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數學說課稿(精選15篇)

說課稿1.09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數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數學說課稿(精選15篇)

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百分數中的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了百分數的的意義和寫法,掌握了百分數和小數的互化的基礎上學習的。

學情分析:根據教材特點,我也對學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還可以,同學之間的相互質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學生在分析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較薄弱,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

二、說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與本課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和設計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觀察、計算,主動探索的活動,認識利率,初步掌握利率計算及作用。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結合儲蓄等活動,學習合理理財,逐步養成不亂花錢的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說教法

我試圖引導學生通過以下的'學習方法掌握新知:

1、自主探究法,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2、抽象概括法,讓學生通過抽象,概括出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方法

3、互助學習法,在互助合作中體驗成功的愉悅。

四、說過程

根據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及六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優化教學過程,實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課堂教學要求,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一、情景匯入;

二、新課講解;

三、鞏固練習。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情景匯入。

隨著改革開放,社會經濟不斷髮展,人民收入增加,人們可以把暫時不用的錢存入銀行,儲蓄起來。這樣

一是支援國家建設,

二是對個人也有好處,既安全和有計劃,同時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

那麼,怎樣計算利息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內容。

2、鞏固練習

(1)介紹存款的種類、形式。

存款分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閱讀P99頁的內容,自學討論例題,理解本金、利息、稅後利息和利率和含義。

(3)、學會填寫存款憑條。

(4)、利息的計算。

3、鞏固練習。

“數學源自生活而應用於生活”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下面,我繼續沿著抗震救災這一主線設定情境,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在練習的設計上,我兼顧了習題的層次性和開放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練習,以求訓練思維、培養能力、形成技能。

1、小華把得到的200元壓歲錢存入銀行,整存整取一年。她準備到期後將錢全部取出捐給“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計算,到期後小華可以捐給“希望工程”多少元錢?

2、李老師把20xx元錢存入銀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稅率為20%。到期後,李老師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李老師交了多少利息稅?

3、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錢存入銀行(三年後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第一題的情境設計為希望工程捐款,在問題的設計上需要學生仔細思考,真正理解問題的含義後才能做對,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第二題目的是要檢驗學生對本課例題的理解程度。第三題為開放性題目,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總之,作為教育者的我更加註重在數學課中自然地融入思想教育,儘可能的使數學課堂凸現人文精神,使每一個孩子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昇華!

數學說課稿2

一、課題

人教版數學教材第五冊第一單元91、92頁的《分數的初步認識》。

二、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

因為從數到分數無論是在意義上還是在讀法和寫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他們都有著差異。這一部分的認識是比較抽象,較難理解的內容。

認識幾分之一又是這部分最基礎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上,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通過大量的具體事例直觀的使學生理解分數的含義,幫助學生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

學好這一部分的內容,即為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作了鋪墊,更為國小生以後的學習小數和進一步系統的學習分數打下了基礎。

三、說教學目標

每一節成功的數學課,都必須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並且緊緊圍繞這個目標展開教學活動,才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從以下三方面來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認識幾分之一,感悟幾分之幾;會正確地讀寫分數,知道分數各個部分的名稱。

2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數的過程,通過直觀演示、操作、觀察,小組合作一系列學習活動,感受幾分之一的形成過程。

3 .情感與態度: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和自主學習精神,體會分數在生活中的價值,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四、說教學重難點:

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初步掌握簡單分數的寫法和讀法,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教學難點: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完整的表述分數的含義。

五、說教法學法俗話說: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結合這節課的具體情況,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法與學法的設計著眼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並與同伴進行交流。教師只給予適當的幫助和指導,並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創設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氛圍,讓學生會學、愛學。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我覺得,有效的數學學習,應該是學生經歷和體驗知識形成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這節課我主要採用了自主探索,動手實踐,觀察發現,合作交流等方式引領學生展開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六、說教學程式:

(一)情境匯入,認識分數

1.創設情景:“分蘋果”

2.揭示課題:分數

[設計意圖:思維始於疑問,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是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點。

因此,課始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不僅將分數產生在平均分的前提下表現出來,而且使學生探究意識也孕育而生】

(二)動手實踐,自主探究。

教學例1;

(1)分月餅【設計意圖:學生能體會到分數的產生是來源於生活中的,並且是在平均分的情況下才產生的分數,著重突出“平均分”,使學生“於無疑處生疑”,而後通過解疑感悟分數的實際意義。】

(2)學生通過折一折,塗一塗,畫一畫,動手操作,自主探索1/2 【設計意圖:啟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從具體的物體圖形的一半出發,溝通一半與新知1/2的聯絡。】

(3)分數的讀法和寫法及各部分的名稱。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處理,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從簡單入手,屬於知識性的教學。】

(4)舉例生活中的1/2

(5)學生舉例其他分數

(6)創造其他分數

(7)說說自己所創造分數的意義【設計意圖:給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他們自己動手分圖形,在小組合作中感悟、去比較、去解決新問題,將學生提升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的參與意識,強化學生的思維。】

2.教學例2

(1)學生自己動手摺一折1/4

(2)展示學生1/4的不同折法【活動是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主動地去嘗試建構1/4的意義,整個環節從操作實踐開始,以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完成,既重視操作,又重視知識點的學習,著眼於設疑和解惑,形成有意義的建構。】

(三)分層練習,鞏固提高。

1.折一折。

2.看圖填分數。

3、找一找生活中的分數。【設計意圖:緊緊圍繞本課的重點,分層練習,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通過各種不同層次型別的練習,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調節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興趣。

同時練習注重了層次性,開放性,發展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人人都能從中有各自的收穫,盡顯潛能。】

(四)質疑反饋,總結評價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綜上所述,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教師遵循學生獲得和應用概念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在自己的具體活動中主動參與學習,經歷一個“體驗——感知——理解——概括——運用——提高”的認知過程。

以上是我對《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認識幾分之一》的教學設想,不妥之處請老師們批評指正。謝謝。

數學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數學活動的內容具有生活性,這是指數學教育活動內容與幼兒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這些內容是幼兒所熟悉的,也是他們所能理解的,讓他們感受到數學可以解決人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數字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通過觀察、發現周圍環境中哪些地方、哪些物體上有數字,這些數字表示什麼。例如:房屋上的門牌號碼、書上的頁碼、汽車和汽車站上的數字、日曆上的日期等等,它們分別表示著不同的意義。若能通過與幼兒生活實際相聯絡數學活動,讓他們感到學習的內容是熟悉的,不僅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而且能讓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是很有用的,並能激發幼兒更加註意,發現周圍與數學有關的事務和現象。大班數學活動《設計門牌號碼》就是運用生活中的序數經驗,引導幼兒體驗生活中數字的作用。

二、活動目標:

1、感受門牌號與樓層、房間位置之間的對應關係,學習用數字表示

2、運用生活中的序數經驗為動物樓房設計門牌號碼。

3、體驗數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難點分析: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引導幼兒運用生活中的序數經驗,感受門牌號與樓層、房間位置之間的對應關係,這也是此次活動的主要目標,通過觀看圖片、及在生活中觀察記錄門牌號碼,幼兒討論等形式讓幼兒明確門牌號與樓層、房間位置之間的關係。即:前面一個數字表示樓層,後面一個數字表示樓層中的第幾間房。難點是幼兒嘗試給小動物家設計門牌號碼。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對門牌號並不陌生,通過幼兒生活中的觀察和體驗,以故事的形式貫穿活動始終,激發幼兒那種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的情感意識。

四、活動準備:

課前引導幼兒注意觀察自己家、姥姥家、奶奶家、哥哥、姐姐等親屬家的門牌號碼。為給幼兒以視覺方面的直覺感知,教學掛圖一幅,小熊指偶,信封一個。幼兒人手一份的設計門牌號碼材料紙、鉛筆等。

五、教學方法:

在整個教育活動中,教師以參與者、支持者、引導者出現,恰當的使用教學方法,引領幼兒在已有生活中的序數經驗的基礎上,運用情景法、遷移法、觀察法、比較法、嘗試操作法理解門牌號與樓層、房間位置之間的關係併為小動物樓房設計門牌號碼。

六、教學過程:

依據目標結合以上教法、學法。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整個過程以故事情景引領。

一)、引導幼兒回憶數字在生活中的作用。(5分鐘)

小朋友今天王老師給你們請來了一位小熊,看它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數字”小熊要考考你們都在哪裡見過數字,那數字可以告訴我們什麼?

(引導幼兒從時鐘、電話、汽車站牌、商品標價等多方面感受數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1)、瞭解門牌號碼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師引導幼兒說一說自己家的門牌號碼,門牌號碼上的數字可以告訴我們什麼?如果我們家中的地址沒有數字會發生什麼問題?

2)、出示掛圖,教師再次操作指偶小熊拿著一封信非常著急的在樓房前走來走去。老師邊發出“唉聲嘆氣的聲音。”小熊今天是怎麼了?“噢!原來小熊今天去給小鴨送信卻不知道它住在哪裡?”引導幼兒討論分析原因。激發幼兒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的意識。

二、)、討論明確門牌號碼與樓層、房間位置之間的`關係。這一部分是難點(10分鐘)

1)請個別幼兒講述自己家的門牌號碼是多少?隔壁鄰居家的門牌號碼是多少?圖片上樓上的和樓下的又是多少?教師隨幼兒的講述記錄。

2)、引導幼兒觀察教師記錄的門牌號碼,如:401、402、503、604等,你知道這些小朋友住在第幾層樓、第幾間房嗎?你是怎麼知道的?

討論:小朋友的家401,隔壁是402,為什麼前面的數字是4呢?為什麼小朋友的家是401,樓上是501,樓下是301為什麼後面得數子都是一樣呢?

3)引導幼兒發現門牌號碼前面的數字表示的是樓層,後面的數字表示的是樓層中的第幾間房,401、501表示的是樓層不一樣,位置一樣,401、402表示的是樓層一樣,位置不一樣。

主要教法:比較法主要學法:觀察法、比較法

三)、嘗試給小動物設計門牌號碼(8分鐘)小熊著急了請小朋友為小動物們設計門牌號碼。

1)、教師出示:作業單,交代設計門牌號碼的規則要求。

要求:看看小動物住在新樓房的那一層?然後為它設計門牌號碼。每家的號碼不能相同,要讓小熊從門牌號碼上能看出每隻小動物住幾樓,誰和誰是隔壁鄰居,誰和誰是樓上樓下鄰居。

幼兒為小動物們設計門牌號碼,教師對出現問題的幼兒給予幫助。

主要教法:生活經驗的遷移法學法:觀察法、比較法、操作法

四)展示佈置設計的門牌號碼,互相學習同伴間的各種設計。(3分鐘)

1)、請幼兒將自己設計的門牌號碼展示在泡沫板上,並鼓勵幼兒主動與同伴進行交流。

2)、觀察個別幼兒的作業單,這幢樓房都有哪些門牌號碼?它們一樣嗎?從門牌號碼中能看出誰與小狗住在幾層樓嗎?哪些門牌號碼是他的隔壁鄰居?哪些門牌號碼是他的樓上樓下鄰居?小朋友一起告訴小熊小鴨住幾樓幾房間?小熊非常感謝大家。

3)、小朋友數字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用處,以後要注意觀察發現他表示什麼?

七、教學活動分析:

這次教育活動我試講過,通過以上的教法和學法的恰當使用,幼兒通過遷移已有的生活經驗,觀看圖片,加之觀察比較樓上樓下和樓層間的關係,幼兒能夠運用生活中的序數經驗為小動物設計門牌號碼,體驗數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數學說課稿4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小數乘小數》。它是人教版國小五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是教學小數的計算,教材一共安排了兩道例題和一個練習。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

小數乘以小數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乘以整數、整數乘以小數及整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既是小數除法學習的基礎,也是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和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學習的基礎。

(二)教學重難點的確立

教學要求:

1、從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通過學生的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和教師引導,使學生理解小數乘以小數的算理,掌握演算法,並能正確進行估算、口算、筆算。

2、在探索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歸納與概括的能力和用數學語言進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滲透轉化思想。

3、使學生體驗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遇到問題、不斷探究、解決問題方法的過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悅,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教學重點:

學生自己探索獲得“小數乘以小數”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轉化探索活動,使學生髮現因數中小數位數與積中小數位數的對應關係,悟出“兩個因數中的小數位數就是積中的小數的位數”。

二、說教法、學法

緊緊依託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順應探索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取向,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和討論交流,在不斷地“產生疑問、進行探索、釋疑、運用”這一迴圈過程中,自然地發現“積中小數位數與因數小數位數”的關係。

1、以學生為主體,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

數學課堂教學要注重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能力,著眼於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為此,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條件,積極營造學生自由學習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獨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學習中來感悟、探究、發現小數乘以小數的算理和演算法,讓學生經歷對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如課堂中首先呈現房間平面圖,啟發學生獲取資訊,提出問題,列出算式說明及依據。教學計算要善於捕捉差距,關注生成。如:通過以上學生知識形成的過程與經驗,緊接著出示陽臺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學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探索兩位小數與兩位小數相乘中兩個因數與積的小數位數的關係。並在小組裡討論過程中學生自主生成,小數乘小數的計演算法則,從而真正體現是學生邁過學習,自主獲得知識的生成過程和計算方法。

2、正確把握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係。

本課力求在每一個環節的推進過程中都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探究,再讓小組合作討論探究,教師只起穿針引線的作用,給予學生應有的尊重與信任,提供其廣闊的思考空間與交流機會,使其通過個體思考,小組或組際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認可的計演算法則或規律,充分體現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比如:教材重點組織學生探索筆算的方法,先告訴學生可以把豎式中的兩個小數都看成整數來計算,再結合直觀圖示討論,按整數相乘後怎樣才能得到原有的數?啟發學生理解,把兩個因數看成整數,等於把原來兩個因數分別乘以10得到整數,因數擴大100倍,積也就積也就相應擴大100倍。因此要得到原來算式的積,應用整數相乘的積反過來除以100。除此以外,學生可以通過單位換算把米化成分米得到的積後再換算成平方米。學生可以通過對筆算結果與估計結果的比較,判斷筆算

結果是否合理,從而確認相應計算方法的正確性。在引入“3.6X2.8”時要求學生先用兩種方法估算,並說明正確答案的範圍,根據以上推斷,讓學生獨立計算,為接下來筆算方法提供一種支援。

三、說教學程式

為充分體現以上的一些設想,本課的具體過程如下:

1、創設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數學問題”。

數學來源於生活,通過對學生熟悉的住房面積計算,既複習了舊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課要探索的新知,同時,賦予了計算一定的生活意義與實際意義,使學生感悟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認識到計算確實是一種需要,產生急於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慾望與興趣,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創造了良好的心理條件。如在創設情景引入的過程中,教師問:“你獲取了哪些資訊?”可以體現教師創造性使用教材,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識變成善於學習的知識。

2、對算理和演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放手讓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知識自己去探索,憑學生自己的理解來尋找解決新問題的方法。再通過相互的交流,不斷產生認知衝突,思維產生碰撞的火花,營造出繼續探索規律,解釋新問題的氛圍。

(1)獨立嘗試。學生在獨立計算4.2×3.6時,勢必會根據對前面小數乘以整數,整數乘以小數的演算法和算理的理解來進行計算,這一嘗試可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讓教師充分了解學生計算小數乘以小數時在認知上的難點,為教師接下來有針對性、有重點的教學找準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演算法與想法。在交流中,教師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暢談自己的演算法與想法,及時掌握學生不同的思維生長點和認知區別。比如在計算小數乘小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讓學生估算2.8X3.6的結果最大是多少,然後讓學生再進行計算。教師充分尊重學生,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創造性地參與到計算的`探索過程中來,對學生演算法、算理和結果上的對與錯不作判斷,而是把各種不同的演算法與想法展示給全班學生,讓其產生思維的碰撞與衝突,為其留下思維的空間。

3、運用規律來解決問題,讓學生進一步感悟算理,獲得方法。

運用學生自己發現的規律來指導計算,一方面可加深對算理的理解,提高對演算法的感性認識,為歸納出小數乘以小數的法則打好基礎,另一方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愉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規律。如在課堂練習環節中,設計了練一練的習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再指名在全體學生面前談自己的想法與演算法,通過計算與交流,學生對小數乘以小數的演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同時對因數中有幾位小數,積中就有幾位小數這一規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運用法則,進行專項訓練與開放訓練,以拓寬思維,促進發展。

小數乘法的計演算法則,具有較強的操作性,是對小數乘法算理在操作層面上最簡單的概括,對學生在計算時有很強的指導作用,是思維的簡約化,是解題策略的優化。為此,設計了一些專項性習題,根據算式特點在積或因數中點上小數點的正確位置,以更一步強化積中的小數位數由因數中小數的位數來決定這一規律。為了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想象空間,安排了一組開放性練習,使學生的基礎知識得到落實,也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得到開發,探索能力得到訓練。最後還安排了一個實踐題:一種西裝面料,每米售價58.5元。買這樣的面料5.2米,應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數,在計算)並應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計算出物品的總價。讓學生在頗有興趣的計算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將探索獲得的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工作中去,應用數學知識分析解決一些生活問題。

總之,本課力求改變以往計算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少,以計算技能的培養為主,以正確計算為最終目標的教學方法,而是始終關注學生的發展,創設各種條件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產生、形成、發展、運用過程中,通過自主學習、同桌討論、合作交流,去發現和創造小數乘以小數的算理和演算法,從而使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思維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養和發展,使數學思想方法得到滲透。

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認識鐘錶》是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對整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生動具體的學習數學。按照“認識鐘面結構——整時的讀寫法——時間觀念建立”的順序編寫。

一般來說,一名6歲的兒童每天起床、吃飯、上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通過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結構,總結出認識整時的方法,知道表示時間的兩種形式

2、情感目標: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3、思維拓展目標: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重點:充分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掌握認讀整時的方法。

難點:正確說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

準備:課件、時鐘實物

二、說教法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一下方法:

1、現代資訊科技教學法:充分利用學具和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2、情境教學法:教學中注意創設情境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使數學學習貼近生活。

3、實踐探索學習法:教學中設定新穎有趣的實踐活動,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發展,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開放性,強調數學學習的過程。

4、合作學習法:整個教學過程中,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現的,老師決不包辦代替,學生和學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見解,做到了讓學生多動手、多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三、總體設計:

本節課我安排四個教學環節:(1)情景匯入,誘發興趣。(2)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3)鞏固運用,解決問題 (4)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第一層:情景匯入,誘發興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用課件出示數字寶寶去鐘錶家做客。目的在於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景。

第二層: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在這一環節,我分了兩大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是初步認識鐘面

在這一部分內容裡,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觀察課件上的鐘面和自己的學具鐘錶,“請你仔細觀察,鐘面上有什麼?” (操作PPT與板書教具鐘錶)充分的讓學生說一說,主動探索,並且把自己發現的與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學習。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凌亂的不是有序的,不容易將知識內化,有的學生只能說出“鐘面上有2根針,還有數”等,在教學設計中我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繼續提問“這兩根針一樣嗎?哪裡不一樣?”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出分針和時針的特徵。之後,我再結合課件和板書同步演示,介紹時針和分針。我會用充滿童真的語言和動作來吸引孩子。用自我介紹的方式,一邊做動作一邊說“我長長的,細細的,我的名字叫分針;記住分針是又細又長的。我又矮又胖,我的名字叫時針,記住,時針是又粗又短的”。當學生髮現鐘面上有很多數字時,我再引導學生數出鐘面上一共有12個數,得出鐘面的基本結構。並且強調時針走的慢,分針走的快的特點,這樣的組織讓學生的思維有序了,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比教師直接給予答案,更能使學生記憶深刻,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接著,我適時的安排分辨分針和時針的練習,如:認課件中這三個鐘面的時針和分針,還可以讓每個學生用自己的學具鐘錶,按老師的要求指出時針和分針。

第二步是學習整時的認、讀、寫。

學生在生活中雖然有的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充分利用教材,出示教材85頁主題圖,通過小明一天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髮現牆壁上和床頭櫃上的鐘表試認整時。明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7的時候就是7時”在教學整時的兩種寫法時,我先介紹漢字“時” 的表示方法,《板書:先寫一個7,再寫一個時間的時,讀作7時》指導學生書空練習;在教學電子表示法時,《板書:先寫一個7,再寫兩個圓點,記住,第一個圓點點在7的中間位置,第二個圓點,點在下面一些,然後再寫兩個0,讀作7時》並且小結,兩點後面兩個0表示整時,兩點前面是7就是7時。學生同步書空練習。然後,我用課件和教具同步出示3個不同時刻的鐘面,通過對7時的認、讀、及兩種書寫形式的教學,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整時的兩種寫法。《板書:7時 7:00》再通過練習,《板書:3時 5時》讓學生板演另外兩個鐘面的寫法,全班學生同步在課堂作業本上練習書寫,使學生學以致用,促使知識內化。

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後達成共識:這三個鐘面的分針都指向12,引導總結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揭示課題——“認識整時”。

第三層:鞏固運用,解決問題

1.把教科書86頁第一題製成課件,通過觀察把時鐘和電子錶有效結合

2.把教科書87頁第6題練習製成課件,讓學生仔細觀察學著說一說。

引導學生根據題目要求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讀題能力。

第四層: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我先讓學生說說在這40分鐘裡學會了什麼?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鞏固。並佈置作業擴充套件訓練,如:回家在爸爸媽媽幫助下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表。

數學說課稿6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方根”是省編教材國中數學第三冊第十章“實數”的第一節內容。由於實際計算中需要引入無理數,使數的範圍從有理數擴充到了實數,完成了國中階段數的擴充套件。運算方面,在乘方的基礎上以引入了開方運算,使代數運算得以完善。因此,本節課是今後學習根式運算、方程、函式等知識的重要基礎。

2、 教學目標:(依據教材和大綱確定)

⑴、使學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瞭解平方與開平方的關係。

⑵、學會平方根的表示法和求非負數的平方根。

⑶、通過上述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第一”的觀點;體驗數學來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的思想。

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3、 教學重點、難點與關鍵:

重點:平方根的概念。

難點:平方根的概念和表示。

關鍵:求平方根(即開平方)運算要靠它的逆運算平方來進行。

二、 教學方法和手段:

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採用邊啟發、邊分析、層層設疑、講練結合的教學方式。同時,利用媒體形象直觀地展示引例、例題及練習。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活躍課堂氣氛,增大教學密度,提高教學效率。

三、 學法指導:

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等活動;主動探索,發現問題;互動合作、解決問題;歸納概括、形成能力。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協作學習意識,養成及時歸納總結的良好學習習慣,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

四、 教學程式:

教學環節 教學程式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1、出示引例1:(投影片顯示)

一艘輪船由A碼頭出發,朝正東方向行駛3千米至C處,然後朝正北方向行駛2千米至B處,問A、B相距多少千米?

2、提出問題:⑴已知一個數要求這個數的平方,該如何求?

⑵已知一個數的平方,要求這個數,又該如何求?

⑶符合這樣條件的數有幾個?該如何表示? (依據己有的知識經驗估計學生會回答------正方形的面積是邊長的平方。)

思考,探索問題解決的途徑。

複習己學知識

複習乘方運演算法則。

培養學生逆向思維能力。

誘發學生尋找解題途徑。

交流對話

探索新知 引例2:(投影片顯示)

已知一個正方形的面積等於4cm2,求它的邊長。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思考。

強調指出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邊長的值。

總結:

已知某數的平方要求這個數,用式子來表示就應是:已知x2=a,求x的值。這和我們一開始提出的問題,求一個已知數的平方正好相反。要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就須在數學上引進一個新的概念――平方根。

引導學生舉例。

簡要介紹數的.產生與發展。 思考、發現:

逆用乘方運算。深入探究,如設一邊長為xcm,依題意有x2=4,∵22=4,(-2)2=4

∴滿足x2=4的x的值可以是2,也可以是-2,但正方形的邊長不能是負數,∴x=2即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2cm。

歸納總結得出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個數的平方等於a,那麼這個數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二次方根)。

理解並會表示平方根

舉例。

瞭解 培養學生用逆向思維的觀點去分析問題,發現問題中蘊涵著的一些相互聯絡的量(面積與邊長),再通過設未知數,從而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方程與乘方運算問題,體驗問題解決的思想方法。

使學生養成及時歸納總結的良好學習習慣

鞏固平方根概念

突出教學重點

向學生滲透“實踐第一”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課堂練習

比較探究

歸納總結 教材第87頁練習,個別口答。

通過練習,引導學生比較探究,尋找規律,得出法則(用投影片顯示)。

強調正數有兩個平方根,決不能丟掉任何一個。若丟掉了一個,都是錯誤的。

平方根的表示法。(強調,特別注意的是 ≠± ,其中a是非負數。)

開平方的定義。

求一個數的平方根就是開平方運算,要靠它的逆運算平方運算來進行。 獨立思考完成。

共同校對,矯正。

得出法則:一個正數有正、負兩個平方根,它們互為相反數;零的平方根是零;負數沒有平方根。

共同校對,矯正,使語言精練準確。

理解,掌握。 使學生及時鞏固用平方根的概念來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類比能力;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讓學生明確平方與開平方是互為逆運算關係。

例題分析

反饋調控

形成能力 出示例一:下列各數有沒有平方根?若有,求出它的平方根;若沒有,請說明理由。

⑴36 ⑵ 0.16 ⑶ (-4)2 ⑷ -32 ⑸ 0 ⑹ ⑺ -|a|-4 ⑻ 2

引導學生分析比較:⑴、要判斷一個數有沒有平方根,就要看它是不是負數,若是負數就沒有平方根,不是負數就有平方根。⑵求平方根時,要注意利用平方根的定義來求。

板書解題過程:……

指出:在解具體問題時,要靈活運用法則;帶分數開平方時,要先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 結合平方根的概念與法則,探索思路方法,口述解題思路。

掌握解題過程的書寫格式。 培養分析比較能力。

領會解決問題的思路。

滲透比較思想,讓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的思想。

梳理概括

形成結構 師生一起討論得出(投影片顯示):1、一個正數有正、負兩個平方根,它們互為相反數;零的平方根是零;負數沒有平方根。

2、正數a的平方根的表示方法為± 。

3、帶分數開平方時,要先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

師生一起討論得出

突破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應用新知

體驗成功 出示練習(投影片顯示):

1、判斷正誤,並且改錯:(用投影片顯示題目)

⑴100的平方根是10

⑵非負數一定有平方根

⑶9 的平方根是±3

⑷2的平方根是±

2、教材第89頁練習2、3、4

巡視、小組輔導

選取小組代表回答,給予積極的評價,並強調注意點:正數有兩個平方根,決不能丟掉任何一個。若丟掉了一個,都是錯誤的。②正確表示平方根。

③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適用的方法。

小組討論,互相質疑,校對,矯正。共同完成。

書寫練習4的解題過程。

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使學生及時鞏固用平方根的定義和法則解決問題的方法,規範解題格式。同時使學生注意解題的關鍵。

變式練習

擴充套件新知

深入探究

問題遷移 出示練習(投影片顯示)

1、什麼數的平方根是它的本身?

2、求下列各式中x的值:

⑴ x2=25 ⑵ 2x2-32=0

⑶ 4(x+2)2-81=0

(這裡估計學生會聯想到引例2解決過類問題)巡視、小組輔導。

投影有代表性的學生的解答過程,給予積極的評價。 閱讀題目

先獨立思考後分小組討論,發現,質疑,達成共識。

書寫解題過程。

使學生再深入探索平方根的定義與法則,培養學生的轉化思想、發散思維和合作精神。

規範書寫解題過程。

知識整理

形成系統 提問:

① 這節課學習了用什麼知識解決哪類問題?

②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是什麼?應注意哪些問題?

③並學到了哪些思考問題的方法?

④介紹開方最早見於我國的《九章算術》,比國外早一千多年。

出示“想一想”:

( )2 = ? (- )2 =?

(從知識、能力等方面)對所學內容加以概括,相互討論,回答,補充,共同整理。 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形成知識系統,為今後繼續學習實數性質的應用打下基礎。

愛國主義教育。

加深學生對平方根概念及其表示法的理解。

佈置作業

鞏固提高 ⑴完成作業本上的題目。

⑵興趣題:已知某數的平方根是x+2和3x-14,求這個數。 課後結合自身水平獨立完成相應的習題:

⑴基礎一般的學生完成作業本。

⑵基礎稍好的學生完成作業本和興趣題。 讓學生鞏固所學內容並進行自我評價,但考慮學生基礎的差異性,故進行分層次要求。

五、板書設計

10.1平方根

投影學生練習

…… 例一:

解:(板演詳細解題過程)…… 平方根概念:……

開平方概念:……

法則:……

六、設計說明:

㈠、 指導思想:

依據學生已有的基礎及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遵循現代教學思想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注意數學思想方法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品質;使學生體驗數學的“實踐第一”和數學來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的思想。

㈡、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使學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瞭解平方與開平方的關係;理解並學會平方根的概念和表示。),結合教材內容及學生實際,從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確定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㈢、關於教法和學法

採用啟發式教學法及情感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用例項和生活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節學習情緒,讓學生在乘方運算及其逆運算及平方根性質法則的比較中主動發現問題;應用數學思想方法分析討論,解決問題;在練習訓練中提高解題能力,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同時,採用媒體輔助教學,增大教學密度,更好地揭示了問題的本質,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㈣、關於教學程式的設計

在教學程式設計上,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突出以下幾個注重:

①注重目標控制,面向全體學生,啟發式與探究式教學。

②注重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體驗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③注重師生間、同學間的互動協作,共同提高。

④注重知能統一,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方法,靈活運用。

數學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菱形》是《四邊形》這一章繼《矩形》之後研究的第二種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是學生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的基礎上,對平行四邊形知識的延續和深入,同時也是後面學習正方形等知識的基礎,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2、教學重、難點

重點:菱形的概念、性質及其應用

難點:經歷"操作——觀察——思考——歸納——總結"得出菱形的性質。

3、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本節內容的特點,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a、知識與技能:能理解菱形的定義及其性質,並會初步運用菱形的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和推理論證。

b、過程與方法:在探索菱形性質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觀察——思考——歸納——總結"的數學思想,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得出結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教法分析與學法指導

本節課我準備採用"激趣——探究——運用——歸納"為主線的教學模式,觀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方法。運用啟發式教學,講練結合法,以課件為載體,引導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經歷觀察、思考、探究、合作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從而使教學目標得以直觀、完美的體現。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將以構建主義理論為指導,注重創設思維情境,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操作、觀察、分析、歸納等方法,使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融為一體,讓學生不僅學到科學的探究方法,而且體驗到探究的樂趣。

三、教學程式及設想

(一)激發興趣,得出概念(時間5分鐘)

菱形被廣泛地應用在實際生產、生活中,首先我將讓學生觀察事先準備好的衣帽架模型,不難發現不管衣帽架如何伸縮變化,其四根木條圍成的四邊形總是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再次感受四邊形的不穩定性,然後讓學生任取一個平行四邊形量其四條邊的長度,並交流所得資料,會發現圖中所有平行四邊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從而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得出菱形的定義,即"四條邊都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或"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這樣一方面讓學生回顧了上節平行四邊形的相關內容,另一方面又為本節課新知識的引入創設了情境。實物教具的應用,生動形象地使知識得以體現,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

接下來,我讓學生欣賞一組生活中的菱形圖片,讓學生充分感受菱形的圖形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可謂"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動手操作,尋找性質(時間5分鐘)

菱形的性質可由菱形的對稱性探究得出,這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在這一環節,我把課本上的直接探究巧妙地加以轉化,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給你一張矩形紙片,你如何快速地剪出一個菱形?"問題給出後,我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與分析,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分小組大膽嘗試,教師在巡視中進行個別輔導,鼓勵學生尋找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完成任務,同時還可以開展組與組的評比,樹立他們的'競爭意識,然後每小組由一名學生代表發言,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後由多媒體演示,即將一個矩形紙片對摺兩次,沿圖中虛線剪下,就可以得到一個菱形(動畫演示),從而教師與學生一起歸納得出菱形的性質。在歸納過程中,菱形的對角線性質的得出是難點也是重點,我將動態演示,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菱形對角線互相垂直這一性質便可水到渠成,這時,我會讓學生嘗試說點兒理,引導學生把四邊形問題轉化為三角形的問題,根據菱形的特殊性,引導學生髮現菱形的一條對角線可把菱形分為兩個特殊三角形,即等腰三角形,再結合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這一特點,結合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性質,肯定學生猜測的正確性,得出菱形的性質結論。

在肯定多種解決方法的同時,我還補充了這樣一個環節——由菱形的對稱性看菱形的面積,引導學生觀察:菱形的一條對角線把菱形分成兩個全等的等腰三角形,菱形的面積表示:S=a.h,菱形的兩條對角線把菱形分成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面積表示為S=1/2mn,這一設計使本節課的重點得以突出,難點也巧妙。直觀地得以突破,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學習點綴其間,從接受概念到探究性質,從個人學習到合作交流,教學活動不僅真正煥發出課堂教學的活力,而且學生獲取知識,提高技能的過程也自然而然地滲透在其中。

(三)知識運用,鞏固新知(時間10分鐘)

這一環節,我將出示P98頁例2,即當菱形中較小的內角為60°時,已知菱形的邊長求菱形的對角線長及面積,對於這類問題,我先啟發學生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然後老師適當點拔:結合 60°的等腰三角形或勾股定理的運用解決問題,本題也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不同的方法來計算菱形的面積,最後由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師生共同完成。

做完本題,教師也可引導學生歸納得出:如果菱形中有一個角是60°,則較短的對角線把菱形分成兩個全等的等邊三角形,這一環節以實際問題引入,利用菱形的性質解決問題,不僅達成了"學習致用"的目的,同時還體現了數學服務於生活這一道理。

(四)課堂練習,學以致用(時間10分鐘)

"想一想"環節中,我安排了兩道習題,這兩道題仍以"再探衣帽架中的奧祕"為題,是兩道趣味性,實用性較強的習題,我將採用學生獨立思考,講練結合的方法達到靈活運用,鞏固新知的目的。習題的安排,首尾呼應,寓教於樂。

(五)交流體會,分層作業(時間15分鐘)

在這一部分,我將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回顧,歸納本節內容,並鼓勵學生歸納出菱形的性質安排了一個"說一說"的環節。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以填表格的形式從對稱性、邊、角、對角線四個方面進行類比,以加深學生對特殊平行四邊形的理解和認識。

針對學生基礎不一的情況,考慮到學生能力的差異,我將採取分層作業的佈置,安排了"練一練"的環節,力爭使每位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四、板書設計(略)

五、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讓學生經歷了動手操作、觀察、歸納、比較的過程,從而得出菱形的概念,在摺紙的過程中也使學生非常直觀地感受到菱形是軸對稱圖形,體驗變換思想,從而自覺地運用軸對稱性發現菱形的性質,達到解決問題目的。

菱形的性質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得出,讓學生儘可能多地發現圖形的結論,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培養了學生善於發現、善於歸納的良好品質;可伸縮衣帽架模型的設計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前後呼應,讓學生不僅能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且能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樂趣;解題方法的多樣性,也大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為學生提供了思維發展,合作交流的空間,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說課稿8

一、 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轉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現象。從數學的意義上講,平移和旋轉是兩種基本的圖形變換。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掌握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從二年級上冊辨認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的靜態形狀,發展到動態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符合兒童的空間發展水平。教材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提供大量感性、直觀的生活例項,來感知體會它們的不同特點,使學生掌握它們的.運動規律及平移的方法。為以後學平行線,三角形的分類以及推導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打好基礎。

(二)設計理念

結合教材的這一特點,我本著體現生活實踐數學化、數學概念實踐化這樣兩個轉變,向學生提供有價值的數學學習內容,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接觸、感悟到的大量事物中,領悟到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從而建立對平移和旋轉的認識,通過學生自定向、自運作、自調節、自激勵,最終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落到實處。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生活例項,使學生初步瞭解圖形的平移變換和旋轉變換。並能正確判斷圖形的這兩種變換。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會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

情感與態度目標:

初步滲透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感受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受到數學美的薰陶。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並區分平移和旋轉現象。

教學難點:

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的平移後的圖形。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課前小研究、作業紙

二、 說教法、學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和活動教學法,並結合我校生本教育的理念,設計了課前小研究,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得自我發展。

有效教學的核心是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不單是純粹地掌握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主要體現了通過學生觀察比較、合作交流、實踐操作等方法,讓數學走進學生的生活。

三、說教學過程

(一) 感知圖形變換

1、 (自定向)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2、 (自運作)研究展示,初次生成。

3、 (自調節)辨析內化,發現規律。

4、(自激勵)列舉現象,深化認識。

(二) 研究平移距離

1、(自定向)故事匯入,引發思考。

2、(自運作)操作探究,突破難點。

3、(自調節)辨析爭論,掌握方法。

4、(自激勵)解決問題,形成技能。

四、 說板書

平移 旋轉

小火車 小纜車 摩天輪旋轉椅

方向 距離

向右平移5格

向右平移7格

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

平移與旋轉是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平移與旋轉這兩種現象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幾何現象。課程標準不要求對這兩個概念進行定義,更不需要學生去背誦結論性語句,只要求學生緊密聯絡生活實際去感知這些現象。

二、說學生

二年級學生在生活中見到很多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現象,在他們的頭腦中已有比較感性的平移和旋轉意識,受生活經驗的限制,對於好多現象的判斷還有些模糊,更無法想象,不能透過現象用數學的眼光來抓住運動方式的本質。

三、說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初步瞭解圖形的平移變換和旋轉變換,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

2、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會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

技能目標:

使學生能正確判斷圖形的這兩種變換

數學思考:

在認識平移和旋轉現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初步滲透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情感目標:

能積極參與對平移和旋轉現象的探究活動,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對身邊平移和旋轉有關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能判斷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

難點:

1、對沒有旋轉到一週的物體的判斷,如盪鞦韆等。

2、建立學生的空間觀點。

五、教學用具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遊樂園主題圖及各種遊樂專案運動現象的部分圖等。

學具:

學生學環境中的書、文具盒、桌子、凳子等。

六、教學方式與方法

1、探究式師生互動學習方式

2、觀察法與分析法

七、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安排了六個層次,分別是玩一玩、學一學、說一說、畫一畫、做一做、練一練: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與旋轉運動現象

我是這樣引入的: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到公園去玩一玩,(出示主題圖),哇,你發現了什麼?(通過教師誇張的語言將學生吸引住,然後出示多媒體:旋轉椅、纜車、摩天輪、蹺蹺板、滑滑梯等。在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它們是怎樣在動,並讓學生動起手來比一比,根據這些物體的運動進行分類,一類旋轉,一類平移,初步感知旋轉和平移現象。)

(二)學一學——分析平移和旋轉現象的特徵

(課件出示旋轉動畫和平移動畫)讓學生說說什麼是平移?什麼是旋轉?讓學生通過實物的再次觀察抽象出:旋轉就是圍繞著一箇中心轉動,運動方向發生改變。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動,方向不發生改變。得出旋轉與平移這兩種現象的本質。

(三)說一說——例舉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找出旋轉與平移的特徵以後,再讓學生列舉在生活中見到的旋轉與平移現象,在說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對現象描述的準確性和語言表達的完整性。例如:電風扇葉子的轉動是旋轉現象,學生很可能說成風扇葉子是旋轉現象等等。

列舉生活中的旋轉與平移現象以後,再讓學生眼睛閉上,邊想邊用手做一做,什麼是旋轉?什麼是平移?

(四)畫一畫——體驗在方格紙中畫出平移後的物體

本環節主要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本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重點,通過多媒體呈現“螞蟻搬家”遊戲來互動學習突出重點,讓學生觀察分析得出:要看圖形平移了幾格,只要先找出一組對應點,再數一數對應點中間有幾格,對應點之間的`格數就是圖形平移的格數。

(五)做一做——在做中體驗平移和旋轉現象

讓學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學具或自己的身體等做一做旋轉與平移現象。在做的過程中,教師注意觀察,將做的好的點到前面。讓他們表演並說說自己做的是哪種運動現象,下面的學生判斷正確與錯誤,並說說為什麼?

等學生做完以後,教師用一根線栓住一隻粉筆旋轉,讓學生判斷,然後停下,不做完一週,做盪鞦韆狀,又問學生,這是什麼現象?為什麼?緊接著推門問:門的運動屬於什麼現象?為什麼?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象剛才粉筆運動和門的運動,雖然沒有做到一週,但是仍然是圍繞中心運動,屬於旋轉運動。然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這樣旋轉的現象。在這裡通過老師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難點。

(六)練一練——解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問題

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完成課後練習,第一題讓學生觀察之後便回答,然後核對。第二題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指生說說為什麼這樣畫?第三題,下列現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自己選擇用符號表示出來,然後指生說說為什麼這樣判斷。第四題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用動畫形式集體訂正。第五題作為課堂作業獨立完成。

八、板書設計

旋轉與平移

旋轉現象 平移現象

圍繞一箇中心運動 直直地移動

方向發生改變 方向不變

九、本節課要注意的地方:

1、語言要富有激情,不要羅嗦,要簡練。

2、學生很可能要說出一些錯誤的旋轉與平移現象,要注意引導他們運用旋轉與平移的特徵,去加以判斷。

數學說課稿10

各位專家領導,早上好!

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

我將要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準備、教學過程等六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 》是版國小數學新課標教材( )年級冊第()單元()的第()課時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而本節內容又是學習( )的基礎,因此,在()(本單元或數與計算等內容)的學習中,佔據()的地位。

二、 教學目標

基於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及生活經驗,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3情感目標:

三、 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精神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突出重點

難點:通過突破難點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根據新課標精神的要求,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應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認為學生應採用這樣的學法:

1、積極投入到活動中,仔細觀察,更要多動手操作;

2、和其他同學一起合作學習,共同探究;

3、將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學以致用。

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是服務於“學”的,與這些學法對應,教師該做的是:

1、準備大量的實物和模型,為學生的觀察、操作活動提供材料;

2、營造好學習氛圍,組織好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主動探究;

3、適當指導,幫助學生提高。

四、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的'達成本節課的課堂教學目標,老師需要做如下的教學準備:

1、《 》多媒體課件;

2、教具:

3、學具:

五、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重點談一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定了()個教學環節,一是: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匯入新課;二是探索新知,解決問題;三是聯絡生活,學以致用。四是小結評價,這裡我著重講一下前三個環節。

在匯入新課時,我採用( )匯入,這樣匯入的目的是:

第二個環節是探索新知,解決問題,這一環節是達成本節課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為了分散重難點,便於學生掌握,我分成了()個層次進行教學,逐步遞進;首先是( )學生活動,目的是:

其次是()學生活動,目的是:

再次是()學生活動,這樣做的好處是:

通過這( )個層次的學習,分散了重難點,增加了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經歷了探索的過程,使學生獲得了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有利於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是第二個教學環節

第三個教學環節是:聯絡生活,學以致用。安排這一環節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聯絡起來,感受( )數學知識的使用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尤其是()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意識和能力;同時,為了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定了三個梯度的練習內容,一是判斷題,是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再現,需要所有學生都要掌握的;二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是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需要中等以上學生掌握;三是拓展運用,這有一定的難度,便於學有餘力的同學進行研究,同時也為下節課或()知識作鋪墊和準備。

總之,本節課總體上是本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基本理念,力求做到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絡;注重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掌握知識,從而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專家給予批評指正!

數學說課稿11

教材簡析

《統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內容。教材首先出現實際場景生日聚會,引導同學們學習分類整理,初步學習統計,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教材還安排了想想做做,內容是整理小組裡同學們最喜歡吃的幾種水果的人數。目的是讓同學們相互協同、合作學習,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進一步體會統計的過程及作用,逐步培養同學們的實踐能力。

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實踐活動使同學們感受資料的整理過程。

教學的難點是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設計理念

同學們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要求遵循同學們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同學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同學們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統計》這一課意在讓同學們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並通過親手實踐,經歷和體會整理簡單資料的過程,初步認識統計的思想和方法。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資料整理,感知數學在生活裡的作用。

2.經歷資料的整理過程,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獲得簡單統計的結果。

3.感受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4.學會有序觀察、有條理地思考。

5.在合作與交流的學習中,學會肯定自己和傾聽他人的意見。

教學流程

一、提供質疑的時機,喚起主角意識。

師:同學們,你們每年都過生日嗎?過生日時你邀請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媽媽是怎樣為你過生日的呢?(出示主題圖)今天是大象的生日。看了這張圖,你們想提什麼問題?

生: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給大象哪些花呢

【這一層次從同學們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同學們身邊的、感興趣的過生日這一事件,讓同學們自己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通過生生互問、師生互問,實現角色轉換。喚起同學們的主角意識。】

二、提供探索的機會,啟用主角意識。

1.動手實踐、自主探索。

(1)分類理一理。

師:這些問題都提得很好,那麼誰又能解決這些問題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種小動物各有多少隻嗎?怎麼辦?(讓同學們在小組內討論後說說。)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豬放在一起。(讓同學們四人小組合作操作,把小動物分類理一理,在實際場景圖上找到一個動物,就在下面擺一個動物。)

指名同學們到黑板前分類整理,有的同學們將小動物分類後襬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同學們將小動物分類後一個對一個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同學們是從下往上排的,有的同學們是從上往下排的。

哪種擺法比較好?通過比較,同學們知道擺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種小動物各有多少隻。而將小動物分類後一個對一個地排好,就能比較容易地看出每種小動物有多少隻。

師:分類後一個對一個地排好,我們就說是分類理一理。

【這一層次讓同學們自己來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同學們的操作與實踐去發現、經歷和體會分類整理的過程,從而形成表象,激活了主角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2)語言描述。

看了這張圖你能告訴大象什麼呢?請你和同桌說一說,同桌在說的時候,你要仔細聽,聽聽他說的是否和你說的一樣。(同學們互相說。)

剛才同學們交流得很認真,現在誰能站起來響亮地說給大家聽。

像這樣整理有什麼好處?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藉助語言可使動作思維內化為智力活動,讓同學們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覆描述,既提高了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有利於操作表象的形成,同時激活了主角的評價能力。】

2.獨立操作、體會過程。

師:紅花、黃花、綠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請你從附頁中把它們剪下來,分顏色理一理。

同學們彙報分類整理的結果。教師在四種顏色的花下板書花的朵數,再畫上線,並讓同學們說說從表中知道了什麼?先同桌說,再指名說。

師:我們把小動物分類理一理,把花分顏色理一理,這就是統計。(揭示課題:統計)

【這一部分通過獨立操作的學習方式,使同學們感受資料的整理過程,進一步培養主角意識。】

三、創設選擇的空間,積澱主角意識。

師:同學們真聰明,為了獎勵大家,大象拿出水果招待大家,你喜歡吃哪一種水果?把它從附頁中剪下來,以組為單位理一理,並說說 從這張圖中你知道了什麼?

給同學們提供一些貼近生活的統計表,如聽課老師年齡統計表、小組男女生人數統計表、本節課教具、學具統計表等,讓同學們進行調查、整理。同學們可以獨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後把自己最為滿意的一張表介紹給大家。

【在紛繁複雜的現實世界中,每個人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選擇。培養同學們的選擇意識和選擇能力,對同學們以後適應社會甚為重要。在這一層次,教師為同學們創設選擇的空間,讓同學們體味自由選擇的輕鬆和快樂,這是積澱主角意識的有效方式。同時讓同學們統計喜歡吃水果的人數,也使同學們初步感受了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四、賦予總結評價權利,豐富主角意識。

引導同學們自己總結:今天你學到了什麼知識?是怎麼學到的?

【讓同學們自己總結,不但使同學們懂得了操作實踐、合作交流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而且提高了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豐富了主角意識。】

數學說課稿12

一、本節內容的地位與重要性

"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是《高中數學》一節獨特內容。這一節課與排列、組合的基本概念有著緊密的聯絡,通過對這一節課的學習,既可以讓學生接受、理解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還為日後排列、組合和二項式定理的教學做好準備,起到奠基的重要作用。

二、關於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兩個基本原理的地位和作用,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正確理解兩個基本原理的概念;

(2)使學生能夠正確運用兩個基本原理分析、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3)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樹立"由個別到一般,由一般到個別"的認識事物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觀點。

三、關於教學重點、難點的選擇和處理

中學數學課程中引進的關於排列、組合的計算公式都是以兩個計數原理為基礎的,而一些較複雜的排列、組合應用題的求解,更是離不開兩個基本原理,所以正確理解兩個基本原理並能解決實際問題是學習本章的重點內容。

正確使用兩個基本原理的前提是要學生清楚兩個基本原理使用的條件。而原理中提到的分步和分類,學生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深刻的,面對複雜的事物和現象學生對分類和分步的選擇容易產生錯誤的認識,所以分類計數原理和分步計數原理的準確應用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必需使學生認清兩個基本原理的實質就是完成一件事需要分類還是分步,才能使學生接受概念並對如何運用這兩個基本原理有正確清楚的認識。教學中兩個基本問題的引用及引伸,就是為突破難點做準備。

四、關於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用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採取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並充分發揮電腦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

啟發引導式作為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體現了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符合教學論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鞏固性、可接受性、教學與發展相結合、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統一等原則,教學過程中,教師採用點撥的方法,啟發學生通過主動思考、動手操作來達到對知識的"發現"和接受,進而完成知識的內化,使書本的知識成為自己的知識。

電腦多媒體以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形式強化對學生感觀的刺激,這一點是粉筆和黑板所不能比擬的,採取這種形式,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大一堂課的資訊容量,使教學目標更完美地體現。另外,電腦軟體具有良好的互動性,可以將教師的思路和策略以軟體的形式來體現,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五、關於學法的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傳授學生課本知識,還要培養學生主動觀察、主動思考、自我發現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達到教學的目標。教學中,教師創設疑問,學生想辦法解決疑問,通過教師的啟發點撥,類比推理,在積極的雙邊活動中,學生找到了解決疑難的方法。整個過程貫穿"設疑"——"思索"——"發現"——"解惑"四個環節,學生隨時對所學知識產生有意注意,思想上經歷了從肯定到否定、又從否定到肯定的辨證思維過程,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培養了學習能力。

六、關於教學程式的設計

(一)課題匯入

這是本章的第一節課,是起始課,講起始課時,把這一學科的內容作一個大概的介紹,能使學生從一開始就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初步的瞭解,併為下面的學習打下思想基礎。所以,首先閱讀引言,明確任務,激發興趣。由學生感興趣的乒乓球比賽提出問題,引出學習本節的必要性,明確研究計數方法是本章內容的獨特性,從應用的廣泛看學習本章內容的重要性。同時板書課題(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

這樣做,能使學生明白本節內容的地位和作用,激發其學習新知識的慾望,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做好思維上的準備。

(二)新課講授

通過幻燈片給出問題,配圖分析,講清坐火車與坐汽車兩類方法均可,每類中任一種辦法都可以獨立地把從甲地到乙地這件事辦好。

緊跟著給出:

引申1:若甲地到乙地一天中還有4班輪船可乘,那麼一天中,坐這些交通工具從甲地到一點共有多少種不同的走法?

引伸2:若完成一件事,有 類辦法。在第1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方法,在第2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的方法,……,在第 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方法,每一類中的每一種方法均可完成這件事,那麼完成這件事共有多少種不同方法?

這個問題的兩個引申由漸入深、循序漸進為學生接受分類計數原理做好了準備。

板書分類計數原理內容:

完成一件事,有 類辦法。在第1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方法,在第2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的方法,……,在第 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方法,那麼完成這件事共有 種不同的方法。(也稱加法原理)

此時,趁學生對於原理有了一個較清晰的認識,引導學生分析分類計數原理內容,啟發總結得下面三點注意:(出示幻燈片)

(1)各分類之間相互獨立,都能完成這件事;

(2)根據問題的特點在確定的分類標準下進行分類;

(3)完成這件事的任何一種方法必屬於某一類,並且分別屬於不同兩類的兩種方法都是不同的方法。

這樣做加深學生對分類計數原理的正確理解,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接下來給出問題2:(出示幻燈片)

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條,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條(見圖9-1),從A村經B村去C村,共有多少種不同的走法?

提出問題:問題1與問題2同是研究從甲地到乙地的不同走法,請找出這兩個問題的不之處?學生會發現問題1中採用乘火車或乘汽車都可以從甲地到乙地,而問題2中必須經過先乘火車後乘汽車兩個步驟才能完成從甲地到乙地這件事。

問題2的講授採用給出問題,配圖分析,組織討論,強調分步。用多媒體配不同的`顏色閃現出六種不同的走法,讓學生列式求出不同走法數,並列舉所有走法。

歸納得出:分步計數原理(板書原理內容)

分步計數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個步驟,做第一步有m1種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種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種不同的方法。那麼,完成這件事共有

N=m1×m2×…×mn

種不同的方法。

同樣趁學生對定理有一定的認識,引導學生分析分步計數原理內容,啟發總結得下面三點注意:(出示幻燈片)

(1) 各步驟相互依存,只有各個步驟完成了,這件事才算完成;

(2) 根據問題的特點在確定的分步標準下分步;

(3) 分步時要注意滿足完成一件事必須並且只需連續完成這N個步驟這件事才算完成。

(三)應用舉例

教材例1:(書架取書問題)引導學生分析解答,注意區分是分類還是分步。

例2:由數字0,1,2,3,4可以組成多少個三位整數(各位上的數字允許重複)?本題設定了4個問題:

(1) 每一個三位數是由什麼構成的?(三個整數字)

(2) 023是一個三位數嗎?(百位上不能是0)

(3) 組成一個三位數需要怎麼做?(分成三個步驟來完成:第一步確定百位上的數字;第二步確定十位上的數字;第三步確定個位上的數字)

(4) 怎樣表述?

教師巡視指導、並歸納

解:要組成一個三位數,需要分成三個步驟:第一步確定百位上的數字,從1~4這4個數字中任選一個數字,有4種選法;第二步確定十位上的數字,由於數字允許重複,共有5種選法;第三步確定個位上的數字,仍有5種選法。根據分步計數原理,得到可以組成的三位整數的個數是N=4×5×5=100.

答:可以組成100個三位整數。

(教師的連續發問、啟發、引導,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和計算方法,使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有所提高。

教師在第二個例題中給出板書示範,能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兩個基本原理實質的理解,周密的考慮,準確的表達、規範的書寫,對於學生周密思考、準確表達、規範書寫良好習慣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也可以為學生後面應用兩個基本原理解排列、組合綜合題打下基礎)

(四)歸納小結

師:什麼時候用分類計數原理、什麼時候用分步計數原理呢?

生:分類時用分類計數原理,分步時用分步計數原理。

師:應用兩個基本原理時需要注意什麼呢?

生:分類時要求各類辦法彼此之間相互排斥;分步時要求各步是相互獨立的。

(五)課堂練習

P222:練習1~4.學生板演第4題

(對於題4,教師有必要對三個多項式乘積展開後各項的構成給以提示)

(六)佈置作業

P222:練習5,6,7.

補充題:

1.在所有的兩位數中,個位數字小於十位數字的共有多少個?

(提示:按十位上數字的大小可以分為9類,共有9+8+7+…+2+1=45個個位數字小於十位數字的兩位數)

2.某學生填報大學聯考志願,有m個不同的志願可供選擇,若只能按第一、二、三志願依次填寫3個不同的志願,求該生填寫志願的方式的種數。

(提示:需要按三個志願分成三步。共有m(m-1)(m-2)種填寫方式)

3.在所有的三位數中,有且只有兩個數字相同的三位數共有多少個?

(提示:可以用下面方法來求解:(1)△△□,(2)△□△,(3)□△□,(1),(2),(3)類中每類都是9×9種,共有9×9+9×9+9×9=3×9×9=243個只有兩個數字相同的三位數)

4.某小組有10人,每人至少會英語和日語中的一門,其中8人會英語,5人會日語,(1)從中任選一個會外語的人,有多少種選法?(2)從中選出會英語與會日語的各1人,有多少種不同的選法?

(提示:由於8+5=13>10,所以10人中必有3人既會英語又會日語。(1)N=5+2+3;(2)N=5×2+5×3+2×3)

只要大家用心學習,認真複習,就有可能在高中的戰場上考取自己理想的成績。

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認識角”。

2、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許多物體中存在著“角”,學生對它也是相當熟悉,我在課前也瞭解過,他們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一個物體的邊沿,或是轉角的地方,就是角。”而這些就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也是本課的學習起點,正確選擇學生的學習起點,對於數學學習將產生積極的影響: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主動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形成以交流與研究為特徵的學習方式。

3、教學目標:

①結合生活情境,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②通過“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動,直觀認識角。

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4、教學重點與難點:

通過動手實踐直觀認識角。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學習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可分割的。教師的教需要通過學生的學來體現,而學生的學則是需要教師引導的。本課我一改傳統式的教學方式,把獲取新知的過程交給學生自己,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線的思路,注意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根據優化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創設學生熟悉的教學情境,鼓勵每個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我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整個教學過程大致可以分為"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問題解決"三個階段。問題解決的過程,正是學生們態度、情感、價值觀及學習能力全面發展的過程,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開拓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從而體現生本的理念“先做後學”,達到“教少學多”、“無為而為”的教學效果。

三、說學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就是給學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的能力,並能成為一種思索活動。當代新知識、新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能聞一知十,觸類旁通,終生受益,達到“教是為了最終的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課時主要進行指導學生運用遷移的方法學習新知。如:我先讓在情景圖中找角,說生活中所見到的角,再在課桌上找角,最後,根據學生的彙報共同在黑板上畫出角。並在以後的練習中加深角理解,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四、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我一共設計了七個教學環節:一是瞭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激趣引入;二是從實物中抽象角,豐富學生的感知;三是共同觀察討論,建立角的正確表象;四是尋找生活中的角,鞏固對角的認識;五是動手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六是比較角的大小、發展學生的思維;七是設計綜合練習、提升學生能力。

(一)瞭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激趣引入。

課始,通過“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的活動,直觀感知“角”。

這個活動學生喜歡,既能喚起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又能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搭起了現實生活與抽象數學的橋樑。

(二)從實物中抽象角,豐富學生的感知。

本課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

而這些“數學上的角”跟學生“經驗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異,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一種認知上的衝突,也正是這種衝突將激勵著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比較與發現中。

(三)共同觀察討論,建立角的正確表象。

通過剛才的一系列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著我們安排了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然後及時設計“判斷”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

(四)尋找生活中的角,鞏固對角的認識。

由於學生已經形成了角的正確表象,為了加深對角的特點的認識,我們又安排了“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的體驗活動,讓他們在身邊尋找角,並通過同桌互相指一指、摸一摸的活動過程,既能加深對角的特徵的認識,還能讓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絡性,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也能及時對某些錯誤的認識進行糾正與彌補。

(五)動手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

“動手做一個角”是本課濃墨重彩的部分,這裡,提供給學生好多的材料,學生可以藉助這些材料做出角,學生展開活動時,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採集有用資訊,為教學服務。有的學生用一種材料不止做出了一個角,教師及時表揚鼓勵,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

(六)比較角的大小、發展學生的思維。

在學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礎上,設計了“比較角的大小”的環節,這裡注重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與語言來描述比較的方法,教師通過有效的引導與小結,將學生的方法加以及時提升,同時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與水平。從教學的情況來看,孩子們的比較方法很多,也很有創意,從中也可以發現學生思維的開放性與層次性。

(七)設計綜合練習、提升學生能力。

經過多樣性的活動過程,學生積累了對角的正確認識,最後,我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綜合練習,意在引發學生的思維向更高層次邁進,這三個層次的練習,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碰撞,思維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整課的設計,通過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注重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學生通過“摸一摸、找一找、指一指、做一做、比一比”的活動過程,在多種感官協調參與下初步認識角。倡導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展示與交流,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既發展了求異思維,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認識。

數學說課稿14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創設情境、激趣匯入——自主探究、歸納總結——小組合作、拓展規律——鞏固深化、拓展應用——課堂總結、課後延伸。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好動、喜歡動畫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因此在新課依始,我就給孩子們講了一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小數點搬家(板書),利用“喜羊羊快餐店”通過價格的變化吸引顧客的情節,把學生溶入到故事中(板書:4.00元0.40元0.04元)。接著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小數點向哪邊搬家?快餐店的價格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時學生都會帶著疑問與好奇積極主動地去思考。會說:小數點向左邊搬家了,快餐店價格便宜了,來的客人會越來越多了。[這一環節設計能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及寓教於樂的教學風格,讓學生在積極、輕鬆的心理狀態下一邊聽故事,一邊思考,為學習後面新的教學內容提供了很好的心理狀態和認知基礎。]

二、自主探索、歸納發現

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主要途徑。為了分散難點,我安排以下三個階段:觀察討論階段、歸納總結階段、實踐應用階段。

1、觀察討論階段

根據學生認知活動的規律,學生實際水平狀況,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這一環節我採取了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觀察這三個數之間有什麼關係?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交流、討論來進行學習。[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學習、互相辨析,使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識,最終成為科學的認識。]

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可能會有以下答案:

(1)從元、角、分間進率分析:

4.00元表示4元0.40元表示4角0..04元表示4分

4元是4角的10倍,4角是4分的10倍,4元是4分的.100倍;

反之4分是4角的十分之一,4角是4元的十分之一,4分是4元的百分之一。

(2)從計數單位分析:4.00元是4個1,0.40元是4個十分之一,0.04元是4個百分之一。[基於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去發現體驗獲得新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的目的。]

2、歸納總結階段

結合前面的發現,我繼續引導學生觀察:小數點位置怎樣移動?小數的大小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有了前面觀察討論階段做鋪墊,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4.00 元到0.40元小數點向左移動了一位,小數縮小到原來的十分之一;4.00元到0.04元小數點向左移動了兩位,小數就會縮小到原來的百分之一。此時學生對小數點向左移動,小數就會縮小這一規律有了一定的認識,但也只侷限於價格上,而這時教師的引導就應該發揮作用,把學生的發現上升到一個普遍性的規律:

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這個數就縮小到原來的十分之一(板書);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這個數就縮小到原來的百分之一。

接著我追問學生:如果小數點向左移動三位,這個數又會怎樣變化呢?學生很自然地就會說出:縮小到原來的千分之一。如果向左移動四位、五位呢?學生都會輕鬆作答(……)[這樣的設計為學生思維的延伸和拓展提供了廣闊、自主、多元化的平臺,這個教學過程讓學生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建立正確的表象,學生不但享受到了數學的樂趣,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3、實踐應用階段

[剛發現的規律如果不反覆操作運用,它就會很快從學生的記憶中淡化褪去,而認知規律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動手做、動腦想。因此我設計了下面的兩個練習。]

(1)淘氣的小數點總是在28.5中蹦來蹦去,你能說出下面數與28.5相比較發生了什麼變化?

2.850.02850.285

(2)幫小數點搬家:53.8÷1053.8÷10053.8÷1000

(此題的第一小題學生會完成的很順利,但在計算53.8÷100時,一部分學生就會產生疑問: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數位不夠怎麼辦?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自己解決。因為在教材的情境設定中已蘊涵了這個資訊,學生會發現4.00的小數點向左移動時,0.400.04已出現了用0佔位的方法。加上學生在學習小數的讀寫法時已有了“哪個數位沒有數字可用0來佔位”的知識支撐,學生很快就會想到用0補位的方法,從而得出結論:小數點在移動時,如果位數不夠要用0補位。)[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關鍵]

三、小組合作、拓展規律

在這一環節,我接著小數點搬家這一話題提出一系列的啟發性問題。

問題一:自從小數點搬了兩次家後,“喜羊羊快餐店”的客人可多了,喜羊羊著實高興了一陣。可是月底一算帳卻虧本了,為什麼呢?學生可能會說:小數點向左移動,錢越來越少了,價格便宜,當然不掙錢了。

問題二:可做買賣也不能虧本啊,怎樣才能扭虧為盈呢?學生在生活中已有了一定的購物經驗,會馬上想到,小數點向右移,使快餐價格上升。

問題三:熱心的小數點知道自己闖禍了,趕緊往右搬,猜一猜:小數點向右移動,原小數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學生有了探索小數點向左移動規律的經驗,根據學生知識遷移的特點,很容易找到小數點向右移動的規律,因此在本環節我就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

學生很容易會總結出: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這個數就擴大到原來的1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這個數就擴大到原來的10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三位,這個數就擴大到原來的1000倍。

[本環節這一連串三個問題步步設疑,環環相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使學生的類推能力得以鍛鍊。]

在發現小數點向右移動的規律後,我乘勝追機,設計了這樣的練習:

(1)知道同學們有了新發現,淘氣的小數點又來了,你能說出下面各數與0.0493相比較發生了什麼變化?

0.4934.9349.3

(2)你能找到小數的家嗎?

0.9990

0.09×100.09×1000.09×1000

[本環節的練習是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小數點右移規律的理解及鞏固小數點右移的方法。]

四、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1、猜一猜:小明的身高不小心寫成了145米,猜一猜小明的正確身高是多少米?[學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樣的,通過與書本、門、旗杆的對比,把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密切地聯絡起來,體現了數學的真正價值: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2、聽一則有關小數點引發飛行事故的真實事例。[通過練習,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小數點的重要性,也使學生明確了小數的實際意義及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同時,把課堂教學引伸到了社會中,體現了“小課堂、大社會”的教學理念,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

五、課堂總結、課後延伸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小數點搬家,你有什麼收穫?[學生可能會從知識、情感、價值觀等等方面談自己的感受,教師都會給予充分肯定。]

六、板書

小數點搬家

0.04元0.40元4.00元

縮小到原來左移右移擴大到原來

十分之一一位一位10倍

百分之一兩位兩位100倍

千分之一三位三位1000倍

[關於板書的設計,我擯棄了課本上冗長的規律敘述,採用直觀,更簡潔,更明瞭的板書設計,既突出重點又概括全面,使學生易看易懂,記憶深刻,從而達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數學說課稿15

說課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拋物線的定義,掌握拋物線的四種標準方程形式,及其對應的焦點、準線。

(2)能力目標:通過對拋物線概念和標準方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建立座標系的能力,由圓錐曲線的統一定義,形成學生對事物運動變化、對立、統一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3)德育目標:通過拋物線概念和標準方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嚴密細緻的科學態度,通過提問、討論、思考等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1)拋物線的定義及焦點、準線;

(2)利用座標法求出拋物線的四種標準方程;

(3)會根據拋物線的焦點座標,準線方程求拋物線的標準方程。

教學難點:(1)拋物線的四種圖形及標準方程的區分;

(2)拋物線定義及焦點、準線等知識的靈活運用。

說課方法:啟發引導法(通過橢圓與雙曲線第二定義引出拋物線)。

依據建構主義教學原理,通過類比、歸納把新知識化歸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二次函式與拋物線方程的對比,移圖與建立適當建立座標系的方法的歸納)。

利用多媒體教學

說課過程:

一、課題引入

利用學生已有知識提問學生:1、橢圓的第二種定義:到定點與到定直線的距離的比是小於1的常數的點的軌跡是橢圓。(用課件演示)

2、雙曲線的第二種定義:到定點與到定直線的距離的比是大於1的常數的點的軌跡是雙曲線。(用課件演示)

由此引出:到定點的距離和到定直線的距離的比是等於1的常數的點的軌跡

是什麼?

(以問題為出發點,創設情景,提高學生求知慾)

教師用直尺、三角板和細繩演示,學生觀察所得曲線。

從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二、講授新課

1.對拋物線的初步認識

物理中拋物線的運動軌跡;數學中二次函式的圖象;生活中拋物線的例項(圖片顯示)等。

2.拋物線的定義

3.拋物線標準方程的推導:①學生回顧求曲線方程的步驟(建系、設點、列方程);

②若焦點F和準線的距離為()這樣建立座標系?由學生思考:可能出現的結果:

四、課堂小結

1、本節課的內容:拋物線的定義,焦點、準線的意義及四種標準方程;

2、理解引數的幾何意義(焦準距)

3、利用座標法求曲線方程是座標系的適當選取。

課後作業:119頁習題8.52,4

設計說明:學生在國中學習二次函式時知道二次函式的圖象是一個拋物線,在物理的學習中也接觸過拋物線(物體的運動軌跡)。因而對拋物線的認識比對前面學習的兩種圓錐曲線橢圓和雙曲線更多。所以學生學起來會輕鬆。但是要注意的是,現在所學的拋物線是方程的曲線而不是函式的圖象。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橢圓和雙曲線的基礎上,利用圓錐曲線的第二定義統一進行展開的,因而對於拋物線的系統學習具有雙重的目標性。

拋物線作為點的`軌跡,其標準方程的推導過程充滿了辨證法,處處是數與形之間的對照和相互轉化。而要得到拋物線的標準方程,必須建立適當的座標系,還要依賴焦點和準線的相互位置關係,這是拋物線標準方程有四種而不象橢圓和雙曲線只有兩種形式。因而拋物線的標準方程的推導也是培養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好素材。

利用圓錐曲線第二定義通過類比方法,引導學生觀察和對比,啟發學生猜想與概括,利用建立座標系求出拋物線的四種標準方程,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動手,動口,動腦參與教學過程,真正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對於標準方程中的引數及其幾何意義,焦點座標和準線方程與的關係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必須讓學生掌握如何根據標準方程求、焦點座標、準線方程或根據後三者求拋物線的標準方程。特別對於一些有關距離的問題,要能靈活運用拋物線的定義給予解決。

當前素質教育的主流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本節課採用學生通過探索、觀察、對比分析,自己發現結論的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探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