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氨》說課稿

說課稿2.81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氨》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氨》說課稿

《氨》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1.《氨族元素》是在《氧化還原反應》《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等理論知識之後學習的一族元素,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能夠進一步學習運用物質結構理論,研究解決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方法。2.氨是氮族元素重要的化合物,是化肥工業制銨鹽和硝酸的基礎,並且氨的結構、性質典型,為學生把握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學生能夠掌握氨的結構、性質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訓練學生的實驗基本技能。

2.能力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實驗探究能力,培養學生正確認識方法。

3.情感態度:通過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係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三、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已經具備了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基礎,掌握了物質結構理論,氧化還原理論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某些基本實驗技能、思維活躍、喜歡挖掘問題的本質。以此為契機在教學中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並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從氨的結構學習氨的化學性質。

難點:實驗原理及實驗現象的分析、歸納。

確立依據: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存在和用途,這種觀念是學生學習化學的關鍵,是形成科學方法的基礎。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對學生來說是較高的要求,但又是學習化學的關鍵。

五、學法指導

“實驗探究法”。這種方法是以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為目標,以教材實驗為主,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性學習,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並培養學生設計實驗、觀察、思考、分析實驗現象,自已歸納總結。在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以及分析綜合能力,並逐漸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六、教學方法的確定

採取“活動,構建“的教學模式,通過具有實踐性、探索性、創造性的學生活動,即通過實驗探究,討論分析等活動不斷構建學生的認知結構,鍛鍊思維品質,以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

七、教學程式設計

設計思維:以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為主線,以實驗探究為線索組織教學。注重師生互動,共分為五十環節。

(一)溫故而知新,匯入新課,鞏固已有的物質結構知識,為學生學習氨的性質做準備。

(二)新課教學,突出重點:

1.物理性質:展示收集好的氨,對氨進行直觀認識。進而分組做噴泉實驗。讓學生親自操作,分析噴泉實驗原理,突破難點。

2.化學性質:

(1)氨與水的反應:由氨的噴泉實驗,氨能夠使滴加酚酞的水變紅,引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分析氨與水的反應。

(2)氨與酸的反應:學生分組做對比實驗,用玻璃棒分別蘸取濃氨水和濃鹽酸、濃硫酸、濃硝酸,接近,觀察,分析反應現象。

討論:通過這一組實驗你能得到什麼結論?

這一環節的目的是培養同學們對實驗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在此引入氨的孤對電子與H+形成配位鍵,突出氨與酸的反應的.實質。

(3)氨的催化氧化:由氨的元素化合價推導氨的還原性,呈現氨與氧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學生標出電子轉移的方向,複習應用氧化還原反應的相關內容。

3.氨氣的用途:以性質決定用途為線索,引導學生從氨的性質來推斷氨的用途。

(三)課堂小結:再次突出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學習線索,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

(四)鞏固練習:課後習題,鞏固本節所學內容。

(五)佈置作業:

思考題:哪些物質還可以發生噴泉實驗?如果取消噴泉實驗裝置中插入燒瓶中的滴管,如何引發噴泉實驗。目的是深入理解噴泉實驗的原理,引導學生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氨》說課稿2

一、 教材分析

(1)《氨》是人教版《化學1》(必修)的第四章&ldqu;非金屬及其化合物&rdqu;的第四節內容。是繼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之後的第二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識,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

(2)氨是非金屬元素氮的最低價化合物,是沿著非金屬元素學習思路(氫化物→單質→氧化物→含氧酸→鹽)學習的第一種物質,在生活中比教常見,重要的化工產品。

二、學情分析

1、 氨氣在生活中常見,對部分物理性質已經比較熟悉。

2、經過第三章元素化合物學習,已經具備了繼續學習元素化合物的能力

3、思維活躍,喜歡動手,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觀察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氨的物理性質、用途,銨鹽的共性。掌握氨的`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觀察、分析、推理、及判斷的能力。

通過對氨氣的認識,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物質認識方法的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有趣實驗現象原因探索,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科學態度。

通過氮肥能提高糧食產量解決飢餓問題,讓學生感悟化學和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

通過諾貝爾獎獲得者哈伯的故事,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重難點

教學重點:氨、銨鹽的性質

依據本節課內容,課標要求確定本節重點。

教學難點:噴泉形成原理

利用課堂實驗,結合學生生活接觸(如我校噴泉)的例子,可分析得到噴泉工作原理,再結合典例的練習,可突破難點。

五、 教法與學法

1、教法

設計問題,啟發思考;實驗探究,突破難點;適時點撥,釋疑解惑。

2、 學法

自主預習、合作展示、探究討論。

六、 教學模式(化學組教學模式-----三步達標)

自主預習→自主檢測→探究討論→探究練習→課堂小結→課堂檢測

七、課後反思

本節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目標達到、時間把握合理,總體來說比較成功。下面,我從兩個方面反思:

1、 成功之處

① 線索學習法、歸類學習法成功運用。新課程特別注重線索學習法和歸類學習法,可以克服人們一直以來認為&ldqu;化學方程式記不完&rdqu;的困惑。只要能將所學物質歸類,將反應的原理歸類,將所學習物件用線索串起來,就可以達到高效。本節所學習的氨氣、上節所學習的氮的氧化物、下一節所學習的硝酸、國中所認識的氮氣和硝酸鹽,形成線索,學生學習既有成就感又不會感覺繁雜。

② 學生學會提綱挈領式學習。本節課是很有化學特色的一節課,學習物質的性質、認識用途。在最後一個環節,由學生來完成課堂小結,既對本節內容進行了回顧和總結,同時也教會了學生學習的方法。

③ 大膽推測、質疑、辯論,提高認識。學生的預習只能是課本內容的淺顯認識,要真正的體會課本的內涵和外延就要認真研讀之後思考、辯論,在本環節,學生能積極提問解決了很多使用的問題如⑴易液化怎麼理解⑵還有氣體遇水顯鹼性嗎⑶氨氣與其他酸反應有白煙嗎⑷銨鹽受熱分解都產生氨氣嗎⑸氨水的溶質是氨還是一水合氨。經過全班的共同探討,對所學習的內容的認識更提高了。

④結合生活經驗,實驗現象的觀察,感受化學魅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本節課所認識的物件在生活中學生經常接觸,學生興趣很濃;利用噴泉實驗現象,引發思考,突破難點;通過化學家哈伯的故事讓學生體會化學的價值和魅力,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不足之處

① 課堂上,能積極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展示預習效果、探究結果的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已經掌握。但個別不善於發言的學生的學習情況的掌握在當堂並沒有得到反饋資訊,又待於作業和以後練習鞏固。

②課堂最後歸納小結時,由於時間緊張,沒有對學生進行的歸納板書進行點評。

《氨》說課稿3

1、教學目標

①使學生了解氨分子的結構、氨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②使學生理解氨的化學性質

③引導學生探究氨的性質,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合作研究的意識;通過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培養學生髮散思想和創新意識;

④通過體驗實驗模型、模擬實驗和演示實驗,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

2、教學重、難點

⑴理解和掌握氨的化學性質;

⑵引導學生探究氨的性質。使學生學會利用教材內容、各種參考資料(相關資料內容、學法指導內容、重難點闡釋內容以及思維訓練習題等)進行個人和小組(集體)的探究,師生互動,解決問題,發展能力。

⑶氨的催化氧化——氨的還原性

3、說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引出研究課題:《氨的性質》

如,提問:

⑴在農業生產上常用哪些化肥?(銨鹽、氨水、尿素等)

⑵當你接近碳銨或氨水時,有什麼氣味?(刺激性臭味)

⑶說出工業合成氨的反應原理。

(二)展示《氨的性質》課件資源

教師向學生介紹本課件中所包含的“九大”部分內容,讓學生了解網上可用資源和使用方法。

(三)探究指引

教師向學生簡要介紹探究的內容和方法,並要求學生提建議。

(四)個人、小組合作探究

1、學生根據教材和課件中的'“教學內容”進行個人、小組的合作探究、尋疑、質疑、解惑,教師巡視指導;

2、學生自由使用教學媒體和網上教學資源,分析、討論問題,找出答案。

3、教師演示氨的“噴泉”實驗,學生演示氨與氯化氫反應的實驗和檢驗氨存在的實驗;

(五)小組之間交流

在個人、小組內探究之後,接著進行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初步肯定研究成果。教師巡視指導。

(六)師生交流

1、教師按照“教學內容”的要求,給出問題,要求各小組(至少3個小組)的學生代表回答問題:氨的結構特點、氨的物理性質、氨的化學性質等。並用實驗驗證,教師加以肯定(實際上是學生彙報探究成果;)

2、教師再給出問題,由學生自由搶答問題,教師點評;

3、學生提問老師,老師對部分問題進行作答或提示解答問題的思路。

(七)課堂練習,思維訓練和思維創新

1、讓學生熟悉本課件中全部思考問題,重點放在思維訓練和思維創新的問題上,個人和小組合作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2、教師抽查個人回答或搶答問題。

(八)課外研究,拓展思維

1、教師給出兩個案例:氨對人體危害和對環境造成汙染:

⑴氨氣事件;

⑵氨氣超標。

教師作指導性的知識簡介;

2、教師給出新問題讓學生探究:氨為什麼易液化和易溶於水?

(九)教學總結

教師歸納總結出本課的教學知識要點(提綱),並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

(十)佈置作業

1、書面練習(有關習題)

2、預習新課:銨鹽

《氨》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1.知識內容

(1)從教材體系上看

《氨》選自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第四章第四節《氨 硝酸 硫酸》,本課時《氨》是在學習完矽、氯、硫和氮的氧化物之後,對氮元素的另一種化合物氨進行研究,形成了完整的非金屬及其化合物體系,具有鞏固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知識的作用。本課時也為後面學習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元素週期表的形成積累了感性材料,是學生認識元素週期律、元素週期表的重要基礎,因此本節課在結構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從內容安排上看

《氨》是中學階段學習的唯一一種鹼性氣體。

(3)從意義上看

氨與生活息息相關,學習氨的用途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化學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2.教學重難點

重點為掌握氨的化學性質。

難點為噴泉實驗及氨與水的反應。

3.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氨的物理性質及噴泉實驗的原理。

掌握氨的化學性質。

體會氨在生活中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和分析,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應用化學實驗發現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使用改進後的裝置進行實驗,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創新意識。

二、學情分析

1.已有知識

在此之前完成了氧化還原反應和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對學習物質的方法有一定了解。

2.能力儲備

具有一定的化學實驗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心理特徵

好奇心強,參與意識強,喜歡動手操作。

三、教法學法分析

教學方法:採用情景教學法、實驗探究法和歸納總結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我所強調的是情景教學法和實驗探究法,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匯入新課,並通過實驗探究突破教學重難點。

學習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交流討論利用他們已有的知識對新知識進行建構,使學生在溝通中創新,在交流中發展,在合作中獲得新知。

四、教學過程

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程式,一共分為五個環節:匯入新課、新課教學、課堂小結、反饋練習、課後探究。

1.匯入新課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提供生活素材,我採用一則關於液氨洩漏事故的新聞,同時創設問題情境匯入新課。

2.新課教學

(1)總結歸納氨的物理性質

多媒體展示空白的物理性質表格,通過強調新聞的關鍵字詞,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氨的物理性質,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化學與生活是緊密相連的。

(2)演示噴泉實驗

接下來我將充分運用新聞中氨氣洩露時消防員向空中噴灑水的措施,提出問題“水是不是能夠吸收空氣中瀰漫的氨氣?”接著通過演示噴泉實驗來探究氨氣的溶解性。

①噴泉實驗演示前

我將逐次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來觀察實驗,增強學生的有意注意,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②噴泉實驗演示時

我採用改進後的實驗裝置,與課本上的實驗裝置相比,該裝置的左邊具有快速製備氨氣的裝置,右邊具有尾氣處理裝置。實現了把氨的製備、收集、尾氣處理、氨的噴泉實驗等操作串聯在一起的一體化實驗裝置。

③噴泉實驗演示後

我將讓學生分組討論探索形成噴泉的原理,最終學生得出噴泉形成的關鍵在於形成壓強差。從而得出結論:氨氣極易溶於水。為了讓學生充分掌握噴泉實驗的原理,我將知識進行遷移:讓學生思考前面學過的氣體SO2和Cl2的溶解度不大,那么它們能不能設計出噴泉實驗?如果能,需要什么試劑?以此來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3.氨與水的反應實質

引導學生觀察噴泉實驗中另一個明顯的現象是圓底燒瓶內的溶液呈紅色,學生很容易得出是圓底燒瓶內的氨與膠頭滴管擠出來的水發生了化學反應,而且產生了OH-,接著引導學生根據質量守恆以及電荷守恆得出還有NH4+,此時我將提出問題NH4+與OH-結合生成什么?引導學生結合課本上的資料與卡片得出結論:氨與水反應形成氨水的重要性質,通過以上的實驗探究突破難點,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去體驗課堂,並獲取知識,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氨與酸的反應

提出問題:氨溶於水呈鹼性,那氨能不能與酸反應?以此來引導學生學習氨的.另一個性質。我將演示魔棒生煙小魔術。接著揭示反應的本質是氨與酸反應生成銨鹽晶體的性質,以實驗為載體來突破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這樣不僅培養學生運用化學實驗發現新知識的學習能力。而且此過程也體現了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符合關注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教學理念。

5.氨的用途

性質決定用途,我將引導學生根據前面所講的氨氣性質讓學生總結它有哪些用途。這樣的設計意圖在於培養學生學會用理論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使學到的知識不再空洞乏味,也讓學生所缺乏的理論聯絡生產、生活的能力得到訓練。

五、課堂小結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流程引導學生進行一個簡單小結,重點強調氨的化學性質及噴泉實驗原理。

1.反饋練習

為了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中,同時滿足學生個性的發展,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了三道難易程度不同的習題來考查學生對氨的物理性質和氨化學性質的掌握情況,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2.課後探討

課堂上的練習僅僅只是針對本節課內容,不能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因此在學完本節課後,我希望學生可以通過課後實驗探究例如“課本中的噴泉實驗只有一種顏色,我們可不可以設計一種具有兩種或者兩種以上顏色的噴泉實驗?”引導學生課後通過小組討論以及網上查詢資料,擴充自己的知識面,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師學軍,王君莉.氨的噴泉實驗的創新設計[J].實驗教學與儀器,20xx(11):35.

《氨》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氨》選自高中第二冊教材第一章《氮族元素》的第二節。在第一冊教材中,第一章《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第三章《物質的量》介紹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第二章《鹼金屬》、第四章《鹵素》則是使學生獲得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初步感性認識,第五章《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是將這種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高度,隨後安排的第六章《氧族元素》和第七章《碳族元素》都可看作是在物質結構理論指導下進行的學習。因此,學習《氮族元素》這一章,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學習運用物質結構理論分析、研究、解決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方法。

《氨》主要介紹氨的分子結構和性質,另外穿插了介紹了什麼是極性分子。從課題內容的整體安排來看,教材體現了“結構→性質→用途”的思想,並通過與學生已有知識聯絡,不斷完善和發展學生的認知結構。課題中還安排了豐富的實驗,通過驗證、探究、討論、分析等活動得出結論,因此具有鮮明的學科特色。學習本課題,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科學方法,還可以使學生對生產生活中與氨有關的物質的性質有一定了解。

2、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氨的結構、性質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掌握極性分子的判斷方法;訓練學生基本的實驗技能。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進一步培養學生動手、觀察、分析的實驗能力。

通過對氨的結構與性質關係的分析,培養學生以理論指導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的能力。

通過氨分子結構和極性的分析,培養學生類比、對比、抽象、綜合、歸納的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係,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3、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題重點:從氨的結構出發,分析推斷氨的性質。

本課題難點:極性分子的理解和判斷。

二、教學設計

1、教學思想

(1)認知規律

高二學生已學習過鹼金屬、鹵素、氧族、碳族等多族元素化合物知識,並已經把這些實踐上升到理論高度,因此,在本課題的教學中,運用物質結構理論,學習氨的結構和性質之間的關係,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認知過程

通過以往的學習,高二學生已經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識的一般學習方法,因此,在本課題的教學中,仍可沿用“結構→性質→用途”的學習方式,以適應學生的認知過程。

2、教學手段

(1)實驗

高二學生已經掌握基本實驗技能,可以設計和動手操作一些簡單的實驗,在觀察實驗現象時,既充滿好奇,又能由表及裡,從現象出發,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質。所以,在教學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這個課題中豐富的實驗素材,採取學生實驗與演示實驗相結合、驗證實驗與探究實驗相結合的方法實施實驗。

(2)多媒體

作為這個課題的難點,“分子的極性”很抽象,教師使用常規教學手段,比如藉助模型或者板演等,都需要學生有很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學生接受得很吃力,教學也就顯得枯燥死板。所以,引進多媒體手段,充分利用動畫和圖片等,把小的分子模型放大,把靜止的變成活動的,把抽象的變成可以直接感知的,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三、教法分析

1、對比分析法

將分子結構進行分類對比,便於學生分析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的結構特點;將氨和不同酸反應的實驗設計為對比實驗,便於學生分析氨與酸反應的本質。

2、實驗探究法

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氨的性質。

3、多媒體輔助法

合理、恰當地運用先進教學手段,將靜態事物動態化,將抽象事物直觀化,以突破教學難點。

4、演繹推理法

運用已有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通過邏輯演繹,推導氨的還原性。

5、講解法

四、學法指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振聾發聵的發出警告:明天的文盲將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學習的人。因此,重視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等,應當成為教學過程中致力追求的一個目標。

結合本課題的.內容,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指導學生進行學習:

1、指導學生利用生活素材,提煉總結氨的物化性質。

2、緊緊抓住事物內部的因果關係,由“果”導“因”或由“因”推“果”。如抓住“氨易溶於水”(果)探求“氨的結構”(因),或根據“氮元素的化合價”(因)推測“氨具有還原性”(果)。

3、指導學生用類比、對比等思維方法,使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發生聯絡,以增進對新知識的理解。如將“分子的極性”與“鍵的極性”進行類比,將“極性分子”與“非極性分子”進行對比等。

4、引導學生變正向思維為逆向思維,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和運用。如在分析氨為極性分子後,及時引導學生思考:“如果AB3型分子為非極性分子,它可能的空間結構是什麼呢?”

五、教學過程

設計思想:知識為載體,思維為主線,能力為目標,設疑探索,實驗貫穿,整個教學程式中注重師生互動。

共分為五個環節:

匯入新課

新課教學

課堂小結

鞏固練習

課後研究

第一個環節:匯入新課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提供生活素材,使學生從中提煉出氨的物化性質,採用一段新聞視訊匯入新課。這段新聞介紹了本地處置一起液氨洩漏事故的經過。(見圖1)

另外,還可從這段新聞中擷取一些能夠體現氨的物理性質的圖片,放在下面的教學環節中使用。(見圖2)

(圖1)(圖2)

第二個環節:新課教學

為了使“結構→性質→用途”的學習線索更明確,把本課題的知識內容分解成以下四個模組。

溶解性

氨水

結構

鹼性

銨鹽

還原性

硝酸

結構……………性質…………用途

(1)結構——運用多媒體突破難點

學生在新聞中瞭解到氨易溶於水,很自然想到:為什麼呢?這就需要先學習氨的結構。從氮的原子結構和氨的分子組成入手,使用球棍模型,分析氨的分子結構。

氨是三角錐形結構,為什麼就易溶於水呢?這就需要進一步學習什麼是極性分子。這裡是教學的難點,為了突破教學瓶頸,使用多媒體。

先展示分子模型的圖片,通過類比、對比的分析方法,使學生理解什麼是極性分子,並能夠根據已知分子結構進行判斷(見圖3)。然後使用ACDLABS/3Dviewer軟體繪製分子結構的三維動畫,引導學生運用逆向思維,思考“AB3、AB4型分子如為非極性分子,它們可能的結構”,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和運用。(見圖4)

(圖3)(圖4)

在這裡,多媒體手段的應用既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由現象抽象出事物共同屬性的能力。分組討論這種形式可使學生髮揮群智群力,在精心設定的問題臺階的幫助下,順利突破本課題的教學難點。

(2)溶解性——驗證性分組實驗

學習了分子的極性後,由相似相溶規律,很容易解釋氨為什麼易溶於水。當然,教師還應向學生說明,氨易溶於水,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為以後學習氫鍵埋下伏筆。

氨易溶於水,能否在課堂上通過簡單實驗進行驗證呢?由學生設計實驗,並分組完成噴泉實驗。

通過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小結氨的物理性質,並講解氨水的有關問題。剛才新聞中擷取的圖片應用於此。

(3)鹼性——探究性對比實驗

氨溶於水呈鹼性,氨能不能與酸反應,答案就很明顯了。這個模組中的演示實驗是在課本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改進。一是改進了操作方法,使用集氣瓶,使現象更集中,更易於觀察;二是增加了實驗內容,先後使用難揮發性和易揮發性酸與氨氣反應,形成對比實驗,便於學生進行探究性思考。(見圖5)

(4)還原性——補充演示實驗

氨還有沒有其他性質呢?學生從化合價入手,猜想氨有還原性。學生的猜想對不對呢?補充兩個演示實驗進行驗證。

一是氨與氯氣的作用,將一瓶氯氣倒扣在滴有濃氨水的集氣瓶上,出現了大量白煙。

二是氨的催化氧化。使用氧化鉻作催化劑,先用酒精燈對催化劑進行預熱,同時緩慢鼓入空氣,待催化劑紅熱後,撤走酒精燈,加快鼓入空氣。這時可以看到,隨著空氣鼓入的節奏,催化劑出現了一亮一暗的現象,並且,集氣瓶中出現了紅棕色氣體。(見圖6)

(圖5)(圖6)

第三個環節課堂小結

及時進行課堂小結,再次突出“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學習線索,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第四個環節鞏固練習

使用課後習題,進行知識的鞏固。

第五個環節課後研究

分為三個方面:

1、實驗探究

2、網上尋寶

3、身邊的化學

六、板書設計

第二節氨銨鹽

一、氨的結構

電子式結構式三角錐型

二、氨的物理性質

無色有刺激性氣味氣體,比空氣輕,極易溶於水(1:700),易液化,可用作致冷劑。

三、氨的化學性質

1、與水的反應

NH3+H2ONH3·H2ONH4++OH-

微粒:NH3、H2O、NH3·H2O;NH4+、OH-、H+

2、與酸的反應

NH3+H+=NH4+檢驗

3、與氧化劑的反應

8NH3+3Cl2=6NH4Cl+N2

4NH3+5O24NO+6H2O制硝酸

小結:溶解性、鹼性、還原性文章

《氨》說課稿6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一第四單元第四節的內容。氨、硝酸、硫酸是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典型代表,教材把這一內容放在必修一最後一章節,通過對前三章以及本章非金屬矽、氯的學習,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的金屬、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知識體系,另一方面具有鞏固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基礎知識的作用。在第三章的基礎上,進一步介紹化合物知識和研究方法,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元素週期表的形成積累了感性認識的材料。本次說課我將重點闡述第一課時的內容,即氨的性質。

【過渡】瞭解完教材再來談談我所面對的學生。

二、說學情

該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基礎,掌握了物質結構理論(分子極性與相似相溶原理等),氧化還原理論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了某些基本實驗技能,喜歡挖掘問題的本質。以此為契機在教學中變驗證性實驗為學生探究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並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過渡】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理解氨水的鹼性以及氨與酸的反應;瞭解氨的水溶性。

2.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和分析,提高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應用化學實驗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3.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慾望,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氨的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

【難點】

氨的化學性質。

【過渡】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好的教學方法能夠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因此我採用了:

五、說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情境創設法、講授法。在教學中我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過渡】下面我將著重說一說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由於氨在我們生活中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在匯入中,我將會列舉因合成氨而獲得諾貝爾獎的例項,並提出問題,為什麼關於合成氨的反應多次受到諾貝爾獎的垂青呢?這樣一方面可以引起學生的疑惑,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氨對人類生產生活具有重大意義的意識。

環節二:新課講授

1.氨的物理性質

進入新課之後,我將繼續展示圖片—液氨洩漏的新聞圖片,讓同學們通過分析、討論,最後總結出氨的.物理性質。通過消防隊員處理液氨事故的圖片,同學們會很容易的得出“氨氣極易溶於水”,這時我設問:“我們能否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氨的溶解性呢?”學生思考討論之後,演示噴泉實驗。引導學生嘗試分析該實驗成功的關鍵,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氨的物理性質。在氨與水的反應教學中,由於“噴泉實驗”現象明顯,且同學們在國中就學習過酸鹼與指示劑作用產生的顏色。所以對於“為什麼滴加了酚酞試劑的氨水會變成紅色?”這一問題容易得出氨氣與水作用產生的溶液顯鹼性的結論。而氨氣也是唯一一種鹼性的氣體,因此我會引導學生髮現檢驗氨氣的方法為使溼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即為氨氣。在這一環節中,我會充分發揮實驗功能,進行對比教學,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然後再通過另一補充實驗—濃氨水的揮發,讓學生知道氨與水的反應為可逆反應,並且掌握氨水的兩個主要化學性質即氨水的鹼性和不穩定性。

2.氨的化學性質

氨與酸的反應是本節課設計的第二個實驗探究的過程,由於這個實驗比較簡單,我會請兩位同學親自演示“造霧”。一方面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另一方面瞭解同學們的實驗操作是否規範,以便教師及時指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產生的白煙是什麼物質呢?”再次由小組談論,然後彙報,總結得出結論。同時學生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也能發現,蘸有濃氨水的玻璃棒和蘸有濃鹽酸的玻璃棒不接觸就能放出白煙,進一步驗證了濃氨水和濃鹽酸均具有強揮發性。

接下來,我將給同學們兩個練習題,請同學們寫出氨與硫酸、氨與硝酸的化學反應方程式,使學生真正掌握氨與酸反應的知識。緊接著,我將請同學們觀察以上三個化學方程式的產物有什麼特徵,讓同學們自己總結出銨鹽的概念及其種類。最後我再結合PPT和生活中常見的化肥成分,介紹銨鹽是農業上常用的氮肥。進一步認識到化學與生活緊密聯絡,關注生活中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銨鹽的性質

在學生思考後,我會提出問題,應當怎樣合理地儲存和施用銨態氮肥?一方面是檢驗學生的自學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將知識聯絡生活,建立學生的應用意識。通過之前的分析,能夠總結出①由於銨鹽受熱易分解,所以要密封儲存在乾燥陰涼的地方,②由於銨鹽會和強鹼在加熱的情況下發生反應,生成氨氣。因此施用時應避免與鹼性肥料混合使用,以免降低肥效。

環節三:鞏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