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4篇

說課稿2.4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4篇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數學上冊69頁《稍複雜的方程(二)》。主要從“教材”、“學法”、“教學設計”四個方面來說。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課時是村單元第二節中的第7課時。在這一課時之前,學生已認識字母表示數的意義作用,並初步瞭解方程的意義和等式的基本性質,並能運用它解簡易方程。這一課時是對前面知識的進步深化,也是列方程,解方程內容的深化,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也是難點。

(二)、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初步學會列形如ax+bc=d的方程解決一些簡略的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培育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接洽。

2、重點:學會解形如ax+bc=d的方程。

難點:理清題意,分析資料,找出等量關係。

二、說教法

教師通過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使學生主動參與整個學習過程。這節課主要採用“觀察法”、“啟發式”教學為主,藉助小組合作,自主探索等形式,因村施教,師生互動,實現預設的教學目標。同時還選擇接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有利於學生體驗、思考、探索。

三、說學法

為了學生獲得“稍複雜的方程(二)”這部分的知識,在教學活動中,我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動手計算。真正理解和掌握解方程的知識。

四、說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渠道,根據教學要求,我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五部分:

(一)、匯入新課。

上新課之前讓學生回憶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過程。

(二)、講授新知。

師:出示例2掛圖,讓學生觀察,理解圖意:水果店有人買水果。梨子2.8元每千克,阿姨買蘋果和梨各2千克共用10.4千克,蘋果每千克多少元?

生:觀察瞭解資訊,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

知道買蘋果和梨各2千克,每千克梨2.8元,共花10.4元,問題是每千克蘋果多少元?

師生討論:如果用方程解決問題,可以設每千克蘋果x元。那麼題中有哪些量是等量關係呢?

學生討論、發言、教師板書。

(1)蘋果的總價+梨的總價=總價錢

2x+2.8×2=10.4

(2)(蘋果的單價+梨的`單價)×2=總錢數

(X+2.8)×2=10.4

讓學生自己解第(1)個方程.把解的過程寫在課本上.接著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索第(2)個方程的解法,教師指導。

師提示:把(2.8+X)看作一個數,兩邊同時除以2得:2.8+X=5.2,這樣學生就可依照例1的解法解方程2.8+X=5.2。

生:說解題的過程,師板書:

(2.8+X)×2=10.4

(2.8+X)×2÷2=10.4÷2

2.8+X=5.2

2.8+X-2.8=5.2-2.8

X=2.4

讓學生自己驗算,指名學生到臺上板演。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三)、鞏固練習

這部分安排二方面的內容。(一)解方程,讓學生完成課本練習十三第1題。(二)看圖列方程解答,讓學生完成課本練習十三第2、4題。

(四)、課堂小結。 請學生談一談,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從中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一起總結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步驟:

1、首先讀懂題意,理清數量關係,找出等量。

2、根據等量關係列出方程。

3、求解。

4、驗算並寫出答語。

(五)、佈置作業。(學生課外完成)

我的說課就到這裡,謝謝各位。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41-42頁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的基礎上,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之後的教學內容,《體積與容積》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

二、說教法:在教學中,我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讓學生手、眼、腦、口並用,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建立有關體積和容積的正確表象,從而切實掌握所學的知識,為以後的進一步學習作好鋪墊。

三、說學法:

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小組交流

四、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瞭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意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喜愛數學的情感。

五、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以及它們的聯絡和區別。

難點:建立體積和容積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過演示,引導學生觀察,使體積和容積的意義變得直觀,容易理解。通過直觀的比較使學生理解體積與容積的`區別與聯絡。

六、說教具

兩個量杯、兩個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狀不同的石塊、小正方體、水。有關課件、茶葉罐,可樂瓶等容器。

七、說教學過程

(一)質疑匯入

出示課件烏鴉喝水動畫視訊。

師:看完了動畫片,誰能說說烏鴉為什麼能喝到水呢?水面為什麼會上漲呢?是不是原來的水增加了?

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概括出:小石子佔了一定的空間。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體所佔空間有大小。

師: 我們周圍所有的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只不過有的佔的空間大,有的佔的空間小。例如,課桌佔的空間大,墨水瓶佔得空間小;我佔的空間大,粉筆頭佔的空間小;教室佔的空間大,黑板擦佔的空間小。你能這樣的對比著舉幾個例子說一說嗎?(同桌互說)

(設計意圖: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初步感知物體的大小,為下面的探索活動做好鋪墊。)

2、提出問題,討論解決方法。

出示兩塊形狀不同的石塊,(一塊扁狀,一塊球形的)誰佔的空間大呢?,(1)學生觀察並獨立思考。

(2)指名說說看法。

師:看來,只憑觀察我們無法判斷誰佔的空間大,誰佔的空間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辦法,看看究竟誰佔的空間大呢?

(設計意圖:提出問題,讓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不僅增強了學生探索的興趣,而且還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和能力。)

3、觀察實驗,感知體積的意義。

演示:將兩塊石頭放入兩個裝有同樣多水的杯子裡。

師:說說你有什麼發現?

生口答後,師追問:

師:水面為什麼會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樣嗎?說明了什麼問題?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引導生理解:兩塊石塊在量杯中都會佔一定的空間。所佔的空間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佔空間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從而揭示課題: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作物體的體積。(同時出示課件)

現在你能用“體積”這個詞來分別說說課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嗎?如:課桌墨水瓶比,課桌的體積大,墨水瓶的體積小。。。。。。

(設計意圖:在活動中,學生深刻地感受到物體佔有一定的空間,而且所佔有空間的大小不同。學生經歷了實驗、觀察、交流等探究過程,感知了體積的實際含義。)

4、認識容積。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這麼多的物品,都可以用來裝東西。如:可樂瓶,茶葉罐,水杯,膠水瓶,

像量杯、紙箱、可樂瓶,茶葉罐這樣能裝其它東西的物體叫容器。你還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裝的東西多,哪些容器裝的東西少?(學生例舉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兩個大小不同的裝滿水的水杯,問:哪個水杯裝的水多?

引導學生認識:兩個杯子所能容納物體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納物體的體積,叫作這個容器的容積。

師:杯子裡裝滿水,水的體積就是這個杯子的容積,茶葉罐裝滿茶葉,茶葉的體積就是這罐子的容積。

5、區別體積和容積。

出示:用來裝小正方體的塑料盒和正方體教具。

師:誰能指出這兩個物體的體積和容積呢?

交流中使學生明白:這兩物體體積相同,但正方體教具沒有容積。只有能夠裝東西的物體,才具有容積。引導學生髮現:一般情況下,物體的容積比體積小。

出示課件:體積與容積的區別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讓學生感知“容積”和“體積”的聯絡和區別,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形成比較完整的認知結構。)

(三)解決問題,鞏固應用

1、試一試(P42)

出示兩個相同小正方體讓學生比較大小,然後用4個相同的小正方體,擺出形狀不同的物體,讓學生判斷它們體積的大小。

師:通過觀察,你們發現什麼規律?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體積的大小與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有關,與物體的形狀無關。(同時出示課件)

2、課件出示:(第42頁“練一練”的第4題)

(1)搭出兩個物體,使它們的體積相同。

(2)搭出兩個物體,使其中一個物體的體積是另一個的2倍。

(學生先獨立按要求操作,然後同桌交流,最後全班交流。學生搭出的圖形可能會不一樣,這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髮現體積相等,形狀可能不一樣,這樣可以為下一題的練習打下基礎。)

3、說一說。(第42頁“練一練”的第1、2題)

(課件出示插圖,讓學生獨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說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頁“練一練”的第3題)

(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體現了層次性、科學性和趣味性。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是所學知識的拓展和延伸。)

(四)評價體驗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對體積和容積的知識,你還想知道什麼?你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教材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上冊P90-91。

教材分析:

在組合圖形面積中,重點探索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教材的第二單元,學生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在此基礎上學習組合圖形,一方面可以鞏固已學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則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整合,注重將解決問題的思考策略滲透其中,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圖形的活動,讓學生了解組合圖形的特點。

2、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歸納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方法。能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進行解答。

3、培養學生探索數學問題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

4、進一步滲透轉化教學思想,提高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掌握用分割法和添補法求組合圖形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計算方法,根據圖形之間的聯絡和一定的條件,割、補成學過的圖形,選擇最適當的方法求組合圖形的面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認識組合圖形

(課件出示一組組合圖形)

提問

1、這些圖形象什麼,是由哪些基本圖形組成的.?

2、這些圖形有什麼共同的特徵?

師:我們把由幾個基本圖形組合而成的圖形叫做組合圖形。(板書:組合圖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索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板書:組合圖形面積)

【設計意圖: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知識來源於生活,而又服務於生活。】

二、探究新知,主動建構。

1、猜一猜

(課件出示主題圖)

提問:請你猜一猜這是什麼圖形?(學生根據課件觀察,在質疑中猜出圖形)

教師引導,這就是淘氣家客廳的地面的平面圖,提問:你能根據這些資訊,幫淘氣算一算至少買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嗎?

2、估一估。

師:在算之前,請您幫她估估,並說出理由。

3、探索簡單組合圖形面積計算方法,

師:如果我們要計算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你準備怎麼算?

引導歸納:組合圖形是由幾個基本圖形拼成的,面積就是拼成它的基本圖形面積之和。

4、班級彙報,教師適時點拔

(1)彙報時用多媒體將學生的學習成果演示出來,預設會出現五種情況。

學生邊彙報,教師隨即板書。其他同學能清楚地與自己的思路進行比較,並及時發現錯誤並糾正過來。彙報結束後,再讓學生對小組成員的彙報情況作評價,最後其他小組作補充彙報。

(2)師生總結分割法、添補法並提升方法的優化性。

讓學生自主觀察比較上面幾種方法的不同之處,總結出求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再進行分類,掌握分割法和添補法這兩種計算方法。

教師小結:分割的方法不同,但思路都是一樣的,都是把複雜的圖形簡單化。

三、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為了鞏固新知,又突出本課的教學難點,設計了三關闖關練習。)

第一關:分一分,說一說

1、任意分:任意分這個圖形(只要分出來的圖形是我們已學的圖形)。

2、最少分:請你把它分出最少的學過的圖形。

3、帶上條件分:要求分得合理,能計算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本題一題多用,循序漸進,螺旋上升,通過三個層次的分割,使學生明白在組合圖形的分割中,需要根據所給的條件進行合理的分割,對條件進行優化。】

第二關:算一算。

請你算一算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為了能使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在練習設計中照顧到不同學生的需求,設計了開放性的練習題】

第三關:小設計

運用我們所學過的基本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設計一個組合圖形,並算出它們的面積,然後考考老師和同學。

【設計意圖:本題是個開放性的題目,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並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整合運用,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相應的提高,進而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重新闡述了數學和數學教育的含義: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總結收穫、小結全課

同學們,今天,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可以說知識上的收穫,也可以說情感上的收穫,生生互動評價,既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體驗成功,促進了發展。

師:最後老師送給大家一句話和大家共勉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愛因斯坦希望大家在數學的海洋裡遨遊地更快,更強。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分數加減混合運算。

2、教材內容所處的地位:本單元教學異分母加、減法以及分數加減混合運算。這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以及認識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本單元知識既是分數加、減運算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以後進一步學習分數乘、除法以及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重要基礎。

異分母分數的加、減運算順序和整數加減運算的運算順序相同,因此異分母分數加、減運算的關鍵是把要相異的分母化成相同的分母,即通過通分使算式的分母相同,然後按照整數的加減運演算法則進行計算。在對分數的教學過程中,單位“1”非常重要,任何一個整體我們都可以把它看作單位“1”,然後利用分數的知識來解答。在分數的計算過程中,整數的運演算法則同樣適用,例如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這些規律的使用能使分數加、減運算更加簡便,應注意使用。

3、教材的重難點:

(1)能運用運演算法則正確進行計算。

(2)使學生掌握什麼時候一次通分好,什麼時候分步通分好。

(3)利用分數混合運算的法則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4、教學目標:

(1)使學生聯絡具體的問題情境,理解並掌握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進行分數加減混合運算。

(2)使學生能用分數加減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二、設計理念

(1)注重新課程理念的體現,主動讓學生參與。

(2)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並且讓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收穫。

(3)數學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

三、教法和學法

根據教材呈現的內容,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圖,鼓勵學生分析情境中的數學資訊和數量關係,明確所要解決的問題,然後瞭解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什麼樣的條件,進而列出算式。

2、討論具體的計算方法。教材中呈現了兩種計算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主進行計算,再組織討論和交流演算法之間的聯絡,明白分數混合運算的順序。

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學會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識,學會有順序的觀察題、認真審題、畫線段圖、分析數量關係、正確計算、概括總結、檢查的學習習慣。

四、教學程式

一)鋪墊準備:

1、口算

2、計算下面各題。

二)探究新知:

新課匯入:這節課,我們學習新的內容——分數加、減混合運算。

(板書課題:分數加減混合運算)

(一)教學例1(沒有括號的算式計算方法)【演示課件“分數加減混合運算”】

教師提問:回憶一下整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學生回答:整數加減混合運算順序是從左往右依次計算、遇到有括號的,應該先算括號裡面的。

教師談話:請同學們開啟書136頁讀一下第一段的文字、這一段告訴我們什麼內容?

學生回答:這段文字告訴我們: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與整數的相同;為了簡便,幾個分數可以一次通分,然後按照運算順序依次進行計算。

1、出示例1:計算

2、觀察算式:這是一個加減混合運算的等式;

三個分數是異分母的分數,計算時應當從左往右計算;

分母不同,計算時應先通分。

3、學生獨立解答。

第一種演算法:第二種演算法:

思考:這兩種演算法有什麼不同?哪一種簡便?

教師強調:三個分數是異分母分數,先一次通分比較簡便。

4、總結沒括號算式的計算方法。

5、反饋練習:

(二)教學例2(有括號的算式的計算方法)【繼續演示課件“分數加減混合運算”】

1、出示例2計算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個算式與例1有什麼不同?(有了小括號)

這道題的運算順序是什麼?(這道題的運算順序是先算括號裡面的,再算括號外面的)

2、學生獨立解答。

思考:這道題為什麼分步通分計算比較好?

3、總結有括號算式的計算方法。

4、反饋練習。

三)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它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四)隨堂練習

1、填空。【繼續演示課件“分數加減混合運算”】

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____________相同、沒有括號的.分數加減混合運算順序是:______________;有括號的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先算____________,後算______________、

2、計算。

五、佈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

分數加減混合運算

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整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相同

七、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特別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採用有意義的接受方式教學分數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順序。

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是人為規定的知識(儘管這種規定也賦予了它一定的實際意義),因此,在教學本例的知識點“運算順序”時,直接告訴學生,分數加減法的混合運算的順序與整數加減法的相同,引導學生將已掌握的整數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順序遷移到分數加減法運算中來。

2、關注理解題意的教學。

本例的兩個例子,均以表格的方式呈現其內容,因此,讓學生讀懂表格的意思是本例教學的首要環節。在學生理解了題意的基礎上再來列式解答。

3、根據分母的特點靈活選擇計算方法。

計算分數加減混合運算時,是分步通分好還是一次通分好,應根據分母的特點合理作出判斷。同時指出,通分的過程,熟練了以後可以不寫,不斷提高自己的計算能力。

4、培養認真書寫的良好習慣。

分數加減法混合計算的步驟在兩步以上,學生在按步寫出每一次計算的過程時,應嚴格要求按教科書中呈現的格式書寫,等號一律對齊,分數線在同一條直線上。同時提醒學生,最後的結果要化成最簡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