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棗核說課稿

說課稿6.89K

作為一名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棗核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棗核說課稿

棗核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你們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棗核》,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第一點、教材地位及作用

《棗核》是當代著名作家蕭乾表現海外華人思鄉之情的美文。編入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上第二單元——愛國情懷單元。本單元主要是讓學生傾聽海外遊子的心聲,聆聽愛國主義的讚歌,感受志士仁人的愛國情懷,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學習本文旨在讓學生從作品中瞭解所敘述的具體事件,傾聽海外遊子的愛國心聲,進而引發學生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情思。同時學習寫人記事的寫作方法:剪裁精當,結構精巧,從而提高語文寫作水平。

第二點、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計

1、把握本文明晰的線索。

2、通過理解重點語句進而明白富有含義的詞語中透出的愛國熱情。

3、理解本文以小見大的寫手法。

教學重點、把握本文明晰的線索。

教學難點、通過理解重點語句進而明白富有含義的詞語中透出的愛國熱情。

二、說學情

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分析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缺乏特定的情感體驗,所以老師先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啟用學生原有的情感體驗,進而聯絡課文中同窗思鄉的心理活動和表達思鄉心切的獨特方式來體會海外遊子的心境:身處異國他鄉,心戀故國故土。

三、說教法

陳鍾樑先生曾經說過:“語文課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的深處。語文課首先要上出語文味兒,要上得樸素自然,要向學生傳遞語言深處的美。”我覺得語文課必須在充分的課堂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閱讀感受能力,使學生在閱讀中能把握作品中的人物與事件,對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動人的情境和獨特的語言,形成自己的感受、體驗與評價,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為了“讓學生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我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設計了放聲朗讀、定向感知、思考解讀、創意表達四個學習環節,具體做法有:

1、配樂朗誦法:選取思鄉的配樂,讓學生跟著配樂朗誦課文,啟用學生原有的情感體驗。

2、設問教學法: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明確文章是以“棗核”為線索的精巧構思,理解文章中通過設定懸念所取得的效果。

3、情感教學法:推敲和體味飽含深情的語言,讓學生在簡潔質樸而又富有抒情色彩的語言中體悟海外華人依戀故土的民族感情。

四、說學法

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是由淺入深、不斷積累、不斷體驗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儘量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採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把課堂的時間交給學生。而八年級的學生還是得打好基礎,字詞的積累以及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少不了的,結合本課特點,就學法而言,讓學生做到以下兩點:

1、預習工作:落實“蹊蹺、掐、瑪瑙、殷切、嫣紅”等詞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做到能複述故事,在複述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情節的要點。

2、採用配樂朗誦方法整體感知內容,運用提問的方法理清文章的線索,並能快速找出文章設定懸念的幾處地方。而對於本文的難點,採用誦讀、討論的方法體味飽含深情的語言,通過設計問題,以啟發引導的方式,啟用學生原有的情感體驗,體會文中海外遊子對幾顆棗核的盼望與愛惜,從而表現他的拳拳愛國之情。

課時安排:1課時

五、說教學過程設計

1、聆聽熟悉旋律,走進棗核故事

課前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渲染氣氛。這首歌詞學生上學期就已學過,伴著這熟悉的旋律,同學生一起走進課文——一個關於“棗核”的故事(投影課題、作者)。

(設計意圖:本環節用音樂把學生帶入文字,勾起學生原有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心靈貼近文字,形成閱讀期待。)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棗核故事

(1)學生朗讀課文,瞭解文章內容,教師提問: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主要內容。

(2)讓學生理清課文結構:索棗核→見棗核→話棗核→點主題。

3、理清線索,初步感受愛國情感

(1)這是一篇具體敘述同窗言行的敘事文章,文章結構明顯,內容鮮活實在,讀後情景歷歷在目,教師提問:從文章的結構可看出,整篇文章都是圍繞棗核來展開的,因此,文章的線索很明顯就是(學生很快可以明確線索是“棗核”。)

(2)教師提問:既然“棗核”是貫穿全文的線索,那麼朋友索要這些棗核做什麼?課文前面有直接提到麼?課文又是怎麼介紹的呢?有什麼作用?

讓學生找出文中設定懸念的話語:一句是“東西倒不佔分量,可是用途卻很蹊蹺”。作用:文章開筆就設下懸念,引人入勝,將讀者的目光都吸引到“棗核”上來。另一句是“友人拿到棗核後,還故弄玄虛地說,‘等會你就明白了’”。作用:棗核的用途仍不明白交代,進一步緊緊吸引讀者,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4、課中話題,理解慰藉思鄉之情

(1)先讓學生解開前面所設定的懸念。教師提問:這幾顆小小的棗核到底用來做什麼,課文在哪個地方解開了這個謎團?引導學生找出“我想廠甸,想隆福寺……想舊曆年……想總布衚衕院裡那棵棗樹”這幾句話,由“想”字切入,解開前面設下的懸念,要棗核是為了種棗樹。

(2)為了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種棗樹的原因,教師提問:同窗為什麼要種棗樹?是閒著沒事做麼?由此引導學生理解:棗樹是故鄉的象徵,而種棗樹是為了慰藉思鄉之情,是思鄉之情的集體體現。

(3)為了讓學生能更充分理解了這位遊子的心境——國外千好萬好也難以彌補長期遠離故土的缺憾。

教師提問:第5至6段講同窗在國外的生活這一部分是不是作者的閒筆?

由此引導學生理解:山城美麗,生活富裕,事業如意,按常理說應該樂不思蜀,可是友人卻說“家庭事業都如意,各種新式裝置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總像是缺點什麼。也許是沒出息,怎麼年紀越大,思鄉越切”,對友人說的這句話作簡單分析後得知:對於一個海外遊子來說,國外千好萬好也難以彌補長期遠離故土的缺憾,因為這裡不是心的歸宿,原來缺的就是故鄉的溫暖,短短几句就將炎黃子孫的思鄉之情溢於言表。

(4)學生理解了飽含深情的語言後,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找出體現友人思鄉之情的行為。

教師提問:同窗還有很多言行體現了他的思鄉之情,值得我們欣賞品味,哪些言行還深深打動你了?找出來說說理由。

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交流、發言。師生共同點評。

明確友人的行動,如栽垂柳、植睡蓮、壘假山、建北海,學生都很容易就找出,在這基礎上引導學生明確:這些舉動實際上表示了友人自己蟄居海外思鄉心切,傾訴了思鄉之情,尤其是對“北海”所作的詳細描寫,讓學生懂得“這一切都是同窗精心挑選、特意構設而成,是家鄉北海公園的具體而微的再現”,深深理解了友人是通過這些舉止寄託了濃重的思鄉憶舊之情,文中的這一部分,進一步突出了海外赤子的鄉土情結。

5、點明主題,敘事樸實以小見大

(1)教師提問:本段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讓學生在主旨上把握文章,起到了點明主題,深化主旨,呼應開頭,從更深的層次上解開了懸念的作用。

(2)給文章的特色做個小結:從文章的語言和手法入手:文中與友人在後花園時的談話,作者用看似“實錄”的筆法記敘談話的經過,不加修飾,樸樸實實,把這位海外遊子的思鄉之情表現得深切感人,讀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本文作者不像別的作家,通過氣勢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現愛國,作者他卻另闢蹊徑,通過幾顆小小的棗核來表現思鄉之情,文章題材雖小,卻反映了愛國主義這一個大主題,通過友人對幾顆棗核的盼望與愛惜,表現出海外遊子的拳拳愛國之情。引導學生在寫作時,用小題材表現大主題,更容易打動讀者,做到以小見大。

6、創意表達,捎去故國美妙鄉音

(1)教師創設情境:讀完這篇課文,久別故園的海外赤子的桑梓戀,讓我們動容,讓我們震撼。雖然我們不能與美籍華人朋友面對面交流,但我們可以藉助網際網路,利用電子賀卡捎去我們的祝福。電子賀卡的封面我已經繪製好了——一株枝繁葉茂的棗樹。現在請同學們將你對這篇文章的閱讀體驗寫下來,作為內頁的祝福感言送給美籍華朋友,讓海外遊子傾聽來自故國的美妙鄉音。

(2)教師示例:你是這棵樹上的一葉碧綠/由濃濃的鄉情染成

這一樹思鄉的情愫啊/是永遠不會老去的鄉愁

(3)同學活動,教師評說。

板書設計:

要得種棗核

點明主題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方面對本課課堂教學設想進行了說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滿意接受。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專家給我這個機會。

棗核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棗核》是當代著名作家蕭乾表現海外華人思鄉之情的美文。文章緊緊扣住思鄉這一主題,以“棗核”為線索,一一記述了友人的思鄉之情之戀之舉,寫友人“想廠甸,想隆福寺”,“想舊曆年”,“想總布衚衕院裡那棵棗樹”,描寫友人在異國他鄉居住地精心設計修造“北海”的情景。所有的這一切都寫得那麼真切,那麼精巧,無一句華麗的辭藻,卻把這位友人依戀故土之心寫得那麼細緻,那麼深刻,感人肺腑。作者選材獨具慧眼,裁剪精當,表現了深邃感人的主題:“改了國籍,不等於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編者將其安排在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二單元,愛國情懷單元,本單元主要是讓學生傾聽愛國主義的讚歌,感受志士仁人的愛國情懷,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學習本文旨在讓學生了解作品敘述的具體事件,傾聽海外遊子的愛國心聲,進而引發學生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情思。同時學習寫人記事的方法:剪裁精當,結構精巧。

二、學情預估

由於八年級學生缺乏特定的情感體驗,所以難以理解所謂的“遊子心境”,教師宜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啟用學生原有的情感體驗,進而聯絡課文中同窗思鄉的心理活動和表達思鄉心切的獨特方式來體會海外遊子的心境:身處異國他鄉,心戀故國故土。

三、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①理解課文內容,學習飽含深情的語言

②學習課文以棗核為線索結構全篇的精巧構思

過程與方法

以朗讀為主線,聯絡人物所處的生活環境,扣住人物言行品評人物,領會人物情懷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悟海外華人對故土的依戀之情,樹立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意識

學習重點: 文章精巧的結構,熱愛故土的深情

學習難點: 理解美籍華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四、教學設想

陳鍾樑先生曾經說過:“語文課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的深處。語文課首先要上出語文味兒,要上得樸素自然,要向學生傳遞語言深處的美。”我想語文課必須在充分的課堂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閱讀感受能力,使學生在閱讀中能把握作品中的人物與事件,對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動人的情境和獨特的語言,形成自己的感受、體驗與評價,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為了“讓學生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我設計了放聲朗讀、定向感知、思考解讀、創意表達四個學習環節。

五、教學過程

預習設計:

1、自讀課文,圍繞“棗核”將課文分成四部分,並分別概括其主要內容。思考“棗核”在文中的作用。

2、在文中畫出能表現同窗依戀故鄉的語句,選擇其中的兩句說說你的理解。

(前者是為分析課文結構服務的;後者是為理解人物情感服務的)

(一)匯入

課前播放音樂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渲染氣氛。這首歌學生七年級就已學過,伴著這熟悉的旋律,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一個關於“棗核”的故事(投影課題、作者)。想想這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讀一讀,你一定會明白凝聚在棗核上的深情。

(設計意圖:用音樂勾起學生原有的情感體驗,匯入三言兩語,留下懸念,讓學生形成閱讀期待)

(二)放聲朗讀

1、朗讀要做到讀音準確——建議大家用“圈讀”生字詞的方法大聲地練習讀音。

落實如下詞語: 蹊蹺 掐 風燭殘年 殷切 瑪瑙 故弄玄虛 嫣紅 勻稱 感慨良深 不約而同 追憶 泛舟

2、朗讀要注意表達語氣——建議大家用“選讀”精彩句段的方式練習體會。

投影下列語句,學生表情朗讀: 第1、3段,第7段最後4句

(所謂表情朗讀,先引領學生辨別語言的感情色彩,再由學生分析語句的節奏、停頓、重音、語調,通過朗讀感受人物的喜怒哀樂,進而領悟作品的思想內涵。這幾句的選讀,意在讓學生體會棗核在友人心目中舉足輕重的分量,無可替代的地位,同時也暗示棗核是貫穿全文的線索,為下面學生分析課文精巧的結構作鋪墊。因為這是學習重點,課堂教學要從不同角度尋求突破。)

3、朗讀時要體味作者的感受

集體朗讀課文最後一段,注意語速與重音,體味作者在最後一段裡抒發的深層感悟,體會文章結尾畫龍點睛之妙。

(三)定向感知

1、我們學習課文,首先要認識它。要從整體上把握它,要從不同的角度去體驗它。這叫做認識課文,感知課文。下面請大家默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表達你對這篇課文的認識。每位同學都要力爭與別人的說法不一樣。你可以從文章體裁、故事內容、情節順序、文章結構、人物特點、文章技法、給人啟迪等等多個角度選取一個,來表達你的見解。

2、同學們默讀課文,寫理解課文的概括性文字,然後教師組織課堂交流。

(設計理念:教師的引言給學生明確的學法指導,把同學們引向具體的語言實踐活動。在實踐中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同時學會如何從不同角度把握課文,達到“授人以魚且授人以漁”的雙重目的。教師可視具體學情示例:這是一篇由棗核引發的故事。這是一篇展現海外遊子依戀故土深情的文章等等。教師的示範只是一個例子,更重要的是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整體把握全文。)

3、教師與同學們交流自己的看法,重點突出課文精巧的結構。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預習和剛才選讀的精彩句段,思考“棗核”在本文中有何作用?可先在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然後再作答。

(學情預估:棗核開啟了故事之門,聯絡了“我”和舊時同窗;棗核設定懸念:用途蹊蹺、同窗故弄玄虛,利用棗核神祕的用途緊緊吸引讀者;棗核在美籍華人朋友心中簡直等同於故土,試種棗核是為了慰藉思鄉之情;棗核是凝聚鄉情的感情線索)

(設計目的:由面到點,由整體到區域性,由感知到探究,循序漸進,理解課文,凸現課文的亮點,從而達成課標中所說的“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的閱讀要求。)

(四)思考解讀

1、這是一篇具體敘述同窗言行的敘事文章,文章內容鮮活實在,讀後情景歷歷在目,同窗的很多言行值得我們欣賞品味。(投影出“課中話題”:根據文章的敘述,同窗的哪些言行深深的打動了你,找出來並說說理由。)

2、同學們分小組進行活動,相互討論

3、課堂交流,教師要對學生的交流進行中肯的恰切的評價,對學生討論中不容易理清的問題要進行精要的講析。人物的行動,諸如栽垂柳、植睡蓮、壘假山、建北海,學生易找易解讀,但人物語言中飽含的感人至深的力量,學生存在理解性障礙:“家庭事業都如意,各種新式裝置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總好像是缺點什麼。也許是沒出息,怎麼年紀越大,思鄉越切。我現在可充分理解遊子的心境了。”教師必須先激發學生的生活積累,例如剛開始住校想家的感受,或突然離家的感覺,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然後再進行情感遷移,分析“遊子的心境”,推敲遊子“心上總缺點什麼”。

(設計理念:課標一再強調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只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和體驗,才能真正感悟文中詞句的意義和情味,提高學生對形象、語言、情感的領悟程度,與人物形成共鳴,讓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更讓人物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身在異國,心繫故土,“都如意”,“都有了”也無法替代故鄉的溫暖,無法彌補心上的缺憾,這樣解讀人物,復活她活生生的思想情感。讓學生超越時空,做一次精神的遠行,與遊子同行,與遊子對話。這樣的解讀才符合現代中學生心理,才符合接受美學的原理。)

4、人物的言行真實、生動、細膩,它們起伏於文中,生動地表現了同窗思鄉愛國之情的真切。讓我們一起來誦讀同窗京腔京味的傾訴,注重段末的四個“想”,要讀出痴情,讀出情味。

(五)創意表達

1、教師創設情境:讀完這篇課文,久別故園的海外赤子的桑梓戀,讓我們動容,讓我們震撼。雖然我們不能與美籍華人朋友面對面交流,但我們可以藉助網際網路,利用電子賀卡捎去我們的祝福。電子賀卡的封面我已經繪製好了——一株枝繁葉茂的棗樹。現在請同學們將你對這篇文章的閱讀體驗寫下來,作為內頁的祝福感言送給美籍華朋友,讓海外遊子傾聽來自故國的美妙鄉音。

2、教師示例:你是這棵樹上的一葉碧綠/由濃濃的鄉情染成

這一樹思鄉的情愫啊/是永遠不會老去的鄉愁

3、同學活動,教師評說,全課收束

(設計理念: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最後的學生語言實踐活動,必將融入學生自己最真切的感覺,最獨特的體驗,伴隨其中的是學生對人生觀、價值觀的思考過程。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有利於學生對文字的深入領悟,又能夠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當然這是一個開放的設計,關鍵是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培養學生個性表達的意識和能力,不必盲目追求所謂的完美境界。)

附板書設計:

棗核 蕭乾

索棗核———— 見棗核————種棗核

設定懸念 慰藉鄉思

線索

棗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980年初,當代著名作家蕭乾訪美歸來後,發表系列隨筆《美國點滴》共10篇,《棗核》是其中的一篇。文章講述了一個遠在大洋彼岸的風燭殘年的老人,作者的舊時同窗,離開故土50餘年後,在美國家庭事業都如意的情況下,託“我”捎帶幾枚生棗核給他試種的事。全文表達了海外華人身在異國他鄉,卻心繫故土的濃烈的思鄉愛國之情。

本篇課文被安排在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材第二單元的第一篇,編者建議把它定為學生略讀課文,因此教學本文我只安排一個課時。第二單元的主題是“愛國情懷”, 學生在學習了前面以“長征之歌”為主題的第一單元之後,感受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培養了民族自豪感,這對學習第二單元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學生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傾聽愛國主義的讚歌,感受仁人志士的愛國情懷,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說學情

學生經過第一個單元的學習後,對我們整個中華民族有了敬愛自豪之感,然而由於八年

級學生閱歷尚淺又缺乏特定的情感體驗,可能對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表現還缺少一定的感知和體會,尤其是對文中那位漂泊在外許久的老人的想法和做法也未必能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因此教師應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積累,如詩歌孟郊的《遊子吟》和歌曲《我的中國心》等等,來啟用學生原有的情感體驗,進而聯絡課文並更深一層地明白:愛國主義精神往往集中表現在對故鄉的思念和熱愛,而這種思念和熱愛又牽連著故鄉的一山一川,一草一木,一人一物。

三、說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根據上面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為本課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1、知識與能力

①理解課文內容,學習飽含深情的語言

②學習課文以棗核為線索結構全篇的精巧構思

2、過程與方法

以朗讀為主線,聯絡人物所處的生活環境,扣住人物言行品評人物,領會人物情懷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悟海外華人對故土的依戀之情,樹立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意識

4、教學重點: 文章精巧的結構,熱愛故土的深情

教學難點: 理解美籍華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四、說教學方法

教學教學,有教有學,教學過程是一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互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教師教法的運用,又要重視學生學法的引導。因此,我從教法和學法這兩個方面來談教學方法。

1、教法:情境體驗法、線索引導法、點評引導法

2、學法:朗讀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說教學過程

預習設計:閱讀全文大致瞭解內容,藉助工具書和文下注釋把握重點詞語的音、形、義,並查閱有關作者的資料,並形成書面作業。

(設計意圖: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積累重點字詞及常見的文學常識,夯實基礎。)

(一)匯入新課

播放多媒體課件:詩歌《遊子吟》和歌曲《我的中國心》片段。

(設計意圖:本環節採用情境體驗法,藉助多媒體創設情境,增強學生的體驗,激發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更快進入課堂氣氛,融入文章內容。)

(二)扣住標題、理清脈絡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畫出與標題“棗核”有關的句子

2、交流後試著圍繞棗核來概括全文的結構?並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索)棗核,用途(蹊蹺)-(見)棗核,如獲(至寶)—

(說)棗核,為解(鄉愁)—(議)棗核,(民族)之情

“改了國籍,不等於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

4、課文中多處寫到棗核或與棗核有關的事,那麼“棗核”起到什麼重要作用呢?

線索 設定懸念,推進懸念,揭示懸念

(設計意圖:本環節採用線索引導法,啟發學生學會從課文標題入手,把握全文的結構,進而明白棗核是全文的線索,用棗核設定了懸念,推進了懸念,揭示了懸念,從而初步感知了本文作者用線索“棗核”設定懸念的巧妙構思,很好地落實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深入研讀、體悟情感

1、這篇文章體現了同窗思鄉的深沉情感,但卻未出現“思”“戀”一類的詞語,並且同窗的很多言行值得我們欣賞品味。,請跳讀課文,看看同窗的哪些言行深深的打動了你,找出來並說說理由。

2、同學們分小組進行活動,相互討論

3、課堂交流,學生互評,教師點評。(要對學生的交流進行中肯的恰當的評價,對學生討論中不容易理清的問題要進行精要的講析。)

“年紀越大、思鄉越切”(語言)

“想廠甸、想隆福寺、想舊曆年、想衚衕棗樹”(心理)

栽楊柳、養睡蓮、堆假山,還想種棗樹(動作)

重點引導理解:“家庭事業都如意,各種新式裝置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總好像是缺點什麼。”這句話的深層含義。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採用了朗讀感悟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研讀文章語言,充分調動了學生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真正地感悟了老人是把思鄉的感情寄託在這些事物上,寄託在這幾顆看來普通平常的棗核上,與人物形成共鳴,讓學生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身在異國,心繫故土,“都如意”,“都有了”,也無法替代故鄉的溫暖,無法彌補心上的缺憾,這樣解讀人物,復活了她活生生的思想情感。學生超越了時空,做了一次精神的遠行,與遊子同行,與遊子對話,透過這位友人,學生看到了整個華夏民族對故土的依戀之情,而且這種思鄉之情也正是愛國之情的具體體現。到此水到渠成地落實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四)由點及面、歸納寫法

這篇文章,表現的是一位遠離祖國近半個世紀的美籍華人思戀故土的民族深情,為什麼以“棗核”命題,而且,就這麼幾顆棗核,作者這樣反覆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題大做了?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

(1) 從內容上看,棗核形象生動地寄託了思鄉之情

(2) 從結構上看,棗核是本文敘事線索

(3) 從寫法上看,是以小見大

師小結:感受生活,要由表及裡,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獨具慧眼,從小處著筆,從大處著眼,寓情於物,以小見大,從一件小事中發掘出一個有深意的重大主題。俗話說,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陽的光輝,我們要學習這種小中見大的寫法。

(設計意圖:由點及面,總結寫作手法,強化學生體會。)

(五)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將你對這篇文章的`閱讀體驗寫下來,作為內心的祝福感言送給美籍華人朋友,讓海外遊子傾聽來自故國的美妙鄉音。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有利於學生再次對文字深入領悟,又能夠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個性表達的意識和能力。)

(六)結語:

悠悠老人心,濃濃棗核情。

“不要問我到哪裡去,我的心依著你,不要問我到哪裡去,我的情牽著你......” 每一位中華兒女無論身在何方,心中惦記的永遠是自己的祖國。這是綠葉對根的情意. . . . .

(設計意圖:這樣的結語,主要是加深學生對文中主題的理解,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與依戀。)

(七)佈置作業

課外閱讀一篇具有以小見大、以某物作為線索之特點的文章,與本文比較,並嘗試用這種方法寫一篇短文,不少於500字。

(設計意圖:拓展閱讀視野,學習並鞏固本文的優秀寫法,將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學以致用。)

(八)板書設計

《棗核》 蕭乾

索棗核,用途蹊蹺

見棗核,如獲至寶

說棗核,為解鄉愁

議棗核,民族之情

思鄉-----(以小見大)----愛國

(設計意圖:這一板書展現了全文的脈絡,突出了標題的線索作用,顯示了主要的寫作手法,表明了文章的中心,簡潔明瞭,重難點突出。)

棗核說課稿4

教師在備課中,雖然對教材做了一些分析和處理,但這些分析和處理是淺顯感性的。而通過說課,從理性上審視教材,這就可能發現備課中種種疏漏,再經過修改教案,疏漏就會得到彌補,從這個意義上說,它能幫助教師更好的吃透教材,優化教學設計過程。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棗核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到您!

一、依據課標,理念課題內容

本單元所選用的課文全部圍繞“愛國主義”這一主題,古往今來,人類有著許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鄉愛國是人類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

《棗核》選自《美國點滴》,作者蕭乾,現代作家、翻譯家、記者。本文通過一位“舊時同窗”,現在的“美籍華人”異常想念舊時院裡子的棗樹,想在後花園試種幾棵的敘寫,表現了廣大海外華人對故土的深切思念,讚頌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高度向心性和凝聚力的偉大民族。棗核是全文的線索,思戀故土,思戀祖國是全文的感情線索。

二、縱橫聯絡,明確教學目標

蕭乾的《棗核》以“棗核”為線索,採用以小見大、以物傳情的手法,寫了一個美籍華人要幾顆故鄉的棗核試種,以寄託思鄉之情的故事,反映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識和豐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1、瞭解作品中人物活動的背景,傾聽作者抒發的愛國主義心聲。

2、誦讀、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語句,深入體會海外華人故土的依戀之情。

3、學習設定懸念的巧妙構思及飽含深情的語言。

三、突出教學重點及難點

1、教學重點:飽含深情的語言,海外華人對故土的依戀這情。

2、教學難點:設定懸念的巧妙構思。

四、情感互動,注意內容及過程

棗核說課稿5

1、自己匯入:《棗核》是一篇樸實中見深情,平淡中顯奇妙的華人思鄉文章。這堂課,我們就重點學習文章飽含深情的語言。

(學生聽)

2、互動研究

(1)提問這篇文章體現了友人思鄉的深沉情感,但卻未出現“思”“戀”一類的詞語,請你們快速通讀課文,找出表現友人思鄉之苦的情感的詞語,體會妙處所在。

(與學生討論:殷切、託、劈頭、感慨良深、那是……開、挑選、買、拉、堆。語言樸實,透過這些字詞卻能體現出友人思鄉之情。)

(2)“年紀越大,思鄉越切”說明了什麼?

(與學生互動:遊子心境無法填補的缺憾,是優越條件、優美環境等無法取代的鄉土之戀,是改了國籍也不等於改了民族感情的偉大所在。)

(3)研讀5——10段,品析下列問題。

“思鄉之情”是一種情感,是一種情緒,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東西,可在作者的筆下,美籍華人的這種感情是那麼可觸可摸可感,生動具體感人。課文中從哪幾方面來寫它的呢?

(與學生互動:文章是用中國化的景物、獨特的人物語言,把抽象的感情具體化了,我們分析課文時是恰好相反,是透過具體的描寫,來得出概念。)

文中寫“美麗的山城”、“漂亮的小樓”、“精緻的花園”、“美滿的家庭”,是不是離題了?如沒離題,敘寫它們有什麼作用?

(與學生互動:不僅沒離題,而且起到了突出主題的作用,因為照理說越是家庭事業如意,越應該無憂無慮,心滿意足,這樣就更反襯了美籍華人朋友思鄉之苦之切。)

(4)體會下面幾段話中加黑的詞語對錶現中心思想的作用。

①、動身訪美之前,一位舊時同窗寫來封航空信,再三託付我為他帶幾顆生棗核。

(與學生互動:“再三”,表達出索取生棗核心情之急切,表現出思鄉之心切。“生”,為是了試種。)

②、擁抱之後,他就殷切地問我:“帶來了嗎?”我趕快從手提包裡掏出那幾顆棗核。他託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

(與學生互動:“殷切”,表達心情的急切與真誠;“託”,表達對棗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瑪瑙”,通過比喻加深了貴重的程度。)

③、那是我開車到幾十裡以外,一塊塊親手挑選,論公斤買下,然後用汽車拉回來的。

(與學生互動:“幾十裡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遙遠;“論公斤買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購置;“一塊塊親手”,老同窗對此事的重視與認真。總之,表現了老同窗依戀故土的深情。)

(5)找出本文的中心句

(激勵學生回答:作品的末段:“改了國籍,不等於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這位美籍華人朋友抒發了綿綿無盡的思鄉之情,可以用這句話概括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3、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探究練習。

(2)歸納“語言樸實但飽含感情的語言”的常用方法。

4、教學反思

七、作業處理

重點詞語在第一課時匯入介紹完作者及通讀全文後督促學生熟讀識記。探索練習在課後進行。其它的具體在教學過程中應情況而定。

八、板書設計

作品標題、作者簡介、識記詞語、文章劃分等主要內容。

九、教具準備

課題教案、說課稿、教材、輔助教材、白紙鋼筆等。

棗核說課稿6

1、自己匯入:我先朗誦一首詩,如果有知道這首詩的同學,可以和我一起朗讀:《月之故鄉》

“天上一個月亮/水裡一個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裡/水裡的月亮在天上/低頭看水裡/抬頭看天上/看月亮/思故鄉/一個在水裡/一個在天上。”

有沒有同學知道這首詩的意思?

(引導學生:這首詩表達的是思念家鄉的感情。在一個月光如水的夜晚,詩人難抑思鄉之情,仰天望月,對著月亮傾訴自己思念家鄉的感情)

現在,請同學們想一想,如果一個人離開家鄉很久,又很遠,時間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她),也會有這種思鄉之情嗎?——這,就是蕭乾在《棗核》裡所要告訴我們的。

2、作者簡介

蕭乾(1910-1999),現代著名作家、翻譯家和記者。原名蕭秉乾,曾用名蕭若萍。1935年6月畢業於燕京大學新聞系。1939年赴英講學,開始了7年的歐美生活,其間創作了《矛盾交響樂》《血紅的九月》《倫敦一週間》《南德的暮秋》及《美國之行》等優秀特寫。建國後任英文《人民中國》副總編輯,後調任《譯文》編委及編輯部副主任、《文藝報》副總編輯、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等職。1979年8月,年近古稀的蕭乾,應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創作計劃”主持人聶華苓夫婦的邀請,踏上赴美旅途,參加30年來大陸與臺灣及中美作家之間的首次文學交流活動,並應邀到一些大學作巡迴講學,歷時4個月。1980年完成《美國點滴》,課文即出自於此。

3、整體感知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整體感知並完成2個任務。

(1)用簡明的語言概括課文內容,文章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2)圈點勾畫,利用頁下注和手頭資料(包括詞典)解決疑難字詞。

(引導學生:同窗離開故土50餘年,在美國家庭事業都如意的情況下,託“我”捎帶幾枚生棗核給他試種。表達了身在異國,心繫故土之情。)

(學生作的圈點,自己排難解疑。)

4、認讀識記

蕭乾(qián) 蹊蹺(qī qiāo) 嫣紅(yān) 坳(ào) 籬笆(lí ba)

5、研讀課文,結構梳理

(1)具體說來,文章共寫了哪幾件事?這些事情是如何融為一體的?

(2)文章以“棗核”為題好在什麼地方?

(與學生互動學生:全文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即

索棗核——用途蹊蹺;

見棗核——如獲至寶;

說棗核——為解鄉愁;

議棗核——民族之情)

(引導學生:棗核是全文的線索,用棗核設定懸念,用棗核推進懸念,用“棗核”揭示懸念。棗核將海外遊子之心與吾鄉吾土緊緊連在一起,棗核雖小,在文中起到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

6、佈置作業

(1)找一篇具有以小見大、以某物作為線索之特點的文章,與之比較。

(2)誦讀課文,品味語言的精妙。

7、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