例題如何呈現?

最初研討:

方案1:整體呈現——學生找資訊較難。

方案2:分步呈現——有利於學生觀察;體現出知識的層次性。

問題:

學生找資訊時,總想數出一小圈的人數。

解決辦法:

讓學生找出一眼能看出並能確定的資訊。

如:把主題圖分步呈現:先出示2大圈的人,每大圈有5小圈;再出示“有60人表演”的資訊。讓學生觀察、找資訊。

3、如何放手,讓學生自主學會用連除解決兩步計算的問題?

試教時:

宋老師與我們組的老師同時感覺全過程“扶”得多,“放”得少;教學形式與手段單一;雖關注了說思路,但對“找中間問題”的思維訓練給學生的時間與空間都不夠。

解決辦法:(分4步完成)

1、利用2個資訊,解決一步的問題,並列式計算;

2、要解決這個問題必用到哪2個資訊?再列式計算。(滲透“分析法”解決一步的問題)

3、“要知道每個小圈有多少人?”又該怎麼解決呢?請你們試著做一做並同桌交流。(學生嘗試列式計算)

4、(反饋)學生上臺寫出結果,並說出每一步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4、如何有效體現解題策略多樣化?

試教時:

老師對每個問題、每種方法平均使用力量,甚至把不好說出道理的方法:

60÷5÷2=6(人)多次有意地呈現出來,學生只有挖空心思地去說理,這樣人為地增加了難度。

解決辦法:

1、以基礎方法為主(連除),其他方法為輔。

2、以面向大多學生實際水平為主,兼顧部分優生為輔。

3、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學生沒有提到的其他方法,則不用展示。

5、練習形式與手段的選擇:

這節課中的練習題有一定的難度:如:求“平均每輛車每次運多少千克?”,而圖中“2輛車”屬隱含資訊。

試教時:

老師為降低難度,就把3種方法的算式直接都呈現出來,再讓學生說每種方法每一步的思路,形式單一,而且學生對第一步到底該解決什麼問題是模糊的。

解決辦法:

1、明確問題後,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每輛車每次”的含義(圖中“2輛車”屬隱含資訊),然後讓學生獨立完成,最後全班交流

2、變形式、手段進行同類題型的練習,抓好切入點

如:(我會連)

①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張票?2×3

②一共演出了多少場?954÷2÷3

③平均每場售出多少張票?954÷2

教師抓好切入點:

1、“954÷2÷3中的2表示什麼?3呢?”

2、“平均每場售出多少張票?為什麼用兩步計算?”

五、聽後反思

體會:

1、課件的精美,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精神飽滿;

2、教師親和的語氣、瀟灑的神態、獨特地教學風格,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氣氛活躍;

3、教師能做到換位思考:精彩的設計,導致學生說理的清晰;

4、教師“扶”“放”到位,能給學生充足的思考與表達時間與空間,因而學生學得輕鬆;

5、教師能靈活駕馭課堂,不拘泥教學設計。

個人建議:

1、教師評價語如果更豐富、及時,學生參與率一定會更高;

2、對學生回答的問題做到及時反扣,也許效果更好。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地位作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六冊第二單元第二小節第一課時的內容,它是學生學習了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和乘數是整十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和書寫格式,為學習多位數乘多位數的算理打基礎,也為本冊中第三、五兩個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和混合運算的學習作準備。因此,本課時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全冊的一個重點,對今後進一步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目標教學目標是教材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檢查教學效果的標準和尺度。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教學目標應在基礎知識、能力培養、思想品質三方面進行明確。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在弄清兩位數乘兩位數算理的基礎上,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和書寫格式,並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正確計算的能力,滲透教學源於生活,我們要會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思想。

(3)情感目標:通過探究合作的學習,激發學生認真計算的熱情及善於探索、思考的學習品質。

3、重點、難點:重點:乘數是兩位數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難點:乘數是兩位數筆算乘法的算理。

4、教、學具準備cAI課件、每位學生一份作業紙。

二、學情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還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根據他們的認知規律,我們不僅要設計色彩鮮明的課件和情境進行教學,而且還要使他們感受到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是一種需要。因為課標上指出:國小中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因此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更應當關注數學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應該是現實的、具體的問題解決,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而且學數學是有用的、必要的,從而願意並且想學數學。

三、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絡現實生活,使學生從中獲得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通過教學實踐,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小組合作及應用數學意識。因此在本節課中,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整堂課始終貫穿杭州遊玩這一情境,設計色彩鮮明的學生喜愛的“動物”和“過山車”等課件,讓學生在課件所創設的情境中去學習。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學習計算方法。因為計算是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工具,只有在解決問題的具體情境中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作用。以往的計算教學過多了強調運算、技能的訓練,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在《新課標》所倡導的今天,使我們清楚認識到:只有將計算教學置於現實問題情境之中,把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問題融於一體,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探討學習計算方法,才能讓學生切實的體會到計算的意義和作用,並且感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心理學家表明:不經過學生個人親身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變成學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通過觀察課件中出示的小朋友們被售票員阿姨攔在“動物園”門口,針對誰能正確地並很快地回答售票員阿姨的比賽題,誰就能排在隊伍的前面,先進門看小動物時所設計的第二個過渡題,為學生提供了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具體問題情境,同時也設計了自主探索、小組合作討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和已有的計算方法,探索新的計算方法,給學生創設了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空間,逐步的加深對算理和法則的認識和理解,從而輕鬆地獲得新知識。

四、說教學程式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美國教育家哈曼說:“那些不經過設計而勾起學生求知慾望的教學,正如同垂打著一塊冰冷的生鐵。”而問題的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形成問題答案的慾望,從而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一環節中,我首先用課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然後帶著小朋友去杭州遊玩,第一站到動物園,遇到買門票付錢的問題,向學生提問:我們班有53位小朋友,門票要8元一張,一共需要付多少錢?讓學生列出:53×8的算式,複習了兩位數乘一位數,又根據小朋友進動物園時著急的心切,結合課件的情境,對學生講到:你們看,這些小朋友都想排到隊伍的前面,怎麼辦呢?瞧,售票員阿姨想了一個好辦法,她對小朋友說:“你們不要急,誰能正確地並很快地口答我的比賽題,誰就能排到隊伍的前面,先進門看小動物。”這時我設計了三道典型的口算比賽題:14×2、31×30、214×3(要求學生說口算過程);同時設計了四道根據乘法的意義寫出算式並說出結果的比賽題:1個532個533個5310個53並要求小朋友想想:3個53和10個53合起來是幾個53?這時,學生就會根據乘法的意義,13個53寫成乘法算式:53×13,這樣,

由複習舊知識自然地過渡到本節課的新知識,為講授法則和算理做好了知識上和心理上準備。

第二環節:自主參與,探究新知《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為學生提供了現實而又有趣的數學學習內容和學習形式。針對前面複習舊知得到的53×13這個算式,先揭示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然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算理,向學生提問:①你會說一說53×13的意義嗎?②53×13中的13可以分成幾部分?怎樣求出這兩部分的得數?根據學生的回答(先求53×3的積,再求53×10的積,最後把53×3和53×10的積相加。)我進行板書,在豎式中分三個豎式標明乘的箭頭。535315953×3×10+530×13159530689159……53×3的積53……53×10的積(個位上零不寫)689然後提問怎樣把這三步寫在一個豎式裡呢?讓學生進行演算法的探討。根據學生的彙報,強調書寫格式,用個位上的3去乘53,乘得的積是表示159個一,積的末尾要和個位對齊;用十位上的1去乘53,乘得的積表示53個十,乘得積的末尾要和十位對齊(個位上的0省略不寫);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這樣利用遷移原理,使學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對算理和演算法的認識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學重點,而且突破了教學難點。接著我對學生豎式格式的書寫進行了規範,並讓學生說說完整的豎式和分步計算的聯絡和區別,強呼叫豎式計算比較簡便。

第三環節:應用新知,解決問題在這一環節中寓教於樂,溶練習於生活問題和遊戲中,讓學生獲得一些用乘法計算解決身邊問題的活動經驗並在玩樂中進行鞏固。而且練習又具有一定的坡度,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在這兒我設計了四大板塊:1、嘗試練習利用課件中的情境杭州遊玩到達第二站“未來世界”提出幾個問題:①、門票48元一張,要給我們班53位小朋友買門票共需要付多少元錢?②、進了“未來世界”後,我們班有38位小朋友要坐“過山車”,“過山車”每人要付16元,你能幫忙算一算這38位小朋友一共要付的錢嗎?③、這次杭州遊玩在小朋友們開開心心中結束了,我們現在要乘車回家了,可我們的司機師傅給我們接送真是太辛苦了,我們應該怎樣表示感謝呢?(付車費)那誰能幫老師算算;我們班小朋友和老師一共55人,每人要付26元的車費,我們一共要付多少元錢的車費給司機師傅表示感謝呢?這樣將數學課堂教學變為學生認識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賦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2、鞏固練習出示小馬虎做題:52677557×43×13×29×36156xxxx75302208671515136469018251812小馬虎做的這四道題中,前三小題錯在對位上,第四道錯在計算的進位上。這題主要啟發學生不能當小馬虎,不能犯小馬虎這樣的錯誤,要求學生在發下的紙上找出錯的原因後訂正並交換因數的位置再算一遍,使學生在理解乘法意義基礎上,進一步鞏固演算法,明確算理,激發學生認真計算的熱情,懂得認真計算的重要性。3、加深練習:聰明的小朋友,你們會填嗎?□84□×7□×□7□□□1□3□□□□□□□6□□□□這裡出示兩道填數題,對練習稍以加深,有利於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4、延伸練習:由杭州遊玩結束,我向學生髮問到:下次我們全校小朋友都要來杭州遊玩呢,你能算一算我們全校216位小朋友,一共要付多少元錢的車費嗎?引出一道216×26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題目,讓學生大膽的猜想計算方法,激發學生探索、思考的慾望,為下節課的教學作好鋪墊。

第四環節:引導學生總結全課:我先讓學生說說這節課學了什麼內容?再談談自己的收穫?讓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整理、鞏固。

五、設計亮點:

第一,教學設計圍繞杭州遊玩這一情境,並從中滲入買門票付錢等生活問題,體現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第二,教學過程利用鮮明的、學生感性的(動物、過山車等)課件,具有動態生存性。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組合部分。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我的板書設計如下: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筆算535315953×3×10+530×13159530689159……53×3的積53……53×10的積(個位上零不寫)689板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半獨立的形式逐步完成的,它打破了板書由教師一手包辦,全盤授予的局面,這樣不僅美觀、簡潔,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簡潔美、邏輯美,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展了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