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品】說課稿彙總六篇

說課稿3.15W

作為一名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說課稿彙總六篇

說課稿 篇1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稿

張家口市宣化區東二道巷國小 郭薇嬌

引入:

(播放錄影)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我是來自宣化區東二道巷國小的教師郭薇嬌。您剛才看到的就是我今天說課的內容,選自我校校本教材中的課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說教材:

教材分析:

古詩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它浩如煙海,博大精深,不但是漢語言文字的典範和精華,更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澱,20xx年我校承擔了《古詩文教學方法的研究》這一市級課題,並策劃編寫了這套校本教材—《魅力經典叢書》(課件:校本教材封面),開設了古詩詞課,從此,我們的學生就和古詩詞結下了不解之緣。幾年間,這套教材幾易其稿,而大家熟知的這首宋詞卻一直得以保留,其主要原因在於 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欣賞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個字,卻為我們營造出一個清新可人的夏夜無眠的意境。這首詞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田園詩作之一。它語言自然樸素,一改辛詞豪放不羈,金戈鐵馬的氣勢,以清新、帶著泥土的芳香,讓我們看到了一幅鮮明逼真的田野風光圖。詞中描寫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閒適心情,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學情分析:

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祖先留下的高貴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詩詞名篇,以精煉的語言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生活,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有豐富的想象力。而這對於對本詞來說,面對生活在城市裡的享受著工業文明的成果長大的孩子們,在理解上會有一定的難度。我想,引導孩子充分想想詩詞的意境,為孩子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在誦讀中“看見”另一片天空,進而理解詩句的彷彿內涵,體味其中深刻的思想感情,這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方法。

重難點:

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想象詞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詞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懷。

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概括起來為三個字,即:讀、品、悟

從教學目標的三維目標形式來說,即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

3、通過朗讀,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說教法學法:

記得一位教育名家曾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為了教而教,而是應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我以學生為主體,採用情境教學法,閱讀法,指導品讀法的教學,選擇想象閱讀法、朗讀體的學法組織教學。

說教學設計理念:

舉象顯情、借象悟情,實現古詩詞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詩詞,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後的意蘊,應該緊緊抓住“詩象”這一中介,成功實現古詩詞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顯,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地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 說教學過程:

簡介教學流程:

一、 引讀——與學生對話

1。 複習《清平樂》,瞭解作者

2。 破題,理解題目。

二、 初讀——與文字對話

1。 讀正確,讀流利

2。 讀出節奏

解題初讀,這是學習詩詞的基礎階段。學生從一年級就已開始接觸宋詞,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瞭解題目的組成部分以及題目的意思,交流作者的經歷。例如,這是一首詞,“西江月”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時間:夜。地點:黃沙道。事情:行(辛棄疾是這樣向我們介紹黃沙嶺的),這對學生來說很是容易。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出示這首詞,讓學生讀準讀通這首詞。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糾正“見”的讀音,指導學生正確把握這首詞的節奏,感受詞的節奏美,韻律美。

三、 品讀——與作者對話

1。 站在作者的身邊,你同辛棄疾都從詞作中看到了什麼?又聽到了什麼?聞到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2。 引導學生交流體會,並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

情感是詩歌的生命,解讀該詞之難,難在一個“情”字。感悟詩人之情,需要讀懂詩詞的景。這一問題統領課堂,讓學生充分感知、體會和領悟。通過問題的創設,詞人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自然地從詞句中湧現,思路層層深入,詞的意境似乎就在學生眼前。點撥學生透過詞句體會詞人的情感,鮮明地感受到詞人的喜悅之情。此情此景,讓學生感同身受、切己體察。激情誦讀,讓學生感同身受,對詩詞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四、 擴讀——與宋詞對話

1。 拓展辛棄疾的其他詞作 2。 介紹相關網站

從以辛棄疾的《清平樂》匯入開始,到學習他的《西江月》,體會他在詞中的思想感情,詞人辛棄疾是貫穿這節課設計的主線。因此在教學的最後拓展環節,仍以欣賞他的詞作為契機,介紹相關網站,帶領學生感受宋詞的魅力。

詳談教學過程及特點:

現在結合我的教學過程,我說說這節課的幾個特點:

一、 注重個性培養,處處彰顯學生主體地位。

1。尊重每個學生的朗讀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曾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

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語文課程標準的這一規定以發展學生的個性為出發點與歸宿,強調“閱讀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

不同的人對於同一內容的體會即使一樣,表達出來也有所差異。因此,在這節課的朗讀指導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允許學生通過各自獨特的角度去體會。請大家一起來看一段視訊:

(播放視訊)

“你從詞中感受到了什麼?用你聲情並茂的朗讀來表達。”這個問題貫穿於品讀詞作的環節始終。學生只有口誦文字,心入其境,並賦予形象的體態語言,這時,他們才是一個真正的閱讀主體,才能體會到閱讀的快樂,才可能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思想。

2。作業安排賦予學生選擇權

校本教材內容的講授刻意淡化了語言文字的工具性學習,更多的是激發並保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教學最後,我讓學生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業,可以自己嘗試再創作一首《西江月》,也可以再去學辛棄疾的其他詩詞或其他宋詞作品,還可用為這首詞配上畫,再現黃沙嶺美麗的夜景???

這些作業都是學生感興趣的作業,他在完成的過程中會實現又一次提升。我們學習古詩詞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成長,讓學生的人文素養也在古詩詞的浸潤中得以提升。

二、 以誦讀代解析,感受全詞意境美。

詩詞的意境是指“詩詞創作所達到的情景交融的思想和藝術境界,是通過對富於特徵的事物的描繪,與詩人內在的情意有機地結合而創造出來的情境交融,含義深遠的生活畫面。”“境”是詩詞中所描繪的景物或生活畫面,“意”則是這些物景或生活畫面中所蘊藏著的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將其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意境美是一首詩詞在藝術上成熟的標誌。如何才能去領略唐詩宋詞的意境美呢?我認為,在國小階段,我們可以在熟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去品詩詞,畫詩詞,

進而進入個性化的意境世界裡,領略到“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美。

於是我充分藉助各種教學手段補充資料注重形象感悟,讓學生充分地閱讀感悟,深入研讀思考,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引聯想畫面入情入境朗讀。從而把學生對文字的粗略感受轉變為細膩的體會,並通過創設情境,把文章中負載的情感真切地傳達給學生,使學生身臨其境,受到感染。

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而音樂卻能以特有的旋律、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進而昇華情感。

三、 多媒體,使古詩詞教學盡顯詩情畫意

在古詩教學中,充分發揮電教媒體傳遞、變動、再現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於學生的感覺器官,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有趣,轉靜態為動態,為學生思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的潛能得以更好地開發,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使 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得到滿足,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從而對產生學習的內驅力起到極好的促進作用。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具體表現在兩個環節:

1。 合理使用多媒體課件突破節奏中的難點

讀好宋詞的節奏是感悟宋詞魅力的前提。在本課的“讀出這首詞的節奏”環節中,有這樣一處難點(播課件)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這一句的節奏劃分與前幾句是不同的,而學生很容易混為一體。這時,多媒體課件的出現便成功地解決了這個節奏問題。

2。運用多媒體創設詩詞情境

音樂是開啟人感情閘門的鑰匙。古詩詞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留傳的千古絕唱,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絡。在教學中把複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樂溝通起來,儘可能的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於聽覺的旋律,有利於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

a教學伊始,我選用了充滿古韻的《琵琶曲》,那舒緩、悠揚的旋律帶領學生走進古詩詞的天地。

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寂寞的月亮》,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和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寂寞的月亮》是一篇散文,主要通過寫月亮在外人眼中的寂寞和自身的不屑於寂寞,來表達了月亮無私奉獻、心靜如水的高尚品格。而欲揚先抑、描寫生動、語言細膩、充滿詩情則是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

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他們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結合本課特點,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能力:學習本文思路清晰、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

2、過程與方法:多種誦讀方式相結合,感受文章語言的生動和筆法的細膩;

品味重點詞句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感悟月亮心靜如水、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

根據本文特點,我將本科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學習本文思路清晰、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確定為:感受文章語言的生動和筆法的細膩;品味重點詞句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情境激學法、認識類比法、分組討論法、問題討論法、教師導學法、學生自學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此外我準備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這樣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說學法

古人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課堂上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為他們今後繼續教育或終身教育打下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滲透學生學法指導,如:朗讀法、勾畫圈點法、知識遷移法、類比法等等。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我所授課的班級學生素質參差不齊,一部分學生底子薄,基礎差,本文文字淺顯,通俗易懂,課堂上通過激趣引導是可以保持住這一部分學生的注意力。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三個環節展開。

(一)賞月

1、匯入新課:

我準備採用欣賞圖片、設定問題的方式匯入,讓學生談談:從這張圓月圖中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與我們平時所見到的月亮有什麼不同?引出“寂寞的月亮”。

以此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對本文中月亮的寂寞的最初感悟。

2、講授新課:

(二)品月

新課標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聽讀中理清思路,鍛鍊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

我設計的具體教學步驟如下:

(1)教師與學生分段落完成本文的朗讀工作。其他學生邊聽邊思考:月亮的寂寞都表現在哪些方面?圈點勾畫出關鍵詞句。

這也符合新課標中明確指出的:“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2)師生交流,適時穿插多種形式的朗讀,加深學生體會。教師適時板書。

期間可適時插入如下問題:

①文中說:“為了月亮,我們寫過很多詩文,但一篇篇翻開來看,那不是寫給月亮的”,“那是我們藉助月亮來寫給自己的.。”請以學過的詩詞為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3)在作者看來,月亮是寂寞的,可是月亮自己是這樣想的嗎?

【不屑於】

(4)為什麼月亮對自己的寂寞是“不屑”的呢?請學生找出相關語句,有感情地朗讀出來,並說出自己的選擇的理由。可適時穿插有關對語言細膩、生動特點的賞析。

(5)師生交流,適時板書。

(6)由此可見,作者對月亮的感情是怎樣的?

【讚頌】

(7)既然如此,作者為什麼開篇還要一再突出表現她的寂寞?而不直接讚美呢?

【欲揚先抑】

(8)想一想:在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哪些文章採用了這樣的寫法?有什麼好處?

【《幽徑悲劇》】

(9)縱觀全篇,面對這樣的月亮,文中“我們”的情感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用文中詞語來概括。寫出這些變化有什麼用意?

【埋怨、指責——自私——仰望、等待、盼望、呼喚。

突出月亮的寂寞與不屑於寂寞,襯托月亮的高尚品格。】

(10)自己思考,然後小組討論交流:既然月亮是不屑於自己的寂寞的,這也是作者所知道的,為什麼作者還要以“寂寞的月亮”為題?呢?

(11)小組選派代表進行全班交流,教師適時引導、點撥、板書。

【擬人、直觀、形象,襯托突出月亮無私奉獻、心靜如水的高尚品格。】

(12)齊讀最後一段,思考:這一段在文章結構和內容上有什麼作用?

【結構上:點題,首尾呼應;

內容上:運用比喻,進一步讚美月亮的高尚品格,深化主旨。】

(13)學生結合板書,自主完成對本文中心思想的概括。

問題的設定一脈相承,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三)懂月

1、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抄寫一首能表現月亮無私奉獻或心靜如水高尚品格的詩詞,並在下面寫一段自己的感悟,加深對本文內容、思想的感受。

五、說板書設計

距離遙遠

寂 時間漫長

寞 死氣沉沉 欲揚先抑

不 不被理解

屑 的

於 無私奉獻 擬人襯托

月 大度高尚

亮 純潔無瑕

心靜如水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說課稿 篇3

一、教學重點的定位

1、說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感受中學的生活,培養學生的進取意識。

(2)指導學生學習規劃自我發展,培養自主發展的能力。

(3)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確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國小即將畢業,中學生活就要到來,孩子們懷揣著各種各樣的嚮往、夢想,在迷惘中尋覓,在躁動中演繹。

2、說教學重點:

重點:初步瞭解、感受中學的生活,培養學生的進取意識。指導學生學習規劃自我發展,培養自主發展的能力。

3、說教學難點:

難點: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確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二、教學重點的分析

這是粵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畢業之歌中最後一課《明天會更好》,是學生對六年國小學習生活的回顧和對未來中學生活學習的嚮往。從學科角度而言,是對六年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歸納與提升。

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預設的教學目標、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遊刃有餘,從容施教。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採用了:創設情境法、交流談話法、畢業主題班會等。使學生在直觀中感受中學、認識中學,暢談自己的中學夢想,從而解決重難點。

三、教學重點的解決方法與過程

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我根據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以中學面面觀、你心目中的中學、你為上中學準備好了嗎?三個活動環節,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交流等方式進行學習。

(一)中學面面觀

1.指導學生看書87頁的圖片。

2.分組觀看老師、同學收集有關一些中學的生活、學習的ppt圖片。

(設計意圖:新課程下的品德與社會教學環境中,教材已不限於固定的文字形式,而是融入生活、聯絡現實的一種課內教學資源。將材料分成中學校園、中學學習、中學人物等方面,讓學生觀看分享,在比較中讓學生感知中學的生活和學習情況。)

(二)合作交流,分享自己心目中的中學。

1.學生分組暢談自己心目中的中學。

2.學生交流如何克服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變化的困難,分享學習和生活的快樂。

(設計意圖:通過暢談自己心目中的中學,從學生的身邊生活入手,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和嚮往中學生活和中學學習的快樂。)

(三)為迎接中學生活學習,你準備好了嗎?

1.組織學生交流中學的學習、生活要注意什麼?

2.組織討論中學的學習方式與國小有什麼異同?。

3.每人暢談自己的畢業感言。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讓學生為上中學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和思想準備,讓學生學會了解自己的,正確認識自己優點和不足,善於學會調節,學會適應新環境,敢於面對困難和挑戰。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適應能力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四、說板書設計

我結合教學內容有序、系統地進行板書,既體現學生深刻感知和情感的變化,又能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易對比,通過板書能讓學生更清晰地瞭解中學的學習生活,希望學生能積極面對,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

板書:

學習環境變了 改變學習方式

中學 注意

生活環境變了 自我調節生活

說課稿 篇4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我喜愛的書》,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方法、學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對這堂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講述。

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我喜愛的書》是湘版八年級美術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本課屬於“設計·應用”型別課。把書封設計的學習與裝飾學生自己喜愛的書結合,通過設計自己喜愛書籍的封面,掌握書籍封面設計的基本技巧,培養其設計意 識。編者沒有沿襲傳統的以具象圖形為主的設計形式,而是強化了藉助文字圖形這個相對抽象的設計元素進行書籍封面設計的思路,突出以文字組合、變化、構成為 主的設計方式。更多以文字造型、大小變化、位置安排、色彩搭配及組合圖形等方面來考慮設計,試圖把文字作為一種獨立的視覺圖形進行設計處理,讓學生從中體 會到封面設計的一般性規律及表現要領。這種設計元素的單純化、抽象化處理,可以促使學生更易於接受與掌握封面設計的規律性知識。在學習封面設計的同時,本 課側重於提高學生字型設計的能力。

2、教學目標 :

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藉助文字圖形這個相對抽象的設計元素進行書籍封面設計的思路,讓學生從中體會到封面設計的規律性知識。提高學生對書籍封面設計學習的興趣,加深對封面審美價值的本質認識、,美術基礎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學會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方法,進而培養學生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依據新課程標準和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出發,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能夠在調查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中提高對書籍封面設計重要性的認識。

(2)能力目標:

*能夠初步掌握書籍封面版式設計的要求與方法。

(3)發展目標:

*能夠把文字圖形作為一種獨立的設計元素,設計自己喜愛書籍的封面。

(4)情感目標:

A。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B。培養學生以審美之心來觀察事物,感受生活,看待社會。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本課側重於提高學生字型設計的能力。

(2)難點

如何構思立意,運用文字的主次、疏密、虛實關係,以及考慮文字的大小、顏色、位置等因素去進行封面設計

攻破這一難點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方式講解:一、運用手工繪畫表現;二、運用多媒體手段對封面多層次的展示,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同時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

通過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學生達到教學目標 ,我準備用下列教法和學法:

二、說教法、學法及教學手段

1、說教法

教是為了學服務的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為了使本課在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切實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我採用一下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

情景對於學生的學習有著感染、暗示、激勵等作用,創設一個好的教學情景,在教學中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佈置學生收集有關書籍的相關資料,展示不同風格的書籍設計,拉近了學生與課堂的距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2)、觀察比較法

充分利用多媒體資訊科技,將不同風格書籍設計進行比較,緊扣教學重點,以問題的形式展現,讓學生在比較、討論、探究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3)、範例教學法

根據心裡學原理再造想像是根據詞語的描述或圖樣、圖解、符號紀錄等的示意,在人腦中形成新的形象的過程。因此,我真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展示教學相關資料。為學生提供大量的精彩感性書籍設計圖片和範例欣賞啟發學生靈感,豐富和完善學生構思與創作。

(4)、直觀演示練習法

直觀演示書籍設計步驟,激發學生想象力,引導學生自主或合作完成書籍設計作品。

三、說學法

本課重點是引導學生利用文字元素進行封面設計,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文字在此不再只是作為一種進行識別與交流的語言符號而存在,更多被看成一種可以進行造型變化與設 計的抽象圖形。但在教學中可以要求學生先不必考慮文字的圖形設計處理,而是強調文字的主次、疏密、虛實關係,以及考慮文字的大小、顏色、位置等因素的整體設計。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者學生比較棘手的問題,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最後同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始終以學生的朋友身份出現,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與教師處於平等的地位。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基本教學程式如下圖:

生:市場調查——交流討論——字型設計——封面設計——系列書封設計

互動>

師:引導觀察——情景創設——啟發點撥——彙總歸納

1、創設情景激趣匯入

首先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談談課前到市場調查,到書店觀摩各具特色的書籍封面的情況,建議學生把喜愛的書籍封面記錄下來,以學生作市場調查的圖片匯入,在交流不同表現形式的書封設計資料的同時,用多媒體展示封面設計的相關圖例,使學生討論時根據類別有所對照。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樹立學習信心,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作一種愉悅的享受,為學好本課搭好基架。

2、分析講解課文範畫,感知課文

通過教材供的書籍封面的展開圖片,使學生了解到完整的書籍封面設計是封面、書脊、封底的統一設計,在設計時要認真綜合考慮。文字的主次、疏密、虛實關係,以及文字的其他各種設計處理都直接關係到整個設計的效果,分析時,加以強調。重點關注兩個部分,其一是採用對稱或均衡的佈局形式設計書籍封面,其二是利用非均衡的佈局形式設計具有個性的書籍封面,並提示可設計系列書封,對設計製作時運用的材料、手法給予一定提示使學生獲得更多資訊,用作學生練習時參考。

3、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優秀封面作品,讓學生了解藝術家們採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方法來設計、表達封面主題的。然後分組採用不同方法用簡單的文字圖嘗試形設計自已喜愛的書籍封面版式,提示可以把文字都看成幾何方塊,注意大小、位置、形狀、色彩的變化。這時教師在教室裡巡迴指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最後每組自評後將一張最好的作品上交,在螢幕上進行展示點評。這種讓學生觀察、發現的學習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

4、展示與評價

學生介紹分組對比原有書籍的設計,介紹本組最佳設計作品的特點,教師積極引導同學之間探討各組設計作品的特點與不足所在。

五、說板書設計 :

美術課的板書應融畫與一體,因此,在教學中,應將作畫過程與板書相結合,將範畫、多媒體課件相對應,做到直觀清楚,突出主題,照顧全面。

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執教的課題是山教版二年級《品德與生活》下冊《家鄉的故事家鄉的歌》下面我將結合多媒體為大家介紹我開發設計的《家鄉的故事,家鄉的歌》。教學設計主要包括課程目標、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課前準備、評價任務設計、教學過程、作業設計、板書設計。

課標解讀:《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為組織和實施方式,引導兒童在活動中獲得理解與體驗的課程。

教材分析:

山教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中的活動三,“家鄉的故事,家鄉的歌”在讓學生通過收集家鄉的相關資料,進一步瞭解家鄉,熱愛家鄉。

學情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正處在思維、身體、情感發展的重要階段,因此要讓孩子形成一個對家鄉的正確廣泛的認知非常重要,此階段孩子接受能力很強,稍加引導,領略家鄉風情,必將讓孩子們形成一個對家鄉直觀的認識,形成對家鄉的深厚熱愛之情。

基於以上思考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

1、瞭解自己家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

2、能夠運用觀察、訪問、調查資料等各種收集資料的方式,瞭解家鄉的故事和家鄉的文化。

3、樂意與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和活動成果。

課前準備:教師準備:

1、教師準備好關於家鄉的資訊資料、圖片、照片等資料。

2、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學生通過網路、報紙等相關媒體蒐集家鄉的歌舞圖片、傳說故事等。

根據本課學習內容和二年級的年齡特點我的教學過程分為6個環節:一、故事匯入,引發探究興趣;二、小組合作交流探究;三、我是小小導遊員;四、我是小小故事王;五、我是小小歌唱家;六、誇一誇

家鄉的歌”展示地方的傳說故事、名勝古蹟、戲曲藝術及民間舞蹈等,旨評價任務設計:通過教學環節“一、二、三、四、五、六”來檢測教學目標1的達成。通過教學環節“二、三、四、五”來檢測教學目標2、3的達成。

下面我將解讀課件的演示具體介紹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

環節一:故事匯入,引發探究興趣。

1、讓學生聽《沂蒙山小調》教師講沂蒙紅嫂的故事;

2、帶領學生走進我們的家鄉“文登”。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興趣,通過聲樂體驗和故事匯入,引出本堂課的主題:家鄉的故事家鄉的歌】

環節二:小組合作,交流探究。

1、讓學生交流收集到有關家長的故事、傳說以及歌舞戲曲資料

2、小組推薦有價值的資料進行彙報,並說說是通過何種方式來蒐集資訊的。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小組交流,能夠集思廣益,讓他們蒐集到的資料更加充實,在自身資料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能聽一聽小組其他成員的意見,讓他們提前對家鄉的事物有所瞭解。說一說自己蒐集資料的方式也能給組內成員很大的啟示,旅遊、網路、報紙、電視等資料都是很好的途徑】

環節三:說一說家鄉的風景名勝。

1、這一環節由學生主持,教師和其他同學充當聽眾。

2、學生講解完之後並給出是通過何種渠道收集到的這些相關資料。

【設計意圖:低年級的國小生都有著很強烈的表現欲,這一環節正是讓他們自我充分發揮,學生登上講臺,拿著指揮棒,一一解讀自己瞭解的風景、名勝,調動了主講學生的積極性,也進一步激發起聽課學生的興趣,一幅幅美景展現在眼前,有一種美不勝收之感。讓學生產生對家鄉地理人文景觀的好奇和熱愛。】

環節四:講一講家鄉有的傳說和故事。

1、由學生自發交流,主要有:《王母娘娘洗腳盆》《三瓣石》《李龍王》

《仙女麻姑》《龍石晒字》《神槍手於得水》等的傳說和故事。

2、並講講是通過何種渠道獲得的。

【設計意圖: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好奇心非常強,有這麼多優美動聽的故事更加能夠深深地吸引住他們的聽覺,在傾聽和幻想中,感知年代久遠的傳奇。在講通過何種方式獲得這些故事時能夠和全班同學分享經驗,供大家效仿。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家鄉文化的魅力。】

環節五:唱一唱家鄉的歌曲或戲曲。

1、學生來唱家鄉的歌《文登是我家》。

2、聽歌曲《愛在文登》

【設計意圖:歌舞體驗往往能夠以情動人,在傾聽之餘,設計讓學生能夠唱起來,跳起來,深切地感受到我們家鄉不僅山美、水美、人美還有著動人的歌曲,對家長的熱愛之情就會更加熱烈和真摯。】

環節六:誇一誇。

1、通過交流學生有什麼感受。

2、用家鄉話誇一誇家鄉的美

3、伴著音樂再一次領略家鄉文登的優美風光。

【設計意圖:通過歌舞體驗,學生很容易融入其中,隨之歌唱,隨之舞動,在歌聲中,體會到家鄉的故事好聽,家鄉的歌很優美,進一步昇華了對家鄉的熱愛。】

下面介紹作業設計:課後,請大家繼續搜尋關於文登的有趣的或者你感興趣的事情,我們大家一起來分享。

【設計意圖:繼續挖掘學生蒐集資料和整理資料的能力,提升對家鄉的關注和了解。】

以上就是我開發設計的《家鄉的故事家鄉的歌》教學設計,有不足之處請各位領導給與指正,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6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上午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課標教材五年級下冊75頁—76頁《分數基本性質》。下面我就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五個方面來談一下教學過程設計及設計意圖。

一、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屬於概念教學。《分數基本性質》在國小數學學習中起

著承前啟後、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既與整數除法的商不變性質有著內在的聯絡,也是後面進一步學習分數的計算、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還是約分、通分的依據。

二、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清楚理解分數的意義,明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商不變

性質等知識,這些都為本節課學習做了知識上的鋪墊。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一種規律性知識,分數的分子、分母變了,分數的大小卻沒變。學生在這種“變”與“不變”中發現規律,掌握新知識。

三、 教學目標

綜合分析課程標準要求及學生實際,我確定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1.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並會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不同

的分數化成分母(或分子)相同而大小不變的分數。

2.初步養成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邏輯思維能力,並且在自主探究中正確認識和理解變與不變的辯證關係。

3.受到數學思想的薰陶,養成樂於探究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它是約分、通分的依據。

教學難點:讓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和歸納分數的基本性質,以及應用它解決相關的問題。

四、 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和認

知特點,結合教材內容,本課我主要採用猜想驗證與探索發現的教學模式。在分數的基本性質過程中,採取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觀察、分析。通過觀察、比較,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來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參與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

五、 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分五個部分進行

第一部分:故事設疑,揭示課題。以唐僧師徒分餅的故事創設問

題情境,揭示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第二部分:組織討論,動手操作。主要是組織學生動手去進行折、畫、標等活動,初步理解分數基本性質。

第三部分:合作探究,發現規律。主要的是學生找出規律,並利用規律解決問題。

第四部分:多層練習,鞏固深化。主要是鞏固所學知識並進行拓展提高。

第五部分:梳理知識,反思小結。主要是總結全課。

其中,第三部分“合作探究,發現規律”可以細化為三個環節:

環節一:動手操作,進行比較

這一環節是在第二部分的基礎上進行的,我給每組學生三張大小一樣的長條紙,讓學生用分數來表示塗色部分,並比較大小。此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

環節二:呈現問題,引導觀察

這一環節主要呈現給學生這樣的一個問題,“第一環節中的分數的分子、分母都不一樣,但是為什麼大小相等”,引導學生從左到右、從右到左兩方面去觀察,此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環節三:交流彙報,得出規律

這一環節主要是學生彙報交流,得出結論。

如果學生沒有概括出“0除外”就設計兩組練習,分子、分母同乘或除以0,完善結論;如果概括出來了,再追加一個問題“為什麼強調0除外”,鞏固結論。最終推匯出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此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應該強調的是,無論學生說的多麼好,教師最後的總結和確認是不可缺少的。

以上是我對《分數的性質》一節的教學設計意圖,有不當之處,請各位批評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