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模板5篇

說課稿2.48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說課稿模板5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設計理念

1、以學生髮展為本,著力強化個人主體意識,同時關注學生學習動機,興趣等情感態度。

2、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和充分的練習空間。

3、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過程,把學習的權力和時空留給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思考、討論等多種活動,讓學生親歷概念的形成過程,主動獲取知識。

二、說教材

1、教學內容:

《真分數和假分數》一課是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是在學習了分數的意義,然後以對分數、分數單位的熟悉為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在講解這一知識點時,應注意分數與“1”的關係,這樣既幫助學生理解真假分數的概念,又溝通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絡。

2、學情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各個部分的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前一段又學習了分數的意義,熟悉了單位“1”、分數單位等概念,為學習本節課知識打下了基礎。另外本課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直觀形象思維的支撐。在數學教學中,化抽象為具體、直觀,對於順利開展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3、根據教材的內容,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學情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提出的三維目標,我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目的:

(1)結合具體情境,經歷假分數與帶分數的產生過程,理解“真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的意義。

(2)能正確讀寫假分數、帶分數,瞭解假分數、帶分數的關係。

(3)尋求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重點:結合具體情境,經歷假分數與帶分數的產生過程,理解“真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的意義及關係。

教學難點:動手操作理解分餅的方法及觀察發現分數的特點

三、說教法與學法

1、分數的產生過程及實際含義的認識,要體現從直觀到抽象的思維過程。本節課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充分讓學生觀察、發現、比較的'方法相結合,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2、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氣氛中自主探索,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學會觀察發現、比較分類,更好地學會知識與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力求從學生的實際、興趣出發,能結合具體情境,在多種活動交流中,經歷真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的認知產生的過程,從中理解“真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的意義;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概括等學習數學的能力;整節課林老師能圍繞情境激趣、談話匯入,操作探索新知,回顧總結,實際應用等幾個教學環節展開教學。具體分析如下:

一、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數學感興趣,才能樂學、好學、會學;如,課前老師播放了《西遊記》動畫片,並讓學生一起唱主題歌,緩解了學生緊張的心態,創設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通過幫助唐僧師徒四人解決分餅的問題,同時在教學中注重成功的體驗,經常激勵、鼓勵學生,如“不錯、真棒、很好、謝謝你”等,使學生從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成功之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二、落實“以生為主體,以師為主導”,給學生提供創造的空間。

在課堂教學中“導”與“學”的關係尤為重要,教師的“導”的終極目標為了學生的“學”,在這裡老師通過學生合作學習、自我演示等過程為學生創設一個對話的舞臺,讓學生共同分享經驗,這一點新課程提倡“課堂應給予學生選擇與自由的空間”精神與之相適當。同時老師在引導學生質疑、提出問題,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時間,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因此,課堂上學生就能提出象4/4是什麼分數的問題?為課堂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資源,教師也能及時捕捉資訊。這樣的教學更富於學生的創造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

三、操作感知,建立概念。

在操作中感知,在操作中學習是新課程的重要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教師注重學生的操作,建立表象,理解意義、概念。本課教師能讓學生動手操作認識分數外,每次的操作都具有一定的意義。操作一、讓學生把1張餅平均分給4人,每人分得多少?使學生鞏固了平均分和感知分法。操作二、把3張餅平均分給4人,每人分得多少?在操作中感知分法不同,但份數一樣結果也相同,即3個1/4張和3張的1/4都是3/4張。知識的遷移,讓學生在把9張餅平均分給4人,每人分得多少張時得到分數9/4和2又1/4。在學生對這些分數有了全面瞭解、認識後,通過學生觀察、比較、概括從中產生了真分數、假分數、帶分數;並理解其意義。這樣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的認知數學的規律和概括能力。

四、密切聯絡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從設計的練習,一方面、對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進行鞏固總結。另一方面、從讓學生解決分麵包、分蘋果的問題,提升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數學源於生活再回歸生活;讓學生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克和千克》是國小數學第四冊的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兩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是學生對質量單位的初步嘗試,也是為後面“噸”的教學奠定基礎。從學生的感知規律和生活經驗出發,靈活處理教材,先認識千克,再認識克,然後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及知識應用。

圍繞這節課的內容,以新的教學理念作指導,結合課題的實驗方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克和千克,對1千克、幾千克、1克、幾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能進行簡單的質量計算。

2、繼續培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鼓勵個性化的學習意識。

3、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是對千克與克的認識並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難點是對克的認識。 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些目標,在教學中採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二、教法和學法教法:

這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但因年齡小,還是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以情境教學法為主,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遊戲情境、活動情境,讓學生充分去感受、發現,獲取新知,同時還採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創造了良好基礎。

學法: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並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說一說、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學環節

本節課設計了三大教學環節:一是遊戲發現,激發探究欲;二是主動參與,探究新知;三是應用新知,昇華體驗。

1、遊戲發現,激發探究欲

在這個環節中,創設了“背一背”這個遊戲情境,讓學生在遊戲中去感受輕和重,然後揭示課題,目的在於利用熟悉的遊戲情境,激發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親切感,並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堅實基礎。

2、主動參與,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所以分3步來實施:

第一步:認識千克。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說一說1千克物品,“掂”是對“1千克”進行初步的感知,“說”是對“1千克”的進一步體驗。接著對“三件視覺上具有一定反差的”物品掂一掂、估一估、評一評、稱一稱,還設計了讓學生想辦法找幾千克的.物品,然後輪流感受,等等,這些活動不僅僅一次次強化了學生對“1千克”的體驗,更是對學生合作學習方式的培養,是對學生自主探究程度、學生體驗態度的一種資訊反饋和檢驗。

第二步:認識克。克相對千克而言,沒有那麼直觀,感覺也不會那麼清晰。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在學生對千克有了一定認識的前提下,馬上讓學生掂一掂1克的物體,說出自己的感覺。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感覺上與千克形成明顯的反差,對學生進行強烈刺激,使學生在腦海中克與千克形成鮮明對比,進而建立這兩個質量單位的概念。為了使學生剛建立的概念得到進一步鞏固,於是又設計了兩道練習題。練習的目的除了鞏固新知外也是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自我檢查的一種深化。

第三步:認識千克與克的關係。試教時設計的是一道填空題:1粒釦子重1克,2粒重()克,100粒重()克,那麼1000粒重()克,從而推出1000克=1千克。教出後發現這樣設計給學生的鋪墊太厚,沒有思維度。後來把這一環節改為“由1粒釦子的質量直接到思考1000粒釦子有多重?”這樣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興趣,學生學習興趣很濃厚。對“克和千克”的換算公式,設計了教師讀、學生聽、學生讀、大家評多種讀的形式,使學生在讀和評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並牢牢記在心中。

3、應用新知,昇華體驗

通過前面幾個環節的教學,學生對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為了使這些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創設了兩個問題情境:針對物品重量能提什麼數學問題;怎樣讓氣球載滿物體順利升空。

第一個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把新知和過去的學習經驗相結合,提出不同程度的問題,可以極大地擴充訓練容量,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也是學生個性化學習方式的體現。第二個問題情境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並且把學生那種嚮往宇宙、嚮往太空的情感融入情境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的思維達到最活躍,情感達到最高潮,從而把本節課的感知、體驗,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得以進一步昇華。

總之,本節課在設計上儘量遵循孩子們的認知規律,充分體現教育新理念,為孩子們的自主、獨立、合作、個性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和機會。畢竟,我們還在實驗、還在探索,所以教學中難免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敬請各位指出,以便大家一起討論、研究。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開天闢地》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課是中國著名的神話傳說,講的是一個名叫盤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軀,開闢了天地,化生出世間萬物的故事,意在讚頌盤古無私的獻身精神。這篇課文處處充滿神奇的想象,語言優美,結構清楚,是一篇訓練語言、發展思維的好課例。

二、說學情

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對神話故事興趣濃厚,尤其對神話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更是情有獨鍾。電視劇《西遊記》中能“七十二”變的孫悟空,三年級課文《哪吒鬧海》中頑皮、可愛、為民著想的哪吒都是孩子們心目中的偶像、英雄。對這類課文的學習,學生熱情高漲,主動參與,有較強的表達慾望。

三、說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感受中國神話無窮的魅力,認識盤古開天闢地、化生萬物的獻身精神、創造精神。

四、說教法

1、問題引讀法。根據課文內容提煉兩個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自主閱讀。

2、以讀促講法。學生通過讀體會盤古敢於創新、勇於獻身的精神。

五、說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本節課引導學生通過讀文、識字、解詞、理文,學會主動探究、獲取知識,掌握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這樣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生合作意識的同時,突破了教學重難點,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六、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我本著以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自主閱讀、合作探究為主線的設計思路,主要安排了以下教學流程:

1、談話匯入,瞭解神話的起源。

2、觀看聆聽神話故事《盤古開天闢地》整體把握故事情節。

3、回顧互述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4、設問導讀,圍繞問題自主合作探究。

5、鞏固訓練,回顧課文內容,盤古如何化生華盛世間萬物。

6、拓展延伸,展開想象說話練習。

7、實踐作業,閱讀神話故事。

七、說板書設計

開闢天地敢於創新

神力和身軀

化生萬物 勇於獻身

八、說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神話傳說,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闢天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內容,激發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培養想象力。學後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我在教學時緊緊抓住神話故事的特點,以“傳說中的盤古是怎樣創造美麗的宇宙?”為主線展開教學,在引讀、想象、體驗中感受盤古這一神話人物那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於獻身的偉大精神,領略神話故事的無窮魅力,激發學生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

回憶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自己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1.課題的引出比較簡潔明快,通過一道連線題,使學生知道我國的神話故事有很多,接著話鋒一轉,今天學其中一則,馬上引出了課題。

2.在這堂課上,“讀”貫穿始終,讀得充分,讀得紮實,讀得多樣。如

第二節的“掄斧猛劈”通過學生自己的動作感受來加以讀的感悟;在教師引讀時對“巨響”一詞的解讀;“慢慢”、“緩緩”的先理解後表達都進行了較為紮實的指導。

3.有效合作,激發想象,感受神話魅力。在教學“盤古倒下後,他的身體變成什麼”這節時,我採用了引讀、師生分句讀,為學生營造了輕鬆、愉悅的朗讀氛圍。同時隨機摘錄了這一節中的優美的片語,通過美讀,為下一環節學生仿寫“他的,變成了。”一句話做了知識的鋪墊。

不過縱觀整堂課,也有許多的不足之處:

1、時間分配不合理,前鬆後緊。

回顧互述找中心句和第一次小組合作學習兩費時間較長。教師發現問題應及時引導。

2、教師情感投入不夠,上課沒有激情,未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課前我本想調動一下學生的情感,可又怕學生收不回來,也感到有點做作。

3、預設環節未能完成,最後一段沒有講解,沒有對全文進行總結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

4、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不夠深入,不會理解課文。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

總之,我思想不夠重視,準備不夠充分,教學環節不夠緊湊,講解不夠深入,學生理解的不透徹。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小壁虎借尾巴》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二冊第七組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科普童話,課文藉助形象化擬人的手法,通過小壁虎向小魚、黃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講了魚、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特點,揭示了“動物尾巴都有用”這樣一個道理。文章生動有趣,把小動物有禮貌和它們之間真誠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符合一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是向學生進行科普教育,發展學生觀察能力、審美能力、朗讀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課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通過看圖,學習課文,理解詞句和每段的意思,瞭解小魚、黃牛、燕子、壁虎尾巴用處,及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點。

(3)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瞭解其敘述方法。

3、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學習小壁虎借尾巴的經過,懂得魚、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用處,接受禮貌教育。教學難點:理解小壁虎尾巴的用處和特點。

4、教具準備小壁虎剪圖、課文錄音、課文幻燈片4框、CAI課件、魚模型。

5、課時安排整課計劃3課時完成,第1課時初讀課文,認識生字,學習課文1、2自然段,第2課時講讀三至七自然段並指導朗讀,總結全文,激發學生閱讀課外讀物的興趣。第3課時,識記生字的形,指導書寫,完成課後練習。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以“突出一個特色,‘遵循四個原則,落實兩個結合”為指導思想設計教法、學法、以及教學程式。“一個特色”培養學生自讀會讀。遵循哪四個原則呢?

1、“三為主”原則,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語言文字訓練為主線;

2、直觀性原則,充分利用直觀形象、激發興趣、創設情景。

3、文道統一原則,在學習課文時,教育學生講文明、懂禮貌。

4、課內外聯絡原則,讓學生把課堂知識向課外閱讀、觀察、研究這一應用上延伸,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在目標上落實兩個結合,即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結合起來,把握科普童話教學特點,又把語言文字的訓練與邏輯思維訓練結合起來。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本課的教法主要用導學法即“講——扶——放”、直觀法、朗讀式教學法。學法是自讀、讀中思考、讀中討論、舉—反三,貫徹“自讀、會讀”這一‘精神。

三、說教學程式。

(一)情境匯入,整體感知。

1、導語:上課開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出示小壁虎剪圖,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種小動物叫什麼名字嗎?”對!小壁虎生來就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可有隻小壁虎還要去借尾巴,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到《小壁虎借尾巴》這個故事中尋找答案吧!

2、看幻燈,聽錄音故事,思考:小壁虎為什麼借尾巴,它向誰借尾巴,借到尾巴沒有?

3、自由讀課文,按要求自學。提出兩個要求:

(1)畫出本課生字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讀通課文,標出自然段的序號。

4、檢查自學效果。讓學生根據要求讀課文、使學生讀有目的,能避免單純地、盲目地讀書,從而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讀後進行檢查,及時反饋,可以提高學生讀書的認真的程度。

(二)先扶後放,逐層精讀。

1、尋求壁虎借尾巴的原因。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理清了文章思路:小壁虎為什麼借尾巴——怎樣借——借到了沒有了。下一步就是深究課文。首先引導學生尋求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要求學生自由讀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為什麼借尾巴?學生很快就把借尾巴的原因找到了(一掙,難看)小壁虎怎樣掙斷尾巴逃走的?放CAI課件,螢幕中顯示出:一隻壁虎在牆角捉蚊子,一條蛇悄悄地爬過去,一口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用力一掙,掙斷尾巴逃走了。鮮明、活動的畫面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對“一掙”的意思就自然明白了。小壁虎掙斷尾巴後,心情怎樣?指導學生用難過的語氣讀:“沒有尾巴多難看哪!”強調?“多難看”。

2、梳理壁虎借尾巴的經過。原因找到了,接下來引導學生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扣住“怎樣借”重點分析,由於抓學法來學習,設計出“從扶到放”的教學程式:學習第三自然段以扶為主,學習第四自然段採用半扶半放的教法,學習第五自然段,以放手讓學生自學為主。採取這個由扶到放的過程,就是教給學生讀書方法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

(1)以扶為主,領學課文第三自然段。

A、學習第1、2句,出示句式:小壁虎爬到哪裡?看見什麼?通過讀與說,學生弄明白了:小壁虎爬到小河邊,看見小魚搖著尾巴在河裡游來游去,這時教師扣住“搖”字問:小魚為什麼能在河裡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呢?(學生回答是因為小魚搖著尾巴)教師就因勢利導,讓學生用手勢演示“搖”的動作,教師進一步問:寫小壁虎爬到小河邊怎麼要寫爬呀爬?(說明小壁虎爬的時間長,爬的路程長,這為後面突破教學難點:小壁虎尾巴再生的特點,埋下了伏筆)

B、學習第3、4句。出示句式:小壁虎怎麼說,小魚怎麼答。學生一下子找出了答案:小壁虎說:“小魚姐姐,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小魚說:“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撥水呢。”學生分組讀對話。再出示小黑板,如果小壁虎這麼說:“你把尾巴借給我。”小魚這麼答:“不行,我要用尾巴撥水。”把書上的“對話”跟以上“對話”比較一下,找出不同處,畫上圈。這樣運用比較法,抓住重點詞句,學生很快就明白小壁虎十分禮貌,稱小魚為“組組”,用“您”而不是用“你”,“行嗎”不是命令,而是徵詢,小魚也不是蠻不講理,她也是實在沒辦法,很為難,並適時指導學生做到與作者身同此境,心同此情,較好地收到教育、教學效果,體現文道統一的原則。

C、出示句式:小魚為什麼不把尾巴借給壁虎?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得出結論是因為小魚要用尾巴撥水。“撥水”是什麼意思?演示魚模型,理解“撥水”意思。總結學法:(指著板示的句式)我們學習第三自然段,先學習壁虎爬到哪,看見什麼;再學習小壁虎怎麼說,小魚怎麼答;最後想想:為什麼小魚不把尾巴借給壁虎。這樣的總結,既對國小生了解小壁虎向小魚借尾巴的`經過起強化作用,又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注重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2)半扶半放,學習第四自然段。

A、教師出示句式引讀本節,幫助學生理順序。

B、指導朗讀。

C、討論老黃牛為什麼不把尾巴借給壁虎:因為老黃牛要用尾巴趕蠅於。

(3)放手自學第五自然段。

A、讓學生自出讀這個自然段,根據板示的句式,找出第一、二句寫什麼,第三、四句寫什麼。

B、討論:燕子為什麼都能把尾巴借給壁虎?因為燕子要用尾巴掌握方向。三、四、五自然段採用以上方法教學,使學生處於輕鬆、愉快、積極思維的氣氛中,做到面向全體,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另外,藉助“小魚用尾巴撥水”“黃牛用尾巴趕蠅子”、“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提問:你們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進行歸納推理。由個別現象,總結出一般結論——動物的尾巴都有用。

3、弄清壁虎尾巴的特點、用處。既然動物的尾巴都有用,那麼壁虎的尾巴也有用。壁虎的尾巴有什麼用呢?課文中沒有直接說明,是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先得弄清壁虎尾巴的特點。學生自由讀六、七自然段,找出壁虎心情變化的詞語。(難過、高興)小壁虎為什麼難過?因為它向水裡的魚、陸上的黃牛、空中的燕子都沒借到尾巴。為什麼高興?因為它又長出一條新尾巴啦!壁虎尾巴一掙就斷,斷了能長出新的來,這種易斷、再生的特點對它有什麼用處?重放CAI課件:一條蛇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一掙,掙斷尾巴逃走了。如果尾巴掙不斷會發生什麼後果?(會被蛇吃掉)從而悟到壁虎尾巴有自我保護作用。這部分的教學是一種演繹推理,由一般結論推斷、研究出個別現象,至此突破了難點。這種由事物的個別現象,總結出事物一般規律,再由一般基本規律去解釋事物個別現象,即“個別——一般。——個別”,完成好兩次推理,給學生滲透一點認識事物的一般方法,整個閱讀過程,就是學生智力發展的過程,可以達到語言文字訓練與邏輯思維訓練同步進行,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同步發展的目的。

4、總結全文,擴散思維。

(1)扣住“傻”字問:“同學們,壁虎媽媽叫小壁虎傻孩子,小壁虎到底傻不傻?”“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裡的氣氛熱烈極了。有的說:“小壁虎肯定傻嘛,連自己長出一條尾巴也不知道!”有的說:“小壁虎不傻,因為第一,在蛇咬住它尾巴的時候,他知道掙斷尾巴去逃命。第二,它在借尾巴的時候多有禮貌,根據不同的動物,用不同的稱呼。第三,‘傻孩子’是媽媽對它的呢稱。”

(2)學習了26課,我們知道了魚的尾巴能撥水,黃牛的尾巴能趕蠅子,燕子尾巴能掌握方向,壁虎的尾巴能保護自己。你們還知道哪些動物尾巴有什麼用?放CAI課件,螢幕中顯示了猴子、松鼠、啄木鳥、狗四種動物,讓學生說說他們尾巴的作用。如果僅僅只讓學生說說這些動物尾巴的作用就沒有體現語文課的特點,我就讓學生模仿第三自然段的結構句式說一段話。比如: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樹上,看見猴子在樹上搖來晃去,小壁虎說:“猴子大叔,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猴子說:“不行啊,我要用尾巴盪鞦韆呢!”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能使學生把所學知識轉化成能力,從而獲得成功的快樂。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本課是第一單元過年的回憶中的第一個課時。教材以“煙花”為切入點,通過煙花造型學習並運用點和線的造型要素表現放射式與迴旋式的煙花形態。作為新學期第一課,學生們對“春節”的印象記憶猶新。在這個中國傳統的節日裡,放煙花是一種很重要的娛樂慶祝方式,也是孩子們做得最快樂的事之一,趁熱打鐵,在教學時通過啟發學生回憶和欣賞放煙花時的場景,認識煙花的基本形態,使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對點線面更進一步地認識和運用,對圖形形式的認識和表現技法的運用。通過學習鼓勵學生感受與表現節日的喜慶氣氛,善於發現和表現生活中的美,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趣。

在本課的教材中,原本的設計是讓學生嘗試運用剪貼、繪畫、噴色、刮蠟、吹色等各種材料表現煙花造型,但基於每種技法的要點不同,如果讓學生一種一種嘗試過去,對於煙花的造型就淺嘗輒止,重點就落在技法掌握了。所以我將本課設定一種材料來表現,刮蠟紙既迎合了黑夜的場景,又能解決色彩的問題,自然就能把重心落實到點線的變化上,讓學生深入對點線造型表現的技巧和運用。

二、說學情

四年級學生對點和線的造型知識有一定基礎,對刮蠟紙也有一定的認識和運用,所以以不同的工具作為輔助創作出不同的點線痕跡,讓學生在生活中發掘更多可以用於創作的應用。孩子的思維模式和眼光與大人也有很大的區別,會有很多奇特的想法,而煙花本身也是非常絢麗多樣的,沒有固定的樣子,加以引導,就能啟發他們的`對點線更深層次的運用,結合不同形態,能夠創作出意想不到的煙火造型。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煙火變化中的放射式與迴旋式形態,發掘生活中不同的物品為創作工具,掌握刮蠟畫技法並結合點線的變化大膽表現煙火。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認識煙火的放射式和迴旋式形態;在嘗試中挖掘多種工具作畫;在對比中認識到點線的變化並畫出豐富多彩的煙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刮蠟畫的樂趣,感受點線變化的魅力、搭配的巧妙,體會煙火所體現出的喜慶氣氛。

四、說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刮蠟畫的技巧表現放射式與迴旋式的煙火形態。多種點線組合表現。

教學難點:點線組合的豐富程度,煙火有層次地表現。

五、說教法

根據課題背景創設收禮物情境,從聽覺視覺多元感官。針對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出發點,層層遞進設計教學環節。主要採取觀察發現、發掘體驗、嘗試感知、對比思考等方法進行教學。並將學生的小練習作為教學素材之一,從另一角度激發學生的參與度。而教材中的其它表現形式作為拓展部分讓學生有初步的瞭解。

六、說學法

學生主要是在欣賞觀察、和對比中自主去思考解決問題。對於工具應用方面,自由發掘選擇不同的工具並嘗試繪圖,經過對比發現強化學科知識。逐步掌握本課的重難點。

七、說教學過程

鑑於上述分析,我將我的教學過程做了如下設計

1、情境匯入

我設定拆禮物情境結合聽覺感知的方式來揭示主題。

教學設想:從節日氣氛中創設情節,依靠聽覺體會,一是調動氣氛;二是有別常規匯入,比較新穎。

2、啟發探究

將整個課程分四個層次進行學習活動。

首先視訊直觀欣賞煙花的變化過程和圖片欣賞,觀察出煙火的兩種形態。

在刮蠟紙的工具選擇上,讓學生自主發掘,用找到的工具體驗效果。

然後隨機從學生的作業中選出兩張對比,瞭解線條的粗細、疏密排列的表現技巧。在對比示範圖例,知道用多種變化的點線組合更能體現畫面的豐富性。

最後我採用欣賞比較同齡人的作品,啟發創作靈感。

教學設想:由面到點,從形態到線再到點的層層比較觀察去昇華已有的點線知識,讓學生分層消化。用學生的圖例來講授新知,是給予學生的一種肯定和提升作品的價值。而煙花的造型和形態本身就是豐富多變的,從眾多作品中學生會自動篩選喜歡的部分,甚至找到新的靈感點來創作。

3、教師示範

在新授時畫的煙火形態的基礎上深入示範,用指甲和尺畫粗細線和點。錯落新增大大小小的各種煙火,飽滿構圖並修改。

教學設想:教師直觀演示,讓學生知道畫什麼?如何畫?引生髮散思考,挖掘大膽的思維模式。

4、實踐創造

滾動播放同齡人作品和歡快的音樂,讓他們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創作或找尋靈感。

教學設想:關注每個學生的表現、捕捉繪畫過程中的閃光點,及時給予啟發和引導,在輕鬆愉快的音樂烘托下緩解情緒、湧現創想。

5、展評作品

搭建窗戶展板,通過場景欣賞自己的作品,依據本課重難點來點評作業。

教學設想:讓學生帶入情緒欣賞作業,提升學生作品的展示性。檢驗鞏固學生對重難點的掌握和評價的能力。

6、拓展延伸

採用圖片欣賞比較其它煙火的繪圖方法。

教學設想:開拓眼見,調動學生創作積極性,延伸到課外激發嘗試的慾望,體驗更多的繪畫方法。

7、 課堂小結:

總結鼓勵,結合將近的傳統元宵節,延續煙花帶來的喜慶氣氛。美術不僅是對本位知識及技法的掌握,更是要有善於從生活中去發現美、體驗美、創造美。