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的說課稿範文彙總六篇

說課稿3.12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說課稿範文彙總六篇

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一、 教材分析:

《簡單Flash動畫製作》是人教版資訊科技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節的內容。本章是學生第一次學習動畫知識。是全套教材中培養學生多媒體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flash動畫的製作方法,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和正確的審美情趣。

本課是本章中學生對Flash軟體的初步接觸,承接上一節課的動畫原理。並貫穿了後面幾節課的動畫製作教學,是學生能夠快速掌握Flash軟體的基礎和保障。

二、 學生分析

1、 通過本節課Flash動畫的學習,學生已經瞭解動畫的基本原理。本課。學生將使 用flash軟體完成一個真正的動畫。學習新知的同時強化對動畫原理的理解。

2、八年級學生對新軟體的認知容易膚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創設一個與學習內容相似的“情景主題”,以學生為活動的主體,通過類比和對比來實現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提高。

3、由於學生的學習風格、認知基礎、動手能力有差異,考慮學生的分層培養,讓所有學生都學有所獲。

在以上的分析下,結合學生的實際。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三、 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掌握Flash的基本操作

(2)瞭解Flash動畫的製作原理和基本方法

(3)能製作簡單的逐幀動畫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學探究、小組協作、演示示範來學習用Flash製作動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個性審美觀,培養學生體驗探究問題和合作學習的樂趣。

四、 教學重難:

重點:利用Flash軟體製作太陽與白雲動畫移動和補間。

難點:動畫補間動畫創作的綜合分析及操作。

五、 教法與學法:

通過學生自學答疑、合作探究、重點鞏固、當堂訓練、拓展演練的方式教學。教學中,以任務驅動,啟發和誘導貫穿始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課堂在生動、高效中進行。

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配合上述教法。引導學生採用自學答疑,合作探究,重點鞏固,當堂訓練,拓展演練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以練為主,通過動腦動手來學習新知。

六、 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資訊科技課程學科特點,結合八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具體闡述

(一)播放動畫,激情匯入

首先為學生播放提前製作好的Flash動畫。激勵學生學習動畫製作。這樣創設輕鬆的學習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創設情景,準備實踐。

首先提問學生,完成一個動畫片應該有的步驟。然後類比創設一個“導演舞臺劇”的情景主題。然後讓學生通過觀察老師的講解熟悉flash軟體的基本佈局和基本工具的使用。此環節不僅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為接下來的任務完成做好必要準備。

(三)佈置任務、引導探究

本環節設計了兩個任務任務一、太陽的移動

讓學生在flash軟體中自制一個橢圓圖片,觀察每一幀的靜態圖片在快速移動時所產生的變化,通過實踐和觀察讓學生理解本節課的主要學習內容,並強化對動畫原理的理解。

任務二、白雲移動的動畫

通過學生完成太陽移動的動畫。讓學生充分體驗幀動畫製作的過程,讓學生產生成就感,並通過對調整動畫形變的思考,更深一步理解幀動畫的特點。並加強屬性面板的理解和使用 。

在學生自主學習中,教師巡迴指導。並評價學生的表現。

(四)課堂挑戰、提升知識

對於還未完成必作任務的學生,教師及小組給予指導幫助。對於已經完全掌握的學生,教師引導他們完成本節課的內容還要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提交展示。並強調最好要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本環節不僅僅是對教學內容的鞏固和提高,而且發展和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想象力。並注重了分層教學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獲。

教師巡迴指導。並評價學生的表現。

(五)交流評價、歸納總結 1、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2、總結本次的學習要點,讓學生以“這節課我學到了 我認為我的表現可以打 分。” 3、對小組和個人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六)佈置作業 要求製作好的同學將姓名的作品檔案提交作業。

七、 設計理念:

本節課,我採用了任務驅動法,按照難度遞增的方式有效分解了課程內容,分散了難點,突出了重點。注重了學生自主學習和過程體驗。實現了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這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四節的內容,本節是在國中生物光合作用的學習基礎上,分別從生物科學史、物質和能量轉變、結構和功能相適應這三個角度進一步學習光合作用,包括捕獲光能的色素和結構、光合作用的發現歷程,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期望學生不僅能從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中深化對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從光合作用經典實驗中學習到科學家設計實驗的智慧,培養實驗設計能力,還能感受到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實驗設計的巧妙。本節與其他章節有密切的聯絡,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綠色植物新陳代謝、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中具有重要意義,是必修一的重點內容之一。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①簡述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和作用,描述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Ⅰ)

②說明光合作用以及對它的認識過程。(Ⅱ)

③比較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別和聯絡。(Ⅱ)

④嘗試探究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環境因素。(Ⅲ)

⑤說出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Ⅰ)

⑥簡述化能合成作用。(Ⅰ)

2).技能目標:正確使用實驗器材,完成“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操作。

3).情感目標:體驗前人探索光合作用的研究歷程,並作出相關的評價;關注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討論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意義。

2、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①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及其作用。

②光合作用的發現及研究歷史。

③光合作用的光反應、暗反應過程及相互關係。

④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環境因素。

瞭解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和作用,有助於理解光合作用過程中能量的捕獲和轉化。光反應和暗反應是光合作用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的兩個過程,弄清其中物質和能量的轉化,才能算是真正理解了光合作用的原理,才能分析和討論哪些環境因素將對光合作用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分析前人的研究歷程,評價他們的研究方法,得出對科學研究的一般規律性的認識,結合當代科學研究的成果,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對實際問題的探索和討論,對於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有重要的意義。

2).教學難點:①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過程。

②探究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環境因素。

光反應和暗反應過程中物質和能量的變化,以及光照強度、溫度、大氣中CO2含量、植物體內H2O的含量、葉齡、礦質元素、呼吸作用、蒸騰作用等等因素綜合在一起,都將對光合作用產生影響,要引導學生理解這其中的知識,並進行相關的討論,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點。

二、說學生

本節的授課物件是高一的學生,

1)他們在國中的生物學學習中已具備了一定的關於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也做過“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這個實驗。

2)他們具備物質轉變和能量變化等相關的化學知識。

3)在前面的《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一節的學習中已經學習過簡單的對照實驗和相關的實驗設計原則,使本節課最後的實驗設計得以順利進行。

4)他們具有一定的 分析問題的能力,實施問題探究教學是可行的。

三、教法和學法

根據上述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本節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1)實驗法:以實驗說明結論。生物學的教學就是實驗的教學過程,實驗的展示形式有學生分組實驗、老師示範實驗、動畫和圖片演示實驗等,讓實驗現象說明問題,而不是直接讓學生記住結論。

2)問題探究教學發:以問題引發興趣。整個教學過程要設定好問題,層層展開,層層遞進,讓新知識與舊知識融為一個整體,讓學生在步步上升中攀登到知識的頂峰。

3)比較學習法,同時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解決光合作用抽象的過程。

四、課時安排:4課時(其中1課時為本節練習、講評、複習)

第一課時:捕獲光能的色素和結構。(在實驗室上)

第二課時: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

第三課時: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化能合成作用。

五、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 引入新課:(情景匯入 )

2、 “萬物生長靠太陽”,對絕大多數生物來說活細胞所需能量的最終來源是光能,將光能轉變為細胞能夠利用的化學能的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過程是怎樣的呢?綠色植物又是怎樣把光能轉化成化學能的?這是本節課要掌握的內容,

植物細胞進行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首先要能夠捕獲光能,因此,我們先來學習捕獲光能的色素與結構。 說明:此匯入方式先匯入到節再到課時,用情景加問題的模式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學習的主題-----光合作用,即明確了本節要掌握的目標,又清楚本節課的內容。

2捕獲光能的色素。包括色素的提取、分離,色素的種類、含量、捕獲的光譜、作用 教學策略:

採用實驗法和問題探究法來突破此教學重點。

1實驗法幫助學生明確實驗的原理、方法、步驟。

2本實驗相關的藥品和實驗注意事項較多,故採用問題探究法讓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與師生共同探究相結合(含自學、實驗、演示、談話、討論、講授等)來突破。

色素分佈在哪裡? 過渡到學習捕獲光能的結構

3捕獲光能的結構-----葉綠體

包括葉綠體的分佈、形狀、結構組成、功能。

哪些細胞才有葉綠體?葉綠體的形狀是怎樣的?有哪些結構組成?基粒和內囊體有什麼作用?葉綠體的膜表面和基質中分佈了什麼?葉綠體的功能是? 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角度,採用問題探究法教學。

小結,課堂練習 鞏固所學內容

  第二課時

1匯入新課:(複習匯入)

複習上節課的內容和國中生物所學的光合作用的概念 說明: 先複習概念,讓學生形成初步的印象,同時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光合作用只有幾句話,但人們得出這一認識卻經歷了漫長的探究歷程,科學家用了200多年的時間經過無數次的實驗才總結出來的。自然進入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的學習。

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光合作用只有幾句話,但人們得出這一認識卻經歷了漫長的探究歷程,科學家用了200多年的時間經過無數次的實驗才總結出來的,現在我們就沿著科學家們探究光合作用的足跡,來體驗他們認識問題的思維過程和科學探究的樂趣。

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 由於實驗較多,不利於學生掌握實驗設計思路和結論。所以打破以時間為線索的常規教學,而把實驗分為五類:植物為什麼會生長?植物放出氧氣之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場所、分別是什麼?釋放的氧氣來自於水還是二氧化碳?有機物是如何合成的?通過五個問題貫穿本節課,有利於學生對光合作用探究歷程的理解?

一植物為什麼會生長?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亞里士多德的結論正確嗎?你認同嗎?

2海爾蒙特的柳樹盆栽實驗

根據實驗設計原則,海爾蒙特的實驗設計有什麼缺陷?是誰首先想到植物的生長與空氣的作用有關? 多角度、多種方法引導質疑、激發興趣。

在關注經典實驗過程的同時,強調對實驗設計的思路、優缺點的分析,通過啟發學生質疑,進行合理假設,參與實驗設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植物放出氧氣之謎?

1普利斯特利的實驗

2英格豪斯實驗

是誰發現了光在其中的關鍵作用?

與前人相比,英格豪斯的實驗設計改進在什麼地方?

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場所的探究

1索緒爾的實驗

2梅耶的觀點

3薩克斯的天竺葵實驗

4恩格爾曼的水綿實驗

1897年,首次在教科書中稱它為光合作用。

根據以上科學家的探究里程歸納光合作用的過程歸納得出光合作用的化學方程式。

從化學方程式引出問題四和五。

四釋放的氧氣來自於水還是二氧化碳?

魯賓和卡門的氧同位素示蹤實驗

五有機物是如何合成的?

卡爾文的碳同位素示蹤實驗。

近代科學家對光合作用的研究:

袁隆平的雜交育種 總結歸納、感悟。

課後拓展:P103的第三題。

小結,課堂聯絡 鞏固所學知識。

  第三課時光合作用的過程

1匯入新課:(複習匯入)

寫出光合作用的總化學方程式 光合作用是非常複雜的多步反應,總反應式不能表示光合作用具體的進行歷程,這樣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過程的學習。

2光合作用的過程

包括光反應和暗反應的概念、場所、條件、原料、物質變化、能量變化。 採用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突破,含自學、演示、談話、討論、講授等)

3出示光合作用過程示意圖並作適當講解。

4光反應與暗反應關係的比較 列表比較法:用表格形式歸納,是內容簡潔明瞭。

5光反應暗反應之間的聯絡:

當光合作用的光反應過程被人為阻斷,你認為暗反應會被停止嗎?反過來,當暗反應過程被人為阻斷,你認為光反應會怎樣變化? 通過比較三碳化合物、五碳化合物之間的物質的量變化,進一步鞏固光合作用的過程。

6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

課外作業,小組設計,選一種環境因素,分析它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通過小組討論,確定並實施本小組的實驗方案,寫出實驗設計,待教師審閱後,與生物實驗室聯絡,而後利用課餘時間分別安排各小組到生物實驗室完成本小組的實驗。

提供一些思路供同學借鑑,當然還可以自己創出更有新意的實驗。

①光照強度的變化

②不同波長的光(紅光、綠光)

③不同的溫度(過度、適宜、過低)

④水分對植物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

7、化能合成作用

按小組學習教材中這部分的內容,提取這二個自然段中的主要內容,然後小組派代表說說從這部分內容中獲得些什麼知識。

講清:①自養生物(光能自養、化能自養及區別),

②異養生物。

結合上一節(第3節 細胞呼吸)的內容,全面劃分生物的代謝型別。 列表比較法

小結,練習 鞏固本課時的知識

板書設計

  捕獲光能的色素

一、 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提取色素 製備濾紙條 畫濾液細線 分離色素 觀察與記錄

二、 色素的種類和作用

種類 色素顏色 選擇吸收光能

葉綠素

(3/4) 葉綠素a 藍綠色 紅光和藍紫光

葉綠素b 黃綠色

類胡蘿蔔素(1/4) 胡蘿蔔素 橙黃色 藍紫光

葉黃素 黃色

三、 葉綠體的結構

外膜

內膜

基粒:由兩個以上的類囊體組成,含色素

基質:含多種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和少量的DNA

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一億有多大,也許你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課題,也許你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節課呢?它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麼呢?的確新課程第一次將“一億有多大”引入國小數學的課堂必有它的理由。下面我將從六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說新的課程理念及我的設計思路

數學新課程標準將一億有多大安排在第二學段數與代數的知識體系中,且安排在認數和計算器教學之後,其目的是相當的明顯的。從萬以內數的認識到億以內數、億以上數的認識,是學生數概念的又一次擴充。但由於1億這個數太大,學生很難結合具體的量獲得直觀感受。學生在讀、寫大數時常常出現錯誤,這往往與數的概念不清楚、數的感受不豐富有關。在“認數”和“用計算器計算”這二單元后,安排這個綜合應用,旨在使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經歷猜想、實驗、推理和對照的過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億這個數有多大。讓學生通過對具體數量的感知和體驗,進一步理解數的意義,建立數感。根據這一目標,蘇教版新課程數學教材出現了這嶄新的一課《一億有多大》。

活動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特徵。新課程指出:“教師應向兒童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揭示規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特點,我設計這節課時,主要以各種教學活動貫穿始終,如:“稱一稱”、“數一數”、“排一排”、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動腦思考、合作交流,在活動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努力營造一個學生樂學,課堂氣氛輕鬆愉悅的立體的開放式教學環境。

二,說教學目標

通過認真的推敲與把握,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與技能目標

藉助學生熟悉的事物,從不同角度對1億進行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能用倍比法或歸一法解答有關1億的問題,能借助計算器處理較複雜的資料。

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猜想、討論、計算等過程,初步獲得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目標

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藉助數學方法來解決,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願意與他人合作,與人交流,共同解決問題的良好品質;增強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對學生“學情”的調查與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導向,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難的。

重點:經過探究1億有多大的活動,使學生經歷猜想、實驗、推理和對照的過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億這個數有多大。

教學難點:體會和感受大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培養數感。

四,說一說我的教學理念(既我的教法和學法學法)

1、數學知識生活化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用應用於生活。在本節課中,我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熟悉的大米由少到多的感性體驗引入新課,讓學生充分體會生活中的數學。本課的設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的情境符合學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經驗,無疑,這將是學生理想的數學學習起點。

2、學科知識綜合化

學生的發展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因而數學應體現綜合的思想。我們應用“大數學觀”的理念將數學與其它學科有機融合起來。在教學中,數學與學校生活、自然、社會、常識、人文地理等知識有機融合,充分體現了“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這一人文理念。

3、學習方式多樣化

《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標準》也極力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故本課設計時極力凸顯這一教學理念。

4、學習過程體驗化

新的數學課程理念認為:過程是一個課程目標。“學生要想掌握數學,就必須用內心創造與體驗的方法學習數學。”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學生各自的思維方式、智力水平是不一樣的,因此,數學學習的過程又必須讓學生儘可能地經歷合作和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通過互動體驗認識數和數學思想,培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五,說教學策略和方法

本課的設計與實施,是一段艱難的過程,同時,更是一段充滿著創造與激情的過程。我把本課的教學大致分成了四個部分。

活動一

情境引入,發展數感

在課的一開始,我設計了一個小故事引入了“1億”,用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地展示出米粒由少到多的變化,直觀反映出學生對數的認識由小到大的變化過程。並且質疑1億粒大米有多少,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的學習活動。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自然而然地進入本節課的主要學習內容。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凸顯生活實際,力圖給學生創造一個從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活動二

實際操作,初步感知

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四人小組的活動估算出1億粒大米有多重,使學生從質量的角度初步感受1億有多大。我大致把它分成6步:第一步:老師提出問題

你能猜想出1億顆大米到底有多重嗎?(學生猜想)接著老師繼續提出問題:我們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能巧妙的稱出1億大米到底有多重?(學生討論)。第二步:教師引匯出設計方案:把1億粒大米稱一下

方案1、先稱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後乘1億,算出1億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關係算)方案2、先稱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數,最後乘1億,算出1億粒大米的重量。第三步:教師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選擇一種方案計算出1億粒大米的質量,請寫出計算過程以方便後面的彙報,可以用計算器來幫助計算。第四步:學生分組計算。第五步:各組彙報結果,教師板書,感受1億粒米的多少。

第六步:知道這些資訊後,你有什麼感想?(教育學生要愛惜糧食)

設計意圖: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一個自己去建構知識而形成“知識鏈”的過程。因此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創設學習情境,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很大的發展。而開放化的教學能切實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的設計真正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初步獲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併為下一個活動作好鋪墊。

活動三

合作探究,再次體會

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因為有了上一個環節的基礎,所以,在這個環節裡我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大膽想象,提出各種有關1億的問題。併為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在各自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探究,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安排了數一數和排一排這兩個環節1、數一數。這一環節中我是這樣安排的:(1)小組活動,動手數一數。以小組為單位,每人拿一些練習本,和在一起,以迴圈的方式一本一本的數,數到100本告訴老師,老師立刻告訴各小組所用的時間,組長記錄下來。完成後各小組交流所用時間。(2)小組合作,提出問題。談話:如果照這樣的速度,我們數一億本練習本要用多少秒呢?出示書上的表格(可把90秒改成全班認同的秒數),請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推算,並把結果填入表格。反饋,指名讀得數(3)進一步探究。談話:9千萬秒,這段時間長嗎?這麼長的時間用秒作單位來表示顯然不合適,你認為應該採用哪個時間單位?(年)怎樣換算成多少年?學生說出方法後看書上的算式。學生用計算器計算出結果。提問:看了這個結果,你有什麼感想?2、排一排。談話:剛才我們通過數一數從時間上感受了一億的大小,大家還想不想通過其他的方式,再來感受一下一億的大小。(1)實際測量長度。請10位同學手拉手站成一排,師生共同測量出長度。(取整米數)(2)列表進行推算。提問:照這樣計算,一億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長?出示表格,根據表格形式,各小組也依據剛才的測量資料列表格填一填,並反饋推算結果。(3)從繞地球的圈數來進一步感知一億有多大。指名讀出推算出的長度。談話:對於這個長度,大家都會感覺到很長,但究竟有多長可能還感受不深。地球赤道全長40000000米,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可以饒地球赤道多少圈?用計算器算一算。如果學生的計算器只能顯示8個數位,就要把米換成千米來算。指名說說計算結果。提問:看了這個資料,你又感受到什麼了?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充分參與操作性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通過開展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由此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活動四

聯絡實際,深入認識

聯絡生活中的事物,通過對比,引導學生在生活例項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充分感受1億這個數有多大。課件中,從身邊的資料如1億滴水大約可以匯成3333升水,能夠裝四輛大型運水車。

1億張紙疊在一起,約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

我國的小麥產量近年來穩定在1億噸左右。

新明日報20xx年2月26日電,聯合國糧農組織週三宣佈,爆發禽流感的亞洲迄今已殺雞1億多隻。

20xx年中國行動電話的數量已經突破了1億部。

設計意圖: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這樣一些具體生動、與生活密切聯絡的材料,使學生對數形成一個鮮明的表象,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這些又是綜合知識的介紹,可以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等教育的滲透。這樣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既培養了學生熱愛數學,熱愛生活的情感,又發展了學生的數感。

六,說預設實施效果

本課的立意始終圍繞著生活展開教學活動,讓數學的知識緊密地貼近生活的原型,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學習之初,學生通過多媒體感受米粒由少到多的變換,建立了對一億的感性認識;學習過程中,通過與夥伴的實踐,交流、合作、學生逐步地完善了對一億的理解,形成了比較準確的理性認識;最後,學生帶著這些理性的思維去發掘生活,對一億產生了更深層次的聯想。整個學習的過程,恰到好處地體現了從生活出發,透過現象看本質、最後迴歸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學習過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本節課我教學的基本思路是以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為主線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活動,把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變為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粗淺的認識,懇請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4

一、教學內容及簡析:

《拋硬幣》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三冊第九單元《統計與猜測》中的內容, 教材從貼近學生生活的不確定現象——拋硬幣、摸球活動入手由淺入深的初步滲透概率的數學思想,是學習概率知識的開始。教材引導學生通過猜測,實驗、探索、驗證的數學方法,使學生在大量的動手實驗資料的基礎上體會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對生活中一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通過分析、判斷做出合理的決策,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為進一步的學習打樁奠基。

二、說學情

二年級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統計知識,同時具備一些簡單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對於遊戲有強烈的興趣,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二年級學生的思維仍然以直觀形象為主,要想完成由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轉變,有必要藉助動手操作,讓學生親自去實驗,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基於以上分析我確定以下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猜想——實驗——驗證,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2、在具體情境中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判斷,並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詞語來描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培養初步的分析、判斷、推理和數學表達能力

3、在探究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培養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合作態度。

關於能力目標,最初我只關注了學生的數學表達,忽視了表達需要分析、推理和判斷作為支撐,在網友的幫助下,我才深刻的去理解教材,進一步走近學生,有了以上的教學目標確立。

教學重點: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使學生體驗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教學難點: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並用這些詞語對簡單事件進行描述。

課前準備:學生每6人一組。

教具準備:硬幣、盒子若干,黃白藍三色球,撲克牌,記錄單,相關課件

三、說教學流程:

活動是認識的基礎,這節課我以“遊戲活動”引領全課,採用“探究——體驗”的教學方式和“猜想——驗證”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在感悟中應用。把本節課分為四個環節:

1、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2、活動體驗,深入探究。

3、靈活應用,內化提高。

4、評價反思,課外延伸。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關於這個環節,我最七年級直對自己設計的“抽籤”和“石頭剪子布”遊戲情有獨鍾,在網友的建議下我認真揣摩了教材中“拋硬幣”的真正意圖,最後堅定的選擇了拋硬幣活動,在學生猜教師拋,同桌一個猜一個拋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你們發現了什麼?從而切入主題,硬幣落地時有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這就是不確定現象。

意圖:這樣不但放緩了學生初步接觸不確定現象的腳步(因為石頭剪子布有三種可能,而拋硬幣會有兩種可能),而且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正面或反面兩種可能,而不是“誰贏了”這樣的結果之中,從而順利的進入到下個環節的學習。

第二環節:活動體驗,深入探究。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所在,我分兩個層次帶領孩子,通過兩次摸球活動探究

第一層次: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第二層次;體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這兩次摸球活動雖然基本都是採取猜一猜、摸一摸、說一說的步驟進行,但又不盡相同。第一次摸球是學生無法看到什麼顏色球,在學生都摸到白球的驚奇中去掉外皮,露出廬山真面目(只有6個白球)之後去發現、去總結、去判斷生活中的事件。第二次的摸球活動是在學生知情的情況下(3個白球、三個黃球)猜測、試驗,發現,當然摸球的時候要求學生閉著眼睛,摸到球后看清顏色再放回盒子裡。

在這個過程中值得一提的有兩點:1、出示課件明確摸球規則,使學生有目的、有秩序的操作,在有效的操作基礎上通過統計、分析、判斷才有了良好的數學表達。2、用規範的語言描述可能性事件是本課的難點,教學中在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說、讓學生模仿說、到獨立用可能性的詞語列舉生活事例,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舞臺,契合了我們正在研究的課題《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的研究》,也是本節課最大的亮點。這樣也很好的突出本節的教學重點,有效的突破了難點。

第三環節:靈活應用,內化提高

這個環節我設計的三個有針對性的練習

1、課本93頁連一連。這道題的目的是為了運用所學知識判斷事情發生的可能性。

2、摸牌說牌遊戲:請5位同學摸牌。其餘同學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說一句話。比如:第一位同學抽走5後,第2名同學不可能再抽到5,可能抽到1,可能抽到2,也可能抽到 3,還可能抽到4。

意圖:在學生抽牌說牌中讓學生“開口說、動腦想”架起了思維與語言的橋樑,進一步的提高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

3、小組合作,按要求裝球。

任意摸一個球,可能會摸到藍球。

任意摸一個球,一定會摸到藍球。

任意摸一個球,不可能摸到藍球。

意圖:讓學生進行逆向思考,對本節知識進一步的深化和提高。

第四環節:評價反思,課外延伸。

意圖:課末通過:你認為你這節課表現怎麼樣?有什麼收穫?有什麼感想?課後繼續調查生活中可能性的事情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談收穫,談感想,自我評價,對自己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一個反思和總結的作用。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注重過程性評價。在每個環節選出優勝組。鼓勵提問:下個環節那個小組可能獲勝呢?激勵學生:只要努力就有可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滲透可能性的知識。也成為為課堂的一抹亮色。

四、說板書設計:

拋硬幣

——可能性

一定

不可能

可能

可能性分為確定和不確定,確定分為一定和不可能,不確定用可能來描述。這樣的板書,突出了本節教學重點。使學生一目瞭然,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大家從課件上可以看到我的板書,這裡我想說說課題,在研討的過程中,我一直困惑的是:北師大教材的課題大多以情境命題,我在情境課題之後加上數學課題,這樣是否可行?

五、說教學效果和反思:

正是在網友和各位的老師的幫助下,我才會一次次讀教材、讀學生,一次次反思、一遍遍修改,才會使學生在體驗感悟中理解了可能性的知識,才會在猜想驗證中提升了數學能力。比較好的達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也不知不覺獲得了提高!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上午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九課《輝煌燦爛的文學》一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

《輝煌燦爛的文學》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三單元第2課的學習內容。

本課主要介紹了我國古代文學的重大成就。從《詩經》、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再到明清小說,介紹了我國古代不同時期文學的主要形式和成就。

(二)教材地位

本節具有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後啟現代中國文學藝術的發展。課標要求知道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學成就,瞭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瞭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知道和掌握一定數量的名家及其作品。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欣賞,評論等方式積極參與教學;通過獨立思考或合作學習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比較概括;學會合作學習和相互交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瞭解中國古代燦爛的文化,培養文化修養,增強學生對國家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四)教學重難

重點:唐詩、宋詞和明清小說。

(設計意圖:唐詩、宋詞和明清小說,在我國古代文學上最具代表性。故設定為重點。)

難點:文學發展與政治、經濟之間的聯絡。

(設計意圖:文化史的基本理論指出,文化是一定時期社會政治、經濟反映。學生對這些理論的理解和運用還停留在感性認識層次,所以確定其為本課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指出,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合適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材料的刺激,能夠更有效獲取知識資訊。所以,本課我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積極創造有效情景,使知識形象化、生動化,以換取學生的生活經驗,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提高課堂實效。

根據美國教育家蘭·本達女士“探究—研討”教學法。為了解決本課難點,我將採用探究法。由學生就本課難點題開展的探究活動,。而且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能真正融入課堂,其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均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說學法:

高二普通班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表達能力,也積累了一定的歷史知識。但他們基礎較為薄弱,思維的批判性、靈活性還不夠成熟。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重視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在主動思考、自主探究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約5分鐘)

播放歌曲《詩經·采薇》,讓學生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高超藝術,由此匯入本課。

(設計意圖:這樣的匯入比較形象直觀,自然能把學生帶入一種相對“古樸”的意境,在這種氛圍中,再去學習古典文學,自然水到渠成了。)

(二)學習新課(約30分鐘)

在新課學習中我將本課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詩經》和楚辭。

聽完歌曲《詩經·采薇》後,老師引導學生分析《詩經》的詩的主要特點。最後讓學生歸納指出《詩經》地位和價值。

(設計意圖:由《采薇》分析出《詩經》的特點,符合史學的基本理論——論從史出。並且學生在高一語文課已經學習了《詩經》的選篇。這樣的設計可以讓普通班的學生更加容易的融入到課堂中來。)

接著採用實踐探究法,從端午節這一民俗入手並欣賞《離騷》中的名句向學生介紹屈原和《離騷》這一知識點。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可以換取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

第二部分“漢賦和唐詩”

我將重點放在唐代詩歌上。

我將通過,“唐詩接龍”的比賽活動,因為學生在語文課中學過的唐詩非常之多,“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由此丟擲探究問題——唐代詩歌繁榮的原因。從而探究中國古代一定社會的文化現象與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民族關係、對外關係及文化政策之間的關係,由此幫助學生理清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步驟。

(設計意圖:黃仁宇的“大歷史觀”指出,評判歷史應該從技術和策略角度來分析。引導學生從角度分析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這樣的討論法能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

第三部分“宋詞和元曲”

這部分的學習我將重點放在宋詞上,採取舉辦宋詞朗誦會的方式進行教學。在學生的朗誦中,感受宋詞的藝術魅力。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朗誦中,感受宋詞豪放派和婉約派的不同風格。而且能夠活躍課堂氛圍。)

第四部分“明清小說”

老師簡單介紹我國小說的產生後,通過舉行明清小說故事會,引導學生去了解這些小說的內容。

(設計意圖:從小說內容分析小說產生的歷史背景符合陳寅恪“文史互證”的歷史觀。突出重點,加強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三)小結、鞏固新課(約5分鐘)

我先總結我國古代文學形式的主要發展脈絡,再要求學生將本課內容概括為“我國古代輝煌燦爛的文學成就一覽表” 。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五、教學反思

① 這節課的設計本著“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積極創設活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② 本堂課有兩處高潮。第一次高潮是活動——唐詩接龍,這一活動設計符合學生表現欲強的特點,調動學生學習參與性,課堂氣氛熱烈。第二次高潮是活動——宋詞朗誦會。

③ 本堂課存在著不足之處:學生的參與性沒有預設中那麼高,部分預設過於理想化。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設計,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根據人美版美術實驗教科書十七冊第九課《小區規劃暢想》改編的。我任教的是鄉鎮中學,面對的絕大多數是農村的學生,文明生態村的建設對於他們會更親近。他們長期生活在農村,很少接觸大城市,對城市的環境和生活不了解,所以我要指導他們來建設自己生活著的村莊,讓家鄉的環境變得更美。在這一課的學習中,學生將圍繞“環境”這一主題學習多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對自己所居住的村莊進行調查,分析生活環境的佈局是否合理、配套裝置是否齊全,在這裡生活是否舒適、方便,環境是否優美、有利於人的健康等,大膽暢想未來的、理想中的生活環境,並繪製出(或製作出)村莊規劃設計。活動自始至終圍繞如何創建出人文、綠色、現代的生活環境進行。活動要充分體現出美術與現實社會的聯絡,美術與其他學科知識的綜合性。通過對環境的調查、規劃、宣傳、設計,能夠增強學生對社會、對環境的責任感。在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鍛鍊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充分利用村莊的自然條件,求得人與自然的平衡,使人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和諧統一的良性迴圈。本課的學習主題可以充分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充滿個性的創造力。本課的設定旨在引導學生進行多維的、整體的觀察,進行積極的思考和富於個性的、大膽創新的設計。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可以使學生認識到高質量的生活環境有益健康,體現人文性,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增強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環境藝術方面的知識,認識到村莊空間的合理規劃、實際的使用功能及個性化的空間安排等是村莊規劃的重要內容。

2、初步理解和認識“人與環境的高度和諧”這一觀點,理解村莊建設應體現“人文、綠色、現代”的特點。

3、學會運用不同的表現技法,繪製村莊平面規劃圖或選擇不同材料進行立體規劃設計。

(三)教學重點

暢想村莊環境,探索村莊環境的平面佈局與立體規劃設計的製作方法。

(四)教學難點

在村莊建築、設施、綠化等規劃設計中,對其功能意識、整體意識與創新意識的完美結合的體現。

(五)教具準備

文明生態示範村的圖片資料、錄影資料、其他平面規劃圖和立體模型。

(六)學具準備

繪圖可用水粉、水彩、彩色鉛筆、馬克筆等;模型製作可用橡皮泥、卡紙、色紙、木塊、海綿及其他材料。

二.說學情

我所面對的絕大多數是農村的學生,文明生態村的建設對於他們會更親近,但對城市小區規劃及建設不甚瞭解。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好玩,對於自己村莊生態村的建設會體現出濃厚的興趣,因為這貼近他們的生活。

三.說教法

我將採用引導觀察.分析講解.動手實踐.啟發式和問題教學法。利用圖片資料.錄象資料.規劃圖和立體模型來教學更直觀更靈活,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習興趣。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腦,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審美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四.說學法

學生在教師的主導地位和作用下構建學習主體結構。採用實地考察.合作交流和探究法進行學習。

五.說教學程式

(一)課前準備

課前引導學生對自己居住的周圍環境及整個村莊環境進行調研並收集資料。

1.學生對自己居住的周圍環境及村莊進行調研並收集資料。讓學生對所居住的生活環境有所瞭解。

2.在老師的帶領下考察與我校只有一牆之隔的營頭村,注意它的民居和周圍環境。瞭解其他村莊的環境,同時在老師的提示下有所啟發。

(二)匯入新課

多媒體大螢幕展示我們海棠灣鎮文明生態村——江林村的數碼相片、錄影資料,以及不同地域生態村、小區環境的圖片,匯入課題《文明生態村》。

1.欣賞圖片和錄影,比一比,談一談不同地域的生態村、小區環境是怎樣的。

通過欣賞圖片和錄影引發學生思考。

2.展示或描述自己居住的環境是怎樣的。

對課前準備的資料進行分析,激發興趣。

(三)解決問題

思考與討論:談一談你居住的環境在哪些方面給人們帶來了舒適和方便,哪些方面需要改進?

學生回答並討論,最後闡述自己的觀點。

通過討論,開闊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提示:據我觀察,我們鎮的鄉村環境除了生態示範村——江林村好一點,其餘的不盡人意,到處是不平坦的泥土路,雖然比以前寬了一點,但沙塵滿天飛;村裡雖然有了臨時小菜市場,但品種很少;村裡的樹木參差不齊,路邊沒有綠化帶和路燈;沒有自來水;建築物橫七豎八,村路七拐八彎;交通方面沒有公交車,主要的只有三輪摩托車。人類文化的活動極少,現代性更是談不上。

(四)開展文明生態村規劃與建設研討會

提問:你認為理想中的生活環境應該是怎樣的?結合實際,具體談一談未來文明生態村應如何規劃與建設?

分成若干小組,也可同村的學生分在同一個小組進行合作,每個小組選一名代表介紹本組的構思。

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的積極性。

在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鍛鍊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示:高質量的文明生態村環境首先應具備合理的建設規劃,包括美觀的建築造型、齊全的配套設施,環境宜人,生活方便,有益健康,體現出人文、綠色、現代的特點。

(五)設計與製作

用繪畫、剪貼或用電腦設計等方法,試著做文明生態村規劃圖。也可幾個同村同學一組,合作完成文明生態村規劃立體設計。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

播放鄉村小樂曲,教師巡視輔導。

提示:對村莊進行整體規劃時,既要考慮整體的藝術性,也要符合實際使用功能,根據本地區的生活特點、地理環境進行設計。在空間安排上根據人們居住、健身、出行的要求,劃出不同的活動空間,同時,注意綠化、標誌性雕塑、優美的公共設施,使人與環境得以高度的和諧,使村莊的設計規劃獨具特色。

(六)展示與評價

鼓勵學生將自己或本組最滿意的設計展示給大家,自評後請大家給予必要的評價。

虛心使人進步,從不同的意見中提高自己。

(七)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並答疑。

鼓勵學生平時注意多觀察、勤于思考。只有不斷進取,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聰明才智才能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學生談感想,並提出自己在設計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總結經驗,不斷進取。

六.板書設計

建設文明生態村

1.生態村的藝術性和特點 3.合理的建設規劃要則

2.生態村設施的使用功能 4.設計與製作的要求和方法

掛圖

學生作品展示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