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5篇

說課稿5.38K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數學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5篇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商的變化規律》。下面我將從說目標、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流程四個方面來對本課作具體闡述。

一、說目標。

本節課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87頁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筆算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併為後面學習學習小數乘除法、分數、比的基本性質等知識奠定了基礎,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依據《新課程標準》要求、數學的學科特徵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並掌握商的變法規律,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況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對商的變法規律的探究過程,體驗觀察、比較、抽象、概況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邏輯之美,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培養創新能力。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對本學段的教學要求,為了使學生順利的達到教學目標,依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商的變化規律。;教學難點是:掌握商的變化規律解。

二、說教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新課標指出,有效地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知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四年級國小生的認知水平正處於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根據他們的這些特徵,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我在教學中採用以情景教學法、觀察發現法為主,以多媒體演示法為輔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的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觀察法、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節課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

四、說教學流程:

我認為,鑽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學法是搞好教學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式卻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一環。為了讓學生學有所獲,這一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首先,我設計了孫悟空分餅的故事匯入新課,創設情境,由故事引導學生去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孩子從開始就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教學過程始終吸引孩子,把他們帶入探索問題,發現規律的境界。

第二環節: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這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3個教學活動。

活動一:探究除數不變,商隨被除數的變化而變化。

教學例8時,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放手讓學生通過計算觀察、比較等活動去發現規律。然後,讓學生用簡潔的語言總結表述規律,我加以糾正或補充。最後讓學生舉例驗證規律,進一步加深理解。

活動二:探究被除數不變,商隨除數的變化而變化。

我放手讓學生用探索第一個規律的方法,獨立觀察思考,也可以同桌或小組之間互相交流,然後彙報,結合課件演示,師生互動,產生共鳴。再舉例驗證。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激發學生創新潛能。

活動三:商不變的性質。

有了前面兩個規律的形成,第三個規律商不變的規律完全放手讓學生探究,藉助課件演示讓學生明白比較時可以互相比,也可以同第一個比,但規律是一定的。

通過以上活動,其目的是讓學生充分經歷了觀察、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等數學活動與數學思考,在動眼、動手、動口、動腦中充分感知,發現並歸納總結出理解商的變化規律。

第三環節: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和內化。本環節我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對課本做一做及練習十七的題目加以整理和歸類,有針對性練習。使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鞏固新知,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創造性,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第四環節: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學會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你有什麼感想?

通過全課總結,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成果等進行反思、評價。同時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表達和自我評價的能力,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學生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2

一、 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的度量》第一課時。教材的主要內容學習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確度量角的大小。數學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學生已學習過角的認識,有了一定的基礎,本節課以學生的好奇心為突破口,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質疑、解疑過程,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索角的度量方法,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努力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二、 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標提出: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本節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注意貫徹啟發性原則和因材施教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角色。 依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通過學生的自主觀察認識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單位,會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並知道它的度數。

2、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學會正確使用量角器量角,並讀出度數。

3、通過一系列的觀察、操作活動,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4、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動參與學習、勇於探究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量角器,並正確使用量角器。

教學難點是:正確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我將設計五個環節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1、 創設情境、激趣引入;2、 合作交流,觀察研究;3、嘗試量角,探求方法;4、趣味練習,拓展延伸;5、歸納小結,昇華認識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簡筆畫並提問:大家從這兩幅簡筆畫中發現了什麼?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圖形是由線段、圓、角組成的,從而教師提出問題:你瞭解哪些關於角的知識?簡單的問題,促使學生動腦回憶所學過的知識,用自己的'語言加以總結,為學習新知做好準備,也為能力較弱的學生提供了一次回答問題的機會,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慾望。在此環節根據國小生喜歡簡筆畫的特點,通過簡潔生動的簡筆畫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順利匯入新課的學習。

(二)合作交流,觀察研究

首先出示量角器,讓學生觀察量角器的組成,師問,仔細觀察量角器上有什麼?小組合作,比一比誰找得多?通過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並親自將自己的發現通過小組的形式表達出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並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樂趣,認知和情感得到同步發展。學生認識了量角器的結構和計量單位,並觀察1度角的大小,觀察量角器的刻度,重點認識內圈和外圈。通直觀演示,使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形成1°角的表象,這樣也符合學生認識規律;接著讓學生動手在量角器上找找幾個比較特殊的角,在此教師提出探究性問題:量角器上有兩個刻度30 °、150 ° 你認為應該讀哪個才正確,為什麼? 根據學生已掌握的知識:銳角小於90°,鈍角大於90°,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同時使這幾個特殊的角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表象;再通過學生找一找刻度線,讀一讀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數,來突破內外圈刻度容易讀錯的難點,為後一環節做了充分的準備。

(三)嘗試量角,探求方法

這一環節一開始,教師提出:試著量一量,邊量邊想,你們是怎樣量的?有什麼好辦法?學生帶著問題,親自動手量角,並與同學討論如何量這個角的度數;在學生開始介紹時,引導學生嚴格運用數學語言,並及時糾正,針對難點,設計兩個問題:1。量角器的邊和角的一邊對齊,正確嗎?應該怎麼辦? 2。看度數時,有兩個數,應該怎麼看?什麼時候看內圈,什麼時候看外圈? ,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概括總結,有助於知識的積累和深化,是發展學生記憶力、思維力的重要手段。最後,教師在學生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方法,並電腦課件重現量角的過程,既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鞏固,又能對一些學有困難的學生給予釋疑。

整個環節,學生帶著問題,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問題,掌握量角的方法,並充分利用

(四)趣味練習,拓展延伸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必要手段。本節課的練習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層次:

(1)量一量,排排隊

動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個角的度數,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為這些角排排隊,不僅能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又能及時瞭解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

(2)量一量,擺擺圖

量出一幅三角板每個角的度數,並擺出75 120 135 180

(3)剪一剪,量一量

動手剪個五角星,小組合作,量出五角星每個角的度數

整個練習環節,讓學生通過比角、拼角、找角、量角等一系列活動,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給學生創設一個運用新知充分發散思維的空間,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不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讓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

(五)歸納小結,昇華認識

首先讓學生自己說說,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學會了什麼?學生自己小結,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既能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又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教師及時給予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增強學習的信心。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觀察物體是國小階段空間與圖形領域中的重要內容,以觀察物體為載體,不斷的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整套教材在不同年級分層次的安排了觀察物體的內容,一年級觀察物體要求學生從兩個方向觀察單一物體的形狀;二年級觀察物體要求學生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三年級時要求學生能夠從三個不同方向觀察小正方體搭成的立體圖形的形狀;四年級時學生要掌握從不同方位觀察物體;(五年級沒有安排相關內容)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經歷過觀察物體或由3個、4個小正方體搭成的立體圖形,能辨認從正面、右面、上面觀察到的物體和立體圖形的形狀,並根據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物體和立體圖形。本課的內容〔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觀察物體第一課時搭一搭(從三個不同的方向觀察物體)〕是在前面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學生對5個小立方體組合進行觀察,數目上雖然只增加1個小正方體,但形式上是更加多樣的變化,各種拼擺組成的立體圖形的形狀也會各不相同,它們的檢視有時相同、有時不同。如果學生理解這一點,他們的空間觀念和數學思考水平都能得到進一步發展。要求也由原來的觀察、辨別提高到動手畫出草圖和能根據從正面、上面、左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其中還包括根據給定的兩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確定搭出這個立體圖形所需要正方體的數量範圍。教學時要著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材設定了“搭一搭”的情景,包括兩項比賽,第一項比賽是由觀察到的5個小正方體組合,畫出從正面、上面、左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學生已經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觀察物體的經驗,能夠獨立完成畫圖任務,以比賽的方式呈現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項比賽是根據從兩個不同方向看到的圖形,搭一個用5個小立方塊組成的立體圖形。評判那個是正確的。引導學生在觀察、對照的基礎上找出正確的立體圖形。並通過試一試中的題目讓學生進體會根據從兩個不同方向看到的圖形,不能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只能確定達成這個立體圖形所需要的正方體的數量範圍。練一練安排了鞏固畫圖和確定搭立體圖形範圍的練習。

二、說教學目標

1.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的形狀,並畫出草圖。

2.能根據給定的兩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的形狀,確定搭成這個立體圖形所需要的正方體的數量範圍。

3.能根據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進一步體會從三個方向觀察就可以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中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向(正面、上面、左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的形狀,並畫出草圖是重點。能根據正面、上面、左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是本課的難點,其理論依據是有具體圖形觀察,比較形象直觀,而由平面圖形形到立體圖形則比較抽象。

四、說學情

1、動機和興趣:兒童隨著空間觀念的積累,可以逐步形成空間想象力,為目前和以後的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經歷過觀察物體或由3個、4個小正方體搭成的立體圖形,能辨認從正面、右面、上面觀察到的物體和立體圖形的形狀,並根據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物體和立體圖形。經過課前瞭解發現學生掌握空間與圖形領域的知識比較紮實,對新知接受能力較強並且學習熱情高漲。心理學研究表明,國小生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再創造活動方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適合開展從三個不同的方向觀察物體的課

2、知識障礙:

⑴記憶障礙:學生原有的知識是在四年級學習的,有的已遺忘。

⑵知識障礙:立體圖形知識,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學中結合直觀圖形、深入淺出的分析。

五:說設計理念

本課時在教材體系中屬於《圖形與幾何》中的空間觀念,課程標準對空間觀念提出的課程內容要求如下:主要是指根據物體特徵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幾何圖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想象出物體的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係;描述圖形的運動和變化;依據語言描述畫出圖形等。因此,本課時作為該內容國小階段最後的一個總結版塊,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能力非常重要。

新課程標準強調:課程內容既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學科的特徵,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它不僅包括數學的結論,也應包括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和數學思想方法;課程內容的呈現應注意層次性。通過對教材的解讀我發現學生對於這樣的內容並不陌生,但是由於五年級並沒安排觀察物體的教學內容,那麼學生的記憶可能會有所模糊,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通過從4個小正方體組成的立體圖形開始教學,逐漸牽引入5個小正方體的教學,喚起學生關於這一內容的記憶,而這個過程在這裡又絕不是一個簡單的重複,它能引發學生的思維衝突,從恢復4個小正方體組成的立體圖形的過程中進行反思,在以舊引新的層次性教學中,給學生的思考形成了一種坡度,降低了在恢復5個小正方體組成的立體圖形的難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真正的讓學生經歷了結論的形成過程。有了之前的蘊伏,我在進行第下一個環節的教學時,就可以從另一個方面去集中突破難點,將練一練的相關內容融入教學中,讓學生經歷從1個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恢復原圖形到從2個面、3個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恢復原形狀的過程,逐漸發現其中的奧妙,感受從簡單到複雜的數學思想方法。因此我對教材進行補充和重組。課程標準有這樣的要求: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數學學習方法。因此在教學中,從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及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的角度出發,我預設了較多方案,但並不一一由教師出示,而是允許學生自己選擇條件進行操作,而其他的方案則可以讓學生髮揮自己的空間想象能力。這樣,既有動手操作,又有適度的理解和想象,相輔相成,讓學生能憑藉一定量的形象物體形成表象,再在充分想象的基礎上抽象出相應的規律。

六:說教學過程

活動一:

1、師生交流,匯入新課

教師導語,引發思考:喜歡搭積木嗎?老師這裡有幾幅用小正方體搭成的立體圖形,一起來欣賞一下。(出示從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圖形)看出什麼了?

在這個環節中引導學生髮現同一個立體圖形從不同面觀察會得到不同的平面圖形。

師:從老師給你的幾幅平面圖形中,你能想象出老師搭出的是一個怎樣的立體圖形嗎?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出示原立體圖形。

師:和你想的一樣嗎?這就是我們本節課要學習的知識。

2、動手操作,以舊引新

《搭一搭》說課稿師:現在我們就一起來試一試,相信你一定能做到!老師搭了一個立體圖形,它從上面看是這樣的,請你用手中的正方體搭出這個立體圖形。

引導學生髮現,就給出的條件無法恢復原圖形,能搭出的圖形太多了。

師:那怎麼辦?

生:再加一個條件。

師:允許你再選擇一個條件,商量一下要什麼條件?

根據學生的要求任意出示某一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

引發思考:現在你能搭出立體圖形嗎?

引導學生髮現還是不能恢復原圖形,但是卻知道了要搭出這個圖形最少要幾個正方體、最多可以是幾個正方體。

師:看來還得增加條件呢?(再出示一個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生搭出立體圖形。

3、師生小結,加深認識

有兩個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就能幫助我們知道搭出這個立體圖形所需的正方體個數範圍,有三個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我們就可以恢復原形狀。

(設計意圖:在這一活動中,用4個正方體引導學生探究,即喚起學生對之前所學知識的回憶,又引導學生在操作中理性思考,搭建了思維坡度,為後面學習5個正方體奠定基礎。)

活動二:

1、觀察圖形,畫出草圖。

師:現在增加一點難度,我這裡有一個由5個正方體搭成的立體圖形,請大家在作業紙的方格圖上分別畫出從上面、正面、左面看到的平面圖形。

學生獨立完成作業,教師巡視,選擇幾幅作品展示交流。

師:每個同學運用手中的5個正方體任意搭出一個立體圖形,然後請你的同桌畫出這個立體圖形的正面、上面、左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

教師在巡視中選擇畫得完全一樣的平面圖形張貼在黑板上。

2、逐層深入,探究規律。

(1)師:看這幾幅作業是完全一樣的,估計他們的同桌搭出的也一定是完全一樣的立體圖形,你們也來搭一搭好嗎?學生搭出不同作品。

引發思考:怎麼會搭得不一樣呢?一定要用5個正方體才能搭出從XX面看是這樣的平面圖形嗎?

引導學生交流後小結:只給一個面不僅無法恢復原立體圖形,甚至無法確定小正方體的個數,因為在立體圖形中從一個面看會有很多小正方體是被遮擋住的。

(2)師:如果給你兩個條件會是怎樣的?再選擇一個條件吧。由學生自己選擇一種情況進行探究。

引導小結:從兩個面看到的平面圖形雖然不能讓我們確定是哪一種立體圖形,但我們可以確定搭出這個立體圖形所需的正方體個數的範圍。

(3)、反饋練習:練一練第2題。

(4)、師:如果可以選擇3個面會是怎樣的?(學生再選擇增加一種情況試一試)

師生小結:限制條件越多搭出的立體圖形越少,當有了3個面的平面圖形時完全可以準確的搭出一個立體圖形來。

(設計意圖:在前面的活動中,學生已經初步感知了要想恢復一個立體圖形的原形狀,我們需要從幾個面看到的平面圖形,在這一環節雖然只增加了一個小正方體,但可能出現的情況就要多很多,通過增加這樣的難度,讓學生進一步感知,並引導學生從感性的發現到理性的小結,在逐層遞進的過程中思維得到提升。)

活動三:

遊戲(視時間情況,可課後完成)

遊戲規則:

1、四人一組。

2、其中一人想出一個圖形,其他3人通過提問搭出這個圖形。

3、提一個問題即搭出圖形的加5分,多提一個問題遞減1分。

4、得分多者為勝。

(設計意圖:本課時是國小階段觀察物體教學內容的總結版塊,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學會了理性的觀察物體,並具備了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安排這樣的內容就是要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在遊戲、比賽中鞏固所學。)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4

教案設計流程:

A。知識流程 B。思維程式設計。 C。學生可接受性D。與時俱進的課堂

課堂知識點:

(一)線段

(1)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線段的長度是這兩點間的距離。距離是指的長度,而不是線段。線段的起點或終點稱為端點。

(2)畫出3釐米長的線段。因為線段的長是3釐米,所以只要把尺子放平,鉛筆緊挨尺子有刻度的一邊,從尺的0刻度開始畫直直的線,畫到3釐米的地方,最後在兩邊點上端點。

(3)數線段。

一條直線的N個點線段的端點,數以每兩個點為端點有幾條線段?n(n-1)2

(二)直線

(1)一條線段的兩端無限延長就是一條直線,直線沒有端點。直線無限長。你能量出直線的長度嗎?直線無法測量長度,直線無法度量長度。直線是無限長的,量不出長度。只畫了這麼長的一條線,來代表在這個位置上,在宇宙空間裡無限穿梭的那條線。

(2)判斷:6cm的'直線比8cm的直線短2cm。( )一條直線長6cm。( )以直線上相隔6M的兩點為端點可以得到一條6M的線段。直線與射線都是無限長的,它們一樣長。( )

(3)過兩點可以畫幾條直線?過兩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有表示存在,只有表示唯一。過兩點必然得到一條直線,但只能得到一條直線。過兩點,有幾條線段呢?有幾條射線呢?

(4)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射線、線段。(5)N個點,過其中兩點,最多幾條直線?n(n-1)2

(三)射線

(1)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就是一條射線,射線只有一個端點。

(2)畫射線。確定端點。(虛線、省略號表示無限延長。)

(3)射線是(2)生活中可以看成線段,射線的事物。(光線、子彈的路徑、直繩、物體的邊、物體的稜、紅外線瞄準器)

(四)總結

分辨直線、線段、射線。(關鍵看彎曲與否、端點。)

邊算邊畫。畫一條比14釐米少9釐米的線段。

射線延長成直線。過A點畫射線,再延長直線。

數幾條射線,幾個角。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溫度》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生活中的負數>>中的第一課。它是學生認識萬以內的數、小數、分數以及體會萬、億等大數的實際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每天氣溫的變化是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絡的。因此,教材通過天氣預報圖介紹北京等地的溫度,使學生了解零下溫度的表示方法,並初步理解負數的意義。教學時,應從學生實際經驗出發,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自主地進行探究,體驗兩個相反意義量之間的關係。為了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我引導學生完成以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收集資訊,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正負數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負數的必要性,並會正確讀寫,會比較兩個零下溫度的高低。

思維能力目標:在教學中通過各種數學活動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比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創設各種生活情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絡,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性和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與關鍵:

1瞭解天氣預報中零下溫度的表示方法,並能正確讀寫。

2正確比較兩個零下溫度的高低。

3讓學生經歷調查氣溫活動的過程中,從中積累感性知識,並通過討論、交流把感性知識昇華為理性認識。

二、說教法

溫度對學生來說是很抽象的,如何把理性的知識轉化為學生感性認識?我是這樣設計的:

1情景創設,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本節課我創設了各種情景,如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猜一猜、測一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由對“活動的興趣”發展為“數學的志趣”。

2聯絡生活,體驗感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聯絡生活實際學數學。因此本節課,我採用了“聯絡生活體驗感悟”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還要還原於生活。

三、說學法

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方式。因此本節課我教給學生這樣的學習方式: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敢於創新。讓學生自己探索零下溫度的表示方法和意義。另外,教給學生養成願意與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四、說教學手段

恰當先進的教學手段對一節課的成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節課我利用多媒體的聲,光,色,圖的配合,給學生營造了一個詩一般的.意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索,使學生樂學,愛學。

五、說教學流程

第一環節,交流資訊素材,提供資源

新課開始,我是這樣匯入的,課前老師讓同學們對全國一些大城市的氣溫進行調查,誰願給大家說一說你調查的方法與調查結果。學生展示收集的資訊,並交流調查的方法,教師結合學生的彙報將相關的資料板書在黑板上,如:-2℃、0℃、5℃、15℃、12℃等。請同學觀察這些資料,每個資料後面都由一個“℃”它讀作攝氏度,用字母℃來表示,是計量溫度的單位。如果讓你們把這些資料進行分類,你認為分成幾類,在學生彙報的基礎上,我加以整理並對溫度的寫法加以規範。

關於溫度,你們已經知道了什麼?你們還想知道什麼?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和溫度有關的知識,

【意圖:課前讓同學們調查各大城市的氣溫,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密切聯絡,同時學生在調查的過程中採用了不同的方法、看電視、上網查詢、看報紙等等,培養學生收集資訊的能力,體會到獲取知識的渠道是多種多樣的。】

第二環節操作觀察,主動構建

1體會溫度表示的意義。

同學們,你們想當天天氣預報員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份天氣預報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們都看到了什麼?和小組成員交流一下,待會請你當天氣預報員給大家解說一下。

【意圖:這一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交流中得到提高,思維得到拓展。通過當天氣預報員,既新鮮又富有挑戰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生彙報的基礎上,我提出了兩個問題

(1)北京-2~5℃表示什麼?

(2)-2℃表示什麼?

讓學生自主解決,體會溫度表示的意義。

2認識溫度計

我們認識了這麼多的溫度,那它是怎樣得到的呢?是啊,它們是用溫度計測量出來的,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溫度計,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把你的發現和疑問說一說。學生在質疑與釋疑的過程中認識溫度計,知道溫度計上有刻度、水銀指示柱,並會讀寫溫度計。

【意圖:我給學生充分地思考、探討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集體智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3用溫度計

我們已經認識了溫度計,下面我們用自制的溫度計把這幾個城市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表示出來。重點引導學生對比零上12℃和零下12℃不一樣。這種現象說明了什麼?

【意圖:讓學生利用學具標出幾個城市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學生在動手操作與比較的過程中,體會到我國地域寬廣,同一時間,各個城市的溫度是不同的,南方城市的溫度高於北方。】

4感受溫度的高低

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的一杯熱水和一杯冷水,用手分別摸一摸,感受一下水的溫度,並猜一猜兩杯水的溫度各是多少?然後用溫度計分別測一測兩杯水的溫度。

【意圖:通過摸一摸、猜一猜、測一測等活動,讓學生感受溫度的高低,並學會測量溫度。】

5溫度大小的比較

機靈狗還給我們帶來了拉薩的氣溫,你能讀出來嗎?拉薩的最高氣溫是零下3℃,最低氣溫是零下20℃。讓學生用剛才學習的方法把它表示出來是-20~-3℃。-20~-3℃哪個溫度高,哪個溫度低,為什麼呢?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我用課件進行演示。接著讓學生比較另兩個溫度的大小。

【意圖:通過情景圖和溫度計,讓學生初步學會溫度大小的比較,並總結出比較的方法。】

第三環節:實踐應用拓展新知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四個針對性的練習:

1出示第一題讓學生結合溫度計讀出個城市的氣溫,並加以比較,通過想一想,使學生將學到的數學知識靈活應用於實際生活。

2連一連,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會到同一樣物體,所處的環境不同,溫度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讀一讀,通過讀一讀,使學生知道,溫度在我們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

4試一試,通過練習,讓學生明確要標出個城市的氣溫,應先確定0℃。

第四環節:總結交流課外延伸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研究了溫度中的學問,現在你對溫度有什麼新的認識?學生總結匯報後,我揭示正數、負數的意義,並提出:關於負數,你還想知道什麼?

【意圖:“學起於疑,又終於疑。”當學生總結匯報後,我提出關於負數,你還想知道什麼?獨具匠心的設計讓學生帶著疑問走出課堂,為後繼的學習打下伏筆。】

六、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是與學生共同完成的。這樣的板書條理清晰、直觀形象,一目瞭然,突出了教學的重點,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6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要為大家說的課題是: 連減的簡便計算

一、教材分析

《連減的簡便計算》這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冊四年級下冊數學第三單元P39的內容。讓學生體會到運算定律在簡便計算中的意義的基礎上學習減法的簡便計算。教材緊密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體會減法的性質,體現演算法多樣化。使學生能根據運算特點和資料特點,靈活選用合理簡便的計算方法,它為後面學習除法的簡便計算做了鋪墊。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數,可以改為減去兩個數的和,還可以先減去後一個數再減前一個數這兩種減法的簡便計算方法。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中的聯絡,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探索、研究數學的意識與能力。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減法運算性質用性質進行簡算。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減法運算性質簡便運算。

四、學生分析:

1、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學習了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特別是對於加法、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這些經驗構成了學習本單元知識的認知基礎。

2、將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的內容集中在一個單元學習,雖然系統性很強,但是教師教學難度增大,部分學生接受知識有困難,知識內容易混淆,課時安排也顯得比較緊。我故適當調整課時安排,並充分考慮學生練習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加強易混知識的辨析練習。

五、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聯絡實際安排教學內容。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

1、緊密聯絡生活,創設"幫助李叔叔解決數學問題"這一情境,把簡便計算的討論與實際問題的解決有機地結合起來,便於學生理解筭理,掌握簡便的計算方法。

2、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

3、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理解和體會減法的簡便演算法的多樣化。如"、判斷題、連線、簡便演算法、等等"在練習中掌握減法的性質,體會簡算的意義,領悟計算方法。

(二)、說學法

1、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體會演算法多樣化。

本節課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索計算方法。使學生理解解題思路和方法,明確了連減的簡便方法,在探索交流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2、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進一步掌握減法的簡便計算,明確一個數連續減去幾個數等於這個數減去這幾個數的和,會根據題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演算法。

六、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本節課以"幫助李叔叔解決數學問題"為背景,引出問題"昨天看了66頁,今天看了34頁,這本書共有234頁,還剩多少頁?"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

(設計理由:藉助讀書這一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讓學生關注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預設學生讀題後能找到其中的數學資訊和所要求的問題。)

2、小組合作交流解題思路,探究不同的解題方法。

引出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解題方法,"你會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嗎?然後讓學生小組交流演算法,"看看你的解題方法符合題意嗎?同學之間互相交流一下",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思考空間,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為產生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了條件和空間。同時培養了學生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最後全班彙報交流,教師板書每一種演算法,讓學生說說每一種解法的思路,判斷是否符合題意。

隨學生板書:234-66-34、234-(66+34)、234-34-66

師: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講得很有道理,那李叔叔到底還剩多少頁沒看呢?好,請拿出練習本,請你從這三個算式中選擇一個進行計算,然後在小組裡交流一下。"

(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鼓勵學生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理念,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組長的回報,讓其他學生更明白了算理。)

3、小組合作交流總結演算法,得出簡便演算法

讓學生觀察三種方法,三個算式,"方法不同,結果相同,可以用什麼符號連起來?"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連減的計算方法,在計算連減時,有多種多種方法,可以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出可以把減數加起來,再從被減數裡去減;還可以先減去後面的減數,再減去前面的。我們可以根據算式中資料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演算法,進行連減的計算。然後觀察算式,說說哪種方法簡便,明確根據算式中資料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簡便演算法。

你喜歡用哪種方法,為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說讓同學認識到哪種方法簡便,為什麼?)使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理解連減得簡便計算,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演算法的意識和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4、練習鞏固

練習題設計了五個層次的練習。1、判斷題,讓學生明確連續減去兩個數等於減去這兩個數的和。培養學生對減法性質的掌握;

2、連線題。

3、在() 裡和橫線上填寫相應的運算子號和數。

4、用簡便方法計算。根據題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讓學生在簡算中明確方法,掌握方法。

(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的數感,從而找出簡便計算的方法;)

5、拓展練習

(整個聯絡設計有坡度有層次,由易到難,適合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使每個學生對所學知識都有收穫。)

6、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在總結中回顧所學,昇華所學知識。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條理清楚,是學生一眼看出本節課所學內容,連減有幾種演算法,簡便方法有幾種,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方法解答最簡便,一目瞭然;連減得簡便計算用字母如何表示,都比較清晰,板書能緊扣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便於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掌握。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三位數乘兩位數》是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學過三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筆算。本節課在此基礎上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基本方法。學習這部分內容,有利於學生完整地掌握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併為以後進一步學習小數乘法打好基礎。

二、說教法學法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計算教學都是從簡單到複雜螺旋上升的,最基礎的計算原理和方法支援了這樣的發展提高。本節課的教學以學生喜愛的卡通人物為背景,通過探索卡通人物的祕密,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通過比賽等形式,引導學生動腦,動眼,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把數學課上的有趣、有益、有效。

在教學例題時,讓學生嘗試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鼓勵學生自己算。學生已經能筆算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兩位數。與三位數乘一位數相比,三位數乘兩位數需要多乘一步,並把兩次的部分積相加。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計算知識和經驗,把新舊知識結合在一起,體會計算時的相同點,促進認知同化,完善認知結構。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讓學生經歷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情感與態度目標:讓學生獲得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的計算問題的體會,體驗成功的愉悅,進一步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四、說重點難點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本課的教學的重點為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難點為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時的進位。

五、教學過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這種設計理念出發,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計算能力得到真正發展,我對本節課設計如下幾個環節:

(一)、複習匯入

1、回顧上一節所學的`內容。

2、小黑板出示口算題: 23×20= 42×30=

3、課件接著出示估算題:

23×19=42×29=

23×21=42×31=

4、筆算下面各題。

1643 3 8 65

×21 ×15×4 4×34

先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同時請四位學生上臺板演,講評時請同學們說說計算步驟和要點。

5、總結:兩位數乘兩位數,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與第一個因數相乘,再用第二個因數的十位與第一個因數相乘,最後把兩次乘的結果相加。

(二)、新授。

1、小黑板出示:李叔叔從某城市乘火車去北京用了12小時,火車1小時約行145千米。該城市到北京大約有多少千米?

2、要求學生認真審題,弄清題意,明確已知條件和問題。

3、列式:145×12=

4、計算過程。

(1)估算。

教師:請大家估一估145×12的大致範圍。

估算一:把145看成150

150×10得1500

150×2得300

1500 300=1800

因為145<150所以結果應比1800米少一些。

估算二:把12看成10。

145×10=1450

12>10,所以結果應比1450米大。

(2)筆算。

教師:你們已經學過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現在請你們嘗試列豎式計算145×12。

①學生獨立嘗試筆算,教師巡視課堂,看看他們每一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和計算結果是否正確。

②反饋計算結果,要求學生回答:

先算什麼?(先算145×2)

再算什麼?(再算145×10)

最後算什麼?(2個145與10個145的和)

板書:145×12=__千米

14 5

× 1 2

29 0

1 45

1 74 0

注意什麼。(兩部分的相同數位要對齊)

③說一說,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與步驟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有什麼區別和聯絡。(我們發現三位數乘兩位數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是一樣的。它們都是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尾和個位對齊,再用第二個因數的十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尾和十位對齊,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④對照自己的估算結果,算一算估算值與準確值的誤差,是否是合乎實際,以提高學生估算的真確性。

(3)用計算器計算。讓學生用計算器算一算145×12,然後再和筆算結果對照、檢驗筆算結果是否正確。

(4)總結: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時,先用兩位數的個位乘三位數,再用兩位數的十位乘三位數,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結果相加。

(這一環節,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鼓勵學生相互交流,然後全班交流,進而探討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演算法。在這一過程中,我先是先是讓學生估算,再讓他們筆算,最後用計算器檢驗,這樣,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既掌握了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三)、鞏固練習

1、課本49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用豎式計算,完成後,可以用計算器自行檢驗。

2、練習七第3題。

164×32=54×145= 254×36=

217×83=43×139= 328×25=

提示學生:怎樣列豎式可使計算方便些?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對比的基礎上反思,明白在列豎式時,上面一行寫三位數,下面一行寫兩位數,這樣計算比較方便。同時提醒學生書寫要工整,數位要對齊,計算要仔細。

(四)、總結

這節課,我們根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學會了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其方法就是: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尾和個位對齊,再用第二個因數的十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尾和十位對齊,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我相信,在我的教育教學 理念和方法的指導下,我所教出來的學生會更有知識、更有智慧、人格更健全,謝謝大家。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8

說教材:

今天和大家研討的是《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節課是人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的內容, 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是在學習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基礎上,對平行四邊形面積進行了深入探究,在為後續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打下基礎,教材內容不僅有廣泛的應用,還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教材內容思路是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進行對比研究,在研究中找出圖形的不同,利於學生觀察比較發現圖形的本質特徵,建立概念。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徵及思維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本節課,通過情景教學模式,與授課內容與學生自身經歷結合,滲透數學思想,結合數學的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觀察比較,歸納總結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本質屬性和特徵。

說學情: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是數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課題首要是研究,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特徵及本質區別;並且將數學概念裡的“圖形與空間”傳達給學生。本節課程,利用學生已學圖形知識延續,通過觀察、爭辯、動手實踐、探究掌握平行四邊形與梯形、一般四邊形之間的關係,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圖形,彼此是完全獨立的同時也相互有聯絡、有滲透。讓學生充分體會“學數學”“做數學”的魅力。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學生接收知識的情況,依據數學課程標準,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掌握他們之間的關係。

能力目標:通過學生觀察比較、爭論思辨、抽象概括能力,解析幾何圖形。

情感目標:使學生在思考分辨過程中,體會數學的探索發現的樂趣,學會從數學角度發現問題。

教學重點:梯形和平行四邊形的本質區別。

教學難點:學生自主探索行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之間的關係。

教具準備:課件、信封

說教法、學法

為了能更好地凸顯“在操作觀察比較中建立概念”這一主題,落實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及認知能力,我設計了六個教學環節: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分類、比較”等形式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組織學生開展有意識的反思思辨交流學習。

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讓學生理解重點知識。

教學流程:

匯入新課(提出平行線問題,引出平行線與梯形課題)→新課教學(辨析特徵,分類思想→瞭解本質,宗旨思想→邏輯聯絡,集合思想→拓展應用,轉化思想)→反饋發展(聯結知識,極限思想→貫穿模型思想)

教學設計:

此次採用思考實踐,自主探索與分析辯解的方式進行。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創設情境、趣味匯入:

從已知 “平行線”入手,鞏固前面所學知識,同時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當中來。引導學生提出課題,“平行四邊形與梯形”同時板書課題,明確學習目標。讓同學對不同四邊形進行分類,瞭解學生對四邊形的認知,分析平行四邊形與梯形不同,突破原有對梯形的固有認識。

這個環節設計,讓學生面對四邊形進行分類思考,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不同之處,突破對原有梯形的固有認識,瞭解他們的本質區別。體會分類思想能夠增強思維的縝密性。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從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感悟分類思想。

演示操作、構建概念:

以點子圖引導學生繪製圖形,確認學生對四邊形的基礎認識。通過旋轉繪製的梯形,讓學生理解,不管梯形的位置怎麼變換,他的本質屬性是沒有變的,它依然還是梯形。

這個環節設計,通過畫抽象圖形梯形的特徵,在直觀形象與抽象概括之間架起數學模型橋樑,將具體的實物結合起來,把抽象的圖形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老師給出“特殊”梯形,引發學生爭辯,但沒有給予學生觀念干預,而是引導學生觸控概念本質,從圖形的本質去思辨,瞭解發現圖形的特徵與區別,讓學生感悟“萬變不離其宗的”的道理。

3、探究新知、明確概念:

學生通過兩組平行線特徵,快速聯想到圖形平行四邊形,老師卻拿出的是長方形。學生迷茫時候,層層追問,逐步點撥,學生抓住平行四邊形的本質屬性,在思辨中深刻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梯形屬於四邊形不屬於平行四邊形,使得學生的知識結構在爭論辨別中得到昇華。這個環節設計,讓學生歸納四邊形圖形的本質區別,並進行歸類處理。在思辨中深刻理解,豐滿了學生對思辨性概念的認識,對四邊形圖形的知識結構形成完整的系統,對集合思想的感悟就成功了。

4、圖形觀察,理解特徵:

匯入趣味故事,“女兒給的信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通過信封的形狀,得到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圖形,讓學生用一個直角三角形和一個直角梯形分別拼成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或梯形。這個設計,給學生造成懸念,在動手與動腦的過程中發展想象力,瞭解圖形之間的轉換,理解圖形之間的變化過程,相互之間的關聯,使學生對轉化思想有所感悟,為今後學習幾何圖形的面積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給學生思維提供成長的空間,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驗證結論,歸納概念:

通過讓學生觀察釘子板上三個點移動,讓學生深刻體會圖形轉化中的對立與統一,體現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與四邊形的聯絡與溝通,再次凸顯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之間的本質區別。

這個設計,有助於學生在歸納所學知識內容的時候,清楚數學系統的邏輯,相互之間的關聯性,與所學的知識結合起來。在簡單的挑戰中體會極限思想,串聯上下知識的邏輯結構,發現數學知識的發散與嚴謹性,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思想滲透,貫穿課堂:

通過畫圖、猜圖形的活動,引導學生辨析圖形之間的特徵,瞭解之間的關聯,學會分類思想;通過圖形之間的關聯,瞭解其中的本質聯絡,明白圖形之間的數學宗旨,清楚數學模型概念;明白圖形之間本質聯絡,讓學生分辨四邊形集合之間的關聯;集合裡圖形轉化之間的應用,使得學生學會圖形轉化,清楚數學的轉化思想;關聯所學知識,讓學生明白數學系統性,數學的.內容是相互之間的關聯思想,並非相互獨立的; 將學生原先寫不關聯的知識概念聯絡起來,從而建立系統的“結構性認識”,使模型結構更加明晰,從而使得分辨思想方法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課堂。數學思想方法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間有聯絡、有滲透的,同一問題可用多個思想方法解決。

教學亮點:

分類歸納,發現本質

在原有知識基礎上構建新的知識,分類歸納知識本質區別,讓學生去自主思考,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有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從而建立概念,更加自然的得到有效地學習,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體會數學思維邏輯系統性與解決問題的方法縝密性,為學生以後學習數學建立系統性的認知結構。

邏輯聯結,引導探究

創設情境,設定信封懸念道具,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習興趣,萌發求知慾望。通過學生對信封的瞭解,從而使已知信封形狀與其新的圖形產生聯結,引導學生在觀察中發現,圖形之間的本質屬性的關聯性,在驗證中去總結歸納,將抽象的數學語言用圖形的特徵解釋。讓學生清楚認知數學知識的關聯性,從而為以後的教學打下基礎。

利用故事,激發探究

針對學生對有趣未知的奇聞軼事好奇的心理特點,在課堂中匯入女兒給的信封,幫助學生開展思維,豐富聯想,使學生興興致勃勃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情景中,引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生動有趣內容,引導的新知識點。激勵學生自主探索新知識的能力,發現數學就在身邊的樂趣。

教學反思

應該充分重視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幾何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更緊密結合學生身邊的實物去創造情景,從而認識瞭解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更全面、深刻地認識概念,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無處不存在數學的祕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思考習慣。

應該更加重視操作實踐,創造教學情境,讓學生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獲得知識,培養自主、探索思考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更能自主的去觀察、發現、探索,並且總結歸納。

在教學課堂中應該多借助教學道具,設計更適合學生觀察、討論交流的教學環節,通過學生相互之間的交流,引導學生獲取知識。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

《相交與垂直》是選自北師大版國小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節的第一課時的內容,它是屬於新課標中“空間與圖形”的一部分。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學習和認識了線、直線、射線、角等相關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相交與垂直的內容,這部分知識對學生今後繼續學習正方形和長方形奠定基礎。陳老師確定了以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初步感知平面圖形中兩條直線的相交與垂直。

②能利用三角尺畫直線的垂線及過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

③理解點與直線之間的所有連線中垂線最短的原理,並能運用這一原理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藉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體會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的特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團結合作和勇於探究的精神,以及感知 生活中處處皆數學,熱愛數學的感情。

教學重點:1、感知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的.特徵。

2、能正確畫出點與線之間的垂線。

教學難點:能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二、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和教學大綱,以及結合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本課時陳老師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是:1、引導學生通過“感知、觀察、比較、分析、操作”等方式進行探究合作學習的方法。

2、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3、採用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優勢,讓豐富學生的感知,讓學生能夠準確的理解和運用所學的知識。

三、說學法

新課標強調“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本課時的學法指導上,陳老師將讓學生在感知體驗、小組合作交流、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和發展以及運用的過程,讓他們能夠清楚地理解平面中兩條直線相交與垂直的概念,如何過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生動而活潑。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和教學的重、難點,以及完成教學任務,本課時的教學過程陳老師分為四個環節六個小步驟來完成:

(一)學情調查(二)質疑探究(三) 達標檢測(四)拓展延伸 其中第二個環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將內容細化為四個小步驟,以便學生能夠理解和運用知識。

第一個環節:學情調查陳老師設計讓學生找生活中的平行線,得出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交平行線.

第二個環節:質疑探究

第一步:自學課本,互相交流。

這一步主要是讓學生觀察圖後有什麼發現?有什麼特點?引出課題.

第二步:自學課本這一步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自學得出互相垂直的概念.

第三步:動手操作,進一步感知

讓學生拿出正方形的紙,折一折,使兩條摺痕互相垂直。讓學生自己驗證摺痕是否互相垂直,從而讓學生真正理解垂直的概念

第四步:實踐活動找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線..

第五步:畫一畫

這一步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所在,為此又細分為三小步:(1)用三角尺畫垂線。

(2)過點A畫已知直線垂線。

第三個環節:達標檢測,完成教材作業。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踐,

第四個環節:拓展延伸。淘氣要過河,怎樣走最近. 讓學生懂得用點到線段垂線距離最短的原理來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經歷進一步認識小數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知道整數和小數,認識小數的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能把複名數改寫成較大單位的小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熱愛鳥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知道整數和小數,認識小數的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能把複名數改寫成較大單位的小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鳥嗎?生:喜歡。

師:誰願意說說你知道什麼鳥啊!

生:我知道海鷗;我知道燕子;我知道蜂鳥……、

師:看來同學們真的很喜歡鳥,那你們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鳥和最小的鳥是什麼鳥嗎?生:我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鳥是鴕鳥,世界上最小的鳥是蜂鳥。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了解世界上最大的鳥、最小的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小數的學習慾望,同時也增加了愛國主義熱情。)

二、自主學習

師:看來同學們的知道的知識真不少,平時一定是個喜歡看書的好孩子,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一些關於鳥的知識,你們想知道嗎?

生:想。

師:請同學們開啟書60頁,認真讀一讀,看看自己有什麼收穫?學生交流

生:我知道蜂鳥是世界上最小的鳥,最小的蜂鳥體長只有5、8釐米,體重是1、6克。師:誰願意用生動的語言再來讀一讀?生讀師板書:

蜂鳥體長:5、8釐米體重:1、6克

生:我還知道了信天翁是海鳥中最大的鳥,也是翅膀最長的鳥,它的身長有1、34米,兩翼張開有3、6米長。

師:讀的不錯,誰願意在讀一讀?生讀師板書:

信天翁身長:1、34米兩翼:3、6米

生:我還知道了鴕鳥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體長:2、3身高:2、75米體重:156、5千克

師:多麼美的畫面啊!誰還願意讀?生讀師板書:

鴕鳥:身長:2、3米身高:2、75米體重:156、5千克

師:同學們觀察一下,釐米和米是什麼單位,克和千克是什麼單位?生:釐米和米是長度單位;克和千克是質量單位。

師:說的非常好,蜂鳥的身長5、8釐米,體重1、6克,那你們能用手勢或其他物品表示一下蜂鳥的身長和體重嗎?學生交流:

蜂鳥的身長和我的'手指頭差不多,真是太小了。讓同學們拿出尺來看一看,有多長。

蜂鳥的體重還不到兩枚2分硬幣那麼重,還不夠2克,真是太輕了。師:讓同學們拿出兩個2分硬幣感受一下有多重。

師:看來同學們不但會讀這些小數,還知道了一些物體的長度和質量也可以用小數來表示。誰能像剛才那樣,描述一下信天翁和鴕鳥的資料?

生:信天翁的翅膀張開後竟然有黑板的長那麼長,信天翁的身長和我的身高差不多一般高。生:鴕鳥如果站在我們教室裡,就要頂著房頂了,它的體長有姚明那麼高,體重大約有5、6個同學那麼重。

(設計意圖: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一下最大的小鳥、最小的鳥究竟有多大,從而加深對小數的認識)三、認識小數

師:剛才通過讀書,我們知道了小數的一些知識,這節課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小數。板書(小數的認識)下面請同學們自己閱讀書上第61頁的內容,看看你還能有什麼收穫?把你認為重要的內容在書中勾畫一下,並和同桌交流一下。學生交流:

我知道了在測量和計算時,如果不能正好得到整數,就用小數來表示。我知道了老虎的身長是2米65釐米,也可以說是2、65米。教師板書:2米65釐米=2、65米

我還知道了買一瓶飲料和一個麵包需要3元3角,也就是3、3元。教師板書:3元3角=3、3元

師:觀察這兩個等式,等號兩邊有什麼不同?生:等號左邊有兩個單位名稱,右邊有一個單位名稱。

師:像這樣有1個單位名稱的名數叫單名數,有2個單位名稱的名數叫複名數,那把複名數改寫成較大單位的小數,誰願意說說可以怎樣改寫?

生:2米是整米數就寫在小數點的前面,65釐米不夠1米,就寫在小數點的後面,最後寫上單位名稱。(3-4人說一說)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教材分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過去初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學的。這是學生比較深入地研究立體幾何圖形的開始。由研究平面圖形擴充套件到研究立體圖形,是學生髮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幾何圖形。通過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可以使學生對自己周圍的空間和空間中的物體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是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幾何圖形的基礎。

為了使學生較好地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逐步形成空間觀念,教材強調要學生自己多動手。除了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來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以外,還要求學生動手用硬紙板做一長方體和正方體,這樣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也為後面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做了準備。

二、教學重點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三、教學難點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2、能力目標:能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實物,會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直觀圖,會用直尺測量長方體的長、寬、高。

3、情感目標:通過操作、觀察、想象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滲透學習目的性教育。

五、教學用具長方體、正方體的實物、框架、火柴盒、電腦課件。

六、教學流程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逐步形成空間觀念,教學中我從複習平面圖形入手,然後認識立體圖形,進而認識長方體、正方體。這樣有利於學生分清長方形和長方體的概念,便於學生逐步形成有關立體圖形的空間概念。然後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畫一畫來具體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並抽象概括出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最後,讓學生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用集合圖形表示它們的關係。

在創新應用上,我讓學生動手用硬紙板做一長方體和正方體,並實際進行測量。通過做一做,擺一擺,說一說,練一練等方式,鞏固所學的知識,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又教給了學生認識事物的方法,從而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圓滿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課題):(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小數加法和減法。

2、教材簡析

(1)課型:新授課。

(2)基礎知識: 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整數加減法。

(3)主要知識點: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演算法。

(4)後續知識:小數連加、連減、加減混合及分數的加減。

(5)教學重點:小數加減法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小數點對齊,也就是數位對齊。

3、教學目標

(1)學生自主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豎式寫法。

(2)小數加減法筆算的一般方法,小數點對齊。

(3)學生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二、說教法

第一,緊密聯絡生活,創設問題情境。

第二,教師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索。

第三,重視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

三、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我採取、點撥、滲透、對比、反饋等多種指導方法,突出“四讓”的特色:

(1)問題讓學生提出;(2)算理讓學生髮現;

(3)疑難讓學生研討;(4)評價讓學生參與。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復(轉自數 學吧 )習舊知,引入新課

出示一個整數加法算式:7680+274=

師:同學們,你們這是一道什麼算式?(學生回答)

師:對,這是一道我們早已學過的整數加法算式,你們能很快列豎式計算嗎?

算出結果後,你怎樣證實你算的結果是正確的。

學生獨立計算,並選其一展示。

師:同學們,誰來說說你是怎麼算的。

點一名學生說說算理。

師:好,在整數加減的基礎上,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板書課題)

師:請大家看課本,是2004年28屆雅典奧運會,我國跳水運動員雙人10米跳臺跳水的決賽畫面,看了以後,你有什麼感受?

學生回答。

師:也是我國體育健兒在雅典奧運會上為國爭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現自我和勇於拼搏的精神。這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嗎?

1、交流資訊,看課本決賽成績統計表。

師:同學們,看了這個成績表後,你知道雙人10米跳臺跳水的金牌是怎麼確定的嗎?

學生回答。

師:從決賽的各輪成績中,你發現了哪些數學資訊?

學生回答。

2、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師: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要求學生把問題寫

在預備好的紙條上)

隨後將學生提出的問題一一顯示在黑板上。

(二)、自主探索、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師:大家提了這麼多問題,哪些是用加法解決的,哪些是用減法解決的?

1、大家提出了這麼多問題,會解決嗎?同組合作,從這些問題裡先選擇一個加法問題,再選擇一個減法問題試著列豎式算一算。算完,說一說怎樣算的。開始吧。

(1)探索嘗試。

(2)彙報交流。

①小數加法

師:先說一說用加法解決的問題吧,說一說怎樣計算的。

53.40+58.20=111.60(分)

53.40+58.20=111.60

首先要把數位對齊,再從低位加起,百分位寫0,十分位寫6,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最後對齊豎式中的小數點在結果中點上小數點。

師:他算得對嗎?誰有補充?

師:大家覺得這兩個結果有什麼區別?通常情況下,計算的結果小數末尾有0都要化簡。所以要寫成111.6。誰還想說一說你們解決的加法問題?(包括用多步加法計算解決的問題,可隨著學生的發言靈活把握。)

②小數減法

師:你們又是如何解決減法問題的?說說你的.計算過程。

53.40-49.80=3.6(分)

53.40-49.80=3.6

首先要把小數點對齊,再從低位減起,百分位寫0,十分位4減8不夠減,就從個位退一當十再減,14-8,十分位寫6,……最後對齊豎式中的小數點在結果中點上小數點。3.60化簡後是3.6。

(3)總結演算法,交流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有什麼區別。

師:在計算小數加、減法時應該注意什麼呢?先把你的想法說給同位聽聽。

列豎式時首先把小數點對齊,也就是要把相同數位對齊。然後從低位加起或減起,計算加法時,哪一位滿十就向前一位進一。計算減法時,哪一位不夠減就從前一位退一當十再減。

師:你們說說小數加減法與什麼加減法計算很相似?

師:我們也可以說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一樣。需要留意的是要對齊豎式中的小數點,還要在結果中點上小數點。最後的結果中小數末尾的0要去掉。

師:對,計算的結果要化簡。我們共同總結小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希望大家在以後的計算中能留意這些。

(4)驗算

師:小數加減計算很輕易出錯,你有什麼方法檢驗計算的結果?(假如有困難,教師再提示一下)

(三)、設定情境,練習實踐

1、數學小醫生,看看誰的醫術高(設計一些出錯的小數加減運算題讓學生改正)。

2、計算下面各題,並驗算。

①12.47+8.23=②21.566.7=③8.24-3.56=④41.2-15.6=⑤30-15.8=

3、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4、思考題。

(四)、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都有哪些收穫?

(五)、佈置適量的課外作業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資料的分段整理》是蘇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統計與可能性》中第1課時的內容。本課是初步教學分段統計資料,所以例題和習題都明確了資料以及各段的數值範圍,不要求學生獨立設計分段。教材通過創設學校準備為鼓號隊員購買服裝的教學情境引出分段整理資料,使學生能想到要按身高資料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後引導學生自主分段整理資料,完成統計表,分析整理後的資料,根據分析結果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為了更加貼近每個學生生活經歷讓學生有話可說,我對教材進行了重新開發把購買鼓號隊服改為購買武術隊的服裝。圍繞購買服裝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經歷分段整理--製作統計表--分析資料的全過程,而學習重點放在分段整理資料上整理的方法,採用多種方法,在交流比較的過程中,逐步優化,突出畫“正”字的方法。

二、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分段整理資料進行統計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感受分段整理資料的必要性。

2.在經歷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過程中,體驗畫“正”字法整理資料的優越性。會根據實際情況,用畫“正”字法對一組資料分段進行整理,初步學習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

3.使學生進一步增強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發展統計思想,培養學生的興趣和與人合作的態度。

4.結合統計,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重點是學會資料的分段整理,難點是能對統計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做出決策。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並結合學生實際,在教學中,我靈活採用談話法、比較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經歷畫“正”字分段整理資料、完成統計表、分析統計資料的全過程。學生在迫切完成任務和強烈的探究興趣驅動下,對本來枯燥的統計知識產生一種新鮮感和真實感,每個學生都能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學生能自然而然地根據已有的經驗通過探究嘗試、合作商討、交流反思等多種學習方法,真實經歷用統計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特別是學會了分段整理的方法,從而獲得了成功的`愉悅體驗。

四、說教學過程

1.情景匯入、激發需求:

以學校準備為武術隊隊員購買新的服裝引入全課。在師生的交流中得出:要知道每種服裝各要購買多少套,先要知道每段身高的人數,從而引出分段整理。

2.自主探究、學會整理:

(1)初次嘗試:同桌合作,嘗試分段整理。此時學生的方法是多樣的,在交流中進行方法的最優化,提出畫“正”字法整理。

(2)再次嘗試:同桌繼續合作,但規定整理的方法,用畫“正”字的方法整理。學生操作中教師巡視,收集資源。在資源的對比中,體會畫“正”字分段整理時的注意點,如:合計的意義,統計表中日期的填寫等,讓學生初步學會畫“正”字分段整理的方法。

(3)回顧總結:分段整理資料-製成統計表-分析資料。

3.聯絡例項、感受方法: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1)出示活動要求,讓學生自己完成統計表。

(2)讓學生交流分段統計的結果。

(3)分析統計結果,說說知道了什麼

4.運用方法,解決問題:完成想想做做第2、3題。

(1)第2題採用4人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統計,第3題是獨立完成統計。過程與第1題一樣。

(2)介紹:你知道嗎?

(3)出示2、3題的兩張統計表,談談自己的看法。

通過練習,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初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5.全課總結: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五、板書設計:

資料的分段整理

分段整理資料(畫“正”字)——製成統計表——分析資料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4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四年級數學:筆算除法我將從以下四方面來闡述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對本節課的設計。

一、 說教材。

1.首先,我來說說教材。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節,教科書第81、82頁的內容。

2. 本節課是學生已經學習了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和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首先呈現圖書室的情景,並藉此場景引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分別通過估算、擺小棒、圈劃方格圖,來幫助學生理解筆算除法的算理以及試商的方法,然後再引導學生學習除法算式的寫法及意義。之後,教材還安排了一些相應的練習題,其意圖在於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算理,並能夠熟練的進行計算。

為了幫助學生順利掌握本節課內容,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對原教材進行靈活的處理:用選拔配音員的情景匯入新課,力求讓學生把枯燥的計算學的興趣盎然!。

3.對於本節課來說:一方面,學生已經掌握了筆算除法的基本方法,本節課試商的難度加大,計算的過程更加複雜;另一方面,我校地處偏遠農村,學生的接受能力較低,而且,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都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因此,學生在試商方法的掌握會上存在一些困難.

4.綜合各種實際情況,我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利用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知識自主探索筆算時試商的一般方法,並會確定商的一般位置;

(2)使學生會用估算的方法計算除數是整十數、商一位數的除法,養成估算的習慣。

(3)使學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4)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書寫整潔、認真計算的良好習慣。

5.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掌握筆算除法的算理,和正確的書寫格式,能正確筆算。

教學難點是:試商的方法及商的位置的確定。

6.為了順利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作為教具,此外,我還為學生準備了小棒和方格紙作為學具。

二、說教法、學法。

接下來來說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基於上述的教育理念,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我突出了以下三點

(一)是把數學與生活緊密的聯絡起來。讓學生深深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處處是生活。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放手,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用數學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

此外,數學教學應該讓學生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與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三、說教學程式

以下是我的教學設計。共分為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在本環節,我首先要對學生說:同學

們,你們喜歡看《喜洋洋與灰太狼》嗎?今天老師就為大家帶來了其中的一個片段,請看(播放)。 播放動畫片的同時,我會說:怎麼沒有聲音呢?你們能給這個動畫片配音嗎?那老師就要進行一個小小的面試,看哪些同學能當上這個動畫片的配音員。這樣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起到了課未始,趣已生的效果。這時,我再出示條件,讓學生根據資訊提出問題。這樣的設計,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世界的良好習慣。這時,學生的學習進入了第二個環節。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本環節中,我一共設計了三個層次。

1、.教學兩位數除以整十數。

在這個層次的`教學中,我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重點研討、反饋練習來體會試商的方法和除法算式的意義,把探索的時間交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

這時,我要對學生說:為了儘快選出動畫片的配音員,這三個問題中,哪個問題的解決可以達到目的?當學生說出是第一個問題時,我就讓每位學生自己解答“要多少天才能面試完”的問題,並且提示學生:可以聯絡舊知、也可以利用學具擺一擺、圈一圈來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我進行巡視,當我發現學生能能夠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時,我要及時給以鼓勵,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之後,我再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和解決方法。這樣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之後的交流,讓學生感受到別人的思維方法和過程,改變自己認知上的單一性。這時,學生對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筆算的算理已經有了初步的理解。

接下來,我會告訴學生,本題的計算還可以用豎式表示,這就是我們本節課學習的內容:筆算除法,並且板書課題。接著,我放手讓學生把舊知遷移到本題中來。學生列豎式的過程中,我進行巡視,掌握學生的豎式寫法和學生知

識遷移的水平。我發現學生能正確列示時,就及時給予鼓勵,並請他將自己的算式進行板書。接著,我引導學生重點研討:商應該寫在什麼位置上?商不為0時,餘數怎麼寫?商和餘數的單位各是什麼?在集體研討時,將豎式與學生的口算過程進行對比,使學生明白3必須寫在各位上的道理。這時,我再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題,在訂正時重點檢查商的位置。這樣,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就更加徹底了。

2.教學三位數除以整十數。在本層次的教學中,我首先要對學生剛才表現出來的積極性給予鼓勵,增強學生繼續學習的自信心和決心。

這個層次中,我主要讓學生通過知識遷移、重點研討、算式對比、迴歸生活來達到教學目的。我會對學生說:如果要求當配音員的同學增加到了140人,每天還只是面試30人,要多少天才能面試完呢?你能列出豎式來計算一下嗎?這樣設計,是放手讓學生把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算式的寫法進行遷移。在學生獨立探究的過程中,我進行巡視,對於書寫正確的學生,我首先要給予鼓勵,並讓他板書自己的算式。這時,再引導學生進行合作研討:說說自己是如何試商的?並解釋商寫在個位上的理由。我還要根據教材上的示意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理解算理。這樣設計,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對試商的方法和商的位置有了更加透徹的理解。利用直觀圖形來幫助學生理解,也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和身心規律。接下來,引導學生對兩個除法算式進行對比,找出兩個算式的異同,並且重點引導學生說說:三位數除以整十數,當前兩位不夠除時,應該怎麼辦?用來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和記憶。最後再引導學生思考:要用幾天才能面試完?使學生明白:需要5天才能面試完,因為餘下的20人,大約還需要一天。這樣的設計,是數學與生活實際緊密的聯絡起來。

3.看書質疑,解答疑問。愛因斯塔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重要。因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在學習中提出來的每個問題,由此來了解他們在認知中的疑點,及時給予解決。這樣,不僅使學生在課堂上消化理解教學難點,更重要的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第三個環節:內化應用,形成能力。

為了讓學生增長智力,形成技能,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設計了一下幾組練習題。

第四個環節:總結全課,交流評價。

課堂總結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為此,我設計了一張評價表:“課堂閃亮星”.這張評價表是要求學生根據本節課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最後再數一數自己得了幾顆星。這張評價表既是對本節課掌握了多少知識進行了解,也是對自己的情感態度進行評價。

四、說教學隨想

最後,我來說說教學隨想.多年來的教學生涯,使我深深體會到:教學是一門藝術,在這門藝術中,老師應該是一個出色的導演,學生才是真正的演員,因此,我在設計本節課時,立足於學生的實際情況,著眼於學生的持續發展,積極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索的舞臺,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認真思考、主動探索、積極討論,而教師,只在關鍵處恰到好處的引導和藝術的點撥,從而使學生獲得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情感體驗,因此,課堂才會閃現出思維的火花,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5

一、教材分析

《梯形的認識》是國小數學蘇教版實驗實驗教材第八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第二課時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之上學習梯形的認識的。在整個國小階段屬於最後一類直線型平面圖形,與前面已學的各種圖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絡(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新課標指出:這一學段的教學,應注重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形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變換;注重通過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製作模型、設計圖案等活動,發展學生空間觀念,使學生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

二、學情分析:

本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徵和平行及平行線間的距離等有關內容,為本課教學作好了一定的知識、技能準備。梯形雖然是學生初次接觸的圖形,但在生活實際中,學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難準確的抽象出它的本質屬性,另外對於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瞭解梯形各部分名稱;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質特徵,認識幾種特殊的梯形及其屬性;培養學生觀察比較、類比歸納、操作想象等能力,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形成一定的創新意識。

2、過程方法目標:聯絡生活實際,通過觀察、分類、比較、操作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活動。

3、情智目標: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成功,建立自信,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審美情趣,感受數學中的轉化思想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掌握梯形的本質屬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會作梯形的高。

教學難點: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質屬性。

四、教學方法

本課設計理念為:

●課堂教學首先是情感成長的過程,然後才是知識成長的過程。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要啟用學生的原有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數學學習理應成為學生享受教師服務的過程。

基於以上理念,教學中,我遵循“引導探究學習,促進主動發展”的教改思路,力求體現教學中的主動學習原則、最佳動機原則、階段漸進原則及直觀性原則。主要採用瞭如下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採取“分類、比較、操作”等方式方法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2、組織學生開展有意識的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3、適時運用CAI課件和多媒體教學,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優越性。

五、說教學流程:

對照新課程理念、教學目標及學情實際,我嘗試構建一種探索性數學課堂教學的縱向結構模式,主要分為:“初步認識梯形—→操作體驗,瞭解特徵—→操作探究,深化新知—→遊戲活動,拓展新知—→交流評價,總結昇華”五大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 教 學 過 程 設計意圖

一、分類比較,初步認識梯形 1、組織教學,複習引入: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平行四邊形,知道它們的本質特徵是(揭示:兩組對邊平行)

2、引出畫面(找出不是平行四邊形的四邊形):請找出你看到的平面圖形,並分為兩類,說明分類依據。(同中求異:只有一組對邊平行)

3、揭示課題:梯形

4、生活感悟:聯絡實際,說說生活中有哪些有一個面類似於梯形的物體?( PHOTOSTORY演示)

引導觀察比較,激發探索動機,培養髮現意識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結合生活畫面引入新課,並通過兩次遞進式分類比較(異中求同和同中求異),直逼梯形的本質屬性:四邊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形成梯形特徵認知的基礎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經驗,讓學生體驗數學源於生活,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聯絡生活實際,引發思維共振,培養髮現能力

二、操作體驗,瞭解特徵 1、做梯形:你能做出一個梯形來嗎?(學生用紙折、畫、釘子板圍等,給學生時間,然後彙報,展示結果。)

2、說特徵:剛才你們在做梯形的時候發現梯形有什麼本質特徵嗎?(指名3—4人回答,小結板書: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梯形。)

3、比較異同:梯形與平行四邊形比較,有什麼不同呢?(學生先小組說,再指名2—3名學生回答)。

4、說出梯形各部分梯形的.名稱。(引導自學課本第47頁,教學梯形各部分名稱指明:上底、下底、腰、高。)

5、畫一畫,量一量:畫出一個梯形,指出各部分名稱並作高。 本環節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比較、交流和討論,從中認識梯形,發現梯形的基本特徵,認識梯形的高,認識等腰梯形。

高的意義指的是兩底間的距離;並明瞭兩底間的垂線段(高)有無數條。更清晰的展示出梯形的主要特徵,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既符合直觀性原則,又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三、操作探究,深化新知 活動一:利用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正方形,任選其一,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

(說明:破壞一組平行線)

板書:直角梯形

活動二:利用三角形,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

(說明:創造一組平行線)

活動三:利用一條類似於長方形紙條,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

(討論交流、歸納小結:等腰梯形)

說明: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是梯形的兩種特殊形式。 引導主體參與,預設活動程序,強化發現能力

本環節,以小組合作、操作探究為主,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轉換,進一步加深了對梯形本質屬性的理解,同時又認識了“直角梯形”及“等腰梯形”的獨特屬性。主要優點有:

1、通過觀察思考,合作交流,動手實踐,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創新意識,符合新課程要求。

2、由共性到異性,由表象感知到創造新知,體現階段漸進性原則,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

3、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開放性動態學習程序,沒有刻意區分梯形與各種圖形的特徵差異,而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充分體現比較、歸納的數學思想。

四、遊戲活動,拓展新知 1、找一找

出示七巧板圖,設疑:圖中你能找出幾個梯形?這個梯子最多能達到多高的高度?(見課件)

2、拼一拼:

①利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出一種你熟悉的圖形。

②利用多種梯形圖片,擺出一種最喜歡的圖案。

創設問題情境,深化思維層次,構建知識體系

1、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審美情趣,充分體現“玩中學,學中玩”的新課程理念。

2、教會學生在活動中運用新知、拓展思維、加深認識,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體意識。

3、在拼擺中滲透轉化思想,為梯形的面積推導作鋪墊,構建新知學習的立體框架。

五、交流評價,總結昇華 1、小結全課:

談談你的收穫及感想。

2、集體評價:

自評、互評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 完善知識結構,訓練思維品質,昇華發現能力

①通過人性化語言,體現以人為本思想。

②引入互動評價方法,交流活動感受,形成自我反饋機制。

六、課堂評價

本節課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比較為主線,以師生互動、自主探究為主要方式,輔之以多媒體教學,讓數學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原有經驗,使學生主動學數學,探究學數學,快樂學數學,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中互動生成的動態結構模式,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取得了課堂教學的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