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範文彙編六篇

說課稿1.16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說課稿範文彙編六篇

說課稿 篇1

[教學背景]

教材分析:

《把掌聲分給她一半》是小語第十一冊“體育”這一單元中的一篇主體課文。本單元的五篇都與體育有關,雖然題材風格不同,但是都充分展現體育運動的“力與美”,頌揚了體育精神的偉大。

本篇課文選自魯光的報告文學《中國姑娘》。記敘了中國女排隊長孫晉芳在訓練、比賽中的幾件事,塑造了一個鮮活感人的女排隊長形象,再現了她頑強拼搏,團結協作的精神。

學習這篇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塑造人物的方法,感受到團結奮鬥的體育精神。

[學情分析]:

我所面對的是六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基本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初步瞭解課文的內容沒有問題,但是由於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的發生距離現在有20幾年了,學生對那段中國排球的歷史,對人物所具備的體育精神,在認識上有一定的困難。尤其,這是一篇以體育為題材的典型人物報告文學作品,對作者刻畫人物的方法還不十分明確。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學情的分析,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識記生字新詞,瞭解課文內容,體會多角度刻畫人物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質疑—合作解疑—創意表達”的學習過程,感悟人物形象。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理解所體現的團結、拼搏、奮進的體育精神,認識到“祖國的榮譽高於一切”的民族精神。

[教學重點]

感悟鮮活的女排隊長的形象,理解團結、拼搏、奮進的體育精神。

[教學難點]

體會多角度刻畫人物的方法

[教法學法]:

課標中指出: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為此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質疑研讀法”,藉助動態畫面的“直觀感受法”,以讀促寫,讀寫結合,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達到“無為而治”的教學境界。

質疑------------解疑------------拓展

(問題意識) (合作意識) (運用意識)

說課稿 篇2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新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例4:常見的數量關係(第一課時),課型為新授課。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三位數乘二位數以及積的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把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數關係加以概括整理,加深學生對這些常見數量關係的認識,同時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術語的能力,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

結合以上分析,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單價、數量、總價”的含義,並能運用“單價×數量=總價”數量關係解決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通過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結合身邊的數學,理解“單價、數量、總價”的含義,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這組數量關係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術語的能力,發展學生分析、比較、歸納、抽象、概括的能力。

根據我確定的三維目標,重點為理解“單價、數量、總價”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數量關係。我將採用讓學生在日常生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含義及數量關係。本課的難點是理解數量關係並掌握,以及用術語能表達這些數量關係。將採用通過解決簡單問題,引導自主探索。

四年級的學生活潑,思維敏捷。有一定分析問題的能力,我將用創設教學情景,抓住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理解“單價、數量和總價”的關係。

結合學生的特點,依據數學新課標,我將本節課環節確定為一下五方面:

一、情境匯入

1、學生展示學生展示蒐集的超市購物的資訊。

2、如果我想買一件商品,應該要知道些什麼條件?

二、探究新知

(一)研究單價、數量與總價的.關係例4(1) 、(2)

(二)教學單價、數量、總價的概念及數量關係式

1、,觀察這兩個問題有什麼共同點?都是求什麼問題?

2、小結:每件物品的價錢叫做單價,買了多少叫做數量,一共用的錢數叫做總價。

3、出示學生收集的物品價格標籤,說一說單價是多少?

4、你發現單價、數量與總價有什麼關係?

5、小結單價、數量與總價之間的關係

三、鞏固練習(基礎訓練)

四、拓展練習

根據“單價×數量=總價”的關係,解決下列問題。

五、課堂小結

我將板書設計為:

常見的數量關係(一)

例4: 每件商品的價錢,叫做單價;

買了多少,叫做數量;

一共用了多少錢數,叫做總價。

單價×數量=總價

總價÷單價=數量

總價÷數量=單價

來突出本節課的難點。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愛惜每一張紙》是鄂教版國小《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愛護我們的家園》中的第三個主題,也是這個單元的最後一個主題。這一主題由“‘紙的用途多’、‘造紙術——我國的偉大發明’、‘節約用紙’”三個活動板塊構成。通過三個聯絡緊密的主題活動,由今到古最後又回到今,讓學生在古今的這個來回中,認識紙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意義,初步瞭解樹木造紙的過程,瞭解紙與樹木的關係,懂得節約用紙的重大意義,養成節約用紙,愛惜紙張的好習慣。

2.教學目標

根據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總目標,結合《愛惜每一張紙》這一課的教學內容,我確定了以下四個方面的目標。

情感與態度:認識紙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懂得節約用紙意義重大。樹立愛惜每一張紙就是具體的環保實踐的觀念。

行為與習慣:能調整自己的行為,養成節約用紙,愛惜紙張的好習慣,並在生活中身體力行。

知識與技能:初步瞭解紙的來歷以及樹木造紙的過程,瞭解紙與樹木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通過親身感受、觀察、查閱等方法獲取資訊的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培養合作能力,在辨別踐行中提高實踐判斷能力。

3.說教學準備

為了順利完成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在課前師生需要作充分的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調查學校一天的用紙量。

學生準備:課前調查一天的用紙量,收集紙製品。

二、說學生和教學重難點

學情分析:熱愛大自然是兒童的天性,紙與孩子們天天接觸,但二年級的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卻難有節約的'意識和行為,這源於他們不瞭解紙是怎麼來的、紙來之不易。所以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以及二年級孩子們的認知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節約用紙、愛惜紙張的好習慣。

教學難點:讓學生了解紙與樹木、環保的關係,明白為什麼要愛惜每一張紙。

三、說教學設計理念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紙對於二年級的孩子們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為了突破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我想用孩子們熟悉的那一部分來引發他們對陌生內容的探究,從而獲得新的認識。所以我對於本課教學的設計理念是“源於兒童的生活,提升兒童的生活”,即以“活動”為主線,用兒童今天熟悉的生活,來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教學進入孩子們的生活,孩子們在多種喜歡的活動中增加了對紙的一種認識和情感,更加懂得熱愛生活——為明天更美好的生活自覺培養良好的環境道德和習慣,不知不覺中提升了他們自己的生活,孩子們的那種獲得將是孩子們自我提升、自我成長的過程。

四、說教法與學法

在“源於兒童的生活,提升兒童的生活”教學設計理念指導下,我主要採用以下基本的教學方法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

(一)說教法

教師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本節課中我主要採用啟發式、活動式、合作探究式、觀察演示(現代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課件:造紙術、樹與環境的視訊、學生相片)辯證式等等方法,來體現我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

(二)說學法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是由學生自主質疑,在教師的指導下采取合作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在猜、說、想、看、聽等各種活動中讓學生自己觀察、感受、思考,從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辨別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的四個活動聯絡緊密的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我設計用1課時完成教學。整個教學流程是“猜謎語——紙的用途多,看書本——紙的來歷,看短片——造紙的過程,出點子——愛惜節約用紙”。

活動一: 猜謎語——紙的用途多

孩子們喜歡玩猜謎語的遊戲,這節課我以猜謎語匯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四四方方,又薄又光。可以寫字,可以畫畫,傳播知識,傳播文化。”猜一物,學生猜到紙時,教師在黑板上板書:紙。

紙是學生不陌生的一樣東西,學生通過調查詢一找說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紙,並對自己帶的紙製品進行介紹,學生介紹完後,老師出示各類紙,在這裡出示的紙會更全面一些。引導學生明確紙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意識到紙的用途很多。

然後老師再設定一個情景:假設沒有紙,會給你的生活帶來哪些不便?這樣就讓學生去思考沒有紙的不便利,讓學生深刻的認識到紙的重要性。

這樣對紙的認識一正一反,學生會更加深刻一些。

活動二:看書本——紙的來歷

看一看書本瞭解古人寫字,課件演示對應形式的文字,並配上簡單的解說,引導學生經過分析比較,體會到造紙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

活動三:看短片——造紙的過程

首先讓學生看一看:瞭解造紙過程;再說說看完後的感受,知道紙的來之不易,再結合調查的資料知道,用紙量大,用的紙越多,砍得樹越多,會破壞環境,最後再來看一看造紙廠排除的汙水圖片,讓學生知道造紙還會汙染水源。通過看短片、圖片讓學生懂得了愛惜每一張紙就是愛護樹木、保護環境。

活動四:出點子——愛惜節約用紙

明白了為什麼要愛惜每一張紙後,那怎樣節約用紙、愛惜紙張呢?下面就來說一說節約用紙的好點子,然後再來辯一辯下面同學的行為,最後再來說一說在我們身邊有哪些節約用紙的好現象以及沒有節約的現象。

總的來說,活動三主要是解決難點,瞭解紙與樹、樹與人類的關係,明白為什麼要愛惜每一張紙。此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學科整合:課件展示、調查;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培養:學生初步學習統計、收集資料。活動四主要是突出重點,在看圖片與辨析中明理,在反思自己的行為中實現自我教育,在討論交流中尋找節約用紙的方法。通過這四個活動,提升了兒童原本的生活,為兒童明天美好的生活奠基。

六、說教學評價

本課的教學評價我力求做到融“激勵性、趣味性、過程性、引導性、發展性”於一體,促進學生的發展。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我校李校長、王瑤老師、鄭偉蓉老師的指導下多次打磨完成,每一次的磨課過程,我都在進步、成長,課也在不斷的完善,最後才展現在開發區的各位老師面前。這次上完課之後,區裡的很多優秀老師,還有陳教練員給出很多寶貴的建議,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感受和老師們給出的建議來談談這節課的優點和不足。

優點:1、教學目標把握得準確,並且目標準確、清楚。

2、教學環節能夠很好的支撐教學目標的完成。

3、學生節約意識基本已形成。

4、本節課能夠關注生活,教學內容能夠取之生活,用之生活。

5、創造性有體現,辨析環節設定的很好,能聯絡學生自己。

6、小調查環節也很好,用資料說明情況,讓學生認識得更加深刻。

7、板書簡練,能表現整節課的重點。

不足:

1、紙與環保的關係認識的不夠深。

2、各環節的連線不夠緊密。

3、在出點子環節中教師應該用事物引導或分類來說,並且要讓這些點子在指導實踐中去落實,出完點子後要導行,可以結合自己的行為來談。

4、教師在提問時有點大、泛,要貼近生活,基於學生自己。

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拉薩古城。接下來我將從教材解讀、教學目標、教學流程相容教法、學法以及教學流程、板書設計五個步驟展開。

一.教材解讀

《拉薩古城》是五年級下冊第一組課文延伸開來的選讀文章。第一單元主要向我們展示了中國西部地區的美麗風光,感受著西部的異域風情。老舍筆下的《草原》讓我們欣賞到了草原的遼闊美麗,同時也感受著漢族人民和蒙古族人民的深深情誼。《絲綢之路》則從歷史的角度向我們展示著這條千年文明之路,感受到了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白楊》則利用借物喻人的寫法,讚美了祖國新疆工作者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美好願景。《把鐵路修到拉薩去》同樣是在讚美西部工作者投身西部,開發西部,為促進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忘我工作。這個單元以西部風情為切入點,編者試圖延伸開來,讓我們感受著西部的文化。

《拉薩古城》作為第一單元的延續,它同樣向我們展示著拉薩的神祕。作者圍繞拉薩的藏族民居、經幡、大昭寺、八廓街四個方面,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神祕、神聖、幸福之地拉薩。文章語言優美,比喻、排比的巧妙運用,將神祕的拉薩真真實實地展露在我們面前,語言簡樸卻不失神祕,拉近了學生和拉薩的距離。這麼美的語言,值得我們細細地品讀,我想,這正是編者安排這篇文章的重要原因。

二.教學目標

這是一篇選讀課文,針對文字的特點,我針對城關區五年級學生制定了以下這個教學目標:

1. 會讀:經幡、鶴立雞群等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拉薩的神祕、神聖與幸福。

3. 學會抓住事物特點,掌握文章佈局、內容安排上的方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感受拉薩的神祕、神聖與幸福,教學難點是學會抓住事物的特點,掌握描寫景物的方法。

三.教學方法

對於這樣一篇選讀課文,我試著讓學生自主閱讀、通過小組間合作學習、生生間合作探究,來感受拉薩古城的風土人情,掌握描寫的方法。因此我設計 的教學流程,來突破重難點,最終達到學有所獲,學以致用的目的。

一.課前交流,圖片激趣

1. 交流課前搜尋到的關於拉薩的相關資料。

(五年級學生已經有了自主搜尋知識的`能力,課上一賽一賽的形式交流課前準備,給同學們一個展示的機會,也讓大家對拉薩有所瞭解,拉近文字與學生的距離)

2.圖片出示,教師補充

圖片出示布達拉宮以及拉薩相關的一些風土人情的圖片,於此同時配上一張地圖,平湖的位置和拉薩的位置,讓學生對拉薩的地理位置有所瞭解。

(拉薩對於學生而言是神祕的,圖片展示拉薩美麗的風光,讓學生對文字產生濃濃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3.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把握內容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圍繞一個核心問題:文章主要寫了哪些方面。

2.交流預習情況

字詞教學:短皺布、經幡、鶴立雞群等詞語,這些難認讀的詞語在字詞教學環節通過指名讀、學生正音、教師正音、齊讀來完成。而短皺簾、鎏金、勝利寶幢等詞語則隨文學習。

3.生生間解疑

(這個文字比較特殊,拉薩許多文化文明都不甚瞭解,因此,課前預習讓學生對於不瞭解的知識點有所掌握,也為順利開展課堂教學奠定基礎。教師相機出示短皺簾、經幡等圖片)

4. 交流核心問題:課文寫了拉薩古城的哪些方面。

藏族民居、經幡、大昭寺、八廓街四個方面。

三 .品讀課文,感受拉薩的魅力

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後,我提出本課的一個核心問題:你從哪裡感受到了拉薩的魅力?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品詞析句,感受拉薩的魅力。

1. 自由朗讀,找出關鍵句,圈出關鍵詞,並寫下感悟。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高段學生應該要學會自主閱讀,並留下思考過的痕跡,做到眼到、心到、筆到)

2.小組探究,交流感悟

剛剛自主閱讀後留下了思考的痕跡,那麼接下來小組交流探究。這裡我主要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小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個方面交流,也可以四個面都交流到。這裡我給學生5分鐘左右的時間,給他們充足的時間,讓交流更有成效,學生也可以及時補充知識點,同時也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發現新的點。

3.小組交流

交流是以小組為單位,成員代表發言,其他組員及時補充。老師相機提出問題。(對於選讀課文,老師要做到讓學生自主探究。這也是新課標指出的,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圍繞學為中心的生本觀。)

(1)學生說到藏族民族,則讓學生讀一讀作者對民居的描寫,試著想象一下畫面,說說看民居可能還有哪些獨特的風格。

(2)說到經幡時,我們抓住文章的比喻句:像一支正要起航的漂亮而龐大的艦隊,布達拉宮則是無與倫比的旗艦。抓住本體和喻體,感受作者在修辭手法上的生動形象,體會藏族人民的的美好願景。

學習經幡時,我選擇讓學生勾連我們這邊的祈願形式,讓拉薩古城的神祕更深入人心。

(3)大昭寺的部分,相機出示大昭寺的圖片,感受佛教殿堂的神祕與神聖,壯觀與聖潔。這些都是為了體會拉薩的魅力服務的。

我將本課的重點知識放在了第四自然段八廓街的學習上。我將通過對比學習的方式來學習第四段。第四段和前面三個自然段在表達上有所不同。請同學們對比著閱讀,找到不同點。

A. 自由朗讀,發現語言的祕密

B. 品詞析句,交流感悟

環繞著大昭寺的八廓街,像合攏的雙臂捧託著大昭寺。這個比喻句,寫出了八廓街與大昭寺的關係。

C抓住關鍵句,體會作者在佈局上的特點

我們藏民大多數虔誠的信徒, 同時也是熱愛生活的人。這句話在整個自然段中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句。找到這個句子,順勢引出西藏人民熱愛生活的表現。

D發現對比。

作者在寫法上的另一奇妙點,那就是對比的寫,將街上的熱鬧與大昭寺裡的莊嚴肅穆對比著寫。人們的誦經聲和討價還價的嘈雜聲混在一起……這些對比著寫,一邊是這樣,另一邊又是那樣的,兩者截然不同卻又搭配的恰到好處,向我們展示著這座城市的寧靜與喧譁,虛無與真實,佛教與塵世。

(在重點部分的學生上,我放手讓學生自己的探究,發現語言的祕密,做到從教內容向叫語文轉變。言意兼得,同時也讓學生學會在描寫景事物上的不同方法。)

四.默讀課文,建構全文。

1. 默讀全文,發現作者在內容編排上的特點。

2. 交流

發現在這篇文章上,作者先寫走進拉薩古城,引入眼簾的是藏族民居,再是經幡,接著是大昭寺,最後才是八廓街,他是按照遊記的形式,依照地點轉換順序來寫。

另一個文字的祕密學生不易發現,這也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難點。然,我們可以搭建一個梯子,出示句子:這一切使聖地拉薩……神祕之地,神聖之地,幸福之地。發現作者內容編排先後順序,正是他表達情感的需要。拉薩人感到幸福,正是因為那裡的人們有著信仰,代表著人民的心願。

五.小練筆

發現了這片文章在內容佈局上的祕密,作者抓住比喻、對比的修辭手法,寫出拉薩的魅力之處。請同學們也根據自己熟悉的一個事物,抓住其特點,有順序地寫一寫。

交流並修改練筆

五.教學理念

給學生一個點:拉薩的魅力,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將主動權歸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學上我有詳有略,內容的學習略學,而文章的佈局、寫法上重點學習,實現從教內容到教學法、寫法上。最後,小練筆,實現教學的遷移。

六.板書設計

拉薩古城 魅力之都

藏族民居

經幡 比喻句

大昭寺

八廓街 過渡句、對比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螞蟻和蟈蟈》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第二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螞蟻由於辛勤勞動而得以安然過冬,蟈蟈由於懶惰而又冷又餓,再也神氣不起來了。故事告訴我們,只有辛勤勞動,才能換來幸福生活。本文篇幅較短,卻富有教育意義。課文還配有精美的插圖,注重創設課文內容所展示的情境,富有兒童情趣,有助於學生觀察想象,理解課文內容。整篇課文不管從文字還是插圖都給人以美的啟迪。

二、學生分析

一年級學生年齡較小,知識少,處於學習的初始階段,缺乏有效的學習策略、學習方法。在課上,他們思維活躍,好說,好動,但注意力不夠集中,又不善分配。因此,教學方法要新穎,有趣,能夠激發學生興趣。

三、課時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年齡特徵,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是: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2、認識本課15個生字,學寫“糧、汗、由”3個字。

3、理解課文內容,初步感知螞蟻的勤勞和蟈蟈的懶惰。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創新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是通過朗讀,理解螞蟻的勤勞和蟈蟈的懶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創新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媒體設計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我選擇了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教學。根據教材特點,我設計了集圖、文、聲、動畫多種方式顯示教學資訊的課件,把感知、理解、鞏固、運用融為一體,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情境,提供動態圖象演示,強化直觀教學,及時反饋資訊,有效調控教學程式。

五、教法和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因此,結合學生年齡特徵和教材特點,我有機滲透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教學法: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教師應採用各種方法創設和諧美好的學習情境,有助於學生入景生情,在教學中我通過多媒體演示螞蟻和蟈蟈的活動場景,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學生直觀感受了螞蟻的勤勞和蟈蟈的懶惰。

2、品讀感悟法:朗讀是語言訓練,陶冶情操,體會感情,積澱語感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我給學生充分朗讀的機會,採用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引讀,比賽讀等各種朗讀形式,通過反覆誦讀,細心品位,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感受了螞蟻搬糧食的辛苦,蟈蟈的悠閒自得,再把理解到的意思和體會到的情感,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達到感悟語言,培養語感的目的。

我把本節課的學法定格為:朗讀學習法,觀察學習法,討論學習法。

六、教學設計

(一)、媒體激趣,匯入課題。

興趣是學生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並不斷探索的不竭動力,濃厚的興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教材特點,我憑藉多媒體的優勢,展示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圖片,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並讓學生觀察圖畫,把看到的景色說一說,指導學生練習看圖說話。

(二)、利用媒體,整體感知課文。

1、看動畫,仔細聽範讀。

閱讀心理學告訴我們,國小生在面對一篇新的課文時,總是充滿了新鮮感,總想一口氣讀下去。我充分重視這一環節,讓學生觀看多媒體動畫,仔細聽範讀,讓學生一開始就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2、聽完範讀後,請學生說說知道了什麼?讀給同桌聽聽。

格式塔學習理論認為,初讀時要強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生動的感覺,努力使學生獲得對課文整體的知覺把握。我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心理自由和閱讀時間,創設情境,創造條件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培養學生語言感受

的靈敏性,發展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並在“聽、說、讀”的過程中認識本課生字。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學習生字,效果好,學生印象深。

(三)創設情境,解決重難點。

學習第一自然段可以按以下步驟進行。

1、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後,指名讀,因為這是學生第一次站起來讀這段話,所以教師應適當的進行鼓勵,提高學生朗讀的積極性。

2、媒體動畫演示課文內容情境,小組圍繞問題討論:①小螞蟻是怎樣搬糧食的?②小螞蟻搬糧食的感覺怎麼樣?

讓學生理解螞蟻的勤勞,是教學難點,通過生動形象的動畫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很容易突破了難點。在解決這個難點時,我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在討論中,學生不但學會了闡述自己的觀點,還學會了傾聽他人的'見解。

3、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強化朗讀訓練。讓學生自由練讀,指名讀,互相評價:你為什麼要這麼讀?他讀得怎麼樣?

朗讀是學生對課文理解認識的外化表現,因此朗讀應該是帶有濃厚個性化色彩的。指名朗讀時,有的學生認為小螞蟻們太熱了,讀時強調“滿頭大汗”;有的學生強調“有的……有的……”,因為小螞蟻們搬糧食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強調“個個”,因為沒有螞蟻在偷懶;有的學生在讀“有的背,有的拉”的時候讀出很吃力的感覺,更有學生讀出了誇獎小螞蟻的語氣。這充分體現出了學生讀的自主性,獨創性,傾注了學生對語句內涵的切身體驗和個性理解。朗讀形式應多種多樣,可以自由讀,指名讀,比賽讀,應把朗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4、理解第一自然段要充分發揮教材的範例功能,強化創造性思維訓練:“除了用背和拉的方法來搬,小螞蟻還會用什麼辦法來搬糧食?”一句設問,激起千層浪,教師加大學生自由交流的時空,儘量多地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辦法和理由,同時師生共同評價,並且能用教師提供的句式練習說話。“①、他們有的,有的,個個。②、他們有的,有的,還有的,個個。”學生想說哪句就選擇說哪句。通過創造性思維訓練,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既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

教學第二自然段,可在第一自然段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第二自然段講幾隻蟈蟈笑螞蟻是傻瓜,躲在大樹下自由自在地乘涼。第一句話講了蟈蟈嘲笑螞蟻是傻瓜。第二句話講了蟈蟈悠閒自得,不知勞動。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設探究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學生觀看圖畫,傾聽蟈蟈的笑聲後,主動質疑:蟈蟈為什麼笑螞蟻?蟈蟈們搬糧食了嗎?蟈蟈們在幹什麼?在提出問題後,教師可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自由朗讀,表演讀,自主解決問題。學生通過討論、朗讀、表演,理解了蟈蟈的懶惰。我還利用教材,提問學生:蟈蟈是怎樣笑螞蟻的?因為一年級的口頭表達能力較弱,我隨即為學生提供一個說話的句式,“蟈蟈們笑了,有的說:‘你們,真是傻瓜。’有的說:‘你們,真是!’”學生通過自主交流,既深化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鍛鍊了口頭表達能力。

(四)、開展遊戲,指導寫字。

在低年級的閱讀課中,識字、寫字是不可忽視的主要任務,因此在課堂上要捨得花工夫,花時間進行識字、寫字教學。我利用課件,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情境:一隻小螞蟻搬了三袋糧食,可是搬也搬不動,請小朋友們幫個忙!只要你們會讀、會記、會寫,這三袋糧食就能搬進洞裡了。學生們學習興趣濃厚,紛紛舉手,積極參與。學生通過用熟字加偏旁,編順口溜的方法很容易記住了三個生字,又通過觀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從而把每一個字寫正確、寫漂亮。三袋糧食終於搬進洞裡了,學生為能幫助螞蟻而非常高興。在識字教學中,又有機地滲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總之,這節課,教師採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學生興趣濃,效果好,有效地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有趣的平衡》屬於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第六單元《整理和複習》中的綜合應用的第一課時,活動內容分為製作實驗用具、體會槓桿原理、體會反比例關係三個部分組成。教與學好這部分內容,不僅是對比例知識的鞏固,而且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有利於學生對反比例關係的理解,有利於學生分析動手、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

2、學情分析

有趣的平衡是在學生掌握了比例知識的基礎上設計的,六年級學生屬於國小高年級學段,學生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平衡現象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但學生很少對其進行理性分析,他們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經驗,而未上升到科學的層面。為此,重視有趣的平衡的教學,其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實驗,發現左邊的棋子數乘刻度數等於右邊的棋子數乘上刻度數,初步感知槓桿原理。同時發現左邊的棋子數刻度數的積不變時,右邊的棋子數與刻度數成反比例關係,加深學生對反比例關係的理解。

3、教學目標

⑴通過生活中平衡現象的實驗,體會所學的比例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絡,能利用掌握的比例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⑵通過實驗尋求規律,培養學生動手實踐、抽象概括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⑶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意識,體會學好數學的應用價值。

4、教學重點

體會槓桿原理,加深對反比例關係的理解。

5、教學難點

能利用掌握的`比例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

這部分內容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探究過程,因此,教學時,可採用動手操作、直觀發現、探究概括、應用昇華等措施進行教學,使學生體會到右邊刻度數增大,棋子數反而減少;刻度數減小,棋子數反而增大的規律,真正對棋子數與刻度數成反比例關係的理解。

三、說學法

由於學生的智力是多元的,在思維上存在著差異,有的善於形象思維,有的善於邏輯推理,有的善於動手操作,綜合考慮,本課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合作交流為主要形式,調動學生的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讓人人學習到有價值的數學。

四、說教程

㈠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1、談話引思。同學們,玩蹺蹺板時,怎樣使它平衡呢?

2、交流引新。剛才同學們的交流,實際上是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絡,這個活動的名稱就是有趣的平衡。(板書課題)

[意圖: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讓學生從熟悉的玩蹺蹺板活動中產生疑問,引出新知,從而增強學生參與探究的興趣和好奇心。]

㈡合作互動,探索規律

1、感知平衡現象

投影:教師出示蹺蹺板、天平等圖片。

提問:①這幾幅圖都共同反應了一種什麼樣的現象?你是怎麼知道的?②這裡的平衡與什麼有關?

追問:質量是不是平衡的唯一標準呢?

[意圖:通過觀察,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衡現象,提出質疑,激發了學生探究、實踐、驗證的慾望。]

2、實驗探索規律

⑴活動要求。在動手之前,一要明確活動每一步的任務和要求;二是以小組為單位,按照活動步驟合作活動;三是活動時要邊動手邊思考:與前面學習的哪方面知識有聯絡?怎樣應用我們學習的知識來更好地完成這個活動?

[意圖:活動之前,先提出活動要求,這樣讓學生活動的目的性更強,活動更規範有序,從而增強活動的效果。]

⑵實踐探索

實驗活動一:

談話思考:活動的第一個步驟做什麼?

觀察回答:課件出示第114頁第一幅圖。

教師小結:一要注意竹竿粗細均勻;二要選好中點;三要從中點向左右兩邊,每隔8釐米做一個刻度記錄,儘量相等。

小組活動:按上述要求操作,檢驗是否平衡。

[意圖:通過圖片來反映活動,學生看得比較具體,同時通過觀察、分析、操作,為活動的準確性奠定了基礎。]

實驗活動二:

提問思考:①如果兩個塑料袋掛在竹竿左右兩邊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樣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②如果兩個塑料袋放入同樣多的棋子,它們移動到什麼樣的位置才能保證平衡?

討論交流:先在小組內互相討論,再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小組活動:動手驗證交流觀點的正確性。

左右兩邊刻度相同,放入的棋子同樣多,就能保證平衡;當左右兩邊棋子同樣多時,槓桿中點兩邊的刻度相等才能保證平衡。

[意圖:引導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在特殊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從而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拴繩的那個中點是支點,當支點兩邊等距離的物體質量相同的時候,竹竿保持平衡。]

實驗活動三:

操作思考:①如果左邊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個棋子,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幾個棋子才能保證平衡?②如果左邊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個棋子,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幾個棋子呢?在刻度2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