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總九篇

說課稿6.26K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總九篇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基於對教材的認識,因此我設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理解計算組合圖形的多種方法。

(2)能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並進行正確的解答。

(3)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有關組合圖形面積的實際問題。感受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必要性,產生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針對五年級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掌握用割補法求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計算方法,根據圖形之間的聯絡和一定的隱蔽條件,選擇最適當的方法求組合圖形的面積。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直觀操作,對組合圖形的認識不會很難。所以在探索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時,我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達到方法的多樣化。重視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讓活動有實效,真正讓學生在數學方法、數學思想方面有所發展。

在新授部分展開過程中,根據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的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組合圖形的趣味性,體會到數學的魅力。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學環節:

創設情境、複習匯入——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創設情境、複習匯入

1.說一說已經學過哪些平面圖形的.面積

2.拼一拼七巧板

3.看一看拼出的圖形像什麼?有哪些圖形拼成的。

這一環節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說一說,拼一拼,看一看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來 ,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知識於生活,而又服務於生活,明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和組合圖形的面積有關.

由此揭示課題:組合圖形面積(板書)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學生獨立與小組合作交流解決組合圖形面積計算問題。

出示例題,請學生自主獨立嘗試解決“這面牆的面積”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在這一環節中我真正的轉變們了教師的角色,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先進行獨立思考,因為沒有獨立思考為基礎的小組交流是無效的,那樣只能是學優生、思維敏捷孩子表演的領地,只有建立在每個孩子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每個孩子才有話說,那樣的小組合作才有效。在這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獲取更多的解題方法,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

2.小組彙報學習情況

彙報時用多媒體將學生的學習成果演示出來,會出現下面幾種情況:

(1) 將組合圖形分割成兩個一個正方形、一個三角形。

(2) 將組合圖形分割成兩個梯形

學生邊彙報,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後隨即板書。其他同學能清楚地與自己的思路進行比較,並及時發現錯誤並糾正過來。

3.師生總結分割法。

接下來讓學生自主觀察比較上面幾種方法的不同之處後,再總結出求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分割法”這種計算方法.讓學生明確分割圖形越簡潔,解題方法越簡單。

4.新授部分的練習:練習是為了學生及時鞏固新知,並能用學到的新知進行遷移。為此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練習

a.模仿練習,以割補法為主。

b.變式練習,滲透“添補法”。

(三)練畢校對,及時小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醒學生們要考慮到分割的圖形與所給條件的關係,有些圖形分割後找不到相關的條件就是失敗的。這樣做有利於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通過交流多種計算方法,使學生感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並選擇最優的方法。

5 .各位評委: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關於《組合圖形面積》。

《組合圖形面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與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一方面可以鞏固已經學過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則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整合,注重將解決問題的思考策略滲透其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第三冊教材第二單元第10~11頁內容。 乘法口訣是我國國小生提高計算能力的有趣的工具。5的乘法口訣作為學習乘法口訣的起始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乘法的意義,並具有數數技能的基礎上來學習的,應切實學好。教材創設數松果的現實情境,通過輕鬆的、自然地情景引導學生自覺投入學習活動,主動探索、體會5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教材設計的5 的乘法口訣的練習豐富多彩,既有學生喜歡的遊戲,也有他們力所能及的問題解決。

學情分析:

由於二年級的國小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喜歡動手操作。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採用形象與逐步歸納相結合來組織教學。但是學生對本節課還是比較熟悉。

目標定位:

根據學生好動、思維活躍的特點,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和經驗理解5的乘法口訣的來源和含義,感知口訣的基本特徵。

2、熟記5的乘法口訣,能靈活運用5的乘法口訣。

3、體會用一句口訣計算乘法算式,感受學習乘法口訣的好處。

4、在經歷編、記、用口訣的過程中初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雖然本班學生對乘法口訣已經有了一定的接觸,但由於5的乘法口訣是編制口訣的第一課時,還應當做新授課。所以,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經歷歸納5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難點是:理解5的乘法口訣的意義。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數學教學應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為基礎,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和實踐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的有效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但無論是教師的積極引導,還是多媒體課件的直觀、生動呈現,在教學中我都在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教學情景,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將全身心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教學中,我採用多種形式來訓練學生的數學能力,使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快樂地學習,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掌握《5的乘法口訣》的知識,並加深同學之間的友誼。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資訊窗4的內容:《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問題》。

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問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求幾個幾分之幾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及“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教學分數連乘法,既為學生提供練習分數乘法計算的機會,又為學生學習分數連除以及乘除混合運算作了準備。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並結合課標的要求,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問題的數量關係,掌握分數連乘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2)讓學生在“用數學”活動中,學會收集、選擇和加工資訊,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在共同探討中培養合作意識。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和掌握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問題的數量關係,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難點是用分數連乘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充分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化抽象為直觀,把計算學習和解決問題有機結合,並注重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理解數量關係,是突破本課重難點的關鍵所在。

教學方法:

五年級學生的思維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已有了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的能力,創造性成分也比中年級有所增強。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本課教學中我主要採取數形結合的方法,藉助線段圖幫助學生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使直觀教學與抽象概括有機結合,掌握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計算方法。基於以上認識,在本節課教學中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以教材的情境設計為依託,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對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這幾問題的關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問題意識。

(2)“探究--研討”法:當學生提出問題後,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3)數形結合法: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內容比較抽象,理解和掌握有一定難度。教學中採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利用線段圖把抽象的知識與具體的圖形聯絡起來,從而有效降低教學的難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主要是通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理解概念掌握規律並形成知識和技能,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由於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分的問題中有兩個單位“1“的量,預計學生在分析問題時會把兩個單位‘1”混淆,因此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解題思路的教學,分析題意時讓學生反覆說每一步是把誰看作單位一在算什麼,使其在理清數量關係的前提下進行思考,達到理解掌握的目的,提高課堂效率。

教學過程:

本節課主要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

一、回顧舊知,匯入新課

課堂伊始,我就讓學生先做一組尋找單位“1”的練習題:

(1)白羊的只數是黑羊的3/8。

(2)梨重量的1/5和蘋果的重量相等。

然後又設計了給上兩題補充一個已知條件口頭提出問並解答的練習:。

(1)有40只黑羊,白羊只數是黑羊的3/8。……

(2)梨重量的1/5和蘋果的重量相等,有40千克梨,………

這節課我們就繼續利用單位“1”來解決更多的問題。

這一環節中兩個練習題的設計,有層次有梯度的複習了有關單位“1”的知識內容,目的是讓學生熟悉單位“1“,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新課匯入乾脆、利索、自然,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參與到新知的學習中去。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課本情境圖:裝一個紅沙包需要60克玉米。裝一個綠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紅沙包的3/4。裝一個黃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綠沙包的7/9。根據上面的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教師根據學生提問板書:

(1)裝一個綠沙包需要多少玉米?

(2)裝一個黃沙包需要多少玉米?然後問學生:解決這兩個問題哪一個稍複雜一些?為什麼?

從生活情境入手匯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道理。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冊第49頁

教學目的:

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義。

2、理解、掌握約數和倍數的意義,知道約數、倍數的相互依存關係,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3、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自學、討論等方式的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準備:

1、兩張卡片、2、多媒體演示課件

〔評析〕為了體現當今新的教育觀,即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使兒童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還要有目的去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所以制定的目標體系全面、恰當。

教學過程:

一、複習整理、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義

1、整除的含義

①讓學生在小卡片上寫一道除法算式

②黑板上展示學生的除法算式

〔評析〕學生的學習材料是自己尋找的,而不是教師或書本給定的材料,它們來源於學生自己,這樣的學習,可以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積極狀態,使學生對學習充滿著興趣,學生樂於繼續學習下去,而無須教師強迫學生學習。

③教師提出問題:A、哪一道除法算式的`被除數能被除數整除

B、在什麼情況下,才可以說“一個數能被另一個數整除”

④讓學生分小組合作、交流,解決以上兩個問題

⑤學生交流完畢,每小組派代表彙報本小組研究成果

〔評析〕讓學生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即給了學生一個人人蔘與、自主探索的機會,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識;又使學生在平等、自由、真誠悅納的情意關係中學會了與人共處。

2、抽象概括整除的概念

①師: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數,用字母b表示除數,在什麼情況下,a能被b整除?

②生:略

③師:讓學生完整地概括整除的意義

〔評析〕由於學生對整除的含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所以通過學生討論,師生對話,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概念,這樣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可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鞏固練習

①下面哪一組的第一個數能被第二個數整除

17和549和73.6和1.210和10

②下面四個數中誰能被誰整除

2、3、6、12

〔評析〕概念初步後,為了有效鞏固,恰到好處增加了練習,練習題設計時,考慮到不同學生的發展,增加了開放題,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又加深了學生對整除的理解

二、新知教學,瞭解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1、提出問題,看書自學

①在什麼情況下,a是b的倍數,b是a的約數。

②約數和倍數中的數一般指什麼數?不包括什麼數?

③你能仿照書中的(例1)舉一個例子,說明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倍數,另一個數是這個數的約數

2、學生自學,並回答問題及舉例、說明理由。

〔評析〕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去自學,這樣的學習,即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及自學能力。

3、明確約數和倍數的關係

根據例項提出問題:45能被15整除,能不能單獨說45是倍數、15是約數,為什麼?

生:略

師生共同小結:約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不能單獨地說一個數是倍數或約數。

〔評析〕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明確了一個數是否是另一個數的倍數或約數時,必須是以整除為前提,約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獨立存在。突出了教學的重點,準確地把握了教學關鍵。

4、鞏固練習

①下面每組數中,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約數?

36和97和1445和451和100

②下列數中,誰是誰的倍數?誰又是誰的約數?

1、2、6、12

③遊戲

規則:老師出示一個數,看你手中的卡片是否符合老師提出的條件,符合的請舉起你的卡片。

a、我是12,12能整除誰?

你們是我的什麼數?我又是你們的什麼數?

b、我是19,誰是我的約數?

c、我是2,誰是我的倍數?

d、我是1,誰是我的倍數?(小結:1是所有自然數的約數)

e、讓全體同學舉起卡片,讓具有數字6的同學指出自己的約數

〔評析〕練習題設計時,考慮到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發展,即有層次,又有坡度,形式又有多樣。即重視基本知識的訓練,同時還將知識性、趣味性有機地結合。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敏捷。通過練習,即鞏固了知識,又使全體學生不同程度得到了發展

三、回顧反思,談各人的收穫。

師:今天我們研究了什麼?又是怎樣研究的?你有什麼收穫?

〔評析〕讓學生總結本節課學習的方法,並談自己的收穫,這個過程不僅使學生明白了許多道理,而且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誘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的收穫不僅只有知識,還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學生體驗到學習之樂,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反思〕:素質教育的重要著眼點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改變學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所形成的那種偏重於記憶和理解、立足於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形成一種主動探究知識、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學習方式,這是一種有利於終身學習、發展學習的方式。為了倡導這種學習方式,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筆者在設計約數和倍數的意義這一課時,採用了以問題為中心,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以合作交流、討論、自學等形式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有了切實的落腳點。

綜觀整堂課,教師教得非常少,而學生講得非常多,學生之間合作交流多,學生自主學習多,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積極參與每一個教學環節,切身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悅,而且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滿足了學生求知、參與、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課內容

教材學情分析:

倒數的認識屬於新課標教材中數與代數部分數的認識範疇,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整數、小數、分數,會計算分數乘法,具有一定觀察、分析和思考能力,本課的教學為進一步學習分數除法作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倒數意義,會求一個數的倒數。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主動通過參與觀察、猜測、交流等活動,經歷探索求倒數的方法的過程,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向學生滲透現象與本質的辨證思想,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團結合作、主動探究的學習精神。

教學重點:

快速找到一個數的倒數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理解倒數的意義。

二、教法學法

1、指導思想:本著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指導思想,以內容定學法,以學法定教法,以教法導學法。

2、學法:指導學生會觀察、會思考、會交流。

3、教法:發現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和小組討論法相結合。

三、教學流程

1、情境引入,激趣揭題

(1)“學生做倒立”引入:“誰來說一說,這位同學的倒立的姿勢和剛才正立時有什麼不同?”

設計目的:學生很容易進入學習狀態,同時也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倒立在暗示本課的倒數的特徵,為下一步教學埋下伏筆。

(2)口算練習。根據學生回答,引出課題:《倒數》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什麼是倒數?a:分子分母倒過來的數是倒數。就像剛才做倒立一樣。

b:只要乘起來得數是1,就叫倒數。

設計目的:根據學生產生不的同意見,讓他們進行小組討論,必要時適當引導,得出倒數的真實意義:乘積為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

(2)倒數關係:生:×=1。引導學生說出:的倒數是,的倒數是,和互為倒數。(同桌互說)

設計目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小組討論交流的學習方法,生生互動,調動所有學生參與熱情,強化學生對倒數的理解,從而突破了理解倒數意義的難點。

(3)判斷題:

設計目的':分別根據倒數意義中“乘積”“兩個”“互為”三個關鍵詞設計,深化理解倒數意義。

(4)求倒數方法:依次給出真分數、假分數、整數1,0及帶分數,小數,必要時進行小組討論,得出求一個數倒數的方法:求一個數的倒數(0除外),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交換位置。

設計目的:真分數、假分數、整數、1,0,及帶分數、小數,層層深入,由易到難,一般到特殊,在學生碰到問題時進行小組討論,做一定量練習後再總結出求倒數的方法,水到渠成,這是本節課處理教學重點的特色設計。

3、鞏固與提高

“你說我寫”活動方案:學生兩人一小組,甲任意說一個數,乙寫出它的倒數,然後調換過來,乙任意說一個數,甲寫出它的倒數。

設計目的:再次把所有學生調動起來,課堂氣氛達到**,鞏固求一個數的倒數,突出重點。

四、板書:倒數

乘積為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

1的倒數是1,0沒有倒數。

求一個數的倒數(0除外),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交換位置。

設計目的:簡單,明瞭,既幫助學生理解倒數的意義,又加深學生的印象。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體積與容積》,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和表面積計算,形成一定的空間觀念。本課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也為將來學習體積、容積的單位和計算奠定良好的基礎。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使學生認識體積和容積的實際意義,掌握體積和容積的概念,理解“形狀變了,體積不變”的原理。

2、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探索、交流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在探究新知的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識,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情感。

而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並感知體積和容積的實際意義,建立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依據教材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體積和容積的區別。

教學中要用到的課件、量杯、紅薯、土豆等是我這節課要準備的教具。

而魔方、粉筆盒、橡皮泥等是學生要準備的學具。

新課程標準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根據這一理念,教學中我採用實驗操作法、主體教學法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把課堂完完全全地還給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在學法的選擇上,我採用讓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模式。

本課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的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用烏鴉喝水的故事來引入新課,在學生看過烏鴉喝水的故事的影片之後,我提出兩個問題:聰明的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瓶子裡的水面為什麼會上升?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得知原來是小石子佔了一定的空間,把水擠上來了。緊接著,我又提問:教室裡還有像小石子這樣佔有空間的物體嗎?哪些物體所佔的空間大,哪些物體所佔的空間小?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這節課的課題:體積與容積。

這樣用學生非常熟悉的故事引入,既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緊緊地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探索新知的強烈慾望,也體現出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絡。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這個環節我出示差不多大小的土豆和紅薯,讓學生猜一猜哪個所佔的空間大。單憑眼睛很難作出判斷,怎麼辦?我把問題拋給學生,要他們先獨立思考比較的方法,然後在小組交流,最後彙報意見。

接著我讓兩個學生上臺進行實驗演示(在演示的過程中臺下的學生可以給他們提建議):在兩個大小相同的量杯中放入同樣多的水,第一次讓學生觀察水面在哪裡,瞭解兩杯水是一樣多的。然後,慢慢將兩個物體放入杯中,讓學生進行第二次觀察,同時思考兩個問題:“兩個杯子的水面發生了什麼變化,說明了什麼?” “兩個杯子現在的水面不一樣高,又說明了什麼?”。學生在討論中明白了,物體放入水中佔了一定的空間,所以水面上升了;而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樣,說明物體所佔的空間有大有小。在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的` 基礎上,揭示體積的概念: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作物體的體積。接著,我及時提問:土豆和紅薯,哪個體積大?哪個體積小?誰還能說說生活中什麼物體體積大、什麼物體體積小。並出示背投電視與液晶電視,臺式電腦與手提電腦,大哥大手機與超薄手機,它們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為什麼現在的電視、電腦、手機設計越來越薄呢?

(這樣設計,學生經歷了實驗、觀察、交流合作等過程,深刻地感受到物體佔有一定的空間,而且不同物體所佔的空間大小不同,理解了體積的實際意義,同時感受到生活在不斷地變化。)

接下來我又引出“碗和水杯,哪個容器裝水多?”的問題,你們能設計一個方案並在小組裡動手操作進行比較嗎?

實驗方法是多樣的,如把碗裝滿水,倒入杯中,看滿還是不滿,或者把碗和杯子裝滿水,分別倒入兩個量杯中,看哪個量杯水位高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容器所容納物體的體積有大有小,這時我揭示容積的概念: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作容器的容積。為了加深對容積的認識,我再做一個演示:倒半杯水,這時候所裝的水量是不是杯子的容積?為什麼?那要裝多少水才是杯子的容積?

(這樣設計,使學生人人蔘與實驗,充分理解比較抽象的容積的概念,並且明白:容器所容納的最大容量才是容器的容積。)

為了區別體積和容積。我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魔方和粉筆盒。讓他們比一比、說一說:它倆誰的體積大?誰的容積大?粉筆盒的體積和容積有什麼不同?

(這個片段的設計,使學生會區別體積與容積的不同,並懂得了只有能夠裝東西的物體,才有容積,為實際應用打下基礎。)

為了體現數學來於生活,用於生活的理念,我設計了三個層次、形式多樣的練習:

一、基本練習。

這一層次有口答、選擇和判斷題。

這類題目的目的是趁熱打鐵,鞏固剛剛學習的基礎知識,加深對體積和容積概念的認識,練習的多樣化,提高了學生的解題能力。

第二層次的練習,是動手擺長方體、小組合作疊硬幣、用橡皮泥捏不同的形體,比較它們體積的大小。

動手擺長方體,目的是使學生明白擺的小正方體多,所擺的長方體體積就大,為以後學習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作了良好的鋪墊;疊硬幣、捏橡皮泥的練習,是讓學生明白“形狀變了,體積不變”的原理。

第三層次:提高練習

我設計了一個趣味比較:

胖子和瘦子誰的體積大?

這道練習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開放性思維。

四、評價體驗,交流心得。

這節課,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學生自由發言。

這一環節讓學生學會評價自我,評價他人,促進學生養成正確評價的觀念。

我的板書是這樣的。

意圖是:儘量用簡單明瞭的文字來表達重點內容。

我的說課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屬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長方體(二)”的內容,是在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的計算之後,進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綜合應用,緊貼於生活,對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有很大的幫助和作用。

二、目標分析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新課標的要求,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使學生體驗“等量替換”的數學方法,發展數學的應用意識。

2、過程與方法:感受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3、情感與價值: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合作意識,感受數學的價值,體驗學習的快樂。

三、教學重點:

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及計算

教學難點:設計測量方案

教具準備:透明容器、不規形狀的橡皮泥、石頭、大豆、正方體、長方體。

四、學情分析:

五(1)班學生從組成上說,一部分屬於原來中心國小的學生,他們學習認真、踏實、自覺,基礎紮實,好學上進,而絕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各村學和教學班點,基礎差、底子薄、生源雜,學習比較被動。對數學毫無興趣,還有部分學生年齡小,在他們身上還明顯地存在著兒童的天性,好動、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等。所以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本班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五、教法分析:

我先用講故事的.形式,首先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當中,然後通過動手操作,演示等活動,引導學生去發現,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鼓勵學生獨立尋找不同方法和途徑,把枯燥無味的數學變得即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有趣”和“測量”是我設計本節課的兩個著眼點。讓學生從測量規則物體的體積一下子過渡到不規則的圖形中,思維跨度大,具有挑戰性。怎樣讓學生輕鬆愉快地獲得新知,我採取三步走的策略:①先選取橡皮泥測量,由於學生都玩過,很容易理解;②其次,拿出學生非常熟悉的土豆來測量,由於土豆煮熟後和橡皮泥一樣可以捏變形,也很快能找出結果。③再出現石塊讓學生探索,發現簡便易行的最佳方案。④最後通過實際應用和發散思維的方式在練習、鞏固的基礎上,結束本節課。

六、教學過程設計:(7個環節)

1、複習舊知,首先複習長方體(正)體積的計算方法,並說出共用的計算公式。

2、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誰知道烏鴉喝水的故事?為什麼烏鴉能喝到水?難道我們人類還不如動物聰明嗎?以其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敢於和烏鴉比高低的學習熱情。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這時出示橡皮泥、土豆、石塊等物體,從外形上得出規則和不規則體的概念,誰能說出它們的形狀?這些物體、形狀不像長方體(正)的形狀那樣規則,沒有一個固定的形狀,稱這樣的物體為不規則物體,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測量(板書: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測量)。提示課題。

3、提問:怎樣計算它們的體積,看誰能想出辦法?放手讓學生積極思考方案,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及時鼓勱,讓學生大膽探索也是這節課的難點。

①估算;②像皮泥捏成長方體(正);③土豆煮熟後壓成長方體(正);④把石塊(鐵)磨成長方體(正)。

如果像石塊、鐵、雞蛋等不易改變它們的形狀或不允許改變形狀的時候,該怎麼辦?提示能不能由烏鴉喝水的故事得到啟發?引入第第⑤種方案。

教師演示:將石塊沉入水中。(學生仔細觀察):①有何變化?②討論:水面為什麼會上升?(體積增加)③增加的部分在哪裡?與石塊的體積有什麼關係?④石塊投入水中後,什麼在變?什麼沒變?(長、寬不變,水面的高度在變)。⑤怎樣計算石塊的體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容器的長、寬、水的高度:原來水的高度

放入石頭後水的高度

升高的水的高度

回答了以上的問題石塊的體積=容器的長×寬×升高的水的高度。學生很輕鬆地找到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說明烏鴉為什麼能喝到水的原因。

以上是本節的重點,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思路進行的,這樣一來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4、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誰還能想出其它辦法?

①逆方法;②裝滿水。再次鼓勵學生。

5、鞏固練習:由生活中的數學又返回到實際應用。

例:出示小黑板

鐵塊的體積=底面積×高 由此可得到另兩個公式:

底面積=體積÷高 高=體積÷底面積

讓學生活學、活用,達到一題多變,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效果。最後應強調水的體積與鐵塊體積的單位統一。(L=dm3)

6、小結:本節是對已學過知識的綜合運用,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只有理解了,才能把書本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然後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整堂課,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興奮狀態,是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也達到了新課標提出的“老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這一要求。

7、作業佈置:

P55第1、2題,2題作為課後思考題:也是對本節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1、如何測量一粒黃豆的體積?2、剛才的實驗中,只能長水嗎?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決問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本節內容安排了兩個例題,分2課時進行教學,今天我說的是其中的第2課時。解決問題是小數除法單元的一小節,讓學生學習用小數乘、除法計算解決常見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量關係及解決問題的經驗,瞭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這節課主要是呈現生活情景,提供生活資訊,收集、整理數學資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實際應用。不僅可以使學生體會計算在解決問題中的實際作用和價值,同時可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策略的訓練。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學過“四捨五入法”,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都曾滲及過,有一定的整理資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瞭解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正確運用小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採用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解決問題的多樣化,體會小數除法的應用價值。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正確運用小數除法,培養觀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難點:提高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對本課教學過程的預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生活和活動情景,以“創境激趣”為關鍵,以“解決問題”為核心,以“自主探索”為主線展開的`多維合作活動。為他們提供各種機會,採用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經歷思維衝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使學生體驗探索的過程,體會“學數學的樂趣”。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收集資訊

1、播放課件,出示生活情景圖。

2、匯入,出示課題:解決問題。

這節課我是從生活中的“倒油”的情境引入新課,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問題從生活中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生活中許多問題的確要用數學去解決,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理解了生活中的數學,體會到數學的價值。

(二)整理資訊、提出問題

1、課件出示例題

(1)大家能從中得到什麼數學資訊?

(2)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創設提問題的情境,體會提問題在生活中的應用,提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感受數學問題在生活中的存在)

(三)自主合作、探究問題

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求出6.25和16.6這兩個商,由於學生在前面已經學過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四捨五入法),因此可能會出現可以分裝在6個瓶子和包裝17個禮盒的結果,這兩個結果與實際不相符,引發學生的質疑和爭議。藉此時機組織學生在組內交流探究,讓他們繼續爭議下去,在辯論中明確為什麼要7個瓶子和只能包裝16個禮盒,使學生印象深刻,方法的形成水到渠成,同時也讓學生深刻地理解了為什麼不用“四捨五入法”取近似值,而要根據實際情況取商近似值的道理。

本節課我通過實物的演示,幫助學生對“進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的理解,既直觀又形象地證實了生活中確實存在這兩種情況,也引發學生今後在探究有些數學問題時,也可以通過動手操作或實驗來驗證事實的必要性。

我通過學生對兩個例項的比較,在比較中揭示兩種取商近似值的方法,使學生對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時也更體會了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

(四)交流方法、解決問題

1、指名說板,呈現不同的解題過程。

2、小結:分析問題時,我們要弄清楚題目的數量關係,再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解答,怎樣取“近似值”心中都要很清楚。

(設計意圖:將小組共同的認識成果轉化為全班共有,激勵創新,拓展思維。呈現學生的不同解法,讓學生在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後,享受成功的快樂。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發現問題的良性迴圈。讓學生學會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又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五)嘗試訓練、反饋評價

課件出示33頁“做一做”

其目的是歸納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即一般情況採用“四捨五入法”,特殊情況要根據實際情況採用“進一法”和“去尾法”,使得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更加完善,一目瞭然。在整個練習中充分讓學生說一說用什麼方法取商的近似值,為什麼?這樣有利於學生靈活應用方法,依據實際情況取商的近似值。

(六)深化練習,學會分析

出示P35

頁的第7題,小組討論交流,再彙報,集體訂正。

設想是數學教學從生活入手,最後又迴歸生活,更加充分地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當然,體會數學的意義和價值,聯絡生活理解掌握知識,這並不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標,最終目標是能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數學思維,數學方法,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再去創造,去解決的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進而形成勇於創新的精神,形成技能。

(七)小結: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生討論,師再總結

(八)佈置課外作業:35頁6、7題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9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小數乘小數》。它是人教版國小五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是教學小數的計算,教材一共安排了兩道例題和一個練習。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

小數乘以小數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乘以整數、整數乘以小數及整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既是小數除法學習的基礎,也是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和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學習的基礎。

(二)教學重難點的確立

教學要求:

1、從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通過學生的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和教師引導,使學生理解小數乘以小數的算理,掌握演算法,並能正確進行估算、口算、筆算。

2、在探索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歸納與概括的能力和用數學語言進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滲透轉化思想。

3、使學生體驗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遇到問題、不斷探究、解決問題方法的過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悅,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教學重點:

學生自己探索獲得“小數乘以小數”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轉化探索活動,使學生髮現因數中小數位數與積中小數位數的對應關係,悟出“兩個因數中的小數位數就是積中的小數的位數”。

二、說教法、學法

緊緊依託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順應探索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取向,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和討論交流,在不斷地“產生疑問、進行探索、釋疑、運用”這一迴圈過程中,自然地發現“積中小數位數與因數小數位數”的關係。

1、以學生為主體,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

數學課堂教學要注重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能力,著眼於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為此,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條件,積極營造學生自由學習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獨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學習中來感悟、探究、發現小數乘以小數的算理和演算法,讓學生經歷對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如課堂中首先呈現房間平面圖,啟發學生獲取資訊,提出問題,列出算式說明及依據。教學計算要善於捕捉差距,關注生成。如:通過以上學生知識形成的過程與經驗,緊接著出示陽臺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學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探索兩位小數與兩位小數相乘中兩個因數與積的小數位數的關係。並在小組裡討論過程中學生自主生成,小數乘小數的計演算法則,從而真正體現是學生邁過學習,自主獲得知識的生成過程和計算方法。

2、正確把握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係。

本課力求在每一個環節的推進過程中都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探究,再讓小組合作討論探究,教師只起穿針引線的作用,給予學生應有的尊重與信任,提供其廣闊的思考空間與交流機會,使其通過個體思考,小組或組際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認可的計演算法則或規律,充分體現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比如:教材重點組織學生探索筆算的方法,先告訴學生可以把豎式中的兩個小數都看成整數來計算,再結合直觀圖示討論,按整數相乘後怎樣才能得到原有的數?啟發學生理解,把兩個因數看成整數,等於把原來兩個因數分別乘以10得到整數,因數擴大100倍,積也就積也就相應擴大100倍。因此要得到原來算式的積,應用整數相乘的積反過來除以100。除此以外,學生可以通過單位換算把米化成分米得到的積後再換算成平方米。學生可以通過對筆算結果與估計結果的比較,判斷筆算

結果是否合理,從而確認相應計算方法的正確性。在引入“3.6X2.8”時要求學生先用兩種方法估算,並說明正確答案的範圍,根據以上推斷,讓學生獨立計算,為接下來筆算方法提供一種支援。

三、說教學程式

為充分體現以上的一些設想,本課的具體過程如下:

1、創設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數學問題”。

數學來源於生活,通過對學生熟悉的住房面積計算,既複習了舊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課要探索的新知,同時,賦予了計算一定的生活意義與實際意義,使學生感悟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認識到計算確實是一種需要,產生急於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慾望與興趣,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創造了良好的心理條件。如在創設情景引入的過程中,教師問:“你獲取了哪些資訊?”可以體現教師創造性使用教材,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識變成善於學習的知識。

2、對算理和演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放手讓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知識自己去探索,憑學生自己的理解來尋找解決新問題的方法。再通過相互的交流,不斷產生認知衝突,思維產生碰撞的火花,營造出繼續探索規律,解釋新問題的氛圍。

(1)獨立嘗試。學生在獨立計算4.2×3.6時,勢必會根據對前面小數乘以整數,整數乘以小數的演算法和算理的理解來進行計算,這一嘗試可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讓教師充分了解學生計算小數乘以小數時在認知上的`難點,為教師接下來有針對性、有重點的教學找準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演算法與想法。在交流中,教師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暢談自己的演算法與想法,及時掌握學生不同的思維生長點和認知區別。比如在計算小數乘小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讓學生估算2.8X3.6的結果最大是多少,然後讓學生再進行計算。教師充分尊重學生,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創造性地參與到計算的探索過程中來,對學生演算法、算理和結果上的對與錯不作判斷,而是把各種不同的演算法與想法展示給全班學生,讓其產生思維的碰撞與衝突,為其留下思維的空間。

3、運用規律來解決問題,讓學生進一步感悟算理,獲得方法。

運用學生自己發現的規律來指導計算,一方面可加深對算理的理解,提高對演算法的感性認識,為歸納出小數乘以小數的法則打好基礎,另一方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愉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規律。如在課堂練習環節中,設計了練一練的習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再指名在全體學生面前談自己的想法與演算法,通過計算與交流,學生對小數乘以小數的演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同時對因數中有幾位小數,積中就有幾位小數這一規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運用法則,進行專項訓練與開放訓練,以拓寬思維,促進發展。

小數乘法的計演算法則,具有較強的操作性,是對小數乘法算理在操作層面上最簡單的概括,對學生在計算時有很強的指導作用,是思維的簡約化,是解題策略的優化。為此,設計了一些專項性習題,根據算式特點在積或因數中點上小數點的正確位置,以更一步強化積中的小數位數由因數中小數的位數來決定這一規律。為了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想象空間,安排了一組開放性練習,使學生的基礎知識得到落實,也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得到開發,探索能力得到訓練。最後還安排了一個實踐題:一種西裝面料,每米售價58.5元。買這樣的面料5.2米,應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數,在計算)並應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計算出物品的總價。讓學生在頗有興趣的計算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將探索獲得的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工作中去,應用數學知識分析解決一些生活問題。

總之,本課力求改變以往計算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少,以計算技能的培養為主,以正確計算為最終目標的教學方法,而是始終關注學生的發展,創設各種條件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產生、形成、發展、運用過程中,通過自主學習、同桌討論、合作交流,去發現和創造小數乘以小數的算理和演算法,從而使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思維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養和發展,使數學思想方法得到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