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比的認識說課稿

說課稿1.09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比的認識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比的認識說課稿

比的認識說課稿1

1、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圓》的第一節內容《圓的認識》,主要內容有:用圓規畫圓、瞭解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等。

2、教材簡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學生已經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並通過觀察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再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畫圓的操作過程,掌握圓的畫法。經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裡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想等數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學重點:會使用圓規畫圓,知道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5、教學難點:用圓規畫圓。

6、教學關鍵: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圓規,多進行實際操作練習。

二、學生分析

在國小階段,學生的空間觀念比較薄弱,動手操作能力比較低;本校處在城鄉結合處,家庭輔導能力較低,學生接受能力較差;學生的學習水平差距較大,小組合作意識不強,鑑於以前學習長、正方形等是直線平面圖形,而圓是曲線平面圖形,估計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會存在一些困難。

三、說教法學法

1、本節課我以學生親自動手製作車輪為主線,在動手中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以及教學圓的畫法時,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了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

2、教學中理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淡化教師的主觀影響,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產生問題意識,自己探究、嘗試,修正錯誤,總結規律,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3、本節課我採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運用操作、探究、討論、發現等教學方法。學生的學法與教法相對應,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將演示、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同時作用於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創新意識。

四、說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1.創設遊樂場的一個情境

螢幕出示:五輛車,問:你最喜歡乘哪輛車?為什麼喜歡乘這輛車? 學生討論、交流 。(車輪有長方形的、正方形的、平行四邊形的、三角形的、圓形的)

2.匯入:現實生活中的車輪都是圓的,而且車軸都裝在圓的中心,為什麼要裝在中心,不裝在中心,行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做車輪,好嗎?

(設計意圖:創設遊樂場乘車這樣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選擇自己最喜歡乘的車,並說明喜歡的理由,使數學的內容充滿人文色彩。在體現了社會性和時代感的同時,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及強烈的探究慾望生動活潑,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動手實踐,發現新知

1.做車輪(畫圓)

師:要做車輪,首先要做什麼?(畫圓)

學生小組合作,任選工具畫圓,再把圓剪下來。

師:你是怎樣畫這個圓的? 學生介紹不同的畫圓方法。

師:你是怎樣用圓規來畫圓的?你認為用圓規畫圓時要注意什麼?

師介紹圓規的結構及畫法。

2.安車軸(認識圓心)

師:車軸安裝的地方我們把它看作一個點,那麼車軸應裝在哪裡呢? 學生裝車軸 。

圓規畫圓時,針尖固定的一點。

不是圓規畫圓的,怎樣找車軸? 學生介紹方法(多次折)

師小結,螢幕顯示:圓心O (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

3、裝鋼絲(認識半經): 學生裝鋼絲

投影出學生所畫的鋼絲,問:你是怎樣安裝這些鋼絲的?它們都是怎樣的線段?

師小結:連線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這樣的線段你能畫幾條?你還有什麼發現? (在同一個圓裡,有無數條半徑,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螢幕顯示:半經r。 學生判斷

問:你現在明白車軸為什麼裝在圓的中心了嗎?(迴應了引入的問題)

4、認識直徑:1)用學生剪出來的圓進行對摺,讓學生觀察摺痕有什麼特點?懂得: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2)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你能否發現直徑有什麼特徵嗎?為什麼?

3)彙報:同一圓裡,直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螢幕顯示:直經d 學生判斷

5、認識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師:剛才我們通過設計車輪,知道了圓內各部分的名稱,那麼你們還可以發現什麼規律嗎?

學生小組討論 (可以讓學生在圓上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

出示板書:在同一個圓裡, d=2r或r=1/2d

現在假如要長途旅行,你要選擇哪輛車?為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做車輪、安車軸、裝鋼絲等一系列開放性活動,變被動地學數學為主動地做數學。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學生掌握了數學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圓的基礎知識,訓練了一些基本技能。尤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合作精神,體驗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

三、鞏固練習

1、第88頁第一題。(學生回答後讓他們再說說一些物體的哪一部分是圓。)

2、填表。(讓學生充分理解在同一個圓裡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r(米)0.241.42d(米)0.861.043、判斷題:

(1)經過圓心的線段是直徑。( )

(2)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相等。( )

(3)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 )

4、操作題

(1)小明有一張沒有標出圓心的圓形紙片,你能幫他找到圓的圓形心嗎?同時請你說說你是怎樣做的?

(2)畫一個半徑3釐米的圓。

5、擴充套件題:在邊長為10釐米的正方形裡畫出一個最大的圓.想一想:可以用哪些辦法來確定它的圓心?它的半徑應是多少?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延伸,做到首尾呼應,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又服務於現實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6、小結體驗: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說一說你有哪些收穫?

比的認識說課稿2

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六單元中的《10的認識》。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分析:

10的認識的編排與前面8、9的認識基本相同,先顯示一幅主題圖供學生數數抽象出數10,再認識10、1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的大小,最後學習10的組成和寫數。10的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後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進一步認識100以內、萬以內以及多位數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認識10的過程,初步建立10的數感。

(2)學會10的數數、認數、讀數、寫數、比較大小和組成,對10的數概念獲得全面認識和掌握。

(3)引導學生感受數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的情感。

3、教學重點:

掌握10的數概念和10的組成,體驗數學在身邊。

4、教學難點:

熟練掌握10的組成。

5、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具袋

二、說教法

1、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創設情境,多媒體直觀演示,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10,建立數感。

2、根據學生心理髮展和認識規律,本課的教學從直觀到數學抽象,從生活到數學,再從數學回到生活,使學生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的作用。

三、說學法

注意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推理、交流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四、說教學程式

整節課以小朋友們為國慶節學校所舉辦的活動而積極準備為主線,貫穿始終。通過多媒體形、聲、色、動的功能,吸引並引導孩子們在教學情境中,自己去思考、去發現、去探究、去解決問題,體驗數學的魅力。同時增進對祖國,對集體的熱愛。

(一)創設情境,引出“10”

國慶節即將來臨,學校為慶祝祖國的生日要舉辦放飛和平鴿的儀式。一3班的老師和同學正在為活動而做準備,一起去看看!——出示主題圖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創設的情境,引發學生好奇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興趣。)

(二)觀察、操作,認識“10”

1、引導觀察從主題圖發現了什麼?並交流自己數數的結果。初步認識10。

2、多媒體情境:吳瑾同學為學校準備了一大堆氣球,數數,是幾個?怎麼數的?

揭示課題:10的認識

3、動手操作,從學具袋中取出10根小棒。

4、聯絡生活,找找有關10的事物。

(新課程倡導: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絡身邊,由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用數表示事物和數在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這個環節,通過數一數,知道10可以表示物體的個數,學生經歷了由物抽象到數的過程。找找身邊的“10”,給每個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活動平臺,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可以舉出許許多多有關10的例子,感悟數與生活的聯絡,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生活中。)

(三)演示、思考,學習10以內的順序和相鄰兩個數的比較

1、多媒體情境:小朋友們已經為學校的佈置折了9朵花,這時陳麗同學又折了一朵,現在有幾朵呢?(思考領會,9添上1是10)

2、多媒體情境:禮儀小天使排隊(結合練習九第1題)

小天使們按號碼排隊,可其中的幾名隊員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請你幫幫他們!

(為了幫助他人,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配合多媒體的演示,體驗成功的喜悅。從中掌握了1-10的順序。)

3、多媒體情境:學校演播廳里正在準備試播,一起倒計時。(結合練習九第2題,倒數10-1)

4、多媒體情境:郭名負責清點樂器隊的人數,可發現打鼓隊和敲鑼隊中的一隊人數給少了,是哪隊人數少了?(合作探究,得出9〈10,10〉9)

(生動情境的營造,引起學生的'新鮮感和親和感,在交流、暗示、移情等心理作用下,注入熱情,積極參與學

習活動。在解決情境問題過程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也溝通了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的橋樑。)

(四)學習遷移,掌握10的組成

1、多媒體情境:林可看大家準備得很辛苦,便從家裡帶了10瓶飲料要個夥伴們喝,可是一個袋子裝不完,想分為兩個袋子裝,她可能會怎樣裝呢?

2、用學具代替飲料,親自動手擺一擺。並說一說你是怎麼分的?

3、彙報不同的分法。(結合彙報情況,多媒體演示10的組成)

4、同桌交流:用什麼方法記住10的組成?

5、遊戲:師生互動老師說一個數,學生說一個數,兩個陣列成10。

生生互動說數並出手指,兩個同學出的手指合起來是10。

(從創設情境,學生動手操作,同桌交流,都體現了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方向。允許學生用自己已有的數的分成經驗,用不同的方法去學習,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因材施教的過程。並在遊戲中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愉悅,實現學生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深化感知。)

(五)學寫“10”

先讓學生觀察後說說10的書寫,後由老師講解示範,生練習在田字格寫10。

(六)兒歌固新知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親密,四xxx六一起走,五五湊成一雙手。”

(邊做拍手遊戲邊念兒歌,活動充滿情趣,學生在趣中悟,樂中學。)

比的認識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江蘇教育出版社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88—90頁的內容。

2、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認識整萬數的基礎上,教學由若干個萬和若干個一組成的數。通過教學,讓學生理解這些大數目的意義,掌握它們的組成及讀寫方法,並更好地感受這些數的價值。教材用計數器分別呈現了萬級和個級都不含0的、萬級和個級末尾都含0的、萬級和個級中間含0的三個數,教學對由若干個萬和若干個一組成的數的認識和讀寫方法。

3、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角色,依據學生的特點,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猜測、試驗、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

4、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認識整萬數的基礎上,認識含有個級和萬級的數,掌握它們的組成及讀、寫法。

2、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到大數目在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價值,更好地感受這些數的數值,增強應用意識。

3、進一步培養同學之間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識和情感。

教學重點:

掌握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的組成及讀、寫方法。

教學難點:

萬級和個級中間、末尾都有0的數的讀法、寫法。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自制的數字卡片,一張數位順序表,小信封

二、說教法

1、在教學思想上,以學生為主,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始終參與在教學活動中。

2、在教學方法上,採用直觀法、遊戲法、動手操作、引探等方法,從扶到放,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嘗試、探索、練習、實踐操作過程中掌握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的組成及讀寫方法。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引導學生,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等機會,讓學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過程中掌握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的組成及讀寫方法。

四、說教學程式

(一)、複習,揭示課題。

1、談話: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認識了整萬數,今天我們來認識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板書課題:認識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

2、複習千萬以內的數位順序表和分級方法。

出示數位順序表,貼在黑板上,問:這是一張什麼表?(數位順序表)

……

萬級

個級

……

千萬位

百萬位

十萬位

萬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個位

哪些同學能閉著眼睛把我們學過的數位有順序地說出來呢?(學生背)

按照我國的計數習慣,是如何分級的?(四位一級,分為個級和萬級。)

3、誰能把這個數準確地讀一讀?

第1個數(34000000):指名學生起來讀,並提問:你讀得又對又快,你讀數時有什麼好方法嗎?(引導學生說出:可以用虛線分級;先讀萬級,再讀個級;萬級的數按照個級的讀法來讀,加個“萬”字;末尾的零不讀出來。)

第2個數(80050000):同桌之間相互讀,再指名讀。

(指出:中間連續有兩個零,只讀一個零。)

第3個數(57960000):齊讀。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談話:接下來,老師想和大家來做一個遊戲,好嗎?我這裡有一個盒子,裡面藏著一些數字卡片。現在,老師把這個數個級上的“0”拿走,請一位同學上來抽四個數字,與前面萬級上的四個數字組成一個新的數考考大家,誰願意?(盒子裡不出現“0”。)

1、教學認、讀、寫不含0的數。

操作:指名1位學生上來抽出4張數字卡片,放在數位表上(個級上),從個位放起。

(1)提問:

教師板書這個數,問:這個數的萬級上是多少?個級上是多少?是由多少個“萬”和多少個“一”組成的?

(2)你能讀出這個數嗎?指名讀,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讀的?

(先分級,然後按數位順序一級一級讀,萬級後加讀“萬”。)

(3)全班一起讀一遍,然後在練習本上寫一寫這個數。

(4)還想再來抽一次嗎?拿出口袋裡的8個數字,指名進行第二次的抽數字卡片遊戲。

你們會讀這個數嗎?和你的同桌一起小聲讀一讀。

(5)指名讀,並說說這個數是由多少個“萬”和多少個“一”組成的?

師生一起把這個數寫下來。

2、教學認、讀含0的數

師:剛才大家抽卡片的積極性這麼高,看得老師的`心也癢癢的。這次願意把機會給老師嗎?

教師悄悄地把多個“0”放進盒子,抽取數字卡片。(各級末尾有零的數,如:9308000)

(1)板書這個數,提問:這個數可以分為幾級?每級上的數各是多少?

這個數是由多少個萬和多少個一組成的?

你會讀給大家聽一聽嗎?

(2)讀一讀,寫一寫。

多指定幾名學生讀一讀,並提問:你是怎樣讀的?

提問:老師抽了這麼多的零,你們怎麼一個都沒有讀出來啊?

根據學生回答小結並在這個數下板書:每級末尾的0都不讀。學生把這個數寫下來。

(3)交換數字卡片的“0”的位置。(如:9038000)

板書這個數,指名讀並說說讀的方法,強調中間有零要讀出來。(板書:要讀)

學生把這個數寫下來。

(4)再次交換數字卡片的“0”的位置。(如:9030080)

把這個數寫下來,和同桌讀一讀。指名讀並說說讀的方法,強調中間連續有兩個零隻要讀一個零。(板書:只讀一個零)

3、讓學生上來操作,再次抽取數字卡片

(1)請你仔細觀察這個數,想一想這個數有多少個“萬”和多少個“一”?請你自己輕輕的讀一讀,並寫一寫。

(2)交流:指名讀,說說你是怎樣讀的?這裡的零又該怎樣讀呢?

4、小結:剛才我們認識了幾個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在讀時要注意什麼呢?請你和你的同桌相互說說。

指名回答,總結讀法:

讀數時先讀萬級上的數,再讀個級上的數;每級末尾的0都不讀,其他數位上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0。

(三)、鞏固練習,提高能力

師:剛剛我們學會了讀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的方法,那你們會寫數嗎?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題:

課件出示相關商品圖片及價錢,學生獨立填寫在書上,四名學生各寫一個數在小卡片上,寫完後集體校對。

一萬三千八百元

13800

三十五萬六千元

3560000

二十萬八千八百元

288800

一萬零六百元

10600

2、師:老師還了解到了20xx年江蘇省在校人數的資訊,我們一起來聽一聽,看一看。

多媒體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的第4題:20xx年在校的大學生有八十五萬九千七百人,中學生有四百九十五萬三千六百人,國小生有五百七十九萬三千九百人。

問:這裡的三個數都比較大,你能正確地寫出來嗎?寫在自己的本子上。

(指名學生寫在小卡片上,其餘的寫在自備本上。)

3、師:老師還收集到我們身邊的一些資訊,我們也一起來讀一讀。

課件出示張家港的圖片及相關資訊,學生自由輕聲讀,再指名讀一讀紅色的數。

(1)張家港市的總面積是999平方公里,人口共計950900人。我市目前只生育一個孩子的家庭已達到173146戶。

(2)萬紅國小佔地總面積為18668平方米,綠化面積為7378平方米。最近,學校投資191772元,為全體教師和班級更換了新電腦。

4、動手操作。(思考題)

拿出小信封中的數字卡片:4個“8”和4個“0”,聽老師的要求,擺一擺數字卡片,再讀一讀:

(1)一個“零”都不讀出來的8位數;

88808000

88880000

88008800

80008880

(2)只讀出一個“零”的8位數;

80888000

88008008

88088000

(3)讀出兩個“零”的8位數;

80088008

88000808

(4)讀出三個“零”的8位數。

80080808

80800808

每個題目先讓學生獨立擺,再指名上黑板擺一擺,讀一讀,只要求學生能擺出其中的兩種就可以了。

5、抽獎小遊戲。

師:同學們,你們參加過搖獎嗎?(課件出示一個不斷滾動的計數器)在每個信封的背後有一個數,這個數就是你的搖獎號碼。這裡的號碼在不斷滾動,你們說停,老師就讓它停,如果誰的號碼與電腦上的數一樣,說明你中獎了。只要你能正確地讀出這個數,就會得到老師的獎品。

第1次:教師抽獎。

第2次:學生上來操作,他們自己喊“開始與停”。

…………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比的認識說課稿4

今天我說教材的內容是青島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萬以內數的認識》。下面我將從課程要求、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教學策略四個方面來說說本單元教材的內容。

一、課程要求

《萬以內數的認識》屬於數與代數板塊的內容,是有關數概念的教學,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數學知識。這一單元包括千以內數的認識,萬以內數的認識,比較數的大小、求近似數,估計和整百整千數的加減五個資訊窗。千以內數的認識和萬以內數的認識兩個資訊窗理解意義、數數、讀數、寫數、組成、數位五個內容。比較數的大小、求近似數這一資訊窗學會比較數的大小、求近似數的方法。估計這一資訊窗理解估一部分推想全體這種估計方法。整百整千數的加減這一資訊窗分為整百整千數加減和幾千幾百加減幾百兩個內容。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國小階段,對整數的認識,分為20以內數的認識,100以內數的認識,萬以內數的認識,大數的認識四個階段,本單元是第三個階段。《萬以內數的認識》經過學生前面學習了“20以內數的認識”“100以內數的認識”,這一學段的學生對100以內的數建立了初步的數感,理解了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的十進位制關係,掌握了簡單的讀寫技能,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總之,對數的認識,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和理性認識。這一單元就是學生認數範圍的一次擴充套件。它不僅是學習萬以內數計算的基礎,也是以後認識萬以上數的基礎,對學生的數感,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有重要的意義。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二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能結合具體情景認識計數單位百、千、萬,並能說出各數位的名稱和順序,識別各數位上數字的意義,會讀、寫萬以內的數,能夠用語言和符號來描述大小,認識近似數、估計,正確口算

2、能力目標

運用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簡單現象,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在進行估計的過程中,發展數感。

3、情感目標

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參與數學活動;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絡;在他人幫助下,能嘗試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

五、重難點的教學策略

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計數單位千、萬的認識

2、數位的意義和順序3、萬以內數的讀寫

4、數的組成

難點:1.數數過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時拐彎處的數如何數。

2.體會數位意義以及相鄰數位之間的十進關係。

3.如何讀寫中間、末尾有0的數。

各知識點的教學策略:

1、千以內數的認識和萬以內數的認識。

首先,結合學生的做操情景,來估計一下有多少人,然後再去數一數,算一算引入“千”這一計算單位,然後引導學生來這樣“一個一個的數”, “十個十個的數”, “百個百個的數”, “千個千個的數”的數學活動,知道10個一是一百,10個百是一千,10個千是一萬,體會相鄰計數單位間的十進位制關係。並通過現實情境估計二年級學生人數、全校學生人數和“多少本書有一千張紙” “多少本書有一萬張紙”的活動來進一步感受大數千、萬。

在理解數位的意義時,由於生活中很難找合適的實物來代替,所以根據學生已有的對計數單位和數位的知識,充分藉助計數器理解百位、千位、萬位等數位的意義

在數數時,對學生來說,拐彎處的數數,是一個難點,如: 989數下一個時,學生直接數1000,這時我先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撥一撥,體會相鄰計數單位的十進位制的關係,認識到下一個應該是990.並再通過舉類似的例子(如:489數下一個,679數下一個等)進一步體會相鄰計數單位的十進位制的關係。同時板書時,我把989和990後兩位畫出來,讓學生體會到989下一個是990,就是和89下一個是90是一樣。

在讀數和寫數時,讀寫中間或末尾有0的的數是一個難點,如讀20xx時,出現兩千零三和兩千零零三兩種讀法,這是通過學生交流,學生知道讀兩個零重複了,讀兩千零三就可以。在寫一千零八時,有寫成108的,通過學生交流,並藉助計數器來撥撥,認識到“1”在千位上,“8”在個位上,理解0佔位的必要性。

在數的組成這裡,與讀數和寫數來結合的,同時結合藉助計數器和數位順序表來體會數位上數的意義。

練習題中涉及到的數的規律,實際是對數數和數位意義知識的延伸,對學生來說存在難度,在這裡藉助學生對100以內的數5個5個的數,10個10個的數這些已有的知識經驗,先讓學生說說方法,然後再解決問題。

2、比較數的大小、求近似數的方法

引導學生比較的方法多樣化,只要能比較出來就可以。引導學生研究,總結出下面幾種方法:

方法一:根據數位來比較,數位不同時,數位多的數大(例如:1008和987,1008是四位數,987是三位數,所以1008大於987)

數位相同時從高位比起。(例如:968和980,都是三位數,但是980的十位是8,968的十位是6 ,8大於6 ,所以980大於968)

方法二:藉助一個標準來比較。(例如:1008和987 。1008大於1000,987小於1000,所以1008大於987)

方法三:滲透近似數來比較(不易要求過高,重點培養學生數感)(例如895和806,通過學生想895和806離得哪個整百數近,得到895的近似數是900,806的近似數是800,900大於800,所以895大於806)……

3、估計估算

先讓學生獨立的估計,再組織交流估計的方法,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估計,對結果同樣不要求精確、統一。在估算過程中引導學生按一定的策略進行估計,避免毫無根據的估計。通過情境圖,估計有多少人在做操?先輸出20個人來,然後圈一圈,再看看總人數中有幾個這麼多,這樣就可以估計出總人數。

同時增加一些身邊的素材,估計一下一張書頁的字數、二年級學生的人數、全校的人數了……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

4、整百整千數的加減

先複習100以內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增加遷移效果。然後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口算方法。同時特別關注計數單位的個數相加減的方法,為學習整千數加減整百數的口算作鋪墊。在學生理解為什麼要把120看成12個十時,可以藉助計數器或者小棒很直觀的幫助學生理解。

我想:無論是數的認識的教學,還是其他知識的教學,只要從實施素質教育這個大處著眼,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這些小處著手,課堂教學效率必定會提高!

比的認識說課稿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認識圖形”

在教學中,為了使數學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我從農村遠端絡上下載了一些圖片、聲音、視訊等資源進行動態演示模擬,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引起學生的興趣,增強他們的直觀印象,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更好的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

下面我和大家彙報一下我對這節課的設想,我從教材、教學流程、教法、學法、板書設計、學習評價這幾個方面來談一談。

課程標準,把空間與圖形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的學習內容,認識圖形,是本冊教材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基礎上來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的,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認識這幾種圖形,不僅是今後學習它們的特徵以及周長,還有它們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課件出示):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初步認識並會辯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滲透安全教育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實踐、創新能力,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重點定為(課件出示):會辯認這四種圖形,另外,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很容易將體和麵混淆,所以我覺得本課的難點是體會面在體上,在教學資訊和感知材料的成現上我選用多媒體演示的'方法,這樣更直觀、易懂,在教學前,我為學生準備了多種立體模型以及多種平面圖形的學具,還有彩筆、白紙等等。

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年齡特徵,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為五個環節,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我從農村遠端絡上下載一些學生以前學過的圖片(課件出示),我想通過這個問題來幫助學生回憶起以前學過的知識,這裡的長方體、正方體和球,學生應該能說出他們的名字,可能有部分學生不認識三稜柱,這裡我要簡要的介紹一下,為後面認識三角形做準備,接著我說:“今天,我們來這裡還要認識幾個新朋友,在交朋友之前,你想知道什麼?”學生可能說,我想知道他的名字,還想知道它長的什麼樣?住在哪裡等等。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併為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比的認識說課稿6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認識小數,它是國標版小數數學第九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一位小數,初步認識了分數的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教學,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小數的性質,小數四則運算打下基礎。

本課教材的內容主要是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教材先出示了幾件商品的價格,通過“說”,啟用學生已有的對小數的認識,引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心理需求。同時利用學生對元、角、分關係的認識,分別介紹把1分、5分和4角8分改寫成以元作單位的分數和小數的方法,引導學生初步理解兩位小數的含義,初步掌握讀寫方法。接著教材通過在直尺上分別用分數、小數來表示4釐米和9釐米的長度,進一步明確幾個百分之一可以用兩位小數來表示,再讓學生在直尺上表示7毫米和15毫米的長度,類推出幾個千分之一可以用三位小數來表示。在次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抽象出小數的意義。隨後的試一試幫助學生在比例題更為抽象的層次上理解小數與相關分數的關係。最後安排了相應的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和理解。

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學會讀寫小數,體會小數與分數的關係。而理解小數的意義是本課的難點。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結合學生的特點,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學會讀寫小數,體會小數與分數的關係。

2、通過觀察思考、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經歷小數含義的探索過程,學會討論交流,與人合作。

3、使學生在用小數進行表達的過程中,感受小數與生活的聯絡,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生活經驗,我準備按如下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創設一個買賣商品的主題圖,引導學生說出用“角”、“分”作單位,圖中各種商品的價格分別是多少。學生集體交流說說每種商品的具體價格。接著引導學生思考,你已經知道了哪些關於小數的知識呢?學生集體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後揭示課題,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小數:認識小數。這部分教學通過創設一個學生所熟悉買賣商品的情境,建構了新舊知識的聯絡,讓學生體會到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通過對已有小數知識的回顧,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小數的動機。

二、討論交流,探索新知。

例1,我首先讓學生知道1元=100分,1分是1元的1/100,可以寫成小數0.01元。接著引導學生討論:那麼5分,4角8分分別是1元的幾分之幾,寫成小數是多少元呢?學生小組討論,分別說說自己的想法,集體交流得出5分是1元的5/100,還可以寫成0.05元;4角8分是1元的48/100,還可以寫成0.48元。最後指導學生兩位小數的讀寫方法,先讓學生試著讀給同桌聽一聽,再交流讀法,特別是0.48不能讀成0.四十八。這部分教學通過學生的討論交流,讓學生初步認識到兩位小數表示的是百分之幾,培養了學生知識類推的'能力。

例2,我首先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怎樣用“米”作單位表示1釐米的長度?學生觀察直尺,討論交流得出1釐米是1米的1/100,也就是1/100米,寫成小數是0.01米。再引導學生獨立寫一寫:4釐米和9釐米用分數和小數可以怎樣表示呢?學生獨立寫一寫,並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後集體交流:4 釐米是1米的4/100,也就是4/100米,寫成小數是0.04米……通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交流自己的想法,進一步突出了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接著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長1毫米。1毫米是幾分之幾米呢?寫成小數是多少?學生根據兩位小數的意義獨立思考,集體交流得出1毫米是1/1000米,可以寫成0.001米。隨後我引導學生獨立寫一寫7毫米、15毫米寫成分數和小數各是多少?學生獨立思考,嘗試寫數,交流得出7毫米是7/1000米,即0.007米;15毫米是15/1000米,是0.015米。在交流的過程中適時指導三位小數的讀寫方法。這部分教學通過採用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獨立思考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知識的類推,使學生逐步對小數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最後,我引導學生結合例1、例2,同桌討論自己是怎樣理解小數的?同桌互相說一說,交流自己的想法。經過學生充分討論並交流得出了小數的意義。通過學生的討論和自主探究,結合例題,使學生對小數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三、實際應用,鞏固新知。

根據以上內容,我準備在實踐練習中安排以下內容。

1、讀出或寫出下面各數,並說說表示幾分之幾。學生互相讀一讀,集體交流自己的想法。通過練習,進一步使學生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

2、試一試。我先讓學生說說每個圖形分別把單位“1”平均分成了幾份,塗色部分是這樣的多少份?學生先交流,再獨立填寫並交流自己的想法。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與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絡,鞏固對小數意義的理解。

3、練一練。引導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並集體交流。通過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分母與進率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

4、單位換算的題目。我先讓學生說出單位之間的進率,學生回顧交流。再引導學生獨立填空,集體交流自己的想法。通過練習,讓學生明白單位換算的思考過程,改寫時進率的重要作用,特別像23毫米=()米這樣的題目,更應讓學生多討論理解。

綜合這節課的教學程式,本課的教學特色是:(1)以學生髮展為本開展課堂有效教學。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創設買賣商品這一生活情境,激發學習慾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2)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在認識小數的意義時,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和交流時間,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在練習中,逐層深入,各有側重點。(3)注重與生活的聯絡。以學生最熟悉的商品價格作為學習素材,學生在觀察,討論與交流中,體驗到了數學和生活的聯絡和數學的價值。

比的認識說課稿7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國小數學義務教材第四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為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間的化聚和其他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先通過讓學生用米尺測量黑板的長度引入新的長度單位,接著用認一認,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讓學生認識這些長度單位,理解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練習的安排是這樣的:T1、2、3、6是實際操作題,使學生掌握測量的方法,T4是填計量單位。T5是分米、釐米、毫米間的換算,以鞏固單位間的進率。

2、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及情感態度幾方面出發,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分米,釐米和毫米;建立分米,釐米和毫米的正確表象。

(2)、讓學生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瞭解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3)、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4)、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生估測的意識與合作意識。

3、本節課教學的重點、難點都是使學生建立分米、釐米、毫米的具體觀念。

4、教學關鍵:通過實踐操作,讓學生參與認一認、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分米、釐米、毫米的具體觀念。

5、根據本節課的特點,為使教學順利進行,在教具上需要準備的是多媒體課件,學具需要準備大量的實物,如:圖釘、鉛筆、樹葉、繩子、紙條、硬幣等。

二、說教法學法。

“優化教學過程最根本的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學會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著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學法上是這樣設想的: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旨在揚棄滿堂灌的教學,努力把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貫穿始終,運用觀察、操作、討論、歸納等多種教學方法,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在教學中,我準確把握知識的層次與深度,並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探索,通過認一認,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實踐操作活動,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從而認識長度單位的具體觀念。

三、教學程式設計。

本著“以發展為主旨,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教材為主源”的素質教育課堂觀,我特地設計了實踐操作、以舊引新;自主探索,學習新知;總結全課,回顧整理;綜合運用,深化鞏固;”四個層次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努力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一新課程的理念。

先說第一層次,實踐操作,以舊引新。

安排兩個環節:1、複習長度單位米。同桌合作剪一條1米長的繩子。

2、請學生用這1米長的繩子測量鉛筆的長度,覺得怎樣?從而引起學生學習新的長度單位的強烈願望。

(因為舊知是新知的基礎,新知是舊知的延伸與發展。這樣設計,舊知為新知的學習創造了條件,一方面通過剪1米長的繩子,複習了米,另一方面為下面建立四個長度單位的具體觀念,提供了直觀材料,並且安排用1米長的繩子測量鉛筆的長度,激起了學生對探索新知的強烈渴求,使學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去。)

再說第二層次,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先安排讓學生簡單的認識一下刻度尺,找到0刻度,為接下來學習釐米等單位做好準備。然後就是釐米的認識。我打算先讓學生著重建立1釐米的具體觀念,再認識幾釐米,在認識釐米的基礎上,學習簡單的測量。具體我是這樣做的:

1、認識釐米。先讓學生知道0-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釐米,再找一找直尺上還有哪裡是1釐米?讓學生嘗試著歸納直尺上怎樣的長度是1釐米,接著通過閉眼想,動手剪1釐米的繩子,與圖釘比較,找自己身上的1釐米等手段建立並強化1釐米的具體觀念。我想與生活緊密相連的例子,一定會讓學生印象深刻。

2、認識幾釐米。充分發揮學生手中尺子的作用,讓學生數0---5、4—7各是幾釐米,從哪裡到哪裡是2釐米、4釐米,數數尺上共有幾釐米。著重認識幾釐米,可以為下面學習分米打下基礎。

(從認識1釐米,到認識幾釐米,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3、學習用釐米測量。這一環節的設計,我將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先讓學生量紙條的長度,然後交流,說說到底是怎樣進行操作的,讓學生各抒己見後再歸納測量的方法。在學生交流的方法中也許會出現不是從0刻度開始,或者尺子沒有0刻度的情況,這裡進一步讓學生同桌討論,交流測量方法。最後再讓學生在學具或身體上尋找物體進行的練習。

(對於用直尺測量的方法,在傳統教學上,是一定要讓學生測量物體對準0刻度後進行操作,而現實會出現另外一種情況,因此,對從任意刻度開始的測量方法絕對不能加以否定。測量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怎樣量,而是基於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學生間的不同差異,先讓學生嘗試,再反饋,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來掌握測量的方法。)

探索新知的第三方面我將一改以往先教分米的做法。在學生學會量之後再去測量,往往興趣很高,但在量的過程中發現所量的長度又不是整釐米,難以準確表達,出現了新的認知衝突,以此為突破口激起學生學習新的長度單位“毫米”的興趣。

先數直尺上的小格,引出1毫米,1釐米=10毫米,然後問周圍有哪些事物的長度是1毫米,用剪刀剪下1毫米,用1分硬幣比劃一下1毫米,說說量哪些東西的長度和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單位等等。

(這裡我將課前準備的大量的感性材料提供給學生,因為“毫米”這個概念對於低段學生來說比“釐米”更難以建立,教學中通過比劃、找實物和觀察老師提供的1分硬幣的厚度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一定會學得很愉快。)

接下去請學生用1米、1釐米、1毫米的繩子去測量一下課桌邊的長度,試一試有沒有困難,引出分米的教學。教學時直接讓學生能夠剪出10釐米長的繩子,直觀的感受1分米的具體觀念,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長度,用手比劃1分米的實際長度,找1分米的`實物。雖然在整節課中這是一個弱化的環節,但因為學生已掌握了釐米和毫米的學習方法,分米的教學會來得輕鬆些。

最後,用1米、1分米、1釐米的繩子去比一比、量一量,也可以同桌討論,計算,從而自己得出三者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動手做數學,比空洞的說教與死記硬背更好。

(整個探索新知的過程,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不斷的實踐操作中發現問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通過學具,給學生提供更大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把操作與思維聯絡起來,讓操作成為學生髮現問題的源泉,通過操作使學生對新知識有個“再發現”。)

說說第三層次,總結全課,回顧整理。問問學生有什麼收穫?簡簡單單的一個問題,能對全課的知識進行一次梳理。

最後說說第四層次,綜合運用,深化鞏固。這裡安排了三個綜合練習。1、手指遊戲:老師說長度,學生用手來比劃。2、幫小紅填上合適的單位。3、小明的日記。(改錯題)特別是後兩個練習,我一改以往枯燥的樣式,把填單位和改錯題放到具體的故事情境中,即生活中,因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很多,將所獲得的知識馬上進行檢驗並用於解決問題,這也是我們學習知識的最為根本的用意,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最後安排了一個課外練習,和爸爸媽媽合作,製作一份調查表,身邊的常識量一量我知道。將課內的知識進行了延伸與應用,又增進了與爸爸媽媽的感情。

總之,整節課的教學我關注學生如何掌握和獲得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培養他們愛數學、用數學的熱情,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努力體現學生是學習的真正的主人!

比的認識說課稿8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分數的認識”。它位於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下面我將從教材與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和教學流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在說課之前,我覺得很有必要剖析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一方面,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能夠理解整數的意義。另一方面,學生已經懂得了平均分,知道如何將物體按照所要求的分數進行平均分配。這都為學生學習分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對三年級的國小生來說,從認識整數發展到認識分數,是一次飛躍。兒童生活裡沒有這樣的經驗,而且表達方式也不相同,讀數的方法也不相同。尤其是分數既表示一個量,又表示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國小生較難理解。

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這套教材,分數這部分知識是分兩次進行教學的。第一次是三年級的分數的初步認識, 第二次是五年級的系統學習分數知識。

《國小數學課程標準》中對第六冊的要求是:能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這一課是分數教學的起始課。它是學生已經掌握整數平均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今後進一步學習分數的大小比較、分數的加減計算等知識的基礎,在整個國小數學教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結合本課的特點,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直觀操作,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並會正確地讀寫分數,知道分數的各部分名稱。

(2)會用摺紙、塗色等方式,表示簡單的分數。

(3)通過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初步掌握簡單分數的寫法和讀法,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教學難點:理解分數的意義。

一、教法與學法

教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法與學法的設計著眼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並與同伴進行交流。教師只給予適當的幫助和指導,並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創設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氛圍,讓學生會學、愛學。

學法:課剛開始,教師就設疑,讓學生用拍手的方式回答怎樣平均分。當1個月餅平均分給兩個人的時候,用拍手不能解決,學生就會出現認知矛盾。從而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新知。怎樣表示一半。認識了二分之一後,讓學生動手操作,以各種方式認識、表示自己想認識的分數,並與同伴交流,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中獲得新的知識

二、說教學流程

(一)整體設計思路

1、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首先從生活中引入分數,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例如:表示半個月餅時,讓學生嘗試著想辦法表示它。這樣促使學生主動、全面地參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生成和發展,知道產生分數學習分數的必要性。接著引入“一半可以用1/2來表示”。在多種表示方式的對比中,體會用1/2 表示一半的優越性,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2、學生要建立概念的過程是很慢的,為了讓學生能較好地理解簡單的分數的意義。先讓學生認識分數1/2,又讓學生在“折一折”“塗一塗”的實踐操作中,使學生體會1/2所表示的具體意義。

3、為使學生對分數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在認識1/2的基礎上,再通過觀察塗色部分所佔總體部分,認識“幾分之幾”。通過獨立思考,嘗試讀寫,使學生能真正體會到: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幾分之一、幾份就是幾分之幾。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自主的數學活動中真正理解分數的意義。

4、在練習、反思與評價、課外延伸中,主要是要讓學生進一步清楚地認識

到分數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研究的一種數,是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同時也揭示學生對本節課學習的內心世界

(二)教學預設方案

1、故事匯入,激發情趣

通過王媽媽幫雙胞胎女兒過生日的故事匯入,先將4個蘋果分成2份,每人幾個?(可能不是平均分,不公平,引出平均分),再將2個小熊平均分成2份到1個月餅平均分成2份,怎麼表示這"半個"?

當每個學生都躍躍欲試時,就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表示一半,並作集體交流。交流是要讓學生說清表示的意思。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這一階段的教學,複習"平均分",從每份是整數過渡到每份不是整數,自然引出分數。激活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並對學生髮出了挑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2、學習1/2(1) 板書課題,直觀演示,強調平均分

師: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了“一半”,說明你們很有辦法。現在我們就來幫他們分一分(將一個月餅分成一大一小)

(這裡故意用錯誤的動作引起學生的質疑,為後面學習分數的意義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師:他們每人分到的半個月餅,在數學裡用分數二分之一表示。

板書:把一個月餅平均分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1/2。

(試問孩子們剛剛一大一小的月餅能用1/2嗎)

(2) 認、讀、寫分數及其意義、各部分名稱

指導學生認、讀、寫分數及其意義。

(3) 提高認識

師:同學們,如果把這個月餅平均分成了3份,其中的1份是整個月餅的幾分之幾呢?

(4) 強化平均分 (出示題目)

師:同學們,你能判斷這些圖中哪些陰影部分能用1/2表示的?

(從學生的現實學習狀況入手,用多種手段加強鞏固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初步體驗分數的意義)

(5)認清1/2的含義

隨機分給學生不同的紙片(圓形、正方形、長方形、星形),折出紙片的1/2。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平均分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1/2。滲透單位"1"相同,則其1/2也相同,單位"1"不同,則其1/2也不相同。為學習分數乘法應用題埋下伏筆。同時幫助學生直觀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係,突破重點。]

3、 認識幾分之幾

(1)讓學生自己動手摺一折、塗一塗等辦法來表示分數。

(2)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寫出的分數所表示的意思。

(3)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寫分數、讀分數的?

(4)師引導學生小結分數的意義。使學生能真正體會到: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幾分之一、幾份就是幾分之幾。

[設計意圖:這部分的教學是本節課的主體部分。通過1/2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分數的含義。再讓學生去進行自主創造、拓展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學生的辦法也許五花八門,但只要是學生自己創造出來的,就應該給予肯定。

(5)教師引導像1/2、1/4、2/4、3/4、4/4,的數都叫分數,並分數各組成部分的名稱,再次正確指導學生正確地寫分數,讀分數。

4、深化練習,鞏固新知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為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我在練習設計中採用了課本的“練一練”,是由淺入深的基本練習,旨在鞏固新知,掌握重點內容。

(課本55頁“練一練”)

(1) 選擇一個正確的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塗色部分,並讀一讀。

(2) 看分數,塗顏色。

(3) 判斷對錯,對的給笑臉,錯的給哭臉。

(4) 誰能最快說出一個分數表示塗色部分?

(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而又有趣的練習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外,更有效在鞏固了新知。)

5、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你能結合實際舉例說明生活中的“幾分之一”、“幾分之幾”。(通過小結,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並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三、教學計劃預評估。

本節課通過營造輕鬆的學習氛圍,按照“激趣激疑—自主探究—體驗驗證、深化知識”的過程進行教學,不僅把學生實際生活和課堂生活緊密相連,加深了學生的思考,突破了學生思維和經驗的障礙,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了他們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板書設計:

分數認識

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像1/2、1/4、2/4、3/4、4/4,這樣的數都叫分數。

比的認識說課稿9

大家好,我是東鐵匠營第一國小的文竹。我說課的內容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12冊《圓柱和圓錐》第一課時——《圓柱的認識》。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圓柱的認識》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課程標準中對空間觀念的描述主要表現在:“能夠由實物的形狀想象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象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體與其三檢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 這不僅是一個思考過程,也是一個實際操作的過程。

二、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圓柱的認識》是《圓柱與圓錐》的第一課時,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立體圖形等知識,同時積累了一定的學習幾何知識的活動經驗和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空間觀念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幾何體圓柱的基本特徵。它是學生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學習圓柱表面積、體積必備的基礎知識。

(二)學情分析:

圓柱形狀的物體在實際生活中大量存在,並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圓柱。

為了更準確的把握學情,我設計了前測題,如下:通過前測題①②③可以看出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對圓柱有直觀的認識,能從眾多的幾何體模型中準確地辨認出圓柱模型,86。2%的學生能列舉出身邊圓柱的實物。通過④⑤看出約有40%的學生能夠利用已經學過的長、正方體的經驗,通過用展開求面積、用底面乘高或轉化的思想求體積等方法刻畫圓柱。

(三)我的思考:

藉助學生能初步感知圓柱的特徵和學習立體圖形方法上的經驗,讓學生在觀察中感知,操作中探究,應用中拓展,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目標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使學生認識圓柱,瞭解圓柱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徵。

2、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究圓柱基本特徵的過程,提高學生觀察、操作、比較、歸納等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通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體驗用數學思想探索問題的樂趣。

圍繞課程標準對本課時教學內容的要求,針對學情分析所呈現的問題,我確定“理解並掌握圓柱的特徵”為教學重點,將“圓柱的側面與它展開圖之間的關係”作為教學難點。

四、教學主要環節和設計意圖。

為有效的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在做一做中揭示課題,建立模型

1、從生活實物抽象出幾何模型——揭示課題。

首先通過“找一找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 讓學生進行回顧。接著說一說:“你對圓柱有哪些瞭解”,找出我們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圓柱形狀的?再利用課件演示由實物抽象出圓柱幾何圖形的'動態過程。從而揭示課題:圓柱的認識。

這部分我的設計意圖是:從已學知識引入,引發學生聯想生活中的圓柱實物,進一步從實物抽象出幾何圖形

2、做一做,感知圓柱特點——建立模型。

學生通過兩人合作的方式完成“做一做”——教師已根據每組學生的情況,為各組準備了不同的學具袋:長方形和兩組大小不同的圓,正方形和兩組圓、平行四邊形和兩組圓。學生需要藉助已有的經驗,利用四邊形和一組適當的圓進行圓柱體學具的製作。

做一做的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初步感知圓柱的特徵。既為後面的探究環節提供了學具,又經歷了由“面” 到“體”的過程,為圓柱的側面展開可以得到長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邊形這一難點提供素材。同時“用長方形長和寬兩種不同的圍法所製作出的圓柱也不相同”這一直觀現象,也為後面探究圓柱的高進行了滲透。

3、彙報交流中認識圓柱各部分名稱

引導學生回憶學習長正方體認識時,我們研究了哪些方面?(根據調研學生會說:各部分名稱、特徵、表面積、體積等內容),那麼圓柱我們需要研究哪些方面呢?(結合學生說的內容進行板書)

學生通過摸一摸、看一看、猜一猜等方式,交流圓柱各部分名稱是什麼?之後,由教師介紹圓柱的底面、側面、高的名稱。

在介紹高時有意選取兩名分別用同一種長方形的長和寬圍出的不同高度圓柱,提問:你們製作的這兩個圓柱有什麼不同?學生會說出:高不同。追問:哪裡是圓柱的高?再利用課件加以演示 。

引導學生回顧研究長、正方體的幾個方面,為進一步研究圓柱做方法上的引領。同時介紹圓柱各部分的名稱。

(二)第二環節:在合作中自主學習,掌握特徵、 發現關係

這一環節的教學主要體現的是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以及學生的主體作用。

通過梳理以往研究立體圖形的經驗和方法,引導學生,要想知道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我們就必須要先來弄清楚圓柱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2、四人為一組,開展合作探究

首先由教師出示合作提示:

(1)結合製作好的圓柱,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量一量以及說一說的方式,交流歸納圓柱的特徵。

(2)圓柱的高有多少條?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3)圓柱側面展開後是什麼圖形?側面與底面、高之間有什麼關係?

3、彙報交流(在學生彙報的過程中,結合彙報內容進行課件演示。)

彙報(1):學生結合一年級對於圓柱的認識及直觀操作,能夠較準確的得出圓柱兩底面面積相等的結論。

彙報(2):在引導探究圓柱有無數條高這一特徵時,先讓學生說說自己是如何證明圓柱的高相等的。(學生可能通過測量或利用平行兩個底面間距離相等進行證明)再通過出示掛麵、牙籤的圖片與課件動態演示相結合的方式,深化學生的理解。接著展示“硬幣、水井、小棒”圖片拓展學生頭腦中高的概念——厚度、長度、深度就是高。將圓柱的高的定義進行外延,更好的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

比的認識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簡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學生在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入冊掌握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認識。清楚了平行四邊形平行的底和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運用遷移和同化理論,使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這一新知納入到已有的認識結構之中.有利於學生學會推導方法,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做準備。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及過程。

二說教法

整個教學由複習引入、探究體驗、實踐應用幾個環節組成。在複習引入階段,使學生感到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有內在的聯絡,並複習了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特徵,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為後面的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在探究與體驗階段,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數方格。讓學生體驗光靠數方格的方法太麻煩,必須尋求一個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更簡便的方法。由“為什麼不同的圖形面積卻相等?”找出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關係,進而大膽猜測平行四邊形面積可能等於什麼?第二個層次,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在這個過程中,我首先佈置了兩項任務:1、如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2、平行四邊形與轉化成的圖形之間有什麼關係?(填好實驗報告單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目的更明確一些。然後,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老師注意巡視學生的操作,方法,並加以引導,把典型的方法幾下來,我提前考慮到有這麼幾種情況,接著,在學生彙報的過程中,老師多注意學生的語言的準確性強調“平移”。最後,有老師的一個問題:“在轉化的過程中,什麼變了,什麼沒變”學生結合報告單得出:面積沒變,形狀變了,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等於長方形的寬,從而很順暢的得出因為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底*高。這樣學生通過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觀察、比較、歸納總結出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讓學生真正動了起來,親身經歷了公式的推導過程。第三個層次是自學公式的字母表示形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實踐應用階段,分為基礎聯絡和拓展練習。在基礎練習裡,首先完成了例1,直接利用公式計算面積,然後在此基礎上注重學生動手測量,讓學生主動去尋找計算面積所必須的條件,並根據這些條件去求面積。最後把平行四邊形變換姿勢,讓學生準確的找到底和高,並計算出面積,完成做一做1、2題。通過這一部分的練習,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面積公式的理解和應用。

在拓展練習裡,首先安排了判斷題,選擇題。通過辨析、選擇,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大小與底和高兩個因素有關,求面積用面積單位,求平行四邊形面積必須是一組對應的底和高等知識。接著出現了一道開放性題目:“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4平方釐米,他的底和高可能是多少?(底和高都是整數)。如果不限制小數呢?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又把這節課推向了高潮。最後出現了一道思考題”長方形框架,長15釐米,高10釐米,周長和麵積分別是多少?拉成平行四邊形周長和麵積會怎樣?通過這一部分練習,使學生加深對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理解與應用,達到熟練,靈活掌握的目的。

比的認識說課稿11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認識論總結》主要針對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部分,具體內容是指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單元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大板塊內容,在歷屆大學聯考中均有涉獵。其中黑龍江省在新課改後進行的20xx—20xx年三屆我們大學聯考中,該部分知識在新課標大學聯考卷中均以客觀題形式出現,所佔分值為4分;在其他地區的近三年大學聯考卷中除了客觀題,還以主觀題形式考察過,所佔分值最高達12分。所以,在高三複習中,認識論部分不容忽視,幫助學生理清認識論知識體系、夯實基本原理、辨清易混知識點至關重要。

根據以上對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參照20xx年政治大學聯考說明,結合學生具體複習完認識論後的知識掌握程度,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幫助學生結合20xx年大學聯考說明,落實認識論相關知識,構建知識體系;考察學生獲取和解讀資訊、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以“20xx人類滅亡”的傳言匯入,在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點的同時構建認識論知識體系,在學生情境分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綜合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關心時政的意識,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事物、明辨是非,理解國家政策實施的背景、目的,促進公民與國家和諧關係的鞏固。

在確定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結合近幾年大學聯考卷中認識論部分知識點的分佈,進一步明確了本部分內容複習的重點和難點。

三、說教學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的反覆性和無限性;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設定依據:大學聯考試題中無論是主觀題還是客觀題,在這三個知識點會考察概率都很高,屬於事故多發地帶。

教學難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設定依據: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四方面表現,學生在材料分析中不易區分,習題訓練過程中錯誤率較高。

以上無論教學目標的達成,還是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都需要行之有效的教法和學法與之相配合。

四、說教法

在教法方面,考慮到高三年級學生的現狀,應側重於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教學活動,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國家政策,發展思辯能力。為此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直觀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設定合作探究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五、說學法

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科學的教法與學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最後我再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夯實基礎,突出重點。各項活動的安排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課程匯入:

由“20xx人類滅亡”的傳言情景設定並輔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板塊圖表匯入新課。

設計依據:一是以眾所周知的傳言匯入,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也教會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認識事物、明辨是非,不傳播不利於社會穩定的謠言;二是因為認識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容易和其他知識模組混淆,以圖表形式出現,讓學生進一步區分。

2、課程推進:

在課程推進過程中,為了使乏味的知識興趣化、提高課堂效率,我藉助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利用時政背景材料,突出重點,分析難點。幫助學生掌握、理解、運用知識。具體設定了兩個環節:

環節一:考點掃描

學生活動:自主回憶自己所掌握的認識論的知識要點。

教師活動:針對學生回答及時評價、總結,並把知識要點在黑板上落實。

設計依據:一是落實知識目標,考察學生有無模組知識混淆、記憶不紮實、知識漏洞等情況,及時查缺補漏;二是為了幫助學生明確考綱知識範圍,養成有針對性地複習習慣。

環節二:綜合探究

學生活動:運用認識論知識分析《重大節假日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實施方案》的背景、意義及實施過程。

並完成三個探究問題:自主探究一:運用實踐的觀點分析上述材料。

合作探究二:你贊同哪種觀點?並運用認識論相關知識論證。

合作探究三:如果你是交通部門人員,能否想出切實可行的辦法解決上述問題呢?

教師活動:出示三則新聞材料,針對學生回答引導、點評、總結。

設計依據:一是創設情境,考察學生獲取和解讀資訊、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二是在學生綜合探究過程中,進一步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3、課堂小結:構建認識論知識體系

設計依據:一是有利於幫助學生區分馬克思主義哲學各板塊知識體系,防止混淆;另外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各知識要點之間的內在聯絡,有利於學生針對材料有目的性的調取知識。

4、課後鞏固:實戰演練,近三年大學聯考真題訓練

設計依據:對接大學聯考,瞭解大學聯考對該課的考查形式,有備而戰,增強複習的針對性。

5、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言簡意賅、直觀系統、便於記憶和理解的板書設計。

七、認識論總結

本節課我根據高三年級學生的知識儲備及其認知規律,以新課改新理念為指導,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力求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夯實基礎知識,逐步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的說課完畢,能力有限,有不足之處望各位批評指正。

比的認識說課稿12

教學內容: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材第91—92頁 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多種活動,如平均分餅子、摺紙等,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認識幾分之一,能正確地讀寫分數,掌握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2、培養學生的動手、觀察和判斷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探究意識,感受幾分之一的形成過程。

3、體驗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方法:觀察分析合作探究法 。

教學重點: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

教學難點:使學生頭腦中形成“幾分之一”的表象。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師生各準備正方形、長方形等紙,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下面老師就給你們講一個鼠媽媽分餅子的故事好嗎?鼠媽媽有兩個孩子,一個叫大毛,一個叫二毛,哥倆長得挺機靈的,又非常喜歡鼠吃媽媽做的餅子。有一天,鼠媽媽做了4個餅子,想要分給兩隻小老鼠吃,要使兩隻小老鼠得到的餅子同樣多,應該怎樣分呢?誰來幫幫鼠媽媽?第二天,鼠媽媽做了2個餅子,想要分給兩隻小老鼠一樣多,應該怎樣分呢?誰也來幫幫鼠媽媽?第三天,鼠媽媽有點累了,這天她只做了1個餅子,還想要分給兩隻小老鼠一樣多,應該怎樣分呢?誰再來幫幫她?(半個餅子用數字怎樣來表示呢?今天老師特意請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分數。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

(教學小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好的數學課,情境的創設非常重要。國小生的特點是好玩、好動、好奇心強,對於色彩鮮豔、離生活較近、有趣味性的故事感興趣。本節課,我首先利用課件鼠媽媽分餅的故事創設了情境匯入新課,引發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思維活躍、學習積極性很高,為本節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二、動手操作,探求交流,獲取新知。

(一)認識二分之一。

1、鼠媽媽分餅子。

鼠媽媽先把餅子分成不同的兩份,大毛連忙說:“我是哥哥,我吃小的。”二毛一聽也連忙搶著說:“我小些,應該吃小的,大的給哥哥。”鼠媽媽看見哥倆互相謙讓的樣子,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她說:“好了,孩子們,不要吵了,我來重新分吧!”鼠媽媽重新把餅子分成同樣多的兩份,她說:“這塊餅子,你們一人一半,這種把餅子分成同樣多的兩份,我們在數學上把它叫做平均分。”

2、演示鼠媽媽分出平均分的餅子情境圖。

指出,把一塊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塊餅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1/2。教師指導學生讀、寫1/2。中間的橫線表示平均分,橫線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橫線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1份,這個分數讀作二分之一。寫分數時,應先寫什麼?(先寫分數線,接著寫分母、分子)

3、小組活動:用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和三角形折出它的1/2,並用彩筆畫上斜線。把學生折出的1/2貼在黑板上。

4、演示教師折出的1/2。

(教學小結:本環節先讓鼠媽媽把餅子分成不同的兩份,引發哥倆的“爭吵”——都要少的一部份,達到教育學生繼承和發揚我們中華民族互相謙讓的傳統美德。然後講解分數各部份名稱,讓學生對分數的了初步的認識。最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動手摺出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和三角形的1/2,進一步認識分數。)

(二)認識四分之一。

1、電腦課件演示,把一張長方形紙對摺,再對摺,開啟,提問:把這張長方形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幾?讀作什麼?寫作什麼?

2、小結:像1/2、1/4這樣的數都是分數。

3、剛才我們認識了1/2,1/4,認識了分數裡的分數線、分子和分母這個大家庭裡的3位成員,還有許多分數想和我們交朋友,你們願意和它們見面嗎?教師課件演示1/3、1/6、1/8等。

(教學小結:分數裡只有1/2嗎?於是我又利用課件演示長方形紙的1/4,告訴學生這也是一個分數。學生興趣來了,噢,我認識兩個分數了。於是我趁熱打鐵,說:“還有好多好多的分數想和我們交朋友,你們願意和它們見面嗎?學生興趣空前高潮,為下一步教學的發展奠定非常好的基礎。於是接下的1/3、1/6、1/8等,學生一點就會,課堂效果非常好。)

三、鞏固練習,小結本節課內容。

這節課我們通過折一折,塗一塗的方法,認識了分數,明白了怎樣讀寫分數和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現在老師出一些練習題考考你們,你們願意接受挑戰嗎?(練習區1、3、4、5、7)

(教學小結:一節課上到這,學生大體都會了,為了防止他們產生自滿情緒,又讓他們始終保持著強烈的求知慾望,於是我又設計一系列練習,讓學生在完成這些練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發展。)

四、智慧園:實踐探討,課後想一想。

媽媽買的一大塊巧克力裡有一樣大的8小塊,怎麼吃呢?方方說:媽媽吃3塊,我吃4塊,奶奶吃1塊。他們各吃了這塊巧克力的多少呢?

(教學小結:學生的好勝心理強,嚐到了成功的甜頭,但是仍然不滿足,於是我在最後的教學中,帶學生到智慧園去闖一闖,給學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餘地,讓學生能在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中解決學習中的問題,為下一節課幾分之幾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五、課堂作業:完成練習二十二第1、2題。

六、板書設計。(略)

教學反思

對於國小生來說,數學學習往往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在教學中,如果能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那麼學起來必然親切、有趣、易懂了。我利用課件鼠媽媽分餅的故事創設了以下的情境,匯入新課,引發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思維活躍、學習積極性很高。國小數學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課堂上,我放手讓學生折出分數,學生的好勝心理強,學生動手積極性很高,紛紛折出了其它分數。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重視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摺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

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也真正上達到了預設目的。不過也存在著不足之處,比如在折分數時沒有放開手讓學生去折,而是不時的去指導,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

比的認識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三冊P38-39頁《角的初步認識》

2、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在已經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教材通過主題圖校園一角——引導學生從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再通過讓學生實際操作。如找一找,剪一剪,畫一畫等活動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並掌握角的基本特徵,讓學生熟練這部分內容後為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3、教學目標:

①教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畫角。

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④創造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助協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質。

4、教學重點: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用尺畫角。

5、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說出通過直觀感知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而和邊的長短無關。

二、說教法學法:

角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角,教師主要以談話法和引導法為主,學生則由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有機結合。多種形式的學習方式可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觀念,真正體現了“讓學生經歷將實際抽象成數學模型“這一基本理念,而教具、學具的運用則通過形象生動的直觀演示變靜為動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課將努力達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讓全體學生樂於探索新知。

三、說教學過程:

在整堂課中,我除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通過它的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形成鮮明的表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還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整堂課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

按照觀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實踐創新這一模式進行,學過程始終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

(一)情境匯入:

揭示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意圖: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低段的國小生的學習動機是很直接的,對於獎品或禮物是非常喜歡的,何況是一包東西呢?有物質獎勵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掌握知識。其次是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和已有的經驗知識入手,讓他們從開始就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

(二)提供材料,引導探究

找一找

生活中會有哪些角呢?請學生來舉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數學中的角呢?也讓學生來說,老師可以引導和補充什麼是數學中的角。

通過剛才的找角的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著我們安排了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對角的概念進行明確的闡述(角是由一個頂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並且能夠會讀法和寫法。

剪一箭

讓學生用手中的學具(長方形)剪一刀,能把它變成幾個角。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採集有用資訊,為教學服務。教師及時表揚鼓勵,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

練一練

進行“判斷”練習和“找角”練習,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

本意,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而這些“數學上的角”跟學生“經驗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異,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一種認知上的衝突,也正是這種衝突將激勵著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比較與發現中。

(三)、概括歸納

老師請學生來說說自己對角的認識,再由老師總結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個頂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這樣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瞭解。

素質教育要我們面向全體學生,教學時要兼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盡最大努力體現到因材施教及坡度練習,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深化了學生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是我這節課的主要意圖。

比的認識說課稿14

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比的認識》這一節是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四章內容,其在國小數學中是重點,它對國小數學內容中除法和分數的概念聯絡起來,對國小數學內容的學習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對教學目標分析:

1、引導學生根據除法的概念引出比的概念的探索過程。

2、感受比的概念與除法及分數之間的關係,會化簡比及求比值。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引導其在獨立思考實際操作中及合作交流中理解比的 概念及意義。

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析:

雨臺國小六年級,因為各種原因,學生的基礎知識太差,缺乏動手操作能力,針對以上情況,我採取了聯絡生活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特點來教學。

四、對教學重、合作難點分析:

重點:第一課時為理解比的意義,瞭解比的各部分名稱 ,第二課時為理解比與除法分數的關係。

難點:第一課時為理解比的意義,第二課時為理解比與除法、分數的關係。

五、說教法:

主要採用多媒體教學,用幻燈片結合生活中具體的內容將教學內容放映出來,其主要採用質疑法和講授法。

六、說學法

結合生活中具體的內容以小組合作、相互交流、探究性學習。

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以幻燈片的形式出示具體生活場景,讓學生觀察。小組合作學習先說出圖意,然後小組內交流寫出算式,小組彙報。師出示正確的算式,並得出結論:

2、出示幾組生活場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寫出除法算式,得出得數。

3、學以致用,師幻燈片出示一個除法算式,講述比的概念及比的各部分名稱

4、舉例生活中遇到的比。

第二課時:

回憶上節課內容。

以幻燈片的形式出示具體生活場景,讓學生觀察、小組合作交流並探討比與除法、分數的關係,並得出比的基本性質。

引導學生利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及求比值。

介紹“黃金比”的概念及生活中的“黃金比”。

比的認識說課稿15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氧氣”是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系統地認識具體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開始,因此在教學中,應有計劃地安排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順序,並逐步使學生學會認識物質的一般過程和方法。這樣,學生在以後探究別的物質時,才能使觀察和描述全面、系統、深入。在本節授課中,應聯絡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通過對資料的閱讀、分析,培養學生獲取資訊、整理資訊的能力;通過實驗方案的設計,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和能力。這一節內容的教學分2課時完成:認識氧氣的性質和用途1課時,氧氣的獲得1課時。下面說一說第一課時的教學。

2. 教育教學目標分析化學教學目標是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

教學目標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以及教學指導的要求,本節課的教育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1、認識氧氣的主要物理性質;2、觀察和描述木炭、鐵絲、蠟燭等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從中歸納出氧氣的化學性質。3、瞭解氧氣的主要用途、氧氣與人類的關係密切。

(2)能力目標:

1、通過探究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以及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

2、通過探究實驗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3、通過探究實驗培養學生科學探究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探究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培養學生科學素養;3.教學重點和難點 (1)氧氣的化學性質;(2)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描述和分析。。二、教學方法分析 演示實驗 、引導探索法

教學不只是傳授知識,讓學生單純記憶前人的研究成果,更正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引導學生去探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本節課的學習就是採用演示試驗、引導探索法的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觀察、描述記錄實驗現象,採用邊實驗、邊觀察、邊記憶的方法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試驗習慣,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三、教學過程本節課我打算用聯絡實際生活的具體例項引出課題。上海市民去西藏旅遊時,常感到胸悶,呼吸困難,也就是所說的“高原反應”,這是為什麼?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氧氣的性質。

1、 然後向學生展示一瓶氧氣,讓學生觀察它的顏色、狀態,並聞它的氣味,根據集氣瓶的放置方式,結合生活中養殖魚需要輸氧的情況,說出氧氣的物理性質。再閱讀66頁教材內容知道氧氣的三態變化。

2、板書:一,氧氣的物理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