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

說課稿1.22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1

說課內容:

我教學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森林旅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鞏固和運用小數加減法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2通過活動的開展鼓勵學生認真傾聽,獨立思考,敢於質疑,善於評價,友好合作的學習態度和學習品質。教學重難點:鞏固本單元所學知識,並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森林旅遊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小數,會比較小數大小會計算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學習學習為學生提供了綜合運用本單元所學知識的機會,有利於進一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學情分析:我校地處市中心,學生大多數來自城市,家庭環境較好,購物的生活經驗較多,因此,很適合在本節課裡開展由學生扮演顧客和售貨員的“購物”遊戲活動。

教學流程:

1匯入:通過創設淘氣笑笑要去旅遊的情境匯出本節課的課題“森林旅遊”

2 講授新知:主要分為旅遊前的準備和旅遊中食品購物及旅遊結束時購買紀念品三部分。

這三部分的數學我是這樣設計的,在旅遊準備這一部分內通過創設藍貓商店這一情境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自己都想買些什麼東西並且計算出價格,充分地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訓練了孩子的發散思維。在森林食品店這一環節內的模擬情境,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組織學生以同桌為單位進行遊戲活動,同桌兩人一人扮顧客,承擔提出問題的任務:另一人扮售貨員承擔問題的任務。為了增加遊戲的挑戰性和遊戲性,我還設計了一定的平分規則,在規定時間內積分最高者為 “優秀售貨員”或“精明顧客”的榮譽稱號。當購物地點從森林食品店轉到紀念品商店,二人也隨著對換角色。這個遊戲鼓勵學生認真傾聽,獨立思考,敢於質疑,善於評價,追求完善,友好合作地學習態度和學習品質。

課外延伸:請同學們收集生活中的小數,並記錄下來與同伴說一說,這一環節的設計在於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反思小結:請學生談收穫,意在於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

對於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通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課程標準的根本目的在於為個體的發展服務。個性的和諧,理性的培養,情操的陶冶,身心發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課標所追求的目標。基於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這個知識目標外,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記憶體聯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情感態度、培養能力的關係。在《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中,為了不讓學生一味的接受和積存知識,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們注重藉助直觀教具和多媒體,運用多種方式,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讓學生分小組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他們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輕鬆的氛圍中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一系列活動,互相合作,集體探討,獲取知識,應用知識。

三說教學過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實踐能力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基於此,《分米和毫米的認識》中,對於分米的教學,我把空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通過實驗、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自主探究。例如教師問:關於分米你已經知道了些什麼?接著出示1分米的尺,讓學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長度,並通過找一找、說一說、比一比、估一估、畫一畫、數一數、量一量等環節加深對一分米長度的印象,通過自已的操作來發現知識,學習知識。

二、 以層層引入,導數學新知接受式的學習固然同樣給了學生科學概念的結論,卻沒有給學生一個探索和探險的經歷,學生隨之失去了培養科學精神、科學觀念、科學方法的機會。會發現學生把知識拋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對教學知識主動的建構過程。因此,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時,對於米、分米、釐米、毫米的進率關係,我們沒有硬性灌輸,而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出發對教師所講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釐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釋,重新建構起新的認知結構。

在比較、分析、推理之後,學生形成了新的知識體系,也就是不同單位的長度: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從而真正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實際問題。在認識毫米時,教師先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問:你發現了哪些有關毫米的知識?當學生說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時,教師立刻出示課件並引導問:那麼1釐米有多少毫米呢?讓學生來數一數,得出1釐米=10毫米。教師繼續問:那麼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請學生量一量,瞭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體有哪些,加深對毫米的認識。

三、 讓趣味練習,促知識鞏固《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富於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及交流等等數學活動。可是在稍顯枯燥的練習中,如何來體現數學學習的挑戰性,如何讓數學練習也能深深的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我們設計了小明的日記這一環節,學生在讀日記的過程中發現了錯誤,笑聲不斷,教師就因此而提問:你們笑什麼?學生指出各種錯處而改正,整個改錯過程中,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環節就讓數學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的親切,久而久之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積極地情感。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國小數學蘇教版國標本三年級的教材。這區域性教材是在同學認識了周長和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的基礎上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我從同學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問題,為同學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吸引同學探索的慾望,引導同學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學習新知。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具體情況,考慮到同學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1、有條理地總結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2、培養同學觀察、推理、分析、綜合、籠統、概括的能力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培養同學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本著課程規範,我在認識了本節課教材在整個知識結構中所處的地位,考慮同學認知情況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教學重點:推導、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理解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關鍵點:讓同學在自身的'計算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和理解演算法。

四、教學方法:

依據同學的認知規律,我在本節課的教學方法中力求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理念:

1、從同學愛聽的故事動身,為同學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

2、聯絡生活實際,讓同學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3、改變同學的學習方式,運用合作學習,培養同學的協作能力;

4、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引導同學以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我主要採用: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師生互動研討新知、引導同學總結、點撥同學迷惑等教學方法。

五、同學的學法:

“同學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麼,如何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呢?設計教學時我遵循同學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同學已有的生活經驗動身,讓同學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

通過動手操作、獨立考慮和開展小組合作交流的活動,總結規律,完善自身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

通過聯絡生活實際解決問題來增加同學對數學的興趣,並體驗數學的樂趣。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這一節課的學習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學生初步理解了小數的含義,會讀、寫簡單的小數,並會比較小數的大小的基礎上來學習的,資訊窗的情境圖分為兩部分,分別呈現了廚房和臥室的一角。廚房裡有灶室、鍋、抽油煙機等物品;臥室裡有桌子、椅子、書櫥等傢俱,每幅圖的下面都附有資料說明。擬讓學生在感受佈局協調的同時,瞭解設計上的科學性,由此引入對小數加、減法的學習。學好這節課的知識,對今後進一步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小數加減法在本單元的地位和作用,結合三年級學生年齡的特點,我從以下三個角度制定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探索簡單的小數加減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操作,培養學生觀察、判斷、合作、探究等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在合作探索的學習活動中,提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並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難點:理解並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四.說教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學生實情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為主,再加上老師的適時點撥,學生間的互相補充,評價等方式為輔,幫助學生學習,從而達到學習目標。

五、說學法

本節課,我注重了對學生以下學法的指導。

1.緊密聯絡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

藉助學生常見的家居常識設定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與興趣,讓學生提出“抽油煙機距地面有多高”,“一張0.7米得書桌該配多高的椅子”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小數加減法的興趣,從而引入本節內容。

2.教師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究。

由於學生已有整數加減法計算的基礎,學習中要充分利用這一知識經驗,讓學生蒐集資訊,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

3.重視學生解決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前提是,是學生逐漸的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後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自主解決問題。

六、說程式

測量內容

灶臺的高度

鍋底到火口的距離

抽油煙機離灶臺的距離

書桌的高度

桌椅高度差

測量結果

(一)交流資訊,匯入新課

談話:課前,老師給大家佈置了一項實踐作業:回家實際測量一些資料,把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誰來說說你的測量結果?(學生交流)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從本課的知識點,交流情況加以評價。

引導學生交流課前測量的資料,教師合理評價,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願望。

(二)提出問題、合作探究

談話:同學們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張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一組資料(出示資訊圖及資料),這些資料可都是通過科學驗證得來的。

1、獨立思考:讀一讀這些資料,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2、學生小組合作,根據資訊,提出問題。

可能學生會提出以下問題:

(1)抽油煙機離地面有多高?

(2)灶臺的高度和抽油煙機離灶臺的距離一共是多少米?

(3)一張0.7米高的書桌,應該配多高的椅子?

(4)書桌高度比抽油煙機離灶臺的距離高多少米?

根據學生彙報,教師篩選問題並板書:

抽油煙機離地面有多高?

一張0.7米高的書桌,應該配多高的椅子?

引導學生看著數學資訊提問題,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學生互相交流問題,激起思維碰撞的浪花,為成功解決問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三、解決問題,探究新知

1、學生根據問題,獨立列出算式。

板書:0.7+0.6=0.7-0.3=

2、合作探索小數加法。

談話:仔細觀察這個算式----0.7+0.6=?你準備怎樣計算?請大家先獨立試一試,再在小組內交流。

可能學生會出現如下演算法:

(1)0.7米=7分米0.6米=6分米

7+6=13(分米)13分米=1.3米

(2)把小數化成分數後計算

0.7米=7/10米0.6米=6/10米

7/10米+6/10米=13/10米=1.3米

(3)豎式計算:

米分米

0.7

+0.6

1.3

組織學生交流,教師評價。

3、教學豎式計算。

引導學生關注豎式計算,討論:這樣寫對不對呢?

得出:0.7米和0.6米不夠一米,所以整數部分是0;根據米和分米的關係把數位對齊寫出豎式。

提問:應該怎樣計算?

引導學生將整數加法的計算方法遷移過來,說明是用什麼方法計算的,計算時是怎樣想的,啟發學生理解算理和演算法。

思考:計算小數加法和計算整數加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小結:計算小數加法要注意什麼?

觀察和思考是數學學習不可缺少的,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思考,探究小數的加法,有助於學生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從而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悅。

4、自主探索小數減法

談話:你能用我們計算小數加法的方法,試著做一做這道小數減法題嗎?(綠點標示問題:0.7-0.3=)做完之後,把你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一下。(可能學生會出現和計算小數加法同樣的方法,注意演算法多樣化)

學生彙報,自己總結,優化演算法,教師重點引導理解小數減法的意義,明白算理,掌握演算法。

重點討論:得數前面的0和小數點能不能不寫?計算小數減法和計算整數減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結:計算小數減法時,應該注意什麼?

遷移小數加法豎式計算的經驗,先讓學生自主探索小數減法的計算方法,然後集體交流,優化演算法,在學生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加深學生對計算中用0佔位的理解。

5、學習整數減小數

談話:你知道1米比0.3米長多少嗎?(同桌互相討論,獨立解答)

交流:10分米減3分米等於7分米,7分米就是0.7米;用豎式計算。

(對“1寫成1.0”,學生可能想不到,教師可以藉助米和分米之間的關係幫助學生理解。)

整數減小數,學生計算起來相對較難,先讓他們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後藉助米和分米之間的關係理解算理,學生容易接受,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四、自主練習、鞏固新知

1、算一算(課件出示自主練習第一題)

學生以比賽闖關的形式,進行計算,哪個小組做得快做得對獲勝。

2、解決問題(自主練習第3題)

談話:仔細觀察畫面,你能根據資訊提出問題嗎?

學生提問題,獨立解決,集體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說說是怎樣想的。

採用闖關比賽、獨立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鞏固練習,避免計算教學的

單調與枯燥,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興趣,讓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機會,進行知識的交流,情感的傳遞,體驗成功。

3.數學來源於生活。我一直認為日常生活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並且應該從小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因此我選取了一個有趣的題來鞏固所學知識,肯定能激發出學生練習的慾望,題意為:每人做幾個紙團,每個紙團裡寫一個一位或兩位小數,兩人一組,將準備的紙團放在一起。每人每次從中摸出一個紙團,摸出較大數的人算兩數的差,摸出較小數的人算兩數的和。

我認為以這種形式出現比單純做計算題要有趣。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5

本課是對於分數的進一步認識。由於學生易受整數大小比較方法的負遷移影響,對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學習肯定要遇到一定困擾。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加工與改造,讓學生直接面對可能出現的錯誤,把它們放在一起比較,激起學生的認知衝突,然後在現實背景中幫助學生建立兩者之間的聯絡,使學生不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讓學生掌握系統化思考問題的方法。

設計本課時,我注重為學生創設恰當的參與,實踐探究必備的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有效思考,撐握簡單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活動重在讓學生經歷探索與發現的過程,使其在課堂中既有獲取知識,能力也得到了培養。本科課堂教學我從學生感興趣的遊戲和故事兩方面入手:遊戲對於孩子一直是感興趣的話題,同分母分數比較大小在瞭解分數的意義之後,對於學生學習這一部分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脫離書本這一載體設計了莫分數比大小這一遊戲,在課堂上學生自主地參與活動,通過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想:你想摸到幾顆棋子?為什麼?、動口說:比這個分數大的分數還有?比這個分數小的分數還有?,使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分母相同的分數如何比較大小?尋求規律分母相同的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學生在毫無壓力的遊戲中學會了方法,學生樂學,愛學掌握知識紮實有效。在學習分子是一的分數比較大小時我是以故事引入的,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就能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更好地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為學習新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了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讓學生想學、樂學。具體地說就是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從情境中發現、提出數學問題,然後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讓學生分析、探討,逐步讓學生建立解決這一問題的數學模型,最後用這一模型去解釋、解決生活中的現象、問題。採用學生喜歡《西遊記》為背景,創設分西瓜的情景,這天唐僧師徒4人走到一座山腳下,由於正是午時,天氣悶熱,八戒只化緣來一個西瓜,4個人,只有一個西瓜,怎麼辦好呢?唐僧建議平均分,每個人分到西瓜的1/4,八戒一聽急了,自己辛苦找來的西瓜只得到1/4,說什麼也不同意,吵著要1/8,可切開後,見到師父和師兄的1/4就大呼上當了,說師父、師兄欺負他?為什麼八戒自己吵著要1/8,可見到切開的西瓜後,就後悔了呢?直嚷嚷師兄欺負他呢?你們想知道為什麼嗎?學生探知的慾望被激起,自然過渡操作體驗,探索規律

探究分子是1分數大小的比較。

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學具紙,通過折一折,塗一塗,剪一剪,和同桌完成1/4和1/8的比較。練習1/2和1/4,1/8和1/6,你發現這些分數有什麼相同之處?在比較這樣的分數時有什麼規律?引導學生總結分子是1分數大小的比較方法。

鞏固練習我還是以遊戲為主。“開火車”,由某一列第一個同學說出一個分子是1的.分數,後面的同學說一個分子也是1,但要比它大(或比它小)

同樣開動第二列火車,由第一個同學說一個分數,後面的同學按這個同學的要求說一個比它大(或比它小)的,分母相同的分數。

“分蘋果”紙卡出示一個分數,讓學生說一個比這個分數大的分數,一個比它小的分數。

讓學生嘗試比較3/5和3/4的大小,學生經歷了發現簡單分數大小比較的規律,主要是為發展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但要靈活應用這一規律還不能做普遍的要求,這一練習的設計是為了滿足部分學生學習的需要,也瞭解一下,在本次課堂教學活動中有多少學生可以超越教材。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6

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方向與位置》。

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學習掌握了上、下、左、右、前、後等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和學生掌握了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8個方向和會看簡單線路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教學內容是對第一學段學生學習內容的發展,它對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認識生活周圍環境,都有較大的作用。從學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著手,引出問題,後引出用抽象的數對錶示位置的方法,並應用這種表示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編排教學符合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有助於學生理解“數對”確定位置的表示方法。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在方格上能用數對準確表示某一點的位置。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和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及本班學生實際情況(已掌握上、下、左、右、前、後等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和學生掌握了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8個方向和會看簡單線路圖的基礎)。

1、知識與技能

(1)、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說出某一物體的位置。

(2)、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2、過程與方法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

(2)、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活動,積累感性認識,豐富學生的表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三)、說教學重、難點及關鍵

教學重點:理解數對的意義和表示方法。

教學難點:學會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教學關鍵: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並學會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說教法:

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理特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會用數對錶示某一點的具體位置。我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談話法、提問法、嘗試法、練習法、啟發式等多種教法交叉進行,並輔以直觀演示,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數學。

說學法:

《課程標準》指出必須轉變學生舊的學習方式。為此,在引導學生採用情境法、探究法、練習法進行學習本節課的學習方法上引導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探索新知。感受數學知識無處不在。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目的通過師生間的互動學習、生生間的探究完成本課的教學內容。通過靈活有趣和富有創意的練習,提高和加強所學知識,應用所學知識數對來表示位置,讓學生學以致用。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並應於生活、生產中。

說教學程式:

(一)談話引入

我們曾學過哪些表示物體具體位置的知識?從而匯入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有關方向與位置的問題。(板書課題)

(這樣設計以舊知識做輔墊匯入課題,便於學生接受理解。)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用“數對”確定位置

(從學生自己熟悉的座位入手引出問題,從中得出用數對錶示位置的方法,便於學生樂於接受學習。從而突出本課的重點。)

2、用數對錶示座位(嘗試練習)

讓學生先說一說小青、小敏和小華的座位,然後用數對的方法表示出來。

請同學們用數對的方法表示出小青班上同學的座位。(點選課件)

3、直觀演示

請同學們看大螢幕,仔細觀察發生了什麼變化?

(通過直觀演示,把座點陣圖變成平面直角座標圖,讓學生觀察螢幕上的點,及它們所表示的數對,總結出數對錶示位置的方法。)

通過觀察討論得出用數對錶示位置。它的表示方法是先橫著看,看在第幾組,這個就是數對當中的第一個數;接著再豎著看,看在第幾個,這個數就是數對當中的第二個數。也就是先表示橫的方向,後表示縱的方向。(從生活中的`數學過渡到抽象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形成智慧,從而突破本課的難點。)

(讓學生在附頁2的平面圖上標出自己和班上好朋友的位置,加深對數對的認識。)

(三)鞏固練習(課件出示)

數對不但可以表示教室裡的座位,生活中還有廣泛的應用。讓學生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利用數對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完成81頁“練一練”中的習題。

通過讓學生動手在附頁1擺出遊樂場的平面圖,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數對的理解和應用。

(四)介紹地球儀(課件出示神舟6號)

從出示航天英雄費俊龍和聶海勝乘坐神舟6號,在內蒙古境內,安全著陸(引出問題:你知道科研人員為什麼能迅速找到他們返回倉的位置嗎?),從而向學生介紹地球儀。

在地球儀上有橫線和豎線,連線兩極點的豎線叫經線,垂直於經線的橫線圈叫緯線。根據經緯線可以確定地球上任何一點的正確位置。因此,科研人員只要找到他們返回倉經線、緯線的位置,就是返回倉的位置,也就是著陸點。裡面就蘊含著數對的原理。數對竟然有這麼大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學好它。

最後做遊戲結束本課。(根據本班學生的座位情況,一名學生說出一個數對,而坐在這個位置的同學馬上做出反應站起來。出錯的同學給大家表演一個節目。目的是檢查學生是否已掌握本節課已學的數學知識,用數對錶示位置方法。)

(五)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梳理學生的思路,讓學生一目瞭然,整體感知本節課所學知識。讓學生有一個清晰的表象。

方向與位置

第一個數:表示橫的方向

用數對錶示位置(,)

第二個數:表示縱的方向

第3組第1個可簡單表示為(3,1)

第2組第4個(2,4)

設計理念:

引出問題——組織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得出方法——應用數對錶示位置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課堂活動中,學習和掌握新知。我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從學生說說自己所在的位置出發:引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問題——從中得出用數對錶示位置的方法。通過課件演示把座點陣圖變成平面直角座標圖,加深用數對錶示位置的理解(先表示橫的方向,在表示縱的方向)。通過學生在附頁2的平面圖上標出自己和班上好朋友的位置,和完成81頁的“練一練”的習題。不僅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向學生介紹地球儀,使學生了解到根據經緯線可以確定地球上任何一點的正確位置。並應用所學知識數對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學以致用,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它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生產中。為此,我們要學好數學知識。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正方形的面積》是北師大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第五單元的第53頁—54頁的內容是本單元“面積”中的教學重點。學好這一內容,對於平行四邊形面積等的公式推導及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探究有著重要作用。鑑於這種認識,我認為,本節課不僅與實際相結合,而且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二、說學情分析

(一)心理特徵:三年級的學生好學好動,以形象思維為主,聯絡和模仿能力較強,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創造條件和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感受成功的快樂。

(二)認知狀況: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面積和麵積單位,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於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推導的理解,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加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三、說教法

根據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鑑於本節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確定了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法、設疑誘導法、類比法。

(一)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本課探究的難度不大,結論比較容易發現,而且便於展開直觀的操作實驗,因此我讓學生通過“實驗——猜想——驗證——概括” 的過程來學習。

(二)設疑誘導法:在講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推導時,需要老師給予設疑誘導,深入淺出的幫助學生理解。

(三)類比法:正方形面積公式的得出,是由一個長方形漸變成正方形,求面積的過程中得來的。

教具:多媒體。學具:邊長為1釐米的正方形。

四、說學法

合作交流法 自主探究法 觀察發現法 動手操作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情境匯入

1.首先複習兩個概念,一是面積,二是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再區分1分米和1平方分米。設計意圖:讓同學們通過複習,為學習新知識做鋪墊。

(二)自主探索,領悟方法

2.有四個步驟:做一做、猜一猜、驗一驗、說一說。

首先做一做,讓同學們通過小組合作解決例題1,在預習紙上寫出自己的方法,再交流。例 1:一個長方形長5釐米、寬3釐米。想辦法測量出它的面積。小組成員可能三種方法:(1)畫一畫(畫方格)(2)擺一擺(兩種擺法:一是全擺上,二是隻擺一行一列)(3)算一算(5×3=15(平方釐米))

同學們合作交流後得到共識:用乘法計算最簡便。接著猜一猜,我將提問學生有什麼樣的猜想?有人可能會說出:這個長方形面積 = 長×寬。我會肯定這一猜想是對的,然後提問其他長方形的面積是不是也可以用“長×寬”來計算?然後驗一驗,學生自己根據預習紙上的3個圖形(圖1:3行2列,圖2:2行5列,圖3:4行3列),擺一擺填一填,之後再彙報結果。通過剛才的過程驗證了這個猜想是對的,即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最後說一說,我以例題1為例設疑誘導,找同學說出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不斷的提問:長方形長5釐米,沿著長邊一行可以擺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寬3釐米,沿著寬邊可以擺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說可以擺幾行?(同時配合課件的演示)繼續提問:這個長方形每行擺5個正方形,擺了3行,一共擺了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怎樣列式計算?算式中5、3、15是長方形的什麼?這個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麼關係?最後得出結論:每行擺的個數就是長方形的長,擺的行數是寬,小正方形的個數(即長方形面積單位的個數)就是長方形的面積。也就得出長方形面積=長×寬

(三)利用遷移,探究知識

首先引導學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我把一個長7米、寬6米的長方形花壇,漸變成邊長6米的正方形花壇的過程;讓學生去猜想、發現其面積的計算方法。得出: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接著讓學生交流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否正確?最後讓小組交流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聯絡。

(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1.競賽能手

2.足球場的長是80米,寬是80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3.勤學巧用

籃球場的長是28米,寬是15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六、課堂總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麼?把收穫講給大家聽。

七、板書設計

板書簡單明瞭,基本概況的本節課的內容。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8

一、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91-92頁的內容, 完成練習二十中的1-2題。

二、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結合情境初步理解以米或元為單位的一位小數的含義,知道小數各部分的名稱,知道整數和自然數。

基本技能:能正確地認讀寫一位小數,並用小數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基本思想:讓學生在經歷在生活中體驗小數的含義過程中,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滲透抽象和“遷移、識轉化“等推理的數學思想。

基本活動經驗:在經歷小數含義的探索過程中,獲得通過觀察思考,合作交流、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等驚醒數學學習和解決問題的經驗。

情感與態度:進益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通過了解小數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初步理解以米或元為單位的一位小數的'含義,知道小數各部分的名稱。 能正確地認讀寫一位小數,並用小數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難點: 知道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經歷小數含義的探索過程,並用小數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請看大螢幕,誰能說一下,下面這些數是什麼數?

1/2 、2、 35、 100 、2/4 1/3 、

生: 1/2 是分數;2是整數; 35是整數 ; 100是整數; 2/4 是分數; 1/3是分數。

師:我們以前學過像 2、35、100這樣的整數,還學過像 1/2 、 2/4 、 1/3.這樣的分數。生活中你還見過什麼數?

生:數字中帶小圓點的數

師:數字中帶小圓點的數我們叫做“小數”,你在哪裡見到過小數呢?

生:在超市,每樣物品多少錢有小數;

也是在超市,物品的重量在電子檯秤上也有小數

量身高時,我的身高是1.35米。

量體溫時,我的體溫是38.5度

師:同學們真的很善於觀察,生活中有許多的小數,小數和我們的生活聯絡很緊密,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研究小數,好不好?(板書課題)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結合情景,認識小數的讀寫。

1、小數的認識

師:老師也找到了一些有關小數的資訊,請大家觀察這些數,有什麼共同特點?

生1:這些數中間都有小圓點

生2:小數點前面有數,小數點後面也有數。

師:同學觀察很仔細。像3.45 0.85 2.60 36.6 1.2 和1.5 這樣中間有一個小圓點的數,叫做小數。

師:下面誰在能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裡見過小數?

生1:我的視力是1.5

生2:數學書的價錢是7.20元

生3:我看到大瓶飲料是1.5升

師總結:剛才同學們說了這麼多小數,說明小數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生活也離不開小數。

2、以3.45為例介紹小數的讀法

師:我們認識了小數,這些小數你會讀嗎?誰能試一下?

生:3.45(根據學生回答板書:讀作:三點四五)

師:小數的中間這個小圓點叫做"小數點",讀作"點",小數點是小數的重要標誌。我們以小數點為界,小數點前面的部分是整數部分,小數點後面的部分是小數部分。

多媒體再次出示商品標籤、體溫圖片等圖片,

師:請同學們來試讀其它的小數

生:學生讀出小數。(結合具體的情境,學生讀出小數,體會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師:剛才我們讀了這麼多小數,誰能說一下我們應怎麼讀小數呢?

生:整數部分按照整數的讀法去讀,小數部分要按照順序讀出每個數字。

(三)教學例1。

師:學校組織同學們測量身高,王東的身高是1米3分米,只用米作單位,怎樣表示王東的身高? 小組討論,然後交流

生1:1米我們會用1米來表示,但3分米怎樣用米表示我們組就不會了。

生2:應是1.3米,1米用1表示,3分米是0.3米 ,加起來就是1.3米

師:為什麼3分米是0.3米你能給大家講解嗎?

生:把一米分成10份,一份就是1/10米,也是0.1米

師:剛才這名同學說的非常好,其實小數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分數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絡,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幾分米?1分米是幾分之幾米?(板書)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十分之一米

師:1/10米我們還可以寫成0.1米。請同學們一邊觀察米尺,一邊思考下面的問題:

教師在大螢幕上出示: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1 )/(10 )米,還可以寫成( 0.1 )米。

3分米是( )/( )米,還可以寫成( )米。

師:你還能仿照上面的例子,說幾個小數嗎?

生1:8分米是8/10米,還可以寫成0.8米

生2:6分米是8/10米,還可以寫成0.6米

師:小紅身高1米3分米,寫成小數是多少米?為什麼?

生 :1.3米。因為1米是1米,3分米是3/10米,也是0.3米,1米3分米也就是1.3米。

4、通過分數和小數之間的關係,理解小數的含義

師:1分米是1/10米,還可以寫成0.1米,1分米和0.1米的關係是什麼?

生: 1/10米=0.1米

師:3分米是3/10米,還可以寫成0.3米。怎樣用式子表示?

生: 3/10米=0.3米

師:如果老師去掉每個式子中的單位名稱,左右兩邊還相等嗎?

1/10 = 0.1 3/10 = 0.3 (板書)

師:誰來讀一讀這幾個式子。

師:根據上面的規律,誰能很快地告訴老師:4/10=( ) 7/10=( ) 9/10=( )

生:4/10=(0.4 ) 7/10=(0.7 ) 9/10=( 0.9)

師:通過觀察,你能發現什麼?

生1:等式左邊都是十分之幾,等式右邊都是零點幾

生2:十分之幾就可以寫成零點幾

師:線上段圖上,你能很快的找到0.2 0.9 嗎? (學生理解分數和小數的關係後,脫離分數,理解小數的意義。)

師:請同學們完成課本92頁做一做

三、實踐應用,鞏固提高

1、朋友聚會,小數進入藍房子,不是小數的進入粉房子。

師:動物朋友舉行聚會,小數進入藍房子,其它的數進入粉房子,誰能說一說這些動物都應進入那個房子呢?

2、多媒體出示課件練習二十課件

師:請同學們讀出下面的小數,誰能說一說你是怎樣來讀這些小數的?

3、我來填小數

(1)用小數表示陰影部分的面積

師:誰會來填這些小數呢,並說一說是怎麼想的?

四、瞭解歷史,拓展知識

我國古代用小棒表示數。為了表示小數,就把小數點後面的數放低一格。如3.12的表示。在西方,小數出現很晚。最早使用小圓點作為小數點的是德國數學家克拉維斯。 還有一部分國家是用逗號表示小數點的。

五、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這節課表現得非常不錯,誰來說一下你這節課有什麼收穫呢?

師:看來同學們的收穫可真不少,今天我們又認識了“數”家族的一個成員---小數,小數在我們生活中應用廣泛,對於小數你還想知道哪些?下課後同學們可就感興趣的問題查查資料。在以後生活中,請同學們多觀察小數並正確使用小數。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9

一、教學目標

國小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的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具有高度的系統性、籠統性、嚴密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針對這一特點和教材內容,以和同學實際,本課時的目標分別為:

1、通過實物、多媒體的運用,使同學理解“周長”的概念、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2、培養同學動腦、動手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和應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創設情境,培養同學刻苦鑽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貫穿全域性、帶動全域性的核心內容,它是由各區域性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周長的概念以和周長的計算是同學第一次接觸,這個知識的掌握與否直接影響到今後學習的各種圖形的周長計算。我給這個課時的教學重點定為兩個——理解周長的概念與周長的計算方法。這兩個教學重點我是這樣來突出的:

1、理解周長的概念

這個重點我是分三步來進行:

第一步: 匯入

上堂課我們已經對長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節課我們要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誰能說說“周”是什麼意思?“長”是什麼意思?

第二步:理解認識周長這個概念

出示一些圖形讓同學說出哪區域性是這些圖形的周長?

然後再出示長方形、正方形的實物讓同學說說周長。如書本的平面、黑板的平面、籃球場的平面等。

第三步:總結歸納

小同學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籠統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著依賴性。通過這樣的'教學中,同學在感性上認識了周長,這時要將感性上升為理性認識,通過討論、總結、概括什麼叫周長?最後得出圍在每個圖形邊長的和,叫做這些圖形的周長。這個教學過程是同學全面、自然的、主動的學習的一個過程,而不是老師把知識強加給同學的過程,教師只起到了點拔的作用。

2、周長的計算這個重點分兩步進行

(1)創設情境,探索求知

出示例題,誰能計算這個長方形的周長?請你想幾種方法來計算周長?討論估計有三種情況:①用繩子量②用長方形滾動③各條邊相加。這是一次訓練同學創新思維的練習。在沒有得出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之前,在目前同學的思維狀態下,通過同學自身考慮得出的方法,無疑都是一種好方法。我們可以發現各種方法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用繩子量不方便,存在誤差;用長方形滾動小實物可以,大實物、畫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圖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通過量各條邊的長度,把各條邊相加。但是量幾條邊呢?通過討論,同學認為只要量長和寬就行。聯絡以前的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同學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教學中也使舊知識得到了很好的遷移。然後要求同學列出求這個長方形周長的算式,並要求說出你這樣做的依據。

通過同學的主動參與,大至會有以下幾種做法:

①4+3+4+3也就是“長+寬+長+寬”其實這就是用繩子量和長方形滾動得出的方法。

②4×2+3×2 也就是“長×2+寬×2”這是利用長方形對邊相等的性質來做的。

③(4+3)×2也就是“(長+寬)×2”長和寬折起來,長方形周長就是長邊與寬邊和的2倍。

2、討論總結、歸納方法

再次討論,說說哪一種方法好?為什麼?通過師生的一起討論,得出長方形周長計算的方法是“(長+寬)×2”。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10

教學重點是: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教學難點是:使學生理解和發現兩種計時法之間的聯絡與區別,並能正確地進行互換。

為了較好地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創設情境、媒體演示、指導觀察、組織交流等方法,以使教師定位於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幫助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在學法上重點教會學生觀察、比較、體驗、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實現師生間動態的對話,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鑑於以上分析,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 聯絡實際教學24時記時法。

生活中經常應用24時記時法,學生或多或少都有過接觸。首先,以學生喜歡的腦筋急轉彎引入,他們知道一天的兩個6時可以用普通計時法區分,個別同學會用18時記錄,接著,在生活中尋找類似18時的時刻,然後老師展示自己蒐集到的資訊,引出課題。

(2) 設計了較好的教學形式。

學生理解並掌握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關係是有些困難的。我首先提問:你認為一天是從什麼時間開始,什麼時間結束的?藉助課件,學生感受了一天裡時針的轉動過程,知道一天時針轉兩圈,是24時,在轉的過程中,選擇有些時刻讓學生動作表演,加強了與生活的聯絡。同時加深了學生對一天是24時的理解和體會。

其次,讓學生仔細觀察鐘面,同桌討論:鐘面上的內圈和外圈的數所代表的意思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相差12,這為後面兩種計時法的互換打好基礎。

再次,就是能根據教學的實況和程序來處理好課前預設和課堂動態生成的關係。原來在講解“兩種計時方法的.互換”這個環節的設計上,我本來是做了比較多的鋪墊。但是在上課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孩子對這兩種記時方法的互換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和經驗。所以我就臨時做了改動:這部分內容就讓孩子們自己去講,通過生生互動,他們把自己的課外知識和課內感悟進行交流,這樣等於讓他們去當“小老師”,這就減輕了老師的負擔,也讓孩子們更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再就是在歸納、小結兩種記時方法怎麼進行互換(這個環節,我根據孩子的實際學習情況,讓他們自己來講,這樣,或許孩子們能聽得更清楚;

(3) 紮實、靈活地安排練習形式。

以練習兩種記時法的互換為主。先是學一種練一種,隨學隨練,再就是鞏固練習時,以做一做,畫一畫,搶答題等形式把兩種計時法放在一起加強練習,同時還注意與生活相聯絡,讓他們用兩種計時法生活舉例,帶他們去超市,按24時計時法改寫後,又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是一點拓展內容)。這樣練習,層層遞進,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兩種記時方法,同時也培養學生有條理思考問題的習慣。

另外,我還安排了 “你知道嗎”,和簡單介紹原始人以及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的課外內容,讓學生多瞭解一些與本課有關的內容,增長學生的知識,拓寬他們的視野。

最後課餘時間用二十四時計時法設計週末的時間安排,做到學以致用,學習與生活相結合。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11

教材分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規範實驗教科書人教版第五冊第92~93頁的內容。幾分之一這區域性內容是分數知識中最為基礎的內容,它是在同學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來認識分數的。分數和整數無論在意義上,讀寫方法以和計算方法上,都有很大差別。認識分數是同學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同學學好這區域性內容,可以為後續學習小數和進一步系統學習分數作鋪墊。認識幾分之一是國小數學概念學習中比較籠統的內容,同學開始掌握分數的意義是比較困難的。

同學情況分析

小同學從認識整數發展到認識分數,是一次飛躍,同學在生活中聽說過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們並不理解。分數的發生是從等分某個不可分的單位開始的,兒童生活裡有這樣的經驗,但不會以分數來表述。

教學目標

《課程規範》對這節教材的要求是這樣的:能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簡單的.分數。根據教材地位、課程規範的要求和同學的認知特點,確定以下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

使同學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幾分之一,能用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幾分之一,並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這類分數的大小。

結合觀察、操作、比較等數學活動,引導同學學會和同伴交流數學考慮的結果,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同學體會數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進一步發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分數和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分數的含義,形成“幾分之一”的表象。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國小數學蘇教版國標本三年級的教材。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認識了周長及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的基礎上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我從學生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問題,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吸引學生探索的慾望,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學習新知。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具體情況,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1、有條理地總結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2、培養學生觀察、推理、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本著課程標準,我在認識了本節課教材在整個知識結構中所處的地位,考慮學生認知情況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1、教學重點:推導、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2、教學難點:理解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3、教學關鍵點:讓學生在自己的計算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和理解演算法。

四、教學方法:

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本節課的教學方法中力求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理念:

1、從學生愛聽的故事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

2、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運用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

4、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引導學生以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我主要採用: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師生互動探討新知、引導學生總結、點撥學生迷惑等教學方法。

五、學生的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麼,如何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呢?設計教學時我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

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和開展小組合作交流的活動,總結規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

通過聯絡生活實際解決問題來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並體驗數學的樂趣。

六、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傳統的教,將讓位於學生的學,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一切只有從學生出發,才能有效的促進教學,才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運用電教手段,在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教師引導的學習方式中進行教學。

(一)設疑激趣,引入新課。

同學們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吧!自從龜兔賽跑兔子失敗之後,它一直很不服氣,總想找個機會證明自己的實力,這一天,在遙遠的森林裡,動物又舉行了一次龜兔賽跑。比賽馬上就要開始了,裁判員虎王正在宣佈比賽路線。說:請運動員小兔沿第一塊草坪跑一圈,運動員烏龜沿第二塊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著急地說: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比烏龜的長!

師述: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烏龜的長呢?咱們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體課件)

你有辦法判斷出誰跑的路程長嗎?

學生討論。(得出可以比較這兩塊圖形的周長。)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出示目標指名讀讀 )

板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

(設計思路:我從學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提出問題。在問題的召喚下,喚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索新知的動機。)

(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1、兔子的路程:

提問:兔子的路線有什麼特點?(長方形)

長方形的特徵是什麼呢?

怎麼算長方形的周長呢?

小組討論解決方法:小組討論看你們有幾種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彙報結果。師:現在我們發現求長方形的周長有這麼多的方法,請同學們在小組裡說說如何計算一個長方形的周長?

小組討論、後彙報小結:

寬+長+寬+長=周長 寬+寬+長+長=周長

寬2+長2=周長

(長+寬)2=周長

師: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有這麼多種,這裡的每一種方法都很棒,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比較簡便?你最喜歡哪種方法呢?今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求長方形的周長。

(設計思路: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和聯絡。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使學生樂於、善於自主學習,能主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組員之間形成觀點交鋒,思維共享,達到學習互補的目的。實現知識的學習、互補和再創造。在這個環節中,儘量讓學生多做多說多看多交流,老師放手使學生在動手中深刻的體會,並且驗證自己的觀點,並通過小組間的討論與合作,得出結論。使學生操作,思維,語言相結合,深刻的體會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這樣的設計還有利於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鍛鍊。)

2、小龜的路程。

提問:怎樣計算烏龜的路線(正方形的周長)。正方形的特徵是什麼?

小組討論解決方法:討論怎樣計算正方形的周長。你有哪些方法? 總結成公式。

彙報結果:邊長+邊長+邊長+邊長=周長 邊長2+邊長2=周長 邊長4=周長

(設計思路:有了長方形周長的基礎進行知識遷移,學生會輕輕鬆鬆的總結出來正方形的周長公式。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3、得出他倆的路程一樣長。

烏龜和兔子比賽究竟誰勝利了?(對,小兔獲得了勝利。)

4、給小兔點掌聲,有錯就改,真棒!希望我們也能像小兔那樣作一個知錯就改的好學生。

(設計思路:前後照應,並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鞏固深化,聯絡生活,解決實際問題(課件出示)

1、在釘子板上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並求它們的周長。

2、求數學課本封面的周長:(學生測量、計算。)

3、求毛巾的周長:(課件出示)

4、求跑兩週多長:(課件出示)

5、求籬笆的長:(課件出示)

(設計思路:課堂教學的好壞,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學生髮展的有無,一一都要通過練習來檢驗。本課中,依據教學重、難點,分層設計了以上幾個習題,通過練習,既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鞏固、記憶,又為第二課時的教學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四)課堂總結。學生交流本節課都學到了什麼?

今天這節課同學們學得真不錯,你有什麼收穫?你能用簡短的話告訴大家嗎?同桌互說,然後告訴大家。

(五)課後延伸,解決實際問題。

1、小組為單位,尋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長的知識?(3—5個)

2、蒐集資料計算教室門、窗、課桌、凳子面的周長。

(設計思路: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要聯絡生活實際,學有用的數學。周長的問題在兒童的生活中接觸還是比較多的。這幾個習題的設計,更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使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體驗周長。)

七、規律總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按照新課標要求,讓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總結規律,說出規律。既鍛鍊了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八、板書設計。

長方形、正方形 周 長的計算

長方形周長=(長+寬)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的第68頁到69頁,也是第6單元的第一課時。《口算乘法》是在學生掌握了表內乘法和萬以內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教材注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相結合,創設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到口算的必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課內容的一個知識生長點就是表內乘法,將整十、整百、整千數和一位數相乘轉化成表內乘法來進行計算,以此來滲透轉化思想的學習方法。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法,不僅為今後學習乘法估算和筆算乘法奠定了基礎,所以它在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而且還發展了學生的數感,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經歷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法的過程,理解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 能力目標

在觀察、比較、分析、類推的過程中,學會運用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發展學生的數感。

3. 情感目標

通過具體、生動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難點:探索發現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法的規律,並理解口算算理。

四、說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才會有效。根據本節課內容特點和國小四年級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法、討論探究法、設疑思考法、逐步滲透法和師生交際相結合的方法。

五、說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首先,我通過創設兒童遊樂園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這一情境中不知不覺地運用舊知識的鑰匙去開啟新知識的大門,進入新知識的領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解決新問題,發掘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從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並通過觀察、比較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發現規律,進而類推出整百數、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1. 創設情境,複習匯入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創設了老師帶同學們去遊樂園玩的故事情境,通過多媒體演示把學生帶入了一個充滿童趣而又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的開始,我創設了一個“要去遊樂園,必須先渡船過河”的情境,這樣複習表內乘法和萬以內數的組成,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進入學習狀態。

2. 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我先出示遊樂園的場景圖,由“小朋友們遇到了一些困難,我們來幫幫他們吧”,引出小朋友提出的三個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口算的必要性,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實用價值,還可培養學生助人為樂的精神。

第一個問題:“我們4人去玩碰碰車吧,每張門票9元,需要多少錢?”這是舊知識,學生大都能夠很快得出9×4=36(元),並回憶乘法的意義,9×4表示4個9元的和,為後面探索新知做了有效的鋪墊。

第二個問題:“我們4人去坐有軌電車吧,每張門票10元,需要多少錢?”在這個環節,我先讓學生列出乘法算式10×4,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給學生獨立的思考空間,有思路的同學,在小組裡介紹自己的方法,這樣既幫助了差生,又讓優等生得到成就感,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體現新課標的理念——“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然後再全班交流。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背景和自身思維

方式的不同,學生肯定會會有不同的演算法。有的用4個10相加;有的會聯想第一個問題,想到9個4是36,再加1個4就是40;或想到10×4表示4個十,也就是40。只要學生說的演算法合理,就給予充分肯定,鼓勵演算法的多樣性。如果沒有學生想到10×4表示4個十,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得出這一方法,為後面總結口算算理打基礎。

第三個問題:“我們3人去玩激流勇進吧,每張門票20元,需要多少錢?”先讓學生列出乘法算式20×3,再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各抒己見說出自己的演算法。學生會出現幾種不同的演算法,如3個20相加得60,或者先不看因數末尾的0,計算2×3,再在末尾添一個0,也就是把20看成2個十,2個十乘3得6個十,即60。教師肯定學生的不同演算法,學生自然地會進行比較、分析哪種方法更好,更簡便。我不急著歸納出哪種方法簡便,把問題帶到後面的學習中,讓學生在後面的練習中自己進行比較,每進行一次比較就是一次思維的突破,就是一次提高。

接著出示課本第69頁的做一做,讓學生獨立計算,再彙報答案。在計算這些題目時學生會用自己喜歡的那種方法,在計算20×7時,學生如果用加法會發現比較麻煩,從而讓學生自然的對計算方法進行優化。 學生在計算20×7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比較、類推出200×7,2000×7的口算方法。使學生自己能夠發現並得出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計算規律。

然後揭示課題,並進行小結。讓學生觀察今天計算的.乘法算式與以前學的乘法算式有什麼不同,學生會發現以前學的是一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法,而這節課口算的是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從而引出課題——口算乘法。然後師生共同總結出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和算理。

3.自主練習,鞏固深化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新課標的強調,“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因此,在練習設計中,我不僅講究層次化、趣味化、彈性化,還融入趣味性,以競賽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做得愉快,練得開心!

首先,我創設遊樂園舉行闖關遊戲獲得免費門票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第一關:口算題卡。也就是課本第71頁練習十五的第一題。我想通過這道題來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對答對的同學獎勵一張“旋轉木馬優惠券”,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關:搶答比賽。老師出示手中的口算卡片,學生不用舉手,直接搶答,看誰算得又快又對。我想通過這道題,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讓學生更加熟練地運用口算技能。然後課件出示剛剛卡片上的所有算式和得數,並分成兩組。學生觀察左右兩組算式的因數和積,說說自己有什麼發現。強調學生遇到如“40×5”這樣的題時,積末尾0的個數要比因數末尾的多一個。

第三關:火眼金睛,用手勢判對錯。設定幾道學生容易出錯的題,讓學生來判斷,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不再出現同樣的錯誤。

第四關:解決問題。“環衛工人每天在遊樂場撿礦水瓶約400個,5天大約能撿多少個?”培養學生運用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並教育學生不要亂扔垃圾,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五關:智慧衝浪。我設計這樣一個拓展題目,240=()×()=()×()=()×()=()×()=()×()……比一比看誰將這條龍接得最長。擴大題目的思維廣度,學生除了常規的“8×30,3×80、6×40,60×4可能會出現:1×240=240 10×24=240 2×120=240 20×12=240等方法。這樣做,既可以每個學生都參與練習,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得到發展和提高。

4.知識梳理,師生總結。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七、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充分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學生自主探索學習,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14

位評委、老師們

上午好!我說的課題是《面積和麵積單位》。下面我將從教材、前測、教學目標等環節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規範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面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被佈置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麵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區域性。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同學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和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同學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只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國小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為了協助同學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依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外表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後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括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和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說前測:

關於面積和麵積單位同學知道些什麼呢?對三年級兩個班同學的前測結果統計標明:

關於面積,87%的同學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一詞,13%的同學表示從未聽說;15%的同學對“面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56%的同學認為“面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29%的同學表示說不清楚。

關於面積單位,69%的同學表示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單位一詞”,31%的同學表示從未聽說;10%的同學對面積單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47%的同學認為面積單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43%的同學表示說不清楚。

據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課內容包括認識一兩位小數和它的讀、寫法。認識一位小數是小數的初步認識中最基礎的知識,它的學習,不僅為學生準確清晰地理解小數的含義,也為今後系統地學習小數的知識打下初步基礎。同時,小數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較廣泛,利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來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二、說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知識點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四則運算,初步認識了分數,這是學習小數的起始階段,是對數的認識的再一次拓展。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景瞭解小數的含義,會讀、寫簡單的小數 。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把十分之幾的分數寫成一位小數,百分之幾寫成兩位小數,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中的變與不變,相互轉化的思想教育。

四、說教學重難點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國小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兩位小數是百分之幾的分數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元角分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是屬於小數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分數與小數的含義的關鍵。

五、說設計理念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注重體現了以下幾個思想:

1、《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嘗試採取多種手段引導每一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2、講練結合。在課堂上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

3、增添趣味,驅動發展。在丟擲每一個任務時,都創設適當的情景,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4、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本課取材於生活,課堂知識的掌握在課外得到了更好的延伸,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增強了情感交流,為生活創造了快樂,體驗到了運用知識的樂趣。

六、說教學法

教法:

1、生活情景引入,新舊知識的銜接,突出小數與生活、小數與分數的聯絡。

2、充分運用直觀演示,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發現規律,溝通分數與小數的聯絡,形成正確的表象。

3、為學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間,豐富學生的學習形式。

學法:

1、通過生活情景和已有生活經驗,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絡。

2、學生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發揮其內在的潛力,獨立主動地探究知識,不僅學會知識,而且會學知識。

3、通過比較、分析、概括出小數的含義,在交流中輕鬆愉快的學習知識,增長本領,從而達到創造性學習的境界。

七、說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套

八、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1、引出小數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一開始我便與學生談話:同學們,你們知道現在是幾月嗎?(三月)對,三月是學雷鋒活動月,你們願意做小雷鋒嗎?(願意)有個小朋友聰聰到百和超市買文具,可他看不懂標籤上的價格,大家能不能幫幫他?(能)大家一起幫他讀出這些文具的價格是多少好嗎?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充滿愛心和自信心走進課堂。然後請學生仔細觀察黑板上的數,跟我們以前學的整數一樣嗎?那這些數有什麼共同特點呢?通過小組同學交流發現這些數中間都有一個小圓點,從而引出小數的概念。(板書課題:小數的初步認識)

2、認識小數點

通過師生交談:我們以前學習的分數中間有一條線叫什麼?(分數線)那麼小數中間的小圓點叫小數點讓學生經歷知識遷移的思考過程,認識了小數點。

3、教學讀法

我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和知識廣度。聰明的學生可能一下子就能讀出小數,有的學生家長教過或聽到過小數怎樣讀,所以我讓學生大膽試一試,然後經過學生小組討論總結出小數的讀法。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認識以米為單位小數的實際含義

小數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即便是兒童,也經常會接觸到一些小數,尤其是超市裡隨處可見的價格。因此,我充分利用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充分相信兒童的能力,讓他們通過小組討論,自己總結出以元為單位小數的實際含義。

2、認識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這一部分內容既是全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我利用課件演示日常家居中搜集到到的一組有關小數的資訊,告訴學生1分米除了可以用分數表示以外,還可以用小數表示為0.1米。然後由學生自己得出3分米用小數表示的方法,進而延伸到5分米以及0.8米表示幾分之幾米的方法,學生通過自己探索深切感知一位小數與十分之幾的關係。然後利用知識遷移探索出兩位小數與百分之幾的關係,並瞭解到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又通過學生自己的測量活動、彙報身高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實踐應用,鞏固提高

為進一步強化所學知識,幫助學生感知小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我把練習安排成小動物的跳遠比賽成績,促使學生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練習,在練習中鞏固,從而鞏固了對小數含義的認識。我又以猜謎語的形式展開第二個練習,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到更多關於小數的知識。

(四)回顧總結 ,完善新知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如果滿分為10分,你給自己打多少分?用我們今天學的小數給自己打一個合適的分數。

師:今天,大家學到了這麼多知識,還發現了許多生活中的數學,老師真為你們高興。希望大家在以後的學習中留心觀察,勤于思考,就能發現更多數學的奧妙!

又一次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在實際生活中,首尾呼應,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數學的情感。

九、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我力求做到形象直觀,重點突出,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最終達到概括、鞏固、提高的教學目的。

小數的初步認識

米=0.1米

米=0.01米

總之,本節課教學活動我力求充分體現以下特點:以學生為主體,思維為主線的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對一個問題的解決不是要教師將現成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給學生一把在知識的海洋中行舟的槳,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並體驗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