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認識球體、圓柱體》說課稿

說課稿7.85K

一、說教材:

《認識球體、圓柱體》說課稿

1、教材分析:

“認識球體、圓柱體”是大班下學期的內容,幼兒在認識平面幾何圖形的基礎上認識球體、圓柱體,難度加深了。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常接觸到圓柱體和球體,但對球體與圓柱體的認識並沒有整體的概念, 為了使幼兒對圓柱體與球體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我設計了本次活動。通過感知,摸一摸、看一看、動一動,發現圓柱體與球體的異同,從而認識球體、圓柱體。新《綱要》指出:“學習科學的過程是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幼兒學習活動應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幼兒的興趣。為了讓孩子在輕鬆的環境中進行學習探究,活動前我和孩子共同收集會滾動的的廢舊物品。讓孩子們在自由輕鬆的氛圍中觀看及嘗試操作各種物體中認識球體、圓柱體,感知球體、圓柱體的基本特徵。

2、說目標

在《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的價值趨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幼兒的情感態度和幼兒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導幼兒向最近發展區發展。因此,根據我班幼兒年齡特點、實際發展水平及興趣、需要,我確定了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

(1)通過探索,觀察比較認識球體和圓柱體,瞭解它們的主要特徵。

(2)能發現生活中與球體和圓柱體相似的物體,大膽講述自己的想法。

(3)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和思維能力。

3、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探索,觀察比較認識球體和圓柱體,瞭解它們的主要特徵。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在《綱要》中明確提出:感知長方體、正方體、球體、圓柱體等立體形狀是大班年齡段的幼兒必須掌握的科學認知內容。通過觸控、觀察和玩弄 認識球體、圓柱體瞭解其主要特徵,把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科學活動通過遊戲結合幼兒的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在玩中學。

教學難點:在《指南》中提出“用多種方法幫助幼兒在物體與幾何形體之間建立聯絡,引導幼兒感受生活中各種物品的形狀特徵,並嘗試識別和描述。”因此根據這一教育建議。因此,我將“能發現生活中與球體和圓柱體相似的物體,大膽講述自己的想法。”作為此次活動的難點。

二、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分析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物件。”我相信幼兒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相信幼兒有能力通過探索、自我表達和與材料、與同伴、與老師的互動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因為每個孩子都有智慧強項,都會按自己的學習方式去學習,關鍵在於教師如何去引導。因此,我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實際發展水平及興趣、需要,在活動中主要選用了演示法、操作法、比較法、啟發探索法。之所以使用以上的教法,是因為:

1、演示法:是根據幼兒的思維特點決定的。幼兒期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出示幾何體(球體、圓柱體)邊講解邊演示能有效引起幼兒的興趣及注意,能使幼兒獲得豐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2、操作法:幼兒的認知特點是在相當程度上還要依靠直覺行動進行思維,他們獲得數、形的初步知識不能靠成人灌輸,而是靠他們自身的操作活動。同時由於幼兒雙手操作活動,也促進大腦積極思維。我提供操作工作紙和大量的實物,創設一定的環境,引導他們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式,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進行學習能有效的突出活動的重點,突破活動的難點。

3、比較法:通過兩兩相互比較,讓幼兒找出它們的異同,幫助幼兒區分、記憶。

4、啟發探索法:引導幼兒在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去發現和探索科學初步知識,這種方法能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幼兒學習科學的探索精神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說學法

通過以上教法,遵循幼兒學習的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綱要》的指導下,整個學習活動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看看、摸摸、玩玩、說說的過程中掌握活動的重點,突破難點。幼兒將運用觀察法、操作法、發現法等。

1、觀察法:幼兒通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獲得印象。

2、操作法:幼兒在摸、看、說、玩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進行學習.

3、發現法:皮亞傑認為“教學不該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刺激兒童的心智發展,教師應儘可能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進行實驗操作,引導幼兒積極探索,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我用遊戲法、啟發探索法等引導幼兒自我探索、表達和與材料、與同伴、與老師的互動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

(三)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地完成活動目標,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各種球體、圓柱體若干。

2、各種不同的物體若干:皮球、玻璃球、乒乓球、可樂罐、圓柱體積木等。

3、操作工作紙。

三、教學過程:

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結合目標,我設計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環節一:通過觸控、探索、討論,感知球體和圓柱體。活動中,請每位小朋友拿自己喜歡的玩具摸一摸、比一比、滾一滾,看看你能發現什麼?並進行簡單分類,將不能滾動的物品放到小筐中,初步感知球體和圓柱體都有能滾的特徵。

環節二:通過再次探索,認識球體與圓柱體,並瞭解球體、圓柱體的特徵。在這一環節中,我又通過3個小環節開展活動:

一是教師提出問題“這些物體滾動的情況一樣嗎?有什麼不同?”讓幼兒帶著問題進行操作,發現球體和圓柱體滾動時的不同。

二是有了前面的操作感知,也為認識球體與圓柱體做了鋪墊。通過與圓形進行比較,教師邊轉動球邊讓幼兒感知和觀察,瞭解圓形是平面的圖形,只看到一個面是圓的,從側面看過來是扁扁的;而球不管從哪個方向看都是圓形的,往哪邊推都能滾動的物體叫球體。

認識圓柱體時,教師可進行現場製作感知圓柱體上下兩個圓一樣大,從而得出結論:像這樣上下一樣粗,兩頭是圓的,而且上下兩個圓一樣大的物體,我們叫它圓柱體。

三是請幼兒根據球體圓柱體的特徵進行分類。鞏固幼兒對球體和圓柱體的認識。

環節三:結合生活,請幼兒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像球體,哪些物體像圓柱體。讓幼兒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把實物藏在教室的各個角落,讓幼兒尋找,通過摸、看、玩、說,加深認識幾何體特點,並與自己生活中的物品聯絡。

環節四:請小朋友回家或在自己身邊找找看還有什麼物體像圓柱體和球體的,此環節作為活動延伸,幫助幼兒在物體與幾何形體之間建立聯絡。

四、教學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在,每個步驟都緊緊相扣,層層加深,通過探索操作、提問、同伴討論對幼兒掌握幾何體形狀特徵的認識進行及時評價,活動中,教師投入大量相似的生活中實物,也有變形類似立體圖形的實物來讓幼兒分類,以此突破活動難點,根據活動的反饋資訊,調整控制好教學節奏速度,合理分配好時間,組織好師幼互動,力爭做到讓不同的幼兒都有發展,使教學內容和教法達到最優化,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提高活動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