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5篇)

說課稿6.26K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5篇)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小數乘整數》,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說教材】

首先我說說對教材的理解:《小數乘整數》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2—3頁的內容,是本單元的起始課,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有整數乘法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教學時引導學生將整數乘法的經驗遷移到小數乘法中來。同時也為接下來要學習的小數乘小數和小數除法做了鋪墊。

【說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的教材分析及當前新課標要求,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自主探索小數乘整數計算方法的過程,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培養簡單的邏輯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體會小數乘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源於生活,生活需要數學,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難點】

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正確地列豎式計算小數乘法,處理好積中小數點的位置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說教法學法】

為突破重難點,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先採用“情境教學法”,創設“買風箏”的生活情景,接著用“遷移類推法”“引導發現法”,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識基礎,引導學生由整數乘法的經驗類推到小數乘法。

本節課的教學中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

【說教學過程】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感受學習的樂趣,掌握學習的方法,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課一開始,我問道:同學們,你們喜歡放風箏嗎?那我們一起到風箏小店去選一選自己喜歡的風箏吧!緊接著我出示四種不同形狀的風箏及單價,讓學生說說準備買哪種形狀的?買幾個?

本環節我的設計意圖是:讓課堂走進兒童的生活世界,設計熟悉的“買風箏”活動為背景,把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易於激發童心童趣,讓學生自覺地用數學的思維方式來觀察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自主探索,理解“法”“理”。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研究的重點,理當重點突破。我是這樣做的:

(一)出示例1。每個蝴蝶風箏3。5元,買3個要多少錢?

我讓學生說說例1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嘗試算出結果,並記錄自己計算的過程。

我發現有些學生用3。5+3。5+3。5的方法,還有些學生用3元乘以3再加上5角乘以3元,得出結果再把角換成元,還有些學生用35角乘以3,最後把結果再換成元,更有些學生用3。5乘3的豎式進行計算。我讓這些同學把自己的想法進行展示。

接著我讓學生比一比,評一評,哪種方法更簡便,通過比較和總結,讓學生明確小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知道用乘法計算更簡便,再展示學生列豎式中不同的對位方式,讓學生明確小數乘整數要先按整數乘法來計算,所以列豎式時是末尾對齊。再讓學生運用乘法豎式計算做一做的題目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知識的教學,要注重知識的“生長點”。我充分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和個性差異,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儲備獨立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對比、交流中選擇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滲透優化意識,而同步練習,使學生加深理解小數乘整數的計算過程,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二)教學例2。

1、出示算式:0。72×5,引發學生思考0。72不是以“元”作為單位了,你又應該怎樣計算?學生獨立完成,並小組交流,最後派代表在黑板上列豎式計算,並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教師引導概括:先將0。72擴大到它的100倍,再按整數乘法的法則計算得到72×5=360,由於因數0。72擴大到它的100倍,要使積不變,積360應縮小到它的一百分之一。並引導學生根據小數的基本性質,把小數末尾的0去掉。最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為什麼3。5×3的積是一位小數,0。72×5的積是兩位小數?從而得出積的小數點的位置與因數的小數位數有關。最後再讓學生與同桌說說小數乘整數列豎式時應該怎樣去做?計算時要注意些什麼?

我在此環節的教學中只在關鍵處啟發、在思考中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在反覆的思考和學習經驗的積累中理解並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三、實踐應用,鞏固提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在學習數學時,不能依賴機械的重複操作,要注重訓練的實效性。根據這一理念我精心設計瞭如下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題。

我安排第3頁做一做的第1題。並想一想:小數乘整數與整數乘整數有什麼不同?

2、提高題。

除了基本的練習題外,我還逐步加深難度,檢驗並提高學生進行小數乘整數的計算能力。我安排了《練習一》第1題列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3、拓展題:

《練習一》第2、3題。

練習的設計有層次,有難度,逐步加深學生對小數乘整數的理解,鞏固新知,強化重點,突出難點,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感受到學好數學的重要性。

四、反思評價,完善認知。

我用提問的方式帶領學生總結本次課堂。

1、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

2、你覺得在計算小數乘整數時應注意什麼?

【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板書簡潔明瞭,能清晰的再現教學過程。

【說小結】

本課教學,我注重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等學習手段,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我會學”、“我樂學”的轉變。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說得不好的地方還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謝謝!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2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時《分數的意義》,屬於“數與代數”領域的知識。下面我將從說目標、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學目標

1、瞭解分數的主產生,理解單位“1”,理解理解分數的意義,分數單位。

2、理解分數的意義的過程中,滲透數形結合、應用意識等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過分數意義的學習,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的神奇魅力。

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依據:

一是基於對課程標準學段目標的理解。課程標準關於“數與代數”內容安排上,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分數的意義,會用分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二是基於對教材的認識。《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是在三年級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的知識,學習好了本節課知識為以後學習分數的運算、性質等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數與代數知識。教材編排上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方法,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分數的意義,幫助他們感受單位“1”,理解分數單位,所以學好本節知識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是基於對學情的分析。五年級學生對分數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學習,認識了一些簡單的分數,在教學時與相關的知識相結合。而本節課是對分數的意義的理解,是一節概念性質的課程,而國小高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直觀形象思維的支撐。因此,在引入分數的意義概念教學時,創設生活情境,化抽象為具體、直觀,調動生活已有的經驗來理解分數的意義。

也據此,我將教學重點確定為:“理解分數的意義”,由於學生第一次學習分數的本質意義進行學習,因此,我將教學難點定為:“理解單位1,認識分數單位。”

二、說教法

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解題訓練,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本節課我的教法以啟發探究和引導發現法為主,教會學生用語言表達分數的意義,並在生活中得以運用。

三、說學法

五年級的學生已初步具備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能力。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應當由足夠多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計算、推理”的過程。因此,本節課,我的學法指導讓學生採用自主實踐、探究合作交流的形式進行實踐突破難點。這樣可以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四、說教學流程

(一)激趣匯入,揭示新知。

1、通過橡皮泥的合成與平均分,讓學生用不同的數來表示。

2、交流分數的產生及生活中的分數。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的事物,為學生創設智力陷井,激發求知慾望。同時,對分數的各個部分的名稱進行了一次再現的過程。再次為下面學習分數單位及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做好鋪墊。學生從歷史、現實的生活中,初步瞭解分數的產生、應用的廣泛性,呈現了學習分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合作探究,理解分數的意義。

1、分組合作,操作研究;

2、反饋交流,彙報自己的

(設計意圖):在三年級認識分數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表示,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整體可以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一些物體,為概括分數的意義做好準備,同時為理解單位“1”做好鋪墊。

3、歸納定義,認識單位“1”;

4、認識分數單位,深化單位“1”的理解。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的異同之處,使學生透過表象發現本質,再經歷觀察、比較、分析總結得出分數的意義,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單位。

(三)拓展延伸,強化認知

1、創造分數:9個橡皮泥,第一個同學取它的,第二個同學取剩下的,發現什麼?

2、師:老師這裡有一個圖形,只露出了一部分,我只知道是這個圖形的,聰明的孩子們你們還能知道這個圖形是什麼樣的嗎?畫畫看。(一帆風順)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畫隱藏的圖形,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單位“1”的認識、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數形結合思想。

(四)數形結合感情數學之美

老師這裡有個圖形,你們能用分數表示出陰影部分的大小嗎?(八卦圖、橢圓)

(設計意圖):通過直觀的圖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審美觀念。

(五)總結收穫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回顧新知,談收穫,給學生再次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相互提醒,進一步突出本節課的知識要點。通過直觀的圖形展示,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感悟數學的價值,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觀。

五、作業設計:

完成課本的“做一做”。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分數的意義》學生在三年級上學期的學習中,已經藉助操作、直觀,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並且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會對後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內容奠定堅定的基礎。

二、教學設計思路

根據學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說、講、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途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使學生了解分數的發展史(2)使學生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數單位的含義。

(3)通過創設互相協作、積極探索的學習情境,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

2、能力目標:

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能力,促進其思維的發展;通過同學間的合作,進而促進學生的傾聽、質疑等優秀學習習慣的養成。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2)、教學難點

理解單位“1”的概念。、

四、說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我運用“三疑三探”教學法,即設疑自探、解疑合探、質疑再探、拓展運用。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學生認識事物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雖然在前面的學習中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但要使學生理解單位“1”的概念,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必須遵循他們的認知規律。因此,本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採用啟發誘導、探究等教學法,並穿插自學、練習。通過動手操作、直觀演示,讓學生充分感知,再經過比較、歸納,突破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可以看作單位“1”這一難點,層層推進、步步深入,並在此基礎上理解分數的意義,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

五、說學法指導

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都離不開學法。在本課的教學中學法的指導寓於教學過程的始終。1、教給學生探索知識的方法。教師為學生準備了自探提示,讓學生根據自探提示1引導學生自學分數的意義,並用學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分一分、畫一畫、折一折表示1/4。然後觀察、比較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領悟出單位“1”不僅僅可以是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達到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2、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對事物本質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學生在通過動手操作、比較之後歸納出了單位“1”也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由於分的份數不同,取的份數不同,產生的分數也不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概括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通過自探提示2引導學生理解分數單位,自然數的基本單位是1,分數也有單位,分母不同,分數單位就不同,讓學生總結出什麼叫分數單位。3、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問題,學完本節課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讓學生真正學會本節課。

六、教學流程:

(一)展示資料,瞭解分數的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感受到分數產生的必要性。請一個學生用米尺測量黑板的長,說一說用“米”作單位,測量結果能不能用整數表示?在古代,人們已經遇到這樣的問題,請看第60頁上面的插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了平均分配一些東西,也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數表示的情況。請看第60頁下面的插圖。

這一環節的設計,調動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對分數有了初步再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積極傳播了數學文化。

(二)動手操作,理解分數

1、動手操作,感知意義學生利用學具,動手擺一擺、分一分、說一說、你把誰看作了一個整體,你是怎樣分的,表示這樣的一份是幾分之幾?2份呢?3份呢?學生操作、彙報交流展示的是學生把不同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所理解的分數。(課件)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2、深化整體,總結意義

在上一環節成功教學之後教師小結“剛才我們把,分別看作了一個整體。”從而再一次揭示了一個整體,通過直觀演示、使學生明確單位“1”可以是一個圓、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由此拓展“我們還可以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學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會說“我把全班學生看作一個整體,把一堆蘋果看作一個整體,把全校師生看作一個整體,把整個地球看作一個整體等等,從而深刻體驗了一個整體的含義,進而引出單位“1”。最後藉助設疑自探,逐步總結出分數的意義,即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進而揭示課題,完成板書。

(三)媒體演示,揭示產生課件其內容就是分數的產生過程,其目的就是創造一種寬鬆、愉悅的氛圍感受數學文化。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導、點撥,學生是在一種自主、自動的時間和空間中,通過自己的思考,達到學習目標的。實現了先進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融合。

(四)拓展提高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資訊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達到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為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塗色部分以上是基本練習題,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思考題,此題設計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符合國小生的心理特徵,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五)、全課小結,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於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P83的內容,分數加減混合運算。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以及認識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同時又是後面進一步學習分數乘、除法以及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重要基礎。根據新課標和教材內容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聯絡具體的問題情境,理解並掌握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進行分數加減混合運算。

(2)、使學生能用分數加減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能運用運演算法則正確進行計算,教學難點是使學生掌握什麼時候一次通分好,什麼時候分步通分好。

二、設計理念

(1)注重新課程理念的體現,主動讓學生參與。

(2)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並且讓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收穫。

(3)數學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

三、教法和學法

根據教材呈現的內容,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圖,鼓勵學生分析情境中的數學資訊和數量關係,明確所要解決的問題,然後瞭解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什麼樣的條件,進而列出算式。

2、討論具體的計算方法。教材中呈現了兩種計算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主進行計算,再組織討論和交流演算法之間的聯絡,明白分數混合運算的順序。

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學會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識,學會有順序的觀察題、認真審題、畫線段圖、分析數量關係、正確計算、概括總結、檢查的學習習慣。

四、教學程式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教學程式:複習匯入、探索新知、實踐應用、反饋總結。

(一)、複習引入。

首先讓學生回顧異分母的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讓學生進一步明確:計算異分母分數相加減時,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則進行計算,得數能約分的要約分。有了知識的積累,緊接著出示4個題目,讓學生獨立完成,並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麼想的?

這樣,我就很自然的引入本節課的學習:說“大家已經掌握了異分母分數加、減的計算方法,今天我們學習新的知識。”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找準了新知識的起點,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二)探索新知。

1、理解各分數的意義。

(1)出示例2:在指導學生讀懂題意的基礎上,我重點抓住兩個環節,第一、正確理解題中分數的意義,讓學生明白表示月季花和杜鵑花的面積的分數都是把花園的面積看作單位“1”,在求草坪面積的時候,則要把1當作被減數參加列式計算。學生在小組交流基礎上,

預設學生的答案一:可以用單位“1”,減去月季花的面積14 ,再減去杜鵑花的面積13 ,剩下的就是草坪的面積。 1 - 14 - 13

預設學生的答案二:先算兩種花一共佔花園面積的幾分之幾,再用單位“1”減去兩種花所佔的幾分之幾,可以得到草坪的面積佔幾分之幾。 1 - ( 14 + 13 )。

第二、探索分數混合運算的方法及順序。在例2列出算式以後,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這是由於學生已經能計算兩個異分母的加法和減法,應用已有的計算知識解決更復雜的計算問題,能積累計算經驗,發展計算能力。通過對算式的比較,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出:分數加、減法混合運算順序與整數、小數加減混合運算順序相同。加減混合運算是同級運算,運算順序是從左往右依次計算;有括號時,先算括號裡的算式。

(評價:讓學生充分經歷了操作、觀察、比較、推理、反思、歸納、概括等數學活動與數學思考,發現了分數混合運算的方法和順序,充分的探究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實踐應用

在在學生掌握了運算順序和方法的基礎上計算“練一練”裡的5/9+2/3-2/5,學生可能出現分步計算或一次通分計算兩種方法。前一種方法適宜多數學生,因為按運算順序可以分兩步計算,而且每一步計算都是兩個分數的加法和減法,與例1是銜接的,有利於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後一種方法把三個分數同時通分,計算可以快一些,學生中有能力採用後一種演算法的應該鼓勵。第二題讓學生先思考把哪個量看做一“1”,然後啟發學生列式計算。

(評價: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的重要手段,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有層次、有針對性地設計上述練習,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的理解

(四)、反饋總結

1、今天學習了什麼

內容?成果的簍子中又裝了什麼新“果子”?說說看?

2、誰願意再說說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是怎樣?在計算中要注意什麼?

(評價:讓學生自己說說本節課的收穫,既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回顧與整理,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表達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找最大公因數》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分數》中的內容。本課時是在學生找一個數的因數基礎上學習的。同時又為以後學習約分打下基礎。教材中直接呈現了找出公因數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分別找12、18的因數,再找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在此基礎上,引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教材採用的集合的方式呈現探索的過程。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特點,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探索找兩個公因數的方法,能準確地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2、讓學生經歷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方法,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

三、說教學重、難點

新課標鼓勵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交流,經歷探索的過程。

因此確定教學重點為探索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方法。

難點為用多種方法正確地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四、說教學方法和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本節課學生對因數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在教法與學法上,可以讓學生在半獨立的狀態下進行自主學習、交流探索。而教師在交流過程中,主要是引導、組織學生歸納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讓學生在經歷體驗、探索中去歸納、總結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這也是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五、說教學設計

《新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歸納總結的過程。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

( 一)、複習匯入,學習新知

因為學生已經很熟練找出一個數的因數,因此,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匯入新知。(匯入這一環節準備用時3分鐘)

1、師:同學們,我們已學過找一個數的因數,如果老師現在給你一個數,你能很快找出它的因數嗎?

生回答師板出12的因數:1、2、3、4、6、12

2、師:你們真棒!照這樣的方法,你能很快寫出18的全部因數嗎?

生獨立寫並彙報18的因數:1、2、3、6、9、18。

3、師:那麼準,那你們看看它們的因數你發現了什麼?請大家找一找,在12和18的因數中有沒有相同的因數?相同的因數有幾個?

生同位交流,共同找出:1、2、3、6。

師:像這樣即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我們就說這些數是12和18的公因數。此時師板書出集合圖形。

4、師:中間這一區域有什麼特徵?應該填什麼數?

生獨立思考後分小組討論。

生彙報:中間所填的數應該即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

5:師:在這些公因數裡面,哪個數最大?生:6最大。

6:師:對,6在這兩個數的公因數裡面是最大的,那麼我們就說6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數。

師: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找最大公因數。

師板書課題:找最大公因數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探索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並且能很快地找出來。同時這也就突破了教學重點:讓學生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這一層次的設計我準備用時12分鐘。

(二)、嘗試練習,合作探究

書45頁練一練中的1、2兩題:

(1)利用因數關係找最大公因數

師:請大家把書翻到第三45頁,獨立完成第1小題。

8的因數有:1、2、4、8。

16的因數有:1、2、4、8、16。

8和16的公因數有:1、2、4、8。

8和16的最大公因數是:8

師引導學生觀察:8和16之間是什麼關係?與它們的最大公因數有什麼關係?

學生隨著老師的問題提出來就獨立的思考觀察,然後在小組內自行解決。

(讓學生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並在小組內得到發展,對後進生來說也是一個促進。)

生彙報:8是16的因數,所以8和16的最大公因數是8。

然後師放手給學生,鼓勵學生自己小結;如果較小數是較大數的因數,那麼較小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並及時出一些這方面的題練習,如:4和12,28和7,54和8

(2)利用互質數關係找最大公因數

師:請大家獨立完成第二題。

生彙報5的因數有:1、5。

7的因數有:1、7

5和7的最大公因數是:1

師同上一樣引導學生獨立觀察5和7之間是什麼關係?與他們的最大公因數有什麼關係?

分小組討論彙報。

生:5和7是質數,所以5和7的最大公因數是1。

引導生小結:像這樣只有公因數1的兩個數叫互質數。如果兩個數是互質數,那麼他們的公因數只有1。

練習:4和5,11和7,8和9

(3)、整理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哪些方法找最大公因數?

生:列舉法,用因數關係找,用互質數關係找

師:我們在做題時要觀察給出的數字的特徵,運用不同的方法去找出它們的最大公因數。

(教師在講解找最大公因數時,不僅要告訴學生具體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將這些單獨的內容聯絡起來,給出學生統一的解題步驟,這樣學生才有章可循。)

這一環節的設計我也準備用時15分鐘。

(三)、鞏固練習,體驗成功

完成書第46頁的3、4、5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師巡視指導。在巡視的過程中對於後進生要特別的指導點撥。

鞏固練習準備用時8分鐘。

第四環節:全課小結

用2分種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五、說板書設計

我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本課的內容傳遞給學生,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各位評委老師,我僅從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這只是我預設的一種方案,但是課堂千變萬化的生成效果,最終還要和學生、課堂相結合。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6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八冊第138-139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2.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勇於思考、敢於求異的創新精神。

3.使學生感受比較與分類、猜想與驗證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並逐步學會用此種方法處理、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計算機軟、硬體一套。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1.激趣匯入。

師:這幾天我們在數學王國中又認識了一位新朋友——分數。(板書:分數)要是交好這位朋友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方便。

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小故事:有一天,唐僧師徒四人來到火焰山,那裡的天氣特別炎熱,他們走得汗流浹背、口乾舌燥。大家猜猜這時候他們最想吃什麼?

生:西瓜。

師:對了,沙和尚好不容易弄到了一個大西瓜,問師傅怎麼分,師傅說:“咱們師徒四人,每人吃這個西瓜的1/4吧!”(配音)豬八戒一聽,急得夠嗆,趕緊嚷到:“不夠,不夠,我要吃這個西瓜的1/8!”

(配音)站在一旁的孫悟空聽了偷偷地笑了。

同學們大家猜猜孫悟空為什麼在那偷偷地笑呢?

生:因為孫悟空認為西瓜的1/4比它的1/8大。

師:到底孫悟空對不對呢?學了今天的知識你就會明白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分數大小的比較"。(出示課題)

2.分析課題。

師:看到這個題目,誰想說些什麼?

[評析:這樣導課,既激起了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又為新舊知識找到了銜接點,為下一步學習新課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二、分類整理 師出示一組分數(課件出示)

師:剛才有一位同學們說,要比較分數的大小至少需要兩個分數。大家看這麼多的分數如果進行比較,你們有什麼感覺?

生:太麻煩了。

師:能不能把這些分數分類整理一下?(能)怎樣分類比較合適呢?

生討論後回答,師課件出示分類情況

分母相同的分數 分子相同的分數 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

[評析:從一組原始材料出發,讓學生比較分數的大小,學生通過分析、討論、思考發現:要比較分數的大小必須先把這一組分數進行分類。這樣教學,真實再現了知識產生髮展的過程,同時也使學生學會了分類整理的方法。]

三、探索規律

1.分母相同分數大小的比較。

師:(指第一類分數)這類分數的共同特點是分母相同,不同點是什麼呢?

生:分子大小不同。(多媒體分別閃動每組分數的分子、分母)

師:分母相同,分子大小不同,分數的大小可能與誰有關係?有什麼關係呢?請同學們結合這兩組分數進行討論。

生討論後回答

生1:我以1/5和1/5為例,把5塊餅平均分成2份,1份用1/5表示,2份用2/5表示,2份要1份多,所以1/5 < 2/5;因此,我的觀點是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大的分數大。

生2:我也同意他的觀點。但我是這樣想的, 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3份,1/3表示1份這樣的數,而 2/3是表示2份這樣的數,所以1/3<2/3 .

生3:我是這樣想的, 1/4是1個1/4 , 2/4是2個1/4 ,2個 要比1個 多,所以 1/4〈2/4 。因此我也同意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大的分數大。

生4:我是這樣想的, 1/3轉化成小數是0.33??, 2/3轉化成小數是0.66??,所以1/3〈2/3。我也同意他們的觀點。

生5:我是這樣想的,1/3 和2/3 的分母都是"3", 1/3的分子是"1",不到"3"的一半,2/3 的分子是"2",超過了"3"的一半,所以1/3<2/3。

生6:還可以先把每個分數用圓表示出來,再比較就明顯了。(多媒體出示畫面:並閃動塗色部分)

師:以上這些方法,都證明了一個什麼觀點?

生答師出示: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大的分數比較大。(生齊讀)

[評析: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找出兩個分數的異同點,再通過討論,從多角度明確了分母相同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這樣,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學生充分討論,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得到了培養。]

2.分子相同分數大小的比較。

師:(指第二類分數)這一類分數有什麼特點呢?

生:每組分數的分子相同,分母大小不同。(多媒體分別閃動每組分數的分子、分母)

師:這類分數的大小可能與誰有關呢?有什麼關係呢?請同學們再討論一下。

生討論後形成兩種觀點

甲方:分子相同的分數,分母大的分數比較大。

乙方:分子相同的分數,分母小的分數比較大。

師引導生辯論

甲方發言人: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大的比較大;那麼分子相同的分數,當然分母大的分數比較大。

乙方發言人l:甲方同學只是一種表面"推理",並不能證明他們的觀點是正確的。

乙方發言人2:我們以1/2和1/3為例:把單位1"平均分成2份取一份用1/2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3份取一份用1/3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少。

甲方發言人:乙方的證明只是貌似正確,一種方法並不能證明他的觀點正確。

乙方發言人:我有一個問題想請對方同學來回答:在你過生日時,買來一塊生日蛋糕,兩人來吃每人吃的多,還是3人來吃每人吃的多?

甲方發言人:當然是2個人吃,每人吃的多(同學們都笑了),你說的有點道理。

乙方發言人1:我方同學說的不僅有道理,而且完全正確。1/2化成小數是0.5,

而1/3 化成小數是033??。

乙方發言人2:還可以畫圓來說明。(多媒體出示如下畫面,並閃動塗色部分)師:甲方還有發言的嗎?(沒有)現在你們]同意哪種觀點?

師出示:分子相同的分數,分母小的分發比較大。(生齊讀)

[評析:"同分子分數大小的比較"是本課的難點,教師巧妙地先讓學生對結論在行猜測,然後展開辯論,使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成功突破了教學難點。]

3.分子和分母都不同分數大小的比較。

師:(指第三類分數中的5/8 和7/9 )誰能想出辦法比較這兩個數的大小?

生1:如果能把它們轉化成分母相同的數,再比較大小就好了。

生2:如果能轉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數,再比較大小也行。

生3:也可以轉化成小數再比較大小。

生4:轉化成小數太麻煩了。 (師用多媒體畫線段圖的方法演示比較的過程)(生鼓掌)

師:同學們的這些想法和方法都很好。在分數中,這一類分數不只這一組,還有很多,比較的方法也很多,以後的章節還要專門研究。

[評析:把"分子和分母都不同分數大小的比較在本節課進行滲透教學,是教師的一個大膽嘗試,這樣一是維護了知識系統的完整性,同時也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找到了良好的發展空間。]

四、實際運用,深化新知

師:現在誰能利用這節課學過的知識解決一下,孫悟空笑的對不對?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看來,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必須認真、紮實,不能一知半解,否則會鬧出像豬八戒那樣的笑話來。

[評析:這樣設計首尾呼應,使學生真正明確了"誰笑的聰明",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待科學要有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態度。]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7

 (6)利用關係,類推公式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並且在剛才的實驗***作中,也有學生擺出了正方體,因此學生很容易就能夠由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推匯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需要注意的是用字母表示公式時,使學生明確三個a相乘也可以寫成a3,3寫在a的右上角。

(三)鞏固練習,擴充套件應用

練習是數學中教學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正確運用公式,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

1通過讓學生完成教科書第33頁的“做一做”的第一題,先讓學生動作***作,這樣有助於學生理解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的關係,掌握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2.做第33頁“做一做”的第二題,鞏固剛學過的“立方”的知識,要使學生弄清,什麼情況下可以寫成一個數的立方,一個數立方應該怎樣計算。做題時,如果發現學生把3個相同數連加與連乘混淆起來,教師應及時糾正。

3.完成練習七第1題,讓學生運用公式計算。

4.完成練習七的第7題,要注意這道題算式的運算順序。

5、拿出課前準備得長方體物體,同桌合作計算出它們的體積。

學生明確求體積應先量出它的長、寬、高,再進行計算。這樣設計,既能使學生加深對計算長方體的計算方法的掌握,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全課,質疑解惑。

(1)讓學生說說這節課學習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

這樣設計目的對新知識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梳理,內化的過程,同時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和回顧與反思的習慣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8

五年級數學下冊“通分”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通分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數學下冊第93至94頁的內容。這部分教材以分數的大小比較為線索,由特殊到一般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教學通分。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分數基本性質的直接應用,在分數加減法中常常用到。因此通分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是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和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重要步驟,所以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好這部分內容。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上學期已經初步學習了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以及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所以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難度不大,重點讓學生講解判斷大小的理由並及時歸納總結。至於異分母分數比較大小,一部分同學其實已經知道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進行比較,那麼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成果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來引入通分,再通過自學環節,順理成章的讓學生轉入本節的重點學習中。

三、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能準確快速地比較各類分數的大小,理解通分的意義和作用。

2。讓學生經歷觀察、分析、合作、交流、歸納等一系列數學活動,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

3。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異分母分數的比較。

教具準備:課件一套

四、教法及學法指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因此,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採用啟發誘導、合作探究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觀察辯析、合作交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身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

在教學中,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①讓學生學會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並且上臺講解,實現兵教兵。②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③能自學的儘量讓學生自學。④通過觀察、分析,引導學生掌握對事物本質進行總結的方法。

五、說教學流程

課前調查:

請你單選或多選溫哥華冬奧會上令你感動的畫面。

【設計意圖:體育最能激發人的愛國熱情,這樣的課前調查,既為本節的教學提供了素材,又滲透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一)激趣匯入、提出問題

xxxx年第21屆溫哥華冬奧會中國金牌榜首次進入世界前七!冬奧期間,每一個精彩瞬間都會激起我們的心靈震顫(出示課件:王濛叩謝恩師李琰、申趙18年圓夢登頂、周洋以一敵七摘取1500米桂冠、中國短道接力金牌失而復得)。然後螢幕上依次出現統計的結果。緊接著讓學生根據統計的結果提出數學問題。

【設計意圖:情境的創設基於學生自己調查統計的結果,不但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時學生提的問題很多,可能有涉及比較分數大小的,也可能有涉及分數加減法的,教師可根據難易程度一邊板書一邊適當調整問題的順序。

(二)解決問題、探究新知

1、獨立解決問題

因為有三年級的知識做鋪墊,所以首先讓學生嘗試自己先獨立解決問題,並把必要的過程寫出來。在這個環節滲透給學生一種學習方法,那就是有困難向書本請教。教師及時巡視,調查學情。

【設計意圖:學生獨立思考是一種良好的思維品質。在教學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自由地去探究,去發現,親自體驗獲得知識的快樂。】

2、合作交流

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已解決的問題,或討論有疑問的地方。教師這時要作為一個參與者融入到學生的交流中。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可以實現智慧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思維方式的互補,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

3、彙報展示

⑴同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

學生因為有知識儲備,所以很容易得出結論: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數比較大。這時教師評價後追問學生想法,然後進行一組練習進行鞏固。(○○○)。

⑵異分母分數比較大小

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分子相同的異分母分數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讓學生說比較的方法時,如果有學生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比較時,教師即可藉機轉入下一環節的學習中。如果沒有,那麼就在下一問題的解決中,把巡視時發現的有代表性的方法,讓學生上臺展示進行講解。這時學生可能從畫圖、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以及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等方法來解決問題。這兩個層次之間教學可以機動,關鍵取決於學生課堂上的做法。

【設計意圖: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獨立意識,喜歡發表自己的見解,渴望向別人證明自己的能力。課堂中學生以積極愉悅的狀態參與到實踐過程中,主動尋求多種解題方法,迸出創新的火花,使學習真正成為人的主體性、能動性不斷生成、發展和張揚的過程。同時這樣處理環節也很好的突破了難點。】

4、教學通分

⑴觀察方法,揭示課題。

教師就地取材,指著利用分數基本性質解題做法問:仔細觀察這位同學的做法,你有什麼發現?這時學生回答把異分母分數轉化為同分母分數(板書)。教師追問:“轉化後分數的大小變了嗎?你的依據是什麼?”這時教師揭示:像這位同學的方法,就叫做通分(板書課題)。

⑵閱讀教材,理解意義。

閱讀課本93——94頁,把你認為重點的地方或有疑問的地方用紅筆標註一下。在這裡其實也滲透給學生一個讀書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

⑶交流收穫,掌握方法。

看書後,先解決有疑問的地方,之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什麼叫通分,通分的方法,學習通分有什麼作用等。

【設計意圖:這樣做學生不僅觸到新知的“脈”,還能尋到新知的“源”,不僅知道了學什麼,還知道為什麼要學,不僅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還有利於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這樣就突出了重點。】

(三)鞏固練習,拓展提升。

1、比較下面分數的大小:

和和

2、同學們進行100米賽跑,丁丁用了分,明明用了分,誰的成績好一些?

3、隨機練習黑板上的其餘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從基礎練到拓展練,把數學放到了更廣闊的生活環境中,讓學生在掌握了比較分數大小方法的基礎上,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課的最後我用這樣一段話結束本節的教學:同學們,我們雖不見得有冰雪健兒們那樣的天賦及機會,能夠在國際賽場上為國爭光,但是我們每個人,卻可以被他們的某種精神所激勵,然後在我們各自的人生舞臺上,去贏得屬於我們自己的金牌!

板書設計:

通分

大小不變

異分母分數同分母分數

轉化(公分母)

公倍數

把異分母分數分別化成和原來分數相等的同分母分數,叫做通分。

當然,這只是我的教學預設,在實際的教學中,也許學生的學習會有更多、更精彩的生成!我期盼這一刻的到來!感謝各位專家、老師的聆聽!謝謝!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9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資訊窗4的內容:《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問題》。

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問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求幾個幾分之幾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及“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教學分數連乘法,既為學生提供練習分數乘法計算的機會,又為學生學習分數連除以及乘除混合運算作了準備。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並結合課標的要求,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問題的數量關係,掌握分數連乘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2)讓學生在“用數學”活動中,學會收集、選擇和加工資訊,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在共同探討中培養合作意識。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和掌握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問題的數量關係,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難點是用分數連乘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充分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化抽象為直觀,把計算學習和解決問題有機結合,並注重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理解數量關係,是突破本課重難點的關鍵所在。

教學方法:

五年級學生的思維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已有了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的能力,創造性成分也比中年級有所增強。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本課教學中我主要採取數形結合的方法,藉助線段圖幫助學生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使直觀教學與抽象概括有機結合,掌握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計算方法。基於以上認識,在本節課教學中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以教材的情境設計為依託,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對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這幾問題的關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問題意識。

(2)“探究--研討”法:當學生提出問題後,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3)數形結合法: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內容比較抽象,理解和掌握有一定難度。教學中採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利用線段圖把抽象的知識與具體的圖形聯絡起來,從而有效降低教學的難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主要是通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理解概念掌握規律並形成知識和技能,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由於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分的問題中有兩個單位“1“的量,預計學生在分析問題時會把兩個單位‘1”混淆,因此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解題思路的教學,分析題意時讓學生反覆說每一步是把誰看作單位一在算什麼,使其在理清數量關係的前提下進行思考,達到理解掌握的目的,提高課堂效率。

教學過程:

本節課主要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

一、回顧舊知,匯入新課

課堂伊始,我就讓學生先做一組尋找單位“1”的練習題:

(1)白羊的只數是黑羊的3/8。

(2)梨重量的1/5和蘋果的重量相等。

然後又設計了給上兩題補充一個已知條件口頭提出問並解答的練習:。

(1)有40只黑羊,白羊只數是黑羊的3/8。……

(2)梨重量的1/5和蘋果的重量相等,有40千克梨,………

這節課我們就繼續利用單位“1”來解決更多的問題。

這一環節中兩個練習題的設計,有層次有梯度的複習了有關單位“1”的知識內容,目的是讓學生熟悉單位“1“,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新課匯入乾脆、利索、自然,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參與到新知的學習中去。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課本情境圖:裝一個紅沙包需要60克玉米。裝一個綠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紅沙包的3/4。裝一個黃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綠沙包的7/9。根據上面的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教師根據學生提問板書:

(1)裝一個綠沙包需要多少玉米?

(2)裝一個黃沙包需要多少玉米?然後問學生:解決這兩個問題哪一個稍複雜一些?為什麼?

從生活情境入手匯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道理。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0

本節課是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找規律》中第一課時內容。這一內容是學生在四年級時學習了兩種物體間隔排列的規律,以及對幾種物體進行搭配或排列的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而且在低年級的學習中,學生也多次經歷尋找數或圖形簡單排列規律的過程。這節課,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尋一些數學規律,並應用規律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初步培養探索規律的意識和能力。 本節課我分這樣幾個環節來進行教學。

(一)遊戲導放,體驗規律,揭示課題。

男女生記憶力大比拼,一下子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初步讓學生感受第二組數有序、重複出現的規律。從而引出課題。

(二)觀察場景,感知物體的有序排列

這個環節,我以國慶節的情景作為匯入,出示教材例1的場景圖,讓學生認真觀察,通過觀察,找出盆花 、彩燈、彩旗的排列規律,學生邊講解,課件圈出規律,直觀體驗物體的有序排列。

學生看出各種事物的擺放順序並不難,但說不到位,所以課中要提高交流的質量, 如盆花,學生同位交流中一般說 “一藍一紅一藍一紅這樣排列的”在集體交流中我引導學生理解“2盆為一組重複排列”。

(三)自主探究, 體會多樣的解題策略。

本環節,我給學生創設了這樣的一個平臺,先是提出這樣的問題:照這樣擺下去,左起第15盆什麼顏色的花?接著讓學生就這個問題自主探究、討論、交流得出解決問題的三種策略,即是畫一畫、數一數、算一算,尤其注重分析計演算法。讓學生理解算式中每個數的意義,特別是除數和餘數,突破難點。然後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認識到計演算法的簡便實用。最後引導學生逐步歸納出用計演算法解決類似的問題應注意三點:(1)找準物體的規律;(2)分組、確定除數;(3)列式計算。

(四)提高練習,加深理解。

練習中的第二大題,前兩題讓學生說說重組後圖形的排列規律,解決問題,鞏固新課,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總數一樣,每組規律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每三小題是開放題,學生找到“每組第二個是三角形”這個規律,設計圖形,學生在觀察不同的設計中感受到,“不同的規律也可以通過設計得到相同的答案”這時學生對算理的深入理解,解決問題技能逐漸熟練。

(五)生活萬像,再現規律。

最後,多媒體播放日升日落、四季更替、月圓月缺、紅綠燈、十二生肖等大自然和生活中的規律現象。讓學生深切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連繫,近一步體驗數學規律的價值。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分數的意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通過學習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理解單位“1”,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它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會對後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內容奠定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及教學設計,制定本課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探究分數意義的過程,掌握分數的意義,並理解單位“1”的含義。

2、使學生知道分子、分母、分數單位表示的意義。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和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重點是分數意義的歸納與單位“1”的理解。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思維規律,五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於理解單位“1”存在困難,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把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看作單位“1”。

四、說教學設想

1、教給學生探索知識的方法。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讓學生用這些學具將他們通過分一分、畫一畫、折一折等方法表示出分數,領悟出單位“1”不僅僅可以是一個物體、還可以是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達到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

2、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對事物本質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讓學生在在動手操作、比較之後歸納出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基於本節課的內容,我主要採用活動探究法和集體討論法進行教學。

五、說學法

這節課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用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分析歸納等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各項活動的安排中,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一)複習引入

由學生說分數,分子、分母及寫這個分數引出新知識,使學生能夠知道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

(二)講授新課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以動手操作、歸納總結活動為主,選擇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教學中,我還注重了題目的引申,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拓展、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三)鞏固練習

針對本節課的重難點,我設計了四道習題,通過多樣化的習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分子、分母、分數單位的含義。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通過學習你懂得了什麼?

(五)佈置作業

練習十一4、5題

(六)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的目的就是展現本節課的重難點,使學生直觀的理解並掌握所學內容。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2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圖形的旋轉》,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等方面來具體說明。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內容

“圖形的旋轉”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圖形的變換”的第一課時。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圖形的旋轉”這部分教材是在二年級下冊“平移和旋轉”初步認識了生活中的旋轉現象,能夠較為準確的判斷出某一物體的運動現象是“平移還是旋轉”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旋轉的含義,探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並讓學生學會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旋轉90°。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重要知識點,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是一個滲透,是後續學習中心對稱圖形及其圖形變換的基礎,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旋轉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利用旋轉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實際問題。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覺得應該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觀察、歸納、概括等能力,發展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及語言表達能力。為此,我覺得本節課應關注學生對旋轉的特徵和性質的探索過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實踐、推理、歸納能力,真正理解性質的來源、本質和應用。

由此,根據以上分析和課程標準要求,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於如下:

1.知識目標: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變換,明確旋轉的含義,探索它的特徵和性質。

2.技能目標: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的圖形旋轉90。初步學會運用旋轉的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欣賞圖形的旋轉變換所創造出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感受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的價值。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是聯絡具體情境,讓學生觀察鐘錶的錶針和風車旋轉的過程,分別認識這些實物怎樣按照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旋轉,因此明確旋轉的含義,說清“指標是繞哪個點旋轉”“是向什麼方向旋轉”“轉動了多少度”成為本節課的重點。對於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是本節課的難點,只有認識到“圖形旋轉後形狀大小都沒變,只是位置變了”,那麼旋轉方法的研究和提煉才能成為一種自主活動,同時也為畫出旋轉後的圖形打下牢固的基礎。

二、說教學法

根據本節課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按照學生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我主要採用了啟發式教學、互動式討論、研究式探索、反饋式練習等方法進行教學。從而使學生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改的顯著特徵。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是這場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因此在學法指導上,我採取讓學生自主探索、觀察發現、合作交流的方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總結歸納出圖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在引導探索時,給學生流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下面我將詳細來說說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並在闡述過程中說明採用的教法和學法。)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遊戲情境,引入新課

第一環節是新知引入的過程,我首先創設和學生一起玩“俄羅斯方塊”遊戲的情境。出示:“俄羅斯方塊”遊戲畫面一

讓學生通過觀察畫面中的情境,引導學生將遊戲操作用語言表達出來,

把黃色的圖形順時針旋轉90。,放在右邊的角落(出示動畫:黃色圖形順時針旋轉90。後下落)

從而發現圖形的變換——旋轉。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順時針”,用手示範一下怎樣就是順時針旋轉。

然後出示:“俄羅斯方塊”遊戲畫面二

繼續引導學生通過空間想象並用語言來簡單的表達旋轉,把紫色的圖形逆時針旋轉90。,放在左邊角落裡。(出示動畫:紫色圖形逆時針旋轉90。後下落)引導學生理解“逆時針”,用手示範一下怎樣就是逆時針旋轉。

接著出示:“俄羅斯方塊”遊戲畫面三:

綜合運用順時針逆時針方向來描述旋轉,把藍色的圖形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90。。

(出示動畫:藍色圖形逆時針旋轉90。後下落)

順勢揭示課題:剛才,我們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大家反覆地提到一個詞“旋轉”。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圖形的旋轉”。

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情境教學法創設學生感興趣的遊戲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探究之中。並採用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空間想象判斷能力。]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出這些重點和分散化解這些難點,我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主要從三大塊教學內容來引導學生學習,即:⑴認識線段的旋轉,理解旋轉的含義⑵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究旋轉的特徵和性質⑶繪製圖形,體驗圖形旋轉的過程。

1.認識線段的旋轉,理解旋轉的含義

首先通過聯絡生活中的旋轉現象,出示動畫:幾種旋轉現象(車輪、地球自轉、鞦韆、鐘錶、齒輪……)引出鐘錶指標的研究。

觀察、描述旋轉現象

出示:鐘錶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指標的旋轉過程(出示動畫:指標從12指向1)

用一句話完整地描述指標的旋轉過程,教師引導學生敘述完整:指標從“12”繞點O順時針旋轉30。到“1”。

板書:指標從“12”繞點O順時針旋轉30。到“1”

(出示動畫:指標從1指向3)鞏固敘述指標的旋轉過程:指標從“1”繞點O順時針旋轉60。到“3”。

(出示動畫:指標從3指向6)

接著通過知識遷移類推要求學生同桌互相獨立描述指標的旋轉過程

進而深化知識,如果指標從“6”繼續繞點O順時針旋轉180。會指向幾?

生:12

(出示動畫:指標從6指向12)

小結,明確旋轉的要素

旋轉物體、起止位置、繞哪一點、旋轉方向、旋轉的度數

板書:點方向角度

要把一個旋轉現象描述清楚,不僅要說清楚是什麼在旋轉,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說清楚旋轉圍繞的點、方向,以及角度。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旋轉含義的理解,降低理解上的難度。引導學生通過對具體例項“鐘錶指標的旋轉”的直接觀察,師生互動式交流,進行歸納推理,得出結論。突出旋轉的三要素讓學生及時鞏固並理解旋轉的含義,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優化,知識體系得到完善,使學生的數學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維的難點。]

2.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究旋轉的特徵和性質

首先我讓學生來具體觀察風車的旋轉過程,直觀感受旋轉。

(出示動畫:呈現由線段→三角形→風車圖案的全過程)

(出示動畫:風車從圖1繞點O逆時針旋轉90。到圖2)

接著我設計小組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報告單上提出的問題。

(1)從圖1到圖2,風車繞點O逆時針旋轉了___度。

(2)你是怎樣判斷風車旋轉的角度的?

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結論並進行彙報:(實物投影展示)

(1)圖1到圖2,風車繞點O逆時針旋轉了90。;

(2)預設組1,根據三角形變換的位置判斷風車旋轉的角度;組2,根據對應

線段判斷風車旋轉的角度;組3,根據對應的點判斷風車旋轉的角度。

進而教師根據學生的結論進行小結:通過觀察,我們發現風車旋轉後,不僅是每個三角形都繞點O逆時針旋轉了90。(閃爍),而且,每條線段(閃爍),每個頂點(閃爍),都繞點O逆時針旋轉了90。。(教師邊做小結邊演示)

最後揭示旋轉的特徵和性質:風車旋轉後,每個三角形的位置都發生了變化,而三角形的形狀、大小沒有變;點O的位置沒有變;對應線段的長度沒有變;對應線段的夾角沒有變。

對於旋轉的性質學生已初步建構知識,但還不成熟,因此乘熱打鐵我設計了將風車在圖2的基礎上,繼續繞點O逆時針旋轉180。(出示動畫:風車從圖2繞點O逆時針旋轉180。到圖3),提出黃色的三角形應該轉到什麼位置?這條線段(師用滑鼠指明)應該轉到什麼位置?進一步鞏固這一教學難點,讓學生充分理解並掌握。

[設計意圖:現代數學教學論指出,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應讓學生自主探索,歸納經驗,在這裡,我通過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合作交流的活動是一種主動的學習活動,在這個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自主研究式探索,師生、生生交流,同時教師引導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和表達,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歸納圖形旋轉的性質。]

3.繪製圖形,體驗圖形旋轉的過程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把握了圖形旋轉的性質,這一難點的解決能使學生完整的理解圖形的旋轉,為下面的作圖打下了基礎。

此時,他們急於尋找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於是我把學生匯入畫圖這一環節。

自主畫圖

第一步要求學生在方格紙上自主完成,然後作品展示交流畫法:我們在畫一個旋轉圖形時,首先要確定它圍繞的點,然後找到這個圖形各個點的對應點,最後連線。

(出示動畫:線段OA順時針旋轉90。至OA′→線段OB順時針旋轉90。至OB′→連線A′B′)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自主畫圖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作品展示為每一位學生創造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交流畫法體現了本節課重點知識的反饋和整理小結。]

(三)欣賞設計,學以致用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欣賞圖形的旋轉變換,感受旋轉創造出的數學美。

1.生活中,有很多美麗的圖案都是由一些簡單的圖形旋轉而來的。

出示:

2.出示:利用旋轉畫一朵小花

[設計意圖:通過一個問題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欣賞美麗的圖案,讓學生設計圖案,是對旋轉的性質和作圖的一個綜合運用。在畫圖這一環節我大膽放手,相信學生的能力,給學生充分自主的空間。多層次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新知,活躍思維。]

(四)全課小結,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學習的知識、方法、體驗這三個方面進行歸納,我設計了這麼三個問題:

①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麼;

③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學習數學的方法?

最後,我設計了一題拓展題:練習一第6題,讓學生了解“繞中心旋轉一定的角度還與原來圖形重合的圖形叫做旋轉對稱圖形。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九冊第一單元第二小節教學內容之一,本節課教學P20—P21的例4、例5以及第21頁的做一做中的題目,練習五第1-4題。

數除法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另一種是除數是小數的除法。“一個數除以小數”是在學習了“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商不變性質”等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小數除法教學的重點,也是今後學習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重要基礎。“學好本節課教學內容,旨在讓學生初步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算理,掌握計演算法則,滲透轉化的數學方法來培養相互聯絡的辯證觀點,幫助學生理解計算方法,從而建立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法則,為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簡單問題和今後進一步學習打下初步基礎。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可以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的算理;掌握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演算法則,並能應用法則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歸納、概括、嘗試以及創新能力,提高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及事物之間互相聯絡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教學重難點

其中掌握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演算法則,並能應用法則進行計算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但是由於五年級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的有限,理解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的算理成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教學新課之前首先要檢查學生對商不變性質的掌握情況,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商不變性質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從而把新知轉化為舊知,使新知舊知融為一體。本節教材適合採用“嘗試教學法”。在學生已經掌握除數是整數除法和充分複習商不變性質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嘗試學習例4,二次嘗試例5,最後達到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的目的。

學法:教學中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面向全體學生,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放手讓學生利用舊知遷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通過嘗試經歷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要使下列各小數變成整數,必須分別把它們擴大多少倍?小數點怎樣移動?

2、把下面的數分別擴大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

1.582130.63.95

3、填寫下表。

被除數252502500

除數550500

根據上表,說說被除數、除數和商之間有什麼變化規律。(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

(二)探究算理歸納法則

1.例5:奶奶編"中國結",編一個要用0.85米絲繩,這裡有7.65米絲繩,可以編幾個

列式0.58÷7.65

提問:怎樣才能轉化為我們前面所學的整數除法

同桌討論(引出根據商不變的規律,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100倍)

然後按什麼除法去算?

2.例6:12.6÷0.28

提問:這道題和上面例題的方法相同嗎如不同該怎樣擴大被除數和除數呢

同桌討論:引出應以除數的小數位數為標準,這裡被除數和除數應擴大100倍,才能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同時教師要適時點撥:被除數的位數不夠時用"0"補足;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3.分小組演算,討論和提煉方法

A組:6.4÷0.857.6÷4.246.8÷1.2

B組:16.1÷0.460.093÷0.3190÷0.06

課堂學生演算時,教師巡視,進行引導,點撥,使學生逐步領悟本節知識的要點所在.

思考:你用哪種方法轉化?為什麼?

同桌互相說說轉化的方法及道理。獨立計算後,訂正。強調: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把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多少倍,由哪個數的小數位數決定?

4、比較例4與例5有什麼不同?(被除數在移動小數點時,位數不夠在末尾用“0”補足。)

(三)、練習:課本P21練一練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後,歸納小結。

對被除數小數點移位後補“0”的方法,教師可作適當點撥。學生試做後先不急於講評,讓他們對照教材中的兩個例題啟發學生觀察、比較兩道例題的不同點與計算時的注意點。引導學生分析、比較,逐步抽象出移位的方法。讓學生在充分積累經驗的基礎上歸納出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演算法則,會收到水道渠成的效果。)

(四)回顧總結

思考: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應怎樣計算?討論得出(填空):除數是小當選的除法的計演算法則是: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先移動()的小數點,使它變成();除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幾位,被除數的小數點也()移動()(位數不夠的,在被除數的()用“0”補足);然後按照除數是()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看書P19-20,劃出重點詞語

板書例5:奶奶編"中國結",編一個要用0.85米絲繩,這裡有7.65米絲繩,可以編幾個

列式7.65÷0.58=9個

答:可以做9個。

例6:12.6÷0.28

被除數、除數同時擴大100倍,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組合圖形的面積》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在三年級時,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在本冊又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計算,本課時的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是這兩方面知識的發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學習組合圖形,一方面可以鞏固已學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則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下面立體圖形的學習做好鋪墊。

學生分析

本課的授課物件是五年級的學生,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對於平面圖形直觀感知和認識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礎,也掌握一些解決基本圖形問題的方法。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直觀操作,對組合圖形的認識不會很難。尤其是對轉化思想的滲透,學生在探索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時,應該能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達到方法的多樣化。但是對於方法的交流、借鑑、反思及優化上需要教師的引導,所以,要重視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讓活動有實效,真正讓學生在數學方法、數學思想方面有所發展。

教學目標

(1)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理解計算組合圖形的多種方法。

(2)能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並進行正確的解答。

(3)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有關組合圖形面積的實際問題。感受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必要性,產生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掌握用割補法求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計算方法,根據圖形之間的聯絡和一定的隱蔽條件,選擇最適當的方法求組合圖形的面積。

二、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時主要是讓學生自主探索,在具體的情境中領會轉化的數學思想,體會並掌握計算組合圖形的多種方法,並能夠在比較的基礎上選擇最有效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1)多媒體教學法

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分割圖形的幾種方法通過課件的演示,學生一目瞭然,直觀形象,印象深刻,計算方法水到渠成,從而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學法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2、說學法

(1)自主觀察思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當學生真正自己主動、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時,才能最為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引導學生自己來觀察組合圖形的特點,思考解決的方法,逐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也有利於後面小組的合作學習以及更好地傾聽他人的不同意見,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2)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裡,通過與他人的合作獲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適、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本課讓學生在自主觀察思考的前提下,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3)學習歸納

以前總是老師幫助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現在由學生自己來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這樣可幫助學生對新知的學習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三、說教學過程

為完成本節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根據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的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我在教學本節課時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組合圖形的趣味性,體會到數學的魅力。

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開門見山引出課題

1、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這樣的數學問題(課件演示:淘氣的家)

(1)淘氣家物體表面是什麼圖形?圖形的面積如何計算?

(2)引出組合圖形

(二)自主學習中探討組合圖形的面積

2、組合圖形面積計算方法

(1)、小組分工合作將組合圖形轉化成熟悉的圖形

(2)、學生總結出組合圖形的轉化方法:分割和添補

(3)、分小組計算出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

(三)、鞏固練習

出示淘氣家牆面的縮影圖,計算出粉刷牆面時所需的塗料

(四)、拓展學習

分小組合作,動手拼出自己喜歡的圖形並計算出所拼圖形的面積

(五)、本課小結

你學到了什麼?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5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方程》第一課時的內容、下面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分析、教法與學法分析、教學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方程》是在學生已經學過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展開的,為下面等式的性質和解方程的教學作鋪墊,有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同時,方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對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1、國小生的心理特點

國小生年幼好動,有強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

2、學生的知識結構

學生已經完成了整數、小數的認識及其四則運算的學習,積累了較多的數量關係的知識,是在學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學習方程知識的。

三、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編寫意圖、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知識結構,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方程的含義,初步體會等式與方程的關係。

能力目標:通過將現實問題抽象成等式與方程的過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觀察、分析、探求的學習激情,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及主體作用。

四、重、難點分析

方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因此,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理解方程的含義。

國小生的認知水平還處在感性認識的階段,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還存在著很大困難,所以將理解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1、學法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因此,在學法中,讓學生通過“感知交流→觀察比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過程去發現新知,從而達到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的目的。

2、教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因此,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我採用以小組合作觀察探究為主,多媒體為輔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觀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過程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在與學習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迴圈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在該理論的指導下,我將按創設情境→觀察探究→知識運用三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我首先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圖,通過“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的活動,引出“50+50=100”的等式,啟用學生已經積累的關於等式的感性經驗、這樣,以具體的例項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索活動,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徵、

2、觀察探究——形成概念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採用以下幾個步驟突出這個重點

【感知交流】我提供了四幅天平圖,讓學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通過展示圖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觀察比較】接著,我提出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進一步的觀察和比較,認識到列出的式子中,兩個式子是等式,還有兩個式子不是等式。而這裡的等式與前面的等式不同,它們都含有未知數、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

【得出概念】通過引導學生主動發現方程的特點,並用自己的語言充分地表達,從而得出方程的概念,即“像x+15=150,2x=200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分析概念】這部分是教學的難點,為突破這個難點,在得到方程概念的基礎上,我及時組織學生討論“等式和方程有什麼關係”,幫助學生感受等式與方程的聯絡與區別,體會方程就是一種特殊的等式、這樣做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知識運用

“試一試”通過列方程表示現實情境中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方程的含義,體會方程的思想,併為進一步學習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作一些準備、

“練一練”安排了三道題、第一題採用學生搶答的方式,通過判斷題中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引導學生體會等式與方程之間的邏輯聯絡,加深對方程含義的理解。第二題通過讓學生寫出一些方程在小組裡交流,引導學生將已有的對方程的認識用外顯的形式表達出來,促進學生自主地建構方程的模型,內化方程的概念。第三題採用全班交流的方式,根據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係列方程,既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維特點,又有利於學生對方程含義的理解、

4、引導小結

本課的小結采用學生小結的模式,這是讓學生學會自己梳理已經學習過的知識,然後我再對學生的小結進行總結。

5、佈置作業

為了使所有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我佈置了必做題:要求學生每個人寫一篇數學日記,即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疑問、同時又為學有餘力的學生留有自由發展的空間,我佈置了探究題。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如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