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數學說課稿15篇

說課稿2.5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說課稿15篇

數學說課稿1

蒙氏數學是一套通過“遊戲”讓孩子對數學產生興趣的教材。那麼大家知道幼兒園蒙氏數學的說課稿如何設計?

 開場白:

尊敬的各位家長,親愛的小朋友們,大家下午好!非常榮幸大家能夠抽出時間來觀看我這次的蒙氏數學觀摩課。在此我代表全體老師向大家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謝謝您們對我們幼兒園工作的支援與配合!

設計意圖:

我設計的是一節蒙氏數學課《數物結合》它是讓幼兒體驗數字與物品的對應關係,設法將抽象的數字與相應數量的實物聯絡起來,幫助幼兒認識數字。在生活中應時時注意引導幼兒關注事物數量的同時,與數字聯絡在一起,從而使幼兒進一步瞭解10以上數的含義並加深對兩位數表達方式的印象。

本節課教學目的:

1、初步感知11—15數字與實物(數量)的對應關係。

2、能認讀數字11—15。

3、使幼兒嘗試與同伴合作完成探索活動,體驗成功感。

授課開始:

一、教學名稱:

蒙氏數學

二、教學內容:

《數物結合11—15》

三、教學目的:

1、初步感知11—15數字與實物(數量)的對應關係。

2、能認讀數字11—15。

3、嘗試與同伴合作完成探索活動,體驗成功感。

四、教學準備:

1、串珠、數字拼版

2、彩色紙條、圓形小卡片

3、彩圈卡片

五、教學過程:

1、預備活動

師生互相問候,走線,線上遊戲:《小火箭》

小火箭,真厲害。一飛飛到藍天上,發火箭啦——11、12、13、14、15,發射!

出發到太空嘍!

2、集體活動

①感知數物結合

⑴創設情境:太空裡呀,有金色王國,還有彩色王國。金色王國裡有許多金色串珠,彩色王國裡有許多彩色串珠,它們想成為好朋友,怎麼辦呢?數字王國裡的數字卡片決定介紹它們認識,我們幫它們組合在一起吧!

⑵提示:剛才小朋友們玩遊戲《小火箭》時,小朋友都聽到老師說那幾個數字了呀?(11、12、13、14、15)

⑶先出示教具數字拼板、數字卡片11,再取出相應數量的串珠卡(個位是1的彩色串珠,十位上是10的金色串珠)放在“串珠、數字拼板”的控制板上拼成11的串珠、數字拼圖。

⑷請個別幼兒操作學具“串珠、數字拼板”11—15中的任意數字,以增加幼兒的'興趣。

②遊戲:“找數字”

教師邊拍手邊問:“小朋友,我問你,,哪個數字不見了?”

幼兒邊拍手邊答:“尤老師,告訴你,數字11不見了。”

然後請幼兒放回原位(遊戲可反覆進行)

3、分組活動:

創設情境:還有很多物品想和數字卡片交朋友,我們一起去幫幫忙吧!

① 看數字,貼星星。

② 讀一讀,塗與數字相對應的彩圈。(彩圈卡片)

③ 玩“串珠、數字拼板”。

4、交流小結,收拾學具。

請每組個別幼兒展示並講解自己操作的情況,感受成功的體驗。

 六、教學總結:

使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感知11——15數字與數量的對應關係。

蒙氏特色:

蒙氏數學主要是讓幼兒從機械記憶為主的學習,轉到生活實際操作為主的學習。促進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在活動中動手、動腦進一步探索創造。並且通過蒙氏數學的學習可幫助幼兒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培養幼兒善於提問,愛思考的習慣。

數學說課稿2

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接下去由我代表我們二幼教研團隊向大家介紹一下今天活動的一些設計思路。

教材分析:

《火車火車嘟嘟開》講述了一輛可愛的小火車去旅行的故事,它經過了農場、森林、海邊、城市,每到一個地方它就會邀請那裡的小動物坐上車,和它一起去旅行。

小火車的形象可愛快樂,充滿生機,它是孩子們熟悉和喜歡的。

故事看似很長,但其中的語言簡潔生動、很有節奏,而且重複句式較多,這樣的故事內容符合小班孩子語言學習的特點。

另外通過欣賞輕鬆快樂的故事還可以帶給孩子一些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我們以這個故事為載體進行了一系列的主題活動。

目標:

今天我們展示的是《火車火車嘟嘟開》主題中的第一次活動。我們把目標定為:

1、喜歡故事,說說故事中好聽的句子

2、豐富故事中的角色,並愉快地扮演和遊戲。

環節:

有了目標,在環節的設計上,我們緊緊圍繞小班孩子喜歡角色遊戲這一特點,以三次不同內容和要求的開火車遊戲貫穿始終。

火車開來了--第一次開火車遊戲將孩子們和老師帶入了活動室,這時候的孩子隨著角色的賦予,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活動中來。

火車火車嘟嘟開--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環節,也是故事展開環節所在。如何幫助小班的孩子更好的傾聽故事、理解內容、達到共鳴?我們設計了三步走的方式:

第一步:故事分段呈現。我們知道,小班孩子學習記憶時間比較短暫,通過一小段一小段欣賞這樣的形式可以幫助他們清晰地理解故事裡面的情節,再借助教具的對應呈現,直觀地向孩子們展示了故事的脈絡,使他們對故事的理解變得輕鬆明瞭。與此同時,教師運用提問的方式"火車開到了哪裡停下來""它邀請誰和它去旅行""小火車是怎麼邀請的",在幫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同時也引出了對句式學習。

第二步:通過前面的分段欣賞,孩子對故事中各個細節都有了比較深刻的印象,在此教師運用用另一種形式--動感的PPT畫面完整地講述了故事,給孩子全面感受的同時再一次地將孩子引入小火車的美妙故事中。

第三步:前面孩子一直處於一種靜態的學習狀態,我們希望通過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表演氛圍--請孩子們自己來選擇一個故事的角色,和著故事的講述,身臨其境表演故事。通過這樣一種動態的學習平臺,給予孩子充分的表達表現的機會,將活動推向了高潮。這是孩子們第二次的"開火車"遊戲。

熱鬧的火車出發了--這是我們的第三個環節,因為是小班下學期的孩子,我們覺得孩子的知識經驗完全可以支援他們對故事角色進行拓展。教師還是運用提問的方式"你知道還有誰住在農場裡?""誰也想和小火車去旅行?"幫助喚醒孩子的已有經驗。活動的最後孩子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進行扮演,這時故事形象變豐富了、火車變熱鬧了,孩子們的積極性也更高了。活動也在歡快的第三次"開火車"的遊戲中結束。

整個活動的設計,我們希望孩子們沉浸於小火車快樂的旅行故事中。通過層層遞進的遊戲,在以語言為核心,滲透健康、社會、科學等領域的活動,使孩子們獲得語言的習得和積極情感的體驗,另外通過對故事角色的創編,給予孩子一定的挑戰,為後面的主題活動做鋪墊。這是我們二幼教研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希望各位評委、老師給予指導和評價,謝謝!

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好餓的小蛇》這本繪本故事內容簡單,畫面形象有趣,宮西達也先生用了蘋果、香蕉、飯糰、菠蘿、葡萄五種日本孩子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平行式地展現故事內容,符合小班年齡段孩子最近發展去的需要和內容不斷反覆並進行模仿的心理特徵。另外故事中擬聲詞“啊嗚”、“咕嘟”的反覆出現,使故事充滿了趣味性,而小蛇滑稽、貪吃的模樣深深吸引著孩子,適合小班孩子進行模仿與表演。整個教學活動以遊戲貫穿始終,教師牢牢抓住故事形象---小蛇“餓、貪吃”的特點,引導小班孩子用自己能夠理解的方式去感受小蛇的滑稽,體驗小蛇的貪吃,模仿小蛇的稚笨與好玩,並支援幼兒用簡短的詞語、短句去描述自己觀察到的內容及表述自己的猜測與想象,強調發生在小蛇身上的一系列的有趣事件所帶給孩子們的童真與童趣。最後繪本在貪吃的小蛇吞掉整顆蘋果樹中結束,意想不到不到的結果使孩子的興奮點達到了最高點,同時也讓孩子真正地融入到故事情境中,最終體驗到趣味閱讀的快樂。

二、說目標

新《綱要》語言領域指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結合繪本《好餓的小蛇》,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為:

1.初步理解故事,感受、理解小蛇吃各種水果身體變形的故事情節。

2.學習用恰當的詞彙描述物體的顏色與形狀,樂意表述自己的觀察、猜測與想象。

3.感受故事幽默、滑稽的氛圍,初步體驗趣味閱讀的快樂。

三、說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為使活動呈現出遊戲化、趣味化、兒童化,因此我做了以下的.準備:

PPT課件:通過圖片及放大的細節讓幼兒更好的理解故事內容並感受故事的幽默和滑稽。FLASH課件:讓幼兒完整地觀看好餓的小蛇,並通過FLASH中幽默好玩的動作來感受小蛇的貪吃和滑稽。

四、說重難點

重點: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文學作品的幽默和滑稽。這一點我準備在給幼兒講述故事時配上誇張的語氣和動作,而且小蛇本身吃過一樣東西肚子就會變形的形象也會惹得孩子捧腹大笑。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PPT課件和FLASH課件中的個體展示讓幼兒來感受。

難點:學習用恰當的詞彙描述無題的顏色和形狀,並樂意表現自己的觀察和猜測。小班孩子的語言發展還相對較弱,他們能說出物體的名稱但描述無題特徵卻相對較難,他們所積累的詞彙還比較少,而且小班孩子喜歡動手不喜歡開口。因此在活動過程中我將問題一個個細化,比如說問蘋果是怎樣的?我又將問題細化為:他是什麼顏色的?什麼形狀的?吃起來的味道是怎樣的?有利於孩子進行回答。而且在提問設計過程中也有意地將集體回答和個別回答相結合,開始部分的集體回答有利於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使大部分孩子能開口說起來,並且說得響亮。

五、說活動流程

(一)引題部分。

活動開始時直接出示書本,讓幼兒認識小蛇,並設計了三個問題為下文作鋪墊:這是條怎樣的小蛇?他在哪裡?他想要去幹什麼?

(二)看PPT,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這個環節是此次活動的重點,作者在繪本中平鋪了五個內容:蘋果、香蕉、飯糰、菠蘿、葡萄,都是先看到水果,吃下去,然後肚子變成了XX模樣。考慮到中國孩子的特點,我在設計過程中將飯糰省略,四個內容中,蘋果和香蕉通過先看水果,再吃變肚子的模式進行,而葡萄和菠蘿則先看肚子再猜水果,使活動內容有個遞進性。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時刻牢記兩根線:一根是對水果的描述,有意識的引導幼兒說說該水果的顏色、形狀、味道,學說形容詞,猜測水果名稱。另一根是通過“啊嗚-咕嘟”的象聲詞和小蛇吃水果動作的模仿,讓幼兒感受故事的幽默和滑稽。

在吃完四樣水果之後,小蛇做了件讓人吃驚的事情——吞蘋果樹。這個部分是該繪本的點睛之處,使整堂課的氣氛達到高潮。這部分講述使要使用誇張的語氣和表情。

(三)看FLASH課件完整欣賞故事,體會故事的幽默和滑稽。

完整閱讀可以讓幼兒的零散經驗得以梳理和提升,而且在觀看過程中,幼兒可以一起跟著小蛇學說形容詞、象聲詞等。

(四)結束環節:學學小蛇游出教室喝水,想想喝了水之後會變成什麼?

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本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一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感知分類,通過操作學會分類的方法。

能力目標:

2、通過分一分、看一看,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

情感目標:

4、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學會對物體進行分類的方法,並能正確的分類。

教學資源:學具袋、掛圖、小黑板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演示法 討論法 練習法

教法的思路:複習鋪墊,激趣導課——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展示彙報,質疑點撥——鞏固新知——拓展提高

學法的思路:自主探索——動手實踐——活中學,學中用

三、說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激趣導課

1、出示小黑板(做習題)

複習前一節課學過的知識,在學生數圖形時無形中就把圖形分了類,所以我找準新舊知識的聯絡點,為新知識的獲取做好鋪墊。

2、出示掛圖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㈠感知分類

1、你看到了什麼?發現了什麼?

(小組討論,交流彙報結果)

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圖中所見,充分發揮小組合作交流的優勢,通過生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思維互補,都能感知什麼分類。並且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引導:商場是把一樣的物品放在一起。

㈡明確分類

1、像售貨員阿姨把同樣的物品放在一起,就叫分類。(引出課題)

2、小組合作整理學具,讓學生體驗分類。

3、討論、彙報。

在小組展示分類情況後,並說明分類的理由,總結分類的方法。

三、展示彙報,質疑點撥

1、小組裡同學把自己所有的鉛筆拿出來,放在一起。

2、互相說一說這些鉛筆可以怎樣分類。

讓學生在一次動手操作,把本組所有學生的鉛筆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多次分類,從而使分類過程細畫,讓學生體會按不同標準分類的意識。比如:可以按長短、按顏色都是正確的。

3、彙報交流。

4、遊戲:整理我的小書包

(先自己整理,然後同桌交流是怎樣整理的)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數學。所以我在實際生活中尋找數學題材,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書包,進一步鞏固體驗分類的方法,讓數學走進生活、接觸數學。

四、鞏固新知

1、做教材第39頁的"做一做"

(出示圖片,板演)

在這個環節中我把書中的圖做成能活動的,讓學生親自來前面動手操作,給學生提供一個分類活動的平臺,這樣更讓學生一目瞭然。

2、做練習六的第1題,把同類的圈起來。

(先自己觀察,在小組交流,說說是怎樣圈的,為什麼這樣圈)

3、做練習六第2題,塗色

(先讓學生自己塗,然後同桌互查)

4、做練習六第3題。

(出示掛圖,集體做,說出那個不同,為什麼不同)

五、展示提高

1、今天我們學習了分類的知識,課後能運用這一知識做些什麼?

2、實踐作業:整理自己的小書包,還有回家把自己的玩具分分類。

最後再次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去尋找數學,接觸數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後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了許多遊戲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中,加深了對分類的認識,重點是讓學生學會了選擇不同的分類標準的方法。開闊性、活動性的練習讓課堂洋溢著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1、從生活切入數學,激發學習慾望。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匯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整節課始終注意從生活中取材,無論是整理學具、觀察超市,還是開闊的練習,都賦予有趣的生活情境。由於是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學生很容易產生親切感,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很自然地形成數學與生活的連結。同時開闊學生思維,讓學生說說分類的好處、找找生活中的分類現象,使數學不只是侷限在課本上,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應該為生活服務。

2、以遊戲收穫知識,調動學習興趣。

《新課標》提出:"教師就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遊戲是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對於一年級的國小生來說,遊戲讓他們的注意力更持久,遊戲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到知識,.因此,教學中努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數學遊戲,使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數學遊戲中來,在遊戲中樂學,在獲得數學知識和方法的同時,基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諸方面都能得到發展。如案例中游戲之一:比賽整理學習用品,讓學生在整理的過程中認識到把文具分類擺放會更好看、更方便。在好勝心的驅使下,學生迫不及待地動腦、動手整理,不知不覺中鞏固了所學知識。

在本節課的教學實踐中,既產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驚喜,也留下了值得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遊戲中如何靈活、有機地處理好課堂中的"動"與"靜";如何讓學生的思維更開闊、更活躍,形成更具生機和活力。

數學說課稿5

尊敬的各位專家領導: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數學八年級上冊第十章第1節《全等三角形》。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與教材處理及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學地位和作用

全等三角形是《三角形》這一章的主線,在知識結構上,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線段的垂直平分線,角的平分線等內容都要通過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來加以解決;在能力培養上,無論是邏輯思維能力,推理論證能力,還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可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學中得以培養和提高。因此,全等三角形的教學對全章乃至以後的學習都是至關重要的。為此,我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全面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他們學習的能力,讓他們充分的掌握該知識點,同時儘量擴充他們的知識範疇。在教學中,採用的.是“設疑——實驗——發現——總結”的教學方法,並採用“變式練習”方法來提高學習效率。

二、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1、知識目標:

(1)知道什麼是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對應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質,能用符號正確地表示兩個三角形全等;

(3)能熟練找出兩個全等三角形的對應角,對應邊。

2、能力目標:

(1)通過全等三角形有關概念的學習,提高學生數學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過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對應元素,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對應美激發學生熱愛科學勇於探索的精神;

(2)通過自主學習的發展體驗獲取數學知識的感受,培養學生勇於創新,多方位審視問題的創造技巧。

三、教學重點:

1、能準確地在圖形中識別出對應邊,對應角;

2、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和利用其基本性質進行一些簡單的推理和計算。

(解決方法:利用動畫的形式讓學生直觀的識別抽象的圖形和知識點從而突出和掌握重點。)

四、教學難點:

能在全等變換中準確找到對應邊,對應角。(在對應邊,對應角的識別,查詢中運用動畫的展示,使學生能直觀認識該知識點,化難為易,從而突破該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

採用直觀,類比的方法,以多媒體為手段輔助教學,引導學生預習教材內容,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啟發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逐步設疑,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肯定成績,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六、教學用具:

多媒體,剪刀,直尺,硬紙,三角板

七、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方面

從複習全等圖形方面入手,展示一些直觀的圖形,接著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如何翻新一箇舊的三角形的紙樣 讓學生動手畫圖,實驗嘗試,從而發現其實解決問題的關鍵是畫一個全等的三角形,從而引出課題。通過以上的環節主要是提高學生數學概念的辨析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此環節約用時5分鐘)

(二)新課講解方面

1、全等三角形的定義

通過動畫的展示,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定義(先展示動畫)。目的主要在於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此環節學生約用2分鐘進行討論分析)

2、全等三角形的性質

以動畫的形式,介紹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頂點,對應邊,對應角,並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對應角之間分別有怎樣的關係,從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圖形識別能力和直觀判斷能力。(此環節約用時7分鐘)

3、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法

介紹全等符號,說明表示兩個三角形全等時,通常把表示對應頂點的字母寫在對應的位置上。(此環節用時約2分鐘)

4、議一議

方法:

(1)小組活動,展示部分小組的解決方案

(2)動畫展示解決方案

(3)知識點的擴充:動畫展示全等三角形的變換識別中對應邊,對應角的查詢。

以上環節主要趨於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認識團隊的力量和開拓學生的思維,擴充學生的知識範疇。(此環節約用時8分鐘)

(三)課堂練習(此環節約用時18分鐘)

用多媒體課件逐一展示練習題目,讓學生一一解答。主要是通過練習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並學會用所學的知識進行推理和解決實際問題。

(四)課堂小結(此環節約用時2分鐘)

經過以上的教學環節,為了幫助學生系統的掌握所學的知識,達到預期的效果,在這一步驟中,我準備利用提問的形式,師生共同進行小結和歸納。

(五)作業佈置(約用時1分鐘)

數學說課稿6

一、 說教材作用:

本節內容從以前所學過的分式方程的概念出發,介紹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跟這部分內容有關聯的是後面列方程解應用題,學好這一節課,將為下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讓學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義。

2.掌握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

3.瞭解解分式方程時可能產生增根的原因,並掌握解分式方程的驗根方法。

4.在學生掌握了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驗根方法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學生熟練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技巧。

5.通過學習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學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轉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問題轉化成已知問題,從而滲透數學的轉化思想。

三、說重難點

本節重點是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求解中的轉化。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設法去掉分式方程的分母,把分式方程轉化為整式方程,這是分式方程求解的關鍵,因此轉化過程中主要是找方程兩邊的最簡公分母。難點分析:解分式方程學生容易出錯,關鍵不能理解在方程變形的過程中產生增根的原因,對於七年級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亦可以結合例項讓學生了解方程兩邊同乘的是整式,整式可能為零不能滿足方程同解變換的原則,因此求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驗根。

四、說教學方法:

本節內容從以前所學過的分式方程的概念出發,介紹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而再加上數學學科的特點,所以本節課採用了啟發式、引導式教學方法。特別注重"精講多練",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上知識點複習課時採用了啟發、引導式的同時,而針對學生的回答所出現的一些問題給出及時的糾正,在做練習時,這除了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上黑板以外,自己還在下面及時的發現學生所出現的問題,比較典型的則全班講評,個別小問題,個別解決。

五、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

(1) 複習什麼叫分式方程?

設計意圖:主要讓學生區分整式方程與分式方程的區別,能夠使學生能積極投入到下面環節的學習。

(2)解分式方程

①學生回憶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驟,講解例題:

解:原方程可化為:

方程兩邊同乘 ,約去分母,得

(x+3)-8x=x2-9-x(x+3)

解這個整式方程,得

檢驗:把x=3代入最簡公分母 (x+3)(x-3)=0

∴x=3是原方程的增根

∴原方程無解

設計意圖;在此環節,教師鼓勵同學們親自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鞏固解分式方程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歸納能力、張揚學生的個性。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②學習例題交流討論,找兩組同學到黑板上嘗試解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例題的合作研究,使每個學生對分式方程的解法進一步的認識,在此環節,鼓勵同學大膽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學會聆聽。培養同學們的合作意識。教師在此時對學生的問題要做出適當的評價,給同學以鼓勵和引導。

③我還設計了幾個小題讓同學們思考分式方程解的情況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在知道分式方程的根的情況下求式中字母的值

教師小結:

在方程變形時,有時可能產生不適合原方程的根,這種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

(二)大顯身手

設計意圖:鞏固

六、課內小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

2、提一個問題

數學說課稿7

說課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課題是“噸的認識”。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前,學生對質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並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對質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教材例6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故事,引出關於噸的話題。然後,圍繞“能同時過橋嗎?”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展現學生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在具體的問題中,明確1噸=1000千克,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例7是利用剛才所學的1噸=1000千克進行噸與千克的有關化聚,化聚對學生來說並不難,可以從千克與克的化聚中得到正遷移。學習噸的認識不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保持質量單位體系知識完整性的需要,因此要切實學習好。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設想學生要達成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並能進行質量單位噸與千克間的簡單換算。

2、通過估計大宗物體的質量,在觀察、比較、猜測和推理等活動,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測意識和能力,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估計大宗物體的質量時,培養學生養成利用生活經驗,通過合理推理進行估計的習慣,並養成在不要求精確值能自覺進行估計的習慣。

由於利用噸與千克的進率進行化聚,1噸的觀念在今後學習中經常遇到,1噸是比較大的質量單位,學生無法親身體驗,只能通過推理來建立觀念,而強調質量單位觀念建立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因此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1噸的重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會用它進行簡單的化聚。教學難點是通過推算想象並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

教法學法:

教法

本課的教學時,我擬採用以下二種教學方法為主。

1、引導發現法

波利亞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絡”。在本課教學中我並不是告訴學生1噸=1000千克這個現成的結論,從而讓學生經過自己的積極努力去獲得知識,通過利用生活經驗來推算1噸質量、感受1噸質量有多重。這樣有利於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教師所起的作用只是相互誘導。這樣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並在探究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2、嘗試教學法

從哲學角度看,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要求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嘗試教學法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一開始就要求學生進行嘗試練習,把學生推到主動的地位;嘗試練習中遇到困難,學生便會主動地自學課本或尋求教師的幫助,學習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本課例7噸與千克的互化,完全可以遷移千克與克的化聚,因此放手讓學生去嘗試解決問題,交流嘗試結果就能達到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符合現代教學論思想的要求,改變了傳統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統一起來,引起了教學過程中一系列的變化,

學法

以這二種教學方法為主要方法的課堂,對學生以下方面能力的培養更為突出。

1、培養學生遷移能力

本課採用嘗試教學,它運用了心理學中的遷移規律,重視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和生活經驗在新知識學習中的作用,使先前的知識千克與克的化聚,結合新學得的知識1噸=1000千克,遷移到噸與千克的化聚,使學生形成能容納新知識的更高一級的新知識結構。

2、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教材對1噸的認識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尋求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以多種方法進行比較,進而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問題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探索、發展的平臺,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感受知識的價值和魅力,在教學活動中以“問題”為線索,基於問題情境發現探索知識,掌握技能,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創造,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

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地體現對教材的理解,實踐教法和學法的精神,我是這樣設計本課教學過程的。

一、複習匯入

1、我們學過的計量物體質量的單位有哪些?你能不能說說周圍哪些物體的質量是1克?哪些物體的質量剛好是1千克?

(克、千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質量單位,它們用來計量較輕物品的質量,是今天學習的基礎,通過複習喚醒學生的知識儲備,為新課學習作好準備)[1][1]。

2、出示書上小動物過橋的情境圖

提問:觀察主題圖,你瞭解到什麼資訊?

教師在當學生講到小橋限重1噸時,揭示課題:噸的認識。

(以舊引新,過渡自然,便於學生接受新知、探索新知。順利進入新課展開環節)

二、新課展開

第一層次,教學1噸=1000千克。

①提問:誰知道1噸有多重?是多少千克?

預計學生有生活說出噸是一個較大的單位,1噸=1000千克。若學生不能說出,教師就指出1噸=1000千克。

②交流:那這些小動物能一起過橋嗎?說說不能過橋的理由,你是怎麼想的?

③接著教師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它們可以怎樣過橋?”

小結:過橋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每次過橋時動物重量和不能超過多少?(進一步強調1噸=1000千克)

(通過學生相互間的交流、補充,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體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第二層次,建立1噸的觀念。

1、1噸到底有多少重?

師:同桌同學互相說出自己的體重,並互相背一背,來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

師生共同探索:我們班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個同學的體重是()千克?40個同學的體重是()千克?也就是()噸?(40個同學的體重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

師強調:40個同學的體重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你感覺1噸怎麼樣?

2、利用經驗幫助建立觀念。

出示:一桶飲用水20千克,()桶飲用水重1噸。一頭熊重500千克,()頭熊重1噸。

填寫後:說說生活中什麼東西約重1噸?

(噸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又是較大的單位,學生無法象千克和克那樣直接體驗,只能通過熟悉的例子推算1噸,有利幫助學生建立1噸觀念)

3、研究何時用“噸”作單位

師:你認為什麼樣的物體要用噸來作單位?為什麼?(小組交流,指名彙報)

教師出示汽車載重限重圖,橋樑限重圖……讓學生感受較大宗物品用噸來作單位。同時指出用字母T表示噸。

接下去出示填空題: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

一節火車皮的限定運輸量為60();一輛小皮卡車的載重量是500()

(這二題提示學生要考慮前面的資料,結合生活經驗,綜合各方面情況,選擇合適的單位。提高對概念本質的理解)(在1噸的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藉助學生熟悉的物體的質量,通過背一背、看一看、算一算讓學生想象、感悟1噸有多重,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使抽象化的概念變得具體化,從而突破難點,並培養了學生對物體質量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第三層次,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

出示例7:3噸=()千克6000千克=()噸

這題放手讓學生獨立嘗試,然後交流思考過程。(給學生嘗試的機會,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給學生利用知識遷移去解決問題的機會,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鞏固練習

課堂練習是形成技能不可或缺的環節,這節課的練習,我就直接應用練習三中的題目。

(這樣的練習兼顧形象性和抽象性,層次分明有一定梯度,並且針對性,圍繞本課所學的新知識展示鞏固,有利於學生掌握新知識,獲得成功的體驗,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事半功倍)

四、課外拓展

回家瞭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為能做到嗎?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可以採用哪些節水用方法?寫一篇數學日記。

(課外拓展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並進行節約用水的教育。)

數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認識角”。

2、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許多物體中存在著“角”,學生對它也是相當熟悉,我在課前也瞭解過,他們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一個物體的邊沿,或是轉角的地方,就是角。”而這些就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也是本課的學習起點,正確選擇學生的學習起點,對於數學學習將產生積極的影響: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主動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形成以交流與研究為特徵的學習方式。

3、教學目標:

①結合生活情境,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②通過“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動,直觀認識角。

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4、教學重點與難點:

通過動手實踐直觀認識角。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學習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可分割的。教師的教需要通過學生的學來體現,而學生的學則是需要教師引導的。本課我一改傳統式的教學方式,把獲取新知的過程交給學生自己,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線的思路,注意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根據優化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創設學生熟悉的教學情境,鼓勵每個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我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整個教學過程大致可以分為"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問題解決"三個階段。問題解決的過程,正是學生們態度、情感、價值觀及學習能力全面發展的過程,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開拓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從而體現生本的理念“先做後學”,達到“教少學多”、“無為而為”的教學效果。

三、說學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就是給學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的能力,並能成為一種思索活動。當代新知識、新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能聞一知十,觸類旁通,終生受益,達到“教是為了最終的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課時主要進行指導學生運用遷移的方法學習新知。如:我先讓在情景圖中找角,說生活中所見到的角,再在課桌上找角,最後,根據學生的彙報共同在黑板上畫出角。並在以後的練習中加深角理解,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四、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我一共設計了七個教學環節:一是瞭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激趣引入;二是從實物中抽象角,豐富學生的`感知;三是共同觀察討論,建立角的正確表象;四是尋找生活中的角,鞏固對角的認識;五是動手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六是比較角的大小、發展學生的思維;七是設計綜合練習、提升學生能力。

(一)瞭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激趣引入。

課始,通過“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的活動,直觀感知“角”。

這個活動學生喜歡,既能喚起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又能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搭起了現實生活與抽象數學的橋樑。

(二)從實物中抽象角,豐富學生的感知。

本課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

而這些“數學上的角”跟學生“經驗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異,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一種認知上的衝突,也正是這種衝突將激勵著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比較與發現中。

(三)共同觀察討論,建立角的正確表象。

通過剛才的一系列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著我們安排了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然後及時設計“判斷”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

(四)尋找生活中的角,鞏固對角的認識。

由於學生已經形成了角的正確表象,為了加深對角的特點的認識,我們又安排了“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的體驗活動,讓他們在身邊尋找角,並通過同桌互相指一指、摸一摸的活動過程,既能加深對角的特徵的認識,還能讓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絡性,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也能及時對某些錯誤的認識進行糾正與彌補。

(五)動手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

“動手做一個角”是本課濃墨重彩的部分,這裡,提供給學生好多的材料,學生可以藉助這些材料做出角,學生展開活動時,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採集有用資訊,為教學服務。有的學生用一種材料不止做出了一個角,教師及時表揚鼓勵,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

(六)比較角的大小、發展學生的思維。

在學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礎上,設計了“比較角的大小”的環節,這裡注重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與語言來描述比較的方法,教師通過有效的引導與小結,將學生的方法加以及時提升,同時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與水平。從教學的情況來看,孩子們的比較方法很多,也很有創意,從中也可以發現學生思維的開放性與層次性。

(七)設計綜合練習、提升學生能力。

經過多樣性的活動過程,學生積累了對角的正確認識,最後,我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綜合練習,意在引發學生的思維向更高層次邁進,這三個層次的練習,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碰撞,思維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整課的設計,通過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注重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學生通過“摸一摸、找一找、指一指、做一做、比一比”的活動過程,在多種感官協調參與下初步認識角。倡導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展示與交流,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既發展了求異思維,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認識。

數學說課稿9

小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是在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學習小數的意義。掌握小數的意義,是這單元教學的重點,直接關係到小數的性質、單名數和複名數相互改寫等相關知識。學生對小數意義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建構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學生主動投入學習活動,需要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實現認識的提升。當然,這一過程離不開教師及時而必要的指導。

教學重點和難點: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國小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是屬於小數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分數與小數的含義的關鍵。

教學目標:

從生活中瞭解小數,明確要用小數表示的必要性,經歷觀察、測量、猜想等學習活動,感受、體驗小數產生於生活,感受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理解小數的意義,能說出小數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並正確能讀寫小數;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理解、抽象小數的意義。通過觀察、測量,讓學生充分感受、體驗小數產生於生活,從而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在合作與交流中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瞭解小數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廣泛運用,體驗數學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和樂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創設情景,請學生說一說蒐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數,讓學生自由說一說。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隨機板書:

①一張桌子的高度是0.7米;

②教室窗戶的寬是0.85米;

③一份南京晨報價格是0.50元

④每度電的價格是0.52元。

⑤一棵包菜的重量是0.625千克。

⑥奧運冠軍劉翔的身高是1.89米,體重是74.11千克。

讓學生思考為什麼在這些地方需要用小數來表示?讓學生知道在生活中用小數來表示的必要性。

讓學生在讀一讀這些小數,在讀的過程之中,如果有錯誤,教師當即指導。

3、問:這些都是小數,你知道關於小數的哪些知識呢?

關於小數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今天我們就進一步研究小數的意義。(揭示課題)

這樣的設計,旨在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絡,引發起學主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慾望的火花,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

二、新授部分

1、0.7米表示什麼意義?誰來說說(藉助課件,幫助學生理解)

師帶領學生完整說:剛才我們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長1分米,就是1/10米,還可以寫成0.1米。誰也來就像這樣完整說一說。

師:這就是0.7米的.意義。

師:對照板書中的分數和小數,你能發現什麼?

學生思考後再交流,十分之幾可以寫成一位小數,反之,一位小數也可以用十分之幾表示。

問:十分之五等於多少?0.8等於多少?

2、像我們過去三年級所認識的0.1米、0.2米以及0.7米都是表示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得到的分數,那麼1米還可以平均分成多少份呢?

每份長1釐米,就是1/100米,還可以寫成0.01米.

問:誰願意再來說說0.01米的意義。學生完整地說出:

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長1釐米,就是1/100米,還可以寫成0.01米。

想一想0.85米表示什麼?

重點讓學生自己來說一說。

3、觀察:對照板書,你又有什麼新的發現?

得到:百分之幾可以寫成兩位小數,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

師:能舉些例子嗎?

師:現在我們如果將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多長?用分數、小數如何表示?

你又能發現什麼呢?(得到:千分之幾可以寫成三位小數)請再舉例。

師:如果將1米平均分成10000份呢?能再舉例嗎?

接著學習下面的幾個小數:0.50元、0.52元、0.625千克

把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結合起來,使學生體驗教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歸納抽象:剛才我們分的是1米、1元、1千克、一個圖形等,都可以用整數“1”來表示,我們把整數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是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還可以寫成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

在本節課的匯入部分讓學生課前收集身邊的小數,課的開始即讓學生展示彙報生活中常見的小數,一方面,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學生在收集小數的過程中,會自然地思考這些小數的意義,激活了已有的初步認識小數的經驗。之後,教師再展示生活中的一組關於小數的材料,用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題材,明確地提出了本節課的研究內容——探究這些生活中常見的小數的意義。並讓學生試著說明這些小數的意義,有助於教師探明教學的起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直觀認識小數意義的基礎上,認識抽象的小數意義。學生對小數意義的認識需要經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可以進行適度的重組和補充。

原教材只是藉助於1米、1元這兩個計量單位,講解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意義,這種認知表象感覺單一,不利於學生對“整體1”的完整認識,在設計時,增加了通過分“1千克、一個圖形”得到小數的這一環節,在分1元時,讓學生理解0.5元、0.52元所表示的意義;在分1千克時,讓學生理解0.625千克所表示的意義;在分1個圖形時,分別理解0.7、0.23、0.009所表示的意義,從而使得內容更加的飽滿,也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開放。

數學說課稿10

情境目標:

1、學習8的分合,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2、體驗合作的快樂

情境創設:

1、佈置花圃情境(分紅、綠色花圃)、紅豆、綠豆胸飾

2、記錄紙、記號筆、每人8粒蠶豆

3、操作簍若干、花片、黑板、紅、綠豆標記

活動實施:

1、幼兒扮演豌豆寶寶

匯入語:春天到了,春姑娘在我們教室灑下了這麼多的豆寶寶們,你們好!

(幼兒先佩帶好紅、綠豆胸飾)

2、:種豆豆

(1)找朋友

匯入語:今天的天氣可真好,我要到花圃裡來種豆豆,豆寶寶們可要聽好我的.指令,請8個豆寶寶找一個花圃做好朋友。

(聽音樂,找好朋友)

匯入語:看看我有沒有種錯,紅豆寶寶你們來看看綠豆寶寶種得對不對,綠豆寶寶再看看它們的。

(集體點數)

(2)豆豆找家

匯入語:哎呀,我種的豆豆好象太密了,還是請你們先回到原來的地方等等吧。

(做一個挖土的動作)

匯入語:這樣吧,請你們每個花圃裡的寶寶們試著分到花圃的兩邊裡,這樣豆豆才能長得快。好嗎?

匯入語:我還有個要求,在這裡有豆豆標記,請你們每分好一種後就用它將方法記錄在黑板上,比比看哪一組的豆寶寶分得又快又對。

(兩組幼兒展開比賽)

匯入語:我拍十下豆寶寶就要找好位置,種好後就不能動,要和剛才的分法不一樣,請一個豆寶寶去記錄,數對了再記。

(幼兒進行、老師指導)

(3)展示交流

匯入語:,讓我們一起看一看紅隊和綠隊它們分得對不對。

(對兩組幼兒的操作結果進行比較。學習8的分合)

匯入語:想想看,還有沒有其它的分法了。

(請幼兒討論)

3、操作:分豆豆

匯入語:今天,你們每組寶寶都很棒,能很好的找對兩個家,可是,你們的好朋友蠶豆寶寶它們還不會呢,你們願意幫助它們來分一分嗎?要分得又對又快。

(幼兒操作蠶豆、複習鞏固)

匯入語:請每組寶寶相互檢查,看看是不是都分對了。

4、結束活動

匯入語:太陽公公出來啦,豆寶寶們快來做運動,趕緊發芽,快來!

(幼兒到中間做韻律活動)

數學說課稿11

尊敬的各位評委,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分式》,我們知道,分式是表示數量關係的工具,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模型。本節課的內容是分式的起始課。下面我將從教學背景、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具體闡述我對這節課的理解和設計。

一、教學背景

1、教材分析

(1)地位與作用:《分式》是北師大版新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三章第一節,本節內容分兩課時完成。我所設計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主要內容是分式概念、意義和用分式表示數量關係。分式是繼整式之後,又一代數學習的基本內容,是國小所學分數的延伸和擴充套件,學好本節課,是今後繼續學習分式的性質、運算以及解分式方程的前提。

(2)重點:分式的概念。

(3)難點:識別分式有無意義;用分式描述數量關係。

分式概念是《分式》這一章學習的起點和基礎,因此分式的概念是教學的重點。又由於國中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存在著這樣的障礙:不善於概括數學材料、缺乏對字母及其他數學符號用於運算的能力,所以判定分母中整式的值何時不為零、用分式表示數量關係是教學的難點。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分式概念,學會判別分式何時有意義,能用分式表示數量關係。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分式概念的自我建構過程及用分式描述數量關係的過程,學會與人合作,並獲得代數學習的一些常用方法:類比轉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豐富的數學活動,獲得成功的經驗,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和創造,體會分式的模型思想。

經過七年級一年的學習,學生初步養成了自主探究意識。一方面,在七年級下冊中,學生已經學習了整式,分式與整式一樣也是代數式,因此研究與學習的方法與整式相類似;另一方面,“分式”是“分數”的“代數化”,學生可以通過類比進行分式的學習。所以我依據《數學課程標準》,以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為出發點,確定以上3個方面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教法與學法

基於以上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我在本節課主要採用“引導—發現教學法”,藉助於計算機課件,通過“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教學。

三、教學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為能更多地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我將本節課設為以下五個環節:發現新知—再探新知—應用拓展—小結鞏固—佈置作業,以期在多樣的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積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

(一) 發現新知 (10分鐘)

在這兒我對教材進行了處理,課本引例是 “土地沙化、固沙造林”問題,設問是“這一問題中有哪些等量關係?”我將引課方式改為通過學生自己構造代數式去發現分式,創設了這樣的情境:

1、創設情境:

師生共同欣賞畫面,教師給出探究要求:

“代數式”莊園的果樹上掛滿了“整式”的果子:x,2400,30,n,a-x,b,180,(n-2),請你任選其中的幾個,分別運用整式的四則運算,合成四個代數式;並與同組的夥伴交流你的成果。其中有新的一類代數式嗎?請說一說。 從學生熟悉的整式及其運算入手,引導學生從舊知中發現新知,與學生的原有認知水平更相吻合,有利於探索活動的展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好的教師不是在教數學而是激發學生自己去學數學”。用已給的8個整式進行代數式的構造時,學生可以寫出多種多樣的式子,裡面既有單項式,也有多項式,還有分式。通過學生對自己所構造的代數式進行觀察,創設發現情境,學會把自己的活動作為思考的物件,更好地進行分式概念的建構活動。

2、探索交流 :

(1)議一議:你們所發現的這一類新代數式:

徵?它們與整式有什麼不同?

(2)類比分數,概括分式的概念及表達形式

它們有什麼共同特

被除數÷除數=商數被除式÷除式=商式 3 ÷ 4 = n ÷ (a-x) = 整數 整數 分數 整式 整式 分式 (3)小組內互舉例子,判定是否分式的分母可以為零

(二)講解新課(20分鐘)

這一環節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為了充分體現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我將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探究分式的概念、意義以及簡單應用,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為此,我將新課的講解過程細分為如下四個步驟:

1、分式的定義

為了使學生能夠準確區分“分式”與“整式”,加深他們對分式的理解,我打破了在傳統教學中直接給出定義的常規,設計了想一想,引導學生在上一環節對所列代數式與分數進行比較的基礎上,再將其與整式相比較,找出二者的異同,從而類比整式歸納總結出分式的定義: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A/B,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那麼A/B的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2、分式的意義

分式的'分母不能為零,即只有當分式的分母不為零時,該分式才有意義。對於這一問題的講解,我將讓學生類比分數以及結合前邊的實際問題加以理解。

3.例題講解

(2)當分母的值等於零時,分式沒有意義,除此之外分式都有意義。

由分母2a=0,得a=0,

所以,當a取零以外的任何實數時,分式

(三)課堂練習(10分鐘)

眾所周知,理論是用來指導實踐的,為了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很好的應用於實踐,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要求學生在本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題目親自動手練一練,以便在檢驗本節課教學效果的同時,針對學生在練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查漏補缺。

1、當x取什麼值時,下列分式有意義

2、把甲、乙兩種飲料按質量比x:y混合在一起,可以調製成一種混合飲料。調製1kg這種混合飲料需多少甲種飲料? 都有意義。 通過具體的例題,給學生演示本節所學知識的具體應用,講解完畢後,挑選學生上臺演板,在規範學生講解步驟的同時,加深他們對本節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四)課堂小結(3分鐘)

以課堂提問的方式對本節課進行小結,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最後給出規範總結,以重申本節課所學習的重點及難點。

(五)佈置作業(2分鐘)

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更好的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我將本節課的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 必做題:第67頁,習題3.1第1、2題。

選做題:第67頁,習題3.1第3、4題。

四、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的過程中,我的指導思想是儘可能使得版面結構合理,簡明扼要,使學生一目瞭然,易於抓住重點。

數學說課稿12

一、蘇教版數學說課稿之克與千克 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克和千克》的認識一課。本單元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也是學習"噸的認識"的前提和基礎。

學情分析: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物體的輕重已經有了感性認識,但是大部分學生對質量觀念還比較淡薄,況且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第一次接觸,還缺乏認識。因此,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想建立克與千克質量觀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的。

二、蘇教版數學說課稿之克與千克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教材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標:1、認識常見的稱,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會用天平稱一些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估計物體質量的意識和判斷能力;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知道看、稱,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強生活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關係;

難點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三、蘇教版數學說課稿之克與千克 教具、學具:

這節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建立一定的質量觀念。圍繞這個目標,本節課的設計就立足於學生的體驗和操作,我準備的教具有:盤秤4臺、天平一架、、曲別針、黃豆若干;500克食鹽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學具有各種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幣若干枚。

四、蘇教版數學說課稿之克與千克 說教法和學法

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啟發式引導法、講解法、演示法、誘思探究等方法。這樣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並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說一說、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數學說課稿13

【說課稿】國小數學說課稿模板

各位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和章節中的作用是:《》是中數學教材第冊第章第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基礎,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中,佔據的地位。以及為其他學科和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資訊,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上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

1。教學手段: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教學方法。基於本節課的特點:應著重採用的教學方法。

2。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影象訊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慧,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3。學情分析:(說學法)

(1)學生特點分析: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高中階段是(查同中學生心發展情況)抓住學生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

(2)知識障礙上:知識掌握上,學生原有的知識,許多學生出現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知識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學中老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動機和興趣上: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4。教學程式及設想:

(1)由引入: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錄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肖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2)由例項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

(3)講解例題。在講例題時,不僅在於怎樣解,更在於為什麼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於學生的思維能力。

(4)能力訓練。課後練習使學生能鞏固羨慕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進行重構,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7)板書

(8)佈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

教學程式:

課堂結構:複習提問,匯入講授課,課堂練習,鞏固新課,佈置作業等五部分

數學說課稿14

一、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六冊——《認識分數》第一課時:分一分(一),教學課本P53—55頁的內容及相應的“練一練”。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萬以內整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也是這一單元的核心,對以後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學生從認識整數發展到認識分數是一次飛躍,學生在生活中聽說過1/2,1/3,但是他們並不理解,分數的產生是從等分某個不可分的單位開始的,兒童生活裡有這樣的經驗,但不會用分數來表述。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獲取知識。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學分數的必要性,會認、讀、寫簡單的分數。結合直觀操作,會用摺紙、塗色等方式表示簡單的分數。

2、過程與方法方面:從日常生活例項中抽象出數的過程,通過操作、討論等學習活動體會認識分數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3、情感與態度方面:感受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樂趣,培養自主探索的學習習慣。

4、教學重點:理解分數的意義。

5、教學難點:讓學生初步建立分數的概念,會用摺紙、塗色等方式表示簡單的分數。

三、說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方面

1、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以故事創設情境匯入,設定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

2、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學具,引導學生觀察,適時總結,配合發現法、談話法、講授法進行啟發式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學法方面

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在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注意同桌互學,集體交流。

(三)、教具與學具準備

1、教師準備:小黑板1塊;塗一塗的圖;長方形紙3張;正方形紙8張;蘋果4個;彩色粉筆1盒。

2、學生準備:彩色蠟筆;長方形紙3張;正方形紙4張

四、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故事匯入,以舊引新。一節新課,往往是從舊知識引入,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抓住“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的。教學一開始我是這樣設計的,談話:有一天,淘氣和笑笑到你家做客,媽媽拿出4個蘋果來招待他們(教師出示4個蘋果),你幫媽媽想一想怎樣分蘋果才能讓兩人都滿意?

學生:每人分2個蘋果。老師:兩人得到的蘋果同樣多,這樣的分法叫什麼分?學生回答:平均分。板書:平均分。再問:如果媽媽只准備了兩個蘋果,應該怎樣平均分呢?學生:每人分1個。如果只有一個蘋果,要把它平均分給淘氣和笑笑(老師出示1個蘋果),他們每人能得到幾個蘋果?學生:半個。教師說半個能用一個什麼數來表示呢?告訴學生半個可以用1/2來表示,師板書:1/2。這個數我們以前沒有學過,這個數叫做分數。

揭題,板書課題:認識分數。通過熟悉的生活情境由整數引入分數。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認識1/2

①小黑板出示課本53頁“塗一塗”中的圖,談話: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塗出它們的1/2嗎?(也就是塗出它們的一半)。在動手之前,提示學生:先用眼觀察,花瓶、臉譜、六邊形、圓形、正方形這些都是前面學過的什麼圖形呢?學生答:軸對稱圖形。我們只要畫出什麼就能塗出圖形的1/2(只要畫出對稱軸)。通過塗一塗,讓學生體會1/2不僅可以表示半個蘋果,還可以表示半個花瓶、半個臉譜、半張紙等,感受數學模型的作用,還可通過反例進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②摺紙遊戲:自主參與,讓學生拿出一張正方形紙,動手摺一折,塗上顏色表示它的1/2。學生動手摺、塗好後,老師選出幾幅不同的1/2圖貼在黑板上,告訴學生它們的`折法不同,塗色部分也不同,但都可以用1/2來表示。肯定表揚不同做法的同學,講清塗色部分是這張正方形的1/2,為今後學習分率埋下伏筆。通過遊戲,發揮學生創造不同塗法。

2、認識四分之幾

過渡:除了能折出這些紙的1/2,你能不能用這張正方形紙折出它的1/4?(板書:

①讓學生分小組合作,每人折出一種1/4,並在1/4部分塗上顏色,動手摺後,問:你在正方形紙中深色佔幾份?你是怎麼折的?指名上臺演示1/4不同的折法,同桌互相試著說說1/4的意義,老師適時引導說出: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張紙的1/4。

②讓學生塗出自己折的正方形紙的2/4、3/4、4/4,分別讓學生上臺說一說,對多種折法給予肯定。

通過折一折,塗一塗活動,認識1/4、2/4、3/4、4/4等分數的意義。

3、創造分數

過渡:在分數王國裡有沒有其它的分數?有你喜歡的嗎?讓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分數,並用長方形紙折出,讓學生邊折邊說。展示作品,如:老師喜歡的分數是2/8,我用長方形紙折出八份,取其中的二份,用分數2/8表示。

通過自己創造,在創作中拓寬知識,認識新的分數。

4、介紹分數各部分名稱、分數讀、寫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讓學生自學,自學要求:1、看課本54頁紅色欄的文字內容,互相說一說,你學到了有關分數的哪些知識?

2、學生介紹,老師板書,像1/4、2/4、3/4、4/4……都是分數。

……分子

……分數線 讀作:四分之三

……分母

3、老師介紹寫法,先寫中間的分數線,再寫分數線下的分母4,最後寫分數線上的分子3。讓學生書空寫3/4。

4、老師小結:實際上,分數就表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了幾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

三、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練習是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徑之一,根據大綱要求:練習的設計要有層次、有坡度、難易知度,結合本班學生的學習基礎,設計下列練習。

1、模仿練習,完成54頁的“說一說”。

先讓學生讀一讀,寫一寫這三個分數,再讓學生說一說每個分數的意義。如:三分之一讀作:三分之一,三分之一表示把一根繩子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表示這根繩子的三分之一,通過讀、寫讓學生加深對分數的認識,會認、讀、寫簡單的分數。

2、基礎學習,完成55頁練一練第1題,(出示小黑板)

先讓學生仔細觀察每個圖形平均分成了幾份,再用分數表示塗色的部分,練習後,指名回答,集體訂正,教育學生仔細審題,養成認真做題的學習習慣。

3、塗色練習,完成練一練第2題。

讓學生看清楚每個分數的分數,再結合圖塗上準確的格子。指名板演,其餘練習。做完後,指名回答,有錯讓學生糾錯,通過動手塗色進一步鞏固對分數的認識,強化所學知識。

4、診斷練習:完成練一練第3題

先讓學生自己當一回小法官,判斷圖中的陰影表示是否正確,設計讓學生搶答,把課堂推向高潮,要讓學生說出一、二小題錯誤的原因是:沒有平均分。

5、對號入座,加深學生對1/2的認識,訓練學生的思維及觀察能力。

四、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引導學生結合板書說出本節課認識了分數,如認識了1/2、1/4……等這些分數。會用摺紙、塗色表示分數,認識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會讀寫簡單的分數。

五、板書設計

板書設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板書突出教學的生、難點。為學生掌握知識打下基礎。我在設計板書時注意以下兩點:

1、圖文並茂,條理清晰。

2、突出重點與課堂小結相呼應。

認 識 分 數

(平均分)

……分子

……分數線 讀作:四分之三

數學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教材從材料的選擇到呈現方式,都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力求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知道秒的意義,探索分與秒的進率關係,體驗1分、1秒的長短,初步建立1秒、1分的時間觀念。

根據本課的設計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發揮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像力,在探索交流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難點: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教具準備:

課件、鐘面、口算卡片、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目標,我選擇了以下教學方法:引導觀察、學具操作、組織討論探索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從中感受、理解知識的發展過程,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說學法

“教法為學法導航,學法是教法的縮影”,在學法的指導上,我讓學生通過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議一議、做一做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感知秒,體驗秒,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獨立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中共同發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說教學過程

依據這節課的教材知識結構及國小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這節課我分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課件:回想春節聯歡晚會倒計時情景,從學生熟悉的春晚創設情境,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出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秒,揭示課題:秒的認識。

(二)合作探究,獲取新知

1、認識1秒

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鐘面,想想你還知道哪些有關秒的知識呢?四人一小組交流自己的認識。

這一小節,我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時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反饋等學習活動,探索出:秒針是鐘面上最細最長的一根針、秒針走一小格的時間就是一秒。(板書:秒針走一小格的時間就是1秒)

2、認識幾秒

出示課件,提問:秒針從數字幾走到數字幾經過了多少秒?為什麼?這樣反覆多次地練習,讓學生說出不同的看法,可能有的學生是一小格一小格地數,有的是一大格一大格地數,體現方法的多樣化的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方法進行優化。

3、探究分與秒的關係

讓學生認真觀察鐘面,想一想:秒針在鐘面上走一圈是多少秒?秒針走了一圈後分針有什麼變化?從分針與秒針的`走動,你發現了什麼?

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後全班彙報。得出結論:1分=60秒。(板書:1分=60秒)

分與秒的關係是本課的重點,所以在這一小節我採用個體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彙報總結的方式來解決。因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我就放手讓學生自主去探索,給予學生充分信任。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進行思維的碰撞,有利於培養他們初步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4、實驗活動,體驗時間

①體驗1秒

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聽“嘀嗒”聲感受一秒的時間,再讓學生用一個動作來表示一秒的時間。可能有的1秒鐘會拍一下手,有的會翻一下手腕,有的會眨一下眼睛,就讓學生用自己想的動作跟著“嘀嗒”聲做一做,充分地體驗時間單位“秒”。

②體驗1分鐘

讓學生拿出口算卡片在1分鐘裡進行口算練習,體驗1分鐘的長短。在這個環節的設計我是這樣考慮的:口算是我們數學課堂一項基本的訓練,把它作為1分鐘的體驗內容,可以讓我們活動的數學成分更濃,讓學生對1分鐘有更充分的體驗和感受。

5、知道1秒的價值,懂得珍惜時間

播放課件,通過介紹我國體育健將劉翔110米欄奪冠的成績和一些現代化工具在1秒鐘裡創造價值的一些資料,讓學生感受到1秒雖短,但能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價值。藉此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和愛國主義教育。

6、時間名言欣賞

通過欣賞時間名言,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對學生進行了一些情感的薰陶。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填寫合適的時間單位。

每天大約睡( )小時大約需要20( )大約需要25( )

2、練一練。

(1)1時=( )分1分=( )秒

(2)秒針走一圈是( )秒,走半圈是( )秒。

(3)鐘面上有( )大格,有( )小格,又細又長的針叫( )針。

通過層次性練習,鞏固所學知識,並靈活運用,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自我評價,享受收穫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收穫呢?

讓學生自己歸納所學內容,既能使學生回顧整個學習過程,又能使學生學會自我評價,享受成功的喜悅,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知識網路,培養概括能力。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因此,我用精煉的語言對教學內容進行概括,突出了教學的重、難點,簡潔明瞭。

板書:

秒的認識

秒針走1小格的時間就是1秒

1分=60秒

在這整一節課,我儘量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創設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組織他們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實踐體驗,鼓勵他們去討論、去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數學的世界裡快樂地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