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說課稿1.3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數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

尊敬的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三節的內容。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說教材】:

本課是國小數學空間與圖形中的學習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了兩條直線的垂直關係的基礎上安排的。教材在例題中呈現了從一點向已知直線所畫的一條垂直線段和幾條不垂直的線段,讓學生通過度量,發現在這幾條線段中垂直的線段最短,這是垂直線段的性質。接著揭示了點到直線距離的概念: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所畫的垂直線段的長度,叫做這點到這條直線的距離。“想想做做”安排了4道題,第一題讓學生測量點到直線的距離;第二題讓學生在兩條平行線之間畫幾條與平行線垂直的線段,並測量這些線段的長度,發現這些線段同樣長;第3、4兩題是點到直線的距離和垂直線段的性質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運用。

【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讓學生經歷垂直線段的性質的探索過程,知道從直線外一點到已知直線所畫的線段中垂直線段最短,知道點到直線的距離。會測量點到直線的距離,會利用垂直線段的性質解釋一些生活現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發展觀察能力、實踐能力,體會數與形的聯絡,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與態度目標: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絡,進一步培養數學應用意識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髮現垂直線段的性質,理解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概念。

【教學難點】:

認識點到直線的距離,並能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標要求我們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本節課藉助多媒體,讓學生結合具體生活情境充分感知垂直線段最短,形成點到直線距離的概念。通過讓學生在畫一畫、量一量的操作活動中加深學生對點到直線距離概念及垂直線段性質的認識。在操作活動中,不僅培養學生學會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還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參與程度。

【說教學過程】:

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體驗出發,我從三個環節來詮釋整個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複習舊知

通過提問和作圖幫助學生梳理了本單元已學的知識,併為下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第二環節:創設情境,學習新知

1、通過預設的接力賽跑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2、提出比賽規則,出示比賽場景圖,讓學生初步發現垂直線段最短。

3、讓學生自己測量5條線段的長度,並發現其中的垂直線段最短,認識垂直線段的性質。

4、教師指出點到直線的`距離概念,指名學生說說什麼叫“點到直線的距離”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概念。

第三環節:鞏固新知,深化認識

1、第一題讓學生說說什麼叫“點到直線的距離”,再測量點到直線的距離,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並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第二題讓學生在兩條平行線之間畫幾條與平行線垂直的線段,並測量這些線段的長度,發現這些線段同樣長;

3、第3、4兩題是點到直線的距離和垂直線段的性質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運用。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使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培養其數學應用意識。

第四環節:全課總結。

首先讓學生自己說說,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學會了什麼?學生自己小結,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既能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又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教師及時給予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增強學習的信心。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我說的課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觀察物體》本單元主要

教學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物體。我將教學第一課時觀察物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二、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和想象,認識物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會從物體或幾何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進行觀察,並能正確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得到的圖形。

2、使學生經歷觀察物體的過程,能聯絡實物或看到的形狀進行直觀思考,豐富對現實空間的認識,發展初步的形象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參與觀察活動的過程中,培養樂於和同學合作交流的意願,感受學習成功的樂趣,激發對數學學習活動的積極情感和態度。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單元教學重點是:會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物體;能根據物體的形狀選擇相應的檢視或根據檢視擺出相應的物體。教學難點是:能根據物體的形狀想象相應的檢視,根據檢視擺出相應的物體。

四、教學具準備

教學課件,教師準備一個投票箱,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學生準備同樣大的正方體若干個。

五、說教學程式

一、教學例1

談話:看老師今天帶來的是什麼?(投票箱)同學們已經學習過觀察物體,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觀察物體的有關內容。(板書課題)

出示投票箱,像例1的樣子放在講臺上,談話:這是一個投票箱,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嗎?誰來試一試,指名到講臺前分別指一指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看來同學們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邊演示邊講解:)像投票箱這樣的物體,習慣上我們把寫有“投票箱”三個字的這一面叫做前面;和右手方向相同的這一面叫做右面;朝上的這一面叫做上面。大家一起說:這是投票箱的前面,這是……

提問:我們認識了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請大家想一想,如果從前面觀察投票箱,看到的形狀是怎樣的?(長方形,上面寫著投票箱3個字)從右面和上面觀察呢?

啟發:要知道同學們說得對不對,可以分別到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進行觀察,誰願意上來試一試,(觀察它的前面,你要站在哪裡?現在你看到了它的幾個面?只看它的前面,要怎麼做?現在你看到它的前面是什麼圖形?指名到講臺前示範觀察右面和上面的方法,並提醒同學需要注意的問題。如,觀察投票箱的前面,要站在投票箱的正前方,面向投票箱,使自己只看到投票箱的前面這一個面;觀察投票箱的上面,可以站到板凳上,從上往下看。)

依次出示課本中的三幅投票箱的檢視,讓學生分別說一說是從哪一面看到的。

小結:回憶觀察投票箱的過程,想一想觀察物體時要注意些什麼?

二、組織練習

1、練習六第1題

出示洗衣機的直觀圖,提問:你能指出洗衣機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嗎?

再問:如果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洗衣機,看到的'形狀圖各是怎樣的?

追問:你能根據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洗衣機的形狀圖想象出洗衣機的樣子嗎?

出示電冰箱的檢視,先讓學生指出電冰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2、“練一練”第1題

讓學生把課本放在桌子上,先指一指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同桌合作分別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並說一說看到的形狀是怎樣的。

3、“練一練”第2題

生活中也經常看到這樣的幾何體,出示各個面上塗有不同顏色的正方體,談話這是一個表面塗有不同顏色的正方體,你能分別指出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嗎?

邊演示邊講解:像正方體這樣的物體,習慣上我們把朝著自己的這一面叫做前面,和自己右手方向相同的這一面叫做右面,朝上的這一面叫做上面。

指名說一說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分別是什麼顏色?

學生同桌合作依次進行觀察,並交流。

出示各個面上塗有不同顏色的長方體,先讓學生指一指長方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並說一說各個面的顏色。(同桌合作進行觀察,並交流。)

4、練習六第2題

出示各個面顏色相同的正方體(放在講臺上),談話:觀察這個正方體,你能分別指出正方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嗎?

提問;如果從前面觀察這個正方體,看到的是什麼圖形?如果從右面和上面看呢?

再問:你知道為什麼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都是同樣的正方形嗎?

5、練習六第3題

再出示一個正方體,和前面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擺放方式同課本),提問:這兩個正方體拼成的是一個什麼形狀的物體?

談話:如果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這個長方體,看到的各是什麼圖形?請同學們拿出這樣的兩個正方體,照樣子拼一拼,再輪流進行觀察,把看到的圖形記在頭腦中。

出示書上的兩個檢視,讓學生分別指出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狀圖。

提問:觀察這個長方體,你有什麼發現?(從前面和上面看到的圖形完全一樣。)

三、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和體會,要與大家一起分享。

四、佈置家庭作業

完成練習六第4題

回家觀察電視機和微波爐,看看它們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分別是什麼形狀。

板書設計:

觀察物體

——前面、右面、上面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 說指導思想

國小數學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我切實貫徹新課程理念,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使學生獲得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在教學中既重探究的過程又重學得的結果,湛透基本的數學思想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薰陶。

二、 說教材

1、教學內容:面積和麵積單位這一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教材(人教版)第六冊第六單元70-76頁內容。

2、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從整體上看,其順序是:認識面積——引入面積單位——長度單位與相應面積單位的比較。分開來看:(1)面積概念,包括物體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2)面積單位,包括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以及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3)1釐米與1平方釐米、1分米與1平方

分米、1米與1平方米的比較。儘管這一課時內容較抽象,為貫徹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應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不僅能讓學生記住所學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瞭解與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絡。即一是讓學生初步感知為什麼選用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的形狀;二是知道每個面積單位是怎樣規定的;三是瞭解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的內在聯絡。

3、教學目標:

(1) 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結合例項讓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會應用常見的面積單位。

(3) 通過引導學生有序的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4、教學重點:認識面積和麵積單位。

5、教學難點: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6、教具:教學課件和1平方米的紙,長10釐米,寬6釐米的長方形,邊長8釐米的正方形。

學具:每人兩張卡片(長方形長:10釐米,寬6釐米的長方形;正方形邊長8釐米),每組一袋學具,內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學具若干;每個學生面積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若干)

三、 說教法

根據本堂課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於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各種直觀教具和學具,以多媒體課件,注意發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讓學生真實感受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更有利於表象的形成。

2、比較法。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確分化,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強不同大小面積單位之間的比較,二,加強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四、 說學法

空間觀念是一個人對周圍環境和實物直接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物體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的表象。對國小生來說,受到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及生理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讓學生經歷感知再到表象最後到形成概念應用的過程。因此有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1、動手操作學習法。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讓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五、說教學設計及分析

(一) 直接匯入,初步感知

(課件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

師:我們的祖國有多大?(學生自由回答)

師:千米是什麼單位?平方千米表示什麼單位?學生回答。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面積和麵積單位。(板書課題)

(二) 情境創設,探索新知

1、 面積的定義

(1)課件出示動畫片藍貓和淘氣在打掃衛生,藍貓在抹一塊大的圖畫,淘氣在擦電腦,由學生表達情景後,教師指出,什麼是物體的表面?

學生通過自己找、摸,感受什麼是物體的表面。(體現新課標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比較誰先擦完呢?引出面積的概念。教師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並作板書)

(2)剛才大家摸的都是什麼圖形呢?(學生髮言:有正方形、長方形等)

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圖形呢?

課件出示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圖形共有的特點:首尾相連,它們都是封閉圖形,再讓學生比較圖中長方形和圓形的大小,質疑:這些明封閉圖形也有大小,這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

(3)先由學生自己小結面積的定義,教師再作補充,師生共同得出面積的定義,指出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2、 面積單位

(1)提問:如何比較黑板的表面和課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觀察法)

(2)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和練習本封面的面積誰大誰小?你是怎麼知道的?(用重疊法)

(3)比較一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大小。(拼擺的方法)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展示是怎樣進行拼擺的,指出要用統一的圖形為標準來拼擺)

(4)畫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積就是1平方釐米。

(5)再引導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有物體表面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學生舉例)

其實我們身體的中指指頭表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釐米。

(6) 應用:先估計一張正方形的紙有多大,再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來測量到底它的面積有多大?

(7)

請大家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來量桌子的大小,學生認為不合適,教師順勢指出我們要用比1平方釐米大的面積單位來量,引出平方分米。並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

(8)如果用1平方分米來測量整個會場的大小,合適嗎?引出平方米,用實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學生先估計黑板表面的面積,教師進行測量。

三、鞏固新知

1、比較路面的大小,出示圖形(因為圖形是用小正方形拼成的,所以只要用數數的方法就能比較出來)

2、單位應用題:乒乓球檯4( );電話按鍵的面積約1( ) 課桌的表面約30 ( )

四、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嗎?

板書設計:

面積和麵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4

分析教材:

面積和周長的對比是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七冊P101的教學內容。但由於此教學內容是原人教版第六冊的教學內容,而新教材是在本學期更換的,所以現在的四年級學生其實在三年級時已經學習了面積和周長的對比這部分的內容,對於學生來說這部分內容已是舊知。所以這節課的目標是在學生已學習過面積和周長的對比的基礎上,通過思考、合作、討論、比較,從而進一步加深對周長和麵積的理解和感受,並著重於培養學生運用這些相應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是能正確比較出周長和麵積的區別,並能正確的計算出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和周長。 教學難點是能正確地運用相應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學法:

由於此教學內容是學生已掌握的,所以這節課是在原教材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加深對面積和周長的理解而進行了改編設計的,在設計上著重於創設貼近生活的情景,力求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並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所以我在這節課的設計上,先是通過學生對邊長4釐米的正方形,面積和周長相同嗎?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從而複習面積和周長的比較的知識,並進一步加深對周長和麵積的理解和感受。然後在這基礎上,把面積和周長的`比較的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如:對房屋的裝修及修建花園)中,由基礎性應用思考性應用拓展性應用創造性應用的逐層提高,力求從中提高學生運用相應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1.小組合作學習突出學習方式變革,體現出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精神。

本節課運用把學生六人分為一個小組的學習方法,利於發揮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的參與與合作精神。使學生們能做到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對不同智力水平、認知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學生實現互補,達到共同提高,加強了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和師生之間的縱向交流,並把兩者有機地貫穿起來,組成網路,形成資訊交流量縱橫交錯的立體結構。

2.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創設生動的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把整堂課融入到一個童話故事中,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整個練習設計成幫小靈通修建一個美麗的家園(包括對房屋的裝修及修建花園),學生每完成一個練習或活動,計算機就會顯示相應的成果,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過程:

一、在討論中比較。

創設情景,通過童話故事的引入,讓學生對邊長4釐米的正方形,面積和周長相同嗎?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和完成P101的例1,從而複習面積和周長的比較的知識,並進一步加深對周長和麵積的理解和感受。

二、在應用中比較。

1.基礎性應用。

口頭列式解答:小靈通擁有的邊長是20米的土地及長16米、寬10米的房子的佔地面積和周長。

2.思考性應用。

幫小靈通裝修客廳,包括:(1)給客廳做一扇大門;(2)給客廳的地面鋪上地磚;(3)用石膏線吊天花。通過解決這三個問題,培養學生選取相關資訊並運用已有的相應知識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3.拓展性應用。

幫小靈通裝修房間,包括:(1)給房間圍地腳線;(2)給房間窗戶配玻璃要多少錢?通過解決這兩個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時要考慮到實際情況的意識。

4.創造性應用。

小組內進行兩個活動。

第一.討論在花園內圍一個面積36平方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玫瑰園,要用多長的籬笆?又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

第二.討論在花園內修建一個周長為12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金魚池,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怎樣圍面積會最大呢?

從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同時還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中體現合作的精神。

三、小結評價。

讓學生談談這節課覺得自己學得怎麼樣?在剛才解決這麼多問題的過程中,覺得自己有什麼收穫?

由學生自己進行評價和小結,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

四、發展延伸。(機動)

如有時間,可進行一個小組活動,請每一個小組在美麗的家園的圖紙上設計如何在花園內修建金魚池和玫瑰園,要求能既省材料,又美觀。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線與角》第一課時“線的認識”。

2、教材分析:直線、線段與射線是一組比較抽象的圖形,學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難。教材中安排的“看一看”活動,主要讓學生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直線、線段與射線,然後通過“認一認”活動,體會到它們都是“直直的”,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三個圖形的特徵。接著,組織學生對直線、線段與射線進行比較,讓學生體會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絡。最後通過“試一試”、“量一量”、“看一看”等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三種圖形特徵的印象。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藉助現實情景認識線段、射線、直線。

(2)會用字母正確讀出線段、射線與直線。

情感目標: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感受數學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標:在活動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4、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區分線段、射線與直線。

難點:理解直線與射線的含義。

二、教法、學法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學生操作為主,輔以談話啟發、引導發現、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有效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學習、探索,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在教學中運用了“創設情境——操作活動——建立模型(這節課主要是建立線的`模型)——實踐應用”的模式呈現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在學法上,選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相結合的學習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學習。通過操作活動,幫助學生積累經驗,注重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行觀察——思考——想象——交流,從而加深學生對這三種線的理性認識。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首先與學生談話:同學們,你們發現生活中哪裡有線?讓學生暢所欲言。然後引出課題:線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有直的,有彎的,數學中同樣也有直的線和彎的線,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直直的線。板書“線的認識”。

(二)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進一步感知直線、線段和射線。

播放課件出示學生熟悉的孫悟空圖片,讓學生說說孫悟空手裡的寶貝是什麼?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代表金箍棒,再在它的兩端分別點一個點,表示金箍棒的兩頭,從而認識線段,並介紹端點,線段有兩個端點。接著追問學生,金箍棒有什麼本領?並及時通過動態的演示,把金箍棒的一頭放在地上,讓它向另一個方向延伸,從而認識射線。再在黑板上畫一條線表示金箍棒,一端點上端點,讓它向上變長,讓學生體會它可以變得無限長,我們是畫不完的,所以只畫出它的一部分就可以了。然後讓學

生繼續想象,如果把金箍棒橫著拿在手中,它可以向什麼方向延伸?讓學生試著到黑板上畫這樣的線,並認識直線。這樣,藉助金箍棒的神奇變化,使學生形象地感知三種線的特徵,並加深了對“無限延伸”的理解。

接著,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事物,如一扇門、射燈、斑馬線、鐵路等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圖形的特徵,從而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三)進一步區分三種線,

在這個環節中我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用課件向學生出示表格,讓他們明確這三種線的特點:端點、延伸情況、與直線的聯絡。我先提出小組合作的要求:以四人為一小組共同商討,把商量好的結果填寫在表中。學生在交流活動中找出三種線的聯絡與區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到交流活動中來,進一步加深他們對這三種線特點的理解,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四)三種線的讀法

在教學用字母表示直線,射線和線段時,由於前面學生對這幾種線的特徵以及端點的概念比較明確了,再讓學生用字母表示,包括射線為什麼只能從有端點的一端讀起,學生就會比較容易理解。

本環節我先對線段的讀法作以示範,然後射線和直線的讀法讓學生自己嘗試,並說說為什麼射線要從有端點的一端讀起。培養學生自己學習的能力,提高課堂效果。

(五)實踐運用,強化理解。

讓學生自己試一試,過一點能畫多少直線,過兩點呢?

看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許多條路,哪一條最短,要求學生獨立。

另外,增加了一些練習,如判斷題:

(1)直線AB長30cm。()

(2)線段的一端能無限延長。()

(3)線段CD長5cm。()

(4)射線的兩端能無限延長。()

通過練習,讓學生更進一步瞭解線段、射線、直線的特點,這些內容更有助於學生主動的進行觀察、實驗、猜測、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

本節課的總體設計是讓學生在觀察生活的基礎上,抽象出三種數學圖形,深刻感悟數學來源於生活;在探究其特徵的過程中,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使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拓展;在判斷正誤的練習中,三種平面圖形的特徵更進一步紮根於學生的頭腦中,昇華成認知;在“試一試”、“量一量”活動中,讓學生把認識用於解決問題,最終形成技能。整堂課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興趣盎然,既富有挑戰性,又較易達到目標,這樣設計,較高地達成了本課的知識、技能、情感三維目標。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6

《三角形的內角和》說課稿

 一、 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國小數學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三角形的內角和》。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性質,也是“空間與圖形”領域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學好它有助於學生理解三角形內角之間的關係,也是進一步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三角形是常見的一種圖形,在平面圖形中,三角形是最簡單的多邊形,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學生對三角形已經有了直觀的認識,能夠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還認識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以及三角形的分類等有關三角形的知識。這些都是學生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概念的基礎。我們把握好“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特徵的理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而且可以通過動手操作,獲取新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以後學習更復雜的幾何圖形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三角形內角和是180°。

2、能力目標:①通過學生測量、撕拼、摺疊、觀察等活動,培養學生探索、發現能力、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②能運用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一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目標:①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②體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說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索和發現三角形內角的度數和等於180°。

難點:通過小組討論、動手操作等方式,讓學生自己探索和發現三角形內角的度數和等於180°,並能應用這一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四、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獲得數學經驗。因此,我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是:直觀教學法和動手操作實驗法。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整節課我以學生為主的 “活動教學”貫穿全過程。設計有獨立活動、同桌活動及分小組活動。在具體活動中,雖然國小生的遺忘性較強,但不得不承認學生已學過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所以一開始我大膽放手讓學生說,從學生說中匯入故事,“三角形三兄弟的爭吵”,引出與學生要學習的內容——三角形的內角,然後設疑: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由於學生在國小學過這樣的知識,所以很輕鬆地就可以答出。所以我直接讓學生分小組討論:有什麼辦法可以驗證得出這樣的結論。讓學生大膽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內角和。再通過測量、拼折、驗證等方式讓學生確定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精神。

五、 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設計了六個教學環節:一是創設情境,匯入新課;二是自主探究,證實規律;三是應用延伸,解決問題;四是深化思維,拓展知識;五是課堂總結;六是作業佈置。下面就具體的教學環節說說我的設想。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喚醒、激發和鼓勵。開始上課,我就大膽放手讓學生說三角形的特性、分類等有關知識,從學生說中匯入故事,“三角形三兄弟的爭吵”,引出與學生要學習的內容——三角形的內角和,然後設疑: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的願望和興趣。

(二)自主探究,證實規律:

1、理解標目:學生有了探索的願望和興趣,可是不能沒有目標的去探索,那樣只會事倍功半,甚至沒有結果,所以一開始我先不急於動手探索,先讓學生明白什麼是三角形的內角和。

2、 猜想:目標明確後,我就讓學生大膽猜想,形成統一的認識,使後邊的探索和驗證活動有了明確的目標。

3、 驗證{自主探索}:學生形成統一的猜想{即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度}後,我就把課堂大量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開展有針對性的數學探究活動{既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動中,我既不像過去那樣告訴學生怎麼動手去驗證,讓學生做機械的操作員,不是隨意放開讓學生盲目的操作,而是把放和引有機的結合,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從不同的途徑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但讓每個學生自主參與驗證活動,而且使學生在經歷觀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動過程中解決問題,發展空間觀念和論證推理能力。具體過程為:量量、拼一拼、折一折――說說、議議――小結。

4、 鞏固內化:俗話說的好:“熟能生巧”。數學離不開練習,要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過練習。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也要通過一定的思考練習,課程標準提倡練習的有效性。對此,我非常注意將數學的思考融入不同層次的練習之中,很好的發揮練習的作用,如:根據普遍三角形兩個角求一個角,根據特殊的三角形求出三角形的三個角的度數{具體在練習一,第二、應用延伸練習一中都有體現},從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這些練習設計目的明確,針對性強,使學生不但鞏固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數學思維得到不斷的發展。

5、 拓展創新:數學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抽象性。而學生學習內容的呈現是從簡單到複雜,思維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前面學習的知識往往是後面進一步學習的基礎。要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可以先讓學生學會對知識的遷移。本課最後,我給學生出了一道通過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遷移就可以完成的問題,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既培養了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6、說課堂總結

採用用先讓學生歸納補充,然後教師再補充的方式進行:⑴這節課我們學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收穫?(2)看書設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

六.說教學板書

這是一節操作課,學生要掌握的概念較少,所以整個板書我以表格為主,主要把學生大量的驗證成果展示出,讓學生親自動手後再通過觀察,一目瞭然,得出結論——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簡間但又層層涉及,形式活潑,色彩也較豐富。

總之,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力求充分體現一下特點: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思維為主線的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練習體現了層次性,知識技能得於落實和發展。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下冊第40至43頁的內容及相關練習題。

2.教材簡析

“三角形分類”是新課程教材中“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此內容之前,已經學習了三角形的認識,能夠在物體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學習了角的知識,認識了常見的角,為學生學習三角形的特徵從角和邊的不同角度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做好了有力的知識支撐。三角形是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學好這部分內容,為學習其他多邊形積累了知識經驗,為進一步學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年齡特點,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發現三角形和邊的特徵會給三角形的分類,理解並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徵。

(2)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3)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自我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4.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根據《三角形分類》這一知識的地位和作用,本課設計的“觀察、操作、比較、小組討論”等教學環節都是為了使學生能根據角的特點給三角形分類,因此這是教學重點。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年齡特點,如何引導學生歸納出各種三角形的特徵,這是學生掌握本課知識的一個質的飛躍。因而,“能理解並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徵”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5.教學準備

三角板、多媒體課件、學生用表格等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以直觀教學為主,運用觀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等多種方法,結合教材,讓學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的自主探索過程中發揮學生相互之間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在動腦、動手、動口中促進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在教學中,首先把握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利用教材6個三角形組成的圖案,讓學生說說自己對三角形的認識,引出課題“三角形的'分類”。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交流,尋找三角形分類的方法,最後讓學生說說自己歸類的依據,歸納出各種三角形的特徵,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由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引入課題,即為學生接受新知識做好鋪墊,也讓學生明確學習內容直奔放主題。

(二)動手操作,探討三角形分類方法

1.根據角的特點,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新課標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把學習變成人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

我設計瞭如下環節:

(1)學生先是獨立思考、獨立操作,獨立探索分類。(事先給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學袋:一張表格)

①學生根據表格對這個三角形進行觀察,再填表。填完表格,再對錶格中的資料進行觀察,就能容易地進行分類。

②把分類的結果填在表中。

小組交流

學生在小組內分別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說說自己的分類依據。

(3)展示學生代表作品,學生互評。

(4)師小結歸納(邊把分類依據板書出來)

(5)鼓勵學生給自己分類的三角形取個名字。

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學習的主人,體驗勞動成果的喜悅心情,增強學習的信心。

(6)引導學生對三類的三角形進行比較,得出相同點:每個三角形至少有兩個銳角。

(三)指導完成課堂活動及練習十一第1至3題。主要目的是鞏固複習更好引領後進生掌握按角對三角形分類。

(四)全課總結

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體現了新課標評價的多樣性,還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發展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意在突出重點,解決知識難點,有學生分類的作品展示,有教師板書的知識點。教學內容一目瞭然,也便於學生觀察、比較。

(六)作業設計。

目的加強鞏固,能更好的掌握本課知識點。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8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第38---39頁“文具店”。

 一、說教材:

小數知識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課改後的國小數學教材將這部分知識分為兩個階段來進行。首先在二年級教材裡,學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學習了小數及其簡單的加減法的初步認識,然後在四年級下冊教材中,則要求學生對小數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並掌小數的運演算法則。本單元內容主要包括“小數乘法的意義”“小數乘法的計算以及解決相關的簡單實際問題”。“小數的意義”是在“整數的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小數乘法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學習其他小數知識的基礎。因此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知識的前後聯絡,結合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具體情境和實際操作,初步瞭解小數乘法的意義;

2、結合小數乘法的意義,能計算出簡單的小數與整數相乘的得數。教學重點:瞭解小數的意義,能計算出簡單的小數與整數相乘的得數。

教學難點:探索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二、說教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遵循知識來源於實踐的原則本節課適合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充分聯絡學生的自身實際,注意以舊引新,抓住新知識的連線點,體現溫故而知新的教學思想。所以教法以情境教學法和談話法為主。

三、說學法:

教師首先創設買文具的情境,由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使學生體會到小數乘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然後在解決問題時我引導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並鼓勵學生採用多種方法解答。從而達到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合作交流的能力,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一共設計了六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創設情境,複習舊知引出新知。第二環節:進入情境,發現問題。第三環節:全員參與,探究演算法。第四環節:自選演算法,嘗試練習。第五環節: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復舊引新。

現代教學論認為,好的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教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因此課一開始,我便出示教材中的主題圖,並與學生交談。同學們,你們一定跟媽媽逛過商場、超市吧?那麼你們有誰逛過文具店呢?今天樂樂文具店開業了,老師帶你們去看看好嗎?不過老師有個條件,得先完成兩個任務才能出發。這時,我出示複習題:

1、 0.8裡有( )個0.1 0.84裡有( )0.01

2、 4個1/100寫成小數是( )

3、 72*5表示( )

4、一千克蘋果2元,買3千克多少元?買2.5千克呢?(第二個問題只列算式不解答)

(這一環節我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入手,設定懸疑,由疑引思,不但使學生初步感知了小數乘法的意義,還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為學生主動探索新知凝聚了動力。)

第二環節:進入情境,發現問題

學生完成任務後,心裡一定會很高興,等著與老師共同出發,於是我會不失時機地把學生引入情境:“同學們,任務完成得這麼出色,那麼我們就出發吧!

看,貨架上擺了這麼多文具,你能給大家介紹介紹它們都是什麼嗎?價錢是多少嗎?知道了這些文具的價格,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

由於從一年級就培養了學生髮現資訊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所以以上兩個問題的設定不但難不住學生,而且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還會很高,提出的問題也會多種多樣,層出不窮。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會有用加減法解決的,也可能會有用乘除法解決的,對於加減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在學生提出後就讓學生口頭解決,對於要用乘除法解決的問題還沒學到,我會讓學生先放到問題銀行中,對於要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學生可能會提出以下問題,教師要及時板書:

1、買四塊橡皮多少元?

2、買三支鉛筆多少元?

3、買二把尺子多少元?

4、買三把鉛筆刀多少元?

(這樣的情境引入,會很自然地把學生的`生活經歷變為教學素材,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升到數學的角度,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也更加明確了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第三環節:全員參與,探究演算法

當學生興趣盎然地提出問題後,我會及時予以鼓勵並啟發思考:同學們,你們可真愛動腦筋啊!如果把這些商品都買回來,分別需要多少錢呢?

於是,我先引導學生解決第一個問題,首先指名列出算式:0.28×4,然後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在小組內利用學具,自主學習,相互啟發,得到0.2×4的結果,最後指名彙報,教師及時板書:我是這樣想的:

方法一:0.2+0.2+0.2+0.2=0.8

方法二:0.2元=2角2×4=8 8角=8元

方法三:在這個過程中,我允許並提倡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演算法多樣化”的新理念,鼓勵演算法多樣化,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環節:自選演算法,嘗試練習。

在學生彙報後,我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獨立完成黑板上的其他問題,並指名板算。這樣能使探索的計算方法得以靈活運用和鞏固。然後讓學生去解決課前的‘每千克蘋果2元,買2、5千克蘋果多少錢?’這一問題。這樣學生利用本節課探索到的新知識解決了課前遇到的困難,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第五環節: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這一環節是內化知識,訓練思維、培養能力,形成技能的主要環節。為了適應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的需要,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基本練習、綜合練習、拓展練習

首先是基本練習:

1、教材39頁練一練第二題塗一塗、填一填

2、填空(目的是深化對小數乘法意義的理解。)

3、其次是綜合練習,綜合練習的內容由淺入深。

我首先設計了40道口算題,口算題我採用了比賽的形式進行。既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是一道填空

最後是拓展練習:找規律,目的是讓學優生的思維得以拓展。總之,在習題的設計上我注意採取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易到難。這樣既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又能兼顧大多數的學生。

第六環節|:回顧新知,全課總結。同學們,到了與樂樂文具店說再見的時候了,你們想說些什麼呢?(這樣設計是為了啟發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歸納整理能力,強化重點,使知識得以再現。)

 五、說板書設計;

文具店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9

我執教的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平移與平行》,這部分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平移又認識了直線、線段、射線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我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藉助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平行,感知平行線的特徵。結合具體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兩條直線互相平行的位置關係;學會用三角尺畫平行線。

2、在探索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想像等能力;培養空間想象能力與聯絡實際的意識和能力。感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3、體會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瞭解平行線在生活中的應用,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行線的例項。

教學重點是:認識平行線的特點。

教學難點是:會用三角板畫平行線。

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五個環節,首先通過“看一看”讓學生觀察雙槓發現平行線的特徵,學生已經學習了物體的運動方式:平移和旋轉。通過“平移”得到“平行”;平移是過程,平行是結果。巧妙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絡,在我們習以為常的平移鉛筆的這個動作裡就產生了平行!繼此,學生也能充分體驗平行線的本質特徵:距離處處相等,並以此作為教學的起點;再通過實際操作“試一試”“折一折”,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平行線的特徵;通過後面的:“畫一畫”讓學生學會畫平行線,達到知識與技能的結合;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一說”知道在我們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平行線,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滲透新課程理念,大膽開放自主探索空間,實現數學學習的“再創造”。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的課堂教學過程

· 一、 創設情境,架起新知與舊知的橋樑。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新課匯入時,讓學生觀察雙槓的兩根槓有什麼特點再平移鉛筆、從中使學生抽象出平行線的特點和它與平移的關係,不僅架起了新知與舊知的橋樑,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更讓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親近感,激發了他們主動的探索慾望。

二、強化動手實踐,拓寬探究空間。

《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應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必須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教學中注重為學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例如上課一開始,我讓學生根據原有平移知識觀察平移鉛筆,從中發現平移與平行關係。再讓學生通過“找一找”“折一折” “畫一畫”“說一說”的實踐活動,經歷從具體形象的操作中抽象內化平行與平移關係和平行的特點,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活動的探究性和創造性,而且體驗到自已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三、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再創造”過程。

學生的數學學習應該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自已的觀察和探索,自主發現、合理建構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平行線的畫法過程中,我並沒有直接地講授畫法,而是讓學生在已有基礎上先獨立嘗試,發現問題後,引導學生自已來嘗試解決問題,讓學生經歷了問題研究的整個過程,不僅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0

教師指示,學生思考:

①左圖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100份)陰影部分佔幾分之幾?(30/100)用小數怎樣表示?()

②右圖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10份)陰影部分佔幾分之幾?(3/10)用小數怎樣表示?()

③引導學生小結從圖上可以看出:是30個1/100,也是3個1/10。是3個1/10。所以得出:=。

④由此,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師生共同小結、板書如下:

例2:=

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叫做小數的性質。

為了幫助學生對小數性質的理解,教師強調指出:為什麼在小數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數的大小就不變呢?(因為這樣做,其餘的數所在數位不變,所以小數的大小也就不變。舉例說明)小數中間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數中間添零?(都不能,因為這樣做,其餘的數所在數位都變了,所以小數大小也就變了。舉例說明)整數是否具有這個性質?(沒有,理由同上第二點)

2.小數性質的應用

教師談話:根據這個性質,遇到小數末尾有“0”的時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數化簡。

(1)化簡小數出示例3:把和化簡。

提問:這樣做的根據是什麼?(把小數末尾的“0”去掉,小數的.大小不變)弄清題意後,學生回答,教師板書:=;=。通過這組練習鞏固新知,為以後小數作結果要化簡作準備。

口答:課本“做一做”第1題。

(2)把整數或小數改寫成指定數位的小數

教師談話:有時根據需要,可以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還可以在整數的個位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添上“0”,把整數寫成小數的形式。

如:元=元3元=元

出示例4:不改變小數的大小,把、、3改寫成小數部分是三位的小數。

小組討論後,2人板演,其餘學生齊練,訂正,表揚。

==3=

練習:口答課本第65頁的“做一做”第2題。

討論小結:改寫小數時一定要注意下面三點:

A.不改變原數的大小;

B.只能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

C.把整數改寫成小數時,一定要先在整數個位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後再添“0”。(想一想為什麼)

3.學生仔細閱讀課本第64頁的例1、例2,記住並理解小數的性質;閱讀課本第65頁例3、例4掌握小數性質的應用。

五、鞏固練習

1.練習十三第1題:下面的數,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指名同桌對口令,其餘學生當小評委。

第2題:把相等的數用線連起來,先在書上填好後,再提問找朋友。一個同學在第一欄裡按順序報數,其他同學準備當朋友。

第3題:下面的數如果末尾添“0”哪些數的大小不變,哪些數的大小變化?小組討論,提問訂正,找規律(小數的末尾添“0”大小不變,整數的末尾添“0”大小變了)。

第4題:化簡下面小數,採取搶答來完成。

第5題:先填書上再口答訂正。

2.練習十三第6題:用元作單位,把下面的錢數改寫成小數部分是兩位的小數。2人板演,其餘學生齊練,評價鼓勵。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1

教學內容:蘇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 第54-55頁

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和技能:引領學生在經歷問題情境的過程中發現、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在發現乘法分配律的過程中,培養觀察、比較、猜測、分析、概括、

推理等能力,增強用符號表達數學規律的意識,體會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嚴謹與簡潔。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規律的確定性和普遍適用性,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規律,會用語言或其他方式與同伴交流。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流程:

一、由主題圖情境匯入新課。

師:商場要進行大拍賣,王老師來到了商場,同學們看這副圖,你收集到了哪些數學資訊?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情境匯入:師:這麼便宜,王老師決定買2件夾克衫和2條褲子,你知道我一共要付多少元?我們一起來口頭列式。

(65+45)×2 65×2+45×2 —板書

2.猜測驗證:猜想一下,兩道算式的計算結果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有猜想就要有驗證,同學們來認真計算,看計算結果是否如你的猜想!

3.交流彙報:計算結果是相等的,兩個算式可以用“=”相連。來看這兩個算式,有什麼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等式兩邊都有65、45和2,一個式子是先求和,再求積,另一個式子是先求積,再求和等)

師:不知道同學們發現了沒有,(65+45)個2,不就是65個2加45個2嗎?(師比劃)

4.師:假如老師要買的是2件短袖衫和2條褲子,老師需要付出多少元呢?

(要求生嘗試用兩種方法完成,完成後簡單交流)

(32+45)×2 32×2+45×2 —板書

師:(32+45)個2,就是32個2加45個2。(師比劃)

5.比較類推:

師:這兩組算式左右兩邊相等是一種巧合還是有規律呢?同學們能不能舉一些類似這樣的算式呢?(強調計算結果)

6.表達交流:

師: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所有具有這種規律的等式都包括在內嗎?可以交流討論。

小結:如果用字母a 、b 、c來表示這三個數,這樣的規律該怎麼表示?

(a+b)×c=a×c+b×c(師比劃,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比劃)

7.揭題:乘法分配律(板書課題)

8.師:今天,我們認識了乘法分配律,看看“乘法分配律”它自己還有什麼話要說,請認真看:

認識我——“乘法分配律” 我秉承著家傳助人的美德,默默的為我的祖國——數學王國貢獻著我的智慧。 有的同學還不是很認識我,告訴你們吧,我的職責範圍是: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把這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再把所得的積加起來,結果不變。

舉個例子來說吧,(9+8)×7=9×7+8×7=63+56=119

要是你就這麼認識我,你就錯了,你把我的本事看扁了。告訴你,我的本事大著呢。我其實有很多的變身:

不信,我變——9×7+8×7=(9+8)×7=56+63=119,這是我的逆應用,如果你覺得這樣說著拗口,也可以說是反過來應用,呵呵。

我再變——

(9-8)×7=9×7-8×7=63-56=7 你看,我的本事多吧,為我喝彩吧! (摘自黃崇波老師的部落格,內容有修改。)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師:乘法分配律會變身,看看我們能不能找出真正的他。

1.“我是小法官”:判斷正誤,說一說你是怎麼理解的。

27×12+43×12=(27+43)×12

(42+35)×2=42×2+35×2

(a+b)×c=a×c+b×c

15×(4×6)=15×4+15×6

40×50+50×90=40×(50+90)

74×(20+1)=74×20+74

2.“我算的最快”:分組比快。

(1)64×8+36×8 (64+36)×8

(2)25×17+25×3 25×(17+3)

3.“我最聰明”:括號中該填什麼數字才能讓計算更簡便,填上後快速計算。

( )×( )+78×21

4.平湖國小三、五、六年級學生人數情況如下表。

年級三年級五年級六年級
班級數333
平均每班人數464650

(1)三年級和五年級一共有多少人?

(2)六年級比五年級多多少人?

5.自提問題,自由完成:

一塊長方形菜地種了青菜和蘿蔔,請聰明的你根據自己收集的數學資訊自編數學問題,自由解決,如果有困難的話,可以同桌交流下再完成。

四、全課小結

1.今天你有什麼收穫?將自己的收穫寫成一篇數學筆記。

2.課後回憶我們學過的運算律,想想他們之間的聯絡和區別。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學生通過前幾年的學習與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對圓形物體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圓的初步認識》是建立在學生的這些經驗上來進一步認識圓的有關特徵,讓學生深切體會圓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併為後續學習圓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踐操作活動,感受並發現圓的有關特徵,知道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圓心、半徑和直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並感受圓的美。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認識圓上所有的點到固定點O都有相同的長度r,認識圓心、半徑。

難點:初步認識圓的有關概念。

四、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用情境教學法,匯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活動探究法讓學生主動探索、動手操作,認識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從而理解半徑;用討論合作法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相互交流,學習半徑、直徑。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動手畫一畫、量一量,動眼看一看等方式自主探索,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學習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半徑等知識。通過自學的方式去學習圓的對稱軸及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點亮雙眼,看自行車車輪

我出示了生活中自行車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它車輪形狀,學生們都知道是圓形,又出示正方形車輪的自行車,問這樣的自行車你們見過嗎?學生們會說沒有,緊接著我就提出疑問為什麼生活中的車輪都是圓形呢?圓形車輪到底有什麼奧祕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圓的初步知識。帶著問題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對圓的

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為後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二)靜做細觀,共探圓的奧祕

1、認識圓的邊:觀察圓形,看看它的邊是由什麼樣的線圍成的?由此得出圓是由一條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

2、認識圓心:移動車輪、轉動車輪,讓學生觀察車軸在車輪中的位置有沒有改變,通過實物遷移,用一個點表示車軸,從而去認識固定的點即定點在圓中叫圓心,圓心用字母O表示。

3、認識點與圓的位置關係:通過動手操作、同桌討論,在圖中找出與圓心距離為3釐米、2釐米、4釐米的點,能找多少個,並觀察分別在圓的哪個位置,從而認識點在圓上、圓內、圓外三種位置關係。

4、認識半徑:通過點在圓上這個知識認識到圓上所有點與圓心所連的線段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接著介紹這樣的線段就是半徑,用字母r表示,接著小組去討論怎麼理解半徑,並通過一道練習加深對半徑的理解。

5、認識直徑:出示一個圓及圓中的6條線段,讓學生觀察6條線段中哪條最特別,通過小組討論找到特別之處經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再介紹這樣線段叫做直徑,用字母d表示,再讓學生說說如何理解直徑並在圓中試著畫一畫直徑,看看還能畫出多少條,並量一量看看有什麼發現,從而得出圓中有無數條直徑,長度都相等。

6、認識對稱軸及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通過預習回答問題來知道圓的對稱軸及同圓中直徑是半徑的兩倍,讓學生思考用什麼方法說明直徑是半徑的兩倍,並給學生一張圓紙片,動手操作來解決如何確定它的圓心的問題。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靜思默觀、自學新知、歸納總結的學習方式自主探索圓的有關知識,既讓學生感受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又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齊心協力,一起練習

本環節通過判斷和選擇兩種題型進一步加深對圓的認識,培養學生分析、推理和判斷的能力。

(四)巧思妙想,暢遊數學天地

首先,解決開始提出的問題為什麼車輪要設計成圓形?接著讓學生們猜

謎語,輕鬆一下:有一個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釘了一個木樁,用一根繩子拴了一隻羊在那裡。(打一個水果)猜出後,我們再猜一猜羊吃草的範圍最大能吃出什麼圖形?在猜謎中感受到圓在生活的存在。那麼生活中還有什麼也是圓的,然後帶著同學們一起去欣賞生活中的圓,最後出示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一句話一切平面圖形中,圓形是最美的,學生感受圓的魅力。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3

數學蘊含在生活中的每一處,為社會、人類創造豐厚的價值。引導學生學好數學,用好數學,創造數學的價值,就要準確把握課程標準,靈活駕馭教材。

我將從課程標準、教材特色、教學建議三個方面與大家交流。

第二學段課程標準:

1、知識與技能:經歷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角過程;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大小比較。

2、數學思考:通過探索理解角,能用量角器畫角、交流資訊,建立角概念。

3、解決問題:嘗試用量角器量角;體會在討論的活動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4、情感與態度:知道通過測量、討論、歸納得出的結論;體驗角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內容標準:

內容標準分四個領域。

“數與代數”主要包括大數的認識、三位數乘兩位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

“空間與圖形”包括角的度量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 ,它們可以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統計與概率” 主要涉及條形統計圖,是讓學生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統計的觀念。

“實踐與綜合應用” 將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密切聯絡的、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所交流的內容就是“空間與圖形”領域中的“角的度量”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將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認識直線和射線;知道線段、射線和直線的區別;認識常見的角;會比較角的大小;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和按指定畫角。

下面我結合教材的編寫特點、編寫體例,內容結構和知識與技能的立體式整合來談談第二方面:教材特色。

教材編寫特點:

特點一:優化大數認識的編排結構,突出數學的文化特色,提供豐富素材,培養學生的數感。

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感是認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本冊實驗教材“大數的認識”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極為豐富。不僅結構合理,而且內容的安排和素材的選擇突出了數學的文化特色。,加強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結合具體的情境和實際活動讓學生感受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這樣的編,學生使能夠接受豐富而系統、邏輯較為嚴密的數概念內容;便於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遷移類推獲得新知,形成較完整的認知結構。

特點二:計算教學內容的編排體現改革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靈活的計算能力,發展學生的數感。

四則計算的知識與能力是國小生學習數學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國小階段計算教學的分量比較重,但是它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通過計算教學可以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現實的密切聯絡,體會到數學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從而感受數學的價值,為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打下基礎。本冊實驗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順序,加大教學的步子,留給學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間。

特點三:提供豐富的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注重實踐與探索,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本冊實驗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兩個單元。這兩個單元的內容是在第一學段的基礎上進行復習、擴充套件和提高,其中有些圖形,如線段、角、平行四邊形等,在第一學段已經學習過。但當時的學習是初步的,屬於直觀的認識。本冊教材要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對這些內容加以概括和提高,加深對圖形本質特徵的認識、對圖形之間內在聯絡的認識。

特點四:加強統計知識的教學,使學生的統計知識和統計觀念得到進一步提升。

本冊教材是第二學段的開始,教材一方面注意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習新的統計知識──瞭解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使學生認識到本冊所學習的統計知識和方法,是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在統計量上進行了分類對比,來表達資料、解決問題,進而使學生對統計知識的認識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教材繼續注意結合實際問題,進一步教學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資料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斷。這樣就把資料分析與解決問題結合在一起,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統計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統計觀念。

特點五: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參與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識和能力,而且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進而奠定發展更高素質的基礎。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要達到的重要目標之一。本套實驗教材嘗試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可以理解的簡單形式,採用生動有趣的事例呈現出來。這一數學思想的引入為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特點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滲透於數學教學中,用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收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在動機。

本冊實驗教材不僅內容涉及數學教學內容的各個領域,為學生探索奇妙的數學世界提供了豐富素材,而且注意結合教學內容安排了許多體現數學文化的閱讀材料、數學史實等,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豐富多彩、充滿魅力。這些都有助於學生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瞭解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

編寫體例:

教材以課程標準為依據進行編排,以體現數學課程的特點,編寫體例是:激發興趣的主題圖(整體感知、提出問題)――促進思考的例題(促進理解、解決問題)――可操作性方法的小結(歸納概括、得出結論)――多層次的練習(深化理解、拓展應用)――全面的整理和複習(整理鞏固、提高升華)

單元內容結構:

第二單元的內容有: 認識射線和直線;角的定義;比較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角;認識平角和周角,以及平角、周角、銳角、鈍角和直角之間的關係。

每一小節又包括其枝幹內容。其中認識常見的幾種角、會比較角的大小、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和按指定度數畫角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

說知識的立體式整合:

本套教材分三個階段編排“角的認識”這一內容。第一個階段,是在二年級上冊,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和直角,並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尺畫角,用三角板判斷直角、畫直角。第二個階段,是在二年級下冊,讓學生認識銳角和鈍角,並能藉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一個角是直角、銳角和鈍角。第三個階段,就是本冊教材這一單元,讓學生進一步學習角的度量。

本單元內容的編排注重數學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絡,從直觀過渡到抽象。學生在二上年級認識長度單位時,就已初步認識了線段。因此本單元教材一開始就藉助直觀,引入了射線和直線的概念。並讓學生討論線段、射線、直線的聯絡與區別。在此基礎上教學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號。然後在角的度量的知識基礎上讓學生認識平角和周角,教學角的分類和角的畫法。

另外,本單元教材在編排時,注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數學規律。通過畫射線、直線,測量角,操作活動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紙折角等多種方式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

教學建議:

1.恰當把握教學目標。

本套教材把有關角的知識分了三個階段編排,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教學任務,但前後又有連貫性。教師要樹立整體意識和目標意識,從整體著眼把握教學目標,明確每一階段的具體要求,理順學科教學總目標、學段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學期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之間的關係。

2.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適度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

數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許多數學知識與生活有密切聯絡,可以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原型”,兒童的生活經驗是他們數學學習的重要基礎。但數學畢竟是抽象的,也有相當一部分是找不到“原型”的,如直線的概念就比較抽象,教學時很難藉助實際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其含義。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數學中所說的“點”是沒有大小的,“線”是沒有粗細的,“面”是沒有厚薄的。正因為如此,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並不都能促進他們的數學學習。有的生活經驗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甚至產生負面影響。如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時,日常生活中的牛角、羊角,甚至人民幣的單位名稱“角”等時常會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產生干擾。因此,教學時必須注意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適時和適度地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

3.加強動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

經過第一學段的學習,學生對角已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他們已經學會如何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辨認直角、銳角和鈍角,知道了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教材中的許多結論如“經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和射線”、“經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以及量角和畫角的步驟等都沒有直接給出,並在練習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拼一拼”的操作活動,旨在讓學生這些活動中進一步加深對角的認識,並形成畫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同時讓學生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這些知識基礎,在加強操作活動的同時,儘可能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

4.努力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知識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不單純是數的計算,形的研究,貫穿始終的恰恰是數學思想方法。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要注意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抓住有利因素,有意識地加以引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如前面提到的“經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和射線”、“經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就可以滲透極限的思想、猜想和驗證的方法。

評價建議:

評價是師生交流的一個平臺,利用好這個平臺,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潛能;能促使師生彼此走進心靈、情感互動。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展開評價:

1、課堂表現

教學過程中,我特別關注學生自學與合作探究過程,這個過程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自覺能力。教學“角的畫法” 時,學生根據自學提示先自學,再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在巡視參與時,隨時根據學生的表現通過手勢、眼神、表情和語言等方式適時鼓勵。然後結合整體的學習過程從“認真操作,積極討論,得出結論和大膽彙報”幾個方面按A、B、C三個等級進行自評、互評、師評。每週統計一次,期末總評。這種形式的呈現既體現了定量的評價,又體現了定性的評價。

2、知識掌握

知識只有掌握的紮實,才能應用的準確,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學會知識的情況採用了“評比+評語”的方式,從作業和測評兩方面進行評價。根據學生作業完成的情況和每次測評的結果分優、良、合格三個方面進行評比,同時,站在學生的高度上,寫上賞識激勵的語言,幫助樹立信心。如 “你的角如果能像你的字一樣認真漂亮就更好了。”如果有學生對測驗的結果覺得不滿意,要委婉幽默地鼓勵學生重新解答:“試題在向你挑戰呢,去戰勝它。”學生通過努力做對試題,教師可以就學生的第二次答卷給以評價,並給出鼓勵性評語。這種“推遲評價”淡化了評價的甄別功能,突出了學生的縱向發展。特別是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這種“推遲評價”能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激發新的學習動力。

3、應用能力

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是學習數學的宗旨。教學過程中要給予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同時,要結合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情況進行點評,如,借鑑哲理督促聰明卻懶惰的學生:“梅花香自苦寒來,你要戰勝惰性。”用精妙之語,激勵愛鑽研的學生:“你肯定還有高招,我為你驕傲”。有效的評價能開啟學生心靈,馳騁想象,學生智慧的火花會更加燦爛奪目,進而引起師生情感共鳴。

說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

生活處處皆數學,身邊處處是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地走入數學課堂,學習數學知識。因此,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有效開發校內資源,合理運用校外資源。

教學過程中,教材中的插圖,多媒體教學光碟,網上有助教學的圖片、視訊,都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清楚地理解和掌握有關小數的知識。

教學角的度數時,需要學生動手測量,可以充分利用學生手中的模擬學具和身邊真實物體這兩大資源來幫助教學,如:測量書本、文具盒、桌椅、門窗、黑板等;學射線的認識時,可以讓學生帶著手電筒。學生本身就是一個有利資源,學生的自學、交流的過程又將其生成為學習資源,特別是彙報時的錯誤資訊更要有效利用,它是幫助學生尋找正確答案有利渠道,是有助教學的重要資源。

數字是跳動的音符,數學是神奇的學科!做為數學教師,當我們把數學教學當做追求,潛心研究時,我們會伴著優美的旋律與孩子們共同享受藝術般的快樂!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國小數學第八冊第六單元“角的度量”,它是本冊教學幾何初步知識的第二節課。教學幾何初步知識,不單純是使學生獲得有關圖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前幾冊教學幾何初步知識時,已經注意通過一些操作和作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但是限於學生的接受能力,操作和作圖都比較簡單,在本冊適當提高一些要求,通過教學角的度量、角的分類等知識,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以及操作和作圖的技能。在備課時,我曾經想過把角的度量和角的分類的知識安排在一個課時內完成,但發現課堂容量非常大,學生學得不紮實。在本次教學中,我把教學內容適當進行了調整,在一節課內集中教學角的度量,使學生在牢固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後再教學角的分類和角的畫法,為以後的.學習打好基礎。

根據以上分析以及課標要求,我擬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操作探索中認識量角器和角的計量單位,會用量角器正確度量角的度數,懂得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畫出的長短無關,而與角的兩條邊*開的大小有關。

2、能力目標:進行觀察對比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認真細緻有序操作的良好習慣。

3、情感目標: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形成勇於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

4、教學重點、難點:會用量角器正確度量角的度數。

三、教法與學法: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解題訓練,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從而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要達到目標,形成能力,就必須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讓課堂煥發生命的力量,教師要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法中重要的參與者與創造者,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

秉著這樣的指導思想,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將教學思路擬訂為“激趣匯入——自主探究——鞏固內化——拓展延伸”,努力構建探索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這節課的知識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直線,線段和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使學生對平面圖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較清楚的認識.本節課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直觀演示,舊知過度,設疑引入,感受新知。教學角的概念.通過師生的操作,利用動態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引出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通過直接的比較,學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開的程度有關,為引入角的度量進行間接比較角的大小作了鋪墊。

第二部分,認識量角器,讓學生觀察,初步認識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稱及作用,建立角的計量單位度和符號“°”。

第三部分,教學角的度量.在學生認識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單位、符號的基礎上,再介紹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最後通過實際測量說明:角的大小要看兩邊*開的大小,與邊長無關.

本節課設計不同形式的練習(如口答,判斷選擇,實際操作等),圍繞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的重點,達到鞏固和運用概念,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年、月、日是九年義務教育《實驗數學》第八冊第三單元“量的計量”中時間單位第一課時。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時、分、秒等較短的時間單位之後,並有一定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由於年和月是比較大的時間單位,教材首先讓學生有目的地觀察年曆,初步瞭解年、月、日、平年,閏年的基本含義以及內在關係,在初步掌握各月天數後,引出平年、閏年全年天數的計算,然後介紹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

(二)、學生情況分析:

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量單位。國小低年級學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與他們的世界最為接近的時間單位,如時、分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國小生才能逐步理解離他們生活較遠,較大的時間單位。四年級的國小生已經掌握了時、分、秒,並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認識,年、月、日方面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內容中,有了形成較長時間觀念的基礎。本節課正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有關年、月、日方面的知識。

(三)、教學目標

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新的課程標準為指導,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認識一年、一日,知道世紀、年、月、日的關係,記住大月、小月分別是哪幾個月。

2、知道平年、閏年的天數,知道判斷閏年、平年的方法。

3、結合本節課知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重點確定為:讓學生獲得較長的時間觀念,即年、月、日的認識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其中發現並掌握閏年、平年的判斷方法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學準備: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a)學生準備:各年份的年曆表若干張。

b)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設計理念:

本課總體設計,本著“以人為本,關注發展”的教育理念,採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力求讓全體學生在寬鬆民主的氣氛中參與學習過程。

三、教法、學法分析

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是學習方式的轉變。我採用以“主動、探究、合作”為特徵的探究性學習方式,圍繞“經歷學習過程”這一主線組織教學。並充分利用網路教學的優勢,集趣味性、知識性於一體,遵守師生互動的原則,以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為主。

四、教學過程設計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新課標賦予的教學任務,我對本課的教學過程作了如下的.設計: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2、合作交流,探究發現。

3、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4、總結評價,拓展思維。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課件演示:生活中的一組數)在匯入部分,我用課件出示生活中的許多數,引出年、月、日三個時間單位,從而揭示課題。這樣的引入,是通過生活化的情景,既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有密切的關係,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又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為順利完成本節課教學任務做了思維上的準備。

(二)、合作交流,探究發現

本環節分以下幾步進行:

1、認識一年和一日2、認識年曆表

3、記大月、小月4、計算平年、閏年的天數

5、學習平年、閏年的規定6、學習世紀

1、認識一年和一日

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太陽、地球、月亮運動軌跡。同時配音說明: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是一日,地球繞太陽旋轉一週的時間是一年。這樣的設計,是想從浩瀚的宇宙中揭示抽象的數學知識。一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起組織教學的作用,另一方面更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2、認識年曆表

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探索、研究,因為這樣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絡。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真正的探究性學習中學會學習,不斷髮展自身的認知結構與智慧結構。因此,我採用小組協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去觀察、討論、發現年曆表上所蘊含的數學資訊。並把從年曆表上發現到的資訊記錄下來,並展開比賽:看哪一組的小朋友觀察、討論得最認真。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彙報,概括總結並板書。

通過學生觀察年曆卡,小組研究獲取知識,這樣留給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和創造學習的機會,充分體現開放式教學的思想,遵循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不僅使學生學到新的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合作精神。

3、記憶大、小月(演示:拳頭記憶法、歌訣法等)

(1)教師提出疑問:以上這些知識都是小朋友們通過自主合作學習發現的,要求記住這些知識,怎樣很快地記住31天的大月有哪幾個月?學生彙報並演示這些方法。

(2)遊戲記大、小月

為了學生進一步記住大小月的月份,我採用了遊戲記大小月的形式:老師說到大月時男生站,說到小月時女生站,比比誰的反應最快。這樣的環節安排,既可以調節課堂氣氛,又可以加深學生的認識。

4、計算平年、閏年的天數

出示:平年31×7+30×4+28=()天

閏年31×7+30×4+29=()天

提出問題:31×7、30×4、28各表示什麼?

5、學習平年、閏年的規定

質疑:那麼平年、閏年又是怎樣規定呢?指出:答案就在書上。鼓勵學生看書81頁中間的一段文字,讀一讀並劃出來。學生通過自學、交流,瞭解平年閏年的規定。然後,課件出示:

(1)規定公曆年份是4的倍數的是閏年,不是4的倍數的是平年。

(2)公曆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如不是400的倍數的年份是平年。

由此得出四年一閏的規律。

6、判斷平年、閏年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根據四年一閏的規律,我引導學生通過計算、討論、自學課本等手段來突破這一難點。在教學中,學生通過計算這些年份是否是4或者是400的倍數來判斷是平年還是閏年。這時,出現了一段小小的插曲,一個孩子非常激動、開心的說:“老師,我想向大家介紹一個能很快判斷一個數是否是4的倍數的方法,如果這個數的末尾兩位數是4的倍數,那麼這個數就是4的倍數。這樣,我就能很快地用口算判斷一個年份是平年還是閏年。”這個孩子的表現,是我課前完全沒有預想到的,但我立刻肯定了他的想法,並向全班同學推廣。這段小小的插曲,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這也提醒我們在今後的備課過程中,要提高對學生的研究,充分了解、信任學生,使我們的教學設計更吻合於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學習材料。

7、反饋練習

為了避勉集中練習給學生造成疲勞感,我採用邊講邊練的形式,力求達到“新”、“活”、“實”、“用”的目的,使學生作到有張有弛,從而形成理解,記憶,應用,發展的學習水平。所以在認識了平年、閏年之後,我設計了以下練習:

對號入座:

19xx年19xx年19xx年

20xx年18xx年20xx年

閏年平年

()()

8、認識世紀

通過小組交流能讓學生及時反饋獲得的數學資訊,表述自己獨到的發現。交流是資訊共享的過程,也是嘗試的過程。所以在認識“世紀”這個比年大的時間單位這一環節,我仍然採用自主學習方式,讓學生自學、交流得出:1世紀=100年

緊接著有針對性的進行反饋練習……

接著對零亂的知識進行有序的整理,便於更好的有意記憶。

總結質疑:今天我們主要研究了什麼?知道了什麼?對這些知識還有什麼疑問嗎?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要關注不同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為此,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體現練習的趣味性,我把不同層次的練習,設計成幾個集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的獨立版塊,讓學生自動選擇練習,使各類學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的發展。

1、我顯身手

2、我當包公

3、走進生活(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4、歡樂總動員

學生制20xx年()月的月曆表,並提醒學生好好珍惜和利用時間,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四)總結評價,拓展思維

為了提高學生喜歡數學,主動研究數學的情感態度,我提出:請同學們充分利用網上資源,走進網路世界,上網查一查有關年、月、日的更多知識。這樣的教學,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把學生的探究學習引入縱深。培養學生不斷進取的學習習慣,達到“曲散意未盡”的效果。

(五)板書設計

它簡潔名了,用精煉的語言對教學內容進行高度概括。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引申談話:

總之,本課從“以人為本,關注發展”的理念出發,在整堂課上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力求讓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索性的學習活動中來。我相信,這樣的設計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索精神和實際能力。有利於學生終身可持續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