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我去商店買東西說課稿

說課稿5.3K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去商店買東西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去商店買東西說課稿

《購物小竅門》是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第二課,本課共四個話題,一共分四課時進行教學,《我去商店買東西》是其中的第三個話題。

一、教材分析

“我去商店買東西”其目的是教育學生在選購商品的過程中,既要精打細算,又要注意購物中的文明行為。圍繞這個目標,結合現在學生普遍不會精打細算、理性消費,以及獨自外出購買物品經驗少的實際情況。本主題呈現以下內容:教材60頁是一個問題情景,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61頁對學生存在的消費問題進一步深化,消費不僅是個人的事情,也是一種社會行為,如果說前面的內容著眼於學生的個人消費意識,這一部分的內容則著眼於學生的公德意識,讓學生知道超市購物時不論是亂拿亂放商品還是隨意開啟外包裝,都是違反超市經營的不文明行為,62頁通過學生調查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發現廣告對於大眾消費的巨大影響。並通過拓展讓學生在設計廣告語的過程中,對廣告需要的新穎、趣味性及真實性有感性的認識。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已初步具有一定的社會視野,他們對購物知識有一定的瞭解,但學生普遍不會精打細算、理性消費,以及獨自外出購買物品經驗少的實際情況。因此,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合理消費、科學消費。將有助於他們走向生活、融入社會。

針對學生現狀和教材的實際內容,我設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瞭解本地的一些商業場所,調查、比較購物的一些方法,學習選購商品的初步知識,具備獨立購買簡單生活和學習用品的能力。

2、聯絡生活,學會文明消費,知道如何去購物。

3、瞭解廣告的基本作用。

三、教學重難點

1、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合理消費、科學消費。

2、讓學生明確購物過程中要注意的一些基本的行為規範。

3、瞭解廣告的作用。

教學方法針對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主要採用創設情景、小組合作等活動方式。教學準備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孩子們將調查購物中要注意的事項。我將準備ppt課件。

四、教學過程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倡導教師應是學生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內容設計為以下幾個環節:(一)動畫匯入,縮近距離;(二)合作交流,感知分享;(三)共同體驗,分享快樂;(四)迴歸生活,體驗快樂;(五)拓展延伸,共享快樂。下面我將依次為大家介紹。

(一)動畫匯入,縮近距離。播放視訊《小熊請客》引出話題:“同學們,小熊邀請了很多的客人來家裡做客,他要到超市去買好吃的回來招待他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隨小熊去商店買東西。(板書課題:我去商店買東西)

(二)合作交流,感知分享。我會適時引入活動一“走進生活,學做聰明的小顧客”我主要從這幾個方面來突破。首先請出購物小博士傳授幾招。(出示ppt方法一:成批地購物比較便宜;方法二:貨比三家不吃虧;方法三:學會討價還價。)然後引導學生根據書中內容,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完成購物方案。評價哪個小組設計的購物方案更為合理。班內評價,評出“購物我最棒”小組。

(三)共同體驗,分享快樂《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我設計了第二個活動“模擬現場,學做文明顧客”首先播放視訊,讓學生思考這些顧客的做法對不對?看完視訊學生暢所欲言。老師請學生表演,模擬現場購物。從表演中學生能更深刻的明確購物過程中要注意的一些基本的行為規範。(不大聲喧譁,不亂拿亂放,按順序排隊……)

(四)迴歸生活,體驗快樂。迴歸生活是品德課的基本目標。因此我設計的第三個活動“走進廣告,學做理性顧客”。我這樣匯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幾乎隨處能見到、聽到各種各樣的廣告。現在,我就向大家展示一則廣告,看一看,你從中都瞭解到了些什麼?(ppt演示)小組討論,班內交流:1、除了這樣的動畫廣告,大家還知道哪些形式的廣告?2、通過廣告,你瞭解到哪些資訊?通過交流,學生初步瞭解廣告的作用,教師適時提醒廣告也存在虛假。

(五)拓展延伸,共享快樂。新課程一個特點就是給學生留有自由發展和創造的空間。廣告是一種文化,優秀的廣告除了給大家帶來美的感受外,還能夠給我們形象地介紹某種商品的特點。那你們願不願意為你們喜歡的商品設計一條廣告嗎?在這一環節,我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讓學生自由發揮。最後班內交流,班內評價,評選出“最佳創意獎”。

五、設計理念

我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結合學生心理、生理特點,以及在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在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與主動性。力求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使學生形成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